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情的诗10篇

关于友情的诗篇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永遇乐》苏轼

又如“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边。”——《南歌子》

“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江城子》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水龙吟》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八声甘州》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行香子》

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关于友情的诗篇2

关键词:特征;赠答送别诗;刘敞

刘敞作为北宋前期江西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与“清江三孔”、“波阳三洪”、“临川二晏一王”、“南丰三曾”以及欧阳修、杨万里、刘辰翁一样,成为宋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有力见证。

刘敞生活的年代,正好是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努力矫正西昆体的弊病,积极进行革新的时期。

刘敞生长于官宦之家,但他没有官宦子弟的纨绔,而是自幼饱读诗书,个性老成持重,且重情重义。这为刘敞创作大量饱含深情的赠答送别诗提供了主观可能。刘敞生活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为他创作诸多的赠答送别诗提供了客观条件。

由于刘敞赠答诗的大部分内容与其送别诗一样,主要以述友谊、道惜别、表思念、叙交游为主要情感特征。据此,笔者将赠答诗与送别诗合于一体来加以论述。刘敞性格随和,为人磊落明白,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梅尧臣有密切来往,常有赠答唱和的诗歌。作者试***从刘敞赠答送别诗中挖掘其下面两大特征。

一、抒发其对亲友、同仁的深厚情谊及劝勉、赞美之情

宋代的官员调动非常频繁,流动性强,这就使得各官员之间、亲友之间话别的机会增加。作为社会的一员,刘敞也毫不例外,有诸多的应酬,有诸多与同僚、友人话别的场景。基于此情此景,刘敞深有感触,继而创作了大量的赠答送别诗来寄托离别的无奈与惆怅,表达诗人的哀伤、愁怨及思念之情。例如“谁令春风来,翩翩动归舟,千里在明发,一樽献酬,江湖望魏阙,离思空悠悠。”(刘敞《送占光禄》卷五)质问春风为何要来吹动友人的归舟,留下悠悠离思。又如他的《送焦生》“宁复悲归来,眷眷儿女泣” ;《送雍秀才归琅琊山》“盛论山水趣,局促恨来到,江湖且相望,送子一何啸” ;《送冲卿守高邮》“离怀重自感,堕泪沾长缨” ;《山光寺献臣》“离怀目无极,日落似忘返。”这些诗歌均表达了诗人送别亲友时的不舍,眷恋之情。

刘敞与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江休复等关系甚密,诗歌上的赠答唱和最多。笔者试举几个例子深入探讨刘敞与亲友、同僚的深情厚谊。如《寄圣俞》,这首诗写诗人独自在京城徘徊,思念曾经在此相别的友人,秋风依旧,流水已去,新雁归来。新雁归有期,而友人却不知何时归来,无奈之下,只得将这问候托于大雁,以宽慰远在天涯的友人。刘敞小梅尧臣16岁,但两人的关系很好,相聚甚欢,常饮酒唱和。由于刘敞常被调任于各地做官,所以与梅尧臣常处于离别状态,使得诗人只好通过吟诗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及对友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江休复,字邻几,是刘敞的姻家,其人博学多闻,比刘敞大15岁,二人可称为“忘年”之交,原甫以知音待之。刘敞诗集中有诸多的诗篇涉及他,有不少送别的诗。诗歌表达出这种深切思念,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他还写了些诗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寄贡甫》,贡甫即刘攽,是刘敞的弟弟,自小跟着刘敞学习,兄弟两感情深厚。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甚至希望“简略或易足,长当并形影”。刘敞经常是病痛缠身,特别41岁那年是经受了官场失败的沉重打击后,更是感到孤独寂寞。这也是诗人对亲人如此思念,对岁月流逝如此感叹的原因之一。

刘敞诗集中还有很多反映对亲友、同仁的思念的诗歌,如《二十六日大风寄贡甫》(卷九)、《送裴殿丞》(卷八)、《陈桥别隐直》(卷十)等等。

在刘敞的赠答送别诗中,还有些诗歌表达着他对亲友的勉励,如:“丈夫非怀安,少壮宜努力”(《别和弟》)。另外,刘敞诗歌中也有表达对友人的赞美的。譬如:“刘侯之弓三百斤,壮气可以摧浮云”(《送刘泾州》)。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或同仁的能力的认同与赞叹。

再举几例来探讨诗人对亲友同仁的关切与赞美,以便增加对刘敞的深入了解。如《赠梅圣俞》,诗中提到文士们的洛中相会,发生在天圣九年,诗人年仅13岁,由“及此将十载”可知,诗人写此诗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还在年少时,便闻之梅尧臣的诗名,高度赞扬其才情,并颇为推崇,一种相恨见晚的情愫与于言表。诗人与梅尧臣关系甚密,这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彼此间有着深深的影响。刘敞对友人、同僚赞美的诗歌还有《送李才元》、《寄佑之》等等,这些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表达其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奈及自身境遇的感叹

在刘敞赠答送别诗中,除了表达离别情怀的外,还有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诗人从小身体不好,并且一向少年老成,这在其弟刘攽的《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全判南京御史台刘公行状》中可以了解到这些情况。对人生悲苦与无奈的感慨,可以从他与亲友交流的诗歌中找到踪迹,如:《答吴冲卿学士》

诗歌开始便用“人生若浮云,聚散不自知”来表达人生的无常。然后就开始回忆与友人初识时的欢快、喜庆场面。接着因为变故致使两人分离,生活的境遇也使两人无法再联系了。离别使诗人与朋友都互相思念着对方。后面表达了彼此间深厚的友谊,并感叹人生。

刘敞赠答送别诗歌中有表达个人志向的诗歌,如《送张四隐直游边》,诗歌写因友人游边而引发了诗人满腔的热情,回想年少时的凌云壮志,感叹卫青、霍去病能建功立业的豪壮,诗人自己虽然有壮志,但却力不从心,并将希望寄托于友人身上。“力弱非志弱,送君心长悬”这句诗很明确的表达了这样的情怀。

刘敞的赠答送别诗还有些表达诗人的伤感情绪,如:《寄邻几》、《风雨寄贡甫》等。刘敞身体不好,曾多次请假回家养病。这期间,难免孤独寂寞、惆怅,并越发思念亲人、好友。这几首诗歌正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充满着淡淡的忧伤。

有些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爱护,譬如:《送杨十七秘丞知瀛州河间》。据《宋史》本传(卷三百一十九)记载,他在任扬州知县时,为人民要回被官府霸占的良田,为百姓伸冤等;另外,他在任郓州知县期间,也是“决狱讼,明赏罚”,使“境内肃然”因而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刘敞把儒家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忠君爱民思想一直伴随着他的仕途,但是偶尔也能从其诗歌当中感受到他的向往老庄的隐逸思想。

一般而言,传统的赠答送别诗发挥着良好的交际功能,同时也伴随着审美效应的缺失,甚至可以说这种题材中有很多的言不由衷的伪诗、劣诗。刘敞的赠答送别诗主要有反映其与亲友的深厚感情,自身的人生态度,对亲友的勉励、赞美等几个方面。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思想,一方面,他积极入世,忠君爱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感叹人生无常,个人的忧郁孤独与寂寞。尽管刘敞的送别赠答诗在艺术上没有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诗歌毕竟倾注了诗人大量的心血,从多维度反映了诗人与亲朋好友的交往情状,及与他的深挚情意,刻上了诗人心灵的印迹,是其生命的历程缩影。

参考文献

[1] 刘敞.公是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 江西省新余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余市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罗露平,女,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关于友情的诗篇3

【关键词】古诗教学 文学鉴赏 语言表达能力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其中送别诗更以其独特的意境感染众人。诗中离别依依之情跃然纸上,叫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品意境之美,感人间真情。

《送元二使安西》正是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名篇,诗人王维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此诗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

一、借***初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美

课文配有插***,在初读中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是一种比较形象有效的方法。于是让学生们观察***上的内容,说说***上总体画的是哪一个季节,都有那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都构成了怎样的情景,让学生自己结合***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更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扩展了孩子的思维空间。如果是黑白的***画可以让学生用彩笔,根据诗意染上颜色,还可以自己想想还会有那些景物,用手中的画笔填补上,使自己理解了诗意,在诗的情境中自己展开了想象开始创造,又进一步丰富了孩子们对诗的意境美的感受。

二、在细品中理解诗意,品味诗的意境美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果然不错啊!在反复诵读的学习活动中,原本晦涩的诗句己然渐渐清晰明嘹,都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此时,我适时地让学生展开质疑。如抓住古诗的关键字词:“朝雨、轻尘、客舍、新”。和一些关键的句子:

“西出阳关无故人”提出一些问题,一些质疑,引导学生去细细的品味最后,利用小组汇报的机会,让学生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虽然学生们的语言并不准确,也还不能感悟到诗中的美,但听了他们颇具文学性的译文,我知道他们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已经揭开了诗中之“意”一幅幅生动的***画以浮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三、游情境中感悟延伸诗的意境之美

