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年的古诗篇1
一、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贺拉斯
早在古希腊时期,文艺理论就建树卓越。贺拉斯,是生长在罗马文学黄金时期的伟大学者,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新见解,既不失传统,又具有独特的视角。
同为罗马杰出的诗人和评论家,贺拉斯比亚里士多德晚出生了两百年。虽然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思想对贺拉斯文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绝不代表《诗艺》就是《诗学》的简单复制。
贺拉斯主张崇尚古典主义,认为作家应该在主题、语言和风格方面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和“整一性”理论。同时,他还认为作家作品不仅要反映作品的形式美,还要体现作者的真实感受和崇高理想,以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增强艺术作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对于作家本身,他指出作家必秉承端正的态度,较好的作家总是兼有天才之伟大与训练之艰苦。他新提出的“寓教于乐”思想及“合式”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
(一)古典主义原则
古典主义原则是指罗马的文学艺术理应对古希腊的文艺思想进行学习和摹仿。有人就曾指出,“《诗艺》可以当作古典主义的纲领”,由此可见贺拉斯及其《诗艺》在西方文艺史上的突出地位。贺拉斯在信中对皮索父子如此言指:“学习写诗应当日夜把玩希腊的范例。”在这句话中,贺拉斯说的“把玩希腊”的例子,代指反复思考的结果,通过摹仿学习以指导作家自己的写作。
(二)理性主义倾向
柏拉***曾经在《理想国》中阐述自己对于理性主义的认识,他指出最高等级是“理式”;第二等级是现实世界,称为影子;第三等级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所以不言而喻,在柏拉***看来只有理式的世界是最真实的,现实世界摹仿理式世界,艺术世界又摹仿了现实世界,所以作为“摹仿的摹仿”,文艺就更加没有真实性。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则把文艺创作看作是心之理性生产的结果,他在《诗学》中指出,史诗、悲剧和酒神颂都是摹仿,诗人的职责在于积极去描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像史学家那样不断描写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诗是可以揭示存在的内在规律以预测未来的、真实的、合乎理性的心之理性,值得我们重视。
就艺术本质而言,贺拉斯基本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贺拉斯认为诗的本质就源于对生活的摹仿,他劝世人“向生活和习俗里去找真正的范本,并且从那里吸收忠实于生活的语言”,把理性当作创作的源泉,他不但主张文艺摹仿社会生活,并且还增加了合乎理性作为艺术真实性的标准,他不仅承认诗人的天才受天资的影响,而且更关注诗人后天的勤学苦练。诗人应该从古希腊哲学家那里汲取思想材料,对国家、朋友尽责。他强调艺术创作是一种理性活动,并涉及到认识判断、道德判断及审美判断能力。
(三)“合式”原则
“合式”原则作为贺拉斯倡导的艺术创作的具体准则,从形式和内容等多方面明确了较为具体的标准。总体上说,是要求艺术创作者牢牢把握艺术作品中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布局与内容的一致性和有机性;具体地讲,贺拉斯要求人物性格塑造符合其年龄阶段应有的特征。贺拉斯指出,成年人的沉稳与苦闷,与老年人性格里的沧桑和明慧自然不同,而孩提时代的天真烂漫也是如此,同样无法与任何时期混为一谈。他要求“在描写人物性格特征时必须要做到首尾一致,不可自相矛盾”,所以坚定不移地把握好人物年龄和性格的对应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使文艺作品得体的关键。
(四)寓教于乐
在柏拉***看来,一切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就是美的,而传播欲望和则是诗的一大罪状。而亚里士多德则与柏拉***恰恰相反,他曾替诗人申辩,认为诗可以净化情绪,有益于公众的心理健康,也就有益于社会,所以净化所产生的是无害的。在此基础上,贺拉斯则认为诗有寓教于乐的双重功用:诗人的目的在于给人教益,或供人娱乐,或是把愉快的和有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诗人是一个教育者,肩负着寓教于乐的职责,这职责不仅需要他一面帮助那些善良的人物,给以友好的劝谏、纠正暴怒,以及对法制和正义的赞美,还需要诗人赋予作品以动人的魅力,通过作品的娱乐功能来表现诗的教育功能:“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三、结语
贺新年的古诗篇2
然而,《雁门太守行》实在是一首晦涩难读的唐诗。初读此诗,一头雾水,感到诗人在“卖萌”;反复诵读,还是感觉很“绊”;即使经过老师指导后诵读,也不得要领。学习此诗,困惑有三:
一、《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七律吗?
《雁门太守行》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像一首七律,但是全诗不押韵,也不对仗,显然不是七律。那它是什么体裁的古诗呢?
我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我国古代的诗歌,自唐代之后,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以“乐府”为主,继承了汉魏的诗体;近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格律诗产生于盛唐至“安史之乱”之间,为了与当时的“古诗”相区别,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今体诗”,它有固定的模式,讲究严谨的节奏、韵律、音调与对仗,如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七律,王之焕的《登鹳鹊楼》是一首五绝。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雁门太守行》应当是一首七律,可是又不像。
进一步请教老师才明白个中差异。原来,并非所有唐诗都是“格律诗”,唐代许多诗人还擅长写“歌行体古诗”。“歌行体”亦称“古诗”“古风”,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和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甚讲究平仄,每句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每首句数不限于八句。晋代陶渊明的《饮酒》就是“歌行体”诗歌,诗仙李白一生没写几首“格律诗”,写得最多的是“歌行体”,如《行路难》。中唐诗人李贺写的《雁门太守行》是“歌行体七言古诗”,不能因为它共写了八句、每句七个字,就认为它是一首七律。其题目“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全诗不讲究对仗,中间有换韵现象。
可是,这些诗歌常识,我们在七年级之前还没学过,所以诵读《雁门太守行》这首“歌行体七言古诗”时感到莫名其妙。
二、怪异、晦涩难懂的诗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样的描写,违背了自然规律。不是“黑云压城”吗?怎么又“甲光向日”了,到底是阴天还是晴天?夸张也不能不讲自然规律啊!
“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塞上在哪里?怎么一下子又到易水了?兵是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总是一头雾水,没说清楚。
仗打了没有没说,却只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我向老师请教这个问题,老师说没法给我讲清楚。但老师讲了一个关于“意象美”的我听不懂的道理。他说,在唐代,李贺是一个很独特的诗人,时称“鬼才”“诗鬼”。《雁门太守行》善于熔铸词采,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描绘的是一种“意象美。
老师不解释我不明白,越解释我越不清楚。
三、《雁门太守行》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平定叛乱的英雄吗?
