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有哪些10篇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1

1、苏轼的诗共有3459首,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江城子·密州出猎》、《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一系列佳作。

2、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wzu)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2

1.国家课改层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这些变化和要求,需要我们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而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态度,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促进学生高水平思维发展”为基本目标的项目学习运行模式为我们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2.学科层面: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项目学习就是从课标总体的这几个要求出发,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阅读鉴赏方面,课标提出:“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项目学习尤其注重这些能力与品质的培养。

二、项目确立

项目名称:“知人论世”之“走进苏轼”。

项目目标:以“走进苏轼,认识苏轼,指导人生”为任务,以学生自主阅读、梳理、整合、交流、总结、提升为核心,锻炼能力,内化知识,涵养心灵。

项目成果:学生佳作集、相关论文、读书小报、诗词朗读集、话剧表演;学生活动***片、个人感悟、小组活动等相关资料;建成相关微信群,以电子形式形成网络资料。

项目人员:高一语文教师及各班语文课代表。

项目资源:初中阶段――《浣溪沙》《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高中阶段,必修二《赤壁赋》,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游沙湖》《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

资源整合:纵向整合――教材内容整合前,虽为经典,但也只是片段,苏轼诗歌分布零散孤立,安排不遵循创作年代,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认知,如初高中作品分属密州时期及被贬黄州时期。横向整合――同一题材在教材中分属不同模块,联系不紧密,彼此间无法形成互补认知,如《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整合后,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按照作者生平经历,呈现同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同一地点的作品。辅以苏轼传记及其他资料,资源丰富,脉络清晰。

三、项目指导

驱动问题:解读苏轼及其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指导建议:开展自主学习指导(问题导读、自主批注等)、小组成果交流指导(修改建议、推荐最佳文章),确定评价标准(文章评价标准、交流展示评价标准)。

项目活动具体时间及内容安排:

第一、二周组成项目小组,选定小组长,确立阅读内容、方法及计划。

围绕项目主题查找资料,制订读写计划(时间、内容很重要)。

围绕教师提供的材料,结合个人阅读体验,进行自主读写,了解苏轼的为人、经历、作品及其风格等。保留阅读过程很重要,如批注,如经典导读微信群(以读《坡传》为例),如一书一会等书吧照片。

第三、四周设定预期形成的研究成果。

提交个人对活动或苏轼的感悟小结。提交各种形式的阅读成果,如人物小传、对联、自创诗词、书法、绘画、话剧、诗歌朗诵、海报等。

第五周分期分类汇总成果,形成交流PPT,并确定小组汇报人。

四、自主学习

(一)精读

任务一:诗文回顾,以事知人、以诗知人、以文知人、以名知人,了解苏轼的多彩人生,通过综合以往学过的作品,在头脑中勾勒出较为清晰、完整的苏轼形象。

问题:明确苏轼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这些经历促成了他的哪些经典作品。

任务二:解读文本,在翻译、背诵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和相互交流,理解文字含义,品读作品内涵。

问题:苏轼在作品中表达过哪些深沉的喟叹?

任务三:拓展延伸,把作品放在苏轼的人生历程中予以观照,最终实现“读文”和“读人”的统一。

问题:影响苏轼人生的关键事件是什么?贬谪的经历给苏轼带来了哪些方面的转变?

任务四:重读初中的篇目。

问题:读出了什么与以往的不同?

(二)延伸

1.书目及视频。

书目有:《坡传》《苏轼传》《苏轼***传》《康震评说坡》《说苏轼》《东坡拾瓦砾》《苏轼文艺美论》,以及《山居笔记》之《坡突围》,《中国人的心灵》之《缥缈孤鸿》《喜欢坡》。

视频有:《宋之韵》第六、第七集“走进坡”专题,澳门回归大型文艺晚会朗诵和演唱的坡词的片段。

2.问题导读。

阅读林语堂的《坡传》。

第一周任务说明:

单元总述:文学巨匠坡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光。

阅读计划:从序言读到第五章,一周内读完。

共读主题:你觉得坡的祖父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坡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书面任务:请总结描述苏氏父子游历三峡时见到的美丽景色。

书面任务说明:请用完整通顺的段落碜橹回答这个问题,注意描写细节,语言连贯,层次分明。

第二周任务说明:

单元总述:青年时代的坡及其与时人的交游往来。

阅读计划:从第六章读到第十四章,一周内读完。

共读主题:你觉得坡为什么会被人陷害?试着列出三点理由,看看你和同学们的想法是否一样。

共读方式:请在集中讨论时段参加讨论。

第三周任务说明:

单元总述:坡贬谪黄州的经历及其被贬时的心境。

阅读计划:从第十五章读到第二十三章,一周内读完。

共读主题:贬谪黄州的经历给坡的人生带来了哪些转变?

共读方式:本部分内容可提前手写、绘画后拍照上传至微信群,也可直接在微信中以文字形式发表观点。请在集中讨论时段参加讨论。

第四周任务说明:

单元总述:时代全景,人生命运,坡最后的时光。

阅读计划:从第二十四章读到附录,一周内读完。

共读主题:你觉得坡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

共读方式:请在集中讨论时段参加讨论。

3.批注阅读。

大家最熟悉的小说的评点,比如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典范。于阅读间留下点滴心得与思考,灿烂文字仍然闪耀文学史册。

批注阅读小贴士:

(1)慎重做记号。在阅读时不要看到什么都要标记,而要先分析。要分清作者是在讲一个新的概念,还是只是用不同的词语说明同样的概念,只有等读完这一段落或部分后,才能回过头来看出那些重复的内容。这样做不至于抓住那些一眼看上去仿佛很重要的东西。

(2)善于选择。不要在很多文字下画线或草草写上许多文字,这样会使符号失去提示意义,也会使记忆负担过重。要精简做记号,但也不要少得使你在回看时又只好将整页内容通读一遍。

(3)用自己的话概括。不必大段摘录,在页边空白处记下自己的话和自己的概括。

(4)简洁。文字和符号要简洁,笔记简明扼要,标注清晰简明。简洁的东西更容易记忆,也便于复习。

(5)迅速。阅读为主,标记不要占用过多的时间。认真读完,仔细思考后迅速做下记号,然后进行下一部分内容。

(6)整齐。符号和文字要尽量整齐,而不要胡写乱画,整齐的记号可以节省时间,便于迅速回忆当初学习时的情境,能容易而清楚地领悟书中的思想。

五、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的形式有读书报告会、诗词朗读、话剧表演、小报、书画、写作等,以下是写作的交流内容:

(一)微写作。

1.写作品读后感。

2推荐苏轼的作品,并陈述推荐理由。

3.为苏轼拟写颁奖词。

4.假如你与苏轼在黄州偶遇,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心里话。

5化用苏轼作品,写一段话,作为人生的共勉。

(二)大作文。

1.文言人物小传。

2。小论文。

3.苏轼话剧剧本。

4.“走近苏轼”解说词。

六、成果结集

(略)

七、评价标准

八、项目总结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3

2.教学思路: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往往会通过对比阅读来体会诗词的不同风格和主旨,其实归纳总结同一类型诗词的共同风格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设计唐宋诗词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时,我把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放到一起进行归类阅读,并以此总结出咏物类诗词的鉴赏方法、步骤,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这两首词的把握鉴赏上。

3.教学目标:

3.1 通过对同一类型诗词的解读,学会总结归纳特点方法。

3.2 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3 体会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志向。

4.教学重点:解读诗词内涵。

5.教学难点:方法归纳。

6.教学准备:整理苏轼、陆游资料,搜集咏物诗词,设置练习题,制作相关课件。

7.教学过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1 自由诵读这两首词,根据内容替苏轼的词另换题目。在换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联系陆游《卜算子•咏梅》,由此推知苏轼词的内容围“何物”而展开,明确了对象即可换为“咏鸿”,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归纳两首词同为咏物类词作。

7.2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a.苏轼这首词作于公元元丰五年十二月。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所作.先是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新法多扰民,心中不满发于诗中,因此激怒新***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来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b.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以恢复中原统一为己任,百屈而不挠其志。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南宋朝廷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主战派和投降派交锋不断。陆游被调离抗金前线,心境抑郁而壮志如故,次年作次词。

7.3 顺势利导,介绍咏物词特点。咏物词非专只描写物态,妙处在于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清•深祥龙《论词随笔》),请同学们根据咏物诗词这一特点结合《咏梅》完成以下题目:

a.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b.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形体消失香味如故。

c.作者处境:主战派,屡屡受挫。

d.所言之情志: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洁品质。

e.手法分析: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环境烘托。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咏物词不仅是咏物,更重要的是咏怀或咏志。

7.4 自由连接,举一反三。咏物明志的传统源远流长,以最初屈原的香草美人到很多诗人喜爱的梅兰竹菊,到可以入诗的各类事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你能想象到哪些咏物类诗句、词句?从这些诗中你得到咏物诗词有哪些共性?

