命运的抉择10篇

命运的抉择篇1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命运 关键抉择

中***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54-02

***的十报告提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仍然是我们***必将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认真地纠正了“”中的错误,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结束了“以阶段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战略决策。如今,30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举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这个重要战略决策是正确的。

1、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

国内:“”的十年内乱,使***、国家和人民在艰难曲折中摸索前进。当时,***治混乱,经济缓慢,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必须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出路,必须重新完整地、准确地把握思想的科学体系。迫切地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国际: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推动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科技等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形势,准确地把握时代的主题和人民的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2、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者一直没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的改革问题。斯大林否认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源于其内部矛盾,从而使苏联模式僵化了,也使本来应当勃勃生机的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了活力。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地探索,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2]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但是,由于实践的限制和思想的局限,没有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而是走上了“以阶段斗争为纲”乃至发动“”的歧途。可见,仅仅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是不够的,还应该找到解决基本矛盾的具体办法。

实行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要找到一种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马克思没有说过社会主义改革问题,是列宁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并强调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但斯大林却认为社会主义的苏联不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而也就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虽然看到了这些矛盾的存在,但也没有上升到“***”的高度来认识问题。***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勇气,不但在实践中努力实行全面改革,而且在理论上阐述了“改革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提出改革也是***,也是***生产力等,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和作用问题,突破了以往对***的传统理解,丰富了***的内涵,扩展了***的外延,同时把社会主义改革同历史上剥削制度下的各种改良运动根本区别开来,对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认识,对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是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对外开放在***治上的表现,是积极参与国际***治活动,发展友好往来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外开放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在立足于本国,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同时,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纵观中国的历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也曾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可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和科技发展,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发展强大,在世界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而此时的中国却依然闭关自守,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一个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国急剧衰落,一蹶不振。民族问题由此浮出水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愿和历史使命。直到1921年中国***的诞生,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才出现了根本的转变。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民族******,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提出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之后的发展战略就出现了很多失误,尤其是“”的十年浩劫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使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遭遇了严重挫折。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的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了全***和全国各族人民重新思考的重大问题,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次面临着新的历史抉择。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召开了***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英明引导下,结束了“以阶段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冲破“两全凡是”的禁锢,把***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情况的新的结合,解决了社会主义的社会矛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当今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所有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正确抉择。

4、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

在“中共十”即将召开期间,国外专家学者对此是倍加关注。如:南非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那莱迪对记者说:“中国的发展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的崛起通过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展露出来。南非与中国同为金砖五国成员,在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设方面,中国的发展经验为南非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此外,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也令我们十分敬佩,中共十的召开便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集中体现。”丹麦学者、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坦·克里斯滕森在十召开之际到访中国,他对记者说:“中共十与美国大选这两件大事,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但实际上,我必须承认,在美国和丹麦的部分地区,人们对中共十、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关注度甚至超过美国大选。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民众的热忱关注与学术界的密切跟踪表明,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弦。”由此可见,中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磨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才有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地位,才有更多的国外专家学者关注中国的发展。

总之,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改革开放,才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才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地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本书编写组.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8

[3]刘建武,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兆明,***理论研究史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5]王怀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J].中共中央***校学报.2012,16(6)

命运的抉择篇2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命运 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改革开放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物资短缺,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向改革开放的号角之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先行,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再到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前进的改革。逐步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与开放两个轮子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广大农民群众焕发出空前劳动积极性。僵化的经济体制被冲破了,国有企业从主要依靠***府和***策,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现代企业制度陆续建立。这些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竞争力。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机制的引进,使经济日趋活跃、市场逐步繁荣、人民群众不断受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结合了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从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始,到加入WTO,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和发展,国家财***收入显著增加,中国开放性经济水平明显提高,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记录。

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神州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都频频传来捷报。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民主***治建设更具优势

从***治上看,一方面,我国曾经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的***治文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治体制,严重的个人崇拜使得社会主义的***治文化蒙上了传统专制主义的阴影,等级观念、人治观等封建***治文化的观念大量沉积。加上******不分、***企不分、***资不分,***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等等,这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与人民***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民主与法制基础比较薄弱,***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长期形成的阶级斗争的定性思维,以及人们通常将“西方”与“中国”的***治理念和实践模式看成“水火不相容”的,给我国***治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给***治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再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确实企***“西化”、“分化”中国;国内极少数人企***呼应西方敌对势力的***谋。这一切说明了实施***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治和***治文明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同时表明***治改革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推进。

面对上述形势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和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治体制改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国国情,又吸收了人类***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在推进***治体制改革中,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民主***治不断发展,人民***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同时,健全法律体系和法制制度,开展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实施依法治国。

三、改革开放使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焕发了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建设底子薄,排斥外来文化、鄙视传统文化的观念,知识和文化处于贬值状态。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被冲破,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精神被激发,人类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思维方式被我们所接受。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优秀文化蔚然成风。

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正在被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华大地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到来。

四、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

改革开放前,中国虽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计划经济时期留下来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单位制度等,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物质财富匮乏,等等,为社会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

改革开放后首先着手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快速发展后,出现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所带来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以及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就业等问题又凸显出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都有待解决。

优先发展教育,已开始形成全***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开始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社会管理逐步完善,使人民过上殷实、幸福的生活。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并正在朝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阔步前进。

五、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防外交事业大发展

改革开放前,世界很不太平,世界和平与我国领土完整受到诸多挑战,中国面临着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和完整的任务相当繁重。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力推进国防和***队现代化建设,在始终坚持***对***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队的根本宗旨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推进中国特色***事变革。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注重质量建设,提高官兵素质,大力加强国防科技研究和国防工业建设,改善武器装备,全面增强战斗力,科技强***取得明显成效,***队***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在外交领域,面对复杂多变、很不安宁国际环境,我们***坚定不移地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履行应尽的义务,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参考文献:

[1]《特区实践与理论》2007年06期

命运的抉择篇3

在生活中,有的人在机遇到来的时候立即做出了选择,抓住了机遇的尾巴,于是他成功了,而有的人在机遇到来的时候,总是思前想后、犹豫不决,最后什么也没有!由此可见,机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在于你的抉择,站在十字路口上,你的抉择决定了你的方向,也决定了你的命运!

