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散就散歌词篇1
关键词:高二语文;选修教材;整合;策略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03
根据有关规定,高二学年语文除了要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至少要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语言文字应用》的有关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繁多,选修时间短暂,很多教师感到难以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因为缺乏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删繁就简,使之更便于操作、更具实效。下面,笔者就着重谈谈整合的一些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科学安排,有序教学
一般而言,高二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就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下半学期和高二第二学期就是学习选修教材的时间。这时,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造成不必要的脱节与低效。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各册教材的内在联系并做出科学的安排。例如把《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放在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学习,先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再学习《先秦诸子选读》,前者用时四周,后者七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放在高二第二学期各用半个学期学习。
按照上面的安排来组织教学的目的是有序教学,提高效率。《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语言文字与篇章的关系,先掌握语言文字再掌握篇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古今关系,先掌握古代的再掌握现代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至于安排教学时间的长短,依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来确定,目的是保证每一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学习时间。这样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二、重新整合,专题突破
选修教材内容繁多,重新整合教学尤为必要。对它们的教学处理,形式和方法多样,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事半功倍。下面着重介绍两种整合策略:
一是串联整合教学法。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在《致同学们》中说:“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而《先秦诸子选读》和《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致同学们》说:“与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将为你们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根据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这种特殊关系,不妨用串联的形式将它们重新整合教学。具体为将必修一至必修五有关文体的单元与选修教材相同文体的单元作为一个前后衔接的教学整体来组织教学,把选修教材的对应内容作为必修教材的有效拓展与延伸。这样,将收到意想不到的、令人更满意的教学效果。
譬如,必修教材一第一单元是中国现代诗歌,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现代诗歌部分内容,特别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篇的拓展欣赏,如领悟了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的思想感情,接着就应引导学生体会选修教材中第二单元《贺新郎》的思想情感,赏析它们的异同。
同样,必修教材一的第二单元是古代散文,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也应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关散文部分的内容,特别是学了必修一司马迁的《鸿门宴》,就应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来赏析。这样,既巩固新学习的知识,又及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其他文体内容的学习依次类推。
按照以上的做法也许有人认为会打乱教材编写意***,其实这只是对学习时间和内容顺序有所调整,学习的整体内容没有改变,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是板块整合教学法。除了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专题形式,进行板块教学,各个突破。这主要在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整合的对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可以按照文体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重新分为诗歌和散文两大专题。
对诗歌专题的学习,先梳理我国诗歌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到***书馆等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我国诗歌发展的过程,掌握各个朝代出现的重要诗人及其代表作,明确他们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然后通过课堂展示交流或办手抄报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接着,分点突破。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为依据,以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为突破点,引导学生精读重要的诗篇,进行古今对比阅读,明确赏析的切入点,把握阅读的正确方法,整体提高诗歌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如要探究诗歌的旨意,教师可以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白居易的《长恨歌》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郭沫若的《天狗》来比较阅读,看看古今诗歌的旨意及其呈现方式的异同,从而正确理解赏析归纳旨意的方法,做到一课一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同一单元的其他诗篇。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专题各个突破点的收获,提纲挈领地掌握核心内容,把厚的书读薄。
