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教案第1篇
我们中三班的越越小朋友们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玩小椅子,一点都不爱护小椅子。一次集中教育活动中,越越正在埋头玩椅子,一不小心,连人带椅子都摔倒在地上。这时候我借机给全班小朋友讲:“小朋友你们看,小椅子它生气了,它不让越越小朋友坐它了,因为它太‘疼’了。”全班哄堂大笑。
“是小椅子摔疼了我,我的屁股疼,它不疼!”越越嘟着嘴委屈地向我说道。于是,我继续追问:“小朋友们,你们说一说到底是小椅子疼,还是越越的小屁股疼呢?”
幼:“小椅子疼!”“越越的屁股疼。”“小椅子和越越的屁股都疼!”
师:“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这样好了,小朋友们回家把今天越越和小椅子之间发生的事情给家长们说一说,让家长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摔疼了谁?明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好吗?”
幼:“好!”(越越小朋友也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案例讨论
第二天,小朋友们带着和家长们共同商量的结果开始了讨论。
宇晨:“妈妈说是越越弄疼了小椅子,因为小椅子好好的在那里,是越越自己没坐好小椅子,所以才自己摔了自己。”
航科:“我给婆婆说越越是我的好朋友,他平时老爱玩椅子,婆婆说越越不对。”
师:“越越,你问家长了吗?”
只见越越低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好半天才支支吾吾地说:“我没坐稳小椅子才摔的,妈妈说要乖乖坐椅子。”
师:“ 那到底是谁弄疼了谁呢?”
幼:“ 越越弄疼小椅子了,他没好好坐椅子。”
师:“小椅子疼了,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为它做点什么呢?”
幼:“ 是。”
师:“那我们和小椅子一起玩游戏,让它开心开心吧!”(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抢椅子”的游戏)
(游戏结束)师:“ 你和小椅子玩游戏感觉怎么样?”
幼:“ 开心、快乐!”
师:“你们想让家长们和小椅子开心地做游戏吗?”
幼:“想 。”
师:“那你们回家教教家长们玩这个游戏,并且让家长们玩过游戏之后给小椅子说一句话,写在老师发的桃心便利贴上,明天带来给老师。”
家长反馈
小朋友带着好奇的心等待着我念自己家长便利贴上写的一句话。
航科妈妈:真希望以后能多多和儿子玩“抢椅子”的游戏,它给我们一家人都带来了欢笑声。
渝渝爸爸:今天儿子和我玩“抢椅子”的游戏,让本来上了一天班很累的我顿时觉得不累了。
越越妈妈:儿子,与你和小椅子做游戏,妈妈开心极了。
(便利贴陆续念完)师:“小朋友觉得家长们和小椅子做游戏感觉怎么样?”
幼:“他们很开心!”
师:“ 你们想让小椅子疼吗?
幼:“ 不想。”
师:“那你们应该怎么做啊?”
这时候,我发现话题打开了,幼儿们有的说要轻拿轻放,有的说要安安静静的坐在小椅子上,有的说不能玩小椅子……我说:“那好,既然小朋友都知道怎样爱护小椅子了,就让我们互相监督,看看谁最爱护小椅子好不好?”
从这以后,我们班的小朋友玩小椅子的情况真的减少了,特别是连顽皮的越越小朋友都学会保护自己的小椅子了。
案例释理
我的好朋友教案第2篇
课例一: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我能行”!
这节课的重点是对自信的理解;难点是自卑、自负是自信的误区。把握重难点,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部分:故事导入,利用学生希望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朴素愿望引入了2005年安徽省理科状元海志友的故事。为了使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体系更为紧密,我用了一个案例来贯穿整个课堂,但这个案例是经过我精心挑选的案例。具体来说,就是用“控制变量法”串联案例,通过改变条件出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节课的这个案例,我将之分为了以下几集:
第一集:高三上学期一次数学模拟考试结束了。海志友考得很差,是班上的最后一名。他很痛心……
第二集:这次考试失败了,海志友问自己:难道我真的不行吗?自己是不是和大学无缘了呢?是不是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呢?
第三集:为了激励自己,他在一张很大的白纸上开始写下:“我能行!”
