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服务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探索构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村科技服务微观主体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改变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要素构成及其内在作用机理,推动了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体系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宏观形势和***策导向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农民收人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等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这就对农村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探索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新时期科技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这些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许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农村科技合作社,首先是由湖南双峰县农民自发创办的,它通过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等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科技培训、科技和市场信息、小额贷款担保贴息、市场营销、组织农产品加工等服务。他们采取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全县建立了16个乡镇联社,320个村级分社,在850个村设立了科技推广业务员。每建一个基地或发展一个产业,合作社就采取扶术承包方式,与农民签订科技服务合同,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合作社还开通了“6838110”科技信息咨询电话,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县的科技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上半年,人社农户1.2万户共6.5万人,社员人均年收人比当地农民普遍高出300元以上,合作社科技服务收人突破100万元;合作社共吸纳社员投资2000多万元,已为社员小额贷款担保贴息22万余元,并每年拿出15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周边地区得到推广,仅在湖南省娄底市已建立起11家农村科技合作社,入社农户达2.1万户,开发基地37个。
农业科技传播站,是河北省自2003年开始建设的,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和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依托,采取企业主办、专家主持、***府引导的原则,依靠市场机制运行,依靠效益驱动发展的新型农技服务机构。传播站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传播和服务。传播站实行企业化运作,主体投人由主办企业自筹解决。传播站采取主办企业与专家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方法,形成梯次化的专家团队。专家与传播站签订科技合同或以技术、资金人股,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和服务。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新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形成,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截至2007年上半年,河北省农业科技传播站在建试点单位101个,进驻专家348名,开展研究开发项目213个,为企业开发新产品447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695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202个,辐射农户299万户,培训农民300万人次。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初由福建南平推出的,该制度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人手,通过***府积极推动,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等,任职时间一般为1一3年。派出人员与原单位岗位工作脱钩,常年驻扎农村,为农民提供示范、培训、咨询、合作等科技服务,并与农村种养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一大批农村能人在“干中学”,并成长为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示范带动更多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科技特派员制度还带动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等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打造以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的“宝塔型”的新型科技服务网络,推动了农技推广体制的重构。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已有4.5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100()多个县的农业生产一线。通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仅2006年,就组织培训农民890多万人次,引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1.67万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1.41万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万项,形成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0多家,创建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共14500多个,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70多万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农村科技服务港,是北京市2004年启动建设的,旨在依托北京市农村中心、农林科学院等机构,打造一个综合性、基础性的、面向京郊农村地区提供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衔接的有效机制,拓展农村科技服务的渠道,整合、协调首都丰富科技资源和优势生产要素在农业和农村的优化组合,提高农村公共科技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效率,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和能力提升服务。服务港着力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郊区县科技管理部门、各类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的对接;大力拓展依托***府农技推广部门、区县科委、市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的多个服务通道,将科技资源和服务畅通地传到农村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港是新时期***府转变职能,创新科技工作管理方式的积极探索,是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陕西省宝鸡市2000年率先创办的。专家大院多数建在田间地头,配有培训教室、***书资料室、科技咨询室、专家起居室等,专家大院旁边有实验田或农业科技示范园。专家进门能进行科研和培训,出门可以进行现场指导和大田示范,使科技成果进村人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专家大院采取“***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办院原则和“五个一”(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建设方针,探索出专家技术人股、科技服务有偿化等运行机制,形成“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多种运作方式。2003年科技部启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作为典型模式之一加以推广。该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得到推广,仅2004年,各地就引导发展了540个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基地。
农村技术承包制,从1986年开始,山西省开始推行农村技术承包,即有关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其科技人员,同农民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负责解决农民采用新技术成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技人员从农民的最终收成中按一定比例抽取技术承包费。农村技术承包在具体运作中可采取多种形式:按承包对象,可分为对农户承包和对各级***府承包;按承包人组合,可分为个人承包、集体承包和集团承包;按承包技术内涵,可分为单项技术承包和综合技术承包。实践证明,农村技术承包是推动科技进人农村基层的有效机制。例如,20年来,山西省平均每年有1万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农技承包,每年实施各级各类承包项目约1500项,每年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成果近千项次,年新增经济效益近10亿元。