抉择是一种力挽狂澜的气魄,在生死存亡之际,只有做出正确的抉择,才能最后获得胜利。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国红***陷入了生死存亡的抉择期,一旦战斗路线选择错误,可能将会使红***全***覆没,也会葬送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时,根据中国国情,坚持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斗路线。在生存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红***开始了2万五千里的长征,为了绕开的战斗主力,红***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保持了绝大部分战斗力胜利会师!如果在红***生死存亡的时期,没有毅然作出自己正确的领导抉择,也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和如今的美好生活!

正确的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盛衰荣辱和命运,同样也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如果在机遇降临时,依旧犹豫不决,即使他能力再大也注定碌碌无为!

一位陆***上校退役了,领着一笔可观的退役金,回到了温暖的家。此时,他已65岁。按理说,可以享享清福了,可他在家住了一个月就坐不住了,想出去找点事干。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即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子女们说都65岁的人了,还能干什么呢。但是老人毅然坚持自己的决定,因为老人自幼会一手炸鸡的手艺,他坚信自己会获得成功。他开始便毛遂自荐一个一个酒店去推销自己,但都遭到了婉言拒绝。在家人又一次地强烈反对下,老人倔强地用自己的养老金开了一家速食店,专门经营炸鸡。几十年后炸鸡在全世界流行起来。最终他也获得了成功!这位老人你或许见过。在电视上,在宣传画中,身穿白西装,态度和蔼可亲——他就是桑德斯上校,“肯德基”的创办人,一个65岁才开始创业的老人。

命运的抉择篇4

摘 要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啥用、多重要、是什么、啥目的、怎么办和咋判断。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改革 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的一系列方针***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与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一、有啥用?

即改革开放理论是解决什么问题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解决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问题。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解决一个动力问题。正如一部汽车一样,如果一个汽车没有了动力,它能走吗?不能。如果动力不好使、不强大,这个车子能跑得快吗?当然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样,也必须要给安装一个好的动力装置,它才能跑得好、跑得快!这个动力是什么?动力有两个:一是根本动力,二是直接动力。

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什么意思?人民群众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现实的物质文化条件又满足不了这种生活,怎么办?努力工作,好好干呗。

直接动力就是改革开放。人们想努力工作,想好好干,但现行的一些体制机制却限制了人们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比如教员的积极性问题。怎么办?改革,改变这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和做法。

二、多重要?

即我们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一个关键决择,两个必由之路”,也就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概括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个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什么叫抉择?抉,是剔出、剜出之意;择,是挑选之意;抉择,就是挑选、选择的意思,尤其是指重要的、艰难的选择。什么叫关键?本意是门闩或者类似门闩的东西;引申为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什么叫关键抉择?,关键抉择就是在所有的选择里最关键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你说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

两个必由之路,即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什么是必由之路?就是必需经由之路,也就是说,这是你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经过的道路。什么意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当然要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三、是什么?

即改革开放的性质是什么。既然改革开放那么重要,它能决定当代中国的命运,而且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那么我们就需要来好好地认识一下这个改革开放。什么是改革开放?2007年,***在***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

为什么把改革开放说成是中国的第二次***?原因有三:第一,从目的上看,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发展生产力。第二,从广度上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因此,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丝毫不低于“第一次***”。把改革称之为***并将其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相提并论,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四、啥目的?

即我们搞改革开放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对此,***在***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的建设,保持和发展***的先进性,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五、怎么办?

(一)如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第一,全面改革。即实行全面的改革。

不仅要对经济基础进行改革,而且要对上层建筑进行改革;不仅要改革经济体制,要改革***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

第二,提高两性。即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为什么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因为改革决策一旦不科学,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问题,甚至是灾难。如何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关键是要做到三点:一是改革决策要从实际出发;二是改革决策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改革决策要实行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相结合。

为什么提高改革决策的协调性?因为只有提高改革决策的协调性,才能发挥合力效应,达到最佳效果。如何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关键是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二是要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三是要进一步兼顾好各方面利益。

第三,处好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如何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一,完善格局。即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二,提高水平。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三,维护安全。即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命运的抉择篇5

悲剧和崇高作为代表性的戏剧主题,单个戏剧往往选择其一来着重表现。因为单一不变的主题保障了戏剧的完整性与统一性,也是确保情节推进的前提,在创作过程也较为得心应手。有单一就有双重,而且悲剧和崇高二者又密切相关,所以从来不缺少二者出现在同一部戏剧中的情况,只是处理起来较为困难。悲剧和崇高的内在关联也决定了二者之间嬗变的可能,那么二者如何共存于一部戏剧中,又如何演变,更重要的是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笔者以《下南洋》作为一个范本,分析悲剧和崇高两种主题的位移与嬗变。

《下南洋》乍看很容易联想到其固有的“家国天下”宏大叙事模式,相比于此,笔者更关注的是其着力表现的单一个体生存境遇,以及在被存在主义大师们称为“偶在个体”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呈现的悲剧主题。个体的悲欢离合投射到“下南洋”这一民族性运动中,从而汇流成为和走西口、闯关东并列的近代史上民族国家的区域大迁徙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下南洋”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1.作为“求生存”角度上的个体“下南洋”;2.宏大叙事角度下个体作为国家民族一份子的“下南洋”。对应于上述两个层面上的“下南洋”,其主题也有两重,前者对应的是个体“求生存”过程中的伦理困境:善何以致使“恶”?后者对应的是个体叙事如何与宏大叙事合拍:悲剧如何上升为崇高?两个层面是递进和嬗变的关系,也正是分别对应悲剧和崇高两种戏剧主题。确切地说,从“悲剧”到“崇高”的主题的位移关系才是本文着眼所在,也正是这一潜在的主题转换才使得本剧不仅表现了个体人物命运的喘息和挣扎中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更重要的是“下南洋人”的“一己命运”的个体观念如何自然而然地过渡转换为“家国天下”观念,且顺理成章、水融。前者是一己之“悲”(悲剧),后者是群体之“壮”(崇高)。

一、“下南洋”:个体“求生存”的悲剧,善何以致使“恶”

