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宁波的天一阁作为现存历史最久的藏书楼,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保持着勃勃生机,为当地的文化教育旅游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而相对于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四大藏书楼,他们的命运却和天一阁相去甚远。
【关键词】天一阁;藏书楼;近代
1 私家藏书楼在历史上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藏书楼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当时出现了私人藏书家专门建造藏书楼的现象。而私家藏书的历史要更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私家藏书相对官府藏书来说,规模不大,分散在全国各地,不易同时毁坏,转徙也比较方便,当官府藏书受到严重破坏时,私家藏书便成为了官府藏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来源。
2 天一阁与近代四大藏书楼的历史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书出版事业的繁荣时期,也是文化学术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私家藏书在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1 宁波的天一阁的命运
宁波的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至今四百三十年,保存完整,是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并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范钦喜欢读书、聚书、藏书,并能蓄书。他购置了浙东丰道生万卷楼藏书之剩余,并广泛购抄,罗致海内奇书,注意当时各地出版的地方志和明代文献,藏书达七万卷以上。范钦取《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句,楼名寓“以水制火”之意。天一阁藏书楼系木结构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二层楼房,设计奇特,建筑宏伟,并注意隔离住宅,以避水火之灾。清乾隆皇帝专门命仿天一阁构式,在全国建了文渊、文澜、文津、文汇、文源、文溯、文宗七大藏书阁。为了保存好阁内藏书,范钦还立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范氏子孙继承范钦遗志,管理更加严格,订立族规,规定读书不出阁,不借人,子孙有志读书者,就阁读之,不许夜登书楼,不嗜烟草,以免发生火灾。凡阁门和书橱门的锁钥分房掌管,非各房到齐不得开锁,并规定子孙不得无故开门入阁,子孙有私自开门者,罚不与祭三次,更不得私领亲友入阁,擅将书借出外房及外姓都,罚不与祭三年。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正是由于这样严密的管理制度,使天一阁藏书得以保存下来,直至明末清初,才逐步准许一些学者利用藏书,因此,有幸看过天一阁藏书的,不过黄宗羲等寥寥数人而已。因藏书有很多的失散,新中国成立后,***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2.2 近代四大藏书楼的命运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四大藏书楼,它们是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的宋楼、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的海源阁和浙江杭州的八千卷楼。
2.2.1 宋楼的第一代主人是陆心源
陆心源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为官,陆心源好聚书,从光绪元年开始,共建藏书处三所,总藏书量达十五万卷,就其所居住的月河街,建宋楼藏书,楼上分隔两大间,号为“宋楼”和“十万卷楼”。“宋楼”储宋元旧椠,号称两百部,故名“宋”。“十万卷楼”收明刻600多种以后秘刻、名人手稿、手抄本及近人著述,楼下设千甓亭,搁藏金石汉砖,又另建“守先阁”,收藏寻常钞帙。宋楼的藏书以稀世的宋元旧刻著称,这些书主要来源于上海郁松年的宜稼堂藏书,一次即购进4.8万卷。陆心源去世后13年,其子陆树藩无心保护,藏书渐损,加上家道中落,亏欠巨款,日本学者岛田翰得知后,力促日本三菱财团于1907年4月以10万从陆树藩手里将三处藏书4172种共43996卷宋元明清稀世刻本全部买走,令国人疾首扼腕,痛惜不已,这是中国近代史最惨烈的文化浩劫之一。岛田翰回日本后,写有《宋楼藏书源流考并购获本末》一文,内中得意忘形之态,溢于言表,引起中国学者激愤。
2.2.2 铁琴铜剑楼的第一代主人是瞿绍基
铁琴铜剑楼始建于清朝乾隆末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瞿绍基早年酷爱藏书,积累数成卷,室名“恬裕斋”。传至其子孙,更事搜集,访求各地秘本***籍,使藏书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1898年因避清光绪皇帝名讳,又因得铁琴、铜剑两件古物,后人启甲将藏书楼改名为“铁琴铜剑楼”。他们四代藏书,据称有十余万卷,宋元珍本达二百多种,史称“南瞿”。瞿氏藏书亦得法,管理也极严,一般不轻易外借出楼。一次光绪皇帝派人来借书,对其中一本爱不释手,想留下这部书,许诺三品京堂,给钱巨万。瞿氏后人不肯,拿出乾隆皇帝颁给“恬裕斋”的诏书给使者看,光绪恪于祖训,只得作罢。原瞿氏住宅建筑群大部分毁于历代战火,***后,其后裔承先人夙愿,将所藏古籍全部献国家,藏书几乎全部归入北京***书馆,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2.2.3 海源阁的第一代主人是杨以增