农技服务110,是1998年底浙江衙州市率先推出的。该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状况,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技110网络体系。农技110借助电话、电视、电脑网络,上联全国各专业网站、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下联农村千家万户,采用网络服务、电话服务、农民上门咨询和农技人员下乡服务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便捷、实用、有效、实时地传播科技信息,满足广大农民对技术、市场信息的强烈渴求。农技110服务模式为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通道。2005年底全国已有20个省市开通了不同形式的农技110服务。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经历了***府创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自己创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利益为纽带的专业技术协会多元化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模式的组织演变过程和单一所有制单一所有制与农民集体所有专业合作制共存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制度演变过程,组织和制度的演变过程与我国***府在不同时期出台的相关***策与法规密切相关,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对***府以后制定相关***策意义重大。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建立在农村、为农民及其他市场主体提供各项科技服务的服务组织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与***策环境构成的体系,它主要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支持组织发展的基础设施以及***策环境三大部分组成,核心是组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繁荣农村市场经济、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还可以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府完善服务职能的必要条件。因此,研究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制度与***策变迁,凝练其经验与教训对加速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意义重大。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变迁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科技咨询、技术、信息服务等的个人或机构。由于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分为不同的形式,为了更好地分析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变迁过程,我们以组织的体制变化为主线,按时间顺序来分析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演变。
(一)建国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府创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逐级建立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开始着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一支庞大的技术推广队伍。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推广组织的体制主要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1)1952年~1954年,以县繁殖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农技员为骨干组成的技术推广网络组织体制;(2)1955年~1965年,以区农村站为主体的组织体制;(3)1966年~1978年,以“四级农科网”为主体的组织体制;(4)1979年以后,以县农技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村站为纽带的五级农村推广组织体制。[1]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府直接领导农业推广,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国家农业部门的行***领导,又受上级推广部门的业务指导;科技服务组织是以国家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
(二)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80年代,农民自己创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初步建立。在新的改革形势下,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府农业推广机构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推广对象(由几十万个生产队变为8亿农民)、推广目标(由完成计划任务变为追求利润)、推广内容(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系列化)发生了变化,农民作为相对***的经济主体,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与***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供给之间常常发生错位。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自发地出现了第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由特定农产品的生产者自己兴办、管理、分配,开展专业性技术经济服务的合作组织。这阶段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开展技术交流方面的服务,包括引进、推广实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进行试验、示范、交流信息。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还起到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加强各个专业生产者的联系和交流,提高整个行业的合作水平,促进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
2.20世纪90年代,农民自愿组织,以利益为纽带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与质量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地组织起来,以利益为纽带,以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要形式建立起各类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宗旨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从合作的内容看,包括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产供销一体化的合作;从合作的形式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合作;从联合的范围看,包括农户与农户、集体与集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企业等的合作。
3.2000年以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向创办主体及服务模式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府创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重点开展各类推广、科技评估、标准检测、***策咨询、科技示范等公益性的活动;农民为创办主体的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它是最能代表广大农民利益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其他多种主体创办的科技中介机构,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提供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促进科技资源与其他要素的合理配置。其次,科研与教育机构创办的中介机构成为现阶段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一支有生力量,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利用科研与教育机构的积极性和资源优势,改善和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制度变迁
根据T·W·舒尔茨(1968)的定义,制度就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治及经济行为。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以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而组织是制度变迁的人,离开了组织,就没有了制度变迁的发动者。[2]因此,我们要研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制度演变就要通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来研究,即通过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所有权形式的变化来研究制度的变化。
(一)***府单一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1978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由***府建立并直接领导的,财产所有权属于***府,财***由国家统一拨款,属于公益性组织,实行无偿的技术服务;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在行***上隶属于国家农业部门,但在业务上只受上级推广机构的指导。
(二)部分农民集体所有的合作制组织
20世纪80年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由特定农产品的生产者自己兴办、管理、分配,开展的专业性技术经济服务合作组织,大多是由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经营的农业专业户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中自愿联合起来形成的有组织的合作或分工协作关系。农户作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主体,以***经营者主体的身份,采取自愿原则,参加到专业合作组织中来。在合作组织中,组织成员之间不是雇佣关系,而是以合同协议形式确立权利义务责任相平等的关系,彼此间不存在等级差别。专业合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市场要求,在合作范围内,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调整改善农户资源配置状况,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实现成员经济收入的增加。
(三)***府单一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民集体所有的合作制组织共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为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对原来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了“断奶、断粮”,要求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实施有偿的技术服务,同时授予他们经营农资(农药、化肥、种子等)的权利,以减少财***负担,改革原来低效的管理体制。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地加入到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等合作组织,使合作组织真正成为农民创办、农民管理、农民受益的农民集体所有的专业合作组织。
(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介组织共存