艺术关注的只能是微观视角的“这一个”的生存境遇和生存体验。因此,下南洋首先是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下南洋的个体实践者,是每一个求生存者步出的血泪史,这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成长史、生存史。“新婚三月的青年文昌”依依不舍渡海南下谋生只是为了妻儿的生存、家庭债务,任何人都会相信这是求生本能,是生计所迫,如果此时高唱下南洋的国家民族意义,那是苍白而滑稽的。矿工、鞋匠、服务生、卖唱、乞讨……尽管卑微、潦倒,但却表现出个体自我生成过程中的生命意志。青年文昌是幸运的,不但从九死一生的偷渡罐子船中死里逃生,更是获得一位小姐的善心救助,并获得垂青留在餐馆服务,观众似乎也在为他的幸运感到欣喜,然而正是这份幸运导致了“悲剧”的开始。“下南洋,十年不归,老了娇妻死了娘”,妻子“琼娘”只身寻夫,偶遇丈夫文昌并“质问”其抛妻舍子的缘由,回答是:返回途中银两被盗、又偷偷溜走却恰逢恩人病逝……种种“偶然”因素导致青年文昌并未能返回到海南琼娘身边,而这种偶然的因素是不可抗拒的,甚至只能用冥冥注定来解释。而文昌又心怀恩情留在南洋,可以说,“善”理念之间的抉择导致的不完满正是本剧的戏剧冲突所在,对琼娘的“情爱之善”和对星姐的“恩情之善”的抉择是悲剧产生的根源,二者都是“正当”的,都是善的,然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种伦理抉择的困境使任何深陷其中的个体都难以选择,关键是“必须”也“不得不”承担(正是这个意义上萨特言“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由此带来的一切结果,包括褒义的“成果”和消极贬义的“后果”。这种伦理冲突及其抉择的艰难是个体存在的尖锐极端状态,也正是本剧悲剧性因素的关键所在,这就导致文昌同时伤害了两个分别带有孩子的母亲,更重要的是其所有出发点都是“善好”的,或恩情或爱情或亲情,根本上都是善念的出发点,而非为了“一己之私”。关键在于当两种善念之间产生冲突时却没有了二者兼顾的抉择,因为任何一种抉择都是一种“罪”(本意:不完满),都会导致一方的伤害,在善恶好坏之间的简单抉择业已越发艰难的当下,善和善之间的抉择来得就更加猝不及防、触目惊心,更恐怖的是必须面对由此带来的伦理后果:背负舍弃妻子的骂名还是头顶忘恩负义的斥责?这种伦理抉择的艰难带来的心理冲击才是更加值得玩味、振聋发聩、石破天惊!

“求生存”的动机充分彰显是自然权利,由此而产生的自然法权理论才成为现代国家建制的根本理念,这便是身处现代的我们看起来是如此顺其自然的原因。除了上述“善”理念之间的抉择导致的悲剧外,个体求生存的“下南洋”的悲剧还表现在对个体性情的充分尊重上,以个体的情感作为的情感驱动力。儿子海亮拒不认父,面对衣锦还乡且高唱“下南洋下南洋,不曾富贵不还乡”的父亲时,根本不管什么“祖祖辈辈下南洋的心酸悲苦”式的宏大叙事模式的意识形态的表白,只在乎“撇下孤儿寡母泪雨相垂”的个体性情的温情脉脉。什么“衣锦还乡”,什么“光宗耀祖”,在几十年的母子相守的清苦面前,在缕缕青丝的憔悴面前,在无父无爱的冷嘲热讽面前统统不值一提。从个体性情的情感维度出发才是维系“偶在个体”一己命运的救命稻草,个体性情的情感维系根本上是和重视祖宗牌位、衣锦还乡的观念水火不容,分属两个社会形态,前者属于重视个体自然权利的的现代社会,后者属于宗法观念的前现代社会。个体性情的维系和宏大叙事格格不入,只有与个体的悲欢离合的情感的纠葛为出发点的才是“悲剧”的,而和宗族国家观念相联的后者则是“崇高”的,“悲”(悲剧性)和“壮”(崇高性)都是悲剧所要表达的不同视角,尽管都能达到悲剧(作为戏剧种类)的效果,但二者的质地天壤之别,判若云泥。

二、“下南洋”:个体叙事跟宏大叙事合拍,悲剧上升为崇高

《下南洋》的悲剧在于:呼喊出“我怕淹死在海上,我怕流落在南洋,我怕回不到家乡,我怕你独守着空房。琼娘,我是舍不得你呀!”的质朴文昌如何蜕变成一个抛妻舍子的“负心”人。这种蜕变却要处理成为和“家、国、天下”紧密相连的正当行为,并上升为一种有道义色彩的行动且显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这是剧作家要处理的一个难题,这也是笔者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当这个难题得到合理的解释后,接下来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悲剧如何上升为崇高?前文说到,悲剧总是从个体的一己生命为出发点,且常常是个体命运的泯灭,而崇高就上升到了从个体命运关涉到群体命运的荣辱。囊括个体和群体观念的“下南洋”过程就存在这种可能,个体生存的境遇可以延伸到群体命运当中。首先,“下南洋”曾经跨度民族国家危难的境遇,这一境遇为个体命运和民族行为的契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其二,下南洋存在“衣锦还乡”的潜在期待,这种期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紧密相连,所以“衣锦还乡”在“列祖列宗”面前的慷慨陈词成为个体联系群体,乃至族群、国家的重要契机。这样“下南洋”就在祖辈三代跨度百年的历程中完成从悲剧到崇高的位移与嬗变:个体求生存的血泪史和民族国家的振兴史合拍,并且在接受心理上产生共振效应,这种共同的心理作用使得面对个体之“悲”投射到族群的平台上,就显现为“壮”,所以前者的情感是“悲剧”的,而后者则是“崇高”的。

崇高的情感在剧末表达的淋漓尽致,手捧灵相、跪拜祖宗、岿然陈词等情节都让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强烈渲染了一己命运融入到宗族、国家、天下的慷慨悲歌与壮怀激烈,此不赘述。

命运的抉择篇6

有人说,一个人的抉择能够决定一个人的高度,甚至是一个人的命运,但是谁又能知道他的决定就一定是正确无误的呢,又有谁能肯定他的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呢……面对生命中的许多抉择,谁都曾彷徨过、迷茫过,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不要放弃,一路的走下去。

我曾在一本书里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尽管它不是什么长篇大道,但是它却让我非常印象深刻。一个农民在一次洪水爆发的天灾中,救了自己的妻子,却不辛自己的孩子淹死。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他做的是对的,因为人们觉得孩子没有了可以再生,可是妻子死就无法复生了;也有些人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因为妻子死了可以再娶,孩子死了就再也不能回来了。一位哲人听了人们的议论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个人,究竟应该救妻子,还是应该救孩子。于是他去拜访这位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回答说:“我什么也没有想,洪水来袭,妻子就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归途中,哲人想了很多,所谓人生的抉择不少便是如此。