对散文专题的学习,同样先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面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自主查阅有关资料,全面理解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搭建平台,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接着,分块突破。把散文分为先秦诸子散文和其他散文两块来突破。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可以大体按照学(上接第3页)术流派来进行,如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重点学习《论语》和《孟子》,主要掌握他们的基本观点、说理方式和语言特点。
学习其他散文,主要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以内容、结构和语言为比较点,把握古今散文的异同点,深刻理解我国散文的特点(形象性、逻辑性、抒情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理解鉴赏散文的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特点,真正把握散文的精神内涵。
三、灵活处理,突出重点
对于每册选修教材,不必按部就班地从头到尾拉网式教学,而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主次灵活处理,突出重难点。正如《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编者的话》所说:“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不妨多讲点,有能力的学生不妨多学点(包括自学),其他学校和学生则可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甚至‘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前三课可灵活处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负责完成一课的学习,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相互探究、充分讨论,形成阅读成果。然后,教师安排若干节课给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小结、拓展和检测。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移到课外,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对后面三课应重点落实,但也不要面面俱到,而应主次分明,删繁就简。譬如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的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重点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词的本义、词的基本义、词的借代引申义、词的比喻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深化、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同’与‘不同’之间”的“不同”,即词义方面有差别(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词义轻重的不同、词义侧重方面的不同等。)、用法方面有差别(适用对象不同、搭配关系不同、词类和功能不同。)、色彩风格有差别(感彩不同、语体风格不同);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侧重学习“‘日新月异’的新词语”中的“‘新造’和‘新义’”“新词语是从哪儿来的?”;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火花――熟语》,着重学习“熟语老大哥:成语”(成语是语言文字的珍品、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和“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这一课的其他内容,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检查。
总之,教无定法。对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的处理,不应局限于某种做法,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取寻找到最佳的处理策略。
说散就散歌词篇2
一、文学作品类文本的选文布局
从单元构成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教材每一册四个单元,合计20个单元,文学作品类文本的诗歌(词)、散文(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小说、戏剧文体共分布于必修五册教材的13个单元中,占65%;从篇目构成看,必修一共选文14篇,必修二共选文16篇,必修三共选文17篇,必修四共选文19篇,必修五共选文13篇,共计选文79篇,文学作品类文本的诗歌(词)、散文(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小说、戏剧文体共选取了55篇名家经典,占据比例高达69%。其中,文学作品分布于13个单元44课中。这13个单元的文学作品中,诗歌(词)分布于四个单元15课中,散文占据六个单元20课,小说分布在两个单元6课中,戏剧仅分布在必修四第一单元3课中。
文学作品类文本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比例居三大文类之首,对比实用类和理论类文本,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因其往往带有更多主观性和个人情结,且所选作品皆来源于我国古代或近现代的名家名篇,故大量文学作品类文本的阅读与鉴赏体现出编者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既关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和个性化解读能力的培养,又十分重视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
二、文学作品类文本文体及能力目标指向
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程要坚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类文本在秉承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要求的同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与感悟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尤为关注。
文学作品,指以诗歌或散文或小说或戏剧为形式载体的文本,尤指形式独特或表达优美并具有深层意蕴或独特审美情趣的作品。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可以不断升华生活志趣,提高语文素养。
(一)诗歌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在第一单元编排了四首出自***、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的我国现代新诗的代表,学生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借助诗歌意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情感。
