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例1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维修与汽车运用技术人员成为目前最为紧缺的技能型人才,被***等六部委列为技能紧缺人才。形势的发展对汽车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优化汽车专业课教学就成为培养适应汽车行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汽车产业现代化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要求
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90年代以来,以电子装置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诸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器、ABS(制动防抱死系统),SRS(安全气囊),AC(空调)、电控悬架以及驾驶员交通信息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总体构建中,电子装置的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由以机械装置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这就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在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维修技术。
1.现代化汽车产业对汽车维修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修理人员以机械装置为主的汽车维修方式已经不适应维修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汽车的要求。据劳动部门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中指出,对维修类职工的技能要求在加工、安装、操作、维修、检测等五类职工中是最高的;而在维修类中又以对汽车维修类人员的技能要求为最高。这是因为要从事对现代汽车的维修,除了掌握机械类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信息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使用新设备的操作技能所以说,当代对汽车维修人员的要求是尽快使自己成为知识型的技能型人才。
2.汽车维修手段的现代化
尽管我国当前汽车维修业的技术水平依然滞后于新款车型的技术开发,也总将随着汽车现代化的日新月异而快步迈进高科技领域。面对着众多的现代化汽车,我们对汽车的维修观念也必须随之而更新,要从凭经验、感观为主的传统维修方式转变为“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的现代汽车维修方式。以对汽车的检测为例,在轿车中,大多数都装备了电控单元,它除了控制汽车的运行状态外,还具有判断、记录汽车故障的功能,诊断设备通过接口与汽车电控单元相连,读取故障代码,向汽车维修人员提供故障的症结所在。近来,汽车远程诊断技术的推开又势必推动我国的汽车维修技术、维修方式迈上又一个新的台阶。
3.汽车维修方式的科学化
当代的汽车维修方式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具有着两大特点:
(1)从在汽车出现了故障后再去修理,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方向转变。也就是说,当汽车运行一定路程或时间后,就要进行强制维护,视检测情况做适度维修,从而确保了汽车的良好运行状态,降低了故障率。可以说,这种汽车维修理念上的更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难以估计的。
(2)以汽车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以往的汽车修理主要是对受损部件的修复,但任何维修后的部件在性能上是要打折扣的,如果采用“换件式”的维修方式,用新部件换下受损部件,从而既保证了汽车维修的质量,又缩短了维修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提高了汽车的营运效益。这种汽车维修方式的转变,势必大大提高了对汽车修理工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电脑调漆技术的应用则使原来的汽车维修漆工失去了用武之地,从而要求对汽车维修的工种结构加以调整,实现工种结构上的升级和优化。
二、现代汽车产业对技工学校汽修专业的要求
现代汽车的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只有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础知识,熟悉现代汽车的结构、传感技术、计算机应用、液压控制和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对现代汽车的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那么,怎样才能使当前技工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现代汽车维修业的要求呢?
1.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课程设置
现代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应是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因此,应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建立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围绕专业方向为前提,专业课程要进一步充实调整电子控制技术原理、计算机应用原理、汽车电器设备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汽车诊断仪器设备的应用等内容。汽车构造原理应以能代表时代特征的轿车为典型,并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把汽车最新技术结构、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培养,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合理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钳工和电工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是维修人员必备的技能。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体现技能为主,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思想的更新,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结合汽车维修业的特点,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物教学手段,构建“理实‘一体”课堂,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表面式”教学方式,使学员动脑动手,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同步养成。同时,要注重加强学员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例2
中***分类号:F24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17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85
1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员工队伍的现状与分析
1.1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特点
1.1.1 电白输电、变电运检组是主网专业管理后成立的业务部门。电白输电、变电运检组是在2012年5月主网专业化管理后成立的业务部门,由原来的输变电管理所分为2个业务部门:电白输电运检组和电白变电运检组。输电运检组主要负责的是电白境内所有输电设备的巡视、维护、预试、检修以及大修技改项目;变电运检组主要负责的是电白境内所有输变电设备的巡视、维护、预试、定检、检修以及大修技改项目。
1.1.2 电白输电、变电运检组的业务直接由茂名输电管理所、变电管理所负责。在主网专业化管理后,电白输电、变电运检组的业务主要由茂名输电管理所、变电管理所直接负责,电白供电局不再负责业务方面的工作。电白输电、变电运检组行***、后勤等工作由电白供电局负责。
1.2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员工队伍分析
1.2.1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员工队伍的现状。截至2015年7月,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共有员工106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变电检修班9人、继保自动化班7人、试验班6人、水东巡维中心21人、宿车巡维中心21人、菠萝园巡维中心14人、输电线路一班11人、输电线路二班10人。
1.2.2 岗位结构。截止2015年7月,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共106人,按其岗位来分类,管理人员7人、专业班组人员43人、巡维中心人员56人,分别占员工人数的6.6%、41%、52.4%。
1.2.3 学历结构。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在职职工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1人,大学本科学历的11人,大专学历的31人,中专及技校学历的18人,高中以下学历的45人。
1.2.4 专业技术结构。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在职职工中,具有高级工程师资格0人,工程师资格的2人,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28人,无专业资格72人。
