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发展10篇

地区经济发展篇1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发展战略西移的历史机遇,借助自治区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策优势,通过实施“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带动战略,地区经济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千亿元关口,达1150亿元,同比增长24.3%,人均GDP超1万美元;财***收入达到200.8亿元,同比增长38%;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3.32亿元,同比增长42.8%,标志着鄂尔多斯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了新阶段,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8位。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增长中呈现的显著特征是,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有效的直接融资方式,已成为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状况和特点

1、从事民间融资的机构多、数量多

据统计,经注册的投资公司414家、担保公司159家,典当行12个,委托寄卖商行46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实际上从事民间借贷活动,未正式办理手续的机构和个人数量难以数计。

2、民间融资业务发展迅速,投融资量巨大

据人民银行当地中心支行对两家投资公司、1家担保公司、1家典当公司、1家委托寄卖商行的调查,注册资金为7000万元,投资总量为14000万元,民间融资4200万元,民间融资占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委托寄卖商行全部资金来源的60%左右。据估计,投资总量平均为注册资金的1.9-2.2倍,以此比例测算,全市投资公司投资总量在180-200亿元之间,吸收公众存款在87.4-107.4亿元之间。

3、民间融资参与主体多元,借贷用途多样

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包括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资金投向由消费性资金需求为主转为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与消费性资金需求并重。500万元以上的资金投向主要是房地产开发、煤炭企业、高载能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500万元以下的主要是汽车经销商、个体工商户短期资金周转。

4、利率高、期限灵活、手续简便

据调查,融资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为月息18‰,最高可达25‰,期限最短为一个月,最长一年。发放贷款的利率视不同期限、额度而变化,一般为月息30‰-35‰。期限最短的5-10天,最长为一年。资金需求旺季利率高达35‰-45‰,手续简便快捷,对中小企业有较强吸引力。

三、鄂尔多斯民间融资高度发达内在成因分析

1、正规金融机构虚位为民间融资发展提供了契机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推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市场定位于面向大型企业、重点行业和企业,形成了对县域经济和农牧区信贷支持缺失。鄂尔多斯地区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充足资金,民间融资由此获得了生存发展空间。

2、资本的趋利性成为民间借贷生生不息的推动力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放贷于何种行业何种企业,获利是其根本驱动力。随着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居民收入大幅迅速增长。200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8元增加到17000元,年均增长18.8%。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使居民对于闲置资金保值增值的期望较高,寻求新的投资方式拓宽收入渠道。

四、鄂尔多斯民间融资对经济发展的“双刃剑”效应分析

1、民间融资对经济金融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1)民间融资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鄂尔多斯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扩张、实力增强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着显著作用。但由于银行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经济复杂多变的融资要求,大部分民营企业未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民间融资强大的输血功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直接贡献。

(2)民间融资促进了地区就业状况的改善。民间融资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间接地支持了本地区的劳动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2006年末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37.9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45.14%。民间融资主要支持的房地产业、公路桥梁等行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3)民间融资促进了民间财富的积累。民间融资的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居民投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于银行储蓄的局面,居民投资出现了多样化选择。民间融资投资的高额回报,加速了民间财富积累。

(4)民间借贷市场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经营能力的提升,提高地区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民间融资繁荣对正规金融体系形成了压力,为争取社会资金融入正规金融市场体系,银行必须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提高信贷管理效率,提升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2、对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

(1)民间融资的逐利本性,直接影响宏观调控***策效应。民间融资的本质是追逐受益最大化,加之自发性、松散性和信息滞后性特点,必然只关注利润收益,而漠视国家产业***策,对国家宏观调控***策形成冲击,加大了地区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优化难度。如近几年来国家已明令严格控制小煤矿、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高污染企业,但在行业高额回报的刺激下,这些企业受民间融资扶持而屡禁不止,直接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策效果。

(2)民间融资分割了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份额,影响金融稳定。民间融资机构未经银监局批准以存款利率比银行基准利率高18.56个百分点的利率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严重冲击了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市场份额。2007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为226亿元,同比增长14.12%,增幅同比回落7.81个百分点,成为2003年以来储蓄存款增速水平最低的年份,主要原因是民间融资市场吸引了居民闲置资金大量投入。储蓄存款的下降,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积累,对金融机构放贷能力、信贷支持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3)大量地下民间融资造成国家大量税收流失。税务部门对从事民间融资机构主要采取定额征收方式进行征收,只能收缴在工商部门注册机构的税款,对从事民间融资但未办理注册手续的机构、个人无法进行征收;一些机构在许可经营范围之外从事民间融资活动,形成事实偷税;民间融资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也导致了储蓄利息所得税流失。

(4)经济形势及国家宏观调控***策的变化,可能触发民间融资存在的薄弱链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市场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非法集资或卷款逃跑恶性事件,但民间融资链条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若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逆转或国家宏观调控***策效应显现,有赖于民间融资“输血”的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导致资金供应链断裂,将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以鄂尔多斯房地产市场为例,由于面临***策控制、供应过剩、成本上升三重压力,行业预期回报率下降,一部分民间融资机构已从房地产行业抽离资金或进行行业转型。房地产业是民间借贷市场主要资金借入方,市场趋冷,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商房利润下降、资金回笼困难,一旦某一地产商无法兑现还本付息的承诺导致融资链条断裂,可能会触发大范围内的资金供应偿还问题,引致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

(5)影响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及其制度变迁。从国家金融机构的制度变迁来看,新的正规金融制度必须正视非正规金融制度所导致的利益格局,但目前正规金融体系对于民间借贷市场做出的反应调整有限,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持续弱化,不利于正规金融体系的发展。

五、合理规范引导民间融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更新对民间金融的认知,为民间金融合理定位

根据***1998年《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定义,乱集资是指未经任何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集资活动,包括擅自以还本付息或支付股息、红利方式筹资、以发起设立股份公司为名变相筹集股份等等。据此,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活动大多可被列入非法集资活动的范围。虽经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多次清理,仍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国有金融体系体制缺陷造成的,是现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狭小、缺少层次和行***垄断的必然结果。金融市场既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也不能满足融资者的资本需求,资金的供求双方只能自己创造市场,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之外从事投融资活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为促进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应加强***策引导,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民间融资,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并规范其经营。

2、尽快出台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法规

建议尽快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修订有关法律法规,缩小非法融资的范围,严格界定违法融资活动。修正的重点一是对非法融资活动做出准确界定,明确禁止从事融资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二是明确开办民间融资业务机构的条件。三是明确对民间融资的管理部门,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管理。目前民间融资机构由多个部门登记管理,这些部门仅履行市场准入管理,业务合规性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严重不足。由于缺乏法律支持,银监部门、人民银行无法对这些机构实行业务监管,形成民间融资监管真空。四是制定明确细致的监管办法,有效监控此类机构日常运营与经营风险。五是明确对非法融资活动处罚标准和实施办法,对经认定的非法融资加大处罚力度。

3、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建设步伐,改组改造非金融机构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地方经济建设,合理引导民间资金转化为资本,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组建民营银行、创投基金、小额贷款协会等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防范民营银行风险可以从提高注册资本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着手,切实保证存款人的利益。民营银行可利用其特殊的经营模式,较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昂交易成本和风险问题的优点,来补充大中型银行服务不足和空白。对民营银行要建立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确保民营银行健康发展。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应积极推动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对具有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进一步降低上市的门槛,给与更多的上市机会;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行融资;对中小企业的票据融资予以适当的***策倾斜;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鼓励风险投资发展。

5、加快正规金融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发挥其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大信贷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

银行要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功能,加快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降低贷款门槛,对于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简化贷款手续,及时给予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地区经济发展篇2

1、地区竞争的主体是地方***府的竞争。二十多年的改革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式进行的,其结果是中央***府的经济决策权逐步向地方***府、企业和市场分散,经济社会发展由中央***府***推动变成中央***府、地方***府和市场力量共同推动,地方***府行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决策权,同时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虽然中国已经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特殊的经济结构及行***体制,地方***府作为社会经济运作殊的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既是地方***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又是地方***府间竞争的产物。一方面,中央***府需要每个地方***府全力投入经济建设,共同推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地方***府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决策者和直接受益者,受提高任期***绩和提高辖区内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利益驱动,必然想方设法努力提高辖区汲取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资源的能力,加快辖区经济发展。因此,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主体是地区***府。

2、地区竞争的内涵是提高资源汲取能力的竞争。社会经济发展是由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和改进、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相关因素共同推动的,而其中关键生产要素是资本、技术、人才。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加入WTO后国际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市场分割日益弱化,生产要素流动性日益加强。地方发展的优势已不再是对传统土地、资源、产品等固定物质财富的占有,当代社会财富的价值越来越体现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资金流、信息流、技术人才流及物流上,地区竞争能力更多体现在其对诸种流动财富的吸引力和利用这些财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体现在利用这些流动财富不断强化区域经济地位的能力②。因此,地方***府参与地区竞争的主要内容和手段是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搜索发展资源,组织经济活动,鼓励辖区企业扩大投资,同时努力引进外来投资、外来人才和先进技术,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辖区内汇聚,形成经济发展“资源谷”。

3、地区竞争的方式是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的竞争。一个地区要在国际国内竞争中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离不开当地独特的产业发展环境,尤其是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资本要增殖、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必须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吸引辖区外资金、人才、技术向区内流动。在WTO规则涉及的23个协议中,只有两项涉及企业,其中都是涉及***府,这更充分说明加入WTO背景下,地区竞争力的提高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府职能的转换,地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府行***竞争和管理经济能力的竞争。早期地区间竞争主要是制定优惠***策(如降低地价、减免税收等)向投资者提供特殊待遇。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地区竞争的深入,发展环境的竞争逐步取代优惠***策成为主要的竞争工具。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

先行地区***府都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法规制度,提高***府效率,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便捷的***府服务,有效的法制保障和安定的治安环境,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竞争环境和公平竞争条件,创造一个优良的自然、社会和产业发展环境。

