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篇1
一、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
写景的关键方法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每个景物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要善于细心观察,找到最能凸现景物特点之处。要想准确找到景物的特点,就要有一双慧眼。在观察景物时应选好观察点,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或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等等,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深入的观察,搜索不同景物的独到之处,寻觅景物的特点。同样是树,森林中的和道路旁的树的颜色、枝干就是不同;同样是水,查干湖的水和松花江的水姿态各异。观察时间不同,景物状态也是不同的。《济南的冬天》里,老舍以抒情的笔调描写济南冬天的温晴天气,它和北风呼啸的北方冬天相比是沉静的,温柔的。抓住济南地形的特点,三面环山,这和北方的平原地区是有极大不同的,更能凸显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济南冬天的山是秀气、美妙的,作者抓住小山的不同地段雪的特点,有点有面、稀稀疏疏、错落有致,简直就是一幅济南冬天小山卧雪***,美丽画卷展开而来,则是巧妙绝伦的树尖顶雪,想象奇特的蓝天嵌雪,多姿多彩的山坡饰雪,迷人惬意的山腰羞雪。说到这里就能看到济南冬天的雪真是让人浮想联翩,留连往返。济南冬天的特有景致那就是充满生机的碧水和蓝天相应,作者称它为蓝水晶。一片碧水流着满水的温柔,一片暖意中衬着那惹眼的、动人的绿,绿藻含情,柔柳带羞。澄澈的河水、清亮的天空,在水天相接处老舍让我们看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暖、柔美,这就展现出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它是写景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的范例。
二、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
要抓住景物特征,更需要学会用各种感官来感知景物,从景物的不同方面整体全面的描写刻画。这就要调动灵敏的听觉、敏感的嗅觉、触觉等。具体说来,视觉是靠眼睛观察感知景物的具体颜色、形状形态、结构特点等;听觉则是依靠耳朵来辨别景物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味觉是体验到景物本身的味道,有的汁液是酸酸的,有的水果是甜甜的,有的食物是辣辣的等等;触觉则是通过触摸感受到景物的冷暖、物品的软硬、厚薄,粗糙的还是细腻的,湿漉漉的还是***爽的……描写景物要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才会使景物形成立体感觉,给人以丰富多彩的多角度美感。《春》是朱自清先生的美文。作者则是采用多种感官描写春天的景物的。首先描写春草,在人们无暇顾及时悄然“钻”出来,颜色是一派碧绿,整体的形态仔细看时是“嫩嫩的”,放眼望去,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作者转为触觉描写,通过几个连续的动作,使人感受到春草的柔软、可爱。其次描写春花,作者通过视觉描写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春花竞相开放的缤纷状态,看到五颜六色怒放的春花,又从嗅觉感知到春花的怡人香气。再次描写春风,从触觉方面写春风的温柔可亲,又从嗅觉写春风中混杂的各种新鲜气息,再从听觉写鸟儿的嬉戏、牧童的短笛。这无疑都在展示春天的热闹与生机。然后描写春雨,从视觉写春雨细细密密、绵绵不断,在春雨的洗礼下,春草颜色更鲜。在静静的夜晚,人们都在默默的感受春雨的美好、甘甜。作者借助各种感官细腻生动地描写春天,令人为之叹服。
三、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
要使所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逼真,除了调动各种感官,还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可以是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夸张等,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使景物人格化,赋予静态的事物以灵性,让读者看到生命的旺盛。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组句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的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使读者感受到春雨的细密轻盈,贴切生动的比喻和排比更加突出春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私奉献,它是那样细,又是那样亮,让人置身春雨之中,倍感春雨的美妙。同样,《济南的冬天》老舍则是运用较多的拟人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温暖如春,生动可感,“那水呢,……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就凭这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此处,作者把水赋予人格化,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冬天的暖意,又把垂柳拟人化,更能展现济南冬天的生机和活力。
朱自清的《春》中这样写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寥寥几字,就把桃花的红艳、杏花的明丽、梨花的素雅写得十分生动。那五彩缤纷的景象,栩栩如生。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写松:“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小山上青黑的矮松在小雪的装饰、映衬下,显得更加清幽、恬静,活灵活现。又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篇2
1、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2、料峭春寒:料峭:微寒。描写初春的寒冷。
3、春寒料峭:料峭:微寒。描写初春的寒冷。
4、桃李春风:描写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5、不知春秋:不知道当前是什么季节或局面。
6、杏花春雨: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
7、枯树逢春:已枯之树又重获生机。喻绝境逢生。
8、一室生春: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9、春露秋霜:描写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10、有脚阳春: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11、寒木春华: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描写各具特色。
12、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描写时光流逝。
13、笔底春风:描写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
14、绿暗红稀:描写暮春时绿廕幽暗、红花凋谢的景象。
15、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6、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7、傍柳随花:春天依倚花草柳树而游乐的情调。描写狎妓。
18、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爱。描写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19、百草权舆:权舆:草木萌芽状态。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
20、满面春风:描写人喜悦舒畅的表情。描写和蔼愉快的面容。
21、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22、万紫千红:描写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描写事物丰富多彩。
23、回春妙手:妙手回春。喻人医术高明,能使垂危的人恢复健康。
24、漏泄春光:①透露春天的信息。②指密传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
25、春诵夏弦:指应按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26、满园春*: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描写欣欣向荣的景象。
27、触手生春: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描写技术高明神奇。
28、腊尽春回: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
29、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描写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30、春*撩人: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31、春*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描写欣欣向荣的景象。
