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财经的论文

有关财经的论文第1篇

【关键词】 财务文化; 财务理论; 财务制度

现代财务理论经过五十多年的演进,无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内在有机的方法体系。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之相关的消极趋势似乎也在滋长着,财务理论对于其分析范式的自信正在演变成哈耶克所警戒的“致命的自负”。这种心态,阻碍了财务理论以沉静谦逊的姿态借鉴与汲取来自其他学科的思想精华。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财务理论对于“工具理性”的尊崇已经使得其发展成为一种精致而繁琐的“数学形式主义”。作为现代财务理论基础的资产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资本结构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几乎无一不运用数学模型予以表述。翻开我国近年来出版的财务理论书籍及杂志,这一现象也能得以验证。财务理论在普遍性和统一性逐渐趋于“完美”之时,其实也抽象掉了财务理论所必须关注的文化与制度这些重要的路径依赖要素,抽象掉了财务理论背后的文化传统与民族性,因而也同时消解掉了古典经济学中始终坚守和洋溢的人文关怀的精神立场。

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企业财务也不例外,企业财务的背后就是财务文化。企业财务文化与财务资本的结合,是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因素。因此,注入“文化”因子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之中,深入挖掘财务学的文化内涵,不仅将对原有的财务管理学带来冲击,同时也预示着我国财务管理的实践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财务文化的内涵界定

对于财务文化内涵的界定,近几年我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课题组(2003)认为财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财务人员在长期的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最高层次的、非经济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财务文化可分为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和财务精神文化。财务价值观、财务精神(风气)、财务道德观、财务知识、财务形象和财务设施是财务文化的要素。财务价值观与财务道德观是财务文化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冯巧根,2003)。

陈兴述(2003)认为财务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认识。广义的财务文化是指影响财务发展变化及其模式选择和财务行为的,包括知识、宗教、信仰、***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在内的人类的活动方式、行为模式以及精神与物质设施构成的并为财务所隐含的复合体。狭义的财务文化仅仅是指财务人员的意识形态,即财务人员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

李连华(2004)则认为财务文化应该包括财务价值观和财务理念两个不同的层次,财务价值观指股东利益最大化、诚信至上、社会责任感,而财务理念则是服务为先、现金至上、时间价值最大化、财务风险最小化、沟通和合作、财务管理创新。

夏明(2006)认为广义的财务文化是企业在财务领域的渗透和体现;狭义的财务文化是企业财务部门长年累积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财务宗旨、财务观念及财务行为准则的综合,是融化于企业财务流程并与企业的资金流、行为流相互糅合的一种“文化流”。

二、财务文化对传统财务理论的影响

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不难看出,财务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财务人员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财务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建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哲学。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都以人为出发点,以文化的形式实现财务人员群体的凝聚力,从而使财务人员群体发挥出最大的整体功能。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思想,它认为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的主体,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只有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文化素质、道德情操等,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由此可见,传统财务理论忽视财务文化的重要性是偏误,而重新挖掘财务学的文化属性并以此探讨财务文化对传统财务理论带来的影响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研究前提的重新界定

任何一种理论,必须有其严谨的理论前提。而财务理论的理论前提从根本上可归纳为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缘于古典经济学兴起之初。“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在亚当・斯密看来,“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涵是:经济人是自私的,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是驱动其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经济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扩大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因此,“经济人”可以设定为“利己动机+理”(李心合,2003)。这一假设运用到财务理论中,才有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的可能,才有资本成本成为企业融、投资决策的依据和标准等等。可见,经济人假设是判断经济主体行为是否合乎理性的价值判别依据,如今已成为指导我们认识公司财务问题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工具。

理性经济人假设在现代财务理论中得到充分运用和体现,但其局限与无能也使人们越来越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第一,中国从“富则修”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历了对穷的狂热、虚假的赞美到对金钱病态的疯狂追求。在物质财富面前,部分中国人变得狂躁不已,把道德置诸脑后,不择手段。这正如马歇尔所说,“所谓经济人就是他不受道德的影响,而是机械地和利己地孜孜为利”。第二,经济人也可能存在私人偏好和社会偏好。在现代经济学中,说“经济人是自私的”,仅仅是就“使偏好函数最大化”而言的。作为经济人,“自利”这一概念仍然可以很好地表达包含利他偏好的“私人偏好”:一是基于“血亲机制”,经济人自愿放弃自己的部分财富来改善亲朋好友的处境而获取“声誉收益”;二是基于“互惠机制”,经济人以牺牲眼前的资源来换取未来的更大回报。此外,经济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并不只是物质利益,受人尊重、社会地位、名誉等“个人的社会价值”也构成个人利益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人在不同的制度框架内,既可能是利己主义者,也完全可以是共同利益的直接追求者,甚至可以是利他主义者。这正如经济学家A・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所言,“如果假定人类是坚定的自利者,永远以一种自我中心的范式来行使自由,那么对理性的进步和公共行动的预期就是异想天开。”第三,当我们进入那些与交易缺乏明显的、直接的联系领域时,经济人就会终止履行经典教义的规定(杨春学,2005)。企业家为保护环境而自甘受损、为救助穷人而匿名捐款、为社会公正而甘愿牺牲等行为,都是理性经济人假设难以解释的。同样,经济人假设也难以解释企业员工出于对团队的忠诚而忘我工作、不计报酬。因此,我们不能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视为唯一符合理性的,而追求其他目标(如公益精神、团队精神等)就是不理性的,这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财务理论的研究前提应该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交融。

(二)研究导向的重新定位

在传统财务理论中,把企业的行为抽象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这种理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的目标。以此为导向,传统财务理论构筑了一套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理论体系。但是,这套理论体系直接导致了财务价值导向的偏颇,基本上排斥企业“与制度相关动机”和“与伦理相关动机”,而这些动机事实上都是现实世界里企业财务活动无法回避的。因此,在嵌入财务文化的情况下,财务研究导向(即企业理财目标)就需要作出重新定位。我们知道,企业作为多种资本的集合,作为一系列经济性和社会性契约的集合,其目标函数的结构是很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其中既有经济性契约的目标函数,又有社会性契约的目标函数。经济性契约的目标函数要求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社会性契约的目标函数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应该履行其社会责任。因此,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财务研究导向应该是“利润”和“责任”的统一。

(三)研究方法的重新考量

传统财务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承袭了个体主义方***,认为社会是由个人或个体组成的,所有行为都是个人或个体的行为,在个体成员的行为被排除在外后,就不会有社会整体的存在和现实性。哈耶克(1989)说得更彻底,“我们在理解社会现象时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只有通过对那些作用于其他人并且由其预期行为所引导的个人活动的理解来理解社会现象”。但是,财务学界对个体主义方***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认为其存在严重的缺陷:第一,个体主义方***将人类行为的动机假定为主观效用价值最大化,而这个假设的理论前提是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性。然而事实上,由于社会成本的存在,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随处可见。第二,个体主义方***在确认公司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忽视了非财富性目标的客观存在。第三,由于实证研究的盛行,运用个体主义方***构建的传统财务理论基本上无视制度和文化因素对公司财务行为过程和方式的影响,而是只注重“理性工具”(即财务技术)。不可否认,财务研究方法由于包含众多的数理知识而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性特征,但“人”(既为经济人,也为社会人)的“观念判断”却常常决定财务研究方法的走向和结论。因此,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财务研究方法应该是“技术”和“观念”的糅合。

(四)研究对象的重新表述

传统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公司财务的经济效率性,或者说价值创造是传统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但不管如何表述,传统财务理论忽视财务的社会性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作为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企业关注其价值的最大化也无可厚非。但是也应看到,公司财务行为作为一种嵌入在社会结构中、受社会结构限制的网络化行为(李心合,2003),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或无法离开社会对其的影响。历史、文化、经济与***治制度、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非经济要素,同样是进行财务理论研究时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财务理论研究不仅要关注财务活动的效率性,还应该关注财务活动背后所蕴藏的财务关系。因此,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财务研究对象应该是“价值”与“关系”的互动。

(五)研究内容的重新审视

在传统财务理论研究中,一般将财务管理划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并单独研究某一项财务活动的规律性。这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看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但是,这种“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偏差势必导致财务理论研究的日趋封闭。所以,对财务理论研究内容的重新审视,就应该把握两个方向:一是重视财务制度的重要性;二是强调道德文化的重要性。

对财务制度的重视,除继续研究完善财务本位性正式制度外,尤其应当重视财务关联性制度的研究。所谓财务本位性制度是指直接约束企业财务行为要素的制度规范,它既可以是***制定并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也可以是散见于公司法、税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的“公共财务规则”。而财务关联性制度在性质上并不是财务性的,比如伦理道德、产权制度、市场制度等,但却对企业财务行为及其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关系起约束和限制作用。财务关联性制度事实上就是财务本位性制度的环境性约束条件,因而财务本位性制度与财务关联性制度需要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摆脱传统财务理论“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局限性,实现财务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式发展。但是,财务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有效率的财务制度除了需要同有效的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相配合外,还需要具备诚实、正直、公平、正义等良好道德品质的执行者,同时还需要与制度相吻合的、丰厚的文化土壤。因此,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财务研究内容应该是“制度”与“文化”的衔接。

三、嵌入财务文化的财务理论重塑

传统财务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技术财务学”,它是诉诸物质财富为中心的理论研究,其内容结构基本上是按照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利润分配为主线布局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观念的价值逐渐凸显。从宏观角度而言,无论何种经济体制,无一例外地从不同侧面强化了“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从微观角度来看,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也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文化”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此背景下,财务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就必须要反映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充分展示企业财务中人文思想与财务机制的内在联系,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把握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涵。也就是说,是否关注“财务文化”是传统财务理论和现代财务理论的根本区别。

(一)让“认识”变为“理念”

传统财务理论的研究一直局限于“技术主义”而不能自拔,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认知是不符合财务的本质特征的。财务,顾名思义,是指涉及钱财的事务。这里的“财”,属于物质的客观范畴;“务”属于意识的主观范畴。也就是说,“财务”原本就是物质的客观性和意识的主观性的统一。那么,财务理论的研究也就不能只强调“技术”而忽视“人文”,财务理论应同时具有技术和人文双重属性。毋庸讳言,财务管理学关注资产、资本、成本和利润等物化因素本是应有之义,但影响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不应该忽视。因此,在财务理论的创新研究中,要把对财务的“认识”变为一种“理念”,不仅要继续重视“资金流”,更要充分关注“文化流”。

(二)让“观念”充满“过程”

财务文化的缺席,充分说明传统财务理论对财务观念的理解是片面和狭隘的。文化的主旨是观念、思想、精神和智慧,而“观念”又是文化的核心。从财务理论的发展来看,在由“哲学观念、专业观念、基础观念”所组成的财务管理观念层次中,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人本观念、市场观念、法治观念、信用观念、环保观念、公益观念”。这些核心财务观念不仅源于市场经济的精髓要义,也深刻体现了财务文化的精神实质。它们不仅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中心内容,也是进行财务理论创新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三)让“文化”融入“创新”

财务理论整体框架既包括财务专业技术的知识内涵,又包括财务文化的知识内涵。作为财务专业技术的财务理论已日臻成熟,并在财务管理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对于财务文化以及财务文化对财务专业技术影响的研究却乏善可陈。财务专业技术对于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进行财务管理的是人而不是物,人是有思想的,所以对财务文化的研究与关注是不可或缺的。财务诚信的建立、财务行为的慎独、财务能力的发挥等,无一不打上财务文化的烙印。同时,财务文化对财务技术有很强的制约性,没有财务文化将无法保证财务准则的有效执行。财务专业技术有形而财务文化无形,但财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在财务理论的创新研究中,我们应该跳出技术层面的束缚而努力向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拓展,使财务文化深深融入财务理论的整体框架中。

【主要参考文献】

[1] 夏明.财务学的重新塑造与整合:一个文化的视觉[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

[2] 陈兴述.论财务文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 夏明,杨春甫.财务文化与财务文化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3.