关于《雁门太守行》的主题,老师讲课的时候说:它是一首咏史之作,生动地记述了平定藩镇叛乱的一次战役。据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李光颜身先士卒,突出吴元济叛***的包围,杀得敌人狼狈逃窜。《雁门太守行》应该是对此次平定叛乱所作的描述。
但果真如此吗?我上网一查却发现:《雁门太守行》作于807年,当时李贺只有十七岁,这时离“平定藩镇叛乱”还有两年的时光,李贺怎么会提前写下这样一首“平定藩镇叛乱”的诗歌呢?莫名其妙。
贺新年的古诗篇3
关键词: 李贺意象色彩时空
李贺,字长吉,有着皇室后裔的远亲血统,但早已没落,其父晋肃,早殁,为避讳父名而无法参加进士考试,贫病交加,二十七岁郁郁而终。
与进士无缘并不意味断绝建功立业的想法,少负盛名的李贺酷好幻想,具有远大抱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国十三首》其五),但时代未曾给他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
李贺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不久,八年动荡改变了整个国势,盛唐气象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中唐文人的徘徊和不知所措。他们在艺术趣味、审美心态上与盛唐诗人相比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面对社会的巨大变迁,他们更多注目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如韩愈、刘禹锡相比,李贺诗更加阴暗幽冷。
一、意象:凄冷心境的外露
李贺自幼体弱多病,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仕途不得意而生计窘迫。由此可见,李贺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心境都不尽如人意。李贺是李唐王朝郑王的旁支后裔,郑王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所以李贺诗中经常出现“宗孙”、“诸王孙”一类词语。如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李贺自称“唐诸王孙李长吉”;《仁和里杂叙皇浦》:“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身为皇室宗孙的一分子,李贺认为自己有责任协助君主治理好这个“家天下”。同时李贺幼负文名,“贺年七岁,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1]“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2]个人才能和潜藏于意识中的皇室宗亲的自我认可和期许使李贺对于取得功名跻身朝廷有着强烈的期待,更何况从初唐以来,文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而李贺面对的现实是:为了避讳父名“晋肃”,他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也就意味着无法进入统治阶层内部,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心高命薄,强烈反差带来了他的极度悲愤,直接体现于其诗中意象的凄冷。对他的心态最好的注释是:“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致陈商》)
李贺的诗中经常可以看到马、兰、芙蓉、露等自然意象,以及寒、冷、愁、悲、怨、恨、苦、哭、泣等心理、感觉意象。
中国自古有以千里马比喻俊才之说,李贺诗集中涉及马意象的诗有三十多首,例如:“晴嘶卧沙马,老去悲啼展。”(《经沙苑》)“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平城下》)“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马诗》其九)但众多马意象的共同特征是处境悲苦,均不是意气风发之马。“露”意象在李贺诗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整个诗集中,“露”意象及与“露”相关的复合意象达四十多处。如“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月明白露秋泪滴”(《五粒小松歌》),这些以露为中心构成的复合意象往往与人的哭泣联系,整体氛围凄冷幽怨。其他如兰、芙蓉等意象所表现情调也大抵以凄清阴冷为主。
李贺223首诗中出现“寒”、“愁”等幽冷意象的有164首,占其诗总数的三分之二,“老”字出现50多次,“死”字出现20多次。如“花城柳暗愁杀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三月》),“朝朝暮暮愁海翻”(《梁台古意》),“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等。这些意象的凄怨审美特征,从深层次的角度而言,是诗人独特心态和情感外化的结果。杜牧所作的《李长吉歌诗叙》中描述:“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冶,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极为妥贴。
这种带有浓重凄苦色彩的心态源于诗人对生命处境、价值和归宿的心灵探索。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体弱多病的李贺对生命短促的感受比其他人来得格外深刻,这种紧促感和危机感使李贺的诗中时刻体现着对生命价值的强烈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焦灼、痛苦和悲怆。
二、色彩:冷艳梦境的描绘
伴随李贺诗歌凄冷意象的是冷艳的色彩运用,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陆游评李贺:“如百家锦衲,五色眩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钱钟书先生则说:“长吉词诡调激,色彩藻密”,“幻情奇彩,前无古人”(《谈艺录》)。所有这些评价都肯定了李贺诗中色彩繁复绚烂的独特风格。
罗根泽先生在《乐府文学史》中指出:“李贺乐府诗词别具特殊风格,古人形容美人曰:‘冷如秋霜,艳如桃李’,‘冷艳’二字,确可为贺词评语。”[3]李贺好用色彩,这些色彩表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布意,均落第二义”(《谈艺录》)。
李贺喜欢使用大量冷色调的词描绘事物,意象鲜明、意境幽冷;或者在暖色词语前面附加修饰,修饰语大多凄冷寒洌。明人王思任《昌谷诗解序》说李贺“喜用‘鬼’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溪刻,法当夭乏”。[4]他喜欢将色彩字与鬼、泣、死、血之类的词配合使用来强化诗境的幽冷与艳丽。如“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夫采玉歌》),“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草发垂恨鬓,光露泣幽泪”(《昌谷诗》)等。
色彩的繁复运用给李贺的诗歌带来迥然于盛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浓墨重彩后暗藏清冷幽邃,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评价李贺诗风格:“他的艳不是香艳,而是幽艳或古艳,甚且是怪艳。”[5]李贺诗的艳丽不同于前人的“香艳”,和他所运用意象的古朴有关,艳不失古;在于他熟练地调匀多种阴冷的色调,意象冷艳;还在于他常从人所不及的角度描绘色彩,焕然出新。
色彩的绚烂只是李贺诗的外在特征,映射出来的还是李贺凄苦的内心世界,浓艳的色泽、幽冷的意象,这种异于常人的感觉,使情调更加悲凉凄惨,宣泄的是无可诉说的满腔悲愤。
三、时空:意识的快速切换
李贺是一个经历不太多的诗人,英年早逝,让他没能走完一般人正常的生命过程。按照王国维的分类,李贺当属主观诗人,他所描述的更多的是自己感觉中的世界,带有极大的不确定和虚幻的成分。
他注重描写个人的直觉幻觉,特别善于捕捉瞬息之间所感受到的事物的直观形象。它们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着一种直觉、幻觉和他自身感情的特殊的融合。
同时,沿袭先民万物有灵思想、楚巫文化、道家思想的影响,李贺的诗里有截然不同于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传统的意象,神仙、鬼怪和梦幻是他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这种异类主题折射出李贺的时空意识。死亡、幽灵、鬼域、神仙或是梦幻世界,无非都是现实世界的延伸,除了忧生畏死的情结外,也是对此岸世界的转换。而这些,都属于冰冷无情的外部世界,超出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不会因为人的愿望而改变。
