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10篇

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篇1

(一)诗歌内容方面的异同

一、陶渊明、王维二人诗歌内容方面的相同点:

1、二人在田园诗中都描写了大量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们以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触对田园风光进行描写,实为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陶渊明生在战乱频繁、***治腐败的东晋,祖上陶侃也曾做过高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青年时期他主要生活在乡村,清新宁静的田园风光陶冶了他的审美情趣,几经官场沉浮,41岁时任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从而远离官场。归隐以后,他常与乡间野老为伴,谈论“桑麻”之事,这以后都成为他田园诗的素材。

王维生在官僚地主家庭,但家世并不显赫,并且相对贫寒。青年王维富有进取精神,怀有伟大***治抱负和理想。但他同时又是软弱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中深感孤独厌倦,但又不能离开官场,所以他寄情山水,写名山大川,写秀丽乡村。

2.二人在田园诗中都描写了劳动场景。二人既然都描写了田园风光,就免不了要写田园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乡间劳动。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美好的农田劳动体验,透露出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和珍惜。虽然“草盛豆苗稀”,种豆人并不在行,但“带月荷锄归”,诗人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而夹道而生的茂盛的草木,沾湿衣裳的露水,又都为劳动生活增添了生气。

再看王维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看最后两句“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在这如画似的雨后田野中,怎能没有人呢?景中有人,景边有了生气,诗的最后两句就点出了人物。看一看正在田中忙碌的男女老少,便知道农民们在农月中是多么珍惜这雨后的时光:全家出动,劳动在田间。

二、陶渊明、王维二人在诗歌内容方面的相异点:

1、虽然二位诗人在田园诗中都有过劳动场景的描写,但仔细看来又有不同。陶渊明毅然归隐后过起真正农耕的生活,虽生活艰苦,却乐在其中。躬耕的艰辛和与农民交往的生活体验,充满农村生活气息,成为陶诗最有个性、最有特点的部分。在诗中,陶渊明把劳动看作崇尚自然的一个内容,是一种信念,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但是陶渊明的晚年物质生活还发生困难,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

2、王维是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特色的杰出代表,但由于时代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影响,王维将田园诗的题材进一步扩展,放眼山水,开始描摹壮丽的山河***景。早年的王维,仕途得意,曾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丰富的生活,开阔的视野,使他的诗歌也有写雄伟壮丽,洋溢积极乐观情绪的优美诗篇。

3、二人在诗歌内容方面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陶渊明由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诗歌中透露出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官场的厌恶。他的诗中充满了诗人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虽在人间,却不受统治阶级喧扰,已与上层社会相离。而王维由于自身弱点,身处官场,而又无能为力,加上家庭的熏陶(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兄弟也是“居常蔬食,不尝荤血”),所以潜移默化中,他的诗打上了佛学的烙印。

(二)艺术手法方面的异同

陶渊明、王维二人艺术手法方面的相同点:

王维创作的田园诗风格明显受陶渊明的影响,他也比较仰慕陶渊明的为人,所以二人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手法方面是有共同点的。总的说来,二人的语言都质朴自然,无刻意点染的成分,寥寥几笔便能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而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又流露出真情,创作出独特的意境。可以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同样妙不可言,平淡的语言既写出了自然美,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陶渊明、王维二人艺术手法方面的相异点:

二人作为田园诗的杰出代表,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加上王维对田园诗题材的创新和发展,二人在艺术手法方面又表现出不同点,表现在:

1、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诗人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情与理、与景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2、如果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幅幅素描,那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像是工笔画。由于王维在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所以他的诗自觉地把绘画艺术吸收进来,真正体现了“诗画一家”的特色。王维的诗有不少借鉴了山水画在构***、描绘、渲染等方面的具体技巧,充分展现了诗中的绘画之美。下面就试举几例:

第一,结构布局方面。王维的诗所展现的画面往往给人一种无心经营却又精心结构之感。如《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线条勾勒和意象组合的方式成画,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交使画面宏壮阔大。

第二,色泽运用方面。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王维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的展现自然界中的形形,又用统一的基调作成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如《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黄鹂之“黄”,对比鲜明,在加上“漠漠”、“阴阴”叠字的映衬,使这首诗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再如《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还注意到了冷色和暖色的对比运用。

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篇2

论文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理想现实

陶渊明可谓是田园诗的开山祖师,历代也有不少人写田园诗,可后世田园诗人的作品中,可以说几乎未有逮及陶诗的。原因在于两点,其一是陶诗中体现出肃穆、和谐、优美的意境,这种意境折射着陶渊明理想的光辉,因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其二是陶诗中对田园生活真实、深入的描写,体现出人与自然契合的情境,是对现实田园生活的真切写照。

一、陶渊明诗中理想的田园生活

正如歌德所说,“艺术家拿一种第二自然奉还给自然,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必然。”陶渊明的诗便是描写经他感觉过的自然外物,他笔下那和谐、优美的田园,正是他理想的写照,平凡的乡村景色在诗人欢欣目光的沐浴下散发着无限的诗意。

(一)在陶诗的理想国里,田园景色宁静优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陶渊明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但他在官场中战战兢兢、格格不入,只有回到大自然中他才感到自由舒畅。刚欲归田时,乡村田园便是他的理想国,在他的想象之中,乡村没有官场与***治的黑暗和浑浊,清净淡远,那里是他最亲切的身心所安之居。他在《归去来兮辞》里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这描写了他归田前悲伤怅惘的情景。接下来,他想象归田时的情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自酌自饮,无比自在,亲戚看望,叙旧道新,弹琴看书,忧愁烦恼不翼而飞;春天即将到来,农事也接踵而至,生活将忙碌而实在,归田后的日子安宁而美好。

归田前后陶渊明写了不少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些诗里,田园景色优美,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自由自在,心灵得到了***。例如,在名作《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中,诗人把他归田喻为羁鸟恋林、池鱼乐水,可见他对田园怀着多么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里,诗人还描绘了一个宁静、朴素而优美的世界: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绿树成荫,绕屋而列;远可见炊烟袅袅的村子,狗吠深巷,鸡鸣桑树,诗人身处田园,自由而快乐。在《饮酒》其五里也表现了同样的佳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庐在人境,能无车马喧吗?当然不可能。诗人却并不觉得,他以一句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话道破了心中奥秘——“心远地自偏”,诗人的心中一片安宁欢欣,因而他看到的田园是那么悠然自在。这句诗可以说是陶渊明许多田园诗的解释:虽然事实上的田园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心境决定情境。在陶渊明的诗中,自然景色和谐静美,而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如鸟与林、鱼与水。