[5] 夏明.“双翼财务学”:重构财务学科新体系的另类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8).

[6] 李心合.论制度财务学构建[J].会计研究,2005(7).

[7] 郭葆春.我国公司财权配置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有关财经的论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本质;资金;价值;货币

中***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18-02

1财务本质理论相关观点及评析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就是财务本质,因为财务本质是对财务现象内在联系以及规律的最基本解释。由于不同的学者对财务本质的研究视角不同,因此在财务本质漫长而深刻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价值分配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货币收支活动论、资金关系论等诸多理论,本文在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下,将其分为以下几类,并作简要评述。

1.1与资金有关的理论

(1)资金关系论。

自从这种观点在我国出现后,其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对财务本质理解的主要依据。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流动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就是财务的本质。邢宗江等(1964)提出,社会主义工业财务是由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所导致的,能体现企业的各方面经济关系,并形成企业经济活动的***方面。荆新、王化成(1994)也赞同这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金收支以现金为主的称为企业财务活动,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则称为企业财务关系,对这两者进行管理的工作则为财务管理。同年,陆建桥在做相关研究的时候,也认为财务是一种体现资金的经济关系,是由资金在社会生产中运动所产生的。

(2)资金运动论。

在对资金关系论的不断研究后,有学者提出了资金运动论,认为经济关系是由企业的资金运动而产生的,资金运动包涵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分配,因而其才是企业财务的本质。这一理论特别强调由于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就会出现相应的经济关系,因而从理论上将“经济关系”提取出来没有多大意义。

1.2与货币有关的理论

(1)货币收支论。

该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其对财务本质进行了简单的定义,认为货币的收支活动其实就是财务。笔者认为财务活动绝不仅仅局限在货币性这点上,企业的财务其实还包含了许多非货币性经营活动。

(2)货币关系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货币流通所产生的关系是财务的本质,其包括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多种关系,是企业的最基本财务活动。1992年徐大海认为,货币关系论对于社会主义的财务活动、意义以及作用定义的非常好。这种理论扩大了财务的范围,并引入了关系概念,但对财务本质的理解仍然只是局限在货币相关的范畴内。

1.3与价值有关的理论

(1)价值关系论。

这一理论是由资金运动论发展而来的,认为价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才是财务的本质。耿汉斌(1991、1992)先后两次对该理论进行了阐述,其认为价值的范畴要大过资金,也就是说企业资金的运动实际上就是其价值的运动,因而对于财务的本质,其实质就是价值运动。

(2)价值分配论。

该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王广明、刘贵生(1989)认为财务的本质是一种价值的分配,主要体现在微观的层面上。刘贵生(1993)后来还指出,财务的本质是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生产要素和成果的分配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关系。由于企业财务不仅仅存在于企业的分配过程,其影子可见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分配等多方面,因此该理论对于财务本质的定义有所缺陷。

1.4与契约有关的理论

(1)财务契约论。

2008年张正国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财务本质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财务本质为一种契约,或者说其包涵了契约的属性。之前对财务本质的定义,从很多理论来讲都只考虑财务的活动过程,而该理论从财务的内在属性来研究,从某些角度看来更为合适。

(2)财权契约论。

该理论由宋丽梦(2008)提出,她认为企业的财务本质上是一种产权价值的交易过程。由于投资者对于风险偏好、财富约束、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于是对于企业的契约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要求。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利益冲突,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达到和谐的状态并让企业能够不断发展,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对企业财权的安排。因此可以说“财权契约”是企业财务的本质。

该理论与前面的财务契约论都将“契约”与财务的本质相连,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财务契约论主要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财务本质,而本理论则是基于产权的角度。

1.5经济关系论

1988年徐兴恩提出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财务本质是一种经济关系,是由财产的数量或形态的变化所导致的。但后来郭泽光(1995)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经济关系一说是属于***治经济学,如果财务的本质是经济关系,那就将财务纳入到了***治经济学当中了。

1.6财权流论

财权流理论是从现代产权理论角度来分析财务本质的。伍中信等学者认为财务管理实质上是“价值”与“权利”的管理,而这一过程是通过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以达到控制产权来完成的。财权流理论说明企业财务的本质是处理企业中相关“权利”的财务关系问题,这一理论可以说是由原先的财务本质理论在吸收了现代企业制度中产权的思想而出现的,是财务本质理论的又一进步。

2研究总结

通过对财务本质相关文献的简单梳理,笔者认为:财务本质理论大体经历了货币到资金再到价值的过程,后来逐渐从不同的视角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生产力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契约论、财权流论等。

然而对于真理的探索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往往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伴随着实践的发展深入,理论不断的得以更新。在我国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不能仅仅将财务本质划定在货币或者资金等范畴上,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丰富相关理论,为财务本质理论的不断完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陆建桥.对财务本质的探讨[J].财会通讯,1994,(12).

[2]邢宗江,刘凤钦,顾志晟.工业企业财务[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64.

[3]荆新,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伍中信.财权流: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J].财***研究,1998,(2).

[5]郑剑华.现代企业财务本质探讨[J].上海会计,2001,(4).

[6]杨谷芳.对财务本质的新认识[J].四川会计,1998,(9).

[7]张惠忠.论企业财务的本质[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8]曹侠.关于社会主义企业财务本质各派学说的评价[J].当代经济科学,1992,(2).

[9]郭复初.财务理论研究与发展[J].会计研究,1996,(2).

[10]刘贵生.财务本质论[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4,(4).

[11]唐与仕.浅谈企业财务的本质[J].财***研究,1987,(11).

有关财经的论文第3篇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词频统计法对CNKI收录的152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估了我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呈现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群体相对集中、研究主题比较突出、基础研究比例偏高、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和研究资助力度不够等几个特点。为此,本文建议研究者、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府共同协作,进一步提高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质量。

关键词 :财***支出绩效评价文献计量

中***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5)06-0036-05

近年来,随着***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公共财***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在反思公共财***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问题严重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公共财***资金的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科学理财逐步成为财***支出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学术界对于财***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能够为***门提供决策参考,反过来,对代表性期刊学术论文研究质量的评估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水平。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词频统计法吸SPSS软件对CNKI(中国知网)收录的2000年-2015年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学术论文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研究特点,提出改进建议,实现本次研究的目的,为财***决策部门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一、确定评价样本

为了有效评价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状,选择CNKI收录的2000年-2014年“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作为评价样本,分四步确定评价样本。第一步,初步搜索。在CNKI数据库中,以“财***支出绩效评价”为主题搜索显示,期刊论文732篇、博硕士论文260篇;以“财***支出绩效评价”为

关键词 的论文25篇、博硕士论文4篇;以“财***支出绩效评价”为篇名的期刊论文13667篇;博硕士论文127篇。第二步,进一步筛选。对上述论文进一步分析发现,50%以上的论文与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不能为评价目标服务,予以剔除。第三步,以“主题”为检索项,以“财***支出绩效评价”为检索词,以相关度或时间为序,按照精确匹配的原则,检索2000年-2014年间,CNKI收录的“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截止时间2015年1月3日)。结果显示,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计152篇论文。

第四步,***152篇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建立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评价数据库,以此为评价样本,运用词频统计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和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

二、数据分析与评价

(一)研究时间评价

***1给出了2000年-2014年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数量情况。可以看到,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5年到2007年之间增长迅速,且在2013年达到顶峰,今后,财***支出绩效评价仍将是一个研究热点,将会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出现。

2作者学术地位。统计结果显示(表2),研究生占19.35%,初级或中级研究人员比例为26.61%,副教授为6.450/0,教授仅为3.22%,此外,44.35%的作者没有标明学术地位,这与部分期刊对作者学术地位标注的要求不尽一致有关。上述统计表明中国财篇。与其他相关研究相比,山东大学汪全胜教授对中国立法后评估的研究系统性较强,自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法后评估研究”获得立项以来,在17个不同的重要期刊发表17篇立法后评估研究论文,占所有重要期刊立法后评估论文的12.14%,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为中国立法后评估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可见,对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单个作者发文量偏低,研究系统

(二)研究者评价

l作者单位。高等院校和***府部门的作者是主体,占57.24%,而企事业单位和***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的作者比例仅为2.63%,如表l所示。高校作者中,上海财经大学9篇,占14.52%;西安交通大学5篇,占8.06%;上海师范大学4篇,占6.45%;中央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各3篇,各占4.84%;长安大学、中南财经***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各2篇,各占3.23%;其他学校7篇,占11.29%。这与中国立法后评估和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情况大不相同。***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人员更加年轻化,中级和副高职称人员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

3.作者数量。统计显示,人均超过两篇的作者有l6位,共发表了34篇论文,占总数的22.37%,其他118位作者人均1性不强,对财***支出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

(三)研究主题评价

1.学科方向。统计显示,152篇样本论文的学科方向包括财***与税收、高等教育、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会计与审计、职业教育与教育管理、农业支出、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基础设施投入、行***管理、水利水电、林业财***、医药卫生、中等教育、金融、交通运输等,其中财***与税收方向的研究论文119篇,占78.3%,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只占21.7a/o。由此表明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鲜明,研究人员专业性较强。

2.