必修二第二单元编排了先秦到魏晋时期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如四言诗、五言诗的代表《诗经》两首,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及楚辞《离骚》和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学习这个单元,学生要能通过反复含英咀华,体会由此带来的不同情趣。
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及词的典范代表――唐诗、宋词分别编排于必修三第二单元和必修四第二单元。通过对李白的古体诗《蜀道难》,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及李商隐的七言律诗《锦瑟》,白居易的歌行体《琵琶行(并序)》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知人论世,从而引发情感共鸣;通过婉约派柳永及李清照词两首,豪放派苏轼及辛弃疾代表词两首的吟咏和鉴赏,学生能领悟其中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二)散文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散文是一种意蕴丰富、益智陶情又有弹性力度的文体[1]。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现代文学中,指非诗歌、小说、戏剧的文体。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必修一第二单元编排了三篇叙事散文。该单元要求学生运用提要勾选的阅读方法,抓关键词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品评外交家烛之武的嘉言懿行,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的***治风云,从而提高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必修二第三单元以序、文赋和游记,必修五第二单元以辞赋体《归去来兮辞(并序)》,骈体文《滕王阁序》,表(陈情表)构成古代抒情散文的载体。通过这两单元古代抒情散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美景,而且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生活的情趣和志趣,还可以学习文本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通过兰亭聚会时景美人乐的意境抒发作者坦然面对生死之情,《赤壁赋》以景引文,依托风、月展开描写与议论,表现作者心境转化的复杂情感变化。必修三第三单元编排了古代议论散文:议论体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论体散文《过秦论》,以及论说体散文《师说》,阅读与鉴赏这些充满古人智慧的篇章,学生既要学习古人议论的艺术,又要琢磨文章的立论方法,勇于尝试质疑解难,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现代散文作品里,必修一第三单元编排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和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通过鉴赏文本中真实的人物及其事迹,学习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渗透对人物品行的主客观评价,培养“品人与品文”的能力。必修二第一单元编排了朱自清等作家的写景抒情散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试***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欣赏作者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文本所构造的审美境界,从而探析作者寄予在文本之中的情趣与理趣。
(三)小说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必修三第一单元及必修五第一单元均编排了小说这一文体。必修三节选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五则选取了《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程目标中要求高中课程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学会尊重和理解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因此,这两单元还选取了我国近代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及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节选)》,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阅读和鉴赏这六篇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的中外小说,学生能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个性化解读小说主题的能力,正确把握故事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四)戏剧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说散就散歌词篇3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活动 散文教学 ***谱教学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并指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更多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
在散文教学活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传授多,幼儿实践少;鉴于散文的特殊文体,教师担心幼儿不容易去理解,于是在教具上花大气力,可是发现事倍功半,一节课下来孩子收获甚少,教师一言堂,多半是灌输式教授方式,老师朗读散文,完了提问,最后小结一下了事,在活动中根本无法体现自主学习;幼儿在朗诵散文时往往一个个面带做作、夸张的表情刻意模仿老师……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结合散文教学中的若干片段进行了分析反思,并从中受到了一些有益启示。
一、***谱中形象的画面,使幼儿对散文更感兴趣
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只有在散文诗欣赏活动中理解了,才能从散文诗中接受教育,感受诗歌的美,所以教师运用生动的***片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显得至关重要。如大班阅读活动:散文诗《树叶儿》,小雨落在树叶叶上,沙沙沙;小雨落在伞顶上,滴滴答;小雨钻进花蕊,吱溜溜;小雨落在窗玻璃上,叮叮叮……我们以配乐的形式,朗诵诗歌,让幼儿在优美的意境中,通过***谱的演示,幼儿很快理解诗歌,而且一***一句诗歌形式,可以让幼儿看到***记起诗歌的内容。最后,每个幼儿拿张小***谱进一步学习,方便孩子以看着***谱把诗歌的内容想起。让幼儿对诗歌更进一步的理解、熟悉。
二、合理运用***谱,解决教学重难点
