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的成语篇1
哪吒不闹海武松不过岗打一成语
生龙活虎
生龙活虎的词语解析
[释义] 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语出] 宋·朱熹《朱子语类》九五:“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 ;便把捉不得。”
[正音] 活;不能读作“hó”。
[近义] 生气勃勃 龙腾虎跃
[反义] 老气横秋 死气沉沉
[用法] 用作褒义。形容人有生气。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龙腾虎跃”有别:~侧重于形容人、物的体态;“龙腾虎跃”侧重于形容人、物的动态
生龙活虎含义
成语解释: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成语繁体:生龍活虎
成语简拼:SLHH
成语注音:ㄕㄥ ㄌㄨㄙˊ ㄏㄨㄛˊ ㄏㄨ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生龙活虎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活,不能读作“hó”。
成语辨析:生龙活虎与“龙腾虎跃”有别:生龙活虎侧重于形容人、物的体态;“龙腾虎跃”侧重于形容人、物的动态
近义词:生气勃勃、龙腾虎跃
反义词:老气横秋、死气沉沉
成语例子:30多个战士,生龙活虎,一拥而上,背的背,扛的扛,挑的挑,抬的抬,很快就把院子清理干净了。
英语翻译:full of life and energy
日语翻译:生気 (せいき)にあふれる。活力いっぱいである
俄语翻译:полный жизненной энергии и сил
其他翻译:<法>alerte <vaillant comme un dragon et vif comme un tigre>
成语谜语:笔下风云错落看
生龙活虎造句
1、 参赛的运动员们个个生龙活虎地进行着赛前准备。
2、 战场上随处可见战士们生龙活虎的身影。
3、 这群小伙子在赛场上生龙活虎,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4、 校运会上,小伙子们个个生龙活虎,力争取得好的成绩、
5、 双休日时,我和弟弟在家生龙活虎地玩耍。
6、 在刘老师有趣的语文课上,我们个个同学都生龙活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都踊跃的发言。
7、 瞧他在赛场上生龙活虎的样子,简直和平时判若两人。
8、 弟弟每到玩的时候一个个都生龙活虎,一到要写作业的时候都变成死蛇一样。
9、 放假了我和哥哥生龙活虎的玩耍。
10、 我家的小乌龟每天都生龙活虎的,真可爱。
11、 每到新年我们都一个个生龙活虎,都蹦蹦跳跳在玩烟花。
12、 练兵场上,战士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奋勇争先。
13、 动物园里,总能看到很多生龙活虎的小动物。
14、 新的一年里,祝所有小朋友身体健康、生龙活虎!
15、 妈妈说我在什么时候都生龙活虎的,太调皮了。
16、 过年了,大家都开心的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17、 在奥运会上,我们中国梦之队的个个队员生龙活虎,为祖国赢得了一块又一块宝贵的金牌。
18、 他一拿起书就昏昏欲睡,打起球来却生龙活虎。
19、 每天,生龙活虎的我都会到处走走散步。
看过“哪吒不闹海武松不过岗打一成语的答案”的人还看了:
1.哪吒不闹海武松不过冈打一成语的答案
2.灯谜武松打一成语的答案
3.哪吒的三个头六个胳膊打一成语的答案
虎年的成语篇2
成语出处: 老舍《赵子曰》:“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
成语繁体: 虎頭虎腦
成语简拼: HTHN
成语注音: ㄏㄨˇ ㄊㄡˊ ㄏㄨˇ ㄋㄠˇ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虎头虎脑联合式;作状语;含褒义,多指儿童。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 当代成语
成语辨形: 脑,不能写作“恼”。
反义词: 猴头猴脑
成语例子: 这个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非常可爱。
英语翻译: appearance of strength
虎年的成语篇3
至少在元末明初,“纸老虎”这一词语就流传于市井之间。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话说武大郎在房,西门庆吓得钻到床底下去,潘金莲顶住门,慌作一团,口内却责骂道:“闲常时只如鸟嘴,卖弄杀好拳棒,急上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也吓一跤!”这是目前可考的关于“纸老虎”这一词语的最早记录,属于民间俚语。到19世纪中,广东俚语也有“纸老虎”一说。英国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编著的《广东省土话字汇》中记录有paper tiger一词。