走进诗人的感情中,可以延伸诗的意境之美。学到这里他们仍然激动着,渴望着。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情感,抓住关键诗句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于是我更近一步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王维对朋友说些什么?”除了“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还可能说些什么?学生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着这份不舍。接着便是我的引导:“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诗中最经典的一句,到底是何含义?真的只是告诉朋友,阳关之外就没有故人吗?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

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己不在人世了。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诵一次这首诗。学生的情感在朗读里得到的抒发,或舒缓,或若有所思的长吟,无不体现着孩子对诗文的理解。对意境美的体味。

四、联系生活感受诗的意境之美

学生们此时以深刻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展开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对诗的意境美得到体味。

但古诗不是空洞的想象,也不是无根无据的空谈,他们大多来自现实的生活,也是生活的升华,但最终要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感悟诗的意境之美,也就是感悟生活之美。

联系生活就是回到与诗所描写的相似的环境中,相似的人物中,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似乎自己就是诗人,自己就是元二使。诗来源于我们现实的生活是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从而感悟生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体悟诗人的情感,更加真实感悟诗的意境美。

关于友情的诗篇4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形背景 认知隐喻 《送友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开始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文本研究。在西方国家,弗里曼等众多的学者开始了对文学作品开始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在国内,关于中古古典诗词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和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蓝纯曾经对汉语和英语诗歌中的借代和隐喻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过研究,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北宋词人秦观的一些作品。蓝纯总结归纳出来秦观诗词中的“抽象概念是一些具体的事物”,“自然现象是人的象征”,“动物,植物和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的三个比喻概念和“用部分代替整体”“一般代表特殊”“地点代人”和“特征代物体”的四个指代原则。王寅对元曲《天净沙・秋思》进行了认知解读,并借此提出了认知语言下的翻译观。本文将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形背景和认知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对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送友人》进行认知解读,希望可以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认知语言学下的***形背景和认知隐喻的理论概述

认知语言学中的***形背景理论最早是在一九一五年由丹麦心理学家如宾提出来的,突显原则为其基础。我们大家熟知的“脸―花瓶”理论就是基于如宾的这个理论提出来的。其中***形的部分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背景部分是为了突出和陪衬主题设计的。我们可以看得到和感知到的更多的是焦点部分,背景部分是不容易被人察觉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形是被人关注的焦点,是明显的,背景是通常被人忽略的部分。

隐喻是热门日常生活中用来组织其系统概念不可或缺的认识工具之一,是借助于身边熟悉的意象概念和具体的客观事物来认识陌生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的一个认识过程;隐喻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事物和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隐喻又会成为一个***的、完整的、系统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事物和熟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参照自己身边有形的、熟知的和具体的意象概念来认识、思考、看待和经历,对陌生的抽象的意象下一个概念,从而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互有关联的认识模式。

映射是隐喻的基本方式。来考夫和约翰逊用源域和目标与之间的映射或者意象***式理论来对隐喻的现象进行解释,从而得出了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属于一种思维模式。映射的过程一般都是从原语指向的语的翻译过程,原语的结构被大范围、系统地转移到他国的语言文化体系里去。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唐诗《送友人》的解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认知语言学中***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解读

诗歌《送友人》的主题主要是为了突出诗歌的送别意境,诗人主要是想表达自己与友人的恋恋不舍和难以挽留的无奈之情。其中将友人放在了焦点的位置,诗人自己站在了画面之外,同时又隐身在这画面之内。

从微观上对这首诗歌进行解读,我们会发现诗人作为这次送别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同时也是这次送别活动的体验者,面对眼前的情境,自己切实感受到了一种恋恋不舍的朋友之情。认知语言学***形-背景理论认为,突出的部分一般放在主语的位置。在这首诗歌的首联中,主语的位置上是“青山”和“白水”,属于我们所说的***形部分,是要突显出来的部分,那么背景部分就是“北郭”和“东城”了。作者放眼望去,远处的青翠的山脉横卧在城北的地方,在近处,清澈的溪水从城东流过,青青的山脉,纯净的溪水,青山是静止的,溪水是流动的。这样一高一低,一静一动,一远一近,动静的结合和空间的转换,通过***形―背景的理论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横”和“绕”两个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形-背景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背景的理论关系分析,全诗的整体艺术美感得到了一个提升,营造了诗歌的美好意境。

在颔联中,“此地”作为背景,被突显出来,这里是朋友送别的地点,在这远处的城外,清澈的溪水旁,“友人”作为***形被逐渐推到读者的眼前。“蓬”原本指的是蓬草,枯黄以后根部就会断掉,然后随风漫无目的地在空中随风飘扬,这里暗指诗人的朋友,所以“朋友”在这里成了***形,并且以“孤蓬”的形象出现。诗人的朋友就像是这随风漂泊的蓬草,不知道何处才是自己停留的地方。诗人有意地慢慢地将“友人”这个***形逐渐推到读者的面前。眼前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可是不知道孤零零的朋友下一站会漂流到何处。读者此刻体会到的是朋友之间难分难舍的友情和诗人对朋友前途关心的神情。

诗歌的颔联既是在写景,又是在抒情。“浮云”和“落日”两个物象本来是背景,,可是被诗人推向了前台,使之成为了焦点,成为了读者关注的***形,紧接着“游子”和“故人”的思想情感也被表现了出来。“浮云”顾名思义就是随处漂泊,没有固定性;“落日”在西面缓缓降下,这个时候突然看到了天空中的“浮云”在四处漂泊,诗人就突然想到了自己的朋友也像“浮云”那样飘忽不定,也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究竟会在哪里。“落日”也是在缓缓地落下,不忍心和这亲爱的大地分别,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浮云”和“落日”这两个物象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之间那种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歌的尾联中,诗人将***形-背景在此重置,突显焦点,“诗人自己和友人”被作为***形一步步地被推到了前面,彼此间“挥手”就此分别。诗人和朋友的马也被作为焦点***形凸现出来,马似乎也不情愿离开这个地方。马儿如此,更何况是人呢?虽然诗歌在马儿的长鸣之中走向了结束,但是诗人和朋友之间的友情比那马儿的路途更加长久。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既是景色的观看者,也是这次送别的体验者和感受者,送别是整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诗人精心地勾勒出***形-背景倒置的画面,每一幅画面的背后都站立着诗人。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青山”、“白水”这些意象,然后是“浮云”、“落日”和马的长鸣。动静结合,此起彼伏,诗人和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完全融合在这幅有声有色的***画中。正是在这样的景色的承托下,朋友之间的送别之情才显得更加珍贵,愈发让人感到温暖入心。通过对***形和背景之间的不断转换,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升华,读者也感悟和体验到了这次的送别情感。

(二)认知语言学中认识隐喻视角下的解读

《送友人》这首诗歌的认知隐喻主要是通过“植物代表人”和“自然景色是人情”体现出来的。下面我们就对诗歌中这两方面的音质隐喻做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1.植物代表人

颔联中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印证了“植物是人”这一认知隐喻概念。“蓬”在枯黄以后,根部和大地分开,就成了“蓬草”,蓬草随风在空中飘忽不定,没有确切的目的地。在这里。诗人用“蓬草”来比喻即将和自己分别的友人,友人就像是那飘忽不定的蓬草,人生的下一站不知道在何处,天涯浪迹,居无定所。一想到友人就要和自己分别,离开此地,开始自己人生的再一次远行,诗人的内心不禁一阵酸楚,心中弥漫的都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情,同时也是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挂念之情,也可以理解成为对友人前途的关注之情。蓬草的意象特征映射到友人这个游子的身上,可以更加形象地传达出诗歌的送别意境。

2.自然景色是人情

在诗歌的颔联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印证了这一观点。“浮云”和“落日”本来都属于自然现象,在这里却被用来隐喻自己和友人。“浮云”在天空中随风漂泊,没有固定停靠的地方。诗人的朋友此刻也像那飘忽不定、居无定所的“浮云”。“浮云”那漂泊不定的特征映射到诗人“友人”这个特殊的人物意象之上,二者之间的共同特征或者相似的地方可以帮着读者更好地理解“浮云游子意”。我们通过“落日”可以得知此刻天色已经不早,暗含着诗人和友人马上分别了。落日对大地的恋恋不舍正是此刻作者心中那份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情谊,但是,无奈的是太阳终究还是落山,诗人还是送别了友人。“落日”的这些特征映射到作者的身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三、结语

本文试***在认知语言学中***形―背景和认知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对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送友人》进行解读。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认知语言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传统理论指导下不能发现的意义,这样无疑可以扩大读者对于原诗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为诗歌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多角度和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弥补方法单一带来的片面,用语言学理论进行古典诗词的解读是一项全新的尝试,希望可以为诗歌的解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参考文献

[1] Lakoff,G.Women, 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以铸 论诗之不可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1983

[4]谢之君 翻译中隐喻的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 2000,03

[5]代玉华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诗坛翻译的奇葩[J].价值工程,2012,03