大家知道,教学具在一节课中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具不在乎多,不在乎有多“花里胡哨”,关键是看材料提供是否合适,是否是教与学的需要,如果是一种摆设,为丰富材料而提供一些对活动并无多大作用,可有可无的东西,那么这样的材料反而会降低课的质量。如散文诗《秋天的颜色》,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美在哪儿呢?我乘上一片落叶做的小船,要去看看美丽的秋天,那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我问小草,小草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黄色的。”我问枫叶,枫叶沙沙地告诉我说:“秋天是红色的。”我问,有一朵白告诉我说:“秋天是白色的。”我问松树,大声地告诉我说:“秋天是绿色的。”我问大地,大地骄傲地告诉我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啊!我终于明白了秋天那美丽的颜色。教师利用了“***谱”的方法,把诗歌中出现的关键物品、关键词语:“小草”、“轻轻”、“黄色”;“枫叶”、“沙沙”、“红色”;“”、“白色”;“松树”、“大声”、“绿色”;“大地”、“骄傲”、“绚丽多彩”等用简笔画的方法呈现给孩子,因此老师不需要费太大的功夫就把这节课的难点给解决掉了。
三、灵活运用***谱,益于孩子理解与创新
***谱法阅读散文诗不是单一的使用在活动中,也要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比方说结合讨论法、表演法,并结合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以往的诗歌教学都是反复的朗诵让幼儿记住内容,而***谱法是让幼儿自主的欣赏诗歌,如:散文诗“调皮的太阳”教学活动初始,我请孩子们形容一下太阳,其实事先只预设到“温暖”、“明亮”、“火红”、“圆圆”等形容外部形态的词汇,但孩子们却说到了“健康的”、“快乐的”、“淘气的”、“幸福的”等词汇,立刻赋予了太阳鲜活的生命力。
师:如果你是调皮的太阳,你会来到哪里,你想做什么事?
幼1:如果我是调皮的太阳,我就晒红小朋友的脸。
幼2:如果我是调皮的太阳,因为我会很热很渴,所以我就到河里把水喝光。
幼3:如果我是调皮的太阳,就把很多很多的水果晒熟。
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案例反应,通过***谱幼儿能自主能动地去感受理解散文,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内化来表达表现对散文的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表达和表现。
四、有的放矢的出示***谱调动幼儿的学习动力
如散文诗《树叶儿》,***谱一开始不出示,先听老师朗读,完了问幼儿记住了哪一句,说对了,才翻开相应的***谱,这使幼儿有成就感,幼儿就会想我要记住诗句,才能翻开***谱,这就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充满了学习动力。***谱中形象的画面,使幼儿对阅读更感兴趣,幼儿可以看着画面想到诗歌的内容,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得更快。教师以竞赛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安静的欣赏活动中,有了较活泼的气氛,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五、***谱演示要恰到好处
说散就散歌词篇4
在元代,最流行的文学样式是元曲。曲,顾名思义,写出来是为了唱的。那么,古人是怎么演唱元曲的呢?元曲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只有一支曲子的叫小令,有多支曲子的叫套数。所谓一支曲子,就是在一个曲牌下的曲词,所谓多支曲子,则是在同一宫调下,多个曲牌下的曲词,有多少个曲牌,就说有多少支曲子。曲牌规定曲词的创作格律,宫调规定曲子的演唱调式。散曲是一种***存在的诗歌体裁,只适合于清唱表演。元曲中的戏曲就是杂剧,是舞台戏剧的一种。
杂剧与散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里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后者只是单纯的抒情诗歌。杂剧的一般规制为“四折一楔(xiē)子”,这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一折”相当于现代所说的“一幕”,“楔子”是全剧演出之前,或者折与折之间,一般由小丑演员出来介绍剧情,或者做滑稽动作、说俏皮话,以填补幕布之后换景时的空白。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很像现代的连续剧。一本戏只有一位主角有唱词,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个人歌唱,前者叫末本戏,后者叫旦本戏,其他配角一般只有台词。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对角色的分类十分清楚,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是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其他旦角是次要的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其他末角是次要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以外的其他演员。此外,还有孤(扮官员)、驾(扮皇帝)、卜儿(扮老妇人)、徕儿(扮小仆人)、细酸(扮读书人)等。
剧本里还为演员的演出标明了“宾白”与“科介”。宾白相当于现代戏曲中的道白或说白,也叫台词。宾白包括两种类型,“宾”是两人或多人的对白,“白”是一个人的独白,也就是自言自语。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演唱、宾白以外的表演说明,一是人物的动作说明,二是人物表情的说明,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等。
说简单一点,元曲中的散曲就像现代舞台上的独唱,杂剧则像剧院里的歌剧表演,各自的唱法与表演都有一套特殊的规定。
说散就散歌词篇5
关键词:重点 难点汇总
古文在这里就是古代汉语的简称,也就是白话文改革前中国社会所使用的语言。高中古文的学习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内容。由于古文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在语法和含义上区别也非常明显,词汇含义众多,阅读习惯也不一样,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晦涩难懂、不易掌握。因此,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将学习的古文知识汇总一下,分清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
一、高中古文学习的重点内容
高中古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高中古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诗、赋、散文这三个方面。因为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三类文学体裁的成就最高,而这也是高考中最常见的考察内容。如2003年高考就考察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诗歌中的一些名言名句,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把这三个部分学习当作高中古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一点也不为过。
