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教育篇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属于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新的研究课题,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的基本实施策略应具备同其他研究对象相一致的问题:内涵的界定、研究对象的界定、课程设置情况及具体实施对策等。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被提出来的[2],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主要是指事业心及开拓技能的教育。此概念在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具体完整地阐述出来,内容涉及求职就业和创设新的就业岗位两项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标。1999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创业教育做出了部署,拉开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序幕。研究分这样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关于在中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的研究;第二是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研究;第三是创业教育与创业的关系研究;第四、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第五,创业教育的模式、方法研究;第六,创业教育在高校开设的课程体系研究等等。2006年4月12日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了以“创新、创业管理与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同年9月18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了“中美创业教育交流圆桌会”,清华大学等7所大学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首批试点开课院校。我省关于创新创业重视工作的开展始于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成立的2012-201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符合我省省情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方***课程、指导科研和实践的创新训练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创业实训课程、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适用于省内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基础类课程的高质量教材。促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定期整理省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案例素材、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信息、资源和成果。结合我省高等教育的实际和省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现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方法研究,指导省内高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为全面贯彻***十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在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管理体系,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培训,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鼓励和激励***策,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资源使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用资源平台,拓展并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资源,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交流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校际交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这为推动我省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相对完善而具体的实施对策。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内容
教育教学资源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用于维持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教学资源是指用于教育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总称,是人类进行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教学资源研究内容包括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定义和内涵的界定;利用和挖掘多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统计学的方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系统资源;创建学校和社会教师资源系统;创建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系统;创建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系统。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六个结合、三个环节和一个整合:
(一)六个结合
第一,将校内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学科专家资源整合起来,挖掘学校教师资源。高校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业教育知识,无疑是高校创业教育最宝贵的资源。这些师资力量要集中整合,将师资力量发挥最大功效。第二,将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家结合起来,形成联合授课资源共享与互补的教师团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发展,高校内的教师会提供学生充足的理论知识。在教授理论课程时,校内教师是最基本的授课资源,但是校外的企业家拥有丰富的就业创业实践经验,在创业教育方面更具有发言权,他们的授课方式会让学生更容易吸收和接受,也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程体验。第三,创建校内模拟创业实验与到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开发学校有形资源和校外企业资源,以弥补高校创业硬件的不足。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即注重理论的系统梳理,更重视实践环节,创建学生创业培训基地,组织学生创建微型公司等。创建模拟实验与到企业实践锻炼是对学生创业能力的两个阶段的层次的培训。建立实践基地平台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充分利用实践来巩固所学,加深理解,但是学校内部资源毕竟有限,模拟实践平台不能完全复制出社会创业实践的情景,所以到校外企业去实践就可以弥补高校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深层次地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第四,将教师的讲授与企业家、创业者的演讲结合起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要多样化,不仅要有教师的课程教授,也要有相应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的一些报告会和演讲相呼应。报告和演讲是最能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和接受到新鲜创业知识的一个课外平台。将教师的普通授课和校外企业家的演讲报告相结合,多种形式让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第五,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技能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高校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包括创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业技能这样的硬性指标,同样包括创业意识、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的软性指标,只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自身的创业竞争力才会加大。第六,将经济学、成功学、管理学、心理学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学生“逆商”(抗挫折能力)、情商的培养,激励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日促成的,要在平时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抗压性,高情商和激发学生潜能发挥最大优势,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整合学校的跨学科的教学资源。
(二)三个环节
第一,强化教育环节的资源开发:教育学生,职业、择业、创业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念,才能有助于自己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如何塑造和培养自己。教育环节就是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学生观念行为上做出指导。学生创业观念的形成是创业教育运行的重要环节,就业、创业是供学生选择的平等机会,要培养学生对职业选择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这一环节,充分发掘丰富学校的教育功能资源;第二,强化教学环节资源的开发:逐步将教学内容系统化,同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授方式,在课堂上不仅实行双导师制,而且积极组织课堂讨论、实际模拟、辩论等方式,使教学环节发挥创业教育主渠道的功能。教学环节的资源开发也要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组织体系的建设,完善和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核心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模拟实践课程及创业教育赛事指导等课程和创业拓展课程体系。对现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增加课时,不依托各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自成体系,单独排课。创业教材要与时俱进,实用、科学,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创业教育要贯穿学生大学生涯始末,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创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创业拓展课和实训课等,每个年级开设课程有所不同和侧重。第三,实践(课余)环节的资源开发。注重利用课余时间,追踪学生的思想行为轨迹,举行诸如头脑风暴、各类大赛、名人成功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消化理解和实践课堂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外的资源。
(三)一个整合
