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篇1
2.拉萨河流域健康湿地与退化湿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比较研究殷秀琴,安静超,陶岩,辛未冬,蒋云峰,王富斌,YINXiuqin,ANJingchao,TAOYan,XINWeidong,JIANGYunfeng,WANGFubin
3.拉萨河流域甲玛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研究布多,李明礼,德吉,许祖银,旦增,刘勇,BUDuo,LIMingli,DEJi,XUZuyin,DANZeng,LIUYong
4.拉萨甲玛湿地鱼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范丽卿,刘海平,郭其强,潘刚,FANLiqing,LIUHaiping,GUOQiqiang,PANGang
5.筑坝在湿地恢复中的作用——以拉萨市拉鲁湿地为例摆万奇,土艳丽,李建川,王兆锋,郭光亮,曲扎,张镱锂,BAIWanqi,TUYanli,LIJianchuan,WANGZhaofeng,GUOGuangliang,QUZha,ZHANGYili
6.中国陆地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区域分析李柯,何凡能,席建超,LIKo,HEFanneng,XIJianchao
7.中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运行监控系统建设及应用李雁,裴翀,郭亚田,吴小铭,周青,李巍,LIYan,PEIChong,GUOYatian,WUXiaoming,ZHOUQing,LIWei
8.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张晓平,孙磊,ZHANGXiaoping,SUNLei
9.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关联的实证分析鞠可一,周德群,王群伟,吴君民,JUKeyi,ZHOUDequn,WANGQunwei,WUJunmin
10.基于博弈分析的煤炭城市共生产业链产品定价研究兰新萍,龙如银,LANXinping,LONGRuyin
11.世界油气资源变化特征和潜力分析周总瑛,ZHOUZongying
12.中国耕地食物供需平衡分析王情,岳天祥,卢毅敏,范泽孟,辛晓平,张宏斌,WANGQing,YUETianxiang,LUYimin,FANZemeng,XINXiaoping,ZHANGHongbin
13.中国分省耕地警戒值区域差异及指示功能研究冉清红,岳云华,谢德体,魏朝富,孙传敏,RANQinghong,YUEYunhua,XIEDeti,WEIChaofu,SUNChuanmin
14.***耕地开发流失模式时空特征分析陈红,吴世新,冯雪力,CHENHong,WUShixin,FENGXueli
15.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驱动力的计量经济分析刘庆,陈利根,杨君,何长元,沈飞,LIUQing,CHENLigen,YANGJun,HEChangyuan,SHENFei
16.土地利用变化对盐城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的影响孙贤斌,刘红玉,傅先兰,SUNXianbin,LIUHongyu,FUXianlan
17.基于对应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邓胜华,梅昀,陈曲,黎孔清,张信者,DENGShenghua,MEIYun,CHENQu,LIKongqing,ZHANGXinzhe
18.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许月卿,罗鼎,冯艳,彭建,XUYueqing,LUODing,FENGYan,PENGJian
19.基于混合像元分解的MODIS积雪面积信息提取及其精度评价——以天山中段为例陈晓娜,包安明,张红利,柳梅英,CHENXiaona,BAOAnming,ZHANGHongli,LIUMeiying
20.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戴声佩,张勃,王强,马中华,邹悦,张亚宁,DAIShengpei,ZHANGBo,WANGQiang,MAZhonghua,ZOUYue,ZHANGYaning
21.山东地区NDVI与气象因子持续性分析刘亚龙,王庆,张明明,衣华鹏,LIUYalong,WANGQing,ZHANGMingming,YIHuapeng
22.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尺度效应的研究卫亚星,王莉雯,WEIYaxing,WANGLiwen
23.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豫西民居为例白宪臣,张义忠,贺子奇,BAIXianchen,ZHANGYizhong,HEZiqi
24.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行为方式与区位选择规律李存芳,黄智,汤建影,LICunfang,HUANGZhi,TANGJianying
25.废物处理方式对工业系统可持续性影响的能值分析张小洪,邓仕槐,肖鸿,张延宗,ZHANGXiaohong,DENGShihuai,XIAOHong,ZHANGYanzong
26.法治视野中的矿产资源规划研究陈德敏,胡耘通,CHENDemin,HUYuntong
27.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主要有效成分的区域差异及聚类分析肖雁青,江源,张文涛,马涛,闫世***,李智,张文生,XIAOYanqing,JIANGYuan,ZHANGWentao,MATao,YANShijun,LIZhi,ZHANGWensheng
1.中国近海风能资源开发潜力数值模拟周荣卫,何晓凤,朱蓉,程兴宏,ZHOURongwei,HEXiaofeng,ZHURong,CHENGXinghong
2.中国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气候特征,邢晓宾,张康林,董安祥,CHENShaoyong,XINGXiaobin,ZHANGKanglin,DONGAnxiang
3.色季拉山藏药材生长区域气候特征的初步分析卓嘎,边巴次仁,旺杰,兰小中,ZHUOGa,BIANBACiren,WANGJie,LANXiaozhong
4.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太阳紫外辐射特征何清,金莉莉,李帅,艾力·买买提明,杨兴华,李振杰,HEQing,JINLili,LIShuai,ALiMamtimin,YANGXinhua,LIZhenjie
5.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蒋大凯,王冀,韩江文,才奎志,JIANGDakai,WANGJi,HANJiangwen,CAIKuizhi
6.云南纵向岭谷区北部"春汛"的气候特征及成因郑建萌,朱红梅,任菊章,张万诚,ZHENGJianmeng,ZHUHongmei,RENJuzhang,ZHANGWancheng
7.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刘光生,王根绪,胡宏昌,任东兴,孙向阳,LIUGuangsheng,WANGGenxu,HUHongchang,RENDongxing,SUNXiangyang
8.起伏地形下日照时间计算模型的修正潘永地,PANYongdi
9.陕西省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水资源供水情势综合评价张永永,黄文***,黄强,刘招,张洪波,吴成国,ZHANGYongyong,HUANGWencheng,HUANGQiang,LIUZhao,ZHANGHongbo,WUChengguo
10.基于态度和认知的西部水源地农村居民类型与生态补偿接受意愿——以西安市周至县为例黎洁,李树茁,LIJie,LIShuzhuo
11.气候变化与波动对龙羊峡流量的影响及未来趋势的预估申红艳,李林,陈晓光,戴升,王振宇,刘彩虹,SHENHongyan,LILin,CHENXiaoguang,DAISheng,WANGZhenyu,LIUCaihong
12.西安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用水的影响董婕,张华丽,延***平,DONGJie,ZHANGHuali,YANJunping
13.1965年至2005年泾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分析李志,刘文兆,郑粉莉,LIZhi,LIUWenzhao,ZHENGFenli
14.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刘敏,许世远,侯立***,欧冬妮,LIUMin,XUShiyuan,HOULijun,OUDongni
15.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评价研究——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吕晓,刘新平,LVXiao,LIUXinping
16.基于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方法探讨刘瑞,朱道林,LIURui,ZHUDaolin
17.大亚湾近岸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及其与地貌因子关系分析张丹丹,杨晓梅,苏奋振,杜云艳,孙晓宇,薛振山,ZHANGDandan,YANGXiaomei,SUFenzhen,DUYunyan,SUNXiaoyu,XUEZhenshan
18.经济增长与违法用地的关系分析刘法威,LIUFawei
19.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营管理的演化博弈及策略研究陈志松,王慧敏,仇蕾,陈***飞,CHENZhisong,WANGHuimin,QIULei,CHENJunfei
20.中国碳排放:国际比较与减排战略周伟,米红,ZHOUWei,MIHong
