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10篇

教育理论与实践篇1

英文名称: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633X

国内刊号:14-1027/G4

邮发代号:22-3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教育理论与实践》(旬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山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学术期刊。

办刊宗旨

繁荣教育科学研究、倡导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服务教育学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和发展。

主要栏目

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决策与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论、教育心得、比较教育、教师论坛、青年论苑、学术动态等。

教育理论与实践篇2

 

教育界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问题如此看重,可归因于以下两方面:一是由于近年来轰轰烈烈举行的教育改革,改革似乎对教育理论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呼唤;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口号的提出与推广,使得一线教师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教育理论。

 

一、“百家争鸣”的关系说及评述

 

1、直接指导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是一种对教育实践具体操作与原则的有效性指导。其主要表现在:教育理论能在具体操作上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有论者认为,和工程学理论和医学理论一样,教育理论是一种实用理论,其功能正在于指导教育实践,并对教育实践提出处方或建议。更进一步,有论者认为,理论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即“理论是一组逻辑地联系着的假设,是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由此得出,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本质规律的反映,是可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某种确定性的方案,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产生效果,同时启发实践者进行反思,增强其实践理性的能力并进行理性实践。这不仅仅是教育理论者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所持的一种观点,也是多数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观点,他们认为教育理论理应像数学公式一般,能够直接使用并得出正确结果。

 

我认为教育理论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是以西方近代哲学本体论思想为依据而提出的观点。之所以说“直接指导说”是建立在本体论之上,是因为该观点认为:教育理论是从“复杂的、多变的、众多的”教育事实中抽离出“共性的、普遍的”教育规律,继而直接用于指导教育实践。这无疑与本体论中“从多中追求一,从变中追求不变,从现象中追求本质”的逻辑思维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2、中介说

 

教育中介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教育中介思维、教育中间理论、教育中介机构。三种教育中介的完善是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张关系的基础和条件。此观点通过对教育中介的形式的探讨,深化了人们对教育中介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借助实践者承载的‘实践性中介’(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行动研究)将有效弥合现有教育中介理论的‘实践性’缺口,提高教育实践的智性水平”。也有学者认为从教育理论入手,通过建构中层理论来增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此观点主要取自柳海民教授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建构中层理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因为以往的教育学理论,概念很多,但真正在教育实践界引起共鸣的很少,似乎观点很多,但定理不多,没有稳定的研究旨趣,教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很难在教育实践中得到验证。所以提出教育学中的“中层理论”:“中层理论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调查证实的具体假设。”

 

这是一种以教育理论为出发点,希望改变教育理论,发展具体理论,使教育理论更加问题化、命题化、操作化和验证化。以此来改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困惑关系。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既然是中层理论,那么是如何界定教育界中的“中层”的概念?

 

二、关系之我见

 

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多数学者开始是从教育理论的视角解读,他们将教育理论视为高位的权威者,并对实践具有绝对的指导。尤其是在当下,研究的趋势逐渐指向丰富的教育实践,如有论者提出,日常教育实践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有论者认为教育实践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习性、情境、实践和空间的结构使得教育实践异常复杂,需要教育理论者对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抱有充分尊重和同情,并尽可能贴近实践者的立场来观察、谈论教育实践。因此,引发了教育界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各种解说。

 

当我们争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究竟为何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厘清一个概念,即什么是教育理论。多数学者会把教育理论进行划分,比如,涂尔干、威尔曼等先驱者们就将教育理论划分为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布雷岑卡将其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教育理论可划分为科学教育理论、哲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学者对教育理论进行划分,多数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教育理论各自有不同的基础、不同的认识对象、不同的陈述特征、不同的证明方式,以及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因此他们之间是不可取代。而要在教育理论中合理的体现这些不同的知识类型,达到不同的目的,只能通过理论体系的分工和专门化才能达到。所以,直接谈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时,就显得这一命题太过笼统,存在着指向不明的问题,这可能就是造成教育实践者对教育理论者抱怨以及教育学界对其关系诸多争论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将对教育理论进行限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所指称的教育理论是布雷岑卡提出的实践教育理论。布雷岑卡认为,与科学教育理论、哲学教育理论不同,实践教育理论并不指向理论的自圆其说,而是为现实行动作出理性选择。实践教育理论的功能,是应告诉与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的特定教育者群体有关的教育任务及达到他们的手段,他应激励教育者实施与主流的世界观和道德观相一致的教育行动。

 

在明确了教育理论的概念之后,我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一种“互哺”的关系。所谓“互哺”即指各自从对方寻求有营养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来丰富自己益于自身的发展。

 

实践教育理论是一种以教育实践作为分析对象的特殊性知识,而教育实践则是一种活动。虽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理论并不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者如何去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有时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否认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影响。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原则、特点以及可能性的探讨,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教育理论可以满足教育实践者对于教育实践知识的需求。这个满足的过程需要教育实践者用“智慧”理性地从教育理论中提取对于他的实践有价值的内容,这种“智慧”更应该是类似于孔子所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育实践是实践教育理论形成的富有养料的来源,这就要求教育理论者能够突破从前“自画自圆”脱离教育实践而进行的思辨的现象,能够敏锐的察觉教育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教育理论者只有通过研究新与旧、历史与现实的继承、转化与冲突,才能促进其观念自我更新和形成新的问题域、发展理论的价值。这也就是说,教育理论要从教育实践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也就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哺养”的过程,教育理论者要想在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时代在自己研究领域里有所作为,不能缺少面向教育实践的魄力。

教育理论与实践篇3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感受职业的幸福,是教师工作的最大动力。幸福是一个温馨的词语,她带给人的是愉悦的、舒适的、令人满足的精神享受。把“幸福”和“教育”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理想教育的向往。让校园变成乐园,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获得教育的幸福,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更是作为一校之长的理想。本期“特别关注”我们约请一线的中小学校长,用笔谈的形式,来聊聊他们对幸福教育的理解以及在校园中进行快乐教育的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对此,我深有体会。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先后担任过高中、小学、初中的校长,无论在哪个学校任职,我都大力宣传幸福教育的理念,把创建幸福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目标。

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教育?幸福教育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认为幸福教育就是以培育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人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给予幸福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获得进步、获得发展、获得幸福。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培育幸福理念、培养幸福学生、造就幸福教师、构建幸福课堂是具体实施幸福教育的四大环节。

一、培育幸福理念,营造幸福氛围

一个幸福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幸福文化特色,应该树立自己的幸福理念。

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一所学校的成长。一所学校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才能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氛围,才能从精神上对全体师生起到引领作用。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唤醒心灵,用人格陶冶人格,用习惯培养习惯,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智慧唤醒智慧,用思考创新思考,用灵魂滋养灵魂,用底气打造底气,用幸福传递幸福。幸福教育的真谛就是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通过享受教育的幸福,多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一颗快乐的心灵,多一股创新的激情,多一份生活的诗意。幸福教育既是一种理想的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的理想,更是一种教育的实践。

