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论课程总结模板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例1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49-03

[作者简介]张华 1974― ,男,湖北宜昌人,博士,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

有研究者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结合水利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探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1]另有学者以车辆工程专业学位为例,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情况,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各培养环节改革。[2]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展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3-6]我校自2010年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结合学校特色和培养经验开展了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导向,以实际动手和实践创新培养为重点,以推进校企联合和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一、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行***管理和学术管理各司其责和相关监督的和谐体制,行***上通过校院两级实施过程管理、绩效评估和质量保障,学术上通过校院两级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 组 落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学位标准。

学校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学院按工程领域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组,其中来自行 企 业的委员均不少于3人。

二、招生录取

复试分为面试和笔试两部分,复试成绩=面试成绩×60%+笔试成绩×40%,总分100分。专业课笔试环节重点考查考试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调对公式、理论记忆和推演。面试环节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总体认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三、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掌握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门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分设置:总学分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其中课程学分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分组成,实践学分通过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助教助管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2学分,实践学分不少于6学分。

课程类型:公共学位课,主要是***治英语类、公共知识类,如“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基础学位课,包括数学力学类、职业资格类等;专业学位课,按模块化设计,应包括相应研究方向最新工程技术和方法、研究前沿专题系列讲座等;公共选修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促进文理渗透而开设的选修课程,如“实用文体习作”“演讲与口才”等;专业选修课,主要供本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生选修;补修课,主要为前期学历非建筑与土木工程相近学科学生设置的2~3门专业基础课。

实践学分可从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科技竞赛和“三助”活动中获得,其中必须参加10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累计一年以上或到企事业单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达3个月以上。

四、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加强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和模拟训练。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原则上理论教学课时不超过总学时的1/2,实例或实验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2。原则上公共学位课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余类型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考查方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定,可以是试验或实践技能操作,或者综合调研报告、初步设计等。

五、实践基地

依托学科特色,加强与地方和行业的合作,建设好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完善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校企“双导师”制为保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学位论文标准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论文研究成果要具有工程应用价值,所研究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技术革新,或是理论认识创新,或是技术集成创新。根据全国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委员会关于学位论文标准的要求,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但结合学校培养特色,主要分以下四种类型:应用研究论文类、勘测设计类、工程施工类、产品开发类。

一 应用研究论文类

应用研究论文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工程应用与检验、结论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主要阐述所研究问题的工程背景、开展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应对该问题的国内外现状做全面的综述,要明确指出该问题当前的主要研究理论、方法、结论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部分应该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采用专业技术手段对所研究的工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或数值模拟,得出合理的结论或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工程应用及检验部分主要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检验,从而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等。结论部分概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见解、理论、技术或方法等,简要描述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价值,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展望或建议。

二 勘测设计类

勘测设计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勘测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勘测设计工程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工程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设计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要列出本工程要求开展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量。设计报告要求详细说明工程勘测设计所依据的各类规范、依据的主要理论、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勘测设计工程的情况;对于重要设计部分要有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思想、经济效益、工程技术等比较分析;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计书应包括计算分析、测试分析、仿真实验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结果验证等内容。总结部分应概括工程勘测设计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勘测设计中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和见解等;简述推荐工程勘测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勘测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三 工程施工类

工程施工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施工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工程施工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对施工技术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施工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施工组织及实施的主要内容。施工报告应详细描述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施工的特色、技术难点和局限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工程施工方案,并进行方案比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施工方案应包括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等方面。总结部分应概述工程施工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提出的新思想或技术革新;简述推荐的工程施工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工程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四 产品研发类

产品研发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研发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论证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研发产品的工程背景、必要性和应用前景,重点比较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现状及趋势,并简述研发本产品的主要内容。研发理论及分析应包括研发产品的用户需求分析、需要达到的性能技术指标和总体设计,详细说明设计思路、依据的技术标准和原理、详细设计和校核计算过程,并对产品各项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应包括研发产品的试制、样品性能测试分析和同类型产品设计指标比较等,提出进一步改进性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部分应概述产品研发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产品研发中的创新点,包括新思想或新技术;简述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对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进行展望。

七、“双导师”制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拓展专业实践经历。将优秀教学案例、教材编写、行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专业学位教师和单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定期表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优秀单位和个人的机制。

八、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建立内部全过程质量评价制度,覆盖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就业质量跟踪等方面。建立外部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引入校外行业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对在校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建立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和委托有关专门机构评估机制,以评促建。

完善专业学位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在学校和学院两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办法;完善校院两级研究生视导机制,突出专业学位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完善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机制,建立企业专家库和各类型学位论文质量总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动态信息平台,全面反映学校、导师、学生培养动态过程,及时进行培养质量分析和。建立培养质量与教育资源分配挂钩机制,对于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约谈整改。

参考文献:

[1] 拾兵,梁丙臣,刘勇.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0 :218-219.

[2] 梁德东,于爱国,陈雪梅,高振海,田文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吉林大学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12 :17-21.

[3] 任刚,余燕.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以工程硕士领域为例[J].教育观察,2014 13 :13-16.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例2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town planning professional, for example, in view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curriculum target orient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ercise student'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and comprehensive skills.

【Key words】urban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城市规划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城镇规划专业高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法规的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的教学环节,使课程发展趋于完善,本文尝试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

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在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第三、四学期开设,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第三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以理论教学主,辅以实践教学和第四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开设至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行模块教学,在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建设课程信息和资料库,在零距离上岗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在2011年,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被评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时间安排不当

从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整个教学计划来看,由于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主要安排的是公共基础和大量的建筑设计课程,没有安排规划的理论课程,因此安排在二年级第三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城镇规划专业的首门专业理论课,同时在本学期还相应的安排了一些与总体规划相关的理论课程,如《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这样的安排旨在为第四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但是大量的理论课堆积在一个学期,一方面使得每门专业理论课的课时量相对减少,学生消化起来感觉吃力;另一方面在仅有三年学制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的时间较晚,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策性,因此城市规划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及时反映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教学之中。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不断地涌现,同时,新规范法规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和变更,如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2012年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实施,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来。

(三)课程实践教学不足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但是,受高职院校学制影响,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学时偏少,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学生的动手设计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学院城镇规划专业师资队伍较为年轻,总体规划方面的工程实践少,缺乏一定的项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再加上课程实训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和顶岗实习,导致课程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该教材内容系统、全面,是部级“十一五”重点教材,是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但是,由于受众面主要针对的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类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在使用该教材时,内容就显得较深而多了,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

此外,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所出版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因此迫切需要一本高职类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以指导课程标准教学。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原理部分,理论性内容较多,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少量互动和案例教学,基本上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被动的学什么,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创造力与职业岗位素质的培养。