咏物诗欣赏: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孤兰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咏竹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特点归纳:

a.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b.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c.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d.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7.5 方法、步骤初探。

a.“读清”全诗。

b.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c.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d.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7.6 巩固理解,学以致用。

8.反思。诗词鉴赏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了比较、归类鉴赏,还有抓住“景语皆情语”的方法,抓“诗眼、词眼勾联全诗”的方法,有“身世遭遇寄予诗词”法,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当然方法、学法、教法是不定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就本节课而言,学生对于托物言志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对于方法有些局限教条,需要结合作者具体分析把握。

板书

咏物词特点:形似――神似

托物言志 环境烘托

方法:读清―

分析―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4

关键词: 苏词研究 现状 成就

苏轼是宋代词坛的领袖人物,苏词研究也是当今学界的一个热点。对于上一世纪的苏词研究,已有不少学者作过很好的总结和评价,而本世纪以来的苏词研究,至今未得到全面、深入的剖析和评判,有感于此,我们拟以2001年至2009年苏词研究的论著作为观照点,探讨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的继承、拓展和新变,进而探求本世纪苏词研究的方向及进程。据我们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至2009年,国内各级各类刊物共发表关于苏词研究的论文700余篇,出版的苏词研究专著有18部,广泛涉及苏词的资料整理、考辨、鉴赏、诠释等各个方面。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的现状和成就,我们拟从“‘以诗为词’的深入探讨”、“名作研究的继续铺开”、“风格讨论的热点继承”这三个方面来深入总结和评价本苏词研究的状况。

一、“以诗为词”的深入探讨

在古今学人对苏词的评价中,“以诗为词”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个评判。历来词界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苏轼对词体形式和内容的拓展,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加以赞扬和肯定,而在“以诗为词”具体内涵的理性判断方面显得相对薄弱。

“以诗为词”最早是由“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提出的。在宋代并没有作为一个固定严密的词学概念来使用,但是因为苏轼词在词坛的出现,“以诗为词”就成了两宋学者密切关注的一个话题。本世纪以来的苏词研究论著,除了继承前辈学者的观点,高度赞扬苏轼的“以诗为词”以外,也尝试了从更多角度来思考和探究“以诗为词”这一观点,由此,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出现了一些对苏词“以诗为词”作更深入、多角度思考的成果。这类成果如敖显斌《苏轼“以诗为词”浅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1期)一文,在肯定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成就的同时,指出苏轼的“以诗为词”虽然兼具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从狭窄地表现士大夫的爱情生活扩展到广泛反映士大夫其它方面的生活,由于要与这种内容相适应,词作的语言和风格依旧处于士大夫的美学观点支配下,仍受到观念中保守落后的成分的制约。除此之外,陈广学《词为诗裔与以诗为词――苏轼词体观念新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一文认为,历来对“以诗为词”的研究只强调词与诗的同一性,而没有充分注意到词与诗的差异性。他认为正是词的音律特征决定了词的形式,这是词有别于诗的本质特征,而苏轼从根本上把词当作“长短句诗”,作为自由地抒情言志的载体和工具,存在着使词诗化、颠覆词体***性的倾向。这些研究成果显示了对苏词“以诗为词”的深层次思考。

其次,摆脱站在词的基点上去探讨“以诗为词”的思维定势,转而从苏诗方面入手来深入探讨苏词“以诗为词”的重要意义。这方面成果的代表是莫砺锋《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一文,作者把苏诗、苏词相比较而论,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三方面进行对照,进一步肯定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特色。作者认为苏轼的确对词的诗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并不意味着他笔下的诗与词毫无区别,苏轼也确实借鉴了诗体在题材范围之广阔性和风格倾向之刚健性这两个优点对词体进行改造,但他并没有忽视词体在题材和风格上的独特性质,他的“以诗为词”对词体发展史的影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样的研究让人耳目一新,结论是有说服力的。此外,史素昭《从诗词分界看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路上的两重性》(《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进一步将苏诗、苏词进行比较,从题材的选择、词境的构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几方面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作者认为,在诗词分界的前提下,苏轼的“以诗为词”体现了对“诗庄词媚”传统既打破又遵循的两重性,以及既想超旷又在超旷中隐现怨悱之情的两重性。也是独具只眼。

最后,本世纪对于苏词“以诗为词”的评价,还出现了“本色”、“非本色”之争。如吴清伙《词之“本色”与苏轼的“以诗为词”》(《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一文,作者通过论述“词这种合乐而歌的文体到底有没有一种恒一不变的本色标准?”“宋人心目中的词之本色究竟指哪些东西?”“苏轼的词为什么被认为是非本色?”等问题,否定了苏词“非本色”之说。还有研究者将苏词的“以诗为词”与“豪放”相比而论,探求它们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如王俊《苏轼“以诗为词”与“豪放”之关系辨》(《理论观察》,2007年第4期)一文就是如此,作者认为,在“以诗为词”和“豪放”这两个概念流变和靠拢的过程中,有共同的儒道两家思想的渗透,它们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前者是就词的创作而言,后者则是就创作主体而言,是有明显区别的。但是在“不协音律”的意义上,可以说“豪放”是因,“以诗为词”是果。这样的评价也有一定的道理。

二、名作研究的继续铺开

从新角度、用新方法对苏词的名作进行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也是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值得关注的方面。本世纪苏词的研究者们从苏词的各类名作入手,对苏轼的心态、人格力量、人生情怀、审美性格等进行了细密的探索。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作一直是苏词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主题、格律、源流,结构、特色等传统问题,本世纪以来的研究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求和争辩着,一方面出现了重复研究的现象,在成果方面也出现了对以往成果的盲目承传甚至套用的现象,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如鲍跃华《〈念奴娇・赤壁怀古〉主题质疑》(《开封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陈登平《从词体的特性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格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杨松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年新考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等,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创获。此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的律调、数词,以及作品中流露出的哀婉凄恻的情感张扬力也是近几年学者关注的重点,这方面的成果有范昕《有限的数,无尽的哀――浅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中的数词作用》(《皖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景刚《〈江城子〉的律调与词情》(《滁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肖波《一曲哀词摧肺肝――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名作欣赏》,2005年第23期),等等。《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处世态度,以及作者在艰难境遇下的开阔胸襟和从容的气度一直为苏词研究者所推崇。本世纪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陈可辉《一蓑烟雨任平生――评苏轼〈定风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董岩《内心世界的超越与平衡――由〈定风波〉透视贬谪对于苏轼生命体验的意义》(《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7期),宁冬梅《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坡对待挫折的态度》(《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等等。对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本世纪的研究者除了对其主题思想继续深入探究以外,还从新的角度寻绎词人在词中“寂寞到寂寞”的心路历程。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孟亚尼《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谈苏轼〈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仲红卫《从寂寞到寂寞的解脱――细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等等。

三、风格讨论的热点继承

风格探讨,一直是苏词研究的热点。传统观点认为,苏轼的词风主要是“豪放”。但随着关注领域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再也不能简单地用“豪放”来概括苏词的特色了。于是,对苏词风格的重新界定,成为本世纪苏词研究者在继承传统研究热点基础上的又一轮探讨重点。一些研究者根据苏词的内容、意象、语言等方面的表现,得出关于苏轼词风的不同结论:旷达、婉约、清雄等。如路占武《论苏轼词主题、风格的多面性及其产生的原因》(《辽宁教育行***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一文,把苏轼的词作风格概括为“豪放中见凄凉,豁达中见苦闷”和“婉约中见积极,自然中见真情”,而坎坷的***治生涯、复杂的思想基础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正是造成苏词风格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又如杜晓霞、张海燕《略论苏轼词的清雄之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认为苏词主调是介于豪放和婉约之间的清雄风格,既阔大雄壮,又不乏轻柔细巧,更多的是通脱豁达,微笑面对现实,以旷达作结。

除了直面苏词本身来探讨其风格与成因以外,许多研究者还将苏词与辛弃疾词、秦观词等作比较,在对比中凸显苏词的风格特色。如高坡《苏轼与秦观词艺术风格比较》(《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郝春燕《旷放与豪情于细微处见差异――从两首怀古词看苏、辛的艺术风格》(《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对比研究,特别是苏、辛词风的对比研究,上个世纪就已经有较多学者加以关注和探讨,因此,本世纪这个方面的研究大多继承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创见不多。