几年前我在三门峡市第二中学担任校长时,曾为学校设计了如下文化理念。办学目标:创幸福教育,建特色名校;培养目标:品行好、学业好、身体好、有特长;校训:立本求新,竞创致远;校风:诚爱 和乐、尚学、创新;办学特色:科学体艺拓实践,幸福教育盈慧心。这样的学校文化理念,再配以校园里如画般的绿树鲜花、喷泉山石、橱窗板报、壁画雕塑,上课下课时有优美的铃声,上学放学时有名曲萦绕,师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内涵。校园内瞩目的“教师礼仪规范”、职责条例,教室墙壁上张贴的班规、班训、行为规范,指导着师生的言行,规范着他们的举止。“绅士风度、淑女风范”成为学生心中最美的形象追求目标。

二、培养幸福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个体智力有差异、发展有快慢,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有所区别,成绩的高低不应该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培育幸福心态、促进全面发展,应该成为培养幸福学生的主要任务。幸福教育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认为,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是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是相同的规格。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说:“要将目光放远,不仅仅只是盯在升学率上。” “我们提出一个口号:给学生提供一个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他认为,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需要校长和教师去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教材的情况下给予他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育中真正感受到幸福,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素质教育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一个发展的空间。

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让人成长为自由的、全面的、大写的人。让学生感觉到幸福快乐,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实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展示并发展学生的特长。如传统的节日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师生社团活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互助小组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使校园生活变得五彩缤纷,学生在参与中享受,在享受中历练,在历练中使素质得到提高。学生会因此真正体会到:学习是愉快的,学校生活是幸福的。

三、造就幸福教师,助推教师成长

如今,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普遍缺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近三成教师对工作倦怠,近四成教师生存状况不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老师们心倦神疲,感受不到职业的幸福呢?教师的压力来自很多方面,主要有:来自课程改革的压力,社会对于教师职业过高的期待带来的压力,过度的劳动付出与现实回报之间的落差等。无休止的机械劳动、超量的工作时间、社会的不理解……这些都让教师身心疲惫。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造就幸福的学生,只有快乐的教师才能培养快乐的学生。教师的幸福状态体现在工作中,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中。工作得到肯定,付出得到回报,精神得到慰藉,自身才能获得幸福。因此,激发教师的热情,培育他们的幸福心态是助推教师成长的重要工作。许多时候,教师需要的是一份关心、一种理解、一份信任。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就足以让教师感动。哪个教师过生日,学校送上领导亲自签名的生日贺卡和一个生日蛋糕;哪个教师要退休了,学校为他举办一个座谈会,送上一个小礼物,以表达对他几十年工作的肯定;哪个教师家里有了红白事,领导亲自上门帮忙慰问……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会温暖大家的心,老师们会从内心感受到:在学校工作是幸福的,当老师是幸福的!

另外,还应改变考核方式,采用利益捆绑式,实行人性化考核。以备课组、年级组为考核单位,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促进共同进步,也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主要手段。

四、构建幸福课堂,实现课堂高效

学生快乐自主地学,教师快乐舒心地教,这样的课堂就是幸福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必定是高效的课堂。学生正是在课堂教学求真、求善和求美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师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才最终得以实现。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涌现出来许多典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河南永威中学等,他们均能够根据本校的具体特点,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实现课堂高效。我们在课改中,也要注意联系本校实际,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教育理论与实践篇4

关键词:会展理论;会展实践;旅游教育

会展教育以其内容为对象,大致可分为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两大领域。会展理论教育的主旨是探求会展教育的“公理”,架构规范、科学的知识体系。会展实践教育是技术操作问题,以寻求解决会展实践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最佳方案,形成行之有效的经验体系。

在会展教育中,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会展教育持续发展缺一不可的驱动力。但在实际的会展教育中,无论是会展理论教育还是会展实践教育,似乎都存在着某些问题。因而,认真研究和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助于认识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关系,进而确立起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一种新的关系范式。

一、对会展理论教育的误解

对现实会展理论教育进行认真总结归纳,我们不难发现,在会展理论教育中,客观上存在3种倾向,即:***策诠释、经验总结和理论演绎。由会展理论教育倾向,可以推知会展理论教育本身存在的某些问题。

1.偏重于对***策的诠释

会展理论与会展***策是会展教育中必须关注且无法回避的两个命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会展***策教育是会展理论教育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它有助于澄清会展***策和会展实践面临的理论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国家会展业的方针***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但是,在实际的会展理论教育中,往往存在着用会展***策去诠释会展理论教育的现象。诚然,目前我们的会展理论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即便如此,会展***策的诠释也不能取代对会展理论教育的教学与探求,因为二者存在着学术话语与***治话语的区别。会展理论教育中过多的***策诠释将导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会展理论教育的***策化,偏离了会展理论教育的学术精神,不利于会展理论、会展知识的积累和完善;二是会展理论教育的口号化,用各种会展***策口号取代会展理论的学理探析,容易使会展理论教育走向庸俗化。

2.偏重于对经验的总结

会展经验是会展实践活动的归纳,蕴含着会展的实践智慧。会展教育不仅非常渴望会展经验以弥补会展实践教育的不足,而且会展经验也希望在会展教育之中得到检验和升华。但由于会展经验往往具有个体性、体验性和零散性等特点,以至于会展理论教育带有经验化、技能化的倾向。诚然,会展理论来自会展实践、来自会展经验,但从会展实践、会展经验升华为会展理论,有着复杂的理论抽象过程和精致的思维加工过程,简单地将会展理论教育视为会展经验总结,往往会导致会展理论教育的粗糙与板结,更何况许多教师的会展经验,并非来自亲身的会展实践。如此,不利于会展理论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完善。

3.偏重于对其它学科理论的演绎

忽视会展理论教育的“个性”,将其它学科的理论简单地移植过来加以演绎成为会展理论,然后运用于会展理论教育之中。例如有关会展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说几乎仅仅是在“经济学”前面加上“会展”二字而已,而且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会展理论教育之中。虽然会展理论教育的这种行为的出发点与目的,在于希望以此使得会展理论教育迅速地成熟起来,使之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但是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简单的移植并不能真正解决会展理论教育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完成其肩负的对会展实践教育具有实效的指导任务。