三、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不同于本科院校,根据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技能、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广泛的适应能力的应用型规划人才,在胜任大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同时,主要面向急需规划人才的中小城市(镇)发挥专业才能。结合城镇规划专业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和内蒙古地区建设行业特点,针对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提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并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力求通过此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城市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中的经济技术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城镇规划专业知识打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

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主要是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把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内容分为总规原理(一)和总规原理(二),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内容安排在第四学期。这样的设置,不仅为理论、实践教学争取到了更多的课时量,任课老师不会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教学进度,而且拉长了学生学习、消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相关内容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解决了大一学生接触不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尴尬。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重构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围绕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和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专家的指导建议,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选取。同时,课程内容的选取始终坚持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法律规定为依据,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紧密结合,努力反映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把教学内容的选题重点转移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凸现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以小城镇为主题、与规划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鲜明特色,从而确定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模块。如***1所示。

***1: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模块示意***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的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按照我院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种课程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实践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即课程实践所选择的均为实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体会真实的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岗位操作能力。

案例教学:主要针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丰富课堂,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城市总体规划典型案例,尤其是学生较熟悉的或身边城市的规划案例进行讲授。通过个案分析,并引入其他城市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城市总体规划模式,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主要通过加强课堂讨论和组织阶段性方案汇报等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案进行汇报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了解、准备好方案汇报,又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其他方案进行评比,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总体规划的认识,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专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题讲授,如在研究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时,邀请社会经济方面的教师就城市经济社会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分析研究方法,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则邀请城市市***工程规划方面的教师就城市工程规划有关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和答疑,在此基础上学生初步完成市***工程规划方面的内容,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

2、课程教学组织改革

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为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进行分阶段方案设计的教学设计,如***2所示。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2:分阶段方案的教学组织示意***

(五)加紧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以《城市规划原理》教材为基础,结合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组织教师以授课讲稿为基础编写《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教材。教材根据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相关国家现行规范规定,以掌握基本原理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为目标进行内容的组织,注重设计方法上的解析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实用型、实践性的职业能力教学特点。目前该教材主体部分已大致完成。

(六)完善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除了将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上网之外,还将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往届优秀学生设计案例等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七)注重课程实践性教学

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由城市认识实习(城市现状基础资料调研)、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和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三部分组成。在这三个部分的课程实践中,始终坚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选取适宜的实践项目,通过现状调查—分析—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到提出规划方案—向教师专家组汇报交流—修正规划方案,直至提出规划成果的阶段性的实践模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全过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与企业联合,建立“仿真+全真”开放式的校内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基地,将教学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

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中,引入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建设学生作业评分标准体系(如表1所示),使各项内容的打分有据可依,增强作业评分的客观性。

表1:学生作业评分标准

同时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与课程指导小组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如课堂参与程度、能力获取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指导小组共同评定。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使得学生评分成绩相对透明、公正,也使得学生在评分过程中清楚的认识到设计的优与劣。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我们将根据课程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深入分析学生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案,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关注新的教育理论,注重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扩大学术交流,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课程教学特色,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友川,崔东旭,张***民,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高等建筑教育,Sept. 2006,Vol.15 No.3;

[2] 陈玉娟,唐瑜,应云仙,汪如钢,张静莹,***学院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建设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e 2011,Vol.10 No.2;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例3

黄淮学院作为地方性的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音乐表演专业进行近三年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理论教学改革从调查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兴趣等入手,经过集体讨论,制定实践教学原则,构建实践教学模式,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过程。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经过改革实践,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应用型技术大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发展的案例。

一、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调查显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喜欢技巧课,不喜欢理论课的现象,特别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多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相对消极,理论课学习困难表现突出,理论课的逃课率较高,考试不及格率也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讨厌理论课,由于学生不重视理论课、不尊重理论课教师,导致理论课教师教学兴趣不高,给教师安排理论课时教学主任也很为难。理论课不重要吗?回答是否定的。然而,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提高理论素质,是摆在大学教师面前的课题。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师的思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校运行多年,大多认为理论课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谁都不愿改变已有的教学方法。黄淮学院从2010年开始,为了适应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要求各专业进行改革的探索,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教师通过开展***思想大讨论,思想得到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应用能力。教师头脑转型,行动转型,经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小组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师生形成共识,共同参与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目前,形成了理论课的教师爱教、学生爱学的良好局面。

二、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同课程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教师即是导演,学生即是演员,通过设计不同的实践环节及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合作、表演、观赏、评论中获得感性知识,通过讨论总结形成理性知识,从而巩固系统化的音乐知识体系。为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技巧提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改革后的理论学习克服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创设愉快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总结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最后形成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一)“讲+演”模式

“讲”,即是学生当教师给同学讲课,在上课前教师与学生沟通,指定主讲学生提前准备讲课内容,由学生讲课小组学生共同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具等。“演”,即是全体或小组学生表演(唱、奏、舞等)以配合讲课内容,通过表演验证讲授的理论知识。比如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中的“中国民族调式”备课、上课环节设计:

1.在教师指导下由讲课小组提前备课: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工具、制作教学课件等。(全体学生预习指定的教学内容,并且准备相关的乐器、各类民族调式的曲目,提前准备演奏练习曲目);

2.指定一名学生用教学课件讲课;

3.分组对学生讲课的内容进行实际演奏、演唱,对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进行归类表演;

4.分讨论小组3至5个,其中一名小组长引导小组学生对演奏、演唱的五声音阶曲目进行归类、分析、总结;

5.小组长发言:大家讨论的结果讲解;

6.讲课学生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讨论结果;

7.教师最后总结:对本节课的总体评价、强调教学重点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课堂上由学生的“讲”和学生的“演”共同组成上课环节,经历完成上课过程。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讲+演”模式的上课环节设计是:教师指导―学生主讲―学生表演―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二)“学+练”模式

“学”即是学生主动学习,“练”即是学生课堂练习,课堂学习过程即是练习过程,练习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学中练”“练中学”。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时间不能过多,练习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比如和声学课程的学习,教师讲授时间要尽可能的少,必须讲的内容讲到即可,主要是学生参与课堂练习,在练习中检验教师所讲的知识,边学边用,把理论变成可听可看的东西,或唱,或奏,避免纸上谈兵,课前做好相关的练习乐器、道具服装等的准备工作。“学+练”模式的上课过程设计是:教师指导―感性入手―小组讨论―技能练习―验证知识―教师总结。

(三)“观+评”模式

“观”,即是学生观察、观看,通过直观地看获得丰富的教学信息,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评”,即是学生评论或教师评论,通过评论辨别知识的真伪。比如学习中外音乐史理论课程时,由于对历史音乐家没有感性认识,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看教材也是文字记录,不好记、不愿记,学生学习出现困难,为了解决现实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感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查找各个时期典型有代表性的音乐家相关影视资料,在课堂上观看,增强学生对音乐家的感性认识,避免课堂上的抽象文字的学习与背诵,在观看过程中加以评论,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评论,发表自己对音乐家的看法或对学生评论的看法,学生课堂学习时不仅仅是一本书,通过观赏、评论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料,提高了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观+评”模式的上课环节设计是: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小组讨论―学生评价―师生互评―教师总结。

