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故事大道理10篇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理解;多元;经典童话

【中***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17-0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对社会、***治、艺术、文学、教育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典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幼儿园语言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在儿童童话世界的“统治地位”。具体到幼儿园教育中,经典童话教学内容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解构和挑战,逐渐演变为部分编辑的创作蓝本,被改编成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故事,进而改变了传统经典童话传递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因此,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解与多元的特征,探讨经典童话的改编过程,为经典童话的改编、幼儿园童话故事教材的选择以及故事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

一、后现代主义的缘起及特征

当前,学界普遍认同的现代期指工业***到二十世纪中后叶,这时盛行以唯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为人类大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膨胀,人与自然关系破裂与失衡,全球化问题突出,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呼唤着一种新的范式来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难题。因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应运而生,对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尔明在《回归宇宙论》中指出:我们必须调整自己……认识到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已成为过去的事情……(后现代世界)尚未发现如何以“是什么”来界定自身,目前仅能以“不再是什么”来界定。在适当的时候,从现代到后现代科学的转变将通过哲学和神学的相应变化来呼应。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许多研究者都试***对它进行定义,其中,王岳川(1999)先生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指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而与此相关,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状态中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这一概括既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它的特性。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它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不确定性、多重可能性和解释性,对事物的理解从绝对到相对,从客观到主观。后现代主义摒弃了现代社会对同一性的追求,强调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对科技和知识真理进行多维度或多方面的审视。它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取向而建构起来的,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个人经验、不同的认识立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完全可能是多样化的。

(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过于相信人的理性,导致把科学知识尊为最高贵的知识,并最终演化为对科学的迷信,使得人的理性成为一种工具的理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并不是一种客观的知识,而是一种较为主观的、相对的知识。因此它反对一元论、二元论,而倡导多元化与多重的价值观,对永恒的真理表示怀疑;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推论,放弃了现象和本质、主观与客观之间二元对立的看法,放弃了对事物本质和真理的追求,而重视现实***景的表象和枝节,走向差异和多样化。这种多元化的知识观消解了科学知识的权威性,解构了权威和经典,激烈地批评了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论断,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性和多元性特征,对文学、教育、课程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现代世界对教育的挑战之一便是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课程。而经典童话作为儿童文学和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后现代视阈下经典童话的嬗变

童话的英文为Fairy Tale,其中fairy是指仙人、仙女、小精灵;tale指故事,即童话就是“仙女故事”或者“精灵故事”。《辞海》中提到:“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经典童话是指最具权威和典型性的童话,它们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淘汰,并从众多童话故事中得以保存下来。经典童话除了具备儿童文学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它独特的特征,在现代主义取向下,其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式化,即故事开头结尾、故事形态与情节结构的模式化。其中开头结尾模式化表现在以“从前”开始,以“从此以后”收篇;故事形态模式化也可以称为“类型化故事”,如“天鹅仙女型”“灰姑娘型”“两兄弟型”“三姐妹型”等;经典童话的情节结构多采用三段式情节结构。二是传统化,即主题传统,主要包括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主题。

后现代主义要求经典童话摒弃现代主义取向下的模式化、传统化,从而走向理解与多元。目前,基于经典童话具备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许多的创作主体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改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和主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随着社会进步,经典童话的内容已经不具备时代的适应性及超越的导向性,传统的表现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模式,对经典童话的理解强调标准化和统一化,凸显了童话文本的封闭性和结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想使经典童话呈现多种可能性和解释性,并且要求我们尊重其差异性和多元性。具体表现为:后现代经典童话的内容与主题多元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对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从绝对到相对,由“作家中心”到“读者中心”或从“文本中心”到“幼儿中心”,重视幼儿的主观理解和多元理解。如,在巴塞尔姆创作的后现代童话《白雪公主后传》中,王子虽然有着贵族的血统,但完全是一个猥琐无能的人,根本不能完成拯救白雪公主的愿望。因此,这一改编后的童话完全将童话里所宣扬的善良最终将战胜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主题彻底消解了,使经典童话的内容主题更加多元化。

(二)叙事方式从宏大叙事走向多元叙事,叙事结构去中心化

经典童话的叙事方式是以总体性的宏大叙事方式为主,而经过改编的童话则采用了多元化的叙事方式;经典童话围绕一个中心,各个片段互相联系,呈现统一性的特点,后现代主义使叙事结构去中心化,出现多中心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在童话故事题材的选择上尊重多元化,并且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挖掘故事的多个中心,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如,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打破了宏大叙事的传统惯例,全书虽然分为三大部分,一百零七个***片段,但读者很难看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他声称碎片是他信赖的惟一形式,故事是不同片段随意组合的一个集合体,各个片段相对***,叙事结构多元化。

(三)情节与人物角色体现生活化、情境性

生活化即故事情境贴近社会生活现实,人物更加写实生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故事情境生活化,后现代主义从经典童话常发生的情境(城堡、森林等非真实的情境)转向了现代生活情境。二是故事角色生活化,人物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反映了幼儿的真实生活。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是典型的代表之作,故事中的主人公们离开了神秘的大森林,来到了现代都市中生活,做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的事情。童话的情境被放置到了现代社会背景之中,人物角色变成了现代社会的普通人,这一场景和形象更利于幼儿联系自身的经验来理解经典童话。

(四)模式打破传统,结局凸显多重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读者对传统故事结局的期待,使故事结局拥有多重可能性,读者通过“白组织”来理解经典童话,引起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引领读者以开放的、多元的视角来解读童话故事,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经典童话的创作注入了活力。例如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故事的结局并非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王子吃了巫婆为白雪公主准备的“毒苹果”――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公主在王子墓前为爱而死。这一故事结局彻底颠覆了读者对传统故事结局的期待,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种新形式给人独特的、全新的心理体验。David Wiesner在2001年改编的《三只小猪》甚至让读者看不到结局,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五)内涵淡化道德说教功能,道德判断从绝对走向相对

经典童话创立之初是用于培养儿童社会意识的,以稳定和巩固社会秩序。后现代主义改变了经典童话传统的认知范畴,即非善即恶、非白即黑的二元定律道德判断法则。它认为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道德判断从绝对走向相对。因此,教师要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允许多元化的道德判断。在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丑小鸭》中,塑造了一只相貌极丑的丑小鸭因为其长相而受尽了折磨,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而席斯卡和斯密斯参照《丑小鸭》创作的《真正的丑小鸭》中,故事放弃了丑小鸭的浪漫幻想,回到了现实故事本身,主人公还是那只丑小鸭,但是它由自卑的鸭子变成了自信的小鸭子,通过对高雅天鹅理想的破灭,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不一定都会实现。由此可见,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故事一改传统的道德判断方式,开始以多元化的道德判断法则来理解故事所表现的道德原则。

三、经典童话改编的未来:传承与超越

后现代主义使儿童文学更加多元化,关注儿童个体的文本解读和多元理解,使读者拥有多元化的理解方式和独特的心理感受。同时,也提醒我们不可一味地固守经典、迷信经典。然而,我们应当明确被后现代主义“颠覆”了的经典童话,依然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结合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经典童话嬗变的探索,对于经典童话改编,应当做到传承经典与超越经典。

(一)传承经典

传承,就要继承经典童话的“经典味儿”。在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经典童话因其过分强调童话故事的模式化和传统化,遭到“颠覆”,但“颠覆”并非灭亡。经典童话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表达力,它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惩恶扬善的普遍心理,传递给儿童发现、创造和维系爱与美的价值取向。同时,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粹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儿童文学中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对经典童话进行改编时,要在注意“以儿童为中心”的基础上,汲取经典童话在人物选取、情节安排和价值传递等方面的精髓,让经典童话继续发光发热。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2