二、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关系的范式与分析

以某个会展理论教育而言,该会展理论教育是一,相对于该会展理论教育的会展实践教育也可能是多;反之,以某个会展实践教育而言,该会展实践教育是一,相对于该会展实践教育的会展理论教育却可能是多。换句话说,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是双向交织的一多关系,而不是单一会展理论教育主宰一切会展实践教育,或单一会展实践教育主宰一切会展理论教育的关系。因此,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在会展教育中不仅是一对重要的范畴,而且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决定着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在会展教育中的基本概貌。通过对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不断求索,我们认为在会展理论与会展实践教育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4种基本范式。

1.会展理论教育高于会展实践教育

若是会展理论教育就要“讲清楚”,就要合乎逻辑,就要公开验证,即“放之四海而皆准”。若是会展实践教育就要“想周全”,就要综合考虑一切因素,博采众长,即力求事情本身的集成优化。既不能用总结会展实践教育的方式讲授会展理论,也不能用会展理论教育的方式讲授会展实践,二者应该既有分工又有互补。

关于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在会展教育中的关系,耳熟能详的是“会展理论教育高于会展实践教育”的说法。倘若仅在会展知识形态、会展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来说,此话颇有一些道理。然而,一旦延伸到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的层面,则容易导致某些误解。

“会展理论教育高于会展实践教育”,本意是指会展理论在知识的抽象形态上高于会展实践中的经验性知识,它较多地表现为一套专业化的术语,从而与会展经验的、体验的、情绪的话语有别。尽管存在抽象程度的差异,但丝毫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的隔绝。会展理论知识源自于会展实践的土壤,而不是会展理论教育者闭门造车的产物。没有会展实践的根基,只能筑起会展“主义”的乌托邦,最终陷入“为会展理论教育而教育”的清谈,其结果及其价值必然遭受怀疑。同样,这也不意味着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之间存在“高”与“低”的关系,事实上,二者同是会展知识的创造者,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缺一不可。

2.会展理论教育指导会展实践教育

“理论指导实践”,尤其是哲学理论,对实践有着各个层面的影响作用。但是在会展知识越来越走向具体、细化、实际的今天,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会展实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反之会展理论教育又应当用何种方式去指导会展实践教育?

从应用的角度看会展教育,它有3种表现形式,即基础性会展教育、应用性会展教育和开发性会展教育。基础性会展教育和应用性会展教育是造就会展人才的奠基工程,开发性会展教育是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在各种环境变量背景中对基础会展理论教育进行的一种应用设计和实践。开发性会展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决 定了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没有这种媒介性、中介性的设计和开发,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只能是宏观的、理念的、务虚的,甚至是一厢情愿的,而不是会展实践教育所真切需要的、急切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指导。也许,这也正是作为会展理论教育者在研究会展理论教育时最值得深思之处。

3.会展理论教育解释会展实践教育

会展理论教育解释会展实践教育,是会展教育中又一种现存的关系范式。在会展理论教育领域存在着解释论的取向,会展教育者将注意力置于会展实践教育的诠释方面,而缺少了一种会展教育的中立性和价值理性。

会展教育的中立性体现在教育者要避免个人主观因素介入教育活动,不可用主动或权威的地位,使学生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从而防范教育成为阻碍追寻真理自由的工具。

会展教育的价值理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主体尺度与教育客体尺度的统一。会展教育的价值理性目标是力***把对会展理论教育认识转变为能够指导会展实践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它强调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需要的一致与契合,强调会展教育实践系统对于会展理论教育系统的适应与顺从。这种适应和顺从并非适应或顺从个别的会展理论教育,而是要求适应或顺从会展实践发展与完善的整体要求。

因此,会展理论教育不仅是解释会展实践教育行为,也不仅是描述会展实践教育应该如何去操作。会展理论教育不仅要建构会展教育,而且还应当去解构会展教育。在会展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会展教育及其教育者应该从书斋回归会展实践,从会展实践走向会展理论,从本国的会展教育延伸至世界会展教育。惟有如此,会展理论教育才能避免陷于自言自语的尴尬局面。

4.会展实践教育高于会展理论教育

鉴于目前会展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太尽如人意的现状,即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效益能力较低的普遍现象,一些教师开始怀疑会展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和价值,于是转而淡化会展理论教育,将会展实践教育置于会展理论教育之上,更多地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讲解和案例分析,片面地认为操作技能是最实际、最有效的会展教育,会展成功案例的思路和方法才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虽然会展实践教育修正会展理论教育,但来源于实践的会展理论教育同时还要指导会展实践教育,这是确立认识事物的高度问题,是个主次关系的问题,不能颠倒。忽视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作用,过度强调案例,就无法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最终培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模仿的、教条的。面对国际经济竞争环境,要提高会展教育的质量,在注重案例剖析的同时,最迫切的任务是要以西方会展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的会展实际环境,深入实践,突破会展教育模式,研讨提炼出中国的会展理论,以会展理论教育指导会展实践求证实效的教育。

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关系是即相互***又相互依存的。会展理论教育可以相对于会展实践教育而***存在,这种会展理论教育称为理想的会展理论教育。反之,会展实践教育也可以先行,它可以***于会展理论教育而存在。会展实践教育与会展理论教育之间又并不是完全的依存与关联的关系。

三、实现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对话

随着会展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外会展大公司和会展培训教育机构的进入所带来的新的会展教育理念、新的会展教育观点对我国会展教育的冲击,我国的会展理论教育应该主动与会展实践教育展开对话。所谓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对话,不仅意味着相互的尊重、参与、交流与理解,而且它还是解决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之间的鸿沟,从而使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相对于走向对话,实现对话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如何实现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对话,我们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寻求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教育共同体

“共同体”(community)的思想发端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F.藤尼斯,在其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他抽象地概括出人类群体生活的两种类型――共同体社会与利益社会,其核心理念就是“分享”。走向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共同体,就是旨在树立起“学会分享”的新的会展教育精神,即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以对会展问题的关注为核心,相互分享彼此的经历和困惑,彼此的挑战与智慧。这种会展教育共同体可以确立起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在对话的前提下共同面向会展实践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将会展教育共同体健康、持续、规范地推进。

会展教育共同体,既是一种合作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形式。为此,构建会展教育共同体要求确立起相关的合作机制。首先,应当有共同的教育研究愿望,会展教育各个层面和领域的理论教育者和实践教育者在共同愿望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教育研究团队。其次,消除会展教育共同体中的组织智障,在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之间,重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会展实践教育者不再只是会展理论教育者的对象,而是会展教育过程中的伙伴。再次,构建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教育研究合作,建立良好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实现分工合作相结合,在教育研究每一具体问题上体现出群体智慧。

