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才计划第1篇
一、总体目标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引进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优秀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优才范围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部级或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或省***府特殊津贴人员,部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级“三五人才工程”人选;
(二)各行业部级或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
(三)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博士研究生、高级技师;
(五)我市急需并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的各类优秀实用人才;
三、重点对象
重点引进我市急需、紧缺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为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科技攻关和自带资金、带项目的创业知识分子;拥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利、发明成果或专有技术人员;专业对口,在我市有发展潜力的国家、省级突出贡献专家、中青年专家。
对上述重点引进的人才和拟进入优才对象的人员,按照用人单位申报,市高层次人才评估委员会评估,市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初审,市***府常务会审定的办法确定。
四、优惠***策
(一)授予相应荣誉。对引进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颁发“市高层次人才证”。
(二)享受专家津贴。对进入省“百人计划”的特聘专家,除享受国家和省上明确的工作生活待遇外,由市财***给予每人1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受聘省“三秦学者计划”的专家,由市财***每年给予个人5万元、所带团队5万元的津贴。
(三)科研经费资助。设立高层次人才优才专项基金,制定相应的基金募集、管理和使用办法,建立不少于500万元的优才基金,对被列入市级高层次人才的研发课题给予5万元至15万元的经费资助,重点项目资助50万元至100万元。申报课题立项的单位和个人填写《市高层次人才研发课题申报表》,向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申报立项,经专家委员会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评议、审定,正式立项后,同等条件下优先列入市级科研和创业计划,由申报者组织实施,并定期报告进展情况。
高层次人才承担、申报的创新科技项目,优先列入本市各类科技计划,优先向市主管部门申请项目资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等。对持证人申请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按照《省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受理办法》的规定,资助其一定的费和申请费。
(四)期权股权激励。在经济实体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人才,企业给予一定的期权和股权。
(五)奖励激励。对为我市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项目科技攻关和创立自主知识产权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市***府予以重奖。
(六)编制职称优待。重点行业、领域引进的急需专门人才和有发展潜质的特需专门人才,不受单位编制限制,编制优先保证,超编单位可先进后出;职称评定可特事特办。
(七)学习培训优待。优先安排持证人参加相关的出国(境)培训和到国内著名院校进修深造;优先安排持证人到发达地区和国内知名企业跟班学习,所需经费由优才专项基金和所在单位按1:1比例承担。
高层次人才可免费办理市***书馆借书证,并优先获得代查、代检等服务;在市内各新华书店购书可享受优惠,对购买紧缺***书、工具书可实行预约登记,并优先办理代购手续。
(八)创业优待。高层次人才创办经济实体的,工商部门对其开放申请企业名称优先核准登记,名称登记费和查询费全免;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广告业、网吧等以外,自其首次登记注册之日起三年内免交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事业性收费。
(九)住房优待。被列入***府认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第一次购买住房的,***府和用人单位可提供一定的住房补贴;住房紧张的,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建设人才公寓等方式,无偿为其提供住房。
(十)医保优待。高层次人才在市内公立医院就医的,优先为其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优先安排其参加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安排的健康体检,所需费用由财***专项经费承担。在市区定点医疗保健单位享受绿色通道服务,门诊费用按渠道全额核销。需住院***的,费用在规定的年报销范围内实行全额报销。
(十一)家属及子女就业、子女入学优待。配偶及子女一同来汉并愿意在本市就业的,由***府及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工作。暂时无法安排的,用人单位可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发放生活补贴,所需资金***府财***给予补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帮助推荐就业,人事档案免费挂靠当地人才服务机构。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其符合条件的子女,积极帮助就业。引进人才子女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的,由***门就近安排入学。