一、多种形式诵读,传承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诵读是对典范性、权威性并经过历史结晶的最有价值的国学典籍的诵读,它重在“诵”。“诵”,意为“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诵”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诵读,在诵读中探索,在诵读中感悟和理解,在诵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1.有节奏地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教学中,第二种停顿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小节线,以便更好地进行诵读。如教学《学弈》一课,在初读时要引导学生画出小节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画出小节线后,学生懂得怎样停顿,读起来也就朗朗上口了。

2.配乐诵读。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在诵读教学中,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把朗读者融入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朗读者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教学《学弈》一课时,选择古筝曲子来配乐诵读,学生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声情并茂地朗读,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不仅能给听众带来美感,还能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扩大读者与听者的想象空间,最终达到理解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教学目的。

3.摇头晃脑地读。古代诗文讲求韵律,富有音乐感,诗人读诗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随着文章的节奏和韵律摇头晃脑,进入诗境。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摇头晃脑地诵读,不仅能把握诗词的节奏,让学生逐步进入状态,既读得非常投入,又能感悟诗文的韵律美和内涵美,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

4.表演诵读。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形式之一。经典诗词的内容往往是通过小故事来揭示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如果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经典诗词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并表演出来,就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经典诗词。如表演《学弈》中两个弟子学习的情景,当乌鸦飞过时、当树叶飘落时、当叫卖声响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而另一人心猿意马的情景,可以让学生明白两个人由于学习态度的不一样,学习的结果也不一样的道理,进而理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也能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深化学生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故事启发理解,感悟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诵读关键在“诵”,过程在“趣”。国学经典中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如果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在故事中感知,在故事中体验,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解经典故事,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如教学《弟子规・出则悌》一课时,通过给学生介绍历史上很多孝悌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典故事。如讲唐朝李绩的故事,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一样的大官员,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可在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李绩的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是老人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孝悌的精神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三、联系生活实际,弘扬国学经典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文意蕴高远,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1.运用经典,明辨是非。教学《弟子规信》时,通过创设情景剧“小红和小明”,让学生判断,他们中谁对谁错?错在哪?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这样失信的事?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就自己与朋友、父母、同学等相处时是否做到“信”来谈感受?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规范自己的行为。

让经典走进生活,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学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2.运用经典,充实习作。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文后,会在习作中引用经典名句来充实习作,突出习作的主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学生的习作片段:

①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我用学过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劝导他。

②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恩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来到瀑布下,仰望倾泻而下、泼洒飞流的瀑布,我不禁想起的诗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把学到的国学经典诗词运用到习作中修辞语句,不但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还使文章显得更生动,语言更亮丽,体现出学生具有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

四、有效拓展,展示国学经典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3

一、引发问题的问题――典故:中国古代诗文创作的独特魅力

在文学范畴内,典故最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解释与此相类:“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用典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通过用典,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浮想联翩等作用,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强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创造出相应的优美意境,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但是,典故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地读懂诗词,更谈不上鉴赏,甚至会对作品作出简单化肤浅甚至错误理解。

二、问题缘起

小时候在诗配画卷轴中见到过李白的诗《东鲁门泛舟》,至于诗中提到的东鲁门究竟在哪里,李白如何到的东鲁门,这泛舟又是怎么回事等问题皆不放在心上了。现在因为要与学生探究又名《别东鲁诸公》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于是便欲借此机会把潜藏多年的困惑一探究竟,这一探不打紧,众多解释中的一种独到见解竟引发了新的更深层的困惑。

三、问题再现

(一)先看原诗:

【其一】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其二】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二)再看背景:

《东鲁门泛舟》是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二首。作品记录了诗人寓居东鲁时,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往还饮酒的一段生活,描绘了兖州城东郊(现在一般都认为是泗河金口坝一带)月夜的优美景色,抒写了诗人在月下泛舟的豪情逸兴。

(三)关注理解:

问题在于第一首的白话译诗,直观起见,照搬过来:

太阳下落,沙滩明亮,好像是天空倒着敞开了。波浪激荡,流水环绕岩石,仿佛是岩石摇动。小船在月下飘行,顺著小溪流转。月光照耀山的北面,一片银白,真以为是雪后的景象呢!

问题就在译者把诗中的“山阴”理解为“山的北面”。这种解释貌似很有依据,因为根据古代文化常识,山北水南谓之阴,比如淮阴就在淮水的南岸,类似的还有1949年人民攻克的要塞江阴就在长江的北岸。

假如真做此种解释,李白的诗便是写实了,而且是一种非常庸俗的、缺乏诗人在月下泛舟的豪情逸兴的特殊意境的写实,诗的味道荡然无存,李白豪迈飘逸的诗风又体现在哪里呢?

那么,诗中的“山阴”究竟该作何解呢?

四、问题探究

愚见以为诗中的“山阴”应该作为一个地名来理解,即今浙江绍兴。理由如下:

(一)套用古人“以经解经”的思路,先看《东鲁门泛舟》的第二首:河水像青龙一样环绕着石堤,流向桃花夹岸的东鲁门西边。如果你在明月当空的夜晚,乘舟游览月景,那和游览浙江剡溪一样风流倜傥。其中的“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两句充分表现出月下泛舟的爽意,最后一个反问句使语势更加强烈,不仅写出了东鲁城东郊月下的优美景色,更体现了作者的满怀豪情。不过,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的典故予以形容,该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从这个故事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雪夜访戴”表现的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

我们在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李白所用典故更为明确地说明了王子猷住在山阴,因此,可以非常清楚地做出判断:山阴是地名而非“山的北面”。

再回头赏析第一首中的一些重要细节。“轻舟泛月寻溪转”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王子猷的“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心情的真实再现。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然而,他那忘乎其形的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且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糊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李白游兴高涨、情致盎然的人生体验。之所以能呈现出如此境界,端赖不失时机的运用典故。

(二)依此再看再看李白的另一首诗《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这里的贺宾客就是贺知章。因为贺知章是山阴人,诗的后两句“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又恰到好处地用了王羲之的典故。诗中以王羲之比贺知章,说王羲之写《黄庭经》换山***士所养的白鹅的故事,又是在山阴发生。

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绝的特长之一,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发挥出无尽的诗意。

(三)其他佐证:

1.山阴地名的由来及更替: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得名于南部的会稽山,山阴县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9年),山阴隶属会稽郡,即今浙江省绍兴市。

2.山阴地名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最典型的代表当属王羲之《兰亭集序》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由上述可见,“山阴”确实应该作为一个地名来理解,而且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五、再说典故

稍有不慎放过了一个典故,李白诗歌的意境顿时索然无味了,由此可见典故在古典诗歌中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典故所产生的严重问题。

前文已经说过,李白是运用典故的高手,不妨再看一个《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用到的典故: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两句诗用的是《南史・谢灵运传》中记载的故事。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之处,为了登山省力,他特地准备了一种屐底前后装有活动齿的木屐。李白引用此典,意在显示“梦游”中的身心放松和愉快心情。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4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诗 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引用古时有关人、地、事、物等之史实或传说,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或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者,均可称为“用典”。古诗因为篇幅的限制,需要用浓缩的典故以达到更高更美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效果,而典故具有浓缩性和普遍象征意义的内涵,可以使作品从广度到深度,从内容到意境都发生很大的飞跃。在古诗中,诗人引经据典不仅仅是为了援引古人先贤的言行事件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也是在于以寥寥数语蕴含丰富内容,追求作品的典雅华美,含蓄婉曲。中国古代诗人用典尤具特色者,当推李商隐,而在义山诗中用典艺术特色最突出的当属无题诗。

