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是历史上最灿烂的一个篇章,拥有开阔的疆土和南北众多融会贯通的民族,对于异国的音乐、舞蹈无所顾忌的引进、吸收和发扬,可为空前绝后。是什么让唐代舞蹈最终站在了中国古典舞蹈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呢?唐代舞蹈又较古代舞蹈有着什么进步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唐代的历史体验唐代舞蹈的多彩,探索唐代舞蹈的鼎盛之根源。
关键词:唐代舞蹈;社会繁荣;民族交融;诗词歌赋
在公元618年―907年,中国的大陆上出现了一个令当时很多西方国家都为之向往,望尘莫及的强盛帝国――大唐。自李渊建唐,立都长安以来,便以强大的***事力量征服了广大的疆土,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至唐总章元年灭高丽后,唐的版***臻于极盛。大唐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以开放的思想、轻松的***治手法来促进南北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正因这种大气、通达的***治态度和大唐人民无所畏惧的接纳、吸取所致,南北各民族,以及因“丝绸之路”而引入中原的异国文化相互积极地融合终于共同造成一种统一的和谐的思想文化局面。
一、唐代舞蹈发展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治动荡不安,导致中原地区与周边很多少数民族产生了***权上的相互更迭,并形成民族之间的冲突、对峙及相互融合的情况。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在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兵伐北周将其剿灭并建立隋朝,中国形成了短暂的统一局面。公元618年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在***治上沿用了隋王朝的重要制度――三省六部制和科举等制度。并且以开放的对外***策和广纳百川的作风实现了多民族文化、经济取长补短并和睦相处。在当时大唐是属于世界性的先进国家,在农耕、织造、科学发明上的成就也都遥遥领先于东西方各国。在各国都争相朝拜、效仿和外来文化、信息流入的同时,唐代也将带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思想理念传播到东西方很多地区,日本、韩国曾派送大量的‘遣唐使’,‘留学僧’来到大唐对农业、***事、文化思想进行学习。并将舞蹈这种人类最初也是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传入国中《春莺转》《兰陵王》等舞蹈传就是那时被日本韩国的人民所学会,之后加以更改流传至今的。自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以来唐代文明也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流长的影响,直到现在我国在外的华人都被称为‘唐人’,其集中聚集贸易的地点称为‘唐人街’。
二、唐代舞蹈的艺术起源与分类
唐代***治思想上的宽松使得舞蹈不仅仅作为王公贵族的专享品,而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生活中的一种最普遍的娱乐方法。在宴会中表演歌舞也就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这种歌舞可以代表语言来相互沟通交流、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由于这类歌舞可以容易的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唐代的统治者就将‘部伎’乐舞作为了宴会上所使用的歌舞的规格。在这一背景下的‘部伎’乐舞这种将不同民族、不同风格内容的乐舞组合成一系列的乐舞形式就尤为重要。
隋朝统一中国后按照历代皇帝‘功成作乐’常规就制定了‘七部乐’,后又增加至‘九部乐’。唐取代隋之后,继承了其乐舞制度并在‘九部伎’的基础上废《礼毕》曾《燕乐》成为唐代的‘九部伎’。后又加入《高昌乐》完备了唐代的‘十部伎’。在杜佑《通典》中记载到‘凡大燕会,则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日清乐伎,三日西凉伎,四日天竺伎,五日高丽伎,六日龟兹伎,七日安国伎,八日疏勒伎,九日康国伎,十日高昌伎。’这些乐舞之中有歌颂统治者武功文德、丰功伟业的有祝福大唐兴盛的还有源自民间,用来表现民间生活美满的。除了《燕乐》和《清乐》之外,其他乐舞都是用其国名、地名来命名的民族乐舞,隋唐时期由于民族之间的交融,所以当时的汉族是以汉族为父系,以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 《旧唐书》又载:“后魏有曹婆罗门,受龟兹琵琶于商人,世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北齐高洋所重,常自击胡鼓以和之,周武帝娉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胡儿令羯人白智通教习,颇杂以新声’。在突出其民族色彩的同时昭示了大唐注重与各民族交流和重视各民族的地位。
唐朝的疆域日益开阔的带来的不只是民族和人口更多,资源更广泛的收益,也带来了边境的摩擦、争夺、侵犯等问题。 为了要巩固王权、收服边境国家与外来民族人民、歌颂王者的功绩,于是统治者在《燕乐》的基础上又组成了按照唐代宫廷乐舞的体制和规模划分出‘立部伎’和‘坐部伎’。
‘立部伎’是规模比较大人员众多、立奏与堂下的乐舞。根据《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属于‘立部伎’的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气势磅礴的‘立部伎’以其阵容和压倒性的气势凸显着王权的集中,令人不自觉的臣服、膜拜。