三、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新”“奇”是引起大学生兴趣的“点”。“新”,可以是内容新、方法新、形式新;“奇”,即是出人意料,很少见的,主要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学习的材料收集展示等。学生需要在愉快的情绪环境下乐学、想学,不断探索性地发现新知识。把已有的前人总结的理论知识,通过设计,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总结前人的成果,学习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的。实现学生的学习没压力这一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学要有创新性、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都要精心设计,达到学生上课愿意提前去、听课积极性高、积极探索理论知识、课下研究相关的理论课题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趣味性要有连续性,每一次都要有突破、有创新,不能因为一次的教学效果失败而影响下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有责任意识、危机意识,通过不断自学、互学才能做到实践教学的趣味性。

2.实用性原则

音乐表演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要注重实用性,理论学习目的要明确,学习理论不是为理论而学习理论,费时费力学习后无用或用处不大的理论内容可不学,教学内容要有轻重之分,当前或今后用得多的理论知识要重点学习。非重点的可学可不学,或者以学生自学为主。教材作为课程的参考而不是唯一,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也要及时补充、更新学习。

3.形象性原则

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对形象思维较为见长,因此,要把音乐理论课程中的文字与数字变成“视、听”的东西才易被学生接受。如何把一本书变成形象化的材料,要求教师会设计、会创作,利用业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把一本书分为若干大模块,大模块再分为各个小模块,把各个小模块找到对应的视听形象材料。为实践教学做好基础工作。另外,教师上课时的语言也要尽可能的形象化,把书面语言口语化、音乐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不费劲的情况下记忆,不知不觉中形成对音乐理论知识感性知识结构,经过积累、总结而形成牢固的理论知识体系。

4.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实践教学的切入点也是落脚点,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教学的实施,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在实践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不仅具有“学”的角色观念,还有“教”的观念。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要有自主的观念,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达到一个目的,让学生形成巩固的知识结构与理论应用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教”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教”即是“学”,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并且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科学性原则

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科学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科学性。避免实践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设计的环节要合理科学,不是只要兴趣不要科学的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从集体专业教师讨论开始,经过教师与教师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讨论,课程模块整体设计,从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教学规范,个人在整体设计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个人实施,在次周的教研活动时间,专业教师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在实践教学与教学研究中反复进行,同时注重学生对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如果学生评价结果连续较低,将逐步取消该教师的上课资格,以保证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得到落实。

结语

通过三年的改革与探索,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的音乐理论课程受到多数学生的喜爱。调查显示:95%以上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由原来的逃课变为积极参与音乐理论课程学习,基本上避免了学生理论课不及格的现象。由于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成绩的提高,音乐表演专业的技能课成绩也得到了大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受到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注:本文为黄淮学院2012年度校级教改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应用型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项目编号:2012XJGLX0914。)

参考文献:

[1]葛玉辉.人力资源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汤百智.杜皓.优化实践教学过程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职教通讯,2006(02).

[3]邓红珍.刘荣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模式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6(01).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例4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专业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纲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基本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表现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文件。

1.专业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的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按照该思路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2.专业建设思路

2.1学习高职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理念转变是专业体系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课题组在系部组织下,深入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及精品课程建设理论,转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技术负责人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种旨在转变教师高职教育理念的培训,先后安排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等负责人参加***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讲座,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的认识;课程组老师还多次听取全国知名的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的讲座,学习课程改革思路,先后听取了职教专家等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所学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

2.2专业调研;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动立足于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关注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此,供用电技术专业调研组制定了系统的调研提纲,专门制作了用于和现场人员讨论的本专业覆盖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目标能力,各项目标能力应包括的工作任务等调研资料。并采用到企业调研、利用网络沟通调研、利用电话沟通调研等方式,先后对学院专业面向的行业6家单位、地区4家单位进行了相关企业的企业调研,内容涉及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工种员工技能需求、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用电及配电系统的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技能,发放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20余份。通过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改革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调研显示: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用户单位,覆盖的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变配电所值班员(值班电工)、用电技术维护与服务等岗位工种。这些岗位工种涵盖了行业和企业用户12大技术工种,对应12种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内容

通过调研,汇总整理有关资料,课题组以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改革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改革目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界定并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核心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

3.1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根据调研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31项,对着31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汇总,进一步归纳确定专业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变电运行技术、电气设备使用维护与检修、电机使用与维护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和用电技术与管理等。

3.2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重构;以企业真实的和相对***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按照理实一体、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构,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电子类课程:模电、数电、电子线路装配实训是供用电专业基础课,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模电、数电两门理论课以及电子线路装配实训课整合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两门理实一体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

电机类课程:将有关电机的理论实训课程整合为电机运行与检修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变压器、同步机、异步机、直流电机和微特电机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时数在45-60之间,各模块的教学在相应的理实一体教室以及电机实验室、电机专门教室完成。

PLC课程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分为电机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及综合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项目组成,各个模块的项目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选择。

3.3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整合后,重构了本专业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电机运行与检修等七门理实一体课程作为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含了本专业覆盖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实际授课时数达到31周86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40.3%。理实一体课时比例得到极大提高。

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多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目标,解决专业课程进行中的讲练分离、不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专业方案中强化了顶岗实习,课时数达到18周540课时,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项合计140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65%。

3.4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重构,确定了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在系部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本专业全部4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各个课程标准包括课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项目载体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等要素,特别突出了建立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对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研室进行了研讨,保证课程标准能够准确指导课程教学。 转贴于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与实施

课题组、院、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论证。

在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课题组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定出了专业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学院和系部针对课题组制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组织讨论专业方案,确定课程整合思路,并总结了专业改革阶段性工作。又组织讨论专业方案课程设置,在学院层面组织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会议,请企业专家对方案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定位、专业覆盖岗位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等内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在学院的支持下,选定本专业一个班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过一轮教学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

专业体系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程教材建设制定了依据,明确了思路,各门课程负责人正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计划在课程实施之际推出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5.1专业教学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突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确立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情境,强化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课程体系特色;①强调通过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②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专业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知识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③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实用性、开放性、科学性,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拓展能力。

5.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在实施教学的六个步骤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

6.研束语

本文提出了专业体系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并对专业体系中关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专业体系的优化意义,对专业体系中的专业建设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体系建设仍需后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例5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笔者2009年11月至12月对湖南农业大学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发放《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问卷483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回收率为64%。调查对象包括2005到2008级的各级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涉及农业推广硕士的所有领域。通过文献检索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分析。

2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2.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但校外导师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偏低

