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爱情小故事篇1
北京爱情故事经典语录台词
1) 那就为天下所有真心相爱的人,不要轻言放弃。
2) 爱情,就是平衡这个世界和社会两极分化的一样法宝,穷的找富的,老的找小的,美的找丑的,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因为只有这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之后,这个社会它和谐了。
3) 当代梁山伯,四眼罗密欧。
4) 人生的上半场都是激情,下半场都是亲情,中间插播的全是婚外情!
5) 土鳖才为了小三骗老婆呢,现在的高手都是用老婆挡小四小五。
6) 好女人走厨房,坏女人走四方。
7) 我只是想看一看,在现实面前所谓的爱情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8) 中华儿女千千万,实在不行咱就换!
9) 一个人一辈子撑死到头来,两三千万就可以过得很好,想你这种守财奴到最后墓志铭上一定写着,人在天堂,钱在银行这八个字。
10) 有你,有我的地方就会有我们的家。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经典语录台词
1) 我没闹,闹的是这生活,这个世界!
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3) 任何人都不可能爱别人胜过爱自己!
4) 如果爱一个人是犯贱的话,那全世界都是***。
5) 我了解他,就像农民伯伯了解大粪一样。
6) 任何一种爱情到最后都会转化为感情,他们并不矛盾。感情包含着爱情。
7) 没有面包的爱情那是扯淡,有情饮水饱,放屁!
8) 去换辆车,车是男人的脸,男人被打哪都行,就是不能被打脸。
9) 你以前跟我说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归结为生理卫生课,是弗洛伊德,我跟你说的是形而上学,是柏拉***懂吗?
10) 人在天堂,钱在银行。
11) 你不是号称可以在三天之内拿下所有雄性动物吗?
12) 男人在外面对女人有多坏,回家就对老婆有多好。
13) 一转眼,一辈子。时间,比钱还不经花。
14) 习惯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不知不觉接受了很多东西。
15) 在现实面前,所谓的“爱情”,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16) 据科学证明,你在晚上会做一些自认为深沉浪漫,却智商为零的事情,这种几率比白天多多了,据说是跟月亮的潮汐有关。
17) 感情这东西只有时间才能浇灌出来,时间越久感情越深,而爱情正好相反。
18) 你不开心为什么在这里坚持。
19) 我对你的不要脸已经从极度厌恶上升为叹为观止!
20) 生活要以快乐为基准爱情要以互惠为原则。
北京爱情故事经典台词
1) 见证一个女人的成长,是一个男人的幸运。
2) 我想到这辈子不能和你在一起,心就很痛。
3)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我就觉得是把猪饲料。
4) 你有后宫佳丽三千,也不敌人家有一枝花吧!
5) 你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也是最后一个。
6) 没有面包的爱情那是扯淡,有情饮水饱,放屁!
7) 我相信爱情圣洁的力量,是会穿越时空的关系。
8) 你们早晚有一天会知道,爱情究竟是什么东西。
9) 如果爱一个人是犯贱的话,那全世界都是***。
10) 爱情就像鬼一样,谁都听说过,但谁也没见过。
11) 男人在外面对女人有多坏,回家就对老婆有多好。
12) 这一杯就敬那些曾经的人和事,愿他们一路走好。
13) 我对你的不要脸已经从极度厌恶上升为叹为观止!
14) 你不是号称可以在三天之内拿下所有雄性动物吗?
15) 程疯子同志一向奸似鬼,现在就让他喝美女洗脚水。
16) 要让这座城市都知道知道我们是谁,能做出些什么。
17) 爱情到最后了,居然还存在欺骗,女人啊!女人……
18) 习惯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不知不觉接受了很多东西。
19) 买得走的东西早晚留不下,买不走的东西谁也带不走。
20) 记住,结婚对象的选择直接影响你们后半辈子的生活质量。
21)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你绝对不会因为一个姑娘这么上心。
22) 面对你私生活的糟烂问题,我们选择并肩作战,同仇敌忾。
23) 哥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只知道赚钱,现在才有一点玩的资本。
24) 把自己年轻时候买的鞋,再一双一双的卖出去,换馒头片吃?
25) 当今社会,说难听点,爱情的本质就是寸金算两的等价交换。
26) 我虽然不是个急性子的人,但我性子一旦急起来我就不是人!
27) 我只是想看一看,在现实面前所谓的爱情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28) 你懂事,你懂事打扮的跟家禽似的,你跑出来半夜三更的你。
29) 土鳖才为了小三骗老婆呢,现在的高手都是用老婆挡小四小五。
30) 去换辆车,车是男人的脸,男人被打哪都行,就是不能被打脸。
北京爱情故事经典语录台词相关文章:
1.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经典台词
2.北京爱情故事经典语录
3.北京爱情故事经典感人语录
经典爱情小故事篇2
关键词:余华;爱情;古典爱情;爱情故事;先锋性
中***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153-02
不可否认,痴迷于“冷静”地描写“暴力”和“死亡”的余华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文坛贡献了一大批冷血的作品,而先锋作家的定位使他在描写冷漠和暴力时不至引起自身的不安并乐此不疲。对80年代末的余华的大量研究大多也集中在他的“暴力叙事”,“死亡叙事”,“虚构的真实”等角度,虽然余华在1987年和1989年发表了俩篇标题带有“爱情”字眼的中篇小说,但是也许实在没法将“嗜血”的余华和“爱情”相联系,所以对于这俩篇小说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试***以这两篇爱情小说为纬度,通过与“才子佳人小说”和《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以“解构爱情”的思路来凸显余华小说的先锋性。
一、《古典爱情》——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戏仿和颠覆
詹姆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将戏仿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戏仿,又被称为滑稽模仿、仿拟、谐仿等等,是一种通过对原作的游戏式调侃式模仿从而构造新文本的符号实践。余华的小说《古典爱情》是通过对《牡丹亭》和聊斋故事的戏仿,完成了对才子佳人模式、死而复生模式、大团圆模式所构建的古典爱情的解构与颠覆。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的故事歌颂了美好的爱情,用一波三折的传奇故事来完成一个经典“爱情童话”。而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古典爱情》虽与《牡丹亭》有诸多相似之处,读来却如鲠在喉,难有浪漫之感。显然,柳生正是《牡丹亭》的柳梦梅,而小姐惠正是“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杜丽娘,但是在对人物的定性上,《古典爱情》有了自己的改写:柳生不同于柳梦梅的出身名门,恃才傲物,柳生时刻体现着“焦虑”之感:出生贫寒,靠母亲养家,疏忽了八股,对赶考毫无把握,踏上赴京赶考之路时,父亲生前屡次落榜的窘境笼罩着他往前走去的身影。
薛毅在《主体的位置和话语——当代小说中的后现代问题》中说到:“先锋小说内部的主体不再具有合法性观念的主体,也不是以行为取胜的主体,作家强调的是这个主体行为遭失败的过程。[1]”那么,柳生的爱情是怎么失败的呢?在文章的开始,柳生和惠小姐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场面——身无分文,在赶考路上的落魄书生偶经一富贵温柔乡,会有小姐惠与之相遇、示好、赠银、瞩他早归。然而,余华毕竟是余华,这古典式的爱情故事开了个古典的头,后面的写法,就成了余华早年没有温度的血液中的冰渣子。书生落榜而归,再经小姐惠之家门,昔日良辰美景,一派衰败,伊人不知已何处去。再过三年,书生赶考第三次路过此地,富贵温柔乡已成“菜人”之市;之后,重见小姐惠,留于一个失意书生记忆中最美好的女子已变成盘中之肉,柳生在小姐的请求下解脱了她,小姐被象征性的解救了,柳生守护着坟,等待着生命的重现,但终因“忍耐不住好奇”破坏了——他扒开小姐的坟墓,文章以小姐惠“小女子本来生还,此事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的泣诉而就此结尾。
柳生的主体性一直被淹没在“焦虑之中”:出身贫寒,妄自菲薄;直到遇到惠小姐,私定终身,却又落榜而归,旧地重游后,小姐失踪了,绣楼不见了——原文说到:“公子切记,不管榜上有无功名,都请早去早回。[2]”余华在这里没有让柳生高中状元,而是落榜而归的设定,实际上消解了爱情故事的现实阻力。柳生对自己主体性始终是不确定的——他们的爱情没有像古典爱情那样因遭到家庭或者世俗的反对而发生悲剧,而是通过书生回来之后寻人不得,曾经的一切美景化为乌有和开馆验尸后破坏了小姐还阳之路达到对柳生主体力量的消解。文章中,开棺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柳生主体性的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释放,却在阴阳循环的规则中失去了主动性——冥冥之中有一种异己的力量,主体只能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成为飘忽不定的幽灵。他们的爱情为什么不成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命运观在作祟,主体力量在历史无理性中被消解。
二、《爱情故事》——现代爱情的“失魂落魄”
如果说《古典爱情》中主人公的主体性因为双重挤压而无法拯救他们的古典爱情,那么《爱情故事》则直接通过男主人公的“失魂落魄”来怀疑爱情是否真的存在于两性之间。
《爱情故事》显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是一次扼杀温情的写作——它不具备任何一个经典爱情故事的因素,有的只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夫妻在30岁的一个午后的絮絮叨叨,“我的不满和她对于爱的执着构成了俩个各自封闭的环[3,4]”,而这俩个环的唯一焦点是“我”回忆起16岁那年带着“她”去堕胎时的“失魂落魄”。让我们来看男女主人公仔文章结尾处的对话:“让我们共同来回忆一下往事吧。“是最后一次吗?”她问。我回避她的问话,继续说:“我们的回忆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是最后一次吧?”她仍然这样问。“从一九七七年的秋天开始吧。”我说,“我们坐上那辆嘎吱作响的汽车,去四十里以外的那个地方,去检查你是否已经怀孕。那个时候我可真是丧魂落魄。[2]”
文章在此陷入了循环模式,因为文章就是以一九七七年的秋天开始的。在他们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他和她因为一时“激情”走在了一起;30岁时,男孩认为是女孩的爱毁了他,束缚了他,让他变得如此平庸,这种情绪终于现在爆发出来,文中多次提出男主人公的愤怒,怎么理解这种莫名其妙的感情——他为什么而愤怒?