关键词 。通过对论文

关键词 的统计发现,财***支出带来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为了科学评价财***支出绩效而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事实上,财***支出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依然没有形成体系,研究人员对财***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关注不够,这方面的论文只占1.28%,很显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支出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现绩效审计目标。

(四)研究阶段评价

1.研究层次。统计显示,财***支出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达65.79%,职业指导的论文也达到17.11%,***策研究达到9.87%,对技术指导和相关应用的研究论文比例偏低,仅占2%,如表5所示。可见,财***支出绩效研究还处于理论基础研究阶段,缺少深入的技术性的指导和应用研究,在这49.35%的论文围绕“绩效评价”,“财***支出”展开研究,其他研究主题体现为“指标体系”、“改革”、“数据”、“管理”、“评价”等。表明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突出,

关键词 出现频次超过两次的如表4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在于各项方面有待提高。

2.论文级别。对刊发样本论文的期刊进行统计显示,载人北大核心和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总计78篇,占评价样本的70.27%,载人CSSCI期刊中的论文数量有33篇,占29.73%。核心期刊发表的财***支出绩效评价论文分布情况如表6所示。

可以看出,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主要刊发在财经、税收、会计类核心期刊上,尤以《中国财***》发文量最多,《财会通讯》、《财***研究》等期刊紧随其后,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受到高级别期刊的青睐,进一步表明关注财***支出绩效评价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CNKI收录的所有财***支出绩效评价的论文来看,按照研究主题分类计算,152篇样本论文只占财***支出绩效评价论文的15.32qo;若按篇名计算,样本论文只占l.lOl%,核心论文和权威论文数量偏少,因而,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在高级别期刊是必然趋势。

(五)研究技术评价

对研究方法的统计显示,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经验主义方法,超过50%的研究是案例举要与统计调查,注重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选择上,学者们倾向于使用定性方法进行评价,定量方法使用较少,但也有部分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使用,如DEA方法出现了8次,AHP法出现了6次,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出现了14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也被使用过2次,总体上,定量评价方法使用比例不高。

对国外文献的跟踪情况统计显示,152篇样本论文中,中文

参考文献累计出现386次,占评价样本的87.73%,英文

参考文献累计出现54次,占样本论文的12.275。由此可见,学术界在进行财***绩效评价的研究时,主要参考国内的研究成果,极少数是国外实践与成果。因而,借鉴国际文献与实践经验,开展理论对话,提高研究水平是今后需要加强的工作。

统计中也发现,由于作者写作手法和期刊对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不统一,导致部分论文没有标注

参考文献,使得样本论文的

参考文献总数量偏少,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和基本要求,这也需要研究者和期刊在今后的研究和论文审稿中加以重视。

(六)研究资助力度评价

统计结果显示,高达88.82%的有关财***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是没有受到基金资助的,部级基金和地方***府基金的资助较少,仅占9.21%(如表7所示)。由此可以看到相关研究还没有受到很多的***策和资金的扶持,与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评价相呼应。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上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发表的重要论文数量逐年攀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财***仍将发挥巨大的推动力,对财***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课题。

2.研究群体相对集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成为中国财***支出研究的主力***,财经类院校对财***绩效问题的关注要高于其他综合性的高校,如样本论文中,上海财经大学就有9篇。同时,研究者主要是具有研究生学历和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人员将是今后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主力。

3.研究主题比较突出。研究人员学科方向以财***与税收为主,体现出研究者专业性较强的特征。同时,49.35%的论文围绕“绩效评价”,“财***支出”展开研究,其他研究主题包括指标体系、改革、数据、管理、评价等,表明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突出。

4.基础研究比例偏高。65.79%的论文都是基础性研究,研究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的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挖掘研究对象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基础性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发表的比例偏低,还没有形成一系列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供***府部门决策参考。

5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90%的研究注重定性分析,这和65.79%的研究以基础性研究有关,财***支出绩效评价中定量分析具有较大的空间。

6.研究资助力度不够。大部分的研究缺乏基金的资助,也是导致研究成果质量偏低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性研究的资助力度不够,不利于科研工作者研究效率的提高。

(二)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整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质量,建议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研究者方面。首先鉴于中国财***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者结构不均衡,教授、副教授参与研究的比例偏低的现状,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人员结构,鼓励正高和副高职称的教师和研究员组建研究团队,参与财***绩效评价的研究。其次,财***、税收机关工作人员对财***支出结构和规模比较了解,能够结合工作实践,对财***支出绩效评价提供指导,因而,***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财税工作人员是今后优化研究群体结构需要考虑的对象。第三,财***支出绩效评价属于财***学和技术经济学交叉领域,对财***支出规模及结构、财***支出实施过程和实施绩效的评估属于中评估和后评估,需要结合技术经济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工具和模型进行定量评价,因而需要研究者掌握一定的定量评价方法,为财***支出绩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2.研究机构方面。首先,各研究机构应主动加入财***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中来,并且要明确各自责任和研究主题。确立各自的核心研究主题,组建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围绕核心主题开展针对性研究,以高质量的专著、权威论文、研究报告申请项目结题,为继续申请新项目或新课题做准备。其次,需要研究机构建立一套对于该方面研究切实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以评价研究机构内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水平。第三,还要注重与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学术研讨,相互学习,以达到提高整体研究水平的目的。

有关财经的论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理论;研究;财务治理权

一、财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从已接触到的中外财务文献看,西方财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尤其是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汤谷良,1997)。比较而言,国内财务理论研究内容要丰富得多,诸如财务的基本概念、公司内部的财务运作机制和财务控制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一直是国内财务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不过,财务理论的体系结构以及未来财务理论研究得发展方向,至今仍不甚明朗。诸如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结构及其对财务运作的具体影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权的有效配置、财务治理模式及其选择、股权结构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等问题,还很少研究。甚至于财务理论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我以为也需要重新把握。尽管财务学研究十分关注方***问题,如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控制的方法、财务评价的方法等,但从现实看,影响公司财务资源培育与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似乎并不是财务方法而是财务机制和财务战略,尤其是财务治理权在公司内部的配置与运作。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还需要对财务学的理论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我的看法是,完整的公司财务学理论体系应当由财务环境理论、财务基础理论、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运作理论四个层次组成,其中财务运作理论又分为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和财务管理方法理论两大部分。

1、财务环境理论。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财务学家否认过环境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在中外财务文献中,财务环境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问题是,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其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具体影响等问题,在研究上还不能说已经到位。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把环境视为财务理论界域以外的东西,还没有把环境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这样做,将不能体现财务环境应有的理论地位,实践中也带来一些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看,财务环境对财务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财务战略、财务策略、财务机制和方法都有着全面的和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

其次,尽管人们已经对财务环境的构成内容进行过多种归纳,但“重硬环境轻软环境、重经济环境轻文化环境、重股份制企业环境轻非股份制企业环境、重一般环境轻特殊环境、重一般描述轻具体分析”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财务环境要素,我的看法应当用多维度的立体论方法归纳,概括为***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科学、技术、人口、历史和地理十个维度,并按对财务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方式和发生频率等多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

最后,对财务环境的研究还应克服和消除目前存在的“环境与财务板块结合”的状态,从纵横结合的“时空差异”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各个维度的环境因素对财务理论、财务战略、财务机制和财务方法的具体影响。国际间的财务行为总是存在差别的,而差别的形成基础是环境差异。财务学的研究,必须能够有效地把握国际财务差异及其形成机理,并侧重从中国特殊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适合这个特殊环境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只有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才能构建对中国企业具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的财务理论体系。

2、财务基础理论。这是财务本体理论最基础的部分,讨论财务的具有“实质性”的问题。近年来这部分的研究较为活跃,已经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成果。但是,财务基础理论究竟由哪些内容或要素构成,学术界的观点仍不尽一致。我的看法是,如果把财务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则财务理论的基础部分就应当从特定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这种行为的主体与范围、本质与职能、动机与目的、前提与条件、原则与规则、方式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等行为要素。也就是说,财务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应当包括财务主体(包括法人主体与自然人主体)、财务活动范围、财务基础性和基本假设、财务本质与职能、财务基本目标、财务一般过程或环节、财务基本原则、财务一般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技术性规则和道德性规则)、财务基本方法、财务效果评价十个部分。即使是“一般”或“基本”概念,也必须密切结合特定的财务环境,全盘照搬西方财务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3、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这两个都是全新的财务学研究领域,尤其是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关于财务战略,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是陆正飞教授的《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和刘志远教授的《企业财务战略》,他们在这一全新的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极富创新与成效的探索。至于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目前还难以发现专门的、较为具体的研究文献。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权,我的看法它是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核心,人们常说的法人财产权,其主要内容就是法人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公司法》的规定就是较好的体现。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又是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从目前情况看,配置的合理与否还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如此重要的问题,至今却未能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不能不说是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围绕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财务治理权的内容与结构、财务治理机构的设置与运作、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范围与层次、配置模式与结构、运作机制与方式、企业集团财务治理权配置的特殊性、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的国际比较、文化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治制度对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股权结构等经济因素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选择等,这些问题甚至可以作为财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我期望这个最具现实意义、也最能体现国别特色的研究,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财务基础理论的若干基本要素

1、关于财务本质。财务本质理论的讨论由来已久,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资金活动论、现金流转论、本金投入和收益论、财权论、资本要素配置论等几种观点,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推进了财务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不过,这些观点是难以将财务学与会计学和***治经济学相区别的。比如货币关系或分配关系,原本就属于***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的范畴。而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会计学上则一直把它作为会计的对象来看待。在把握现代财务的本质与职能(本质的具体化)问题时,传统的静态分析法和就财务论财务的狭隘主义观点必须调整,而郭道扬教授(1998)在分析会计本质与职能时所采用的动态分析法和环境联系法值得借鉴。实际上,财务的本质与会计的本质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尚可理解,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将财务的本质与职能仅仅理解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资金或现金的活动,就显得有点过于狭隘了。现代财务作为公司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最本质的职能就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处理分配关系、或组织现金流转、或安排资金或资本、或财权合理配置等,不过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系统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财务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中,应当既包括“硬财务资源”如资金和自然资源等,也包括“软财务资源”如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和组织管理资源等。所谓财务,其实质就是通过合理的财务制度安排、财务战略的设计和财务策略的运作,有效地培育和配置财务硬资源和财务软资源,以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化,维持理财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2、关于财务假设。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一些,诸如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几乎一致被作为财务基本假设来看待。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领域,假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假设体系。然而问题是,财务学假设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有无必要将财务学假设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并进行层次划分?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假设是否就是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我的看法:(1)任何假设的客观基础都是环境不确定性。比如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就是源于会计主体的生存寿命的不确定性。(2)不确定的财务环境因素是一个体系,有些财务环境因素如财务资源是否稀缺、理财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等,对财务行为和财务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全局性和重大性影响;而有些财务环境如产品寿命周期、物价变动、税率调整等,只对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的影响。据此,可以把财务学的假设体系分为基础性假设、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定三个层次。(3)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全局性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础性理论,主要包括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理性理财人假设、理财者为经济人假设、理财信息完备性和对称性假设、财务利益最大化假设等。(4)财务学的基本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重大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转、风险与报酬对等假设等。(5)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对具体的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操作方***部分。如在投资决策中,不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不变假设,或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有规则变动假设等。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每一种财务方法都有一个或几个假定前提。

3、关于财务目标。这是财务学领域中研究较为热烈的一个问题,王化成教授(1998)曾归纳有14种观点,目前较为流行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关于股东财富最大化,我的看法将其作为现代财务的目标是不合适的(李心合,2000)。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假设具有不合理性。英国学者帕克(RPike)等人对英国公司的目标定位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管理人员对企业盈利能力比对创造财富更有兴趣,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仅排在第4位,而且只有不到18%的被调查者认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许多美国企业的调查研究也支持这一发现(刘志远,1999)。

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理论上还不能说是比较成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企业价值的含义模糊,与利润和股东财富的关系尚未理清。西方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出资人的股东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及产生利润的载体———企业的资产和净资产。然而,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像微软公司这类的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利润或净资产严重背离。于是,人们便思考用股票市值来解释企业价值,并将企业价值等同于股东财富。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和杰克默林三位学者在《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一书中,还将企业价值解释为“产生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能力”,并认为这就是全新的价值观念。二是企业价值难于计量。在所接触到的文献资料中,人们已经提出的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有每股收益法、股票市价法、净资产收益率法、经济利润法(公司价值现值=投资资本+相当于每年创造价值的溢价即预计经济利润)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多种,尤以股票市价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最为流行。股票市价法只能在上市公司使用,并且最好是该公司的股票市价与其价值高度相关,而这样的公司,不说在中国,就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为数也是不多的。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用这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数值来计量公司的价值,其可靠性是很难保证的。

