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0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尤其是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教学之后,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因此,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信息技术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

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全面,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形成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1.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工具,无论***像、声音还是视频都有着直观的、形象的启迪思维的作用,是起着简单的文字和简笔画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作为课堂设计者的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把信息技术成功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构建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程之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然后才能围绕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去查找和搜集信息,再把搜集到的信息整理加工成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内容。但是,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参与和指导学生,要真正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启迪作用,而不是花拳绣腿的观赏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多学科、全方位的融合,它将运用于所有的学科教学中

信息技术是综合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也必将对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产生相应的影响。往往我们只重视在语文、数学、理化等主要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在科学、艺术、音乐、美术课等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恰恰就是这些“小”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将融入信息技术课之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在《基础教育课样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上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日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讲”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中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会那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素来支持学习。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理念

只是辅助,缺乏对整体教学的考虑

强调事例、融入。强调从教学整体考虑

信息技术的作用

辅助的工具或者媒体

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范畴

范畴较小

范畴较大,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的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学习

实施

对老师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整体能力要求不高

实施较难,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菜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件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

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及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上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年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许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等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同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认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洲,浇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2(8)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3]秦力,网络环境下卜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02,(6)

[4]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2,(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具体实施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简简单单地混合,也不是用多媒体上几节课就行了,整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整体观、系统观上去考虑它,从而落实到具体的模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从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自己的一些体会,敬请方家指正。

一、理清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涵义,树立新观念

“课程整合”的涵义是对课程安排、各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诸多要素作全面的考察和验证,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整合意味着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计算机与数学的整合,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像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用VB编一段简单的程序来说明,另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数学软件来帮助学生能很快地掌握一些***形知识便于学习。

二、正确认识在课程整合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目的地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a)与学习活动的整合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的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活动在师生交流与共同探索之中寻求发展。

(b)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利用CAI,校内闭路电视、幻灯片等多媒体展示教学信息而开展的教学模式。

(c)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师可通过网络快速方便地搜索该学科教学所需的内容,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科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比如:与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课程资源越来越多地呈现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师可以将课程的学习与声音、视频、动画等融于一体,这样大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d)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来传递内容给学生,现在主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信息量,使教学信息由单向性向实时交流的双向性转变,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实施

美国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如资料查找、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而中国学者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且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整合?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和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新月异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进程,迅猛的信息化浪潮强有力地冲击着包括***治、经济、文化、教育、***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自然地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呢?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使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就此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在实际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2.教师的信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3.当前课堂教学模式还达不到整合要求。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教师教育理论与信息素养的培训

理念和技术是整合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加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因而,推行整合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所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在帮助教师打破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的同时,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教师少走弯路,多尝甜头。

2.重视教学设计,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模式

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下,用正确的语言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良好的整合模式。

3.构建教学资源信息网络

在网络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教与学提供了充分的资料来源。因而,在这里所提的构建教学信息网络,并不是指硬件条件的网络教室、校园网、城域网,而是基于硬件网络的,打破自我封锁,实现网上教育资源共享,并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发和建设教育资源,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体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它在目前仅仅是一个起步阶段,还将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我们要不断地关注新的信息技术的产生并把它及时地应用并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品课程有效整合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伴随课程改革的脚步悄然走进了课堂,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必将把思品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并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直观性赢得广大思品教师的青睐。

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得到***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再通过屏幕动静结合、***文并茂地再现形象和模拟原形,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具有其他直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能为学生接受感情熏陶、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情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主战场,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现谈点我对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粗浅看法。