将学校和社会的有形和无形教学资源统统整合在一起,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系统,创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育养成模式。创业教育重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业资源的开发也必须是软硬教学资源的结合,也必须是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的结合。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开发是在根据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详细的深入研究,以便于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在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资源进行探究式开发,以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广泛地被高校发掘。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目的是有利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达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是服务于创业教育的一项活动,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就是充分挖掘高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将其纳入创业教育体系中,对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配置,优化重组。以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开展教育时间上的递进性,首先要整合文化资源,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起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热情。其次要整合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创业奠定知识基础。最后,整合实践资源,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创业行为的认识和驾驭。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实施对策
我国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背景下,研究教学资源开发更是具有开创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框架,需要有创新的观点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开发提供范式和借鉴。
(一)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结合当前国际教育前沿理论,运用科学计量学中的可视化技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的相关学科、相关创业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将高校创业教学资源的外延与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强化学科的整合、师资的整合、教学硬件的整合、校内与校外的整合。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教师资源的开发;二是教学环节的资源开发,包括课堂教学环节上各相关学科资源整合的开发;三是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开发;四是思想观念教育环境氛围的开发。四部分内容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环环相扣的,这样整合的结果可以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充分利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也是基础性建设目标。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可以影响到教学资源是否可以得到充分利用。高校必须要合理安排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将一切与创业教育有关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灵活应用于教学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特别重视创业教育的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不能让理论和实践不平衡的发展,而且同时也要注意课程设置中文理课程的比例协调,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充足的综合教育。课程设置要使创业教学、教学科研、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平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是要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一定要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广泛建立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之后有充足的平台来用实践证明所学知识,用实践证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获取新的理论。
(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师资团队建设
高校创业资源的共享首先应是创业师资队伍的资源共享,通过鼓励教师跨校互聘、跨校兼课,能充分发挥各校创业教育学科名师的优势,让优秀教师成为更多学生所拥有的共同财富[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破旧立新,与时俱进,不能完全被传统教学模式所约束和束缚。创业师资是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直接接触学生,直接对学生产生创业影响和作用,也就是最能对学生产生创业效果的最宝贵师资资源。创业教师和创业师资团队的建设好坏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学生讲什么、怎么讲,采取何种方式讲,怎么带学生开展创业实训、实践,怎么指导学生创业设计、参加创业大赛,甚至他们在课上课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所以良好的创业师资团队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师资团队建设中,要加强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无论引进还是本校培养既要注重创业师资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要注重年龄、资历、学缘结构、职称等多项要素,要终合考量,特别要注重创业师资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培养。
(四)合理整合和开发创业教育教学资源
高校创业教学资源是否能被充分利用,关键是看高校教学资源能否被整合并提高利用效率。整合高校创业教学资源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调整资源系统不平衡,紧紧围绕创业教育的需要,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共同整合,创造利于创业教育发展的文化氛围和教学秩序和高利用率的实践平台。不仅高校内部的资源要整合,高校之间的资源同样可以整合和共享。打破高校教学资源流通的壁垒,开放相关数据信息,共建共享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势在必行[4]。省教育厅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我省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研发设计工作,辽宁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于2015年6月份开始试运行,届时区域内高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将逐步实现共享互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将获得更有利的条件环境。我省将以本科教学管理平台为基础,搭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理念和手段提升高校实践教学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推进实践教学规范化、促进高校实验室的开放性,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效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环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开发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自身特点和优点,充分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发掘。加强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使创业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需要高校对资金筹措和合理利用进行严格规划,高校的师资力量也需要高校的严格把关。师资是教学资源的基础,组建有专业实力又具备优秀全面素质的教师团队,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高校创新教育篇2
1国内大学生创业率低的原因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熊汉忠主任撰写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对创业的热情有增无减,2011-2014年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都在20%上下,但实际大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比例还不到2%,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原因分析如下:
1.1大学生欠缺创新创业素质
俗话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创业意愿居高不下,但真正创业者寥寥,说到底还是有创业意愿者欠缺创业素质,真正面临就业去向时,临阵脱逃的表现。创业者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要对从事的领域有自身独到的见解或成果。同时还要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目标明确,意志坚韧,不屈不挠地执行每一项目标,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最终到达胜利彼岸。大学生应珍惜大学时光,树立人生目标,积累专业知识,历练精神品质,真正以创新带动创业,为国家经济贡献力量。
1.2大学缺乏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不足,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几个文件、几个会议、几声口号就能办好的,需要大学的管理者真正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企***通过几个竞赛、几次活动或是几次讲座就能培养出创新意识强、创业成功率高的大学生无异于天方夜谭。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表明,要想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学课程体系、教师教育理念及授课方式、考评机制和大学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有针对性的改革。
1.3***府和企业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府的***策是否有利于创新创业,是否能够保障创业失败者的再次创业或就业,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去向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良好***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地方经济的作用举足轻重,深圳经济特区和北京中关村就是很好的例子。很多地方***府墨守成规,不敢把资金投入新兴产业,对最新科技和经济的动向毫不关心,导致地方经济死气沉沉,浪费了众多的高校毕业人才和历史大好发展机遇。成功的企业是市场的先行者,他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持续的创新力和坚决的执行力,有着第一手的市场资源和经验,但甚少有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个胸怀远大的企业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力所能及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软硬件学习环境和创业启动资金。相信有企业助力的大学生,其综合素质必然会有所提升。目前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已相当成熟,了解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国内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显得尤为必要。