1.学好语文――我能行;
2.写好英语作文――我能行;
3.帮助同学――我能行;
4.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我能行;
5.帮妈妈做家务――我能行;
……
海志友发现自己能行。他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他不断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他充满信心地参加了2005年全国高考……结果他的数学成绩是140分,高考总分708分。他不但成了班里、年级的第一名,而且成为安徽省理科“状元”。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通过这三集故事,引导出自信的重要性和自信的含义。
第四集:海志友在大学……
第二部分:讲解海志友在大学的故事之后,趁热打铁,重点讲解了“自卑”和“自信”的含义。
海志友在大学的故事包括两个层面:
其一:刚上大学的那会儿感觉自己特别厉害,看不起同学,看不起老师,陷入了“自负”的误区;
其二:在参加一次系学生会***竞选失败后,又很难过,陷入了“自卑”的境地。
在这两个层面的故事之后,我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卑和自负进行理解,并下了定义。
第三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各编一个小品。
小品内容:数学考试后,自卑的晓峰;自信的小佳和自负的晓辉都得了满分,这三个同学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表演者进行现场表演,其他同学根据表演角色的反应来猜测所扮演的角色的心理。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很好的现场表演。
课堂结束,我带领学生高呼:“我能行!”内化为学生的信仰。
课例二: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同学.朋友》
经过了一个暑假,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思考,结合本课的实际,在备课时我就给了自己课程结构要出新的任务。这节课从整个课堂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热身活动。通过含有大量学生日常生活照片的电子相册导入――放松情绪,引入课题。这个热身活动是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利用自己在校园里抓拍的一些学生生活的照片,配上语言制成了反映学生日常真实生活的电子相册;其次,在引入课题以后,采用了娱乐现场的方式测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并要求学生填写了书本上的“人际关系树轮***”。两个活动开展以后,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既活泼又轻快,师生双方很快进入了课堂的状态。
正是在这种状态的铺陈下,我又主导了学生开展了第二部分的活动。
第二部分:我喜爱的同学――从中总结开放自我的意义和受欢迎人的共同特征。这一部分,我在学生回答自己所喜爱同学并给出理由的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板书;在分析板书的过程中首先总结出了开放自我的意义,然后带领学生回归课本,识记了受欢迎人的共同特征:品德+能力。
在这一部分中,我告诉自己的是:既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又要回归课本,用理性知识来“惯性”自己的思维认知。
第三部分:朋友交往案例探讨――如何交往。在这里我主要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串联案例的办法,在穿插解释“小金”和“小宁”故事的过程中解释了交友的四个原则。串联的这个案例分为四步:
第1步:小金和小宁是同班同学。小金的成绩特别好,小宁的成绩特别差;小金虽然球技很差却梦想成为球星,小宁则是学校公认的最厉害的足球高手!小金一心想和小宁成为朋友,但小金的妈妈却说:小宁的成绩那么差,你怎能跟他做朋友?
这个案例让学生讨论“成绩相差很大能否成为朋友”。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朋友难免有缺点,真正的朋友应当互相帮助,这样才能提高,追求双赢或者多赢。这其实就是交友的第一个原则了。
第2步:班级出关于“教师节”的板报,最终采纳了小宁的意见,小金很难过。小金想:我对你那么好,你却不支持我的想法!还让全班同学公然反对我!我真不想跟你玩了!