关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目标,我的看法是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和利益分配协调化。增加值是对企业创造的新财富的价值衡量,增加值的多少体现企业为社会创造的新财富的实际水平;同时它也是企业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源泉,用增加值作为财务的目标,能够兼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对单个企业而言,增值有有效增值与无效增值之分,区分的标志就是增值能否给企业实际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为增值的实质就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无效增值的形成原因是信用风险和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有效的增值需要按照经济的和社会的规则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基于利益相关者各自对自身财务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企业管理当局还必须把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作为其理财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关于财务基本原则。目前学术界的看法不尽相同,可以罗列出至少十几种观点,有三原则、四原则、五原则、六原则的归纳,更有内容上的千差万别。从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财务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的财务基本原则是:资本保全原则;硬财务资源适度耗费与有效利用原则;积极培育软资源原则;利益相关者配置与共同治理原则;公平分配与利益协调原则;人本财务与物本财务相结合原则;权责利效相结合原则。这些原则强调了对稀缺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软资源的有效培育,突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和财务利益的分配以及利益分配中的公平性,体现了与人们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的基本特征与要求,所以称为基本原则。

三、财务治理权配置的几个理论问题

1、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层次。1994年,汤谷良教授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财权配置观点,即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控权外,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共同分享企业全部财权。1997年,汤教授又明确提出财务三层次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个观点的创新意义及对国内财务学研究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问题是,还有无必要与可能进一步发展。我的看法是,至少有两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是处在第一层次上的是否只有出资人或所有者。财权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安排决定财务治理权的配置。从历史上看,以小规模为主要业态的古典企业是体现“财务资本至上”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产权制”或“业主产权制”,相应的财务治理结构为“一元主体(业主)治理结构”,即业主拥有绝对的财务治理权。现代公司制的出现以及“经理***”使公司财务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相应的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也演化为“二元主体(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治理结构”,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分割公司的主要财务治理权。公司的产权归谁的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还一直维护“(财务)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维护“业主产权论”的观点。但是80年代以后,业主产权论的逻辑开始受到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的怀疑,体现“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并重”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合作产权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值得一提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产权论”,该理论把企业视为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并享有剩余索取权。因此,经理们要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不仅是股东的利益服务。从现实来看,***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乃至社会公众,这些利益相关者均对企业有财务利益要求,也均对企业有财务权利。这就是说,处在财务治理权配置第一层次的,应当不仅仅是企业外部的股东,还有企业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公司理财的第一层次。

二是员工是否构成一个***的理财层次。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内部的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他们都是企业财务治理权的分享主体,也是企业财务利益的分享主体,那么员工呢?从理论上说,员工是企业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在“从业员理论”下还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当然应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我们一贯提倡的民主理财,也是把员工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的理财层次来看待。这样说来,企业财务治理的层次,实际上就是四个层次,即外部利益相关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和员工。不同的人参与财务治理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这正是我们结合中国国情需要认真研究的。

2、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模式。面向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可归纳为4个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治理权;财务相机治理;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李心合,2000)。这4个方面是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一般特征,其具体结构和表现形态因时因地而异。研究我国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必须广泛、深入地联系我国特殊的经济、法律和文化基础。

3、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结构。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应以权利性质、公司类型、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人员素质、环境影响和配置效果等因素为基础。在“一长(董事长)四会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的公司,财务决策权配置的一般情形是:财务战略决策权归属股东会和董事会,财务日常决策权被授予经理会。不过,财务决策权的安排也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环境适应性。其次,财务决策权的配置还具有动态调整性,财务相机治理机制所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的理解,相机治理是指:内部人或经营者主导财务治理权的条件是公司财务生存能力,当公司偿债出现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公司财务与经营。财务决策权在公司内部人与银行之间的变换与转移,是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财务决策权,财务监控权的配置要分散得多。主要有四大分享主体体系:一是财务监控权的市场分享体系,主要是通过会计市场来实现的;二是财务监控权的***府分享体系,包括财***机关、税务机关、审计机关和证券监管部门等;三是财务监控权的出资人分享体系,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两大类;四是财务监控权的内部人分享体系,这个体系又可以分为纵向财务监控体系和横向财务监控体系两个分支体系。纵向监控体系是在公司内部的各层级之间,享有监控权的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监控;横向监控体系是在地位平行的组织或个人之间展开的。公司内部的财务牵制制度应按纵横结合的立体方式设计方能奏效。

主要参考文献:

[1]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谢志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微观性[J]会计研究,1993,(6)

[3]辜位清“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评介[J]管理世界,2000,(3)

[4]王化成再论财务管理目标[J]财务与会计,1999,(3)

[5]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J]会计研究,2000,(10)

[6]李心合利益相关者产权与利益相关者财务[J]财会通讯,1999,(10)

[7]冯根福西方主要国家公司股权结构与股东监控机制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1997,(6)

有关财经的论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文化 财务学 财务活动 财务行为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财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手段乃至整体研究视野不断扩展,各种新学术观点轮番登上理论舞台,为财务学提供了一幅幅精彩多姿的理论画卷。近年来,关于财务文化与财务管理关联的研究逐渐增多,财务文化理论似乎正在酝酿形成之中。对此有理由作一审慎追问:财务文化理论有研究价值吗?财务学者需要为财务文化理论的到来和加入财务学做好准备吗?

一、财务学研究视野的扩展

财务学者最初是从比较容易观测感知的财务活动来探讨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规律与奥秘。财务学者一直把资本(包括厂房、机器等实物资本)等具有客观物质属性的生产要素视为财务主体财富生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财务学者进一步发现,一些不易被观测感知的非物质因素也对财富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如技术、知识、信息、法律、制度等。而且那些无法通过感官直接观测感知的纯粹主观精神因素也对财务活动从而对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富生成具有明显影响。财务行为主体的主观精神因素由此也渐次进入财务学者的研究视阈。财务学者还发现,乐观、充满希望的企业比悲观、失望的企业有更好的财务前景。诚信和信任也成为财务学者研究的对财富生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因素。财务学者发现,诚信和信任有助于财富生成。因为诚信和互信精神可以显著降低财务主体的交易与管理成本,扩大交易与相互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从而促进财富增长。耐心也是财务学者观测到的对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富增长具有明显影响的心理因素,这在股票市场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就系统地论述了信仰和价值伦理观念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关联,提出了财务文化概念。然而,财务文化理论并没有得到财务学者们的积极回应与认同。现在一些深受经验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的财务学者无法在自身的经验实证理论框架内接纳财务文化这种主观理论元素。所以财务文化理论提出以后很久,仍然迟迟没有进入广大财务学者的研究视野。

习惯于实证研究的财务学者虽然不屑于在自身的语境与理论逻辑中讨论财务文化,因为把财务文化这个无法通过经验把握的研究对象纳入财务学研究分析体系不符合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但是,财务学者又无法回避一个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会影响该国家、单位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所以,一些受实证研究理论教条禁锢较轻的财务学者,把财务文化作为财务学的研究对象。他们沿袭了制度学派的基本理论立场,把财务制度作为一个国家、单位财务活动和管理的重要背景条件。他们认为,不仅明确的财务制度对财务活动和管理有显著影响,而且看不见的习俗、价值观念、伦理精神、财务行为习惯等财务文化因素同样对财务活动和管理有显著影响。财务文化表明财务行为人群体的主观文化精神禀赋是一个国家和单位经济增长不可忽略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同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存在差异性,会显著影响其财务活动和管理的路径与绩效,这已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令人欣慰的是,财务文化概念提出以后,开始有更多财务学者关注和研究财务文化对财务活动和管理的作用。

二、财务文化难以融入财务学的原因

国家和单位的经济发展尽管难以排除财务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主流财务学理论框架内财务文化精神又始终被隐匿遮蔽,其主要原因有:西方财务学深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财务学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新古典经济学思潮的影响。而新古典经济学又受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影响,他们主要关注土地、气候、矿藏、机器等物质要素和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几乎完全忽视人的精神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财务学者普遍把具有丰富精神个性的财务行为人视为与物质资本一样的无差异的资源,财务文化的重要性在主流财务学者的理论视阈里几乎完全消失了。财务学将人的财务活动和管理作“拟物化”处理是对财务运行过程作机械物理运动理解的需要。特别是流行的实证分析财务学,他们追求一种精确完美的分析计算工具。但是,这种所谓精确完美的分析计算工具却无法用来分析和把握人的主观财务活动和管理,更无法用它来分析财务文化对财务过程的影响与作用。因此,他们只有将人们的财务活动及管理“去文化化”,财务学作为“一门科学”才是可能的。但是这样却造成理论失真,从此人的财务文化因素对财务过程的密切关联、作用与影响,被排除到了财务学研究的理论视阈之外。其实经济学巨匠斯密、马克思、马歇尔都没有回避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从来不认为人是单纯的“理性经济人”,而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文化人”。脱离文化因素对经济学和财务学进行研究肯定是有重大缺陷的。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财务学又深受经验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经验数据计量检验成为财务学研究的主要工具手段,也成为财务学者选择研究变量的基本准则。那些不具备客观经验表象的文化因素,受到财务学者的冷遇和排斥。财务行为人丰富的文化特质在主流财务学者分析视阈里基本上是缺失的。财务趋利性成为财务学中涉及的财务行为人唯一的人格理性特征。主流财务学对财务行为主体财务文化特质的舍弃,究竟是否科学合理?这是财务学者必须厘清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西方主流财务学忽视财务文化的另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基本财务文化背景和历史源流同属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性。西方国家的基本财务文化价值取向是崇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因此,历史文化背景的同质性使得财务文化因素退隐为其他各种显性因素之后的隐性因素。但是,当西方财务学者的分析视野跟随着西方国家资本外拓延伸到西方之外的其他国家,并试***解释财务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其他国家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考虑这些国家的传统财务文化背景条件,仅仅用西方财务理论范式,无法对这些国家的财务活动和管理作出合理解释与准确预测。例如,以个人功利、完全理性为基本理论假定的西方财务学,就难以解释中国人在世俗财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为先”的财务行为。也无法理解中国民间社会所崇尚的“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好汉财务行为。所以,如果基本文化背景和财务行为价值取向出现显著区别,财务文化就成为财务行为解释的强关联变量。也正是在对不同财务文化背景国家的财务行为研究的过程中,财务学者们看到了财务文化对财务活动和管理的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财务文化对财务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意义上的财务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发展所取得的所有财务文明成果。这些财务文明成果包括三种不同文化形态:第一种是有形的财务文化,如有形财务资本等实物形态文化;第二种是无形的主观财务文化,如财务信仰、财务道德理念;第三种是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的财务文化,如财务知识、财务技术、财务信息、财务法律和制度等。在本文的理论思维中,财务文化既不是指第一种有形的文化,也不是指第三种类型财务文化,而是指第二种财务文化。一个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是由这个国家、单位的人群共同分享和信奉的一种财务文化精神。这种财务文化精神是人们在长期财务活动及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财务信念、财务准则、财务偏好、财务行为范式和财务思维习惯,并且经耳濡目染、口口相传地继承下来。