4、地区竞争的本质是提高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或同一属性的企业或其它经济实体及其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个地区内不同产业的集合构成地区国民经济。区域内社会资源最终要配置到各个产业部门,并形成强弱不同的产业经济,从而决定一个地区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经济不过是产业经济的空间表现,地区经济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在地区产业经济活动上。无论是地区经济增长率提速、综合经济实力增强,还是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地区产业能力的强弱。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践也证明,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其产业竞争力。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强不强,对于能否稳步提升其经济竞争力,迅速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以该地区众多产业发展能力的集合为基础,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本质上表现为地区产业发展能力之间的竞争。

积极、合理、公平的地区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地区竞争有助于发展社会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会福利,谋求持续发展。地方***府是国家行***序列的一个组织,又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和直接受益者以及辖区内企业和群众的利益保护者,是我国经济社会运作殊的利益主体。地方***府的多种职能决定其行为目标多元化。作为国家行***序列的一级组织,任期***绩决定地方***府官员的前途和发展。地方***府为了提升行***任命制任期内的***绩,必须执行中央***府宏观调控指令,努力完成中央***府和上一级***府下达的发展目标。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和直接收益者,必须在发展地方经济中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从发展经济中获取更多的地区财***利益。作为地方企业和辖区群众的利益保护者,地方***府又必须努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扩大群众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加快辖区企业发展和提高群众收入。因此,积极、合理、公平的地区竞争有助于协调中央、地方、企业和群众的利益,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次,地区竞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资源合理配置。能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建立公平司法制度,提供高效***府服务的行***区域,就能吸引更多的资本、人才、技术流入。地区竞争使地区***府加强公共品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司法***制度,推进***府改革,既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资本、技术、人才更多地流向发展环境好的地区,又有利于提高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产出效益,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三是地区竞争有利于推进制度创新。一般而言,作为制度创新“第一行动集团”的中央***府,为了降低制度创新成本,或采取授权试点,或对一些地区自主制度创新给予默认试行,总结完善后再由中央***府下令实施。地方***府特别是经济发展先行地区的地方***府,为了在地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提高辖区汲取生产要素的能力,尝试进行***府行***制度改革,引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制度,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自主制度创新,成为主动谋求潜在制度创新收益的“第一行动集团”③。这种在地区竞争中引入制度创新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从形式到内容都更适应本地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需要,更能获得中央***府的默许和容忍,在拓展制度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上更有意义。从制度创新的成效上看,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制度创新,使地方***府和企业共同分享制度创新收益,制度创新的风险更小,成本更低,绩效更高④。

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府职能安排的地区竞争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但作为地区利益的主体,地方***府在地区竞争中也可能导致一些不合理行为。有的地方***府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府为了保护辖区经济利益,可能运用一些行***手段防止外地商品流入,封锁本地资源,保护个别税利大户的不合理竞争行为、重复建设低水平开发区或产业项目等,存在***府行为取代或妨碍市场行为的不合理现象,个别地方甚至无止境地采取减低地价、税收等优惠***策恶化竞争秩序,引发人才争夺大战、招商引资大战、环境建设大战等非理性竞争行为。其实,地区竞争不同于

企业竞争。在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一个企业的成功常常是以另外一些企业的失败为代价的,因为前者要从后者那里夺走市场,结果是一个“零和博弈”。而地区竞争并不是“零和博弈”。一个地区在竞争中迅速发展会深化社会分工和地区分工,通过“产业关联”、“技术扩散”和“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地区跟随发展。地区***府对地区竞争要有正确的认识。中央***府要制定相关***策、法律、法规规范地方竞争秩序,保护地区间公平竞争,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合理配置,保障地区间协调发展。转二、地区竞争力的本质

(一)竞争力的内涵及实质

竞争获胜的基础在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由于对它研究往往从不同层面上展开,不同机构、不同组织和不同决策者对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竞争力”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竞争力是一个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学概念,是指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樊纲,2002)

(2)一国的竞争力是在国际市场上战胜对手的能力,更是谋求持续发展的实力。(邹薇,2002)

(3)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关于产业竞争力的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的、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4)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与他国竞争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它实质上反映了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任海平等,1998)

(5)《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1996)课题组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强弱程度,实际上也就是企业或企业家们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在《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2001)中,该课题组把“国家竞争力”修改为“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

(6)国际竞争力是指在国际的自由贸易条件下(或排除了贸易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取利润的能力。简单地说,即是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反映出的生产力。(金碚主编,1997)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个定义的内涵进一步深化指出: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目前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比较准确地勾画出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水平。(费洪平,1998)

(7)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Poter,1990)认为:国家经济竞争力是指该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即该国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

(8)“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关于竞争力的报告》(1985)对“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国的环境中以比他们国内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机会和能力。”而在1994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又对“竞争力”重新下定义为:“一国或一个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9)竞争力泛指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一个个体或社会实体致使竞争制胜的能力。(包昌火等,2002)

(10)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对该国企业创造价值所提供的环境支持能力和企业均衡地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是一国或一企业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运用于转换过程而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它包括一国或一企业发展的整体现状与水平,拥有的实力和增长的潜力。(王与君,2000)

综上所述,对竞争力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1、竞争力是特定利益主体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相对于其他利益主体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从上述的定义分析,虽然不同机构、不同组织、不同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别,但共同的落脚点都放在特定利益主体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以及在竞争中获取收益的大小,也就是特定的利益主体能否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比其他利益主体以更低的价格、更高的质量、更优的服务、更好的信誉来占领市场并由此获取收益。

2、对竞争力的研究必须是多层次的。由于参与竞争的利益主体可以划分为国家、地区、产业、企业等多个层次,因而对竞争力的研究必须有针对性地围绕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层次来进行。从研究资料分析,世界上研究国际竞争力组织的成员来自***府、企业界、学术界,这些成员对国际竞争力研究各有侧重。***府成员关心如何制定经济发展及外贸***策,着眼于研究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界成员关心如何提高其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及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着眼于研究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学术界人员则倾向于从各个层次对国际竞争力进行全面研究⑤。美国总统委员会《关于竞争力的报告》(1984)也指出:“竞争力对于企业和国民经济有不同的含义”⑥。因此,脱离特定的利益主体而单纯研究竞争力,不仅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也没有指导意义,而且会偏离科学研究正确的方向。

3、竞争力不仅包含现实竞争力,更包含潜在竞争力。对国际竞争力研究,不仅要研究特定利益主体现有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而更重要必须研究特定利益主体相对于其他利益主体的未来发展潜力。正如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关于产业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长期的竞争能力,包括该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以及该国经济结构及出口结构能够随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变革的能力。”如研究企业层次的国际竞争力,不仅要研究其现有经济实力,更应该研究其未来发展潜力,也就是该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较好的成长性。研究国家层次的国际竞争力,其落脚点要体现在该国产业及其企业是否具有持续创新、升级的能力。

4、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关系的经济学概念,包括着“比较优势”的概念。在这里,比较优势实际上就是国家(地区)间生产力水平的比较,比较生产力在概念上与一般所说的生产力概念没有实质区别,同样具有效率的含义,只是更强调与竞争对手相对的比较意义⑦。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体现在特定

利益主体,能否比其他利益主体更合理配置要素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或者善于创造出差异性强的商品和服务,从而赢得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1998)也指出:“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需要企业不断提升和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生产力”⑧。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关于产业竞争力的报告》(1984)指出:“在国家水平上,竞争力是以卓越的生产力绩效为基础的。”⑨因此,竞争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

(二)地区竞争力的内涵及实质

国内机构和学者对地区竞争力的定义大多数都脱胎于国家竞争力的内涵。从理论上理解,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个不同行***管理层次的地域概念,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国家竞争力内涵的研究来确定地区竞争力的内涵,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现有研究资料分析,主要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主要强调地区资源配置能力。王秉安教授(2000)认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省、市、县或其他)在大区域中与同一类型区域争夺市场和资源的能力,或者说是一个区域在大区域中相对于其他同类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认为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⑩

另一种观点主要强调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河北经贸大学李宝新(2001)

认为:地区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治、经济、社会基础建设、环境、科技等各个领域所能达到的先进程度的综合反映。国家统计局严于龙(1998)认为地区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省、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在国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的强弱程度。费洪平(1998)认为地区竞争力主要强调一地区在国内外贸易、金融、投资中的地位,强调一地区所提供的基础设施,所达到的科技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府行为和对策干预等因素,为国际资本流动创造的条件.

第三种观点主要强调地区培育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阳国新(1995)认为区域竞争力是指各经济区域所提供的商品在某一特定区域市场中占领的市场份额。王国辉(2001)和赵修卫(2001)则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竞争力。王国辉认为:地区竞争力是指“地区在内部软、硬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于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模仿的,能够给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并形成地区经济特色,不断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独特综合能力”。赵修卫教授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指区域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本文认为,参照上述关于竞争力的定义,地区竞争力应该定义为某个特定地区在国际国内经济竞争中优于其他地区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以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为基础,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因素是地区资源配置能力和营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由于中国的地方***府是中国***领导下的一级行***组织,不仅要成为推动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更应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因此,地区在竞争中获取的收益不仅体现为伴随着地区财***稳定增长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还应该体现在群众的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因此,地区竞争力也可以表述为一个特定地区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具有相对于其他地区更能优化资源配置,营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因而,地区竞争的实质也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地区竞争力的实质也是比较生产力。三、地区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或“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的提法本身就含糊不清,在国家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没有意义。其理由有二:一是国家的主要经济目标是为其人民创造较高且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能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取决于含义不清的“(国家)竞争力”,而取决于一国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或生产率。二是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任何国家都只能在某个或几个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另外一些产业上却缺乏国际竞争力。在国家的层次上,唯一有意义的竞争力概念是指国家生产力。研究哪个“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重点应该研究:“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母国生产基地?”因此,在产品、企业、产业的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不仅研究的内涵、对象更加明确又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对实际工作更有指导意义。⑾有的学者则认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利益主体是多层次的,可以是国家、地区,也可以是产业和企业。国家(地区)虽然不直接提供某种竞争客体(产品或服务等)参与国际竞争,但一个国家(地区)所拥有的总体经济实力、***府管理体制、配套基础设施、外部经济秩序、综合经济资源等,则是该国(地区)产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或产业构成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而国家(地区)则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保证和前提。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有意义的,只是间接一些”。⑿