(十二)休假疗养优待。国家、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津贴专家,每年可安排一次15天赴外地的休假疗养。优先安排持证人参加专家休假疗养活动,所需费用由优才专项经费承担。持证人游览市内所有旅游景点,免收门票参观费等。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市***府成立市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分管人社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人社局局长任副组长,市人才办、编办、工信、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利、商务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统一筹划和协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确立引进和使用人才的具体***策;成立市高层次人才评估委员会,委员会由市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不少于二分之一的专家组成,负责对引进人才及现有人才做出的成果和成就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作为确定优才对象的依据之一。
市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高层次人才评估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人社局,承担日常工作。
优才计划第2篇
“能够成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人我很荣幸。今后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香港。”
2006年11月27日,郎朗向香港入境事务处递交了相关申请证明,这个浑身充满表演气质的钢琴演奏家从此成为香港居民。
郎朗在香港入境处的那张招牌式的笑脸,第二天便出现在内地各大报纸上。很多人通过这条新闻才知道香港***府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简称优才计划)。
让特区***府感到尴尬的是,拥有梦幻般开局的优才计划并没有如他们设想中那般顺利。从2006年6月推出到今年10月底,入境事务处只收到1071份申请,最终通过申请的,只有238名。这与特区***府当初“利用该计划每年引进1000人”的设想相差甚远。
郎朗效应是一大败笔
“这个优才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申请是郎朗。绝对是失败的一笔。”在香港传媒人吕丘露薇看来,这样的安排会让很多人觉得优才计划的门槛太高。“其实如果是一个没有名气的人成为第一个,媒体同样会有兴趣的。”
优才计划有两种计分方式。一种是成就计分,为“具备超凡才能或技术并拥有杰出成就的个别人士”准备,申请人曾获得杰出成就奖(例如奥运奖牌、诺贝尔奖、国家/国际奖项):或申请人可以证明其工作得到同业肯定。或对其界别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例如获业内颁发终生成就奖)。
郎朗的申请即属于成就计分获得批准,李云迪和章子恰不久亦步其后尘成功入港。
成就计分之外,优才计划还有适合普通人的综合计分方式。通过对申请者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五方面条件的考核,申请的人士。在预估其个人资历已达到最低及格分数条件下,可提交申请。最新适用的最低及格分数为80分。
吕丘露薇认为,媒体对适用成就计分的明星申请者的追逐,给公众塑造出一种印象,“当你考虑这个计划的时候,你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名气。”而很多普通人可能会符合综合计分的资格。也会因此望而却步。
优才计划的前世今生
香港历来是个移民流入地。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中国大陆移民构成了香港人口的主体。但80年代中期,从中英谈判定下香港要回归中国开始近10年的时间里,香港达到了向外移民的历史最高峰,数以10万计的香港居民移居海外。
1997年后,曾出现小规模的人才回流。“但回来的那些,基本是在海外境遇不是很好的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丽君教授告诉《新世纪周刊》,在回归后的很长时间里,香港一直面临人才荒的问题。“一方面有人找不到工作,又有很多高职位找不到人。”
特区***府引进人才的计划始于1999年。这年12月,面向全球的“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出台,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2003年该计划取消。
两年后,特区***府又推出“输入内地专才计划”。该计划针对资讯科技和金融服务业所设,申请人必须具备这两个行业的专业技能,并且获得本地公司聘用与其学历或工作经验有关的职位,且申请成功者只能单身来港。
“在当时,大陆这样的人才非常吃香,就业非常好。工资也很高,为什么一定要一个人去香港呢?”陈丽君说。
在经历前两次不太成功的计划后,香港***府在2003年推出了“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对于专业和名额,计划未作限制。但该计划严格按工作岗位引进人才,只要香港雇主在本地找不到能为其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即可由雇主向入境处提出申请从内地引进人才。被香港老板招过去的内地人才,还可以将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带到香港定居。
这一次,灵活而人性化的计划终于取得成效。到今年8月底,顺利通过该计划申请的共有17856人。引进的人才,则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和教育行业,占了56%:商贸和金融服务人才各占10%和7%。
“计划每年获批准人数都在递增,基本上只要提交申请大都可以过。每引入这样一个人才,就可以给香港社会创造2.9个就业机会。因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陈丽君说,这是个很成功的人才引进计划。
“严格按照工作岗位引进人才计划有局限性,那就是缺乏灵活性。”香港入境事务处助理处长陈咏梅这样解释出台“优才计划”的原因:“有些内地优异人才未必希望在香港找一个固定的工作,很多还可能开公司创业,为此去年我们推出了全新的‘优才计划’,让内地人才先来港熟悉情况,再决定找什么工作或者创业,缓冲期可以有一年之久。”
香港特区驻京办事处主任曹万泰也向《新世纪周刊》表示,优才计划是一个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长期性计划,实施之初必然有一定的探索阶段。“另外,别忘了。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只针对内地,而优才计划是适用于全世界的。”
香港给人才的馅饼不够大
“在内地移民市场上,把香港作为首选目的地的人并不太多。”凯胜移民留学集团移民顾问庄凯芳认为,由于地寡人众和低税收造成的相对低福利,香港的移民***策在国际市场上显得“不太有吸引力”。
庄凯芳将优才计划的目标人群定义为: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的青壮年(25~35岁)。“显然这些人在哪里都会活得很好。”
曾有不少客户向庄凯芳咨询移民香港及优才计划的情况。在了解到该计划的细则后,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
“能达到80分及格线的人有不少,但关于一年内必须要找到与其专业相关工作的规定,还是让他们感到有点没底,后顾之忧太多。”庄凯芳说,相比之下,加拿大等国的技术移民***策,并无如此“苛刻”的规定条款。“你一个博士生去了那儿给人刷碗,也没问题,只要你能活得下来。
庄凯芳说,在公司的移民业务中,美国加拿大的移民覆盖面很广,“随便一撒网,一百个人申请,可能有二三十个合格。香港这个我跟你说清楚之后,你还会想要去吗?”