2000年以来,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得到广泛发展,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介机构。***府单一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贯穿于整个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府单一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一种主要制度形式;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专业组织是非营利组织,这种合作制是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基本制度形式;其他各种市场主体创办的股份合作制服务组织是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新兴力量,这类组织主要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根据农民要求为其服务,以营利为目的,股份合作制是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必不可少的制度形式。它是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面向市场的主要代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策的演变
(一)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得益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等国家***策的颁布与实施
1950年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要求农技推广体系应该有中央推广到县;1972年《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的出台,明确规定县以下建立农技推广体系;[3]1980年,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系列服务,并在县乡两级分别建立了农技推广中心和农技推广站,1950年和1972年颁布的***策得到了落实。
(二)《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得到巩固
1993年7月《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入了法制新阶段。[4]1999年7月,农业部、中编办、人事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强调了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重要意义,并做出一系列***策规定,并提出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新路子的要求。[5]
(三)***《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得以迅速发展
199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列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之一,并要求各级***府给予支持,保护其合法权益。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强调,要重视推动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和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推广实用技术和开辟新产业中的作用。1994年,中央4号文件明确提出:“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协会示范章程》,引导农民专业协会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新型经济组织”。1994年,农业部和科技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协会指导和扶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配合、多方合作,为专业协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也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给予优惠***策:“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6]
(四)《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加快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决定》强调“要加强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民办专业服务组织。”[7]1999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强调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明确提出:“要通过改革,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农企业紧密结合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现有县(市)、乡(镇)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要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和水平。要打破地域界限,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2001年4月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8]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逐步形成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实行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等。
四、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制度变迁与***策演变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组织是制度变迁的人,如果说组织是社会游戏的角色,那么制度就是社会游戏的重要规则,[9]组织的存在和演进受制度框架的影响,反过来它也影响制度的变迁。正是在组织不断地追求其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的组合进行边际调整,才有了制度的变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制度变迁也适应这个规则,如当***府创办的国家推广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时,农民自发组织的专业合作组织就出现了,同时农民集体所有的合作制也出现了。***府是一种***治组织,它在影响制度变迁路径和经济绩效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在制度变迁中,***府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变迁主体,任何形式的制度变迁都离不开***府的行为或法令的承认和确定,而***策就是***府行为的体现。
由于***府***策具有宏观指导性,***策的倾斜方向就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各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及合作组织就是在大量***策的支持下发展并壮大起来的,***策的支持使这些农村非***府组织摆脱了后顾之忧,使其真正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为农民服务。而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取的“断奶、断粮”***策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另外,***策还具有滞后性,往往是***策制定出来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得到落实,或者根本没有落实。如早在1950年和1972年就分别颁布***策要求县和乡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但是直到1980年这两项***策才得到落实。虽然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策落实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由此可见,虽然***策法规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由于***策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对***策执行的监督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在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时,就需要***府不仅要制定适合各种科技服务组织发展的***策法规,尤为重要的是要监督***策法规的执行,使***策落实到实处,为农村各类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公平的发展环境,以促进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翔,胡俊鹏,张俊杰.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6):68-72.
[2][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制度、契约与组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潘宪生,王培志.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J].中国农史,1995,(3):94-99.
[4]李瑾,张宝成.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1994,(2):1-6.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眼宏观转变机制确保机构和队伍稳定[J].农村合作经营管理,1999,(12):16.
[6]顾龙生.1991~1992两年历程的记录——《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简介[J].***的文献,1994,(4):57-60.
[7]李剑阁.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学习***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引言的体会[J].北方经济,1998,(11):18-26.
[8]期刊评论员.要正确把握好改革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方向[J].农村合作经营经济,2001,(7):1.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需条件。作者认为我国应构建一个服务组织社会化、推广主体多元化、服务全程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和产业化带动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面向“三农”提供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与拓展、农业结构的调整深化和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我国原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出现一系列不适应新形势新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对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构建的思路和建议。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成