农业推广硕士校内导师数据是抽取作物、园艺、植物保护、渔业、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利用等几个领域作为样本得出来的结果,表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校内导师中高学历的比例较高,其士学位的78人,占教师总数的53.4%;具有硕士学位的有29人,占教师总数的19.8%;具有学士学位的有39人,占教师总数的26.7%。总的来讲硕士以上学位的占到73.2%;正高职称的人数明显高于副教授占到总数的77.4%,副高占22.6%;师资队伍的主体在41~50岁年龄段,占到52.6%,但是30~40岁之间的比例比51岁以上的小,分别为10.3%、33.5%。这说明校内导师大多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专家,指导力量相对较强。校外导师的数据是收集2002年度至2009年校外导师数的总和,其中高学历的比例偏低,博士、硕士的比例仅到13.1%、26.8%,即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9.9%,比校内导师硕士以上学历73.2%要低很多,其本科及以下的比例较大,占到60%;正高职称的仅占到35.8%,比校内导师77.4%低了42个百分点,副高职称所占比例明显较高,比校内导师22.6%的比例高出40个百分点,占到64.1%;年龄结构上40~50岁的中年骨干占到57.1%,50岁以上的占到30.5%,40岁以下的仅占12.4%。可见,校外导师硕士以上学历以及正高职称的比例不大,这说明在选聘校外导师时,对理论研究和学术方面的要求没有校内导师那么高,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应该要更加严格。农业推广硕士任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了52.8%,硕士学历占到26.9%,即硕士以上学历的占到79.7%;正高职称的比例为60.1%,副高职称占到32.6%;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大多是中年骨干40~50岁之间,占到53.9%,而且50岁以上的比例较小,仅占到17.6%,20~40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占到27%。这说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任课教师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较大,有较高的科研究水平。年龄结构中中年比例最大,而且青年教师比例比老龄比例要大,其整体结构是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2.2“双导师”培养模式已初具规模,但仍需加大力度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采用校内导师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的方式。校内导师必须是本校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过一届以上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责任感强,指导学生的经验丰富,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包括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以及写作与答辩等等。校外导师必须业务水平高,责任感强,具有高级职称的本行业专家、领导或有较强实践技能的能手,是为适应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目标而配备的,主要为了在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进行指导,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果表明:有194名研究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占总数的63%,有115名研究生未配备校外导师,占总数的37%。从表2也可以看出,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至2009年校外导师与硕士生的配备比例为1:1.2~2.0之间,也就是说平均70%的专业学位硕士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因为专业学位教育越来越受到***门的重视,再加上专业领域的增加,其生源也正在逐年增加,2009年配备校外导师的比例比以往有所下降,66%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生配备校外导师,同问卷调查63%的结果基本一致。“双导师”模式培养有一定规模,但仍有30%以上的学生未配备校外导师。

2.3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外聘教师数量偏少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生产实践背景往往不足。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湖南农业大学有三个月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教师占到73.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三个月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为65.4%,湖南农业大学外聘任课教师数仅占3.6%,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零。很显然,教师队伍的实际经验还需加强,外聘任课教师的数量未达到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其比例应该加大,选聘本行业的专家及突出贡献者来校担任授课教师,对提高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4研究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学生的工学矛盾较严重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是在职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教学效果要求高,旨在对其自身有较大的指导与帮助作用。据笔者的调查,湖南农业大学56%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优,36%的学生评价是良,总体来讲86%以上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教师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但是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都是在职人员,其也有自身的局性,通过调查显示:61%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基础对硕士期间的学习有大的影响,在几个主要的因素中占第一位;58%的学生认为工学矛盾也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应采取针对性的弹性管理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

2.5课程体系基本合理,应增加专业动手能力培养及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目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专用教材很少,几乎没有。任课教师只可参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使用教材,经过教师不断改进,总结与归纳,其课程体系趋于合理。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课程体系是合理的,53%的学生认为是基本合理的,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总体来讲符合专业学位的要求,但是仍然有7%的人认为不合理。在考虑课程设计时,69%的学生认为应该关注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课程设计最重要的部分;62%的学生认为农业推广案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它主张知识结构、学科前沿与进展、理论知识重要的比例分别为50%、46%、34%。调查结果表明课程体系设计仍需进一步改革,多增加案例分析与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的环节。

2.6教学及考核方式单一,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及考核方式

根据调查显示:59%的研究生认为教学及考核方法有待于完善,78%的学生主张案例式教学,65%的学生主张讨论式,另外主张启发式、自学式、传统讲授式的也分别占到46%、26%、26%。考核方式也应该区别学术型学位教育,应该偏重实践部分的考核,轻化纯理论知识的记忆。目前大多数考核方式是理论考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显示60%的人主张多种方法相结合,主张讨论式、开卷式、面试及闭卷式的分别占到48%、43%、40%、12%。由此可见:以案例式为主的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适合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是与学术型硕士学位教育的显示区别,也是培养专业学位人才的重要途经。

2.7研究生对双导师满意率高,导师指导方式需改进

笔者通过对309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的问卷统计,结果发现: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方面,无论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超过了90%。说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目前双导师指导总体上是满意的,对校内导师的满意度比校外导师要高。我国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导师的指导方式采取单一的师徒式(一对一进行指导),实践证明师徒式的指导方式有很多弊端,不能适应专业学位的发展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认为协作式(各学科交叉共同指导)指导较适合专业学位教育;52%的人主张专业式(相关专业联合指导);34%的赞成师徒式。因此,目前应该采取联合指导方式,各取所长,达到共同培养的目的。

2.8校内校外导师各有所长,相互补充,达到联合指导的目的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涉及面广、学科多,学员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对研究生的培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培养方面各有侧重。问卷调查发现:77%的人认为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需要校内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占到第一位;其次63%的人认为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需要校内导师的指导;认为课程学习、农业推广实践方面需校内导师的帮助的分别占到28%、27%。在对校外导师的需求方面:59%认为农业推广实践方面需校外导师指导;57%的认为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需指导;论文选题与开题方面需指导的占43%。可以看出校内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位论文方面是起重大的作用的,对校外导师的要求,主要是丰富的农业推广实践经验,其次是对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指导,因为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岗位与实践,校外导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

3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师资队伍基本结构,高学历高技能相结合,提升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师资可以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家、行业佼佼者来校担任校外导师,应增加青年导师的数量,优化整体结构,培养梯队新生力量,防止年龄断层,做好代际转换和新老交替工作是导师梯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保证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

3.2.1采用灵活教学及考核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课教师应该采取以案例式、交互式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式,直观地教授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减少死记硬背部分,多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使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较好地结合起来[1]。

3.2.2改革课程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内容按照相应农业推广领域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实用性,多加入专业实践及农业推广案例,使所开设课程既强调理论,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量和学科技术前沿知识,也使其能够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从事农业生产专门技术的能力[2]。