在面对选择时,自己下意识去做的也许是最好的,跟着自己的心走。一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北大才子卖猪肉,当时有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对他的这个决定很是不解,有的甚至是嘲笑,但是如今他已是“壹号土猪”的品牌顾问,兼任“屠夫学校”的校长,档口遍及全国,同时还培养出了6000多名卖肉人士。此刻,面对他这样出色的成绩,你能说他的决定是错的吗?谁也不能,因为任何人都无法预知他的另一种人生。不仅如此,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陕西一档案馆的地方编纂人员,算是“国家干部”,每年更是有二三十万字的写作任务。

生活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味道,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抉择是否正确,更无法评判别人抉择的好坏。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抉择,我想只有坚持自己选择的,拼尽全力,做到最好,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命运的抉择篇7

——题记

命运,是一个露底的容器,捞不回如水的时光,只留下青涩甜蜜的梦想。成功的风铃,必定会向着命运的旭日扬帆远航;失败的空白,必定会向着命运的坟墓埋葬成功。命运的彩虹还是雷电,一切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曾记得那一次失败唤醒了经不起风霜雨雪的我——原来命运掌握在我的手里。

窗外的西北风卷着萧条的落叶,“呜呜”地怪叫;其冷的月光洒落在我望着的成绩单,眼泪不禁流了下来——我人生考的最差的一次试。似雨的泪水包茧着我心灵的碎裂。

从此,昔日充满自信的我取代了垂心丧气,成绩也由名茅前列降落到了千丈深渊,失败也已成了我的“家常便饭”。心已破碎,梦也流逝。老师严厉的批评,父母残酷的家法侍候,同学一样的目光不再成为‘稀有’这个名次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和一个决定:难道我的命运就注定要失败吗?我不信,于是就带这尝试的心理去努力学习一个星期。

在这一个星期我就像闻一多先生一样废寝忘食地去学习。

时间在“滴答滴答”的钟表声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也又经历了一次考试,我命运的决定在这次考试上。

发试卷了,当老师读到“第二名是祝炜安”时,我的心灵已在黑暗的世界消失了。我抬起头,脸上洋溢这不可压抑的喜悦。

经过这一失败的经历唤醒了我——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成功与失败由自己控制。

命运的抉择篇8

【关键词】路遥;人生;现实主义;真实性

发表于1982年的中篇小说《人生》是路遥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又一力作。路遥在与王愚的对话中年谈到:“这部作品的雏形在我内心酝酿的时间比较长,大概是一九七九年就想到写这个题材……”《人生》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时期的背景下诞生的,路遥坚定地选择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书写,实践了“创造服务于现实人生的活文学”的审美追求,实践了“服务于现实人生和取材于现实人生相统一的”的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一词首次作为文艺观念进入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在1895年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①席勒代表的是在艺术创作中从观念出发,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而莎士比亚代表的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去再现现实生活。

路遥由于对经典现实主义的尊崇,使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浓厚的时代意识,富含现实性。“路遥坚持依循现实的客观逻辑来再现和表现生活,以及渗透于文本始末的直面人生的信念,体现了路遥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②

在阅读路遥的作品时可强烈地感受到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特质,无论从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上都体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精神,纵观中外文学史上的文学经典,那些震撼人心、引发人生思考的大多数是现实主义作品。本文试***以路遥的《人生》为例探讨现实主义的核心精神,单从真实性这个方面重点剖析《人生》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

一、环境的真实性

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活动环境是塑造真实、典型人物形象的土壤。离开真实的环境和背景,是不可能塑造出真实完整的丰满的人物形象的,不仅如此,其作品的深度和作者的意***是无法打动读者产生共鸣的。

《人生》以城乡交叉地带为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这个环境是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暗合的。这正是“莎士比亚化”的表现,小说的环境正是以社会环境作为大背景,现实生活的集中再现。小说讲述了在这个躁动不安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代人艰难的抉择。出生于农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毕业后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框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矛盾。对于出生于农村的知识分子高加林来说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交织于他的生命之中,而城市姑娘黄亚萍和农村姑娘刘巧珍分别是农村和城市的两极代表,在高加林对二者的艰难抉择从表层上表现出那个时代农村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无奈,更深层次地折射出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在谈到《人生》的创作时,作者曾说过他力求真实和本质地反映出作品所涉及的那部分生活内涵是“‘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意识,现代生活方式和古朴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资产阶级意识和传统美德的冲突等等’”③。

除了小说基调与大背景暗合的真实外,小说中有很多细节都流露出细微而真实的生活。三星顶替了高加林的位子那是因为他是大队书记的儿子;高明楼为了个人利益迟迟未落实生产责任制;高加林一夜之间从土地来到城市是因为叔叔的升迁……很多这样的细节透露着改革过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和现实。

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在《神圣家族》中,马恩就指出:用唯心主义思辨哲学指导创作必然导致人物形象的虚假和变态,变成对现实的歪曲和脱离现实的毫无意义的抽象。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形象均取材于广阔的现实社会,而席勒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其意念的传声筒、是某种道德的化身,这正是马恩所批判的。从现实社会和生活出发,按照人物生活的环境极其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对人物进行塑造才是正确的原则。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真实而又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农村人特有的辛勤、朴实等传统美德。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意这个职业,但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然而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高加林在巧珍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毫不犹豫地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让高加林重塑信心,并且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共同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陷入了矛盾之中。在经过一段时间城市生活和反复考虑后,他选择了黄亚萍、选择了城市。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被张克南母亲告发,他重新回到那片土地,他回到一无所有的原点,纵是无奈与后悔也挽回不了这场悲剧。

正是因为高加林是生长于农村与城市的交叉地带,接受了现代知识的洗礼,是文明与落后、现代与传统的混合体才给他带来这般纠结的抉择,他身上所背负的痛和抉择是那个时代农村知识青年共同的痛和抉择,在城市和农村、文明和落后之间虽然经过了痛苦的挣扎但最后他选择的总是城市,这是符合现实发展的逻辑的,作为受过教育的农村青年,在面对刘巧珍和黄亚萍的选择时,或者说面对农村和城市的选择时,高加林选择黄亚萍,选择城市,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之常情,他在功利和人性间挣扎徘徊,最终的选择正是体现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意念强加于高加林的身上赋予他在传统美德和道德的感化下做出相反的选择来歌颂他。

