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控制篇1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和运用的各项***策和程序。控制***策是指基本方针和策略。是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控制程序是指具体措施和方法,它是驾御、控制审计工作全过程,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审计质量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质量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使审计工作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指为了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确保审计质量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审计质量控制首先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全面控制,其次是对单项审计项目的控制。审计质量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意义
(1) 质量控制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符合***审汁准则要求的基本规范,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准则。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在实际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贯彻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的特定审计项目乃至所有审计工作是否符合***审计准则以及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
(2) 质量控制准则是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必须遵循的管理标准。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资产控制、会计控制和业务控制三大块,而业务控制也即质量控制居于核心地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干被审计单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质量的保证程度和审计风险的防范水平。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非常重要。
(3) 贯彻质量控制准则是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质量控制准则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工作的基本规范。质量控制准则所提出的各项基本要求,为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我国质量控制准则从框架上看,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制定和运用两个层次的质量控制***策与程序: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策和程序,使所有审计工作富恶化审计准则的要求;二是各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程序,使各审计项目的工作遵照审计准则进行。从内容上看,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主要包括:
·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制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保证每个审计项目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而制定的控制程序或***策。其主要内容及要点包括:审计的***客观公正原则,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完善的审计准则等法律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将全面质量控制***策和程序以适当的方式通知执行业务的全体人员,以保证所有执业人员准确地理解和掌握。
·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策和程序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有重大影响。负直接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执行全面质量控制***策和程序中适用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的内容及要点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查,项目复核,监督与考核等控制程序。
质量控制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关系
·质量控制准则与***审计准则的联系
1、两者的目的相同。两种准则的目的均在于保证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合理运用质量控制准则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审计工作均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特定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遵循***审计准则进行。建立和执行质量控制准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审计准则的落实,真正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这两套准则只是作用方式的不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2、两者都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制定了一套多层次的职业规范体系。该规范体系包括***审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职业道德准则、职业后续教育准则。因此,***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同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控制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区别
(1)两者的内容不同。质量控制准则围绕质量控制,包括了各项质量控制工作应达到的要求;***审计准则规定了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过程及报告质量的要求。
审计质量控制篇2
【关键词】 审计质量;系统控制;措施
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审计人员素质和技术、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审计准则体系及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环节。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
一、对审计质量管理的全程控制
(1)做好审计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一是根据审计项目、任务选派适合的人员组成高效的审计组,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是审计机关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二是要求审计组认真搞好审前调查,包括调查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收集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资料和为实现审计目标必备的资料;三是要求审计组制定周密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和目标。(2)加强审计方法的质量控制。一是审计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确定实施进一步检查和取证的范围和方法;二是审核检查资料、实物及有关经济业务,这是审计实施阶段最关键的环节;三是根据疑点或线索,进行账外调查;四是根据审计要点,进行证据综合整理,从而形成能证实审计目标的证据体系,严格执行审计复核程序。(3)强化制度的质量控制。一是审计机关本身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审计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审计决策目标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有关制度。二是审计计划工作、审计取证工作、报告编写工作和报告审定工作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计划质量控制,要加强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使审计计划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取证质量控制,使取证符合充分性、相关性、重要性的原则;报告编写质量控制,要求提出定性定量准确、评价客观、处理意见适当、文字表达清楚的审计报告;报告审定质量控制,就是要建立审定报告的合理运行机制,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和决定,把好审计处理关。三是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即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1.以人为本,和谐控制。(1)必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力培养***公正、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2)审计质量控制作为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面临的任务,需要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参与。通过全员参与,树立审计人员既是审计项目的执行者,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管理者。(3)审计质量控制要重视组织中领导者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制定审计质量控制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抓住关键,讲求实效。(1)把好审计项目计划关。审计项目立项和计划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选好选准审计项目,加强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2)把好依法审计关。把好这一关的核心在于确保做到坚持原则,敢于如实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依法处理问题,保证国有资产和国家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3)把好审计报告关。在内容上要做到如实揭露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宏观、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加强试行审计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4)把好跟踪落实关。疏通审计落实情况的信息反馈渠道,使审计结果落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此外,审计机关对于交查处的重大案件线索,要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督促落实,跟踪到底。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1)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审计部门,要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在准则规范的细化方面下功夫,增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把实践证明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制度化、规范化,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2)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以审计质量责任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3)严格审计过程管理。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的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4.科学考评,明晰责任。(1)加大事前、事后控制力度。审计组和所在部门要重视搞好审前调查,编制好审计方案,为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创造好的前提。另外,要加强事后控制,重视开发利用审计项目成果,不断提升审计成果质量。(2)运用文件和记录控制方式,确保审计记录清晰、完整。各类证明材料要真实、可靠,报告修改依据要准确、充分。(3)运用外部监督方式,促进审计系统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审计质量控制篇3
【主题词】审计;审计质量;质量控制;制度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审计监督显得越来越重要。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质量。审计质量的提高,是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审计事业在新的阶段取得更大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审计质量控制基础工作未做或未做好、随意性大的问题,导致审计工作存在很多潜在风险。因此,审计机关只有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用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才能保证审计质量,实现维护财经法规,促进廉洁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一、计质量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含义