21.北京市农业产品资源供给与消费格局分析张红,杨悦,刘戈,魏静,ZHANGHong,YANGYue,LIUGe,WEIJing
22.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董锋,谭清美,周德群,龙如银,朱佳翔,DONGFeng,TANQingmei,ZHOUDequn,LONGRuyin,ZHUJiaxiang
23.中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资源禀赋与粮食安全视角夏晓平,李秉龙,隋艳颖,XIAXiaoping,LIBinglong,SUIYanying
24.半干旱区三种柏树抗旱性研究罗大庆,方江平,权红,郭其强,赵垦田,LUODaqing,FANGJiangping,QUANHong,GUOQiqiang,ZHAOKentian
25.海南西部农村地区的野生辣椒资源杨立荣,杨小波,李东海,吴庆书,农寿千,徐中亮,YANGLirong,YANGXiaobo,LIDonghai,WUQingshu,NONGShouqian,XUZhongliang
26.中国动植物遗传资源利用现状和制度完善韩缨,HANYing
27.中国思茅松林资源动态研究温庆忠,杨晓松,杨子祥,陈晓鸣,赖兴会,丁福红,WENQingzhong,YANGXiaosong,YANGZixiang,CHENXiaoming,LAIXinghui,DINGFuhong
28.基于多船队作业的东、黄海鲐鱼生物经济模型及管理策略张广文,陈新***,李思亮,李纲,ZHANGGuangwen,CHENXinjun,LISiliang,LIGang
1.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区域差异——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孔婷,孙林岩,何哲,KONGTing,SUNLinyan,HEZhe
2.中国1991年至2007年火力发电-燃煤消耗-SO2排放关系的分析王淑娜,孙根年,WANGShuna,SUNGennian
3.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产业联动战略研究吕涛,聂锐,刘玥,LVTao,NIERui,LIUYue
4.兰州市家庭用能特点及结构转换的减排效应牛叔文,赵春升,张馨,丁永霞,NIUShuwen,ZHAOChunsheng,ZHANGXin,DINGYongxia
5.江苏省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比较王迪,聂锐,WANGDi,NIERui
6.江苏省煤炭资源流转及影响因素分析陈雅琳,高吉喜,李咏红,韩永伟,陈艳梅,CHENYalin,GAOJixi,LIYonghong,HANYongwei,CHENYanmei
7.基于LMDI的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效应分析岳婷,龙如银,YUETing,LONGRuyin
8.基于GIS技术的陆上风能资源开发制约因素分析——以甘肃省酒泉风电基地为例程兴宏,朱蓉,何晓凤,周荣卫,朱江,CHENGXinghong,ZHURong,HEXiaofeng,ZHOURongwei,ZHUJiang
9.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技术进步影响实证分析邹艳芬,ZOUYanfen
10.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核算陈琰,由黎,赵淳,胡荣华,CHENYan,YOULi,ZHAOChun,HURonghua
11.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评价李惠娟,龙如银,兰新萍,LIHuijuan,LONGRuyin,LANXinping
12.三峡库区消落带崩塌滑坡脆弱性评价周永娟,仇江啸,王效科,林刚,吴庆标,ZHOUYongjuan,QIUJiangxiao,WANGXiaoke,LINGang,WUQingbiao
13.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排序与生态梯度分析简敏菲,刘琪璟,梁跃龙,唐培荣,JIANMinfei,LIUQijing,LIANGYuelong,TANGPeirong
14.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对自然资源经济依赖度研究——以佛坪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例王昌海,温亚利,杨丽菲,WANGChanghai,WENYali,YANGLifei
15.中国省区间农业生产率的空间依赖性及分布动态石慧,SHIHui
16.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演变及***策启示孟繁盈,许月卿,张立金,MENGFanying,XUYueqing,ZHANGLijin
17.***队装备资源节约的理论分析与路径设计杨宏伟,郭小亮,李明杰,辛涛,YANGHongwei,GUOXiaoliang,LIMingjie,XINTao
18.基于全寿命管理的装备资源节约战略研究倪明仿,郭小亮,张海,刘世伦,NIMingfang,GUOXiaoliang,ZHANGHai,LIUShilun
19.城市水价预测的长期边际成本方法理论与案例研究李翠梅,陶涛,刘遂庆,LICuimei,TAOTao,LIUSuiqing
20.矿业城市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闫***印,吴楠,宋怡,YANJunyin,WUNan,SONGYi
21.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一种改进郭存芝,凌亢,白先春,胡振宇,梅小平,GUOCunzhi,LINGKang,BAIXianchun,HUZhenyu,MEIXiaoping
22.基于农户调查的大城市郊区农地流转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467户调查为例冯艳芬,董玉祥,刘毅华,王芳,FENGYanfen,DONGYuxiang,LIUYihua,WANGFang
23.中国土地违法现象的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分析陈志刚,王青,赵小风,黄贤金,CHENZhigang,WANGQing,ZHAOXiaofeng,HUANGXianjin
24.基于建设用地增长边际效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徐慧,黄贤金,赵荣钦,高珊,李颖,XUHui,HUANGXianjin,ZHAORongqin,GAOShan,LIYing
25.试论耕地保护的非对称利益冲突吴泽斌,刘卫东,WUZebin,LIUWeidong
26.1988年至2005年北京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蒋晶,田光进,JIANGJing,TIANGuangjin
27.基于MODIS数据的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估算及动态变化分析吴云,曾源,赵炎,吴炳方,武文波,WUYun,ZENGYuan,ZHAOYan,WUBingfang,WUWenbo
28.老挝北部罂粟替代种植高分辨率遥感调查评价与分析刘洪江,兰恒星,张***,刘杰,杨***,LIUHongjiang,LANHengxing,ZHANGJun,LIUJie,YANGJun
1.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LIWenhua,LIUMoucheng,MINQingwen
2.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解读及其启示闵庆文,MINQingwen
3.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孙业红,成升魁,钟林生,闵庆文,SUNYehong,CHENGShengkui,ZHONGLinsheng,MINQingwen
4.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感知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唐晓云,闵庆文,吴忠***,TANGXiaoyun,MINQingwen,WUZhongjun
5.农业生物多样性测度指标的建立与应用——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张丹,成升魁,何露,闵庆文,焦文珺,ZHANGDan,CHENGShengkui,HELu,MINQingwen,JIAOWenjun
6.传统农业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基于贵州省从江县农户行为的实证研究杨海龙,吕耀,焦雯珺,闵庆文,YANGHailong,LVYao,JIAOWenjun,MINQinwen
7.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何露,闵庆文,张丹,HELu,MINQingwen,ZHANGDan
8.清代黔东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及其社会区域响应的初步研究刘珊,闵庆文,LIUShan,MINQingwen
9.白族茶文化变迁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以云南大理宾川县大罗村调查为例***潮,杨新丽,崔明昆,LIHongchao,YANGXinli,CUIMingkun
10.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保护与生态农业——以皖江地区为例梁诸英,陈恩虎,LIANGZhuying,CHENEnhu
11.1962年至2006年中国西北区与季风区春季气温变化特征对比黄斌,王劲松,张洪芬,HUANGBin,WANGJinsong,ZHANGHongfen