《庚子西狩丛谈》记载,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都使用过“纸老虎”这个俗语。
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卷四记载,1900年义和团事件后,八国联***入侵北京,慈禧仓皇出逃,经顺义得吴永救驾。慈禧说:“我若不是多方委曲,一面稍稍的迁就他们(义和团),稳住了众心,一方又大段的制住他们,使他们对着我还有几分瞻顾;那时纸老虎穿破了,更不知道闹出什么大乱子,连皇担着很大的危险。”《丛谈》卷四又载李鸿章给吴永的信:“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上述两段,慈禧口中的“纸老虎”指的是“皇权”,而李鸿章信中的“纸老虎”指的是“洋务”。
清末民初,“纸老虎”已成为民间流行词语。
1922年,中国***早期***家蔡和森,在为《向导》(第13期)杂志撰写的《***中的希腊》一文,就使用了“纸老虎”一词:“维尼齐洛这派强盗虽想借这次把资产阶级的威权分外的恢复起来,但是业已戳穿了的纸老虎是吓不住民众势力之发展的。”(引自《蔡和森文集》第19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925年,在护国运动10周年纪念日的演讲会上,梁启超说:“他们(袁世凯及之后的***阀们)那种力量,都不是真力量。那种力量发挥得愈大,愈能激起全国民的意志力,他们的独夫资格,一天天的加增;由建设在国民意志方面的力量看他们,都不过是些纸老虎。”(梁启超演讲《蔡松坡与袁世凯》,纪念护国运动90周年文集之一)
1930年8月23日胡适日记,评论当时“中原大战”,说战事的起因,是“逼成十八年(1929年)春的战事,遂重开内战之局,那表面的统一都破坏了。”胡适分析说:“要知***府之为物,本是一种纸老虎,经不起戳穿,全靠***治家之能运用耳。纸老虎不戳穿,故雍正帝一纸诏书可使年羹尧来京受戮。纸老虎一戳穿了,故蔡锷、陈宦一举兵而袁世凯震恐而死。(民国)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1929年)的统一局面是个纸老虎,留得住才可以弄假成真,留不住则兵戎四起了。”(原载《胡适全集》第31卷第705页,转引自朱正《“纸老虎”的三比喻》,《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19日)
至少在5个场合使用过“纸老虎”这一词语(李锐《早年读书生活》,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6月,第83页、第347页)1940年2月1日,在延安声讨的群众大会上,作了题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顽固派》的演说,他最后说:“我们今天开大会,就要戳破他们的纸老虎,我们要坚决地反对顽固派。”
6年后,即1946年8月,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说:“一切***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这次谈话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虎年的成语篇4
《诗经》中的语句被引用来表达己意者,先秦典籍中不难看到,《诗经》中的一些语句被反复引用,历代沿习,流传至今成为成语的约有150多条,如:“战战兢兢、小心翼翼、高高在上、求之不得、不可救药、有的放矢”等。再如狐假虎威的故事,先秦典籍中多有记载。浓缩这一故事的四个字“狐假虎威”相沿习用,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一条成语。成语这一语言事实,先秦以来就有。而出现“成语”一词则在元朝。元朝以前,用什么来指称成语呢?人们把它同典故混为一谈。“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指常例、典制和故实。大约汉魏以后,“典故”又用来指引用古书中的传说、故事或词语(包括俗语、谚语、格言等)。引用典故来表达己意,我们叫用典,古人叫用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沈侯(约)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意语也。”唐宋时,人们赋诗著文,讲究用典,大力宣传“取古之陈言用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宋・黄庭坚《答洪与驹书》)那时用典相当普遍。