2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发达国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趋于完善,且各有特色,自成一套完备的体系。这些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彻底颠覆了21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尤以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百森商学院等知名高校最为典型。哈佛大学以推崇创新精神的务实校风闻名于世,其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因材施教,大学教授将各路精英分为数理分析型、善于交际型、***治管理型等不同类型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以实现个性优点放大,其它能力稳固提升的目标。哈佛大学教授教学理念是提供学生思考的方法,注重学生自身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很少会给出最后答案。哈佛大学的课程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的20%~50%由课堂表现严格决定,所以学生往往在课外下足了功夫,以便在课堂上能有所表现。学生们为了争得发言机会,会竭尽所能,所以课堂的氛围通常是一场场辩论赛,各种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正是如此严酷的竞争环境铸就了哈佛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哈佛人也一代代传承着他们的大学校风和办学理念,他们中创新创业人才辈出,广受世界各国的追捧和传颂。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都是以理工科闻名世界的一流大学,他们推崇“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他们建立起大学与企业联系的长效机制,推出“科技工业园”的校企发展模式,一方面,为企业注入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动企业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获得企业的大力资助,为学校软硬件的配备,科学研究的进行,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他们坚持科学研究的开放性,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追求一流的教学科研成果,通过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方式培养学生,注重知识和技术的转化,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深厚、创新创业意识极强,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百森商学院是美国著名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高等学府,其推出的“创新创业课程”为世界各优秀大学效仿。百森商学院注重创业师资力量的建设,拥有近50名专门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同时配有足够多的创新创业助教。这些师资都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投资家、创业家、实业家或是新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拥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的亲身经历,能够带给学生更真实的市场营销案例,培养学生更深刻的市场洞悉能力,应变危机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百森商学院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本科四年的教育,第一年必修创新创业体验课程,第二年必修加速创业相关课程,第三年必修企业融资、创业计划、风险和增值资本相关课程,第四年必修公司创业、创业实战案例研究、创业者营销和战略与结构相关课程。这套颠覆性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将创业所需的知识融入大学教学的始末,使得学生能够学到创业商机的鉴别、融资与风险、企业运营和管理方面的全部技能,并伴有创业实践课程,要求学生贷款启动一家公司,运营公司的过程中必须返回贷款本金和利息。对于那些致力于创办公司的学生,该项目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和实用性,能够将所学的全部知识应用到创业实践中,甚至创业项目可能为成为学生的第一个创业公司。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成果揭示:要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必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特定人格和爱好;进行课程体制改革,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创新热情;为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安排专业的创业课程,让这些学生掌握一定的市场规则和企业运营方法,增强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增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使得高校与企业互利共赢。
3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包含了以上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大部分内容,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的实施情况较为滞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高校仍占主导地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只有少量的高校开办了创新创业课程,且普遍地对创新创业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开展的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功利性太强,大赛成果产品转化率不高。针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以下三点策略:
3.1转变高校授课方式,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为其创新创业提供基础保障
我国初等教育是典型的灌输式教育,培养了大批应试型“人才”。初等教育强化学生机械的做题应试,压抑了青年的创新精神,一直广受诟病。现行的高校教育仍然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提倡大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没有了初等教育教师压迫式的跟踪教育和永无止境的题海战术的轰炸,致使多数大学生平时学习热情不高,只在最终考核前抱一抱佛脚,没有知识积累,故社会企业普遍反映现代高校毕业生专业素质差也不足为奇。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大学生,要他们创新创业无异于痴人说梦。应该学习国外开放式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基础保障。经过高考选拔的高校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完全有条件采取所示的开放型授课方式。高校教师应争当高校课程改革的排头兵,鼓励学生课外自主进行基础理论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书教材和视频教程,指定学习范围和内容,并安排适当的课外辅导,帮助学生自我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吸收。课堂环节应针对指定学习内容进行考核,以督促学生课外学习,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穿插新技术研讨,让学生把握学科时代动向,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课程的成绩评定应包含课堂的平时考核成绩和最终考核成绩。最终考核可以以理论考核、论文考核或是应用本学科知识制作的产品考核方式进行。高校教师需秉持高度的责任心,坚持贯彻该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多数大学生都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为今后创新创业提供基础保障。
3.2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为其创新创业提供精神保障
目前大多高校的课程体系较为单一,只专注于某一专业的理论学习,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高校综合性课程体系建设方案。高校课程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展,科学技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高校课程也需顺应时展,去除现在应用率低的旧课程,增加社会使用率高的新课程,使得大学生以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高校应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努力地寻找各专业方向的契合点,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有应用前景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超前的科技洞察力,为创新创业增加更多可能性。高校管理者要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聘请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建设中要融入社会实践元素,使大学生培养与社会企业用人标准接轨,鼓励大学生到社会企业实习和完成课程设计,鼓励大学生考取相关行业从业资格证和专业水平认证书,鼓励大学生参与各学科竞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需要与大学毕业条件严格挂钩,杜绝草率应付。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意在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大学生新的创业契机,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自信心,为创新创业提供精神保障。
3.3积极构建“高校-***府-企业”沟通的桥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高校创新教育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 素质 创新教育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
1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
2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 “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创新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
高校创新教育篇4
【关键词】高校 教育管理 管理创新
一、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意义
本质上而言,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教育的飞速发展,但教育环境及其发展并非一成不变,适时创新教育管理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及发展的变化。这是因为,教育发展中,创新是其源动力也是推动力。市场经济及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尤其需要创新。传统的教育方法、手段在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中,越发滞后于现实需要。现代教育教学要求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结构、教师队伍,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初衷,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使其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管理先要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管理传统,在完善教育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二、现行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
现行高校管理从校长开始垂直向下划分行***职能,行驶职权,其模式凸显家长制,具有明显的静态特征。作为基本行为影响力,绝对服从深远地影响着教职员工,虽说此方式单刀直入、直接、透彻,但效果并不长远,既缺少灵活、多变性,又缺乏创造精神,问题很多。
(一)教育管理理念滞后
多年来,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始终都认为,传统经验可解决管理问题,这一陈漏理念延续至今。滞后的教育管理理念使高校根本缺乏改革的动力。守旧的管理方法、手段使教育改革及教育管理创新举步维艰,无法根本服务于教育活动,工会等其他机构的作用无法发挥。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教学改革无法顺利、高效地推行,阻碍了社会对高级人才的培养步伐,最终,制度、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无法实现。
(二)师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受限