三、抉择的真实性

在《致敏・考茨基》中马恩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作家不应当过于钟爱他的主人公”。④作为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决不能按照作者的喜恶爱憎强加在人物身上,而是要按照现实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塑造人物。城市姑娘黄亚萍有文化有主见但任性、农村姑娘安分善良但缺乏自主意识、一半农村特质一半城市特质的高加林质朴单纯、有文化有能力有理想但却无法定位自己以至于在面临抉择的时候犹疑挣扎,由于理想抱负的驱使,他选择黄亚萍,留在城市,致使最后失去了真正的爱情,还得回到农村的悲惨结局。作者没有对主人公过分地偏爱,给他设定一个经过艰难抉择后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美好结局,三个人物都很典型地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三类青年人。作为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抉择上的矛盾犹豫,高加林对于城市和农村的事业抉择,黄亚萍和刘巧珍的爱情抉择,黄亚萍对于高加林和张克南间的抉择,刘巧珍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放手与否的抉择。他们的抉择间接导致了他们的的悲剧结局,然而也突出了这种抉择情节的真实性。虽然每个人物身上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但这才是人无完人的真实,我们才能从人物的身上得到感悟得到教训产生共鸣,高大全的人物我们只能仰视永远无法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也无法使人物和读者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流。二是“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将来历史上的解决硬塞给读者”。⑤一定的社会冲突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得到解决,暂时还不能解决的社会冲突是无法在还不成熟的时机予以解决的。⑥所以无论高加林做出怎样的抉择都无法完美,这似乎是一道无解题,是那个时代带给那代人的伤痕和烙印摆脱不了更改变不了。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和虚构情节都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艺术高于生活,源于生活。

《人生》这部小说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会为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感到无奈、悲凉和遗憾,这种无奈是撕心裂肺的欲辩无言的无奈,对于他的抉择我们无从指责,造成这种结局我们无法在情与理之间定位它的平衡点,也许这就是人生,真实的人生。这部小说之所以如此复杂与深刻原因有二,一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下社会现实的真实,二是它所表现的是人性的真实。

马克思在1844年到1846年两年中对人性有三种不同的重要表述: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⑦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⑧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⑨这三个表述对人性有了基本的界定:人是自由自觉地活动的生命,人的本质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人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人性的真实更具有说服力。高加林虽出身农民但满腹才华,理所当然他选择物质生产的时候当然是想摆脱与农民一样的生产方式,希望能够找到与他相对应的那个阶级的生产方式,从而自由自觉地生活,但种种现实原因他没能如愿以偿,当机会再次摆在眼前的时候,他所作出的抉择是符合人的本质地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的,他除了最基本的物质追求外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就是为什么他会选择与自己有着共同文化背景和爱好的城市姑娘而放弃温柔善良的巧珍的原因。

现实主义的作品往往更能使人深思,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契科夫说过,最优秀的作家都是现实主义的。因为现实主义的作品来源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是最自然最真实的。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也进入到了一个创新变化的阶段,但无论花样如何繁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永远不会过时,路遥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道路,事实也表明这些作品更能激起大众的共鸣,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深沉思考。

注释:

①恩格斯.《致斐・拉萨尔》

②王春云.论路遥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62.

③路遥.《路遥小说选》自序[J].小说评论,1987(1):35.

④⑤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1885年11月26日.

⑥曾奕禅.马克思恩格斯论现实主义――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论著札记[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03):88.

⑦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

命运的抉择篇9

关键词:爱智慧 危途 礼

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爱智慧

1 哲学是爱智慧。

什么是爱智慧。爱智慧是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对先贤、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并以此理解为基础对生活做出实质性抉择。这一抉择就是我们的行为。

每一次这样的行为都将我们的生命带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中,一个只有你独知的领域中。在这一领域中,世界、人类、大地、时空与你处于无间的融合中,在这一融合中,你或有智慧或无智慧。所谓智慧是意味着你是否秉承、顺应了只有你独知的这一融合境域中的中正力量。

智慧就是秉承“独知境域”中那一本源意义上的中正力量。有了这一中正力量,我们的抉择才不会坠毁入危途。

我们的一生都是在这种“独知境域”中进行抉择。每一次抉择,或有智慧,或无智慧。但无论怎么样的抉择都是你自己的抉择,而不是他人的抉择,你要承担你抉择后一切发生的事件,无人能代替你承担。逃避承担不仅不是智慧的,同时也不是爱智者的生活方式,爱智者,不一定是智慧的,但承担自己抉择后的一切事件则是爱智者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没有承担后果的爱智慧行为,永远不可能是智慧的拥有者。

自己抉择并承担抉择是一切爱智慧者本源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只有这种自己抉择并承担一切后果的行为,世界的真实意义才可能为我们打开,一种诚实的力量将去除掉一切虚浮不实的幻象,世界的真实意义将洗净你内心一切污秽,你将处于本源真实的中正洁净中。

每一次抉择,或智慧,或愚蠢,但无论怎样抉择都由你自己做出,并由你自己承担抉择后的一切。先贤只是以睿智的目光作壁上观。先贤只能冷静的言:自己抉择、自己承担,没有人能代替你。

爱智慧就是你自己看着做作壁上观的先贤,对现实处境中的事物做出抉择,没有现成的旅游指南为你指出坐几路公交车可以到达目的地。

爱智慧不等同于你就有智慧,只有你做出抉择了,这时才能判断你是否有智慧。

一次有智慧,不代表你终生有智慧。你仍在充满歧途的旅途中,或危坠,或走出危途。只有生命秉承中正之力,不断走出危途,智慧积累越多,我们才能逐渐接近那“善的相”,接近那“良知”,接近那先贤中的“仁”,或拥有。但拥有并不一定代表你永远都在真理之路上行走,你的抉择还有可能将你带入危途。

形而上学的终结,意味着先贤只作壁上观。爱智慧、有智慧,需要你看着壁上观的先贤,在他们的光辉下,进入你未知的领域。领域永远是未知的,因为你不是上帝,不是先知。在未知领域中,壁上观的先贤只能告诉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爱智慧,就是自己独行在“危”、“微”的路上,心秉中正而不坠毁入危途。

当我们沉溺于先贤的典籍中,忘了自己的抉择时,这是对生命存在的遗忘,这种遗忘恰能导致你误入危途。因为存在是你自己的存在,不是先贤的存在,先贤不能代替你存在。沉溺于先贤的典籍,是自己对自己独知领域的无视,是舍已从人。当我们舍已从人时,你将离危坠之途不远。舍已从人,你将偏离中正之途。

中国先贤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充分揭示了我们终生都在“危”、“微”的途中独自行走。

问题是:哲学是爱智慧,我们怎样才能在哲学的智慧下,在“危”、“微”的途中独自行走减少坠毁入危途的机会?