1.审计质量的定义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现有对于审计质量内涵的研究有三种观点:一是过程质量观,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过程符合审计标准的程度”;二是结果质量观,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且报告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报告存在的错误的联合概率”;三是综合质量观,认为“审计质量是反映了审计人员能够发现、报告和督促整改被审计单位问题的程度。具体到国家审计质量,是在审计过程中体现为对审计准则的遵循程度;在审计结果中反映为对内部控制缺陷情况的披露情况;在总体反映为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尽职尽责情况、发现问题能力”。
2.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含义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指审计机关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的各项***策和程序,用来规范审计组织管理、审计作业管理、审计人员管理,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
二、目前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状态和问题
1.当前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现状
近年来,各审计机关按照相关要求,为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审计质量得到了改善。
(1)注重培训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理念逐步增强。大部分审计机关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中学习整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促使审计人员加快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
(2)狠抓建章建制,审计项目质量管理逐步规范化。部分审计机关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审计质量管理办法》《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办法》等规章制度,促进了审计项目质量的提高。
(3)坚持集体审定,审计定性处理更加准确。大部分审计机关能坚持集体审定项目的做法,通过审计业务会议,对问题的定性、处理进行集体研究,把好质量关。
2.目前审计机关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在对部分审计机关的质量检查中发现,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审计规范化程度不高。审计方案不全面,有的不切合实际,有的没有对照方案实施。审计取证欠规范,有的审计证据未经证据提供者签名或盖章,有的审证据与审计事项无关,有的重要的审计事项未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进一步深查等。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文书格式不规范等等。
(2)审计的深度不够。存在漏审重要事项,审计风险隐患大。有的关键证据缺失,结论出现重大偏差。有的深入分析不够,审计宏观意识不强。
(3)引用法规及审计处理处罚不恰当。有的未引用或引用不恰当的法规;有的处理处罚意见不恰当,有的处理不到位,以经济处理代替组织处理;有的处理处罚意见不具体,仅表述为“责令改正”,没具体的处理处罚内容,造成审计整改及执行困难。
(4)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通知书的下达、审计方案的制订、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审计业务会议的召开、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等环节都存在程序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三、产生审计质量问题的原因
1.审计力量不强。部分审计机关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青苗不接,审计力量薄弱,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业务学习不够。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学习不够,仍按旧的规定实施审计,装订档案等。
3.工作作风不实。部分审计人员缺少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从审计取证至审计文书的撰写,未认真检查,导致一些明显的语法、语句、字语等使用产生错误。
4.分级质量控制不力。部分审计机关基本上是审计组一竿子插到底,复核、审理岗位缺人,未对项目质量进行实质性把关。
四、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议
针对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审计机关应建立审计质量的控制制度体系。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为统领,结合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和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进一步健立健全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制度。
1.审计质量责任制度。建立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及应承担的责任事项。
2.审计质量控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审计机关应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制订相关责任追究制度。
3.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审计准则规定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包括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定、审计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审计人员业绩评价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4.审计业务执行制度
审计机关应制订包括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项目的确定、审计组的组成、审计调查、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组的进驻、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计结果公布、审计整改检查等一系列的审计业务执行制度。
5.审计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审计机关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审计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审计项目归档要求、保存期限、保存措施、档案利用审批程序等。
6.审计业务检查制度。审计机关实行业务检查制度,对其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和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审计质量控制篇4
关键词 审计 质量 控制 策略
一、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一)夯实审计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
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审计理论、审计准则、经济管理相关知识、会计原理、计算机操作及数据库、网络技术、被审计单位涉及的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是审计人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后续教育、持续的自学、吸收新知识,外出培训,更新知识结构等方式都能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书本中有关审计的理论和方法,他人审计工作技巧均可以为我们所用,从而使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在规律的把握有所加深。
(二)提升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或选择。[1]审计职业判断是一种受主观影响比较大的思维形式。审计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
第一,培养正确的审计职业判断意识。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证据收集、评价和整理,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等具体实践中审计职业判断有很重要的作用。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事项,审计人员要面对这些经济事项的时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出专业审计判断,记录和反映这些事项,同时要向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因此,提升职业判断能力、能够真正运用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审计人员在主观上树立职业判断意识。
第二,从实践中锻炼思维能力,从审计实践中获得审计经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不断训练、长期实践中积累中逐步形成,审计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养成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判断、总结,积累经验,是审计人员必须增长的素质,在面对审计中不断出现的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审计人员要能够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
二、严抓审计实施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项目实施、起草审计报告、复核审计报告、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告等环节。同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包括审计组、审计人员、审计复核部门在内的相关机构。对审计全过程和各个层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控制能够明确责任,便于追究责任,可以说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分清责任。
规范审计程序可以控制审计质量。如果没有审计程序的质量控制,不同的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选择相应的审计程序。这样,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经验对审计质量具有重大影响。进行审计实施过程质量控制后,基本的和必要的审计程序就能够提供给审计人员,任何超出控制范围的做法都需要审计人员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样就可以减少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随意性。如果使用审计实施过程控制标准,审计组负责人可以根据审计项目特点来确定审计计划,选择必需的程序来进行分工,并提出完成工作的时间要求。控制审计过程质量有利于数据交换,提高工作效率。
三、强化审计质量考评机制
审计机关需要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科学考评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第一,加大国家审计项目事前、事后控制力度。执行审计项目的审计组要重视审前调查,积极开展与被审计单位碰面会,通过周全的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从而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这是为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创造好的前提。同时要加强事后跟踪控制,重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积极进行审计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审计项目的取得的审计效果质量以及审计项目带来的社会的效益型。
第二,运用激励措施,国家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活动,将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视调动起来、提升审计人员自觉抓审计项目质量的积极性。
第三,完善审计质量问责机制。对于各级国家审计干部、审计机关领导法制机构、审计组长、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的责任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界定;通过规范审计过错追究行为体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问责机制,使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约机制得以加强、完善。
四、健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
(一)重点控制审计工作规范化
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规范化体系能够全面具体地规范各项审计行为,促进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水平的提高。建立健全审计规范体系的中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审计人员***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规范体系既包括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也包括审计规章和审计准则体系,还包括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在总结我国多年来审计工作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审计规范体系,能够反映我国审计工作的内在规律,对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制度和审计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审计人员按照审计规范开展工作,就E能够使审计工作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同时建立审计规范体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实施审计,有利于增强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通过对各项规范的遵守,保证审计法律法规的全面正确贯彻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建立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
