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海南,夏回河南,他像一只候鸟。
50年抛家舍子,风雨磨难,只为那块玉米地。(***1)
***1 河南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
农历大年三十。晚上,农业专家程相文和他的助手并没有在家里看春晚,而是来到了一块玉米地里。他们要在除夕夜进行一次灭鼠行动。(***2)
每年这个时候,是程相文最忙碌的时候。
这块玉米地是程相文的实验田,他刚刚培育的玉米新品种,每亩单产达一千多公斤,有人说,程相文创造了一个玉米神话。现在正是玉米穗饱满甜嫩的时候,也是老鼠活动最频繁和猖獗的时候,与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程相文,对老鼠的活动规律相当了解。无论如何,即将丰收的果实不能落入老鼠的口中。刚结穗时就被老鼠破坏,肯定减产。所以,才有了今晚这场生物灭鼠行动。
75岁的程相文家在河南鹤壁,今晚,是他在三亚度过的第47个春节。
***2 程相文和助手在玉米地灭鼠
***3 程相文一家
47年前,程相文作为河南省浚县农业局的农技员被派到海南进行玉米育种,第一次到三亚,程相文还闹了个大笑话。
程相文说,从没来过海南,当时穿着棉裤来到这里,到三亚车站后,很多人跟着我跑,他们从没见过穿棉裤的。
那是28岁的程相文第一次出远门,他没想到,坐了15天的车,竟把他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原人送到了天边儿。当时有人跟他讲这就是天涯海角。
尽管程相文的试验田就在著名景区天涯海角旁边,可直到今天,程相文也没有专程到景区里游玩过。
一个地道的河南人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到海南,并且在春节的时候,都不回家过年?这片被他称作天边的地方究竟有什么在吸引着他呢?
走路有点跛的程新建是程相文的大女儿。她是程相文海南育种基地里唯一一位女性。
程新建说,我爸说,看到玉米比看到你们还亲。我越看越愿意看,越看越有意思,越感兴趣。
程相文有3个孩子,3个孩子出生时他都在海南的玉米地里。51年前,程新建半岁时,患了小儿***症,落下了终身残疾。(***3)
程新建是3个子女中的老大,在她印象中,父亲从来没有在家里过过一个春节。
从1964年开始,程相文所有的春节都是在海南度过的。为了玉米,他花去了所有时间,但也留下了终身遗憾。
程相文伤心地说,父母去世我没在家,老伴去世我也没在家,这些事情我不能回忆。
程相文不愿意提及家事。2007年的一天,他接到单位的电话,说家中有急事,让他速回。而程相文从海南回到河南之后,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单位的玉米地。他每次出差回来都要先到实验地转一圈。
程相文不知道,家里有一个噩耗在等着他。
程新建说,俺妈弥留之际已不能说话,两个眼珠却来回转,好像在等人。我妈肯定在等我爸,但是她知道我爸出差回不来。
当程相文回家看到老伴时,老伴已经去世3天。一张几年前在海南拍摄的全家福,陪伴着妻子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程相文说,她一个字都没给我留下,她一生没要求过我任何事情,现在想起来,还是很难受。
程新建说,那一次俺爸趴在我妈的棺材上哭了。我妈不恨我爸,我妈经常跟我说,你爸不在家,是为了事业。
下雨了,这场雨带给程相文的除了忙碌还是忙碌。第二天一早,天还没有放晴,程相文便卷起裤腿下了地。
程相文说,真正搞技术的,越刮大风,下大雨,越下地,要看倒下的玉米是根倒还是茎倒,然后看选育的品种。
昨晚的雨对这片玉米地的影响不大,程相文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一株玉米从水里。程相文说,这个玉米杂交品种根系是往下面扎的,根系发达,抗倒性能强。
抗倒,仅仅是程相文杂交玉米的一个目的,他还想让玉米的抗虫能力有所增强。
有两亩地是程相文专门种的易发生病虫害的种系,他想把一个容易生病生虫的品种,改良成能抗病抗虫的优质种。
没有人能说得清,程相文究竟要在玉米地里呆多久,才能从上万棵玉米中挑选出一株优质的植株,但是人们知道,只要刮风下雨,准能在田间地头见到这位老人。
程相文说,自然灾害,对生产有损害,但对培育新品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农历大年初一,干完地里的活,程相文便匆匆赶到一户人家拜年。
1986~2009年的23年间,程相文是在这里度过的。2010年,因为单位在育种基地盖了几间宿舍房,程相文才离开这里。
在房东黄生忠的眼里,程相文这个吃公粮的国家干部,干的活与农民没什么两样,而程相文一干就是47年。
程相文不仅每天忍受酷热的天气,繁重的农活,有时还有不期而遇的意外。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庄稼地里种田,竟然也会有生命危险。一次在地里干活时,程相文遇到了在河南从没遇到过的毒蛇。