32、春蚓秋蛇:描写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33、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描写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34、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描写正当壮年。
35、枯枝再春: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描写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36、春笋怒发: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描写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37、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描写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38、春蚕抽丝:蚕:昆虫名;抽:拔出。描写人的思绪、言谈牵扯无尽。
39、一场春梦:描写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描写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
40、春梦一场:描写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描写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
41、半晴半阴:又晴又阴,阴晴不定。描写春天至初夏季节阴晴不定的天气。
42、春风风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描写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
43、春冰虎尾: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描写处境非常危险。
44、春梦无痕:描写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45、虎尾春冰: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描写处境非常危险。
46、春困秋乏:困:困倦;乏:疲劳。春秋季节天气容易使人感到困倦疲乏。
47、绿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好象似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
48、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描写花木繁盛、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49、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描写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50、春回大地: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描写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51、春风一度:度:次,回。描写领略一番美妙的生活情趣。亦借指男女合欢。
52、春蚕自缚:缚:缠束,捆绑。像春天的蚕作茧那样,自己把自己缠束起来。
53、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描写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54、春回大地:好像春天又回到大地。描写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55、春风满面:春风:指笑容。描写人喜悦舒畅的表情。描写和霭愉快的面容。
56、春秋之义:春秋时代通行的义法,即以王命为重,处理好上下、大小的关系。
57、如坐春风:象坐在春风中间。描写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58、春风雨露:像春天的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描写恩泽。
59、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描写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60、口角春风: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描写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
61、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62、春花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描写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描写学习有成果。
63、春宵苦短:为春天的夜晚太短而苦恼。描写人处在欢乐之中,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64、春风雨露:像春天的和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描写恩泽。
65、春风夏雨:春风和煦,夏雨滋润,足以养育万物。常描写及时给人以教益和帮助。
66、绿肥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瘦:花渐凋谢。描写暮春时节花稀而叶盛的景象。
67、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描写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68、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描写春天的气氛很浓。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篇3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利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都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等,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多媒体展示)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2.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作者对春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
第三部分:(第八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学生说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三、探究质疑
1.第一部分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为什么这句“盼望着,盼望着”要连用两个“盼望着”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 课文。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作者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3)“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师生讨论交流)
(4)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5)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总结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篇4
同学们,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古人描写春的诗句很多,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的确,春天是美丽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睛,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初步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
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跟着录音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同时思考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1)全文围绕“春”字,写了三部分内容。请用一个“动词+春”的形式概括。(盼春、绘春、赞春)
(2)春天尚未来临,人们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人们则尽情描绘了***、***、***、***、***。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3)同学们通过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一份独特情感呢?(喜爱赞美)
三、精读赏析