12.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周伟东,史***,穆海振,ZHOUWeidong,SHIJun,MUHaizhen
13.起伏地形下朝鲜半岛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张世范,张岸,齐清文,刘高焕,ZHANGShifan,ZHANGAn,QIQingwen,LIUGaohuan
14.基于TRMM数据和区域综合Z指数的洞庭湖流域近10年旱涝特征分析李景刚,李纪人,黄诗峰,李小涛,LIJinggang,LIJiren,HUANGShifeng,LIXiaotao
15.内蒙古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温性草原分布的影响盛文萍,李玉娥,高清竹,万运帆,于贵瑞,SHENGWenping,LIYue,GAOQingzhu,WANYunfan,YUGuirui
16.典型重工业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以唐山市为例龚宇,余淼,王璞,武瑞焕,GONGYu,YUMiao,WANGPu,WURuihuan
17.于桥水库流域年降水的丰枯规律及其补偿特性研究冯平,牛***宜,张伟,FENGPing,NIUJunyi,ZHANGWei
18.基于统计降尺度模型的博斯腾湖流域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邱冰,姜加虎,孙占东,王洁,QIUBing,JIANGJiahu,SUNZhandong,WANGJie
19.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成本测算——以仙桃市为例陈竹,张安录,张雄,宋敏,CHENZhu,ZHANGAnlu,ZHANGXiong,SONGMin
20.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研究——以盐池县马儿庄村为例宋乃平,王磊,张庆霞,陈林,SONGNaiping,WANGLei,ZHANGQingxia,CHENLin
21.基于MODIS数据关键物候特征参数的东北地区植被覆盖分类宫攀,GONGPan
22.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对粮食生产力贡献度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宋佳楠,金晓斌,周寅康,SONGJianan,JINXiaobin,ZHOUYinkang
23.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汪文雄,杨钢桥,李进涛,WANGWenxiong,YANGGangqiao,LIJintao
24.蓝水绿水资源量估算方法及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以卢氏流域为例甄婷婷,徐宗学,程磊,王洁,ZHENTingting,XUZongxue,CHENGLei,WANGJie
25.咸潮作用下上海水资源风险极值统计分析罗艺,谭丽蓉,王***,LUOYi,TANLirong,WANGJun
26.天津市咸水区深层地下淡水资源可恢复性研究王亚斌,邵景力,王家兵,崔亚莉,WANGYabin,SHAOJingli,WANGJiabing,CUIYali
27.1957年至2005年塔里木河干流径流变化趋势分析赵锐锋,陈亚宁,李卫红,升,郝兴明,ZHAORuifeng,CHENYaning,LIWeihong,CHENZhongsheng,HAOXingming
资源科学篇2
20世纪50年代均减少80%以上,野生人参、赛加羚羊等几乎濒临绝迹,麻黄、冬虫夏草、豹、象、黑熊、棕熊、马鹿、中国林蛙、蛤蚧、穿山甲、玳瑁等野生资源的破坏也十分严重,以致在一段时期内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当归、三七、厚朴、杜仲、黄柏等的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保护濒危野生中药资源意义深远,任务紧迫,它能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能促进和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兴旺发达。这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切实保护好野生药用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除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引种驯化,保护发展种质资源,科学采集野生资源等外,当前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鼓励人人树立生态荣辱观
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爱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爱护花鸟草木就是爱护人类大家园,爱护人类自己的思想观念,提高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树立以珍爱它们为荣,破坏它们为耻的生态荣辱观。这一工作必须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抓起、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并列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2大力宣传并严格执行国内外的有关公约、***策和法规
主要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生物多样性公约》、《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等。除在各级电视台、电台、各类报刊等媒体进行必要的宣传外,还应在高中及大专院校学生中开设《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等知识讲座或选修课。与此同时,对严重违反法规者必须给予严惩,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惩,以警世人。
1.3加强野生中药资源保护立法和科学管理
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需要,今后应加强对中药资源保护的立法,做到科学管理。当前急需建立中药资源权属法规和有偿使用法规,明确资源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与开发利用权,推行“谁保护谁享有、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谁补偿”的产权制度。目前,中药资源仍处于无价和无偿开发阶段。为此,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遵循有偿使用原则,制订中药资源开发利用补偿、税收等相关法规,同时要把保护中药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建立加强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等,依靠法规和制度,进行科学管理,使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建立在一定的法律和经济基础之上。同时应切实制订中药资源规划和中药资源的计划管理。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产权部门对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做出近期和远期规划,解决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当前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矛盾问题,从而以最佳结构和形式开发利用中药资源。采购或采集中药材的企业或个人,应制订年度采收计划和采集规程,并提出“资源利用报告书”,报告书包括:该种中药材在采收地区资源情况(蕴藏量、经济量和年允收量),计划年采收量,采集规程,是否采取了资源恢复技术措施等。
2处理好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辨证关系
中药资源具有地域性、人文性、可变性、多样性等特性。中药资源与其分布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均受着地域自然条件的制约。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利用自然资源的经验总结,它既是中药本身的物质基础,又是使用的经验基础,是十分珍贵的无形资产。中药资源可能由于人类过度或不合理的利用而逐渐枯竭甚至消失(解体),也可能因为科学的保护而通过更新得以发展和扩大(再生)。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历来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从经济学观点出发,主张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种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主张尽力保护自然资源,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其实,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必须兼顾,如果过分强调保护,而不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则这些资源不能完全化为效益,造福于人类,从而削减了资源的意义;但过分强调利用,而不注意利用强度和资源的再生能力(包括自然更新和人工更新),采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野蛮掠夺方式开发和利用,必然会加速某些物种的濒危绝灭,以致资源不能永续发展。保护和利用均不能走极端道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保护是利用的基础,是为了保护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生态环境,是从长远的观点出发,谋求长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对于珍稀、濒危的种类,首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确保这些物种的生存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和科学地加以利用。