哈特菲尔德认为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的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根据沙赫特的“情绪二因素理论”,情绪=生理唤起×认知标签。不同情绪的生理的反应可以非常相似,比如恐惧、焦虑、愤怒的时候,人们的心跳都会加快、手会颤抖。但由于人们对这些反应的解释不同,就可能会体验到完全不同的情感。所以“失魂落魄”和愤怒完全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爱情。试想,如果主体对于客体没有认知的冲动,不关心,不在乎,则不会产生诸如“失魂落魄”抑或是“愤怒”的情绪。
这样主要以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和回忆来结构文本的爱情故事同样发生在《乞力马扎罗的雪》[5]中。《雪》描写了深受战争创伤的哈利为了从阴霾中走出来,携同妻子海伦到非洲打猎,寻求刺激,找回自我,但由于被刺破膝盖,伤口感染导致生坏疽,在死亡的威胁中,在清醒和昏睡的“非正常状态”下,通过现实和回忆的相互交错,来回忆自己的人生。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哈利和海伦显然是一种不正常或者说不平等的关系:海伦是给与,哈利是索取;海伦是体贴周到,哈利是冷酷无情;海伦视哈利为寄托和希望,哈利却将海伦视为金钱和。通过文本,我们试***找到一种历史的缝隙:哈利是“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他沉迷酒色,,靠谎言度日,他可以为争夺一个女人而打架,又可以稍有不意就转向另一个女人。对爱情的叙述成为了解释个人历史的维度:因为战争创伤,所以对爱情很随意,在试***重建自我的旅途中,发现自己对妻子的爱情是真实的——因为哈利发现自己对海伦的感情和其他女人不一样——谎言对海伦不起作用。对比《爱情故事》和《雪》,这俩个爱情故事是何其的相似,男性/女性的关系具有欲望/爱、占有/奉献的不对等性,男性始终处于对女性的不满之中,女性对男性始终是包容和体贴。《爱》通过回忆“失魂落魄”来品味爱情,《雪》试***通过俩者的吵架来触摸爱情。当然,这俩部年份相差甚远又诞生于东/西方不同语境下的作品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别:《爱》是戏仿了70年代的一部美国畅销书《love story》,原作通过富翁的儿子和烘焙师女儿的爱情来强调爱情的超物质性和反门第性。而《爱》要表达的是爱情只存在于一瞬间的激情之中,漫长的婚姻生活只会消磨爱情。《雪》则是将主人公的爱情纳入到对其个人生和死的宏大书写中,并从主人公看似放荡的爱情生涯中,来表现“迷惘的一代”的痛苦。
三、余华和先锋
80年代末的中国人还没拥有爱情,就解构了爱情。余华为什么选择了解构爱情呢?成长于一代的余华,显然对于有着特殊的记忆。《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是他个人的寓言:刚刚上路就被剥夺了代表父辈光荣传统的红背包。成长于历史断裂中的年轻人,历史对于他们是异己的,也没有继承父辈的精神遗产,他们既对民族文化不信任,也没有新的文化的指引,“无历史的一代”,“多余的一代”只能通过打破元叙事的方式来保护自我。在余华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不安的主体——无论是内视角叙述者还是外视角叙述者。这种保卫自我的方式,是“后的主体,一个失去物理世界保护的主体,一个无父的、被排斥的、漂泊的主题,一个再也没有田园可供栖息、再也没有历史回忆的主体”保持主体完整性的最后幻觉。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作家们没有像西方后现代作家那样将宏大的生活之流输入小说之内将其进行卓有成效的变异,而往往采取排斥日常生活的态度。[1]”所以爱情这个日常生活的重大命题就作为一个宏大叙事被用后现代的方式被中国的先锋作家解构了。
余华不止一次的表明自己“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6]” “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6]”“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点的那一层紧张关系。[7]”余华通过对于爱情的想象和表征,来完成自己对于真实的迈进——余华对于爱情的解构表征的是作为“历史的人质”的现代人的不可自主的绝望,也是先锋文学现实处境的暗喻——先锋派小说家们有着自己是身在他者力量压迫下进行写作的处境的自觉的,否则,先锋的消解和颠覆就失去了最后的意义。
80年代个人的虚无,在姿态上就克服了宏大叙事。余华在80年代末通过解构和颠覆爱情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属于余华的“先锋性”,但是任何一次解构都面临着一次新的建构,问题是先锋文学始终没有构建自己的主体。蔡翔曾用先锋文学“不制造任何幻觉”来解释先锋文学的失败,在先锋文学这里,主体被消解,行动的意义也就消解了。派生于先锋性文学的90年代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主体反抗的越多,主体的空间就越小。
参考文献:
[1] 薛毅.主体的位置和话语——当代小说中的后现代问题[J].上海文学,1992(7).
[2] 余华.古典爱情/现实一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 何鲤.论余华的叙事循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4] 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5]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6] 余华.我的真实.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经典爱情小故事篇3
[关键词]美国;动画电影;贵族爱情;传奇爱情;民间爱情
20世纪初,电影艺术在美国开启了发展之路,随之而来的是动画短片的发展,当时的动画短片常常作为传统电影的暖场片进行播放,内容以夸张搞笑的动作为主,时长较短,与其说这是动画短片,不如说20世纪初的动画电影是一种在影院播放的滑稽剧。[1]这种“配角”地位持续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以迪士尼公司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为开端,美国动画电影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不仅在电影时长方面有重大突破,而且在影片内容层面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越。也正是自这部影片开始,美国动画电影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改编浪潮,一直到20世纪末期,活跃在美国影坛上的动画电影大多是改编自童话故事、经典儿童读物或世界知名小说。纵观这些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美国动画电影,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故事结构简单、人物性格鲜明,同时均是以“爱”为主题所展开的故事,而其中真挚的爱情故事自然成为主流,此时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发生在王公贵族之间,王子遇到公主的爱情模式成为其中之经典。20世纪末期,改编经典文学作品的动画创作已不能适应观众日益提升和逐渐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品位,包括迪士尼公司、皮克斯公司在内的许多美国动画电影的龙头企业开始在保持动画电影核心主题的基础上,探索更加丰富多样的题材,于是一批褪去奢华的平民形象及充满想象力的非人形象逐渐登上美国动画电影的舞台,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热潮。正如前文所述,“爱”是动画电影的核心主题,那么在日益丰富的影片题材中,爱情故事自然不会缺位。在20世纪末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美国动画影片中,爱情故事也不再局限在王公贵族之间,这些故事逐渐褪去了王族的光环,或是走进民间,或是走向更加神奇的领域。本文将在通观美国影坛上书写爱情故事的动画影片的基础上,以贵族爱情、传奇爱情和民间爱情做简单区分,针对影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仙履奇缘》《睡美人》《小美人鱼》及《美女与野兽》《怪物史莱克》《花木兰》《钟楼驼侠》展开论述,对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爱情故事进行探析。
一、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贵族爱情故事
当1933年迪士尼公司完成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初期制作,在拍摄之前,许多业界人士都认为迪士尼公司正在进行一次愚蠢的投资,他们认为没有人会花钱去电影院看一部幼稚可笑的动画片,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上映后所引发的巨大观影热潮证明了迪士尼公司的投资眼光,而这种开启美国影坛动画时代的影片所讲述的正是王子与公主之间的爱情故事。[2]《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改编自《格林童话》,其中的女主人公白雪公主在后母王后的逼迫下逃入森林之中,遇到了七个善良活泼的小矮人并度过了一段平静欢乐的时光。但王后出于对白雪公主美貌的强烈嫉妒对白雪公主穷追不舍,单纯善良的白雪公主在王后的阴谋中误食了毒苹果昏死过去,而唤醒白雪公主的唯一方式就是王子的吻,最终王子吻醒了白雪公主,二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从这部影片的内容主线来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并非一部典型的爱情故事片,因为在这部影片的大部分故事情节中,男主人公即王子都是缺位的,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似乎成为影片的唯一主角,而展现真善美的最终胜利也成为这部电影的核心意旨。事实上,自《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以来,美国动画电影中很少出现典型意义上的爱情片,这与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具有很大关系,其中的爱情故事也是作为阐释“爱”之主题的辅线而存在的,但这并不影响美国动画电影中爱情故事为观众所带来的感动,就如《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王子虽然仅在最终关头出现,但他的吻是解除诅咒的唯一方式,这一重要的角色定位无疑强化了爱情的力量。