[6]李亚峰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J].商业文化,2011,06

[7]张建科 诗歌连贯的概念整合视角动态阐释[J].芒种,2012,14

关于友情的诗篇5

关键词:送别诗 李白 王维 王昌龄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也是唐诗的一种常见题材,“多情自古伤离别”,临别之际,无数文人雅士常以优美的诗句诉说离愁别绪。今天我们也常常引这些诗句,可见这些伟大的诗人,以出色的诗笔抒发了人们的普遍离情,才引起古往今来读者们的情感共鸣。李白为才气过人的天才作家,王维和王昌龄分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这三位诗人都生活在盛唐,本文选用了他们各自的描写送别的七绝诗,分别为《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和《芙蓉楼送辛渐》,试***通过比较三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进而探究形成他们差异的原因,来领略这些诗人创作的不同风采。

一.三首送别诗情感内容的比较

优秀的诗人总是敏感而多情的,尤其在唐代这个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送别诗的创作十分繁荣。首先,我们先来比较这三首送别诗的内容。

(一)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盛唐社会安定,士人为了游学和游宦经常离乡外出,分别、饯行是经常遇到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三首诗歌内容的相同之处:

1.都点明了送别的主题

出自盛唐的三首诗歌:《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题目中都有一个“送”字,点明了送别的主旨;三首诗中都包含有送别的词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如李白诗中的“西辞”、“下”;王昌龄诗中“入”、“送”;王维诗中“出”,而且三首诗都交代了诗人送别之处和友人所去之处。

2.都书写了离别时的景物

三首诗都交代了送别环境,都有对离别时景物的描写,《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黄鹤楼”、“扬州”、“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芙蓉楼送辛渐》有“寒雨连江”、“夜”、“楚山”;《送元二使安西》有“渭城”、“朝雨”、“轻尘”、“客舍”、“柳”、“酒”、“阳关”。这些景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都表达了离情别绪

从题目都有“送”字、诗中的有关词语和离别的景物,均可看出诗人送别时真挚的情感,传达了依依惜别的感情,对友人的牵挂不舍,表现了作家的真性情。

(二)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除了内容方面的相同之处,三首送别诗也有一定的区别。我们从送别地点、所写景物与所抒之情三个方面来分析:

1.题目表明的地点不同

题目都点明了送别的主题,但不同的是,《芙蓉楼送辛渐》题目中所出现地点为送别友人之处,而《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所出现地点则为友人所去之处,与送别有关的方向与方位不同。

2.所写的景物不同

李白的诗所写景物有黄鹤楼、烟花三月的扬州、孤帆、碧空、长江,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的诗人送别***画;王昌龄诗描写的景物为寒雨、长江、夜、平明、楚山,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王维诗的描写景物为“渭城”“朝雨”“轻尘”“客舍”“柳”,从而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景。

3.所抒之情各异

李白的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是处于一个繁华的时代与季节,也是繁华的地区,在愉快的分手中还蕴涵着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浓郁的诗意;王昌龄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将自己隐含在所烘托的那个凄寒孤寂的氛围中,重在写自己的高风亮节、一片冰心;王维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普遍的离别,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古代,友人即将远去,作为朋友最自然的一种反应――再陪好友多饮几杯,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说:“他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1]

二.三首送别诗艺术特色的比较

上面我们比较分析了三首送别诗的情感内容,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三首诗的艺术特色,先来鉴赏相同的一面。

(一)艺术手法的相同之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艺术结构、表现手法、诗体语言几方面来分析:

1.先“景”后“情”的结构

李诗前两句写到黄鹤楼离别之景、扬州“烟花三月”之景,后两句将自己的惜别之情融于自己所建构的那幅长江送别画之中;王昌龄诗前两句写到友人寒雨连江之夜远去之景、楚山孤影下的送别之景,后两句点明了自己的高洁之心;王维诗前两句写到清晨送别之景,渭城的朝雨,青青的柳色,一切充满了生机,后两句则借劝酒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借景抒情与白描的表现手法

《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为景中含情,将离别之情融于送别之景中;《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都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先渲染离别气氛,接着诉说离别的感受。三首诗都采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将所见所感描写抒发出来,如同对友人娓娓地诉说,从而以真情感染了读者。

3.七绝的体裁,通俗的语言

三首送别诗体裁上都为七绝,都是近体诗的一种形式,都讲究平仄韵律,注重音乐美,诗人们对新兴的近体诗都很感兴趣,勇于尝试。都采用了平实的语言,简单易懂、明白如话,没有晦涩难懂之处,加之七绝短小精悍,所以诗歌才广为流传,如同王昌龄经历的“旗亭画壁”的故事一样。

(二)艺术特色的不同之处

我们可从情景关系、诗人着眼对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

1.诗歌的情景关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都同为先景后情的写法,不同的是,李诗、王维诗后两句没有直接言情,而是融情于景;李诗是将离别之情寄于诗人勾勒出的那副意境开阔的长江送别画之中,王维诗是将惜别之情集中表现在那个“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杯更尽,再饮一杯的细节之中;而王昌龄诗则是直接抒情,直言自己的一片冰心。

2.诗人写作着眼的对象

李白诗、王维诗情感着眼于送别对象。李白诗是写友人已经孤帆远去,诗人江边久久伫立、目送良久的画面;王维诗是友人即将远去,诗人劝友饮酒,不舍友人离去的画面,他们着眼的是送别对象,表达的都是惜别之情。而王昌龄所诉之情,则是着眼于诗人自身,是希望通过友人代为传话,告知亲友自己的心声,所以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所用的修辞手法

李诗、王昌龄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王维诗采用了叠字的修辞。李白诗、王昌龄诗都为借喻,李白是将自己的深重离情比喻为一江春水,悠悠不尽;王昌龄诗则是将自己的高洁志行比喻为玉壶之冰,化抽象的品格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希望亲友不要听人议论,误解自己;王维诗中“客舍青青”,“青青”运用了叠字的修辞,形象的描绘出了客舍在周围柳色映衬下的翠绿颜色,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此外,王昌龄诗还采用了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坚定,对自己品行的坚守。

4.所用的表现手法

李白诗采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用“烟花三月”渲染了一幅诗意浪漫的画面;王昌龄诗、王维诗则是采用了烘托的手法,不同的是王昌龄诗为正面烘托,借悲凉的送别场景表白品行,读来有一种沉重之感。王维诗则为反面烘托,以乐景写哀情,前两句“朝雨”、“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出一副清新之气,后两句则转而伤感,感情基调由高到低,这种写法收到了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

三.形成三首送别诗不同的原因

三首诗在内容和艺术诸多层面,都有所差异,下面我们探究一下形成其差异的原因。我们拟从送别的背景、诗人的个性气质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送别的背景不同

李白诗为诗意的离别,王昌龄诗为凄凉的离别,王维诗为普遍的离别:

1.李白的诗:诗意的离别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这次离别正处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华,季节又是烟花三月、春意正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2]所以读来既无伤感悲凉之感,又让人感觉到诗人的一片情深。

2.王昌龄诗:凄凉的离别

《芙蓉楼送辛渐》为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贬谪之情与离别之意相互交融,所以诗的开头是凄凉孤寂的,“古吴、楚两国接壤,楚在长江上游,吴在下游。芙蓉楼在吴地。作者于某个寒雨连江之夜,从楚到吴,而不久以后,辛渐又在某日平明(清晨),由吴入楚,沿江西上,再北赴洛阳。这是写其相聚之匆促。楚山孤,是作者因同情友人旅途的寂寞而发生的想象”[3],正是由于遭贬处境下的心有不甘,才会向友人表明不会因为宦海沉浮,失去自己的一片冰心,故清人沈德潜评曰“言己之不牵于宦情也”。[4]

3.王维诗:普遍的离别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友人元二出使西北之作。古代交通闭塞,音信难通,所以古人的离别往往带有一种悲凉的色彩。 “一赴绝国,讵相见期?”沈德潜说“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可见友人此去之远,所以诗人深感此别之后,相见甚难,于是知己送别,千杯亦少,一杯更尽,再饮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体现出对友人的深情留恋,也体现友情之深。

(二)诗人个性气质的不同

李白为侠士气质,王昌龄为儒士气质,王维带有佛家气质。

1.李白:放荡不羁,放浪形骸的侠士气质

李白的个性是自由豪放的,从小向往任侠放任,因此兼具侠士的气质,读他的诗总是给人浑然天成之感,诗风豪放飘逸,即使写愁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带有潇洒快意的愁,而不是“寻寻觅觅”的那种凄凉之愁。所以他的离愁,既不同于江淹《别赋》那种“黯然销魂”的伤感离别,不同于王勃“海内存知己”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一种诗意的离别。