1.2.5 技能结构。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在职职工中,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资格0人,高级工资格的30人,中级工资格的59人,初级工资格的7人,无技能资格的10人。
1.2.6 年龄结构。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在职职工中,29岁以下的18人,30~39岁的2人,40~49岁的60人,50岁以上的26人(55岁以上的10人)。
1.3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人才队伍分析
总体分析,电白输变电管理所人才队伍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技能等级和年龄构成比较不合理,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技师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为零,71.69%的人没有评专业技术职称,55.66%的人为中级工,42.47%的人为高中以下学历,年轻人偏少,40~49岁年龄段的员工占总人数的56.6%,尤其是30~39岁年龄段的员工仅为2人,年龄结构配置不合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电白输变电管理所人才素质处于较低水平,缺少高技能、高学历人才,员工年龄结构老化,因此要每年争取5~7名新员工补充队伍,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发展战略,以提高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员工的工作素养和工作能力。
2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高层次人才不足,欠缺高技能员工,员工总体素质亟待提高
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高级工程师为0人,工程师仅为2人,此两项中高级职称人员仅占员工总数的1.89%,并且有72人无专业技术职称,占员工总数的71.69%。在技能方面,技师及高级技师为0人,高级工30人,占员工总数28.3%,中级工59人,占员工总数55.66%。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部门中的高级技术人才非常欠缺,员工的技能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亟待提升。
2.2 培训工作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培训设备、培训场地还有待完善
2.2.1 培训工作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长期以来,我们的培训工作开展的形式就是集中培训,将培训的员工集中在课室里,培训的内容多为理论性的文字,部分员工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消化这些理论性的培训内容,效果不显著。
2.2.2 培训设备、培训场地还有待完善。培训设备和培训场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培训工作开展的难点。由于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不注重实效,因此在培训设备和场地方面一直不重视。设备和场地方面主要欠缺的是继保、试验、检修人员的实操培训设备和场地。
2.3 部分年龄大的员工不愿意提高自己技能水平,对培训工作不以为然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例3
中***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065-01
“大规划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各电压等级、市区(县)两级管理、统一规划的大规划体系。“大建设体系”建成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满足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要求的“大建设”体系。“大运行体系”全面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1]。
一、运检一体化的内涵
运检一体化是在电网检修模式以状态检修模式以状态检修为基础,以设备全寿命全周期管理为抓手的动态检修模式下,在一定的业务范围内,赋予一定的人员同时具备从事运行和维护类检修业务的资格,并且按照相关的制度规范开展运行和维护类检修工作。运检一体化以达到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管理目标,有效整合现场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业务,改变了运维人员只进行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等运行类维护工作,检修人员只进行检修工作的操作方式,是国网公司推出的“五大”体系改革中“大检修”体系的重要内容,能集中体现“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效率、效益[2]。
推行“运检一体化”的目的是由于长期以来,电网生产工作按照职责分工,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电网调度、运行、检修等业务分类,这种分工方式虽然在电网业务专业化发展、保障电网安全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生产作业效率较低,已有人力资源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为此在目前电网庞大复杂、电网安全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在生产技术部基础上成立运维检修部,建立按照电压等级由各级检修公司承担电网运维检修任务的生产体系,通过优化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来释放资源效能,强化电网实物资产管理、设备状态检修、带电作业管理职责。
二、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与运维人员的基本职责
(一)运行管理模式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下,各变电站又可划分为有人值守变电站和无人值守变电站,其中有人值守变电站又可根据所在地区、变电站的重要程度等具体情况划分为常规有人值守变电站和少人值守变电站。
(二)运维人员的基本职责
运维站负责一定供电半径区域内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技术指导、文明生产、治安保卫以及部分规定的C、D类状态检修、现场作业措施布置、开收工、验收等工作,负责运维站内所有运维人员的培训、运维技术管理等。有人值守模式是传统的值班方式,它是由变电站运维人员全面负责本变电站的监视控制、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文明生产、治安保卫以及现场工作措施布置、开收工、验收工作等全部运维工作[3]。
无人值守模式是由运维站负责完成以上全部规定工作,根据监控、保电以及其他需要可
由运维站派值班人员到站端进行值班工作,负责现场监视控制、运行维护等工作,在运维站的配合和指挥下完成以上其他规定工作。
三、500kV变电站“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与实践
可以利用专家系统来建立智能告警和故障处理知识库,该知识库可动态实现专家知识的增加。采用多故障诊断问题的成熟模型――覆盖集理论来建立智能告警处理模型,并采用智能算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与告警信息最为匹配的系统事件[4]。
变电站智能告警专家系统不仅能完成对告警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屏蔽、快速定位、历史查询等功能,还能完成三个层次的推理功能。(1)单事件推理。根据每条告警信息,给出告警信息的描述、发生原因、处理措施以及***解。(2)关联多事件推理。对多个关联事件进行综合推理,给出判断和处理方案。(3)故障智能推理。利用网络拓扑技术,根据每种故障类型发生的条件,结合接线方式、运行方式、逻辑、时序等综合判断,给出故障报告,提供故障类型、相关信息、故障结论及处理方式供运行人员参考,辅助故障判断及处理。
对告警信息进行过滤和分类后,需要关注的变电站事故及异常告警信号可归纳为数百种类型,对应于每一种类型都进行原因说明并提供处理方案。这样,在规范了现场信号的命名、事故告警信号与知识库中归纳的事故告警信号种类建立起关联关系后即可建立变电站信息处理专家系统知识库,使监控人员对事故异常在第一时间内给出准确的判断及处理。维护人员可根据实际运行需求随时完善知识库中内容[5]。
现场作业指导书是对每一项作业按照全过程控制的要求,对作业计划、准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明确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依据工作流程组合成的执行文件。体现了对现场作业的全过程控制和对设备及人员行为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设备验收、运行检修、缺陷管理、技术监督、反措和人员行为要求等内容。变电运维工作现场作业指导书范本由运维班长或技术员组织编写,内容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简单、清晰、规范、可操作性强。并经运维(检)工区(县公司)审核,地市公司运检部门批准后执行。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及二次回路专业化巡视,例行试验、诊断性试验,保护装置插件、继电器更换,保护装置程序升级、版本更新、保护通道联调,保护装置停电消缺及反措执行等[6]。
结论
总之,对原输电运检、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等生产区人员及业务进行合并重组,成检修公司,实施550kV变电站电网设备检修专业化和运检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杨,袁伟东. 输电线路实施运检一体化管理问题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6:183.