(二)在陶诗的理想国里,呈现了真淳和谐的人际关系

陶渊明厌恶虚伪的社会风气,痛感“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二十),认为移居田园、坚守自然可对抗庸俗世风。他在诗中表现了田园中人诚朴快乐的形象,描绘了人们和谐共处的乡居***。如《移居二首》中的描述: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一)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其二)

在第一首诗里,诗人说他想居南村的原因是听说那里多有淡泊之人,邻里往来,纵谈往昔,奇文共赏。在第二首诗里诗人说到春秋天好,登高作诗,邻人过门相呼,喝酒闲话,总不厌倦。这里远离危险的***治风波、黑暗虚伪的浑浊官场,人们相互之间毫不设防,和谐而真淳。作者在为官时盼望归田,认为淳朴友好的人际关系更适宜于人类生存,这可以说是他对人际关系的一个理想。诗人多次描写了这样的邻里关系,如“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酌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饮酒》十四)等。在诗人的笔下,披草来往,松下共饮,人与人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亲切真淳之情。

由以上论述可见,陶渊明的田园诗自然是美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上述诗歌大多是他五十岁之前所作,那时归田不过十年,生活也尚宽裕,田园曾是多年的梦想,因此他眼中的田园一切都很美好。诗中描写的读书耕地、弹琴赋诗、采菊饮酒、邻里相契这种田园生活正是诗人中年时的田园理想。

陶渊明具有自然、和谐、完美的人格,任真自得,固穷守节。晚年他生活逐渐困苦,天灾虫害,屡有不幸,“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愈老愈困,甚至有时要靠乞讨生活(《乞食》)。但他并没有因此麻木,在对现实失望后,重建了自己的田园理想。这集中表现在《桃花源诗(并记)》里面,他描绘了一个桃花源世界,那里景色优美,没有剥削和压迫,“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男女耕种、怡然自乐,人与自然、人与人都是那么和谐自得,生气勃勃。它集中反映了陶渊明晚年的理想,也是陶渊明田园与社会理想的终极设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陶诗中,除田园诗外,咏史诗、抒怀诗、刺世诗和杂诗,常常也有描写田园的诗句,如“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停云诗》),“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归鸟》),“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拟古》其三)等等,这些诗句可以说是田园诗描写的补充,它们和田园诗体现了一致的感情。

二、陶渊明的田园思想和实践

陶渊明是个士人,读过很多书,曾经也是“猛志固常在”,在短暂的出仕生涯中,他对官场的黑暗险恶感到失望。在归田后的二十余年左右的时间里,他虽然也不时想起大济苍生之志,自感壮志未酬,因而伤感以致难以入眠,不过,他还是在农村待下来了,无论生活优裕还是困苦,他都固守田园。他的诗歌和行事显示,他不仅是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还是一个踏实生活的人。正是因为他深入农耕生活,真正懂得田园的苦乐,所以其田园诗尤其是后来的作品写得愈加朴实真切。这一点正是后来的田园诗人难以企及的。

(一)崇尚自然的田园思想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具有抱朴含真的自然天性。《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集中体现了这点: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草木繁茂,环绕房屋,我爱我屋,或耕或读,没有达官贵人登门,也少了老朋友的拜访,清静悠闲,酌酒摘菜,雨微风好。只有对自然具有深切的热爱之情,才能把自然描绘得如此细致真切、富有情意。

由于这种质性自然的气质,陶渊明萌生并发展了崇尚自然的田园思想,在诗文创作中体现出浓郁的哲理意味。如《自祭文》中写道:“茫茫大块,悠悠高曼,是生万物,余得为人”,从天地宇宙的广阔视野中看到人只是自然万物的一种,人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委运任化随顺自然、居于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可以说,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返回自然的思想,包含着对于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虽然它的方式只是消极的逃避,其中却有反抗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陶渊明对社会的不满与厌恶,主要是因为社会道德的堕落以及因此导致的人性的扭曲,他努力探求一个抱朴含真、自给自足的社会。因而,陶渊明不仅爱田园之景,而且尊重农人及其劳作,劝人耕种。如《劝农》诗中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此诗写道人们自古以来就通过种田,达到朴与真的境界;民生就该勤劳,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不仅劝勉农人,也有勉励自己的意思。诗曰: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藐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歇,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早年朴素的田园思想和劳动观。虽然儒家先师孔子早有遗训,要忧道不忧贫,但是陶渊明没有被先人的教训束缚住,他有自己的思想。他认为强迫自己去接受先师的思想,不如背着农具欢欢喜喜地去干农活。

中晚年的陶渊明躬耕愈久,愈加深刻地体会到朴素的人间真理。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在收获稻谷的过程中感悟到人生之道衣食为首,这看似简单的常理,却往往被追逐功名和坐而论道的人们遗忘。

现代工业社会造就了诸多自然生态灾难和人类精神危机,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于观照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二)农耕劳动,身体力行

陶渊明与其他山水田园诗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愿意身体力行,参加农耕劳动,很多诗歌都记叙了他的劳动生活。如《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全诗叙述描写,十分真实:辛勤种豆,豆苗反而没草长得好,这真有点可笑而又无可奈何;早出晚归,道狭草长,衣裳被露水沾湿,惟愿收成不错。一个没有真实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这种情景的。

陶渊明四十四岁时家曾遭火,此后家境便逐渐穷困,但在困境中他仍然踏实地生活生产。在《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里他提到自己已归田,从事农耕多年,人渐渐老去,但仍然没有放弃农耕。在自然和劳动之中,人往往会更深刻地理解自我和世界。正是这样,陶渊明的诗真实而深刻,无矫揉造作之病。

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篇3

王维能诗善画,在他的田园诗里,农村的景物是那么清澈明净,田园的生活是那样的悠闲,安详。在这些以静穆为基调的田园景物中,野老,牧童活动的姿影,也像水光山色一样被诗人安排得和谐而又闲适。他的山水诗也如一幅幅清新美丽的画幅,使人读了有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王维对绘画也很有造诣,他以画理作诗,创造出一种与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韵的诗歌。他的诗善于通过细致的描写,精巧的构***,和谐的色调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善于用几句话就简洁地勾勒出一个画面,表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王维诗歌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有诗情画意。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中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非常中肯的。