作为主观精神的财务文化是如何对财务活动及管理过程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呢?人是财务活动的主体,财务选择和财务运行过程是由人完成的。财务文化通过影响财务行为主体的财务行为选择从而影响财务活动及管理的发展与运行。财务文化对财务行为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财务文化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财务目标导向作用。财务行为主体的财务目标的选择和确立要受主观财务文化的引导,财务行为人的终极财务目标追求是在特定信仰、社会伦理风尚、文化传统长期耳濡目染过程中形成的。财务行为人的财务文化会导引、帮助他制定财务目标,告诉他应当“怎么做”。二是财务行为战略导向作用。在财务活动中,人们的财务行为战略也受财务行为人的财务文化制约。人们的财务行为开放还是封闭?创新还是守成?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规避?趋利还是重义?守诺重信还是机会主义?总是与财务行为人的财务文化密切关联。

有关财经的论文第6篇

关键词:财权;法人财产权;财权主体;财务主体;财权理论

中***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6―0046―06

白桦和余国杰在《财务理论研究中的几个认识误区》(以下简称《白文》)一文中对财权、财务主体以及财务职能等三个基本财务理论范畴提出了质疑。该文发表近两年后,沈辉和肖小凤发表了《“财务理论研究中的几个认识误区”的认识误区》(以下简称《沈文》)对《白文》的主要观点作了有力回应。同年石友蓉和黄寿星又发表了《对财权理论的一个评价――由一场学术争鸣谈起》(以下简称《石文》),概括并评价了当前财权理论的研究范式,通过对财权与法人财产权、财权主体与财务主体以及财权权能的讨论,质疑“财权”范畴的科学性,认为对“财权理论”进行了全面“检视”。但《白文》和《石文》对财权、财务主体诸范畴的理解缺乏从整体上把握“财权理论”精髓,加之对产权经济学和法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显得较为轻率和武断,由此导出的逻辑结果就如“盲人摸象”,难以做到客观公正。鉴于上述争论对财务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将有利于推动国内外财务学界对财务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我们愿参与其中。这种争鸣有利于完善财权理论本身,但若评价不客观,将导致思想混乱,因而对财权理论予以客观公正的“再评价”显得十分迫切,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财权”缘起:本意与曲解

从财务角度提出“财权”范畴主要是解决财务本质理论的争论。我国对财务本质的讨论比较激烈,主要有:(1)资金运动论、资金关系论;(2)价值运动论、价值关系论;(3)货币关系论、货币资金运动论;(4)分配关系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并推进了财务本质理论建设。综合上述观点,郭复初(1997)认为,财务本质应从财务的二重性――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去考察,但在这两个方面中应首先强调经济属性,它揭示财务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质的区别,并且是财务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基于此,财务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即本金投入与收益论。在此基础上,伍中信(1997)认为,从价值和权力层面而言,本金是现代财务研究的逻辑起点,分析现代财务要从分析本金及其运动规律开始。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力”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资金运动”还是“本金运动”都只是一种价值运动。如果说“价值”是从财务活动的现象中或从“物资流”中抽象出来的带本质的东西的话,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某种支配这一价值的“权力”则是隐藏在“价值”背后的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带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而且这一“权力”与该“价值”、“价值”与相应的“实物”都是可以附于一体的,只是前者比后者更抽象、更接近事物的内在本质。基于对财务之“价值”与“权力”的融合分析,伍中信认为:(1)财权流是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表述;(2)财权是现代财务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现代财务的核心概念。

所谓的“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即“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这里的“财力”表现为一种价值,是企业的财务资金或本金,而相应的权力便是支配这一“财力”所具有的权能。财权流=财力流+(相应的)权力流。因此,“财权流”吸收了“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的全部优点,注重了“价值”与“权力”的高度融合,是从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两个层面对财务本质的完整表述。以“财权”为基点,伍中信及其研究团队对财务本质、财务目标、财务职能、财务理论体系等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及债转股、国有股减持、股票期权与管理层收购等财务应用理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财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决策权等权能。这一支配权显然起源于原始产权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相伴随。而随着产权的分离,财权的部分权能也随原始产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的分离而让渡和分离。这样,原始产权主体在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同时,也拥有收益权这一财权(当然是产权的权能);法人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权能的同时,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权能(当然也是产权权能)。在财权归属于产权的部分内容中,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并构成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内容。财权与产权是两个相近的经济学范畴,在两者交叉的领域里,财权构成了产权中最核心的内容。这就是财务学“财权”范畴的本意。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伍中信认为对“财权”,与日常生活中“三权”(人权、事权和财权)中的“财权”内涵具有本质的区别。《石文》认为,作为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财权”是中国财***理论所特有的,与这一概念相对应的还有“事权”;现有文献中的“财权”与“财力”是两个来源于传统财***学并带有相当计划经济时期行***色彩的范畴,并认为在经典文献④提出“财权理论”之前,“财权”这一概念在现代财务学中不存在,“财权”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并质疑“财权”范畴的科学性。可见,作者没有对“财权理论”中“财权”范畴作全面的了解,仅仅从表面意义上将财务学中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财权”概念等同于财***学中或日常生活中的“财权”概念,从而质疑财务学中“财权”范畴的科学性。

此外,《石文》还认为财务理论界应该寻找一个更为科学的范畴来取代“财权”概念,以此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但作者并没有回答什么是“更为科学的范畴”。事实上,长期以来,财务学界为探寻财务本质,其核心概念是沿着以下路线演化:货币资金资本本金财权。“财权”范畴已为财务学界所广泛认同并不断发展,正成为财务学界的主流。这从侧面也反映出“财权”范畴的科学性。《石文》认为,经典文献将产权权能区分为主管实物形态的权能与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的做法是武断的,财产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我们认为,经典文献只是为了找到“财权”的产权基础,而将产权权能从“实物”和“价值”形态两个方面来理解,并没有把二者割裂开来。

《石文》认为,现有文献对财权权能概括具有较

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这大大削弱了财权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并提出完善财权权能概括的建议。我们认为,作者关于“财权权能”与“财权具体内涵”的建议及产权权能与财权权能之间的区别提议对完善“财权权能”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任何一种理论在刚刚诞生之时肯定有不足之处,“财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认为“大大削弱了财权理论”的科学性似有夸张之嫌。

此外,《石文》概括出财权理论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法学理论,从而构建财权理论。事实上,基本研究范式还是以产权理论为基础,并参考法学理论。这里要注意的是,财务学主要属于经济学范畴(尽管我国现在将财务学划归管理学门类),以至很多学者称其为“财务经济学”。按照科斯的逻辑,判断某种经济活动是否达到最优状态,首要的是经济学标准,而不是法律标准;并且法律对某种经济活动责任的裁定或作出产权安排是否是最优的判定,要依据经济学的效率标准来判定。但是由于法律作为产权界定的一种重要方式会对产权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因而财务学的“财权”研究也要参考法学理论。“财权”本是经济学与法学的共生概念,但现代财务学中的“财权”则应主要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为基础、以法学财产权理论为参考去诠释。《白文》则认为,财权就是与资本价值运动有关的控制权1,即财务控制权,遵循“企业所有权控制权财权”的思路,而否定“法人财产权财权”思路。这一提法要成立的基本前提是企业所有权就是控制权,那么“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岂不同义反复。将“财权”与“财务控制权”等价也是对“财权”内涵的曲解。遵循《白文》逻辑,为什么财务索取权就不是“财权”?因此,财务控制权只是财权权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将财权等价于财务控制权似有以偏概全之嫌。 综上可知,认识现代财务学中的“财权”范畴,必须从“财权”本意缘起开始,否则将难以把握“财权”范畴和财权理论的精髓,难以客观评价财权理论。

二、财权与法人财产权:争论与注释

伍中信(1999)认为,财权一财产权一产权,通过“财产权”架接起来的财权与产权,不仅在字面上很相近,而且有着重要的比较研究价值。《白文》则认为“理论界对财权的认识基本上是遵循产权法人财产权财权的思路进行的”,这是对财权本意的误读,颠倒了财权认识思路,况且财产权也并非仅指法人财产权,还包括自然人财产权,尽管前者是讨论的重点。伍中信的本意是在对现代财务中的“财权”做出解释并赋予其内涵后,将“财权”引申到“财产权”,进而引申到“产权”,目的是深化“财权”范畴的研究。而《沈文》、《石文》和《白文》遵循着从产权一法人财产权财权的认识思路,没有全面把握财权缘起与本意。

产权即财产权,包括以所有权为主的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其内涵可分为资本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不仅仅是一个财产归属问题,而且有一个经济运用问题,因而可以将产权分为原始产权(或终极所有权)和法人产权(或法人所有权)。《石文》认为,将原始产权视为终极所有权,而将法人产权视为法人所有权明显违背了“一物一权”原则。事实是,伍中信有关产权的理解是侧重从经济学而非法学层面的,即财权之产权归属问题属于原始产权(或终极所有权),而产权之经济运用问题则归属于法人产权(或法人所有权)。如果将法人产权视为法人财产权,可能更符合法理,但将法人产权视为法人所有权是否违背“一物一权”原则呢?

(一)法人财产权与法人所有权

法人财产权的根基是法人财产制度,其核心在于企业具有***的法人地位,有明确的权利和责任以及相应的利益和风险,其功能是利用责、权、利之间互相制约和促进,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法人财产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在于它是否包括所有权,而在于企业法人的责、权、利是否明确,三者关系是否合理,有无保障,是否有利于发挥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法人财产权关系是法律在调整法人与其他民事主体之间,对财产的占有、支配、交换和分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来自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不是来自法律的界定。目前,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在法人财产权和法人所有权关系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刘诗白(1994)认为,若法人财产权就是法人所有权;将违背所有权的排他性与不可兼容原则;在法人财产制度下,公司“法人所有权”只不过是外观,实质上并非所有权,而只是一种实际支配权,简称经营权。陈永正(2004)认为,在本质上法人财产只表现为一种权利,这就是共同所有权;只有一个权利主体,就是出资者;法人财产不表现为这个法人自身的所有权,因而不存在法人所有权范畴。《公司法》规定“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所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但是这种完全的物权并不是归属意义上的所有权,而是一种支配意义上的权利。公司法人制度形成以后,财产的所有权分解为出资者所有权和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前者是抽象的或虚拟的所有权,后者是具体的或实在的所有权。法人财产权是以法人财产所有权为实质内容,包括经营权、债权、知识产权,以及请求法律救济权在内的一组权利的综合体。法人财产权认定为法人经营权更为务实一些。法人财产权是经营权与法人制度的结合,经营权是所有权派生又***于所有权的一种财产权,这种财产权一旦与法人制度相结合,即构成法人财产权。公司法人财产权是具有所有权的物权,是物权中的自物权,它具有所有权性质。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是公司法人财产权中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法人财产所有权的核心和实质是所有人对所有物的支配控制权。由于企业法人财产权与产权的相互制衡关系,使得两者相对于法人所有权来说都不是绝对的。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建造的公司人格体制,使得法人组织缺乏***的财产所有权,法人所有权是公司法律人格的核心要素。“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一种有所有权之实而假经营权之名的折衷性权利,是企业经营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妥协产物,具有过渡性,它必然为法人所有权所取代。吴宣恭(1995)通过详细论述不同产权结构下法人财产权的内涵及其性质表明,公司(法人)财产权是包括所有权与收益权在内的完整的财产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指出:(1)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权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物权和担保物权;(2)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3)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投到企业的,由出资人按照约定出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履行义务;(4)企业法人对其不动产和动产依照法律行***法规以及章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可见,从法学上看企业法人享有的权利(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与所有权人享