对审计人员来说,绩效考核包括审计信息撰写情况、对审计准则执行情况、劳动纪律遵守情况;但审计机关的管理者更关注的是深层次的问题,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受其本人责任感高低与否的影响,责任感的高低进而影响到审计人员撰写审计信息情况、对审计准则的遵守与执行情况和劳动纪律等工作绩效方面的最深层次的原因,这是难以绩效考核度量的,深层次的管理内容是通过单位价值观体系来不断提高的。生成员工绩效的较深层次的要素,如审计相关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是能够通过培训提高,进而提升审计能力以及审计人员绩效的内容。所以,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可以从审计信息撰写采用情况、审计准则遵守情况和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三个方面来考核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完成质量。
五、总结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项目的核心,审计机关必须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将依法审计、文明审计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审计“免***系统”功能。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当前审计工作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从审计人员素质培养、审计程序控制、审计技术水平提升、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部门才能负担起财***资金安全的责任,才能做好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卫士。
(作者单位为天津市东丽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1] 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第一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4.
[2] 宋常.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制度体系探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3-9.
[3] 段兴民,赵晓铃.国家审计“免***系统”论引发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 (3):3-8.
[4]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10.
[5] 卢家辉.构建“大财***审计”监督框架[J].审计研究,2008(4):8-13.
审计质量控制篇5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现状表明其控制具有必要性。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科学设置相应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与奖惩制度。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需求不高
高校内部审计的需求不高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高校的内部审计没有真正与高校的实际管理相结合。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内部审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校内的一些重大决策和资金使用、资产购置处置等经济事项事前并不经过内审部门,导致了内审部门在不了解前期运作的情况下去发表审计意见。形式上的履行职责使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了较大的审计风险,并且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其二,学校管理层及员工普遍认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并不是由于学校自身对审计工作的需求而建立的,而是奉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领导部门的指令组建的,对内部审计缺乏了解和理解,从而导致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缺少支持。在高校的教职员工大多不了解内部审计的作用和价值,他们存在两种极端的思想:一是对于内部审计期望过高。由于部分高校审计与监察合署办公,对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的职责分工不了解,认为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一样就是抓的,这种达不到的期望在无形中影响了内审的威信。二是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认为内审工作就是敷衍上级部门,走走形式的,有无内部审计对单位内部的工作开展影响不大。这些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导致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不高,内部审计部门难以提高审计质量。
(二)内部审计供给不足
高校内部审计供给不足由下列状况造成: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状况。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目前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设置的审计部门,二是与纪检***门合署办公的纪监审办公室。仍有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特别是省属高校,会影响内审业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降低审计职权的行使力度,从而无法保证内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状况。近年来各高校根据教育事业在各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要求,制订了相关的审计实施办法和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出台主要考虑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重心,对于制度的系统性、全面性考虑较少。在组织机构建设、人员激励、各项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细则以及后续审计等方面,均未被加以重视。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状况。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复杂性,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未能满足高校内部审计快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教育经济、建筑工程、计算机应用和法律等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是人手不足的问题,由于编制等方面的原因,分配给审计部门的人员数量较少,难以完成日渐繁重的工作任务。高校内部审计方法与技术状况。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大多仍采用的是手工审计的方法,包括审阅、核对、询问、函证、盘点、调查与分析等。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业务日渐复杂的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承担的审计任务也越来越繁重,采用简单的传统技术将无法提高审计的效率。高校内部审计内容状况。高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基建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但是基本上以基建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高校内部审计目前着重关注的审计范围仍局限于财务、基建、后勤、资产等保障部门,而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类学校管理的核心业务却缺乏有效的控制途径。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性不强,要求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仅仅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实务操作,随意性较大,增加了审计无效的重复劳动,随之产生了较大的审计风险。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审计按领导意志进行,无立项计划;审计方案考虑不全面,分工实施中的衔接不好,导致遗漏部分审计内容;对某些经济事项,特别是异常项目审计的深度不够,从而影响审计质量;抽样审计时,对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样本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性,严重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明确规定:“法律、行***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并由监察室主任或纪委书记兼任审计科室主任。这种内部机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性,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业务的综合素质偏底,要求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主体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方法落后主要表现为: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某些专业领域缺乏了解,复合型人才较少,综合能力较低,使得审计经验和能力受到局限。二是落后的审计技术方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同时也使经济活动中的舞弊行为更加隐蔽,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难以查找出其中的错弊,会制约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和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四)经济活动的复杂化,要求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目前,高校各部门内部控制薄弱,经济业务活动日趋纷繁多样,给审计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经济活动纷繁复杂,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效率下降,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有的甚至故意隐匿有关重要资料;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漏错很多,加大了审计人员存在错误判断的可能性。这些情况增加了审计的风险,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性对审计工作来讲至关重要,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只有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性,才能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审计活动。审计人员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组织人员上,内审机构必须由高校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二在机构设置上,不能隶属或合并本单位的其他部门,应当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三是在经济来源上,确保审计经费***于其他部门,以便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不受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预。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充实审计人力资源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诚信是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核心,是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审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审计职业生活中的映射,审计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按照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要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廉洁自律,并且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二是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内审人员,不但要掌握审计方面的专业技能,还应掌握法律、会计、计算机、税务、基建等相关知识。同时,高校应有计划地安排内审人员参加各方面的业务培训,并定期对内审岗位进行轮岗。内审人员也应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培训,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策水平、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三是加强内审人员学历教育。对于参加学历教育的内审人员,高校应当在时间上为其提供保障,而且还可以对通过努力取得学历者给予一定奖励,激励内审人员不断学习的热情,从而提升内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内审质量和工作效果。