的确,王维的山水诗往往不求词藻华美,而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并且在诗中表现自己的性格。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幅很美的秋山黄昏***,雨后秋山,空气是那样明净,湿润和清新,静谧而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松林,清清的泉水从溪石上淙淙流过,竹林深处传出一群少女的欢笑声,一支小小的渔船顺着溪流而下,掀起一阵涟漪,使溪里的绿荷随波荡漾。这一切令人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宛如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更如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王维多才多艺,不仅善于写诗,也长于绘画。他开创的水墨渲染画法,笔致简约而风格淡雅,深为后世推崇。明末的董其昌将他尊为水墨山水画的南宗鼻祖。《山居秋暝》的景物描写也明显地受到他的绘画风格的影响。此诗描写景物,不捕异猎奇,不用重彩繁笔作工细刻画,也不用瑰丽的词藻进行涂饰,而只是以简约疏淡的笔触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以形写意。如有绘饰,如以“空”饰“山”,以“明”饰“与月”,以“清”饰“泉”等,也仅是略加点染,意到即止。整首诗的景物描写,如同是一幅极其简单朴素的白描,轻描淡写,虽未穷形极相,然而着笔成绘,画意盎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而恬静的***景。这幅秋景,一扫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感伤情调和灰暗色彩,显得清新而富有生气,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诗的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秋色,希冀隐居其中的意愿,同时也有着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积极因素。又如《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于山翁。

全诗都是白描的写法,其中间四句描写眼前流入长江的汉水,是实写;而汉水在天地外的奔流,看上去似有若无,是亦虚亦实。‘郡邑’二句,不仅道出了远近关系,而且更进一步作了无限的想象。这种虚实相间的粗线条勾勒的手法,写出了水波山光的气势,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悠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维诗中还往往采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形形式式,又以统一的情调组合起完整的画面。如“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浓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两句,在这里,诗人不只是没实写海上景象,而是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颜色“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画。我们看,波涛在不停的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的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诗人借怪异的景物形象和交织变幻的色彩刺激读者的感官,唤起读者的感情体验,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直接传达给了读者。王维确是着色的高手,他笔下的色彩往往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消极的附属物,而是创造环境氛围,表现主观情感的积极手段。这两句诗利用色彩本身的审美特性来表情达意,很富创造性。又如《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此诗不但有大的构***,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的描写,使我们先见画,后会意。他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了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就给人以直观印象。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我们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新的画***。

王维常在诗中运用作画技法。“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的画学六法之一,画家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来组成一个整体,王维在诗中运用了这种方法。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稚麦苗秀,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在前八句分别叙述农家的各种景象: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徐徐归村,老人迎候牧童,野鸡鸣叫,蚕儿吐丝,农夫絮语――这种种景象,乍看起来显得比较散漫,但第九句“即此羡闲逸”一句中,“闲逸”二字便是点睛的一笔,将所有的景象贯穿起来,。这样看来,这些景象就以“闲逸”为主题,构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

还有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总体构思是通过对山水风光的描绘,来反映作者的隐居生活和情感;在具体的作品中,各有着不同的安排,每首诗都是一幅***的画面,合起来又是幅和谐的全景,与国画中的“通景画”有相似之处。

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篇4

关键词:陶渊明 园田居 感情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陶渊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参***、彭泽县令等官职,后因厌恶官场的污浊风气,遂退隐田园,直至终老故去。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陶渊明描写田园风光为主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把田园自然风光看成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看成一种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完全对立的另一理想境界,因而竭力把自己的社会***治理想,人格理想对象化,使田园和自我精神融会为一。如《归园田居》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品一开始就交代了归园田居的原因是热爱自然的本性。“所以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韵致兴趣,而去做官则完全是错误地落入了尘世的罗网。把世俗社会的荣华富贵、权位势力视为扼制人性的罗网,这就突出了诗人爱自由、厌尘世的性格和人格。“一去三十年”,是说厌弃尘世的懊悔心情,这种懊悔心情反衬着已经超脱尘世回归园田的欢快心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鸟归山林,鱼得潭水,故旧相逢,怡然自得,分外亲切。“开荒南野”“守拙归田”则是回归园田之后生活的实写。归园田后,要“开荒”,要“守拙”,而这正是居官场吃俸禄,巧取豪夺的鲜明比照。这样的比照正突出了诗人躬耕自食安贫乐道的高贵品格。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远村暧暧,墟烟依依,狗吠深巷,鸡鸣树颠,这是多么温馨静穆的意境呀!虚实并举,动静相生,益发洋溢着一种田园诗画的韵律之美。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却出自于诗人自我欣赏的目光,可见无处不浸含着诗人本性的恢复,理想得以满足的欣然。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尘杂”, 无车马的喧闹,没人来打扰,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自己的了,任由自己支配。守拙与适俗,田园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林,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田园也并不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这一点诗人并不是没有看到。陶渊明不是以悲观主义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而以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来对待它。因而在诗人眼中,那突来的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房前屋后的榆柳桃李,远处的袅袅炊烟,近处的鸡鸣狗吠,是那样的充满生机,又是那样的恬淡和谐。他是带着一种哲学与美学的眼光看待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诗人在他的田园中,虽也像农夫一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他以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觉、审美情感去感知、体悟艰辛的田园生活中难得的安静与安详。过去在官场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不安与恐惧被完全抛之脑后。唯其如此,他才能够把艰难困苦的田园生活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充满诗意,陶渊明生活在诗意里,做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没有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一种和解,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

总之,陶渊明与园田居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

参考文献:

[1]《陶渊明》 梁启超著 商务印书馆 1923年1月

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篇5

【关键词】 孟浩然 田园诗 白描

【中***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89-02

东晋末年,陶渊明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悠闲恬静的情调写了不少描绘田园生活的诗篇,从此开了田园诗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继陶渊明之后也有继承者,但却很少有发展。直到盛唐时期,孟浩然的出现,才使田园诗走向了一个强盛时期。他继承并发扬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成为了田园诗的又一代表人物。