1.诗歌的学习。诗歌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古文形式,在小学课本里就有《鹅》。进入高中学习以前,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几十首诗歌,可以说诗歌的掌握比词、赋、曲、散文等古文学习掌握得要好很多。但是,高中学习阶段要求学会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欣赏、学习诗歌的精妙之处。因此,学生要想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韵味,理解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容,就只有加强诗歌的阅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必拘泥于课本,而应该把阅读的内容放在课外,这也符合近年高考命题的趋势。学生通过加强诗歌阅读,可以增强语感,通过阅读把握诗歌内容的规律和要点。当然,阅读也不是胡乱阅读的,而应尽量以名家的作品为主。
2.赋的学习。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虽然没有诗的成就高,但它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修辞手法最多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力最强的文学形式。赋应该是高中古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因为它是之后很多古代文学形式的渊源,如诗、词、曲等,这些古代文学形式的一些写作手法、修辞的运用等都来源于赋。因此,如果掌握了赋的知识,就很容易进入到诗歌、词、曲的学习中了。但赋的篇幅比较大,语言表现形式更是复杂多样,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一首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赋与赋之间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所以只需掌握很少的篇幅即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找一些名篇进行学习,如曹植的《洛神赋》、左思的《三都赋》,等等。
3.散文的学习。散文并不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但却是高中学习的重点内容,因为散文在唐宋兴起以后,代表了中国古文向白话文发展的过程。散文的学习内容可以说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唐宋家中,尤其是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为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多读、多体会散文,思考作者在写散文时的心情,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散文的学习,学生不必计较枝枝末末,而应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主,至于散文中的各种语法知识,则不必过于重视。
二、高中古文学习的难点内容
1.实词的学习。在实词的学习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
(1)通假字。通假字也就是在古汉语中由于文字的分歧而产生的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通假字的掌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因为通假字之间的读音和含义是一样或相似的,如具和俱、坐和座、属和嘱、已和以等。掌握通假字的诀窍很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析本义、找近义、结合上下文”,意思是要先理解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本义,看看用本义能不能解释得通,解释不通时,要找与它相近的词语,再解释一下,或是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2)古今异义词的掌握。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只有一个含义,也就说是特指的,意思比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要小得多,如“河”就专门指黄河,“关”也就是指现在的嘉峪关,“山”就是指太行山。如古代的“山东”意思不是山东省,而是太行山以东的意思。有的词的含义则比现在多,如“妻子”在古代是妻和子两个人的意思,现代则单指丈夫的配偶。这些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少,学生可以收集整理一下,以便于系统地掌握。
(3)一词多义的掌握。一词多义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词汇使用方法,因为在古代是不区分动词、形容词、名词的。因此,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常常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含义之间的转换,这其实是一种规律。学生在掌握这一知识点时,要看这个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作者想表达的含义,来判断多义词的含义。如“毒”这个词,又“安敢毒焉”中的“毒”是怨恨的意思,而“呼嘘毒疠”是形容词――“有毒”的意思,“赋敛之毒”是动词――“毒害”的意思。
说散就散歌词篇6
怎样阅读欣赏古诗(安庆怀宁)3月20日 不少同学很喜爱古诗,觉得这些诗读起业琅琅上口,越念它越觉得有味道。 初一两册语文课本,选了十六首古诗,其中绝大多数是唐诗。唐代正是我国诗歌空前繁荣、空前普及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优秀诗篇。根据记载,当时连放牛娃都会吟诗。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烁的明珠。它哺育了后代许多杰出的诗人,象郭沫若、艾青、郭小川等,都谈及过阅读唐诗的好处。当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也说自己每天必读唐诗。这正如一位著名哲学家说的:读诗使人灵秀。多读好诗,既能陶冶情操,又会使头脑变得灵敏。因此,初中生多读诗歌,对于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好处是很大的。 当然,读诗不象读散文,诗比散文难懂,原因在于诗歌这种体裁很特别。清代诗论家吴乔普经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法国诗人梵希乐说:“散文是散步,诗歌是跳舞。”这两个比喻准确地道出了诗歌的特点:诗歌的素材和语言是经过提炼浓缩的。因此凡是对表达语意无重大关系的词语都可省去句与句之间过渡性的说明也可以不表。在诗歌中,句子成人的省略、句子的紧缩都是很常见的,有时出于格律音韵方面的需要,甚至打乱了句中词语的排列顺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歌的“跳跃性”。很多诗歌从外表看似乎句与句之间毫不相干,上句与下句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学生阅读诗歌就觉得它的含意远不及散文的含意那样紧密和顺畅,“难懂”主要表现在这里。这就需要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诗句之间的空白,完整地领会一首诗的含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诗人给我们描绘的艺术境界,领略诗“意境美”。下面,试以李白《静夜思》为例谈一谈。 李白这首诗只有二十字,可它既有描写,又有抒情,言简意繁。开始,我们可参照李白生平,把它改写成一则散文来读,体会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远离故乡的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先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然后很快就能理解背诵。至于象《卖炭翁》这样具有情节的叙事诗,采取以上方法,效果尤其显著。同学们记忆力强,如果真正能心领神会课本中优秀的诗篇,并初步具备阅读古诗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对于你们今后的学习与写作,还将进一步发挥巨大的作用。 (载1986年第2期《初一课程辅导》报)