我国原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一套完整的单一型、垂直结构式的服务体系。农村科技服务通过***府行***指令进行安排,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化、水利技术推广、农业经营管理等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共同参与完成。主要采取项目推广、项目示范辐射、技术承包、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经营服务、技术转让、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等主要服务模式。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传统的农业推广系统外,层次不同、目标和功能各异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形式也不断涌现。科研院校通过讲课和培训等形式参与到了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正逐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由农村生产和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相关农村科技人员等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逐步成为农村中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十分薄弱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只有大约0.3%左右,经费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困难。就农技推广人员而言,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
㈡农业科技的产学研结合较差我国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门之间存在着各自为***的倾向,缺乏凝聚力,既不利于自身发展,更不利于形成农技推广的合力。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针对性不强。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科技成果供需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度较低。
㈢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的主要推广和使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动性不足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随着农村青壮年和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大量外出务工,增加了输出地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
㈣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面有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缺乏一个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支撑,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村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不完善,仅局限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传播,而对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不够,也未能及时有效地反映科技服务需求。
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今后发展需求,借鉴国外科技服务体系的经验,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服务组织社会化、推广主体多元化、服务全程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和产业化带动的完整体系。
㈠服务组织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组织由***府和***府部门以外的其它组织和自然人***创设,该组织有自主的人事管理和收益分配权,其技术服务活动完全受市场驱动和制约。
㈡推广主体多元化除了充分发挥***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外,还应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种农技推广服务的主体作用。
㈢服务全程化服务体系应该是以科技服务为主体,同时配套各类服务,为生产者提前、产中、产后的科技及其它信息服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服务。
㈣服务手段现代化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现代化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壮大的标志,要建立覆盖面大的现代化信息化服务,为提高服务效率和发挥服务功能提供保证。
㈤产业化带动科技服务要有产业支撑,要通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
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㈠创新推广理念与目标农业推广部门通过采用组织、教育、咨询、沟通等手段,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拓展到农民的组织、教育、咨询、服务等领域,通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农业推广目标应由单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拓展到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提高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上来。㈡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科学界定推广机构职能,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职能。对于公益性职能,由***府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由财***全额供养;一般技术服务和经营服务职能,应从***府农技推广机构中剥离,由面向市场的技术服务组织承担。压缩非技术人员比重,并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技人员进行资格认定。根据区域和产业发展,对现有的农技推广机构要进行相对综合,建立片区农业综合服务站。
在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以技术为中心为以农民为中心,由推广以增加农产品数量为目的先进生产技术,不仅应拓展为农业生产产中环节技术指导,而应拓展到为产前环节提供信息、资金、种子种苗、农资等方面的服务,为产后环节做好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等方面的服务。
㈢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主体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开发和农技推广部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培训职能作用,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从培训、登记、财会制度、财***、税收以及金融***策等方面,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合作、营销合作、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法规,规范其行业行为,鼓励具备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㈣完善和探索多种类型的推广方式在推广方式与方法上,将传统的行***层层传递的推广方式,改进为采用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提前信息、种子、农资等服务,以及产中技术指导及产后销售服务。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家大院,逐步建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与市场对接的专家大院新体制。推广“专家+协会+农户”、“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把专家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让专家加入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合作社的信誉度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通过***策扶持,吸引科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农业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其专家进驻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农业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组装集成适应当地转化应用的农业新技术,解决影响园区所在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第4篇
(一)实证模型的设定
在本文中,病患在住院医疗服务中的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是一个二分选择变量,对此,本文选择Probit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已有文献研究表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供给者的行为、消费者疾病特征、医疗保险介入都是影响医疗利用的重要因素[8],因此,本文将病床密度、医生密度、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信息不对称以及新农合住院给付结构等作为关键解释变量,从而考察新农合制度下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以及高科技医疗服务市场是否存在供给诱导需求现象。Xi包括了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度(如病床密度和医生密度)、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医患信息不对称、新农合的给付结构(包括补偿比例与封顶线)以及其他控制变量。由于二元响应模型的回归系数的经济解释比较困难,因此,估计各自变量的边际变化对选择概率的边际影响的偏效应对回归系数的解释更为合理[9]。
(二)变量选择