[2] 聂建新. 对变电设备运检(运维、检修)一体化的分析与探讨[J]. 科技风,2015,23:80.
[3] 徐t. 基于信息智能的输电线路运检一体化探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1:113.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例4
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热点,社会对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汽车维修演变成为“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修理”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以诊断、检测为主,更换新件,缩短车辆在厂维修时间,已成为新的维修理念和维修方式。中职学校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尽快掌握维修技能,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汽车维修人才。
一、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目前,中职学校虽然教师应用了大量的***片、视频资料辅助教学,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存在厌学心理。在相应的实训教学阶段,虽然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实操的积极性,但对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往往只限于进行模仿性的操作训练,不能触类旁通、难以形成系统技能;对汽车零件的装配关系及传动路线、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对“故障排除”学习时,思路不清、无从下手。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积极性难以进一步调动。
2.实训设备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一个对实训环节要求较高的专业,要求实训设备的投入非常大。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设备配备情况基本不能满足技能实训的要求,并且实训设备落后。课程设置仍然主要沿袭着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教学重点的设置,而目前汽车大多是以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为基础的汽车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这就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而且还要具备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另外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复,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彼此链接不一致。例如在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源与启动系统检修课程中蓄电池、发电机和电压调节器部分的内容重复;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构造”“故障分析、诊断”“修理工艺”教学时间分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总成结构的认识学习是断续、分散的。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整体认识不透彻,又缺乏对汽车结构、故障诊断、修理方法的系统技能知识,因此培养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
3.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师不仅需要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需要有动手操作的指导能力。目前,专业教师有相当部分从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其他学科或专业转行而来,自身没有接受过有关汽车专业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而且绝大部分教师是从各类学校毕业直接进入中职学校担任教师的,缺乏相关汽车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另外汽车维修本身是一个技术更新很快的行业,即使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若长期脱离生产实践,也会存在知识、技能落后的情况。总之,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普遍不高,需要进一步通过培训学习,尽快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是根据故障现象(仪表盘显示、听声音等)发现故障、判断故障原因、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维修方案、检验维修效果以及对维修过程进行反思的系列活动,要求汽车维修人员能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出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知识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教会学生***制订计划、实施计划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例如设置“汽车蓄电池自行放电故障排除”的工作任务,通过真实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排除汽车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关键的操作技能、维修技巧及关键知识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关键的技能。并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了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将过去由教师主导的单一评价方式转变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三维立体的评价模式,评价重点由过去的只评价结果转向评价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以Flas演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多种信息刺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所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2.增加实训、实验设备,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另外汽车的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必须配备先进、齐备、典型的汽车电器、汽车零部件总成和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训、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同时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也可以由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汽车零部件设备和企业岗位来实训、工作,这样学生既接受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又提高了岗位职业能力。
3.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要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要能胜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来说,急需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以说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学生的前提。
首先,非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要进行自学,尽快了解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及时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培训,包括市级、省级和部级的培训,增强专业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其次,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安排专业教师“走出去”,或外出参观、进修,或深入到汽车行业与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中实践、调研,了解国内外本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和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专业教师成长与技术发展同步。另外利用企业专有的技术和资源,“请进来”企业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师傅作为专业的客座教授,定向、定期给教师授课,大幅度提高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例5
国家电网公司在2011年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为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化公司的目标,需要加快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其中,“大检修、大运行”是“五大”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电网公司对大检修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强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实施运维、检修一体化管理,落实安全责任,提升设备可靠性和综合利用效率。