典故的特点之一是语言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源于典故故事的事典即是如此。如“狐假虎威”作为典故,用例所涉语形有“狐假虎威、威假狐虎、虎威狐假、假虎之威、狐虎之威、狐假虎势、假虎张威、假虎树威、威假虎狐、虎威余、狐假、假威”等。源于诗文的语典其语言形式一般没有事典多。我们将此二者作为典故发展的一条路线,都是以“多形、引用”的方式表现的。在一个典故运用的过程中,往往有一条或两条被反复引用、相沿引用,形成习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锤炼,使其形式和意义固化,并为人们所熟知。“狐假虎威”即是。这就形成了典故发展的另一条“定型、习用”的路线。这一条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为成语从典故中分离出来创造了条件,并成为成语的主要来源。由此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典故的分离,从秦汉时期就开始了。“创造新的语言(词汇)”是“经过语言的新质的要素的逐渐的长期积累”来实现的。(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成语的新质积累了一千多年,到宋元之际约一百二十年间是“成语”由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拐点。
所谓宋元之际,指南宋、金、元交错共存的一个历史时段。这三个阶段正好有三位关注典故俗谚的学者:南宋的洪迈(1123-1203),金朝的王若虚(1174-1243),元朝的刘祁(1203-1250),从洪迈出生到刘祁去世,共约一百二十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成语”由来的发展过程中的拐点。先说洪迈,他对典故俗语之类很感兴趣。他的著述《容斋随笔》五集中,尤喜对宋朝人使用的俗语典故考本溯源。如《容斋五笔・狐假虎威》:“谚有狐假虎威语,稚子来扣其义,因示以《战国策》、《新序》所载。”下文叙其故事及含义后说“俗谚盖本此。”大约因为俗谚是通俗的习用的固定语句,为众所知。故洪迈用俗谚去指称“狐假虎威”。后来清人赵翼《余从谈・成语・序》说:“洪容斋(迈)渭世俗称引成语,往往习用为常,反不知其所出。”清人用“成语”去取代洪迈的“俗谚“,看来洪迈似有“成语”的概念,但还没出现“成语”一词。
金朝王若虚试***用“成言”去概括指称,他在《滹南遗老集》中有“‘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成言也。”“成言”是先秦就有的一个旧词, 王若虚试将其赋予新义。这个新义词“成言”未被人们接受。洪迈和王若虚同时在世有29年,可惜他们没有研讨过“成言”之类的问题。洪迈还使过金朝,但不去搞学术交流。
金朝的另一位太学生刘祁,和同朝王若虚同时在世40年。王若虚在金朝做官,1234年金亡,王若虚微服北归。1232年,元兵攻打金朝汴京,刘祁逃到乡间,在他的归潜类中写作《归潜志》。入元,刘祁生活在元朝了,与王若虚无缘相交,仍然写作他的《归潜志》。刘祁熟于典故俗谚,他思考对其中习用的固定语句如何指称,于是考虑用一个新词“成语”来概括。今天的《汉语大词典》“成语”条列有二义,其一义:“习用的古语。”首例引:“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用生涩求异。’”目前所知,这是使用“成语”一词最早的用例。“成语”一词一出现便被人们接受了,这大约是因为“成言”一词所指是固定的现成话。王若虚所用的例子都是俗语谚语格言之类。“成语”在古代多指现成的诗文语句,也指有出处的习用的固定的词、词组、俗谚等。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谈》和钱大昕的《恒言录》中的“成语”篇所收成语即是。里面收有一般词汇,如“毛病、罪过、便宜、妖精、不中用”;有俗谚,如“快行无好步、急则抱佛脚、远水不救近火、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有诗文句,多是名句;也有今天我们确认的真成语,如“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矫枉过正、大器晚成、数米而炊、不学无术”等。“成语”一词在清朝已普遍使用。
洪迈、王若虚、刘祁等人都看到了这种习用的固定语句,都考虑用一个词儿去指称它。从运用旧词“俗谚”到新义词“成言”,再到新词“成语”;而“成语”这一新词的出现,是成语孕育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标志。明人继承,使用开来。清人加以补说,并用实例给以定位,为后人研究成语做了基础性工作。