李商隐对于用典的喜爱,“多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使他的诗“隐词诡寄”(张采田语),“深情绵邈”(刘熙载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语)。但也因用典的频繁和晦涩,使诗“埋没意绪”(冯浩语),“纤曲其旨,诞漫其词”(朱长孺语),因此诗意婉曲晦涩,在可解和不可解中徘徊,以致诗人元好问读后都不免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是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寄兴深微,寓意空灵,以婉曲的艺术手法表现自我丰富且复杂迷离的情感,而被历代文人和评论家大家赞赏的委婉深曲的朦胧美则归功于李商隐对典故的独特运用,典故的创新运用手法不仅使无题诗通过带有神话志怪色彩的意象,塑造了神秘优美富有情韵的意境,而且也曲折间接地营造了隐秘深邃的内心情感,发挥了典故意义的共性以升华情感氛围、引起读者共鸣。下文将主要围绕以上作用进行分析。

一.李商隐通过用意隐晦的事典文字的多重含义,曲折间接地暗示折射出隐秘朦胧深邃的内心情感经验。今人徐复观曾指出典故具有象征的作用,以简驭繁,着重于借用典故内涵折射层次错综复杂的内心经验。象征作用中的典故意象在诗中含义多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典故的比喻作用不同,指称倾向并不是单一的,不是用一个事物或事情说明一个道理。李商隐有别于其他用典诗人的不同就主要表现在无题诗中典故称谓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即事典文字不是一对一的指称,而是通过典故的多义性,更加含蓄隐晦地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

以《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颈联“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为例。此联并列用典,涉及了四位历史人物,前一对人物源于晋代大臣贾充之女与他的僚属韩寿的爱情故事,此历史典故出于《世说新语》, 韩寿为贾充掾,与充女相悦,两人后喜结连理;后一对人物基于《文选・洛神赋》中曹植感甄事的传说,即曹植曾欲求甄氏为妃,可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后来甄妃被谗言所害,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了曹植,曹植曾梦见甄妃对他诉说爱慕之情不能如愿的遗恨,曹植遂作《感甄赋》。此诗中典故意义非常隐晦曲折,首先,这四位历史或传说人物共通性较少,对应关系并不显而易见。唯一的相似性表现在贾氏与甄妃都用情专一忠贞,但是这两个故事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如愿以偿,一个抱憾终身,一正一反,这样即便我们假定诗人借典立意,但也难以确定典故文字的具体指称意义。如果义山是借典自喻,那么诗人与典故人物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倘若理不清这层自喻关系,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究竟是用这结局一正一反的典故,意在说明爱情自有它不可扼制的魔力,表达自己相思成灰的绝望和悲苦,还是“借夫妇以喻君臣”,象征马逢伯乐而鸣和士遇知己而达的理想遭逢?

二.李商隐着意发挥围绕典故意义的类型而滋生的审美特性以激起文化群体共同体验的共鸣来达到情感升华,从而更富感染力地揭示自我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无题诗中多以寄托为主,笔者认为其寄托的载体主要体现在典故中的或人物形象或言行事迹或风雅事物,从而表达多方面的情感,如自慨生平,抒发怀才不遇或美好理想;又如歌颂真诚伟大的爱情,感慨相思离苦或真情坚贞,所谓“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四库全书》提要)

以《无题》四首其四一诗为例鉴赏借典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扬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前后同墙看。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暮春三月,阳光明媚,樱花盛开,垂杨轻拂,筝管相逐,一边是贵族女子纵情游赏、及时行乐,一边是贫寒女子无媒难嫁、自伤迟暮,两幅画面对比如此鲜明,诗中典故所寄寓的内容是可想而知的,东家老女因贫寒而婚嫁失时,正是寒士落拓不遇的象征;溧阳公主恃宠而骄,正是贵显子弟仕宦得意的象征,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美人迟暮的慨叹亦在对比中显现。诗人借典故表达了现实***治的险恶,命运的坎坷以及颇具才华的诗人只能空怀理想、***治失意的悲哀。

再如表现爱情生活的《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其一)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其二) 这组诗写于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泾原王茂元幕,时诗人已登进士第并与茂元女儿结婚,又将赴京应博学宏词试,故赋诗留别闺中知己。第一首诗人展现了两个场面,一个是昨夜的情景,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画楼桂堂,相爱的双方眉目传情、心灵相通,同时那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的场面又令人沉醉;另一个是晨钟响起,自己又要身不由己离家应差,于是转篷之叹就自然地流泻出来。第二首首句以神女萼绿华影射意中人,用秦楼客映射诗人自己,结句又以历史上“吴王苑内花”比喻伊人。“昔年相望”谓往日相思之苦,“岂知”句又表达出婚后喜悦幸福之情。两首诗均没有直接塑造女子的形象,但却通过典故中人物形象的灵活运用简洁含蓄地从侧面让读者想象到诗人爱人的美丽,并且借典故中言行事迹暗示了诗人爱情生活的和睦快乐。

如果诗人用普通语言文字在诗中翻译典故的含义,即便能做到意思的完整,也只会是冗长不精练的叙述,不仅冲淡了复杂强烈的内心情感的冲击,更重要地的是失去了经过艺术升华提炼出的精致美,这种美感是超越了个人体验感受的。诗人借用高度浓缩的典故――文化群体共有的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情感经验,使融于集体民族的记忆和个人情感高度融合,更加有效地引起全体读者的共鸣,这也是无题诗长久以来具有无限魅力的原因。

三.李商隐本着“遗神取貌”的审美原则严格筛选取用典故,使无题诗中的典故都具有优雅神秘且绮丽浪漫的独特美感,从而通过这些意象塑造了无题诗所特有的意境。从诗人选用的典故的出处来看,几乎无一出自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出自诗经的也寥寥,而选自神话传说的和神异志怪小说的典故占据了绝大部分,在事典的选用上也多选用访道求仙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与诗人在青年时期曾为道童“学仙玉阳东”,受道教影响较深有较大的关系。作者沉浸于道教典籍,诗中出现大量道教名物,名物的罗列,极富仙风道气的美感,构成了诗面的美丽神秘。如“神女生涯”、“小姑独居”(《无题》二首其二),“刘郎远隔”、“蓬山迢递”(《无题》四首其一),“蓬山青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如刘郎、宋玉、青女、萼绿华、西王母等人物,瑶池、瑶台、玉台、碧城、蓬莱等地点,这些意象都具有一种迷离幽渺的朦胧美,由这些意象构筑成的诗句自然也会具有这种独特的美学特质,营造了深邃神秘的意境,并与诗人朦胧隐晦的内心情感相融合交织,成就了李商隐无题诗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

四.李商隐将多个典故灵活地安排于布局严谨且分工明确的四联诗章中,通过有机组合发挥了强大的整体的象征作用,更加多重地叠加地复杂地塑造了无题诗的意境。这种典故运用手法表现最淋漓尽致的当属《锦瑟》,此诗也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经历代文人与评论家鉴赏分析得最多者。全诗四联各有相互对应,形成了立体全面的结构,首尾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前后呼应,由众多典故并列平行组成的中二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上下对应,首尾联与中二联相互间也紧密配合,形成了完整且具有共同性的结构,增加了全诗文字含义的包容量。典故在平行结构中相互对应,使原本毫无意义联系的典故在各自的内涵上得到突出与彰显。

梁启超曾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出的情感》中写道:“义山的《锦瑟》、《碧城》与《圣女祠》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意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轻抹杀。”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美在典故,李商隐的典故也美在无题诗。典故对于无题诗的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2]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郭绍虞,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6]董国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用典”辞格探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8.

[7]张宗福,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在意蕴.[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6.

[8]张明非,李商隐无题诗研究综述.[J].文化遗产,1997,2.