(三)采用先进的审计质量控制技术方法,充分行使审计职能
高校要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采用与时俱进的审计技术方法。一是利用计算机审计建立审计作业平台,对高校内部财务收支及院系的财务状况实行远程实时审计。二是对基建工程、设备采购、大宗物资、对外投资等金额大、性质重要的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三是在审计过程中全面使用分析性复核审计方法,这一方法对隐蔽工程、潜在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曝光十分有效。四是对审计的过程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审计结束后内审人员应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以建议、报告等形式反馈给相关的负责人员,以此达到强化管理的目的。
(四)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再监督机制,督促内部审计质量
监督职能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的职能之一,而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作为监督者的内审人员自身也必须接受监督。高校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再监督机制,可以减少审计失误,并增强高校内部审计的公信力。高校内部可成立审计质量控制再监督委员会,明确委员会成员,制定相关制度,再由监督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内审人员的各方面进行检查、评价。也可开展同业互查,可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其他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再审计,通过外部检查来加强内审质量控制,促进内审质量提高。
(五)建立对审计的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
审计质量控制篇6
审计报告是审计组工作的最主要成果,也是审计项目质量最主要表现形式。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组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定稿后,书面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根据所核实的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第二,审计部门应当召开办公会议,听取复核意见,审定并出具审计部门审计报告。第三,审计部门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2审计档案整理,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
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必须注重审计档案的整理。这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归档的审计资料,应当根据保存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内容和事项为标准,进行严格鉴别和挑选,确保完整、准确、可靠。第二,审计资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第三,案卷封面、文件目录、备考表要素填写应当规范、齐全。第四,立卷责任人将审计资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签署审查意见,连同相应的电子文档一并移交归档。
3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五项措施”
3.1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
为了衡量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考评标准。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立项情况;审计方案编制、报批及落实情况;审计证据收集、整理、分析、复核情况;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和复核情况;审计报告复核、审定情况及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适用情况;审计程序及业务规范执行情况;审计业务文书拟制、签批情况;审计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审计意见、建议落实情况等事项。为了便于衡量和比较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应当将考评内容细化为若干评价点,再将各评价点进行量化。审计部门要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成立审计项目质量考评组,结合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制定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计划。考评结束后,考评组应向被考评的审计部门通报质量考评结果,考评结果反映了审计项目质量的基本情况,应当作为审计部门和人员立功评奖的依据。
3.2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
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应当着眼于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全过程,对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一是审计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制度、审前调查制度、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制度、审计承诺制度、审计回避制度等;二是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审核制度、审计日记规范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包括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回访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奖惩制度等。随着***队审计理念的进步以及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提高,审计制度应当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确保审计质量不断提高。
3.3创造全员参与的和谐审计环境
创造和谐的审计环境,倡导健康的审计文化,有助于审计工作顺利且高效的展开。一是要做到领导垂范。审计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决心,决定了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审计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往往和领导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审计部门领导必须率先垂范,站在部队管理看审计,增强宏观全局意识。二是要做到全员参与。审计质量建设离不开全体审计人员的参与,只有每一名审计人员都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体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审计质量控制。三是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审计部门应当积极宣传审计法规,扩大审计影响。要让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和首长在了解审计、认识审计的基础上,进而重视审计、支持审计,为审计项目质量建设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3.4建立一支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同理,审计人员是***队审计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是***队审计质量最直接的保证,也是我***审计部门最为宝贵的资源。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队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源头,要积极解决审计队伍来源与知识结构性屏障。依托***队财经、工程、装备院校培训审计人员,同时也可建立相对稳定的引进机制,从地方审计院校、财经院校、工程院校引进财经、装备、工程等多专业审计人才,形成审计系统人才稳定来源的长效机制。二是增能力,提升应对复杂情况、解决棘手问题和驾驭工作局面的本领。通过在职培训、实践提高、任职资质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努力造就一批高、精、尖骨干人才,实现审计人才由传统经验型向智能科技型转变,适应多样化经济活动监督形势要求。三是强素质,建设思想作风过硬的审计团队。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锻造人,切实增强审计人员***治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切实把***队审计人员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现代审计的贡献力上来。确立立***为公的好思想,塑造求真务实的好品格,树立清正廉洁的好形象,保持开拓进取的新风貌。
3.5加强信息化审计手段应用
审计质量控制篇7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他有关审计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审计机关依法对***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时,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第四条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评估和追究制度,依据有关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评估审计项目质量,追究有关人员对审计项目质量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条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第二章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第六条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级次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或者实施单个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第七条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
第八条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基本情况:
(一)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
(二)财***、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
(三)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
(四)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
(五)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六)重大会计***策选用及变动情况;
(七)以往接受审计情况;
(八)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九条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策;
(二)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
(三)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
(四)审计档案资料;
(五)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
(六)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第十条审前调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列方式:
(一)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情况;
(二)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
(三)查阅相关资料;
(四)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五)其他方式。
第十一条审前调查一般在送达审计通知书之前进行,必要时,可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后进行审前调查。
第十二条审计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计工作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对象;
(四)审计内容与重点;
(五)审计组织与分工;
(六)工作要求。
审计工作方案应当具有指导性。
第十三条审计工作方案由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具体负责编制,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并下达到具体承担审计任务的下级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十四条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编制的依据;
(二)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
(三)审计目标;
(四)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五)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六)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七)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
(八)编制的日期;
(九)其他有关内容。
第十五条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组办理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
确定审计目标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相关***策;
(二)***府、审计机关、有关部门对审计项目的要求;
