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技术10篇

传统农业技术篇1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通过将生产活动中累积的经验进行传承和应用,其生产力标志是以人工操作铁农具或者蓄力牵引为主,其特点主要是以下几种:(1)土地利用方式是集约型;(2)技术体系是精耕细作;(3)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适当的选择确保因地制宜;(4)种植多以谷物为主且种植和畜牧相结合的多种经营模式;(5)农学思想的核心是“三才”理论,即天、地、人和谐统一,这是农学原理和传统的中国哲学进行有机结合得到的。

2农业技术的创新内容和特点研究

2.1创新内容

从微观上来讲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相互转化,将新农业技术演变成一种手段为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农村的经济提供帮助,其包含内容大致是对农业新技术进行研究、获得与掌握、实现新技术的传播渗透于转让、改进创新农业的市场开发与售后服务等;从宏观上来讲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农业企业和一系列公共机构组成的网络或者系统,且这些机构能够互相联系和影响从而为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扩散提供整合与协调。

2.2创新特点

由于工业技术受到了大多数的农业技术和不同层次的环境保护与农业技术、资源利用与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秘密、公共产品特性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影响和制约,农业技术的创新特点大致有较多的技术、创新过程较为复杂、不确定的技术创新、农业技术的创新子系统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性等。

3农业技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策略方针

3.1基本策略方针

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传承是实现农业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基本策略,这是因为农业的科技和技术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依据不尽相同的自然条件以及存在差异的社会文化进行继承和创造,农业技术包含当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且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显著。在继承传统农业技术进行现代化农业技术转变的过程中,不可盲目模仿要联系实际国情和地方特点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实现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融合从而使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保持稳定。

3.2关键策略方针

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是实现农业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关键策略,这是因为长期积累投入并未使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发生改变,即便生产率较低只要技术的状态保持不变的话,假以时日就可以实现传统农业的专项平衡及恢复等。而农业科技发展从技术结构的优化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并逐一介绍:(1)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相关的手工劳动主要是依靠现有自然资源进行,是以手工产品或者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的阶段。(2)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发挥,进***更广更深的自然资源从而形成了以生产加工商品为主的技术密集型阶段。(3)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都达到很高的阶段,农业的现代化已经实现且智力和知识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以生产高新商品为主的知识密集型阶段。3.3根本策略方针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提升是实现农业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根本策略,这是因为改造传统农业技术的目标和方向就是现代农业技术,根据世界农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业的生产必须实现从满足目标消费追求的数量向商业生产利润的最大化进行转化。

4结语

传统农业技术篇2

本文论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提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各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我国各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和机制,提出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农业  理论  运行模式与机制

 当今世界新技术***发展迅速,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科技***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面临新技术***的挑战。目前,我国农业在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高新技术正逐步地走进我国农业的每一个领域。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对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那么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会迈进一步。

一、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

所谓农业的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具体应用于现代农业,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农业应用和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各种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改善地面灌溉系统和滴、微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激光平地)等。

(二)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由于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概而言之,传统农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l        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

l        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不前;

l        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文化素质较差;

l        传统农业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强;

l        传统农业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因此,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三)现代农业是一种商业性的农业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产前主要是农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如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他物资;产中主要是直接与农业生产耕作或为之服务,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及植保、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种苗与繁殖等;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如收购、运输、保鲜、加工、销售等。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沿着资源投入、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是把平面结构的农业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是按三维农业的概念,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

(四)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据农业部科教司的统计,到1999年为止,我国拥有各种形式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405个。在这些园区中,大量农业生物技术、无公害食物生产技术、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智能农业生产技术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开发应用、示范和推广,为园区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信息,展示了现代农业新的经营方式,有些地方因此而培育了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各地***府予以十分重视和支持,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

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如***1所示。

 

 

***1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示意***

 

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机制

在我国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主要是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来进行的,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全面协调的动作,必须有完善的运行机制保障其运行。要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进而对农业的科技示范推广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五大运行机制。

(一)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资金筹措机制

良好的资金筹措机制是保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实施成功和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资金一般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的筹集。按投资主体的划分,分为***府项目筹措型、民营筹措型和混合筹措型三种。

(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技术依托制度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是指为了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示范项目的建设单位,通过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一种联系紧密、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稳固可靠的关系,在项目区内,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关键问题到项目区进行技术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咨询服务、高新技术成果示范等活动。这样的农业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称之为技术依托单位。

根据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渠道、种类和途径,把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分为科技基地依托型、科技企业技术依托型、科技服务依托型三种。

(三)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管理机制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根据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因地制宜,逐步建立起科学、简明、高效的管理机制。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应逐步建立和健全以下运行机制。

l        科技成果引进、示范的推广机制;

l        技术承包机制;

l        经营机制;

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经营运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条件,采用不同的经营机制(目前一般采用农业企业化经营、承租反包和股份合作制的三种模式)。这些经营机制主要有如下运作机制所组成。

l        农业企业化经营机制

l        承租反包制

l        股份制经营

l        利益共享机制

l        竞争激励机制

l        完全成本核算机制

l        吸引人才机制

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选择及影响因素

(一)运行模式

通过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的研究。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的概念界定、模式的特性和影响因素,以及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进行界定。结合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实践,按照不同的农业科技示范类型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类型进行分类,归纳出十三种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这十三种模式分别是:1、农业高新技术走廊模式(潍坊模式);2、院地联营型模式(唐河模式);3、“公司+农户”运行模式(温氏模式);4、高效农业开发区运行模式(许昌模式);5、工厂化农业开发区运行模式(孙桥模式);6、农业企业开发型运行模式(锦绣大地模式);7、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模式(张掖模式);8、龙头企业带动型运行模式(新兴模式);9、外向型高科技农业模式(珠海模式);10、工商企业带动型模式(野力模式);11、“***府+企业”的农业示范区运行模式(顺义模式);12、“以工补农”运行模式(龙口模式);13、“农业企业集团”运行模式(烟台中粮模式)。

(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运行模式的影响因素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一旦形成,便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的采用会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又会受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建立在不同农业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必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2、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源泉,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来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多少。无论生物技术、育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和农业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还是基因技术、3S技术和激光技术,进入农业领域都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

3、农业教育

这里的农业教育包括各种基础教育、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专业人才的培训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反映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和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全过程,同样也影响和制约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

4、社会经济制度和体制

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会影响农业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快慢。在市场体制下,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序和社会制度环境的优劣,如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农业生产组织管理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农业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5、宏观***策导向

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策以有其他相关的农业产业***策(如价格***策、财******策、税收***策等),***府的宏观***策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比如***府的农业科技***策会影响农业科技力量在各层次、各环节、各专业的安排和分配比例以及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而这又会直接影响农民采用高新技术的现实性、可能性、积极性。

6、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宏观经济***策和经济运行机制。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应该是有利的宏观经济***策加经济运行的市场机制。在这种宏观经济环境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必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效益型运行模式。

7、市场环境

这里的市场主要包括农业技术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等。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程度关系到农业科技供需的衔接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数量、质量、价格等影响农民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的规模、成本。农业产品的市场供求、供销、流通等影响到农民采用高新技术的收益。农民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的经济界限是使用农业高新技术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如果超过这一界限,即使技术效果再好的高新技术,农民也会拒绝采用。

五、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全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便于统筹安排,组织宏观协调工作,建议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牵头,组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组成,负责组织、协调等具体工作。