辛亥***后,1915年出版的《辞源》和1936年出版的《辞海》,吸收了宋元以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相关研究成果,给“成语”下了定义,前者为:“成语”,“谓古语也,凡流行于社会,可以征引来以表己意者皆是。”后者为:“古语常为令人所引用者曰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从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定义着眼于古语、有出处、相沿习用。
1951年,吕叔湘、熙《语法修辞讲话》第二讲中提出“成语多数是四个字的……”这就从成语结构格式的特点上把大部分俗谚和习用的一般性词儿区分开来。1957年,王力《汉语史稿》下册“成语和典故”一节中说:运用“成语和典故,统称用典。”并提出“在中国,我们有必要把它们区别开来。”王力先生在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成语”和“典故”从“用典”中分离开来。到六十年代,有学者研究成语和俗语、谚语的区别,成语和熟语的关系等问题。1978年正式出版了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已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进一步研究,给“成语”下了科学的定义:“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对“成语”从语义、结构、来源、运用四个方面概述了它的定义,帮助我们从共时平面(如当代)认识成语。八十年代是我国成语研究的一个丰收时期。这十年,成语论文、专著、成语词典大量涌现。根据大家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成语的特点概括为三句话:一、结构的凝固性,二、意义的整体性,三、运用的沿习性。对这三点,学者们多有论析。1986年至1994年连续出版了十二卷《汉语大词典》,其中“成语”的第二义是:“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多由四字组成。”《汉语大词典》把古代对成语的基本理解列为第一个义项,把上述今人的认识列为第二个义项,这便从历时平面(从古到今)帮助我们对成语的理解。
虎年的成语篇5
【用法分析】:如虎傅翼作谓语、宾语、分句;指更加得势。
【成语来源】: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7卷:“得习吉之才笔,如虎之傅翼也。”
【褒贬解析】: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使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rú hǔ fù yì
【英语翻译】:like a tiger with wings
【成语声母】:RHFY
【如虎傅翼的近义词】:如虎得翼、如虎生翼、如虎添翼
【近似成语】:
翼翼飞鸾:指飞翔的样子。
【成语接龙】:
虎年的成语篇6
关于虎的歇后语【1】
画上的老虎:吃不了人
绝壁上的爬山虎:敢于攀高峰
拉着虎尾喊救命:自己找死(比喻自寻死路)
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比喻有了坏名声就难以挽回)
老虎不嫌黄羊瘦:沾荤就行
老虎吃肉:亲自下山(比喻亲临占气场)
老虎出山遇见豹:一个比一个恶
老虎串门:稀客
老虎打哈欠:口气真大
老虎打架:劝不得
老虎打瞌睡:难得的机会
老虎戴道土帽:假装出家人
老虎的儿子:别看他(它)小
老虎的尾巴:摸不得(比喻不能触犯)
老虎兜圈子:一回就够
老虎赶牛群:志在必得
老虎逛公园:谁敢拦
老虎和猪生的:又恶又蠢
老虎胡子:谁敢模
老虎进城:家家关门
老虎进棺树:吓死人
老虎看小孩:有主的肉
老虎拉车:下听那一套(比喻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都置之不理)
老虎咧嘴笑:用心歹毒
老虎披蓑衣:终归不是人
老虎披蓑衣:终归不是人
老虎皮,兔子胆:色厉内荏
老虎欠债:讨不回来
老虎身上的虱子:谁敢惹(比喻爪牙、狗腿仗势欺人,没人敢问)
老虎头上的苍蝇:拍不得
八虎闯幽州:死的死,丢的丢(比喻损失太大)
抱着老虎喊救命:自找死
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
壁虎捕虫:不动声色
壁虎捕食:出其不意
壁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
壁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
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
扯着老虎尾巴喊救命:找死
窗户上画老虎:吓不了谁
打个喷嚏吓死虎:赶巧
大腿上画老虎:吓不了哪一个
带素珠的老虎:假念弥陀(比喻假装心善)
带崽的母老虎:分外凶