1 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背景
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同属于我国电力安全生产五大专业中的变电专业。变电运行担负着变电站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是供电企业重要的生产运行单位,传统的变电运行人员主要负责变电站设备的运行巡视、倒闸操作与事故应急处置。变电检修负责对变电设备进行定期小修预试、大修技改以及日常缺陷处理,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传统的变电检修人员是指从事变电设备维护与检修的专业人员。在以往的组织结构里面,变电运行和检修是分属两个部门,相对***的完成对同一变电设备的各项工作,而在国网公司“运行维护一体化”(简称运维一体化)工作的要求下,则要求将传统的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部门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完成对所辖范围内变电设备的运行和检修任务。
所谓运维一体化,[1]就是改变传统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由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这种专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维护(C、D类检修)业务和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逐步推行运维一体化管理。运维一体化有效整合了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工作,成功地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效益。[2]
2 变电运维一体化具体实施
根据国网公司“运维一体化”工作的要求,在适应“大检修”体系建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整合设备巡视、倒闸操作、维护性业务,实现一体化运作。同时,规范各级运维岗位工作标准,明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内容,根据近期、中期、远期三个目标阶段,分级逐步推进运维一体化管理,最终实现人员精简、作业高校、成本合理的目标。
以某供电公司开展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为例说明:
(1)实施阶段
实施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已经开展运行维护工作的基础上,讲接地导通、接地电阻、铁芯接地电流、避雷器阻性电流测试等技术难度较低、安全风险较小的D类检修业务纳入运维班职责;第二阶段,将变压器带电渗油处理、断路器、隔离开关带电操作机构处理、继电保护、监控装置带电缺陷处理等专业性较强的D类检修业务及变电站设备专业巡检纳入运维站工作职责;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将超高频和超声波局放检测、油色谱带电检测分析、SF6气体成分分析等技术难度较高、专业性强的带电检测或停电检修项目,以及变电设备停电例行试验纳入运维站;第四阶段,对前三阶段的工作进行调整、总结、验收。
(2)实施步骤
①制定标准及流程。包括工作标准、标准作业指导书(卡)、工作流程、设备管理制度、检测试验仪器、工器具配备等。
②编制相应的运维工作培训方案及技能鉴定标准,开展变电运行及检修人员培训及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变电运维人员的技能水平,评定变电运维人员的技能等级。
③对变电运维业务的各级人员进行资格认定。
④对运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效果进行评估和改正。
(3)人员调整方案
根据各运维站管辖的设备量,测算变电运维一体化后的工作量,结合变电运维人员的资格认定情况,在变电运维工区适当调整各运维站人员配置情况,对于技术难度高、专业性强的项目,调整部分检修专业人员转岗到变电运维工区。
(4)检测试验仪器、工器具配备
按照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需求,分析各运维站管理的设备的各项运维工作,测算各运维站需要配置的检测试验仪器、工器具的种类及数量,依此制定运维站的标准装备配备方案,同时提出各运维站的差异化配置需求。
(5)安全管控
通过分析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存在的危险点,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防范风险,同时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的安全技能水平与安全意识。
安全质量监察组、技术支持组要对运维站开展的运维一体化工作进行风险分析,根据技术难度、专业性、危险性不同制定不同的措施。
(6)备品备件管理
按照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的需要,每个运维站应根据管辖的设备确定所需备品备件的种类和数量;改造现有的备品备件库,使之符合备品备件存放条件;完善运维站的备品备件管理规定,在PMS上建立台账。
3 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水平及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我国电力系统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由有人值班向操巡队模式转变,一个操巡队集中管理多个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三集五大”后,操巡队又转变为运维一体化的运维班,按照能力的发展逐步实施运行与维护一体化各项生产任务。运维人员除了要负责所辖变电站内设备的巡视、倒闸操作等工作外,还要对设备进行维护性检修。维护性检修指的是无需使用大型装备,不涉及复杂停电及安全措施,不涉及设备整体或重要部件更换、设备大范围拆卸及带电作业的C、D类(传统意义上的小修)一次设备检修工作和不涉及二次回路改动、设备功能校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二次设备检修工作。针对这个要求,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原运行人员开展变电检修技能培训,二是对原检修人员开展变电运行技能的培训。具体来说主要以下四点:一是要能掌握变电站运行方式和电网结构特点;二是要掌握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三是要能熟悉各类调度规程及现场运行规程并能应用;四是要提高动手解决设备故障的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事业面临着机遇和调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变电运维一体化作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工作作风上都会有更高的要求。开展好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将进一步推进电力系统向大容量、大系统、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例6
引言
所谓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2]。它是一项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服务的一项措施。随着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各电压等级变电站的广泛应用,对变电站实现保护和监控系统的升级换代、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建设无人值班变电站和减员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近十年来,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运行情况来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变电站整体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因此,本文结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建议。希望供与交流和参考。
1、智能设备接入综自系统通信规范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性、开放性、稳定性,导致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实际应用效果降低。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涉及到不同厂家、不同产品,而这些产品接入综自系统的接口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其包括: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小电流选线装置、消弧控制装置、直流电源系统等与通讯管理机,通讯管理机与调度端、集控站,通讯管理机与五防系统、模拟屏系统等之间的通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场工程调试人员投入了大量了人力和时间,但依然不理想,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有:通信不成功、通信不稳定、数据刷新慢、智能装置信号不能进行复归、智能装置控制功能不能实现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笔者分析问题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通信介质不统一。目前主要有RS232/RS485/RS422、Worldfip、CAN网、Lon网、以太网等。二、通信规约不统一。目前有IEC-103规约、IEC-101规约、CDT、Modbus、DNP3.0、南瑞继保网络103规约、北京四方CSC2000网络规约、南瑞科技Open2000规约等,而且就同一种规约标准各大生产厂商又有各自不同的版本。为能彻底解决智能设备接入综自系统的问题,笔者建议,在综自系统中推广使用更加适合电力系统的通信规范---IEC61850通信规范,统一规范各设备的通信接口和传输介质、设备配置文本及描述配置文本的语言等,实现不同厂家设备可平等地交换信息和使用这些信息执行特定的功能,而且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通信内容,做到通信量的可剪裁性。