(三)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
(四)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审计经验;
(五)审计的时间和经费预算;
(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将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工作目标具体化。
第十六条审计组应当分析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审计组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依赖内部控制的,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在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不依赖内部控制的,在实施审计时直接对被审计单位财***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对规模较小或者业务简单的审计项目,可以直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第十七条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范围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第十八条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内容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需实施的具体审计事项以及所要达到的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事项一般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财***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划分。
第十九条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重点是指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
审计组应当对审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变动,分析被审计单位财***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
第二十条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确定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审计步骤和方法应当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第二十一条确定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时,应当考虑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审计组组长可以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担任主审,履行审计组组长授权范围内的职责,但审计组组长应当对主审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审计组组长具体负责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由审计组负责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可以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二十三条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应当对审计实施方案的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审计目标的可行性;
(二)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三)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的适当性;
(四)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
(五)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六)审计分工的恰当性;
(七)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实施审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工作方案调整的;
(二)审计组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测评后,认为需要调整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的;
(三)审计组人员发生变化,足以影响审计实施方案执行的;
(四)审计中发现重大违法案件线索,需要改变审计内容和重点的;
(五)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审计工作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的。
第二十五条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
(一)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
(二)重要性水平及审计风险水平;
(三)重要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四)审计组成员。
第二十六条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组组长;
(三)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四)审计组所在部门认为需要报审计机关领导批准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审计组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审批手续的,可以口头请示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者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同意后,调整并实施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结束时,审计组应当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审计组应当将审前调查情况,初步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以及审计实施方案调整情况加以记录。
第二十九条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的恰当性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审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计内容的适当性、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负责。
审计组成员对审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由于审计实施方案编制、调整不当,造成重大违规问题应当查出而未能查出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章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第三十条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
第三十一条审计证据的形式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口头证据、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以及其他证据。
第三十二条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第三十三条审计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
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后附有审计证据支持。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必要时可以附有审计证据或者相关资料。
第三十四条审计人员应当按照下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一)通过检查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与审计事项相关的会计资料、被审计单位承诺书、会议记录、文件、合同等资料,以及审计人员编制的汇总表、调节表、分析表等材料;
(二)通过监盘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实物资产盘点清单和现金、有价证券盘点表等材料,并由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签名;
(三)通过观察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观察记录,注明观察的事项、内容和结果等情况;
(四)通过查询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查询的单位或者个人的书面答复材料或者口头答复记录,并注明查询事项、内容、方式和查询结果等情况;
(五)通过函证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函证单位或者个人的回函,编制函证记录,注明函证事项、范围和回函结果等情况;
(六)通过计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计算表或者计算工作记录,注明计算的事项,所根据的相关数据,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等;
(七)通过分析性复核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对比分析表、比率分析表和趋势变动表,分析和说明异常变动项目、重要比率或者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情况。
第三十五条审计人员可以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也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转储、***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
第三十六条审计人员在收集实物证据时,应当注明实物的所有权人、数量、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和实物证据提供者等情况。
审计人员在收集视听资料或者电子数据资料时,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电子数据资料的运行环境、系统以及存放地点、存放方式等情况。必要时,电子数据资料能够转换成书面材料的,可以将其转换成书面材料。
审计人员在收集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时,应当注明鉴定或者勘验的事项、向鉴定人或者勘验人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人或者勘验人资格等。
第三十七条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难以实施或者实施后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追加或者替代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仍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应当由审计组组长确认,并在审计日记中予以记录和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
第三十八条审计人员取得审计证据,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第三十九条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较大的,可以编制汇总的审计证据,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
审计人员应当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按照审计事项分类,按照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相关程度排序;对审计证据进行比较判断,决定取舍,剔除与审计事项无关、无效、重复、冗余的证据;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确定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第四十条经过分析、判断和归纳的审计证据,应当编制索引号排序,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之后;必要时,可以附在相应的审计日记之后。
不能附在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的实物证据、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资料等,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编制书面材料,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
第四十一条审计组组长应当督导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工作,审核审计证据。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
第四十二条审计人员应当对其收集的审计证据严重失实,或者隐匿、篡改、毁弃审计证据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者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四章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第四十三条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
第四十四条审计人员应当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逐日编写审计日记。
第四十五条审计日记的要素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人员姓名;
(三)审计分工;
(四)实施审计的日期;
(五)审计工作具体内容;
(六)索引号;
(七)页次。
第四十六条审计日记记载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一)审计事项的名称;
(二)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三)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
(五)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不得遗漏、虚构、隐匿、毁弃,其他人不得删改。