案例到了这一步,学生在讨论小金的看法之后,其实就自我的总结出了交友的第二个原则:包容彼此,多沟通,求大同存小异。
第3步:冲动的小宁在家中和爸爸发生口角,甚为生气。放学以后,小宁拉着小金,对小金说:“我爸爸欺人太甚,是兄弟够哥们儿的,今天晚上跟我一起回家把那“老东西”打一顿!”小金很纳闷……
案例到这一步,是让学生在讨论小金的行为选择时的正反误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懂得了朋友不等于哥们儿义气;朋友也不等于零距离。
第4步: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因爸爸工作,小金随爸爸来到了南国城市――广州上学。
在新班级中,即使面对新同学,小金仍然很想念曾经的好朋友:小宁。
案例到了这一步,通过讨论“转了学的小金,应该怎么做?”学生明白了:要交新朋友;还要珍惜老朋友。这其实又是交友的第四个原则。
四步案例全部呈现结束以后,我又用一张幻灯片展示了与人交往的四原则:
1.互相体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2.求大同存小异,和朋友加强沟通;
3.和朋友相处,不以牺牲原则为代价;
4.广交朋友,善交诤友,不交损友。
再次带领学生回归课本。
第四部分:同学们交往过程中的困境――学以致用。
这一部分,结合“小班”的实际,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和同学交往时的困境写在纸条上(强调了必须真实),在收集好这些真实的案例以后,我采用了让学生抽取的方法。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始终牵着学生的注意力。
在讨论自己和同学交往的问题时,学生一次次深化了对交友四原则的理解程度。
第五部分:结束语――师生共同总结升华。最后,我又带领学生回顾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朋友对自己的帮助,人类历史上朋友的交往文明,在传递这份人类文明火炬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美文朗诵的方式,配合着深情的音乐和优美的电子相册,我在最后高呼:
“无论我们的朋友是默默无闻,还是名满天下,普天之下的、过去的、曾经的、将来以后的所有朋友,理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怀和帮助!”升华了主题,呼出了口号,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得,力***使学生达到“知、行、信”的统一。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两节课以后,我自己经过了认真的反思:
我的自我感受是:两节课都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控制变量法”,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课堂,利用这种串联案例的方法,两节课都是有效、高效和热闹的。但第一节课通过“控制变量法”精讲知识以后,只停留在书本的基础上,是案例教学法对“教材体系”的重现;而第二节课,我在讲完串联的案例以后,又设置了让学生回归生活实际的第四部分,这部分的设置让自己的课堂脱离了案例教学法本身造成的“教材体系”的束缚,回归现实从而实现了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
这给我自身的启发是:
首先,借班上课要热身。这是我第一个重要的感悟。这两节课虽然在同一个学校上的,但是,第一节课是在自己班上上的,而第二节课我是在校内借班上的。在一个自己不熟悉,也不熟悉自己的班级里开课,如果要让师生都在短时间之内进入状态,热身是必要的。这种热身最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且一定要来源于一种能引起学生欢快的共鸣。
其次,要用“控制变量法”串联案例,案例结尾要生成口号。所谓“控制变量法”,其实是物理实验所用的方法,即保持一个或多个量不变,调整另一个或多个量改变,来探究这些量之间的关系。而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利用“控制变量法”精选案例,实质上就是通过改变案例的条件,使主人公陷入不同的身份冲突、矛盾冲突或体验冲突,让学生在讨论这种冲突的过程中催化出自己想要讲解的知识点。
把物理学中的“控制变量法”引入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非常好的意义。首先,用这种方法改编过后的案例,比较简洁而且整齐划一,利于学生的识记。其次,这样的案例,往往抓住了事物动态发展的逻辑,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最后,这样的案例,其实是一种发展的案例、动态的案例,利于发展学生的“联系的思维”“发展的思维”和“辩证的思维”。
但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精细化的“管理条件”,否则,会呆板不灵活,甚至产生误区。从本质上来说,我认为:如果只采用课例一的方法来上课,虽然效果也还好,还是只停留在书本的层面,说到底:案例反映的还仅仅只是教材的体系。
这种教材体系一般比较松散,因此,最后还要生成一句口号,让学生从总体上给予把握。
那么,教材的体系如何向教学的体系转变呢?结合课堂实际,我认为:案例不但要用“控制变量法”串联精选,而且还要关注孩子真实的内心,在课堂中力***去解决学生真实的生活冲突。这个任务我在第二节课《同学・朋友》中试***去完成,结合班级的实际,我采用的方法是让每个学生都敞开心灵说真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所出现的冲突,既巩固课堂的知识点,又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真实的困境。
这也是这两节课给我的最大启示: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灵,要追求真善美;关注学生生活,要追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要用真实的学生问题来弥补“控制变量法”的不真实。
(一)换一种眼光以求真。真正的课堂,它是从生活开始的,而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生活中的琐碎。因此,真正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回归现实生活的,说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在师生双方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氛围中去共同探讨生活中的真知灼见、抒真情。我们站在课堂中的教师,应当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放低姿态关注自身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多说话,说心里话、说真话、说实话。
真正的课堂,它是从生活开始的。而生活,就是从细微之处感悟:感,是感动;悟,是思考。好的教育,就是促使学生从怦然心动到若有所思。
(二)换一种态度以求善。教师做好这个“善”,首先态度要“善”。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善的力量和魅力。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善”的眼光去看待实际中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是多样的,是酸甜苦辣兼具的,是真善美丑恶并存的。当有学生还原不善的生活的真实后,我们应引导学生用“善”的眼光看待,在学生内心深处植入“善”的种子。
(三)换一种方式以求美。这种“方式”,首先应当包括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因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讲,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大美。
我的好朋友教案第3篇
[活动内容]小学一年级教材《和朋友相处》
[活动目标]
1.知识和能力。懂得怎样和朋友友好相处;了解哪些行为会破坏友谊;知道怎样做才会受别人欢迎。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和朋友相处要真诚、礼貌、友好、关心、体谅。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
3.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听故事、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和朋友文明相处的重要性。
[活动重点难点]懂得和朋友友好相处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朋友友好相处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践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在课间休息时,老师看到小朋友和自己的小伙伴玩得可开心啦,有的在一起捉迷藏,有的在一起跳绳。是呀,我们生活需要朋友,有了朋友,就会有更多的快乐。但是,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对,有时就会和朋友闹矛盾,甚至失去好朋友。那么,怎样才能和朋友友好相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怎样和朋友相处。
(设计意***:让学生通过回忆在课间和朋友的快乐玩耍,知道生活中朋友的重要性。)
二、故事启发
1.教师讲《孤独的熊猫》的故事。 (故事略)
师:听了这个故事,我想问小朋友几个问题。
2.投影出示问题。
(1)为什么熊猫会很孤独?
