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是我家的邻居,以卖瓜为生。他有一手绝活:卖瓜几乎从来不用秤,只要用手托一托,瓜的重量就估出来了。起初人们都不相信,争先用秤来检验,可是,他从未失过手,人们都说神了。我当初听说时也觉得有点悬乎,可后来也不得不心服口服。
前一阵子,学校搞“一对一”的学比拼,我毫不犹豫地在目标栏里写了年级第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拼命地学习,连所钟爱的电脑也被封存柜中。挑三更灯,刻苦背书,熬五更夜,攻克难题,连节假日也变成了我 用来查漏补缺的黄金时段。按理说,我的成绩应该突飞猛进,让老师和同学们目瞪口呆才是,可谁曾想,成绩单发下来,我不但不是年级第一,就连班级第一也拱手送给了别人。
一时间,我感到无所适从,整天恍恍惚惚的。老爸看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对我说:“走,我陪你出去散散心。”
一路上,我滔滔不绝地倒着苦水,老爸也对我深表同情。突然,他提议到王叔那儿去买个瓜解解渴。我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不知不觉,就到了王叔的瓜摊前。王叔见到我们连忙打招呼:“老刘,孩子学习还不错吧?”老爸笑道:“甭提了,我这不就是为了给他解闷才来你这儿的嘛!”我挑了一个瓜递给王叔,王叔单手一托:“六斤七两!”我还是习惯性地将瓜放在电子秤上检验:“哇,王叔,你真厉害!”
这时,老爸从怀里掏出两张“老人头”摆在桌子上。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心想,买个瓜哪用得着这么多钱。老爸开口说道:“他王叔,你要是把我手中的这个瓜估准了,这二百块就是你的了,你敢不敢!”众人一看有好戏看,“呼啦”围了过来,起哄声一浪高过一浪:“王叔,应了,拿这钱请我们喝酒去!”王叔本来还在犹豫,可被众人这么一激,就应下了。老爸递过瓜,王叔先用单手托托,好像为了保险,又用双手托托,众人催他快报斤数,可他就是开不了口。他不断交换着手,甚至摸起了自己的后脑勺,斤数就是报不出来。“王叔,这可不是你的一贯作风呀?”我说道。王叔的脸涨得通红,最后硬着头皮说:“七斤半。”我把瓜放到电子秤上一验,“啊!”结果令我大跌眼镜,整整相差半斤!众人一哄而散。
回家的路上,老爸笑着问我:“你知道王叔今天为什么没估准?”“你耍手段了?”我问道。“不是。”老爸语重心长地说,“是王叔自己把自己打败了。面对那二百块钱,他有了欲念,正是这精神上的负担导致了他的失败。”老爸望着一脸惊讶的我,接着说:“小子,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突然间,我如醍醐灌顶一下明白了。在那天的日记中,我这样写道:“世上牢笼无数,但最难走出的是人的心笼!对此,你要用好生活中的减法。只有减去了缠绕在你心头的杂念,你才能心无旁骛,一身轻松地做好你真正应该做好的事。”
好一个生活中的减法!
简评:
本文作者采用了“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在“我搏年级第一”的故事中又融进了“老爸与王叔打赌”的故事。两个故事,事虽异,而理相同,从而收到了一旨贯通之效,此为一妙;以事说事,以事喻理,以事结尾,从而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此为二妙;事前困惑,事中体验,事后感悟,从而从感性升华到理性,此为三妙。“戏中戏”,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此乃构思之大智慧也!
指导老师李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