目前国内外有些人对中医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作为药物的认识是片面的、盲目的甚至是无知的。他们认为大量的使用必然会导致一些资源的减少,甚至濒危。但他们为什么不对鸡、鸭、鹅,猪、牛、羊是否会濒危产生疑虑呢?这说明资源的消耗量并不是决定资源是否会濒危的唯一因素,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方法和措施去发展这些资源,用什么机制和规范去引导资源的管理和发展。野生资源保护也应体现可持续利用观点,因为迁地保护、离体保护和人工栽培饲养主要是以利用人工繁殖资源为主的发展和利用原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保护概念理解的延伸和发展。要处理好野生资源保护,规范栽培、饲养繁殖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对市场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否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和健康,对人类必须的需求,即关系到人类生活、健康、发展等的需求,如对传统中医药的需求,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资源,增加资源的可持续供给量来合法化的满足人们对这种资源的消耗,从而实现保护和合理利用双赢的目标。世界上和国内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美国西洋参,中国人参、三七、梅花鹿、银杏、水杉等都通过种植、饲养成功,大量繁育而解除濒危状态并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通过代代相传而留下的造福生民的宝贵财富。野生动植物保护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类的智慧把这两种文化,两种文明协调组织好,做到中医药事业,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中药资源持续利用三者和谐、协调、有序的发展。我国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与国际上一些保护组织,包括CITES成员国在濒危物种保护问题谈判时确立了国际合作的三个原则,即:①坚决禁止利用极度濒危的野生物种资源。今天禁止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资源,因为如果这些物质基础丧失了,我们的文化就会丧失传承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在1993年开始禁止虎骨和犀牛角使用的原因。②要求国际社会支持我国的人工培殖和人工栽培的研究与应用。如麝香和熊胆。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野生资源的供给有限。中国人有利用野生动植物种入药的实践,现在随着实践的发展有一些物种已经变得濒危了。因此,为了满足动植物入药的需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要求国际社会支持我国的人工养殖和人工培植的研究与实践。③要求他们支持我国对濒危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如体外培育牛黄替代人工牛黄、水牛角替代犀角、狗骨替代虎骨等等。替代品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几千年的文化,所谓固定的传统和动态的文化演进的问题。有些东西可以替代,有些不可以替代,过去固有的配方和做法都是千百年来实践的结果。这一工作很有意义,但需要有资金、技术和源头上的支持。
资源科学篇3
1.黄河水资源管理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由于黄河复杂难治,灾害频繁,历朝历代对黄河治理都很重视,明朝以前一直由中央***府直接管理,而且治河机构有逐渐扩大之势,主管官员的级别也逐步升高。到了明清两代,中央***府设立了跨行***区域和按水系管理的河道总督协调指挥治河事宜。到了民国时期,成立了直属于当时国民***府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掌管黄河及渭、洛河等支流水利、防洪、施工事务。
现在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1946年成立于冀鲁豫***区。新中国成立后,黄委在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初期主要侧重于水资源规划、水文检测、水文资料整编等基础工作。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委主要根据各用水部门的需求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确定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任务,对水资源实行供水定向管理。到了七八十年代,水资源的供需在局部地区和部分时段出现紧张状态,水体环境质量开始下降,各省(自治区)建立了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和水资源保护机构,实行区域水资源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尖锐,黄河一度出现了断流,水污染也不断加剧,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供需矛盾,流域机构加强了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提高了对黄河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和总体效益。在水量分配方面,加强了水资源规划。在取水许可管理方面,初步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在水量调度方面,制定了水量调度方案和办法,实施了黄河水量实时调度。自1998年开始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以来,水资源矛盾得到缓解,水资源管理日趋规范。
2.黄河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黄委在黄河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黄河水资源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得许多深层次和前瞻性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2.1.公共管理措施相对缺失
“哈丁公用地悲剧”是一则著名的博弈案例,它指出了公共资源的一种悲剧:每个个体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共资源,最终公共资源会遭到破坏,所有人的利益都受到破坏;而解决此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有效的公共管理措施。黄河水资源同样面临着作为公共资源的共同困境,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实施了许多公共管理措施,比如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等。这些只是我们的初步成果,要把水资源管好,我们还要创造更好的制度和措施。
最近大家对水权制度和水市场谈论比较多,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最急需的公共管理措施。试想,由于水权不明晰,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每一项工作都不明确自己的用水和节水指标,就无法层层落实节水责任,可持续发展得不到保证;水权交易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供方用方都不考虑节水,社会节水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水资源的使用就不会自动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地方。又譬如,我们没有制订出合理的水价体系,不能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起不到抑制水资源浪费的作用。以上都是由于制度的缺失所引发的问题。
2.2.水土流失与水体污染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45万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71%。该地区又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耕作方式造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水土流失恶化了环境,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和水库,河床抬高,汛情加重,黄委为了输沙每年都不得不用掉大量的水资源。