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欣赏美的景物时,我们也要学会发现美,学会用美的语言来表达美。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赏析环节,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1.师生合作共同学习“春草***”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春草***”。
(2)以“春草***,美在(特征)”的句式叙述,并作简要赏析。
赏析:
①“偷偷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钻”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②“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运用叠词分别写出了小草的质地、颜色和姿态,突出了小草的“新”,充满活力。
③“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由近及远;“一大片一大片”“满”写春草的长势,表现春草的勃勃生机。
(3)师生小结:
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抒发感情。
②运用准确的词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叠词、动词)
③.写景要注意顺序、层次。
④写景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仿照评析
(1)明确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春花***”和“春风***”。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相应的课文,还是运用与春草***相同的句式,找出描写对象的特点,批注理由。如遇到你认为值得商洽的语言,先陈述你的想法,再请教同一小组的同学。
(注:“春花***,美在春花竞放”“春风***,美在和煦、芳香和悦耳”)
(2)学生小组合作,评析春景***。
(3)师生合作具体评点作者是怎样淋漓尽致地展现春光之美的。
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抒发感情。
②运用准确的词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叠词、动词)
③写景要注意顺序、层次。
④写景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⑤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四、感悟主旨
在分析《社戏》的写景语句时我们学到了一句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的意思是:观察事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其实,阅读文本与阅读自然有相通之处。只有当你全身心地置身于作者笔下的世界,课文在你的视线里才会变成有生命的东西,你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的韵律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怎样的一种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五、课堂反思
1.这堂课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写景方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从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篇5
如何把景物描写具体呢?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第一.抓住有形之物的形、色、味。如《春》中写春花,就抓住了花的“形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的“颜色”――虹的像火.粉的像霞,自的像雪。花的“味”――甜。
第二.动态、静态描写相结合。如《与朱元思书》)中写长江水,先写静态的“十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观无碍”,再写动态的“急端甚箭,猩浪若奔”。具体写出了物的多变。
第三 以相关的景物加以烘托。如《十月潭记》中水中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游鱼”,以及照在潭底的“日光”来村托出水的清澈透亮。
第四 从不同角度描述。对同一景物进行观察,俯视、仰视、远眺等不同角度,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从不同角度去描述可使这个物有立体感。如(老山界)先仰视“从^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天到天上… ”:再俯视“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亮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仰生姿,写出^的陡峭。
第五.用动人的全部感觉系统。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相通的,对于不能从视觉角度感受的物,可从别的感觉角度去描写。如《春》中写春风,就运用了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风温柔的特点。
第六 巧用联想、想象。丰富想象可化平淡为奇特、可以使内容更丰富.意境更深。如《济的冬天》中作者把济南城由^围绕的地理环境,想象成小山流满了温情,把济南当成一个婴儿,呵扩看。景物描写 具体化的方法昊锦花
在记叙类的文章中,往往都离不开帚物描写,因为景物描写能巧妙地交代事件发生时间,泼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作者的情感,甚至暗示主题思想。
如何把景物描写具体呢?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第一.抓住有形之物的形、色、味。如《春》中写春花,就抓住了花的“形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的“颜色”――虹的像火.粉的像霞,自的像雪。花的“味”――甜。
第二.动态、静态描写相结合。如《与朱元思书》)中写长江水,先写静态的“十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观无碍”,再写动态的“急端甚箭,猩浪若奔”。具体写出了物的多变。
第三 以相关的景物加以烘托。如《十月潭记》中水中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游鱼”,以及照在潭底的“日光”来村托出水的清澈透亮。
第四 从不同角度描述。对同一景物进行观察,俯视、仰视、远眺等不同角度,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从不同角度去描述可使这个物有立体感。如(老山界)先仰视“从^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天到天上… ”:再俯视“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亮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仰生姿,写出^的陡峭。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篇6
例如,在文中重点部分是绘春,它采用了先总写后分写的写法,总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接着又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雨***、迎春***。
文中写到“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在这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山睡醒”的情态:林木抽芽、山草变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萎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冰消雪化春水上涨。“太阳睡醒”的情态:春日浓浓的暖意。这样就掌握了文中的“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用词准确性。
在春草***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草的生命力、质地、颜色、范围等等来做一个初步的感悟,从而了解作者从点到面及孩子们的嬉戏、人的感受角度出发表现了春草的可爱。勃发的春草与活泼的孩子们组成的这幅***景,洋溢着新春的活力。
在春花***中发挥学生的感觉器官多方面地了解花的众多、花的颜色、花的味道及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花儿所结的果实,花下的蜜蜂嗡嗡的声音、蝴蝶飞来飞去的动态和了解比喻、排比、拟人手法的运用。从而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所描绘的这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
在春风***中发挥学生的感官去感受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从触觉角度写到春风的和煦。课文从嗅觉角度写到春风有的芳香,又从听觉角度写到春风吹送下悦耳的声响――那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乐音,它们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曲,和谐优美、此起彼落,作者借鸟儿这一景物寄托自己的欢愉之情。