地头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
东山跑过驴,西山打过虎:见过点阵势
躲过了老虎,又撞上了野牛:个比一个凶(比喻灾祸一个比一个严重)
饿虎进宅:不怀好意
放虎归山:留下祸根(比喻留下了后患)
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虎头上捉虱子:找死(比喻自找倒霉)
虎嘴上拔毛:好大的胆子(比喻胆量大)
画上的老虎:谁怕你凶
关于兔的歇后语【2】
***猪追兔子:上气不按下气
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
敲锣撵兔子:起哄
青娃望玉兔:有无地之别
拾柴打兔子:一举两得
坛子里荞兔子:越荞越小
套马杆子逮兔子:瞎胡闹
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兔几的眼睛:红人(仁)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兔子抱西瓜:无能为力
兔子蹦到车辕上:充大把式
兔子逼急了:还会咬人哩
兔子剥皮:倒扒
兔子成精:比老虎还厉害
兔子成精:比老虎还厉害(比喻十分凶猛)
兔子吃提糕:闷日
兔子戴夹板:充大耳朵驴
兔子豆老鹰:没事找事
兔子构厥子:没后劲
兔子驾辕:不合套
兔子驾辕牛打套:乱套了
兔子见了鹰:毛了
兔子叫门:送肉来了
兔子进虎穴:白送死
兔子进磨道:充什么大耳朵驴
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
兔子拉犁耙:心有佘而力不足
兔子跑到磨道里:冒充大耳朵驴
兔子生耗了:一窝不如一窝
兔子尾巴:长大了
兔子尾巴:撅着;长不了
兔子下儿:与众不同
兔子坐上虎皮椅:六神无主
瞎狗逮兔子:碰到嘴上
下雪天打兔子:自跑
小脚女人追兔子:越撵越没影儿(比喻怎么撵也跟不上)
小兔蹦到车辕上:充什么大把式
羊群里跑个兔:数它小,数它精(比喻年龄虽小,办事却精灵)
野地里撵兔子:谁逮住就属谁
鹰饱不抓兔,兔饱不出窝:懒对懒
属兔子的:一蹦三尺高
八月十五捉兔子:有你过节,无你也过节(比喻有没有无关大局)
不倒翁骑兔子:没个老实劲几
穿兔子鞋的:跑得快
打兔子碰见了黄羊:捞了个大外快
大年初一逮兔子:有它过年,无它也过年(比喻微不足多,增减都不影响大局)
丢了黄牛撵兔子:不知哪大哪小
红毛兔子:老山货
猴子笑兔子尾巴短:彼此彼此
活剥兔子:扯皮
见了兔子才放扈:有利才出征(比喻对自己没利的事不干)
狡兔撞鹰:以功为守
开着拖拉机撵兔子:有劲使不上(比喻有本事、才能,但因条件所限施展不开)
老虎皮,兔子胆:色厉内荏
关于龙的歇后语【3】
鲁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比喻名声、地位大大提高了)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佘太君的龙头拐杖:有钱也买不至
水淹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四海龙王动刀兵:里里外外都是水
跳蚤变龙钟:冒牌货
未草里头藏龙身:农家出英才(比喻在平凡的地方或平凡的工作中出现了有才能的人)
蚊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
要饭的给龙王上供:穷人有个穷心
叶公好龙:怕是真的
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比喻太晚来不及了)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比喻自己人由于互不了解发生了冲突、误会)
河里划龙船:同心协力
跤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鲤鱼跳龙门:碰碰时气
两个人舞龙:有头有尾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龙船上装大粪:臭名远扬
龙头不拉拉马尾:用力不对路(比喻力气或功夫没用在,点子上)
关于蛇的歇后语【4】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看到草绳就喊蛇:大惊小怪
霉蛇的牙齿马蜂针:最毒
牛屁股缝里的牛蛇虫:叉会钻空子,又会吸血(比喻极坏,既会投机钻营,又到处吮别人血)
青蛙钻蛇洞:自寻死路
青竹蛇),黄蜂尾上针:最毒
蛇吃大象:看他(它)怎么吞下去
蛇吃黄鳝:比长短
蛇过了才打棍:马后炮(比喻做事失去时机)
蛇和蝎子交朋友:一个比一个毒
蛇进竹筒:走上绝路了
蛇入曲洞:退路难
蛇入筒中:曲性在
蛇吞大象:好大的胃曰
蛇吞老鼠鹰叼蛇:一物降一物
蛇遭蝎子螫:一个更比一个毒
蛇钻竹筒:一条路
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动一下
踩着麻绳当蛇:大惊小怪(比喻小题大作,把情况看严重了。或形容过份慌张)
窜蛇盯小鸟:列奏(逮往)
打蛇不死:后患无穷(比喻消灭敌人必须干净彻底,否则后果不堪设)