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下设专家组,下设大田种植、蔬菜花卉、畜牧水产、果木林业、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土肥栽培、植保防***、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等9个分组。编制总体规划,研制定***策,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全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的宏观指导。

(二)制定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和示范项目的发展规划

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今后我国的农业发展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高度出发,制定不同地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发展规划。各地在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时,应选择若干地区作先行一步的试点,以取得经验,确实验证该项目区已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考虑逐步推开,以避免盲目攀比,一哄而上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明确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实施的总体思路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高新技术为实现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持续发展服务的思路,注重五个结合:即农业与农村经济、农业研究与开发推广、近期与远期、科研院所与项目区、高新技术技术与常规技术、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发挥高新技术组装、技术中试、技术辐射、技术扩散、技术转化的基本功能。

第二,在战略部署上:以科技带企业,以企业带基地,以基地带农户,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形成技贸工业一体化的模式,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

第三,在经营模式上:由中央财***、地方财***、实施单位以及企业经营者共同投资,组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股份制企业化经营,创造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滚动发展。

第四,在开发方向上:按照“农科教、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体系。

第五,在运行步骤上: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不断探索,继续试点,积累一套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成熟经验,成功后再进行全面推广,逐步建立高效运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四)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策

1、放宽经营***策

允许项目区的科技企业经营农业技术成果,包括农作物种、种苗、畜禽良种、配合饲料,复合肥料、生物农药、动物***苗、加工产品、农牧机具等。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经营技术产品,应当从***策上享受现行的种子公司同等待遇,或与种子公司联营,实行利润分成,以保征项目区有可靠的收入。

2、在投资、税收、贷款上给予优惠

凡是批准进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的企业和外商投资项目,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引进项目,在工商、税务,金融、外交、海关、商检、人事工资、奖励等方面的***策,必须配套优化,并且优于其它(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才能富有吸引力和保证实施。

3、放活分配***策

切实贯彻“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多劳多得,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于项目区从事科技开发,新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分配上给予优惠,拉出档次,对于有突出贡献者应予重奖,要支持一部分科技开发人员,通过正当的劳动致富,并实行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

4、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形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也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多样化需求,本着多渠道建设、多形式开发、全方位辐射的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布点,灵活运作,不断探索项目区建设的新路子,在鼓励各级***府及农业科技、农技推广等部门带头建设农业高新技术范区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龙头企业、个体种养大户以及外商***创办或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入股等形式,联合开发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

今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的运行要逐步建立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项目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并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科工贸、科农贸一体的企业经营机制。项目区内农业高科技术企业,实行国有和非国有经济成份共存、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并举的方针,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扶持一批以“高、新、外”为特征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支持民营农业科技(知识)型企业发展

把我国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当作重中之重,在发展方向上突出“高、新、外”。即档次高、规模大、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集信息、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于一体,成为产业或产品的主体。采用的技术新,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要注意发展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龙头企业。

要优先发展生物工程、农业信息、节水灌溉等辐射和渗透力强企业。加大对种子、生物农药、生物制剂以及微生物肥料、饲料企业支持力度。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把民营科企业发展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支持现有的、培育优势、鼓励改制的、吸引外来的,发展新办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大创新力体系的建立,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上总量、上规模、上水平。

(六)加快我国农业高科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

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的投资基金。一是可以考虑由我国***门和银行出资成立我国农业风险投资基金,对农业的技术产业化风险资本市场市场起引导作用,并成为***策性融资机构。二是由***府,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有关企业、农户共同出资创立地方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基金。三是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种基金组织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或投资。四是成立中外合资风险基金。五是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于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可以采用股份制形式,由***府、集体、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居民、农户共同入股,组成股份公司,共担风险。

(七)尽快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应抓好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产品市场信息、农产品供求及其价格信息和农业***策法规等子系统的培育以及因特网的信息网络、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特别是重视国际国内互联网建设,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联系。

(八)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鼓励农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

要建立双向科技人才兼职制度,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智力和信息交流。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人员可利用业余时间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兼职,从事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把过去的个人渠道变为公开渠道。科研院所领导应支持这项活动,并加强管理工作,这有利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

(九)培养农业的技术人才,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整体素质

培养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人才应采用多渠道培育方式,如利用现有的农业大专院校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培养生物技术、设施农业、农业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才,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各级***校、行***管理学院、农业大专院校、电大、函授大学都可以开设有关专业,实行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学习,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还可以通过农校、电视中专、绿色证书培训等形式,造就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懂生产的新型农民。

 

 

主要参考文献:

1、卢良恕著:《中国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5月。

2、余友泰等著:《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概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5月。

3、蒋和平著:《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4、蒋和平:《广州市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广州市第17次社会科学研究招标课题研究报告,1997年12月。

5、蒋和平:《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研究》,北京市科委1997年软科学研究课题报告,1998年3月。

6、杨靖中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论文集》,1998年8月。

7、程道常:《农业技术商品化与农业科技横向联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月。

8、中国农学会编:《我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问题的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

9、康曼华等著:《科技进步与农村发展》,中共中央***校出版社,1999年12月

10、宣杏云等著:《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月

11、祝康祺等著:《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4月

12、朱明宪主编:《农业技术论》,1994年10月

13、孙中才著:《农业与经济增长》,气象出版社,1995年1月

14、丁泽霁著:《世界农业:发展格局与趋势》农业出版社,1991年5月

15、曾明信主编:《农业科技管理认识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6月

16、郑有贵著:《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

17、速水佑次朗(日):《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传统农业技术篇3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业高新技术;***策;农业现代化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社会,离开了***府推动、***策和制度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将只能是步履蹒跚甚至寸步难行。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具体应用于现代农业,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农业应用和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各种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改善地面灌溉系统和滴、微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激光平地)等。

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1.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由于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概而言之,传统农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

第二,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不前;

第三,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差;

第四,传统农业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强;

第五,传统农业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2.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产前主要是农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如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他物资;产中主要是直接与农业生产耕作或为之服务,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及植保、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种苗与繁殖等;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如收购、运输、保鲜、加工、销售等。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沿着资源投入、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是把平面结构的农业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是按三维农业的概念,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

3.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已陆续启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批以转基因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胚胎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化。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正在从事转基因农作物培育与应用、组培苗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苗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这将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换挥重要作用。经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一些科技型企业长期的研究、开发和探索,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已获得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先后在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转基因蔬菜、棉花、家畜胚胎工程、克隆牛羊、转基因猪、重大畜禽***苗、种苗脱毒快繁技术等领域获得成功,其中,一批成熟技术已在产业化方面开始起步。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

三、***策探讨

1.认真实施科教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离开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5%,而发达国家(地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80%甚至更高。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逐步建立起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3.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重视提高产量,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服务,从资源消耗型技术开发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开发为主。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和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加强对农业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重点,加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技术推广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企业及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一部分科研机构可以转变为农业科技和信息中介咨询机构,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小结

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各地***府应重视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研究机构。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会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蒋和平:著《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2]杨靖中: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论文集》,1998年8月

[3]康曼华:著《科技进步与农村发展》,中共中央***校出版社,1999年12月.

[4]许毅:三农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6]贺雪峰:《三农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7]张景顺王树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2(4).

[8]王大中: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产业化[J],中国软科学,2001(1).