孟浩然继承和发扬陶渊明的田园诗风,首先是因为他对陶渊明人格的推崇。“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李氏园》),“尝读《高士传》,最爱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游》)。因此孟浩然也追随陶渊明把笔触伸向恬静安谧的田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其次与孟浩然的生活经历有着很重要的关联。他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才入京举进士,不第而归。又由于性格刚直耿介,不愿委屈自己去巴结权贵,最终只能回归田园,以布衣终其一生。简单的生活经历,使孟浩然的诗歌题材比较单纯,田园诗就是他隐居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他的田园诗,在对陶渊明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 沉醉田园,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园生活

孟浩然对陶渊明的人格是敬仰的,在生活方式上,他也追随着陶渊明的脚步,求仕未成,回归田园,在恬淡悠然的田园生活中来寻找自己精神的栖息地。沉醉田园,尽情去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园生活。

《过故人庄》这样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这是怎样一幅充满生机,毫无负担的农家生活***景呀!老朋友杀鸡做饭,邀请我去做客。田家没有山珍海味,一盘肥鸡就是待客的佳肴,何其亲切。一路进庄,葱茏茂密的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远处连绵的青山给田园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到了老朋友家,临窗把盏,看着窗外的打谷场和翠绿的菜园,家长里短,细细碎碎,说的都是有关农家收成、年景的轻松话题。不觉时间溜走,该告辞了。临走时,率真地向主人表示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还要来观赏。在这里,一盘家常的菜肴,一碗自家酿的美酒,清幽宁静的村庄,远处的青山,再辅以家常话的絮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亲切、美好。身在这样的田园中,如何不叫人心情愉快呢。

再来看《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农家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年过四十的诗人不做官,但却担忧农事,于是就和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农夫唠唠家常,扛着锄头随着调皮的牧童去田里劳作。田间地头,大家坐在一起,说到今年的年成气候,都说一定是个好年景。荷锄耕作,期盼好的年景,说到是丰年时,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诗人是的快乐。农家的生活虽苦累,但却没有纷争,没有精神枷锁,是轻松的,随性的,这不正是诗人想要拥有的生活吗?

田家的生活是平淡的,但其中也充满了情趣。这首《戏题》(又作《戏赠主人》):“主人客醉眠未起,主人呼解酲。已言鸡黍熟,复道瓮头清。”这是一组“客”与“主”的对话,诗人喝醉了还没醒过来,热情的主人又来了。“饭做好了,鸡也炖好了,快起来喝好酒吧”。“呼”、“已言”、“复道”,把主人的热情好客形象表现了出来,又反衬出了“客”与“主”之间的熟稔,“客”已融入到了这地地道道的农家生活,妙趣横生。

在孟浩然的笔下,农家热情,农人勤劳善良,田园静谧安详。身在这样的氛围里,心情自然快乐充实。

2 简单勾勒,白描平淡朴素的田园风光。

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篇6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⑴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⑵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他的田园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⑶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⑷,十分精辟。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⑸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但笔者觉得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呻吟,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注释:

[1]《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版.第2页

[2]《饮酒序》.陶渊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版.第4页

[3]《溪诗话》.黄彻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版.第46页

[4]《与苏辙书》.苏轼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版.第9页

[5]《论诗绝句》.元好问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文初.陶渊明论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篇7

这类诗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但诗中绝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描绘,更多的是诗人灵性的抒写。因此,在鉴赏此类诗歌时定要谨记“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结合作者生平、性格以及此时境遇来具体体悟解析。一般来说,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愫的审美所在,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我们在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鉴赏山水田园诗,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意象特征及其寓意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鹭作为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在《积雨辋川庄作》诗中展现出的是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用“细雨”这一意象来营造宁静、恬淡环境气氛。“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约客》用“蛙声”来表现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诗人悠闲的心情。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对诗歌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为表达诗歌特定情感服务,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同流合污;或是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的生活;或是复返自然,享受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如谢灵运的《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涟漪,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似少女的青丝,照镜自媚,营造出一种清丽空灵的意境,其中有着一种孤高之气,渗透着诗人经历仕途风霜,企望故宅一憩的心境,也正体现着他负才自傲,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

3.领会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鉴赏诗歌时,不应停留在字面的浅层意义上,更多的时候,而是要结合作家生平遭际以及时代背景,深入探究诗歌当中蕴含的深意,即“知人论世”。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方得鉴赏之妙。如《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诗下对作者有一个这样的“注”:“作者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有了这样的背景,再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就不难发现,这里作者是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典,表达自己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他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渲染、白描等。其中从听觉角度来说,有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两种手法,其区别在于表达的重点不同,前者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后者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显现出了月夜之下山中的静谧之感。从视觉角度分析,有不同色彩组合映衬给人以“如在眼前”之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会运用一些描写技巧:渲染,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白描,例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极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此外,还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下面我们以2006年辽宁卷苏轼《东坡》为例,来分析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思路。

东 坡①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在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中,苏轼很少出现,他似乎与山水田园关系不大。但诗下的注释为我们解题提供了方便,它表明了当时作者的境遇,而苏轼此人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他的性格和诗歌风格都很明朗,这一切都便于我们“知人论世”。东坡对当时的作者来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苏轼躬耕其中之后还自称“东坡居士”,可见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在月亮清辉的照映之下,东坡之景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能够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而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视险如夷、以险为乐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下面来看看当年对于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考察的,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解题思路从中也可见一斑了。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篇8

大济苍生幕江州,十三仕宦不堪垢;宁弃彭泽五斗米,折腰不见浔阳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开创了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做诗的先河,创立了田园诗派,为历代诗人所推崇。其田园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文风且进入了更为纯熟的境地,达到了古朴的歌诗里程碑的高度;其以质朴的语言、率真的情感折射出独特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人生观点以及物我互化、心与道冥的相融境界。

1陶渊明田园诗概述

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对真实的自然、美好的田园的描绘,对农民的友善以及对情感的真实流露去反映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至美的境界;把玄言诗注疏老庄的玄理化为日常生活的哲理、把诗作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这在玄言诗笼罩诗坛的魏晋,如一缕春风、沁人心脾;其开拓的以"情感率真、风格淳朴"为主要特征的田园诗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全新领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陶渊明田园诗质朴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于弃官归田之后,诗人将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和劳苦大众融为一体,把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欢乐的劳作之中,语言质朴平淡,如促膝话家常,无事雕琢、绝少用典、鲜见铺排、色彩清淡,如《读山海经》一:"孟夏草木长,……不乐复何如?"诗人将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与似无关联的意象相结合,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田园气息:"种豆南山下",享受劳动的艰辛与欢乐;"俯仰终宇宙",回想归隐的自由和畅然,平凡人生的真味跃然纸上,细细品来,如沐春风,似饮甘泉,写意自然却又醇厚至美,耐人回味。