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
地头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
地头蛇请客:福祸莫测
冬天的蟒蛇:有气无力
洞里的蛇:不知长短
毒蛇的舌头:独(霉)分乙(芯)裁
毒蛇的牙齿马蜂针:全是窜
毒蛇吐芯:出日伤人
花皮蛇遇见蛤蟆:分外眼红
虎年的成语篇7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70回:“抵住孔宣的刀。二将又战在虎穴龙潭之中。”
成语繁体:虎穴龍潭
成语简拼:HXLT
成语注音:ㄏㄨˇ ㄒㄩㄝˊ ㄨㄥˊ ㄊ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虎穴龙潭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虎窟龙潭
成语例子:感谢坐位豪杰不避凶险,来虎穴龙潭,力救残生。(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一回)
虎年的成语篇8
关键词: 虎 跨文化交际 翻译 习语
美国译论家奈达(E.A.Nida)认为翻译的本质是:“翻译就是在译入语种再现与源语的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物。”(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1969:“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然而任何两种语言之间,异是相对的,同是普遍的,相对性要远远大于差异性。正如刘宓庆(1999:43)所说,人类语言的第一位的性质是同质性,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是符号序列,都是交际工具,都有大体相同的整体性结构,如语音、语法、词汇,都从不完善到大体完善的发展演变史等。所以说,对于汉英语言中关于“虎”的同质性研究,有助于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
据说虎最早产于俄罗斯,不是中国,但东北虎很出名,现称之为中国虎。中国人对虎的联想非常丰富,故产生了许多成语、习语;然而西方国家的人对虎的联想较少,认为虎不过是一种凶猛强大的动物,他们心目中又顽强又勇敢又庄严雄伟的动物是狮子而不是虎。
一、汉语中“虎”的联想意义类型
虎:哺***动物,毛黄色,有黑色的斑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夜间出来捕食兽鸟,有时伤害人。通称老虎(《现代汉语辞典》)。在汉语文化中“老虎”的形象特点有两个意思:褒义和贬义。
(一)褒义
“虎”――褒义方面,虎的威猛、勇猛顽强、健壮有力,坚决果断为人所歆羡,故而常被用来象征、比喻人事诸相。
1.“虎”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勇猛、顽强。
自古以来此类词语甚多,且都为人所喜闻乐见。“虎将”喻将***英武善战;“虎子”比喻男子之雄健奋发;“虎士”、“虎夫”、“虎贲”比喻英雄好汉;威武雄壮的步伐称“虎步”;人杰奋发有为称“虎啸风生”。
例:明沈采《千金记・投阃》:“义兵报效,马如龙人如虎彪。”这里的“虎彪”亦形容勇猛的***队。
2.“虎”同样用来描述“迅猛、壮实、威风”。
例1:他虎的站起来向大家大声地叫喊。
例2:别看她们是群姑娘,可干起活来个个像只小老虎。
3.由于中国人对虎的联想和龙一样都是勇敢、顽强,因此,“虎”和“龙”搭配成词语,表示很有生气。
例1: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例2:龙腾虎跃: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
例3:工地上龙腾虎跃,热火朝天。
4.“虎”有时用来表示人的外表、体形与姿态。民间,百姓称儿女为“虎娃”、“虎妞”,喻其结实粗壮。
例:《太平天国故事歌谣选・沤铁》:“他长得虎背熊腰,气雄力壮。”“虎背熊腰”形容人身材魁梧健壮。
5.“虎”亦用来表示人才、能人。
例:藏龙卧虎:比喻潜藏着人才或不同寻常的人。
(二)贬义
“虎”――贬义方面,由于虎食肉动物的自然属性,是山林中的猛兽,向来被称为“百兽之王”、“百兽之长”。从“虎”字派生出的词语大体可归纳总结为下列几种。
1.“虎”有凶猛、残酷无情之意。
例1:拦路虎:比喻阻碍前进中的种种困难与障碍。
例2:苛***猛于虎:指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比猛虎还要凶残。据《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过泰山时遇妇人在墓旁痛哭。闻之,知其翁、夫、子三代,俱死于虎。但她还不愿迁离此地,为其能免受苛***之苦。孔子听了,对他的学生说:“小子识之:苛***猛于虎也!”