程相文说,我拿铁锨一锹把它斩断了,当时不知道是什么蛇。天一亮,有人一看,吓了一跳,说我命大。
程相文遇到的蛇,是毒性很大的银环蛇,被这种毒蛇咬伤,得不到及时救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窒息甚至死亡。
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但是为了避免动物破坏玉米幼苗,程相文还是支个棚子,每天睡在玉米地里,为他的8亩实验田站岗放哨。
然而,不管他对自己的实验田多么精心照顾,程相文没想到,海南竟然还有干旱的时候。为了给玉米苗浇上水,程相文自己动手引了个小水渠,一桶一桶地舀了14天水,才将8亩玉米苗一棵一棵地浇完。
海南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结束实验田抗旱没几天,一场暴风雨又降临了。大雨击倒了8亩玉米苗,程相文愣是把这些玉米苗一棵一棵地扶了起来。
苗保住了,却又出现了更让程相文头疼的状况。原来,地下水位一升高,苗的根系就烂,苗发黄。
眼着着玉米苗死了不少,程相文心急如焚。他知道,必须抓紧时间给玉米施上肥料。当时没有化肥,只能用人粪尿。
黎族村寨里人口稀少,到哪儿才能弄那么多人粪尿呢?正是玉米生长的关健时期,如果不及时添加肥料,极有可能颗粒无收,必须想办法。
几公里外一家部队医院的化粪池,为程相文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天,程相文挑着粪桶奔波在玉米地与医院之间。眼看着8亩玉米地都能施上粪了,程相文却突然出了意外。
一天,程相文掏粪时,脚下一滑,掉进了粪池,几个黎族姑娘把他从粪池里拉了上来。
姑娘们不仅把程相文从粪池中救了上来,还帮助他一起挑粪。
程相文说,6个人如今只剩4个了,我还没兑现当时的承诺呢。
原来,在一起挑粪的日子里,程相文曾向她们许诺,将来带她们到山寨以外的内地看一看,程相文的话成了6位姑娘的梦想。40多年过去了,她们的愿望却没有兑现。
程相文计划,在退休之前,一定带她们到北京、河南玩一玩,看看天安门,游游少林寺。
大年初二凌晨5点,程相文便到院子里,利用早上的时间,抓紧对一些已经成熟的不同种系的玉米种进行质量分析和评估。他的目标都是高产,抗病、抗倒、适应性强、品种好。
春节期间,正是给玉米授粉的最佳时期,程相文总要亲手为玉米授粉,每授完一株,他都给玉米挂上一个手写的身份证,这样做是为了找到更持久优质高产的玉米品种。但这也意味着,100亩的试验田,程相文要做十几万次的重复动作。(***4)
收获的季节到了,每取下一个玉米,程相文都会在表格上做个记号,那是只有他自己才能看得懂的杂交密码。47年来,由程相文亲手培育出的玉米杂交新品种多达40种,玉米的产量也从过去的几百斤提升到如今的一千多公斤。许多玉米产区的老百姓并不知道程相文的名字,但是对浚单18、浚单20等玉米品种却非常熟悉。
程相文说,我只要到玉米地,什么苦恼都没有了。每当听外地人说河南浚单长得不错时,我从心里感到高兴。这个品种已达到全国第2大品种,每年在全国增加一千万亩的种植面积。
2011年1月22日,***的亲自到访,给了程相文这个一线科技工作者更大的信心。(***5)
程相文说,没想到,提到我搞的实验田,***对我的工作,那么了解,特别是我向***汇报玉米实验情况时,***听得很认真,他说你搞出了浚单20,希望有浚单30,我很受鼓舞。
春节过完了,紧张的授粉和收割工作也告一段落。清明节前,程相文挤出两天时间,回了趟河南老家。
回到鹤壁,程相文照例到分子生物实验室里看了看,从当年成立浚县农科所时的光杆司令,到如今拥有了88名包括博士后、博士、硕士在内的市级农科院,程相文的身边拥有了很多伙伴和助手,他感到非常欣慰,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程相文说,在技术上我没有考虑退休,我一生就对玉米感兴趣,现在我天天想着玉米,看着玉米,干着玉米,搞玉米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程相文又要向海南出发了。
程相文说,要培养一个既高产,又适合社会需要的品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愿意在有生之年,利用积累的经验,和现在的品种资源,选育出更好的品种。
虽然在玉米培育的道路上还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但是,春天里,程相文决定先停下自己忙碌的脚步,带着曾经帮他挑粪的几位黎族妇女到北京的天安门,去兑现自己当年的承诺。(***6)
***4 程相文为玉米授粉
***5 ***向程相文询问育种情况
***6 程相文和帮助过他的黎族妇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