2.走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相结合之路

在会展教育中,会展理论教育人员参与到会展的实践教育中去,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一起面对现实问题,这种角色立场的趋同,使原来相互隔阂的两类人员能够达成沟通与理解,从而使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过程走向合一性。一方面实现在会展实践教育中的会展理论教育。会展理论教育不再是在脱离实际的书斋中完成,也不再是单纯的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而是理论教育者在实地、现场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研究过程以实践开始,在实践中进行,并以实践作为检验其效果的标准,可以说会展实践教育推动着会展理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在会展理论教育中的会展实践教育。会展实践教育不同于一般经验的实践,它要求教育者把创造的会展教育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付诸检验与实证。为此,要观察记录、搜集分析关于即将创造的会展教育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的背景、过程、行为和结果等证据,研究它的内在逻辑,升华为带有普遍意义和规律的会展理论教育,从而指导会展实践教育和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不断反思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

教育理论与实践篇5

2011年***特别指出,经济发展方式和教育投入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两个关键指标。而在学术界,积极的教育体系始终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关键[1][2]。然而,想要实现***中央和国家关于促进教育在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目标,各高校除了增加教育资金投入之外,还要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因为教育质量归根到底还是由教师实现的,如果教师能力与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育投资的增加就只能扩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大教育的规模而无法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教师培训,还存在目标不明确、培训方式单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改进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现阶段***门参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任务。

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必要性

1.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总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需要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历来是***门的核心任务,而近年来这一任务又呈现了一些新特征,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便是其中不容忽视的新特征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大学师资的年轻化水平也越来越高,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50%[3]。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接班人,往往具有学历高、知识新,更能理解青年学生的行为模式等特点,但同时青年教师来源更加多元化,其中师范生的比例逐年趋低,因此不少青年教师缺乏教学技能训练,甚至缺乏对教学理念的充分认识,导致对提升高等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困扰。因此,为使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能赶上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就必须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素质教育、实践能力、综合性人才、新知识、新技能等是新时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

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不仅仅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青年教师知识新,且由于时代的发展,青年教师往往知识面也相对较广,思维更活跃、能更快接受新鲜事物。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他们的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对学生缺乏了解,对教师职业、行业规范和教学常规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训练。而实践教育经验是把教师的各类差异化技能与教育技能结合起来的核心平台,因为各类差异化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与教学需要逐渐形成相协调的“语言”。缺乏教育实践的青年教师就无法把自身各类差异化技能——不管是学科知识还是课余实践能力——都无法很好地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去,也就无法发挥自身知识面广、思想活跃等特长,而教育实践本身又必须是非常谨慎的,因此关于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培训就变得尤其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培训,青年教师可以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更有效更系统地融合自身原有的多元技能与知识,从而为自身的教学生涯打好基础。

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培训,也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现行的教师培训体系往往表现出目标不明确、培训方式单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1.教育理论欠缺,教师培训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理论研究者认为,教育理论能够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专业自觉,使他们不断探索教育的真谛,提高自我反思和发展的能力,为其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4]。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逐步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学的精神内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教育理论指出了教育实践中应遵循的行动准则,如果对“什么是教育”、“教育干什么”、“怎么教育”等涉及教育本质的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缺乏了解和领会,就很难把握教育的精神实质。

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短,一进校就面临繁重的教学工作,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应付教学,对教育理论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楚,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能完成教学任务就“不需要理论”了[5];还有不少教师出于满足职务晋升条件考虑,一味地去参加一些提高学历和科研能力的培训,造成培训方式和培训类型的单一化,不能满足教师职业发展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教师培训管理中往往存在诸如培训方式不恰当、培训内容欠先进性、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等多方面问题,因此目前青年教师接受的教育理论培训尚难以达到期望效果。

2.基于实践的教师培训机制不足,无法充分体现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

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基于真实互动的实践,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真实互动展开,因此教学技巧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蕴涵于实践的实现方式之中,很可能是缄默的、源于个人体验的、难以言传的[6]。从这个角度来说,实践既是教师获取教学经验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教师实现教学技能的舞台,其他脱离实践情境的培训机制尽管能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但始终无法代替基于实践情境的技能培训的作用。

因此,基于教育实践的培训对于青年教师理解教育本质、提高教学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使教师不仅具备“教什么”的能力,同时也获得“如何教”知识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教育中,许多高等院校对青年教师教育实践的学习和培训重视不足,导致他们实践知识普遍匮乏的现实,甚至造成了青年教师在教学生涯初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教学素养发展受到限制的不良后果。

3.教育培训的技术手段发展滞后

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对增加教师培训的力度很大,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手段也很多,但相对于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而言,高校教育培育的技术手段发展依然还是相对滞后的。

信息化技术是一种“知识性”的技术[7],与其他技术的核心区别在于信息化技术能够引领应用者去产生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近年来三网融合概念和建设的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应用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新的空间。就教育领域而言,信息化技术的新发展使师生互动的时间与空间都得到很大地拓展,产生了远程教学、多区位参与、参与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外延正在以各种方式拓展到课堂之外,同时它也对高校教师所应当掌握的教育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又为教育技能的培训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三网融合的趋势不仅使得信息的分享和参与变得更加便捷、灵活和柔性,也使得原本很难通过语言或者文字分享的教学体验,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化平台实现更好的分享。例如,人们不仅可以开展异地培训、多地同时联合培训、互动式培训等模式,还可以让更多的受训者在尽量减少对教学受众影响的情况下,通过信息技术“亲临”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现场,从而突破传统教师培训在时空和情景上的限制,拉近培训与真实教学情境之间的差距。

对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改革的思考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在现阶段要加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起码有以下三个方面要特别重视。

1.强调教育理论实践化、教育实践理论化,在内容上实现两者的真正融通

青年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初,对教学的认识往往比较初级,容易抱有盲目的乐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会逐步发现很多教学内容无法简单地实现传播,但同时又无法通过套用抽象的教学理论知识加以解决。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他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不足,经验和技能有限,如何将自身具有的知识内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并传授给学生,成为青年教师执教之初普遍存在的困惑。在这个阶段,有效的教育理论培训和教育实践培训的切入就变得特别重要,因为这是让青年教师不会对理论产生厌烦、对实践产生恐惧的宝贵窗口。

资深教师向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是传统的培训手法,然而随着青年教师队伍的扩大、资深教师的比例降低及大学规模的持续扩张,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难免遭遇瓶颈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用更丰富、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传播稀缺的教学经验、传播对教学理论的理解,比如采用微格教学法,或者把“传帮带”放到更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上来等等。这种改革本身就意味着不仅仅青年教师本身需要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而且整个教师培训机制也需要适应新需要和新技术平台,实现培训机制自身的持续升级。