说散就散歌词篇7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诗歌与散文”这一系列中,有五项具体的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说散就散歌词篇8
关键词: 人教版 文学作品 文体分析 高中语文 必修教材
从选文系统来说,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选文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模块呈现出来。总览该部分,文学作品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理论类文本构成阅读与鉴赏的三大支柱。
一、文学作品类文本的选文布局
从单元构成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教材每一册四个单元,合计20个单元,文学作品类文本的诗歌(词)、散文(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小说、戏剧文体共分布于必修五册教材的13个单元中,占65%;从篇目构成看,必修一共选文14篇,必修二共选文16篇,必修三共选文17篇,必修四共选文19篇,必修五共选文13篇,共计选文79篇,文学作品类文本的诗歌(词)、散文(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小说、戏剧文体共选取了55篇名家经典,占据比例高达69%。其中,文学作品分布于13个单元44课中。这13个单元的文学作品中,诗歌(词)分布于四个单元15课中,散文占据六个单元20课,小说分布在两个单元6课中,戏剧仅分布在必修四第一单元3课中。
文学作品类文本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比例居三大文类之首,对比实用类和理论类文本,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因其往往带有更多主观性和个人情结,且所选作品皆来源于我国古代或近现代的名家名篇,故大量文学作品类文本的阅读与鉴赏体现出编者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既关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和个性化解读能力的培养,又十分重视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
二、文学作品类文本文体及能力目标指向
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程要坚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类文本在秉承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要求的同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与感悟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尤为关注。
文学作品,指以诗歌或散文或小说或戏剧为形式载体的文本,尤指形式独特或表达优美并具有深层意蕴或独特审美情趣的作品。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可以不断升华生活志趣,提高语文素养。
(一)诗歌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在第一单元编排了四首出自、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的我国现代新诗的代表,学生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借助诗歌意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情感。
必修二第二单元编排了先秦到魏晋时期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如四言诗、五言诗的代表《诗经》两首,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及楚辞《离骚》和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学习这个单元,学生要能通过反复含英咀华,体会由此带来的不同情趣。
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及词的典范代表――唐诗、宋词分别编排于必修三第二单元和必修四第二单元。通过对李白的古体诗《蜀道难》,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及李商隐的七言律诗《锦瑟》,白居易的歌行体《琵琶行(并序)》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知人论世,从而引感共鸣;通过婉约派柳永及李清照词两首,豪放派苏轼及辛弃疾代表词两首的吟咏和鉴赏,学生能领悟其中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二)散文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散文是一种意蕴丰富、益智陶情又有弹性力度的文体[1]。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现代文学中,指非诗歌、小说、戏剧的文体。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必修一第二单元编排了三篇叙事散文。该单元要求学生运用提要勾选的阅读方法,抓关键词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品评外交家烛之武的嘉言懿行,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的***治风云,从而提高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必修二第三单元以序、文赋和游记,必修五第二单元以辞赋体《归去来兮辞(并序)》,骈体文《滕王阁序》,表(陈情表)构成古代抒情散文的载体。通过这两单元古代抒情散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美景,而且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生活的情趣和志趣,还可以学习文本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通过兰亭聚会时景美人乐的意境抒发作者坦然面对生死之情,《赤壁赋》以景引文,依托风、月展开描写与议论,表现作者心境转化的复杂情感变化。必修三第三单元编排了古代议论散文:议论体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论体散文《过秦论》,以及论说体散文《师说》,阅读与鉴赏这些充满古人智慧的篇章,学生既要学习古人议论的艺术,又要琢磨文章的立论方法,勇于尝试质疑解难,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现代散文作品里,必修一第三单元编排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和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通过鉴赏文本中真实的人物及其事迹,学习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渗透对人物品行的主客观评价,培养“品人与品文”的能力。必修二第一单元编排了朱自清等作家的写景抒情散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试***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欣赏作者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文本所构造的审美境界,从而探析作者寄予在文本之中的情趣与理趣。