现行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下,家长制传统盛行,管理者,尤其是集权管理者极力维护威严,不容质疑和反抗;师生个性思维及创造性明显发挥不足。因此,教学模式、标准大体趋同,师生绝对服从管理,形成习惯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出一辙。学生动手能力降低,发现、创造意识削弱,个性趋同。而素质教育要求积极培养师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充分适应信息时代的竞争趋势。可见,现行教育管理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三)过分强调智育,轻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国大学优等生普遍考试成绩优于欧美,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却逊于他们。在我国,教师教授知识,强调大量公式、定律识记;美国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一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二是创新能力。所以,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竞赛金牌的普遍是中国学生;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却是美国人。过分强调智育,而将培养综合素质放在次位是产生这一差距的根本原因。现行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下,毕业生很难满足市场的高标准需求,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四)违背信息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信息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强烈冲击着校园,新鲜事物更易被大学生所追捧。传统家长制作风收效甚微,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模式、方式方法违背信息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教育管理者感叹教育、管理难也是必然。现代高校教育管理须依靠全体师生树立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本改变现行教育管理体制。
三、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首要创新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要求高校管理者与时俱进,破除并转变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发动全体师生积极创新,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现代管理科学理念、教育机制,通过教育管理能力的逐步提升,实现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其次,创新教育评价。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社会尽责;而教育评价则是考察高校是否尽责的标尺,作为可行性手段,教育评价更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生命。充分运用评价结果,使高校对其优劣势充分认识,并对教学、教研水平的逐步提升有所帮助。
(二)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实现标准化教育管理
ISO9000质量体系广泛地应用于四十多个行业,包括教育行业在内,且可分初等、中等、高等、成人及其他类。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完全可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借此提升教育管理及办学质量。这就需要正确认识ISO9000质量体系,深刻把握其内涵,将其紧密联系高校教育管理。制定管理目标要求时,应充分对比、参照质量体系标准。将服务理念联系教育实践,积极转变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实现服务于全体师生的根本目的,帮助高校建立符合时展的新型教育管理形象。制定教育管理标准时,应力求科学、合理、系统、规范,并保证具体实践中,可按发展情势修正、完善,持续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三)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经营理念
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并日益完善的同时,也加重了高等教育产业经营负担,国家虽逐年提升教育办学资金,但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仍略显捉襟见肘。为此,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经营理念势在必行,应建立并完善高等教育产业运行机制,使经营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办学过程中,以办学效益提升为目的,着力加强成本管理核算;扩展并加强社会融资,促进面向全社会的自主办学机制形成,以便凭借自身的良好积累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高等教育管理内容
现代教育管理内容的创新包括三方面,首先,创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高校应系统地安排思想素质理论课程;将社会实践提升到核心高度,尽快建设思想教育实验基地,并使其相对固定,保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集系统、层次为一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力同步加强。其次,创新专业文化素质。应与时俱进,按需要,适时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保证教材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充分适应社会及教育发展需要。第三,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学习能力、群体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21世纪提倡创新,创新人才的需求巨大。但现阶段,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并不充分适应时代需要,突出表现在创新能力不足。为此,高校应使其课程设置超前,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倡导“少而精”“画龙点睛”的授课方式,重点精讲,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其能够***思考和提问;将科技教学内容引入其中,多创造和给予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机会,定期召开学术研讨或举办科研成果展示会,等等。
(五)基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持续创新教学管理
诚然,高校教育管理中,教学管理是重点也是核心。教学管理中,高校按既定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有序地调控全部教学工作。就根本目标而言,教学管理就是为全面贯彻、执行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各专业既定培养目标要求。高校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并取决于教学管理中的各环节,包括教学计划制定和执行、教学任务安排和实施、教学过程跟踪和监测、各类相关教学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教学评估组织和结果运用等。为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强调服务意识的持续加强,针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在目标管理严格的前提下,积极着眼于教学管理的新尝试、新创新和新探索。就目前而言,仍应持续进行学分制改革,以学生为核心,继续推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并对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进行研究、探讨和完善,从而持续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此外,必须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根本目标,完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
结语
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趋势,高校教育管理势必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转变、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持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为此,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应积极改变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工作理念、方式、方法;创新教学管理内容;创新高校教育经营理念;适时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李雯. 试论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
[2]姜敏.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索[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高校创新教育篇5
创新教育管理
教育质量
【论文摘要】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高校教育管理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用先进教育理论更新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完善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推进教育管理创新。
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促进教师走教学科研、创新发展之路。在人刁‘培养卜,要以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出发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发展潜力。
一、创新教育管理的内涵
创新教育管理是在继承和发扬好的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我国教育,实现科教兴国的日的,以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管理。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而,除了系统地安排***治理论课程外,还必须系统地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相对固定的思想教育实验基地,努力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一体化、层次化和系统化,从而使学生既学到基本的***治理论和道德修养知识,又了解了社会,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在专业文化素质方面,要更新教材,选用的教材要尽量个性化和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当超前,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培养卜,应重点抓好学生生存能力、白主的学习能力、群体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高新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管理制度_卜,目前高校教育管理都设有专门机构,建有各项管理制度。但由于受旧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对学生的管理制度方而,集中体现在《学生守则》卜,即对学生必须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作了明确规定,学生一进学校首先就要进行这方而的教育。这无疑是必要的,但这样的管理模式存在着制约因素过多、教育疏导过少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白觉性和主动性。其次,在对教师的管理制度方而,存在着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未形成以学生为主休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机制。
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卜,主要是***治理论课安排的多,社会实践活动少;对学生的考核,以书而测试的多,对知识能力考核不足;重视学习成绩过多,对综合素质考虑过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而发展和素质提高。全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育方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白主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使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既学到基本的***治理论知识,又增强了社会实践知识。
三、教育管理创新的几点意见