人对自己所处时空的感受成为其人生意识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时空意识就是一种生命意识、宇宙意识。李贺一生体弱多病,对生命的消亡得特别敏感,这种发自意识底层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反映在诗歌中使人格外震撼。“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古悠悠行》)“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喜欢把漫长的时间凝结成短暂的瞬间来反映,以造成惊心动魄的反差效果,如“今古”“千岁”和“尽”“消”这样的词语相联结,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张力。
天长地久在这里完全被颠覆,沧海桑田只是须臾之间,数千年一开花的王母桃花无数次盛开和凋零,连传说中长生不死的彭祖巫咸也几经轮回。这打破了以往传统中天地永恒的说法。中国文人常常面对宇宙自然产生感慨,感叹自然的长存和人生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正所谓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常常压得中国文人喘不过气来,他们试***用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方式来缓解时光逝去带来的惶惑和无奈,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同样也是李贺所渴望却无法实现的报负。
神人原本是凡尘中人的美好期望和精神依托,他们长生不死,活得无拘无束,代表着幸福的永恒实现。而李贺笔下却不再有永恒的概念,这些神人们也会经历轮回,“彭祖巫咸几回死”。如果永恒的事物都无法经历时间的洗礼,那么原本就短暂微不足道的人生,更是沧海一粟,转瞬即逝。这种无情的时空快速转换所隐藏的,是李贺对于生之须臾更加强烈的体验,没有任何人可以逃脱死亡的威胁,生命在李贺的诗中是一种绝望的存在,这恰恰体现着他对人生的执著留恋。
这种迫切而悲烈的生命意识打动了其他人,在李商隐的《李贺传》中,李贺的逝世也成为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延续。“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因为天帝修建成了白玉楼,所以召李贺上天撰文以记,这样的故事恰恰应和了李贺的诗风。
种种异于前人的意象、色彩、时空意识,综合体现的是李贺诗歌中奇异荒诞的风格。当我们今天着力研究从西方引入的意识流、魔幻主义、象征派的时候,一千多年以前的李贺,已经用他的生命意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融合了种种诡谲因素的世界,这个世界,一直在吸引、打动我们。
参考文献:
[1]李肪等编.太平广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VOL二百二.
[2]刘等编.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八十七・李贺.中华书局,2002.
贺新年的古诗篇4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校的教学也不例外。古诗词中的每首都有其独到见地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都是每位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真实写照。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古诗词色“佳句”,而且也让每首诗词的艺术风格更加醒目直白。
一诗人特有的艺术风格
诗如其人。每一首名篇都汇集着作者的智慧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是诗人独特的情感经历与人生阅历。教学过程中,用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评析古诗词的目的,就是在对比探究中让诗词拥有更加醒目的艺术风格。
唐朝的白居易和宋朝的苏轼,在官场上都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从京城做官,后被贬到地方做地方小吏,从他们的诗词中,就能看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起落有着不同的态度。自居易自从被贬,他来到九江郡任司马一职后,心别郁闷、愤怒,于是写出这样的诗句:“自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来表达自己当时郁闷、愤怒的心情。他住在一个偏僻潮湿的地方,他总会借酒消愁,当他在喝酒时,听到了琵琶女弹奏曲调,心中也有所感,于是写出了这句家喻户晓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白居易听到她的弹奏才会伤心落泪,因为有同样的感受。从他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绝对可称为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的典型。而苏轼却和他不太一样,他却是一位典型的胸襟豁达、热情豪迈的诗人。他也是在官场上被贬过很多次,可是他却一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他在被贬黄州时,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被人们誉为“千古绝唱”。这首词是宋词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也是对当时和后人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从他的词句中就能深刻感受到豪放之风,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从他们的诗句中就能看出,他们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是两种心态的代表者,这使他们各自的作品有着风格大不相同的特点。《琵琶行》以伤心幽怨而著称,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大气磅礴。所以通过对这两位诗人的诗词进行比较,会让学生更加充分更加系统化地掌握不同诗词的特点,以及诗人写诗词的真实目的。
从诗歌鉴赏方面来看,白居易的《琵琶行》、王维的《山居秋瞑》、柳永的《雨霖铃》以及的《沁园春・长沙》,这几位大家的诗词中都写到了秋天,拿他们对秋的不同意境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不同诗词的意境之美,同时也会让学生对整首诗词产生更深刻更有感触的领悟。在眼中,寒秋不会代表哀愁幽怨,却是代表着力量,是力量的象征,是对***必胜的信念。诗词中有这样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答案本来就不用,因为它本身的答案就在隐晦的词语中,答案就是“我”,是本人。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使诗词充满了一种激昂高亢的情绪以及激励心志的力量。在白居易的笔下,秋则充满了愁和恨,用“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就可以代表他当时的心境;柳永则用“寒蝉凄切”来代表;王维则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诗句为代表,表现出他心中存有宁静和向往自由的心境。
通过上述对比不难看出,合理的比较,能够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婉约与豪放的对比
先有豪放还是先有婉约已经无迹可寻。但婉约词是以婉丽之词来写儿女之事。因此,婉约派的诗词多以相思男女、风花雪月、离情别绪为主。其思想表达上以婉转为核心,在语言应用中以曲折婉丽为特点。豪放派却无事不可以入词,常常直抒胸臆,跨越了儿女情长的界限,以雄厚的气势、激昂的言语来描写浩气逼人气势恢宏的大场面。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作,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婉约派的代表。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之后感知两种不同风格的词韵。
在内容上,柳永的词是恋人间的缠绵愁绪,而苏轼的词直抒壮志难酬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写英气勃发英俊儒雅的周瑜,人物形象豪放洒脱。《雨霖铃・寒蝉凄切》以杨柳晓风残月等婉转的词汇来体现婉丽的语言魅力,前者以千古风流人物来体现豪放的语言魅力,可谓是各有千秋。
三从时代背景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比较