黄河两岸工农业发展迅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黄河。目前,黄河水污染程度已居全国7大江河的第二位。水质恶化更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据资料分析,2010年黄河全流域污水排放量将超过65亿吨。水污染已成为水资源管理中颇为紧迫的问题。
2.3.科技水平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当前黄河供水主要用户是农业,农业用水占总供量的90%以上。沿黄灌区普遍存在工程老化失修、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技术落后及用水管理粗放等原因,浪费水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特别是宁、蒙灌区和黄河下游灌区,每公顷引水量有的高达15000立方,每立方水生产粮食不到0.5公斤。大中城市的工业用水定额比发达国家高3~4倍,重复利用率只有40%~60%。
2.4.基础研究工作薄弱
基础研究工作影响到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深层次问题说不清楚。比如,维持黄河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的最小流量研究、流水输沙的水利动力学研究、维持河流生命基本水量的研究、水价水权水市场的研究,这些工作将对我们的管理理念、治理措施、经济技术手段、以及法律法规建设提供依据。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与美英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们的科研队伍也需要壮大。
3.对黄河水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其它手段并用
过去我们在水资源管理中过多地运用了行***干预手段,这样使水资源难以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管理成本高,管理效果差。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建立水权制度与水市场的是更科学的管理措施。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是有利于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三是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有利于改变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当然,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还需要***府的适当调控与干预,化解市场失灵时的风险。同时,工程的技术的法律的手段也要很好地结合使用。
3.2.加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存在自然与人为两方面因素,必须将环境治理与当地人民脱贫相结合。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将当地一部分人口实施生态移民,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2)将一部分人口转化为国家的环境治理工作者,加大人力与物力投入;(3)国家出钱,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同时支持发展多元经济。国家加大水土流失地区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除了当地的直接受益,还能大大降低河流的治理成本,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在治理水污染方面,流域机构可自己建设污物处理设施,向排污者征收治理费,将治理费内化为排污者的应有成本。排污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自行处理还是交纳治理费,一些效益低污染高的企业就被会淘汰出局。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结果是,一部分企业或组织自己处理污染,另一部分企业或组织付费请别人处理污染,所有排入河流的水质都是合格的。
3.3.利用经济与技术手段节约用水
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所以水价不能在市场中自然形成,水价是一种需要精心设计的经济措施。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水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策,有利于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也有利于水市场的建立。合理的水价能强化人们的节约意识,也能促进节水技术的产生和使用。
如果把我国的农业与以色列的农业作一对比,以色列的用水效率是我国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说明在我国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节水的空间还非常大。如果在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推广了节水农业,就能大大缓解水资源危机,甚至做到枯水期水资源够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收益可能远远大于我们先期在节水技术中的资金投入。
3.4.扎实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基础研究工作是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石。为了尽快把我们的基础研究工作搞上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制订详细的科研规划,确定研究项目;(2)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增加科研人数,提高人员素质;(3)加强与国内科研单位的合作;(4)与国外同行互相学习,交流经验;(5)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
资源科学篇4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及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历。作为科学课程教师,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要将学生拘泥于仅仅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知识中,而应充分挖掘身边的科学资源。
1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1.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像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学生经常有这样的请求:“老师,我们的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轻松自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产生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了却了他们 做完实验的心愿。
1.2发挥网络和***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许多疑问老师也是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恰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比如上《宇宙》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物质等问题。这些问题单凭课堂讲授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书室租借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其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教学过程仅仅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削弱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3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学生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没有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充分利用,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的隔断。
3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的强大力量。
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就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