从理论上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国内外许多机构、组织和研究人员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开展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本身就说明研究“国家竞争力”的实际意义。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行***地域概念,由于其地理区位、经济区位以及制度变迁、产业升级的差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地位是不同的,从而决定其国际国内社会上***治地位也存在差异。为了提高国家(地区)的***治经济地位,增强竞争力,所有国家(地区)***府都积极开展对“国家(地区)竞争力”研究,只是在国家(地区)层次上研究竞争力必须落实在国家(地区)产业、企业的竞争力上。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得收益的能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以地区、产业、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基础。国家在竞争中获取收益表现为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从区域上看,国家是其管辖的所有地区构成的,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构成是由其管辖的所有地区竞争力的集合。研究国家的地区竞争力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先行地区如何发挥比较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何缺乏竞争优势,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所有地区竞争力进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从产业上看,一个国家(地区)区域内所有产业构成一国(地区)的国民经济。作为区域概念的国家(地区)的竞争力是区域内所有产业竞争力的集合。研究一国(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意义在于寻求一国(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以此作为主要产业重点发展,营造产业竞争优势,获取竞争收益。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部门,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产业的竞争力同样也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的竞争力的集合。同一属性的企业构成一个产业,所有产业的企业构成一国(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国家(地区)竞争力最终由该国(地区)所有产业竞争力,进而由该国(地区)所有企业竞争力决定。

综上所述,如果用NC代表国家竞争力,AC代表地区竞争力,IC代表一国产业竞争力,EC代表一国企业竞争力,AIC代表地区产业竞争力,AEC代表地区企业竞争力,那么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述:

NC={AC1;AC2;AC3;……}……①

NC={IC1;IC2;IC3;……}

(其中IC={EC1;EC2;EC3;……})……②

AC={AIC1;AIC2;AIC3;……}

(其中AIC={AEC1;AEC2;AEC3;……})……③

四、结论

1、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市场经济必然存在市场竞争。竞争本质上表现为利益主体之间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博弈,是利益主体之间比较生产力的竞争。地区竞争主体表现为地方***府之间的竞争,具体体现为地区之间资源汲取能力和产业发展环境的竞争,根本在于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

2、竞争获胜的基础在于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指特定利益主体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相对于其他利益主体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参与竞争的主体可以划分为国家、地区、产业、企业等多个层次,竞争力也可以划分为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等不同类别。研究竞争力,不仅要研究现实竞争力,更应该研究潜在竞争力。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

3、地区竞争力是指某个特定地区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竞争中优于其他地区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也可以表述为一个特定地区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具有相对于其他地区更能优化资源配置,营造竞争优势,增强综合实力的能力。地区生存和发展能力以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为基础,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因素是地区资源配置能力和营造竞争优势的能力。地区在竞争中的收益体现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地区竞争实质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地区竞争力实质是比较生产力。

4、国家由其所管辖的地区构成,一个国家所有地区竞争力的集合构成国家竞争力。国家(地区)国民经济由区域内所有产业构成。国家(地区)竞争力也是区域所有产业竞争力的集合。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一定分工原则划分,从事同一属性的产品和劳务生产与经营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竞争力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竞争力的集合。研究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根本在于研究该国(地区)产业竞争力,基础在于研究企业竞争力,目的在于从比较优势出发,寻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并以此为主导(支柱)重点发展,营造产业竞争优势,获取竞争收益。注释:

1、李***鹏:《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区竞争理论》,《中国行***管理》2001年第5期第52页

2、王缉慈:《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产业集群—地方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第28页

3、4、杨瑞龙、杨其静:《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再论地方***府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5、金明律等:《中美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之比较》,《当代财经》1996年第1期第28页

6、9、转引自邹薇:《竞争力的源泉: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35页

7、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年版第30页

8、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第6页

10、来自china-/jingzhengli.htm

11、参阅《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金碚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29页;《国家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著),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6-10页。

12、黄先荣:《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现状极其对中国的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7年第2第65页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体改委,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1998、1999、20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998、1999、2001年版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4、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5、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6、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樊钢:《发展的道理》,三联书店,2002年版

8、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包昌火:《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0、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12、程选等:《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13、韦伟等:《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版

14、傅小随:《地区发展竞争中的***府行为及其利弊分析》,《地方***府管理》,2001年第7期

15、阳国新:《区域贸易与区域竞争》,《经济学家》,1995年第2期

16、李宝新:《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0期

17、王国辉:《关于地区核心竞争能力的模糊评判模型》,《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5期

18、张辉:《区域竞争力的有关理论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8期

19、赵修卫:《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0期

20、严于龙:《我国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4期

21、唐光霖:《诺思的国家与***府理论述评》,《***治学》,2000年第5期

内容摘要:地区竞争力本质界定是研究地区竞争力的前提。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地区竞争力本质研究存在的差异,认为地区竞争本质上是区域间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地区竞争力的本质是地区产业发展能力,是比较生产力。并分析了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关系。

地区经济发展篇3

1.1产业基础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赤峰县域形成了有色金属、能源、农畜产品加工3个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以风电设备、矿山机械、农牧业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和以煤化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新型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纺织、制药、建材等传统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特色产业已成为带动全市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克什克腾旗旅游业和煤化工业、喀喇沁旗铜冶炼和特色种植业、宁城县的玉米加工产业和设施农业、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规模化养殖和节水人工种草、敖汉旗规模化蛋禽养殖和林产业及贵金属采冶、宁城县玉米深加工和蔬菜产业、左旗有色金属冶炼和辽文化产业、林西县有色金属冶炼和氟化工产业、巴林右旗煤电一体化和规模化肉牛养殖、翁牛特旗机械加工和马铃薯加工等已经基本形成了特色化、专业化,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2自然优势赤峰市处于大兴安岭南麓,森林覆盖率较高,具有天然的集聚地表水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集中度较高.境内有大小河流330条,水库82座,地表水水资源量25.91亿立方米,其中北部六旗县地表水水资源量17.0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量的66%.此外,“十二五”期间拟建的东台子水库、琥珀沟水库都集中在北部旗县,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将对赤峰市北部旗县发展工业特别是煤化工产业提供重要的水资源支撑.近期自治区***府出台《关于发挥电力优势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符合国家产业***策的大型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化工、云计算等产业的新建项目配套建设自备电厂,鼓励火电企业利用存量机组或拟建发电项目与企业新建项目进行联合重组,按企业自备电厂实施直供电,这对赤峰市北部旗县进行水煤合作,发展煤化工、煤电冶等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1.3人力优势赤峰市县域户籍总人口337.9万,常住人口295.72万.既是人口大市,也可以变成人力资源强市.此外,71.6万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已经完成了资本、技能等方面的积累,开始返乡创业,并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目前返乡创业人员已达1.3万人,带动就业7.8万人.

2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

2.1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够均衡2012年,县均生产总值130.8亿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2.8亿元;县均公共财***预算收入5.4亿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5亿元.9个旗县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达到139.7亿元,最低的仅为58.2亿元,相差78.5亿元;地方财***总收入最高的达到17.4亿元,最低的仅为4.2亿元,相差13.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达到6955元,最低的仅为5958元,相差997元.

2.2与先进旗县差距较大在全区101个旗县区中,赤峰市生产总值最多的红山区仅排在18名,其他均排在20名以后,最少的林西县排在76名;财***收入最多的元宝山区仅排在19名,其他均排在20名以后,最少的巴林右旗排在77名.

2.3特色优势不明显大部分旗县发展定位不准,发展重点不明确,没有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形成特色突出、具备规模优势和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发展格局.

2.4缺乏资本、高端人才等要素农村牧区的耕地草牧场和宅基地还没有活起来,没能转变成支撑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资本.高端人才缺失,高技术、高科技行业人才引进困难,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2.5城镇水平不高赤峰市农村牧区面积大、人口多且居住分散,仅靠中心城区带动推进城镇化困难重重,既不现实、也很遥远,城镇化水平与全区、全国的差距仍然较大.

2.6经济发展落后赤峰市县域人口数量多、比重大,9个旗县中有8个国贫县、1个区贫县,贫困人口基数大,在确保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和按期完成基本消除贫困现象等方面难度仍然很大.

3加快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3.1财***方面一是继续加大对财***困难旗县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升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能力,增强县级***府财***宏观调控能力.二是是采取贴息、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以奖代补、风险补助以及基金投资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财***杠杆作用,调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加大对旗县专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通过减免税收、加大补贴等,加大对赤峰有色金属特色产业的财***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内蒙古有色金属基地建设.

3.2土地管理方面一是建议自治区追加建设用地指标,对自治区重点项目要求单列专项下达用地指标,或在省级内消化用地指标,不再占用市县用地指标,减轻市县建设用地报批压力.二是建议自治区下放并扩大对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村企联营用地的审批权限,对重点工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用地,依法有偿使用农民集体土地.三是建议对建设用地转为耕地的,可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四是继续实行和进一步探索建设用地置换、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和废弃居民点用地等节地措施.