2.王昌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儒士气质

王昌龄为典型的儒士气质,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他的人生观中占主导地位,纵观王昌龄的生平,虽然他终生沉沦下僚,又屡遭贬谪,但一直心系国事,渴望建功立业。虽经挫折,但壮志不衰。这种心情在他的诗中屡有抒发,如“忠贞抱生死”(《留别武陵袁丞》)、“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九江口作》)等,那首著名的《出塞》也是如此,“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诗句言犹在耳,所以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也是一样,此时的王昌龄为江宁丞,因“不护细行,谤议沸腾”被贬,诗人本该伤感离别,却借题发挥,以送别自写胸臆,固俊杰之本色。

3.王维:超脱红尘、超然物外的佛家气质

王维由于深受佛家思想影响,所以他的诗呈现出一种游离于红尘世界与极乐世界之间的特点,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但他毕竟身在官场,不能完全脱离红尘。所以在《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前两句,我们看到“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清静似乎有超脱红尘之气息,但转而对友人的难舍难分,又说明他仍然摆脱不了凡尘俗世的牵挂,亦似乎能看出王维于入世、出世之间的淡淡矛盾心理。

总之,面对人间的离别场景,每个人的表现相同而又有别。江淹在《别赋》中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5]正是离别之人、离别之因不同,所以同言离别,别亦有所不同。有人喜欢李白的洒脱,便喜欢他那浪漫飘逸的送别;有人敬佩王昌龄的一片冰心,便欣赏他那高洁之品行;有人向往王维的境界,便欢喜寄情于酒、以酒话别的方式。于我而言,无谓高下与优劣,因为诗歌都出自诗人们的至情至性,所以我们从每一首诗之中,都能领略到他们的饱含真情、他们的情真意切,而这些,已然超越一切写法与技巧了。李白有一首五律《送友人》的后四句写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游子的行踪不定,落日下的依依惜别,何等的诗意与放达,与他的七绝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2]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第304页。

[3]程千帆、沈祖保骸豆攀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8页。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645页。

关于友情的诗篇6

[关键词]莎士比亚 “商籁” 里程碑

“莎翁”是对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尊称,“商籁”就是“Sonnet”的音译,也称“商籁体”,意译为“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原是中世纪流行在民间的抒情短诗,是为歌唱而作的一种诗歌的体裁,十三世纪文艺复兴中的意大利诗人采用了十四行诗并赋予严谨的格律。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介绍到英国之后逐渐风行起来,到十六世纪末,这种诗体已成了英国诗坛上最流行的诗体,许多十四行诗诗人诞生了。在英国的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他的诗不仅在英国的抒情诗宝库中,而且在世界的抒情诗宝库中,保持着崇高的地位。梁宗岱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卷首介绍中概述:“他的十四行诗,是世界诗坛上的一颗明珠。就其艺术力量和意象的丰富而言,足以和他的戏剧媲美。”的确,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许多方面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热情地讴歌了友谊和爱,青春和美;他们所包含的不仅是感情,还有诗人深邃的思想。它感情丰富,寓意深刻,语言优美,节奏鲜明,是诗人进步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生动反映。笔者拜读过不少莎翁的十四行诗,而感觉最有趣的,莫过于第126首了。因此,笔者欲以下三个方面对该诗进行一下粗浅的分析。

一、该诗的结构造型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种具有严格韵式、抑扬格、五音部、由十四行构成的诗体,其中有三个诗节(quatrain)和一个对偶句(couplet),压韵方式为“abab,cdcd,efef,gg”。然而,莎翁154首十四行诗中的第126首却是个例外,它只有十二行,由六个对偶句构成,其压韵方式为“aa,bb,cc,ee,ff”。

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每一首的最后两句(对偶句)是整个诗最为精彩的点睛之笔,也是对该诗的总结。众所周知,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这些诗从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从第一首到第126首,这部分是诗人写给一位男青年的。因此,第126首作为这部分的跋(envoy),用了六个对偶句,形成了大总结,是126首诗的结语。有的论者猜测说,因为这是诗人献给爱友的最后一首诗,所以改变了章法,形成了奇特的结构造型。也正是因为这种异离于正常十四行诗的做法,才显得格外令人注目,在整个诗集中充当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该诗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其实只有六个对偶句,共十二行,而不是一首标准的十四行诗。这里,诗人警告他的爱友说,虽然现在由于自然的帮助,他能据有时间给他的一切美,但他仍须留心,因为自然的能力也受时间支配,到最后,她也不得不放弃她最心爱的宝贝。第1行,“孩子”:对方在诗人眼中仍然年青;“沙漏”及第2行中的“小镰刀”指时间之易变与不留情,现在这些东西在他爱友的掌握之中,即他爱友的美不易衰颓;第3行:爱友在时间的进程中不但没有衰老,反而长得更美了;第5~8行:自然所以守牢他的爱友,就为了要与时间挑战,证明时间对他爱友是不能加以损害的;第6行:用维持爱友的美而拖住他;第7,9,10等行内的“她”指第5行中的“大自然”; 第10~12行:自然不能永远守牢他的爱友,她最后总得向时间低头,把他的爱友交付与时间。这首诗是诗人写给爱友的一系列十四行诗的最后一首,也是这126首诗的结语带着悲观色彩的结语。莎士比亚用这首诗(Sonnet 126)结束了对爱友(男青年)的友谊和爱情。

三、该诗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从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首到第126首,这部分是诗人写给一位男青年的;第二部分从第127首到152首,这部分是诗人写给一位“黑女郎”的;第三部分是第153首和154首,这部分与上述题材无关,像是对希腊格言诗的翻译或仿作,据说是诗人用来寄托爱神的。不难看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基本上都是歌颂友谊,抒写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诗人情真意切地投入了自己,既礼赞了友情,又表白了爱情,注入了个人较深的感受,因此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诗人在这些歌颂友情与爱情的诗歌中,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生活的最高标准:真、善、美及这三者的结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除了强烈的感情之外,还有深邃的思想,反映了他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这些思想在否定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禁欲主义和神权的基础上,赞扬了人的个性,宣称人的平等,赋予了人和人生以新的内容和意义,达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最高水平。

莎翁“商籁”之126,以其特殊的结构和独有的韵律,吸引了许多读者的眼球。它是一个转折点,位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第126首之前的十四行诗中有四个很突出的方面:(1)表达“时间”的词语出现得非常多,而且常被描述为是青春和美丽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不过,这敌人是可以战胜的,战胜了它就可以永保青春;(2)用诗表爱。诗人在诗中倾诉着自己对爱友的爱,犹如世间上的许多爱情一样,他的情绪上下波动,一阵甜蜜一阵忧伤。诗人直接地表示,“(第76首)你和爱情就是我唯一的主题。”;(3)诗人在十四行诗中大量的引用了比喻,那些喻体,好像一听到招呼就展翅飞来,而且还知道自己应该落在哪一个位置上,生动,真实的反映了诗人要表达的主题;(4)诗人很善于写时间的流转,即春夏秋冬的变化和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在第126首之后的十四行诗中,诗人的爱情转移到了一位“黑女郎”身上,这个女子放荡,性格怪戾,多情,善于折磨人,不美却蛊,而“我”呢,一度对她痴心不已,弄到自己伤痕累累却还是甘愿如此,得不偿失。因为她,诗人和爱友之间发生了***,最后落得一无所有。有个别论者对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所描写的爱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说,诗人在第126首诗的前后描写的爱都是不健康的:之前是他对爱友(男青年)的过分暧昧,有同性恋的倾向;之后是他对“黑女郎”(妓女)肉体的过分迷恋,有狎妓的行为。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共同认可的:莎翁“商籁”之126是他描写爱情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分界线,一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谢祖均,英语修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关于友情的诗篇7

先看“兄弟”之别称。

棣华棣萼棠棣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辚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中的“常棣”也称“棠棣”,即郁李;“华”同“花”,“鄂”同“萼”,即花托。此处以常棣的花与花托的关系,来比喻兄弟问的关系。此后,古诗文中便以“棣华”、“棣萼”、“棠棣”代称兄弟了。如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诗:“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杜甫《赠侍进汝阳王二十韵》诗:“自多亲棣萼,谁敢向山陵。”张九龄《和苏侍郎小同夕霁寄诸弟》诗:“兴属蒹葭变,文因棠棣飞。”

脊令鸽原

《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诗中的“脊令”,即鹊钨,是一种水鸟。鹊钨鸟本应在水边,而今在原(陆地),便鸣而求其同类。诗句意思是兄弟之间有急难也当如此。后人于是便以“脊令”或“钨原”来代称兄弟。如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诗:“脊令各有思归根,日月相催雪满颠。”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诗:“鸽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匪他

《诗经・小雅・颊弁》:“岂伊异人,兄弟匪他。”其意是亲如兄弟非他人所可比拟。后人便截取其中“匪他”二字作为兄弟的代称。如曹植《求通亲亲表》:“远慕鸣君臣之宴,中咏常棣匪他之诫。”

友于

《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主张兄弟要相爱。此后“友于”便成为兄弟的代称。如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

