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朗诵的文章篇1
一、朗诵是形象化的白话表达进程
其一,经过言语窍门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改变,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维豪情和爱好,有板有眼地表达出来,也能使言外之意潜在的意义溢于言表,还能够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许底子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情出来。我在执教《智取生辰纲》时,紧紧围绕杨志“急于求成、我行我素、不善交流”的性情特点,捉住其言语和举措的要害处重复朗诵,如“骂”、“大骂”、“拿了藤条要打”、“喝道”等言语,加深了学生对杨志性情的的了解和知道,天然地了解了杨志失利的缘由之一。又如学习鲁迅的《故土》时,同学们对灰堆里的十多个碗碟究竟是谁埋下的争论不休,最终仍是回到课文里细心朗诵,重复读,从“自从” “本是”“必”本人很认为功”里发现了蛛丝马迹:应该是杨二嫂陷害于闰土。
其二,朗诵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维内容的了解。朗诵是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法,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我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紧紧围绕着两小儿“辩斗”的主要内容打开朗诵,经过学生自读,扮演读,教员感同身受地参加学生的扮演读,使讲堂高潮迭起,情味顿生,教材的主要内容在朗诵中被学生牢牢记住,而辩斗的口气把孩子们带进了实在的情境,似乎回归远古,无需多讲,文章的意思已经在辩斗中天然深化到孩子的心灵深处。
其三,经过朗诵能够看到作者的心机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关于文章的妙处只要经过重复朗诵才干体会到,如《孔乙己》中主人公最终一次到酒店喝酒,是“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其间的“下”“对了门槛”就很值得玩味。教育时我捉住这个细节,让学生重复朗诵并谈感触,很快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包含在里面的怜惜之情;孔乙己背对酒店里的人这一姿态一起也暗示着他的生命行将走到止境。
其四,各种语文常识、技术也只要经过重复的朗诵,在不断的言语感触中体会习得。重复朗诵便于回忆。回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贮存常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根底。其他的语文活动,是建立在这个根底之上的。没有根底,一切都成了海市蜃楼。例如经典古诗文具有特定的节奏感、韵律美,言简意丰,文化底蕴深沉,朗诵尤其是吟诵能让学生在不经意中体会一些雅词好句,培育语感。
二、朗诵仍是培育说话才干和写作才干的有用办法
朗诵有助于进步口头表达才干。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便能堆集词汇,了解句型,简练言语,标准白话,能培育正确、流利、明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气。朗诵还利于进步书面表达才干。由于“读”是条件,“读”是承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置加工。若是没有信息,处置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我想孩子们为什么写文章不能细致入微,对话描绘不符合人物性情,是不是与朗诵欠好有联系呢?
三、常见的几种朗诵办法及效果
美读,即表情朗诵。这种朗诵办法往往需求教员创设情境,关于言语和意境较优美的诗篇和散文较适宜。教员可播放课文朗诵录音让学生对比感悟。首要放录音,需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维豪情,然后请学生朗诵,对比两者的朗诵情况,能够让学生了解该怎么读,然后体会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触到朗诵的趣味。
分人物朗诵。这种朗诵办法关于戏曲著作和小说中的对话描绘的语段较适宜。它有利于学生对著作中的人物性情和人物思维豪情的掌握。如我教《皇帝的新装》这篇神话时,请七位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别离朗诵神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言语,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本相后,有些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笨、掩耳盗铃的丑陋行径感到可悲。分人物朗诵也应注重办法的多样化,可让单个男女生分人物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人物读。
伴奏朗诵。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夸姣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诵,能够营建情境,能使学生赶快进入人物,活泼讲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境,进步学生的注重力,有助于了解课文内容。进行伴奏朗诵时,应注重乐曲的意境、格谐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和谐。愉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般配,消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般配。伴奏朗诵的乐声不能太响,避免发生负面影响。
吟诵,即背诵。这种朗诵办法更适宜于古诗文教育。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时,教员可需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增强语感,堆集名言佳句,体会艺术魅力,熏陶思维情趣,进步审美才干,养成典雅气质。
高效率的朗诵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脑想,“全频道”式承受、“多功能”和谐、“立体”式浸透。语文教员在授课程序设计方面要统筹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充分考虑“听、说、读、想”的最优化组合,及识记、了解、使用、剖析、归纳、评估的相机交叉。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的振奋情况,包管聚精会神而又轻松愉快地读好每一课。
其他常用的朗诵办法还有下列几种:1,范读;齐读;3,自在读;4,伴读;5,轮读;6,接读;7,领读;8,交互读;10,指名读;11,抽签读;12,凹凸音读等等方法。
适合朗诵的文章篇2
一、明确诵读重要性
要想通过诵读取得良好的古诗文教学效果,师生必须要明确诵读的重要性,端正诵读的态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无论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还是唐宋家散文、元曲,都因为语言凝炼,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而脍炙人口。特别是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更是“不着一字,尽显风流”。但面对这样的美文,仍会有一部分教师觉得平时的教学进度比较紧,没有那么多课堂时间用在诵读上,课堂应该是用来讲解文意的。有些学生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得不偿失,从而不愿全身心地参与到诵读中来。往往是语文教师满怀期待让学生朗读,而学生大都神态扭捏,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经过多次激励鼓舞之后,仍是不能够大胆诵读。这样反复多次之后,教师失去了组织诵读的激情,学生更是对诵读提不起兴趣。