审计日记应当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简明扼要。
第四十八条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多个审计事项,应当在同一审计日记中依次记载;多名审计人员共同承担同一审计事项,应当在各自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
第四十九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
第五十条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包括:
(一)被审计单位名称,即接受审计的单位或者项目的名称;
(二)审计事项,即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
(三)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即审计事项所属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
(四)审计人员及编制日期,即实施审计项目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人员及编制日期;
(五)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其依据,即简要描述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金额、数量、发生时间、地点、方式等内容,以及相关依据;
(六)复核人员、复核意见及复核日期,即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意见及实施复核的日期;
(七)索引号及页次,即审计工作底稿的统一编号及本页的页次;
(八)附件,即审计工作底稿所附的审计证据及相关资料。
第五十一条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审计证据。
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对应关系,应当通过审计证据的索引号来体现。审计证据对应多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将审计证据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工作底稿后面,并在其他审计工作底稿上予以注明。
第五十二条审计日记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关系应当在审计日记中通过索引号加以注明。
第五十三条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
(三)事实是否清楚;
(四)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
(六)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七)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必要时,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日记进行检查。
第五十四条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审计组组长应当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
第五十五条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未执行审计实施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发现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对复核意见负责,对未能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五章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第五十六条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
第五十七条审计报告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一)标题,统一表述为"审计报告";
(二)编号,一般表述为"****年第*号";
(三)被审计单位名称;
(四)审计项目名称,一般表述为"****年度****审计";
(五)内容;
(六)出具单位,即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
(七)签发日期。
第五十八条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审计依据,即实施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规定。
(二)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财***、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以及财***收支、财务收支状况等。
(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般表述为被审计单位应对其提供的与审计相关的会计资料、其他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四)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和审计实施的起止时间。
审计范围应说明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财***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五)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
真实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的符合程度。
合法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收支、财务收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度。
效益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程度。
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应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并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六)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
(七)必要时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财***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九条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提出审计报告。
第六十条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
第六十一条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并作出书面说明。必要时,应当修改审计报告。
被审计单位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并由审计人员予以注明。
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应予保留。
第六十二条审计组应当将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
第六十三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事实是否清楚;
(三)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四)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六)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六十四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后,代拟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
第六十五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决定书。
第六十六条对审计发现的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行***责任、刑事责任的问题,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六十七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送法制工作机构复核。
第六十八条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
(一)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三)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四)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五)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复核意见,出具复核意见书。
第六十九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和法制工作机构的复核意见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
第七十条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召开小型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一条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提议,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其他负责人同意后,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组所在部门和法制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有关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二条审计业务会议应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审计业务会议决定。
第七十三条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审计业务会议的记录工作,并根据审计业务会议决定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七十四条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审计决定之前,应当根据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自收到审计听证告知书之日起三日内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要求举行听证的,审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第七十五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发。
第七十六条审计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将审计移送处理书送达有关单位。
第七十七条审计机关组织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需要汇总编制审计报告的,应当由审计组所在部门或者审计机关分别编写审计报告,报送组织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由其按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和性质汇总,形成统一的审计报告。
汇总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对汇总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汇总的审计报告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审定。
第七十八条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报告,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七十九条审计组组长对其提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不予反映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中记录的重大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反映的事实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负责。
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编制的审计信息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责任。
第六章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
第八十条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材料,建立审计档案。
第八十一条审计档案实行审计组负责制,审计组组长对审计档案反映的业务质量进行审查验收。
第八十二条审计组应当确定立卷责任人及时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审计项目终结后,立卷责任人及时办理立卷工作。
第八十三条立卷责任人应当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文件材料归入审计项目案卷:
(一)结论类文件材料,主要是审计报告及审计业务会议记录、复核意见书、审计组的书面说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等审计报告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审计决定书及相关文件材料、审计移送处理书及相关文件材料等;
(二)证明类文件材料,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等;
(三)立项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上级审计机关或者本级***府的指令性文件、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举报材料及领导批示、审计实施方案及审前调查记录等相关材料、审计通知书和授权审计通知书等;
(四)备查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不能归入前三项的其他文件材料。
第八十四条文件材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但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
跨年度的审计项目,在项目审计终结的年度立卷。
第八十五条立卷责任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则排列文件材料:
(一)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文件材料按照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和备查类的顺序排列;
(二)结论类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三)证明类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
(四)立项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五)备查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六)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每份或者每组文件之间按照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顺序排列;
(七)审计日记以人为单位按照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顺序排列,可以单***卷和存放。
第八十六条立卷责任人将文件材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
审计组组长按照有关规定对文件材料进行审查验收,并签署审查意见。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责成有关人员改正或者向有关机构提出改进意见。
第八十七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期限将检查合格的审计项目案卷移交档案管理机构归档。
审计组所在部门在移送审计项目案卷时,应当做好该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料库的建立或者补充工作。
第八十八条审计组成员对文件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立卷责任人对卷内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归档的规范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查验收意见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归档的及时性负责。
第七章审计项目质量责任
第八十九条审计组成员、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审计机关领导在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违反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有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应当追究相应责任。
第九十条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包括下列处理形式:
(一)责令改正错误;
(二)告诫、批评教育;
(三)责令书面检查;
(四)通报批评;
(五)停职培训、转岗;
(六)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处分;
(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上述形式外,可以并处取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资格。
第九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
(一)非审计人员人为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主动改正错误或者情节轻微的;
(三)其他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的情形。
第九十二条审计机关设立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审计机关主要领导为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审计机关其他领导、相关审计业务机构、法制工作机构、人事教育机构、监察机构、机关***、办公厅(室)负责人及有关专家。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制工作机构。
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需要承担责任的,由上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
第九十三条审计机关可以每年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并对参加审计项目的有关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十四条审计机关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检查和了解,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由法制工作机构及时报告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
审计质量控制篇8
一、信息化环境下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一)推动了审计工作环境的改变
审计质量控制处于审计信息化环境下,使得审计工作的技术与手段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审计条件的改变,大多数审计单位就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而言,电算化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很多的经济活动通过网络技术传送,不再需要纸张致使审计所要面对的审计对象更加复杂多变。相关业务的控制造成了审计线索产生变化,使得审计取证的难度加大。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来有效降低审计成本。有效避免了因为审计行为的随意性造成的不必要成本支出。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了增强成本控制意识,扩大了审能力和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可靠的审计线索。
(二)促进了审计项目实施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通过专门设计的审计软件从技术上促进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完善,审计质量的控制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在处于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条件表述了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随着审计条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多数审计电算化的应用比较普遍。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很多的经济活动通过网络的使用出现了数据信息的无纸化,现代计算机技术使我们能更好掌握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变化情况。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软件系统中的在各个审计处理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这一举措会使审计质量监督更加及时有效;此外借助计算机技术还能使被审单位及时了解业务流程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更好掌握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变化情况。
二、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质量现状
(一)思路老化,无法适应信息化审计要求
目前内审方法模式仍以制度为主,无法规避内控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一些财务舞弊案例并非由于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健全,而是由于管理层沿袭旧观点,以风险为导向综合审计。现代风险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量化风险水平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更多地凭借内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统计抽样技术未能实现电子化、信息化。
(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审计质量管理直接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但是由于缺乏配套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制度和明确的理论指导,在审计操作流程方面,手段不科学,同一审计项目之间的工作质量无法客观衡量,在要求上缺少衡量标准。尽管我国从对审计质量控制和评估的办法进行了规范,但还是可以明显感觉到审计体系处于比较滞后的发展水平。如:在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复核存在严重缺位,对电子数据重新计算分析或者重新执行语句变得难以操作。
(三)信息化审计操作流程不规范
获取的原始电子数据是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起点,如果原始电子数据不真实、不完整就会影响到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是被审计内容存在漏洞,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存储的数据有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数据采集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数据丢失或者出现错误,在这种情况下,采集到的数据与原始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四)复合型人才的缺失
在传统手工审计中,审计人员要求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达到审计目的,审计人员除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外,还要掌握经济、金融、会计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审计人员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容易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大。一些地区审计人员紧缺,审计人员素质低,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三、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提高对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
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在审计操作办法的贯彻执行方面要通过运用,不断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在准则规范的细化中增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善于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并把质量管理的目标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二)健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
1、是按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目标规定,细化审计质量各项要求并符合法律程序。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只要是能够直接或者通过分析后间接支撑审计结论的,都可以称之为电子证据。电子证据在诉讼程序中电子证据是被认可的,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都是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予以证明的。信息技术不能够替代任何原有的工作程序,审计证据应当应当符合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信息化条件下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是真实可靠的,并且是足以支撑审计结论或者与其他证据共同支撑审计结论。审计人员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能够发现问题线索,但该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延伸调查才能发现。2、避免仅依靠电子数据分析得出审计结论。电子数据分析只是发现线索的途径,在发现问题线索后,应当进行延伸调查并通过分析,确定电子数据是否存在偏差、是否有没有掌握的其他情况,在电子数据中无法找到凭证,这就需要在审计实践中,在电子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避免通过电子数据分析得出审计结论。数据分析的结果必须保证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四、规范审计的操作规程
(一)审前: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范围、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方案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要想提高信息化质量,审计人员就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策,获取被审计单位的账务数据和其他信息系统数据,并以此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
(二)审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可行的技术手段,获取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数据,然后对代码化的内容进行预处理,深化实施审计方案,避免审计的盲目性。在对选择的重点问题上,要多角度、多维度、多对比分析,并防止数据。
(三)审后: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对审计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应关注数据采集、数据验证、证据整理、证据修改等主要环节,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建立在信息系统可靠运行的基础上的,因此,采集电子数据前从系统中采集数据,就应当根据经验做出基本判断:一般来说,会计核算和资金交易在被审计单位内部使用的电子数据可靠性相对较低,同一信息系统内部的关键数据比较可靠,非关键报表数据等信息可靠性较低,审计组要对数据式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进行归纳提练,形成有价值的审计信息资料库,利用审计数据库可以随时调阅有关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实现传统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的结合。
