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程篇1
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有: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形学、数字***像处理、计算机通讯原理、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网络计算、算法设计与分析、信息安全、应用密码学基础、信息对抗、移动计算、数论与有限域基础、人机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来源:文章屋网 .wzu)
计算机专业课程篇2
关键词:中职,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程,教学改革
1.前言
计算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靠着其的出现和发展,世界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地球村",并且仍在向前迈进。可以说,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是现如今的成功人士或者想得到成功的人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而计算机教程也逐渐深入到了教育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大学大专,还是小学中职。
中职在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的同时也逐步将脚步迈向了其他专业领域,就像英语教学一样,不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都必须学习不同程度的英语知识。计算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已经在中职学校里演变为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如同英语教学,计算机在教育方面也被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计算机专业教程,一个是非计算机专业教程。
二者相比较,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程显然处在落后的位置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待计算机普遍会有一种向往之情,因为在中职学生的眼睛里计算机是一个娱乐的器具。但是,一旦学生开始接触并且逐渐认识到所学内容时,大都学生都会有一种失望之情,因为基础课程里没有游戏、娱乐、交流,更多的是记忆、演算和编程。导致之后的进展缓慢,境地尴尬。
2.当前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2.1对待课程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计算机的教程可以追溯到小学,来到中职的学生基本都会对计算机略懂一二,更有很多自认为可以将电脑玩的很棒的学生。由于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多数教师会将以前学过的知识拿出来讲解,比如:最常见的Office软件、Word文档操作、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等。教师在尽量上满每一节课的同时忘却记了学生在之前接受的教育中已经学会了这些知识,"炒冷饭"、"新瓶装旧酒"的行为不会有利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的。
另外,学校方面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抱着"尽量"的态度,就是尽量让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尽量让计算机的课程节数安排的合理,尽量保证硬件设备齐全。校方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保障计算机教程的连续性和硬件安排。
2.2教材内容空洞,实用性弱
中职教育所接收的学生大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所以中职学校所采用的教材大多是自己编写的、更加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材。但是,计算机基础教程毕竟不是传统科目,被重视起来的时间也不够长,所以学校一般会采用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很少会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编写适合他们的教材。殊不知,这种没有足够应用实践性的教材会使学生的兴趣骤减,更不用说达到理想程度了。
2.3"填鸭式"教学,理论大于实践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知识都是为了操作而划定的。但是,现在中职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堂上,更多出现的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自已一个人操作的极其熟练,却不允许学生在讲课期间操作一下,直到规定时间内才准许学生操作的场景。
还有,教师通常会将操作流程讲解的较为明白,但是对于其他类型的题目并不予以涉及,这就会使学生陷入一个盲区,那就是一道题目只懂得一个解答过程,换一个方式之后就完全的不认识了。
3.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3.1找准定位,加强重视
想要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要学生、教师和校方找准自己的定位。
(1) 学生方面了解计算机的重要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会抱着玩的心态去学习,而且大多数人对于计算机都不会反感,所以教师和校领导要抓住学生这一心态,适时适当的灌输给学生"计算机很重要"的思想,并且在课上多讲解一些名人因计算机或者网络成名的故事,让大家意识到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必须学好计算机。
(2) 教师的授课态度要更加严谨、认真。计算机是通向未来成功道路的一块垫脚石,广大中职计算机教师决不能有些许马虎。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师对待课程认真是自己的分内事,而对待非计算机专业的教程,就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和踏实的授课,这不光是师德的体现,更是教学改变踏出的第一步。
(3) 校方支持改革,并给予足够的硬件设施。计算机教程除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外,还需要第三方的加入,那就是计算机。校方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保证计算机的数量和质量。另外,适当的增加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数量,并且不定时不定期的进行查课、听课,让学生和老师在潜意识里重视起来计算机课。
3.2组织专员编写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教师与课程的链接,计算机课也不例外。教材最重要的就是要合适、适用。如果非计算机专业所采用的教科书也使用计算机专业的书,显然有些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中职要编撰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专门教科书。这本书要更偏重于实际应用,尽量简化演算、计算的部分,挑选的例子也尽量围绕着学生熟识的人和事进行,最大程度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眼球,增加学生阅读、学习兴趣。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未来应用计算机也大多是作为使用工具的应用,所以教材就增加工具软件、信息查询等实用型知识的比重,争取让每一章节的知识都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用得到。比如:着重讲解Word文档使用、Excel表格软件使用、PPT制作、网页制作、程序编程等。类似于二进制之类的计算就尽量简化。
3.3教学过程做大于说,注重互动
因为中职在计算机课程上的设置本身就不是很难,大多知识学生在以前接受的教育中就有所涉猎,所以对待课堂的期待不是很大。教师这时若只是一味的灌输、教导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 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所以,与其苦口婆心的讲解,不如放开手来让学生自由探索。另外,尽量减少笔记内容,让一切的学习过程都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换句话说,就是尽可能增加上机时间,减少语言传授和笔记记忆。在大量的上机训练之后,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且会增加对于计算机课的期待。
在计算机课堂上,一个学生一台电脑的局势很容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距离感,教师在完成了示范之后一定要切记走到学生中间,单独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百分之百的予以解答,并且还可以紧接着学生的疑问提出另一个问题让学生考虑。
4.结束语
计算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职学校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加快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中职的计算机课堂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郝灵梅,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教学探索,2011(7)
[2] 王建芳,中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反思[J],科技风,2011(2)
[3] 高舒,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论[J],高教论坛,2011(11)
计算机专业课程篇3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目前状况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重在教室和实训室考试;考试形式常用“理论”和“实作”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现了“技工荒”,月薪三千难寻一个“数控技师”局面;打字速度相当快、办公自动化考证获得“优秀”等级,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知道公文规定格式。
以上新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摘要: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学习局限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教学脱离了职场工作环境,没能很好地和行业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这使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索专业课程考的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前景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就业”就是目标和生命,而受到行业亲睐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的学生。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其前景何在?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摘要:“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教工作会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摘要: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征,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动计算机专业全面、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和性,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人才,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1.改革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和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相违反,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摘要:“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关键,“岗位课程”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计算机专业方向来选择,体现专业特色。