2、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通讯层的结构选择是关系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成败所在。
通讯层是整个综自系统的神经中枢,占有重要的地位,负责将各智能设备和监控系统的信息有效地联系起来,实现信息共享。通讯层存在问题对整个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是致命性的。总结这几年的综自系统的通讯层运行经验来看,通讯层的结构选择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可靠性;二、通讯速率,保证不出现“瓶颈、过载”现象。三、满足组网灵活,可扩展性好,维修调试方便。四、采用国际标准的通信接口、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五、采用分层分布式通讯结构。综合以上各方因素,当今以太网技术从各种现场总线中脱颖而出,全面采用双以太网结构实现真正的相互备用通讯层是必然趋势。
3、电力系统生产管理体制落后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水平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使得自动化、继电保护、通讯、二次检修、变电运行等各专业相互渗透,其内部联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那种传统的技术分工、专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一旦有发生设备缺陷或异常,很难明确快捷地判断出设备缺陷应由哪个专业进行处理,均需要多个专业人员同时到达现场检查分析,时有发生缺陷处理不及时、推诿责任的情况,造成极大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而且专业间衔接部分的许多缺陷问题成为“两不管地带”,不利于综合自动化系统水平的发挥,对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不利的后果。现在我们有必要对那些不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技术发展有管理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比如对继电、自动化、二次、通讯专业的整合开形成大二次格局,同时变电运行专业对于设备缺陷管理、设备运行管理等方面也要进行改革,让我们好的设备、好的技术,更好的为我们所用,为电力系统的发展充分发挥作用。
4、运行和维护人员水平低下,影响了综合自动化设备的功能发挥应用,阻碍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采用了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备和新的技术,又综合了不同的专业,这样对运行和维护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全面熟悉掌握系统结构原理、性能特点、系统正确操作程序,只有这样才能思路清晰地运用各种方法处理异常情况并进行检查维护。
5、变电站当地监控系统应用水平不高
5.1监控系统中界面操作应简洁,提高值班人员应用水平
为了更好的应用变电站监控系统,一方面要求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操作界面应向“傻瓜”方向发展,操作界面应尽量简单直观,操作时全汉化提示,准确易懂,达到人机友好的状态。
5.2监控系统中异常信息应按分等级、分窗口、分颜色等处理,提高信息实用性、实效性
变电站异常情况的界面显示上看,感觉不尽人意。原因是当电网发生异常或事故时,会涌出几十条上百条信息让人眼花缭乱。这对运行人员在事故状态下判断故障性质并及时处理、恢复送电带来很大不利影响,所以厂家必须进一步完善软件,对信息进行分等级、分窗口、分颜色、分语音等方面进行处理。重点突出重要信息,对于影响电网安全的事故信息,以主要界面第一时间内提示给运行人员,保证事故处理的快、准、稳!对于其它信息可以按等级或按窗口慢慢处理。同时信息要使用专业术语和符合运行习惯,让运行人员较易接受。
6、结束语
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是电力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其优越性在电能质量,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水平等多方面有较好的体现。但由于在技术规范、管理体制、运行维护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或不足。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研究、分享,以至来完善我们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例7
关键词:汽车修理 维修技术 培养人才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的加快,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建立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课程结构模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课程模式,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的一个保证。
一、汽车产业现代化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要求
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90年代以来,以电子装置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诸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器、ABS(制动防抱死系统),SRS(安全气囊),AC(空调)、电控悬架以及驾驶员交通信息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总体构建中,电子装置的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由以机械装置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这就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在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维修技术。
1.现代化汽车产业对汽车维修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修理人员以机械装置为主的汽车维修方式已经不适应维修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汽车的要求。据劳动部门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中指出,对维修类职工的技能要求在加工、安装、操作、维修、检测等五类职工中是最高的;而在维修类中又以对汽车维修类人员的技能要求为最高。这是因为要从事对现代汽车的维修,除了掌握机械类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信息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使用新设备的操作技能所以说,当代对汽车维修人员的要求是尽快使自己成为知识型的技能型人才。
2.汽车维修手段的现代化
尽管我国当前汽车维修业的技术水平依然滞后于新款车型的技术开发,也总将随着汽车现代化的日新月异而快步迈进高科技领域。面对着众多的现代化汽车,我们对汽车的维修观念也必须随之而更新,要从凭经验、感观为主的传统维修方式转变为“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的现代汽车维修方式。以对汽车的检测为例,在轿车中,大多数都装备了电控单元,它除了控制汽车的运行状态外,还具有判断、记录汽车故障的功能,诊断设备通过接口与汽车电控单元相连,读取故障代码,向汽车维修人员提供故障的症结所在。近来,汽车远程诊断技术的推开又势必推动我国的汽车维修技术、维修方式迈上又一个新的台阶。
3.汽车维修方式的科学化
当代的汽车维修方式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具有着两大特点:
①从在汽车出现了故障后再去修理,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方向转变。也就是说,当汽车运行一定路程或时间后,就要进行强制维护,视检测情况做适度维修,从而确保了汽车的良好运行状态,降低了故障率。可以说,这种汽车维修理念上的更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难以估计的。
②以汽车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以往的汽车修理主要是对受损部件的修复,但任何维修后的部件在性能上是要打折扣的,如果采用“换件式”的维修方式,用新部件换下受损部件,从而既保证了汽车维修的质量,又缩短了维修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提高了汽车的营运效益。这种汽车维修方式的转变,势必大大提高了对汽车修理工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电脑调漆技术的应用则使原来的汽车维修漆工失去了用武之地,从而要求对汽车维修的工种结构加以调整,实现工种结构上的升级和优化。
二、现代汽车产业对学校汽修专业的要求
现代汽车的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只有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础知识,熟悉现代汽车的结构、传感技术、计算机应用、液压控制和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对现代汽车的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那么,怎样才能使当前技工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现代汽车维修业的要求呢?