(2)为什么熊猫交不到朋友呢?他做错了什么?
让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3.给找坏习惯。
师:大家一起来找一找,下面哪几个圆圈装着熊猫的坏习惯呢?说说为什么要选它。 (略)
教师小结: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不能像这样乱发脾气,没有礼貌。否则到时候我们就一个朋友都没有了。
(设计意***:让学生在具体情节中去体验坏习惯给自己交友带来的困惑。通过引导学生找寻熊猫的错误,也借此提醒他们自己所存在的问题。)
三、交友游戏
师:老师要送给你们一首儿歌,叫做《找朋友》。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学吗?接下来我们来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先请几位小朋友跟我一起示范一下,没有请到的小朋友先跟着音乐拍手唱歌,好吗?
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你们想和他们交朋友吗?用刚才老师的方式和这些老师交个朋友。
(设计意***: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和别人交朋友时要有礼貌,并能主动大方地和别人交朋友。)
四、问题讨论
1.课件呈现问题。
(1)同学不小心踩到自己的脚。
(2)组长发新书时,把一本脏的书发给了同学。
(3)做作业时同学忘记带笔,在那没有事情做。
2.4~6人为一组讨论,如果是自己碰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让学生按讨论的结果表演。
(设计意***:创设三个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学会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
五、自我反省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为什么把他们当作你的朋友呢?
2.你还想和谁交朋友呢?你为什么想和他交朋友?他们有哪些优点?
3.你觉得别人愿意和你交往吗?他们喜欢你吗?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喜欢你呢?
教师强调:通过学习,有的小朋友知道了怎样和朋友友好相处;有的小朋友认识了自己的缺点,知道别人为什么不和自己做朋友。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就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小结:要想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来听听小博士给我们的意见吧!