传统农业技术篇4

    2010年以来我国CPI持续走高,其中食品价格更是一路飞涨,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价格上涨最多现象,是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对我国传统农业实施服务与改造的结果。工业品流通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支撑,所以工业品没有出现产品价格“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要想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关键在于扭转农产品缺乏现代流通体系的不利局面,也到了理论界认真研究现代服务业如何改造中国传统农业问题的时候了。

    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着作中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现代服务业能否成为改造传统农业新的生产要素,这是一个极具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已发展到中级阶段水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6.6%,拥有6.2亿城镇人口①,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依然主要依靠以工哺农等非市场化路径来发展农业,严重制约和延缓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笔者曾在《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拙文中,理论上论证了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以工促农的市场化路径,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1]61,但未从实证角度论证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绩效,本文将予以弥补与完善,并从理论上完整地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

    二、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重视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应伴随经济学家批判传统发展经济学对农业的偏见,以及追溯到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思想开始。首先,1958年农业经济学家科克伦(Cochrane, Willard. W)提出了“农业踏轮理论”,他是从农业技术引进的角度来认识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适应农业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技术的跟进和应用心[2]。在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同时,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Mdlor)也指出,促进技术进步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3]。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虽然论证了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等理论,但他们并没有解释如何引进技术及引进何种技术。直到70年代早期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vernon w. ruttan)提出“诱发性技术创新理论”,才解释清楚发达国家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4]。拉坦和速水佑次郎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和日本两国走的完全不一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认为应该为农业发展补充最稀缺的要素技术。换句话说,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决定了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安排,而不是取决于其技术的可能性(林毅夫,1988)。

    综合当前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等领域,并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国外文献简称为APS)研究范畴,这一点与国内把服务业区分为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区别。目前,在浩瀚的外文文献中,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关系研究上。Kenneth A. Reinert(1998)从贸易理论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对于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并构建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出模型[5];采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计算方法,Postner H. Harry(1982)测算出加拿大1967—1977年的生产服务业消耗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证明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在逐步增强[6]。(2)现代服务业为农业提供高科技服务研究上。Griliches(1958)研究发现,美国采用了杂交玉米技术后,社会回报率明显比未使用前高[7];Akino,Masakatsu,YujiroHayami(1975)对水稻、家禽育种等品种改良研究后发现,其社会回报率不仅对于发展中国家表现为显着提高,而且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其社会回报率也相当高[8];David, Hall Toole(2000)研究了这一领域颇有影响的三十余篇文献后得出结论:多数学者研究结论支持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现为互补关系[9];Bennet(2002)认为科技成果要想真正转化为农业的生产率,需要市场交易来完成[10]。(3)现代服务业为农业提供其他生产服务研究上。Pearce(1990),Oppermann(1995),Swarbrooke(1996)认为现代服务业对传统旅游市场的升级与改造,使得农业旅游成为经营者投资的重要领域[11],ArloBiere(2000)认为,应该单独开设一门农业贸易物流课程,并应在农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内容上进行重点讲授[12]。

    在国内文献中,黄佩民、孙振玉(1997)首先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这一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密切相关的概念。随后学者开始重视研究这一问题。李桐山(2003)认为,与传统农业服务业相比,现代农业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服务业,具有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等特点,并提出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3]。刘立仁(2005)认为,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应包含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而且也应把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并首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14];韩坚(2006)认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15];陆云福、温月清(2007)以苏州市为例,刘峻岭(2007)以贵州省为例,分析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6]。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在相关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同意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另一部分学者赞成使用“现代农业服务业”这一概念,因此,在内涵界定中出现了概念混乱等现象[1]62。本文认为,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更能体现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总之,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实践领域已经承担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功能,本文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并试***系统地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理论框架

    本文从产业耦合视角出发,从理论上证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最终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即农业现代服务业,并寻找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被现代服务业服务的生产者,应包含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所有产业的生产者。因此,根据服务与改造对象的差异,本文将现代服务业依次划分为改造农业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工业的现代服务业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它们与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关系及形成机理见***1。所谓工业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服务业对传统工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工业生产提供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和商务等服务。其服务的核心价值为工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智力、金融和现代商务的服务。

    ***1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从狭义上讲,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传统服务业一般是指餐饮等与吃、穿、住、行相关的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新产物,主要产生于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17]。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因此,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18]。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会拓展新的领域和增加新的内容,新的现代服务业会不断涌现出来,旧的现代服务业也就逐渐“沦落”为被改造的传统服务业。

    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本文引入的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本文试***为学术界和实践中着力引入的新概念。所谓的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从工农业和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而又经过适度产业耦合的,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产业[1]62。本文继续沿用刘立仁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将农业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现代农产品物流、良种引进服务、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介服务、现代农业保险、现代农业信息、农业观光旅游等[14]。农业现代服务业最核心的功能是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优势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帮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使其具有现代化的产业标签。因此,农业现代服务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可能更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传统农业大国,急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引植和服务。当然,现代服务业的孕育离不开发达的工业和科技,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普遍滞后,国民教育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引入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循序渐进。

    (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依据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技术需要

    服务业发轫于工业,而工业又发轫于农业,所以,从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农业中最优秀的要素依次被工业和服务业剥离了,那么,农业成为弱势产业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仅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和技术革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力即外来的技术和服务,特别是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而现代服务业是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19]。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所需的技术不仅可以由现代服务业来提供,而且与现代服务业的本质内涵相匹配,同时也是其拓展发展空间的自身需要。

传统农业技术篇5

1 发展与建设

伽师县农业资源丰富、农副土特产富饶,因特产伽师瓜而得名,并被誉为“中国伽师瓜之乡”,以此带动了相关农产品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迫切需求下,我县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并在各基层乡镇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站,2012年成立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高效、高质、高标准运作。从管理体制方面看,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直接管理,同时受乡镇***府管理。县***府对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统筹规划,并由县级各领导负责相关事务或监管。而在人员技能方面,各农技站的站长和工作人员均为掌握农业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能够负责好县域内的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应用和推广,因此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知识服务和技能培训指导。

2013年,农业部下发《2013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后,伽师县着眼县域内农民的科技需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加大财***投入力度,对经济落后乡镇提供农技设施设备,并联合企业进行招标,解决了当地设备缺乏、农业生产落后的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给广大农户进行知识培训,在农村设置专栏宣传农业技术,并深入农田讲解技术要领,推广农业技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 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对于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是未受过教育的传统经验型农民,有一半为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几乎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差,对新型设备的应用能力也较差。甚至有些人固守传统的观念和习惯,不愿意学习新技术,这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起到了阻碍作用。而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而言,掌握的专业性知识同样缺乏,仅会基本的新型农技设备的操作,无法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新设备新技具的应用效率低,对农户的综合服务能力低。因为伽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条件较差,待遇相对低,难以吸引和留住大学毕业生或专业人才,人才队伍得不到充实,因此出现了人员文化素质低、人才紧缺的问题。

2.2 硬件建设与服务手段落后

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设在各乡镇,硬件设施简陋,办公条件落后。财***支持力度毕竟有限,没有合适的场所组织人员到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培训宣传学习。同时缺乏相应配件,用于办公的打印机等都无法满足,更是缺乏技术宣传所需的设备,而且,很少拥有新型农技设备用以示范操作。因此,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手段较为落后,很少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而主要是以现场报告会的形式口耳相传,辅以发放一定纸质资料,农户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空间想象,理解与接受能力差。此外,现代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落后,农户利用网络学习农业新技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这些问题阻碍了伽师县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