比较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教师将不同的知识点通过正反、纵横等的比较,引导学生找出不同或相似的地方,有助于学生掌握鉴赏的方法。如按照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摒弃时代概念,将具有共性的诗词放在一起相互参照,将不同层次的内蕴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反映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在学生全面了解诗词时,也了解了艺术史的进程。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例如曹植和李贺,他们分别处于汉末和中唐,他们两人生活背景有着相似之处。被誉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其诗歌被称为长吉体,李贺身处其百年之后,在思想上两个人有一定的共鸣,李贺也曾经在自创的诗词中自比曹植。对比两人的作品,不难发现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从他们身世与际遇进行比较
“颂其诗,读其词,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从孟子的话中不难看出,学习古诗词不得不提及作者的时代背景。
曹植处于一个***、群雄割据的年代,战乱频繁,人们都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在征战的生涯中,他拥有了更加远大的抱负,试着通过征战为国立功。这从他的诗句中也能看出,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生活在中唐时代的李贺,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唐朝由昌盛转向衰弱,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贺和曹植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通过自己努力为国立功。他用了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
曹植和李贺二人的身世及人生际遇十分相类似。大多的学生对曹植的了解往往都集中在他的《七步诗》上。老师在教学时,也会通过它入手。然而曹植在最后的皇室争夺斗争中,败给了他的兄长曹丕,从此以后,他便饱受他兄长的猜忌以及迫害,过着有志无门投、诚惶诚恐的生活,他悲愤难耐但却无计可施。他这样的心境基本上都体现在他的诗词中。老师在教学中,大都会以脍炙人口的《七步诗》作为教学例子:“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学生们感受到曹植当时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以及体会到他当时的心境。而李贺呢,他是唐高祖李渊叔父大郑王李亮的后代。在青少年的时候李贺也像曹植一样聪慧以及勤奋好学,但是皇裔的身分和他自己的才华并没有让李贺走上仕途,最后被迫放弃梦想,自己黯然地离开了长安。再后来,李贺又回到京城,做了奉礼郎这样的小官。做了三年之后,由于没有升迁机会,他借病辞掉了官职。从此以后,李贺经常生病,在病痛中结束了他短暂的27年的生命,最终也没有达成他的远大抱负。在李贺的诗篇中,有许多反映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如在《浩歌》中有这样一句诗,“不须滚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从这方面入手进行比较,也很快能让学生们了解古诗词的真实来历和当时诗人的心境。
2艺术特色和手法的比较
首先,二人都在乐府诗中取得了高度成就。曹植的诗描写细腻、色彩丰富、形象生动。同样,李贺的诗歌与曹植的是一致的,曹植的诗词艺术性更强,曹植的诗词不仅讲究艺术技巧,也让汉乐府诗词脱胎换骨。以《美女篇》为例,让学生与初中学习过的《陌上桑》进行比较,前者更胜于后者,而在对比中会发现在艺术效果表达上,曹植的诗词更为细腻,形象更加丰富生动,艺术性极强。而李贺的诗歌与曹植是相近的,沿用乐府诗题的同时进行深加工,如《长歌续短歌》就是《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合并体,此外,李贺的诗词与曹植的诗词神韵极其相似。
其次,二人在雕琢字句上都很擅长。曹植的诗词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而闻名。例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等,可以通过这些让学生体味一下字词的使用。而李贺的心思与功力与曹植相当。他所写的像一幅色彩缤纷、形声并茂的画面。通过理解,可以充分地看出作者的文采。如《雁门太守行》中的“金鳞”“燕脂”“红旗”“玉龙”等词汇,都能体会到声光迸发的古战场激战的画面。
最后,从修辞手法上进行比较。曹植的诗歌会经常用象征的手法去写,如《美女篇》等,用美女年青时不出嫁做暗喻,来暗示自己当时怀才不遇,用辗转漂泊不定来比喻自己,来抒发自己郁闷悲愤的心情。而李贺呢,他的手段层出不穷,比曹植的修辞手法更多样化,比如《马诗二十三首》,用神笔马良的才能来暗喻自己的怀才不遇。还有许多,但是综合起来看,他都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段,运用的比曹植还高超。
运用比较法对两位诗人进行对比了解,不仅能加深对诗歌的认识,也能感知到诗歌的发展规律。当然,比较的层次有很多,对同类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主要在主题立意上。如写月的诗人很多,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笔下的月各有千秋;将相似人物进行形象比较是扩大学生视野的必要手段,如《孔雀东南飞》与《琵琶行》,志在比较女性人物形象。同时,还有诗歌结构比较、抒情手法的比较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拘于形式,要灵活使用对比,拓展学生视野,让古诗词教学更加有效。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们比较容易解读,同时也让学生们对诗词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古诗教学中,恰当地运比较法,不仅能让学生领悟到古诗词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高职古诗词课堂变得不枯燥乏味,让课堂变得活泼轻松。同时,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比较法运用于高职语文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让学生领悟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实现高职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贺新年的古诗篇5
【关键词】李贺诗;想象;意境;意象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千古不朽的诗篇浩如烟海。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范异卉,这就是李贺的诗歌。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想象丰富特异,构思奇诡,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李贺,他的想象是奇妙的。诗人想象的时空不受拘束,是广阔无垠的,自然界、神仙、传说、鬼怪,一切在他的笔下都重现异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浩瀚大海,“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的幽幽深山,无一不在他的笔下重披想象的朦胧面纱。
李贺写鬼神的世界所发挥的想象更表现出其非凡的创造力。鬼神世界里的鬼神有非凡的服饰与能力,但都有凡人的仪态和情感,这样的意象虚幻又质实,浪漫主义的魅力尽显无遗。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1]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2]。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在唐诗中,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高超的琴艺。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用“别浦云归”、 “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再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梦天》不仅意象奇特,构思也奇特,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问哲理的探索,更是奇之又奇;在艺术构思上,变幻奇谲,与李白的《古风》(十九)有迥异之处。同为梦游诗,李白诗的前后两部分一幻一真,一虚一实,而李贺诗却是一虚一玄,更显精奥含蕴。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在诗人如橼巨笔之下,诗味仪隽永引人入胜,有悠然不尽之感。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贺历来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金铜仙人怀旧、惜别之痛——泪水涔涔,落地有声。“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想象尤其奇伟,表达历史无情的感慨,它的艺术魅力在于意蓄多层,言外有言,饱含深刻的哲理。因其风格独特,成为千古绝唱。《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用“毒蛇浓吁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来描写溽暑薰蒸,酷热难当的天气。《美人梳头歌》中用“一编香丝云撒地”来形容美人梳头临镜解鬃的一刹那。《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用“踏天磨刀割紫云”来赞扬端州石工采割砚石的技巧。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流云学会人间流水的声音等等,充分表现诗人想象奇伟、运思精妙,为鬼斧神工,产生惊人的魅力。