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笔者:“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户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笔者非常欣喜,但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给全体学生。于是在笔者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像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饮料瓶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此时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汽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笔者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水的三态变化,使学生印象深刻。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习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设计营养套餐,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习了《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等。
4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资源科学篇5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藏丰富的国家,不仅有茂密的山林、无垠的草原,还有富饶的平原、奔腾的江河,以及种类繁多、数量较大的地下矿物质、可开发能源,等等,总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能源、资源,用13亿人口一除,得到的人均拥有量就非常低。比如,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耕地、草原、淡水、森林等资源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1/3、1/4、1/8。又比如,我国许多矿物质和可开发能源的总量名列世界前茅,有些甚至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同样非常低,相当多的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左右。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未来一个时期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因此,要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确保到*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按照***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周密策划,统筹兼顾,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核心要求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要抓的工作很多,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情况看,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落实《***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分解落实任务,从财税、信贷、土地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策,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尤其要大力发展生产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服务业行业准入条件,引导服务业节能降耗。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要着力做强高技术产业。落实“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策措施。推动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群。抓住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时机,加快淘汰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要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有效模式,研究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落实到规划编制、***策制定、制度设计、项目决策和法规规范制定等关键环节。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能源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抓好重化工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建设和改造,推进产业链延伸组合,实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加快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建设,继续实施绿色
资源科学篇6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要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在 教育 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教学资源的特性。
1.生活性。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使科学知识超越学生的日常经验,并与日常经验情景相分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教学的价值基础,离开学生的生活情景,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就会丧失其价值基础。学科材料对男孩和女孩来讲都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相当死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与情景分离开了。学生的活动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学资源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学。它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 发展 、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并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因此,开发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3.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内容要具有以科学为中心的开放性,即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开放,提供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即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科学教学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科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新机会。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饲养并观察蚯蚓,但在没有蚯蚓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条件选择其他的动物来代替。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 自然 、 网络 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资源科学篇7
一、利用乡土资源导入课堂
课堂导入教学,就仿佛一首乐曲的“引子”,可以达到集中注意力、明确目标、渲染课堂氛围的作用。导入的精心设计,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教师提出具有激趣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直接进入兴奋的状态,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一堂课而言,课堂导入是关键环节,教师是否能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导入的好坏,并且在课堂之中也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农村小学科学课中,利用乡土资源来导入新课,就能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更加贴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即将学习的知识能够与已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唤起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乡土资源突破重难点