在首部动画长片引发巨大轰动后,迪士尼公司推出了动画影片《仙履奇缘》,《仙履奇缘》的故事原型是大众所熟知的“灰姑娘”的故事。[3]影片开始于王子选妃的舞会,在舞会上借助魔法的辛德瑞拉与王子相遇共舞,但当12点的钟声敲响后,辛德瑞拉被打回原形,继续过着被继母和继母的女儿们欺辱的生活,但对辛德瑞拉一见钟情的王子却拿着辛德瑞拉遗失的水晶鞋挨家挨户地寻找,最终,能够穿上水晶鞋的辛德瑞拉成为王妃,与王子在王宫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简述《仙履奇缘》的故事情节后,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影片与迪士尼公司先前推出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叙事结构和内容主旨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设置上看,《仙履奇缘》中的女主人公虽然不是公主,但依然是善良、单纯、美丽的形象,而男主人公则同样是一位风度翩翩、情感专一的王子;从人物关系设置上看,白雪公主和辛德瑞拉都在后母的***下生活,王子则承担着拯救者的任务,与王子相遇都成为影片中女主人公幸福生活的开端;从表达主旨上看,两部影片都是在歌颂以女主人公为具象表征的“真善美”,批判以后母为代表的“假丑恶”。在具有诸多相似的之处的同时,相比于《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而言,《仙履奇缘》中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故事明显占据了更多的篇幅,并担任了更为重要的叙事角色。除上述两部动画电影之外,在美国影坛上还有包括《睡美人》《小美人鱼》在内的多部讲述爱情故事的影片,这些影片在人物形象设置及叙事模式等方面均与《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仙履奇缘》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它们都代表着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这也反映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贵族爱情故事的共同特点。
二、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传奇爱情故事
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故事所造就的观影热潮已成为历史,这些贵族爱情故事虽然经典,却因不断的重复和固定的套路而不再备受关注。1991年,一部突破传统美国动画影片中贵族爱情局限的影片《美女与野兽》横空出世,这部影片被视为贵族爱情向传奇爱情转型的经典之作,为美国动画影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随后的动画电影发展中,还涌现出了《怪物史莱克》《僵尸新娘》等书写传奇爱情故事的影片,这些影片依然以“爱”为主题,以“真善美”为追求,但凭借独具创新性的题材选择而获得了不同国度的观众的喜爱。在影片《美女与野兽》中,观众所看到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传奇爱情故事,即女主人公贝尔和因诅咒而化身野兽的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中,贝尔的父亲在森林中迷路,误打误撞地来到了野兽的城堡,野兽外表狰狞、个性暴戾,将贝尔的父亲囚禁在城堡之中。闻讯赶来的贝尔为了拯救病中的父亲,提出用自己作为置换,并答应野兽自己将永远留在城堡之中。事实上,野兽是受到诅咒的王子,他需要得到贝尔真挚的爱才能破除诅咒,为了使贝尔能够爱上自己,野兽极尽所能地讨好被幽禁在城堡之中的贝尔,但这种虚伪的示好并没有打动贝尔的心,贝尔依然在伺机逃跑。直到有一天,逃出城堡的贝尔意外陷入了狼群之中,已经逐渐爱上贝尔的野兽不顾一切地救出了贝尔,甚至面对思念父亲的贝尔决定将其送回家中,而自己甘愿以野兽的面貌永远孤独地生活在城堡之中。影片的故事发展至此,野兽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美貌善良的贝尔,而贝尔也在野兽的关爱中慢慢动容,最终,解开诅咒的野兽重新变回王子,整部影片以圆满的结局收场。虽然《美女与野兽》的剧情并没有完全跳出贵族故事的藩篱,但曲折的情节设置和“野兽”这一极具个性的形象设置却使影片增添了传奇色彩,开启了不同于美国动画电影中传统贵族爱情故事的爱之篇章。同样讲述美女与兽之间爱情故事的影片《怪物史莱克》上映于新世纪之初,这部影片创造了近2.7亿美元的票房纪录,其后续拍摄了三部续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展现出这一系列影片备受欢迎的程度。与《美女与野兽》不同的是,《怪物史莱克》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设置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丑陋和怪异的,从这一层面来说,这部影片已完全打破了美国动画电影中传统贵族爱情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设置。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史莱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怪物,奇怪丑陋的长相使史莱克养成了孤僻的个性,独自生活在森林之中。史莱克平静的生活被一个暴君打破,暴君不仅侵占了童话王国,还霸占了王国的公主。为了夺回自己长久以来的生存之地,史莱克踏上了与暴君对峙并拯救公主菲奥娜的征程。在拯救菲奥娜的过程中,史莱克逐渐地爱上了美丽的公主,但公主期望前来拯救自己的是英俊的骑士,对史莱克的骇人形象十分失望。从这一情节设置来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传奇爱情故事不再像传统的贵族爱情故事一样讲述着一见钟情的爱情,而是更具现实感地呈现出了情感滋生的过程。最终,美丽的菲奥娜公主甘愿变成与史莱克一样又胖又丑的怪物,幸福地生活在由史莱克夺回的森林和王国之中。可以说,正是这种完全有悖传统的形象设置和独具匠心的故事情节设置,使《怪物史莱克》中的爱情故事更具吸引力,从而创造了票房奇迹。
三、美国动画电影中的民间爱情故事
就美国动画电影发展历史而言,一直存在着许多改编剧本,而改编的对象往往是童话故事或儿童读物,很少涉及严肃的悲剧著作,而影片《钟楼驼侠》则自《巴黎圣母院》中汲取灵感,大胆地进行了改编。影片的主人公是加西莫多,但主要的爱情故事却是在爱丝梅拉达和菲比斯之间展开的,同时,对于这三位主人公的形象设置都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女主人公爱丝梅拉达不仅美丽而善良,而且十分勇敢,在众人嘲笑加西莫多的丑陋形象时,她能够仗义执言;在卫队长菲比斯身处险境时,爱丝梅拉达又英勇地从水中救起了菲比斯。影片中的男主人公菲比斯是一位英勇而富有博爱心理的形象,他不仅掩护爱丝梅拉达从圣母院逃脱,还与加西莫多共同逃脱恶人浮罗诺的追捕,在影片的结尾同样善良而勇敢的爱丝梅拉达和菲比斯终成眷侣,展现了一段平凡而美好的爱情故事。在《钟楼驼侠》上映后不久,同样书写民间爱情故事的影片《花木兰》上映,在北美及中国等地区均反响良好。在影片《花木兰》中,我们看到的是替父从***的花木兰与少将***李翔之间的爱情故事,二人从战友变为情侣的过程伴随着硝烟与生死,正是这些生死考验使木兰与李翔之间建立了真挚而坚定的情谊。事实上,动画影片《花木兰》虽然是以中国历史故事中的花木兰将***为原型进行的创作,但在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方面却与真实历史有很大的差别,从这部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是替父从***的忠孝木兰,还看到了勇于追寻真爱的新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4.
[2]蔡志***.从《白雪公主》故事的历史演变看迪斯尼动画模式的现代转型[J].社会科学论坛,2007(24).
[3]王建陵.杂糅与全球化文化生产:以迪斯尼动画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经典爱情小故事篇4
童话故事重口化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魔法森林里,生活着一群我们熟知的经典人物,或我们自以为熟知的人物,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地方,在这里,所有的幸福结局都不见了,这地方就是我们的世界。这是《格林》。魔法或许已被遗忘,但它就在人们的身旁,童话角色或许已不记得自己曾经是谁,但他们还活着。决定命运的战争已经开始,要赢得胜利,我们必须像个真正的斗士那样去战斗。这是《童话镇》。这些我们熟悉的童话故事已经面目全非,充满了悬疑魔幻暗黑和穿越,那个已经被无数人熟悉到每一个毛孔的童话王国,似乎正在向阴暗的冷酷仙境转变。尽管有人说《格林》不过还原了格林童话的原始版本,但有谁会深究这个呢?《童话镇》和《格林》获得高收视,这与美剧市场整体变得重口味不无关系,而这些改编正是吸引观众的地方。每年,艾美奖决定了未来美剧的制作方向。艾美奖影响力屡遭滑铁卢,预示着电视影响力在美国本土的下滑,诚然,电视消遣已经越来越难以hold住美国人的注意力,分众细划的市场趋势便难以避免,锁定高端观众,再用重口味的感官刺激吸引其眼球,便成为普遍的制作策略。由此美剧重口味趋势便不难理解了。
当然,《格林》和《童话镇》与《行尸走肉》《整容室》《斯巴达克斯血与沙》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往昔在B级片里才得见的血腥情节,如今已成为电视荧屏上的周播的日常戏。2013年开始,《行尸走肉》还将推出更加阴森恐怖的黑白版,并且,重口味的风气已经逐渐蔓延,主打青春牌的CW电视网就先后在《邪恶力量》《绯闻女孩》和《吸血鬼日记》中不断炮制关于灵异、恐怖、奢华甚至性的话题,不断把各种禁忌收入到剧集中,以此来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连向来以打造合家欢影视剧见长的ABC此番也做足了情调转而口味重型化。此外,美剧节奏也愈发加快,看似冗长的肥皂剧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近两年是童话年,不光好莱坞推出了好几部童话电影,美剧也同时开播了《童话镇》和《格林》。就美剧而言,happy ending本就是稀缺现象,所以这两部剧集与其说在讲童话故事,不如说是拿出了我们熟悉的童话故事人物,把他们现实化并置于魔幻的平台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童话剧改编的进步。