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新农合制度对农户高科技医疗服务设备利用行为的影响,在控制起付线、报销比例、封顶线等需求层面的制度因素的同时,本文还将供给者层面的因素纳入到实证分析框架中,以此讨论我国新农合制度下农户病患高科技医疗服务的利用是来自病患的道德风险还是来自医生的道德风险,从而为新农合***策的选择提供比较科学的实证依据。因此,本文选取了医生密度与病床密度、医患信息不对称、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新农合制度给付结构、农民个人特征以及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的变量。
1.医生密度与病床密度医生密度、病床密度测度了医疗市场的竞争程度,一般而言,随着市场竞争度的提高,造成每位医生所面对的病患减少,医生需通过诱导需求来维持其所得[10]。医生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利用信息上的优势来给病患提供不适当的医疗服务且造成医疗市场失灵。
2.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理论假说认为,不同的偿付方式会对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从而改变医生的***方式。一般而言,偿付方式主要分为按服务项目付费制和按病种付费制,按病种付费偿付制度相对于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而言能够形成对医务人员的内部激励机制,使得医院从诱导需求的激励转变为降低医疗成本的激励。在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也已经有关于支付方式改革的试点,比如福建已经实行对新农合制度的支付方式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的试点。
3.医患信息不对称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诱导需求的程度。医生对于患者的诱导需求受到患者所掌握的病情以及相关的医疗知识的影响,两者呈现反向变动关系,即患者掌握的信息越多,医生的诱导需求量就越小;患者掌握的信息越少,医生就越能够实施诱导需求。本文参考Kenkel[11]的做法,选取了中国农村常见疾病高血压、尿毒症、心脏病等主要症状及其常规***作为农民医疗信息的掌握程度的了解,共计8大项29小项。如果农民答对则给+1分,若答错则0分,然后加权平均法得出综合得分。分值越大说明农民掌握的信息越多,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小,其高科技医疗利用量也越少。
4.新农合给付结构医疗保险补偿水平越高,供给方更有动机和空间去诱导病患使用更多的高科技医疗服务。假说认为,补偿水平越高,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的概率就会越高。给付结构包括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三个变量,其中起付线、报销比例均分为乡级、县级以及县外三个等级。但由于起付线与报销比例之间存在着共线性①,故只选择报销比例与封顶线。显然,报销比例越高,农民通过新农合报销得到的金额就越多,越能减轻农民的自付医疗费用,从而,农民对医疗价格的变动反应比较不敏感。因此,病患越容易受到医生的诱导,从而增加高科技医疗利用。同理,住院封顶线越高,则对于高额住院医疗费报销的比例也就更多,即农民获益越多,其越能接受更多的高科技医疗设备检查服务。
5.交通距离是指患者家到就诊医院的距离,衡量了病患的就医时间成本,反映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6.农民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包括家庭年收入、农民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和文化程度等。其中,疾病严重程度由通过询问病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身体三方面的疼痛程度所表示,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极度”五个等级,分别赋值0、1、2、3、4,然后加总(取值范围为0~12)。也就是,分值越大,疾病越严重。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2012年7~8月对福建省13个样本县、25个乡镇(街道)、50个行***村(居委会)进行的实地调查,重点收集2011年患病农户的数据。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样本农户。共发放问卷400份,剔除“2011年未患病”的农户样本69份后,回收有效患病农户问卷331份,其中,有110个患病农户仅发生了门诊***,其余221个则发生了住院医疗消费。由于目前新农合制度仍以“保大病”为主,故本文只分析农户病患住院期间高科技医疗服务的利用行为与影响因素。农户调查问卷包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就医行为以及常见疾病(高血压、心脏病、肾结石)医疗知识三部分内容,其中对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家庭人口结构、交通和医疗机构可及性、收入和支出情况。在对农户就医行为的考察中,询问了农户2011年的实际患病及就诊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就医过程中是否发生CT、X光或MRI等高科技检查等情况。同时,还询问了农户对高血压、心脏病及肾结石等常见疾病相关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主要变量描述如表1所示②。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汇报了高科技医疗检查服务利用选择决策方程的回归结果。实证结果表明,伪拟合优度R2为0.1291,似然比统计量为100.7301,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该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较好。最后一列反应了各变量对高科技医疗利用决策的边际效应大小。回归结果表明,“是否已婚”这一变量对患病农户高科技医疗利用选择行为的影响具有正向作用,且在10%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平均而言,已婚人群比未婚人群发生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的概率高11.56%。除此以外,年龄较大者、疾病严重者更容易发生高科技医疗利用,这说明,人们对健康风险具有很强的规避意愿。家庭年收入对生病农户选择高科技医疗利用消费的影响为正,这说明家庭收入状况较好的人在生病后更有可能选择高科技医疗服务***。回归结果表明,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与封顶线对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决策的影响为正,其中,住院封顶线对高科技医疗利用在1%的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这体现,报销水平越高,农户在就医时更倾向于利用高科技医疗设备检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来自病患和医生双方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当新农合住院补偿水平越高时,农户获得的预期收益越高,缓解了农户健康需求的预算约束,从而使其对医疗服务价格变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提高了使用高科技医疗服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病患本身医疗知识的缺乏,农户在就医时更多地信任医生为他们做出***选择,但在医患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医生有能力诱导病人的医疗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高科技医疗设备检查,从而导致参合农户利用高科技医疗服务的倾向性提高。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平均而言,住院封顶线每提高1万元,生病农户的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概率将增加13.9%。本文最关心的是供给者诱导需求因素对参合农户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选择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病床密度、医生密度以及新农合支付方式是否变革等变量对高科技医疗检查决策(如CT、MRI或X光等)利用具有较强的统计显著性影响。首先,作为市场竞争度的变量,病床密度和医生密度对生病农户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的决策分别在10%与5%的统计水平上具有正的显著性作用。这表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上病床密度和医生密度越高,市场竞争越激烈,生病农户会增加对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的可能性。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在患者自由选择医院和医生的环境下,当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时,医院为了提升医疗质量、吸引医生和病人,从而倾向于多提供可以提高医院品牌的各项设备,而且高科技医疗设备的使用与医疗质量的提升具有密切的关系[12],因此,在医疗卫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医院之间的竞争常以非价格方式为主,其中最突出的形式就是医武竞争(medicalarmsrace),最终导致高科技医疗服务量的扩张。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全国医疗卫生领域“放权让利”的改革造成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薄弱,加上医患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医疗服务供给方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会进行“防御性***”,从而增加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更为重要的是,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增加,致使单一医院或医生面临的病人数量减少,而医生具有医疗服务供给者和病人的人的双重角色,有能力因自身利益而诱导病人增加医疗需求,最终获得或维持其理想收入。而且,我国公立医院的偿付机制和医生的收入分配机制长期扭曲,让公立医院在医疗市场上自我盈利,鼓励医生从药品回扣、医疗检查等方面获取收益,于是,医生有动力诱发病人增加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量。其次,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这一变量对高科技利用的影响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说明了相较于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按病种付费或总额预算制降低了医生提供高科技医疗利用的可能性,可能的原因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通过按病种付费或总额预算制将合作医疗基金的部分风险转移给医疗服务供给者,从而建立起一种风险共担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医疗服务供给方会主动减少过度医疗服务成本以降低成本,从而建立起医疗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最终达到控制费用的目的[13]。这体现了实施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此外,医疗信息得分变量对病患就医时高科技医疗利用决策的影响为负,这说明病患掌握的医疗健康知识越多,其就医时利用高科技医疗服务的概率会降低,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在医疗领域中,医疗服务具有信息不对称、垄断等特殊性,而医生具有医疗服务供给者和病人人的双重角色,可以凭借其在医疗专业信息上的相对优势,影响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即使患者能获取各种健康信息,但是由于***效果的不确定,其仍然无法拥有完全的信息,也很难自行评估医疗质量的好坏。也就是说,在医疗服务利用决策上,患者的选择权其实是幻觉的甚至是没有选择权的,从这一角度而言,患者对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决策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边际效应结果也显示,农户医疗信息得分每增加1分,其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率仅降低0.01%。交通距离反映的是农户就医的时间成本和获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回归结果表明,交通距离对生病农户的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决策在10%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农村交通与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农户外出就医的便利性增加,从而提高了农户的医疗服务利用概率。