课件呈现:1.真诚微笑2.热情大方3.关心体谅4.礼貌友好
(设计意***:让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努力完善自己,让同学们喜欢自己。)
六、舞蹈
师:因为有许多朋友让我们感觉很幸福,老师今天也交了很多朋友,哪些是我的好朋友,请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表演。
放《幸福拍手歌》。
(设计意***: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拥有朋友的幸福快乐。)
[点评]
朱燕老师执教的小学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册《和朋友相处》一课教案设计较好。首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过程与方法这些教学目标符合教材规定的内容,更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其次,作者使用导入新课、故事启发、交友游戏、问题讨论、自我反省、舞蹈结束这六个环节进行教学,符合一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规律,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陌生感,就是在交友的美好时光中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三,教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核心地位,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以舞蹈和音乐结束,显得十分轻松,学生还留恋在愉快的交友活动中,有难分难舍的感觉。
一位乡村小学教师,能备出和上好这种目前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接受的非考试科目的教学内容,实属难能可贵,愿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我们期待的目标健康发展。
点评人:冯耀,贵州省赤水市教研室
我的好朋友教案第4篇
现象一:“拖泥带水”的导入语
案例:在中班数学活动“比比谁最多”中。王老师借助“郊游”这个话题导入:“小朋友,春天到了,你们瞧,小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美丽的迎春花儿开放了,春天多美呀!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农民伯伯可忙了,他们都在忙着播种呢……春天到了,你们最喜欢干什么呢?”幼儿说:“我喜欢到外面去玩。”“我喜欢去放风筝。”……(幼儿七嘴八舌,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王老师使劲敲铃鼓,待幼儿安静后说:“春天到了,你们喜欢郊游吗?喜欢到哪里郊游?”(教室里又一次沸腾起来!)王老师又一次使劲敲铃鼓,示意幼儿安静,同时出示一幅***说:“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郊游,你们看,这儿多漂亮呀!这儿有树、有花……请你数一数,它们都有多少呢?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对策:教师导入语就像是一个引子,它能巧妙地把幼儿引入话题或情境中,从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清楚活动目的,在组织语言时既要兼顾幼儿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做到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又要避繁就简,力求开门见山,直接而自然地导入。案例中,王老师过多地描述春天,无形中冲淡了数学活动“比比谁最多”的学习要求,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建议:王老师不妨这样导入:“小朋友,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出去郊游可是件十分开心的事情。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今天也结伴去郊游了,你们瞧,它们手拉手走来了。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去郊游了?它们各有多少?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现象二:“颠来倒去”的归纳语
案例: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中,张老师让幼儿用两两结对的方法为小圆片找朋友区分单双数,并在幼儿自主操作后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小朋友真能干,用4个、5个小圆片做找朋友的游戏,你们看,像这样上一个下一个,上一个下一个,让小圆片一个挨着一个,手拉着手,就像我们小朋友出去做早操时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好队,都排好了以后再看看是不是都找到朋友了,谁没有找到朋友?谁找到朋友了?……像4这样都找到朋友的是双数,像5这样有一个没有找到朋友的是单数,请你们再为6个小圆片、7个小圆片找朋友,看一看是不是都找到朋友了?谁没有找到朋友?谁找到朋友了?它们是单数还是双数?为什么?……”
对策:教学中教师为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行为,经常会提出一些带有指向性和规定性的语言,并进行一些规律性和结论性的总结和归纳,这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教师的语言指向与要求越明确效果就越好,这就需要教师在归纳和总结时语言力求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表意要恰到好处,简单易懂。案例中张老师的语言因为“颠来倒去”而显得没有头绪,好像绕口令似的,最终把孩子领进了语言“迷宫”。