2.以人为本,从教师发展角度出发,高度着眼教师培训工作

新时期的教师培训工作应该要强调以人为本,走出片面强调标准化的窠臼。首先,从实践中得到了教学技能往往是源于个人体验的、缄默的知识,因此每个青年教师教学实践很可能会遇到特定的、差异化的问题与挑战;其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都会存在独特的个性化需求。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或不同地区的教师,他们的从教时间、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等都不同;再次,新时期的大学教育需求也需要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能力的培训要求也不同,要根据教师个性化的需求来科学设计培训课程,组织考核和评价以便于进行管理和培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放弃从整体上设计并组织已有的教师培训机制,而是教师培训机制也要保持开放性,允许针对特定情况先行先试;同时各地各高校的教师培训还应当着重加强相互沟通与交流,吸收不同的经验,丰富教学培训的情景,从而提高培训对于不同青年教师的针对性。

此外,我们还应当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例如,通过互联网手段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的灵活时间,通过信息手段来整合不同场合不同高校的同行的反馈;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试行“临床案例”式培训等等[8]。在探索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中适应教师的各类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育理论与实践篇6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关键词】创新 探索 实践

一、创新教育在新世纪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矗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素质、科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的生命。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 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途径方法……的活动过程。

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 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点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创新的产品是独出心裁、前所未有的。因此创新是超越,而不是跟随。只有大胆向传统挑战,才可能创新。

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有:①联想思维。②直觉思维。③灵感思维。

物理实验是人类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验证书本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重温前人创造的思维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健全的人格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

协同合作精神是新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新技术***,使人类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识、热情、进取心、自信心、创新的胆略;敢于质疑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思想、***思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应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一直线上,两球不是对心正碰。要减小误差怎么办?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表扬。只要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例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错习题时更要问为什么会错?知识联系实际的“为什么”是创新意识的升华。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走?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为什么彩虹呈圆弧形等等,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就会激发创新意识。

然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①提倡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质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都在迅速地老化,只有不断地“充氧”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若能实事求是地但陈不足,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就能成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的好榜样、好朋友,好老师。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非常宝贵,要鼓励和提倡。

②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高中学生对知识、现象、实验等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新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爱提出一些疑问,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教材上给出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有没有大于1的呢?在演示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中,得到酒精与水混和总体积缩小的现象。有学生提出所有两种液体混和的体积都缩小吗?有增大的吗?在光电效应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入射光的频率增大,光电子数目增加否?在透镜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射光是在人射光区域相消的,透射光应不变,为什么还会增强呢?等等。说明了学生存着强烈的质疑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

③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搞清原来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持质疑的态度上课,锻炼思维的准确性、开放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创新能力只有大小之差,没有有无之别。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在其大脑聪明与否,而是在其创造潜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开发。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思维,实验教学的重点培养动手创造能力。

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富有创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备心理发展基础和可能牲。

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在大量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激情的推动下,通过形象类比联想,把记忆中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那些映象加以选择、提炼,重新组合成新的映象的过程。威尔逊发明的、被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新最精彩的仪器”——“云雾室”,是与他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度过几个星期,对山间云雾缭绕的瑰丽的光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分不开的。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又如:学习玻尔原子能级时,引导学生把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氢核运转的情况与人运地球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运转的情况类比联想,从而掌握电子绕行的动能、势能、速度、周期等变化规律。应用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在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景,反弹回来的粒子如此稀少,而速率又几乎和射击时相等,这不像子弹打在茫茫草原上的核桃上又反弹回来一样吗?这是何等生动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如子弹以一定的速度射击固定的相同厚度的木板,其阻力恒定,恰好能射穿五块木板,求子弹穿过各木块的时间比。从匀减速运动来思考这问题较难,可想象成让恒定牵引力作用下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再将比值关系反向排列为所求。

②直觉思维不遵循一般逻辑规则,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创造性、灵活快捷的特点。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有其自身规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的突变,其机理是许多知识因素与思维活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迅速结合形成认识上的飞跃。这种飞跃产生基础有两个方面,合理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思维的内在因素;娴熟的专项技能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外部条件。

直觉思维产生机理告诉我们,结合物理知识与技能教学,追寻思维活动的路径,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诱发直觉思维。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扎实知识基础,理解各部分知识关系,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起到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作用。面临物理问题就能迅速作出取舍,产生直觉。精选习题,系统地培训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法、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象法、数列、极限法等,建立合理模式,熟练各项技能,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培养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学生遥控汽车在一平板小车上“进、停、追”平板车就会退、停、进,演示人在船上行走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模似,使抽象的思维直觉化。再如用“超级特技飞行”玩具代替小球在脱离轨道运动,演示圆周运动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用悬挂旋转飞机验证一维圆锥摆运动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使更多的学生用直觉灵感思维来分析和感知物理现象和规律。

③灵感思维的养成是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对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设想、猜想思维能力。布鲁纳说过:“在自然科学和普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根据不完善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中曾根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都是揭示科学创新这一本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打破常规思路的科学创新过程,往往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淡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创新来自于创造性的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掘教材中有效因素。变换常规的教学方法,放开束缚学生思路的枷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导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定量研究来得出结论。在讲等温变化的玻意定律时,由学生初中的热现象和生活经验,先猜想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体积可能是什么关系?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又如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α粒子轰击氮核的教学中,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了新的粒子是质子。这一现象发生是α粒子将氮核中的质子打出来的,还是氮核获得α粒子后形成新的原子核,再衰变产生的呢?允许同学们提出猜想,再引导同学们观察分析布拉凯特云雾室拍摄的照片。由照片中得到的三条径迹的事实,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涉及科学猜想的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培养学生灵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的创新与探索,设计问题的情境,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实验、启迪、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特殊功效。

①、由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不同物体与小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测定动摩擦擦因数的方案,有水平平面滑动,有斜面上滑动;有用橡皮筋伸长量比值法,也有弹簧秤读数法;有匀速平衡法,也有匀加速方法求解。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些落体运动后,由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提出“这些落体是否是重的落的快,轻的落的慢”,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同学们议论纷纷地设计了很多的方案,最简单的是将质量差异较大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听落在桌上的声音是否有先后之差。再提出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同学们积极思考,共同商量,设计出了用打点的方法来测;有用光电计时方法来测;有用闪光照相方法来测;最有创意而又简单的方法是“外报法”,物体从光滑斜面上加速下滑是匀变速运动,(这是已有的经验事实)增大角度物体的运动性质不变,只是加速度的值增大。当角度增大到90o时,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且只有重力作用,运动性质还应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中使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感受“创新”成功的滋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新。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给出学生足够的电学器材,让学生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要求从零电压开始逐渐到额定电压为止。从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测量记录到作出***象,分析***象的意义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最后评比交流,使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如单摆教学完成后,给出设计题目:提供一定容积的可乐瓶一只(瓶底有一小孔)、细线一根、米尺一把、小石子一块和盛水的桶一只。试估测水从此瓶底小孔连续流出的平均流量。较多的同学开始很茫然,因水的体积和水流时间都有连续性,通过同学们认真思考、观察,将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多数同学能完成这个实验。从标签上读出水的体积。用细线与石子组成单摆测时间。这些实验与知识结合较好,又有较好的创意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③结合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制作,如:电学知识学完后,布置学生作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可以用现成的发电机零件组装,也可用磁铁、线圈等制作发电机,自制风轮,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探索怎样使轮转动得最快,怎样检测发电机的电流的大小等。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对比发电量大小。再如:讲完全反射教学内容后,安排学生制作蜃景现象的模拟。同学们首先想解决的是有折射梯度的气层,经同学们的讨论研究,认为液体折射梯度容易实现,由不同液体接触面上的分子扩散来实现。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小制作。如水位报答器,摇控航模,光控和声控继电电路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面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型、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称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的个性特征。如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为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向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和接触。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创造学教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鲁克成等编著。ISBN7-80090-627-2/G2;