2.3 机构设置与管理机制落后

在经济落后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产生着其影响力,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同样存在诸多弊端。专业化分工设置使各部门缺乏相互的沟通和协调,因此农业推广隶属农业部管理下的机构,与科研教育机构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结,无法实现为农户进行综合知识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其次,层级的设置和多头管理使信息的传递不够及时或出现信息无法传递、错误传递的可能。农业部门包括农业局、农机局、农垦局、农科院、农广校等部门,存在职责重叠、分工不明确的现象,而对于相关项目的申请,难以分清谁负责谁办理,实施起来较困难。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乏一个分工明确、层级精简、相互协调、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

3 改革措施和建议

3.1 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普及农户文化知识,加大培训力度,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区别的传授农业技术。利用广播、报刊、知识手册、宣传栏进行宣传。广泛传播现代农业技术,改变农户传统观念和习惯。定期到农田了解情况,定期走访农户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应加强自身知识学习和更新,由上级部门统一组织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利用对口援疆机制的机遇,引进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大学生来站所就业,发挥知识优势和年轻的热情,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建立专业知识强,综合服务水平硬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3.2 加大财***投入,提升硬件、软件水平

加大公益性财***预算支出,对于贫困地区,财***投入做适度倾斜,尽量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条件设施,提供适宜的办公条件,这也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措施。引进相应的设备设施,能有效的开展农机的示范应用。构建通信网络系统,更新宣传推广手段,更加全面、立体的为农户作介绍。

3.3 改善管理机制,加大监察力度

理顺各农业部门的工作职责,依岗用人,做到专人、专岗、专用。简化办公流程,去繁就简,杜绝各层级繁琐的文书会议,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尤其与科研***门的联动作用,共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设置专门部门对农技推广站进行监管,查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度及落实情况,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娜,王丽丽,李培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J].北京农业,2014,08:273.

[2]依斯拉伊伊力・阿巴斯,古丽皮艳・迪力夏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浅议[J].***农业科技,2010,02:10-11.

传统农业技术篇6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 传感器;射频识别;信息处理

中***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65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扩展,农业生产从传统的人工种植,发展到现在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化设施智能农业。现代化的物联网农业是市场化、集约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必然农业产业形态。物联网技术给与农业生产赋予了生命的气息和人类的智慧。

物联网是一种由多种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新型技术体系,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3次浪潮。物联网融合了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全球定位等技术,将物与物进行互联、相关信息的交换、监控、管理,并通过定位系统智能识别和追溯。因此,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强了人类与农业的信息沟通,在动态的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生产有更加精细的认知、管理并控制农业生产中的各要素,加强人类对农业生产的调控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生产与农产品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农业生产的研究也十分重视,因此,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因此对农业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信息领域发展的重要手段。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减少了劳动力,提升了农产品产量,使得农业从传统的人工种植,转变为高效、先进的现代化种植方式,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农业生产是个复杂、难度极大的领域,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农业物联网已经成为物联网技术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从种植业、到养殖业等都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对其研究也日益深入。本文结合当今农业物联网发展及关键技术在关键环节的应用做出了阐述。

1 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互联网、数字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新工艺的传感器不断涌现。逐渐向嵌入式、智能化、集成化且微型化发展。目前,在传感器技术和制造工艺方面,美、日、德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农业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传感器的生产包含了土壤传感器、气象传感器、水体传感器、植物传感器等,随着人们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注,随之产生了土壤重金属检测传感器。各种精准的传感器的生产,越来越符合农业生产的复杂环境,各种检测的传感器,为农业生产数据采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农业物联网中Zigbee无线网络实现了无线自组织数据传输,与RS485总线结合,是无线和有线数据传输有效融合,保证数据的远程传输的便捷性,稳定性。在智能控制方面,物联网的核心控制芯片研发取得了优异的进展。核心芯片融合了无线传感、控制、通信及数据处理等能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实时检测方面,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对农作物生长监测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荷兰等实现了机械化。欧美等国家利用卫星对大田种植进行精准作业、监测及水肥等智能监测,同时也建立了完善的生产过程。美国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最为领先。大农场的构建采用了精准的农业模式,可以实现自动的杂草识别、精准施肥,大型的精准喷灌等。美国有15%以上的农户在农业设备上安装GPS系统,实现精准的定位。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发达国家对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健全和完善,在监测和智能管理的基础上,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传感器采集来的数据的利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预测等功能,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监测和控制的基础上结合了专家系统,有助于种植者的种植经验的提升和作物的精准管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1.2 农业物联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和技术处于初级阶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大田等开放式农业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因此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感知技术仍有待提高。在农业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中,信息感知技术是智慧农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感器的种类上有待增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在种植、生长等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现今比较成熟的传感器主要有光照、温湿度、pH值等传感器,而对于作物的生理生态信息、植株形态等的传感技术还不够完善[2]。在传感技术方面,传感器设备种类不够全面,不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精准度还有待提高。农业物联网安全方面也待提升,在完善传感设备、感知技术的同时,注重网络安全的管理。在信息处理方面,大量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及分析也成为日后专家系统完善的依据,加强大数据的分析和算法应用,依据采集数据的内部联系的分析,推出做在生长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关联性,为提前预测做准备。

2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

2.1 传感器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影响农业生产的参数很多。包括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土壤酸碱度及作物生长的相关参数,而这些参数的采集均由传感器采集。传感器作为农业数据采集的最直接的部件,是农业物联网的基础。随着传感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传感器的发展逐渐向微型化、集成化发展。目前,生物传感器、微电传感器、物性型传感器应用最为广泛[3]。其中,物性型传感器主要是自身的材料敏感度的物理变化实现信号转变。而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自身,将其作为敏感元件,根据其对外界的反应来传递信息;微机电传感器是新一代的研发技术,低成本、高可靠性、低功耗,同时传感器体积小,便于安放。各种传感器的应用有效的监测作物生长的相关参数。

2.2 信息传输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的相关因素的监测是物联网农业至关重要的部分。国外的农业物联网的感知监测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国内还在发展阶段。物联网应用过程中,数据的传输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无线传感网络是物联网中感知的消息传输的重要手段。在物联网的网络组建过程中是由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组成的。而无线网络是无线网络检测区较为灵活,便于管理的网络。在复杂的种植生产环境过程中,有线的网络不便于管理和布线。无线的传感网络可以在监测区域布置大量的传感节点,进行多跳式自组织成监测网络。无线传感网络构成的系统可以由无线网关、传感节点和监测中心3部分构成。作物生产需要监测的参数通过传感器节点进行采集和传输。例如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及酸碱度等。

2.3 信息处理技术

在农业生产监控的过程中将会采集大量的生产数据,且数据具有实时、动态、海量等特点。信息处理技术就是负责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利用数据挖掘等方式发觉数据内在的练习,进而发现数据间新的影响关系等。为后续的专家系统及用户的后续操作提供基础支持。信息的处理技术一般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目前粗糙集、卡尔曼滤波[4]、动态贝叶斯等智能算法能够挖掘数据间的练习,并进行预测分析。对于海量的农业生产数据的存储、计算和相关处理工作,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同时大量涌现的云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农业海量信息的存储及搜索、分析等服务。

2.4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是物联网感知个体的主要技术。结合网络及相关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全球的农产品定位和信息跟踪。射频识别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监测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都对农作物进行农产品产地、加工、物流等进行全面的跟踪定位。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有3部分:电子标签、读写器及数据处理系统[5]。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射频识别技术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升。例如识别的精准度、成本及面临的信息安全等。

3 展望

物联网融合了多项的信息技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不仅包含了自身的复杂技术,同时结合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复杂的影响因素。未来农业中传感技术、定位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及云计算等将会贯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逐渐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但是,在农业物联网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应关注农业物联网的网络安全,在完善农业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更加要重视农业物联网的安全,加强安全的网络管理。农业物联网是农业生产新的变革,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产量,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劳动力的付出,提高农民的收入。真正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6):700-707.