二、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李贺诗境界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惝,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蓄多层。这和李商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贺诗与李商隐不同之处,是李贺诗构成瑰艳凄冷的意境。李贺诗膜脱美、静穆美、动态美的***景,给人以阅目怡神之感受。
《李凭望篌引》诗中一系列的典故,使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一片朦胧。如索解其典故,就可以知道作者技艺的精湛。全诗中心是李凭演技高超,作者处处按演奏的艺术效果来加以描写——云彩为之不流,舜纪素女因此而惆怅,声音如玉碎风鸣,像荷花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在微笑……这一切,都得调动读者的想象,去完善诗中未讲到的演奏效果。这样用典,既灵活自如,又化为诗魂。同时许多典故又有了“多主性”,表达意蕴更为深奥高远。(下转第41页)
其诗神出鬼没,意境深邃。如《巫山高》诗人一开笔便将读者的情退思引向苍穹。神女瑶姬是诗中主角。她的行踪飘渺,不念旧情,“一去一千年”、“楚魂”在峡中往返徒劳,只能“寻梦”而已。诗中瑶姬的形象纯是写意,未着一笔描绘,但她的行踪、风韵却似可见。如此用典,“味外之味”极浓。“楚魂寻梦风飔然”一句,非常幽冷。通篇造境奇特,笔触新奇。
李贺诗与李商隐诗不同之处,在于李贺诗歌神秘阴森的氛围,瑰诡凄冷的意境,从而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如《将进酒》诗的前面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场面缤纷绚烂,有声有色,给人极强的敏悟。美酒佳人,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死的悲哀,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秋来》中,诗人深感韶华易逝,想到呕心苦吟无人赏识,只有同病相怜的古诗人魂魄来相吊慰,有幽明同悲,千古一慨之意。运思凄苦,意境幽艳,强化了作品的奇诡冷艳之美。
三、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凡艺术,都必须具有形象性,才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蕴。构成艺术特征的形象,在诗歌中就是意象。意象是心灵化的心意附着物,是内情与外景的重合,意象包括按生活实有之景重新组合的现实意象和跃出生活常情的超现实意象。用现实意象创作的诗人颇多,运用超现实意象创作的极少。在唐代诗坛,敢于运用超现实意象的惟李贺一人。成功地构塑新奇意象使李贺成为一名杰出的诗歌天才。
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与白居易的《卖炭翁》和韦应物的《采玉行》界定了不同的艺术分野。《卖炭翁》严格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老翁卖炭,炭被官府豪夺一事,暗含对时***的讽喻,思想意识不可谓不积极,但这种现实意象缺乏创意,缺少诗歌表现性的审美价值,韦应物的《采玉行》亦然。同是写民生疾苦的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则是诗人忧愤情绪经过内化的艺术表现。诗人想象超常,笔调沉痛。构塑了“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的超现实意象,阐明采玉老夫积年累月在蓝溪采玉,搅得龙不安宁水不清,却难填统治者的欲壑。“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诗人好像是说蓝溪之水与劳动人民结下了不解的怨恨,实是诗人用意微情浓的微词去启发人们,委婉含蓄地指出谁是罪魁祸首,对统治者的深仇大恨用恨溪水来表达,更是妙笔生花。这种超现实意象赋予蓝溪水以人的性格,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从而领略其中意趣,产生愉悦的审美快感。这是李贺诗神奇意象运用的高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华文出版社,2000.
贺新年的古诗篇6
1 “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中,选自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的《越中览古》,第2句是:“义士还家尽锦衣”,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战士还家尽锦衣”。
2 “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赏析示例”中,同样选自上述版本的李白的《将进酒》第18句是:“但愿长醉不用醒”,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但愿长醉不复醒”。
3 “散文之部”第四单元“自主赏析”中,选自《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的《阿房宫赋》第2段,有一句是“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4 “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所选李贺《李凭箜篌引》,课下注释①对李贺其人的注释文字是这样的:
“李贺(791-817),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终身抑郁不得志,27岁就去世了。”
古诗文存世时间长,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不同版本,这很正常。在这里想说的是:教材编者将不同版本的古代诗歌散文内容编入教材供高中师生使用时,能否考虑得更周全一些,从而将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
1 “义士”和“战士”,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在第1612页和第1714页对“义士”和“战士”的解释是:
[义士]:勇于维护正义的人;侠义的人。
[战士]:①***队最基层的成员;②泛指从事某种正义事业或参加某种正义斗争的人。
众所周知,勾践被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励精***治,“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举国上下,发愤***强,同仇敌忾,最终报仇雪耻,锦衣还家。从战前动员来看,尽管“三千越甲”是为“义”所激,士气高昂,但由“将帅二三子夫妇已蕃”可知,他们本是越国的臣民,国家有难,慷慨以赴,本属分内之事,情理之中,何“义”之有?称凯旋而归的将士为“义士”而非“战士”,不亦惑乎?因此,愚以为还是采用“战士”的版本为好,以免产生歧义,导致误解!
2 《将进酒》中“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我们通常见到的版本多是“但愿长醉不复醒”,也有“但愿长醉不愿醒”的说法。那么,哪种说法最切近诗人内在情感呢?当是“不复醒”。因为“不用醒”是“不需要醒”,“不愿醒”是“不愿意醒”,“不复醒”是“不再醒来”。
李白厌恶黑暗官场,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他当然希望一醉方休!而“不用醒”之意则显突兀。一则“需不需要醒”似乎受客观条件制约,而此句则完全是直抒胸臆,只有“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与客观需求无关;二则“长醉”状态下应是无意识的,至少意识比较模糊,不管客观上需不需要,主观上实际是“醒”不了的。而“不愿醒”中的“不愿”与“但愿”对举,这样似有割裂文意之嫌:只愿意长醉下去,不愿意保持清醒。换句话说,就是只愿意长时间保持醉酒状态,不愿意头脑清醒地混迹官场。看似说得过去,其实在原句中,“但愿”两字统领后边所有文字“长醉不复醒”,其中“不复醒”是对“长醉”状态的进一步阐释!