教育理论与实践篇7

教育活动涉及到了诸多的主体教育因素: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活动实践者、受教育者等等。从这些教育主体来看,他们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链条”,教育理论研究者根据教育活动实践者和受教育者所经历的具体情境以及对人的发展的研究,总结教育经验和规律,经过理性思考将其升华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者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而受教育者则为理论与实践的“实验对象”,其“实验”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教育理论研究者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源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者的实践,左右着教育的进程与方向,所以,对二者关系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解析

(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不可避免

外国的理论也好,本土的理论也罢,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为实践服务,否则它的存在毫无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具体的教育实践肯定有最适合它的教育理论,但是在解决教育问题时却不一定用到最适切的理论,原因有二:首先,教育问题与方法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抽象的,对其进行理性之思考就产生了理论,所以理论与教育问题之间具有天然的鸿沟。因为“人”是理性的存在,但这种理性却不是统一的,而是“千差万别”的,即每个人都具有个性,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在某主体看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堪称完美,但在其他人那里可能是“牵强附会”。

其次,教育实践的程序性也给教育理论的施行造成了困难。教育实践者在进行教育活动之时,容易形成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改变。这样,当其遇到教育问题之时,可能并不会参照最适切的教育理论,而是不自觉地以习惯的形式解决问题。在此,理论与实践在教育实践者身上就出现了裂痕:本来最合理的理论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习惯与经验。

所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缝隙不可避免,只是“大小宽窄”的问题,对其只能弥合,而不能消除。要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缝隙缩小,不应一味的批评理论主体的不作为,而应在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隔阂的基础之上对二者之间存在的“指导”与“反作用”关系进行理性的认识。

(二)正确认识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反作用”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被当作真理一样被信奉着,这句话暗含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意思,然而“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很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一旦我们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旧的问题就会连同旧的语言外套一起被抛弃”[1]。在探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时,不能只作表面文章。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人们普遍地对“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进行了一种教条式的理解。

首先,“指导”不是“指挥”。我们为什么需要理论?因为我们需要我们的实践活动在合理的范畴内有效率的完成,少走弯路、错路,而这单纯地依靠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实践者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这要靠理论的力量,理论是合理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它是对经验的超越与升华。然而,实践对理论的这一需要却并不能使理论成为指挥家手里的指挥棒,成为教育者所奉行的金科玉律,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指挥。“指”代表着一种方向,而“导”则是疏导、引导,教育理论对于实践的作用方式是“朝着合理和正确的方向引导”,而不是要求实践盲目地听从号令,不做理性的思考。

其次,“反作用”同样也是一种主动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看脸色行事”。理论和实践是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的,天平的两端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我们不能把反作用中的“反”理解为一种时间或者功能上的滞后。理论虽然指导着实践,但是同时它也来源于实践,二者互为起点,互为作用场域,这里“反作用”的叫法只是出于日常规律的考虑,因为教育者一般都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才投入到实践活动中的。

所以,理论和实践不是简单的指导与被指导,而是互为源点,互为补充,实践的需要促使着理论的产生,而理论的生成又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所存在的问题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往往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二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脱离[2]。教育理论是教育问题与方法之间关系的抽象。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脱离实践的现象,“理不服人,论不足以践行”,这主要是由理论的特殊存在方式所导致的。

首先,理论是由实践得来的,是对教育问题和教育方法之间关系问题的抽象,然而理论在产生之后,却抛弃了问题与方法之间的关系性连接而***,被用以指导教育实践。这种没有关系性的对策注定是要“水土不服”的,因为不同教育情境下的问题与方法之间关系是不同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抽象,是具有“伦理性格”或者是人文特征的抽象,用某特定关系的抽象来指导变化了的命题,这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缺少了作为主体的人对此种理论产生之前提的批判与反思,丢掉了理论所产生的具体情境而“妄言”理论的普适性,使“理”失去了情境性,“论”成为了对情境的论述而没有了批判精神。

教育理论与实践篇8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前教育学博士,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培训与咨询工作。

“我们需要实践技能强的学生,幼儿园教师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培养方案里的理论课太多了,应该砍掉一些,要多增加一些技能课程。”“我觉得我们学的理论课没有用,技能课更实用。”“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来看,需要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这是学前教育领域经常会听到的来自用人单位、培养单位和在读学生的意见与呼声。它强烈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争。这些纷争如果得到不到及时澄清,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来讲,必将有损无益。

理论与实践之争,从浅显的理解上来讲,它是一个操作问题;从深层的学理上来讲,它是一个哲学命题。纵观上述意见和呼声,学前教育领域目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之争,应该还未上升到一个哲学命题的辨析高度,依然是一个浅层的操作问题,因为这些论争绝大多数也都是限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评价问题。按理说,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任何一个稍微具备一些普通哲学和逻辑思维的人来讲,它都不应该是一个为之争吵得面红耳赤的问题,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劳而无功”的虚假性命题(高伟,2005)。但是,学前教育领域对于该问题的争论似乎一直都很强烈,貌似从未停歇过。难道我们都没有学过辩证哲学吗?显然不是。难道我们也都不具备逻辑推导能力D-S?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但,这又恰恰是一个难成共识的问题。带着这一困惑,笔者尝试去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但限于学识浅薄,未敢从哲学思辨上去探析,仅结合前述争论焦点,把这些现实的原因进行了归结整理,并分三方面呈现,以供读者争鸣。

第一,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争源于概念混淆的误论。在这些关于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的争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技能”。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在参与纷争的绝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学前教育领域的“技能”往往是一个狭义化了的概念,即特指涉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唱”“弹”“跳”“画”“演”“说”等这些方面的学习。毋庸置疑,这些“技能”的掌握,的确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完成。据此,实践就被部分老师和同学片面地作为这些狭义的“技能”的代名词了;进而,误认为重视实践,就是要偏重这些“技能”的学习。事实上,技能是一个***概念,既具有实践层面(强调其操作应用),也具有理论层面(强调其分析思辨)。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强调技能,既要重视实践操作也要重视理论学习。它不应该成为理论与实践之争的藉由。