3.3金融方面建议自治区***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场准入条件、财***税收和收益补贴等方面出台激励和约束***策,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开办金融机构及网点.制定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工作制度,通过正向激励,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增大支持区域经济工作力度,有效提升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地区经济发展篇4

走西口移民大致分为2股潮流,一股来自晋西北保德、河曲、偏关、朔县、平鲁、左云和右玉等地,他们一般先通过杀虎口,进入和林格尔、清水河及归化城,一部分人定居在此,有的人则西进至包头、后套一带,从事农垦、商贸活动;另一股移民主要从陕西北部的神木、府谷、榆林及横山一带,北越长城,进入鄂尔多斯的准格尔旗、靠近黄河的达拉特旗,接着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及后套地区。走西口虽然路途遥远,环境艰险,但依然阻挡不了走西口的移民大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内地人口密度过大,人地矛盾突出清初的休养生息***策造成清朝人口激增,出现口内耕地不能满足百姓生存的局面。康熙年间,全国人口超过1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首次超过3亿;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全国人口达到4亿的顶峰。人地矛盾更加激烈,有限的土地承载不了过大的人口密度,致使大批百姓背井离乡寻找新的土地以***生计。晋陕2省北部恶劣的自然环境加剧了晋陕人民的苦难,导致晋陕北部地区大批百姓涌入土地丰腴且尚未开垦的河套地区就食。嘉庆时就出现“出口垦荒者,动辄以千万计”的场面⋯。’

1.2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破坏性较大发生在光绪二年至五年(1876~1879年)的“丁戊奇荒”,以灾害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后果极其严重为特征,其中以光绪三年(1877年)和光绪四年(1878年)2年灾害最为严重,按干支纪年法,这2年为丁丑、戊寅,故称之为“丁戊奇荒“。灾荒持续时,有的地方连续一年滴雨未下,致使晋陕2省粮食大面积歉收,山西太原府等地甚至颗粒无收。有的灾民不堪忍受饥饿,掘观音土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l3j。清廷派往山西赈济的阎敬铭说,“往来二三千里,目之所见,皆系鹄面***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惨绝人寰的旱灾逼迫灾民们弃土离乡,迁往土地丰腴的河套地区谋生。

1.3河套地区优良的自然环境适宜农业耕作河套地区位于黄河几字湾的黄河中游高原,该地区水草丰美,沃野千里,宜耕宜牧,黄河两岸还有大片的冲积平原可供开垦。由于清初在河套地区实行的封禁***策,整个河套地区的生态得到了较好保护,土地肥沃,山林遍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膏腴之地如此之多,再加上清廷出于种种目的对该地区封禁令的放宽直至取消,河套地区成了灾难中的晋陕人民谋生的最好选择。

1.4清***府的***策推动作用清朝前期对河套地区一直维持封禁***策,其用意“专在怀柔蒙古,维持平和,令蒙古人疏远汉人;专助满人,以与汉人对抗”。但后来因以下2个原因,迫使清廷完全转变了在河套地区的立场,转而全面开放河套地区。一方面,沙俄觊觎东北已久,竭力促使蒙古从清朝***。清廷为应对边疆危机而采取招民垦边***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之洞、刘坤一上书奏请,“蒙民生计,本以游牧为生。但最近数十年来,蒙古益形贫弱,对于强邻东侵,实无防御之力。不可不乘此时,讲求变通之策”。清廷接受了这一主张,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允许蒙古王公放荒招垦,并由清廷特派大臣,督办开垦事务。另一方面,甲午战争之后,清***府因为战争赔款等问题引发财***拮据,为广开税源,清廷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要求放垦口外荒地的奏折,次年即派贻谷为垦务大臣督办蒙地垦务。

2走西口对河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走西口之前的河套地区以单一的游牧业为主要的经济形式;走西口给河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河套地区农牧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

2.1走西口之前河套地区农牧业发展概况

清廷出于对自身满清统治集团利益的维护,严格禁止蒙人与汉人沟通接触,实行***的民族隔离***策。该***策的实施,使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再加上蒙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更有利于草原植被的恢复。河套地区在清代以前和清朝刚建立之初,就以水草丰美、土地丰腴、沃野千里而著称,所以该时期河套地区以牧业为主导,而几乎看不到农业的发展。由于严格的封禁***策,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及时传人河套地区,蒙汉人民的交流受到很大影响。蒙古族不谙农事,长期依赖内地的生活及生产用品,封禁令让蒙古人民的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社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了整个河套地区牧业生产环境闭塞、生产水平低下,河套地区日益贫穷。

2.2走西口对河套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走西口的移民浪潮,对河套地区的农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促进农进牧退的农牧业格局与粮食生产基地的形成。随着乾隆年间走西口人数的增多,来自内地各省的农民将农业生产方式带到该地区,农业用地日益扩大,相应的牧业用地急剧减少。乾隆、嘉庆时期,归化城土默特的垦殖范围已北越阴山,西达包头,尤其是土默川平原已变成人口稠密的农业耕作区。至雍正时期,土默特地区已变成粮食输出地。“雍正三年,归化城土默特米价甚贱,雍正帝令山西巡抚伊都立晓谕地方官劝导百姓,至归化城采买粮食,用船贩运到内地,任意粜买,降低边内的粮价”。由于***府采买粮食的推动和民间粮食贸易的发展,河套地区逐渐成为北疆的粮食集散地和粮食贸易中心。

2.2.2土地制度发生变化。清初,河套地区几乎全为牧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性使得牧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没有强烈的意识,划分界限不明确,这点与农业经济体系有明显区别。而蒙古社会又是以部族形式组织起来,所以清初河套地区的土地界限也是依部族界限划分。走西口开始后,大量的汉人涌入该地区租种蒙古贵族的土地,使土地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来严格禁垦的牧场在大量的私垦中逐渐变为农田,农民上缴的地租也尽数落入蒙古贵族囊中。总结起来,移民开垦的土地主要是蒙古贵族和地主的私有牧场,开垦的公有土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马场地。马场地是清代八旗***队牧马的草场,清***府专门从大青山后的牧场中划出大片草场供八旗***队放牧***马之用,在清前期严禁开垦。走西口移民浪潮开始后,清***府由于外交内困,批准对马场地的开垦。②驿站地,也称台站地。驿站地主要供驿站兵丁解决生计,装备马匹之用,也于走西口之后开垦。③公主府地。出于***治上的考虑,康熙帝第六女和硕恪靖公主下嫁土谢***汗的孙子,公主和额驸被安置在清水河境内,并划给公主大片土地。公主府地的所有权归公主府所有,清廷概不干预,农民上缴公主府地租外,不再上缴国家。

2.2.3促进农业人口增长。清朝中后期的河套地区为封闭的游牧社会,当时人口几乎全为牧民。而随着口内各地农民的迁入,蒙汉人数的比例逐渐发生变化。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乾隆中期时,只有少量汉族农民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而在道光、咸丰时,该地区的蒙汉人数已大致相当;至清末,鄂尔多斯地区的汉族人口远远超过了蒙古族的人数,汉人大多分布于鄂尔多斯东南部的准格尔旗和北部的达拉特旗。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增加,河套地区的农业职能部门也发生了改变。“山西边外之归化城、土默特、鄂尔多斯等处,内地人民,前往开垦者,年增一年。蒙汉杂居之区,日趋广大,交涉事件层见叠出,不可不设民官以理庶***”。最终形成了旗县双立、农牧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2.3走西口对河套地区蒙汉文化的影响

2.3.1饮食文化互通。饮食方面,蒙汉2族相互借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蒙古族好食肉、奶制品,汉族则喜好饮茶,于是由牛奶和熬制的砖茶调制的奶茶皆为蒙汉2族所钟爱。主食方面,以糜米、莜面、土豆和肉制品为主,在宴会中,不管是蒙古族还是汉族,都会用手扒肉和烤羊排招待最尊贵的客人。比较有特点的是烩菜,烩菜并没有严格的原料规定,可根据个人的喜好添加原料,为一道开放式的菜肴。烩菜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可不受地域和民族或者个人饮食习惯的限制,对由各地移民组成的河套地区的人们来说,较方便实惠,因此广受人民的喜欢。

2.3.2民间艺术相互融合。山曲是晋陕北部的代表性民歌,随着走西口的进程传播到河套地区。其吸收了蒙古族短调的旋律,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漫瀚调。“漫瀚”二字是蒙古语中“芒赫”的音译,意为“沙漠”。漫瀚调唱词以汉语为主,同时吸收了少量的蒙语词汇,将2种语言糅合进了一个旋律之中。由于漫瀚调歌唱的是晋陕蒙3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在3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二人台”。“二人台”起源于咸丰初年,从“二人台”的唱词中可找到山曲的音乐元素,它是在蒙汉各种艺术形式上互相吸收,互相借鉴发展而成,经过蒙汉人民共同创作,已非常成熟。经典“二人台”剧目《走西口》中大量运用了蒙语台词,如“晚上住在毛七赖(地名),碰见两个忽拉盖(蒙语:盗贼之意)”等。可见,只有在蒙汉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条件下,兼容蒙汉文化元素的文化艺术才得以生存发展。

2.3.3信仰习俗与礼仪相互借鉴。蒙古族受喇嘛教影响颇深,几乎全民信奉喇嘛教,汉族则有自己的神灵信仰。自走西口始,河套地区蒙汉2族就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深层次社会互动,加快社会各方面融合。在从事农业的蒙古族村落里,出现了汉族供奉的龙王、观音、关帝、财神等神灵,在社会融合程度较高的土默特地区,该现象十分普遍;而汉族也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一些蒙古族的神灵信仰。如河套地区的大部分汉族都有和蒙族共同祭祀敖包的习惯。由此可看出,当地蒙汉人民在精神信仰上的高度相互认同。

2.3.4形成以开放、包容、团结、质朴为特征的河套文化。

2.3.4.1开放。河套移民主要来自晋陕2省,但同时也有豫、冀等地少量移民,汇集了如此多的移民也意味着要汇集随之而来的各文化圈中的多元文化。河套地区地广人稀和土地肥沃的自然条件为多元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物质前提,在该物质前提的基础上,各种文化都可成功找到契合点并进而相互融合,彰显河套文化的开放特性。此外,河套地区辽阔的草原也使生活在此的人的心理更加开放,再加上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使得他们没有狭隘的、具体的地域概念,奠定了河套文化开放的一面。

2.3.4.2包容和团结。河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在该地区谋生的人如果不组成一个社会群体而单独生活,将异常艰难,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在该地区生活的人逐渐学会了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斗争的武器就是互相帮助,而不分民族和地域差异。除自然因素外,蒙古族憨厚、好客的性格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蒙古族一般以家庭或部族为单位散落在草原各处游牧,很少和外界沟通互动,遇到陌生人则热情招待,留食留宿。从以上可看出大批走西口移民涌入河套地区后,不仅没有发生民族冲突与地域冲突,反而各民族的交往更加融洽的原因。

2.3.4.3质朴。走西口移民的人口构成中,绝大部分都是在晋、陕、豫和冀等地无法生存的贫民,原本生活在河套地区的也大多为蒙古族中的下层牧民,由这些人共同组成的河套移民社会明显的带有中国北方农民特有的质朴、厚重之感,而没有上层社会中的骄奢与浮华。该特质具体体现在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中,如漫瀚调、二人台及山曲等。这些艺术形式的内容多为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艰辛、离愁别绪、思恋故乡等情感,体现了河套地区朴素的草根文化。

地区经济发展篇5

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而本文主要研究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选取如下因素:

(一)寿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寿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指寿县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这里我们选取寿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分析旅游产业生产总值自变量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