建议:张老师可以这样归纳:“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让小圆片两两结队,知道了4个小圆片都找到了朋友、没有落单的就是双数;5个小圆片还剩下一个没有找到朋友,有落单的就是单数。在1-10的数字中,我们知道了4是双数5是单数,那么其他几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呢?大家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好吗?”
现象三:“明知故问”的询问语
案例:在大班社会活动“我长大了”中,李老师在活动中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幼儿:“喜欢。”李老师又问:“你们觉得老师讲的故事好听吗?”幼儿:“好听。”李老师接着说:“好吧,你们准备好了吗?我可要讲故事了。”幼儿:“准备好了。”……
对策:“师问幼答”是课堂教学少不了的形式,但是不能无疑而问,更不可明知故问。对于幼儿而言,教师的设问语言应对他们理解活动要求和内容、有效参与活动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应充分考虑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来设计问题,以促使幼儿想象和思考,并激发幼儿的兴趣,带动活动深入发展。案例中的“是否喜欢”、“是否好听”、“是否准备好了”等问题对教学没有实质性意义,让幼儿回答这样的问题易造成幼儿思维的简单化,不能养成幼儿深入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建议:李老师可在活动中这样询问:“小朋友,你怎么知道你长大了呢?长大了,你会做些什么事呢?……”
现象四:“不胜其烦”的点拨语
案例:在大班美术活动“滑稽小人”中,幼儿按照要求摆弄操作材料。钱老师不停地来回走动并反复提示:“你先想一想,再拼一拼,最后画一画”。“你可以尝试把小人的头换成其他的形状,比如三角形、正方形等等。”“什么样的小人看上去就很滑稽了呢?只有跟我们平常的人不一样的,你也可以试着把小人的身体变一变。”“把小人衣服换一换是不是看上去很滑稽了呢?”……
对策:点拨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机智,关键处点拨能让幼儿有“柳暗花明”的顿悟,走出思维的盲区,获得知识和情感的“高峰体验”。但点拨要适时、适度,无论是直接点拨还是间接点拨,教师都应以协商、激励等口吻给幼儿以适当的提示,而不能“如影相随”,喋喋不休。尤其是针对个别幼儿出现的情况,不能面向集体而应单独点拨。案例中钱老师的点拨就显得有点“婆婆妈妈”,这样可能会干扰幼儿,甚至会误导幼儿按照其某些多余的提示语去行为。
建议:钱老师应尽量避免来回不停的走动,如巡视中发现XX幼儿有创作困难,不知道如何把小人变成滑稽模样,钱老师可适当点拨:“样子古怪的才会让人感到滑稽,你先想一想,再试着变一变,变变小人的头、身体、衣服或者动作等,最后再画一画……”
现象五:“面面俱到”的评价语
案例:在大班社会活动“我爱家乡”中,田老师在活动结束时为了进一步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做了如下评价:“通过今天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在XX,还知道了在我们的家乡有美丽的名胜古迹(列举了家乡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我们的家乡真美呀!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后更要建设家乡,要让家乡更美好。(田老师幢憬了家乡可能的变化和发展)……今天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田老师表扬了一大串名单)……”
我的好朋友教案第5篇
小朋友根据想象绘制心目中******叔叔的形象,可以是海***、空***、陆***,并写下自己对******叔叔的祝福。画完后,小朋友一起评选出画得最好的一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庆祝八一***幼儿园活动方案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庆祝八一***幼儿园活动方案一
我心目中的******叔叔
1、活动目的:通过绘画,描述小朋友心目中的***人形象
2、活动准备:多张A4白纸,一些蜡笔
3、活动配乐:《最可爱的人》
4、活动流程:
小朋友根据想象绘制心目中******叔叔的形象,可以是海***、空***、陆***,并写下自己对******叔叔的祝福。画完后,小朋友一起评选出画得最好的一幅。
5、活动奖励:
最好的一幅画将挂在教室里1个月。
庆祝八一***幼儿园活动方案二
***帽不落地
1、活动目的:锻炼合作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2、活动准备:5顶小***帽
3、活动配乐:《***鼓乐》
4、活动流程:
(1)小朋友们排坐,每个人一顶***帽。
(2)老师发出口令,每位小朋友左手把左手边小朋友的***帽取下,同时右手把自己的***帽取下,然后把左手边小朋友的***帽戴在自己头上,把自己的***帽戴在右手边小朋友头上。
(3)整个过程要连贯,一旦哪位小朋友做错或者***帽掉在地上,就要接受其他小朋友的惩罚,表演节目
结束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共同度过了***,做了戴***帽的小游戏、学习了敬***礼,__小朋友画得******叔叔也挂在了墙上,今天是或是不是很大啊?相信有很多小朋友都希望长大成为一名******,保卫我们的祖国妈妈。
庆祝八一***幼儿园活动方案三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创编诗歌,能大声且吐字清晰的有感情朗诵诗歌 。
2、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使幼儿对“八一***”有了深刻地了解,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
活动准备:
多媒体、***事光碟一盘(从建立八一到现在)、纸条无数、奖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建立宝宝心中***人形象