其实正如曾国藩所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唯有以声情并茂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演绎作品,才能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才有可能领会文章的神韵,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目的,才会有“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的效果。
二、认真指导学生诵读
在平时的古文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环节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读。
(一)预习阶段
在预习阶段应要求学生将文章中难读准的字词标明注音,然后以正确的语音语调通读全文。接着让学生尝试揣摩古诗文的情感基调,并试着用独特的声音来演绎古诗文。这是个预习过程,学生可以自己单独完成,也可以和同学结成小组,相互诵读,或者是几人分部分朗读。如《望月怀远》这样的短诗,更适合个人诵读,小组其他成员点评。而《春江花月夜》则适合几人分部分诵读,通过小组成员根据各自声音特色分部分朗读,会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其中,激发诵读的激情。
(二)课堂讲解阶段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采取诵读方式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记不能为了读而读,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环节相匹配的诵读环节,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
1.初步感知,展示预习成果
教师提问古诗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并试着朗读。在这个阶段,教师不必对学生的朗读有太多的苛求,毕竟还没有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学生不可能完全领悟文章内涵,因此,还不能生动诵读古诗文。在这个阶段学生只需要读准文章中的字词,同时能够说出全文的感情基调,用较慢的语速朗读便可以了。
2.深入探究文本,加强文本理解
在这个阶段可以请全班学生齐读要讲解的部分。如在讲解《扬州慢》时,提问“本词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时,就请全班齐读这首词的上阕部分,加深对上阕的印象。又如提问“从全词看,哪些词句能体现‘空城’”时,就请全班学生齐读全文,加深学生对全文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较多的采用集体诵读的方式来展开对文章的学习,但在学生齐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的诵读贴合文本本身的情感,不能随意地读。
在古诗文讲解阶段,除了齐读之外,也可以结合所讲解内容请学生朗读其中的某一部分。例如在讲解《燕歌行》时,由于整首诗结构明确,因此可以在讲解完每一部分时,根据这一部分所体现的情感,请不同的学生朗读不同部分。
3.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古诗文所讲的内容,因此对学生的朗读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诵读中去,尽量做到与作者的情感相契合,用自己独特的声音来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一开始,学生也许不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所领悟到的内容,教师要在这个时候及时进行引导。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感染学生。我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无疑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尽量引导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想其神态,仿其语气,品其心态,做到和作者进行情感交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可以适当配上一些合适的音乐,增强感染力。
如果教师觉得所教文本,自己诵读起来不能达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可以选择播放诵读录音来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升华对文章的理解。
古诗文大都可以配乐吟唱,教师如果有这方面的专长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导学生试着吟唱诗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现代人改编成《月满西楼》,歌曲优美动人,而且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情感。因此让学生唱一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课后复习阶段
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不能放松对学生诵读的要求,一定要学生及时地背熟或者吟唱出所学的古诗文。这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是对中华古典文化的一种传承。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
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生活中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只有培养了学生诵读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教师应对学生的诵读给予及时的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学生的努力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要富有耐心地引导学生进步,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用合适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开展诵读比赛。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竞赛,也可组织班级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增强诵读的兴趣。
适合朗诵的文章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朗诵 背诵 教学策略 重要性
初中英语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存在“哑巴英语”的现象,很多学生的英语阅读和运用能力很差,在平时学习英语过程中朗诵的机会很少,很害怕开口,并且缺乏系统的有意识记,只是根据教师布置的识记单词的任务,进行机械记忆,并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与《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相违背。要提高学生的识记和应用能力,要深入探究英语的朗诵和背诵方法。