3 《阿房宫赋》第二段中,到底是“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好呢,还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好?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得从“得”字的意思说开去。随便翻开一部《古代汉语词典》去查,“得”字有一个最基本的义项,就是“能,可能”,例子不用多举。在该句中,联系上下文的语境,从“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可知,天天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之后翘首以待的宫女们盼望始皇帝驾幸自己处,那就像大旱之望云霓,赤土之盼甘霖,是殷切盼望见到而不能见啊!不仅文意豁然,而且主动被动昭然!可“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能表达出这番意思么?相反,它只有两种解释:皇帝不想不愿见宫女,宫女不想不愿见皇帝。而这两种解释既不合文意,又不合情理!所以,还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好1
4 认为李贺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这简直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陇西”只是李贺的祖籍。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说李贺是陇西人呢?
李贺(公元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是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又因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称之为李昌谷。他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高轩过》《雁门太守行》《罗浮山人与葛篇》等。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具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更重要的是,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尚存李贺故里的一些佐证:昌谷今名无存,据考证应为今宜阳县三乡乡。李贺故里当在连昌河东的西柏坡村。这一带村落相连,绿竹成园,有的竹园超过百亩,与李贺诗歌所写相似。1992年10月,西柏坡学校落成了高3.29米的李贺雕像。连昌河西岸有唐塔一座,砖结构九级密檐式,高十余丈,下部砖刻浮雕完好,为五花寺(即连昌宫)遗址,旁有汉山云刹光武庙。当年的权贵显要和文人学士武则天、唐玄宗、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均在这一带留有诗文。
贺新年的古诗篇7
一、诵读为本,体会情感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诗中的情感,都是通过孩子的反复诵读,反复品味,才能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古诗诵读的方法有很多,如学生个人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在反复中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多读,学生就能把握住诗词的节奏,更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这样在读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情感同时受到熏陶。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同桌对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想象诗人贺知章回到家乡后的情景,读着读着,贺知章的失落、伤感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我让学生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再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妈妈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关心你,特别是你出远门时妈妈对你的叮嘱,从而感受到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二、积累为重,丰富底蕴
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积聚过程。《劝学篇》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些知识本来不理解,但积累多了,诵读多了,自然就能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在教学古诗时,我经常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背诵、积累,并学会了运用。
春末夏初,草木茂盛,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祖国到处美不胜收。这时候,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当学生置身大自然,便睹物生情。如:看到粉红的桃花争先开放,鸭子在水中嬉戏,便会随情吟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到岸边吐出嫩芽的柳树,花中飞舞的蝴蝶,便情不自禁地吟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在吟诵中不断积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一句句、一首首优美的诗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为辅,提升素养
贺新年的古诗篇8
[论文内容摘要] 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的竹子历来为士人所赞许咏叹。李贺独特的“竹笋”意象群似乎与唐代的普遍认识和而不同,它们突破了传统的竹子意象性格,与诗人本身经历具有密切的关系,显示出了诗人自我价值追求和艺术意志。
作为生于修林之中,长于幽泉之畔,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的竹子,它的经寒不凋,坚韧挺拔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在自我意识很强,喜自然山水的唐代,竹子更是作为一种体现士大夫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和某种心理寄托的意象在数百首诗歌中为人们所歌咏。就是素以虚幻荒诞,喜以瘦蛟、枯兰、鬼雨、碎蚁、秃襟等诡异意象入诗的李贺也写下了数首咏竹之作。同是咏竹,在传统的竹子意象之外,李贺独特的“竹笋”意象群与唐代的普遍认识和而不同,显示出了诗人自我价值追求。尤其是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反映出诗人在性格特征、人格操守、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上既有传统竹意象之理又有与众不同之处的特点。
一、自诩龙材质,笑揽凤来仪
关于竹子的传说最引人遐想,“化龙招凤”的传说久已有之。传说竹茎可以化龙,竹实可以招凤①。孤竹待凤生发自《庄子·秋水》中的“非练不食”一典②。这是中国古典诗人潜意识中浪漫思想的强烈投射,给竹子建立了一个无穷瑰丽的世界,用龙之吟声显示作者高贵鸿志,以凤之屈驾光临寓意诗人追求人生理想,希望“凤”的举荐和提携。这种求得自我满足和外人认可的相互作用,使竹子在唐代人心中兼有了认可自我价值和求得权贵赏识的表意特征。
李贺的《北园四首》亦有涉及到“化龙招凤”的典故,不过却是化龙相同而招凤心异。
《新唐书·李贺传》写道:“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③李贺对这一王室宗人的出身颇以为荣,他在诗中写道“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其一),表明自己的出身高贵,以龙材自诩,因此可以傲壮豪气到“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以一夜千尺之气势,可见作者志向高远,而别却一句干净利落,给人以瞬间变化之感,以新生之势,成升天之业,可见龙之英姿豪气。同时以千尺与数寸作对比,两个数量词的比较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状况的比较,可见作者自诩不凡。纵观全诗,作者夜抽千尺,直上云霄的信心并非凭借外物,而是自信自己有龙吟之质,因此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自信心。