在对苏轼词风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方面,本世纪的研究者开始较多地关注“乌台诗案”这个苏轼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对其词风变化的影响。贺晓梅《苏轼诗词创作风格与乌台诗案》(《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一文认为,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前期作品积极入世,笔法大气磅礴、豪放奔腾,抒发***治豪情与忧患;后期作品崇佛向道,转向大自然与人生体悟,风格上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张帆在《乌台诗案与苏轼词风新变》(《西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和《论苏轼黄州前后词风的变化》(《西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两文中进一步提出,因诗歌创作得祸的苏轼,从此产生了畏祸心理。但其深沉的忧畏心理又与他天性敞亮的个性特征、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相冲突,这种外部压迫与不能自抑的双重心理作用,使苏轼不得不将创作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他视为无碍的“小词”。但因这场文字狱带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哀的重要转换。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苏词风格变迁和多样性的本质,这是本世纪苏词风格研究值得关注的地方。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5

关键词 苏轼 陶渊明 冲突 *** 整合

古今论陶者多矣。陶渊明与坡可谓旷世相契,尤以东坡左迁惠、儋时为最。东坡昂仰渊明,“以晚节师范其万一”(《和陶饮酒二十首》并叙),因此,才会有124首《和陶诗》的出现。坡公自己编纂、结集,并嘱弟辙为序,可见,他对自己《和陶集》的重视。

陶渊明何其幸也,六百年之后的苏轼理解了他的灵魂与诗意;苏轼又何其幸也,他在孤独与苦难中发现了陶渊明。

《和陶饮酒》二十首,写于元?七年(1092),时年公五十七岁。这组作品是和陶的开始,是他到扬州任之后不久的作品。此前,苏轼受人构陷,因“乌台诗案”被捕,几乎被杀。经多方营救,终贬黄州。哲?年间(1086-1093),因重用旧***,苏轼被召用。总之,元?年间,苏轼“七典名郡,再入翰林,两降尚书,三忝侍读”(《谢兼侍读表》,《坡全集》第595页),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仕宦生涯的高潮时期。而正在此时,苏轼却产生了追和陶渊明的冲动,并几尽和其诗乃已!二者对自身及时代都有着深刻的思考,有着宏大的关怀,便注定有着更加难以释怀的灵魂的痛苦。苏轼在与陶进行对话的、理解的同时,借之抒写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本文拟以《和陶饮酒二十首》为主要对象分析苏轼诗中所体现的内心同外物的冲突与整合及内心的***与整合。

一、内与外的冲突与整合

“苏公一生凡九迁”(元·脱脱《宋史》卷九第527页)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元?时苏轼的仕宦生涯表面上似乎是正值佳境,但实际上他的生存境况非常艰难而又危机四伏,常常遭到异己的攻击,他不得不一次次地向皇上解释并乞求外任,诗人复杂的身境和心境当可以想见。

《和陶饮酒》其五云:“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暄。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嗟我欲何为,此道常往还。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小舟在急浪中一夜度过千山万水,虽然诗人的语气及其平缓,但***治形势的危急和险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平淡的文字传达的是不平静的心境。

苏轼是一位纯真的诗人,他可爱、高贵而又富有魅力,他对于看不惯的事情和人物,总是“多嘴”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去想这样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后果。谪居黄州时曾作《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诗中有句:“形容虽是丧家狗,未肯弭耳争投骨。”这是他经过宦海沉浮之后对自己精神的概括。然而,越是“纯真”的灵魂就就会被丑恶残忍地揉搓,而且越捏越起劲。高雅的灵魂和文雅而又富有逻辑的语言在丑恶面前是没有任何力量的。

《余秋雨散文》中这样描写小人:“他们是一团驱之不散又不见痕迹的腐浊之气,他们是一堆飘忽不定的声音和眉眼”。“是身如虚空,谁受誉与毁”(《饮酒》其六),然而,在此一时期内,苏轼一直处于被群小攻击的境遇之中。稍稍回顾一下历史,当有更深透的理解。

司马光为相时试***全部废除新法,苏轼与之论免税法的利害,引起司马光的不悦,苏轼一度申请外任,未果。然而一些想借司马光之权势上爬的官员,在司马死后,深恶苏轼“以直行己”群起而攻之。元?三年,以文章规切时***,群小馋谤,“上书力乞郡”,不许。元?四年二月,又以论事为当轴者恨,赵挺之,王觌攻之尤甚,苏轼连续上章乞外任。还有必要提一下理学家程颐,苏轼因讥笑他循古礼而“不近人情”与之结怨。《栾城遗言》中对此事有记载。怨由所生,而群小欲进,遂附以“***争”,把苏轼推上了“蜀***”头子的险境。元?六年七月,贾易(程颐门人)、杨畏论浙西灾伤不实,乃累书乞外。八月,贾易诬诋苏轼诽谤先帝,苏轼见上具辨其事,复请补外。

在群小中,章??梢运凳且桓龅湫偷拇?怼T?v前二人关系较为融洽,交恶是在元?以后。《高斋漫录》记载:“子瞻拊其背曰:‘子厚必能杀人!’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苏轼之言在自己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元?年间,章??辉?v大臣弹治,因此心存怨恨。苏轼与之渐行渐远以致成为***敌。《东坡事类》卷六(清潘永固辑)对章??睦淇岷秃荻居邢晗傅募窃兀?疲骸八兆诱氨豳僦荨⒆佑杀崂字荨⒒粕焦缺崛葜荩?闩淦渥种??裕?????病薄J种械娜?Ρ焕挠梦?ǜ吹墓ぞ撸?∪说哪谛囊丫??扰で?捅涮?!端问贰ふ???坊辜窃赜兴?宰佑傻钠群ΑT谡??砩辖?诵灾凶疃竦囊幻姹┞段抟伞?br>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陶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更多的是感慨和无可奈何。载着沉重的外物的心灵自然不能如陶渊明那样潇洒地一走了之。既然心灵如此痛苦,却又找不到新的出路,那就将他们通通忘掉吧。永远忘却又不可能做到,于是,只能在酒乡梦境中求取解脱,这是诗人找到的整合内心与外物冲突的一个方式。

其一,以酒解愁。东坡爱酒,从他的《酒子赋》对酒的精细描绘中不难看出。东坡酒中生涯,与渊明非常相似:既喜欢与朋友共饮,喜欢独饮,乃至沉醉于大自然中。师陶,有其不得已处。“人生识字忧患始”,一生愁苦,感慨系之。“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事忙。夷齐、盗跖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饮酒》其六:“得酒未举杯,丧我固忘尔”,在酒中忘掉现实的烦忧,以至忘掉肉身的自己;《饮酒》其七:“床头有败?},孤坐时一倾”,这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孤苦无告,对于一个伟大的灵魂,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情了。“醉中虽可乐,犹是生灭境。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和陶饮酒》十三)孤独在酒中,解脱也在酒中,惟有在酒中能洗去人生的喧嚣,与陶渊明在酒中对话。最好的隔绝人事的方法,自然莫如饮酒。

有时,东坡在饮酒中将人生际遇与感慨融为一体,其意蕴更具多向性,如《满庭芳》词云:“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暮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这与渊明所说“忘彼千载忧”可以互为注脚。

其二,酒与真浑合。萧统曾评:“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寄酒为迹也”。苏轼《和陶饮酒》组诗中也几乎篇篇有酒。在组诗的序中,苏轼这样说道:

“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在扬州时,饮酒过午辄罢。客去,解衣盘礴,然吾中了然,终日欢不足而乐有余。因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庶以仿佛其不可名者,示舍弟子由、晁无咎学士。”

苏轼的似醉而醒,郁闷不欢,其不可名、说不清的东西正是他对内心“真”的呼唤。险恶的环境下,只能借助于“酒”来表达那些“不可名者”,在酒中可以摆脱一切名缰利锁的束缚,恢复个人的本真的存在。当人一旦从社会羁绊中脱身而出,就有可能回到赤子的纯真世界,陶渊明诗中的“真意”,也就是他所谓的“自然”。这也是和陶饮酒诗中苏轼仰慕陶渊明的原因,且与苏轼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此时的苏轼更多的是体验着陶渊明,还没有把他作为一种清晰的理想。