第二,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争源于学以致用的分歧。学以致用,这是每位学习者和教育者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成效。但是,由于每个人对“用”的理解存在不同的逻辑起点和价值落点,也导致了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争。对于那些秉持“实用”观念的人来讲,最值得学和教的东西是那些看得见的、来得快的、出得彩的、用得上的知识和技能。恰好,具备这些功用化特征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更能在实践操作中去彰显,却难以在理论学习中去实现。于是乎,那些被视为无用或无聊的理论往往被弱化甚至抛弃,而实用且有特色的“实践”则被强化。理论真的没有用吗?其用处又何在?“我特别重视学前专业的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就是为了普及科学精神,提高理性能力和批判精神。”(王振宇,2016)我想,这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甚至是更深远性的。

教育理论与实践篇9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教育理论与实践篇10

【关键词】***ELL模式;搭便车;战略思维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生创业对于解决就业、激发社会正能量、改变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具有正面作用。但是创业不能只靠激情,理智和思考才能更好的创业创新。这就需要了解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改善创业创新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通过对三百多位学生的实践模拟课程的调查、以及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比赛的观察来看,大学生创业缺乏关于创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对于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尚不足够,较多的创业创新项目缺乏资金来源或者来源不足,;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大学生创业技能欠缺。据调查,78%的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其中仅有42%的学生愿意接受创业课程的指导。创业的成功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的外部环境还不足以支撑大学生创业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氛围需要大力改进.

创业教育意识薄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缚。学生缺乏***生存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业能力比较弱,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

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大多是学术专家出身,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大学生普遍缺乏资金。技术、经验和能力.思想准备不足,创业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市场化经营运作经验不足,资金贷款困难重重,创业带有一点盲目性。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和层次普遍不够高,“质”与“量”不并重。

二、***ELL模式内涵与教学实践检验

(一)***ELL模式内涵

***EIL模式(STRATEGIC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Learning),即战略性创业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该模式是一些大学自2006年以来,结合国际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围绕强化学生创新知识转化能力建设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教育理念,通过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力求探索出一套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业创新型综合能力人才的新路径。

其中STRATEGIC是指(如***):

Simulation Learning----商战模拟学习。主要学习形式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全球创业实战模拟、全球创业计划大赛、案例大赛以及各类科技作品大赛;

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协作学习。即学生是创业创新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

Role-play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角色扮演和互换学习。强调创业创新教学过程的角色扮演和互换性,以及学生积极参与创业问题的解决过程;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ntegrated Learning ----知识整合应用学习。强调创业创新教学导向是以引导学生整合运用所学综合管理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为前导;

Target-oriented Learning ----目标导向型学习;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

Entrepreneurship Chain Learning----创业学习链;教学程序是基于“创业活动 + 双导师制+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 的创业学习链进行的;

Global Environment Learning----全球化商业环境学习;创业创新教学背景是基于全球化商业竞争的环境的,国际创业论坛,国际创业交流平台,国际创业培训师的培训项目为此提供良好的全球化商业学习环境;

Innovation-driving Learning----创新驱动学习;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这也是创业创新教学效果最终评价的依据。

Competition-pushed Learning----商业竞争推动式学习。创业竞赛、模拟实验室和创业平台是主要教学工具,通过竞赛机制,这些工具能够为学生的商业竞争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ELL模式下教学实践检验

在***ELL内涵理念下,对五个班级学生进行了实战模拟教学,通过实战模拟教学实践,使学生体会到真实企业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思维效果,并对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方式方法进行了锤炼。通过对教学结果的统计以及实践教学的体检,发现了以下成果与问题:

1.smell模式下实践教学检验的成果

(1)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加深了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识和体会。

五个班级共二十五组,每个组都进行了职务分类,每个组成员根据自身的性格、特长、专业等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安排。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分工合理的工作效率,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并能通过讨论、会议等形式灵活处理团队工作的效率问题。较好的领会了团队合作的实际问题以及处理方式。

(2)商战模拟与角色互换提高学生的实践领悟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面临着未知的模拟实战环境,往往会发现角色担任中的不适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分析进行角色互换等手段进行解决。另外,在商战中,还存在违约、欺诈等情景设置,为提高学生的契约意识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而这些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无法体会的内容。

(3)以最终综合实力比较为目标,推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在最终考核中,以商业运作战绩作为考核结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业积极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多个小组又参与了挑战杯竞赛以及实际创业项目,目标导向在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4)专业知识的整合过程得到深化。

在实践教学学习过程中,财务、营销、生产运作管理等知识需要完美的组合,深化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体现。讲述性的专业链条无法让学生充分领会,但在实践教学中得以较好的贯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与使用得到很好的深化。

(5)教学各环节促进了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创业促进了学习、商业化的环境以及商业竞争模拟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通过仿真的实践教学,结合着竞赛等的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寻。主要是由于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发觉知识的缺乏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学习,弥补由于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缺乏所造成的缺憾。

2.smell模式下实践教学检验中发现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与竞赛等的综合观察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搭便车现象严重

在团队合作中,有部分小组成员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影响了团队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影响了小组的工作效率。由于没有解雇机制的存在,所以团队无法顺利的解决搭便车问题,这与实际环境有差异。如果设置解雇机制,则会造成学生考核没有分数,也包含了一定的强制性的特点。此问题需要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

(2)面对违信等社会常见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处理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发生多起违信现象,经过统计:企业间交易出现三次违约现象。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未签订合同,口头协议被违信,导致公司出现业绩下滑等现象。学生的社会经验需要得到提高。

(3)战略思维有待提高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大多缺乏战略规划,对战略型问题忽视情况比较严重。经过访谈,得知学生对于战略问题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战略被认为是纯粹的理论,认为理论性的东西不适合实战创业创新。这种错误的认识主要是由于大学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

(4)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目前略显不足

在所有几百名学生中,最终参加相关比赛的经过考察大约为20%,大部分学生对于创业创新的理念不积极,更多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创新的条件和能力,其中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外部环境不允许进行创业创新。

三、基于***EIL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模式推广建议

综上所述,推广smell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模式需要从外部环境与内部改进两方面进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效率与积极性,并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学生就业和发展。

(一)外部环境方面建议

1.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如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理论、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同时,开展创业实训,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给大学生多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高校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现身讲座,营造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强化***府在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中的责任,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资金融通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2.地方***府应该落实好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担保、减免税费等优惠***策,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定较为完善的创业帮扶措施,不断完善劳动社会保障措施,开辟“绿色通道”。要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经专家论证、项目可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降低门槛,予以资金扶持。

