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文笔优美,生动地刻画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成为唐人传奇中的名篇。千百年来,传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与作品的复杂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更是古往今来人们争议的焦点。女主人公莺莺到底是不是胡女,大家各执一词,没有确切的答案。本文主要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
关键词:《莺莺传》元稹 崔莺莺 胡女
《莺莺传》中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崔莺莺的出身和身份也成为千古之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50多年前,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读莺莺传》中首先提出了崔莺莺原名为曹九九的论断,推测元稹塑造的崔莺莺这一文学角色的原型是中亚粟特族移民的“酒家胡”女子。近来葛承雍先生对山西永济唐代蒲州普救寺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出土的碑刻的潜心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陈寅恪当年的推测。本人在阅读相关方面著作及论文后,认为崔莺莺处处透露着作者元稹的“影子”,作者与胡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也难以摆脱“胡人”的气息。
一、作者的胡人血统
安史之乱后16年,即公元779年的春天,元稹出生。他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世称元九。元稹是中国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鲜卑族之后,本姓拓跋氏。而鲜卑族正是唐代民族文化传统中北朝一系的主流民族,拓跋氏则又恰恰是北朝中最主要的朝代――北魏、西魏、东魏的皇族。拓跋氏为鲜卑族中的重要一支,以部为氏,东汉桓帝时,檀石愧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拓跋氏为西部大人,占有上谷郡(治今河北怀来东南)以西至敦煌一带地域。西晋时,拓跋猗卢入居代郡(治今山西阳高西南),受封代王,后为前秦苻坚吞并。淝水之战后,拓跋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称王,重建代国,定年号为登国元年,同年改国号为魏,正式建立了历史上的北魏王朝,皇始三年(398)建都平成(今山西大同),称帝。其后,北魏逐步吞并后燕、夏、北燕、北凉,势力日益壮大,太延五年(439)统一北方,占有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域,与南朝对峙。太和十七年(49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始改拓跋为元姓。北周时复姓拓跋,到隋时,又改为元姓。当时,随孝文帝迁洛的鲜卑各姓,都自称河南洛阳人。因此,元稹虽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己亦很少在洛阳居住,仍总是自称河南洛阳人。
所以说,元稹是北魏昭成皇帝什翼犍的第十四世孙,其先世是很显赫的。从血缘来看,元稹是有胡人血统的,与生俱来的胡人气息是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因此,在塑造文学人物形象时,也难以剔除身份的影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带有“胡气”也在情理之中。
二、开放的唐代社会――西域与中原文化交融密切
1 胡风大盛――影响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是以吸收众多民族文化之精髓而形成的。光辉灿烂的唐代文化,可谓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顶峰。在唐文化中,“胡风”充斥着唐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唐文化相较中国其他时期的文化独具一番异域风情。
自李唐王朝开始,实行以“不问华夷,兼收并蓄”为中心的开放国策,使唐代容纳了来自周边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另外,丝绸之路的繁盛,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便利,使周边民族、西域各国以及海外诸国的贡使、遣唐使、留学生、僧侣、艺术家、商人等云集长安、洛阳。唐代两京: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各国各族文化交汇的中心,各族文化的交融使“胡风”盛极一时,并体现在唐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化艺术方面有胡乐、胡声、胡琴、胡鼓、胡舞等;衣饰用物方面有胡帽、胡靴、胡妆、胡床、胡骑、胡车等;生活饮食方面则有胡店、胡姬、胡饼、胡葱、胡椒、胡瓜、胡桃等。
《莺莺传》作者元稹对胡风盛行的现象也有所描述,在其《法曲》一诗最后四句中这样描述:“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竞纷泊。”由此可见,“胡风”影响之盛,涉及到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元稹的诗歌中也时有提及,元稹本人对“胡风”现象颇为关注,对胡姬也多有描写。