酒,可将外物与内心相互作用。及至沉醉,便会模糊现实带来的苦难,便可与外物浑融一体。苏轼的饮酒没有达到陶渊明的那种终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外物的境界,他总是处于半酣状态,从渊明的酒杯中取一瓢来自斟自适,因此,注定比渊明感受更细腻,也更痛苦。“饮者未必剧饮,醉者未必真醉也”(王瑶《文人与酒》)“我性不饮只解醉,正如春风弄群卉”(《戏书》)“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饮酒》其一),“醉中虽可乐,犹是生灭境。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饮酒》十三),东坡醉后,思绪甚明,一生际遇所感,随酒散发。人的感情在醉中才是本真的,而梦中亦如醉中。《饮酒》十二云:“我梦入小学,自谓总角时。不计有白发,犹诵论语辞。人间本儿戏,颠倒略似兹。惟有醉时真,空洞了无疑”。人生非游戏,然游戏却是真人生。返“真”就是返回到自己的本心,返回到自己内在的自然,袒露自己的本真存在。这是一种暂时超越生死、梦醒、与外物融合一体的境界,而这需要借助于酒的作用。

二、内心的***与整合

苏轼在元?年间,尽管表达了“我缘在东南,往寄白发余”(《和陶饮酒》其十)的向往,然而,他的《和陶饮酒》中透露了他对仕隐选择的思考。这种思考当然是针对现实和理想的考量。他看到了现实的阻力并对这种羁绊表现出了不满,他也以陶渊明为征引对象表达了欣慕的理想,但此时他并不肯定入世一定是自己的归宿。《和陶饮酒》其四:

“蠢蠕食叶虫,仰空慕高飞。一朝傅两翅,乃得粘网悲。啁啾同巢雀,沮泽疑可依。赴水生两壳,遭闭何时归?二虫竟谁是,一笑百念衰。幸此未化间,有酒君莫违。”

诗中蠢蠢欲动、仰慕高飞的食叶虫,如果有一天真的破茧化蝶,举翅高飞,现实中又会面临“粘网悲”的可能;厌巢的小麻雀,以为沮泽之地是自己的归宿,但如真的让它去赴水,就再也不可能回到自己的老巢。此诗正是诗人对于自己人生道路的思考:食叶虫有何尝不是现实中的自己呢?想解脱做不到,欲罢又不能。而厌巢的小雀又是作者对离开仕宦生涯之后是否可以找到归宿的思考和疑问。去追逐陶渊明回归田园、回归自然应是一条不错的选择吧,但遭遇挫折之后该何去何从,哪里又是归宿呢?这首诗几乎是扬州时期苏轼仕与隐矛盾心情最真实的写照,此时的他对陶渊明的世界是向往的,虽然还没有成为很明晰的理想,只是一种寄托。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幸此未化间,有酒君莫违”。他对二虫的选择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无奈的一笑之后,苏轼找到了调解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的工具是酒。

在“世事缠绵”的仕途中,苏轼对出与入作了深刻地思考。对“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饮酒》其三)的适然表达了由衷的欣慕,但现实与理想矛盾又使他感到难以释怀的痛苦,苏轼找到了应对的方式,即“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饮酒》其一)、“醉中有归路,了了初不迷” (《饮酒》其九)。

陶渊明在苏轼的心中,是一个理想的追随对象。虽然此时和陶的想法和风格远没有在惠、儋时那样清晰和成熟,但真正和陶的帷幕已经拉开。如果说苏轼经历冤狱生死之后,在黄州过着陶渊明一般的隐逸生活时,陶渊明只是他灵魂歇息的精神家园,那么,此时他却用诗歌表达出来了,使我们看到停驻在他内心深处的陶渊明的身影。

酒,是一种消解忧愁和悲剧的方法,酒搭起了一座让人能够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自由出入的桥梁,让人在模糊了的现实世界中寻找一种,并将人内心的混沌状态美化了。陶诗“酒能消百虑”,苏词《水调歌头》:“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但同时苏轼自己提出了“无愁可解”的命题。词《无愁可解》云:

“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滋味。问愁何处来,更开解个甚的。……道即浑是错,不道如何即是。这里元无我与你。甚唤做、物情之外、若须待醉了,方开解时,问无酒、怎生醉。”

酒的麻醉也只能是暂时的,醒来后会更痛苦。因此,消解忧痛、整合内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智慧。苏轼处世的大智慧,在于他深刻理解了人世与自然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找到了一个“身世两悠悠”的契合点,即不为外物所累的宁静的心境,而这种心境的获得需要超越常人的人格和智慧,而《和陶饮酒》正是这种心境付诸于诗歌的开始。

虽然扬州时的他还没有对陶渊明太多的心领神会,更多的是貌和神离,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依然隐隐可见,与渊明的彻底否定官场、回归田园相比,其鲜明性不可同日而语。但诗人在自己的境况中寻求适合自己的智慧的生活方式,寻找自己可以憩息的精神家园,“追求和探索另一种他认为美好的生活情趣的建树和憧憬”(朱靖华《苏轼论》)。诗人一生感慨,都放入酒中,如其《念奴娇·中秋》云:“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苏轼能于渊明杯中取一瓢共饮,幸也。

参考文献

1.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2.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3.宋·苏轼著.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根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本

4.晋·陶渊明著.王孟白校笺.陶渊明诗文校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

5.元·脱脱等编修.宋史.中华书局,1977

6.朱靖华.苏轼新论.齐鲁书社,1983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6

关键词:苏轼父子;海南诗文;宋代;黎族社会

中***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在北宋建立不久后,随即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在开宝四年(即公元971年),宋将潘美攻克广州,消灭了南汉***权,将岭南之地纳入宋朝版***,从此琼州(即现在的海南)归宋。[1]在宋代,虽然海南地区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是属于与黎为境瘴海蛮荒之地,仍然是封建王朝流贬官员之地。早在宋代以前,就有唐朝宰相李德裕被贬崖州司户,所以北宋时期苏轼被贬海南就显得不足为奇了,他只不过是众多被贬官员之一罢了。但是他却是众多被贬官员中对海南影响比较大的一位,在被贬海南期间他和他的儿子苏过写下了很多的脍炙人口的诗文,包括了大量的和陶诗。[2]这些诗文反映了黎族社会的农业、狩猎业、饮食、生活习俗、贸易、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一、 苏轼父子诗文中反映的宋代黎族农业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继被贬惠州后没有多久,就再次遭到贬谪,这一次是更加遥远的瘴海蛮荒之地海南。领着琼州别驾的虚职,迫于无奈的从惠州出发,他携幼子苏过渡过琼州海峡,来到了海南儋州,直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才遇赦北归,在海南渡过了三年多的贬谪生活。在这期间,他实际上是没什么实权从***的,所以少不了以诗文解除寂寞,使得自己在孤岛的生活多一点宽慰,同时也以此结交朋友。而其在海南期间所作的大量诗词作品多是他这段时间生活的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黎族社会的一些情况。

据史籍记载,早在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已经把海南岛正式纳入中央***权范围之后,自此以后历代的封建王朝对海南的治理几乎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情况。对黎族人进行着残酷的盘剥,加上海南地处遥远的南方地区,交通不便,与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相比来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苏轼父子非常同情黎族人的穷困生活,于是他颇有感触的写了《和陶劝农六首》诗,在痛斥封建贪官污吏的同时,也表达出自己规劝黎族人努力发展农业生产的美好愿望。

“天祸尔土,不麦不稷。民无用物,珍怪是直。播厥熏木,腐余是穑。贪夫污吏,鹰挚狼食。”[3]这是《和陶劝农》诗中的第二首。“天祸尔土,不麦不稷。民无用物,珍怪是直。”是说海南很多荒田,不怎么种植麦和稷,而黎族同胞们多以经营香料为业。“播厥熏木,腐余是穑。贪夫污吏,鹰挚狼食。” 这两句诗文中是说贪官污吏们不仅不劝道黎族同胞进行农业生产,反而利用他们专门经营香料这单一经济的弱点,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使黎族人的生活更加的困苦。在这首诗中他对贪官污吏进行了谴责。

“岂无良田,平陆。兽踪交缔,鸟喙谐穆。惊踪朝射,猛夜逐。芋羹薯糜,以饱耆宿。”[4] 这是《和陶劝农》诗中的第三首。在这首诗中苏轼认为,黎族人不应该长期让这平整的肥沃良田白白地荒废了,去作为鸟兽的乐园以及供人们狩猎的场所,而过着芋羹薯糜为饱的生活。他规劝黎族同胞应该为了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而要不断的去开垦大量的沃野良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那样才可以摆脱穷困原始的生活。