[2]陈威,郭书普.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2013(22):196-205.

[3]李瑾,郭美荣,高亮亮.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5(02):200-209.

传统农业技术篇7

关键词:环境友好;技术创新;农业经济

基金项目:休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培育建设(合同编号:20140113-5)

中***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66

我国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依旧是“三农”,这已经连续第十四年重点不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史至今,一直以来没有改变[1]。科学技术是农业的发展力,促进农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创增收的捷径,解决农村问题,减少农业资源枯竭的有效途径[2]。随着全球变暖气候的发生,农业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涌现,环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难点之一。在目前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基于这个背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农业科技发展逐渐成为农技创新发展的趋向。

科技大***前,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环友型农技创新的概念,h友型农技创新,克服障碍[3],如传统农技创新失败方面的制度,为了解决资源短缺等难题,防止环境的恶化,生态失衡等因素造成了相当多的新的问题,环友型农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和人们的传统观念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进一步验证。

1文献综述

1992年里约峰会首先提出“环境保护”的大致概念,在以后的发展里,其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扩大到农技创新领域[4]。学者首先肯定了环友型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如Jaffe通过对环友型技术早期扩散实证研究,环境友好的技术来控制“污染”,有利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但是农民也需要创新,在产品价值链上的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包括规则方面的创新。基于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的需要。环友型农业技术在不同的情况下,该技术可以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满足农业需求,提供潜在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意识到环友型农技创新可以促进可持续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相应的能源问题[5],但是环友型农技创新具有相当明显的外部性和复杂性,获得可持续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合理,是环友型农技创新的根本目标。在环友型农技创新增强的背景下,环友型农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和环境友好农业科技创新的探索。完善农民生态保护,对农业企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环友型农技创新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通过技术创新来连接,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从农业经济的角度,建立环境友好农业,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充分体现学术价值之间的关系[6]。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革思路,进一步调整环友型农业科技创新***策。

2概念界定

农技创新体系是建立在目前所拥有的工业技术为基础,其实质是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对农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覆盖,即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农技创新对于传统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相对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多年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中国追求经济效率的主旨,导致资源的枯竭、环境破坏等因素也不可忽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传统农业环境恶化,导致资源枯竭的技术创新出现。

环友型农技创新是遵循传统的农技创新效率,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技术创新的资源和研究的基础,重视环境的发展变的关键原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资源转化,实现价值分配,创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本质上,环友型农技创新和传统农技创新过程,服务体系是相同的。

在一系列的生产效率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管理追求经济效益的主旨下,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投资规模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创新理论的诞生,推动农业科技市场需求的创新[7]。考虑驱动因素,农业生产发展基础和掠夺性生态环境与环境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代价,对可持续农业资源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强调。

新的环友型农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但由于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与其他创新活动相比而言,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市场相对薄弱,这使得环境规制是一系列的,关于环境创新的驱动因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根据***策法律环境。监管环境、税收***策、农业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外部环境友好的物理和技术创新农业经营意识,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采纳的一代[8]。与传统的农技创新相比,正面和负面的溢出效应将会使内部环境影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监管,并导致一个“双赢”的效果,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农业企业对农业环境监测,需要农技创新。

电气、机械等现代技术领域是传统农技创新的知识供给,新型农业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新农业技术的特点,具有易于引进和模仿创新,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优势,但出现农业资源枯竭污染和生态农业的环境。

不同于传统的农技创新,为农业工程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的创新体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论,农技创新过程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农技创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农业技术在农技创新保护环境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知识,是传统的农技创新,并注重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使用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和农业环境污染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废物排放,环友型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资源和环境,通过农业突破传统的技术创新。推进和实施环友型农业的经济效益在合理的规模和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技术创新的需求,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了农业经济,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9]。因此,稳定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环友型农技创新必须“融合”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改善和克服环友型农技创新和技术,使负外部性。获得和环友型农技创新进一步增加的效果。

3环友型农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

推动传统农技创新的需求,环境监督应该对环友型农技创新,突破融合的传统农技创新的前提下的农业企业,如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率,增加农业生产质量。优化主导作用,形成新产业,优化农业文化和产业升级,最终由广大人民群众带动农业经济。农业经济增长在新领域也会有新的要求,在新需求的指导下,大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因此,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环友型农技创新可以由人为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人们将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环保材料、农业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一个基础环境,提高技术水平。如***1所示。

3.1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水平是专利的最重要指标。基于环友型农技创新的特殊性,数据的有效性分析,如环友型农技创新与推广,可申请由畜牧业和渔业产业的专利,促进环友型农业技术的程度,带动农业经济相应的增长(如表1)。由全国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测量。作为过渡性地指标,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供可靠的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基于技术创新的环友型农业技术方面的分析,如农业清洁和节能技术、农业机械的使用,确定综合值[10]。

3.2研究方法

根据VAR模型(著名经济学家ChristopherSims测量和分析)的个人关系和环友型农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首先,通过单变量变精度平滑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测试。为了深化综合评判,协整检验协整方程,基于VAR模型,农技创新环境友好相平衡关系具有因果关系和农业经济增长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的发展过程。

3.3实C分析

3.3.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伪回归,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的相应稳定性。软件如Eviews7.0,进行可行性和ADF单位根检验、基于时间序列和更准确的决定。并为协整检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表1显示了LN,ADF的差距,在PA的临界值前的测试结果,如1%、5%、10%的微分形式的原始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初始假设可能不拒绝有单位根,属于非平稳序列。差异与临界值比较的显著水平,二阶差分原始序列的ADF检验形式价值低于价值。因此,第三阶时间序列的关系和长时间的协整检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3.2建立VAR模型 在时间序列变量的VAR模型中没有先验假设,是系统变量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和研究滞后函数回归模型。在VAR模型中,每个变量应一致,变量可以反映滞后阶(最大可能性)关系,保证有效估计。LnGAP,LnTE,LnPA为二阶单整时间序列,可进行VAR模型的建立。

4结语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和环友型农技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在短期内没有明显的效果,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科技,将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农业GDP。但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的人仍在增加,农业科技投资不是片面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在未来农业技术和环友型的创新,***府应该更加注重人民利益的环友型农技创新。合理配置资源,引导社会参与农技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淑娟.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24):150.

[2]姚延婷,陈万明.环友型农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09):123-129.

[3]刘思琪.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07):339-340.

[4],吴海霞,李平,张俊飚,郭迪.产业链与技术链双向融合下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03):1-7.

[5]李全启.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北京农业,2015,(15):285.

[6]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8):122-130.