(一)教育观点、教育评价的创新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教育评价是学校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评价既是对工作的检查,也是激活大学生命的有效手段,评价结果不仅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评价,卜充分相信和依靠)’‘大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听取他们的建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要引入现代化管理科学理念和机制,提高教育管理的能力,重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休作用,对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休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引人高校教育管理,建立起高校教育管理平台,使高校能够及时有关教育管理的***策规定,被管理对象能够及时与高校沟通,发表对现行高校教育管理***策的看法及对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见建议,从而能够加强教育管理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方便高校进行教育管理,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健个制度,采取措施,严格管理。既要采取诸如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等措施,引进人才,稳住人刁‘,培养人才,个面提升教师素质,也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并通过制度化考核,综合评价,采取分流、交流等方式,来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度、可靠度,打造一支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正规***”。
高校创新教育篇6
创新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哲学,产生于感性与理性的深度碰撞,是带着闪烁的震撼。它既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离不开大破大立,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学》有云:“汤之《铭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可见中国历来就有追新逐变,鼓励创新的传统美德。一个人需要创新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社会则需要创新来破旧立新,不断完善。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像今天这般繁荣昌盛,也从未有像今天这般渴望创新的。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已不能再满足星星之火似的创意个案,而必须将其整合,成为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燎原之火,进而成为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支柱产业。1998年英国布莱尔***府首次正式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之后,全球已形成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对此各国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比较倾向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中的提法:“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1]我国***府近年来不断出台相关***策旗帜鲜明的鼓励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该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动画产业也迎来了第一拨春潮涌动。各种数字动画娱乐产业基地相继挂牌成立,然而,目前我国动画产业的从业人员在总的就业人口中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2]低于欧美等国。不仅量不足,在人才构成上也不平衡。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新产业研究中心的范周教授说:“创新产业涉及十几个行业,人才构成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传媒行业发展比较早,目前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新兴的如动漫和游戏行业,人才就比较缺乏。” [3]很多用人单位有米无炊,求贤若渴。不惜重金招揽人才,但千***不易得,一将更难求!用人单位缺动画制作人员,更缺独挡一面的动画创新人才。面对这一状况,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引进,可解燃眉之急;二是培养,方为长久之策。鉴于此,***将动画列为单独专业进行招生,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以期逐步缓解这一矛盾。由于没有先例,高校也处于摸索阶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创新首先是一种人的思维和智能拓展,是一种创造性的想法。离开人,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对创新的渴望就是对创新人才的渴望。所谓创新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技能为手段的特殊人才,[4]他们凭借对产业的熟悉和对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能够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创新。动画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的新兴学科和产业,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培养社会急需的会创新、懂创意的特色人才,是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动画教育的问题与分析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其重要作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服务社会。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读大学已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更像是一种大众文化“消费”,这让更多的人圆了大学梦,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学质量下滑、办学空间紧张、就业形势严峻等,都将高校推向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人才培养模式备受质疑。就动画专业而言,***虽制订了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却只有原则,没有细则。这使得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在百花齐放的同时也显得五花八门、各自为***。相对国外有完善产业链作依托的高校动画教育,定位不准、缺乏规模效益和没有足够的市场预见性就成了我们的通病。
缺乏人才的市场和缺乏市场的动画,这似乎是个两难问题。到底是先培育动画市场,还是先培养动画人才?如果先培育市场,我们缺乏创新人才,市场中充斥大量模仿抄袭的低级作品,要么沦为“文化加工业”,为别人做嫁衣。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搞动画,会几个软件不就行了吗?” 缺乏创新,越来越成为中国学生的致命弱点,一旦动画市场全面开放,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先培养人才,我们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文化创新产业结构,市场脉搏难以把握,相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加上动画实验设施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造成很多高校在动画人才培养上心有余唯力不足,雷声大雨点小。培养方案中避实就虚,弃短扬长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就是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需要更长的适应期,甚至很多专业技能还要花钱二次学习,回炉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大学应该坚持一种有侧重的辩证立场,作为高校,必须对国家负责,履行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努力做好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本职工作。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上积极创新,扬长避短,在深入研究产业特点的同时,制定灵活多变的教学大纲,将创新精神真正融入到学科设置和日常教学中去,加上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相信这些问题是会得到解决的。
动画首先是一门视觉的艺术,离不开形体、色彩等基本造型要素,也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故我们目前的动画教育,从招生到人才培养绝大多数都是由极具先天优势的艺术院校来承担。培养内容也多以艺术教育为主,强调学生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对事物的表现能力,鼓励张扬的艺术个性,推崇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动画同时也是一门要进入社会生产环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新产业。故其教育既离不开市场导向,也离不开众多相关学科的交融和各部门的分工合作。如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多强调其艺术特性而忽视其他方面,那么我们培养的人才很有可能在起点领先,到了终点却会落后。而这样的问题又是如此普遍,对此,笔者深表忧虑,似乎它更适合培养***的动画艺术家。姑且不论仅凭四年之力让大部分学生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就连其自身的社会定位问题都会难以解决。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培养动画艺术家,因为进步的艺术思潮和实践总能推动社会进步。但正真的艺术家毕竟只是少数精英,在动画产业整体缺钙的大环境下,把希望寄托于少数人,这恐怕是不现实的。
三、教学本身也需要创新
大学对国家软实力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较之其他组织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社会担当。高等院校输送的人才具有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的特征,是培养动画创新人才的主要支柱。随着创新产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如何更好地推进创新人才大众化,如何保证创新教育体系化,已经不是早期试验性的和个别高校的行为,而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问题。因此,高校应立足时代背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肩负起新时期动画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一) 增强自身知识创新能力、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法
相对于上世纪,动画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现代意义的动画应是一种立足文化创新的大的数字艺术和信息产业的综合体,其健康发展有赖于艺术与科技的联姻。面对这一世界性的新课题,高校应该积极面对、冷静分析、谋定而后动。一方面努力增强自身知识创新能力,打破条块分割和学科壁垒,促进艺术与技术的交叉融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培养产业急需的复合型“通才”。另一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和创造知识的途径日益便捷和多元,面对创新产业这样的新事物,先生不一定就是先生。以往只注重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忽略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做法显然已经过时,而诸如平等、友好、探讨、趣味和开放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应更多的被运用到动画专业的教学中去。在制定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关门造车,应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和理清相关课程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决定取舍。同时还需留有相当的余地来应对动画日新月异的行业特点。在教学上,也可以考虑课堂教学与实际创作相结合,鼓励专业教师在立足教学的基础上创办动画工作室,带领学生积极走出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动画项目结合起来。