“听我苦言,其福永久。利尔耜,好尔邻偶。斩艾蓬,南东其亩。父兄,以游手。”[5] 这是《和陶劝农》诗中的第四首。在这首诗中苏轼是想苦言规劝黎族人应该使用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改变长期以来刀耕火种的原始的农

业种植方式;同时也希望他们一定要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去开垦荒地,不仅如此还要勤于劳作,发展农业生产,这样才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从苏轼的诗文中,反映出宋代黎族农业的一些特征。首先是许多土地尚未得到开垦;其次是农业耕作方式还比较粗放,多是刀耕火种的原始的农业种植方式;黎族人民广种薯芋等杂粮,以弥补稻米的不足;最后就是封建官吏对黎族人的残酷剥削。

二、 苏轼父子诗词中反映的宋代黎族狩猎业

苏轼父子的居处附近就是山林,常有黎人夜间围猎,因而苏轼的儿子苏过在《夜猎行》一诗中:“海南多鹿,土人捕取率以夜分月出,度其要寝则合围而周怯之,兽无轶者。余寓城南户外,即山林,夜闻猎声,旦有馈肉者。作《夜猎行》以纪之。”

“霜风肃肃陵寒柯,海月滟滟翻秋河。空山元人柴径熟,肥鹿饱眠长坡。山夷野獠喜射猎,腰下长铗森相摩。平沙仿佛见遗迹.踊跃不待张虞罗。均呼夜起山谷应.披扶草木穷株窠。何人得隽喜叫绝.腮割未羡青丘多。今年岁恶不可度.竹闲有米田无禾。耕牛日欲登鼎俎,野兽脱命理则那。朝来剥啄谁有馈?愧尔老父勒弓戈。一言愿子不我忽.暴殄天物神所呵。”[6]则描写了海南黎族人夜间打猎的场景、对象。当时他们处在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中,相比内地来说农业生产是不发达的,而“空山元人柴径熟,肥鹿饱眠长坡。”又说明海南岛野兽很多,当地黎族人有很多以打猎为生。因此他们需要通过打猎来补充生活中所需的食物。因此狩猎业在当时黎族社会中是占有一定的比重的。

三、 苏轼父子诗词中反映的宋代黎族饮食

北宋时期的海南依然是瘴海蛮荒之地,作为屡次遭到***治迫害的苏轼被贬到海南,他是怀着“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7]的绝望心情的,同时他和幼子苏过又面临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8]的六无的艰难困苦的生活。而且海南是缺乏粮食的,稻米不足以饱食,所以当地黎汉人民多以薯米为粮,杂菜为粥充饥,他在《记薯米》中有记载:“南海以薯为粮,几米之十六。今岁米皆不熟,民未至艰食者,以客舶方至而有米也。然儋人无蓄藏,明年去则饥矣。吾旅泊尤可惧,未知经营所从出。故书坐右,以时***之。”[9] 不仅黎人,就是苏轼父子也要面临吃薯芋度日这样的问题。有时甚至要卖出自己带来的酒器去作为衣食之资。

苏过的《怀惠许兄弟》一诗:“椰酒醍醐白,银皮琥珀红。伧狞醉野獠,绝

倒共邻翁。莳芋人人送,庖日日丰。瘴收黎母谷,露入丛。海羞蚶蛤,园奴馈韭菘。槟榔代茗饮,吉贝御霜风。”[10]在记述了海南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提到了黎族人的饮食习惯,即以槟榔作为饮料。并且用特殊的方法酿制椰酒和银皮酒。不仅如此,黎族人是比较喜欢喝酒的。在《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三》卷一六九,“琼州土条”载:“琼、崖州有酒树似安石榴,其著花瓷中,即成美酒,醉人。”又《方舆胜览・琼州》卷四三载:“以安石榴酿酒。……以安石榴花着釜中,经旬即成酒,其味香美仍醉人。”以及《诸蕃志》卷***:“以安石榴花酝酿为酒。”都提到了一种富有特色的酒的品种, “安石榴酒”。

苏轼的《食槟榔》一诗:“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著齿随亦苦。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 [11]中提到了黎族人食槟榔的习俗,并用以待客,连“北客”苏轼食后也其味无穷。正如前面苏过的《怀惠许兄弟》一诗提到的“槟榔代茗饮”一句,说明槟榔以成为黎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四、苏轼父子诗词中反映的宋代黎族生活习俗

当时的黎族人,不仅生活困苦、经济落后,而且存在着俗无医药,唯求巫祝的陋习。而求巫祝的结果是大量的宰杀农业耕作的牛,而牛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黎族人“病不饮药,而杀牛以祈祷,富者杀牛数十头。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则归功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而苏轼就柳宗元的《牛赋》写了一段跋文:“岭外俗皆恬杀牛,而海南为甚。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风不顺,渴饥相倚以死者无数。牛登舟皆哀鸣出涕。既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相半。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辄云:“神怒,病不可复治。”亲戚皆为却药,禁医不得入门,人、牛皆死而后已。地产沈水香,香必以牛易之黎。黎人得牛,皆以祭鬼,无脱者。中国人以沈水香供佛,燎帝求福;此皆烧牛肉也,何福之能得,哀哉!予莫能救,故书柳子厚《牛赋》以遗琼州僧道,使以晓喻其乡人之有知者,庶几其少衰乎?庚辰三月十五日记。”[12]来详细说明这个治病杀牛这个习俗。这段跋文主要是说岭外习俗喜欢杀牛,而海南更甚。有客人从高化运牛过海,每一百头装一船,遇到大风,航行不顺,牛渴死饿死挤压而死的无数。等到到了海南,耕地的农夫与屠户常常与牛为伴(牛常常卖给农夫和屠夫)。人病了不吃药,却杀牛来祷告,富有的人能杀十几头牛。死了的人就不再说了,幸运不死的,就归功于巫师。把巫师当做医生,把牛当做药。有时候有喝药的人,巫师就说:神仙生气了,你的病不能再治好。亲戚都不让他喝药,不让医生进门,人、牛都死了才结束。黎人得到牛,都是用来祭鬼,牛没有能逃脱的。悲哀阿!我不能救牛(让这种行为停止),就给柳子厚写来送给琼州的僧人道,好让他告诉有良知的乡人,或许会为牛的减少而悲哀?

五、苏轼父子诗词中反映的黎族社会的贸易

在苏过的《论海南黎事书》一文:“为执事计者,上策莫如自治。当饬有司严约束,市黎人物而不与其直者,岁倍偿之,且籍其家而刑其人。吏敢取赂者,不以常制论,而守令不举者,部使者按之……”[13]中提到了黎族社会之间的商业贸易往来。他主张惩治贪官污吏,防止欺压“与贸易不期”、“与人讲求信用”的黎族同胞;严格申明有关法令,约束不法商人,视情况轻重予以处罚;反对断绝贸易,使黎人自困。

正如在前文提到的苏轼就柳宗元的《牛赋》写了一段跋文:“地产沈水香,香必以牛易之黎。黎人得牛,皆以祭鬼,无脱者。中国人以沈水香供佛,燎帝求福;此皆烧牛肉也,何福之能得,哀哉!”中提到了黎区产沈水香,人们用牛从黎人那里换取沈水香。而且本人在前面黎族农业篇章中也提到了黎人专门经营香料这单一经济的形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黎族的贸易情况。

在苏轼《和陶拟古九首》诗中的第九首写到的:“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14]这首诗讲述了一位贫苦黎族人背着柴进城进行贸易的情景。

六、苏轼父子诗词中反映的黎族社会的文化教育

隋唐时,在中原地区封建的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极其鼎盛的时期,然而直到北宋时期,地处蛮荒偏远之地的海南,其文化教育依然是十分的落后。而对于黎族人而言,他们中大多数还处于目不识丁的地步,而只有居住在沿海靠近汉族地区的寥寥无几的一些黎族同胞识字,正如在《和陶拟古九首》诗中的第九首写到的:“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15]这位贫苦黎族人进城卖柴,不仅笑话穿着一套儒生衣饰的苏轼,而且生来不知道什么是诗词,那么孔子和颜回他哪会知道呢!而且相传在苏轼谪居海南以前,海南是没有人考取进士的。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海南文化教育落后的现实。

苏轼对海南黎汉人民的文化教育问题还是比较关心的。为了开展当地黎汉人民的文教事业,他无条件的把黎子云送给他的屋子“载酒堂”,作为传播文化和宣传学术的基地,开馆向黎汉士子讲学,授业解惑。

苏轼在《和陶示周掾祖谢》一诗写到:“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16]这首诗展现了儋州学舍的荒凉,但是他却对儋州的教育寄予殷切的期望,而当地学士也没有辜负坡的期望,发奋***强,出现了黎子云、符确、姜唐佐等等名士和学子。

而更令苏轼欣慰的事情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海南当地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

读书氛围,这在他迁到城南新居时所作的一首诗中得到了体现。下面是他在一天晚上听到两个男孩的读书声,即兴而作的。名为《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且欣习齐咻,未敢笑越吟。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引书与相和,

置酒仍独斟。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17]在这首诗中,苏轼对读书孩子的称赞,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希望,看到了自己努力的结果,形成了比较浓厚的读书氛围,这些对于他而言都是很大的安慰。

虽然苏轼在海南只待了短短的三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由于苏轼这个一代文宗的不懈努力,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吴永章.黎族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第57页.