3.2.3进行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管理方式,解决工学之间的矛盾。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身都是在职人员,课程学习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对此,首先实行弹性学制,定期集中进行课程学习;利用学校和各教学实习点的软硬件资源,定期进行网上指导等远程教育的方式,逐步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3]。

3.3完善“双导师”指导制,进行多学科交叉指导,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

3.3.1建立校外导师数据库,扩大“双导师”培养规模。“双导师”培养模式已初具规模,但仍须加大力度,争取百分之百做到“双导师”指导。建立校外导师数据库,及时地查找导师资料,择优选取优秀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真正实现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3.3.2采用联合指导方式,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要在“双导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多导师多学科共同指导方式,进行学科知识的交叉指导,真正培养复合型人才。

3.3.3发挥双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全程指导作用,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建立校外导师对学位论文的指导机制,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指导学位论文研究方面的优势。双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全程指导,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也是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4]。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例6

2.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主要是针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的通识课程,也是学生掌握的与专业大类有关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一般都是概论性的课程。

3.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从大二开始设置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其中包含有专业实验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两个方面,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一同构建学生的基本知识。

4.专业主干平台课程。专业主干平台课程直接面向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的技能、理论课程。具体包含有专业技术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验课程者三大类。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在学生完成分流之后学习的。

二.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路径

近些年来实施公共管理大类招生的高校越来越多,经过高校认真的探索和多方的论证,形成了一导转二分流三专引四实践的培养路径,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内外教学都协同进行,协调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逐渐完善成为较为系统的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路径。

1.一导转。在大一的时候就实施本导制。转专业。学院要坚持重点培养的教学思路,大一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为英语、数学等以及基础课程,还无法学习专业课程,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形成志存高远,求取进步的的良好学风,学校可以通过长期酝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不断发展本科生导师工作制。本导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项工作也是学院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主要是充分的体现本导工作的有效作用,为学生的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全方面的发展。学院的本导制按照“1211”的计划实施,本导要具体的指导学生在大学生的生活、专业方面的学习以及科研发展等一些方面。本导生一个月要写一份学习汇报,其中包含的内容有这段时间学习上面的突破,生活方面的问题、科研方面的进步,然后上交给本导。本导没两个月向所在的系,上交本导工作表。各系本导之间每一个学期开展一次总结会议,并对这一学期自己的本导工作进行总结,将总结报告上交给学院教务办。学院每年也要开展一次本导大会,对表现突出的本导和学生进行鼓励和表彰。采用本导制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为学生的转专业和大类分流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二专业的分流。大类招生一般在第一、第二学学期是不分专业的,开设的课程都是按照大类专业,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在专业大类中进行专业选择,然后学校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和兴趣等,确定学生选择学习的专业。专业分流主要依据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成绩。分流的重要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学生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教学计划中的规定的必修课、限选课的平均学分绩点进行合理的排序,将此作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选择权,如果获得校级及以上学科的相关奖励或者是竞赛得到过荣誉的学生在相同的排序下会有优先择取的权利。其次就是学生自己的志愿,学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学生的志愿。最后就是有些专业和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对学习的课程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学院要在学生填写志愿表之前进行讲解和公布,让学生有所了解,为学生填写志愿起到参考作用。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例7

1、前言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2006年由20所试点高校首次进行招生,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的趋势,有利于积极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国家自2009年开始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努力从根本上改变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攻读学术学位为主的局面,并力争到2015年,使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各占50%。随着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规模的壮大,到2010年全国已有62所高校开始招生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新形势下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进行培养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课程设置方面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不够完善。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分析研究

如表1所示,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和竞赛组织这四个领域。资料显示这几所高校只有沈阳体育学院有竞赛组织这个专业,其他学校尚未涉及这个领域。东北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只有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这两个专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追求科学健身,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合理科学的健身。因此其他高校可以增加社会体育指导这个专业领域,同时还能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让那些对社会体育指导感兴趣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

表1部分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的专业领域

专业领域学校类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

指导竞赛组织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鲁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在各个领域下又设置了不同的研究方向。见表2:

表2上海体育学院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教育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研究运动训练一般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体育理论与基本方法体育教学研究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体育教育社会学研究竞技体育的社会学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户外与极限运动项目开发与推广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应用与开发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2.2不同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研究

2.2.1公共课

10所大学在公共课方面的比较,调查发现: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这些高校的公共课有四门,分别是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计算机,上海体育学院、宁波大学的公共课有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计算机和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这五门公共课。上海体育学院有统计分析与计算机课、鲁东大学有网络应用技术课,这些课的设置比计算机这门课更具体、更容易让学生学到一些具体的知识。与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同的是浙江大学,它的公共课也是四门,但不同的是这四门课包括英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还有一门公共素质类课程的选修课。

2.2.2体育教学

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及北京师范大学这几所学校的体育教学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五门课程,分别有体育课程导论、体育教材教法、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山东体育学院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学体育教学概论和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现代学校体育专题;山东师范大学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人类运动发展与促进。浙江大学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体育科学研究法、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体育教学论、球类教学理论与实践、田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操教学理论与实践、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

2.2.3运动训练

浙江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宁波大学、鲁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有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运动训练科学监控、运动上病的防治与康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这五门课程。与此不同,东北师范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还设置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这门课;山东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运动心理学进展、运动人体科学专题和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海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题;浙江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科学研究法、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与实践、球类训练理论与实践、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体操训练理论与实践、武术训练理论与实践。

2.2.4社会体育指导

浙江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这部分学校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有社会体育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大众体育管理、运动休闲项目概要这五门课程。山东体育学院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锻炼心理学、社会体育指导理论与实践、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海体育学院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现代学校体育专题;山东师范大学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社会学研究和社会体育心理研究。

2.2.5竞赛组织

沈阳体育学院的竞赛组织领域核心课程有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导论、体育管理理论与实务、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体育法与伦理。曲阜师范大学的竞赛组织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运动竞赛理论。

2.3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

表3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环节比较

学校类别教育实习内容学分宁波大学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调查研究。实习时间为半年(必要时可以延长到一年)教学工作实习要求学生一般每人听课不少于2周,从事课堂教学一般不少于15周,参加教学评议不少于5次。从事1个班(一般是任课班)的班主任工作,开展班主任工作实习活动,实习班主任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0周。8浙江师范大学顶岗实习包括见习与实践1个学期,见习不少于10次课(20学时),实践教学不少于4次课(8学时)。本科专业实习管理,协助带队教室做8周的本科生教育实习管理工作,完成2期实习队刊、3次以上听课记录。专业技术实训,不间断学习或训练一个学期。学术活动,参加6次以上(含6次)学术活动。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检索或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获得相关资格证书。8东北师范大学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教学实践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等实践形式,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8山东体育学院教学实习或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4上海体育学院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实习,实习时间为6个月;第二阶段为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习时间6个月。实习结束后撰写实结报告。8沈阳体育学院实习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鲁东大学实习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或训练实习与科研技能训练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在实习期间应参加不少于8次的有关学术活动。8浙江大学实践实习,每周2学时以上,总计时间一年,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践总结。8山东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社会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实践等实践形式,其中校外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10周,校内专业教学实习不少于20学时,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由表3可以看出,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对学生的实践部分做的比较详细具体,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的实习时间为半年,其他高校的实习时间均为一年,但宁波大学根据需要可将实习时间延长到一年。宁波大学与山东师范大学的实践环节中包括了班主任工作实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而且还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学实践课的学分都是8学分,只有山东体育学院的是4学分,实习结束后都要求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3、结论

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和竞赛组织这四个领域。大部分高校设置的公共课都大同小异,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各专业领域根据特点不同,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这10所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制订了不同的实践内容,实习的时间大多是一年。实习合格所得的学分是8分,只有山东体育学院是4分。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资料汇编[Z].2011年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2011,(11).