揭开童话真面目
应该没有人会说自己不喜欢童话吧,那么暗黑了的童话王国你还喜欢吗?答案从《格林》和《童话镇》的收视来看似乎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我们去追究童话的“本源”――这似乎根本是个不可能的事情。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西方童话,主要是源自《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几个翻译、引进的经典文本,但这“经典”本身,就是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以《小红帽》为例,广为流传的版本就有一百多个,大家最熟悉的,自然是《格林童话》里的小女孩。可那是经过800余年的流传、演变后,经由格林兄弟的搜集、整理、加工,才呈现了这副模样。观众所熟悉的影视中的“童话王国”,是被迪斯尼或好莱坞经过精心包装后奉上的皆大欢喜的“合家欢”。譬如白雪公主,故事原型来自于《格林童话》,直到1937年,迪士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善良战胜邪恶、举家同乐的基调,奠定了迪士尼童话王国的基石,随着一部又一部经典童话被迪士尼打造出来,于是,观众已经在脑海里早就被深刻印上了迪士尼式的“童话王国”的模样。
“合家欢”久了,观众势必会腻,这是历来颠扑不破的经验。于是,随着新世纪的脚步,“黑暗童话”的时代逐渐来临。1998年,两个日本女作家出版过一本名叫《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书中用似是而非的精神分析学方法重新拆解了一遍《格林童话》,两位作者以还原格林童话初版“原貌”的名义,把《白雪公主》《灰姑娘》《青蛙王子》《睡美人》等经典故事都重写了一遍,于是这些童话故事被“还原”成了血腥、残忍的重口味故事。奇怪的是,这样的“还原”被大众接受了,然后被翻译成若干种文字,迅速传播。好莱坞迎头赶上这股风潮。2011年电影《血红帽》《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和《白雪公主与猎人》里,在剧集《童话镇》《格林》里,迪士尼所奠定的气质也被悉数改变。要说将“童话王国”成功篡改成暗黑王国的,还得算《童话镇》,剧中把经典的童话人物穿插着放在一起,挨个“冷酷”了一遍,成功打造了一个因邪恶诅咒而产生的阴云密布的“缅因镇”。剧中,一个现实世界的女人得知自己是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的女儿,而白雪公主和王子这对被邪恶女巫诅咒了的可怜夫妻,在缅因镇的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我们进入童话,与我们熟悉的人大玩一把,我们要把人物形象带到现实世界。这部剧集会平衡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 该剧制片人之一爱德华・基齐斯说。
2011年至2012年的暗黑大潮,一直延续到2013年,原来恐怖形象的正在变得越来越“亲和”――想想《吸血鬼日记》里的吸血鬼达蒙和斯特芬是怎样让少女们尖叫的?就连以残暴著称的吸血鬼祖先以利亚也因为古典优雅而备受喜爱。反观传统童话,如果再看一遍同样的桥段,只会被嫌弃老掉牙。如今到底有多少每天拿着iPad的年轻观众孩会对狼外婆的故事提起兴趣来呢?幸福的童年都少不了童话的影子,每一句“很久很久以前”之后,人们期待的都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结局,而暗黑童话讲的是现实和童话的差别。包括2011年的《小红帽》和2012年的《魔镜魔镜》,已经不适合儿童观看,转而成为成年人观看的童话改编电视剧/电影。《纽约时报》报道曾经对电影《白雪公主和猎人》评价说:“它们都是时下的银幕风向标,摒弃了上世纪迪士尼将惊悚民间故事改编成温馨的卡通音乐剧的创作手法。”有评论家声称:“童话故事永远都不可能同黑暗起源完全分开。以当代标准来看,格林兄弟的原版故事中充满性与暴力。”这么看来,经典童话故事翻拍看似在颠覆原著,但事实上,它们又回归到了故事的本来面目。当大人们给孩子们读故事哄他们入睡后,打开电视看《格林》,或独自去欣赏《白雪公主与狩猎人》时,他们正在感受比“格林兄弟”还要古老的童话故事。
颠覆是童话的延续
《童话镇》中,被白雪公主无意中剥夺了爱人的巫后,发誓要破坏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的幸福,于是她施了一个暗黑毒咒,把所有童话故事里的人物都困在了缅因州的一个小镇上。生活在这里的童话人物不会记得自己的童话人生,他们不会记得自己是谁,爱过谁,恨过谁,当然,他们也不会变老。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们就一直生活在这个镇上,一直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着,他们有一个严厉心怀叵测的女镇长,镇上还有个古怪的富翁,一个从来没有走过的大钟,他们也从未想过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然后有一天,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儿――女镇长的养子,他每天都拿着一本童话书,书里的一切都是小镇里每个人物的过往历史。他有天走出了童话镇,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白雪公主和王子的女儿艾玛,他把她带来小镇,因为他知道,艾玛是唯一能破除魔咒的人。从这开始,童话和现实生活终于有了交集。剧中有两个时空,一个是童话人物生存的童话时空,另一个是被诅咒后时间停滞的现实时空,也就是童话镇,两个时空中的人物一一对应,但现实衍生人物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童话人物身份。“很不幸,这就意味着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在书写我们所熟知的那段爱情故事之前,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管什么时候,一部电视剧里,总会有一段爱情故事,二者缺一不可。”制片人基奇斯说。“在童话世界里,我们知道这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如今,在童话镇上,王子有自己的妻子,他和白雪公主不可能在一起。这就是咒语的可恶之处,它剥夺了你生活里所有的挚爱。”
《童话镇》故事的基础设定其实并不新鲜,一切都源于这样的问题:格林兄弟时代的白雪公主来到现代世界会怎么样?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之后是什么样?这些这正是好莱坞偏爱的商业模式:套路耳熟能详,感情爱憎分明,讲一个观众熟悉的故事最能稳赚不赔。然而《童话镇》志不在此。霍洛维茨说,“童话里充满了魔法、英雄主义、恐惧和快乐,但也留下了所有这些未解答的问题。千百年来这些童话衍生了千百个版本,而我们想通过探索这些问题,讲一个我们自己的版本。”长年以来,“家庭电视剧”在美国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微妙的概念,许多时候“适宜儿童观看”对成年人来说意味着幼稚乏味,而《童话镇》却成功打破了这一界限。
暗黑《童话镇》的背后
早在2004年,《童话镇》的制作人霍罗威茨和基齐斯就有了最初的故事构想,但两人随后加入了《迷失》剧组,所以一直等到《迷失》播出全部结束,二人真正开始了《童话镇》的创作。2011年2月,当这部剧集被ABC正式预订后,两人请来了《迷失》的重量级制片达蒙・林德沃夫担任首播顾问,霍罗威茨和基齐斯说,林道夫是制片方面的教父,《童话镇》流淌着他的DNA。“最开始我们把剧本卖给ABC时,他们说先做个试播吧……我们立刻失望地倒入沙发。然后开始哭泣。” 基齐斯说。由于ABC电视台对迪斯尼的从属关系,《童话镇》方便地从迪斯尼获得了宽泛的改编权。“他们给了我们执照。”基齐斯说,“我有可能错了,不过我认为这是第一次白雪公主在屏幕上佩上宝剑,以及怀孕生子。我们杀死了一个小矮人。我们还让灰姑娘答应把自己生的第一个孩子送人。这些改编都非常大胆。白雪公主与王子相遇的方式是她偷了他的东西。我们对刻画绝望中等待拯救的少女没有兴趣。我们希望讲述顽强的女人不惧怕使用权力的故事,因为这和当下的状况更有关联。”但是《童话镇》开播后收视高的吓人,它的成绩大概是ABC除王牌喜剧《摩登家庭》外收视表现最好的剧集了,甚至刷新了电视网在这个时段近3年来的收视纪录。 《童话镇》的编剧团队也大多是《迷失》的原班人马,很多人拿两部剧做比较。基齐斯说:“不是一个如何打破诅咒的英雄故事,而是一趟研究角色心理的旅程。与赎罪有关,而与希望有关。关乎父亲,而关乎母亲。”
《童话镇》第二季陷入一个套路:抽丝剥茧地解开谜团,谜团却一团套着一团永远也解不完。好在童话人物够多,一个个带到现实中来,但是要逐一解救将会是非常遥远的事。你可以看得出编剧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把那么多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要放在一起,这样错综复杂似乎也只有《迷失》的编剧能编织出来。再有解套绝对是个大工程,观众颇有当年《迷失》播出时,一点点蛛丝马迹都被研究得底朝天的感觉了。
为什么《童话镇》如此受欢迎?该剧的女主角饰演艾玛的詹妮弗・莫里森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部电视剧真的代表着对各种现实角色的一种诅咒,而且你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出路,将大家集合起来找到一个出路。电视剧情节跟现实有一种驱动关系,这些都是社会底层最普遍的事情。”《童话镇》以艾玛成为一个视角,带着我们扒开童话的外套进入阴暗的内核。《童话镇》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所散发的人文气质,剧中的童话人物大多来自家喻户晓童话故事,这些伴随着一代代电视观众长大的童话人物给人带来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使剧集具有了天然的亲和力。
“童话故事是我们处理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尽管黑暗,但它们仍带给我们一丝阳光。”基齐斯说,“想想看,1937年,正是大萧条余波未消之时,白雪公主的电影拍出来了,这多有意思。为什么现在拍《童话镇》?看看我们处于怎样的一个时代吧。”《童话镇》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希望用童话故事的开头,讲述一个残酷现实的故事的剧集,故事从美丽的白雪公主和英俊的王子开始,讲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残酷童话故事。而你会坚持看到最终结局吗?