[7]李亚诗.四川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8]王哲.基于农业支持视角的中国农业环境***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传统农业技术篇8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水利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农业生产效率

中***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34

水利工程的开展关系到农田的灌溉、蓄水以及抗洪等工作,而通过信息管理技术的引入,传统的水利工程变得更智能化,以数据搜集、处理、应用为载体的农田水利信息不仅能够为农田作业提供自然条件变化数据,更能够精准的测算水利工程的相关数据,继而以地区水资源的分布信息以及农田灌溉作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托,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参考,随时保障农作物的灌溉和保护,提高农田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现阶段农业生产与研究人员应当从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最新的信息管理技术,来探究农田水利信息,并结合现有的技术探究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相关策略,保障农田的高效实用以及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1 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特点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农田水利信息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梳理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相关特点,以探究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本质情况,继而为其应用提供有利的参考。

1.1智能化信息搜集与传输,保障农田水利数据的有效应用

与传统农田水利工程不同,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对农田的水源、灌溉作业等进行实时的监控,还能够及时的将相关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并传输到数据库中。通过智能化的信息搜集与传输系统,农田内实际水源的分布,灌溉工作的频率以及农作物的生长信息等都能被有效的存储起来,并加以处理分析。通过信息的应用,各个农田的实际信息将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水利工程施工作业以及后期的应用等将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工程作业更有针对性。

1.2良好的用户体验,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作业效率

农田水利信息分为采集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用户层五个层次,前期往往通过相关的设备以及智能工具来完成,而用户层则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直接服务于相关人员。通过信息的后台处理与分析,农田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往往能够呈现出直观的参考内容,使得用户通过显示屏浏览就能直观的掌握各个农田分布区的实际情况。在这良好的用户体验下,传统的农业水利工程变得更加的简单化,农田灌溉、抗洪、水资源调配等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

1.3信息的及时反馈,保障农业灌溉措施的及时应用

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采取24小时不间断作业,随时进行信息的传输、存储与分析,因此在实际的技术应用过程中,该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根据过去的数据分析农田的实际情况与生产规律,还能够实时反馈各个目标农田的变化,让用户足不出户掌握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并随时应对出现的问题。

2 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具有信息传递、存储、分析的功能,也具有信息的反馈与处理的功能,继而为农业作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参考,提升农业作业的实际效率,保护了农田与水资源。

2.1建立农业配套***策措施,保障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作用的发挥

随着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使用,农田作业的信息得到了及时的搜集与反馈,因此农田中传统的灌溉、防汛等问题也在逐渐的暴露。现阶段除了基本的农业管理规范外,基层单位还应当积极推广配套的农业指导措施,基层单位根据信息管理系统反馈的信息来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而农民也应当科学的利用农田资源和水资源。

2.2改变传统农业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农业

现阶段,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家庭式小农生产作业模式,这种模式不便于统一的管理,对于农田水利信息管理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无法及时的进行反馈作业。因此在智能化水利系统应用的今天,基层单位还应当改变传统的农业管理方式,以农田检测区为单位组建生产合作组,并根据信息系统所反馈的内容及时的进行统一灌溉,以保障农田水利作业的效率,并节约水资源。

2.3构架专业人才队伍,防止信息“孤岛”现象出现

随着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深入应用,系统所能传递和反馈的信息将越来越丰富,如果没有专业人才进行现场的监控与解读,即使再良好的用户体验,信息的获取与解读仍然会存在大量的遗漏。因此在水利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除了配套的农业农田管理措施外,还应当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实际作用。

3结语

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以及现阶段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情况,探究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农田水利管理信息技术具有信息的及时传递、良好的用户体验、实时检测等特点,为了有效应用好该技术,相关单位要制定好配套的农业措施,改变传统农业管理方式,并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保障水利信息管理技术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陈金水,丁强.灌区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顶层设计[J].水利信息化,2013,(06).

传统农业技术篇9

农业航空作业中十分麻烦的问题是不仅要进行大面积的农田作业,还要精准确定其轨迹。现在只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好农业机械技术,这个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根据计算机的真实数据分析,设计出合理农业机械线路和科学的运作方案就能够使作业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可以根据下面的步骤进行方案设计:先对实际的地形状况、气象气候、农业目标有个大体的掌握,然后确定出最优作业方式,再将设计轨迹输入到GIS系统中,最后在实际农业操作中就可以通过和车载计算机的当前位置数据分析对比,操作人员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自动导航服务了。

2农业机械导航的未来发展方向

2.1引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精确的空间管理

通过传统农业机械设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技术设备的完美结合,能够准确、及时对农业实际操作进行空间定位,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运作精度,实现精确的空间管理;还能够精准实施重复性农业操作,甚至精确到米,根据土壤实际性质和农作物生长需求进行所需元素的投放成为可能。民用全球定位系统已经处于十分成熟的时期,这使得将其用于传统农用机械设备成为可能,值得注意的是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全球定位设备和装置。

2.2广泛采用机电液一体化与传感器监测技术装备

想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农业机械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就必须高度重视液压技术、农业机械、电子设备的紧密结合,三者的有机结合还能使化肥、水分的投放按照作物生长的实际需求,这一系列变量控制技术将贯彻按需分配的原则,最大程度上节省农业生产成本,创造最大收益。传感技术的使用可以对农业生产的机械性能、实际环境条件进行实时监控,为操作者提供以秒为计的实时直播,对原始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反馈,并根据计算结果实施动态的自动调节。在收割机上安装传感器则能够详细记录下产品的数量、温度、含水量等数据参数,上传数据之后还可以进行监控、深加工、输出计算结果等功能,这些数据若可以和定位、导航技术结合起来,就可以对谷物收割的全过程进行准确而及时的宏观把握,实现整个收割过程的全自动化。

2.3引入信息与计算机技术

农业机械创新必然离不开现代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当今的精准农业思想是一种超越以往传统集散式农业生产概念的新型战略思想,这也是交叉学科进行实际生产获利颇丰的应用典范。精准农业技术这个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在逐渐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这也是人类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对大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的有效手段,其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的实际收益,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合理保护农业生产资源、合理运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这既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生态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信息技术、定位技术和传统农业生产的完美结合无疑会使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更大提升,为生产作出更多的贡献。

3结语

传统农业技术篇10

    2010年以来我国CPI持续走高,其中食品价格更是一路飞涨,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价格上涨最多现象,是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对我国传统农业实施服务与改造的结果。工业品流通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支撑,所以工业品没有出现产品价格“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要想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关键在于扭转农产品缺乏现代流通体系的不利局面,也到了理论界认真研究现代服务业如何改造中国传统农业问题的时候了。

    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著作中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现代服务业能否成为改造传统农业新的生产要素,这是一个极具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已发展到中级阶段水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6.6%,拥有6.2亿城镇人口①,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依然主要依靠以工哺农等非市场化路径来发展农业,严重制约和延缓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笔者曾在《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拙文中,理论上论证了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以工促农的市场化路径,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1]61,但未从实证角度论证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绩效,本文将予以弥补与完善,并从理论上完整地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

    二、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重视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应伴随经济学家批判传统发展经济学对农业的偏见,以及追溯到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思想开始。首先,1958年农业经济学家科克伦(Cochrane, Willard. W)提出了“农业踏轮理论”,他是从农业技术引进的角度来认识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适应农业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技术的跟进和应用心。拉坦和速水佑次郎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和日本两国走的完全不一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认为应该为农业发展补充最稀缺的要素技术。换句话说,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决定了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安排,而不是取决于其技术的可能性(林毅夫,1988)。