(二)寿县旅游产业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寿县旅游产业生产总值,指寿县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旅游产业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这里选取寿县旅游产业生产总值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和因变量的关系

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统计(如表1)

(二)建立模型

根据估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结果如下:

(三)模型分析

表示寿县地区的旅游产业产值相对增加1%时,寿县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0.3451%,说明旅游产业对于寿县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率。但由可决系数和调整的可决系数值来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并不是十分完善,说明旅游产业在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并不是十分凸显。

三、寿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导向

(一)优势体现

第一,历史文化背景。寿县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以楚文化为代表,被称为楚都。现出土的历史文物中楚国文物占有较大比例,除此之外还包括有汉、魏、宋等不同时代的文化元素,从而为整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文化建设导向。

第二,***府***策。寿县被称为“淮上之都”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在保护和恢复古城建设方面给予大量的***策扶持。近些年为方便更多游客来往,在公路交通通行方面进行大力整修,包括高铁站台的投资建设。在古城原貌恢复***策施行中,加大对古城区整修和古建筑的保护,这里包括对东门的维护和建设开发以及西门重修等。为全面建设寿县旅游发展区和带动寿县地区经济建设,将寿县地区划为淮南治理,对全面承接传统文化和综合发展整个地区旅游产业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游客的潜力与价值。根据2006

~2014年寿县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指标与数据了解到,寿县每年具有较大的游客旅游量。近年来在当地***府的支持与引导下,整个地区的游客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06~2014年9年间,游客量净增200多万人次,而第三产业就业也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06~2014年9年间,新增就业人数将近9万人。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整个地区国民经济贡献大量财富,带动大量的相关产业发展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更多人就业。

(二)不利因素

第一,寿县作为部级贫困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寿县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农业、工业驱动,从近些年发展成果来看,农业在整个地区国民经济贡献中占主导地位,而农业本身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效率相对比较低下,因此即使农业占大份比重。但是老百姓手中的财富值相对较少,地区经济产值相对也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他产业的经济投入,再加上国家财***的不完全补助,使得地区旅游投资建设难以大规模投资开展

第二,各个旅游景区缺乏特色展示,纵观整个旅游景区,并没有看到更多的古文化元素,很难带给来往游客沧桑历史的感触,更谈不上眼前一亮的惊喜。

第三,景点与景点之间孤立而缺乏联系,游客从一处景点走往另一个景点,就是两个不同地方的转换,缺少一条线将其串联起来。

第四,缺乏对部分景区重点投资与开发,对现存保存较为完好的景区建设较为迟缓。

(三)整改措施

第一,利用划分淮南市的经济优势,加大对景区的投入建设。

第二,针对不同景点所蕴含的历史元素特色开发。以宾阳门为例,通过模拟淝水古战场还原历史场景或以历史短剧形式演绎当初一个场景,通过分集叙述,分期排幕,一方面可以为来往游客提供一场视觉盛宴,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售卖制作的楚元素纪念品,促进当地人就业。

第三,产业连片,将农业与旅游联系起来,发展农家乐,并将景点之间以一条文化主线连接起来,如“四门楚韵”,向外来游客进行城门的系列介绍。此外,可将整个内环城公路回归楚韵,修筑环城走廊,连接四个城门。并将博物馆与孔庙恰当对接,形成博物之学与孔子智慧的对话,将报恩寺南北街巷进行整改,回归佛教气息,并将贯穿东西门的街道和南北门回归古风楚韵。整个内城以东西门街道为主线,博物馆孔庙为一线,南北街道为二线,报恩寺街道为三线,形成一个“丰”字,蕴含民丰盛世之意。将通往八公山、芍陂的公交与老城区对接,形成二龙护珠之势,寓意吉祥、富足

第四,对芍陂和八公山重点开发,利用其动人悠久的传说故事进行宣传,以实体经营为主体,包括对安丰塘水上公园建设、渔业捕捞、农家乐等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区;对八公山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开设特色农庄供游客休闲度假,并以八公山豆腐作为特色产品支持,大力发展农家乐。

第五,加大对寿县形象的宣传,一方面通过视频对楚都文化元素进行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各地旅游机构合作,扩大游客游览量。

地区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张家口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地区,也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贫困地区。张家口的工业以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和废物排放指标大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资源开发强度较大、能耗及物耗较高、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空气污染和沙尘暴等问题。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些年来,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张家口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付出了消耗资源和增加污染的较大代价,分布在各县区的煤矿、电石、铁矿、酿造、铅锌矿、金矿、造纸等高载能行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产品单一、产业链短、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张家口应利用后发优势,及时地将张家口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过渡到循环经济的轨道,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城镇和市区,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突破观念、技术、***策、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学习与调研,借鉴其它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经验,结合张家口的实际,笔者对张家口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张家口今后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战略举措列入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总体要求之中,构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两项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市各级***府领导应进一步更新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经济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中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2、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张家口市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及实施方案,从四个层次发展全市的循环经济:一是研究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要完善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实行产品的绿色标识、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认证、环境标志论证制度。二是在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最有效利用,使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四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创建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乡)、生态村。

3、发挥各县区的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煤炭、电力、酿造、冶金、机械装备、农畜产业加工、建材及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免费论文参考网。如有煤炭资源的县,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应将与煤共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综合开采利用;通过深度加工,重点发展煤电、煤电铝、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等产业;将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再如有草场资源和经济林资源的县,应走“种草—养殖—畜牧加工—还粪于草”和“经济林—鲜果—果品加工”等生态经济循环链的发展道路。

4、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强制的外部约束力和企业内在利益的驱动结合起来,明确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所担负的维护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规定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通过源头防控,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认真实施我国已经颁发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规。依法行***,加大***力度,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风险小”的局面。加强环保***检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5、依靠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资金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张家口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策等方面的信息,推动环境友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及运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造纸、电力、酿造、钢铁和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

6、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一是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投资***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优先核准或备案,列入张家口市重点项目计划,优先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优先保障能源、水、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二是各级***门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研究、技术推广、试点示范和宣传培训。研究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要优先给予贷款支持。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7、***府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动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准确掌握相关***策法规,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免费论文参考网。各级******机关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日常公务活动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推动***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推广无纸办公、压缩会议、降低油耗、节约用电、惜水省材。抓好***府建筑物的节水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单位内部绿地用水和景观用水尽可能不使用自来水。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连同发展经济一起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绩的重要标准。

8、大力开展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各区县、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印发宣传品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方针***策和先进典型,促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单位、学校、社区和家庭,逐步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

9、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张家口的钢铁、有色、建材、酿造、煤炭、电力、造纸等行业,占了全市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头。遏制这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紧迫任务。要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大调控力度。一要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问责制。二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化工、煤炭、酿造、造纸、食品等行业落后产能。

10、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为全面推广积累经验。要积极争取河北省***、科技厅、环保局等厅局的支持,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部分城市社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利用国债资金和财***预算内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一是企业试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研究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接模式,研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策措施。二是工业园区试点,根据不同园区的产业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提升园区的档次和竞争力。免费论文参考网。三是城市社区试点,城市社区循环经济试点以资源型城市为重点开展试点,积极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形成以资源为链条的系列主导产业基地,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城市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试点要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再制造领域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明确回收处理技术路线,探索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影响着我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一些目标任务能否按期全面完成。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需要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全力推进,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 ]崔和瑞.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

地区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区域协同;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战略选择

我国是农业大国,促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也是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经之路。在农业现代化全面开展的同时,一些欠发达地区依旧面临着农业设施不完善、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困境,如何依托区域协同发展***策,以点带面地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增强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农业收益,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这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突破的重点。

一、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主观与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只有全面分析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提出改善方针,从而转变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1.思想观念滞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普遍较为落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观念也比较薄弱。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对农业经济重视度不够,近年来,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异***突起,使得很多地方的***府和农民开始将经济发展重心向二、三产业靠拢,忽视了第一产业的建设,仍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发展农业。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业问题尤为严重,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前景不容乐观,重视二、三产业,忽视第一产业的恶性循环导致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农业经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方式,使得欠发达地区农民养成了不思进取的习惯,缺乏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这种消极的思想观念也严重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是农业设施,缺少先进的、完善的农业设施,就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获取资金渠道少、农民自身出资能力弱、吸引社会关注度小,因此造成农业基础建设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建设要求等问题。此外,欠发达地区已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往往年久失修、破败不能正常使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也严重限制了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大部分农村交通闭塞也严重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3.产业结构不合理普遍来说,欠发达地区的种植业比重较高,经济作物的种植较少,渔业、畜牧业等生产的水平也低于平均值。此外,欠发达地区日益向第二、三产业靠拢,第一产业的产值逐年下降。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该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造成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有二:首先,欠发达地区农民信息获取渠道少,无法洞察市场的动向,其次,***府缺乏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宏观上的经济指导不足。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农业的产业化,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旧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户为主,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21世纪初,农业产业化跨区域经营就在全国各地普遍兴起,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不仅没有及时跟上时代潮流,还存在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基地布局不合理、农业服务不配套、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等问题,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是阻碍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进一步拓展规模的症结所在,也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发展面临进程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的窘境。