[9]阎海翎,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2.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5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中***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30-02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6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许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学校教育所承担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终生的读书人。身为教师的我们,理应自己先读起书,再自然而然地带着我们的学生们读书——读经典的书,将人类文明珍贵的“货物”经由书本,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在对学生推进阅读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且歌且行,享受着经典阅读带来的快乐。

1 经典的内涵

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现代人眼中的经典:一方面是历史上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金科玉律的典故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在生活中时常看到或者想起的一些人一些事,甚至能够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也叫经典;同时,对于个人而言,只要是能够感动到自己,并深藏在心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的也可称之为经典。

我们分年段为学生推荐了大量的经典书目,我们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作为各年段学生必须背诵的经典书目。我们还把大量的国外经典绘本推荐给学生。绘本阅读在西方的许多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些绘本都是由国外一些著名的作家创作、著名的画家绘制而成,绘本中的故事,不仅仅是用文字来讲述,更多的是依靠***画和文字的融合来共同表达完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主题。

过去,我们给孩子讲故事,都是给孩子讲一个道理、一个教训或者一个哲理,如《狼来了》告诉孩子骗人的坏蛋会被狼吃掉,《三只小猪》告诉孩子懒惰的家伙会倒霉……有的道理很明确,有的道理却很深奥!再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我们小时候看的时候,只觉得皇帝很好笑,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跑。等慢慢大了,人生的阅历多了,终于明白了故事的真正内涵!可是,这是不是就是阅读的本质呢?像《野兽出没的地方》绘本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也没有告诉孩子要乖乖听妈妈的话,它讲的就是一个孩子发脾气,然后到平静的过程。

不妨拿一个例子来说明孩子阅读的本质:几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为什么当老鹰的小孩总是感觉到很累呢?玩一样的动作,玩一样的时间,为什么效果会不同呢?是因为一个是在玩,一个是在做!阅读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游戏,一种娱乐!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快乐、感动、发泄……不一定要有深奥的道理在里面。

部落格说,少年也有愁上头!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积累各种情绪,不安的、害怕的、压力的、快乐的、烦躁的……我们不一定能够找到他们的真正原因或者来源,但是,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种排泄、抒发的渠道。部落格认为,这就是阅读的本质,它可以让孩子找到快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读经典的原因

简单的道理,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即经典。阅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学生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3 读经典的策略

3.1日有所诵

在我们看来,最好也是最持久的方法,就是向儿童揭示语文的美丽——听见封存在文字里的好听的声音。

除了课本上的文章,我们还专门为学生选定了一些朗朗上口,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儿童诗和精美的短文让学生诵读。它们的特点是:

经典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是韵文,有儿歌、童谣、童诗、现代诗歌、古诗词曲、晨读对韵等等一些最经典的文本。同时,也诵读《中华古诗文读本》中的《论语》《孟子》《老子》等易于记诵的选段诵读。

序列化:有序地安排了一年到六年级的诵读内容,比如一个学期背诵古诗25首,一年五十首,六年小学毕业背诵300首。再加上每年每学期的现代儿童诗,共100首,会讲故事60个等内容及要求。

趣味性:在选文时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情趣,多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作品。同时,将各作品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天,让孩子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3.2加强引导

持之以恒:天天坚持,才能使“习惯成自然”,才能使孩子不觉得诵读是额外的负担。我们要求教师在每天的语文课伊始,带领学生日有所诵,其主要内容就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晨读时带领学生诵读,其主要内容是韵文、儿歌、童谣、童诗、现代诗歌、古诗词曲等。

熟读成诵:用各种形式的读来加强孩子的记忆,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以便水到渠成、熟读成诵。

适当指导:我们要求教师和家长参照读本中的赏析和注释,为孩子提供一些指导。每周三中午,由语文老师跟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交流分享,以提高阅读质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3师生共读

学生阅读的书目,教师首先要阅读;学生要求背诵的,教师也能背诵。教师还要阅读更多的书目,从中筛选经典,推荐给学生。另外,我们还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出发,为教师推荐了经典阅读书目。

3.4家校共读

我们要求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阅读工程”中来,家长要为孩子买书,同时要和孩子一起阅读。家长不仅是孩子阅读的督促者,更是孩子阅读的伙伴,对一些必读书目,家长要和孩子交流彼此阅读的感受或体会。让浓浓的书香不仅溢满校园,而且延伸到每个学生家庭。

3.5开展活动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热情的时间很短,因此,组织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3.6设立课外阅读基地,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学校***书馆每周向各班学生开放一次外,我校一至六年级各班还设立了班级“***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并定期进行更新。确定专人保管***书,对借阅情况进行登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作为期末评优的一个条件。

3.7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7

“没有!”当时真的没有犹豫。

“我们这里的高中老师说,小时候感觉不到有用,等上了高中你会发现有用的。”

“是的,高考的名句默写或许用得着,写作文时引用名句或许用得着,除此还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吗?”没等老师说话我又接着说,“小时候,我们就背《春晓》这首诗,就背《咏鹅》这首诗,哪怕到了今天,除了会背,我们真的能理解它们美在哪里吗?”

“不能。”

“那就别学了。”

后来在很多地方讲过这个故事,当然也被很多“国学派”批评。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的国学教育仅仅限于儒学或者等同于儒学是一种悲哀的话,那么用远离孩子的方式来教国学,那就是更大的悲哀。从人的创造力发展规律来看,小时候“填充”的知识越多,越对孩子未来创造力的发展局限。正如一个空空的碗里,你放的黄豆粒数目越少,晃动碗的时候,黄豆粒之间的组合方式就越多样;放得越多,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就越少。同理,人的大脑子早期被“填充”的东西越多,那么将来孩子的创造力就越弱。这或许就是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知识能够超越西方国家,中小学生能够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金奖而我们的孩子成年后在创造力方面远逊西方的原因所在吧?

我之所以在上文中重复提到“填充”,是指很多知识不是孩子们发现的,就国学来说,往往不是孩子们理解的, 却是被“国学爱好者”塞给孩子的东西。之所以那么强烈地塞给孩子们,一则他们相信,多记点东西以后会有用的;一则总想把孩子培养成类似《论语》《弟子规》里要求的孩子。

以贴近孩子的方式学国学,才能让国学成为血液,和孩子的灵魂交融在一起。

应该是5年前,那时女儿5岁,幼儿园中班。一天回到家里就很委屈地对我说:“爸爸,我们班一个男生欺负我,你帮我打他。”

“他怎么欺负你的?”

“吃饭的时候,他总是抢我凳子,我换一个地方,他还抢我凳子。”女儿的语气里满是委屈,还差点伴随着泪花。

“那你怎么办呢?”

“我和他抢,但我抢不过他。”

这是肯定的,一个小女生肯定是抢不过男生的,我也知道这么小的孩子的灵魂里是没有善恶的概念的。于是,那天给宝宝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和尚叫仰山慧寂。一天他问三对慧然:“你叫什么名字?”

慧然说:“我叫慧寂。”

慧寂说:“不对!慧寂是我的名字。”

慧然说:“好吧!那我就叫慧然吧!”

后来,慧然成了一个很有名的高僧,因为他从来不和别人计较什么,也不去和别人争,他相信每个人都是好的,别人跟你争你以让就显得你是个比别人好的人,时间长了,你也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好吧,明天他再抢我的凳子,我就让给他。”

后来,就再也没了争凳子的事情了。

剥离了孩子的生活去告知道理,道理就永远徘徊在孩子的灵魂之外,而契合了他的生活体验的道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道理。

孩子遇到不快了,我会给她讲“放下”的禅宗故事;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会告诉她“吃饭睡觉”的典故;孩子不懂得感恩时,我会给她讲“背妹妹”的公案……她也在这些故事的熏陶下,自己捧起了《禅是一枝花》《轻轻松松禅一会儿》等书。读这些东西,不是因为让孩子信佛,而是能从这些禅宗小故事中吸取营养,获得智慧。

三年级时,一次小测验没考好,她就赌气,拼命去学习。看到她拼命学习的样子,我真有些为他担心。于是就和她讨论起了下面的公案――有一位少年渴望练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高人。这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功,拜见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10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傅说:“这样大概要30年。”少年大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30年?”师傅不答。少年又说:“我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炼。”师傅说:“这样你就得跟我学70年。”

“姑娘啊,你告诉老爸,这个公案是什么道理?”