一、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兴趣

在思品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时空观是机械的、死板的,而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时空观发生了变化,老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继续给学生以指导,是课堂的延伸。比如说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北京奥运会、四川汶川地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点击相关的***,这样就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跃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二、整合网上资源,保持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和整合网上资源以拓展学生视野。共享教学内容,让教育充满生活气息。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打破以往的教师满堂罐、牵着学生走的局面,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在讲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课前学生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有服饰、居住习惯、地域分布等,学生们一一道来,如数家珍,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下。 在讲授《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时,正值全国“两会”的召开 ,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收看中央电视台一套的“两会”直播节目(开闭幕式,审议***府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物权法》等),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的这一主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本课重点内容,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活跃了思维,课下积极搜寻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大为增强。《吃穿住话古今》教学中,学生们在课下通过网络搜寻到了比教材中更丰富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社会的进展,而且对于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信息技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了“足不出户,日行千里”的愉悦,他们主动将课堂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变课件为学件,激发学生兴趣

在思品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黑板到电脑多媒体课件,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在“教”的一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新世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这一步,教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而是考虑学生“怎么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再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所谓“会学习”不仅仅指能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各种感知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更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主建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的思想品德教育环境,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终生求知,主动学习的热情与能力。教师应先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支持材料的帮助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后以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学习成果,“课件”变成了“学件”,而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报刊杂志,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最后把知识点整合到“学件”中去,达到自主学习的最佳效果,这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四、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在思品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创设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使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具有倍增性和形象性,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采的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不再“窥豹一斑”、捉襟见肘。

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运用多媒体网络手段,不断引进新的教学信息、变换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营造“新鲜”的教学氛围,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兴奋起来,让学生有一点儿新鲜感,要求教师要善于“吸引”学生的目光,有时甚至还要适当玩一点儿“花样”,***文并茂、生动形象。我在准备《马路不是游戏场》这一课时,上网查找了一些交通事故画面,交通事故统计数字,交通标志***片等,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获得内心感受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交通事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从而唤起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五、网络处理信息,引起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运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而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笔者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超级画板

中***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110-02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s Research

WEN Quan-he1,2

(1. Laboratory Center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Softwar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s is one of the focus in the recent educational circles. This article is a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the theory research of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some own points of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uper sketchpad

近年来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下简称为“整合”)的理念提出之后,多方都在探索实践。

1 理论研究现状

1.1 关于整合内涵的研究

关于整合的内涵,尚在实践中探索,至今没有定论。我国教育界对整合的认识是多元化的。可以从以下角度分为两类:

1) 信息技术作为教和学的辅助工具

这种认识类似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本身无关。课程设置也不会考虑信息技术的因素。如:

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2]。这种界定,把整合理解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各环节,没有提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关系。

华南师大的李克东教授,把整合看作一种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3]。

2) 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

信息技术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表面上是两个互相***的事物。信息技术作为应用于教学的工具,如果仅仅停留在“工具”这一层面上,虽然是谨慎的,但可能也是保守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进课程教学、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4]。这是一个较早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较为完整的定义。其中就到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如: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 在这一过程中,所引发的结果无疑将是学科课程在功能结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与学方式和方法方面的整体变革[5]。这种提法更加明确了信息技术与学科在课程层面的结合。又如:所谓功能结构的变革是应更多地考虑综合类、校本类、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设置,从本质上体现出整合后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7]。两者都明确提出,不能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美国教育技术论坛的第三年度(2000年)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该报告指出,“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这是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较为系统的论述[8]。

实践说明,孤立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把信息技术单纯作为工具已经不能解决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课程设置正考虑信息技术的因素,从而加入信息技术的内容。

1.2 关于“整合”层次与阶段的研究

1.2.1 根据整合的侧重点划分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9]。根据信息技术的定位及其与课程的整合程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分为***开课、工具性整合和课程改革三个层次[10]。

1.2.2 根据整合的进展程度划分

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次:浅层次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深层次整合――在课程开发的时候,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11]。这些划分都可供我们参考。

2 实践现状

2.1 规模空前的研究项目的展开

整合,离不开信息技术工具。以数学为例,从幻灯片到PPT,又从PPT到动态几何软件,是一个大的飞跃。第一个动态几何软件《几何画板》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于1996年由人教社引进《几何画板》,十多年来,《几何画板》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成千上万的教师参与其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课件[12]。与此同时,我国也在自主研发动态几何软件。从《数学实验室(系列)》到《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国内同类软件中,《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之《超级画板》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