(三)小说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必修三第一单元及必修五第一单元均编排了小说这一文体。必修三节选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五则选取了《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程目标中要求高中课程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学会尊重和理解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因此,这两单元还选取了我国近代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及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节选)》,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阅读和鉴赏这六篇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的中外小说,学生能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个性化解读小说主题的能力,正确把握故事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四)戏剧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蓝***,阅读和欣赏优秀的剧本是一种美好的文学享受。戏曲是我国戏剧的代表,话剧是西方戏剧的主要表现方式。必修四第一单元选取了我国古代元曲中的元杂剧代表《窦娥冤》,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话剧《雷雨》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中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的戏剧剧本,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要求学生透过曲、台词之美体会人物性格、抓住戏剧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
丰富的文学作品体裁,多维度的能力目标指向,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类文本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阅读与鉴赏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活动中,学生了解并学习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及鉴赏方法,既可以指导学生课外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文化熏陶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及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魏艳.散文文体特征及教学审识[J].语文建设,2016.02:4.
说散就散歌词篇9
朝鲜族传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包括雅乐、唐乐、鼓吹乐、呈才,文人音乐包括灵山汇相、歌曲、歌词、时调;宗教音乐包括巫俗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民间音乐包括诗娜伟、散调,农乐等器乐和盘索里、杂歌,社堂乐,民歌等声乐。
诗娜伟一词源自新罗时期(公元前57-公元后935年)的朝鲜语“词脑”,意指乡土音乐,其乐队由乡瓣篥、大芩,奚琴、杖鼓组成,这些乐器各自演奏相对***的声部,在即兴发挥之中求得和谐与统一,这是诗娜伟音乐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诗娜伟是合奏的即兴曲,那么散调是一种独奏的即兴曲。散调音乐有玄琴散调、伽鄙琴散调、大稔散调、v篥散调。奚琴散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玄琴散调和伽琴散调,这些散调通常由5个乐章构成。譬如,玄琴散调由晋阳照、中毛里、仲中毛里、鄂毛里、札金毛里构成;伽琴散调由晋阳照、中毛里、仲中毛里、札金毛里、挥毛里(又称短毛里或细散调诗)构成。从乐章结构上看,它们的差异只有用还是不用鄂毛里乐章或挥毛里乐章区分。
被称作农乐的民间音乐在《东国与地胜览》中早有记载,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表演活动。当时的朝鲜民族几乎村村备有上钊(充当指挥)、副钊、从钊、钲、杖鼓、小鼓、太平箫(唢呐)等乐器,每当5月下种、8月收割之后,都要来一番热热闹闹的表演。如今风臃国际舞台的“四物乐”和“乱打”就是从农乐中分化、发展起来的。
盘索里是朝鲜族最具特色的民间说唱音乐。由一名演唱者在鼓手的伴奏下进行表演。它的产生可上溯到18世纪初。到了19世纪初,已有《野鸡打令》《卞钢铁打令》《日者打令》《裴裨将打令》《沈清歌》《兴夫歌》《兔子打令》《春香歌》《华容道》《江陵梅花打令》《假神仙打令》《翁固执》等12部代表性的作品。盘索里有东便制、西便制、中高制三大流派。东便制指全罗北道的宋兴禄歌调,多用羽调。西便制指全罗南道的朴裕金歌调,多用界面调。中高制由廉季达、金成玉开创,是东、西便制的中间型。盘索里表演有三大要素:一、唱(声乐演唱);二、白(言语叙述);三、科(动作表演)。此三种要素在配合方式上有所不一。声乐演唱与言语叙述之间是横向的、历时的结合,唱和白不能混在一起;动作表演与声乐演唱、言语叙述之间通常是纵向的,共时的结合,科与唱、白可以搭配。盘索里表演以它的即兴性闻名遐迩,同样的一部作品,在实际演唱的时候少则需要3-4个小时。多则需要8-9个小时才能唱完,其表演时间的长短完全依赖于表演者对现场氛围的把握。
在朝鲜族的传统音乐中,生长于民众生活之中的民歌是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朝鲜族的民歌分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传统民歌又分土俗民歌和通俗民歌两类。土俗民歌指当地民众自编自唱的歌谣,通俗民歌是通过民间歌手的进一步加工之后流行全国的歌谣。像《阿里郎》《道拉吉》《阳山道》那样广为人知的歌曲就属于通俗民歌类。
朝鲜族的传统民歌有京调、西道调、美拿里调,六字百伊调、济州岛调等5个色彩区。其中的京调指京畿道、江原道西南部,患庆道北部地区的民歌;西道调指黄海道、平安道的民歌t美拿里调指庆尚道,江原道、成镜道的民歌;六字百伊调指全罗道的民歌。济州岛调指济州岛的民歌。