三、结论与建议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第5篇
关键词:磐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磐石市三大主导产业中,农业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农村科技体系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磐石市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府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乡镇机构的多次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由乡镇回归到主管局,造成乡镇***府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专项的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强化***府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市、乡镇科技服务中心等推广机构的建设,努力构筑农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磐石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资服务实体,组建了40余家乡镇科技推广服务站、962个村级服务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深入到户的市、乡镇、村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服务站和服务组的组建,不仅进一步畅通了农村科技信息渠道,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而且还净化了乡村农资市场环境,为广大农民培养了一批科技服务队伍。但在***府主导科技服务方面,还应该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是作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务的龙头,市科技服务中心要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如与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新闻媒体联办科技专栏,构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台。
二是要设立开通科技服务热线,构建了实时、高效的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要发挥互联网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创办科技服务专业网站,构建现代网络传播平台。
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成立顾问团,组织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乡服务队,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专家服务平台,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借助田间指导、媒体讲座等形式,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培训平台。同时,发挥示范基点和中介组织优势,推广、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开发平台。
五是结合磐石市的实际,围绕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和果品四个主导产业,重新调整科普协会成员,重点针对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聘请省市专家、磐石市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农村致富能人成立磐石市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实地指导,深入乡村一线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实现科技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
一是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并以***府角度进行扶持,使他们成为全市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二是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接,构建“***府引导、项目扶持、协会运作、多方参与”的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还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会与经济影响强、对大众科技服务热忱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科技信息产业联合体。通过对这些联合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出去,辐射、传播给周边农村,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传统科技服务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等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公司+园区+农户”、“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二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间矛盾为重要载体,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销售”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
(三)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新手段。
2.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快捷、实用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四)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建设。
结合磐石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乡镇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乡镇、社区每名***员分别于村、社区结对,并要求结合结对村、社(下转218页)(上接217页)区的实际至少为结对村和社区做一件实事、好事。
2、继续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专业协会、科普基地、科技能人。经过多方积极努力,目前我市石咀蛋鸡协会已通过省级审核,并被省科协推荐参加全国评审。
3、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科技服务能力。通过科技合作,借助技术、成果、人才,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从业能力。如近年来磐石市紧紧围绕当地农村的主导产业,会同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组织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全市各个乡镇及产业基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0余次,参加农民达10000万余人,发放科技光盘200张,科技资料40000余份。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市三大主导产业中,农业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农村科技体系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市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府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乡镇机构的多次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由乡镇回归到主管局,造成乡镇***府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专项的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强化***府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市、乡镇科技服务中心等推广机构的建设,努力构筑农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资服务实体,组建了40余家乡镇科技推广服务站、962个村级服务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深入到户的市、乡镇、村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服务站和服务组的组建,不仅进一步畅通了农村科技信息渠道,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而且还净化了乡村农资市场环境,为广大农民培养了一批科技服务队伍。但在***府主导科技服务方面,还应该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是作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务的龙头,市科技服务中心要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如与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新闻媒体联办科技专栏,构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台。