[2]***文件.***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3).

[3]***学位委员会文件.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05]8号,2005.

[4]***典,周兰君.中、美、日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3,20(4):18-20.

[5]魏德样.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报,2011,27(4):6-8.

[6]高玉英.新形势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72-74.

[7]曹健.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94-96.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例8

【摘要】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太深, 课程理论研究不够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改革的先导, 长期以来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历来见仁见智。一般而言,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包括开设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基于这种概念, 高校的课程长期局限在一些计划化、组织化了的具体科目中, 成为稳定、封闭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太深 课程理论研究不够教育观念的转变 是一切改革的先导

【本页关键词】省级部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二、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 一) 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太深, 课程理论研究不够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改革的先导, 长期以来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历来见仁见智。一般而言,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包括开设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基于这种概念, 高校的课程长期局限在一些计划化、组织化了的具体科目中, 成为稳定、封闭的课程体系。这种传统课程概念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教学组织的严谨规范, 它背后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是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显然很不适应21 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同时我国高校虽然注重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但由于对这些思想和理论的研究不够, 无法结合我国实际运用这些教育思想、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理论, 因而在改革中受传统教育概念的影响之深, 特别是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专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和教育思想目前仍然占主导地位。

( 二) 课程体系改革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课程体系是指若干相互关联的课程组织或结构。一般通过专业教学计划的形式来体现。它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由于各类院校的性质、层次、任务和目标不同, 课程体系模式也不完全相同。自1994 年《高等教育面向21 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启动以来, 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阶段成果。但目前尚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总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学年制, 三种教学管理体制并存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借鉴了50 年代初苏联的模式。专业设置过窄, 本科教育目标定的过专、过高, 虽然经过了几次课程改革但多数学校仍实行以学年制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全采用学分制的学校较少, 采用学年学分制的学校其学分制作用也不强。因而导致人们认为中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是假学分制,“真假” 之说失之片面, 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学分制的各种模式有待在一个更深更广的意义上加以完善, 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确缺乏灵活性、弹性和自由度。( 2) 课程结构模式划一, 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与综合性课程结构就是课程设置及其比例, 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文理科课程的比例、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由于实行的是以学年制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偏多, 选修课不足, 而且选修课比例很不平衡, 限选课过多, 任选课过少, 任选课学分占总学分的3%左右, 少数学校的少数专业任选课学分只占总学分的5%。专业必修课过多必然会造成知识单一、狭窄, 造成课程结构僵化、模式划一,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国家十分注重加强基础课程设置, 公共课、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比例很大, 一般占学时总数的80%—85%。而大多是按照狭窄专业组织基础课, 专业口径太窄, 划分过细, 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设置极少, 各专业之间, 甚至同一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很少发生联系, 文理分家, 理工分家, 基本上属于“学科中心型”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文章来源】/article/65/3204.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例9

中***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27302

1引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现阶段,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较大程度地依附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这是由于我国在学位点建设上以前主要是按照学术型硕博士点进行的建设,近年来获批的专业硕士点也基本上都是在已有的学术型硕士点基础上建设的。理论上旨在培养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现实情况中,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的体现在,很多学校的学位点是学术型、专业型混合招生,导师面对的学生既有学术型硕士、又有专业型硕士,导师多按照传统培养学术型硕士的思维去培养学生,区分度不大,专业硕士的特色不够鲜明。就课程设置而言,存在照搬学术型硕士教育的教学内容、不注意课程体系的模块整合、案例库的建设不到位,实践环节设置不足和评价不细以及指导教师的配备不科学等问题。

中北大学面向社会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并结合专业型硕士的特点,将研究生阶段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规划和安排,确保研究生毕业后,既有坚实的理论素养,又有一定的实践水平。

2培养模式特点

2.1突出案例教学

(1)除了基本的专业类课程外,设置与职业资格相关内容的课程。课程体系根据研究方向强调岗位需求,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既有基本理论,又强调与实践结合的教材建设,是实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的必要选择。传统的教材是不满足需求的,而高校教师虽然理论基础较好,但实践经历相对较差,编制此类教材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种情况下,可以精心选用各出版社出版的工程案例类的书籍。这类书籍一般由各工程单位富有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总工级科技人员总结编写,如《岩土工程典型案例述评》,就是由顾宝和大师编著的,这类书籍参考价值极大,按照此思路开展工程案例库的建设,对本学位研究生开展案例教学非常有效。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各研究方向的注册师实务与案例课程,引导学生开展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有关内容学习,在固定时间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汇报,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2)多方向培养,拓展学生的执业空间。根据社会需求,本专业领域设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建筑经济与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这四个方向涉及到国家注册结构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安全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招投标师等类型,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业去向等因素引导学习相关内容。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上要覆盖这些方向,既要考虑开课人数的最低要求,又要给予学生选课一定的自主权,这就需要在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力量配备、实際操作等多方面取得平衡。

(3)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若学生通过了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则可免修相对应的课程或实践环节,直接给出相应的学分。

这一规定和举措,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与职业资格考试有关的课程和案例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校良好学习氛围下,通过高效地学习,将理论和实践良好地结合了起来。学生一般都可以在研一结束后,参加一级注册基础类的考试,或二级的专业类的考试。若在毕业前通过相应考试,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也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