具尔孔怀

《诗经・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意思是亲近的兄弟,不要疏远而应亲密相处(“尔”同“迩”)。又《诗经・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此处的“孔怀”为“十分思念”之意。后便以“具尔”“孔怀”代称兄弟。如陆机《叹逝赋》:“痛灵根之夙殒,怨具尔之多丧。”《晋书・熊远传》:“姬公不曲绳于天伦,叔向不亏法于孔怀。”

雁行雁序

《礼记・王制》:“兄之齿,雁行。”意思是兄弟m行,弟在兄之后,如雁之飞行而有次序。因此后人便以“雁行”、“雁序”代称兄弟。如白居易《同梦得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诗:“龙节对持真可爱,雁行相接更堪夸。”楼钥《祭叔父彬州文》:“雁序凋零,门户亦替。”

再看“朋友”之别称。

莫逆

指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且友谊深厚的朋友,也称“莫逆之交”。如《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肺腑

指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又称“肺腑之交”。如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刎颈

指可以共生死同患难的朋友,也作“刎颈之交”。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金兰

指友谊深厚,心心相印的朋友。如《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竹马

指幼年结交的朋友,也称“竹马之好”。如《世说新语》:“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杵臼

指贫贱相交的朋友,也称“杵臼交”。如《后汉书・吴佑传》:“佑与语大惊,遂定于杵臼之间。”

连璧

指才华兼美的朋友,也作“联璧”。如《晋书・夏侯湛传》:“湛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师谓之连璧。”

忘年之交

指不拘年龄、辈分的悬殊而结成的知心朋友,也称“忘年交”。如《南史・何逊传》:“南乡范云见逊对策,大相称赞,因结亡年交。”(亡,同“忘”)

总角之交

指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如《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金石之交

指友情深厚得如同金石般坚固的朋友,也作“金石交”。如《后汉书・韩信传》载,项王使武涉劝说韩信:“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一面之交

指仅相逢一面、交情很浅的朋友。如崔蹇《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倾盖之交

指萍水相逢却相交甚欢的朋友。如《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相浃洽。”

关于友情的诗篇8

诗云:“千里龙沙连碧空,滨江腊月沐春风。电波穿透心扉暖,丹鹤飞来冰雪融。一点灵犀缘史志,满腔热血涌《文丛》。休言退隐无新友,未见犹如相见中。”

嗣后王奎先生则填以《江城子・读柳成栋兄诗集》相赠。词云:“读君大作味绵长。入微茫,韵牵肠。不晓相曾,但已识刘郎。宋韵唐客手,弹璞玉,弄宫商。一腔浩气寄文章。探钩沉,论隋唐。几度芬芳,染墨遍龙江。归去长铗鸣剑处,闲饮里,品诗香。”余遂将该词记入日记之中,而拙诗则一直保存于王奎先生的手机里。诗词情谊由此诞生,但却一直未有相见之机会。

壬辰仲秋,时隔两年,余因公赴卜奎,得以与王奎先生相见。先生于嫩江之滨、红星渔村置酒宴余,颇有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之感觉。对此,余又曾赋诗相赠,对王奎先生盛情表示感谢。诗云:“电话相通整二年,龙沙谋面有前缘。赠诗犹在手机里,把酒终来嫩水边。北大仓中豪情涌,《临江仙》内雅音传。中秋八月金风起,史志新朋对影圆。”

此番相见,虽交谈甚欢,但因职业之关系,所谈多为修志之事,王奎先生满腹诗才并未曾显露。今春,先生欲将其诗词结集出版,将《圭夫斋诗稿》(以下简称《诗稿》)传来,征询意见。接到《诗稿》,捧读一过,只觉苍凉沉郁、冷峻高古之气息扑面而来,珠玑满卷,清词丽句,使我不禁大吃一惊。王奎先生竟有如此之诗才,简直出乎意料,令我敬佩不已。

《诗稿》共分四卷,卷一为格律诗,卷二为古风,卷三为词,卷四为曲。可以说是诗、词、曲兼备,律绝、古风一应俱全。

《诗稿》是作者心灵之路的真实反应。王奎先生少壮入仕,辛勤工作,凡三十载。案牍劳形,濡墨挥毫,近万馀日。其中跻身清流者又有十馀春秋,尽观世事幻化如戏。可以说对宦海沉浮、官场险恶之情形,感慨颇深。正如其《杜鹃血》注释所云:“二十馀年拼搏,仕途征痕累累却七品小吏夙志无成。思之谬哉!我辈循守纲伦竟与俗世如此格格不入也。”

古人云“诗言志”,《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更是心声之所流露也。明宋濂《林伯恭诗集序》“诗,心之声也”。清初著名诗论家叶燮更认为诗歌是作者内心发出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情和意。他在《原诗》中说道:“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为此,《诗稿》中有相当的篇幅是作者心声真实流露的咏怀之作。如“不屑权臣临媚语,只仪同道慰相知”;“惯向青天持傲骨,不从低媚买风流。”;“岁寒不肯将***令,骨鲠何求旧日封”;“不寄竹青鸿影瘦,但临污淖剑痕香”;“把酒樽前豪韵在,伏宦下厌心生”;“兼怀无垢听尘语,骚垒有容厌去存”等等。特别是借读李白《蜀道难》而写的《悲歌行》更可以看出诗人的风骨与自尊:“古今官场形毕现,欲逢左右刃无锋。一身傲骨难屈己,催眉折腰死不从!天生我才宁无用,金谀买爵万不能。官身无意权作戏,留得自尊润心灵。”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权势谄媚、不向世俗低头,铮铮铁骨、一身浩气、两袖清风的“七品小吏”形象跃然纸上。

诗言志,诗亦传情。即所谓“作诗欲以言情耳”。(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这是诗词歌舞形成发生的递进规律,但无论感叹、歌咏、舞蹈,都必须是诗情发自于内心,即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形成动人的诗的语言。也就是说诗词因情而发才能感人。如果说,王奎先生因宦海沉浮卅载,误入清流十年,诗作中冷寞悲郁、怀才无寄之情感的律诗及小令、慢词占了不少篇幅,那么酣畅淋漓如行云流水般的几首古风,更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使人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中《大境歌》可以说是一扫满腹沉闷、一腔愤懑。

“君不见亘古长河瞬息过,芸芸众生复犹来。天下熙攘皆利往,贤良薄厚为名裁。人生立命近百年,百年转瞬临眼前。蓬莱三山隐海间,见谁得道变真仙,皇家疆土阔千里,帝卧只得三尺宽。世上珍馐无穷尽,尊卑亦为日三餐。万牲万物日同抚,月伴人间众生眠。春风杨柳润人寰,严冬天下皆凉寒。须知百年弹指去,转瞬撒手谢尘凡。神思泊渺寻高界,谁人携得名利来。求得大境天地阔,淡泊尽意享安然。”

这一段描写,可以说是王奎先生自己已经彻悟,其与《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又胜之。

再请看《酹天言》:

“修就一生士林血,筑得直脊未轻弯。天成傲骨何辅曲,禀赋难容宦海间。无意曲逢求身进,不持夙节逐波澜。君不见千朝百代直臣死,我辈小吏何道哉仕途廿载梦方醒,身居冷落志弥坚。甘居枝上抱香老,荏苒清堂自高然。只叹此生难为民谋福,不得奉施高略解民悬。常思身边春秋事,晓理百姓苦与酸。天高地旷无知处,万般无奈掩心甘。安得天阙渐意暖,求得福址遍人寰。”

中国社会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千百年来读书人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读《诗稿》可以明显感到,王奎先生作为五十年代生人深受传统影响,将人生建功立业之价值取向寄于崇尚先贤,胸怀社稷。也正因如此,先生诗作中很多寄托心声的诗句,都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情系家国,关注社稷安危的高尚情怀。

《诗稿》是作者行走之路的行程记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文人,特别是诗人创作出好的诗词作品的必经之路,王奎依然也。首先是读书。读书必须读诗,读诗使人灵透。读杜工部诗,“自是佳文多韵处,忧怀问尽是花香”;读李后主词,“伤怯不敢翻后主,恐应垂泪对枯肠”;读稼轩词,“百岁始觉虚事浅,半生久恨负名深”。读书亦须读人。读诸葛亮,“一摇羽扇谋天下,二表出师瘁庙堂”;读吴三桂,“将***徒令千秋耻,只为花嗔一点愁”等等,各有感悟,各有高论。读书更须读史。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梳前理后何须怒,明月清风慰我心”;读《聊斋》亦如读史,“蒲公妙笔戏天下,仙鬼卓然品自高”;读《出师表》更是读史,“茅庐三顾平生事,尽瘁一生汉业功”。