庄凯芳认为,优才计划对申请者比较大的吸引,应该是享有100多个国家免签证的香港绿卡。但获得绿卡的前提是:必须在香港连续居住7年,方可提出永久居住权的申请。
优才计划第3篇
2006年11月27日,内地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成为香港“优秀人才计划”引入的第一人。
2007年1月15日,波兰国际肖邦钢琴大赛冠***得主李云迪以“优秀人才”的身份成为香港居民。
2007年9月,内地女星章子怡成为继郎朗和李云迪之后,又一个通过“优才计划”变身香港人的内地明星。
……
然后呢?省略号代表的不是省略、不是更多,而是无知……对于这个计划的无知。笔者自问不是一个冷对历史和时事的人,可是对这个香港的“优才计划”,却仅仅只是从娱乐版中才听说有关它的信息,仅仅是因为章子怡和李云迪这些名字。在这样一个充满娱乐精神的时代,明星效应似乎放之四海皆准,明星就是最好的广告,明星就是号召力!就像公鸡中的战斗机一样。哦也!
但是,在人才引进上,这样的理念正确么?章子怡大旗一挥,又有多少人影从呢?或者说,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其实有这个能力影从呢?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港府定下的是每年1000个的入港名额,但一年下来,收到的申请仅仅只有900多份,而获得批准的人只有可怜的两百多个。
1000个名额,可以看出港人对这个计划抱有多么大的希望,可是结果却有点像泼在火炭上的凉水,声音很大,但得到的只是一阵烟而已。难道是入港的门槛太高?笔者专门登录了香港入境事务处的网站,查找***最权威的入境要求。要求一共包括年龄、财***要求、良好品格、语文能力和基本学历等五个方面。对于中华大地上修炼多年的博士、教授来说,这些要求并不是很难,这还不算那些出过国、镀过金的海归、海待们。可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是面对全世界的人才计划却仅仅吸引了九百余份申请(而且大多数不合格……),不能不让人有些诧异。难道是香港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那更加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经济发达、物质生活丰富、法制健全,而且可以自由来往于多个国家的地方,估计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它无法抗拒的魅力。那么,问题在哪儿?