“岗位课程”在选择时,要充分注重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征、任务和技能要求,恰当设置岗位课程,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在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布置上,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并对不同计算机专业文化课内容进行改革。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布置。例如摘要:愿意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学主要练习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形***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美术相关课程;愿意搞网站建设的学生还要学习外设维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平安等岗位课程。
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理论”和“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程度。
比如,上机实作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心得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把握上的不足和新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分层测试
首先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定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新问题和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目标,逐步推进,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阶段性目标。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心得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探究。比如,给出任务摘要:用VFP设计一个班级管理系统。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摘要:收集、整理班级资料;设计主窗口界面,用***形***像处理软件对窗口背景***片进行加工处理;录入模块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打印模块设计等等。
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沟通,Photoshop等课程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聪明,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和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4)因人施考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把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喜好喜好特长,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并进行考证,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5)学用结合
我们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正好我们学校有多媒体技术和应用专业,恰好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并且进行后期制作,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新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兴奋。
(6)职场环境测试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行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多媒体技术和应用专业,让学生到影视公司去参和现场拍摄、灯光布置、后期制作等;学习Photoshop时,到摄影楼去,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去电脑公司硬件当前发展现目前状况及价格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不同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3.改革考核形式
(1)一课一测,夯实基础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2)以实战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竞赛促学
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素质,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4)传帮带方式考核
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在各个班内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学生,比如机房的维护维修、校园网的管理等等。大胆启用传帮带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再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作为老师的助手,让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
(5)技能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四、课程考核改革成效
我校计算机专业从2007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按学生喜好将计算机专业分成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传媒和多媒体、动画制作六个方向。开设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岗位能力课。经过两年的试行,课程考核的改革初见成效摘要:学生就业时不但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书,还有多个标志自己专业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更有属于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还有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多方面的进步。学生就业供不应求,加上实习管理老师的努力工作,开创了我校就业的最好局面。
计算机专业课程篇4
关键词: 高职;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专业
中***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74-02
0 引言
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着眼点。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的某些课程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仍然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脱离了技能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本文主要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定位及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在多年专业改革的基础上,以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为例,给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能力递进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1 计算机网络专业现状和改革思路
1.1 专业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内容非常广,不仅涉及到网络和通信理论,在实践中还有硬件组网、网络工程及网络的维护等工作。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存在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校企合作不够等问题。
1.2 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课程开发是专业改革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以企业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环境为基础,设计教学化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教学化的工作环璋。课程体系开发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三步:首先是专业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毕业生等进行调研,确定毕业生岗位与就业方向,从而明确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构建课程体系。召开专家访谈会,归纳出网络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知识和能力要求,从而构建课程体系框架。最后是课程开发阶段,通过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的设计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
2 职业岗位分析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开发的首要问题是调查当地行业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了解岗位设置和岗位工作流程,从而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企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回访、网络调查等方式,归纳出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要求可以分为用网、管网和建网,对应的职业岗位有网络管理方向、网站开发维护方向和网络系统集成方向,如表1所示。