[2]和陶诗,是指晋代以后,以苏轼、郝经为代表的诗人,他们非常推崇陶渊明的诗歌,并以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和陶诗”自苏轼始.其总共有一百二十多首和陶诗,而在海南期间创作的就有57首,几乎占了其所作和陶诗的一半.

[3](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6.第2120页,

[4](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6.第2120―2121页,

[5](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6.第2121页,

[6](宋)苏过著,舒大刚等校注,斜川集(卷三)[M].巴蜀书社,1996.第98页.

[7]詹成裕.略谈苏轼父子在黎汉关系史上的贡献[J].民族研究论文选,1988.01.第72页,

[8]詹成裕.略谈苏轼父子在黎汉关系史上的贡献[J].民族研究论文选,1988.01.第72页,

[9]儋县志(下),儋县志卷之十 艺文志(苏文忠公《居儋录》)[M].儋县文史办公室、儋县 档案馆.第183页.

[10](宋)苏过著,舒大刚等校注,斜川集(卷三)[M].巴蜀书社,1996.第100页.

[11](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6.第2037页.

[12](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六)[M].中华书局,1986.第2058页.

[13](宋)苏过著,舒大刚等校注,斜川集(卷五)[M].巴蜀书社,1996.

[14](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6.第2163页.

[15](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6.第2163页.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7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

咏月诗在古老的《诗经》中就能寻找得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先民们吟出了月亮的美,也咏出了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爱情。在三国英雄曹操的笔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星辰成了他雄才大略的点缀。在晋代隐士陶渊明的诗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中,月亮成了他披星戴月、坚定操守的见证。唐人吟咏月亮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仅李白一人就有二百多首诗中写到了月亮。——月亮诗流成了一条灿烂的月亮河,在这条河流中,最丰盈,最有意韵的当数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那轮圆月了。

在这首词中,以月亮起句——“明月几时有”,以月亮卒章——“千里共婵娟”,词中没有哪一句不与月亮密切相关。可梳理如下:对月发问——猜想月宫——因月矛盾——伴月起舞;月照难眠——埋怨月亮——理解月亮——借月祝愿。词人的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始终伴随着月亮。月亮在这首诗中成了内涵最丰富、充盈的意象。在小说艺术中,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之为“扁形人物”,借用小说艺术中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之论述,可以说该词中的月亮是最“圆”的意象。

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屈原的天问很相似,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脉相承,二人都是由于自己仕途不顺,产生人生迷茫之感,明知问天天无语、问月月无言,偏偏要如此发问,开篇便让后人感受到词人那颗迷惘破碎的心。接下来对月亮的猜想,似乎有些不着边际,因为词人没有从传说中仙境的美妙绝伦作猜测,却从时间的角度问了一句“今夕是何年”,令人费解。其实这一句迷醉而清醒,它既与序中的“欢饮达旦,大醉”照应,又不露声色地暗示:“不管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广寒宫里都是冷清孤独的。”这就自然而然地“因月”矛盾了,如果离开孤苦失意的人间到月宫中去的话,那里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高”“寒”,不一定适合人居。那么,怎么办呢?于是东坡居士与李白先生用同样的姿态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且饮且舞,对影自怜,孤独得让人流泪;东坡伴月起舞,既醉且醒,徘徊于人间与月亮之间,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而统一,潇洒得令人神往。

因为人间同样美好,词的下半片从天上幻觉转向人间,用人间的目光来看月亮,“月照无眠”时的月亮应该是下半夜的月亮了,“转”“低”说明月亮已从东边走到西边去了,这也是对“序”中“达旦”的最好注解。如果上片的潇洒之后,词人就伴月入眠、酣然入梦的话,苏轼就不是苏轼了,词中用这一意象也就接近“扁平”,而本词的境界也会显得过于单薄了。彻夜难眠,自然对月亮心生埋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的关键词是“圆”,语义双关,既状月之形,又言人之聚,其实,人不论聚离与否,与月亮毫不相关。与亲人分离,内心总是孤独的,此时月亮若是圆的,会心生埋怨——月圆人不圆;若此时月亮是不圆的,也会同病相怜——同是天涯分离人。不过这样的埋怨并不是内心深处刺痛的反映,仅仅是顿悟人生哲理之前的精心的蓄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使得月亮这一意象在词中达到美学的最高境界。在此之前,月亮仅仅是物象与情感的交触,在这里,则是物象与情理的统一。这种由情感的起伏上升到情理的顿悟,只有旷达洒脱、超凡脱俗的坡才能做到。在这种前无古人的顿悟基础上发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当今中秋节出现频率最高的广告语、祝福词就不足为奇了。

坡写作此词时,人类还处在足不出户的时代。今人的脚步已飞出了地球,踏上了月球,不过反而写不出如此浪漫的词作,因为象东坡词中月亮这样丰盈的意象,只能源于美妙的想象,源于真挚的情感,源于旷达的胸怀。而这些恰恰是富足的现代人所缺乏的。

二.第二次细读:五轮明月照,千古中秋词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丙辰年,这一年中秋之夜,苏轼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此前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其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胡仔论《水调》一词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此语应让其他文人汗颜且心悦诚服。

我以为中秋词此篇为最,是因为此词中有几轮明月皎皎,光照寰宇,为其他诗词所无。

词的上阕有三轮明月。

1.一轮自然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突兀一问,是苏轼将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虽与李白的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自然界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这是一轮大自然中的明月。

2.一轮神话之月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读至“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不由使人想到中国美丽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想到嫦娥居住的寂寞寒冷的广寒宫。《明皇杂录》中有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皎月清冷,月宫高寒,“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连仙人都难耐,何况凡人呢?所以苏轼即使有“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的想法,也望月而生畏,愿意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了。

这一轮神话之月赋予苏轼的中秋词神秘美丽的意境,谁能说苏轼“天上人间”的选择不是那个美丽而寂寞的女子的心声呢?

3.一轮遣怀之月

苏轼写作此词时,***治上很不得志,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苏轼自求外放,对月“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月宫和朝廷何其相似。“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诗人身在江湖,对朝堂情况的追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欲”字与“恐”字,是诗人渴望重回朝廷但又对朝廷***派之争充满恐惧,害怕朝廷没有他的容身之地;“起舞弄清影”一句,品读到的是诗人身在山野的自由快活、无拘无束。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诗人终于明白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道理,回到朝廷的愿望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诗人笃定地告诉自己留在地方做官是最好的。“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苏轼《和陶桃花源》),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

这是一轮倾诉乐观豁达襟怀的明月,是苏轼对出世入世的洞明和对自由心灵的忠诚。

词的下阕有两轮明月。

4.一轮多情之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或恐夜深人睡去,月色依依照离人。你看那月亮,一“转”一“低”,莲步轻移,窥照着无眠之人,不是故意让那离人的满腔思恋无所遁形么?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无处可逃,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谁说明月冷无情,道是无情却有情。

5.一轮共享之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到熙宁九年,这对离别七年之久手足情深的兄弟仍未能见上一面,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就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吧!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正是将这一大意象深入浅出,化为对天下离人的安慰与祝愿。

自此,这轮千里婵娟用它皎洁的月色为所有思乡、思亲的无眠之人疗伤。

五轮明月朗照,自然与神话的重叠、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恋到祝愿的变化、个人遭遇的感怀与人间情感的共享、感性的宣泄与理性的回归,东坡此词当之无愧为中秋第一词。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8