“越勤奋就越学不好呗!”孩子的理解,就是这么单纯。

“那你的意思是,人家是告诉我们不要好好学习啊?肯定有正面的道理,我们要学会从好的方面来理解问题啊。”

后来我们逐步深入的聊天,让她明白了“用无为的心做有为的事”、“无欲则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真的,她很小的年纪就懂得了详细有计划地去安排自己的事情,从来不会考虑下次要达到什么目标或考多少分的问题,她总是认真地做好每一天的事情。我的很多朋友问我:“你家女儿怎么做什么都不紧不慢的?”我总是告诉朋友说孩子是个慢性子。其实,我明白一个最终成就自己的人不一定是理想远大的人,而可能是一个能够用平淡的心走好脚下路的人。

由禅宗的故事,她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素材的同时,也明白了众多的生活道理;由禅宗故事开始,她逐步去涉猎老庄学说。这点和别家孩子不同的地方。因为别家孩子总是从《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等开始国学启蒙的。熟知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真正进入封建社会之后,除西汉和唐王朝之外的几乎所有朝代都是儒学治国的,而恰恰这两个用黄老学说治国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生命力的朝代,这点是值得思考的。诚然,我们让孩子从“故事”入手的目的不是学什么学说,而是想用贴近孩子的方式了解点中国经典,而不是用成人的“要求”来束缚孩子的路程。

接触老庄,是从庄子故事开始的。例如“庄周梦蝶”、“子非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曳尾于涂”、“骷髅头骨对话”等等。在这些充满生趣和智趣的故事中,孩子的头脑不断得到丰富,思维不断得到提升,灵魂也不断在丰盈。更重要的是她开始在白话故事的基础上去找白话故事的文言版本。例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因为知晓该段文字的白话故事,在读文言版本的时候,她会自己去会主动揣摩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也就是在这种慢慢的揣测中,她的文言阅读水平得到了提升。再学习课本上的古诗时,她就显得比别的孩子轻松了许多,而且也能初步理解诗歌的美好了。

诚然,就是在这样的阅读中,逐渐由我的引导转向了她的自主要求。她开始读《庄子》的其他短篇什,开始了对《论语》《增广贤文》等的阅读和记忆。我知道,此刻她的记忆就多了些理解的成分,或者说,她正是因为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而开始喜欢那些经典中的美好东西。具体到这些经典中的哪些东西,凭的是她自己的筛选,基于是她自己的爱好,而不是我、我们所认为的应该让孩子去读的东西。

今年,上四年级的孩子,每次作文都会让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宣读。因为她稚嫩的手写出的富有风趣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文字总能让人忍不住叫好。我知道这是她国学积淀的一点点呈示而已。

就是在刚过去的暑假。她开始了阅读西方三大经典――《圣经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和《古罗马故事》。看到她痴迷而幸福的样子,我忍不住去想:国学,或许不应该限制为中国的古典文化吧?西方的经典何尝不是他们的“国学”?是不是我们也该接触一下?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8

[关键词]藏族;古典文学;寓言小说;佛教思想

[中***分类号]1276.4“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14)03―0195―03

从文学发展的规律看,不管哪个民族,某种新文学的形式和体系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藏族古典寓言小说的发展也有同样的规律可循,它是在藏族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纵观藏族文学史,古典寓言小说虽然并没有像诗歌、戏剧、传记、道歌那样得到重视,但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的某种视角和***景的可能。藏族古典寓言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藏族作家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影响极为深远。不过“藏族古代文学作家大都是精通佛理、笃信佛法的宗教理论家和智者学人。佛教思想渗透到他们意识观念的最深层,占有绝对支配地位,成为他们世界观的主体”。因此在漫长的藏传佛教传播过程中,这些古典寓言小说对教徒起了不可替代的宣教作用,直到今天,如《连苑歌舞》《禅师和老鼠》《青颈鸟的故事》《牦牛、绵羊、山羊和猪的故事》《黄莺的故事》《飞禽选王》等表现佛教“出世”思想的经典作品,仍受广大藏族信众的喜爱。通常诸法无常、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利益众生等佛教思想,成为藏族古典寓言小说的核心内容,因此探究古典寓言小说,不能忽视其中的佛教思想。

1.“无常”观 藏族古典寓言小说中反映的佛教思想非常具体,而首当其冲的是佛家讲究的“无常”观。通常“藏区佛教徒在衡量各教派的宗教观点时,所依据的重要标准是‘四印法’,其中的‘诸行无常’说,‘无常’观反映了佛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是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之一”。古典寓言小说《莲苑歌舞》《黄莺的故事》《青颈鸟的故事》都是佛教无常思想的典型代表。在《莲苑歌舞》中,主人公金蜂和玉蜂是一对恩恩爱爱的幸福伴侣,突然降临的灾祸让他们的人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玉蜂惨遭飞来横祸,悲惨死去,金蜂也跟随青年普罗门修行菩提。文中有一段金蜂所唱:“呜呼,迷惑幻景世间人,有为虚幻无实却执常。外器世间大种界无常,内情世间寿命亦无常,中间四季美景更无常!”作者透过小说中的人物,对人世表现出了虚无的态度。小说的情节虽然相当单一,但是叙事的策略非常成功,读起来流畅,紧凑。整个故事突出悲剧美学的特点,当然作者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宣扬佛教无常思想及其出世精神。《黄莺的故事》同样也是反映佛教无常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记述了从前在多麦,有个四季如春、佛法昌盛的地方,山间有个修行的窑洞,附近生活着一对活泼可爱的麻雀夫妇,公的叫意志坚,母的叫爱不舍,经历了生死的灾难,最后皈依游方僧人,参透诸法无常的佛教真理。《青颈鸟的故事》里对无常观更有形象的描述。比如小说的开头写到,某日国王诞生一公主。该公主不同于寻常女性。周边国王慕名,纷纷前来求婚。国王和王子准备公主嫁给一方国主,然则,公主说:“请听圣主父与子,家乃罪恶之根本,似同钻进毒蛇洞,若是满足此虚幻,好比晾在蛇影中,要是对我予关怀,让我出家为僧尼!”很难想象一个妙龄公主,一生下来,看破红尘,即使自个儿焚烧了都不愿嫁人,不知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但是作者的高明,就在于他的笔下,主人公的这一悲观情怀,升华了人物的精神气节,并且无人不对她的命运产生怜悯。不管是《莲苑歌舞》和《黄莺的故事》,还是《青颈鸟的故事》,作者意***非常明显,都是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来告诉人们,不管你遭遇了什么天谴,或者其他的原因,人世无常,如同一场梦,生命短暂,如雨后的彩虹,潜心修行,才是逃离苦海、成就涅的唯一途径。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9

关键词 典型报道 都市报 重庆晚报 商业逻辑

中***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的一种传统方式,在媒介商业化和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冲击下,有人认为典型报道会日趋式微。但时至今日,典型报道在都市类报纸中仍然有着相当强大的影响力。不过,都市类报纸中的典型报道正在进行着一系列报道方式和运作方式的转变。本文以《重庆晚报》为例,对此现象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典型报道方式的转变

1. 典型人物定位的变化

传统的典型形象,具有浓厚的宣传气息,高大完美,让人仰望,却难以亲近。这样的形象脱离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很难具有市场价值。因此,都市类报纸典型报道的转型,首先就体现在典型人物的转型上,其关键点是从受众接受的视角来理解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时代意义,从而使典型报道能够得到受众的热烈回应。