由此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中小型从事网络管理、网站开发、网络组建与网络系统集成等职业岗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系统知识,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及维护能力,熟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结构,掌握中小型网络建设技术,能从事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并能实现网站建设和网络编程的高端技能性专门人才。
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3.1 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 为了更好地贴近企业,我们邀请了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在岗位工作过程调研与典型工作过程归纳、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以企业中“网络组建安装”工作岗位为例,其主要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如下:
工作任务:①进行网络布线;②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③网络设备综合测试;④安装网络操作系统并配置服务器;⑤完成各客户端的安装调试。
对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①计算机网络知识、综合布线知识、电工基础知识。要求能制作各种网络接头,有基本的建筑施工布线和安全用电能力。②调试过交换路由设备,对常见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均可通过说明书***完成;对于网络故障能迅速定位与处理。③熟悉设备的调试命令与功能实现;掌握各种网络诊断工具的使用,如Sniffer、PC网络命令集等。④网络操作系统安装,IP地址规划与管理,完成Windows/Linux平台下网络服务器的配置(含FTP、DHCP、IIS、APACHE、DNS等)。⑤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对设备的调试命令与功能实现。
依次对专业的其它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形成各自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根据知识与能力要求,把相近要求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课程。
3.2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每个模块相对***,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形确定,根据模块专业方向,围绕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为支撑,以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网络技术应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对于专业课程,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可分为如下几个专业课程模块:网络管理模块、网站建设模块、网络组建与集成模块。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研究、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按照两大方向:一个方向是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管理与维护(偏硬方向),另一个方向是网站建设及网络环境下应用软件的编程(偏软方向),来设置核心专业课程,用“用网——管网——建网”这一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
3.2.1 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结构见表2。
3.2.2 实践课程体系 为了突出网络技术职业技能的培养,搭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如表3所示。
3.3 课程安排与课程开发 按照能力进阶规律,逐步递近,安排课程开设顺序。第一阶段是学习技术基础,主要以计算机组装以及认识计算机网络为主,学习网络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以网络设备使用为主。第三阶段培养综合能力,通过网络组建、服务器的配置及综合实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可灵活地进行创新。第四阶段是扩展能力培养,可看作是岗位适应训练,通常以顶岗实习为主。整个过程贯穿素质教育。
在课程开发阶段,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选择合适的任务载体,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
4 结束语
自2009年起,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行业调研及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本专业与联想天工网络西北分公司合作,按照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实施“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部分,两者交替进行。第一、二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第三学年,邀请企业老师授课,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总之,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注重课程开发来实现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处理好工、学、岗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地融入课程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邱清辉.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计算机专业课程篇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实践
中***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是我国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待于加强。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课程设计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并对其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进行一个完善的评价,其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1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目的
1.1 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加强。计算机老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都会对教学过程进行一个配套的设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本课程的配套综合实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课程设计,应该选择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综合性题目必定会接触到众多的知识点、课程以及相关领域,这就需要学生在对其相关内容的掌握基础之上,还要不断的对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拓展。
1.2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学生在面对教学课程设计时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对其问题进行清晰的思考,然后有步骤的解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环节,最后回过头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一个完整的验证,使其方法可行。与之同时,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都会计算机里的应用软件和算法进行使用,而这种使用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并且对学生的在计算机领域中的综合能力进行一个有效的培养。
而且,课程设计的实现过程,需要学生***地对计算机资料进行反复查阅,与此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在查阅的工程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进行问题的思考时,势必会对怎样解决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想法,其中就会涌现一些创新的想法,同时在创新能力上学生将会得到培养和提高,逐渐形成了***设计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环节
2.1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选题环节。在计算机教学中,选题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是首要环节,并且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制定题目时应该参考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来选择难以程度,既不能太简单而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又不能太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拓展设计目标,提出创新方案;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课程设计,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在选择题目时,教师应该结合课程选择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题目,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又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其兴趣也会对整个教学课程设计造成质量上的影响,教师在课程设计的选题环节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相关领域上对计算机的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提出相对比较新颖的教学课程设计题目,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的之前应该多于学生进行交流,并为学生计算机课程提出符合学生要求的题目,教师再对其提炼和丰富。