3陶渊明田园诗质朴语言折射出的率真情感

3.1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真田园的热爱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澄澈的心胸、白描的手法,为诗歌创造气韵生动画境的同时,又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真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把士大夫所居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将投身其内的人们看作"羁鸟"和"池鱼",把退出官场看做是冲出了"樊笼",重返回"自然",表达了作者对丑恶的上层社会的鄙视与鄙视。诗人花大量笔墨详细地描绘了纯真、实在的田园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真实、对自然发自内心的钟爱。诗中,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奢侈、欺诈、猜忌的士大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比,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再如《饮酒》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本诗取材于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情感真挚,无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使人读来自然而然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其悠然冲淡的情致,倍感自然、亲切。诗人通过真实的劳动才体会出只有当远离了污浊的官场、避开了屈膝逢迎、尔虞我诈的喧扰,进入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才能拥有恬静而真实的心境,也算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3.2对劳动生活的真情流露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的反映了劳作与情感,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们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从杂草丛生的小径上披星戴月、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白描影像,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农事活动和田野风景充满了热爱和欢悦之情,《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说到:"平畴交远风,……即事多所欣"《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这不仅表达出作者与士大夫阶层寄生观点完全相悖的凭借劳作而生活的思想,还表达出作者不畏艰辛、无惧困苦的顽强精神。

3.3对贫困田园生活的同情

陶渊明还有不少田园诗描绘了田园生活真实存在的贫困。《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讲到:"夏日长抱饥,……及晨愿乌迁。"这些绘田园真实贫困的诗虽然只是作者晚年遭遇天灾、屡受饥寒的境况,但是,我们依然能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当时的农民们那种更加悲惨的贫苦生活。

3.4对压抑情感的抒发

田园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他热盼自己能做稷契一样的人物。但是,他壮志难伸、几经重挫,虽转托田园、竭力使自己埋没于田野,甚至借酒浇愁,迫使自己顺应自然,最终,这些都不能彻底消除他壮志难酬的苦闷。《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我们能够体味出诗人在虚掷光阴时陷入极度矛盾的狂躁心境。诗人根本不能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诗人奋笔疾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还以《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直指"肆威暴"的人一定会得到悲惨的结果;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讴歌了不惜牺牲生命去刺秦的壮士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第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这正说明了诗人的心底永远燃烧着一簇不可磨灭的火焰,这是诗人内心不屈的真实表白。这"冲冠一怒"的背后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割弃的重要组成。此外,诗人获悉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以及《拟古》(其八)的"少时壮且厉,……张掖至幽州"等诗句中,我们还能品味出诗人倾心关注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4结论

陶渊明田园诗中,处处都会折射出诗人的率真情感,时时都在演绎着诗人说不完、道不尽的复杂思想情怀。

参考文献

[1]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篇9

摘要:大唐时代及个人经历使王维的思想心态呈现出前后两种特征,这两种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产生差异。从前期的多游侠边塞,呈阳刚之气,到后期的多山水田园,富阴柔之美,题材风格的变化,无不受其心态特征的影响,而其独特的心态特征又受其时代、经历等客观存在的制约。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州人。父亲早逝,母亲笃信佛教,对王维影响很大。王维聪颖多才,21岁中进士,为大乐丞,因属下伶人擅舞黄狮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后得张九龄赏识,擢为右拾遗,后升至吏部郎中、给事中等,又受张罢相牵连被派往边地慰***,并留滞节度使幕为判官;安史之乱中陷贼并被迫做伪官,两京收复时因此获罪下狱,因其曾写反乱思主之诗《凝碧池》及平叛功高的其弟王缙请消己官以赎兄罪之力保,被赦罪降官,责授太子中允,后累迁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一生,基本上与盛唐相始终。盛唐社会的***治、经济、文化、思想、风尚及时代精神对其思想、仕宦、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他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这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呈现出差异。人们往往根据其心态变化所引发的题材、风格变异,将其诗歌创作以4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在大唐帝国如日中天、***治开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民心理蓬勃进取的时代环境中,前期的王维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对社会、人生、功业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积极仕进、自豪自信的心态。

《塞上曲》有“平生多志气,箭底觅封侯”。这是他前期人生理想的宣言,也是此期心态特征的真实写照。由此而来,他在诗歌题材的选择上往往以游侠、边塞为主,兼有***治感遇等,风格上呈现出雄放豪迈的阳刚之气。如游侠边塞诗《少年行》、《使至塞上》等。其他边塞诗如《燕支行》、《老将行》、《陇西行》等,描写边塞战争的雄伟场面,歌颂将士浴血疆场,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和飒飒英姿,豪气干云,神采飞扬,与高岑同调。

与边塞相关的前期送别诗也同样极富盛唐气象。王维有送别诗70余首,占其现存全部诗作的约五分之一。其送别的对象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同乡,一是同僚。送别事由多是友朋赴边、迁谪、落第和归隐之类,其诗中旨意往往跳出同情、劝勉、祝愿的常规和常境,借机发表对时事的看法,对开明***治的向往,表现出积极人世的建功理想和崇高的人格精神。他的送别诗一般都能别开生面,境界奇高,表现出踔厉奇发、壮亢激昂的风格特征。国家的空前强盛,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的空前融通,拓边的空前需要,使唐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成为很有诱惑的现实。建功马上,立业边陲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深入人心,并成为盛唐士子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盛唐诗人大都有从戎游边的经历。王维对自己的游侠和出塞经历有着很豪迈、很精彩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人生理想和时代崇尚的一致性。这种与时代相通的情感和心态特征,也同样表现在其送别诗创作中,如《送张判官赴河西》、《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

王维前期也写了一些***治感遇诗。这类诗批判当时权贵骄奢、贤士坎坷、荣辱不公等不合理的***治现象,抒发怀才不遇、宦海沉浮的愤慨,同情下层妇女的不幸,表明自己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如《济上四贤咏》写四位失意的下层人士的遭遇,表现出当时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