《重庆晚报》为选择典型做了明确的定位:百姓悲欢、人文情怀。如近年产生较大影响的三位典型人物:刘念友是一位普通的村小教师,他却天天吃白开水泡饭和咸菜,三年来利用假期下井挖煤资助特困学生;刘国江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为了让大自己10岁的老婆徐朝清免受流言蜚语的侵扰,与之携手隐居在深山老林,又为了能让妻子安全出行,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6000多级的“爱情天梯”;倪东艳只是一名普通的八岁女孩,但就是她,在爸爸病逝、妈妈瘫痪的情况下,用自己弱小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他们都是平凡人,但他们身上又有着不平凡的精神,他们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但并强烈的宣传色彩,这种精神是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得以体现的,因而让人感动,也让人信服。

2. 典型报道方式的转变

平民化的表达。在典型的塑造上,都市报的典型报道以受众的接受为中心,以平民化、人性化、个性化的典型来赢得受众,从而使典型可亲近、可动情、可相信。平民化并不限于典型人物的身份,而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刘念友、刘国江夫妇、倪东艳本来就是普通人,但《重庆晚报》在对其进行报道时,注意从其具体生活经历中发掘其精神的可贵之处,一方面展现出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情景,使人觉得亲切,另一方面也从中寻找其精神品质的现实依据,使人觉得可信。例如在报道倪东艳时,首先就是以小东艳放学回家的一个具体的情景描写来切入,整篇文章有一半的篇幅都是对小东艳日常生活情景的描写,同时对小东艳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都十分的真实,让读者在为小东艳的坚忍不拔敬佩的同时真切的感受到小东艳只是一个普通的八岁小女孩。

限制性视角的叙事。传统的典型报道多采用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对话,甚至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记者的笔下自由地得以表现,而记者的活动、记者的问话都隐藏起来了,记者更多地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而当今的都市报的典型报道。以重采访重体验的限制性视角为主,记者更多的出场了,但记者的话语却更多地隐藏起来了。记者“更多的让中心人物和与他密切相关或有过接触的人讲话,记者不去更改他们的话语,直接用他们的鲜活语言,让读者根据人们的表白来感受一个人。这样一来,记者的角色定位由创作者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记录者,减少主观的干预”。

带有戏剧色彩的适度煽情。新的典型报道注重人情味,也注重文本与受众的情感互动,叙事的目的是诉诸受众的情感回应,从而使报道产生真正的影响力,也收到好的传播效应。因此。报道往往善于选取生活化的动人细节,并加以适度的戏剧化渲染。但这些煽情并不是传统典型方式的说教,多是通过精心选择的细节,以客观的白描或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它往往比直接的抒情更具情感冲击力。有时也以文学的语言进行新闻提示,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比如报道刘国江、徐朝清夫妇“爱情天梯”的文章有这样的核心提示:“他6岁时,16岁的她成了别人的新娘,新娘惊鸿一瞥令男儿情窦初开;他16岁时。26岁的她不幸丧夫守寡,孤儿寡母令血性小伙不胜爱怜;19岁时,为避闲言碎语,他毅然和她逃至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在峭壁上开凿出6000级石梯,徒手营造他和她的爱情家园……”

二、典型报道的运作方式的转变

在这一点上,《重庆晚报》的主要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重视策划

报纸对典型的报道从选题开始,到随后的组织、筹划、实施、后续手段等,都要经过精心的策划。重视策划是商业运作的一大特色,典型报道也不例外。2005年,《重庆晚报》经过精心策划,发起“感动重庆十大市民”评选活动,通过前期多渠道征集市民投票,后期抽取幸运读者等方式,成功的扩大了此次活动的影响力,增强了报纸的竞争力。2006年,《重庆晚报》开辟了作为典型报道重要阵地的《新闻故事》栏目。《新闻故事》的策划完全体现了品牌策划的规律。报纸还策划了多次大型公益活动,如2007年8月l 8日,由市慈善总会和重庆晚报共同发起成立了“重庆晚报爱心基金”,主要用于救助家庭贫困的优秀学子、社会基层富有爱心的弱势群体、见义勇为弘扬正气的英勇市民等。这些活动,前期投票选举、中期深入报道、后期慈善捐助,这样使得读者和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环环相扣,使读者与新闻人物更加贴近。更能够调动读者的情绪。

2. 塑造品牌

在新闻竞争同质化趋向严重之时,追求品牌效应是缔造可持续竞争优势、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晚报主要从打造责任媒体、锻造品牌栏目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打造责任媒体。都市报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市民性、贴近性,典型报道具有以情动人、以德育人的特点,加大典型报道的力度,既有受众情感需求和道德感召的市场回应,又可以借此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媒体的形象,这是塑造报纸品牌的重要环节。《重庆晚报》重点关注都市青年人群,选取具有人格魅力的正面人物,充分发挥责任媒体的引导作用,通过他们的故事提倡相互关爱,弘扬人间真情,树立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和社会正气。《重庆晚报》的总编辑石刚说:“打造‘责任传媒’是重庆晚报永恒的理念,关注民生、情系读者是晚报不变的主流追求。重庆晚报拒绝浮躁、立足长远,还原一份真实,创造一份感动。”

二是锻造品牌栏目。《重庆晚报》确立了“坚守责任传媒,打造个性大报”的理念,根据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紧紧围绕都市报转型的主题,锻造出典型报道的品牌栏目――《新闻故事》。栏目从从2006年1月设立起,即确定了以普通市民读者为对象,通过草根人物的故事彰显人间冷暖,提倡互相关爱。弘扬人间真情,树立良好的社会伦理观和价值观;坚持“用报道共铸和谐社会,用真情抚慰读者心灵”

的新闻理念,颂扬市民身上展现出的互助友爱的精神、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诚信和谐的社会风尚。栏目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消费倾向,突破市场同类报纸主要以年轻人情感叙事为主题的浅层次化、雷同化,内容包括了爱情、亲情、时尚、奇趣、励志等各个方面,形成了高品位、多元化的栏目风格。《新闻故事》栏目采取故事化写作,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新闻信息,展现典型人物。如“爱情天梯”全篇包括“探险队深山惊遇‘野人”、“峭壁上6000级石梯,打造出一段生死别恋”、“尊贵偶像不幸守寡,19岁小伙偕心上人私奔”等7个小标题,这种故事化的新闻结构富有悬念,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品牌栏目使典型报道有了稳定的受众群,也提升了《重庆晚报》的整体品牌效应。

3. 整合资源

商业报纸重视市场效应,在典型报道的过程中,往往非常重视整合各种资源,达到最大的影响力。其主要的方式是整合***治资源,或与其它各类媒体联动,将具有影响力的典型报道进行进一步推广。1997年,在《重庆晚报》的积极争取下,经市***府办公会研究,正式批准设立重庆市争光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10人。“争光奖”在重庆市民中产生了重大影响。2005年,《重庆晚报》发起“感动重庆十大市民”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得到市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2006年将其升级为由全市主要媒体更广泛参与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在《重庆晚报》和其他媒体的共同推介下,刘念友、刘国江夫妇、倪东艳的事迹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刘念友被评选“感动重庆十大市民”;2006年,刘国江夫妇、倪东艳被评选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05年“三八”节,重庆晚报联合市妇协主办评选了“十佳精彩女性”、“十大妇之友”,近几年,又联合市妇联举办了重庆“十佳创新女性”、“十佳创业女性”等评选活动。鼓励表彰了一批先进人物,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重庆晚报》依靠市妇协、市宣传部等***府机关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又成为了沟通市民和***府的桥梁。

纵观《重庆晚报》2005年到2009年的典型报道,可以看出,市场逻辑下的典型报道与***治逻辑中的典型报道有着不同的表现:

当然,表中的对比概括了两类典型报道模式,在现实中情形并不尽然。传统的典型报道方式在今天仍然有其市场,它也在塑造受众的阅读习惯和价值倾向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都市类报纸的典型报道的市场逻辑与***治逻辑多有纠结。

三、典型报道转型的原因和走向

都市类报纸典型报道的转型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不必将将市场化与低俗划上等号。我们可以从其联系中,寻找其转型的内在逻辑。

1. 媒体转型是根本动因

媒体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兼顾宣传和效益。典型报道作为一种宣传色彩很强的新闻文体,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自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传统的典型报道带有灌输色彩,而市场是由消费者主导的,如果不能被受众所接受,典型报道就不会有继续存在的生命力。可以说,媒体的转型使典型报道不得不从另外一套逻辑关系中自证其合理性。

2. 典型报道符合市场逻辑

这一点很少被人所论及。事实上,近些年对典型报道的研究和争论非常多,人们将新时期典型报道的所呈现出来的新的特征归结为典型报道的创新。但其实这只是典型报道在市场转向中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下理由,发端于***治逻辑的典型报道并不必然违背市场逻辑:

典型报道蕴含的价值关怀具有市场影响力。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人们都需要典型。新闻媒体的典型报道,就是寻找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充分体现人们价值追求的人物,来赢得受众的广泛共鸣,从而为媒体赢得更高的接触率。这一点即使在我们通常认为没有典型报道的西方媒体中也不例外。如美国媒体对9.11消防英雄的报道、对伊拉克战争中传奇获救的女兵的报道,反映了美国媒体在国家特殊时期英雄主义价值观;而加拿大媒体对一名六岁小男孩瑞恩捐助在非洲修建水井的报道,已经被渲染成一个影响巨大的传奇故事,它也体现了发达国家国民关注全球生存的人道主义关怀。同样,《重庆晚报》选择典型人物,正符合社会对这一代人强烈的情感和道德关注心理。

典型报道符合认知规律和新闻规律。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从个别过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典型是一般人物、一般事件的代表。社会生活中的事总是层出不穷,它们不可能都通过新闻手段得到传播。因此,对典型所作的新闻报道应该能充分、全面地反映出尽可能多的意义,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10

关键词: 《红楼梦》 “三尺” 诗意 诠释

在现代汉语里,“三尺”本身是一个数量短语,但中国古代诗文中出现的形制长为三尺的物品非常多,在夸张、用典或借代的修辞中,“三尺”除了作为数量短语使用外,又常常被用作名词,代指深雪、宝剑、法律等。《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广(庵)即景联句诗,主题是咏雪,其中有一句:“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关于诗句中“三尺”典出何处,历来歧说纷纭,到目前为止,主要解释有三种:一说“三尺”指边关将士所佩宝剑,《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颜师古注曰:“三尺,剑也。”“诚忘三尺冷”是“以‘三尺’代指守边将士,写忠诚之心使戍边将士忘却了冰雪天气的寒冷”。[1]一说“三尺”取意于唐王勃《滕王阁序》之“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比喻弱小,代指身躯。又有说三尺指雪,隐用宋代游酢、杨时“程门立雪”的典故。

要想弄清楚“诚忘三尺冷”中“三尺”的确切所指,首先还是应该从比较容易理解的下联入手。关于“瑞释九重焦”一句的解释,《红楼梦》诗词诸家注释意见基本一致。南朝宋谢惠连《雪赋》云:“盈尺则呈瑞于丰年。”“瑞”是雪之瑞,即丰年之吉兆。《楚辞・九辩》云:“君之门以九重。”旧时天子之居处,门有九重,唐代卢纶《皇帝感词》四首之一诗云:“山呼一万岁,直入九重城。”后来常以“九重”代指皇帝,《旧唐书・宦官传》曰:“九重之废立由己。”所谓“瑞释九重焦”,就是说瑞雪之吉兆,使得皇帝对年景不好的担忧、焦虑得以解除和排遣。理解了下联,上联的意思也就相对容易理解了,这是因为芦雪广即景联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红楼梦》四十九回已经点明:“即景联句,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萧韵。”这样“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上下联中的词性、词义肯定是两两相对的,“瑞”是雪之吉兆,是名词,那么“诚”字也应该是名词;“九重”用作名词,代指皇帝,那么“三尺”也应该是名词。之前已经有学者指出过,“三尺”在诗中代指深雪[2],用的是程门立雪的典故,北宋游酢、杨时,尊师敬师,立雪于程颐之门。程门立雪事见于《二程全书・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待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宋史・杨时传》亦曰:“(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值得一提的是,游酢、杨时立雪程门并非是立于雪中,《宋史》记载“侍立不去”,“门外雪深”,说得很明白,游、杨是侍立于程颐身旁。关于此事,朱熹《近思录》也曾谈及,但是以上几种记载大都言“雪深一尺”。古时有关暴雪成灾的记载,常常形容深雪厚达三尺。《宋书・五行志》曰:“吴孙权赤乌四年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旧唐书・高宗本纪》曰:“冬十月癸酉,大雪,平地三尺余。”所以后世诗文有以“三尺”形容深雪的,有时是夸张,如唐李商隐《梦令狐学士》诗云:“右银台路雪三尺。”元代虞集《风入松・为莆田寿》词云:“门外雪深三尺。”雪深三尺,是没膝齐腰之雪,这样深的雪对朱熹等所记“程门立雪”故事来说,实在有夸张太甚之嫌,所以有的注释者称“诚忘三尺冷”用典是“隐用其事”[3]。

实际上,《红楼梦》芦雪广即景联句诗中“三尺冷”的直接出处不一定就是儒家“程门立雪”之典,而很有可能用的是禅宗二祖慧可立雪齐腰、断臂求法的典故。唐代智炬《宝林传》卷八有法琳所撰《慧可碑》记载,慧可求法于达摩,“立雪数宵”。唐净觉《楞伽师资血脉记》曰:“(慧可)从雪中立,直至三更,不觉雪过于膝,以求无上道。”宋道元《景德传灯录・达摩传》亦曰:“夜大雨雪,光(慧可初名神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唐代道宣《续高僧传》中还有类似的僧人立雪故事,其记载慧满禅师“于洛州南会善寺侧宿柏墓中,遇雪深三尺”。而后世所传慧可立雪之故事很有可能又杂入慧满事迹,宋代诗僧佛国惟白曾歌咏慧可求法事云:“三尺深雪曾立处,不知谁是雪中人?”慧可立雪求法故事在明清小说中也有表现,《水浒传》第四十六回《病关索大闹翠屏山》一节道:“立雪齐腰,投岩喂虎,全不想祖师经上。”慧可立雪故事所着重表现的是其求法的至诚之心,明代小说《达摩出身传灯传・神光立雪从师》曰:“神光僧为从师志一,慕道精专,忘却天时人事。时当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使非励志之夫,鲜不畏寒却步矣。彼依然坚立不动,唯知求教明心,不知六花裂体。”在这里,“从师志一,慕道精专,忘却天时人事”应当是“诚忘三尺冷”的最佳注解。“诚忘三尺冷”所用典故为禅宗慧可立雪故事还有一个重要佐证,就是众所周知的,《红楼梦》受佛教思想影响很大,而曹雪芹对禅宗故事也极其谙熟,这从第二十二回薛宝钗对禅宗五祖传法、六祖南逃故事的熟悉程度就可见一斑。

另外,《红楼梦》诗词为塑造小说人物服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诚忘三尺冷”中的“三尺”是禅宗典故的可能性比较大。在“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这一联诗中,出句的作者是黛玉,而对句则是史湘云所作。在芦雪广联句诗中,曹雪芹在个别诗句上的安排上,特别注意照顾人物的不同特点,“比如那些‘颂圣’的句子就不出于宝、黛之口”。[4]《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史湘云曾劝宝玉讲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湘云“瑞释九重焦”之类的诗句绝不会出于宝、黛之口,同样的道理,林黛玉这样一位孤高傲世的病弱少女恐怕很难唱出边关将士,三尺佩剑,忠诚忘冷这样的忠君颂圣的赞歌来。而以游酢、杨时“程门立雪”这样的道学气息特别浓厚的典故来配合林妹妹的形象也是不甚贴切的。至于“三尺”取意于唐王勃《滕王阁序》之“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的说法[5],之前已有学者进行过辩驳[2],在此就不再赘述。林黛玉本身“灵心慧性”(见三十二回脂评),能够念出“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样富有禅理的偈子来,连薛宝钗都称赞她:“实在这方妙悟。”慧可立雪这样的禅宗典故,与《汉书》刘邦功业和《宋史》游、杨事迹相比,或许更为贴近林黛玉的精神世界,更能表现其性格形象。

参考文献:

[1]冯其庸,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582.