(二) 以知识产权教育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相对于科学文化素质而言的,与人性、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素质。简言之它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也是高校教育区别于一般培训机构的根本所在。创新型人文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延展和深化,就动画人才的创新培养而言,其核心是培养有知识产权意识和文化精品意识的动画创新人才。众所周知,缺乏创新精神已成为困扰我国文化创新产业健康发展的软肋。但这仅是表面现象,从四大发明到“嫦娥”探月,何时不见创新者?水墨动画、皮影动画、戏曲动画,哪个又不是我们的创新呢?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缺乏对创新的保护精神。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没有保护的创新只有死路一条,创新应该鼓励,但唯有切实加强对创新的保护,才能收到标本兼治、起死回生的奇效。因此,新时期动画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加强知识产权教育,进而通过大学的文化辐射作用培养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有创新的动画精品。
(三) 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高校不仅能积极与社会互动,主动服务地方建设,把握产业发展的走向,而且能联系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使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在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上也有过人之处。产学研合作教育虽非我国高校首创,但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方法不论是对高职高专,还是本科的动画人才创新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处理好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产学研结合不等于高校直接服务社会,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警惕高校“异化”“离位”[5]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张京城. 中国创新产业发展报告(2007) [D].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
2. 贾否,路盛章. 动画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 金元浦. 文化产业竞争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4。
4. 眭依凡. 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1。
注释:
[1]张京城. 中国创新产业发展报告(2008) [D].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3,第3页。
高校创新教育篇7
关键词:高校美术;创新教育;素质提升
高等美术教育是培养高等艺术人才的摇篮,是审美教育推广的前沿阵地。针对当前的美育现状,从业者和研究者要从教学、研究实践出发,对现有的教育体系、模式进行探讨,发展其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探索学***验的交流途径,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一、教师创新意识的重视与提升
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地进行创造。”可见,创新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而作为一名教师,实践教育创新更是不可或缺的素质,它不仅关系着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意义,更关系着学生未来创新能力的发展。面对新的时代,人们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课程改革拉动课程创新
人类需要的是发展,发展需要的是构想,构想需要的是创新,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想象力,而审美教育的重要元素是包括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所以,在美术教育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有力地推动审美教育的发展。
1.课程的优化组合
在当前美术教育的现状之下,一方面,要从所设课程方面进行改革,将现行的美术学科类课程进行优化组合,要不断探索美术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坚持把相关学科融会贯通,丰富美术课程的内涵,从而提高美术课程的综合时效性。另一方面,高校美术课程的设置要具有灵活性,要紧密结合实际,要和当前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有课堂不断延伸的课下,给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断满足其需求,增加其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改革加强教育性
教学过程是指通过教师的教授和指导,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步骤和顺序。因此,学校首先应该注重年轻人的培养,青年人有的是活力,他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所以一定要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年教师经验丰富,做事沉稳,这就可以加强交流,结扶帮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在教学中增加现代主义美术教育内容
现代艺术观念,它拥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丰富多样的,涵盖社会多方面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人对社会深刻的认识,折射了人与大自然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类认识了自然,自然赋予人的灵性。现代艺术充分表达了人的主观思想,学生通过对现代艺术形式的感悟,不断实践,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见解,通过作品真实的再现生活。
三、评价模式的创新
高校创新教育篇8
一、引言
双创时代背景下倡导学生在各个层次之中能够开创自我事业,开办全新企业,和传统大学教育形式相对比,比较注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未来发展能力等。所以,双创教育在实施中一定要树立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理念,将培养学生责任感和意识作为主体进行,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事业心,具备创新意识和思维,可以为创新创业做出更多贡献,基于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全能型人才。
二、“双创”时代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落后
创新创业属于一种自主创新和开创性实践活动,所以,在实际教育中一定要融入开创性教育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在教学中坚决不能墨守成规,坚持以往思想和意识进行教学,不过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教育思想跟不上时展,教师思想比较滞后,进而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不到成效。首先,因为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职业教育内容和拓展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有一些教师对于培养人才的意识和观念尚未更新,并未和时代接轨,依旧停留在传统教学形式中,认为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使得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便于未来就业和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从而严重忽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开发工作[1]。其次,一些教师在全新理念下比较注培养学生显性能力,从而忽略了隐性能力,成绩考核不够重视,此项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无法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和创业精神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二)缺少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早在很多年我国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不过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时间并不长,现在高职院校需要进行双创教育目标,不过整体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首先,我国缺少创新创业领导人才,对我国教育来说,创新创业属于一个全新范围,到现在为止,尚未在高校之中成立和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基本课程内容,缺少接受系统教育的专任教师,从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不够全面和具体。其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几乎所有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转入高职院校工作的,侧重于理论知识,并未接受过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对企业发展和市场情况掌握不够全面,从而使得教育中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够系统[2]。
(三)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过,因为我国的双创教育起步晚,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缺少经验,使得最终课程系统不够具体,严重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3]。第一,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很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都不是必修课,而是一种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上课课时存在限制,教师很难在固定时间内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理解,导致整体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又存在指导性不强问题。其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很多教师自身综合素养和能力严重不足,缺少创新创业精神和经验,进而使得整个课程缺乏专业性,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加上课程教材缺少,没有完善的课程内容,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求,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三、探索“双创”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途径
(一)及时转变创新创业思想
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具备先进教育理念,才能够有效完成教学活动,高职院校要想彻底改变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就要从及时转变教学思想上进行,第一,高职院校领导要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以及改革价值,要与时俱进,对教育进行改进,以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实现对教育的创新,注重思想引导,强化学习,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并且注重做好服务工作,从教育资源分配和日常管理等方面上提出更多条件。第二,教师不能再延续以往教学思想进行教学,一定要结合时代树立全新教学思想和理念,要结合就业、市场和企业发展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注重人才引导,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有利条件[4]。