2.2实践基地建设

(1)开展双师型(高级职称+职业资格)、双导师(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制联合指导模式。不仅要求校内外导师均应具有高级职称,而且要求校内外导师具有国家注册土木类职业资格的数量不少于50%,每位学生的双导师中应至少有一位具有国家注册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按照校内导师∶校外导师=1∶4比例的思路聘请校外导师。而这些导师一般都是涉及到本省基本建设各领域中的企业总工或技术骨干。如学生研究方向较为特殊,双导师均无注册职业资格,则应再配备具有职业资格的副导师。显然,双师型、双导师指导模式是实现本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的重要保障。学生除了基本的理论学习,还能够在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指引下学习相关的工程案例,促进了学生适时接触工程实践,接触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2)企业导师主导工程实践与课题选择。研一结束进入暑期后,学生就可以进入到企业导师所在的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以学生为纽带,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进行密切交流,由企业导师推荐,双方共同制定学生的研究课题。学生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既可以利用企业实验室,也可进入到工程相应的各种环节寻找热点、难点课题,然后提炼问题作为自己论文的研究内容,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成了学业,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也促进了校企间的合作,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如笔者在选派一名学生进入某基础工程公司后,公司总工担任了学生的企业导师,并提出了企业施工中碰到的难题,即灌注桩在灌注时如何控制超灌。经过多次的交流,公司出经费立项,开始校企联合攻关,并确定为该生的研究课题。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而围绕此项目,又衍生出了好几个课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专业硕士的培养、校企联合工作都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3)吸纳一定数量的企业导师联合校内导师成立学术委员会,每3年一届,届时轮换。这样有利于及时总结企业、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本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工作与职业资格高度衔接,顺利地开展中北大学土木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教学。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例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等会计教育也进入了高质量教育发展阶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会计“德”与“术”的融合教育,思想***治和专业课程思***融合教育越发显得重要。2020年5月28日***的《高等学校课程思***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课程思***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2021年3月,***《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展望2035年,将基本实现打造会计强国的战略目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执业能力与会计强国的地位相匹配;会计诚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升等。上述远景目标均与会计课程思***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新时代我国会计专硕课程的特色和思***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应如何设计?如何有效实施?这些问题急需会计教育界、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探究。

一、文献综述

1.从单一课程思***教育元素设计角度。本科层次的《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应融入思***元素、重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1],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元素对接分项设计[2],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财务会计思***教育实践。《***府审计学》作为会计专业课程,要挖掘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国家治理”的思***理念[3]。2.从会计专业和学科建设角度。殷俊明等[4]采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从“立德”和“树人”两维度设计了会计学专业思***的具体建设路径。董必荣等[5]认为突显“价值引领”、瞄准“两性一度”、明确“建设目标”、打造“卓越团队”是学校会计学金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徐经长[6]认为新时代会计学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对企业管理实践和***府治理的关切。3.从会计人生教育内涵拓展角度。栾甫贵[7]论述了拓展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内涵、引入人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张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诠释人生,用人生哲理深化会计教育,以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等。也有学者从职商维度,剖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本质内涵与能力要求。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本科层面的会计课程思***教育的内容、思路和举措。依据《纲要》的规划任务,本文以绿色会计教育为特色,从绿色会计专硕(绿色MPAcc)教育层面,探讨会计专硕课程“思***+特色”融合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和实施措施等,以丰富中国特色的MPAcc教育理念,落实***高校课程思***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有利于指导培养单位课程思***教育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绿色MPAcc课程思***教育的思想基础与教育目标

1.绿色MPAcc课程思***教育的思想基础。绿色MPAcc特色教育是在绿色高质量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绿色会计教育理念,制定绿色会计专硕培养目标,将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绿色环保会计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8]。这一特色教育蕴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进入新时代,绿色MPAcc课程思***教育的思想源泉是马克思关于会计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著名论断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马克思认为,“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功能,及其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的微观和宏观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企业的资本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控制职能是会计的本质职能,没有对“过程的控制”,“观念总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播、认知和践行马克思会计控制思想是当今MPAcc课程思***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为对生态产品或产业价值全周期性的反映和控制的生态会计,将在经济社会生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出的“两山”理念,蕴含着自然、经济和生态会计的关系。自然环境资源的“绿水青山”就是经济中的“金山银山”,需要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统一核算与控制,这一功能天然地由会计尤其是资源环境会计来承担。因此,新时代资源环境会计、审计的教育思想源泉是***的“两山”理论。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研究设计绿色MPAcc会计教学内容,通过资源环境特色的会计、审计、财务等教学,培养会计硕士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熟练掌握生态会计的知识和技能。2.绿色MPAcc课程思***教育目标。绿色MPAcc教育以绿色会计为特色,既包含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教育,又涵盖了马列思想及当代创新发展观的教育,同时蕴含了绿色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与法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融合教育。基于绿色MPAcc思***教育的思想源泉和会计专硕总目标,绿色MPAcc课程思***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职业人才。其具体的教育目标为:一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塑造正确的会计人生职业观念,包括会计法治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责任观念、如实反映观念、诚实守信正直观念、绿色环保会计观念等。二是改善MPAcc学员会计心智模式,包括改善学生会计思维认知方式、知识素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以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创新性地从事会计职业。三是获取全面而有特色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如绿色会计知识、职业判断的技能、解读经济利益的技能等),是会计教育必须面对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四是提升会计职业能力[9],包括理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学习领悟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等。

三、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教育的内容体系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课程思***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指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据此,笔者认为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如***1所示。1.MPAcc课程思***与思***课程教育。MPAcc课程思***教育是以思***课程中的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借助专业课程,巩固思***课的原理,加深思***课程教学原理的应用,提升师生的思想***治修养和法律道德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级会计应用人才。2.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色思***教育。该课程作为MPAcc课程思***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系统阐述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与专业课程中的法规道德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会计专硕的课程思***教学的主体内容,并与会计专硕专业课程中的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财务等特色内容共同构成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教育的内容体系。如在讲述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时,引述***论道德,“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基于中国特色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使学员认识到褒扬会计诚信与惩戒会计失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道德评价和惩戒案例,提高学员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并深化学员的会计职业理想等。3.专业核心课程的“思***+基本+特色”教育内容。MPAcc的核心课程由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构成。笔者认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思***+基本+特色”内容。这样设计不仅能够体现核心课程对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传授,而且可以体现核心课程的思***引导,并与基本内容相融合。通过专业教育塑造正确价值观,从价值运动教育,到融入思***教育,再拓展到学生的人生价值教育等。另外,课程内容还要体现特色教育,如绿色会计特色内容,实现以思***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特点,培养全面而有特色或专长的会计人才。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四、绿色MPAcc课程思***教育实施路径