二、区域协同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21世纪初,我国提出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规划,打破不同省市地理方位和行***区域上的限制,从利益一致诉求角度出发,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区域协同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带来新机遇,表现在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与资源协同三方面,其中战略协同是在***策和指导思想上对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推动互补发展,组织协同则是在***府统筹规划下,形成涵盖范围大、覆盖面广的农业经济发展链,资源协同是指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依托区域协同的优势,在区域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和完善自身生产力。1.战略协同2004年,北京率先提出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采取差异化、互补式战略,推动以点带面、以先进带落后的产业协作方针。2006年,天津提出加强区域性建设的构想,强调与北京、河北地区的交通建设。针对农业行业,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着重推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与资源配置的优化,在战略上做到区域合作、协调发展。2014年,我国农业部部长韩长斌提出了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缩小农村之间差别、深化改革三农问题等建议,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协同发展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转型。[3]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规划中可以看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依托地区战略协同的优势,让经济发达地区充分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以区域体整体环境为基础进行合理布局与统筹规划,减少区域内同构产业竞争压力,加快自身建设。2.组织协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与发达地区的跨区域农业协同发展,必须要依靠***府的力量,在***府的统筹下进行区域间的组织协同,尤其是在农业经济方面,需要建构跨区域融合农民、生产基地、企业等主体的农业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有效缓解信息流通不畅、宣传平台欠缺等问题。例如在2014年,河北省***府带头向北京、天津两地农科院和高校寻求先进的技术支持,获得了显著的创新成绩,此外,借助区域协同的组织优势,河北的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往京津两地,开拓了河北农业终端销售市场,据调查,北京农贸市场上的80%羊肉来源于河北省,每年有350万吨农产品也是由河北省生产提供的。[4]因此,笔者认为,区域协同发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在具体的资源、市场上提供帮助,还促使了欠发达地区农户与发达地区企业的深度合作。3.资源协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区域协同环境下,还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可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与科学技术,例如河北省可借助北京与天津的经济、资源,形成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机制,大力发展本地农业经济。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协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才资源,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机构可为欠发达地区输送相关农业人才;二、市场资源,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有货无市的情况,导致农业结构失衡,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购买力强,可有效缓解欠发达地区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三、资金资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府投入力度小的问题,仅凭本地区的资金积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落后、发展滞缓等问题[5],因此,区域间的资金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

三、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结合区域协同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笔者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战略选择应以上述几大优势为切入点。1.实施大规模生产经营战略,使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欠发达地区县域大多集中在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省市,其经济水平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因此存在生产活力不足、投资欠缺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应该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严重阻碍了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未来的农业发展方面,要实施大规模生产经营战略,提高农业产品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动力。此外,大规模生产经营战略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由***府引导并提供农业经济发展保障,有利于重新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有利于对农民进行集体化培训和科学化指导。总之,突破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是发展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首要选择。2.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区域协同环境下,欠发达地区不再是一个***的个体,而是区域内的一部分,需要着眼于区域整体发展而进行产业比重、农业结构的调整。从宏观上看,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农业经济发展缺乏长足活力;从农业产业内部来看,欠发达地区的种植业较经济作物、农业加工品、畜牧业、渔业相比,更受农民欢迎,原因在于种植业成本低、风险小,然而大量种植果蔬的弊端也很明显,即农民收益小,难以真正改善农民生活、难以真正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因此,区域协同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应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一方面改善第一产业比重低的现状,提高***府和农民对农业经济发展重视度,另一方面,微调农业结构,引导农民向畜牧业、经济作物种植等领域转型,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6]3.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发挥人才资本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表明,人才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产品种植之前,需要相关农业人才和经济人才对上一年度的农产品经营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以得出具有科学性的指导结论;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专门的农业专家,对农产品进行实时监控和指导,以保证农产品高质量产出,农产品的经营更需要市场人才、营销人才进行策划。然而,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大多滞留在事业单位、行***机关等岗位,远离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一战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与人才不足的困境。[7]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一缺资金二缺人才的情况并不是最近几年刚刚出现的,长年累积下的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其审视,笔者认为,只有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一方面激励欠发达地区固有人才的意识和潜能,促进岗位流通、扩大人才自主选择权,为农业经济发展主战场源源不断提供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人才,学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总之,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发挥人才资本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重要战略选择。

四、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进行,不仅要依靠区域协同环境下正确的战略选择,还要通过全方面的具体发展对策与措施才能真正实现,笔者认为,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对策要从***府、农民、农业经济结构几方面进行探讨。1.学习区域协同环境下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在三农事务方面的财***支出日益增加,2014年一度达到2.2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34.9%,其中67%的资金被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重新规划了大型灌溉系统、完善和加强了本地的道路交通等等。[8]总之,邢台前南峪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短期任务。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区域协同发展的优势,调动***府的主导能力,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指导、统筹兼顾的指导思想。2.以提高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目的,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素质农民是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的主体,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管理水平差的问题,部分农民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的思想也严重阻碍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区域协同战略要求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化的发展要求,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影响着区域协同环境下区域整体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可以由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建立一个基础教育培训班,其中发达地区提供教学支持和科技资源,欠发达地区负责宣传和动员,主要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知识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技术,为区域共同体培养一批有知识、会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促进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兴农战略思想,提高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帮助欠发达地区摆脱“人才欠缺——农业经济发展停滞——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9]3.着眼区域协同整体性,加快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是调整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地区农业发展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失衡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应立足自身的农业传统,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经验优势等,积极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例如河南信阳即可主打当地茶叶资源,大量种植以茶叶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同时开发与茶叶有关的农业附产品,提高茶叶产业经济效益。此外,宿迁市在2009年开展了保护耕地面积的活动,促使当地农业经营面积达到15.71万平方千米,初步建成连接淮沭河、新沂河、汴河三大水禽养殖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带,发展带涵盖了周边大量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也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10]河北省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也可通过产业整合的方式,深化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同时促进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有序发展。

五、结语

区域协同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利用区域协同的战略、组织、资源优势,实施大规模生产经营、产业升级、人才开发等战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可积极发挥***府统筹规划作用,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群体素质的提高。只有以区域协同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欠发达地区才能不断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杜云飞,连建新,张爱国,胡宝民.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视阈下的农业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13,38.

[2]秦静,周立群,贾凤伶.新形势下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2):11-16.

[3]邢台农业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http:///content/15/0903/15/5136053_496650556.shtml.

[4]梁齐伟.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5]孙朝晖,张以科.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2(5):21-25.

[6]邢台农业信息网.http:///news_read.aspx?id=29433.

[7]刘宇翔.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7):37-45,110-111.

[8]朱建华,周彦伶,刘卫柏.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4):137-139,143.

[9]周维现.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地区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经济;县域经济;***策;体制

中***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所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是指在农业经济区域中,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受到地理区位和工业化程度以及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再加上自然条件和其他非人为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处于低迷状态。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简述

我国经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一部分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就全国民营企业来看,小工业小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发展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依据国情和地方状况来分析,欠发达地区必须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来发展当地的经济。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区间范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在实质上,县域经济便是农业经济。然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我国来说,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其实指的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就东、中、西各地区部分来说,也有比较言的发达与不发达之分。县域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一个相对***、相对完整的行***区域,是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巩固***权的重要一环。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当前,针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够等找到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才是当务之急。

二、制约县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1.行***体制因素的制约

近年来,县级***府在条块分割的体制背景下职能逐渐弱化,对调控经济的能力也越来越弱。遇到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县级***府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只能是求助上级***府或者是被动应对。市管县的体制使得行***管理、行***审批层次过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不利于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策因素的制约

一是土地***策的制约。国家收紧土地闸门,使县域土地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廉的优势基本丧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二是金融***策的制约。目前的金融环境极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

3.自身因素的制约

县级财***大多是吃饭型财***,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制约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也正是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上的“短腿”和欠缺,致使一些客商和项目无法落地,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策略

1.以县域扩权为突破口,增强县级发展的自

我国是农业大国,下辖农业县很多,我们可以先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地级市中选取若干县(市)进行县域扩权的试点,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的总体原则,凡是县(市)能办的事,都放手让县(市)去办。不仅在经济领域下放更多管理权限,而且在社会事务、干部人事等领域给予县(市)更大的自,最终实现地级市和县级市在行***级别上的平行的改革目标。

2.以破解县域用地为手段,适当放宽土地使用权

目前县域中的土地性质大多是基本农田,按照国家土地***策的规定,是不允许改变基本农田的使用性质的,这无疑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策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适当对土地***策进行调整,我们建议在保持耕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占补平衡”的办法,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土地环境,以提供县域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县域经济融资难

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不健全、缺乏有效抵押品的问题,金融部门应该积极推出和发展动产抵押业务,对于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开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展业循环贷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等,并不断提高贷款的上限。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县域积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特色信贷服务,逐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

4.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干线公路改造和农村断头路建设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围绕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一批节能环保项目;围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抓好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推进一批低碳产业和战略新产品等项目。

总结

因此,必须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慢”就是“退”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转型振兴,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赶超崛起,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东青.泰安市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地区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地区;不发展地区;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有很大影响。经济的发展会影响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学习环境创造。本文从经济发展对教师队伍、学习环境的影响来分析,旨在让我们意识到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1、师资队伍

1.1教师的数量

在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比不发展地区高,并且生活条件比较好。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就更多。所以许多老师都认为那些地区的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强。他们还认为那些地区的学生容易管理,因为有家长的协助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想在发展地区工作,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不发展地区的孩子急切需要他们。因此,在发展地区,有足够的师资队伍来接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分配会更合理,老师就不需要超负荷的工作。所以在白天上课时,老师会感到经历充沛,上课有激情。他们不认为从教是一件恼人的事情。课后,老师有精力去了解和管理学生,有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除此之外,在这些地区,英语教师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他们中的一些是研究生,有一小部分是博士生,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会更合理,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经济不发展地区,老师缺乏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经验。除了他们的理论教育不系统或不完美之外。这些教师还缺乏把教学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科学地使用教材,灵活安排课程,在经济不发展地区,经济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经济来源不好,生活条件困难,为了支持家庭生活,许多家长需要整天工作,所以没有时间来陪伴和管理孩子。从他们送孩子进入学校那一刻起,他们就认为学校完全可以管理他们的孩子和学校可以处理孩子需要的所有东西。这些地区孩子听说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英语水平不高,特别在听力和口语方面很欠缺。

总之,经济发展地区和经济不发展地区教师分布不平衡,经济发展地区师资队伍雄厚,经济不发展地区教师缺乏。经济不发展地区缺乏优质的和符合标准的教师等状况对中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具有一定影响。

1.2教师的质量

作为一种国际交流语言,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越来越注重听力和口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农村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远低于课程标准。当然,教师素质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经济不发展地区。很多英语老师都没有处理好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此外,一些教师的想法。他们不把学生为中心或不关心学生的热情和积极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一些老师认为考试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以语法教学为关键,解释语言点一次又一次。这些事情使学生感到无聊。还有,一些英语教师的语调、压力和发音不够好,和他们的英语口语不是很流利。这个原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关于“如何实现教学的价值”这个话题,人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场辩论注重老师的优点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在1994年的一项研究中,罗纳德.埃伦伯格和多米尼克.布鲁尔发现,在标准化考试中得分高的学生的老师往往在本科高校就读过,在另一项研究中。埃伦伯格和布鲁尔的科尔曼数据显示,教师语言能力和学生的成绩成正比的关系。