中国先贤又曰:“惟精惟一,允执其中。”

怎样才能“惟精惟一,允执其中”?

“中正”与“礼”,二者互为表里,达“惟精惟一,允执其中”之界。

何谓“中正”?

中正是自己在独知的领域中,秉承决定这一领域的力量,以仁厚明睿之心察事之隐微。中正是一种仁厚笃实的生命,这一生命秉承着你所在境域的那一生生的混元力量。何谓仁厚笃实的生命?这一生命不因外在虚云浮障而改变自己仁厚笃实的中正之心。中正是仁厚笃实的生命秉承决定其所处境域那一力量,生命与其所处境域的合一,正所谓天人合一。中正是一种吾人在所处境域中,一种物我人和谐的生命流畅。

何谓礼?

礼是中正之心应事之外发,是随着境域发生变化、中正笃实生命的具体的行为。礼修正言语行为以避免我们误入歧途,其是对我们行为惟精惟一的修正,是对生命中正笃实惟精惟一的磨练。

礼是中正生命力的应事之外发,同时礼又是对中正笃实生命的惟精惟一之养护。中正与礼互为表里助吾人步入爱智者的中正大道。

中国先贤用礼磨练吾人,避免吾人误入危途。礼对生命之意义,荀子之论甚是精微。

“做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悦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仪,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荀子·礼论篇》)

在中国先贤的思想中,“一之于礼仪”的言语行为可免吾人行走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

哲学是爱智慧的。中国哲学的智慧可以说是一种存在的智慧,一种避免吾人生命坠毁入危灭之途的智慧。个体生命何以才能是一种智慧的存在方式,中国哲学要求心秉中正,以礼规范自己言语行为。若此则可多一些智慧,在独行于“危”、“微”途中不致坠毁于危灭之途。

吾人行走何以易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这源于吾人欲心之危,道心之微。欲心重,道心微,则行为无度,破天地人伦和谐,故吾人行走易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

针对欲心之危、道心之微。

荀子曰: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篇》)

从荀子对礼之起源之论,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贤充分尊重“人生而有欲”这一事实,有欲则必有所求。问题不在有所求,而在于所求是否有度、是否恰当,是否因欲心而害了道心。故中国先贤在人生而欲,有欲必有所求这一前提下,制定礼仪养吾人合乎法度的欲望之求,避免吾人欲心危害道心从而坠入危途之域。

欲是吾人源于天地的生命力,需以礼仪调和养护,善养则欲心不害道心,吾人不致入危途之域,且可使吾人生命入中正精微之界。

礼养的三个层次

从中国先贤对礼之论,我们可以看出礼是“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是对个体生命的养护,个体生命又必在一具体境域中生存,礼养个体生命必养其所处的具体生命境域。具体生命境域含自然环境与人类群体,故礼之养必包含三个层次:个体生命、自然环境、社会群体。

1、对个体之生命之养

个体生命以何与其所处境域进行关联?

目耳口鼻体与行为、言语,故礼必养耳目口鼻,修正吾人言语、行为。

礼养目耳口鼻体。

“稻梁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 (《史记·卷二十三》)

养必有节。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

从孔子在饮食方面的这些礼仪,我们可以看出先贤之制礼仪既重对生命之欲的养护,又重欲不至过而无节度。所以,孔子养欲重在有节,故其“惟酒无量,不及乱”,“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朱熹《四书集注》中先贤对此段之注,充分体现了礼仪重养吾人欲,又重节吾人之欲,使欲必不穷乎物,为外物所牵而丧吾人中正清明。

“谢子曰: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不食,穷口腹者或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也。”

礼重养欲节欲,重欲不穷乎物。

人生而有欲,从欲是生生之为人的本质特征,礼则使吾人之欲流畅而不及乱。这是先贤制定礼仪养欲节欲的核心所在。

2、对自然环境之养

人不可能无欲,欲发之于内在的本源的生命力,外体现为目耳口鼻。故礼必养其目耳口鼻。但礼之养必有分寸,必使吾人之欲不伤物为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

在人欲与物的关系上,礼节吾人之欲。若吾人不能节制自己之欲,则必导致欲穷乎物,物屈于欲之现象。如当今社会屡屡出现的生态危机,就是人不能节自己之欲而伤物的恶果。

中国之礼重人物相谐,重二者相持而长。既使欲不穷乎物,从而丧我,丧吾人中正平和流畅的生命。同时也重对物之养,不因欲而屈物、伤物。

“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这是中国先贤以礼来规范人与物关系的原则,从而以达两者相持而长的和谐境界。

3、对群体之养

养目耳口鼻,不能离我们所处之境域。因我们是与他人共在一个境域中,而物也非无穷尽。故礼养目耳口鼻体使欲必不穷乎物,同时礼之养必重群体和谐而不致乱,礼重修正吾人言语行为使我们在一个俱体境域中彼此和谐,达物我人统一和谐。

达物我人统一和谐,礼对群体之养必有秩序、必有等级,群体之间必是和谐。故礼又重对人类群体进行分别,在这种分别的基础上修正个人的言语、行为,以谐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养护我们所在境域的生生流畅。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何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礼记·曲礼》)

礼通过上述种种方式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终达“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这种群体相和的境界,以实现先王恶其乱,制礼以分之的目的。

在有所别的群体中,为使此群体彼此和谐,礼重修正个体的言语、行为,以达人与人之间彼此既有所养、又谦恭礼让之界。

“君子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礼记·曲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礼者养也,养护我们的生命。从先贤对我们的生命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生命非只是心灵的观念体,生命是肉体、心灵与其所处境域的高度合一。宁静致远的心灵必有与其所处环境和谐流畅行为,合乎礼的行为必对内心之中正平和进一步予以养护,对其所处境域有一种光辉笃实之养。

“故礼仪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之束也。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礼记·曲礼》)