一、朗诵与背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英语的的教学也要根据我国的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找出一种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朗诵和背诵作为英语学习的主要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初中英语学习的必经之路,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朗诵和背诵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朗诵和背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识记和应用能力。
1.朗诵与背诵对于环境的依赖小。朗诵与背诵作为基本的学习英语的途径,对于学习环境的要求比较低,学生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和任意的地点朗诵与背诵英语。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方法指导和学习内容的布置,使学生独自完成朗诵和背诵任务。
2.朗诵与背诵不受时间限制。朗诵与背诵十分机动和灵活,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朗诵与背诵,可以在课间、放学后、在家里等各个零散的时间内进行朗诵与背诵,学生的读背比较自由。
3.朗诵与背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扩大视野。学生在朗诵与背诵过程中运用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词汇,形成英语语感。由于朗诵与背诵的内容多为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4.长期的朗诵与背诵可以有效改进学生的语音。朗诵与背诵主要运用口、耳、眼等多个感觉器官,使学习者脑海中形成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识记到脑海中的英语词汇边读边写,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最终克服“哑巴英语”的困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素质和能力。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诵与背诵能力的方法
1.重视早读课。一般初中学校都会设置早读课,教师要事先为学生设置早读课的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大声的朗诵和背诵英语文章,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达到无意识记的目的,通过读和背,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并且通过长时间的朗诵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在诵读之后,教师要播放目标课文的录音,提高学生对语意的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早读课在集体的氛围中积极、主动、有目的的进行朗诵和背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典型词句的朗诵。在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以典型的词句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典型词句,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词句。之后学生利用不同的词语替换句型,指导学生再次诵读新句型,将新句型记在脑海里。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写单词的练习,让学生边读边写,同时进行练习和背诵,以促使二者的相互促进,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经典词句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要注意训练学生瞬间记忆能力。瞬间记忆能力是学生背诵英语词句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瞬间记忆能力的训练。教师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记忆水平,训练学生在2―3分钟的时间内对英文段落、文章进行记忆。最初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要提供一些连接句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教师可以将时间控制在1分钟,促进学生在一分钟内进行有意识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后如何进行及时的复习,避免不必要的遗忘。
4.教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背诵内容。背诵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的英语课文数量比较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将全部课文背诵下来。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精选重点的课文或者段落进行背诵,选择的内容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以促使学生通过背诵课文很好的运用文中的重点语句,实现举一反三。
5.教师要注意学生朗诵和背诵效果的检查。教师在课前布置背诵任务之后,在上课之后,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诵读目标课文,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通过无意识记,将目标文章记得更加扎实。之后教师可以先检查各学习小组组长的记忆情况,其他学生可以由各组组长在课余时间进行检查。
总结:初中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朗诵与背诵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和学生要重视朗诵和背诵的重要地位。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诵与背诵进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典型词句的朗诵,训练学生的瞬间记忆能力,选择合适背诵内容,对学生的背诵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读写技能。
参考文献:
适合朗诵的文章篇4
关键词: 诵读教学 语文教学 教学应用
1.引言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读书方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诵读就是具体地利用有声语言对语文这一学科进行深入的学习,进而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再一次创造的过程。应用这一方法可以准确而生动地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反映的深刻主题,直接从文章本身的内容中切身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让读者进入作者反映的那个不同世界的美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使用诵读教学法,并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地对诵读法教学进行逐步完善,使诵读教学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贡献。