2.由于虎和狼有相似之处,汉语中“狼”和“虎”的搭配更突出“凶猛残酷,贪得无厌”这一特征。
例:如狼似虎:像老虎那样凶狠残暴。
3.“虎”有时被用来表示“祸害、困难”。
例:骑虎难下:比喻形势虽遇困难,然迫于大事而不可中止。
4.“虎”又可被用来比喻“坏人、敌人或恶势力”。
例:引虎入室: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如:“士则无行,报亦惨矣。再娶者,皆引虎入室。”
二、汉语“虎”和英语“lion”的异同
在西方文化中,狮(lion)象征着权利,是万兽之王,从regal as a lion(如狮王般);majestic as a lion(如狮王般高贵)等用语可以看出英语中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12世纪后英王理查德一世(King Richard I)就是因为他的勇者精神被人们奉为“lion-hearted”(狮心查理),此后,英格兰民族就自诩为“the British lion”(英国狮),这也是为什么英国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的原因。在英语成语和谚语中有不少用狮作喻体来比喻勇猛、威严等意义,这与中国文化中的虎有着相似的比喻意义。
例1:I have always found it difficult to talk to my boss but tomorrow I will have 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我一向觉得老板不好讲话,但明天我只好硬着头皮去碰一碰。)
例2: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虎口拔牙)比喻敢于在有势力的人面前挑战,与汉语的“老虎头上捉虱子”有着相似的喻义。
三、习语中“虎”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如: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译为Crouching Tiger and Hidden Dragon,即为典型的直译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部分地保留其固有的文化特征。而能够直译的言语要直译,比如:汉语中有“前怕狼,后怕虎”的说法,指充满了恐惧。英美文化中虽然视狮子为兽中之王,但是老虎和狼也代表令人恐惧的动物,因此上句谚语译成“Fear the wolf in the front and the tiger behind.”,外国人完全可以理解它的意思,指hesitate in doing something。然而有些直译不免有死译、逐字译的嫌疑,如lose face(丢脸),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paper tiger(纸老虎)。有些汉语的习语或名词,成为了西方语言的固定词汇,丰富了它们的语言宝库。
(二)直译+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解释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如:“坐山观虎斗”可译作“Sitting on a hill watching tigers fight――takes a side in a fight until one party overwhelms their enemy.”;“三人成虎”译作:“Three people make a tiger――gossip can be as ferocious as a tiger.”英汉夸张都使用数字,但汉语多用“三”、“九”,英语多用大数单位,还充分利用语法手段、修辞格等,而夸张的翻译一般采用直译,如:“九牛二虎之力”译作: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herculean effort.如果没有后面的解释,就无法将汉语习语里的文化内涵翻译出来。所以学会运用添加解释的翻译方法也很重要,但是不能随意添加。这点在翻译源语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
(三)意译法
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会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
中国成语里形容人时会用“虎头虎脑”,若按字面直译为“tiger’s head and brain”,西方人会认为“虎头”或者很可怕,或者很丑陋,或者会产生其他联想。很难与它的实际意思(mostly used of a child)naive and healthy――幼稚、可爱联想在一起。又如汉语中“她是只母老虎。”此句可直译为:She is a tigress.(female tiger).西方人大概很难联想到句子的原来意思,甚至会推断:如果是位男的就可以说:He is a male tiger.岂不知汉语的习惯:母老虎是指凶悍不讲理的妇女,即泼妇,此句应译成:The woman is a termagant.
(四)直意结合法
在翻译实践中,有经验的译者翻译方法烂熟于胸,并不拘守直译或意译,或者其他翻译方法,而是笔随意走,神思合于作者。在直译和意译的选择上应遵循的原则是:能直译时便直译,不能直译时用意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例如:“three cheers and a tiger”可以为“三声欢呼一声吼”,结构上属于直译但将“tiger”一词意译为“吼叫”便是意译。下面笔者将给出更多例子以供参考:
例1:have a tiger by the tail/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译为“骑虎难下”。在翻译前者时,在采用直意结合法的同时运用了增词法,增加了“难下”对习语中某个成分或者隐含成分的补充说明,同时也是为了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同于直译加解释法为点明习语的整个喻义的目的。
例2:汉语中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说法:A new-born calf has no fear of the tiger./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前者为直译,但是,如果仅仅按照字面直译过来,西方人不能很清楚地理解源语的内涵,相反,如果按照后者的意译,则能使译入语国家很好地理解其含义。
(五)同义习语借用法