1.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课程设置
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以机电一休化为特征的汽车产业的需要,着重于应用型技术课程的开设。如电子技术原理、控制技术原理、计算机应用原理、接口技术、汽车电器设备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必须与当代汽车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紧密联系实际,要以当今具有代表性的轿车作为典型,及时补充更新教材,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汽车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
要培养出合格的汽车维修人员就必须用新的教材来代替陈旧的教材,课程的设置也应做相应的重组。教学的实践使我们感受到,传统的《汽车修理》课是对以机械装置为主体的汽车进行故障的判断和对受损部件进行修复,显然这样的课程内容是不适应对现代汽车维修的需要。如果能够以电子技术为基本内容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来替代内容陈旧的的《汽车修理》课程,学生就可以系统的学习现代汽车的检测手段和维修方式,掌握先进的汽车维修技能。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体现技能为主,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思想的更新,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结合汽车维修业的特点,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物教学手段,构建“理实一体”课堂,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表面式”教学方式,使学员动脑动手,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同步养成。同时,要注重加强学员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例8
1 一体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1.1 原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电网发展要求
输、变、配电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效率质量和员工队伍和谐稳定。进入“十二五”后,在电网规模飞速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的宏观形势下,供电企业延用多年的营配分离、输配电管理分开、变电运检分离的管理模式模式逐渐暴露出不适应电网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需求的弊端。
1.2 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三集五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三集五大的大背景之下,统筹电力企业人力、技术、装备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施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实现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已成为公司发展和电网发展的必由之路。
1.3 SG186系统上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
PMS系统和GIS系统的上线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平台,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一体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指电力系统中输、变、配电实行专业化检修和运维一体化相结合的生产工作组织模式,即整合输、变、配电现场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业务重组整体。
3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3.1 建立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型
以高科技为支撑,深入开发和应用SG186系统,建立完整、成熟的电网模型,包括输电、变电、配电设备,提供对输、变、配电一次、二次设备和相关设备附件的统一管理。
3.2 人尽其才,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
着眼于解决当前管理困境和提升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质量,深入剖析以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现有人员队伍结构和工作承载力,总结提炼出以提升输、变、配电运维管理质量、作业执行能力和队伍凝聚力为目标的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输、变、配电运维业务及人员的优化整合,进而通过管理模式嬗变提高专业管理质量和队伍凝聚力。
3.3 加强超前管控,实现检修专业化
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建立按电压等级、按输、变、配电设备类型由各专业承担电网设备运维检修任务的生产体系,抓好设备管理,将原来的时候抢修处理转变为设备超前管理。加大设备管理力度,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抢修次数,降低安全风险。
3.4 狠抓现场管理,开展输、变、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
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突出对作业现场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加强监督考核和培训,确保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集安全管理、技术参数、检修工艺等于一体,起到了工具书的作用测。
3.5 开展联合巡检,缩短由“巡”到“检”的周期
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进行联合巡检,对发现的缺陷分类,按照缺陷性质分类进行消缺,最后再组织验收。通过联合巡检,进一步缩减了由 “巡”到“检”的环节和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实现了管理环节的简化,同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3.6 加强安全教育,强化技能培训
加强教育,抓好转岗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输、变、配电相关员工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大局观念。结合岗位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组织员工集中精力学习掌握安全规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4 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效果
4.1 社会效益
过实行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落实、提高了设备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了供电优质服务水平,推行实行输、变、配电一体化运维管理、联合巡检和现场标准化作业,使检修施工按计划完成,确保检修质量,缩短停电时间,延长检修周期,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
4.2 经济效益
新模式实现了输、变、配电设备运维检修、抢修时间最短化、效率最高化、成本的最小化,统筹配置了人力和生产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运维成本,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合理利用了资源实现了人、财、物的有效统一,显著提高了用工效率,杜绝了客户不必要停电,缩短了停电检修时间。