人世沧桑最可哀,芳草有情凭君知。早在那蛮荒时代,草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诗经•何草不黄》)古老《诗经》中这首厌战诗便以原野之草比喻那征召远伐的男子,诗中连用三个“不”,描绘了人世的痛苦,亲人相别的辛酸。在那些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看来,这些身不由己的男子不也就是草芥一个吗?而《诗经•静女》少了那种亲人诀别的哀痛,将爱情的浪漫赋予了那旷野的茅草之上:“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原来这毛糙是心上人给予自己的信物,怪不得这陶醉于爱情中的男子会那么喜欢了。

看来草所能包含的情感是有好有歹的,关键在于那写诗的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屈原也是喜欢写芳草的诗人,他的诗作中常常用防草比喻品格高尚的人或自己的志向。“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这是写那些跟自己一样用芳草打扮自己的忠臣,这些人与屈原一样都一心关注国家命运,他们是国家的脊梁。“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屈原《离骚》)这里直接道出的芳草更是寄予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它是一种精神的至高境界。但是,一个人不能只为了保持自己精神的高尚而抛弃祖国,屈原这样忠心耿耿的人哪里舍得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屈原笔下的芳草种类很多,有的也很希奇罕见,但他总能将它们赋予高洁纯真的人生品格和难以企及的精神价值。

人世沧桑最可哀,芳草有情凭君知。自秦汉以后,大多数诗歌都将芳草拿来衬儿女私情,亲人相思了。《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就借采芳草寄托悠悠思乡之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人在他乡异地,虽然采得芳香扑鼻的花草,可是眼前却没有那受花草之人,本由相思而采芳草,却因芳草而更生思乡的悲愁,所谓“天涯无限路,芳草自斜阳”(于谦),芳草在野,人在天涯海角,浓烈的相思化作了野草的芬芳,随风飘向那远方的家。唐代诗人崔颢也曾登高而望乡,他的《黄鹤楼》将自己满腹的思乡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惜烟波相阻,任你登上再高的楼层,也只能望见满眼的烟云,望不见心中的故乡。“历历”和“萋萋”两个叠词更是将思乡不得的无奈昭示得无比透彻。思乡而不得,有时候还会怪罪于那原野的芳草:“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本是山水无情,阻断了归程,词人却将那怨气洒在了芳草上,说芳草无情,不能消解内心的相思了。相比而言,唐代无名氏的诗歌就少了范仲淹那种文人脾气:“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既然相思不得,我就化作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去追寻,也许梦中栖身芳草的快乐,还能够使我苦闷的心情得以消解吧。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9

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两度发配三地流徙的流放生涯,前后加起来有近十年之久。苏轼一直是一个以达观超脱著称的人物,但这么长久的流放无疑仍在他的思想和文学中刻下了许多永远的印记。流放时期的作品,大多可列入苏轼最优秀的作品之列。《东坡海外集》收录了苏轼在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两地的流放之作,其诗达到了圆熟的境地,其精神最为温暖平和,一百二十四首唱和陶潜的诗可以列为代表。湖北黄州时期,诞生了最著名的词《浪淘沙・大江东去》,最著名的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最著名的抒情短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苏轼陪客两游赤壁,前后不过三个月,有“前赋”有“后赋”,同题之下并为名篇,其中确是各有千秋。前赋写初秋之境,“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写晚秋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之游,以咏诗吹箫为内容;后赋之游,以登山为始,以放舟为终。前赋以议论为文中主体,后赋以画景为主体。后赋画景,写苏轼独自登山长啸,感觉“悄然而悲”“肃然而悲”,三人同舟,感觉江流的寂寥,思情都在景物中。前赋议论则意气风发。客人怅然于天地不变,长江无穷,人生短暂。东坡虽在流放中却能从大处看世界,说:以变化看世界,天地万物每一瞬间都不同;以不变看世界,明月还是那明月,江流还是那江流。万物各自有主,唯山间明月江上清风,我们可以共享,而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种恢弘的人生感想最能感动人。以个人偏好论,我宁取前赋为上选。两篇都有感伤情调,后赋的感伤只能以孤鹤入梦的缥缈来冲淡,前赋的感伤则为放达的思想所化解,一变为真心欢笑。“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样的结尾何等天然和绝妙,写出了人在山水中的恣肆和放松,写出了山水本色和人的本色。《记承天寺夜游》虽短,也是同样姿色。先记年月日,欲睡见月,起身到承天寺找朋友散步。正文不过三十余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此打住,真正应了东坡对自我的总结,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如是而已。苏文,尤其是他的小品,那些题跋、札记、尺牍,都是这样简约从容,颇类《世说新语》的文风。看起来都是片断,没有天头地尾的端正,却是天然的完整。这部分的坡之文,影响了其后明代的公安、竟陵两派,影响了张岱、袁枚、郑板桥。袁宏道说:“东坡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这是深知东坡者的说法,小文的好处,就在辞达而已。

辞达,在孔子那里是一个基本的文学标准,在苏轼这里则是最高准则。他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辞达,不是简陋,干巴巴,有可达之意,自然有能达之辞(表述清晰的文章)。文采之类,都在你要表述的意思里,用不着额外用力。苏轼本人有这份自信,也确有实绩摆在那里。

……

东坡又是词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东坡把花间派词人和柳永都变成跟班走卒了。这赞语难免高亢一些,不过,词到了东坡手里确是面目一新。首先是题材的拓展,东坡是无事不可以入诗,无事不可以入文,同样无事不可以入词,无论山水田园、怀古感今、咏物纪事,尽挪入词中畅达之,绝不拘束在男女情离别苦的传统题目里。其次还是境界和气象的开阔。这还是手眼问题。是胸有朝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是思想的追光,光芒所及,精神毕现。

……

东坡一生起伏跌宕之大,是有理由无比愁苦痛不欲生的,但他却能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流放黄州,在最具代表性的《念奴娇》中也保持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洒脱。困居海南之岛,他也有“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的放达。

东坡,不仅在文学表现中,而且在身体力行中,打通了儒、释、道三家门户,成为中国文化的典范形象,因而受到了历代几乎全体中国人的衷心热爱。他的著作,也受到爱不释手的广泛阅读。

1101年,这个著名的流放者于重归大陆后的第二年病逝于常州。

(节选自《经典躺着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应用点拨】

他是一名散文家,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是一名诗人,笔调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是一名词人,其词直抒胸臆,粗犷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一名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就是宋代文坛领袖苏轼。

由于他拥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多方面的巨大成就,所以,称他为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一点也不为过。如果同学们能将其人、其文、其事,将他的坎坷经历、怀才不遇,将他的坚忍、乐观,将他的勤奋、博学、多艺,作为素材运用进自己的作文,那无疑能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最好的朋友)(2012山东烟台卷)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身处逆境,笑对生活。你是一个***治上的牺牲品,但你绝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你热爱生活,笑对苦难,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你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从容体会生活的甘美,于是便有了“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了“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的潇洒。即使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你仍能乐观地吟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的豪迈之言,这哪里像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呀?

【点评】紧扣文题,巧引下文,连续引用,表达真情。

2.《生命,因奉献而闪光》(生命,因 而闪光)(2012四川广安卷)

你不仅把无数优美的诗文无私奉献给你的读者,你还把大爱奉献给你治下的百姓。你在任地方官时,捕蝗、治水、开湖、修堤,不辞劳苦,功莫大矣。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忘记,你在黄州时为救弃儿解囊相助,“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你在杭州处理民间诉讼时替制扇商画扇,以解除其困境;你在常州退还一老妇人不肖儿子卖给你的百年老屋,而对于钱却只字未提……你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为民谋利的奉献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点评】承启自然,观点鲜明,视角独特,感动人心。

3.《与苏轼并肩而行》(与……并肩而行)(2011黑龙江黑河卷)

与苏轼并肩而行,你会被他的艺术才华深深折服。他的诗可比盛唐,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水平。他的词开一代新风,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散文与韩柳比肩,雄视百代,流芳千古。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他制作的东坡羹、东坡肉等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与苏轼并肩而行,你会被他的满腔真情深深打动。因为他对自己所爱之人可谓情笃意浓,爱之深切。在悼亡妻的《江城子》中,苏轼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真是字字如泪,句句如泣。

与苏轼并肩而行,你会被他的独特哲思深深吸引。同是庐山,在李白眼中,那仅是一座“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大山,可在苏轼眼中,却有了千层的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多么冷静的分析,多么敏锐的洞察呀。

【点评】围绕主旨,多维表达,素材翔实,文字生动。

4.《灾区的同学,我对你说》( ,我对你说)(2011山东泰安卷)

灾区的同学们,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近苏轼吧。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点评】开门见山,激发兴趣,充满鼓励,情暖人心。