小学科学教学,大部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首先要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合理发挥乡土资源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的知识点,让学生拥有挑战困难的自信心。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的时候,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就能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学习科学知识。
三、利用农村空闲区域建设科学试验基地
由于农村地区本身的教学仪器、教学资源的限制,所以,开展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就可以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来丰富小学科学教育。因为是小学阶段,学生拥有一定的课外实践,并且在农村之中也有很多空地。如果学校周边拥有空地,就可以带领学生尝试开辟一个“科学小菜园”,在里面种上西红柿、青椒、大葱等蔬菜,教师在指导学生根据教学来进行分类并且分期栽培植物的同时,也可以为课堂的教学提供活生生的、丰富的教学材料,这样就可以解决实验材料缺少,而无法亲自观察的问题。另外,如果种植的蔬菜有剩余的,还可以将其带入食堂,丰富学生的饭菜,让学生享受一下自己种植的蔬菜。通过“科学小菜园”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有了科学小菜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引导小学生直接参与,培养自己心仪的植物,并且通过科学实验基地,可以开展嫁接、土壤分析、植物成长等诸多方面的教学,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四、持之以恒,合理挖掘家庭资源价值
很多小学科问题,都需要家庭的帮助与支持,家庭作为小学科学学习的“第二课堂”,家长就是第二任教师。他们可以教会学生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科学课上,很多实验是无法立即得到结果的,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如青蛙、蚕的一生,种子的发芽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家长配合,帮助学生种一种、养一养,以便学生能够随时观察与探究。家校合作,不仅是农村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农村能够利用的优势。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开辟出家庭这一课堂,合理利用农村家长这一资源,对于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探究是非常有利的。
五、变废为宝,实现实验资源的再利用
资源科学篇8
一、巧妙捕捉猜想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离不开猜想,组织学生猜想与假设是科学课堂与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猜想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想时心理自由、思想放松,此时思维开阔、奇思妙想,随即会迸发会一些非预设性的“意外”,有些临时生发的“意外”或许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契机。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我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土豆在水中是沉是浮?”有的猜想“沉”,有的猜想“浮”,学生猜测后动手实验得知,土豆放在水中会“沉”。我紧接着提出新问题:“你们有办法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吗?”我组织学生进行假设和猜想,我原本预设的是通过“加盐”的办法,没曾想学生出现了各种预设外的猜想,有的说:“加盐”,有的说:“掏空做成船”,有的说:“加糖”,看到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了,我表扬了他们的想法,赞赏他们善于思考、敢于猜想,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散思维,接着有的说“切成薄片”,还有的说“将土豆装在塑料泡沫上也能浮起来”,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舞台。猜想往往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问题的分析与加工,学生思维活动在冲突中不断升华,往往会出现一些另类的奇特观点,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我们要及时把握住这些创新的火花,及时点评鼓励,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灵活捕捉实验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操作能力,培养求是精神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发挥教学智慧,利用这些生成性错误资源,相机开展教学。在科学兴趣班教学《吸热和散热》这个内容时,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分组实验:给同体积的水和油同时加热,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然后停止加热,再每隔1分钟测量出各自温度。在实验完毕后,我让各组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数据,以便分析得出结论。在10组汇报的数据中,有8组数据显示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立即下降,而有2组数据反映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继续升高,而后开始下降,我知道这里面有学生的数据不真实,私自篡改了数据,我首先表扬了2组学生,赞扬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接着告诉学生:“油在停止加热时短时间内会持续氧化,所以温度会继续上升,然后慢慢下降。”我问另外8组的组长:“你们的数据为什么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物体一旦停止加热,就没有热量可以吸收,温度应该会下降,其实我们测量的数据也和那两组一样,只不过以为自己实验出错了,所以就改写了原来的数据。”他们不好意思的回答。“其实,油是液体中的一种特例,水和其他液体一般都是停止加热温度立即下降。你们今后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我趁机教育说。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不必惧怕学生出错,而要及时发现灵活捕捉学生的实验错误,巧妙利用这种突发性的“节外生枝”,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用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发展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敏锐捕捉合作中生成性资源,提高合作能力,培养集体精神
资源科学篇9
(一)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分类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类因素;而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用于完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建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并将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直接实施条件都视作小学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根据空间分布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有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三类,但是考虑到经济成本以及资源效率,应该将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作为主要工作,以家庭和社区课程资源为辅。
(二)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根据课程资源和人之间的关系,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大类。非生命载体主要是各类教学材料,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等;生命载体主要是掌握各类教学资源的教师、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以及相关教育人员。