二是要设立开通科技服务热线,构建了实时、高效的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要发挥互联网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创办科技服务专业网站,构建现代网络传播平台。
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成立顾问团,组织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乡服务队,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专家服务平台,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借助田间指导、媒体讲座等形式,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培训平台。同时,发挥示范基点和中介组织优势,推广、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开发平台。
五是结合**市的实际,围绕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和果品四个主导产业,重新调整科普协会成员,重点针对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聘请省市专家、**市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农村致富能人成立**市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实地指导,深入乡村一线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实现科技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
一是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并以***府角度进行扶持,使他们成为全市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二是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接,构建“***府引导、项目扶持、协会运作、多方参与”的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还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会与经济影响强、对大众科技服务热忱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科技信息产业联合体。通过对这些联合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出去,辐射、传播给周边农村,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传统科技服务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等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公司+园区+农户”、“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二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间矛盾为重要载体,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销售”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
(三)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新手段。
2.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快捷、实用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四)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建设。
结合**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乡镇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乡镇、社区每名***员分别于村、社区结对,并要求结合结对村、社区的实际至少为结对村和社区做一件实事、好事。
2、继续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专业协会、科普基地、科技能人。经过多方积极努力,目前我市石咀蛋鸡协会已通过省级审核,并被省科协推荐参加全国评审。
3、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科技服务能力。通过科技合作,借助技术、成果、人才,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从业能力。如近年来**市紧紧围绕当地农村的主导产业,会同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组织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全市各个乡镇及产业基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0余次,参加农民达10000万余人,发放科技光盘200张,科技资料40000余份。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第7篇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它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生命力。2001年,为了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步伐,提高科技贡献率,我局根据《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对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实施了‘“科技支北”示范工程,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人。长岭镇在实施优质肉牛产业化开发项目中,针对加人WTO后的形势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组织农民面向市场,积极探索和扶持能够适应农业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科技合作组织形式,建立了肉牛交易市场,并引导农民经纪人自发、自愿组织成立了“肉牛产业经纪人协会”。与此同时,依托庄河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等部门,组建了“大连市庄河优质肉牛科技开发联合体”。“经纪人协会”、“科技开发联合体”的成立,不仅为农民养牛解决了肉牛品种、市场行情和商品销售等难题,而且还有效地开展了圈舍设计、肉牛品种、饲养技术、牧草种植、农作物秸秆青黄贮、氨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咨询、培训等活动,使农民直接受益。庄河市有6000多农户靠养牛走上致富路,有3000多农户靠养牛脱贫。两年时间,通过经纪人协会从外地引进皮埃蒙特、夏洛来、德国黄、比利时蓝肉牛冷冻5万剂,改良黄牛5000多头。目前,长岭镇养殖20头以上育肥牛的农户达100多户,养牛专业屯4个,养牛总数1.2万头,仅一年养牛一项就使全镇农民人均收人增加400多元。肉牛养殖不仅成为当地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成为长岭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我们及时总结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市推广,并于2002年6月18日,举行了庄河市长岭肉牛产业经纪人协会暨大连市庄河优质肉牛科技开发联合体正式挂牌仪式,这标志着市科技局在推动新型农业科技组织的建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我市组建范围更广、种类众多的新型农业科技组织提供了可以借鉴和仿效的成功范例。市人大、市***府领导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辽宁省及本市新闻媒体对我局这一探索给予了广泛关注和报导。
“协会”和“联合体”还是一种初级形态,我们在认真总结协会、联合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路,拓宽视野,对全市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做了调研,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了大连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使我市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有计划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近几年来,针对加人WTO后的形势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本着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人的原则,我们在星火计划实施过程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自愿组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组织、建立和支持了一些新型农业科技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在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和中间环节。
二、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工程中,我们建立了以***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并进一步引人市场机制,组建和完善以推进***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服务主体并存,推广转化、评估、咨询、技术交易、培训、信息、标准研究与应用等服务内容并存,农村、农业、农民和企业等服务对象并存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以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培育和农村科技服务能力的建设为重点,围绕水产、水果、蔬菜、畜牧、花卉五大集聚产业和农村区域,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村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并强化战略研究、***策制定、资金投人和管理激励,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1.以国家科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体系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现有科技中介组织的基础,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府自上而下的推广体系,可以通过它来实现***府主导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体系。