    综合当前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等领域,并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国外文献简称为APS)研究范畴,这一点与国内把服务业区分为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区别。目前,在浩瀚的外文文献中,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关系研究上。Kenneth A. Reinert(1998)从贸易理论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对于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并构建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出模型。

    在国内文献中,黄佩民、孙振玉(1997)首先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这一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密切相关的概念。随后学者开始重视研究这一问题。李桐山(2003)认为,与传统农业服务业相比,现代农业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服务业,具有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等特点,并提出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3]。刘立仁(2005)认为,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应包含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而且也应把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并首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14];韩坚(2006)认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15];陆云福、温月清(2007)以苏州市为例,刘峻岭(2007)以贵州省为例,分析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6]。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在相关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同意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另一部分学者赞成使用“现代农业服务业”这一概念,因此,在内涵界定中出现了概念混乱等现象[1]62。本文认为,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更能体现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总之,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实践领域已经承担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功能,本文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并试***系统地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理论框架

    本文从产业耦合视角出发,从理论上证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最终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即农业现代服务业, 并寻找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被现代服务业服务的生产者,应包含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所有产业的生产者。因此,根据服务与改造对象的差异,本文将现代服务业依次划分为改造农业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工业的现代服务业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它们与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关系及形成机理见***1。所谓工业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服务业对传统工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工业生产提供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和商务等服务。其服务的核心价值为工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智力、金融和现代商务的服务。

    

    ***1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从狭义上讲,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传统服务业一般是指餐饮等与吃、穿、住、行相关的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新产物,主要产生于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17]。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因此,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18]。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会拓展新的领域和增加新的内容,新的现代服务业会不断涌现出来,旧的现代服务业也就逐渐“沦落”为被改造的传统服务业。

    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本文引入的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本文试***为学术界和实践中着力引入的新概念。所谓的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从工农业和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而又经过适度产业耦合的,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产业[1]62。本文继续沿用刘立仁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将农业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现代农产品物流、良种引进服务、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介服务、现代农业保险、现代农业信息、农业观光旅游等[14]。农业现代服务业最核心的功能是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优势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帮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使其具有现代化的产业标签。因此,农业现代服务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可能更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传统农业大国,急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引植和服务。当然,现代服务业的孕育离不开发达的工业和科技,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普遍滞后,国民教育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引入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循序渐进。

    (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依据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技术需要

    服务业发轫于工业,而工业又发轫于农业,所以,从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农业中最优秀的要素依次被工业和服务业剥离了,那么,农业成为弱势产业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仅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和技术革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力即外来的技术和服务,特别是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而现代服务业是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19]。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所需的技术不仅可以由现代服务业来提供,而且与现代服务业的本质内涵相匹配,同时也是其拓展发展空间的自身需要。

    2.现代服务业拓展利益触角的空间需要

    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主流经济学家更多地将眼光聚焦在为先进制造业或者工业的服务上,而对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的服务与改造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在实践领域农业现代服务业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伴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与之相关的农业现代服务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江浙地区的农业现代服务业实践效果最明显。同时,现代服务业要想获得新的增长领域也需要拓展其发展空间[20],将利益触角从城市、工业延伸到农村和农业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会形成现代服务业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会由于产业耦合而给三次产业带来蝴蝶效应、规模效应和由技术变革带来效率效应。

    3.改造传统农业有产业耦合的功能需要

    现代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淡化,是产业冲突走向产业耦合的产物,也是现代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耦合一般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物理学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力,也导致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界限日益淡化。现代产业耦合在形式上表现为体系内产业要素彼此影响、联系和联合,在本质上形成了更强的新型产业发展要素或者业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三次产业耦合的结果,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拓展和延伸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价值链,而且在客观上也促进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有了农业现代服务业就让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运用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三次产业间耦合的功能需要。

    4.重塑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的创新需要

    造成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绩效较差的原因,有中国工业化水平偏低和产业结构畸形等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长期依赖的传统。中国农业现代化过多依赖于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这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传统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模仿发达国家已成功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本无可厚非,但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也应随之改变或创新。发达国家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就变成了旧路径依赖,根据马兰·阿瑟的路径依赖理论,旧路径依赖具有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即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的路径依赖都会依照已形成的技术路线实现规模模仿效应,而对新的技术形成排斥并固化制度实现的已有方式。要克服旧路径依赖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形成锁定效应,应确立现代服务业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改造作用。唯有如此,中国农业现代化才能获得通过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新路径依赖所带来的比较优势 。

    四、实证分析

    上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机制与原理,本节从实证角度进一步进行验证。我们选择中国农业总产值代表中国农业现代化或者现代农业发展的指标和因变量②,以农业现代服务业的现有实践领域为相关维度,即以农业保险、农业贷款、现代农业信息等农业现代服务业为自变量,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为控制变量,建立计量模型。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GAP为农业总产值,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总产值;TAV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包含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农用排灌柴油机、渔用机动船、大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的动力;AFC为氮、磷、钾和复合肥等农用化肥施用量,EIA为能够实现有效灌溉面积,AL为农业贷款,即金融机构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贷款余额,AI为农业保险,即***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机构获得农业保险保费收入,MAI为现代农业信息,限于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因,本文用18岁以上农民网名数量来衡量。

    (二)计量分析过程与结果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在做回归前需要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做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Eviews5.0进行平稳性检验。首先,我们对因变量GAP进行原始数据水平(level)下单位根(unit root test)检验,ADF Test Statistic的值为2.770571,均大于1%(-2.6453)、5%(-1.9530)和10%(-1.6218)的数值,对GAP进行一阶差分(1st differential)检验后,发现结论和原始数据(level)水平下单位根(unit root test)检验是一样的,即不能通过GAP的平稳性检验。二阶差分(2st differential)后,ADF Test Statistic的值为-6.291557均小于1%(-2.6522)、5%(-1.9540)和10%(-1.6223)的数值,因此可以认为它在二阶时,有99%的可能性是平稳的即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其次,对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单位根(unit root test)检验,发现了TAV、AFC、EIA、AL、AI、MAI等自变量都在无法通过level和1st differential下的无单位根的检验,即都是非平稳的。本文依次对这些变量进行了2st differential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发现都通过平稳性检验,其中TAV、EIA和AL的ADF值均大于1%、5%和10%的所有的临界值,而AFC、AI和MAI的ADF值均大于5%和10%的所有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在二阶时,有95%的可能性是平稳的。

    虽然每个变量都不能在水平(level)和一阶差分(1st differential)条件下获得平稳性检验,但在二阶差分(2st differential)后都通过平稳性检验,可以看出,因变量和自变量具有单阶同整特征的,即通过了协整检验。因此,不同变量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2.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避免在回归中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首先,我们使用OLS方法对我们建立的多元方程做整体回归分析,虽然F值=340.3280>(6,24)=2.43,即通过了F检验即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性强,但我们发现,只有FAC和AL两个变量通过T检验,其他变量都没有通过,而且出现了TAV和MAI的相关系数为负值情形,这与实际的经济因果关系是相背离的。因此,在模型(1.1)中的变量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

    其次,我们计算各解释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均值和方差。结果是一些解释变量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尽管=0.9884,整体上线性回归拟合度非常好,但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值基本上都不显著,也表明模型中解释变量确实存在着多重共线性。另外,做辅助回归模型检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等,都得到了类似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赘述。