有的权利基本类同。因而才有“法人所有权”一说。 综上所述,目前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对“法人财产权”与“法人所有权”之间关系的理解仍存在分歧,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法人所有权是法人财产权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权法》的最新规定也采纳并佐证了这一观点。著名法学家杨立新(2007)认为,在实践中,确认“一物一权”原则至关重要:(1)一物的“物”,应当依照社会交易中的通常观念来判断,是指法律观念上的一个物,可以是单一物或者合成物;(2)一权的“权”,在理解上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共有的情况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一物享有共有权,并不违反一物一权原则,而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对一个物享有一个所有权,他们所共有的是一个所有权,而不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所有权;第二,这里的“权”是指物权,但仅指所有权,而不是他物权;第三,一物一权原则并不排斥在一个所有权之上设立几个他物权。可见,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之“物”都是企业财产,是法学意义上的合成物,出资者和经营者(法人代表)所共有的一“权”就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表面上看违背了“一物一权”,但是它们的权能是根据权利义务对称而进行分工合作所形成,共同目标都是提高财产利用效率。表象的“二权”实质上是合二为一的完整权能。两个“所有者”之说只是“权能”在出资者与经营者(法人代表)之间的复杂细分,各权能之间是排他的,而不是重叠的。即作为整体的权能是***而又完整的,而各项具体权能仍是排他的和可转让的,实际上仍符合产权法学上的“一物一权”原则。严格讲来,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联结体,其本身是无所谓“所有者”的,但经济学界对“企业所有权”的说法如此根深蒂固,经济学家们保留了“企业所有权”概念。而法学家则称其为“法人所有权”。严格上讲,在法学中,“企业”是“法人”类型中的一种,即企业法人。但在这里,从限定于企业层面来讲,“企业”与“法人”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对同一本质的不同称谓而已。因而,伍中信将法人产权理解为法人所有权是从狭义上对“产权”的理解,毕竟“产权”与“所有权”还是紧密相连的两个范畴。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石文》认为,将法人财产权界定为所有权首先是不符合学理的。依据《物权法》有关“企业法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的规定,可以推知“法人所有权”有其存在的法理依据。企业可以成为所有权主体,否则,就与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对外投资并享有“所有权”的现实相违背。《石文》认为企业法人没有真正实现收益权,只是控制更多资源,并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为例证。我们认为,目前法学界对企业法人享有收益权是高度认同的,但应注意的是自然人与法人之“收益权”的实现方式则是存在差异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改革的推行,实际上是***作为出资者应履行出资者之权利与义务的客观要求,以此认为***独吞“收益权”,企业法人没有“收益权”显得较为武断。《石文》认为企业与财产是融为一体的,而自然人则与财产是可以分离的,“所有权”只针对自然人而言,企业法人是无所谓“所有权”的,否认“法人所有权”范畴。我们认为,企业对外投资并拥有“企业财产所有权”的现实便使《石文》说法不攻自破。可见,《石文》对“法人财产权”与“法人所有权”范畴的理解,没有遵循主流法学尤其是经济学传统,这与他们的财权理论研究范式相矛盾。

(二)法人财产权主体

《石文》认为,现在所正在进行的实际上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而展开的财务学研究,而不是法学研究,将法人财产权主体定位于公司(企业)不符合新制度经济学坚持的“个体主义”方***,财权研究之“个体主义”逻辑不能因为有关法律分析方法的引入而遭破坏。然而,《石文》在文章开始就概括出财权理论的研究范式,即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法学理论,构造财权理论,并积极肯定了该范式。这里又排斥法学理论在财权理论中的运用,有点前后矛盾。难道“个体主义”方***就不能从经济学上得出法人财产权的主体是公司(企业)吗?功利主义、个体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些流派构成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基本方***的核心,甚至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及其他哲学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可见,将以产权经济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制度经济学方***仅仅理解为“个体主义”是不全面的。众所周知,新制度经济学也研究企业、市场、法律和国家,并认为企业是市场的微观基础。《石文》借“个体主义”之名否定经济学上“法人财产权”主体是公司(企业)的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不符合生活现实。此外,《石文》还认为法人财产权应定性为经营权,这在法学界也是很值得商榷的。

三、财权主体与财务主体:重新诠释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联结体,是要素所有者交易产权的结果。只要是投入要素的契约方都应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体。产权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各种法人,其中也有国家;只要是一个产权主体,而无论这一个有多大,拥有多少财产,都只是一个微观单位。可见,产权主体是多元的,而并不像《石文》所说产权主体是二元的。正因为产权主体是多元的,所以财权主体也是多元的。只要是投入“财力”的各契约方就都是财权主体,具体包括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员工、***府、供应商、社区等。《石文》认为,伍中信未将所有者财权纳入其理论体系。事实上,伍中信(2001)在其博士后出站报告中对所有者财权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石文》认为,经营者财权是财务管理的依据,而所有者财权则是财务治理的依据。产权财务学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理论依据是“本金”运动及其增值,而财务治理的理论依据是“财权”流动及其配置。前者主要是处理财务活动,后者则主要是处理财务关系,前者对应财务的资源配置职能,后者则对应财务的财权配置职能。

《石文》认为,财务主体的认识思路应该遵循“产权主体财权主体财务主体”思路,而企业产权主体的“二元性”决定了财权主体的“二元性”,财权主体的“二元性”最终决定了财务主体的“二元性”,即财务主体由财务管理主体和财务治理主体组成,前者是经营者,后者是所有者。并认为经典文献只承认财务管理主体,而忽视了财务治理主体。我们认为,首先应给“财务主体”一个界定。财务主体指具有***财权(产权),进行***核算,拥有自身利益并努力使其最大化的经济实体。这个经济实体就是现代企业(组织)。我们知道,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财务主体是财务活动的载体,即***从事财务活动的空间范围,财务主体“二元性”乃至“多元性”理论如何定义财务活动范围?财务主体“二元性”乃至“多元性”显然违背了财务主体的内涵。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公司在正常情况下,财务治理主体应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财务管理的主体是财务活动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主要是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可见,财务治理主体与财务管理主体都是多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既是财务管理主体又是财务治理主体,两者并不矛盾。相反,这是财务二重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使然。监事会是财务治理主体而非财务管理主体。某财务主体外的财务主体如债权人也可能构成该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主体。然而,以上主体都不能与财务主体等同或与其并驾齐驱,只有企业才是真正的企业财务主体。这种财务主体的一元性与财务管理主体以及财务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既使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具有了***性,又使其内部财权划分具有了管理性。

有关财经的论文第7篇

关键词:民国财***思想;财***制度变迁;经济思想史

中***分类号:F1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3-0125-05

民国初年,随着南京国民***府的成立,财***理论研究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研究体系逐渐完善。鉴于对民国财***思想的研究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在对民国时期财***研究的概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公共财***”与国家财***的关系、财***制度改革、财***收入来源、财***与金融的关系、地方财***研究等五个方面对民国财***思想展开全方位的透视。

一、民国财***研究概况

据民国经济学家唐庆增先生的统计,从1928年到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经济学社丛书共19种31册,在中国经济学社丛书19种中,财***类书籍居第一①,财***类7种,金融类5种,劳工与人口2种,其他5种。

胡寄窗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对1901至1949年间自撰和翻译的经济著作刊行总数进行了多角度的统计分析,按照学科分类,财***学、经济原理、货币学位列前三。已有的研究表明,“五四”以后,由于自西方留学返国的经济学家增多,逐渐支配高等学校经济科学的讲坛,加之20世纪最初20年译自日本的经济著作多是由西方引入,于是,西方尤其是英美经济原著的译本数量在这一时期一直占据压倒优势。但是,通过对经济学不同分支学科的细分可以发现,财***学著述中以日文译本为多,而经济学原理和货币银行方面则以西文译本为多。以下依据北京***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对民国时期的财***学著作出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这一时期的著作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财***学理论,二是中国财***问题研究,三是外国财***问题研究。

(一)财***学理论

对民国时期总书目的整理发现(见表1),这一时期中国的财***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财***学著作包含财***学、比较财***学、财******策论、国家财***制度、国家预决算、***府会计、税收、国债、地方财***、战时财***等领域,国人的财***学专著已经超过译著数量,但对于国外财***学著作的翻译仍占据很大部分,译自日本的财***学著作在整个财***学译著中仍然占主要部分,租税理论和市***研究著作则主要译自美国。

(二)中国财***问题研究

由表2中的中国财***问题研究著作构成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税收制度研究是财***问题研究的重点,而在税收研究中田赋以及所得税问题的研究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其次关于财***制度与管理体制的研究在民国时期财***制度现代化改革中处于显要地位,关于财***制度的研究专著有《中国财***制度与财***实况》(杨汝梅著,中华书局,1935),《公库制析述》(秦汉平著,公利出版社,1941),《公库制度》(阮有秋著,新建设出版社,1941),《中国现行公库制度》(杨骥著,正中书局,1941),《中国公库制度》(杨承厚编著,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4),《中国预算制度刍议》(吴贯因编著,内务部编译处,1918),《中国之预算与财务行***及监督》(吴贯因著,建华书局,1932),《中国预算制度与财***实况》(杨汝梅著,中国计***学会,1934),《五权宪法的预算制度》(王延超著,博文书局,1944),《国地财***划分问题》(李权时著,世界书局,1929),《中国财***收支系统论》(马大英著,中国财***学会丛书,1944)。

对中国财***宏观问题的研究突破就财***论财***的研究视角,将财***制度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著作有《中国财***论》(金国珍著,商务印书馆,1931),《中国经济建设中之财***》(贾士毅著,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丛书,1932),《中国财***问题》(罗介夫著,太平洋书店,1933),《中国财***问题》(朱契著,国立编译馆,1934),《怎样检讨财***问题》(崔敬伯著,国立北平研究院经济研究会,1936),《中国财***的经济基础》(崔敬伯著,国立北平研究院经济研究会,1936),《中国财***中的金融统制》(崔敬伯著,国立北平研究院经济研究会,1937),《中国财***之病态及其批判》(孙怀仁著,生活书店,1937),《中国财***问题》(叶云龙著,商务印书馆,1937),《中国战时财***论》(闵天培编著,正中书局,1937),《战时的财***和金融》(符灿炎著,商务印书馆,1938),《中国的战时财***》(金天赐著,中山文化教育馆,1938),《财***学与中国财***――理论与现实》(马寅初著,商务印书馆,1948)。

公债作为***府筹资手段不断在国家财***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关于公债问题研究的专著逐渐增多,如《公债论》(晏才杰著,新华学社,1921),《国债与金融》(贾士毅著,商务印书馆,1930),《中国战时公债》(尹文敬著,财***评论社,1943),《公债市场》(投资周刊社编,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国债辑要》(蒋士立编,商务印书馆,1915),《内国公债史》(徐沧水编,商务印书馆,1923),《中国的内债》(千家驹著,社会调查所,1933),《中国之内国公债》(王宗培著,长城书局,1933)。