有媒体认为是宣传不力,看起来香港入境处的官员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已经决定加强宣传,特别是在内地的宣传。所以,有了章子怡。说真的,章子怡的名气的确比两位钢琴家来得要大,毕竟在内地看《英雄》的人比听钢琴曲的人多。但是好像结果并不怎么样。
有句话叫一言惊醒梦中人,香港记者闾丘露薇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认为:“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这个优才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申请是郎朗,绝对是失败的一笔,因为郎朗的经纪人通知了媒体,这个第一人来领身份证,马上引发媒体的争相采访。其实如果是一个并不这样有名的人成为第一个,媒体同样会有兴趣的。而现在,会让大家觉得,这个计划的门槛实在是太高,而且也让媒体给公众塑造出来一个印象,那就是,当你考虑这个计划的时候,你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名气。先是郎朗,之后是李云迪,最近又是章子怡,这样的明星太多,自然会让普通却是符合资格的人却步。”
优才计划第4篇
根据我省高校实际情况,经研究将第四项修改为:2、申请者所在学校必须承诺匹配所要求的资助经费(不低于1:0.5)。
3、各单位要坚持公开遴选、择优推荐的原则,坚持人才、平台(基地)和项目的有机衔接,适当向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基地)倾斜。
4、申请者限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已获得“燕赵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批“*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不得再申请本计划。二、申报领域
自然科学按照如下19个领域归口申报:哲学社会科学类按以下8个领域归口申报:
1.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治理论教育;2.经济学;3.法学;4.***治学、社会学、民族学;5.教育学、心理学;6.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7.历史学;8.艺术学、体育学;9.管理科学与工程。三、评审名额及方式
第二批“*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资助50人,其中自然科学35名、人文社会科学15名。省教育厅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遴选评审工作,设评审办公室挂在省教育厅科技处。评审工作按照学校推荐申报、评审办公室形式审查、学科组初评推荐、评委会评议投票、省教育厅审定等程序进行。四、申报方式及要求
1、以学校公函的形式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的申报。
优才计划第5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加速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增强高等学校原始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第二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设立的专项人才支持计划,支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开展教学改革,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和工程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进行创新研究。
第三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每年评审一次。评审工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
第四条 ***科技司负责“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第二章 支持范围、规模和条件
第五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范围限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包括***队院校。
第六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规模为每年1000人左右。
第七条 本计划支持的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工程化、产业化方面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3.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支持的研究工作;
4.在国内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并受聘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5.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6.在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第三章 申报与评审
第八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行限额申报,***根据有关高等学校的情况核定申报名额。***直属高等学校以学校为单位,其他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以主管部门的职能司局为单位,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以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部门为单位,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
第九条 有关高等学校根据核定的申报名额、本办法规定的申报条件和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遴选、推荐并提交申请书。校学术委员会应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进行评审,提出审核、推荐意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汇总报***。
第十条 ***组织有关领域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提出建议支持方案。
第十一条 ***对建议支持方案进行审批,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一个月,如无异议,正式公布支持名单。
第四章 支持措施