2002年,***基础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开启了“智能教育平台运用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课题,整合得到实质性的发展。特别是近5年来,《超级画板》逐步走进中小学数学课堂,在安徽合肥、湖北宜昌、山东济南等地建立了实验基地,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直接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上千所中学使用《超级画板》进行教学,师生反应良好,认为对数学教学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其规模之庞大,前所未有。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开发出大量的研究及教学资源。课程整合研究进入更深层次研究阶段。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结合,成为课程内容

新版的湘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安排了数学实验。编写教材时引入数学实验是整合的一个尝试。一部分实验直接进入正文内容,另一部分结合正文内容进行安排。并且提供对于正文内容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机会[14]。不约而同地,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A版教材也加入了用Microsoft的Excel解线性规则问题的内容[15]。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则有利用几何画板研究函数***像的内容。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结合,成为课程内容,真正意义上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实践。

3 问题思考

3.1 关于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国外做过专门的研究调查。美国一项规模最大的专题研究认为教学软件无助提高学习成绩 。我们不知道其研究细节,不便评论。诚然,不能一概而论,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也不应处处强调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学生创造性,或者更直接一点说对学生成绩提高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恐怕难以作量化的研究。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3.2 关于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问题

首先,使用信息技术不等于要抛弃传统的手段。提倡使用信息技术,不等于就要放弃传统的手段。其次,信息技术应该和传统优势互补,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有其优越性;使用信息技术不等于否定传统手段、放弃传统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与“道”值得我们三思而后行。

参考文献:

[1]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62&infoid=732.

[2] 唐文和, 刘向永.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 中国远程教育,2003(5).

[3] 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

[4] 王奕标. 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功能[J]. 网络科技时代教师版,2002(1).

[5] 张际平, 高丹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层面实质分析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3(7).

[6] 高***福.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 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03(11).

[7] 张际平, 高丹丹. 整合不是简单叠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分析[J]. 信息技术教育,2003(3).

[8] 王鹏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发展和现状[M]. 超级画板与数学新课程,科学出版社,2005.11.

[9] 马宁, 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

[10] 耿新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层次及整合点[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1] 曾祥霖, 张绍文.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

[12] 张景中. 数学机械化与教育技术[M].超级画板与数学新课程,科学出版社,2005.11.

[13] 张景中, 江春莲, 彭翕成. 《动态几何》课程的开设在数学教与学中的价值[J]. 数学教育学报,2007(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不同的时期赋予了不同的外延,特别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而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它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

一、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科课程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从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对学科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引发学科课程的变革,但是它却是学科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学习***,迫使人们改变传统的学科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性、创造性和合作性,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整合将现代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遵循的如下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要运用正确的教育前沿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2)针对性原则。不同的学习者对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课程对于学习者亦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应实施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3)有效性原则。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或叠加,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矩阵体系进行课程整合,须有效地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舞台,构建一个令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发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具有直观、科学、互动、艺术等特点。如果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能够把这四个特点与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整合,合理地安排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就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学生得以全面地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要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在信息获取、筛选和运用,同时,技术还是获得和加工信息的工具。实现课程整合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比作各学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在己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满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做终身学习者。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一个教师必须首先学习教学设计方法,并分析媒体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再整体考虑你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在设计和思考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如何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其次,要实现完美的整合,教师还必须具有相当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点、教法的变革等。

通常,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通过自己查找信息,进行自主与协作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形成闭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发展个性,这是整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理想结果之一。

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9

作者简介:刘玲,任教于河南省陕县第一职业高中。

成功的整合意味着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基本技能的机械训练的传递系统。通过整合,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而且能够培养真实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这些都说明,对于“整合”,关键是一个“融”字,而非“用”字。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的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这种“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如何更加正确地理解“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践中的“整合”常常出现以下误区:

1.在课程整合中混淆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导致了学生主体极端化的出现。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能有效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2. 课程整合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教学中从来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不能完全代替现实场景中的学习。有很多方

法可以提供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影视广播,***书馆等),有的教师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3.整合中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多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4.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

突出表现在课件制作方面。教师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结果是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教师练就了“鼠标手”,学生成了看客,黑板几乎成摆设。

5. 为了整合而整合

部分教师存在着课堂学***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重要误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自身规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三、 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因素

1.教师素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手段欠缺,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教师素质不高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2.学生素质

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因素之一。有些学生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来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并将其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最具有现实性的条件。

3.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还体现在其物质基础上,必须考虑物质条件,关注其物质水准。如硬件、软件、潜件建设等。

四.解决策略

1. 以人为本开展培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2. 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

学校资源库建设以整合知识化内容为核心,尽量做到素材的标准化,注重内容的完备性和科学性,适用于不同软件的使用。各类素材应该具备体积小、可移植性强的特点,以利于网上传播在不同的数字环境下使用,注重交互性与可操作性,适合开展实时的互动教学。

3. 科学评价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当今,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制高点。显而易见,教育信息化必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建设校园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等信息化环境。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语文课程理念、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对语文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学与教的方式都有重大的影响。

为了寻找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点,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向,我们必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整合的注意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最终是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重组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信息素养、协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得以综合发展。

二、整合要达成的目标

在语文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观点,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模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开发密切联系语文教科书的资源库。

1.通过实践,促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创设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情景和氛围,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出其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整合的注意点

1.应该把信息技术看成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并不是指技术与知识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将信息技术看成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Internet学习环境对语文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语文活动中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创建新型的学习型社会、创建全方位的学习环境,有力地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

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文课程的开发,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对语文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影响和作用,进而促进语文课程整体的变革。

2.整合前师生均需培训,整合中要循序渐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信息社会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整合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学生双方都有很大的关系。在课程整合中,要给教师充分的时间适应新的教法和教育观念,认识到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加强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培训,学习和研究网络环境下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掌握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利用一切手段去组织、去开发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语文资源为教学服务,并且能够在教学中设计真实生动的语文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中,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理解和探索语文知识的平台。

对于学生来说,整合课大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他们可能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这种学***验,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这种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课堂中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适应这种新型课堂,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和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只有师生具备了整合课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3.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改变。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并不是说取消教师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包含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整合课堂中,学生的自由度相当大,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世界里迷失,很可能难于把握课堂重点,将时间浪费在非课堂教学内容中,致使学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事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性地设计有关的课题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按照目标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学习。

4.注重整合的实效,把握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的平衡。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方式中,多媒体演示的网络走进语文课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最优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承担了多重角色,既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工具、协作交流的工具,又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探索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必须指出,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存在“度”的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过量,不能什么情况都依靠多媒体网络,学生可以自身完成的语文学习基本活动,不提倡采用信息技术代替完成。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增加,过量的信息无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新课改中我们需要信息技术,但决不可过度依赖它,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把握新型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一种平衡,以达到最佳的整合效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上仅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问题的初步探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才能避免盲目性,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合之路,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3]庄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和实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0篇

学习

耐磨材料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耐磨材料10篇,内容包括耐磨材料前十名,耐磨的材料排行榜。4、其它材料;铜、石墨、尼龙王、陶瓷。5、尤其氧化铝陶瓷为刚玉陶瓷耐磨效果好。6、氧化铝陶瓷分为高纯型与普通型两种。7、高纯型氧化铝陶瓷系Al2O3含量在99.9%以上

学习

学习体会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体会,内容包括学习党章最新体会,学习心得第7篇。促进和服务发展,是人民***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的讲话通篇贯穿着海南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这是我省各级******府的第一要务,也是***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协的开

学习

教师国培培训心得体会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国培培训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国培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国培计划2021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好多专家都说到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有个近90高龄专家甚至说写三十年的教案,不如写三年的反思。加强教学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听课教师