这里要指出的是,读史对于作诗更可以增加知识修养,易于使事用典。《诗稿》中自作《陋室铭》云:“辅曲弃直枉作人,持明屈暗苦为臣。曲生何乐失宽颜,明死纵悲亦慰心。”诗中“直不辅曲,明不规暗”的典故便出自《国语・晋语八》,而“曲生何乐,直死何悲”之典故则出自韩愈《祭穆员外文》。可见作者精于读书,善于用典。《诗稿》中用典之处很多,如“枫林不作秋声晚,总倚红霞照暮烟”中的“秋声晚”就是从唐朝诗人钱起“秋风过楚山,山静秋声晚”得来而不见痕迹,正如明人安磐《颐山诗话》所云:用事“浑然不觉乃为高品也”。这正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一个道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名山大川留下了王奎先生的足迹。登名山,览名胜,足之所至,目之所及,佳作层出不穷。“秋晚登高处,漫山枫叶红。疏枝夕照浅,古殿暮初浓。”北京香山的晚秋,层林尽染,满山飘红,疏枝斜照,古殿暮色渐浓,萧疏淡雅,境深意远的五言绝句,自然流淌于笔下。登峨嵋山,映入眼帘的是“霞雾悠悠悬玉顶,云涛霭霭绕金禅”;抵达金顶,随着朝阳晨雾袭来的是“峨嵋金顶浮秋韵,光相佛边渡紫烟。”

黄山,乃三山五岳中之奇峰也,是诗人先后两次登临之地。可以说是晨晖夕照、云雾雪雨,各得其妙。“夕阳古刹染流霞,遍岭杜鹃红雾斜。北海坐观悬瀑壁,南峰伫望吐奇葩。峦崖青黛倏猿影。星月银白渡晚鸦。仙境尘间梦幻里,悠然深谷有人家。”晚霞流紫,杜鹃吐丹,观涛听瀑,猿啸鸦鸣,一幅黄山夕照***跃然纸上,悬挂眼前。而黄山登临之后,又于慈光寺中品茗谈禅,观景吟诗,拾得妙句。“蕉柳风摇珠尽落,芍棠雨润蕊方红。燕幽斜剪金檐下,山远浮痕碧水中。”寺中之景,山中之情,交相辉映。情浓境幽,动静结合。黄山的美景,难以观尽,夜宿云谷山庄,晨起之后又于云谷寺品茗谈禅。“一行白鹭幽林落,几点梅红淡雨残。有度清风疏惑处,无痕甘露润心田。高师呼我亭中坐,谷雨浓烹伴韵谈。”禅茶、禅境、禅诗、禅意交融在一起,令人流连忘返。

涉江游湖,先生也留下了不少佳作。船过瞿塘峡,见到的是“千嶂峰峦天地间,一舟浮曳巨波衔。弥川碧雾惊鸿落,泼壁琼珠冷袖寒。”;游七星岩,泛舟七星檀湖,感觉的是“廊曲临桥夕照里,扁舟扶榭碧波间。天光一色悠然处,讨作三分岁月闲。”至若秦淮河夜坐,九曲溪乘筏,三峡观景,都江堰思怀,以及晋祠谒古,大观楼赏联,江南贡院忆旧,武侯祠览胜,岳王庙祭拜,草堂赏梅,黄鹤楼、岳阳楼登高,西湖寻芳,都写下了感情浓郁不甚枚举的山水诗篇。

《诗稿》又是王奎先生与诗朋文友结交友谊的具体见证。王奎先生是性情中人。其中所交之友中一见如故者有之,相见恨晚者有之,交后成莫逆者亦有之。旧友重逢,知己新交,品茗谈禅,饮酒赋诗,敞开心怀,促膝谈心,皆有佳作。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候,与挚友同登北京香山,写下了“香山盟愿杜鹃血,燕岭题诗红叶情”的著名诗句。而心气相投之友常聚于居所把盏品茶,海阔天空,谈天说地,则写下了“斗室檀香卷绣帘,酒酣韵友煮茗谈……君仪淡水人生遇,自有赓聚众贤”的佳篇,品出了人情世故、是非清浊,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与诗,茶与禅、诗境与茶韵相互交映。诗友相聚,“楼台尽意三杯酒,玉案临诗半盏茗……但闻故友相邀在,流水桃花诵韵声。”这里以“桃花流水”比喻诗友的深情,诗友的真情厚谊全在融于金杯玉盏之中。

王奎先生喜于交友,重于交友,善于交友,且相仪之友情深意笃。交友是应该讲究原则的。孔子认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其中友直,就是不邪曲、没有私心、正直耿直;友谅,则是守信用、诚实不欺骗;友多闻,是指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生活阅历渊博的朋友。《诗稿》中可以看到,王奎先生交友“三不交:“无德之人不交;无信之人不交;无义之人不交。”先生在其《交友铭》中写到:“媚态威姿非座客,仁德道义奉尊宾。平生不屑佞奸是,只慕书香佩剑人。”就是说谄媚、奴颜卑膝者不交,不守信用、心术卑谲者不交,好耍威风、不讲仁义道德者不交。而结交就要交诚实守信、讲求道德、学识渊博者。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恰恰说明了交讲求道德、学识渊博朋友的重要性。“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更说明了交友、读书,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意外收获。先生十分注重与朋友的交往,因为这样可以开阔视野,相互砌磋,更可以采长补短,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但缘诣客书知少,轻赋心弦对月弹。这便是交友的收获。

《诗稿》中几首送友人西行的诗词,感人至深。“渭水灞桥扶玉柳,滩头函谷看胡麻。京腔古韵秦风曲,书迹龙蛇戈壁沙。我欲羌笛和朔月,漫川烟碧染夕霞。”从诗中我们读到了渭水河边,灞陵桥下,玉柳扶疏,羌笛萦耳;读到了函谷关上,大漠深处,朔月斜挂,胡麻遍地。这一个个具象鲜明的西北风物,伴随秦风古韵一起飘来,形成了一幅地域特色浓郁的《友邀西行笔会题诗***》,足见友情至真。另一友人西行,则以词相赠:“燕岭饯行云渐显。西眺阳关,知晓山高远。……千里君行情寄短,孤鸿长隐夕天晚。”依依不舍之情溢于字里行间,颇有唐宋词人意蕴。

最令人动容的《烛影摇红・芳草天涯》一词:

芳草天涯,潇潇雾雨寒江畔。相逢非易叹别难,京冀湘人院。叹尔萍踪聚散,几何时,眉疏黛浅。怎须知我,未弃相知,平沙落雁。烛影摇红,问君此去归何岸。残红仍作旧婵娟?终了无凭断。人世多言绪乱,梦无痕,何如莫见。笛声凄切,酒润书笺,依依离散。

从该词作者注释得知这是在北京临郊一个湖南风味餐厅,送别年及天命仍旧独身不婚的朋友的词作,可以看出这是写给旧时相知女友的。人聚散无常,华颜渐老,但却未能忘却旧时相知。长亭握别,笛声凄切,离愁别绪,一起涌上心头。梦里无痕,何时相见,难以得知。依依惜别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读之几欲凄然泪下。

友情深厚与否,表现出对亡友的怀念。西安友人逝去,先生悲痛馀以诗悼之。“昨日披缄诗友去,阳关三月寄悲声。清怀正壮忽卸甲,渭水长流问去程。未助心高一世苦,难承素愿半生清,知君傲骨多遗恨,泪韵高吟送友行。”悼亡诗哀而不怨,悲而不伤,足见友情之深。

《诗稿》亦是家乡美景写真***集。“卜奎建城,龙沙永戍,三百年都会遂成北疆重镇;江桥抗战,嫩水高歌,六十载不忘西满英灵。”这是1991年齐齐哈尔建城300周年,江桥抗战60周年我写的一副对联,同时也正说明了齐齐哈尔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是每个人最易流露最难以忘怀的感情;对于家乡美景的赞誉也是每位诗人必须反映和描绘的重要题材。龙沙公园,望江楼台,劳动湖畔,黄沙滩头,明月岛上,督***府中,扎龙湿地,老友旧屋,王奎先生笔下都留下了很多有特色的诗篇。扎龙鹤乡的“霜雁寻高离碧水,丹红野渡戏寒塘”;劳动湖畔的“绕堤青蒲烟波翠,隔岸花香柳色新”;黄沙滩头的“半岛临台孤影处,长河横碧寂滩头”;督***府中“惟是泥巢廊下,疏影处,雨燕斜檐。”特别是《题故园黄昏》一诗“柳绿桃红石径横,寻芳夕下晚霞明。平湖映柳初弦月,半岛归巢晚鹊声。深寺檐高昂兽角,浅塘荷底隐蛙鸣。边关仲夏黄昏色,难忘故乡不了情。”写出了龙沙公园盛夏之际的黄昏美景,有动有静,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令人读之入景,难以忘怀。