以礼对生命予以养护,则可“固人肌肤之会、筋之束也。”

礼对生命之养要让生命处于与天地合一的生生的流畅之中。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荀子·礼论篇》)

在这一“日月以明,四时以序”的和谐境界中,生命如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命处于与天地合一的生生流畅之中。

中国先贤制礼,重在养欲节欲而又重其所处境域的和谐。故礼是对处于具体境域中以具体的行为方式对生命的一种养护。

三、礼养个体生命入精微、致广大

中国之礼重整体和谐,重个体之欲有养同时又与其所处境域彼此和谐。个体之欲有所养而不致乱,这只是个体为人的前提,而不是为人的充分条件。

人之为人,非只是简单养其欲而不致其乱,欲只是生命力的初级阶段,生命力必致中正平和精微广大之界,此才是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

故礼必以具体的修行方式,助人入精微广大之界。

“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 (《荀子·礼论篇》)

“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浃,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 (《荀子·礼论篇》)

圣人是中国人文精神中的最高境界,达圣人境界为中国士大夫的最高理想。以礼养吾人入中正精微之界可以说是实现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

若至圣人境界,君子必一生终绐如一,敬始而慎终。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 (《荀子·礼论篇》)

敬始慎终,终绐如一,意味君子必一生注重自己修为。“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

敬始慎终,一生注重自己修为,必从如下方面重养君子之道,以实现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实现中国士人成圣成贤之志。

1、养中正平和心态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君子慎其独,故须臾不敢离其道。不离其道,则以礼约束自己行为以守中正之道。是故“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敖长、欲从、志满、乐极,则丧吾人中正平和,我们离危坠之途也将不远。

“生,人之始也。”中国哲学又讲“生生之为乐”,此即意味着,我们终生都在起点上进行选择,我们终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生命的又一次开始。敬始慎终,是君子一生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恪守的原则。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开始,君子都要以慎独之心,敬其始,毋敖长、欲从、志满、乐极,而丧中正平和。若此方可慎其终,而不至于有善始无善终,背离君子“终始如一”之道。

2、养君子之尊

人生而有尊严,这是一个先天命题,尚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存在。要将这一先天命题演化成为一个现实存在,则需吾人以这个“生而有尊严”的先天命题为基点,以礼修正吾人言行。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礼记·曲礼》)

《礼记》对吾人言行的这三个规定是君子养“人生而有尊严” 的起点。先贤对此三个规定的解释甚是明白精微。

朱子曰:“首章言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乃礼之本。”

范氏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

刘氏曰:“篇首三句,如曾子所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而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之’意,盖先立乎其大者也。毋不敬,则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俨若思,则正颜色,斯近信矣;安定辞,则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三者修身之要,为***之本。此君子修已以敬,而其效至于安人,安百性也。”

从上述先贤之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可使吾人“动容貌,远暴慢,远鄙倍。”吾人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以此为言行之本,自可养吾人生而就有之尊严,达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威武不屈”的君子之界。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只是养吾人生而有尊严的起点,吾人“生而之尊严”必经大是大非之检验,能临危不丧君子之气节,方能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君子生而就有之尊严。故中国之礼重养君子临事有大节。

3、养君子临事有大节

世事风云,人事苍桑。吾人一生都在危、微途中独自行走,有时不免遇见危难。遇见危难,临危何以能不坠入坠毁之途,则需吾人临事有从大节着眼之气度。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从孟子上述之论我们可以看出:生是我所欲,死是我所恶,但若所欲胜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则吾人舍生取义。故礼记有“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之论,此是在行为上养君子临事勿因个人之利而丧君子之大节。

君子之大节,“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故礼重在养育君子临事不丧大节。若能有舍生取义为人境界,自能做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从而避免吾人临危坠入坠毁之途。

君子为养其尊,故重临事有大节。

4、曲尽人情

君子重养尊、重养临事有大节。同时君子有厚德载物、悲悯宽厚之心,为人又平和宽厚,与人相处能忠恕之心曲尽人情。故礼重养君子与人相处曲尽人情。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天生雄迈英杰,但为人极其谦逊平和,其风范甚能体现儒家为人恕道精神。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以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隐私,以沽其直,皆不可以言责善。”(《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此是对人,若对已,阳明又认为:

“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者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同上)

阳明与人相处,对人对已可谓是曲尽人情,尊人之极。

“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荀子·礼论篇》

阳明待人待已,以中正之心,曲尽人情,尊人之极,至天下莫之能损益之界

我们的行为只有达到上述一、二之礼,才是哲学所言的智慧。吾人因此哲学智慧,生命达至情文俱尽之乐界,物我人和谐。个体生命融入种群文化的一种生生大创化之乐中。个体的生命是渺小的,但当其融入种群文化的一种生生大创化之乐中时,其生命可以说是入精微宏大之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常常在具体境域中,为幻象所惑,坠毁入危途。哲学不是观念之学,不是形而上学。爱智者需要在具体境域中,以中正笃实生命顺乎天地、秉承那处境中的力量,“法礼足礼”,循礼而行,才能养天、养地、养物、养已生生不息的生命,并至生命之极。有此礼之养,“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吾人才能独行的“危”、“微”途中,中正不移,而非坠入危途。

以礼规范吾人行为,则吾人可不丧中正平和之心,吾人常存中正平和之心,则吾人行为则可应事而发,上顺天意,下顺民心,曲尽人情,达“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这一人物我“天地同和,天地同节”生生之界。

结语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爱智慧。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爱智慧,中国哲学的爱智慧是在具体境域中,中正笃实的生命以具体的行为方式棗礼,养护自己中正笃实生命、物及同类。如何能将这三者养好,这是中国哲学爱智慧的核心所在。只有在一日三省自身的具体的行为养护中,中正笃实的生命才能入精微致广大,步入智慧的真理之路,而不是在充满虚浮、歧途的意见之路盲行。

参考文献:

《礼记集解》,中华书局校点本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校点本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校点本

命运的抉择篇10

河南省信阳市十三小学

程逍

今天一打上课铃儿,张老师就走进教室,对我们说: “这节课我们不往后学习课文,来做一个小游戏。”听完这句话,我们高兴地欢呼起来,学着印第安人那样怪叫。

张老师做了手势,让我们安静下来,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张老师便对我们说:“请大家把笔记本拿出来,翻到空白的一页,写上这世界上你最喜欢的五个人。”我有点为难了,这世界上有许多我喜欢的人,但从中选出五个我最喜欢的人,这还真有些难。思量了许久,我终于掏出笔记本,写下了五个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朋友。写好之后,我就抱着手坐端正,举起手,表示我已经写好了。