教师的能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经济发展地区和经济不发展地区,教师的质量是不一样的。经济发展地区的教师能力水平相对较高。一些就读于本科高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往往不愿到经济不发展的地区工作,近年来有一种这样的现象“学历高的学生就应该到经济发展得地区工作”。在经济发展地区,生活条件好,待遇好,学历高的人想往待遇好的地方去。由于高学历优势,他们往往能打开他们想进去的大门。在经济不发展地区,许多高校的毕业生都不愿意去,结果经济不发展地区的教师和经济发展地区的教师的能力相差大,在不同地区,学生受到老师的影响也就不同。

2、学习语言的环境

参与真实语言环境的机会。斯蒂芬・克拉申表示美国外语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参与真实的语言环境,换句话说,最初始学习英语的好办法是让学生听和说。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学不好英语?为什么当我们说英语时总是感到尴尬?原因是我们不了解实际情况。但是随着我国的发展,渐渐的,我们开始意识到它,尽一切努力来改变我们的学习英语的环境。但不幸的是,似乎这种改变只发生在经济发展的城市。在经济不发展的地区,学生们仍以不恰当的方式学习英语。

在经济发展地区,可获得更多参与到真实语言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经济条件使这些领域充满了更多去看,去听,去说的机会。还有更重要的是体验。体验,也就是说练习,它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在以下方面,中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技能的训练机会。由于经济发展,在这些地区,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参与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MP3,电视连续剧,或者英语角去实现。来自互联网,他们可以看电影由西方国家,通过它们来熟悉西方国家地道的表达习惯。他们还可以在网上***新闻、音乐等任何与他们学习有关的听力材料。至于MP3,不管他们去哪里都可以随身携带,他们经常用它来听听力。除了这些在课后学习英语的途径外,他们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入真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

在经济不发展地区:1)缺乏先进的设备来获取足够的教学材料。英语教学需要一个合理的方式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个经济不发展的区域,只有2%的学校有自己的学校网络,和7.7%的学校有语言实验室,21.8%的学校有***书馆。所以考虑这个条件,学生不能得到训练他们的听力和口语技能的好机会。2)说英语的情况不多。我们的母语,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它,有些知识不通过课本,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习得。然而对于一门你甚至在生活中就不使用它的外语,仅仅通过课本,我们不可能做到听说能力很好。但是在一些地区学生确实没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这些学校唯一关心的事就是分数。所以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教语法,单词和短语,同时,他们不提供学生说英语的机会。

经济发展影响到教师的分布,影响到中学生英语听说的学习环境,进而影响到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关注这个问题,尽力去改变这种状况.

【参考文献】

[1]崔建社.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分析[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余海荣.英语教学中必须创设真实语境[J].江西学生之友(初中版)上, 2011(5).

[3]黄冰.简论英语听力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3(2).

地区经济发展篇10

关键词 区城经济;西部大开发;***策效果;事件分析法

作者简介:靳春平,男,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

廖 涛,女,西南财经大学财务处,成都610074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平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区域***策重心的转移上。这种转移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经济效率为重心的发展阶段(1978―1990年)、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发展阶段(1990――1999年)和以注重公平为重心的发展阶段(1990――现在)。[1](10-15)在区域***策重心转移的过程中,以1999年9月***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标志,中国的区域***策实现了第三次转移,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实施6年来,对于西部大开发的***策效果,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策效果较好,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另一种观点以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事实为依据,认为西部大开发的***策效果并不明显。由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且能否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是攸关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区域经济***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准确地把握,以便在今后的发展中进行***策的调整和优化。

为了揭示西部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四川省为例进行经验分析,因为在西部十二省区中,四川省的经济实力最雄厚、经济基础最好、人口最多,对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例如:2000年,四川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西部地区的30.70%,即使到2004年,这一指标仍然达24.51%;而且,同期四川省的人口总数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44%和23.90%(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5年)。本文将在考察四川省的各项经济指标在西部大开发***策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基础上,揭示西部大开发的***策效果,并进行相关的原因分析和***策调整思路探讨。

二、理论框架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涵义更为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指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由经济增长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注重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例如以雷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和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为代表的“线性阶段模式”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线性转变过程。而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居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统治地位,以阿瑟・刘易斯(AlthUJrLewis)的“二元结构论”和霍利斯・伯利・钱纳里(Hollis Burley Ch-enery)的经验分析模式为代表的结构转换模型则认为,经济发展是指由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引起的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需求及生产、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经济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二元性仍然十分明显,特别是西部地区尤其突出。二元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负面影响,它不利于地区间的经济互补,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难于最优配置,诱发的往往是地区间的回波效应而不是扩散效应,以至于1978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呈现出一种先减弱,再增强的“U”型趋势。[2](19―25)同时,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二元结构的制约,东、西部之间的贸易关系使得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能在区域间经贸交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产业技术劣势就为它们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3](109-125)从而不利于地区间差距的缩小。我们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加速西部地区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进程,以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继而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钱纳里(1988年)在其发展分析模式中从积累过程、资源配置过程、人口和分配过程三个方面,提出了衡量经济发展的十个指标,即投资、***府收入、教育、国内需求结构、生产结构、贸易部门、劳动力配置、城市化、收入分配和人口变动,并通过考察各个指标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发生的变化,得出经济发展的状况。[4]

本文结合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实际,并假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国内的人才、资金流动已非常普遍,以钱纳里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删减了部分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且相关的数据不易获得的指标,而增加了对分析西部大开发***策效果有参考价值的指标,最终用以下九个指标进行分析:(1)人均GDP;(2)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3)二产产值比重;(4)二、三产产值比重;(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二产从业人员比重;(7)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8)地方财***一般预算收入;(9)城市化率。选择这些指标的具体原因: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地区经济增长的事实,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因其所使用的统计方法和口径本身会产生偏离事实的结果,但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目前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不可或缺的指标。二是投资规模的扩大对于西部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发***策的实施是否产生了投资增长的效应也是我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三是二产产值比重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处于二元结构转换中的西部经济而言,工业化进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才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四是二、三产产值比重的变化能够说明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能比较准确地反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五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变化可以反映地区的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市场化水平的高低,以此推断***策对市场发育的影响。六是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情况能够很好地说明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反映人力资本的状况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七是地方财***一般预算收入的变化从地方公共收入的角度反映了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因为在目前我国地方***府不能发行国债的情况下,地方公共收入的多寡取决于税收收入和公共收费,只有区域经济状况变化,地方财***一般预算收入才会发生明显变化。八是城市化率是反映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最综合、也是

最重要的指标,它能够说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高帆(2005年)[5](91-101)基于分工组织和分工水平演进的视角,论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势。因此,城市化率对于衡量西部开发***策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四川省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均较好,对国家经济***策的反应相对比较灵敏。我们以此为样本分析,可以大致得出西部大开发***策效果的真实情况,并可以这样推论:在四川省的实施效果应好于其他十一省区。如果四川省的开发效果都不理想,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其他各省区的实施效果更差,***策效果不显著。本文选取四川省1992―2004年的经济数据,其中1992年的数据为基期,即西部大开发前后各6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200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及2004―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处理过程,分两步进行。首先计算出各指标年度间的增长率,即将人均GDP、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地方财***一般预算收入换算成相应的增长率,将产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换算成相应的比重变化率,将城市化率换算成城市化率的变化率。然后,以实施西部大开发***策的当年为界进行数据分组,即把1993―1998年的数据分为一组,1999年后的数据为另一组。这种处理方式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的:(1)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尽管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于东部地区明显要慢,但经济持续增长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因此,以各指标变化率的大小来衡量西部大开发***策结果会更客观、更具有实际意义;(2)由于宏观经济的运行本身存在波动性;故以各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均值作为目标变量更为可靠,而本文的研究旨在检验西部大开发***策实施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指标是否有显著的变化,并以此来确认西部开发的***策绩效。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事件分析(Event Smdy)的研究方法,并借助Excel及SPSS l0.0软件进行分析。事件研究方法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它用于分析某一事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即在假定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前提下,某一事件的影响和效用将被迅速反映到资产的价格变化之上。所以,事件分析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涉及到整个宏观经济的事件,如税率的调整、实施新***等。事件研究的要求一般比较严格,它要求市场对信息可以做出及时的反应,而且在事件窗口之中,不存在其他重大的事件信息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考虑到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经济背景之下,同时,在实施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中国并未采取其他重大的地区经济***策,即便是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以及在西部大开发前发生的抗洪救灾事件、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大开发之后发生的“***事件”均未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过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显得更小了。因此,本文的研究做出以下假定:自1999年以来,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重大事件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基于此假定,进行比较大开发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看其在统计上是否显著,继而得出实证分析结论。

具体分析中,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也叫一维方差分析,是检验由单一因素影响的多组样本某因变量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的问题。如果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这个因素对因变量是有显著影响的。本文把西部大开发***策作为惟一的影响因素,分析该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我们假定:如果西部大开发的***策效果较好,那么各项指标的均值应明显高于西部大开发前的数值,而且,在方差显著性检验上应该是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拒绝方差一致的零假设,即确认均值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和解释

首先,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

从表1可知,九个指标中,除城市化变化率指标在大开发后的均值略高于大开发前的均值外,其余八个指标的均值都小于大开发前的均值。其中,人均cDP增长率、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增长率、国内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地方财***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四个指标大开发前的均值都远大于大开发后的数值,差额在5%―10%之间。而从各指标的标准差来看,除二、三产产值比重变化率的波动性大于大开发前的数值外,其余指标的标准差均都小于大开发前,这说明大开发后的各项指标的波动性较小,发展变化较大开发前更稳定。标准误差及置信区间的结果也证实大开发前的各项指标的均值波动性较大,而大开发后波动性较小。不难发现,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经济发展水平并未表现出所预期的大发展。

其次,进一步考察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各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为:

(1)人均GDP增长率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没有明显差异,方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同样印证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人均GDP增长率并无显著变化,***策效果不明显。

(2)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增长率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没有明显差异,方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同样印证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增长率并无显著变化,总投资额增长率并未因实施大开发***策而改变。