《老将行》既是边塞诗,也是***治感遇诗,诗中写的是一位老将的经历:年轻时作战机智勇敢,身经百战,威震敌营,立下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应有的封赏,闲居在家,寂寞空虚。后边境遭扰,强敌压境,老将***不计前嫌,请缨杀敌,***暮年,壮心不己。诗中既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冷酷无情。

前期王维诗作的山水题材,也同样呈现出明快热烈的色调,如l9岁时写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热爱。

又如《渡河到清河作》、《华岳》二首,或写水或写山。写水,写得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写山,则是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再如《燕子龛禅师》写山间小径的盘曲险恶、山峰的陡峭、飞泉的吼喷、怪石的峥嵘等等,简直可与李白的《蜀道难》相媲美。故《芥子园画传》评此诗日:“王摩诘燕子龛诗,雄奇苍郁,非以李咸熙之笔写之不可。”李咸熙即北宋著名画家李成,其画山水,以力度著称,“骨干特显”、“挺拔坚实”为其特点。可见王维此诗表现出来的雄奇劲健、超拔挺迈之势。

从***入幕、游侠赴边是盛唐的时代风尚,这种风尚的形成,也与朝廷的鼓励***策密切相关。《新唐书?选举志》中有唐代科举把“***谋宏远”一科与选拔***治人才制并列的记载。唐玄宗亦曾明令:不及时行赏有战功的官吏皆斩,能擒贼首的士卒授大将***。这些特别的***策,大大地刺激了唐代读书人对边事***功的关注和投人,***幕中吸引了大批当时富有才华的墨客文人。在唐代布衣才士中,缘***幕而进身的大有人在,有唐以来文人仕途之最达者高适也由此而擢升至散骑常侍,封勃海侯。他在《塞下曲》中心满志得地写道:“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久佐戎幕而官至嘉州刺史的岑参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中更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情壮志。同样,王维以战斗为美,以豪迈为美的心态特征,也是这一时代心理和民族心理趋导的结果。

法国艺术批评家丹纳说:“一个以快乐为主的时代,比如那些复兴的时期,在安全、财富、人口、享受、繁荣、美丽的或者有益的发明逐渐增加的时候,快乐就是时代的主调……那时所有的艺术品,虽然完美的程度有高下,一定是表现快乐的。”王维所处的盛唐时代,***治开明、国家统

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思想自由,民族心理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沐浴在这盛世的阳光之中,王维的心态情感自然也为之感染,怀抱着兼济天下的***治理想,积极地追求功名,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开拓进取、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使前期的王维能以开阔的胸襟、炽热的情怀、辽阔的视野、酣畅的笔墨刻划游侠风采,描绘边塞风光,反映边塞感受,表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唱出高亢奔放的时代强音。风格豪放、境界壮阔、情调激昂、笔力雄健,流溢着阳刚之气,“盛唐气象”可见一斑。虽然在诗歌史上他没有被称为边塞诗人,但他确是盛唐第一个大量写作边塞题材的诗人,是高适、岑参之前边塞诗的最富有者。而这类题材的择取和阳刚风格的形成,又是大唐的时代环境、精神风貌及本人经历对其思想心灵感召后作用于其创作的结果。

二、平和淡远、宁静超逸是王维后期心态的主要特征。

由于时局、经历等原因,40岁以后,王维的思想、观念、心态发生了极大变化,对仕途的失望、对官场的畏惧,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性,使他在难舍仕宦的同时,又对社会世俗失去了往昔的乐观执着;佛理禅旨的感悟、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吸引了他的情趣和心灵。他在田园里呼吸着无忧的空气,他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心态变得平和、淡远、宁静、超逸了。这一心态特征的变化,使他在创作中开始注重对这些带给他慰藉的山水田园题材的择取和心灵感悟的抒发。王维的这类作品,代表了盛唐山水田园题材创作的最高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诗坛上的大师地位。

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又工草书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兼艺术家。这些饱含感悟的姊妹艺术对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能以诗人、画家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世界,感受生活,并把所见所闻所感用诗、画再现出来,形成一种既有神韵又有情味的美妙意境。在创作中他善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作用,唤起人们对光、色、音、态的联想,呈现出宛然在目的生动***画,托物达意,立象传情。苏轼对此评价极高:“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最能代表他后期创作特色的是在宁静超逸、平和淡远心态作用下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山居秋暝》展现秋山雨后的清新气象,《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等写深山溪涧或寺院幽清的景象,而《皇甫岳云溪杂题》5首、《辋川集》20首则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多写得精致美妙,脍炙人口,犹如精美的绘画小幅。描绘田园风景的诗作有《赠裴十迪》、《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等lO多首,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王维把山林描得清幽雅秀,令人神往,把田园生活写得和平宁静,引人入胜。这些作品,表现出诗人对清幽山林和优美田园的感悟与陶醉,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与留恋。《辋川集》是王维后期山水田园绝句的代表,它反映了诗人的隐居生活,描绘了辋川的自然景致,表现出陶醉于其中的情趣感受,呈现出独特的空明宁静的阴柔之美。