第十二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期限为3年。资助强度,自然科学类为5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类为20万元。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期内的研究工作,一次核定,分年度拨款。实施“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等学校入选者的支持经费由所在高等学校“985工程”建设经费资助;其他高等学校入选者的支持经费由***和所在单位按1:1比例共同资助。
第十三条 ***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高级研究学者”选派计划中,每年择优资助200名左右“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赴国外高水平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第五章 实施管理
第十四条 获资助者在资助期间每年须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年度进展报告》,并附相关材料,经所在高等学校通过主管部门于12月31日前向***科技司报送当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十五条 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期结束的下一年度3月31日前,获资助者要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总结报告》,并附相关材料,经所在高等学校和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科技司。
第十六条 获资助者所在高校应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对资助经费单独建帐,由获资助者支配,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克扣或挪用。资助期限结束后3个月内,由有关高等学校单独编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经费决算汇总表》,通过学校主管部门报送***科技司。
第十七条 凡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下取得的成果,发表论著以及成果鉴定时,必须标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NCET”)。
第十八条 对未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或调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岗位的获资助者,或对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或触犯法律的获资助者,所在高等学校应及时通过主管部门向***提交书面报告,由***决定中止或撤销资助。
第十九条 有关高等学校应加强对获资助者的跟踪管理,严格考核,大力支持其教学和科研工作。
第六章 附 则
优才计划第6篇
小渔村如何变身为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香港的奥秘之一就是以“门常开”的姿态不断引进人才。特区***府表示,香港积极招揽人才的原因在于“香港前途取决于人才”。2006年,香港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截至今年11月,合计收到逾8000宗申请,其中近2400宗已获批准。
七成来自内地
无论在香港科技大学还是港交所,今天的香港处处能看到担当要职的内地人身影,他们多数由“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引进。
特区***府推出这一计划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借移民吸纳人才,引入未具有逗留权的高技术优才来港定居,为香港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整体竞争力。
该计划采用两组评估方法,一是“综合计分制”,这部分来港人士以金融界及资讯界居多,分别占该组27%和20%;另一是“成就计分制”,以吸纳体育及艺术人才为主,成功个案各占该组40%,如国家花样滑冰队前选手齐佳,有望成为香港队教练。
香港入境处助理处长陈孟麟表示,自2006年推出有关计划以来,申请人数持续上升,截至2012年11月,已累计收到8553宗申请个案。***府至上月已挑选出2392名符合资格人士并准予定居。近74%获配额人士介乎25岁至39岁,逾66%属男性,77%来自内地。
巩固金融中心地位
外来人才会跟本地人形成竞争,但这正是移民城市香港必须面对的挑战。权威人士指出,本地人士也无需忧虑外地优才“抢饭碗”,因为甄选申请人时,不但会评估其是否适格,更会考虑香港发展的需要,再给出配额。
输入优才及专才咨询委员会***杨敏德表示,入境处成立了一个由官员与专业人士组成的委员会,就评核、评分及分配名额提供意见。
计划旨在输入多方面人才,但实际引进的仍以金融界人士为主。杨敏德解释说,因香港近年积极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所以,特区***府才会倾向吸引与金融及资讯科技界有关的人才。同时,港府正在大力打造西九龙文化区,艺术人才也越来越受欢迎。
评分严谨防漏洞
和香港许多***策一样,优才入境计划兼有“开放”和“严格”两面特质。
优才计划第7篇
张新宇在回归前就频繁穿梭于香港与内地之间,但是直到去年香港推出优才计划之后才以优才身份拿到香港身份证,成为一个香港人。
张新宇是2006年7月香港特区***府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以来,第一批以“综合计分制”来港的“优才”,而同时期来港的“优才”郎朗和李云迪则是以“成就计分制”来港。让郎朗、李云迪、伏明霞、章子怡等人成为香港人,为香港增色不少。
不过,前不久香港入境事务处公布优才计划推出以来的各项资料以后,人们开始检讨香港优才计划的成败得失,并关注香港人才***策的困境与隐忧。而差不多同时,今年10月13日,“联系新加坡――迷人之都,无限机遇”的展览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主题是欢迎中国人才去新加坡读书、生活和工作。新加坡招揽人才的积极、开放、热情给人印象深刻,让与之竞争的香港优才计划相形失色,而香港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才隐忧。
238名优才获批来港
香港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14个月内,入境处只接获963宗申请,较每年1000个配额还要少,而且最后只有238人获批来港。入境处归咎申请人数少是因为宣传不足,并强调优才计划“重质不重量”。宣传不足之外,香港优才计划的实施策略也是很大问题,香港媒体人士闾丘露薇指出,“优才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申请是郎朗,绝对是失败的一笔”,因为这让内地人觉得优才的门坎很高。
一直推动内地与香港媒体交流、促请特区***府成立“两岸传媒公关组”的戴庆成认为,香港***府部门对内地媒体不重视,导致内地民众对香港有很多误解,他说,“不要以为内地人才会送上门来。”
在已批准的200多个优才中,金融会计业和信息科技业人才占到八成,这些人中不少有过与香港打交道的经历,对香港比较熟悉。对于张新宇这样的金融从业者来说,香港发达的金融环境自然具有吸引力,但张新宇更看重的是香港的法治,他说,在香港,只要你符合条件,依法办事就可以,不用下题外功夫。