过了一会儿,老师看了看,大概全班都举起手来了,就发话了:“好,同学们,现在你在这五个名字中,选择一个去掉,必须去掉一个,这是游戏的规则。”

我一听到这儿,便不想玩儿这个游戏了,可被逼无奈只能忍痛割爱,去掉一个了。我想:“父母不能划,因为他们给了我生命,爷爷奶奶也不能划,因为他们都很疼我。看来只能划掉朋友了,可是朋友会给我的生活、学习、成长以及将来的事业会有帮助,但是,跟亲人相比,我觉得朋友始终没有亲人亲。”想着,我便划掉了朋友。

再接下来,张老师要我们一一划掉一个我最喜欢的人。我每一次都做了艰难的抉择才下笔删去的,而且每一次抉择都使我的心隐隐作痛。当划去只剩一个我喜欢的人时,我便感觉有无数把利剑来回穿透我的心,又感觉像被取走了灵魂,只留下一个躯壳,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掉进了深不见底的无底洞中,看不见丝毫光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命运的抉择10篇

学习

置业顾问工作计划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置业顾问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置业顾问的月工作计划,房地产置业顾问月工作计划。迄今为止我已进入优圣嶸源这个大家庭将近两年之久。从刚开始的行业新人到熟练的掌握经验的置业顾问在这学习的途中收获良多,同时也发现工作的压力

学习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变电运维班安全活动日总结,变电运维工作亮点总结。1.现代化汽车产业对汽车维修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随着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修理人员以机械装置为主的汽车维修方式

学习

公务员转正工作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公务员转正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建筑行业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物业经理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在随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要适应工作需要,唯一的方式就是加强学习。一是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

学习

一年级奥数题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奥数题10篇,内容包括一年级奥数题教学,一年级人民币奥数题。难度:小学一年级奥数天天练:简单的推理孙、钱、李分别是三位老师的姓,根据下面三句话,请同学们猜一猜,三位老师各姓什么。(1)甲不姓孙。(2)姓钱的不是丙。(3)甲和乙正

学习

适合朗诵的文章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适合朗诵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催人泪下的朗诵文章,适合女性朗诵的文章。其二,朗诵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维内容的了解。朗诵是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法,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我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紧紧围绕着两小儿“辩斗”的主

学习

关于长征的诗词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长征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长征诗词朗诵完整版,小学生朗诵长征诗词。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

学习

社区档案工作计划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档案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乡镇档案工作计划,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经验汇报。关键词:社区;计划生育中***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65-02收稿日期:2014-07-15作者简介:温晓岩(1982-),女,山东龙口人,本科,助理馆员。

学习

现代爱国诗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爱国诗10篇,内容包括现代爱国诗200字左右,现代爱国诗句摘抄大全。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之后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此刻乡

学习

小学叙事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叙事文,内容包括小学叙事文章,小学叙事文的范文。1.挖重点,突出关键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感受就一定会很多。所以,自己写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写,哪个部分是重点,就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了。针对事情的重点,就言之有物了。例如,一位学生

学习

古代名言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名言10篇,内容包括中外古代名言100句,古代励志名言。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5、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6、捐躯赴国难,视

学习

教育名人名言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赏识教育的名人名言,教育孩子名人名言大全。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4、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5、唯其尊

学习

幼儿园孩子表扬信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孩子表扬信,内容包括幼儿园表扬信卡片内容,幼儿园的表扬信怎么写。明天就是你4岁生日了,我和妈妈打心眼里替你高兴。因为你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地懂事,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会给我们大家带来欢声笑语,让我们在你天真无邪的笑

学习

描写秋天的词句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的词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美女秋天照片的词句,描写秋天果实颜色的词句。一叶知秋春花秋月春华秋实金风送爽春兰秋菊秋风萧瑟金风玉露叶落知秋秋风落叶秋月春风丹枫迎秋秋收冬藏落叶知秋秋高气肃春去秋来秋月春花秋高

学习

修理工事迹材料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修理工事迹材料,内容包括修理工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简短,修理工事迹材料。在工作中,__处处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一个***员和技术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对组织交给的任务,不管多么艰难、多么繁重,她都勇于担当,想方设法去完成。2006年9月公

学习

战胜命运的孩子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战胜命运的孩子10篇,内容包括战胜命运的孩子读书笔记,战胜命运的孩子21篇读后感。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干扰,使他的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能

学习

心态改变命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心态改变命运10篇,内容包括心态改变命运,心态决定命运感悟简书。心态常会改变许多事,我就有这么一次经历。那时一次数学考试,我不知为什么,心中突然特别紧张,甚至连脑子都混乱起来。结果,我出乎意料的考出了很差的成绩----竟然连

学习

性格决定命运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性格决定命运10篇,内容包括性格决定命运的50个方法,性格决定命运深度解析。我读书的道路很坎坷,几经辍学续学,好不容易跳出农门,挣得一份工作。记得小学刚读完两年,家里就添了一个弟弟,因为没有老人照顾孩子,大人要赚工分,我性情温

学习

向命运挑战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向命运挑战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上册向命运挑战课文,向命运挑战摘抄。霍金的事例告诉我们,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学习

知识改变命运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知识改变命运10篇,内容包括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知识改变命运的小技巧。闻喜县东镇镇集镇学校初二:赵磊

学习

读书改变命运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读书改变命运10篇,内容包括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的观点。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错!田要细耕,书要精读,只有读书,才能获得知识,有了知识才能干一番事业。书,能让我们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给我们带

学习

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阅读(84)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内容包括浅析白鹿原电影人物悲剧,电影白鹿原精彩段落赏析。[摘要]2012年上映的国内电影《白鹿原》改编自实先生的同名著作,影片《白鹿原》经历了整整八年的波折才呈现在观众面前,是对我们

学习

天一阁与近代四大藏书楼的命运对比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天一阁与近代四大藏书楼的命运对比,内容包括中国七大藏书楼天一阁,天一阁是我国四大私人藏书楼吗。【摘要】宁波的天一阁作为现存历史最久的藏书楼,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保持着勃勃生机,为当地的文化教育旅游事业做出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