2.诵读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任务不只是教授一种语言,更是使学生掌握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境界提升。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语文的人文关怀,并不仅仅是在传递词语、句子的含义,更是让学生从此爱上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教学各环节中均有出色表现。
2.1调动学生乐读的积极性
抓住学生这个年龄段需要被人欣赏、夸赞的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这一心理,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参与朗读,同时对学生给予称赞,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从中领悟课文,体会文章的美感,最后使学生认识自我,理解文章主旨。古代诗歌、辞赋等题材最适合朗读,其中不仅蕴含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而且诗词赋本身就是言语对仗、富有美感的。散文的语言更是优美典雅、生动凝练、清新脱俗,有独特的美感。
例如:在学习战国策中的《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时,第一步,要求学生先自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及课文中表述的事情的脉络。第二步,让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文章的主要感情思路讲给大家听,并解释句子的意思,再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的想法。第三步,积累文章中的字词、重点语句。例如:危在旦夕、切齿拊心、怒发冲冠、发上指冠、***穷匕见、悲歌击筑、变徵之声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加深感悟,提高理解力,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知识。
2.2加强合作学习
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动接受者,并不是单一的教授和接受的简单划分。在学习过程中,两者都是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的,是学习的伴侣。这样在语文课堂上相互督促,共同进步,与师为友。教师在每次阅读文章时会有新的不同感受,这样更有益于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断在教学中得到新的感悟,从而感染学生。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课本中的散文。针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句,教师提出了此处为什么用一个“泻”字?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阅读中把握问题的核心思想,充分表现了散文语言的艺术魅力。不仅在散文的学习中,在记叙文的叙事、情节的设置、人物语言等方面每位作家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让学生认识了语文的魅力,由文字的美体会了汉字的博大精深。
2.3体会朗诵的魅力
引导学生于诵读中慢慢品味。朗读可以从听、学、试等方面着手。朗读是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的做法。在预读过程中,认识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深入感受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通过复述,将作者的情感再次抒发了出来。这也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之一。在朗诵中传达作者情感,表述自己,感染他人。
例如: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放在高中必修一的课本中,相比较而言,适合女生读,可读出一种哀怨、悲伤之情;的《沁园春・长沙》让男生领读,读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苏轼的《赤壁赋》要齐读,读出作者对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朗读,是学生认知文字、体会声韵、领会感情、发展语感等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的审美能力培养方法。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从而不断体味情感,走进作者心灵的花园。
3.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既是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指导者。要充分发掘学生的诵读能力,发现语文的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品鉴文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新***.学校国学经典教学实践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10.
适合朗诵的文章篇5
关键词:准备阶段 入门阶段 深化阶段 巩固阶段 验收阶段
我实在找不到更有文采的文字来为我的文章命题,只好以此文内容“我的朗诵课”做标题。平时语文课上也有朗诵,为什么要单独出时间上朗诵课呢?从去年开始,我校实行了新课改,课改要求还课堂于学生,课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课堂已不仅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所以学生在课上展示的机会多了起来。与此同时,我发现,每次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只是那么几个,其它绝大多数学生都把自己藏了起来,老师即使点名把他(她)叫起来,他(她)也只是简单地应付了事。为什么这样,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我发现,学生要么是一句“不会”,要么就是回答特别简短,并且声音大多较小,因此我推断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性差是源于缺乏自信心,缺乏语言表达技巧。
针对这种情况,这学期我特意准备了每周一节的朗诵课,目的在于通过朗诵,提升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我的朗诵课共设十八节,每周一节,分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入门阶段、深化阶段、巩固阶段、验收阶段。准备阶段要求学生敢朗诵,入门阶段要求学生会朗诵,深化阶段要求学生朗诵得好,巩固阶段要求学生养成良好朗诵习惯,验收阶段以朗诵比赛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验收。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学生摘录本自主摘录内容做朗诵素材。