《童话镇》里被改写了的童话人物
白雪公主
经典形象:美丽的善良公主
变身形象:平民范儿的白雪公主被逼无奈,成了强悍的会拿剑的女战士。在施了咒语的缅因镇她是一名文艺范儿的女教师。
白马王子
经典形象:勇敢追求真爱的英俊王子
变身形象:孪生哥哥在皇宫战死后,他麻雀变凤凰成了王子。在缅因镇他因受到诅咒昏迷,醒来一切皆忘记。
巫后
经典形象:狠毒嫉妒心报复心集于一身的后母
变身形象:受了情商于是开始疯狂施咒报复。在缅因镇她是镇长,邪恶但有泯灭不了的母爱。
小红帽
经典形象:伶俐善良的小姑娘
变身形象:能和狼互相变身,在缅因镇上她是餐厅的服务生,店老板是她外婆,随时都监视着她的一切行动,关键时刻还会操着武器战斗。
灰姑娘
经典形象:温婉勤劳一枚好姑娘
变身形象:灰姑娘强烈的想摆脱继母家的生活,为了参加舞会她和侏儒怪做了交易,但她没有信守诺言。在缅因镇她成了餐厅女佣,并未婚先孕。
阿拉丁
经典形象:聪明好运的穷孩子
变身形象:阿拉丁居然爱上了巫后,为了她情愿变成了魔镜。作为缅因镇的***报纸的记者,他依然是巫后镇长的小跟班。
神仙教母
经典形象:慈爱善良但不能违抗魔法旨意的仙女教母
变身形象:神仙教母一挥魔杖准备让灰姑娘辛德瑞拉美梦成真的时候,侏儒怪把神仙教母给杀了――使她成为了这部ABC魔幻剧集中第一位翘辫子的迪士尼经典角色。
疯帽子
经典形象: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疯帽子把做帽子当作信仰,他勇敢无畏,不遗余力地保护着爱丽丝。
变身形象:因为掉进巫后设计的陷阱,他利用帽子魔法离开女儿带着巫后去了仙境救出了巫后的母亲,但他永远留在了仙境。于是永远在不停地做帽子,回去女儿身边,终于变成了疯帽子。
铁钩船长
经典爱情小故事篇5
一、每年举办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
学校应该秉承“文化育人,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每年一项主题,以“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为主旨,举办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
(一)“沐浴经典光辉·抹亮人生底色”雅言经典诵读活动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诵读百家经典,传承千古文明,无论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社会角度、教育角度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大写苏东坡》《词宗李清照》《我和冰心有个约定》《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黄河颂》《红色的记忆》《论语》《千字文》《美哉·诗经》《劝学·惜时篇》《爱莲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篇目,就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展示空间。
(二)“课堂大舞台·任我展风采”课本剧表演活动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老先生说过:“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学生通过从头至尾***完成,对课本剧进行自编自导自演,有机会亲自扮演耳熟能详的角色,能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放飞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白雪公主》《白毛女选段》《小蝌蚪找妈妈》《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武松打虎》《小狐狸卖空气》《项链》,这些家喻户晓的经典篇目常常受到学生的钟爱,被他们惟妙惟肖地演绎出来,令大家耳目一新。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演讲活动
人生一世,随时都会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沟通得当,则人生顺畅;沟通不当,则人生不畅,而演讲就是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演讲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以下篇目就把演讲活动和诵读经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点击生命的鼓点———经典》《与经典为友》《快乐成长·结缘经典》《让文明之光照耀你我》《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奠基人生,学习成就未来》。
(四)“感恩·成长”故事汇报会
许多孩子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故事为他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另一个窗口,故事对孩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比之各种高大上的文章,故事如同邻家妹妹,平易近人,让人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西游记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岳飞的故事……孩子们的生活中怎能没有故事呢?《撑起一片蓝天》《一个人背出来的学校》《感人肺腑的母爱》……使学生在倾听美妙故事的同时,感受着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五)“爱我家乡·振兴中华”诗歌美文诵读活动
一个热爱家乡的人,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咏颂着自己的家乡:家乡的月最明,家乡的花最香,家乡的水最甜……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前提,也是德育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如《张掖,这片故土》《春天变奏曲》《华夏明珠金张掖》《美丽的张掖我的家》《湿了甘州,湿了梦》《心灵的家园》《故乡咏掖调》《张掖赋》这些篇目,淋漓尽致地挥洒着学生的“故园情”。
校园“读书节”以活动为载体,展示教育大智慧。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既可以构建学校文化框架,建设学校“软实力”,又可以促使书香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每月进行社团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为着力打造优秀校园文化,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实现德育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打造“书香校园”特色项目,学校宜分年级成立“桑梓诗音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技巧、舞台朗诵表演技巧、诗歌鉴赏能力等,使他们的情操在诗歌的熏陶下得到升华,同时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三、每天进行古诗文诵读活动
(一)探索“古诗文经典诵读”的课程资源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及要求达到的阅读量,根据每个年龄段的德育培养目标,注重中国文化经典书目,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等古代诗文,以全校学生为对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开展诵读活动。
(二)探索“古诗文经典诵读”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应致力于探索经典诵读的课程资源,组织语文组教师认真规划,精心设计,编写集诵读、赏析、链接、书写于一体的《初中生古诗文诵读与书写》一书,最好三册,以适应初中的学段特点,保证学生每年一册。此举旨在为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发一套极具实用性的教材,从而把诵读活动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三)创新形式,探索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模式
依托校园广播视频系统,把每天早晨第一节课之前的10分钟作为全校古诗文诵读时间。制定详尽科学的计划,打造适合学生并受学生欢迎的诵读模式。每周一名语文教师在校园电视台轮流领诵,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诵读、背诵、赏析、书写等一系列活动,使这项活动富有实效性、教育性、人文性。
经典爱情小故事篇6
关键词:《梁祝》;协奏曲;艺术表现;结构设置
中***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92-01
梁祝,讲的是千古爱情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梁祝传说以鲜明的人物性格、曲折动人的情节、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以崇尚爱情、提倡求知、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1958年,陈钢与何占豪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取得如此的艺术成就原因何在?现分析一下其辉煌艺术成就的原因。
一、“洋为中用”的艺术体现
《梁祝》中的主要乐器是小提琴,小提琴是四弦乐器,也有“乐器皇后”之称。传统的中国乐曲融入中国特有的演奏技巧,加之中国越剧、京剧中的倒板、器板等,使小提琴协奏曲版的《梁祝》容纳了鲜明的中国特质,所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绝对是当时最与众不同的。因此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享有“为中国创造民族文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美誉。一次小提琴与中国文化的大胆融合,为中华民族交响乐开拓了未来,一次“洋为中用”的成功体现,使人记住了这段经典。
二、完整的结够设置
众所周知,情节设置是影视作品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一部作品中有头无尾,或是有尾无头,都会让观众觉得茫然,音乐作品亦是如此。《梁祝》是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既然是用音乐的方式来表现它,那么一个完整的曲式结构是曲子成功的关键。
(一)呈示部,在呈示部中又包括了引子、主部、连接部与副部、结束语。其中引子是由钢琴引出秀丽的长笛,以及弦乐演奏,为我们展示出了一派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音画世界。
(二)展开部,展开部又包含了“抗婚”、“楼台会”以及“哭灵、控诉、投坟”。在展现“抗婚”时,不安的音乐带出了铜管乐器凶暴的主题,显示出了逼嫁的主题。而后小提琴的散板形式奏出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的痛楚,反抗音调与凶暴主题的交替出现,最后隆隆的鼓点以愤然的对抗结束此乐章;“楼台会”中,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话般的乐章更像是祝英台与梁山伯两人的对话,那种相视无言,难依难舍的情景油然而生,令人动情。“哭灵、控诉、投坟”这部分又是曲子的高潮,音乐急转直下,小提琴独奏出悲愤的情感,锣声又为我们流露出了凄惨和悲壮,似是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对苍天的控诉,最后管弦齐奏,象征了祝英台的反封建精神。
(三)再现部,竖琴、长笛再次响起,又将人们引入了那片美丽的景色,小提琴装上了弱音器,流露出了爱情的主题,使之成为带有神奇的色彩的终曲。
完整的结构设置再现了整部《梁祝》的故事,充分表现了故事中人物的各种感情,以及其后的精神,是曲子成功的又一关键。
三、细腻的情感表达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感染力