另外,寄居友人田舍老屋的两首律诗写的也颇为地道。

地润百草浮紫烟,春晖尽染古屋边。

鹤锄一柄修桑蔌,琴曲三叠品玉弦。

夜雁佐酒扶韵去,晨霞衔梦洗足还。

藤凉柳下烹香碧,宽衿摇蒲见南山。

――《古墅闲吟》

夕雨盈檐临日晓,眉笼轻挂柳珠摇。

霞光半壁疏槐叶,紫影一双剪草巢。

韭绿东畦隔远陌,芹黄北亩掩弯桥。

塘前稼舍烟初起,崖畔青溪雾渐消。

――《稼院夏晓》

两首诗清新谈雅,悠然自得,田园风光,历历在目,读之令人神往。

纵观《诗稿》诗词作品多以情胜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深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之三昧。咏怀之诗如“难为斗米折青戟,岂受半金负素名”;“一行白鹭霜林落,几点梅红淡雨残”;“长虬瘦骨凌寒处,冷蕊华蓉映雪时”等等,颇有老杜遗风。而有些则意境深邃高远,语言凄美典雅,对仗工稳的律句,如“风生袖底露痕冷,月照江心桅影长”;“初冠皎月青丝去,晚岁残阳白发收”;“冷露流痕烛渐浅,暖衾衔玉梦初深”等等,又颇有玉溪生风韵。

《诗稿》词占一卷,170馀首,数量不小,质量很高。从中可以看出,王奎先生深得填词之法,亦深深领悟“词别为一体”的特点,以及填词须注重意境的重要原则。另外,作者亦注意在填词过程中注重自铸新词。“一抹秋霜起。倚轩窗,枯荷残卧,鹭痕悄举。西榻闲读辛公句,润了悲心无语。”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词中代表作品小令如《南歌子・剪雕栏》《蝶恋花・西送故友》《鹧鸪天・西安旧事》《卜算子・芳心赋》(七首)等,清新明快,含蓄宛丽,颇有晏殊遗风。王奎先生与我交谈曾道:最欣赏柳永慢词的婉约和柔美。从《诗稿》诸多长调之词,可以看出他深受柳永影响。

玉榭词坛高韵,青楼柳巷泼书。红牙歌板尽享孤,填取婉约无数。尘世长吟未已,沧桑旧恨难疏。平生风韵写狂夫,遍寄井台歌处。

――《西江月・念柳永》

这首《西江月》是王奎先生学习柳词的真实记录。《诗稿》中如《水调歌头・闲步湖雨》《水调歌头・侬可知我旧时情》《水调歌头・扶籁望谯门》《雨霖铃・尺素谁系》《烛影摇红・青衫谁惹旧初怜》《转调满庭芳・冷月青岚》《八声甘州・落照苍烟》等等,每每皆可看出先生继承柳永词的风格和特点。

柳永词最重要的贡献是成熟地运用了长调词适于铺叙、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特点,为后人在词中融抒情、叙事、说理、写景于一体,容纳更复杂的内涵,开拓了新路。《诗稿》中长调占了大多数,特别注重起承转合和景物的描写与铺陈。有些词含蓄婉约,深沉细腻;有些词,凄清悲壮,雄浑豪放,然均意境深远,耐人品读。试看先生的两首慢词:

盈年尘忆,红笺词曲,尺素谁系。遥知旧岁痕浅,帘台下柳香疏凝碧。从此衷肠一曲,暮深每弹去。问岁月馀恨牵思,暮霭犹堪作花季。西窗偶付伤情句,便惊秋,冷落思无力。寒凉觅恨何处,心底事,谁堪传意。怎度经年,恨是心香未剪初寄。露乍起,添角青霜,把酒夕阳里。

――《雨霖铃・尺素谁系》

风雨临阁路。挽尘缘横鞭无渡,旄头多绌。谁算圣贤寒窗事,扶手中流砥柱。问柄本长河如故。宦海孤舟烟雨渡,是从来险处愚忠误。相遇到,此生付。红尘梦断悲无。那时节分合天下,乾纲无助。未领经年尘心去,万里江山谁顾?时未到苍天何恕!惯见书生伤怀泪,又何须空把不甘吐。归去也,种桑蔌。

――《贺新郎・孤舟烟雨》

关于友情的诗篇9

我的朋友名叫诗歌,他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也有许许多多的类型。有思乡的;有抒情的;送别的;还有咏物的……说也说不完。

它带给我许许多多不同的感受。每当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时候,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一看到明月,就想起了故乡。每当读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棵柳树,好想是用碧玉做成的,万千柳条像丝带一样低垂着。每每读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都会联想到:送别老朋友,心中是多么的不舍和留恋啊,诗人与朋友的情谊深厚,不忍分离。

每一句诗所表达的意境也是不一样的。如:富有爱国情怀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描写事物的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件事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送别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往日朋友的留恋和不舍的情感。思乡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远离了已久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读每一句诗时的情感和语气都不同。这源自于诗人想抒发的感情不同。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跟诗人的心相系。

诗带给我不同的体会,是因为诗的体裁不同,有的诗豪情万丈;有的诗激情洋溢;有的诗依依不舍……

关于友情的诗篇10

1、加强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2、体会诗歌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3、体会诗歌严谨的结构。

【教学过程】

师: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生:(齐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师:春天将尽,百花凋谢,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在这种环境中遇到朋友离别之苦,实在难以承受。李商隐的这首诗里充满了对别离的伤感。南朝文学家江淹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冯至笔下的《别离》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课前布置同学们登陆学校电子***书馆,查找有关冯至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交流学习的成果。

生1:冯至是文学翻译家,译作有《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

生2:冯至是现代作家,他的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不拘泥于历史的故事传说,运用想象和虚构进行创作,用以借古讽今。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等,散文集《山水》,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山光水色的描写中追求一种启示性的哲理,显示了他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生3:冯至是学者,有论文集《诗与遗产》等。

生4:冯至是诗人,他的《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生5:冯至还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师:鲁迅先生为人率真直爽,为文切峻犀利,但他对冯至的诗评价极高,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冯至的《别离》。

歌不唱不足以感肺腑,诗不读不足以怡性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学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生6:老师,不好意思,我有好几句没有读懂,总之感觉很拗口,可能我本来就不是学诗的料子!

(同学大笑)

生7:老师,人生如同一张磁盘,不同的人在磁道上留下的音符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人又有不同思维方式,更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冯至好像是深沉而且有思想的人,所以读他的诗要慢慢“品”,而不是牛“饮”。

生8:我在查资料时看到以下内容,感觉冯至的确是一个深邃的思想的诗人:

(学生投影)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是由27首诗组成的,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诗人关于人的生命的这种体验与形而上的思考,与从歌德到存在主义的西方思潮的关系,是比较容易注意到的——既存在着影响,也有平行思考。另一面与传统思想的联系也是明显的,例如诗人关于自我与万物的沟通的体验与思考,就显然有“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因素。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

(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思”是心上一块田,冯至在这块田地上辛勤地耕耘、播种、收获,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道独特的风景吧。下面请同学们划出在阅读中遇到困难的句子,与学习小组同学讨论理解。

(学生讨论)

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难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

生9:老师,“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这句话我不理解。

生10: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特想象,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

生11:这个是一个立体的镜头,让我想起了李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模样,人生别离常有事,转瞬天涯孤旅人!

师:你是我们的班级诗人,你写过离别诗吗?

生12:老师,最近我的生活里似乎没有了诗歌般跳荡的音符,我也一直在寻找着。不过我很喜欢网络上的一首别离诗,我给大家吟诵一下吧。

我挥挥手,往事又涌上心头,/我回过头,凝视你痴痴的双眸,/我轻声唱,用那已沙哑的歌喉。//我知道,此一走天涯路远,/我相信,你会在风雨中等候,/我要走,不是一去不回头,/我希望,归来时人景依旧。//一抹斜阳,带上我无言的离愁,/再次挥手,/只是分离,/不是分手。

(学生鼓掌)

师:多么真实的感受,这首诗让我想起了柳永词中洋溢着离愁别绪的几句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13:老师,可我不觉得冯至的这首诗也是愁情缠绕,挥之不去的。当我读到“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句话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总之读了不会让我落泪!

生14:我也觉得这首诗与众不同,但我又不知如何解读。

师:读冯至的诗如品茗,自然要细品慢咽,字斟句酌。刚刚降生的婴儿有什么特点?

生15:初降生的婴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或她睁开懵懂的双眼,眼前一定豁然开朗,封闭的空间陡然开阔了,单调的色彩倏忽间五彩缤纷了。

生16:我明白了,诗人是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愁丝之中不能自拔,更没有悲观厌世。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

生17:我们小组在讨论诗歌第二节时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这句话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将第二小节齐读一遍,然后联系上下文讨论这句话的含义。

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学生齐读、热烈讨论)

生18:第二节是诗人承上一节把别离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切从零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生19:说得太好了,别离是痛苦的,但痛苦不是表达友情的唯一方式。在别离的苦痛中沉沦的人是懦夫,将别离的苦痛化作耕耘世界的力量和勇气,这才是回馈友情的最佳方式。

生20:世界总是那么辨证,痛苦、悲伤的另一面却是快乐、欢欣。我想起了巴金的散文《朋友》,巴金前半生几乎居无定所,全靠朋友的帮助才能安然活下来,一次次别离,一次次黯然落泪。巴金说他想还这一辈子也还不完的“感情债”,可他所能做的只是辛勤写作,用自己的笔犁开朋友间时空阻隔的群山,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回报朋友们没有奢望回报的真挚情谊。冯至说出了一个思想者才能看到的真理。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勤于阅读的好学生。

生21:哦,我懂了!刚才我还看不懂第三小节的意思,现在明白了。第三小节诗人是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诗人一定是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

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情不自禁地朗诵)

生22:我特别喜欢“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这句话,但我又不知为什么喜欢,是不是喜欢到说不出是喜欢的最高境界?