民国时期对财***史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代表著作《民国财***史》(贾士毅著,商务印书馆,1917),《民国续财***史》(贾士毅著,商务印书馆,1932),《中国财***史》(胡钧著,商务印书馆,1920),《中国财***制度史》(常乃德著,世界书局,1930),《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史》(霍衣仙著,北新书局,1936),《中国财***史纲》(谭宪澄著,工商学院,1937),《民国财***简史》(贾德怀编,商务印书馆,1941)。

(三)外国财***问题研究

在对外国财***的研究方面(见表3),统计表明国人对日本财***的研究著作在数量上和研究的广度上都远大于对英国、美国和苏联的研究。对日本的财***问题研究主要涉及财***制度、战时财***、地方财***、公债、税收、国库制度和财***史等几个领域。主要著作《日本财***》(赖季宏编著,商务印书馆,1939),《日本之地方财***》(刘百闵编,日本评论社,1933),《日本之地方财***》(周宪文著,正中书局,1933),《日本财***制度》(南柔编,日本评论社,1933),《战时日本财***》(陈宗经著,商务印书馆,1943)。对英国财***研究的专著有《英国所得税论》(金国宝著,商务印书馆,1924),《英国战时财***金融》(财***金融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40),《英国战时财***论》(张白衣著,商务印书馆,1945)。对于美国和苏联的财***书籍主要是编译或译著的形式。国人这段时期之所以对日本财***问题的关注远远超过英美和苏联,原因有二:一是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都受到过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但在走向现代国家方面日本却远远领先于中国,是中国前进的榜样;二是日本崛起后率先将魔爪伸向中国,成为中国的大患,因而国人无论是处于学习的需要还是御敌的需要,都不能不将极大的注意力转向日本。

除了财***研究著作之外,民国时期以“财***”命名的期刊有43种,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财***公报,主要公布***府和***的命令、法规和章程,第二类是财***评论和财***学报,主要研究财***金融理论,并对有关***策和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第三类是各地方***府的财***刊物,刊登***府的财***法令、公文及财***状况以资事实上和学术上之研究。1939年元旦创刊的财***学学术刊物《财***评论》是我国民国时期创办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财***学学术刊物,发表了许多财***名家的学术成果。此外,还有一些经济类期刊涉及财***问题,如《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学社年刊第1卷,1929年3月,商务印书馆发行),刊载有关财***问题的文章17篇。《经济建设》(中国经济学社年刊第2卷,1929年11月,商务印书馆发行),刊载有关财***问题的文章13篇,主要是学社社员在1928年财***会议与经济会议中的各种提案。《经济学季刊》(1930年4月创刊,1937年5月停刊,商务印书馆与黎明书局发行)刊登有关财***问题的文章49篇,在该刊物的各类文章中位居第三。

二、民国时期财***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一)学理上的“公共财***”思想与实践中的国家资本财***

民国时期中国的财***学引入西方的“公共财***”与“公共经济”等现代财***术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财***学教学体系。陈启修1924年的《财***学总论》指出:“财***者公共团体之经济或经济经理也;易词言之,即国家及其他强制团体当其欲满足其共同需要时关于所需经济的财货之取得、管理及使用等各种行为之总称也。”类似的分析和观点,在当时几乎所有的财***学著作中都存在着。如我们现今所能见到的20世纪20年代的寿景伟、张澄志,30年代的姚庆三、李权时和尹文敬,40年代的王延超等人的财***学论著,在财***概念的分析上无不如此。而曹国卿的《财***学》在1947年的第三版中,通过分析“财***”词源,明确使用了“公共财***”的概念。当时的公共财***观是从公共经济的角度分析财***问题的,对于公私经济的讨论出现在诸多财***学书籍中。陈启修在其《财***学总论》中基于经济主体的不同将经济分为五大种类,一为个人经济,二为企业经济,三为公共经济,四为国民经济,五为世界经济,并讨论财***这一公共经济与其他经济的一般关系。他用***形的形式生动地表述为“个人经济为几何学上之点,则企业经济为由点而成之线,公共经济为包含点与线之面积,而国民经济则为包含点线面之体积,以个人及企业经济之厚薄为高度,乘面积而得者也……世界经济为各国民之经济之结合,故可用包含各种体积之球形体表之”[1]。

在绝大多数财***学教科书基于公共财***视角以“财务行***秩序论”,“公共经费论”,“公共收入论”,“收支适合论”作为基本框架的同时,有学人基于财***趋势的变化,认为应将公共企业论作为单独的一部纳入财***学中②,虽然这一建议未被著者采纳③,但是,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说是从学理上认识到了公共财***与国家资本财***的区别,虽然当时对公共财***与国家资本财***的关系问题还没有较深的认识,但是在民国的财***实践过程中对于国家资本的财***管理体制问题的讨论是值得当下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毕竟这一问题也是至今困扰我国公共财***改革的重大问题。

(二)财***制度改革

公库制度、预算制度和超然主计制度是民国时期财***制度改革的三大主体,这是在广泛借鉴各国财***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来的。关于推行计***的几个问题,在《计***季刊》中有如下论述,“一国***治的设施,赖财***为基础。而财***又须计***为之监督与推进。在积极方面,则国家凡百兴革事业,有所准绳。可得按既定实施计划。在消极方面,则防止贪污,杜绝舞弊,避免横征暴敛非法之收入。减少不经济之支出。”[2]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府奠都南京后,首先以整顿财务行***为急务,先后公布各种财***法规,成立审计部,又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确立超然主计制度,其理论基于联综组织原则,互相平衡,互相牵制,冀国家财***进于健全清明之途。此联立系统构成包括收支行***系统(统一的收支命令系统),超然主计系统(建设的计***系统),就地审计系统(监督的计***系统),公库出纳系统(***的国库系统),其执行机关为***或财***厅(执行收支系统),主计处或会计处(建设计***系统),审计部或审计处(监督计***系统),中央国家银行或之金融机关(执行公库出纳系统)。以上组织,在纵的方面,则系统分明,各自***。在横的方面,则联立综合,互相衡制。

在公共财***制度建设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在三民主义的发展框架下,国家资本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国家资本经营运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成败,因此学术界在讨论国营事业内部经营制度的同时,也开始从国家财***的角度讨论国营事业的预算问题。目前掌握的关于国营事业预算问题的资料有《论编造公有营业基金预算之范围》,载于《财***评论》第5卷第3期;《论国营事业之预算制度》,《我国现行营业预算制度之商榷》,载于《财***评论》第12卷第5期;《公营事业应否适用公库制度论》,载于《银励》(重庆市银行业学谊励进会编)第1卷第5期。

(三)财***收入思想

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改革也是贯穿民国时期税制改革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1927年,南京国民***府成立以后,设立中央财***机构和地方财***机构。中央财***机构为***,作为南京***府管理监督全国财务行***的总机关,总揽全国财***收支。地方财***机构有两类:一类是中央派出处理国家收支的机构,如财***特派员、关监督、盐运使、统税局、印花烟酒税局、直接税办事处等。另一类是处理地方财***收支机构,各省设财***厅,管理全省财***收支预决算的编制以及对县财***的监督。县设财***科,管理全县财***收支、预决算的编制及各项税收。针对北洋***府时期各级财***收支不清,地方截留中央财力的现象,南京***府1928年11月正式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支地方收支标准案》,将财***体制定为中央与省二级制。1934年,南京***府又公布了《财***收支系统法》,将财***体制由过去中央与省二级制改为中央、省、县三级制,提高县市地方***府的地位。1941年起,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实行国家与地方自治两级财***,省级并入中央。1946年7月1日,南京***府修正公布《财***收支系统法》,重新确立中央、省、县三级财***体制。

税收改革思想是民国财***思想的主体,不仅在民国时期对中国财***问题研究中有关税收的论著占据了绝对的多数,而且在时人的论著中也可以看到当时对于税收改革思想的重视,“财***学中之最关重要者厥惟赋税”,“将来中国要整理财***,当然首先租税,而租税之中,尤以田赋一项为最重要。”[3]民国时期税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整顿旧税,创办新税,建立新的税制。这一时期由于大量国外的税收译著的出现,国人对租税问题已经有了更新的认识,但民国战乱不断的环境影响了税收制度的改革,严重迟滞了现代税制建立的步伐。

(四)财***与金融的关系

财***与金融的关系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时至今日,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仍然面临着如何处理***府财***与资本市场之间关系的问题。资本市场和***府财***间的相互关系,从微观经济学视角看,是公私产品生产和融资的两种不同机制;而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看,则是媒介储蓄与投资的两种不同机制。从交易费用视角看,两者在资本要素配置上具有基于交易费用比较基础上的制度替代关系,而从产权视角看,两者又具有了内生关系。因为国家是产权结构界定的主体,自然成为影响资本市场效率的根源,而国家之所以构造出特定的产权结构则与其获取租金的财***需要息息相关,反映在中国制度变迁实践上就是:国家及其财***需要既是资本市场兴起的关键,而国家单方面获取租金的财***需要又是造成资本市场困境的根源。

民国时期以财***与金融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有贾士毅的《国债与金融》(商务印书馆,1933),崔敬伯的《中国财***中的金融统制》(国立北平研究院经济研究会 ,1937),其他关于财***与金融的关系问题散见于报刊中,马寅初和章乃器是当时对这一问题探讨比较多的学者,参见《马寅初全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和《章乃器文集》(华夏出版社,1997)。这一时期学术界对于财***与金融关系的认识已经较为成熟。崔敬伯在《中国财***中的金融统制》中从学理上对财***与金融的关系做了精辟的阐述,“‘财***’与‘金融’无论在辞义上,或是在实际上,都应该分清,而不容相混。财***是‘国家经济’(State Economy)的经理,金融则系‘国民经济’(National Economy)的权衡。在‘社会化经济’未曾实现以前,国家经济与国民经济,在体制上,是要分别保持其***性的。因为国民经济的活动,妨害了国家经济,固不可;但是因为国家经济――即财***――的方便,遂以国民经济为牺牲,使之陷于长期的混乱,当然也不是‘健全财***’(Sound Finance)所能容。所以在实际上,财***与金融,务必要系统分明,不相侵扰” [4]。同时,他也从经济现实出发,认为“现在的经济流通,早不是实物交换经济,也不尽是货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的时代。不仅国民经济要受信用经济的支配,国家经济――即财***――也要受信用经济的支配。***府财***的收支,在数量上很难恰恰相抵,在时期上也不容易恰恰相值;为财***与金融彼此调剂起见,收入多而支出少的时节,可以存在银行,转而流通于市场;支出多而收入少的时节,也可以借自银行,藉资财***的周转。在这信用经济时代,***府虽然属于公经济的主体,无妨同私人经济一般,也可以同银行开户头,也可以向金融市场行贷借;财***与金融,尽可以取得自然而合理的联系,这便是财***学上所称之‘公共信用’(Public Credit)或公债(Public Debt)”[5]。

民国时期财***与金融关系认识的成熟与实践过程中的由财***与金融逐渐融合所导致的局势的失控是否可以作为如今构建立宪式公共财***制度的否证,将是探索财***与金融关系问题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五)地方财***研究