海源阁建于清道光20年(1840年)位于杨氏宅院内,原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匾额,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楼前有长廊式读书亭两座。杨以增是清道光时进士。杨以增平身没有别的嗜好,只是喜爱读书,特别喜好收购书籍。任江南河道总督时,正值战乱,一些藏书家纷纷将书散出,杨乘机收购归入自己的海源阁,所收汪士钟“艺芸书舍”之书及明清之际毛晋、钱曾、乾嘉部分藏书家之精华,他在当地收集的大批书籍凭身份借助***漕运粮船运回老家,聊城当时是大运河“九大商埠”之一,有了这样的便利,“南书北运”就有了捷径。在历史上被认为杨氏之藏书的积累是权势与金钱的结合。杨以增的藏书搜括了南方藏书家的精英,在历史上改变了当时私家藏书以江浙为中心的局面。其子杨绍和是同治年间进士,在京为官期间,又收集了清皇族藏书,成就了在我们近代藏书史上的“北杨”之名。到第三代杨保彝时,藏书已达到3336种20多万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海源阁藏书实行绝对的关门主义,外人与戚族一概不能入藏书楼一步,杨氏还制定了“大乱居乡,小乱居城”的藏书制度,以***其藏书之安全。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冒雪前往海源阁,竟不能得见海源阁藏书,扫兴而归,便借诗“沧苇尊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琅,饱蠹鱼”发泄对海源阁拒他于门外的不满。海源阁藏书起于战乱,也散于战乱,在1927年,海源阁中所藏的宋元珍本被杨敬夫移至天津收藏,1929年土匪王金发设司令部于杨府内,焚烧古籍取暖,后又有土匪王冠***与当地县长勾结强抢珍本8大木箱。杨氏后人将剩余海源阁中所藏的明清版本移至济南杨氏新居,后辗转归入北京***书馆和山东省***书馆,得以保存至今。
2.2.4 八千卷楼的第一代主人是丁申、丁丙兄弟
八千卷楼是因丁氏藏书八千卷而名其所建藏书楼为“八千卷楼”。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兵燹,后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丁申丁丙兄弟两人皆好收书,在清同治年间有“双丁”之称。丁申因其以抄补文澜阁《四库全书》有功,被赏四品顶戴。丁丙23岁入杭州府学,后一心瞩意于地方公众事务及文献、书籍搜集保存,终身未仕。其留下的著作有《谈礼私记》等十多种。丁氏兄弟均博览群书,对***籍嗜藏不怠,一生专好读书治学,其“八千卷楼”的藏书被颂为“甲两浙”,有宋元刻本一百四十余种,明刻精本、旧抄善本及著述稿本、校雠秘册约2000余种,文澜阁著录之书3500余部,丁氏兄弟传名后世,不仅因为家有8000卷藏书,还因为他们在战乱烽火中奋不顾身抢救和保护了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突现了藏书家的崇高品格。著名的江南三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唯文澜独存,这应是藏书家树立起的一座丰碑。又增建后八千卷楼与小八千卷楼。为防止古籍再次外流,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将八千卷楼全部藏书以7.5万元收归于我国最早的公共***书馆江南***书馆(现在南京***书馆的前身),该馆辟专库贮藏,完好无损。清末民初,丁氏后人中做起了丝绸生意,为使杭州的丝绸业有一个交流议事的场所,便将祖居辟出20亩地组织起绸业会馆,包括名噪一时的“八千卷楼”,旧时的丁家大院被夷为平地。
3 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楼发展模式
藏书楼与其中所藏古籍本应是一个整体,但是经过时间的流逝及多年的天灾人祸,真正名副其实的藏书楼已经很少了,现有的许多也都是书楼异地,惟有空空的建筑矗立在那里,已没有了当年汗牛充栋的盛景。纵观我国古代的藏书楼,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的首推宁波天一阁,由于受到了当地***府的重视,保存现状较好,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地域文化象征。现在的天一阁既是藏书博物馆、学术研究院,又是国家保护遗址、江南园林。天一阁博物馆新建有4500平方米的书库和办公楼,拓展12000平方米的东园和南园,古籍珍本藏书增至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为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明代历史保存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开辟了地方志珍藏馆,成为收藏新编志书的全国三大中心之一。天一阁已经成功地将学术与经济开发旅游、古林书楼与现代***书馆、核心价值与品牌延伸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为现存的其它藏书楼的开发与利用做了很好的启示。现在的天一阁还经常举办各种文物艺术展览、文艺演出、读书征文等活动,影响力在海内外不断地扩大,目前所有馆藏的家谱都已对普通人开放,并且将逐步实现电子化,有着强烈寻根情结的中国人可以在天一阁寻根问祖。每年来旅游参观考察的海内外客人逾30万人,展现了天一阁特有的文化感染力。
面对天一阁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现存的藏书楼也已经被列入省市各级文化保护单位。如常熟铁琴铜剑楼现存二进二层,1986年全面维修后,辟为铁琴铜剑藏书纪念馆,1991年,铁琴铜剑楼经维修后开放,2007年,常熟市古里镇召集专家进行论证规划,对铁琴铜剑楼实施恢复性修缮,并建造了铁琴铜剑楼遗址公园和文化广场。湖州宋楼曾经住满了居民,终日围困于灶火、电线之中,现已列入浙江省省级重点文保单位。聊城海源阁***前已经衰败,时又遭毁坏,仅剩下遗址。1992年,聊城市委市***府府拨款300万在原址按原结构样式重建海源阁,现已成为聊城一个重要的旅游观光景点和文物保护遗址。
4 结语
私家藏书楼已经完成了它在中国藏书上的历史使命,它对我国***书的保存和丰富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的藏书楼是非常亮丽的地方名片,宣传藏书楼,宣传地方文化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当地人们读书学习的氛围,保护藏书楼中所藏的古籍,保护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珍贵遗产,使藏书楼重新焕发生命。
【参考文献】
[1]叶杭庆,赵美娣.古代藏书楼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7):15-18.
[2]华海燕.明清著名私家藏书楼之比较[J].***书馆学刊,2009(4):93-95.
[3]曹洪***.论南京***书馆与古代私家藏书楼的渊源[J].***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3):105-10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天一阁与近代四大藏书楼的命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