    3.逐步回归分析及结果

    首先,我们采用White(1980)的异方差一致协方差矩阵,减少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影响。另外,本文有32个观察值的样本,符合怀特检验为大样本检验的要求。

    其次,运用上述OLS法逐一求GAP对各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简单回归方程,并在综合考虑经济意义与统计检验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一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本文6个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农业总产值(GAP)与农业机械总动力(TAV)的线性关系最强,拟合效果最好,结果见表1。

    

    

    最后,将其他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逐一代入(1.2)方程,根据新增变量对模型的贡献大小,以及对其他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见表2),经比较后剔除一些对被解释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变量,最后确定如下模型:

    

    通过比较值(见表2),我们发现加入了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后,模型的解释能力明显增强,另外,F值也有了较明显地增加。

    

    五、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计量模型的结论

    1.控制变量TAV(农业机械总动力)、AFC(农用化肥施用量)和EIA(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对因变量GAP(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但TAV正相关性最为显著。三个控制变量两两组合和共同带入回归方程,其结果是AFC和EIA均未通过T检验,可见,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实践中,AFC(农用化肥施用量)和EIA(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对传统农业现代化影响有限,更多地体现在农业机械化上。所以,本文最后只选择了TAV作为唯一的控制变量。

    2.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AI(农业保险)和MAI(现代农业信息)分别对因变量GAP(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相关性强弱依次为AL、MAI和AI等变量。

    3.在TAV为唯一控制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中,我们将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带入计量方程后,比较前后模型的,发现回归的系数显著,显著提高,假设得证即以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有较强的显著影响,即有较强地改造与服务传统农业的作用。但将AL、AI、MAI带入后,发现回归方程中MAI(现代农业信息)的T值为-2.403036,即未能通过T检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农业信息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或实现农业现代化中作用并不显著,当前中国还未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这与农民上网实际数量、目的和需求相吻合,同时,农业保险虽然在逐步回归中通过了相关检验,但回归系数很小,可见,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通过对控制变量(传统 的农业现代化要素)和解释变量(以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要素)对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及其结果来看,我们发现,控制变量TAV对因变量的影响最显著,依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虽然,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通过了回归方程的检验,但影响程度还是很有限的。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以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要素还需大力推荐与引植。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等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虽然在实践中已经初展其锋芒,但理论界对其研究较少,仅有少量的文献资料可阅,因此,在很多问题上的研究并未形成共识。应该说,本文是比较早的系统地研究了此问题,或许能为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做点前期推进研究工作。但本文认为,在以下两方面研究还是不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一是需要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差异性等问题。本文用的是全国数据来做计量分析,因此,需要进一步分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三个层次做实证研究,也许会得到更有益的计量结论。二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如何从制度设计与***策激励上,大力促进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有效地形成新型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注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传统农业技术10篇

学习

学生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干部培训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学生干部骨干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首先,加强思想素质培养。做到言行一致,敢于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负责,争做表率,树立好学生干部的形象。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也

学习

村委副主任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村委副主任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村书记主任10月工作计划,村委会副主任能力提升计划。组长:(镇长)副组长:(副镇长)、(副镇长)成员:镇驻村组长、副组长,计生办主任,各村(社区)书记、主任(二)**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考核小

学习

科室院感科工作计划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科室院感科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信息科工作计划合集8篇,病理院感科工作计划集锦9篇。一、医院感染控制1、每月下到各个科室监测住院病人院感发生情况,督促临床医生及时报告院感病例,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2、每月对手术室、产

学习

影视动画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影视动画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影视动画毕业论文创作过程摘要,影视专业毕业论文范例6篇。调研的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调研的对象:本专业相关企业、毕业生、实习生和在校生。三调研过程与分析1.企业调研全

学习

医药生物技术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医药生物技术10篇,内容包括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大兴新址。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673-713X国内刊号:11-5512/R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

学习

路桥建设项目管理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路桥建设项目管理,内容包括路桥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口诀。1.2更有利于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路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确保路桥建设质量的关键。路桥项目建设中涉及到的建设环节比较多,而对建设项

学习

招聘年度总结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招聘年度总结,内容包括招聘工作年度总结怎么写,招聘工作月度总结报告。1.生产方面1).产量:生产部在公司领导的指示和马副总的引导下,各车间团结努力配合,生产部门力挑重担,在公司产品型号多变、批量小、技术资料不完善的情况下

学习

农业生物技术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生物技术10篇,内容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现状案例,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分析。由于农业养殖日益呈现出规模化与集约化较高的特征,再加上人们对短期经济效益的集中追求,所以我国传统的畜禽品种资源将会遭遇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其群

学习

汽车检测技术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检测技术10篇,内容包括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1.汽车检测的概念汽车检测是指为了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是否达到标准或工作能力是否正常而进行的检查和测量。汽车检测技术则是指在汽车检测这一过程中所有与之相关

学习

生物技术产业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技术产业10篇,内容包括生物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生物技术产业园区。(1)基因工程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我国基因工程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抗逆作物育种、品质改良育种和固氮育种等。例如在转基因水稻新

学习

采购内勤工作计划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采购内勤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采购内勤每日工作汇报,采购内勤个人工作总结及计划。一、后勤物资的计划管理在后勤物资计划管理中,个别基层单位的后勤物资计划往往是由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内完成的,经常出现计划数据不准,朝令夕改的

学习

资源科学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资源科学10篇,内容包括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自然资源领域20大论文。4.拉萨甲玛湿地鱼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范丽卿,刘海平,郭其强,潘刚,FANLiqing,LIUHaiping,GUOQiqiang,PANGang5.筑坝在湿地恢复中的作用——以拉萨市拉鲁湿地为例摆

学习

春耕汇报材料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春耕汇报材料,内容包括春耕进展情况汇报材料,春耕种地工作汇报。2019年,在旗委、***府和镇***的正确领导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围绕全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继续扎实推进**

学习

旅游调查报告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调查报告模板,内容包括云南旅游纪念品开发调查报告,横道河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1)通知放假时间太迟;(2)受到旅游交通的制约;(3)热点旅游区住宿床位供不应求;(4)个别宣传媒体误导消费者。

学习

现代农业技术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农业技术10篇,内容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就业前景,现代农业技术专业。随着广东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

学习

农业技术经济学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技术经济学10篇,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经济学第二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点。1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可持续发展农业是要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统一的农业。与传统农业

学习

农业技术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技术10篇,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简单总结,农业实用技术要点汇编。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逐渐提上了日程,如何将传统的农业技术完美地融入到现代的农业技术

学习

传统节日文化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节日文化论文,内容包括传统节日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传统节日的论文。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个个舶来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在我国的青年人中大行其道,而由于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中国传

学习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美德教育论文,内容包括关于传统美德的论文范文,中国传统美德的论文。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

学习

传统艺术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艺术10篇,内容包括传统文化艺术合集,传统文化经典艺术。我为什么非常喜欢丁杰的作品《石魂》,最主要是因为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内涵,他走着一条传承、变革继而创新的路。他在传统基础上寻找一种***,努力在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

学习

传统艺术设计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艺术设计10篇,内容包括传统艺术文化设计案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作品赏析。传统文化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要,在设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渗透到设计工作的各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用形。传统文化对

学习

传统视觉艺术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视觉艺术10篇,内容包括传统视觉艺术,传统的视觉艺术样式论文。一、民间艺术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意义1.有益于传承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华文明一代代积累下来的财富,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结晶,民间艺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