(二)加强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提升的关键,高职院校一定要最大限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质量,那么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力度。首先,结合我国创新创业师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针对院校教师开展专门化培训和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综合素养和能力。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到企业内实践和学习,接受专业化实践培训,强化教师实践能力。通过加强校际沟通,不同职业院校可以针对创新创业内容进行学术沟通和科研交流等,分享研究成果供大家学习和改进[5]。第二,高职院校要针对实际情况完善聘用机制,不定期考核,最终以优胜劣汰形式留下最合格的教师,保证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第三,拓展创新创业师资聘任途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向社会广泛吸收各界人才,充实校内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另外还可以邀请优秀创新创业人士到校内开展专业讲座,丰富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做出努力和贡献。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想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就要基于合理化目标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改革设计,首先,高职院校要提升创新创业教师在整个院校中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抛弃以往教学思想和做法,将选修和必修课程内容融合起来合理调整教学设置。将和创新创业相关的所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必修课程内容,还有一些自身存在专业化和特殊性的内容则为选修课程内容,从而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使得学生有效接受基础知识同时,自身还存在一定自主选择权利。其次,高职院校要想提升教学全面性和专业性,要经常和企业专家互动和沟通,邀请相关人员到校进行指导[6]。还要善于借鉴和学习国外一些案例和经验等。最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一定要提高实践内容在整个课程之中的比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意识。
四、结束语
高校创新教育篇9
关键词:工科;教师;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39-03
一、工科高校创新教育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决定社会发展导向的今天,国家间综合实力的激烈竞争在本质上就是知识、技术及人才的较量。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探索,但传统教育未能形成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人才需求。知识经济亟需创新人才,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只有从教育这个基本点入手,结合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把握住发展机遇,切实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基于对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关系的深刻理解,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框架局限,转变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确立以创新为核心思想,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高水准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基础上,全面建设迎合当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新教育体系,推动落实以创新教育为基本点的国家创新工程。
《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推进落实创新教育,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大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是对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反映了知识经济在教育领域中的需求。作为在工程领域中培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主力***,高水平的工科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为中华民族复兴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推动时展的主力***,工科大学生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创新水平,创新型大学生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我国在工程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但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开展教育创新活动,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于高等工科院校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不可错过的契机,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根据国家***用及民用导航领域的高精尖的人才养需求,经过对创新教育建设的不断摸索,依托高素质人才和自身学科优势,打造创新型一流高水平教学团队,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为国家输送学风好、水平高、素质硬、能力强的优秀创新人才。
二、工科人才创新培养的要求
在***颁发的《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1]。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依靠高等工科院校的教育。高等工科院校是以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2]。高等工科院校,结合知识经济体系下的市场需求,坚决贯彻以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方针,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现代工程具有科学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性,对工科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一名学生应有健全的人格品质、坚韧的奋斗志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人生信念、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科学性角度出发,现代工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深厚的工程理论基础,还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以及掌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性和综合性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素养,可以灵活地进行跨学科知识技能应用,并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沟通、合作、竞争等综合能力提出要求。
应用于工业经济平台的工科教育,依赖于现阶段工程实践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水平,需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但处于校园学习阶段的工科大学生还停留在学习阶段,尚未走入实际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工程实践变革脚步加快,引发的需求也日新月异,这对工科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不仅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还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及实践经验,依托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开展新型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及运行维护,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改造与创新。
三、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工作
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创新教育活动实现的。在创新教育改革中,作为实施者和组织者的教师是肩负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如何深化进一步教育改革,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造就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是工科教师在创新教育体系下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在实施创新教育时教师群体的工作重点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要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大力加强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形成以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具有鲜明教育特色的创新教育观念。
全面建设创新教育体系,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观。在对传统教育观念扬弃基础上发展的创新教育观念是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能、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师需客观认识教育的创新性,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把创新素质作为教育的关键点,自觉地将创新教育理念落实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形象地说,不仅仅要向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向学生授之以“渔”――即学习方式的培养、科学思维的树立、创新能力的锻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迎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提高教师综合水平,建设一流教学团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没有教育教学的推进,也就没有人才的培养。因此,师资力量在一所大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队伍水平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及人文素养,清晰把握学科前沿和发展脉络,开展具有前瞻性的优质教育教学活动,带动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首先,提高道德情操修养,树立教师良好师德。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为人师表,需以身作则。其次,要提高科研能力,高水平科研推动教学。科研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作为专业性较强、人才培养要求高的专业,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就无法获得最新前沿的研究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无法开展。导航定位系统课程团队一直秉承“科研带动教学,通过教学推广科研”的理念,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最新前沿科研研究,直接带动学院学生的教学进度和教育方向,确保做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两手抓;而且,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参与高质量的国际、国家学术研讨会议、高水平专著编写工作以及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等,及时跟踪、吸收、存储当前最新前沿学科知识与研究成果,将其及时转化并引入到课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完成科研任务及教育教学目标。如在2015年12月,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调研团来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院调研,研讨会议上,双方就自身在各研究领域的先进技术及成果情况进行了学术交流,建立学术伙伴关系,知悉自身与其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开拓了教师对学科研究的新视野。目前学院导航定位系统课程教学团队的10人中,有6人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有长期工作学历经历,5人有校外博士后合作研究经历,大部分教师均有在研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三)探索创新教育方法、落实创新教育改革