(3)二产从业人员比重变化率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没有明显差异,方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同样印证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二产从业人员比重变化率并无显著变化,这说明实施大开发***策并未产生加速区域经济工业化的发展。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变化率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也表明,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没有明显差异。但另一方面,方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却显示,虽然在5%的显著水平下不能否定方差一致的零假设,但在10%的显著水平上有理由拒绝零假设,说明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变化率大开发前后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对比二产从业人员比重变化率,可看出,大开发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明显上升。

(4)二产产值比重变化率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没有明显差异,方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同样印证了单因素方差分析

的结果。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方面***策效果不显著,地区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并未明显加快。对二、三产产值比重变化率指标的分析同样表明,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加速区域经济二元结构转化的作用甚微。

(5)对于国内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而言,分析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方差一致的零假设,方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即使在1%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方差一致的零假设。这说明,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存在明显差异,但对比描述性统计结果,会发现大开发后国内商品零售总额并没有明显增长,相反,该指标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大开发前的数值,可能的原因是近几年来,由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造成西部地区在国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当然,分析结果至少也表明西部大开发的***策效果并不显著。

(6)对地方财***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地方财***收入在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均值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大开发战略并没有导致经济的快速增长,致使地方财***收入增幅缓慢。

(7)城市化变化率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没有明显差异。不过,方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方差一致的零假设。说明城市化变化率指标在西部大开发前后的均值是有差异的,但在统计上并不太显著。

综合来看,本文所选取的九个指标中,只有国内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方差一致性检验能够显著地拒绝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均值是大开发前的数值显著大于大开发后的数值,这与本文的研究假设并不相容。因此,从分析结果来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加速区域经济二元结构转化,缩小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的作用至少目前并未凸现出来,***策效果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四、简短评论和思考

国家制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为了通过区域经济***策的倾斜,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并在对外开放、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采取优惠***策,以促进西部的发展,同时,加强东、西部的互动发展,从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大开发***策实施6年来,特别是1999―2003年间,国家启动了许多大型投资项目,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倾斜,同时在财***税收方面出台了相关的优惠***策。然而,本文以四川为例的研究表明,西部大开发***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1.西部地区本身的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差、自生能力较弱,致使对***策的感应度不强。利用***策是需要条件的,由于西部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许多优惠***策并没有条件使用。同时,由于企业投资效率低,经济效益较差,在与东部地区进行贸易交往中,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贫困化增长之势。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市场容量狭小等因素的制约,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完善,优势生产要素,诸如资金、人才、技术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的效应日益增强,致使西部地区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程中,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不足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相关的优惠***策并未产生实际效果。

2.西部大开发***策方面的原因。大开发的***策力度偏小,影响力有限。资本的本性就是要在运动中实现增值,而且人力资源也是如此。因此,只有人们能够预期到未来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存在增值机会,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才会自动流向西部地区,而当资本和人才都具备时,二者的结合必然导致技术进步的诞生。所以,在西部地区经济条件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各级***府引进资金、引进人才的努力无疑是徒劳的。惟一的办法就是借助国家区域***策重心转移的战略时机,加大向西部倾斜的力度,改善西部的经济条件,提高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竞争的能力。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国家财***税收***策的支持,否则,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将被边缘化。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就是高附加值的活动倾向于集中在特定的地方,以产生网络效应和提高规模的回报率,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开放的、运行良好的市场不需要形成高收人地区和低收入地区这两部分之间的趋同,而是可能产生发散,即两极化。也因此,市场经济越是完善,***府的介入越是必要,***府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是不可替代。

3.研究的局限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通常实证分析的结果与研究方法、样本选择等方面有密切关系。西部大开发战略仅实施了六年多的时间,而经济发展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反映,其过程相对于经济增长较为缓慢,所以,囿于数据方面的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能并未准确反映了大开发***策的实际效果。当然,即便如此,人均CDP、投资额等指标的增长率变化与大开发前无显著差异的分析结果,仍然是值得注意的。从理论上讲,一项宏观经济***策的出台产生短期冲击是必然的,而且极其有可能产生持久的冲击,从而改变经济发展的轨迹,[6]比如说:如果西部大开发***策确实有效的话,那么它至少在短期内使投资、产出以明显高于未实施***策时的幅度增长,而且可能从此保持高速增长。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实施一项***治***策,而财***税收***策本身也并不是一项纯粹的经济***策。中国地区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央实行的地区倾斜***策造成的,Démurger et al.2001)[7]以FLeisher和Chen(1997)[8](220―236)认为中央***府对东部地区的优先投资是中、西部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根本原因。从对西部大开发***策效果的原因分析看出,只有***府加大***策力度 ,一方面通过优惠***策进行优先发展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地区经济基础,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提高西部地区对国家开发***策的敏感度,并使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最终达到通过西部大开发明显增强西部经济实力,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策目标。当然,尽管本文倾向于加大西部大开发的***策力度,但对于加大财***、税收***策力度可能产生的实际效应,仍然值得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经济环境进行认真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乃全,贾彦利.中国区域***策的重心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5(1).

[2]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3]张阿玲,黄伟,张华.地区经济差距根源的区际产业经贸关系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C05(3)。

[4]霍利斯・伯利・钱纳里等.发展的型式1950―1970[M].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5]高 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5(9).

[6]袁志刚,宋铮.高级宏观经济学[N].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地区经济发展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地区经济发展10篇

学习

自媒体培训方案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自媒体培训方案,内容包括自媒体达人培训方案,自媒体培训和感悟。0.引言随着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探索,风电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问题。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1)人的不安全行为;(2)物的不安全状态;(3)管理上的漏洞;(4)技

学习

生命与安全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生命与安全,内容包括生命与安全主题班会,生命与安全文稿。是啊!有什么能比安全和生命更为重要,对于刚刚过去的一年,对所有的中国人、对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绝不是值得举杯相庆的日子,在2003年的11个月里,我国死于各类工业安全事故

学习

文化企业发展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企业发展10篇,内容包括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文化企业发展计划书案例。(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既然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它就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对员工进行约束和规范。相对于企业规章制度的硬约束,企业文

学习

低碳城市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低碳城市10篇,内容包括低碳城市比较好的案例,低碳城市试点。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剧,低碳的城市规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低碳城市建设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方式的一种否定,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

学习

城市可持续发展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可持续发展10篇,内容包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历程,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内容。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正面临着很多的危机,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

学习

审计案例教学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案例教学10篇,内容包括审计案例分析学习方法,审计案例与实训心得。[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56-02把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是审计学教学改革的探索。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感到,审计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

学习

八上英语知识点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八上英语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八上英语知识点总结外研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总结归纳。4.听起来很好soundgood5.毕业leaveschool6.为什么不?Whynot+dosth?/Whydon'tyou+dosth?7.大肚猪apot-belliedpig8.不够有创意notcrea

学习

竞争职位演讲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竞争职位演讲稿,内容包括竞争岗位演讲稿范文,竞争上岗演讲稿200字。我能有机会参加此次局机关干部竞争上岗,是我人生路途上的一次机遇和挑战,我感到非常的激动和荣幸。我今年xx岁(个人简历略)。这次竞争上岗对我来说不仅是机遇,

学习

情况调查报告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情况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情况汇报正确范文,情况调查报告模板范例。地点:本地区对象:各行业,各年龄段的人范围:足球运动主题:足球运动在本地区的普及情况科考方法: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后的分析:本次调查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足球运

学习

新经济发展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新经济发展10篇,内容包括最新有关经济发展的文章,经济发展最新提法。环渤海经济区由京津冀、山东和辽宁三个部分构成,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很高,2007年整个区域的GDP总值约占全国总量

学习

城市化进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化进程10篇,内容包括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几个过程。MaFengmingMaYanxinAbstaract:Atpresent,Chinaisinaperiodofrapid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duetotheunevendevelop

学习

国际物流公司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物流公司10篇,内容包括国际物流货运公司,国际物流公司简介范文大全。国际物流;国际物流管理;国际物流成本***TCL公司系SYMG公司下属的贸易公司,公司主导贸易产品为金属切削机床。在***TCL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国际物流费用支出

学习

培训护士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培训护士总结,内容包括培训护士总结,护士医德医风个人总结。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全省第xx期护理管理职员培训班。经验丰富、德高看重的护理先辈们讲授的一堂堂出色课程,像暗夜里的灯塔照亮了我,使我对护理管理有了新的熟悉,更新

学习

团支部工作本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团支部工作本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团支部年终工作总结3000字,村团支部围绕三力一度工作总结。(一)团支部情况简介:我班团支部自20xx年8月份组建,几个月的健全班级团支部建设,以逐走向正轨,来自十余个学学生,团关系的转接,转入的团员

学习

旅游经济发展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经济发展10篇,内容包括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800字,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有哪些。一、旅游经济人们对“经济”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角度,例如交换关系,产业总和,生产或消费,等等。本文所讲的旅游经济,指的是旅游产业,或者广泛一些,

学习

经济发展制度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发展制度10篇,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环渤海经济区由京津冀、山东和辽宁三个部分构成,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很高,2007年整个区域的GDP总值约占全

学习

经济发展管理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发展管理10篇,内容包括经济发展论文十篇,关于经济管理方面讲解。1.2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国西部、中部的经济发展长期不如东部、南部沿海城市,反映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且情况比较严重,数据显示,经济水平最低的城市甚至

学习

金融经济发展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经济发展10篇,内容包括金融经济的发展历程,国内金融经济的发展趋势。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9年,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

学习

体育经济发展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经济发展10篇,内容包括体育可以超越经济发展吗,关于体育经济产业发展历年文献。大多数的体育消费应该属于混合物品。全国健康就是公共物品,但个人参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消费又属于私人用品。由此可见,体育消费不仅国家、***

学习

经济发展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发展10篇,内容包括十年的经济发展文章,农业经济发展论文十篇。1、我们认为,中华民族根本没有回头路可走,退回去是死路一条。也不能在***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实现之前,以既定方针继续推进大中型国企私有化改革。中国当前社会现

学习

经济发展理论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发展理论10篇,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理论解读,经济发展理论小说。转型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学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题和追求目标的一些理论文

学习

乡村经济发展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乡村经济发展10篇,内容包括乡村经济发展有什么做法,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维度。目前,绝大多数的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滞后状况。在经济决定一切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制约了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为此,进一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