在春雨***中让学生将视线放到窗外,看看那雨的形态及雨中的景色,那雨的细、密,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在这雨中的景是静的,但静中有动,描绘出了一幅和平宁静的雨中***。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篇7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画面非常优美。诗的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穷。诗人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诗的突出特点是,先构思“不觉”之***景来凸现“觉”的真意,寓“觉”于“不觉”之中。后抓住春夜这一特定时辰,在“觉”中写“不觉”,从而突现“觉”。尤其未句“花落知多少”,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是该珍惜啊!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全诗看似纯粹描写景物,好读好懂,却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前两句集中写“我”的衰老,后两句集中写“童”之天真烂漫。“少小”与“老大”相比极写时间相隔之远,“鬓毛衰”的描写为“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 的铺垫。“客从何处来”的问话,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故乡的陌生。时间把“我”划为异乡人,可“乡音”却牢牢拴住“我”的乡思乡情。这首诗,纯用白描,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篇8
那么,借景抒情有哪些“讲究”呢?让我们先做几个练习再说。
【练习一】请大家认真阅读下面这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然后思考:作者在这些文章中所写的景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1. 《春》;
2. 《秋天》;
3. 《济南的冬天》;
4. 《山中访友》。
【练】请大家将上面列出的课文再仔细地阅读一遍,然后思考:作者在这些文章中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情是真挚的吗?
【练习三】请大家重点阅读《春》这篇文章,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怎样将“春”这个“老”题目写出新意来的?
如果你很认真地做了以上几个练习,一定可以轻而易举地总结出借景抒情的“讲究”了。
其一,所写的景物必须是真实、客观的。我们刚才阅读的那四篇文章中,作者所写的景物全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之所以必须选择真实的景物来写,是因为只有描写真实的景物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让读者由此及彼,准确地感受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一些同学不明白这一点,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的景物,写作时就只好凭空编造了。试想,选择一些自己并未亲眼见到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景物来描写,怎么可能写得具体、形象呢?
其二,所抒发的感情必须是真挚的,必须以某一种景物为感情的触发点。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个事物的出现引起我们的感情发生变化时,我们称之为“触景生情”。就是说,那些“触景”而生出来的“情”,是以所触的景为基础的;同理,借景抒情之作中的“情”,也必须以所写的景物为基础,要在所写之景的“触发”下产生。这种“情”的真挚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以《春》为例,文章所抒发的是对春的赞美之情,依次赞美了春的“新”“美”“力”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是作者被具体景物触动,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得到的――作者由小草的“嫩”“绿”联想到了“新”,由花的争奇斗艳、多姿多彩联想到了“美”,由山的“朗润”、水的“涨”、小草的“钻”等想象到了“力”。在由描绘春景到抒发感情的过程中,作者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因而文章所抒发的感情也是真实可感的。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篇9
一、自然美的内涵及本质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
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杨朔描绘的虚无缥渺、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楼”,也是对自古以风景优美著称的蓬莱城和生活在当地渔民的欢乐劳动和幸福生活的描绘。
第二,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自然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对象化的自然,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自然景观的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自然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反映了作者组织语言艺术符号系统的方式特点,再现现实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因而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性和创作性。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美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语言艺术符号描绘的。它不像绘画、雕塑等那样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变化形态,缺乏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就必然产生把握自然美的间接性、模糊性,需要读者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见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浮现,才能达到理解,常常因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见过相似的景观不同,重新组合的表象也不同。
二、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1.入景。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入景”是欣赏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那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学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需要教师给予引志启发,并适当带学生到风景区去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体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朗读法。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教学《,你在哪里》,这首诗选择巍峨高山、辽阔大地、幽深森林、浩瀚海洋等自然景观作为寻觅呼唤***的处所,展现了一个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朗读时,要把深沉的哀思、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亲切深情的呼唤,倾诉出强烈的思念之情,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直观法。利用***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教《苏州园林》,学生没有目睹过“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师可以利用彩色***片,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直观。有位教师为了教学《苏州园林》,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里摄了很多照片,给学生观看,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描绘法。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风景,教学时,就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美景,让美景再现学生的眼前。如教《猎户》,教师根据课文的开头进行描绘:秋高气爽,太阳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丰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竖得像高高耸立的尖塔,收割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鸽子,文静地来回走着,它们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着,好像在呼唤着同伴快来欣赏丰收的景象。教师的描绘,使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和平宁静的丰收***,令人神往,令人心醉,似乎让学生闻到了庄稼的芬香,看到了农民丰收后喜悦的笑脸。