4.3 管理效益
实施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流程,积极做到每个环节有人负责,量化、细化、标准化输、变、配电检修各环节,每项工作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化要求操作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规范了检修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确保输、变、配电作业全过程的安全和质量处于“可控、能控、在控”状态,有力地确保了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例9
中***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广泛的运用于各个行业,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电力工厂设计中也良好的运用了这一点。一些软件公司正逐渐的完善能够满足电力工厂设计的设计系统,三维设计系统的广泛运用打破了曾经的二维平面设计的设计理念,真正的把工程设计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设计,由于其设计的各方面的优越性已普遍运用在我国的电力企业工厂设计中,与国外相比,目前中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能更好的运用这一技术提高电力工厂的质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的目标。
一、三维工厂设计系统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三维工程设计系统是从三维管道设计演变而来的,在管道的设计上有很强大的能力,从本质上看该系统是数据库和现实中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事物,它具有多专业协同设计功能,通过数据库的共享,建立专业工厂设计平台,实现工厂设计的专业化、智能化,如此从三维设计系统可以看出该系统设计是经过一定时间发展演变出来的,它特有的专业性从根本设计上就已经加强了电力工厂的质量。
二、三维工厂设计系统的优势
(一)统一的设计平台。三维工厂设计技术不再是平面上的布置一些需要的设施设备和数据,而是真正的建立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空间,能让人在设计时一眼看出设计的效果,其中各个部分的设计人员能够直观的看出自己的设计和别人的设计是否能有机的结合,设计过程中对各设计部分可以进行全面的沟通进行再设计,也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转变其中的一些设计,力求达到“力与美”的设计水准。
(二)设计中的无碰撞。曾经的二维平面设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沟通、设计***纸的局限性等,都不可避免的出现设计中各设计相互碰撞,对前期的各项工作带来重大的损失。三维立体工程设计则有效的防止出现这种问题,运用模块间碰撞检查,能有效的设计出无碰撞的工厂,这不仅使施工工期得到了缩短,还有效的解决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创造了重大的社会意义。
(三)施工文件的完整性。在三维建模中,系统会根据设计步骤自动的生成平面设计***、设施轴测***、设施设备材料总表与材料报表等关键的设计文件,不仅保证在设计中的文件完整性和高效性,更从根本上解决了因人为疏忽造成设计中的损失。
(四)设计成品统一性。在工厂设计之前,工厂项目设计负责人就可以定义数据库中的参数,用以限定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对元部件的规格,这样限定后设计出来的成品在标准上会更加趋近于设计的要求,同时也对材料的采购更加准确容易,减少了工作量。
(五)设计优化。在详细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对数据库数据的控制,减少设计中数据输入输出与汇总的数据量,从根本上极大地降低了人为原因导致的损失,也因为系统模块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运行,极大的减少了因兼容产生的问题。
(六)设计模式能与国际设计相连。三维设计是电力工程进行投标、招标的资本之一,也是设计部门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提高设计水平,增加企业竞争力等。这种设计模式不但能在设计中体现出它的各方面优势,还能与国际接轨。
从以上的优势可以看出三维工厂设计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就能被项目设计人员进行全面的监控,不管是从设计方法上、设计流程上还是对于材料的控制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使得设计更符合各项标准,使得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也从本质上对建筑质量有了根本的保障。
三、三维工程设计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
早在十年前,三维工厂设计系统PDMS成功引进和运用,都列为了电力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项目。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外的比较成熟的三维软件平台建立适合中国发展的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电力企业设施设备和配套元部件等数据库、开发电力工厂设计的子程序、编译设计中的相关流程、制定设计制度、手册和检测程序等。在三维设计技术上采用的各类专业的软件,制定各部分的设计出***方案,在三维设计流程上运用的是适合当前的设计流程和校验方案,开发多种接口以满足不同环境设计的需求。
为了体现具有我国特色的三维工厂设计平台中的协同设计,加强管道、电气、土建和设备控制技术等运用,同时也着重关注非管道专业对三维工厂设计技术的配合应用。因为三维工厂设计软件确实从管道设计系统演变而来的,所以不能完全满足目前的电气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才能使其运用到三维工程设计当中来。
四、三维设计对中国发展趋势的设想
三维工厂设计系统和二维平面设计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前者更生动形象,设计方法更直观,这是对电力工厂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的一次重要改革,建立一个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的设计理念,解决目前在电力设计中所遇问题。总体来说,利用国外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建设我国电力企业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对设计单位、设计人员进行改革。新的设计理念中设计人员按层次进行不同的模块设计,这是体现三维设计系统中对于设计方面的各种优点,充分利用合理的设计人员资源,从而提高设计的效率。
(二)调整电力工厂设计中的专业分工,减少交叉设计,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的效率。
(三)开发优化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中间设计环节,提高效率。
(四)组织人员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二次开发,使系统更具有可行性、柔软性和可伸展性。
五、结论
本文通过三维设计技术和二维平面设计对比出三维设计的各种优点,面对如今电力设施设备高速的发展趋势,三维工厂设计无疑能满足如今的高速发展的需求,它的先进的设计技术和设计理念不仅能提高电力工厂的质量,更能加快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日益膨胀的今天,三维设计是我国的电力部门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推动器,使我国的电力水平朝着国际水平接近,把我国的电力工业进一步的踏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刘雪峰.关于三维模型技术在电厂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国际电力,2002,(04):31-34.