3.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走校企联合的模式,高校可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提供工商、税收、信贷、项目评估审批等一门式服务,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财务顾问、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同时,配备由创业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享受到免费的陪伴式辅导。所有服务措施都为了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学生的创业成果尽快产业化。

(二)内部改进方面建议

1.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

由于大学生的课堂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战略之类的问题不重视.这种不重视体现为:或者轻视实践中战略布置的重要性,或者未理解战略安排的长期作用。战略思维的缺乏,导致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战略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开设一些逻辑学、美学等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逻辑思考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战略视野。

2.采用适当的考核方法,解决搭便车问题

对于搭便车问题,不论社会现实还是实践教育中都存在。在具体实践教育中,作者发现可以采用组间评价的方式进行,通过团队内部监督的方式来尽量杜绝此类现象。目前已经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该种方法针对不同种类的大学和学生,需要灵活看待,有的放矢以渠道更好的效果。

3.多参加假期实践,提高社会认识

学生在教学中,面对社会中的违约违信现象束手无策,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业信心。而这种违约违信现象是社会现象中常在、并且创业创新中无法完全避免的。这就需要学生多接触社会,而假期实践对于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有较好的作用。教学与假期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率。

四、总结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创业创新环境还不够完善,创业创新的教育还不够有效。需要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改进方面做出更大的进步,才能够让大学生从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以及外部资源利用等方面,做出更有效的安排和组合。***Ell模式下的创业创新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可以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提供一种思维和方式。通过教育改进创业创新成功率;通过实践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积极性;通过实践来完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雷莹,企业决策与控制[J],工业技术经济,2005,(3).

[2]许冬敏,何海,引入 ERP 沙盘模拟,推动实践教学进程[J],职业圈,2007,(10)

[3]王新玲,ERP 沙盘模拟学习指导书[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关系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1(06)

教育理论与实践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教育理论与实践10篇

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内容包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思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和普遍化等特征,具体包括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问

学习

激光检测技术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激光检测技术10篇,内容包括激光检测设备,激光检测燃气泄漏仪。胶辊是以外层橡胶包覆圆柱金属(或其他材料)芯组成的辊状制品。胶辊一般由外层胶、硬质胶层、金属芯、辊颈和通气孔组成,其加工包括辊芯喷砂、黏合处理、贴胶成型、

学习

财务内部控制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内部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财务内控制度论文范例6篇,财务分析与内部控制论文。一、会计系统控制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能够向企业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决策的信

学习

农业信息化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信息化10篇,内容包括农业信息化硕士,农业信息化的应用领域。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新兴科技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物联网等在默默的改变并且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化建设是协调农村与城市

学习

书法教育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书法教育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书法教育论文选题,书法课程和艺术教育论文。二、书法艺术全面引入大学教育的实施策略(一)国家和地方***门引导国家应在书法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举措。要明确规划,由国家***门出台引导性**

学习

电话客服转正工作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电话客服转正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客服转正总结,电话客服工作小结范文。二、岗位实战(一)、岗位认识我所在岗位为前厅部总机话务员,总机是酒店服务的第一窗口,虽然不面客,但客人预定了解酒店信息首先通过电话,所以我们的服务往往决

学习

订货会发言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订货会发言稿,内容包括订货会厂家代表发言稿,订货会代表发言稿。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一年一度夏季热,不似热辣火焰,胜似热辣火焰。此时此刻正是夏日炎炎,此情此境也正说明了今天的XXX秋冬产品定货会暨比波人新品上

学习

企业税务筹划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税务筹划总结,内容包括企业税务筹划技巧全方位解读,税务筹划方案和思路。税收筹划又称“合理避税”,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许可范围内根据***府的税收***策导向,通过经营活动、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进行纳税方

学习

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工作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工作,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总结小学四年级,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要点。二、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要常抓不懈一个班级的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

学习

中考鼓励自己的话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考鼓励自己的话,内容包括中考激励自己的一段话,对中考孩子鼓励与期望的话。3、总想赢者必输,不怕输者必赢。4、中考的日子,是金色的日子,是成功的开始,因为我问心无愧,胸有成竹。5、正因为孤独,所以更紧密。然后因为紧密,而变的

学习

生物安全法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安全法10篇,内容包括生物安全总结大全11篇,生物安全法第八十二条解读。一、风险社会的立法诉求(一)现代化的反身性关于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冲突与协调是20世纪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论题。与“现代性终结”相抗衡的“第二现

学习

远程教育资源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远程教育资源10篇,内容包括现代远程教育内容大全,全国远程教育讨论记录。根据教学中的双核思想,在设计课程资源的时候要注重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实现资源间的互补效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向宽

学习

幼儿园体能教案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体能教案,内容包括幼儿园体能穿越障碍物教案,幼儿园体能运球教案大全。2.能积极参与游戏,并体验游戏带来来的快乐。3.培养勇于争先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活动准备单元简8个、双单元砖8个、百变绳1套;音乐。活动过程热身活

学习

建筑材料检测技术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材料检测技术10篇,内容包括建筑材料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建筑材料检测技巧。建筑工程质量的保障,不仅需要具有高水平的施工技术,而且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还需要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建筑工

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内容包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思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和普遍化等特征,具体包括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问

学习

书法教育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书法教育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书法教育论文选题,书法课程和艺术教育论文。二、书法艺术全面引入大学教育的实施策略(一)国家和地方***门引导国家应在书法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举措。要明确规划,由国家***门出台引导性**

学习

儿童教育方法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教育方法10篇,内容包括儿童教育经验和方法心得,儿童教育的适宜方法。这样的***画书阅读课,我们不妨尝试“讲述”。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只求“会意”,是不需要字字详解的,只要大概领悟就可以了,在孩子逐渐长大的岁月里,这

学习

高校创新教育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创新教育10篇,内容包括高效课堂创新理念,高校教学创新模式。教育教学资源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用于维持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

学习

素质教育学习个人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素质教育学习个人总结,内容包括素质教育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素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是针对于应试教育的概念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关注学

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数学教育10篇,内容包括小学数学教育案例40篇,小学数学教育心得和随笔。“问题解决”教学实录与评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实录与评析“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一幅农耕***的启示——对“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

学习

幼儿创新教育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创新教育10篇,内容包括幼儿手工创新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幼儿教育创新思维。比如音乐教学,要让幼儿学会一首歌曲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教师选择让幼儿纯粹地跟唱来学的话,幼儿是能学会,但是会经常遗忘歌词,唱歌时毫无感情,很平淡无味

学习

小学创新教育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创新教育10篇,内容包括小学创新教育课堂论文,小学创新教育案例。1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辐射和求异;要求思维探索的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