1、家长领幼儿到部队周边远观,让他们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2、谈话导入,启发幼儿思维。
3、通过问题,提高幼儿想象思维,让***人的影子在心中萌芽。
二、树立初步***人形象
1、教师放光碟。(在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心潮澎湃,激动异常,为***人叔叔鼓掌、呐喊)
2、观看完以后,发纸条,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写一句感慨的话,启发幼儿的思维。
3、教师将感慨语读出来。
4、通过观看视频,增加幼儿对******叔叔的了解与认识,师幼互动,做感情交流。
三、诗歌朗诵“八一***”
1、首先放一首***歌,陶冶幼儿情操,激发幼儿的热情。
2、开始诗歌朗诵。
(1)教师先有感情的朗诵一首八一诗歌,为幼儿做示范。
(2)教师作指导,让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八一诗歌。
3、教师及家长做评委,讨论幼儿的表演才能,做出选拔。
4、发奖品,以资鼓励,让幼儿有积极向上的态度,锻炼他们表演的技巧与语言表达能力。
5、让***人的美好形象印入幼儿的心中。
庆祝八一***幼儿园活动方案四
我给******叔叔敬个礼
1、活动目的:
通过学习敬***礼,养成规则意识
2、活动准备:
五星红旗一幅、老师要熟知敬***礼的细节,要标准到位
3、活动配乐:《红旗飘飘》
4、活动过程:
(1)小朋友面对国旗排排站好
(2)老师教授敬***礼的要领,并进行3次示范(3)请学得好的小朋友做示范(4)所有小朋友一起向国旗敬***礼
我的好朋友教案第6篇
关键词:幼儿 相处
中***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76
1 案例背景
托(2)班的30个孩子活泼可爱,但是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的主动探究意识不够强,出现了问题大都依赖于老师,这也是笔者一直困扰的问题。
2 案例描述
秋高气爽的一天,小朋友午饭后高高兴兴地搬着小椅子到教室外面晒太阳去,笔者说:“请你们把小椅子排排好,坐下来,记得椅子要紧紧的在一起呀,排整齐喽!”“嗯!”小朋友清脆地答道。
丁丁正准备坐下,突然听到她大叫一声说:“哎呀!老师有人咬我屁股!”笔者心里一惊,赶紧走过去说:“咬哪儿了呀?谁咬你了?”丁丁一边揉着屁股一边说:“咬到我的屁股了,我没看见谁咬的。”笔者问旁边的小朋友:“你们看见是谁咬丁丁的屁股了吗?”大家都摇摇头说不知道。笔者边问边纳闷:小朋友们坐一排,如果是小朋友的恶作剧,其他人一定会看到……又仔细看了下丁丁的椅子,笔者知道是“谁”咬丁丁的屁股了,于是灵机一动,何不趁这个机会,给小朋友们“上堂课”呢?
笔者双手一摊,装作没办法的样子说:“既然大家都没有看见,我们就继续讲故事吧!丁丁你先坐下吧。”丁丁刚坐下就又大叫起来:“哎呀,又有人咬我屁股啊!”笔者走过去,继续问道:“你们看见是谁咬丁丁的屁股吗?”大家又摇摇头。“不是我们,小朋友们都坐得好好的呢。”兜兜还冷不丁又加了一句,“我猜是鬼!”小朋友们一听,立刻骚动起来。笔者笑着说:“勇敢的托(2)班的宝贝们,让我们来帮助丁丁找找看是谁咬她的屁股好吗?抓住这个‘鬼’,好吗?”小朋友们立刻兴奋起来,个个摩拳擦掌,连胆小的童童,也卷起了小袖子,跃跃欲试。“可是怎么办呢?”笔者托着脑袋,满脸无助地看着小朋友们。小朋友有的拍着脑袋、有的窃窃私语。“谁来帮帮我呢?”笔者趁热打铁说道。
“找警察叔叔!”“在四周侦查一下”大家七嘴八舌,这个时候班上的“大胆”当当说:“我来和丁丁换位子。”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坐下去,胖墩墩的屁股立刻夹在两个椅子缝里,小朋友们个个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当当的屁股看。“啊!”当当一声大叫:“真有人咬我屁股!”小朋友们都激动起来,此起彼伏地喊道:“我要和丁丁换位子。”三四个小朋友试过之后,都说被咬了。笔者问:“到底是谁咬的呢?”小朋友齐声回答:“椅子!椅子咬的。”笔者又问:“椅子没有嘴巴,怎么咬人呢?”小朋友们都围在一起看盯着这排椅子看,这时好好大叫起来:“椅子有嘴巴,两张椅子靠在一起,中间的缝就是嘴巴,一坐下就会夹起来。”笔者装作怀疑的样子说:“这真的是椅子的嘴巴吗?”好好急得大叫:“不信你们来坐坐看。”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排着队来试坐小椅子,发现真的是小椅子会“咬”人呢。笔者又问:“那怎么样才能不让小椅子咬人啊?”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说出:“把小椅子分开一些”、“让小椅子背靠背”、“把小椅子围成一个大圆圈”等好多方法。接着,大家开始动手搬起椅子来,看看哪种方法既能让小椅子排齐又不会“咬”到小屁股。
3 案例反思
第一,变“坐等答案”为“自主探究”。
《指南》中指出,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追求幼儿与教师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互动关系,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在活动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而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案例中,小朋友在发现了问题的同时也尝试着自己找原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小朋友自己探索得到的结果要比老师告诉他的效果要好得多,更能牢记。教师应该抓住幼儿们生活的点滴小事,激励他们主动探究,润物于无声之中。
第二,变“孤立无助”为“同伴互助”。
进入托班后,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不单单是环境变了,生活内容和方式也变了,更主要的是照顾幼儿的成人变了,接触的同伴多了,开始了集体生活,基本脱离“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生活方式。在集体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这就需要他们建立互助互爱的关系,但大多数的幼儿则对此很不适应。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可以增强幼儿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识。当幼儿不知怎么办时,有的会请求别人的帮助,也有的幼儿直接选择忽略,不予理睬,就像案例中出现的问题,班上有其他的小朋友肯定也被小椅子“咬”过的经历,但他们并没有告诉老师,或者干脆换个位子,根本不去找原因。如同案例中描述的一样,最后小朋友们互帮互助,积极参与,共谋对策,完美解决问题。