不过,在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的高端金融、信息人才看来,香港的发展空间远远不能与一日千里的内地市场相比。在北京、上海,他们的年收入已达百万,可与香港看齐,但是生活成本却远低于香港,而且在社会上地位也很高,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是“过着人上人的生活”,生活享受的水平要超过香港百万年薪中产。香港本地学者对此有清醒认识,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关焯照就认为香港对优才毫无吸引力,难跟机会无限的内地“抢人才”。
当然,收入不是全部,香港还有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香港的护照被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免签,甚至强过英国海外护照BNO。这也是--郎朗、李云迪等演艺明星选择香港的主要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有一本香港护照,以后出国演出就方便多了。
然而,无论是优才还是投资移民,需要在香港连续生活7年才能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资格,申请香港护照,这对于内地的高收入人才来说,这是一个需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在上海、北京的一些朋友一度对香港的优才计划感兴趣,但是发觉还是要等上七年才能拿到香港护照,一下子便兴味索然。
获得香港优才资格至少要过五关
对于大多数申请者来说,获得香港优才资格至少要过五关,但不知要斩多少将才能通过。第一关是自己这一关,自己是否有必要去香港工作?是否能适应香港的环境?是否达到香港优才的条件?第二是家属这一关,因为年龄在30岁左右的已婚人士的年龄计分最高,如有小孩还可以再加分,因此家属因素不能不考虑。第三关就是提出申请后,香港入境处审核申请人是否合乎资格,他们根据申请者的学历、年龄、工作经验、家庭背景、语文能力或成就计分,得出一个初步名单。第四关是由特首任命的“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咨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每3个月开一次会,最终决定是否批准。第五关是市场关,就是在香港的人才市场中接受企业的挑选。
一个优才从递交申请到获得批准,一般要费时两三个月,因此,引进优才程序之冗繁、审批时间之长便为多方诟病。两三个月内还没找到工作的话,不少人就会考虑回内地,毕竟时间捱不起,香港的生活成本又高。对于这些人来说,已获得的香港优才资格就像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是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到香港的公司,可以敲定在香港的工作,那么这些人就不必去通过优才计划进入香港,直接通过专才计划就省事多了。专才的条件要宽松很多,只要获得在香港注册的公司聘请,那么就可由聘用公司向入境处提出申请,引进内地专才。从这个角度来看,优才计划效果不显著不仅仅是宣传的问题,定位不当也让优才计划显得非常尴尬。
刘红给曾荫权写了一封信
但最让外界抨击的是优才计划引进人才的标准。入境处官员曾举例说,“比如有石油研究方面的专才,虽然分数很高,但不适合香港”。香港吸纳人才的这种实用主义思维被香港知名评论人士陶杰批评是“庸才思维”,认为既然引进的是高端人才,就不要管他能否找到工作。
职位是死的,人才是活的,如果硬把一个优秀人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这不但浪费人力资源,也是扼杀香港的潜力。但是目前香港对人才的思维还局限于一个萝卜一个坑,香港现在有多少坑就输入多少萝卜,但是不知道萝卜进来之后还会发掘更多的坑。作为2001年第一批获准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刘红进对香港的人才***策深有感慨,他认为,高端人才不是机械地来填补职位空缺的,而是要看到,他们有可能为香港开创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其潜在价值更大、意义更深远。
作为香港培养出来的硕士,刘红进在毕业时差点去了新加坡工作。刘红进对当时新加坡***府的盛情邀请记忆犹新,至今还保留着当时新加坡***府邀请他们入境考察的邀请函,而他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在校研究生。“当然,他们看重的是我们有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背景。”
刘红进在199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作为交换生在香港大学读研究生,那一年清华共有十几个同学作为第一批交换生来香港学习。2001年初新加坡***府在香港大学举行一个小型餐会,邀请了二十多个内地名牌大学在香港的交换生参加。会上新加坡***府人员积极介绍新加坡的环境和人才***策,热情欢迎他们毕业后去新加坡旅游考察,看了之后可以再决定是否留下来工作。当年4月新加坡领事馆发给他们一张EPE证书(就业准证资格证书,Employment Pass EligibilityCertificate),有效期两年。
新加坡对人才的热情让刘红进一时动心,毕业时还订了一张去新加坡的单程机票。不过这张机票最终没有启用,他还是想留在香港工
作。但当时香港还没有***策允许在港毕业的境外大学生留下来工作。于是,2001年四五月间他给当时的***务司长曾荫权写了一封信,说了自己的想法和境况。不久曾荫权办公室给他回了信,说港府正在研究,叫他耐心等待。八九月问刘红进找到合适工作,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入境处递交申请,没想到最后获得批准。也正是这个时候,香港***府正式允许在港毕业的内地大学生可以有3个月的时间留在香港找工作。刘红进就是这个***策的第一批受惠者。
香港是“好财之道”,新加坡是“好才有道”
但刘红进并没有感到有多幸运。他说,香港的人才***策总体上在改进,但与新加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最近新加坡又推出新的人才***策,就非常有吸引力。来自内地的冯广超今年在香港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他最终选择了去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士。
新加坡与香港,这两个“亚洲小龙”各方面条件都非常相似,历史上都曾受英国影响,都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经济起飞,八十年代开始向金融中心转型,到现在这两个城市在金融、贸易、物流等领域的竞争更趋白热化。但在人才***策上,香港则与新加坡则不可同日而语。最近,新加坡开始实施针对吸引外国大学毕业生入境工作的举措,而香港***府则才刚开始研究如何认可内地大学的学位。
对于引进境外人才,新加坡人才***策开放积极,香港则是严格审批,缓步放开;新加坡是主动出击,积极宣传,而香港则是保守被动,守株待兔,不喜欢的“兔子”还不要;新加坡人才***策长远的战略规划,积极吸纳、储备人才,而香港则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希望人才拿来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