1.加强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思***教育的指导。全国专硕教指委应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贯彻落实***和国家的课程思***理念及《纲要》精神,组建会计专硕课程思***指导分会,研究并提出会计专硕课程思***的教育指导意见,开发会计专硕课程思***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思***素材库等,并指导和督促培养单位会计专硕思***教育的规范建设。2.MPAcc培养单位探索实施“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MPAcc培养单位应按照会计专硕的总目标和课程思***目标及特色教育目标,以课程思***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亮点,修订完善MPAcc教学大纲,探索设计并实施“思***+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3.各课程教学组实施PDCA模式。各课程教学组依据“思***+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理念,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模式,开展各专业课程的特色思***教育。首先,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实施过程教学法,包括教材使用、思***元素的采集和特色内容的引入,通过线下线上的传统讲授、讨论汇报、案例教学、慕课教学、影视教学和质疑教学[10]等方式方法,确保过程教学质量。再次,创新课程考核机制,实现全过程和“三位一体”内容全覆盖的考核机制,实施以“三位一体”全覆盖为考核要点,以平时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并以开卷、闭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执行和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4.强化实践课程、毕业论文创作与课程特色思***的融合。MPAcc强调实践应用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所以在采用双导师制的实习实践课程教育中,既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也要在实践课中践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实践中应重点观察与课程思***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实践依据。这些来自实践导向的学位论文选题,既有实践意义又有思***教育意义。进一步,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论文创作中对学生学术规范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尊重已有学术成果、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即寓思***教育于实习和毕业论文创作。5.MPAcc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德才兼备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思***+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MPAcc的教育供给要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单位应不断与用人单位互动交流,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推动“思***+基本+特色”MPAcc的供给侧改革,实现MPAcc培养的总体目标。

五、结论

会计专硕课程思***教育是新时代中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MPAcc人才,特色和思***融合教育是现实的选择。基于绿色发展观,开展以绿色会计为特色的会计专硕思***教育,以马克思有关会计论和“两山”理念作为思想源泉,结合会计专硕教育特征,本文设计了会计专硕必修课程特色和思***融合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体系和实施举措,以期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法规,融“***治—道德—法规—业务”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会计师。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会计教指委组织制定并完善会计专硕课程思***教育标准,督导课程思***教学实践。各培养单位根据《纲要》要求和自身特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有效提升教师课程特色和思***教学能力,将特色和课程思***内容嵌入核心课程,实施“思***+基本+特色”融合教育。会计专硕用人单位严格以德为先,招聘德才兼备的富有特色的会计专硕毕业生,推动“思***+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瑞平等.通识教育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月刊,2019(2):72~79.

[2]章雁.关于本科“中级财务会计”实施课程思***教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0(7):103~105.

[3]王如燕.《***府审计学》“课程思***”设计与实践[J].国际商务财会,2020(6):72~74.

[4]殷俊明,张兴亮.会计学“专业思***”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2020(15):163~166.

[5]董必荣,刘海燕.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5~79.

[6]徐经长.新时代我国大学会计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5):19~23.

[7]栾甫贵.会计教育内涵的拓展——基于人生教育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7(12):87~92.

[8]郝玉贵等.绿色+MPAcc特色化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20(13):114~117.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模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模板

学习

英语作文大全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作文大全10篇,内容包括英语作文大全十篇八年级下册,英语作文10篇大全。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前提,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及其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学习

关于友情的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友情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友情的诗,珍惜友情的十首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学习

销售合同书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合同书模板,内容包括销售合同书英文版,合作社销售合同书。_________是一个以销售信息产品为目的,以高科技为手段,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一个,而成立的合作型联合体。即:_________成员的产品放在销售平台进行销售,_________的成

学习

作风建设课讲稿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作风建设课讲稿,内容包括作风建设学习笔记,作风建设***课讲稿。突如其来的***肺炎***情,是对各级***员干部责任担当、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的一次全面检验。在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全***动员、全民参战,各级***、***府靠前指挥,

学习

描写云的诗句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云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夏天的云的诗句,描写云的诗句唯美句子。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行路难》是一

学习

项目管理总结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管理总结模板,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经验总结范文,项目管理课程心得体会总结。--仓储办事处自6月份进场以来因网络问题6、7两个月未正常稽核,8月份办公室网络布线基本完成mis正式启用,截止11月20日办事处材料入库总金额为¥4708

学习

有关雨的诗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雨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雨的诗句古诗大全,描写雨的优美诗句。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伶仃洋》5、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6、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芙蓉楼送辛渐》7、细雨鱼儿

学习

三年级日记大全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日记大全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日记每日一篇,三年级日记大全全文100篇。中午,我们吃完了饭,就上了儿童乐园。我们骑了骑木马,又下开了大雨,我们只好在门口避雨,等啊,等啊,雨终于停了,我们回家了。妹妹睡醒了,又看了会电视,然后又

学习

刑事科学技术论文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刑事科学技术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刑事科学技术论文题目汇总,刑事科学技术论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犯罪种类和手段更加多样、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的提高和高科技犯罪的兴起给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掌握知

学习

双十一广告语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双十一广告语10篇,内容包括双十一活动广告语简短精辟,双十一广告语文案。2、双11预热活动,全场3折起,送温暖满。3、关羽就是骑着赤兔马穿越到双11这天拍我这宝贝,居然提示下架了!4、双十一已成为历史,双十二才是经典!服务不会因

学习

含有花的诗句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含有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含有花的诗句飞花令,含有花的诗句100首飞花令。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木兰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

学习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模板,内容包括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文案,滨水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模板。一、问卷设计指导课一份问卷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调查的效果如何,而想要设计好一份调查问卷,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学习

继续教育交流材料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继续教育交流材料,内容包括继续教育研讨交流材料,继续教育交流材料。“立体交叉”是公路工程专业术语,指两条或多条线路在不同平面上相互交叉的连接人工构造物。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的主要形式。全国学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首先

学习

送别诗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送别诗句10篇,内容包括送别诗句十句,送别亡人诗句。3、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8、劝君更尽一杯酒

学习

销售合同书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合同书模板,内容包括销售合同书英文版,合作社销售合同书。_________是一个以销售信息产品为目的,以高科技为手段,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一个,而成立的合作型联合体。即:_________成员的产品放在销售平台进行销售,_________的成

学习

项目管理总结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管理总结模板,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经验总结范文,项目管理课程心得体会总结。--仓储办事处自6月份进场以来因网络问题6、7两个月未正常稽核,8月份办公室网络布线基本完成mis正式启用,截止11月20日办事处材料入库总金额为¥4708

学习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模板,内容包括社会团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范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山东。第三条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

学习

大学生素拓总结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素拓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大学素拓活动总结怎么写,大学生素拓活动申请理由100字。2按照《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内容的申报,确认和修改工作程序,组织学生申报,填写《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接受校团委对素质拓展证书的审查。

学习

法律基础论文模板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基础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法学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大全,法律的规范论文范文。(五)考试评价方式不科学***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与评价方面,一般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实际上,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很难通

学习

财务工作方案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工作方案模板,内容包括财务工作日报模板,财务工作方案及建议。农村财务问题历来是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大局的稳定。近年来,我镇在加强村组集体财

学习

战略与管理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战略与管理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战略管理论文的框架,战略管理类毕业论文。

学习

汽车消费论文模板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消费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汽车营销论文范文大全集,汽车营销现状论文参考文献。国外汽车工业经过百年的历史发展,在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由最初的全款支付方式,转化为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过程,这为汽车工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