教育观念更新之后,需切实跟进完整系统的改革措施保障创新教育顺利开展。教师需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保障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并就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等多方位进行探索革新。
1.结合创新人才需求,注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授课教学是在校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工科人才培养进一步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建设兼顾基础性、实践性及创新性的多层次创新课程体系。本校自动化学院的教学团队经过不断探索,结合学科优势和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课程转型,形成了由“船舶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惯性技术基础”、“运动参数检测技术”、“组合导航系统”、“导航系统工程”、“惯性导航系统仿真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现代船舶导航系统理论”和“船舶导航与控制专题”等组成的导航定位系统课程群[3]。针对原有专业方向课程,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二次开发,对其内容整合优化,切实提升创新基础课程水平。把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船舶导航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对课程群优势资源的挖掘,形成全方位带动课程群发展的建设局面。
2.注重多元个体差异,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统一性、标准性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社会生产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标准转变为更加多元化。培育模式与创新人才之间的匹配问题亟待解决,高校教师团队,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导师,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统一计划、硬性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和个性化教育思想。在把握基本原则不变情况下,灵活科学处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与个体差异的个性发展的关系,注重学生个性与个体潜能上的挖掘、培养和发展,因材施教,切实教学方法灵活化、培养模式个性化、培养方案多样化,在管理方面由统一硬性管理转变为灵活弹性管理,推进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以后研究生阶段从事的研究项目,通过学生自主选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开展创新实践奠定基础。
3.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机制,创新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核心,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创新环境,与研发创新实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校科创平台建设和学生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工作融科研、课题、实验、开发、设计于一体,将一线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研发创新,让学生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点,并将创新的科研成果投入市场,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这样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多种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科研单位以及其他工科高校的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技术创新项目和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理论研究项目,将教学理论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宽厚的专业学科知识上进行开展创新实践教学,训练科研方法,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口径宽泛、能力卓越、素质过硬,特别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切实推动工科教育创新实践改革。
四、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改革,教师团队作为创新教育的推动者,需紧贴专业特色培养需求,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为目标。导航定位课程教学团队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建设了高水平的一流教学团队,不单一教学,重视多元化教育,合理规划课程群,实现产研学一体化,注重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不仅有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同时对船舶导航领域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作用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振鲁.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与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5):69-71.
高校创新教育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途径;创新教育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面对这些发展,想要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关键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才的使用,特别是创新型的人才的大量使用。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作用是相当关键的。假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发展,最终的结果就是被这个世界所淘汰。创新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着更高的理想追求。现在我国的众多高校都在进行改革,并且都把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发展的方向,也把创新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高校的改革中,体育能否落实创新教育是我国体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思维系统的改变与其新的发现与描述,对某种事物进行本质上的改变。我国高校里的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模式的改变、对学生思维角度的改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改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改变将我们的教育模式回归到最原始的本质上去,通过对教育方式、体制及目标的创新,从而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目的,并为整个时代提供综合能力强的创新人才。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理念的落后。教育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们的国家提供有用之才,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我国高校体育也要将创新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环节。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更不要说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培养了。比如,落后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打消掉,从而导致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出现逃课的现象。据有关数据调查,高校中85.7%的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多大兴趣,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落后所造成的。
(2)教学内容没有改进。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任何事物都在向前发展,高校体育事业也不例外。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暂时没有实现,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没有随着新型的体育纲要的颁布而改变教学的内容,其中多数高校的体育课主要就是对学生体育技能的传授,不注重体育运动随着社会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新特点,并且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很久以前的陈旧内容。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绝对达不到教育改革的需求。
(3)体育教师的教育素质不高。有的高校体育教师有这么一个想法: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学生,跟我们这些教师没有多大关系。他们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对教师自己的教育素质进行提高,以做好准备迎接创新教育的开展。
三、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1)创立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创新观念,才能通过新的手段、新的思维、新的教学模式去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因此,拥有一个创新性的教师队伍,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
(2)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自由和舒适的氛围中,创新意识才能随之产生,反之学生在压力大和拥挤的氛围下,是很难开发其创新意识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给学生们营造一种和谐的上课氛围,并通过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3)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不断更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对体育教学创新而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4)改革现行的体育评价体系。我国高校的体育评价体系应该具有赏识性,并有效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充分肯定与激励。在体育评价的内容上,不但包括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要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并且把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的最主要依据。这种体育评价体系,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规定,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各个方面的体育创新能力进行真实的体现。
结束语:当代社会在不断进步,社会上的各个领域都对人才提出具备创新能力的要求,这就促使我国高校体育要不断深化改革,往创新教育方面发展。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认识到创新对于一个人、对于国家的重大意义,从而认真学习,不断创新。在不远的未来,我国高校体育制度将会非常完善,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朴万龙.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途径探究[J].中国科教
创新导刊,2008(9).
[2]吕崇东.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经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