源语习语的形式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部分,但是习语的内涵在译入语中有相应的表达形式或是英汉习语所用的设喻形象各异,意义却相近的。如: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译为:刚出虎穴,又入狼窝;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译为:养虎为患;beard the lion揪住狮子的胡须。其意思是“不畏”、“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因此和汉语“敢捋虎须”近意;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把自己放在狮子的嘴里),喻意相当于“置身虎穴”。要想做到很好地运用此方法,需要十分熟悉源语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此外,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貌合神离”,源语习语的形式与意义和译入语中有对应的相似表达形式,但是它们各自蕴涵的意义却相距甚远。例如:Many a good cow hath a bad calf.与“虎父无犬子”的意义正好相反,应译为:好母牛难免产劣犊。
四、灵活译“虎”
翻译是一门艺术,早在1964年,钱钟书先生就提出:翻译作品可视为一件艺术品,准确地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种文字又要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是“化境”。文字形式虽然换了,而原文的思想、感情、风格和神韵都原原本本地化到译文的境界里。在对“虎”的中英文互译中,如果要运用钱钟书先生的“化境”原理,就要把某些文化内涵也考虑进去,简单的逐字逐句的直译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善于运用多种翻译手法是必要的,否则就会闹笑话。北京奥运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北京乃至全国很多餐馆为了方便游客,都增加了英文菜名。但由于翻译不专业,个别英文菜名不仅没招揽到游客,反而把人吓跑了。常见的菜名翻译错误主要是字面的逐字直译,如把淮扬名菜“红烧狮子头”翻译成Red Lion Head(烧红了的狮子头),东北菜“老虎菜①”翻译成Tiger Dish(用老虎做的菜),这种所谓的直译法并没有为游客提供便利,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正确运用翻译方法和了解菜品的做法就可避免这样的笑话发生,按照北京《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所规定的菜名翻译原则,“红烧狮子头”应译为: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Pepper;“老虎菜”为:Hot and Spicy Salad(slices hot pepper,leek pepper,leek & parsley)。
五、结语
总之,译文读者的阅读过程不但是一个接受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译者在译述原习语的内容时,若能忠实地再现外国语言的某些特点,吸收外语的表现手法,不但可以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并有助于消除中西方文化的天然屏障。
注释:
①虎:在东北方言中除了指老虎之外,还意指此人傻、缺心眼。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33.
[2]Bassnett,Susan.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田传茂.汉英翻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虎年的成语篇9
【成语出处】《宋书 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感情色彩】中性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龙行虎步
成语例句
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眉清目秀,虎步龙行。(清 吴趼人《痛史》第十回)
相关成语
伏虎降龙 龙屈蛇伸 龙跳虎伏 干净利落 装模作样 撒泼放刁 药店飞龙 爱惜羽毛 扬长而去
双语例句
1. He carries a mighty bearing, and has the air of a king.
他虎步龙行, 具有君王霸气.
虎年的成语篇10
【用法分析】:虎荡羊群作宾语;比喻强者在肆意欺凌弱者。
【成语来源】: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十二回:“那知小侠指东打西,窜南跃北,犹如虎荡羊群,不大的工夫,打了个落花流水。”
【褒贬解析】: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使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hǔ dàng yáng qún
【英语翻译】:as tigers among a flock of sheep
【成语声母】:HDYQ
【虎荡羊群的近义词】:虎入羊群
【近似成语】:
群山四应: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群情鼎沸: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
群轻折轴:轻的东西积多了,也能压断车轴。比喻小患会酿成大祸。
群芳竞艳:竞:争逐。各种花草竞相开放争美
群策群力:策:计策;主意。群:集体;大家人。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成语造句】:
1、没想到杀这群家伙还试炼点拿,一下子我跟来劲了,五秒之中我简直尤若虎荡羊群,“闪霜爆”。
2、同时艾丽卡一个冰霜龙啸在对方面前炸开,使正面的敌人迅速进入冰冻状态,两个主力MM瞬间杀入对方阵营简直像虎荡羊群,不消一会儿,尸体倒了一遍。
3、下半场则完全成了非洲人的天下,其充沛的体能令塞黑人顾此失彼,所到之处,犹如虎荡羊群,直杀得塞黑队员人仰马翻,寻子觅爷。
4、尤若虎荡羊群,各种技能疯狂轰出,这些日本玩家一人接一人栽倒在了我面前。
5、‘猛虎出山’‘虎荡羊群’……秦家寨的后山空地上,苏小刀正勤奋的修炼着‘五虎断门刀’。
【成语接龙】:
虎荡羊群 群情鼎沸 沸沸汤汤 汤池铁城 城北徐公 公子哥儿 儿女亲家
家长礼短 短小精悍 悍然不顾 顾盼自雄 雄姿英发 发扬踔厉 厉行节约
约定俗成 成家立计 计尽力穷 穷困潦倒 倒街卧巷 巷尾街头 头痛额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