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农夫邀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
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如实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渡众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从中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我就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我的太太很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的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请您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好吗?”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开导道:“回向是好事情。你看,天上太阳只有一个,但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如果人人都抱有这样的观念,那我们每一个人,就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想了想,觉得无法说服禅师,只好让步说道:“好吧,这个说法很好,但是,但是……”这个农夫吞吞吐吐地说道,“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平时老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忍不住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然是一切众生,哪里来的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禅意:修禅讲究“回向”。“回向”,梵语parinama,又作转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进入菩提涅;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回向”就如手拿一根蜡烛去引燃其他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不曾减弱,反而和其他蜡烛的光亮相照,使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而且能使更多的人得益,功德也就更大。
生命的坚持
十年前,一位登山者登上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但在下山的时候,他失踪了。
他一个人挂在了海拔8800米的冰壁上,无法及时下山。所有的登山队员都知道,要获得生命必须在黑夜来临之前下撤,否则山上的缺氧和严寒会致人于死地。
在孤身受困无力回天的时候,他的心中冒出一个念头:睡一觉,忘记这恐慌和痛苦吧。
他为自己出现的这个念头惊悚不已――在世界之巅冰天雪地的高山上沉睡,等于自杀。
他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回去。他慢慢地设法向下移动,他用自己的努力排遣心中那些该死的念头。他知道如果自己能到达8700米的宿营地,他也许会有救。
他努力在冰壁上移动身体,一厘米一厘米地往下移动,100多米的高度,他用了7个小时。他的气力和精神都到了濒绝的境地。
他看到了帐篷,但他已经没有力气接近它了;即使接近了,他没有力气打开帐篷。
但是,他惊讶地发现,帐篷的门是开着的。这说明他只要接近帐篷,就可以进入帐篷。
他咬着牙一点一点地靠近,终于进入了御寒的帐篷中。他没有遇难,只冻坏了三只脚趾。
他是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员,名字叫***锋。
他在回忆那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时说,是那开着的帐篷门救了我。
启示:生命有两面性:一面是顽强;一面是易碎和脆弱。你选择了顽强,你就有可能走出困境。
无声胜有声
人们的经验来源于观察,而观察来自无声中的表现。一位CEO朋友喜欢与智慧的人交往。我问:“你怎么能分辨一个人的智慧与否呢?”他说:“对方的眼神足以证实我的判断。”如果你在讲话时,即使对方不作声,但他眼神的变化如果与你的内容节奏合拍的话,说明你和他站在一个平台上沟通。
我曾请教一个酷爱教学的美国中学老师:“你怎么能知晓学生快乐与否?”她说:“从他们走进我课堂的第一瞬间起,我就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美国有些中学选修课上的座位没有固定安排,上课铃声响后,有的学生兴致勃勃地挤进座位,期待地望着前台站立的老师;也有的学生慢慢地走进来,谁都不愿意答理,找个最不显眼的位子。
平日里对于朋友的选择,不要看他对你多好,而是看他在一个与你无关的情形下如何表现。曾经在无意中看到一位女士,在自认为没有人观察的情况下,把一大瓶原本几个人可以一起享用的矿泉水,自己举瓶对嘴喝下后,再把剩下的大半瓶水原位放在桌子上,即使一次性纸杯就在她的面前摆着。当时大家在山上度假,下山采购不是很方便,记得她八岁的儿子说:“妈妈你这样做,别人还怎么喝?”妈妈对孩子不客气地说:“别傻,你不说,别人哪里会知道!”几年后听说她过得很孤独,丈夫离异,与旧友们也闹翻了,问题何在?不言而喻。
启示:在一个与你无关的情形下的“如何表现”,决定你的成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为谁超度/生命的坚持/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