此外还有很多人景法。如类比法、带入法等,不一一赘述。
2.出景。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美的能力。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
根据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人们总是把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类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美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
由景理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注:王国维:《人间词话》。)况周颐也说:“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注:况周颐:《蕙风词话》。)人们常说:“借景抒情。”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在课文中,以美景抒乐情,以坏景抒哀情是极常见的,也有些课文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正好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感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又如《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几幅春天的***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沸腾的血,滚烫的心;再如《香山红叶》写香山风景的奇丽和红叶的色与味,抒发饱经风霜的老向导在新社会焕发出自豪奋进的激情,《果树园》开头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来描绘果树园迷人的景色,抒发翻身农民摘果子时的欣喜之情。总之,由景理情是欣赏自然美的基点。
由景想人。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南方人的细腻、敏捷,都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作为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注: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如《风景谈》,全篇由六幅风景***画组成: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这六幅风景***寄托着作者的情与思。作者表面上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赞美的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安儿女。又如:《白杨礼赞》、《爱莲说》、《松树的风格》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赞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由景想义。“义”是指文章的意义、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意义常常体现在作者的描绘的生动的画面之中。“画中有诗”。生动的画面又常常由美丽的、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组成。如《荷花淀》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在抗日战争时期,充满紧张的战斗气氛的课文中,为什么描绘这么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产***?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幅美丽富饶的水乡***,既展现了白洋淀优美的风光,衬托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水生嫂纯洁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景物衬托人物;更为重要的是为歌颂水乡人们拿起***杆保卫家乡而参加战斗这一主题打下基础。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篇10
美在脉络清晰。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盼春”“绘春”“赞春”,逐层深入。“盼春”部分反复渲染对春的急切盼望;“绘春”部分先总体概括描写:“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后分别具体描绘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赞春”部分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比喻拟人排比写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盼春”部分点明题目,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绘春”部分作为文章主体,像猪肚那样充实、丰富;“赞春”作为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这使得此文可以作为中学生学写作文的典范。
美在多感官运用。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春回大地的感觉:“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也是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春花的娇艳。从味觉方面写春花的清新甘甜:“花里带着甜味儿”。从触觉方面写春风的轻柔:“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嗅觉方面写出了春天的独特的气息:“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听觉方面写出了春风的柔和:“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同‘婉转’,笔者注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美在修辞妙用。“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写出了作者对春的急切盼望之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拟人写出了春的即将到来带给作者的兴奋之情;“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排比写出了春回大地的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顶针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姿态;“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写出了春雨的细密缠绵;“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写出了春风的和煦轻柔的特点;“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写出了春的新美力的特质。”
美在叠音词巧用。“欣欣然”、“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俏俏的”、“绵绵的”、“嗡嗡地”、“密密地”、“稀稀疏疏的”、“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舒活舒活”、“抖擞抖擞”等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美在诗情画意融合。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即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各种景物来抒发内心感情,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如对春花的描写,即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描绘不被人重视的不起眼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的欣喜之情融于景物描绘之中。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美在正侧虚实结合。《春》一文主要以诗的笔触直接描绘春花竞放、春风送暖、春雨轻柔、春早人勤的特点,但是高明的作者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和想象虚写的表现手法。做到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如以人的活动侧面烘托草的嫩绿可爱:“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以蜂飞蝶绕烘托春花的繁茂艳丽:“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通过虚写想象硕果累累的情景来烘托眼前春花的繁盛:“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