京调民歌,多用sol,la,do,re,mi音阶和明朗、轻快、流畅的音色,以及鼓歌里。阳山道等速度较快的长短。代表作有《唱夫打令》《歌调》《汉江水打令》等。西道调民歌多用re,mi,sol,la,d0音阶和偏薄、细颤的鼻音音色,以及倾述内心哀愁的叹息调,《愁心歌》《念佛》《出航歌》是它的代表作。美拿里调民歌多用mi,sol。la。do,Ie音阶。不用鼻音,音色凄凉。其代表作有《旌善阿里郎》《蜜阳阿里郎》《快致那庆庆拿捏》《新高山打令》等。六字百伊调民歌多用mi,1a,si-do音阶,其中的si通常由do引发,mi为“弄音”,la为“平音”,其音色粗犷、悲怨,有晋阳照,中毛里、仲中毛里、札金毛里等长短,《六字百伊》《农夫歌》是它的代表作。济州岛调的民歌音阶与京调一致,多用级进,不用弄音,很少使用装饰音,代表作有《伊雅翁打令》《奥豆尔到吉》等。
弄音(晃音。与颤音类似)是朝鲜族音乐的一大特征。几乎所有的朝鲜族传统民间音乐,在实际演奏(唱)时都会采用这种特殊的演奏技艺。例如,在《六字百伊》歌调里当歌者唱到低音mi时总要很深的去晃一晃。可以说没有弄音就成不了朝鲜族的传统音乐了。
说散就散歌词篇10
关键词 《迁徙的鸟》;散文诗;宏大高远;真实;散文诗电影
法国著名电影史论家乔治・萨杜尔说:“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并突如其来地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例如,文学融入影视构成了影视片深厚的文学基础,文学的各种体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电影的风格,电影综合了文学和绘画、音乐等诸多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形成电影自身新的特征。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诗电影《城南旧事》;电影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叫纪实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电影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红楼梦》。《迁徙的鸟》则是近年来,电影向诗歌、散文学习,或者确切点说,是向诗和散文的合力――散文诗学习的典范。
2001年,雅克・贝汉身兼导演、编剧、制片数职,创作了大型纪录片《迁徙的鸟》,该片是《天・地・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记录了鸟儿纯自然的迁徙状态,讲述了一个人鸟相融的奇迹,该片为雅克・贝汉赢得了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新锐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乐奖等多项大奖,以及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从思想内涵到艺术表达,《迁徙的鸟》将摄影、音乐和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的文体特质融合起来,宏大高远,优美、真实而真诚地穿透社会现实、人生和电影画面本身,穿透平面层次的对于生命、自由和生态主题的赞美,尤其充分地向散文诗学习,以其真实而又任人优游的宏阔风格征服了重大的生态主题,艺术地再现了候鸟的迁徙生活,又没有背弃纪录片的真实性本质,并整体地作用于观众的心灵,使观众步人审美自由的境界,堪称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散文诗电影的典范之作。研究文学的各种体裁特质作为影片的形式因素对《迁徙的鸟》的影响将对如何把纪录片拍得“更好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迁徙的鸟》的主题
《迁徙的鸟》剧组600多人历时4年,从鸟蛋的选择和孵化开始,直至训练雏鸟飞翔。影片的主角,鸟儿们不仅觉得人是它们的同类,也逐渐习惯了各种摄影器材和为了拍摄鸟儿飞行所用的热气球、小型飞机等工具。因为以上充分的前期拍摄准备,雅克・贝汉才能得以近乎随心所欲地近距离拍到鸟儿的自然状态而又不惊扰它们。
一部电影在拍摄以前,导演都面临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拍什么”,第二次选择“怎么拍”。2004年,《迁徙的鸟》的导演雅克・贝汉在北京国际饭店接受《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就“拍什么”给了我们启示:“人总是在改变,而鸟儿却从来都不改变,它们对翔是如此执著,对于自由是如此渴望,它们从来也不停止振翅的飞翔”,“为什么非要用计算机这么糟糕的东西来编排我的作品呢?还是用我的镜头来说话吧!要知道,很多美好的事物是无法用机器来表达的,比如它们的美丽飞翔的自由!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捕捉记录下来,这才是纪录片的乐趣所在”,“自然是让人类给弄病了”,“我们需要与自然界和平相处,因为人类不可能孤单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结合创作主体雅克・贝汉自身对影片的回顾和笔者的鉴赏感受,《迁徙的鸟》从对自由主题的揭示开始,依次展开了对于生命主题和生态主题的阐释。笔者以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审美体验层次论”(审美有不同的层次,最普遍的是悦耳悦目,其上是悦心悦意,最上是悦志悦神)为构***基础,列下***探究影片的形式因素如何切合内容的演进规律,以及如下***所示的,影片从自由主题一生命主题一生态主题的表达逻辑,依此***,下文主要论述文学的各种体裁如何作为“形式”因素对《迁徙的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解文学的各种体裁对《迁徙的鸟》的影响
二、文学的各种体裁对《迁徙的鸟》的影响
实际上,影片“拍什么”,确定怎样的主题和“怎么拍”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拍什么内容固然重要,但怎么拍,用怎样的画面风格去编织怎样的电影语言秩序,也很重要。同样的主题,用不同风格的电影语言去表现,其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同样是关于表现自由、生命、生态的沉重而严肃的主题,《迁徙的鸟》全然没有诸多纪录片刻板和说教的面貌,而因其唯美的风格成为一部“好看的纪录片”,畅销全球,甚至有评论认为该片对纪录片给世人留下的印象进行了划时代的颠覆。毋庸置疑,《迁徙的鸟》这部影片的“形式”对于影片获得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片在题材、主题确定以后,在“怎么拍”这个问题,即如何安排艺术形式方面,形式并没有消极地呈现题材,《迁徙的鸟》借用诗歌偏重抒情和意境的创造等文体特质,借用散文可以真实、真诚地承载叙事的片段等文体特质,共同与“沉重而严肃”的题材抗衡,使得纪录片变得可以供观众“享受”,而不是一味地让人只感到短暂的美丽、深深的惋惜、压抑、悲愤和恐惧。观众随电影的飞翔镜头,“鸟”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鸟我同一”,这就是中国古代庄子所说的“身与物化”。当观众感到自己和自然合二为一,即生超凡入圣之感,自发地投入到保护自然生态美的行动中去。当然,进入此境的观赏者本身的鉴赏素质也很高。而且,形式也不是绝对自由的,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手段,并归根结底是根据内容的要求而形成的。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明白,当他寻找着新的艺术形式时,并不是仅仅为了显示他具有寻找新的艺术形式的本领,而是为了更加突出“内容”,使读者得到更为强烈、深刻的审美反应。
总体而言,《迁徙的鸟》的叙述方式和视觉风格是写意和写实的综合,对照***一,谈文学的各种体裁对影片的影响,就是论述崇尚写意的诗和崇尚写实的散文对影片的影响,或者确切些说,是论述综合了诗歌和散文的某些特质而成为一种新的***的文体,即散文诗对影片的影响。
1 诗歌对《迁徙的鸟》的影响:诗歌一纯美画面一悦耳悦目一自由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