(学生笑)

师:天地间最深的是宇宙,人世间最深的是情感,一切的语言在真挚的情感面前都是苍白的。但我们总不能一直不说,老舍爱北平,爱到说不出的境地,但他还是写了令人回味悠长的《想北平》。我们喜欢一个诗句,可能暂时说不出内心潜涌的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增多,也许在某个时刻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好作品应当是一辈子的经典。

生23:我们小组刚才讨论了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我们认为,这三句诗是诗人对别离的思考的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师:大家同意吗他们的见解吗?

(学生点头赞同)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冯至的《别离》,读出一点思考的味道。

(学生齐读)

请同学们概括地说说这首诗表现了友情的哪些内涵?

生24: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内涵上侧重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情的价值。

师:概括得很准确。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是一个特殊的年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疯狂地蹂躏着华夏大地,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冯至告别朋友,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没有抒发乱世流离的苦痛,也没有慨叹知音难聚的凄凉,而是理性地思考了友情的价值。那么,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每人至少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沉默、思考……)

生25:一般说来,中国的离别诗侧重借景抒情,叙事传情。而这首诗以抽象的思索为主,没有具体的场景。没有具体的分别对象,也没有特定的离别时间和地点。柳永的《雨霖铃》上阕中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人突现的是某一个具体的送别场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得十分明确。

生26:中国传统诗歌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通过环境的渲染与反复咏叹来表达情感。我很喜欢现当代诗人吴奔星的一首别离诗。诗名叫《别》。

师:(有些激动)他是我仰慕的一位前辈诗人,他一生坎坷却人格高尚,臧克家说他“人品作品立高峰”。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一直说要见我,可我却因为拿不出像样的作品谒见他,所以一直没有谋面。一年多前惊闻他仙逝的消息,我真的不知所措,觉得亏欠他的太多!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好吗?(师哽咽)

生26:好!

师生朗诵吴奔星先生的《别》。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只留下一串笑容/在露珠里;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串影子/在小河里;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河水里。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水/哪里都有小河/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学生鼓掌)

生26:这首诗虽然也没有具体的情节,但有电影“蒙太奇”式的画面,“你”的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河水里,因此,“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

生27:我现在明白冯至的《别离》为什么一开始看不怎么明白了,我们总喜欢寻找具体事件、具体画面,因为这样才刺激。中国文学好像就是情节多余思索的。冯至是个翻译家,吸收了西方的哲学思维,所以思索的味道浓烈一些。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作为学习和积累阶段的我们来说,还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我们只要意识到这首诗的重点不在交代事实,而在刻画内在情绪和表达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尝这首“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

师:这首诗从“招手”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中间缺少了传统诗歌的摹情状物,而多了西方诗歌的哲理思索。

生28:我觉得这样写避免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不良倾向,在我看来,中国诗歌有堆砌辞藻、罗列现象、强加情感的弊病,应当适当向西方诗歌学习,多向思想的纵深处开掘。

师:(师鼓掌)你能读诗而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见解,而“成一家之言”,给我国诗歌创作指明方向了嘛!

(学生微笑)

同学们,冯至的《别离》是一首“十四行诗”,它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吟咏比较永恒的主题。冯至自己说:“它(十四行诗)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恰当的安排”,“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充分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感悟。那么,诗人是如何安排这首诗歌的结构的呢?

(学生沉默、思考……)

生28:这首诗的结构十分紧凑,第一节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生30:我觉得可以用“起”“承”“转”“合”四个字来概括这首诗的结构,这首诗的段与段,句与句,或断或连,表现诗意的关联或转折,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理性体验。可以称得上是一首精致的诗。

师:同学们刚才谈得很深入,面对旧日时光以及朋友的别离,我们不能总流连在伤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时相互扶持,更是离别后的相互勉励。我们不需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式的孤独与惆怅,不需要“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式的痴迷与等待,豁达一点,开朗一点,“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谊常存,即使身在天涯,两心仍是“若比邻”。

大家再齐读这首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友情的诗10篇

学习

销售合同书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合同书模板,内容包括销售合同书英文版,合作社销售合同书。_________是一个以销售信息产品为目的,以高科技为手段,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一个,而成立的合作型联合体。即:_________成员的产品放在销售平台进行销售,_________的成

学习

作风建设课讲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作风建设课讲稿,内容包括作风建设学习笔记,作风建设***课讲稿。突如其来的***肺炎***情,是对各级***员干部责任担当、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的一次全面检验。在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全***动员、全民参战,各级***、***府靠前指挥,

学习

描写云的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云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夏天的云的诗句,描写云的诗句唯美句子。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行路难》是一

学习

项目管理总结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管理总结模板,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经验总结范文,项目管理课程心得体会总结。--仓储办事处自6月份进场以来因网络问题6、7两个月未正常稽核,8月份办公室网络布线基本完成mis正式启用,截止11月20日办事处材料入库总金额为¥4708

学习

有关雨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雨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雨的诗句古诗大全,描写雨的优美诗句。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伶仃洋》5、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6、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芙蓉楼送辛渐》7、细雨鱼儿

学习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模板,内容包括社会团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范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山东。第三条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

学习

关于安全的名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安全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安全的内容或名言名句,关于安全的名言十个字以内。3、安全生产挂嘴上,不如现场跑几趟。安全生产月几园,违章蛮干缺半边。4、酒后驾车,拿命。5、红灯停,绿灯行,安全处处伴我行。6、不怕千日紧,只怕

学习

英语作文大全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作文大全10篇,内容包括英语作文大全十篇八年级下册,英语作文10篇大全。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前提,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及其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学习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导论课程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大一专业导论总结模板,专业导论课程报告的格式及范文。[作者简介]张华1974―,男,湖北宜昌人,博士,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有研究者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结合水利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学习

三年级日记大全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日记大全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日记每日一篇,三年级日记大全全文100篇。中午,我们吃完了饭,就上了儿童乐园。我们骑了骑木马,又下开了大雨,我们只好在门口避雨,等啊,等啊,雨终于停了,我们回家了。妹妹睡醒了,又看了会电视,然后又

学习

刑事科学技术论文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刑事科学技术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刑事科学技术论文题目汇总,刑事科学技术论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犯罪种类和手段更加多样、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的提高和高科技犯罪的兴起给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掌握知

学习

双十一广告语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双十一广告语10篇,内容包括双十一活动广告语简短精辟,双十一广告语文案。2、双11预热活动,全场3折起,送温暖满。3、关羽就是骑着赤兔马穿越到双11这天拍我这宝贝,居然提示下架了!4、双十一已成为历史,双十二才是经典!服务不会因

学习

含有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含有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含有花的诗句飞花令,含有花的诗句100首飞花令。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木兰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

学习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模板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模板,内容包括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文案,滨水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模板。一、问卷设计指导课一份问卷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调查的效果如何,而想要设计好一份调查问卷,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学习

描写云的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云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夏天的云的诗句,描写云的诗句唯美句子。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行路难》是一

学习

有关雨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雨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雨的诗句古诗大全,描写雨的优美诗句。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伶仃洋》5、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6、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芙蓉楼送辛渐》7、细雨鱼儿

学习

赞美祖国的诗词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祖国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十大赞美祖国的诗词,一年级赞美祖国的诗词。2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

学习

苏轼的诗有哪些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苏轼的诗有哪些10篇,内容包括苏轼的诗十篇,苏轼最出名的十篇文章。

学习

国庆的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的诗10篇,内容包括国庆诗词10篇,国庆的诗。祖国,我的祖国,祝福你,我的祖国。都说你的花朵真红火,都说你的果实真丰硕,都说你的土地真肥沃,都说你的道路真宽阔。祖国,我的祖国,祝福你,我的祖国。我把壮丽的青春献给你,愿你永远年轻

学习

关于泰山的诗句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泰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东岳泰山的诗句,关于泰山的诗句小学。巍巍岱宗?摇雄峙天东?摇擎日捧月?摇凌云驭风?摇磐石摩崖?摇绝壁峻峰?摇泉潭溪瀑?摇汉柏秦松?摇百姓祈福?摇文人题咏?摇帝王封禅?摇三教共生?摇盛世和谐

学习

歌唱祖国的诗歌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歌唱祖国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歌唱祖国诗歌完整版,歌唱祖国的诗歌集。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我

学习

思乡的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思乡的诗10篇,内容包括思乡的诗摘抄,思乡的诗4句。Intherhymeofweishanting'sFu,itsaid:"theheartfollowstheSouthcloudsandtheshapefollowstheNorthgeese.Howmanyflower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