2 文人描写胡女成为时尚
唐代的“胡风”之盛,使得文人骚客描写胡姬成为一种时尚。在许多唐诗、赋文、小说、史料文献中都能看到文人对胡女的描写。
在正史中没有对胡姬的详细记载,但《全唐诗》中,我们随处可见其身影。被称为“斗酒学士”的初唐诗人王绩,曾在《过酒家五首》中最先描写了唐代城市里酒肆中的胡姬:“倚垆便得睡,横瓮足堪眠。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常道贳,惭愧酒家胡。”边塞诗人岑参曾在《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描述:“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贺朝《赠酒店胡姬》诗中也对“胡姬酒肆”里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红氍铺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盘初绘鲤,金鼎正烹羊。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
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在诗作中自然也少不了对风行一时的胡姬进行描述。如在《送裴十八***南归嵩山二首之一》中,李白描写了胡姬如何在酒肆门口招徕顾客“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凭借异国情调的美貌和独具风情的歌舞技巧,致使许多文人雅士亦拜倒在胡姬的裙下。在《醉后赠王历阳》中,李白写道:“笔纵起龙虎,舞曲指云霄。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举酒挑朔雪,从君不相饶。”在《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二》中亦写道:“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唐诗中的胡姬形象,曾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研究室《全唐诗》电脑数据库检索。穷尽《全唐诗》中与胡姬形象探究相关的诗词数首,如胡姬出现首数23首,如胡妇13首、胡人39首、胡腾15首、胡旋13首和柘枝38首等等。可见文人骚客中以“胡姬”为原型的诗作的确为数不少。
元稹当然也不例外,他十分熟悉酒家胡与胡姬,也对盛唐以来胡人的生活非常了解。在元稹的作品中也不乏对胡风胡女的描写,在《莺莺传》中,尽管元稹赋予了崔莺莺大家闺秀、高门千金的身份,但在对胡旋女“妙学香莺百般嗽”的描述中仍可找到崔莺莺原型的痕迹。另外,元稹曾为蒲州河中府的倡伎写过《崔徽歌》,这位名叫崔徽的倡伎曾在唐德宗兴元年间(784年)与蒲州幕使裴敬中相爱。裴敬中离开,崔徽“以不得从为恨,因而成疾”,并请画家丘夏将其肖像画下,托寄给裴敬中,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发生于《莺莺传》创作之前,而故事中的崔徽则为崔莺莺原型的追溯提供了依据。
三、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
蒲州是《莺莺传》故事的发生地,它位于河东、河北、河南的交错地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蒲州地方的民风习俗无法有十分明确的界线。加之当地人民会将外来移民带来的不同风俗习惯吸收转化,使得隋唐时山西大部分地区有风俗混一的共通趋势。胡风在唐代的盛行,则十分深刻地在山西反映出来。
蒲州城位于唐代两京长安和洛阳之间,不仅是关中通往河东、河北各地的咽喉要冲,而且是长安、洛阳两京交通相汇的繁都盛市。大量的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部众,在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后迁入山西境内;之后,大量的突厥游牧部落在隋唐时期又南下移居,特别是被称为“九姓胡”、“杂种胡”、“胡人”的粟特人在迁入后,因从事经商,族人散布十分广泛。在与蒲州相邻的长安、洛阳、太原等地都出土了大量的粟特人聚落的石刻资料。而作为几条重要通道交汇的必经之地的蒲州,当然也成为粟特族移民必经的中转站和聚落区。
元稹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可以说就注定了故事无法摆脱胡风的影响。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也为蒲州这个爱情圣地增加了一份为人议论的话题。
四、小结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通常都是在复杂的背景下创作产生,在作品当中亦无法摆脱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另外,文学作品的人物创作和内容编撰通常也是或真或假,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更是让人难以捉摸。元稹的《莺莺传》则突出地反应了文学作品的这些特点。鲁迅先生曾明确指出:唐代传奇的作者“往往故意显示着这事迹的虚构,以见他想象的才能”。《莺莺传》是传奇小说,它不等于史传、自传,是允许虚构的。而崔莺莺的原型,应不是文章所描写的名门闺秀,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都渗透着“胡女”的气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