准备阶段时间为四周,分前后两期。前期,用时两周,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座位原地起立朗诵一段百字左右摘录,声音尽可能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胆气。在座位原地朗诵,周围都是他(她)熟悉的同学,朗诵的内容又是他(她)自己摘录的喜欢的内容,这样做可以使他(她)不至于太拘谨,能够有勇气大声地朗诵。班内有将近六十名同学,每节课先给五分钟自由准备时间,然后朗诵,朗诵人数不超过三十人,老师可在所有学生朗诵结束后给予集体点评,也可针对某个学生在其朗诵后做单独点评。后期,用时两周,要求每位学生到讲台朗诵一段百字左右摘录,声音尽可能大。朗诵内容与过程同前期。到讲台朗诵,学生面对的是全班同学,朗诵的压力明显增大,但由于有前期的练习,讲台朗诵的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一轮朗诵要对学生进行单独点评,点评语言以对学生的鼓励为主,力求简练。
入门阶段时间为四周,分练习期和巩固期。练习期用时两周,先为学生讲述朗诵要注意的基本要点,重点强调采用普通话,注意吐音清晰、停顿准确、(1、长句子可根据句意在中间做一次或多次短暂停顿;2、标点符号及段落间的停顿注意: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重音突出、(重音根据文章情感及语句表达含义的需要而确定)语音洪亮、语速适中(根据选文情感而定,但学生往往因情绪紧张而语速过快,所以要提前强调上台朗诵比平时朗诵课文要适度放慢语速),语调富于变化。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学生接触的作品一般都是运用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准备五分钟,然后上台朗诵,教师逐个点评。巩固期用时两周,每节课初始再次强调朗诵注意要点,然后正常进行练习。
深化阶段时间为四周,分练习期和巩固期。本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朗诵时的正确身姿习惯,塑造良好朗诵形态举止。练习期用时两周,先讲述朗诵身姿基本要点,第一,站立。基本要求:稳、正、直。采用丁字站立或八字站立。第二,持稿。基本要求:双手持稿,一手拖底,一手扶边。扶边之手可在朗诵过程中适度做辅助手势。第三,朗诵前后注意事项。基本要求:朗诵前先环视观众,然后介绍朗诵内容;朗诵结束后,环视观众宣布朗诵结束,并向观众鞠躬表示感谢。第四,朗诵过程中注意事项。其本要求:朗诵过程中,不可始终低头朗诵,要时不时抬头观察观众反应。根据观众反应适时调整朗诵状态。注意事项讲解结束后进行正常朗诵训练。教师点评紧随学生朗诵,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巩固期用时两周,每节课初始再次强调身姿注意事项,然后再进行训练,教师点评要及时。
巩固阶段时间为四周,将前两阶段朗诵技巧进行综合巩固练习。每两周为一轮,共进行两轮巩固练习。每节课先讲述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印象。
适合朗诵的文章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和方法。因此,多读、精背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 朗读的作用
朗读,它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是记忆、积累的基本方法。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朗读的对象的理解,记忆及品悟的过程。学生每一次的朗读,都比一次有新的体会与感受,学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效果,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积累。
(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方法。“语感”是什么?“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感受和运用规范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具有经验惯性的可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语感培养的惟一正确有效的途径就是长期耐心地去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感的培养时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不难理解,朗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词语、句式、情感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能力。
(三)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纵观我们中学语文教材,其中的许多文章确系作者强烈情感的结晶,既贴近生活,充满情趣,又语言优美,可读性强,而且特别适合中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要。而朗读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朗读中可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等思维活动,再现作品的感情,呈现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使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深刻领悟作家的态度、看法并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并由此激发爱、恨、敬、憎的思想感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一旦产生,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能力,便得到了潜移默化,从而实现了“陶养性灵,使之日渐于高尚”的目的。
(四)朗读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成功来源于爱好,爱好来源于兴趣,兴趣来源于美的享受。”朗读既然能激起美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那它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不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与优秀的人物交谈,令人回味无穷,深受感染,心灵震撼,精神振奋,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二、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不少学生认为熟读、背诵课文是一件苦差事,枯燥无味,毫无乐趣可言。每当需要完成背诵任务时,许多同学叫苦连天,讨价还价,平时能拖则拖,临到检查,抱着书本背得昏天黑地,真可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虽然短时间内也能收到一些效果,但时间一长便忘得一干二净,久而久之,学生厌恶背诵的情绪越来越浓,有时甚至会导致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读、乐意去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诵读的重要性,知道诵读是帮助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必须要有正确的心态。还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背书的故事来激发他们诵读的欲望。
三、精选诵读内容
课本要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眼界,最终解决学生诵读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