在引子部分钢琴和长笛的演奏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那种风和日丽的景色,似乎我们身临其境,在用心感受着美丽的风光。在音乐进行到5分钟左右的时候,曲子以欢快、跳跃和激情的三分钟时间的音乐,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年的同窗学习情景,以及他们之间如胶似膝,亲密的友情,而在音乐进行到7分33秒的时候,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长亭惜别时,依依不舍的乐句,又会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们之间心灵相通,不忍惜别的留恋不舍,令人心碎。这样,各种乐器以及我国戏剧、京剧中因素的加入,更加细腻的处理了曲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故事背后传达的反抗封建的精神,再现了梁祝二人的形象。也令每一位听众深受感染。曲终,余音绕梁,我们沉浸在了梁祝双双化蝶的美好愿望中。因此,曲子细腻的情感表达,亦是《梁祝》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在我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些经典,长存在我们的记忆,经久不衰,令人沉醉。它们就像一杯杯茗茶,越品越有余香。然而,不知道我们是否想过,经典为何成为经典,其实每一段经典背后,都包含作者苦心的思索与大胆的尝试。希望通过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为经典的原因分析中,我们能有所感悟,有所触动。
经典爱情小故事篇7
关键词:古典文本;现代阐释;主题差异
中***分类号:I27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01-02
《白蛇传》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因其爱情的执着与悲剧的深切而牵动人心。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从最初的民间传说,到讲唱艺人的改编,再到文人的改写以及戏剧形式的创作,随着时代的演进又出现了影视改编甚至是动画片的形式。
《白蛇传》故事流传千年,对于这则古老却常新的故事的研究也绵延不绝。本文从影视改编的视角切入,通过对该题材所创作的三个影视版本(台湾版《新白娘子传奇》、香港版《青蛇》、内地版《白蛇传》)的比较,以期发现现代话语中古典文本的魅力与芬芳。
一、古典文本
对于白蛇传传说的源头,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外来影响说,认为白蛇传故事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白蛇传》是传统文化中多种因素孕育的产物。本文选取另一视角,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视野中展开对《白蛇传》的研究与探微。
白蛇传属于民间传说,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随意性特点,使研究颇为困难且争议颇多。
第一,早期流传。最早见于唐代谷神子《博异志》中《李黄》。①李黄在长安东市偶遇白衣妇人,后与白衣女郎欢爱三日归家而亡,家人查访此为白蛇出没的荒园。作者在《李黄》之后附了一则故事《李g》,讲述另一富家公子同一位白蛇化成的素衣少女接触,归家后“脑裂而卒”。今人多将宋人话本《西湖三塔记》与白蛇传故事联系。南宋淳熙年间,临安城中一个名叫奚宣赞的青年男子,清明游湖时搭救了迷路的女孩白卯奴,被邀至其家后见到其穿白衣的母亲,穿黑衣的祖母,惑于其母风姿苟合后差点被害。
第二,文人整改。明代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第28回《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白蛇传故事的文学创作中影响极大的作品之一。小说中所述情节和人物形象与现今熟知的版本颇多相似之处。男主人公名字为许宣(吴越人称呼“奚宣赞”与称呼“许宣”发音相似),白娘子已经不再是吃人的妖异,虽然间或有显露原型的举止,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更像个多情温柔、善良真挚的“人”,为后来《白蛇传》的完善与人物定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演变传播。到了清代产生了民间艺人的剧本《雷峰塔传奇》,即梨园旧抄本。该剧增加了《端阳》、《求草》、《救仙》、《水斗》、《断桥》等段子,使白娘子的形象更加贴近于人,正面立体;高僧法海的镇压举动反而失却了人心,沦为反派。沿着这一思路发展,出现了清代方成培所著剧本《雷峰塔传奇》和陈遇乾所著弹词《义妖传》,并且增加了“水漫金山”和“白状元祭塔”事件,加重了儒家的“孝道”观念。20世纪初,重述成为白蛇传传说研究的对象。这一时期,梦花馆主创作的白话小说《前后白蛇传》,采用章回体,将故事记录与故事重述结合起来,传承与重述并重。这个版本在情节处理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并不是很成功,但其中所体现的现代因素却为后来的改编者提供了相当多的思路,从而看出其远见卓识与生命活力。
在古代社会,白蛇传故事的流传演变是与广大民众的参与创作分不开的。因此,白娘子形象的转变以及故事主题的变更,直接体现了观众的艺术心理。
二、现代阐释
文学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提出了“文本互涉”理论,强调文本结构并非单独的存在,而是彼此互动地生成。运用这一原理来观照白蛇传传说的现代阐释,会发现传统故事的现代创造就是现代作家以传统故事为“正文”基础,进而以传统故事的个人化来进行创作。
20世纪中期以来,戏剧领域收获颇丰,剧目有《游湖借伞》、《盗库银》(武旦出手戏)、《水漫金山寺》、《断桥》。电影作为新兴媒介也加入其中,出现三部《白蛇传》,传承了《前后白蛇传》继承为主、改编为辅的方式进行演绎。
近年来,古典文本《白蛇传》将触角深入了电视电影这个领域。并且由于影视传播的大众性和广泛性,白蛇传故事在影视改编的格局下焕发新的生命,这些影视改编作品在体现古典情怀的同时,更加注入了现代人对古典文本的现代意义上的重新阐释。本文选取的三部作品分别为:1992年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简称“台湾版”),1993年的电影《青蛇》(简称“香港版”)以及2006年的《白蛇传》(简称“内地版”)。通过对作品创作主题方面的分析,来比较不同文化视点对同一古典文本题材做出的现代阐释。
任何一部作品,无论其情节人物如何安排连缀,都会有一个相对明显的主题。改编即是一定意义上的重述,重述的路径有两方面要注意:一方面是对传统故事的因循,另一方面是现代意义上的解读和创造。白蛇传故事是既定的,面对这一人所共知的作品,以怎样的新主题形式出现成了首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台湾版《新白娘子传奇》的主题,意在“报恩”。报恩体现的是善恶终有报,与佛家思想相系。佛教轮回讲究前世今生,该剧用前世今生勾连着重要的人物关系。恩情不同于爱情。白蛇传原本是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该剧的定位却更像是一部温情脉脉的家庭伦理剧。这样的安排好处颇多:首先,可以将原本出格的爱情安排在一个合理又合法的框架之内。因此,如何让这个从原始意义上讲带有诱惑成分的故事既具传奇性,又符合现代人观念被受众群体所接受成为难题。将两人在烟雨西湖的首次见面,说成是白蛇报答前世许仙对她的救命之恩,许仙经过几世的生死轮回,从而千年等一回终定情缘。如此的安排不仅解决前面所涉及难题,而且白蛇报恩更能体现她并非害人性命的异类,使其形象更具人性化,更有人情味,从而得到观者更深的认同。
第二,如果说《新白娘子传奇》的改编是对传统审美的传承,那么电影《青蛇》则颇具惊世骇俗之感,颠覆了人们的惯性思维。《青蛇》既有姐妹之情,又有男欢女爱,既有传统的善恶之争,又有情爱的多角纠葛,与其说作品主题在情,不如说此剧在于表现“人性”。
要谈人性首先谈谈蛇性,与以往作品忽略蛇性相比,《青蛇》在影片开头就以两个腰肢柔软的女子游移似蛇、袅娜生情款款步态出现,惹得旁人围观。如果说此举是有意为之,那么作品既然对蛇性尚未回避,何况是蠢蠢欲动的人性呢!蠢蠢欲动并不是说人性如何卑劣,而是究其传统同类题材作品高度美化女主角形象相比,电影所采取的是不回避态度。雨天相逢来的确是偶然而又唯美,但白娘子与许仙的相遇更因她来到人间只为寻找爱情。
女性主义。在大陆与台湾、中国与英国之间,香港是边缘的;在男权话语主宰的世界里,女性的声音是边缘的,在白蛇传传说里,青蛇是边缘的。所以《青蛇》这个由香港女作家写出的“故事新编”就处于一种边缘的边缘。青蛇既可以置身故事中,又有法力可以跳出故事之外,还拥有特异功能,可以穿越时空在千年之外遥看那段历史,作品的时空感也因此被拉长。不仅讲故事的那个人换了,连故事的主人公也从白许二人变成了白蛇、许仙、青蛇、法海的四人对阵。
“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他荒芜的命运。只是,当他得到白蛇,她渐渐成了朱门旁惨白的余灰;那青蛇,却是树顶青翠欲滴爽脆刮辣的嫩叶子。到他得了青蛇,她反是百子柜中闷绿的山草药;而白蛇是抬尽了头方见天际皑皑飘飞柔情万缕新雪花。”李碧华犀利的文笔摘下了许仙的面具,也道破了世人之心。这段经典话语可与张爱玲的《白玫瑰与红玫瑰》相媲美。男人如此,女人又何尝不是!“每个女人也希望她有两个男人:许仙和法海。是的,法海用尽千方百计博他一欢心的金漆神像,生世伫候他稍假词色,仰之弥高;是依依挽手,细细画眉的美少年,给你讲最好听的话语来熨帖心灵。――但只因到手了,他没一句说得准,没一个动作硬朗。万一法海沉浮呢,又嫌他刚强怠慢,不解温柔,枉费心机。”正是那种隐秘的心理――“得不到的方叫人恨得牙痒痒,心戚戚。”
第三,2006年的内地版《白蛇传》主题简单而明确,是爱情。故事缘起依然是脱离现实的情境,将白许初次相见放在一个人妖共处的特别之处――半步多。内地版《白蛇传》开头就将白许间的情缘定义为爱情,即纯粹的男女之情,可以说是爱慕抑或欣赏。相比较《青蛇》的大胆和叛逆,《白蛇传》更像是选择了一条中庸之道。内地版《白蛇传》的爱情染上了一种时下兴盛的小资色彩,出现了三角恋,还增添了了爱情考验、爱情欺骗等等,仿佛只是现代社会情感纠葛的善男信女在古代的翻版。白娘子在这个版本中遇到了情敌,这个情敌已经不再是《青蛇》中的妹妹小青,而是编剧设置的全新角色――捕蛇女连翘。白娘子原本是蛇,遇到的情敌偏偏就是捕蛇女。
男女同构。②2006年内地影视作品中,许多作品的文化观念甚至情节安排会有渗透甚至重叠。可以说,这个版本创新之处并不多,但是芦苇荡里的星空,试情崖下的相拥以及动情的八滴眼泪,一个个小细节的编排还是会感动人心。内地版的创作不能说是集大成,却从各个方面主要借鉴前面的成果,创作出了一个符合时下现代人的心理解读的作品。
三、传奇尾声
如今,白蛇传已经不仅为国人所知,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了世界。当前全球性的大型国际***书合作项目“重塑神话”的活动中,大陆作家李锐夫妇合写了白蛇传重述的小说《人间》。
《人间》是在现代文化语境下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而做出的一次对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小说体现的悲剧感,亦非“爱情”二字可以承受,表现了白蛇对身份意识的焦虑和在人间的生存危机。“青儿啊,你别宽慰我了……说到底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可为何我也不像你一样甘心情愿做一个妖?若我是个快乐的真正的妖精该多好啊!若我是个真正的不掺假的人该多好啊!为什么我什么都不是――”。白蛇为了拯救人类而放出自己的鲜血救助村民,结果却被村民们和法海逼得当众自杀;青蛇为爱人不顾一切,最终却惨死在情郎“范巨卿”的刀下。法海成了唯一的真相,成了白蛇的知己,孜孜不倦书写着那份“法海手札”。
时光不止,演绎不断。《白蛇传》之所以成为经典,魅力所在就是每个时代都可以对它做出各自的解读。阶级斗争、女性主义、人性关怀、身份危机……角度各异,观点常新,但是追求真爱,无论哪个时代都是不会过时的。所以白蛇传传说可以常看常新,是说不尽的。
注释:
①(宋)李P.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十册.第3750-3752页.
②张万丽.《白蛇传》的前世今生――由央视版《白蛇传》想到的[J].四川戏剧.2007(01).第53-55页.
参考文献:
[1] 王澄霞.《白蛇传》的文化内涵和白娘子形象的现代阐释[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
经典爱情小故事篇8
关键词:《怪物史莱克》;后现代主义;经典童话;影评
Abstract: The cartoon film Shrek, released in the year 2001, has been a great success and has won the 74th Oscar Award in 2002. Its success can be traced back to its distinctive features. On one hand, it subverts our expecta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classic fairy tales by adding some post-modernist element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plots and narration of this film are inherited from the Hollywood style, which includes the happy ending with the hero and heroine living “happily ever after”.