旅顺口区***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出科教兴区发展战略,现已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以旅顺口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建立旅顺农业科技网站,为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市场销售与开发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农业120"服务站,为全区农民提供快速、准确的技术服务;建立农产品安全监测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建立跨世纪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提高全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帮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并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2.培育并扶持具有大连地方特色的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科技服务组织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人农村一线,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服务主体的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以大连福龙果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连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基地建设已建成2万亩标准生产示范园,公司实行订单生产,成立专业技术协会,订单农户达1500户,建成苗木繁育基地、生物有机肥厂和气调库,常年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每周定期授课,全年培训会员5万人次,进行统一技术指导,全年跟踪服务。全年为订单农户免费提供讲课人员课时费用和技术资料费用在3万元以上,免费提供生物有机肥和果袋100多万元,实行‘.十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管理标准、统一药肥、统一技术操作、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储藏、统一销售,实现了一条龙的服务,带动1万户农户,使农民增收千万元,带动了果业和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星火龙头企业服务农民的能力
我市现有部级星火龙头企业1家、星火外向型企业1家;省级星火龙头企业2家;市级星火科技先导企业10家、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先导企业19家。通过国家、省、市三级重点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全市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多条集科研、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带动一方农民致富。我们以大连华农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凯富隆食品有限公司等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培育工程为突破口,又培育了一批新生力量,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
大连瑞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盐碱地栽桑养蚕,采取“公司十农户十科技”的形式实施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公司为了更好地发展新兴的高效种养殖产业,成立了盐碱地科技开发产业中心,现有工程技术人员近50人,设有科研、开发、培训、营销等部门,使栽桑养蚕有了技术保证。公司引进了二丰弛抗碱1号”新品种,新建年产3000万株抗盐碱育苗基地、年烘干能力300万公斤的蚕茧烘干厂、桑树木片药材加工厂,解决近2000人就业,带动1.3万户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养蚕农户收入1600万元,人均收人提高800元。今年又投资建设瑞奇工业园,主要生产蚕丝和桑果的深加工产品,以此可带动辽宁沿海地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
大连璋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设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与省、市多家大专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水产品的育苗、养殖和底播技术,引进新品种进行研究,公司曾多次荣获各级星火和科技进步奖:公司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农户科学生产,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苗种和新的养殖技术,农户年均收人达20000元以上,公司创造的税收占全县的40%。
4.规范和引导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提高服务能力和凝聚力
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大连市庄河优质肉牛科技开发联合体、长岭肉牛产业经纪人协会、大连得利名优水果产供销合作社、普兰店市特种粮研究协会、大连领富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已有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的支持和规范,使其更加适应***府职能转变、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提高农业和农村产业服务水平,并在确立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法律地位、规范其服务功能等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和国家***策的要求予以引导发展。
大连领富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专业技术协会的形式运用科技组织和科技手段,有效地将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产业链,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服务、良种推广,建立无公害饲料生产基地、科技生产资料超市、化验检测中心和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中心,为大连北三市的养殖大户提供了优质的一条龙服务,每年可降低饲养种公猪成本150万元,生产“绿色”商品猪30万头,为农民增收1200万元。今年为农民养殖大户开办了培训班11期,人数达500人次,同时接待了外省市学习团6个,得到了各级***府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评价。作为大连市第一家专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科技服务体系,为逐步形成畜牧业生产的科技网络、服务网络和畜牧用品物流网络,启动了大连畜牧科技超市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30个科技超市,既贴近畜牧生产需求,又以窗口式与农民对接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畜牧业生产战线长、群体大、范围广、生产水平落后及经济效益低的现实问题。
5.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促进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
以提高农村区域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水产、水果、蔬菜、畜牧、花卉等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整体发展为目标,培育并扶持各类集聚产业科技服务组织,我们筹建了大连市农业科技孵化中心,支持开展成果转化、标准研究与应用、技术评估和咨询、农民培训等服务,为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提供示范。目前,1万平方米的“连体智能温室”建设工作已完工;占地百亩的“新品种风险科技园”已完成,并已引人7大作物、58个品种进行种植;6000平方米的孵化中心主楼已破土建设,星火培训基地工程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孵化项目正在组织运筹。我们想通过建立“高标准、高产出、高智力、高收益”和“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新”的基地,做到农、科、教一趟车,产、供、销一条龙,逐步由品种链向产业链延伸、效益链转轨。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农民群众学习观摩的样板基地,农业院所学生、乡村技术员培训实习基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的精准农业发展基地;集研发、转化、培训、展示、交易为一体,形成新品种的“聚宝盆”,新技术的“超市”。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为农民增效、增收探索出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子。目前还有3家农业科技孵化中心正在筹建之中。
6.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
大连市金州区是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金州区电信网络已实现数字化和光纤化,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20.5部/百人,电脑普及率达到3台/百人。区***府投入300万元搭建综合信息平台,投人100万元组织实施农村科技信息"121”工程,即扶持全区所有的村建成1个信息网点,200个专业大户和100个重点企业实现微机联网。在区***府的资助下,村、企、农户自筹38万元,配置微机,现已建成网点220个。我们结合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星火农村信息化工作和新型农业科技合作组织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建成通达农村基层的服务信息网络,整合并集成有关信息资源,在功能上要满足农业科技服务(如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以及网上农业技术培训等)、农村经济信息服务(如农村产业***策、农业资源、气候、水利等;市场需求、质量安全及相关***策)以及规划决策支持等基本需求,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建成“两库五系统”:综合数据库和农业知识库,综合查询系统、农技培训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农村资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在金州试点区内建成互动式信息网络终端,进行信息沟通、交流,举办信息化建设培训班,农村产销大户、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网络用户,乡镇、街道和村委会负责信息的干部、涉农部门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同时聘任10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作为网站的特聘咨询服务专家,热心及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在内网上还开辟科技园地、供求热线、科技影视等栏目,已广泛、各类信息3000多条。目前,金州区信息服务水平在辽宁省县级名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