第三,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因为年龄的特点,托班的孩子常常请求老师帮助,不愿意自己去找原因,在一些探索活动中,孩子有些胆小,并且有些害怕,他们习惯性地依赖成人告诉答案,更关注答案是什么,而不是答案是如何来的,所以引导他们进行***的探索活动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但是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提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前运算期,这个时期是2~7岁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在托班阶段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幼儿将事物和动作内化,总结出方法和经验。不管教师教什么最主要的是教学生学的方法,让他们掌握了学的方法后,让教变得更有意义了。经过了这次“椅子事件”,相信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更愿意尝试着学着自己解决,自己探索。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我的好朋友教案第7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语文教学
【中***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8-01
近年来,一轮又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前呼后拥,名人大师百家争鸣,各种观点扑天盖地,使语文教学也变得色彩纷呈了。
工作在一线上的语文教师,既要跟上时代潮流,学习各种新经验,又要完成学校的各种工作,疲于应付,虽有雄心壮志,但精力有限,常因心有余力不足而出师不捷,最令老师们苦不堪言的是年年岁岁的备课检查,它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扼制着教师的进取和发展。
请看那一本本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却模式统一、要求程式化的教案,整个是“教参”的翻版,我无意批判哪个,只是心底的声音告诉我,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尚不知何年何月才有尽头地闲时抄教案,忙后补教案,教学设计与上课实际完全脱节,“辛苦”先不说,还只会导致自身的惰性:阅读的惰性,工作的惰性,更可怕的是思维的惰性。就好像好端端的一个人拄上了拐杖,慢慢的,也就变成了瘸子。工作一辈子,其他什么本领都没学会,只学会一套将错就错,圆人所说的本领。更何况,某些参考“教案”,随着教育改革的突飞猛进,早已时过境迁,它把那些优美的文章通过划分划分段落,归纳归纳中心的方式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更重要的是它那毫无探究性的问题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阻碍了孩子们的灵感,可很多老师为了让教案看起来更充实,连答案都抄进了教案。这虽然迷糊了检查者的眼睛,但殊不知:语文不是“1+1=2”,也不是ABCDEFG......请看一段文字:
“花儿为什么会开?”老师问面前的小朋友。第一位小朋友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位小朋友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位小朋友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位小朋友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第五位小朋友说:“她也长了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位小朋友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扬起脸笑了!”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她原来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
因此,要张扬个性,备课就要去除形式化。第一,要去除管理上的形式化。教学管理不要局限在检查教案上,检查教案也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数数教案的字数、节时数,看看教案的格式、书写,查查教案的时间、进度等等,不是督促教师备好课的关键,备好课的关键不在形式,而在用心。第二,要去除内容上的形式化。从教师备课内容的结构来看,一般有这么几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看起来似乎很全面,但如果每课都按这几方面去做,就会局限思路,扼杀创意。第三,要去除程式上的形式化。从备课的流程来看,一般先读教材,接着看教参,然后写教案。这种流程易受教材作者和编者思路的约束,不容易产生教者自己的新思想,难以实现创造性备课・・・・・・
诚然,教师又不能不写教案。因为,教案是教师通过对所授教材及所教学生的实际做了认真研究之后,所做的教学计划,能对教师讲课起控制和提示作用。可是,即使是自己精心编织的某课教案,谁也不愿意年年抄一遍,因为于事何益?
教案必须得写,而且还要破除陋习,创造“全优”教案,让他更具实效,为广大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松松绑”,怎么办呢?活页教案,它该是大家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