王维后期诗歌中常有“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谷归人少”等等。这些“空”字由于后文的意象,不能作“无”和“没有”义来理解,这种“空”是诗人对眼前景的一种心灵感悟,其中内涵着万物生命的实有和灵动,是“空而不空”的特定状态。“空山不见人”,却能听到人的生命之声;“夜静春山空”,却有桂花的飘落和鸟的歌唱。可见这“空”中自有生命的流动,自有诗人独特的心灵感悟。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和田园风情的同时,都流露出诗人闲逸宁静的情趣和心态,透出佛学禅理的旨趣,表现出对现实漠不关心的情绪。表面上看,其思想心态是消沉颓唐的,但从其深层意蕴和后期创作总体倾向看,王维的“万事不关心”只是对现实仕宦的不关心,对山水田园之美他不仅“关心”,而且迷醉;他的“寂为乐,闲有余”是摆脱世俗利禄烦恼后的另种层次的生命感悟和生存方式,精神并不沉沦;“伤心”而销向空门,是对世俗险恶的失望和寻求心理慰藉的一个方式,这一方式引导他从另一角度理解人生和陶醉真善美的山水田园。从当时的现实状况看,玄宗沉湎声色,昏庸无道,贤者被贬疏,奸佞却当权,***治黑暗,权贵骄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等日益滋长并渐趋激化。而在这种情形下又不能决然离去的王维,要么与之斗争,要么同流合污,要么亦官亦隐、身官心隐。王维最后选择的是后者,走了一条既适合自己又无害他人的淡漠仕宦、寄情山水、研悟禅佛之径。根据当时朝廷、社会及王维个人的具体情况,应该说这一选择是正确的,是适合包括王维在内的大多数正直官宦设身处地的实际状况的。此时的王维倘若采取“积极”的态度,只能有两种形式:其一,与之斗争,结果是“玉碎瓦难全”;其二,同流合污,结果又与心志相违。无论王维选择何种“积极”形式,都将既是个人***治的悲哀,也是民族文学的损失。从某种角度看,现实中的王维似乎只能走这条貌似“消极”、实不得已、确也并非消沉的道路,并由此创造出其彪炳千古的人生辉煌。我们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审视王维后期的思想、心态、行为及创作,而不应超现实地简单武断地评判王维后期的思想心态是消沉颓唐的。由于现实和心态的变化,此期王维淡漠的对象只是仕宦功名,而对山水田园则情趣盎然,且渐深渐浓。诗人的追求仍在,志趣仍在,就不应该说其心态真的消沉颓唐了。由对仕途功名的热衷,转为对山水田园的钟爱,新的生命意义、价值取向使他寻觅到新的生命空间和独特自我,获得了另一番人生乐趣,心态特征也由前期对仕宦的乐观进取、自豪自信,转为后期的超脱飘逸、宁静淡远,并影响和作用于其诗歌创作。应该说这是王维对社会人生、宇宙自然的另一种理解和诠释,这种心态特征仍然是主动、积极、健康、充实的。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真正地理解王维以《山居秋暝》为代表的后期山水田园诗,在明洁空灵禅旨中所呈现出的生机与情趣,很难真正理解其中蕴喻的诗人对理想社会和高尚人格的期冀与追求的深层意蕴。变化了的心态特征带来创作题材和风格的变异,诗人开始更多地择取山水田园题材,并创造出空明宁静的独特风格境界。

王维在给好友裴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由此可见,在对自然山林的爱恋和陶醉中,其心态特征是主动、积极、充实的。新晨

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篇10

摘 要:陶渊明与孟浩然是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诗分别代表了诗歌的两种发展方向:田园诗和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他们诗歌的相似和相异处进行分析,力***解释出陶孟诗歌的特点。

关键词:山水诗;田园诗;相似;相异

自从南北朝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以来,中国的诗坛上又多了一种新题材和新的诗歌动向,并一直延续下来。其中以陶渊明和孟浩然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将山水田园诗演绎的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分析山水田园诗自然要以他们为范例。这样才更见得条理清晰,使人信服。

陶诗的题材主要有五大类:田园诗,咏怀诗,行役诗,赠答诗,咏史诗。但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田园诗。可以说,陶渊明整整开创了一个诗歌流派,他对田园的热爱是非同一般的。孟浩然也是一位隐逸诗人,他偏爱山水田园,写下了很多清新风格的华丽诗篇。

一、陶孟之同

同样是怀才不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只向往于山清水秀田园中,同样是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怀有崇高的人生期许,并有着深深的济世情怀。也同样都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华丽诗篇,为后世所垂范,同样的风格却是清新秀美,一泄千里,风光无限。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都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生活的简朴表现出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饮酒,或登高,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①也正是由于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豪迈情志,他才得以遨游天地之间,探寻没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怀。无论如何,离开田园的陶渊明是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真正的隐士的。于是,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强调:“闲静少言,不幕虚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屡仕屡隐之后,陶渊明终于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归隐田园,忘却故我,努力创造适合己居的山水田园生活。在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中,他开头便发问:“田园将芜胡不归,即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归隐对他来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是一种彻底的释放,有一种历经千山万水找到家园后的归属感,安定感。

孟浩然也是同样,他在早年曾有入仕的愿望。他发愤功名,他勤奋读书,但是最后却没有换来他想象中的荣耀和地位。他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是赠给张说的(一说张九龄),“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的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故诗写得境界宏阔,气势壮大,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孟浩然秉性孤高,不愿折腰屈从。当他求仕无门,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于是,走向山水,寄情于自然之间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他写下了《宿建德江》《过故人庄》《耶溪泛舟》等优秀诗篇。可以说,孟浩然的这种性情正造就了他在山水田园诗中的游刃有余,造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不同凡响,让他在山水间充分体味到了难以言说的自由与欢乐。陶渊明大概是受了当时社会习气或者文坛风气的影响,他的诗风一直都是平稳畅达,清新自然,朴实无华。那首《归田园居》中“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的明白如话,让人一目了然,那种平民生活的***景跃然纸上。不用多想,即能看出作者闲适自安的心境,诚无愧为田园诗的楷模。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也是如此,“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同样的明白如口语,生动活泼地展现了一副农家乐,那种清新的笔法跟陶渊明如出一辙,似乎是有意模仿吧!这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他们的诗风关于田园的描写就是如此的相似。甚至连那首脍炙人口的《春晓》,也透漏着些许陶诗的风格和烙印。诗人自身境遇的相仿本来也可能引起他们诗风取向的相同吧?在我看来,这只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拥有高洁的人格,坦荡的品性,智慧的心灵和不屈于世俗的特立独行。于是,成就了他们的生前身后名。

二、同中之异

虽然陶孟诗是如此的相似,但是不怀疑他们也有相异的之处。先从题材说起。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②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诗属于田园诗,而孟浩然的绝大部分诗应该归于山水诗,这也是两种不同的诗歌描摹对象。陶渊明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是一种开创。他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韵味,发现对他来说有重要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由此,我们读到了日间劳作的场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我们仿佛切身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深深地为陶渊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的诗风所打动。

其二,孟浩然较之陶渊明,对山水的刻画更多,更精。如他的《耶溪泛舟》:“落景馀清辉,清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这四句清新自然,一副落日的美景立现眼前。孟浩然对山水情有独钟,他所向往的也正是这种泛游于山水间的旅居生活。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华子冈》:“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稀。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两首诗都写得大气自然,感人至深。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省静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了出来。③他的语言是省静的,但比陶渊明的朴实更显得空灵透脱,自有一种不输陶诗的风范。他的语言似乎更加优美,更加清晰,更加灵动,更加秀逸,深深地吻合了山水那种灵秀通透的美感。