5.《那曾感动我的苏轼》(那曾感动我的 )(2010湖南怀化卷)

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所以我们喜欢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的才华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坡不仅让人喜欢,更让人感动。初读坡,你会为他的文采所感动;再读坡,你会为他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坚定、乐观而感动;而一旦你真的走进坡的世界里,你则会为他超然洒脱、随缘自适的心境而感动……

【点评】运用对比,引出话题,过渡自然,突出主旨。

6.《我改变了挫折的色彩》(我改变了 的色彩)(2010重庆卷)

面对挫折,到底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来看看900多年之前的苏轼是如何做的。

面对官场浮沉,磨难不断,苏轼多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因为对人间的热爱,使他变得异常坚强。纵然缺憾无数,伤感无数,他也心怀快乐,坚持走了下去,于是才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大彻大悟,才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祝福。所谓的挫折,所谓的痛苦,在苏轼这里,统统改变了颜色,由黑色变成生活的五彩。

【苏轼名言】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世事如今辣酒浓,交情自古春云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10

【关键词】苏轼 《东栏梨花》 弦外之音 题外之旨

苏轼《东栏梨花》诗云: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要理解这首诗的主旨,关键在第四句。这首诗第四句特别能触动读者的情感。第四句承第三句而来,第三句写因“东栏一株雪”心生惆怅,惆怅什么?第四句作了解答。

第四句是一反问句,变成陈述句是“人生看不了几清明”。这句话看似明了,实则模糊。因为“清明”一词存在歧义,是清明时节,还是清楚明白?不得而知。

探究诗的一、二句,“梨花淡白”、“花满城”、“柳深青”、“柳絮飞”等语一再告诉我们描写的季节是暮春,是古人易惜春伤春的时节。柳青意味着春浓。杨柳遍绿、柳絮纷飞时也正是清明节来临时。韩愈《寒食》诗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所飞者即柳絮,而寒食又在清明节前一天。另外,古代有的地方因柳渐渐形成一些古俗,将清明节叫做柳节。所以,末句“清明”理解为清明节气合景合理。那么本诗的意旨就是:在春意浓浓的季节,诗人面对即将凋谢的东栏梨花联想到人生的苦短,不由得心生惆怅,感叹哀伤。

但是,将“清明”理解为“清楚明白”难道就不可以吗?

诗第一句已有“梨花淡白”,为什么第三句要重复写梨花呢?(明人郎瑛认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无非是这“一株雪”特别地引起了作者的“惆怅”,特别地能令人伤感罢了。“东栏”交代了地点,“一株”显示了孤单,“雪”则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有意而恰当地表现了此株梨花的纯净、清丽,不同于前面的“淡白”。这是一株孤独的超凡脱俗的梨花!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到诗人自身,才华卓绝的他也应是孤独的。他缘何孤独?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遭贬,也许是壮志难酬,……无论哪一种可能,“惆怅东栏一株雪”都可看作是惆怅诗人自己,惆怅自己的人生看不清楚明白,整首诗表达的是由东栏梨花的清净孤寂而生的人生困惑之感。人生的困惑谁没有呢?谁没有孤独过?谁能将人生看得明明白白?反躬自问一下,也许我们便不难理解苏轼,不难理解本诗的这一意旨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苏轼的诗有哪些10篇

学习

个人述廉报告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述廉报告,内容包括述廉报告个人简介,个人述职述德述廉报告。1.认真研究部署***风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积极协助局***组研究部署、分类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反腐倡廉工作,完善***风廉***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抓好责

学习

颁奖典礼主持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颁奖典礼主持稿,内容包括颁奖典礼主持稿模板,创意集市颁奖典礼主持稿。合:大家早上好!女:冬日的脚步已临近,健儿的热情正点燃!运动场上汗水洒,观众席里呼声高!男:健儿们飒爽的英姿即将在这充满激情的运动场上呈现!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

学习

小区保洁月工作计划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小区保洁月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小区物业保洁七月份工作计划,保洁领班下月工作计划怎么写。期:___________2021年客服年终考核个人工作总结__年,是公司的开展“五心管家、五心服务”的一年,一年以来,客服部经历人员流动频繁的困扰,

学习

纪律整顿心得体会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纪律整顿心得体会,内容包括纪律整顿心得体会1000字,纪律作风整顿心得体会2篇。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是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全局上下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需要,还是杀浮气、除堕气、树正气的需要。正是基于

学习

短篇文章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短篇文章10篇,内容包括短篇文章精选100篇,短篇成语故事十篇。这一期,首先是我们吸取读者意见,大大地增加了短小精悍的文章。本来,作为文化综合类刊物,内容十分广泛,文章视其内容,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本无一定规定。但是社会发展到今

学习

易经风水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易经风水10篇,内容包括易经房屋风水,易经风水起名。《易经》是我国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它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吕氏春秋》评价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何谓易?关于“易”的解释很多,说法之一是“上日下月为易”,即易是古人

学习

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内容包括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生理学复习重点知识总结。引言临近中考,摆在初三毕业生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初中三年里学习的英语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获得理想的复习效

学习

赞美祖国的诗词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祖国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十大赞美祖国的诗词,一年级赞美祖国的诗词。2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

学习

小学学期工作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学期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小学体育学期工作总结,小学期末工作总结最新10篇。1、修理校舍房产。整改危房18间,修葺围墙100余米,门窗重新油漆一遍,粉刷墙壁5000余平方米。彻底消除了危房、危墙,消除了安全隐患,校园整齐划一,焕然一

学习

关于安全的名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安全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安全的内容或名言名句,关于安全的名言十个字以内。3、安全生产挂嘴上,不如现场跑几趟。安全生产月几园,违章蛮干缺半边。4、酒后驾车,拿命。5、红灯停,绿灯行,安全处处伴我行。6、不怕千日紧,只怕

学习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模板,内容包括社会团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范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山东。第三条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

学习

有关雨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雨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雨的诗句古诗大全,描写雨的优美诗句。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伶仃洋》5、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6、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芙蓉楼送辛渐》7、细雨鱼儿

学习

项目管理总结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管理总结模板,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经验总结范文,项目管理课程心得体会总结。--仓储办事处自6月份进场以来因网络问题6、7两个月未正常稽核,8月份办公室网络布线基本完成mis正式启用,截止11月20日办事处材料入库总金额为¥4708

学习

描写云的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云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夏天的云的诗句,描写云的诗句唯美句子。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行路难》是一

学习

国庆的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的诗10篇,内容包括国庆诗词10篇,国庆的诗。祖国,我的祖国,祝福你,我的祖国。都说你的花朵真红火,都说你的果实真丰硕,都说你的土地真肥沃,都说你的道路真宽阔。祖国,我的祖国,祝福你,我的祖国。我把壮丽的青春献给你,愿你永远年轻

学习

关于泰山的诗句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泰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东岳泰山的诗句,关于泰山的诗句小学。巍巍岱宗?摇雄峙天东?摇擎日捧月?摇凌云驭风?摇磐石摩崖?摇绝壁峻峰?摇泉潭溪瀑?摇汉柏秦松?摇百姓祈福?摇文人题咏?摇帝王封禅?摇三教共生?摇盛世和谐

学习

歌唱祖国的诗歌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歌唱祖国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歌唱祖国诗歌完整版,歌唱祖国的诗歌集。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我

学习

思乡的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思乡的诗10篇,内容包括思乡的诗摘抄,思乡的诗4句。Intherhymeofweishanting'sFu,itsaid:"theheartfollowstheSouthcloudsandtheshapefollowstheNorthgeese.Howmanyflowersa

学习

冰心的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冰心的诗10篇,内容包括冰心的诗作品,冰心的诗繁星。

学习

离别的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离别的诗10篇,内容包括离别的诗10首,离别的诗词精选十篇。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杂花生树,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离别,让人倍感怅惘。“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豪迈奔放的诗仙无限惆怅;“渭城

学习

国庆的诗歌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关于国庆诗歌大全100首,向国庆献礼诗歌。五星红旗似彩霞.光辉历程世瞩目,神州大地遍地花.改革开放扬起帆,祖国跃上千里马.今日再展战洪***,灿烂前景世人夸.视如今,风雨过后更神气.关于国庆的朗诵诗

学习

写给母亲的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写给母亲的诗10篇,内容包括写给母亲的诗,写给母亲的诗泰戈尔。现在想来,承载父亲深情的何止是那两箱鸡蛋。作为一个病人,他每回一次家都需要从衡阳坐火车到广州,再转两次船到梧州苍梧,要经历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但他每次回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