[2]贾震江,刘宇穗.协同、三维设计技术在数字化电厂建设中的应用[J].电力建设,2011,(04):83-86.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例10
中***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08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网也开始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新建的变电所也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同时,为了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促进电力企业的全面发展,技术人员也开始将大量传统的变电所进行改造,达到自动化的目的,减少人员的投入。自动化变电所的应用虽然为电力企业创造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与传统的变电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对其建设与改造过程中还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1 自动化变电所概述
所谓自动化变电所也就是在变电所中采用各种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以此对整个变电所的电气设备、输配电线路进行监控与测量,从而达到功能的综合化、操作监视屏幕化、管理智能化等目的。
2 自动化变电所的优点
自动化变电所的建设与改造是现代化电网调度自动化研究中的一门课题,自动化技术可以将变电站中所有的设备进行监控与管理,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工,并采用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不同功能的电气设备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进行运作。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变电站的通信设备直接与总的监控中心的设备连接起来,这样可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近年来,由于自动化变电所技术含量高,具有安全可靠性、无人值班等优点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实践表明,自动化变电所可以促使电网调度实现自动化,现场运行管理实现现代化,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动化变电所的应用是现代化电网发展的重要条件。
3 自动化变电站的结构与特点
在电力系统的变电站中,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实现了变电站信息数据的综合化管理。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自动化系统不断改进,将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应用在信息的综合化管理当中,并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对自动化变电站采用分层分布式进行设计,并制定相应的自动化系统体系,将其设计成为四层结构,其中主要包括:1)生产过程层。这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最低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采集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信息;2)二次设备控制层。该层主要是由一些智能化的设备组合而成,它可以对变电所中所有的设备控制,并起到保护作用;3)通信管理层。这一层结构主要是将现场总线与通用网关中的管理系统相互连接起来,其主要工作是采集变电站运行中的数据信息;4)信息管理层。这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最高层,其结构主要包括战绩计算机等,在其中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局域网技术,从而组成了一个综合性强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4 自动化变电站中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设备生产厂家过多,产品型号多种多样
在自动化变电站修建与改造过程中我们发现,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非常多,仅从变电站的生产厂家就达到4~5家,这种现象会导致以下问题:1)如果综合自动化涉笔的生产厂家过多,那么对于厂家的生产能力以及设备的生产质量也就无法保证,造成一些设备的质量不达标,生产厂家在引进零部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一旦设备的保修期已过,那么在对设备进行修理的费用就会很高,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设备的安全运行;2)同一个变电站内如果出现厂家不同、信号不同的各种设备,那么就会给变电站的管理加大难度;3)当一个变电站中设备型号过多,并且由于每一个厂家设备的操作原理不同,因此需要设备维护人员对所有变电站中利用的设备加以掌握,这就给技术人员造成了非常大的工作压力。由此看来,随着自动化变电站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新建或者改建过程中必须要对各种综合自动化设备进行分析,规范设备的选型,要求其具有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价比高等优点,能够在自动化变电所中通用。还要求生产厂家具有一定的实力,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便于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4.2 运行与维护人员的水平偏低
近年来,自动化变电所的改造进度越来越快,此时有些还没有经过培训的运行人员不得已参与到运行管理工作中,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在操作过程中粗线各种问题。另外,在变电所设备维护的过程中,由于运行单位缺乏高技术人才队伍,并且没有人才储备,很多设备出现故障之后还需要有生产厂家对其进行处理,这就影响到自动化变电所的正常运行,无法促进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水平。
4.3 开放性问题
自动化变电所的应用要求各个不同生产厂家生产出的设备具有兼容性与互换性等特点,要求自动化系统能够适应变电站发展的要求,并且还需要考虑到变电站运行的功能及特点。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自动化变电所的应用并不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各个生产厂家所生产的设备也无法做到互换性,甚至不能够相互连接使用,这就导致各个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充分开发软件,浪费财力,也不利于电网实现现代化、自动化的要求。
4.4 管理体制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系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使得继电保护、远动、计量、通讯、变电运行等各专业相互渗透,传统的技术分工、专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远动与保护专业虽然有明确的专业设备划分,但其内部联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有设备缺陷均需要两个专业同时到达现场检查分析,专业衔接部分容易产生“真空”,使缺陷得不到及时处理。另外,在电度表数据远传方面我局管理存在空白,计量所更换电度表后影响表记与后台通讯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专业管理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运行、检修、检测等问题仍需要规范和加强,对传动实验及通道联测的实现、软件资料备份等问题需不断完善解决。
5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也开始应用在电网中,以求实现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自动化变电站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是使变电站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创新,总结相关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快建设自动化变电站,使电力企业向现代化发展,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