‘坐部伎’则是人员较少、坐奏与堂下的乐舞,以《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和《破阵乐》组成。诗中描述到:‘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精巧典雅供人欣赏之余也都透露着上天赋予唐统治者至高的皇权及统治者无上功德的内容。
在‘坐部伎’和‘立部伎’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唐太宗在《秦王破阵乐》这个以120人身披铠甲,手握兵器所表演,被誉为是当时的‘第一乐曲’‘国歌’的启发下编创的规模比较小的《破阵乐》。它完全是按照战斗时的阵队来设计的,凸显了唐太宗以武功定天下的志向,并展示了当时唐代的***事力量与布阵手法,成功的令外来民族对统治者有了敬畏之心从而使其名扬四海。
在很好地融合了外来民族和充分地巩固***治、***事地位的前提下,唐代统治者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不对百姓施压放宽赋税,着重于发展经济从而更加壮大了大唐的实力。将舞蹈艺术紧密结合于***治、外交的手段是历史所上鲜有的,舞蹈的作用和功能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唐代舞蹈以式样多、种类全、分类细为特点,这也是我国历代舞蹈所不能企及的原因之一。健舞’和‘软舞’的区分就是唐代舞蹈风格特征上的一种区分也是唐代舞蹈的重要进步。从原始的‘干戚舞’到周代的‘武舞’加上南北朝时期的‘胡舞’就逐渐演变成了唐代奔放、阳刚的‘健舞’。有了刚劲有力的乐舞也就会有温婉柔媚的‘软舞’来与之平分秋色,这就是‘健舞’与‘软舞’的特色。 ‘健舞’中的《胡腾》、《胡旋》、《柘枝》都是被商业集会引进来的外域舞蹈, 白居易观看《胡旋》舞也作出了诗来描述:“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可见它们不到没有被排斥,还被人们所接受、发扬了,不仅仅是胡乐,还有胡冒、胡妆等等都是人们所喜爱热衷的。
舞蹈发展到唐代可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唐代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稳定,文化的融汇贯通,使得唐代舞蹈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保证,也为其日后的空前繁荣、鼎盛的景象奠定了基础。
三、诗词歌赋对唐代舞蹈发展的推动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对舞蹈有着浓厚的热情,诗人李白就曾在酒后边歌边舞的做出广为流传的《月下独酌》,诗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白居易的诗中也经常出现描写舞蹈的,比如最著名的《霓裳羽衣歌》‘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舞对寒食春风天,玉钩阑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在古代的‘乐’之中本来就包括了音乐舞蹈诗歌,像元稹、卢肇、刘禹锡等诗人都在观看舞蹈之后写出有关舞蹈心境诗作。这对于舞蹈来说是一种发扬、记录的方法,对于诗人来说也是一种激发创作的手法。文人将自己的心声书写与纸张上‘以心愤世,以笔唤天’而舞者则是将内心的情感用身体动作这种更直接、更能产生共鸣的方式表现出来‘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强调‘达其情性,行其哀乐’。 音乐、诗词这些经济上层建筑成为成舞蹈发展的带动者、奠基者,使人们或是表演或是欣赏或是娱乐成功的将唐代舞蹈推向了一个人文的高度,提高了唐代舞蹈的整体水平。
结语
唐代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唐代特有的历史背景,用辩证统一的视角去看待它们彼此的关系可以发现在强盛地***治、繁荣地经济、多种多样地文化等方面的护佑之下使得唐代舞蹈在中国的历史之中有了至高的位置。除此之外,舞蹈还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形式被统治者用作歌功颂德、弘扬***治内容的手段,更是文人墨客笔中流光溢彩的点缀之物。
张复元在《太清宫观紫极舞》中写到‘观舞以知德,德以容备;省风以作乐,乐以文同。’而张存则也在《舞中成八卦赋》中写道:‘乐之容,舞为则,导於情,崇於德’可见唐代舞蹈所反映出来的思想与***治、民生、王道是相统一的。
唐代舞蹈在展现唐代社会风貌的同时壮大了自身,这种集众多发展背景于一身的,早于西方芭蕾几个世纪的唐代舞蹈,就成为了中国舞蹈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大唐的日益昌盛同步的繁荣起来,从而步入中国最辉煌的时期。
虽然时展至今,那些曾经辉煌的乐舞都不能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但是唐代舞蹈的艺术思想精华都被很好的传承下来了。在如今这个社会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广开资源地探索古代的传统舞蹈,继承和发展使之复兴,以正气盎然之躯,做德善兼备之舞,踏着前辈们的足迹复原历史弘扬巍峨中华之魂再造盛唐之乐。
参考文献:
[1]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版
[3]李泽厚.美的历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年4月第一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唐代舞蹈鼎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