其三,我们了解陶渊明,还可以看出,除了诗的题材和手法并不一致外,诗风也是不尽相同的。陶渊明的语言通常是平静的,但那是具有高密度的平静。平静的内部,复杂而浓厚,并在激烈碰撞冲突。就像深渊之水,表面沉睡在一片令人静穆的碧色之中,可在它的底下,几股相互矛盾冲突的潜流在撞击着,争斗着,它们的力量的平衡产生了表面的沉静。④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陶诗比孟诗更深沉,更老练。孟浩然显得比较率直,比较豪爽,虽然他也有不平,但他更达观、更能释然。

要之,两人的诗风有相近,也有相异。我们在研读他们作品时更多的是一种享受,是对山水田园的敬畏,也是对自然人生的热忱与殷切的盼望。虽然诗风有别,但是诗意确是如此的相近。特别是两位诗人驾驭语言的技巧,更是炉火纯青,妙手天成,这尤其值得我们探讨与思考。(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

注释:

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教出版社,63页。

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教出版社,63页。

③ 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高教出版社,320页。

④ 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章培恒等译,185页。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2] 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3] 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高教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10篇

学习

运动会绿色环保口号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运动会绿色环保口号10篇,内容包括运动会关于绿色环保10字押韵口号,运动会霸气口号超拽绿色环保。其实我们要做的也很简单:每当有用完的废电池不要乱扔,应集中交给回收站处理;每当有生活垃圾要扔掉的时候,应认真地进行垃圾分类,再

学习

廉洁教育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廉洁教育论文,内容包括校园廉洁教育论文1500字,廉***教育论文一千字。廉洁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要求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大

学习

文艺部工作汇报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文艺部工作汇报模板,内容包括文艺部工作总结范文模板大全,文艺部个人简历工作汇报。四、年10月27日,文艺部配合女工部完成了第二届刺绣展。五、年11月9日,文艺部配合体育部完成了院教职工与经管系篮球队进行的“毕业杯”篮球

学习

快递实训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快递实训总结,内容包括快递实务实训总结怎么写,快递实训心得体会。Keywords:analytichierarchyprocess;campusexpresssupermarket;productiontrainingbase;constructionmode;Xi'anInstit

学习

林业大学本科论文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林业大学本科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林业本科论文怎么写,南京林业大学论文模板。1.1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

学习

技术职称专业技术工作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技术职称专业技术工作,内容包括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通用8篇,职称申报专业技术工作经历80个字。第一,材料的准备。职称的评定在我国的历程是十分漫长的,申报的历程也一样漫长。在现如今,职称的评定主要是以考试来定的,这样,经历的

学习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最后一次讲演教学反思,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

学习

幼儿园园长个人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园长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幼儿园防拐骗演练活动园长总结,幼儿园园长培训总结及收获。一、落实制度,明确分工1、落实制度:在往年的基础上,把各项制度落实、实施。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提高教师的职责心,以及做事的进取性。2、明

学习

重阳节经典的古诗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重阳节经典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宋朝关于重阳节的古诗,重阳节的古诗练字作品。经典中富含传统文化。我们以节日诗歌为例,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

学习

感恩教师的诗歌10篇

阅读(34)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古典诗歌当中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无数的思想、情感和智慧。通过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习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素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优秀的

学习

中秋节祝福语大全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祝福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给老公发中秋节祝福语,中秋节朋友祝福语。2、月影摇晃着欣喜,快乐洋溢着心底,花朵飘香着日子,月饼甜美着惦记,心愿徜徉着欢喜,祝福泛动着涟漪,心绪调剂着信息,只为送给你。中秋快乐!3、中秋佳节明月

学习

冬日情怀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冬日情怀10篇,内容包括关于冬日的优秀文章加感想,冬日的感悟随笔。早晨醒来,发现外面的天灰蒙蒙的,不带一丝太阳的痕迹。和烈日炎炎的夏天形成了鲜名的对比。我想这就是寒冷的冬天带来的信息。坐上爸爸的车,外出买菜,突然觉得,街

学习

联谊会方案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联谊会方案10篇,内容包括举办联谊会的流程和方案,联谊会互动方案。二、活动内容、地点以原沔阳中学68-72同学为主体,邀请健在的原学校老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参加。1、联谊大会。在仙桃市花源酒店大都会举行(大会议程另定)

学习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信息工程论文,内容包括电子工程论文,电子信息工程论文免费***。2.1使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一体化与机械化得以实现诚如人们知道的,所谓自动化技术,就是全面***发展生产力,用机械运作来代替人工操作,最大化的节约人力资源

学习

三年级写植物作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写植物作文10篇,内容包括春天的植物作文三年级,植物小实验作文三年级。坐在车上,翘首望着山上那“万绿丛中一点红”,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激动。渐渐地,那红点越来越大,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远处那片红色,唯恐从我眼底逃走。下了车

学习

放烟火的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放烟火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放烟火的作文怎么写,作文放烟花范文。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铁规模的不断扩大,安全问题显得日益突出。高效洁净的灭火原理及方法是当今火灾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J.Pepi(1995,1998)[2

学习

描写蚂蚁的作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蚂蚁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蚂蚁样子的优秀作文,蚂蚁默默想飞的作文。(1)写小动物重点是描写它们的特征,可以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用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

学习

关于春雨的作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春雨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春雨作文200字,春雨作文500字左右。情感具有感染功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

学习

看花展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看花展作文10篇,内容包括看花作文100篇,写人看花作文大全。天渐渐黑了下来,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体育馆,走向回家的途中松原市宁江区第一小学六年一班付婉娇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学习

关于描写秋天的词语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描写秋天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秋高气爽描写秋天的词语,描写秋天的词语四字成语。【评析】授课老师从山东来到南京,初次接触这里的学生。根据本节课以秋天为活动主题的教学,教师灵活选择了以描写南京的诗歌导入新课,拉近了老

学习

作文成长的故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成长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作文成长故事大全,作文我的成长故事。打开记忆的大门,翻开我成长的故事。十三年前,随着哇的一声啼哭,一个孩子诞生了,姥姥急忙跑过去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当听护士说是个女孩时姥姥乐得合不拢嘴。

学习

描写雪的文章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的文章名篇100篇,描写雪的文章有哪些。写作时,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就进行环境描写。或描写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或描写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如鲁迅的《药》一文的开头就有一段精彩的环境描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