Key words: Shrek;Post-modernism;Classic;Fairy Tales
后现代主义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现代主义比较得来的一个名称,或者可以称为一种理念。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领域,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传统和经典的消解、颠覆。《怪物史莱克》(以下简称《史莱克》)中大量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在角色塑造方面,大胆颠覆了经典童话中传统的角色形象,并把多个童话中的角色融合在一起,但又对这些观众所熟悉的形象作了一定的改动,使他们不同于观众所熟悉的人物形象,甚至还添加了像会说话的、絮絮叨叨的驴子这样的形象作为主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史莱克
在经典童话中,王子都是英俊而又勇敢的,“他们为了某种崇高的目的去营救受难的人们”[1]。他们会不畏艰险、清除一切障碍去寻找公主,除掉猛兽和恶人(像在《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中一样)来拯救公主,最终得到公主的爱情并与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在《史莱克》中,随着美妙的音乐出场的却是一个丑陋、肮脏的怪物。他独自一人生活在沼泽地中,浑身发绿、面目丑陋、又脏又臭。就连他的性格,也与传统的王子形象格格不入。在影片开头的部分,史莱克性格孤僻甚至有些自闭、脾气暴躁、自私自利。他救驴子,完全是无意之举,而答应法克大人去救菲奥娜公主也完全不是出于什么崇高的目的。他很实际,他愿意去冒险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从法克大人那里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沼泽地。这是对于经典童话中王子形象的一种颠覆。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会发现:史莱克的形象“像洋葱一样,是有层次的”[2]。当洋葱被一层一层的剥开,史莱克的性格也渐渐发生了改变。在返回嘟拉的途中与驴子成为朋友之后,史莱克终于向观众展示了他丰富而又脆弱的内心世界。
史莱克心地善良。在救出公主之后,面对火龙的威胁,他并没有自己带上公主逃命,而是一手抱着驴子,一手抱着公主,冲出城堡,踏上了回家之旅。他感情真挚而又敏感,害怕受到伤害。在返回嘟拉的路上,史莱克与菲奥娜公主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史莱克因为一直担心菲奥娜公主不会同意嫁给一个怪物而不敢向她表白。当他无意中听到公主与驴子在山洞中的对话并误解了她真实的意思后,史莱克被深深地伤害了。他的敏感和自尊使他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就决定放弃这段感情,把自己的爱人拱手让给丑陋矮小的法克大人。随着故事的发展,史莱克的形象也完成了最终的转变。在他主动与驴子和解并从心底接纳了这个朋友之后,史莱克来到法克大人的城堡,打断正在举行的婚礼,向菲奥纳公主吐露心声,史莱克的形象也变得丰满了起来。他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有血有肉,有苦恼也不乏生活的乐趣。这正是对传统童话中平面的、虚幻的王子形象的颠覆。
二、菲奥娜公主
菲奥娜公主出场的时候就超出了观众对于经典童话中公主形象的预期。她看到有人来救她就躺在床上装睡,甚至想主动地接受她想象中的王子的吻。这与经典童话中娇羞可人、雍容华贵的公主形象格格不入。在返回嘟拉的途中,她的表现更是对传统公主形象的颠覆。菲奥娜算不上善良,也不柔弱。清晨她到森林里与小鸟比赛唱歌,结果把小鸟比死了,她却拿了鸟蛋回去做煎蛋吃。她把小飞虫做成棉花糖给史莱克做零食,把树上的蛇做成气球送给史莱克玩耍。在遇到一身流氓习气的绿林好汉罗宾汉一伙的时候,菲奥娜摇身一变成了功夫了得的武林高手,一个人就把七八个强盗打得落花流水,看得史莱克和驴子目瞪口呆。她甚至也不美丽。虽然白天的时候她是一位美丽的公主,但是太阳一下山,她就会变成一个肥胖、丑陋、可怕的怪物,甚至比一般人还要丑陋。“‘人类’和‘怪物’的特征矛盾地统一在了菲奥娜身上”。[3]对于爱情,从一开始菲奥娜就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主动争取。她大胆地表达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史莱克的爱慕之情,最后终于得到了自己的真爱。她已经不是经典童话中那个柔弱的、等待拯救的公主,她“深受白马王子和公主的爱情神话的影响,是一个充满浪漫、小资情调的现代女性形象”[4]。
转贴于
三、其他人物
《史莱克》中其他的人物也不同程度上颠覆了经典童话中的传统形象。故事的另外一个主角会说话的驴子也是对经典童话中主角形象的颠覆。在经典童话中,英俊的王子总是骑着骏马去营救公主。而在《史莱克》中,与怪物史莱克一起去解救公主的却是一只絮絮叨叨、有点神经质的、会说话的驴子。他开朗乐观、热情爽朗却又胆小怕事。比起经典童话中王子的神驹,他更像是一个可以交流的朋友。最终也是在驴子的鼓励下,史莱克和菲奥娜公主才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故事的结尾,驴子对传统的颠覆更是达到了极致:他不仅能大唱摇滚,而且还爱上了看守城堡的火龙。
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但是,经过后现代主义的加工,这些形象变得似是而非。原本老实善良的农夫不顾青红皂白就要杀死史莱克;原本只说真话的魔镜成了一个看主人脸色说话的傀儡、选秀节目主持人,成了法克大人选妻的工具;纯洁善良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同居;善良的老木匠为了几块金币把木偶匹诺曹卖了;嘟拉的统治者法克大人只不过是一个外表丑陋、内心龌龊的小丑;绿林好汉罗宾汉成了一个流氓习气很重的强盗,而且武艺也不高强,甚至打不过菲奥娜公主。而凶猛残忍的火龙成了一个喜欢听恭维话的小女人;吃掉小红帽的狼外婆也变得性情温和,喜欢看时尚娱乐杂志。这些似是而非的人物都是后现代主义对经典童话加以颠覆和改造的结果。
尽管影片用后现代主义处理手法进行了华丽的包装,更加迎合现代人求新、求奇的口味,但是从《史莱克》的叙事手法和故事情节来看,它仍然延续了经典童话的叙事内核,是一部传统的好莱坞式童话。
古典主义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发展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开端、发展和高潮。这种三段结构经过十七、八世纪古典主义的发展被总结成了“三一律”,即:故事的开始引出事件并介绍主要人物;中间部分出现矛盾并展开动作;结尾部分完成动作并解决矛盾。经典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几乎都忠实地遵循了这一点。
在影片《史莱克》中,尽管出现了很多后现代主义的因素,但是影片的叙事内核却仍然遵循了“三一律”的原则:开始部分,史莱克为了维护自己对沼泽地的绝对支配,不得不答应嘟拉城的法克大人去营救菲奥娜公主,事件引出。同时,主要人物也出现了:丑陋、自闭的绿色怪物史莱克,会说话的驴子,被关在城堡里的菲奥娜公主和卑鄙的法克大人。中间部分,在营救公主和护送她返回嘟拉的过程中,以史莱克想要回自己的沼泽地、恢复平静生活为主线,作者设置了内外两组矛盾。外在的是史莱克与看守城堡的火龙、与绿林好汉罗宾汉、与卑鄙的法克大人之间的矛盾;内在的则是一方面是史莱克的心理矛盾:是否应该向公主表白。另一方面则是菲奥娜公主的痛苦抉择:是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还是应该为解除咒语而违心地接受一个不了解的人的求婚。而这些矛盾又要通过史莱克的各种动作来解决。这些动作也经过了后现代主义的包装。也正是这些动作的展开促进了故事的发展,构成了影片中最滑稽而又最感人的中间部分。影片的结尾,法克大人被火龙吃掉、史莱克与菲奥娜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驴子和火龙也收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爱情。这是经典童话标志性的结局: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英雄终于抱得美人归。尽管法克大人最终不是被史莱克杀死,而是被火龙吃掉了,而“菲奥娜公主最终也被定格为一个丑陋、肥胖的厨娘形象”[5],但是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仍然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而整个故事无论从叙事的完整性以及故事的结构来看都是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
参考文献:
[1] 高伟光.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李琨.“丑女”与“怪物”的结合[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3):42-43.
[3] 徐静静.打不破的魔咒[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9-62.