四、朗读的指导
朗读需要一定的技巧,正确地朗读能够提供朗读的效果。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一)正确处理重音。重音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内容。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
(二)合理安排停顿。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恰切地显示原作的语气,生动地表现语言的节奏,从而清晰地提示出原作词、短语、句子、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鲜明突出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而且还能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三)注意语速适宜。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四)恰当运用语调。恰当运用语调的变化来朗读,可以表达不同语气,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调变化,从而生动地表现人物个性,鲜明地区别内容实质,形象地烘托环境气氛。
适合朗诵的文章篇7
一、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
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加深记忆。
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远教IP资源中的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
四、朗读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重要阶段。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个别、集体音节拼读、字词朗读。因为拼音的规范可以促进读音的准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天长日久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五、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境,再造意境。
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
七、朗读有助于学生准确性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
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准确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准确把握。
八、朗读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三峡》《飞红滴翠记黄山》等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
朗读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健康学家认为:朗诵有如歌唱,有增强肺功能之效;朗诵注重集体配合,因而活跃了社交生活,对心理健康自然有益处;朗诵可帮助朗诵者,特别是老年人回忆美好时光,带来的精神愉悦不言而喻;朗诵还是一种“思维体操”,有助于帮助老人减缓记忆衰退,甚至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朗读,是语文教学环节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每节课45分钟,朗读的时间十分有限,有效的朗读指导更有限。如何避免单调的朗读,如何正确地指导朗读,值得我们仔细探讨。所以,在听完今天的讲解后,对课堂上老师的“指导朗读”有一些想法。
语文课上让学生开口朗读是必要的也是比较困难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老是用一种形式朗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重要的是朗读的形式应该多样。依我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选择:让学生在适当的变化中体会每一次朗读的不同收获。当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每一次朗读都有进步时,他们就会用心地进行每一次朗读。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特点,常用的朗读形式有:(1)齐读;(2)范读;(3)指名读;(4)引读;(5)自由读;(6)分角色读;(7)串读;(8)分合读;(9)互读;(10)创设情境读;(11)欣赏读。通常情况下,阅读课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在这三个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初读时一般选用范读、自由读等;细读时一般选用分角色读、指名读、串读、分合读、创设情境读等;精读时选用互读、齐读、欣赏读等方式。教师必须对所教课文进行合理分析,按教学目标,作科学设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到新鲜,读有收获。
除了精心设计每一次朗读环节外,我个人认为,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必需的,及时的鼓励是兴趣的促成剂。从实际教学中我体会到,对学生每一次朗读后的及时点评和鼓励,对老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安慰,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他们对朗读的正确认识,这样他们对朗读就会很有成就感,同时更有利于老师的每一次正确、及时的指导。
适合朗诵的文章篇8
1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
什么是朗读技巧?朗读技巧,就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2以情煽情,找准重音
在我的语文课堂实践中,我认为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教师范读时的眼神变化,面部表情都能传递给学生。如:在讲解“鸟的天堂”一课时,文中写了作者两次来到了鸟的天堂,但是因为来的时间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也就不同,第一次来时是在傍晚,只看到了大榕树没有看见一只鸟;第二次是在早晨看见有许多的鸟,在指导学生朗读大榕树的美丽和鸟儿的多时,我注重了眼神、面部表情、声音的变化,有时还配上动作将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另外我还要在范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听清楚每一句话的重音在哪个词上,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里的大和不可计数就是重音)(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这句的到处是重音)这样学生再朗读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进入情境了,而且还能把赞美的语气读出来了。再如:低年级《红领巾真好》一课,这一课是一首诗歌,全诗分为两节,第一二节主要讲可爱机灵的小鸟;第三四节主要讲少先队员放鸟巢和自制警示牌,告诉人们要爱护小鸟。这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在讲解时要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在范读的时候注重了字音,“红领巾真好”的真;“崭新的木牌上写着不许打鸟”的崭新和不许打鸟等等,这样学生既读出了感情,又理解了课文。