[2]王启熙.关于“诚忘三尺冷”的我见[J].红楼梦学刊,1982,(3):143.

[3]江西大学中文系.红楼梦诗词译释[M].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251.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10篇

学习

虎年的成语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虎年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关于虎年的的十个成语,积极向上的虎年成语。生龙活虎的词语解析[释义]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语出]宋朱熹《朱子语类》九五: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便把捉

学习

中秋节心情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心情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心情,中秋节宅家里烦的心情。“每逢佳节倍思亲”赋予了中秋节浓郁的“家和”概念。在这个尽享天伦、祈福圆满的月圆之夜,每一颗心灵都是圣洁的,最容易被激发出人性的真善美,是绝好的增进情感、推

学习

六一妈妈对宝贝说的话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六一妈妈对宝贝说的话10篇,内容包括六一儿童节妈妈对宝贝的一段话,六一妈妈对宝贝说的祝福。“我就是宝贝,杨阳,怎么了?”“是这样,欧阳老师怕我们在家过的太没意思,就想组织我们周末到郊外野游一次,你去吗,噢,对了,如果你爸爸妈妈想

学习

干部推荐材料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干部推荐材料,内容包括干部推荐材料范文怎么写,年轻干部推荐材料。材料一经xx单位***研究,xx同志拟任xx单位xx职务。为增加任用工作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现予以公示。xx,男(女),xx族,xx年xx月出生,***治面貌,学历,学位,职称,现任xx职务

学习

贺新年的古诗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贺新年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贺新春的诗句古诗大全,贺新年的古诗佳句。同为罗马杰出的诗人和评论家,贺拉斯比亚里士多德晚出生了两百年。虽然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思想对贺拉斯文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绝不代表《诗艺

学习

思想开放的妈妈10篇

阅读(35)

茹儿,妈妈心爱的女儿,看着银杏树,梧桐树,枫树潇潇洒洒把自己曾经血肉相连的叶子放下,让风儿带走,妈妈却放不下你。妈妈想你的时候,整个人都变得痴痴狂狂,妈妈想念着你清丽的容貌,想念着你暖暖的笑脸,想念着你温柔甜美的话语,想念着你银铃般的笑声..

学习

改写秋思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改写秋思10篇,内容包括改写天净沙秋思,改写秋思古诗。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秋思的改写也是百字作文哦!)

学习

高三家长寄语鼓励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三家长寄语鼓励,内容包括高三家长寄语鼓励孩子的话,高三第一学期家长寄语大全。4、世上所有美好的感情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一桩高尚的行动。5、辛苦三年,幸福一生。6、真正的高考胜利者,并非是指那些成绩拔尖的状元,而是在高三

学习

地税公务员转正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地税公务员转正总结,内容包括公务员转正个人总结,公务员转正德能勤绩廉个人总结。2011年,经***批准,***、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

学习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面试常见问题10篇,内容包括体育教师面试常问问题,美术教师面试常见问题及回答技巧。该功能模块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四个子功能,课程简介提供了教师对“优化设计”课程介绍进行编辑、修改和完善的

学习

幼儿园开学通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开学通知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开学通知怎么写呀,幼儿园开学通知和计划。1、告诉孩子,去幼儿园了,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见面,一起玩游戏。在幼儿园里可以玩许多家里没有的玩具,还能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学好多好多的本领,会成

学习

幼儿小班安全教育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小班安全教育总结,内容包括幼儿园小班安全总结,小班幼儿安全教育总结。做好春季流行病的预防工作,坚持每天两小扫,每周一大扫,餐具、玩具、用具定期消毒的卫生制度,让幼儿吃饱、吃好。小班安全工作总结在忙忙碌碌中我们的学

学习

解除劳动关系申请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解除劳动关系申请书,内容包括解除劳动关系申请书,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仲裁申请书。劳动仲裁申请书申请人:xxx,男,汉族,身份证号:,住市区(县)路号,联系电话:。(如果委托了律师,不要写申请人自己的电话)被申请人:xxxxxxxxxxx,住

学习

送给父亲一句暖心的话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送给父亲一句暖心的话10篇,内容包括送给父亲几句饱含深情的话,对父亲说的暖心话简短。4、真诚胜过千两黄金,一丝温暖能抵万里寒霜,一声问候送来温馨甜蜜,一条短信捎去我万般心意,你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祝天下父亲节快乐!5、老爸,愿

学习

感恩节句子的经典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节句子的经典句10篇,内容包括感恩节文案走心句子精彩100句,感恩节发朋友圈的句子句句经典。4、您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在您的浓荫之下成长。树上落下一枚两枚甜嫩的浆果,便使我获得丰富的营养。爸爸,祝您节日快乐!5、感恩节到

学习

经典爱情小故事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爱情小故事10篇,内容包括经典爱情小故事,100个伤感爱情小故事大全集。2)爱情,就是平衡这个世界和社会两极分化的一样法宝,穷的找富的,老的找小的,美的找丑的,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因为只有这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之后,这个社

学习

端午诗句经典古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诗句经典古诗10篇,内容包括端午古诗十首经典,端午诗句古诗正楷。4、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我与经典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我与经典10篇,内容包括中国最经典的十篇古文,经典幽默小说十篇。爸爸喜欢唱歌,尤其是那些经典的老歌。爸爸唱起来可“好听”了。星期六和星期天,爸爸就会把那些经典老歌的碟片放进音响里,跟着音乐一边唱一边跳,可有意思了。就像

学习

黄伟文经典歌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黄伟文经典歌词10篇,内容包括黄伟文的歌词大全,欢乐今宵歌词黄伟文。自度新词韵最娇文人填歌词自古有之与西方流行音乐多由歌手包办词曲创作不同的是,我们自唐以降就有文人填词的传统,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都是个中

学习

秋天的经典祝福语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的经典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祝秋天快乐祝福语,送女友的秋天祝福语。3.以思念为水和面,用牵挂拌糖馅,拿问候捏成形,用关心烤香甜,诚心为你呈上,爱心月饼一枚,带上我的祝福,马上送到你身边。4.以缘份为圆心,浪漫为半径,画出爱情的圆

学习

向英雄致敬的经典句子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向英雄致敬的经典句子10篇,内容包括向革命英雄致敬的经典句子,向英雄致敬的句子经典语录。1、你把爱的情怀注入生命,用爱的付出换取他人的健康幸福,用爱的热忱欢乐世间万千人家,用爱的坚韧撑起患者心中的一方晴空,你就是上天派

学习

有哲理的小故事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有哲理的小故事10篇,内容包括10个超有哲理的小故事,国学小故事及其哲理。几年前,我住在一个小镇的一幢建筑物中。对面有另一幢建筑物,离我住的地方只有几米远。那里住着一个我以前从未见过的女人。每天下午我都能见到她坐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