学习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3、光导纤维的成分是sio2,不是高分子,更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si做光电池。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普通玻璃是na2si

学习

安全检查报告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检查报告,内容包括安全检查报告模板,安全检查记录100篇。一、检查安全制度建设对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检查,发现备案存档工作较好,各制度健全,应急预案完整,演练可行,各项操作规程公布考核成果较好,制度得到落实,并在实践中

学习

大学英语教材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英语教材10篇,内容包括大学英语经典教材,大学生英语教材大全。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难度缺乏时代性。教材的难度取决于英语教学大纲。***颁布的最新大纲距离现在已超过十年,现行

学习

三农工作总结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三农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三农工作总结和计划,三农客户经理工作总结。二、积极完善工作,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为实现“三送”工作全覆盖常态化,我局“三送”工作队结合袁屋村所联系群众实际,积极联系农户,联系村干部一起到每户农户

学习

材料作文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材料作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作文素材论文十篇,大学论文作文范文10篇。在蒙学教育方面,为了体现知识灌输和积累的目的,所编的读物常常是涵盖了那个时代知识领域各个方面的材料的汇聚:历史地理、岁时节令、礼节风尚、人生哲理、处

学习

服务工作要点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服务工作要点,内容包括服务工作流程及具体实施方案,关于服务工作计划合集八篇。当前,加快服务业发展任务繁重,国内贸易行业管理千头万绪,促进系统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围绕促发展、保稳定、建队伍,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四大载

学习

新兴市场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新兴市场论文,内容包括新兴市场的论文,市场机遇与前景论文。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FSFDI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低,并且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流,而流向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的FDI数量较少

学习

光伏材料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光伏材料10篇,内容包括光伏的材料清单,光伏材料基础知识。

学习

高中物理教材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物理教材10篇,内容包括高中物理教材目录大全,高中物理教材推荐。二、深入挖掘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应将教材作为一个参照蓝本,并进行开发与创新,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需要,进行教材的重组改造。当前,高中物理新教材版

学习

硅材料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硅材料10篇,内容包括国内十大硅材料排名,硅材料发展参考文献。主办单位: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国家有机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9-4369国

学习

灭火消防安全演练总结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灭火消防安全演练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总结50字,消防演练灭火总结范文。五、组织分工(一)公司应急指挥部总指挥长:副总指挥:(二)参演组织及其成员1.灭火行动组2.疏散引导组3.通讯联络组4.医疗救护组5.警戒保卫组6.摄

学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10篇,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有哪些,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课程。为了实现《决定》提出的教育目标,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势在必行。这种课程衔接需要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互相衔接,以形成对

学习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0篇,内容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日志10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大全。(一)设计题目的改革以前兼职老师给的课程设计题目是多样化的,鉴于我院学生的基本条件,我们把课程设计的题目统一标准化了,传动方案也已经给定

学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范文。1、较高的人格素养。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

学习

法学课程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法学课程10篇,内容包括法学课程有哪些,法学课程问题大全。思考之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讲就是“注入式”吗?是不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占时多就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吗?我从参加工作至今,已听过很多本校或其他学

学习

计算机专业课程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程10篇,内容包括职高计算机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资料。

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新课程标准10篇,内容包括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全集,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篇目。(一)学生基础水平差距大,兼顾不同学生难度高。目前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非常重视,很多幼儿园,特别是城市的幼儿园大都设有识字类的课程。但由于不同

学习

室内设计课程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室内设计课程10篇,内容包括室内设计初步课程感想,大专室内设计课程。2.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思路(1)专业细分培养的课程模式室内设计专业又下分了不同的小专业,因而就业方向也存在差异,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及

学习

课程教育研究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课程教育研究10篇,内容包括最新的教育课程研究论文,课程教育研究征稿。一、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师都是由***设置的师范院校承担培养的,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相对应的。严格地说,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