陈启修在《财***学总论》第五编设“地方财***论”专章,给以地方财***学研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地方财***学者研究地方自治团体之财***之学问也。地方财***学上之原理,与国家财***学上之原理,相同者固多,不但从一般的理论上言之,所谓公共财***(Public finance)学实必须包含二者而后始得完全。且即从特殊的问题观之,仅观国家财***上之事实,亦实不足明问题全体之真相……故研究国家财***学者同时必须研究地方财***学。”

关于何谓地方的概念问题,直至民国三十一年一月一日(1942年)依照《改订财***收支系统实施纲要》划分之后,自治财***系统才从以往向以省地方为单位改为以县市为单位。中国行***序列向来没有市的建制,城乡之间在行***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1908年清廷实施预备立宪,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第一次以***的名义明确城市为一***治单位。从此,中国开始了城乡合治向城乡分治的转变。但是,在自治财***建设初期,根据地方税收的实际情形,中央已陷地方于附庸之地位。而欲实现县地方为有***性之自治单位,举凡地方之管、教、养、卫诸要***,均为实现新县制之中心工作,凡此各项经费当以地方自筹为原则。由于中国县地方原无***财源,而原有各项规定收入与建立自治财***的要求殊难适应,因此剖析地方财***现有特征,并在建立系统的公共财***进程中探索如何处理中央财***与地方财***关系问题,同时立足于自治财***,建立地方的税收制度,尤其是理顺田赋与土地税的关系问题,并不断建立健全地方预算制度、审计制度,以及完善地方财务机构建设,提高地方财务行***管理效率,如此诸多问题的提出与探讨就成为民国时期伴随着地方财***建设始终的重要问题。

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市***改革实践的推动,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股研究市***问题的新思潮,产生了一批市***学著作,如前文所述,同时出版了《市***评论》,《市***研究》等刊物。与此同时,面对当时的县乡财***困境,学术界通过调查研究和撰写专著对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县财***及地方赋税紧密相关的调研即有定县赋税调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县***调查”、中央***治学校地***学院田赋调查以及中央大学经济系田赋附加税调查等等。除调研之外还有大量相关论著出版,如汗血月刊社编辑的《田赋问题研究》、方显廷编《中国经济研究》(下)、刘世仁的《中国田赋问题》、程方的《中国县***概论》,彭雨新的《县地方财***》,朱博能的《县财***问题》。此外,在《地***月刊》《东方杂志》《中国农村》《财***研究》《财***评论》《复兴委员会会报》《益世报财***周刊》《汗血月刊》《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等刊物上还发表了大量与县财***及地方赋税相关的文章。

三、民国时期的财***研究对当前财***改革的启迪

通过对民国财***研究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公共财***与国家资本财***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近代中国来说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建国以后形成的计划经济型财***模式将公共财***内化到国家财***当中,淡化了公共财***与国家资本财***之间关系处理的问题,但现阶段转轨过程中建立的公共财***与国有资产财***的“双元财***”模式又再次将处理两种财***之间的关系问题摆在了改革者的面前。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民国时期的财***制度改革实践及由以产生的公共财***与国家资本财***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行整理研究,无疑是对目前公共财***制度建设问题认识的一个有益的拓展。

近代以来随着信用经济的发达,财***与金融的关系逐渐紧密,而以***府主导的社会经济变革又将国家经济与国民经济糅合在了一起,因此对于财***与金融关系处理的得当与否就成为国民经济是否良性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民国时期金融思想和金融制度的逐步健全与完善是离不开积极财******策的支持和推动的,“财***中的金融统制”,“财******策中的金融措施”等等提法足可见这一时期财***与金融的融合。时人从学理角度对财***金融关系问题的探讨与实践过程中财***金融***策实施之间的差异,对我们认识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过程中如何处理财***与金融的关系问题提供更为厚重的思想史实。

民国时期的地方财***建设是整个财***制度改革中的重要部分,伴随工业化出现的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问题,时人在引入国外地方财***研究的同时,从国情出发进行了试点建设并展开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料对当前解决地方财***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总之,民国时期的财***研究对中国目前财***改革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重视对民国财***思想的研究,这样才能古为今用,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 释:

①《唐庆增经济论文集》,唐庆增著,1930年4月,经济论文30篇,包括经济通论、经济思想史、财***、银行、劳动等。《国债与金融》贾士毅著,1930年10月,记述清末至民国中央***府内外债务及沿革。《民国财***史》贾士毅著, 1917年4月版,记述1912年至1916年间民国财***状况,《民国续财***史》贾士毅著,1932年11月,记述1917年至1931年间民国财***状况。《李权时经济财***论文集》李权时著,1931年11月版。《财***学原理》李权时著,1935年12月。《市财***学原理》董修甲著,1936年3月。

②章植在《经济学季刊》(第三卷第一期)发表的《评李权时著财***学原理》中提到“公共企业论,在现代财***学中,是放在岁入论里面的,可是吾们试定心一想,不得不认为是一种不甚妥当的处置。因为公共企业论里面,至少有一半绝对不能在岁入论内讨论。试举一例以言:铁路是公共企业的一种,铁路上的水脚和客票,固然是国家收入的一种;可是经营管理铁路的费用,明明是岁出,而建筑铁路的费用,又明明募集公债而来,把岁出公债的东西,若硬放在岁入论而讨论,实在是不伦不类;若拆散了在三处讨论,又首尾不相呼应,若把他塞在预决算里面,更觉格格不相入,所以财***学虽然分了四大部,公共企业,实在没有相当的地位。”

③李权时在《财***学原理》中这样回应,如果“把公共企业论***起来,将其内容尽量扩充,那么恐怕这一部的财***学,将与一般的产业管理论,组织论,经营论,和社会主义实施论,计划经济实施论,统制经济实施论等毫无区别只可言”。

参考文献:

[1]陈启修.财***学总论[M].商务印书馆,1924:9.

[2]顾保廉.推行计***的几个问题[R].计***季刊,创刊号.

[3]马寅初.中国财***之根本问题[C].马寅初全集(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 [5]崔敬伯.中国财***中的金融统制[M].国立北京研究院经济研究会印行,1937.

[作者简介]刘京(1980―),女,河南开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关财经的论文

学习

小年的祝福语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小年的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小年祝福语10个字,小年的祝福语要如何发。4、小年将至,你的年货就由我一手包办:腊肉珍藏岁月,香肠串起好运,糯米沾出思念,汤圆煮出团圆,年糕蒸出高兴,糖瓜吃出喜庆。满意的话,给个红包吧!5、打起鼓敲起锣,二

学习

社区好科室申报材料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好科室申报材料,内容包括优秀科室事迹材料,先进科室申报范文。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选拔推荐的范围和条件严格按照《关于推进泰安市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和《泰安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评选管理办法》规定执行。重点推荐在

学习

装修施工合同范本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装修施工合同范本,内容包括装修工程合同书范本10篇实用,装饰装修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经过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一、监理概况1、业主委托监理人的家装工程(以下简称本工程)概况如下:①工程名称:②监理范围:a、预算审核(按甲

学习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黄山奇石课文原文模板,内容包括黄山奇石的全篇课文,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读诵。黄山的风景在影像中是如此秀丽,那么,在文字中,它又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呢?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感受黄山是怎样用文字来讲述自己的美丽的。

学习

药学毕业实习自我总结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药学毕业实习自我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怎样写药学毕业的实习小结,药学实习生的自我总结。1以兴趣为导向,通过网络双向选题通常情况下,以什么研究方向为题,有导师指定,也有自己选择,不管怎样,都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由导师指定的课

学习

郁闷的心情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郁闷的心情10篇,内容包括郁闷的心情文案,整理一下郁闷的心情。3、那淡淡的朵朵白云,似在倾吐着什么,是离愁,是相思,是怀念。4、心死了也就不痛了,梦淡了也就不安了,路迷了也就不找了,人走了也就不留了。5、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

学习

美工的岗位职责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美工的岗位职责10篇,内容包括美工文案的岗位职责,美工的岗位职责工资。我们要把爱岗敬业视为成功的阶梯。世界上只有平凡的人,没有平凡的工作。做任何一项工作,重要的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怎么干。没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职工,就无

学习

大学学习生活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学习生活总结,内容包括大学生学习生活总结最新3篇,大学期末学习生活总结的规范格式。三、娱乐上除了课上跟着老师学习轮滑课下还和同学去操场、广场去练习花样轮滑,虽然滑的不好,但自我认为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中找到了其中

学习

团委学生会工作计划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团委学生会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大学团委学生会的工作计划,团委学生会个人工作计划怎么写。1、安全与纪律。进餐、午睡、住读生晚寝、集会、上课等常规纪律较好,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领导、班主任、教师、学生会干部的监督管理

学习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天景物优秀作文,写春天景物的作文400字。二、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要抓住景物特征,更需要学会用各种感官来感知景物,从景物的不同方面整体全面的描写刻画。这就要调动灵敏的听觉

学习

农产品溯源方案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农产品溯源方案10篇,内容包括农产品溯源的方法,农产品溯源体系推文。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8.047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欧盟、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相继了有关食品安全可追溯

学习

中秋伤感诗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伤感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句悲伤,伤感的中秋短句。一、蕉风俳句与汉诗的渊源芭蕉有很高的汉诗文素养,他提倡庄子哲学的反俗精神,可以说对汉学的憧憬和崇拜是芭蕉文学创作的根源。很多学者指出,“蕉风”俳句与中国的李

学习

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模板,内容包括人力资源部工作设计模板,新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流程怎么写。1、建立和完善公司组织架构*年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公司“二五”规划和*年发展目标合理建立和完善公司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将结合旭旺公

学习

计算机论文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论文总结,内容包括计算机毕业论文最后的总结,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大全集。在大学期间,我由一个只知道读书的小女孩,变成一个有着自己个性和思想的先进青年,国家让我幸福,大学让我自豪。我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思想不断进步。我

学习

物流毕业论文总结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毕业论文总结,内容包括有关物流的毕业论文题目大全,物流毕业论文答辩真实。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

学习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信息工程论文,内容包括电子工程论文,电子信息工程论文免费***。2.1使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一体化与机械化得以实现诚如人们知道的,所谓自动化技术,就是全面***发展生产力,用机械运作来代替人工操作,最大化的节约人力资源

学习

廉洁教育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廉洁教育论文,内容包括校园廉洁教育论文1500字,廉***教育论文一千字。廉洁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要求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大

学习

林业大学本科论文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林业大学本科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林业本科论文怎么写,南京林业大学论文模板。1.1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

学习

中专会计教学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中专会计教学论文,内容包括中职会计教学论文选题,会计教学论文范文大全。一、当前职业中专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材体系不合理就目前我国职业中专院校的会计教学而言,在教材体系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第一,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会

学习

商业银行市场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商业银行市场论文,内容包括商业银行盈利分析论文,商业银行论文案例。1.战略模式革新。突破传统战略思考方法的束缚,积极尝试新的战略研究方法,设计出风格独特、与竞争对手迥异、令其难以模仿的战略模式。2.寻求竞争中的联盟。

学习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内容包括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论文。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一)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044元/年,与2007

学习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科技服务论文,内容包括乡村科技论文的格式模板范文,科技扶贫论文。农村科技合作社,首先是由湖南双峰县农民自发创办的,它通过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等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面向广大农民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