五、重视审计队伍的人才建设,为营造审计质量提供良好环境
审计质量控制篇9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审计质量;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府和企事业主管部门对本部门及下属单位和分支机构的管理工作日益趋向集约化和信息化,逐步构建起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审计质量经受着来自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这就要求具有监督、服务职能,维护国家财经法规有效执行的国家审计工作,必须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来迎接信息化对审计质量的挑战。
1审计信息化对于提升审计质量的作用
从形势发展和实践应用过程来看,审计信息化在以下4个方面有效地提升审计质量,从而成为应对审计质量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1)有利于强化审计项目实施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审计软件从技术上实现了从审计计划到审计归档的全过程管理要求,使审计行为得以规范,促进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可以实时掌握所有审计项目的进度,及时反馈指导意见,实现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现场的指挥管理和动态监督,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2)有利于审计文书质量的提高。审计过程形成的各类审计文书数量较大,种类繁多。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制作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的文书标准化模块,形成审计文书模板库。
(3)有利于审计质量监督的实时有效。现代计算机技术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在各审计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实行适时监控,从而有利于审计责任的跟踪检查,使审计质量监督更加实时有效。
(4)有利于审计结果的深层分析。 审计人员可以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分析功能,及时了解被审单位的总体情况、业务流程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能更好地运用比较法、分析性复核法、趋势分析法等诸多方法确定各项技术指标,使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变化趋势一目了然。
2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
从总体上看,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仅停留在公文处理阶段。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审计人员也只能依靠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对象的财***财务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系统和业务电子数据还较难涉及,更谈不上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3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信息社会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审计工作的理念和行为。针对提高审计质量的目标和审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以审计质量控制为核心,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审计,在以下4个方面做出努力。
(1)强化培训,不断推进审计队伍建设。第一,要把计算机审计普及性学习、计算机审计骨干培训和计算机审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相互结合,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梯次健全、适应计算机环境下审计工作要求的审计干部队伍。第二,要注重专兼结合、学用结合。既要将精通计算机的审计人员合理调配到各个重点项目,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计算机专业人员大包大揽的做法;又要积极引导其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审计业务有效结合,使其放手在审计中活学活用,真正体会到计算机给审计工作所带来的好处和效率,从而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2)完善计算机审计标准与准则。我国目前有关计算机审计的规范也大多是笼统的原则性的。显然,应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首先要坚持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计算机审计的标准与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审计业务操作管理标准和计算机审计制度体系;其次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一定要考虑我国国情,它应当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作出规范,否则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审计质量控制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审计单位的审计,人无完人,尽管审计工作人员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但仍会有审计上的失误,也就是说存在着审计风险,下面我们就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风险进行探索。
关键词:
经济;企业;审计机关;审计风险
基层审计机关是在当地******府直接领导下,业务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开展审计工作,而往往审计过程中会存在审计风险对企业或个人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本文会针对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出发,有效的规避审计风险,减少企业或个人的损失,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减少和规避审计风险。
一、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
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很多的专业知识,审计的工作量也很大,而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通常都是在结束上一个审计工作就立马开始下一项的审计工作,工作量很大,而且时间也不充足,不能
监管每一项的审计工作落实到实处,所以审计的工作难免出现误差,审计风险也随之出现。审计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专门的审计工作室进行工作,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审计工作的进行一定要遵守法律的要求,而往往有些审计工作需要用到的法律知识在现有的法律条例中找不到相对应的,也就是现在的法律制度不健全,这就对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往往会造成审计风险。而有些地级市的审计工作往往出现审计风险的概率更大,因为地级市的审计机关往往在业务要接受上级机关的领导,而地级市的市***府本身会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更为重视,所以审计工作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原则,往往更容易出现审计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审计工作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就对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我国的经济体系也有很大的区别,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外资企业,而***府针对这不同的企业有着不一样的审查制度,审查工作人员只能按照***府的要求,根据现有的法律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审查制度,在大量、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审查工作人员难免出现失误,这就增加了审查风险的概率。
二、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风险的危害
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都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各个地方的审计工作都一视同仁,而审计风险的出现往往会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而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往往会制约各地经济的发展,严重的会影响中国的和平与稳定,所以审计工作一定要落实到实处,而不是只打着审计工作的口号,对审计风险不管不顾。当然,审计风险不光对单位、企业造成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人员本身,出现较大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人员也许承担一定的责任,轻则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承担损失的经济利益,重则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所以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尤为重要,审计工作人员一定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审计工作,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不仅仅只是代表着一个机构,它代表的是***府和***,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相信每个人都有了解,如果不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降低和规避,往往容易造成腐败现象的发生,会对***的形象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审计工作尤为重要,还代表着***的形象,审计风险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审计风险。
三、基层审计机关合理控制审计质量风险的措施
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掌握许多专业知识,要想合理控制审计风险就需要审计人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审计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做到了如指掌,同时审计工作人员也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个人素质,遵纪守法,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完成审计工作,提高审计风险意识。而***府针对审计工作中的审计风险也需要改善自身,国家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让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不会因为法律不完善的问题造成审计风险的出现。审计机关对招收审计人员通常会有硬性指标,往往是需要掌握专业技能方面要特别突出,而实际上审计工作人员不光只是很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就可以了,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样重要,审计工作人员需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为人正直,不容易被外物所左右,还要有很好的法律意识,所以这就对人力资源部门有着严格的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在招收审计工作人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对招收人员也有一定的挑战,招收的人员进入审计部门后,审计机构应该加大教育力度,宣传法律常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清楚的了解审计风险,通过专门的培训与审计工作人员的学习让每一个审计工作人员对审计风险有专门的认识,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通过对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风险控制初探,我们了解到了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的危害,而通过针对审计风险提出的解决措施,可以规避一定的审计风险,而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审计风险不可避免的出现,我们要做到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减少审计风险,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相信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分析,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基层审计机关队伍职业化程度分析与制度设计[J].审计月刊.2015(09)
[2]王小平.服务“四个全面”做好审计工作[J].当代江西.2015(11)
[3]陈同玉.浅析如何加强基层审计工作[J].财经界(学术版).2014(19)
[4]程振纺.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基层审计工作健康发展[J].审计与理财.2009(07)
[5]郑章清,王在桥,王厚芸.提高基层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几点思考[J].审计月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