3直接引导,对比读文
对于有些句子,蕴含感情比较复杂的句子教师可以直接的提示,如:把这样的句子抄写在小黑板上或者是打印在纸上,一句一句的帮助学生标出重音、指导如何停顿,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互相比较读、跟着教师读,直到读出感情为止。例如:一年级“小壁虎结尾巴”一课中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两个句子:(1)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2)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第一句是课文中的原句,第二句是对比的句子。首先让学生分别读一读这两句话,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就会发现,课文中的原句会好一些,能读出课文中小壁虎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小动物,向别人借东西时口气要委婉一些。与此同时也能教育孩子要做一名有礼貌的好孩子。
4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读书氛围。一些比较欢快的课文教师可以找一些欢快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朗读课文;如“红领巾真好”、“荷叶圆圆”等;有些悲伤的课文教师要找一些低沉的音乐,如:“十里长街送***”学生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就很容易入情入境了。再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有些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如:在学习“两只小狮子”一课中,教师可以创造这样一个情境: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森林,认识了一位狮子妈妈和两只小狮子,这节课这两只小狮子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现在让我们找一找这两只小狮子,看看它们在哪呢?在做什么呢?在这一情境的创设下,学生读文的积极性就会很浓厚,很想知道这两只小狮子在做什么。所以学生读文时也会很认真,入情入境。
5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总之,指导朗读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做好必要的示范,努力营造情感朗读的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良好读书的好习惯。俗话说好习惯益终身,让我们从小就给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吧,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们一生。
适合朗诵的文章篇9
一、内容和形式参考
1、内容要以歌颂祖国、歌颂***、歌颂家乡、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诗歌或散文诗,倡导结合实际的创作.
中国
2、形式可多样,可以是独诵、双人朗诵或小组朗诵、集体朗诵,可适当配音乐和表演(音乐拷到ftp“国庆节诗歌朗诵”文件夹里,文件名为班级名),形式尽量多样化,但要突出朗诵,朗诵可脱稿也可看稿,倡导脱稿朗诵,脱稿的将进行适当的加分.每个节目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二、活动的有关事项如下:
1、参加对象:全体学生.
2、程序:9月21日始选体裁、内容和形式,选定朗诵人员并组织排练;9月26日把参赛节目表按年级报德育处,德育处将在9月28日组织抽签,确定比赛出场顺序.9月30日下午正式比赛.比赛结束后,将朗诵的作品交至德育处存档.
3、比赛时间:2011年9月30日下午午1:40—4:10
4、比赛地点:东操场
5、会场布置:蒋校长 贺主任 赵主任
6、会场秩序:学生会当日值日同学 各班班主任
7、主持:李李老师组织培训主持人(在初二学生中荐选)
8、音效、摄像:张主任
9、评委:非班主任语文老师
10、统分:贺主任、闫主任
11、颁奖:高校长、蒋校长、赵主任、薛主任
12、评分办法:本次演讲比赛中采用100分制进行评判,要求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表达形式相统一.每个节目表演完毕后,评委当场进行分析评分,统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余的平均分为选手最后得分.为使公平公正,前三位的节目统一打分,从第四个节目开始亮分.
13、奖项设置: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6名.分别给该班加3分、2.5分、2分.其他参赛班级各加1分.
三、其他注意事项
1、参赛选手必须遵守相关规定,按时参加开会、抽签、比赛.
2、选手参赛必须使用普通话,倡导脱稿朗诵,并富有感情色彩及丰富的肢体语言.
3、每位选手比赛时间限定在3—5分钟内,如果超时或不足,评委将适当扣分.
4、比赛顺序由抽签决定,中途不变更顺序,比赛需紧凑进行,选手上场迟到1分钟视为弃权.
适合朗诵的文章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语感;写作水平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17-01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篇章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朗读得好,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还可以来感染学生,使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感彩的领会,从而更好地受到思想教育。可见,朗读能获得多方面的效果。
一、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诵读,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三、饱含感情的朗读,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我很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放朗读磁带,或组织学生录音。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则可指导学生表演。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在教《石壕吏》时,我首先让大家熟读成诵,接着分角色表演朗读了全诗:通过官吏、老妇人的对话,老头、孙子及其母亲的配合表演,将石壕吏的凶暴残忍、态度蛮横,老妇人的挺身而出、敢于承担的特点基本把握住了,并且通过表演对文章的中心内容、主题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有帮助
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青少年时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威。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五、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朗读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适合朗诵的文章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