(三)小学可持续课程资源的开发形式
课程资源开发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开发途径有课上和课下两种。课堂上的资源主要有学生配备的实验室、***书馆、器材室等;课外资源则包括校内的全部设施,学校内的绿化同样可以充分利用,作为动物、植物以及气象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源,对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
1.实验室。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探究求知、探索的科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将实验室内的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和应用。例如可以在实验室墙面上张贴著名科学家的照片,包括牛顿、爱因斯坦、袁隆平、泡利等,在实验室的陈列柜中可陈列各类标本、模型,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个书架放置各类科普读物,通过这样的布置,能够将学生吸引到各类教辅用具中,研究标本、模型或者书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校园环境。
校园内都有绿化草木,在装点校园的同时,也可以用做教学场地和教材。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绿化植物,能够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绿地中观察树叶的形状和颜色,观察各种盛开的花朵,了解花的结构、颜色和香味,同时联想花的作用,也可以到草地上观察蚂蚁、蜜蜂、蜻蜓,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到科学的美丽,体验科学的乐趣。
(二)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家庭里也同样存在着无数的教学资源可供选择,包括家长的知识、工作、家中的动植物以及书籍等,甚至是家中的各类家用电器设备。无论是住房面积、家具、洗衣机、厨房的油盐酱醋,背后都有科学知识。除此之外,很多家长都为孩子准备了丰富的科普读物,可以建立一个专属于孩子的***书馆。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养一些小动物、小植物,并开展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索实验。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节“螺丝刀和螺丝钉”一课主要介绍螺丝刀和螺丝钉等家庭常用工具,家长可以将家内的工具箱找出来供小孩玩耍,但是需要有大人陪伴,同时收起一些锋利的工具,保证安全。
(三)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区是学生生活游戏的主要场所,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好地方,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社区资源更加丰富,城市社区同样可以见到各类超市、文化宫、***书馆等设施,它们同样具备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学校和家庭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和民风习俗、文化特产、生产生活等都不同,每一个社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人文环境与地域特征,都能够提供优秀的科学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对学校周边区域内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包括本地的岩石、昆虫和动物,教师也可以就近带学生去动物园和公园,观察各类植物、动物,感受自然和天气变化,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叮嘱学生注意采集一些花草树木用于制作标本,并将其陈列在实验室内的陈列柜,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
资源科学篇10
一、科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1.重视科学实验室的建设
科学实验室是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资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要场所。新教材增加了学生实验,无疑会给学校带来困难,因此重视实验室建设,改进实验条件势在必行。
(1)争取各级教育行***管理部门及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必须的仪器、设备、药品及实验防护用具,及时补充低值易耗品等。
(2)实验教师应定期检查药品的质量,不断更新仪器设备,以保证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
(3)提倡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4)实验室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科学实验教学服务。
2.加强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合理选择实验素材
科学新教材中以多种形式编入大量的科学实验,但如何利用这些实验,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这些实验的普遍适应性如何?是否能体现地方特色?实验的现象是否明显?成功率、探究性如何?这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并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也可以重新设计一些教材上没有的而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难点,且又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这也是科学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3.充分利用本地实际,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
我们在提倡教材多样性的同时也注意到教材的限制,毕竟我们生活的地域不同,如能开发出体现本地区特色的科学实验教学资源,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善于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周围自然界中丰富多采的各种现象,体验科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各方面的应用,则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科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利用社区中的科学实验教学资源,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
4.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之后,往往希望能用所学科学知识,自己设计一些新的实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时,教师应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应有的作用。
二、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的整合
新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整合主要体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教学的整合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创设生动活泼的科学实验教学情景,转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能体现科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形式主要有科学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
1.多媒体课件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1)可以代替某些因仪器、药品、危险性等而不能实际操作的实验。
(2)可以重现某些需要反复观察现象或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3)可以模拟宏观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及反应的微观本质;模拟科学实验错误操作后产生的后果;模拟不便学生现场观察的化工生产流程;模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课件模拟实验代替科学实验事实,引导学生注意区分事实和模拟现象之间的差距,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2.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