经典爱情小故事篇9
关键词: 品德 激情 环境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站在历史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与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相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等要有一个充分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与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发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其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践行。如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情”“境”互激,升华教学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需要爱,教学情为先。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建立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体验。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学生带了一叠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他从出生到现在,关于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还有许多第一次,如第一次长牙,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生病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伟大的母亲用她平凡的文字写下的一首爱的赞歌。一位学生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各色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编织出来的,这些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不需要教师动人的讲解,在这种情与境的交融中,教学已经升华出了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经典爱情小故事篇10
[关键词] 审美;悲剧;人生;偶然
一部优秀的影片,离不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离不开场景、画面的经典设计,离不开演员的传神演绎,也离不开渲染气氛的主题曲的传唱。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洛依导演,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莱坞战争题材的爱情故事片《魂断蓝桥》,以一个美丽忧伤的爱情故事,一曲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一举成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从而成为一部风靡全球近半个世纪的爱情经典之作。
经典的力量在于传承和发扬,悲剧的意义在于警醒和珍惜。当我们再回首这部影片,再度让更年轻的观众来感受经典影片的意义,《魂断蓝桥》依然能深深打动一代又一代东方观众的心灵。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力量所在。影片的虽然是以战争为背景,在战争的框架下展开叙事,但毫无疑问,爱情这个亘古永恒的话题才是影片真正诉诸观众的主要表现意旨,也是打动感染一代代中国观众为之如痴如醉的感情力量。
《魂断蓝桥》打动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还因为它遵循了东方审美文化的心理,通过东方惯有的故事结构和表达方式赢得了所有观众的青睐。
一、一见钟情的开首
世间许多绝美爱情的开始,似乎总是与一见钟情有关。这种套路自古有之而又经久不衰,令人久看不厌。如中国古有明清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多有一见钟情,后花园相会,相约私奔的唯美场景;今有琼瑶爱情的小说套路,都似乎与一见钟情紧紧相连。如梁祝,如张生与崔莺莺,如柳梦梅与杜丽娘等,可谓是举不胜举。琼瑶等当代言情作家写的爱情小说大多更是循着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的套路,不知蛊惑了多少少男少女的情怀。被蛊惑的无数少女,总是期待自己的爱情也是一见钟情。由此观来,《魂断蓝桥》能够一开始就打动中国观众的情感,与该部影片的一见钟情式的中国式的套路很有因果的味道。如中国的爱情悲剧片《梁祝》《白蛇传》均是一见钟情的开始、更不用说现在满天飞的爱情肥皂剧了。
同时更吻合东方观众审美定势的就是英雄救美!即将奔赴战场的罗依在滑铁卢桥上救了赶往剧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员玛拉一命,临分别时,玛拉将她心爱的象牙雕的吉祥符送给了罗依,两人自此成就了一段美丽的邂逅。
因邂逅而一见钟情,那么故事的发展就自然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也为人们期待终成眷属的心理作了铺垫,更为故事的结局增加了悲剧的意义。
二、才子佳人的般配
或者说,打动中国观众的不仅是一见钟情的开始,更有才子佳人的般配。偶然相遇,并不代表就会有一见钟情的开始。如何才能产生交会时的互放光亮?影片采用的情节依然是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套路:才子佳人的相配。美丽清纯的舞蹈演员玛拉,英俊帅气的***官罗伊,都是美的化身。罗伊看玛拉演出、之后甜蜜约会、次日在雨中求婚、玛拉既惊喜又紧张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罗伊时等场景,都让人久久不能遗忘。罗伊像阳光一样突然照亮玛拉的世界,而玛拉也因为爱情的甜蜜而幸福得像花一样绽放。那时世界是小的,小到只有幸福的罗伊和玛拉,他们成为对方能看到的全部风景。
在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戏曲是明清戏曲中之一大宗,是以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为主的戏曲类型。剧中的才子一般是风流俊雅的白面书生,佳人则一般是才色俱佳的仕宦小姐或青楼歌妓。在唐人传奇中已经有才子佳人故事。到了元明清时代,才子佳人戏曲不仅在创作上达到一个顶峰,而且演出也十分兴盛,形成了“巧遇、定情、受阻、团圆”的典型的故事模式。这成为后代才子佳人小说与影片素材的来源之一。
同时影片中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与中国传统的贞洁观念相吻合,与梁祝、白蛇传所传递的爱情观是一致的,这种情感暗合了东方传统的思想和情感定势,透露出东方人的许多传统心理,从而在中国获得了无数观众的热爱。
三、人生因偶然而改变
(一)幸福有时转眼即逝
无论是东西方,人们追求幸福,期待幸福的心理是一样的,人们总希望可以留住幸福。但正如张爱玲所说,长的是痛苦,短的是人生。为了追求幸福,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与罗伊约会。罗伊行期推迟,要和她马上结婚。可因为错过了教堂规定的结婚时间,两人只好决定第二天再去。可就在当晚,罗依被召回***营,部队提前开拔。两人还来不及结婚,甚至来不及告别,罗依便离开了。为了爱情,玛拉放弃演出去送罗伊,而被迪瓦尔夫人开除,为她求情的好友凯蒂也一同被开除。幸福瞬间远去,整个故事开始被悲剧的氛围所笼罩。
玛拉在生存与爱情冲突时,她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爱情。没有表白,但玛拉的形象因此而纯美多情,这为影片的最后结局增添了悲剧的感染力。
(二)偶然往往是悲剧的催化剂
莫泊桑说:人生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罗伊安排母亲见玛拉。就在玛拉将与克劳宁夫人见面时,她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阵亡士兵名单中赫然写着:罗依?克劳宁。她深受打击。此时罗伊的母亲来看她,尽管这位母亲和蔼可亲,但此时的玛拉情绪混乱、不知所云,她拒绝了克劳宁夫人的帮助。以为失去了爱情的玛拉大病一场,为了维持生活,失去了爱情精神支柱的玛拉,病愈后沦为了街头女郎。命运把玛拉带到了生活的深渊,没有光明,更没有希望。
如果没有看到那张阵亡名单的报纸,玛拉会是如何呢?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会坚强地生活下去,等待他的爱人回来,而一定不会沦落风尘,失去做人的尊严。如果没有可恶的法律规定三点以后禁止结婚,罗伊与玛拉在教堂里结婚;如果夫人能够仁慈一些,不开除玛拉;如果玛拉愿意向罗伊或者其母亲诉说她的困境或者玛拉在罗伊母亲在的时候就昏倒在餐厅;如果后来罗伊母亲找到了玛拉;如果……只要任何一个如果发生,结局或许会完全不一样。可是,生活从来不相信如果,如果只存在于假设中。悲剧已经在所有的细枝末节处都埋下了伏笔,而我们已无力改变!
(三)命运常是捉弄人的高手
因为有变化才会有曲折,因为有跌宕才会有传奇。命运往往是因为跌宕起伏,出人意料,才会有动人心弦。在玛拉已经对生活麻木与绝望的时候,在一次车站拉客的时候,她却见到了罗伊。悲剧的意义而被推向了高潮。
依然是离别的车站,罗伊和玛拉再次相遇了。玛拉习惯性地向归来的***官们媚笑着,没有人在意她的出现,人潮只是向外涌动着。影片此时的镜头定格了几个简单的表情,但却淋漓尽致而又让人感伤不已。玛拉的笑,麻木,还有悲伤。而就在她悲伤的一刻,他们的眼神再次相撞,一切的一切,让人百感交集。我曾经一度一厢情愿地理解,玛拉天天在车站等待,就是为了等待罗伊,等待奇迹。
重逢后的罗伊认为是天意,是情缘,使他更加爱着玛拉。沉浸在幸福之中的他却无法知晓此时玛拉内心的凄苦与无助。罗伊带着玛拉去了他远在英格兰的家园,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玛拉无可置疑的深爱。可是,此时的玛拉,面对罗依的爱,备受煎熬。善良的她最终向克劳宁夫人说出了实情,最后留了一封信给罗依后便悄然离开。玛拉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她更不想让罗伊身上的荣誉勋章因她而遭毁誉。与其说是玛拉选择了不归路,更应是玛拉选择了对纯洁爱情的坚守。玛拉从此远去了,可是玛拉对纯洁爱情的守护却从此留在每一位观众的心底而让人心留敬重。
四、患难中的友谊地久天长
影片中打动东方人对友谊的理解,还有凯蒂与玛拉感人至深的友情,令人心动。每次在玛拉最困难的时候她都挺身而出:在玛拉受到夫人指责的时候为她辩护;当玛拉被宣布解雇后,她勇敢地抨击夫人的残暴并随她扬长而去,尽管她深知生活是艰难的。为了维持生计,为了帮助玛拉,她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人格与尊严。电影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似乎更为这悲惨的遭遇涂上浓浓的悲剧色彩。
怎能把老朋友遗忘/我时常这么想/怎能把老朋友遗忘/和往日那好时光/希望你改变主意/把你的爱带给我/甜蜜而完整的爱/我会把身上的所有全给你/让我们举杯共祝/友谊地久天长。
没有所求的付出,没有***报的帮助,面对凯蒂的友谊,玛拉是幸运的,她比凯蒂多了一份罗伊炽热真挚的爱恋。
五、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给别人看
我们常感叹人生的无常,总是在你来不及准备的时候,一切便已发生,悲剧已经到来。罗伊以为与玛拉共度一生的幸福就在眼前,然而瞬间已是人生再不能相见。绝望的玛拉***在滑铁卢桥上,面对一辆***用卡车,她毅然而又平静地迎上前去……在人群的惊叫声中,一个年轻的生命结束了,地上散落着手提包和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符。
影片此时进行了刻意的视觉打造:滑铁卢桥畔,依然是雨水萧萧,一切都模糊到惨淡。影片的最后一幕:罗伊在事发地点——在他们初次相识的地方捡到了玛拉送给他的平安符。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在世界的尽头只剩下了玛拉的声音:“I love you,I never love anyone else.I never shall.It is a truth,Roy。”凄美的故事最能震撼人心,影片的空白效应在此得到了凸显。而此时影片的感染力也达到了最高潮。一个香销玉殒,一个抱恨终生。玛拉永远地去了,一切也都得到了宽恕与救赎。
伊人已去,但思念犹在。留给世人的永远是一段绝美凄婉的爱情故事。
六、对美好结局的期待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审美心理都存在着对美好的祝愿和期望。《魂断蓝桥》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诠释让所有的观众为他们祝福,期待他们一场终成眷属的结局。我们曾不止一次对结局惋惜乃至假设,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只是,即使玛拉活着,即使罗伊找到玛拉,他们还能像当初一样吗?即使罗伊和他母亲不介意,他的家族又能接受吗?如果罗伊为她放弃这些,玛拉会幸福吗?假如如果发生了,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也就失去了,带给我们的对和平的渴望也就不是那么深刻了,带给我们对纯真爱情的坚守就不那么强烈了。
让罗伊永远怀念他深爱的女子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刻在罗伊的灵魂深处,留在观众的心灵深处,留下观众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影片不仅向人们展示了爱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向人们昭示着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罪恶。“拒绝战争,争取和平”,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这无疑也是影片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也无疑是悲剧结局的最有价值的意义:对纯真爱情的怀念和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臻.战争与爱情的悲剧美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1).
[2] 冯守宏.暴雨阴霾后的晴天朗日——从《魂断蓝桥》看经典影视悲剧的审美净化功效[J].电影文学,2007(16).
[3] 李珂.悲里寓美——经典影片《魂断蓝桥》的叙事模式[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经典爱情小故事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