而在另外的诗句中我们却可以看出作者对外人的眼光有何见地。在第四首诗中,作者先以司马相如自比:“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由此可见此时作者想说他贫病无聊,家无长物。可是后两句“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回锋急转,不但化了前两句的黯淡景象,还把整个诗引入了一层新的境界,更给招凤传说添了一种新的心理期待。孤竹待凤本是一种追求孜孜功名的孤苦期待,孤竹就是怀才不遇的意象,以仰视的态度观凤待凤,希望自己可以引来凤的提携和举荐,因此更多的人表现为一种执着的痴情和希望幸运降临一夜拔千尺的侥幸幻想。
作为已经自诩为龙材傲视千尺披靡寸泥的李贺来说,他虽然热衷功名,也迫切希望加官晋爵,但是却多了一种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自信和乐观。诗人自诩为龙材,凭着强大的自信心,在千亩竹林迎雨而啸中怡然自得,因为他有把握那栖息着凤的一枝竹定会映入自己的酒樽,因此反而举重若轻,把苦等变为信心满怀的笑纳,李贺的龙章凤姿赢便赢在这种自我意识的突出和强大的自信心上。
二、硬羽偏折翅,怨节化恨啼
李贺虽自视出身高贵,但他引以为豪的出身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由于父亲名字的避讳,他看得等若生命的进士前程却还未开始就画上了句号,这无疑相当于雄鹰折断了翅膀,再也无法翱翔于天宇。作为一个“士不遇”悲剧的主角,此时的李贺心中的悲愤之气和原本对自己的完美评价恰也促成了一种士人多有的霜骨傲节,但是他既没有王维的淡泊,也没有李白的旷达,更没有杜甫的悲悯,他的无奈在于内心完美的自我认定和跻身于士大夫阶层的愿望不可放弃任何一个,但是却要眼睁睁地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因此在对自我的挣扎与否定中,他没有选择去做一个以竹砥砺自己的高风亮节的寒士,也没有以竹为友成为移情大自然的隐士,而是完全沉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中,咏竹的诗作也呈现出一种凄冷幽邃的独有之病态色彩。
李贺这种抑郁后的不正常心态成为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迷雾,他消极怪僻的性格反映到他的诗中去便有了诡异的意象和跳跃的思路,为他赢得了鬼才之称。看起来满怀凄怨的第二首《北园新笋》也历来为批评家看好。诗的前两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作者自己创作的诗歌。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又有情思,蕴意十分丰富。次句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写竹之柔美婵娟;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写“楚辞”之触目惊心。这里,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黑离离”这一对矛盾的形象,表现内心的幽愤。
后两句着重表达怨恨的感情。“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本身题诗竹上,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可是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无情有恨何人见?”这里用疑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极力刻画竹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恰似伤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积露,不时地向下滴落,则与哀痛者的垂泪无异。
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在写竹的愁苦,实则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这种哀怜、凄婉又怀有强烈激愤,格调阴冷的诗句舍弃了一般咏竹诗的意象规范而赋予竹子情恨;舍弃竹子高风亮节傲骨坚贞的品质而用楚辞蒙上一丝怨毒;舍弃那竹节挺拔秀美的谦谦君子形象而取其哀婉凄惨的女性情怀。同样是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气节,但是这首诗表达的方式却因李贺独特的审美而有了差别。
三、咏笋我化物,师心神领情
同样都是咏物诗,李贺的《北园新笋》较那些借写竹子风貌引申出意象特征的诗,则不以毕肖事物形貌为终极目的,而是在诗中把主体感受摆在了第一位,万物皆师我心,非以我观物,而是以我化物,以神取景,使整个诗篇好像有精灵鬼魅穿梭其间,使竹子有了与其他人所咏之竹不同的神韵,可以与人进行最直接最彻底的情感交流。同时,由情领物的艺术意志使他的咏竹在笔法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修饰的突出和感情的概念化。李贺本满怀着一腔热血和胸中成竹,但却最终只能是饮恨而逝,他不断地被希望和绝望所折磨着,只有靠诗歌来实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他用一种可怕的激情去创作。诗人愤懑满怀的情绪主要表现为艺术上的精雕细琢,修饰上的叠床架屋。《北园新笋》其三:“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作者字斟句酌,用“家”“石”“阴”“紫”“春”“新”等等修饰各种意象组合,纵观全句,几乎无一物无修饰,无一事有闲字。他把相关的意象加以古人不常联用的字联用,加以修饰再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了通感、移情的写作手法,由家泉到石眼再到竹茎,仿佛用诗句串联起装扮一番的意象群,不是因感而倾泻,而是字字雕刻而来。此时作者诗中的竹子不再是单纯的清雅之士,而仿佛是穿上了绮丽诡异又有异域风情的楚服的起舞人。同时,把石眼、阴根等不为竹所常用的意象与竹子相连缀,更见作者的匠心独用,研磨之工。
李贺在造语奇险的同时把竹子意象感情进行概念化处理。虽然中唐以后更多的赋予意象审美价值,但作者更多的是以我情度物情,反而架空了竹子意象本来所代表的审美理念,再加上对修辞造句的过度重视,使竹子所代表的感情变为一种墨守陈规的概念。竹子的形象从诗中淡化,整个诗歌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感情线索。如他描写竹笋清雅高洁、坚韧不拔和萧瑟凄苦,都不过是点到为止,借题发挥。作者只是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借用竹子倾泻而出,而非以竹为已,崇尚竹子的风骨气韵;李贺的鬼才鬼在修辞设色,而非竹子的意象;他是在师心,而非师造化。
2.个人感情的过度介入。李贺一生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生平经历又不甚丰富,在书斋中经历了大半个人生,可以说书斋的事物对他来说无物不含情。对于书斋中的竹子,李贺难免所歌咏的多是自己的感情。德国著名学者立普斯曾经说过:“在我们自己的心灵里,在我们内心的自我活动中,有一种如骄傲、忧郁或期望之类的感情,把这种感情外射到一种表现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对象中去,在这种对象中,精神生活正确无误地找到了它安顿的地方。”④我们观李贺之竹,更多的看到的是李贺的化身,而非竹子本身。
第一,是强烈的生命意识。《新唐书·李贺传》载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⑤这种纤瘦的长相和他的短寿正好印证了他孱弱多病的健康情况。面对初生的竹笋,诗人一面感到自己寿期不久,一面又渴望能够有像竹笋一般可以“一夜拔千尺”的生命能力。在他的笔下,竹笋可以青云直上,拔地而起迅速成长;可以春粉敷面,香汗淋漓虽纤纤细枝却别有一段青春少女的风韵;可以生长于嫩青的新篁中拥有春光大好的新鲜世界;可以在雨啸中千亩簌簌而动,在莺啼燕语中轻盈起舞翩翩如画。他把各种美好的生命活力和意象赋予了笔下的竹笋,透露出作者自己本身对于生命的强烈向往和对于生命有力向上的歌颂。
第二,倔强的生存形态。竹子一直是人们心中雅节君子的形象,但在李贺的诗篇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对于竹子倔强顽强生存形态的铺张描述。在作者手下,温文尔雅的竹子多了一丝壁立千仞的刚强,多了一分隐忍***的风骨。就生存环境来看,“家泉石眼两三茎”,李贺笔下的竹子生存在“石眼”之中,但是仍然可以晓看紫陌,复有出者。在“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中,竹子新发就被刮去竹皮,流露着嫩香春粉,给人一种病态的美感,后文又用黑色的墨汁与春、粉相对比照,加强了色彩对比感,用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视觉刺激,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残缺疼痛的美,也写出了竹笋虽嫩却顽强的形象。作者身体心志敏感脆弱,却在世上饱受打击,在种种困境中,他对于自己的困境反而形成了一种欣赏的心理,以写痛苦诡异为情趣,因此,才特意描写在生存形态上有缺陷的竹子。
李贺士不遇的遭遇和他的短寿铸成了他的悲剧生命,他有着诗歌创作的冲动和对诗歌几乎狂热的追求,这种宣泄自己和切磋琢磨的创作行为,使李贺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成就了艺术表现力最瑰玮奇异的诗歌风格。《北园新竹》这四首诗集中的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赋予普通的意象奇特之处,迥然于传统借竹抒怀的咏竹诗,而是以我为中心,使竹子成了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令这谦谦君子变成了峻刻讥峭又新生柔弱的新的性格形象。
注释:
①韩秀琪、刘艳丽:《历代花鸟诗》第273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②《庄子新释》外篇《秋水第十七》第401页,原句:“夫宛刍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练实:竹笋。
③⑤《新唐书·李贺》卷203,第5787、578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刘银光:“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咏物诗漫议),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出版社1984年版。
2.傅璇崇、蒋 寅:《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隋唐五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王 琦注释:《李贺全集》,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5.廖明君:《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贺新年的古诗篇9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千古不朽的诗篇浩如烟海。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范异卉,这就是李贺的诗歌。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他,目睹朝***昏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幽幻神奇、缥缈无端。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用“别浦云归”、 “芙蓉叶落”、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更见匠心独运,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出神入化,想落天外。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想象奇伟,构思精巧。如《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用“踏天磨刀割紫云”来赞扬端州石工采割砚石的技巧。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等等,充分表现诗人想象奇伟、运思精妙,产生惊人的魅力。
二、李贺诗以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朦胧幽奥,如烟浩渺;如《李凭望篌引》诗中一系列的典故,使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一片朦胧。如索解其典故,就可以知道作者技艺的精湛。全诗中心是李凭演技高超,作者处处按演奏的艺术效果来加以描写——云彩为之不流,舜纪素女因此而惆怅,声音如玉碎风鸣,像荷花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在微笑……这一切,都得调动读者的想象,去完善诗中未讲到的演奏效果。这样用典,既灵活自如,又化为诗魂。同时许多典故又有了“多主性”,表达意蕴更为深奥高远。
神出鬼没,意境深邃。如《巫山高》诗人一开笔便将读者的退思引向苍穹。神女瑶姬是诗中主角。她的行踪缥缈,不念旧情,“一去一千年”、“楚魂”在峡中往返徒劳,只能“寻梦”而已。诗中瑶姬的形象纯是写意,未着一笔描绘,但她的行踪、风韵却似可见。如此用典,“味外之味”极浓。“楚魂寻梦风飔然”一句,非常幽冷。通篇造境奇特,笔触新奇。
幽冷豁刻,阴森爽肃。李贺诗歌神秘阴森的氛围,瑰诡凄冷的意境,从而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如《将进酒》诗的前面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场面缤纷绚烂,有声有色,给人极强的敏悟。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死的悲哀,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
三、李贺诗以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凡艺术,都必须具有形象性,才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蕴。构成艺术特征的形象,在诗歌中就是意象。意象是心灵化的心意附着物,是内情与外景的重合,意象包括按生活实有之景重新组合的现实意象和跃出生活常情的超现实意象。在唐代诗坛,敢于运用超现实意象的惟李贺一人。成功地构塑新奇意象使李贺成为一名杰出的诗歌天才。
新奇精蕴,超然物外。《老夫采玉歌》是诗人忧愤情绪经过内化的艺术表现。诗人想象超常,笔调沉痛。构塑了“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的超现实意象,阐明采玉老夫积年累月在蓝溪采玉,搅得龙不安宁水不清,却难填统治者的欲壑。“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诗人好像是说蓝溪之水与劳动人民结下了不解的怨恨,实是诗人用意微情浓的微词去启发人们,委婉含蓄地指出谁是罪魁祸首,对统治者的深仇大恨用恨溪水来表达,更是妙笔生花。这种超现实意象赋予蓝溪水以人的性格,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从而领略其中意趣,产生愉悦的审美。这是李贺诗神奇意象运用的高妙之处。神奇莫测,匪夷所思。
四、李贺诗色彩秧丽,奇警峭拔的语言艺术,惊人耳目,给人以美的感受
李贺诗作语言不拾他人牙慧,不蹈常袭故,他楼玉雕琢,又设色浓艳。杜牧说“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李贺诗的浓艳特色是承泽于六朝宫体,但是李贺对宫体作了改造,用奇警峭拔济宫体浮艳之穷,别具特色。
色彩艳丽,积妙喜人。如《上云乐》中句“飞香走红满天春,花龙盘盘上紫云。”香烟和烛光像春气般弥漫天空,如龙盘绕云际。
***景壮美,观瞻雄奇。《将进酒》“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风玉脂泣,罗帏乡幕围香风。”各种珍看美味玉液琼浆,一经诗人神来之笔,便五彩缤纷。
贺新年的古诗篇10
1.展现语言美――我来读一读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只有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教师可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 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浓浓的思乡之情跃然其中。
此外,唱读也是我常用的一种方法,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网上有很多古诗新唱的曲子,我把它们***下来运用到我的古诗教学当中,和同学们一起反复听,认真学唱,大家兴致勃勃,在唱歌的同时,很快就把古诗背诵下来了,而且印象深刻。
2.体现形象美――我想画一画
低年级的孩子热爱涂鸦,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事半功倍。基于这个特点,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由画入诗,以画解诗,由诗及画,诗画一体,在诗与画间走一个来回,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
记得学习《村居》一诗时,我一边吟,一边引导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出嫩绿的小草、欢快的小鸟、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柳,翩飞的风筝,而学生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这样自然就把"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牢记于心了。我们的课本上还有很多这样可以拿来一画的古诗,如:《咏鹅》、《画》、《小池》等,尽可以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涂鸦一番,一颗颗充满情趣的童心定会跃然纸上。
3.显现意境美――我要讲一讲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完《所见》进行小结后,我引导学生把这首诗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一讲。
此外,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画。学完《春晓》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4.重现传统美――我会演一演
基于语文实践的活动更能提高课堂效率,角色扮演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而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此,我常会选择一些有深刻意义的古诗,让学生来演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