选定题目之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要求对设计好的课程进行大致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给学生传达此题目的实际意义,还要预想此课程题目能够在学生中达到怎样的一个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题目上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2.2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实施环节。教师应该在学生实施课程设计过程中全程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当学生面对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启发并且有目的的引导他们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为整个课程设计的实施安排好时间的分配。这里的课程设计所需要的时间分为课程设计开始与课程设计要求的课时。在进行实践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的一个提高,因此,我们所熟知的课程设计大都安排在学生学完理论知识课以后。如果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前,学生由于要备考,从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如果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在开学,那么就会造成因为学习时间较短而没有达到之前预想的效果。根据相关经验得出,教师应该在学期期末考试后进行课程设计,因为刚刚经历完期末考试的学生,思维会比较集中,在放假前进行课程设计所达到的效果将会非常好。在对于课程设计中一些非综合性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进行非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并且有目的的让学生对还未授课到的内容进行自学。因此,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激发,还能够保证在以后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有充足的课时可以运用。如果课程设计的课时不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2.3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验收环节。教师在最后都会对学生课程设计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这个环节就是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验收环节。在学生实现了计算机课程设计题目的算法后,教师在对其算法进行可以科学的测试,并且还要向学生公布其测试的指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这个环节能够保证教师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试评价,并且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研究和创新进行鼓励。比如学生在对特征进行检测和匹配的时候,教师给出了roc曲线,并要求学生合理的使用专业的测试***像集合与测试方法,并对其的面积及特征的正确匹配率进行计算,由此来对学生进行测试后的优缺点的一个客观评价,并鼓励学生使用新算法。
教师应该实行一种额外加分制度,对于那些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优秀解决方法的同学进行鼓励与额外的加分。然后,教师将学生课程设计出来的结果以及老师所给的评价与得分都在网上予以公布,并对所有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排名。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有些学生因为偷懒而去抄袭其他同学的结果,起到一个相互监督的作用,并且有效的保证了课程设计的延续性,并提高了学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 结语
当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研究型教学思路,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加强课程设计,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以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课程设计框架,开展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同时还要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设计题目的兴趣,增加解决问题的渠道,以及执行客观的课程设计评价指标,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同时,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教师给出设计题目的工程背景或现实应用意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学生们可以通过统一的测试标准和平台客观评价自己的课程设计结果,使课程设计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申杰.计算机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6:66-68,82.
计算机专业课程篇6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质量,硬件课程
0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使得高等教育也在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随之而来的是显性的教育质量下滑。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显要因素,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在“填鸭式”的授课环境中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对教师课堂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够透彻掌握,通常只能达到一个基本理解或是不挂科的程度[1]。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2]。
1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特点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例如“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等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知道计算机是如何构成的,而且知道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对之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必备的应用技能。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则主要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这类课程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3-4],采用讲授的授课模式,学生往往会感到课堂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对分课堂在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对分课堂的提出
综合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并进行折中,提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5]。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一半的课堂时间由教师进行讲授,即仍然采用传统讲授模式,而另一半时间则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完成学习过程[6]。与传统课堂相类似,对分课堂仍然是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前,学生学习在后。对分课堂又类似讨论式课堂,强调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鼓励自主性学习。
2.2对分课堂在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鉴于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原理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尝试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硬件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的做法是,将课程内容的讲授环节与讨论环节错开,分别安排在不同的两次课程中。在前一次课程中由教师主导,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与导读;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个性化吸收,并完成作业;再下一次课堂上,先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以讨论的方式完成相互答疑、查漏补缺;讨论环节后,再由老师对学生讨论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且归纳、梳理、总结整个教学内容,从而完成一次对分课堂。另一方面,我们也尝试了实施新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评价模式改为过程式考核,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程度。过程考核模式采取: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出勤的形式。学生通过平时完成作业,可以获得一定的基础成绩,对于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优质的、有创造性的作业而获得较高的基础成绩。通过这种强调过程化的新的考核方式,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完成精彩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我们在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信息员反馈、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意见。总结评价意见,大多数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较大的认可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教学有明显提高。
3结语
对分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通过采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反映良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同时,由于对分课堂的自由讨论与答疑解惑等教学环节,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墨杰,刘海峰,钟莉,等.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方法与对策[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33(3):84-86.
[2]曲如,李晗,刘悦,等.基于DEA方法的学生有效努力程度的评价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6):1-4.
[3]田原嫄,崔凯,张海波,等.计算机数控理论及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3):91-95.
[4]于涛,鲁敏,石志标,等.毕业设计环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33(4):85-87.
[5]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计算机专业课程篇7
近年来,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有的文献中也叫做“基于任务学习”。这种学习模式通过在真实的环境中设置学习活动,让学习者完成真实任务,以此来达到学习相关知识的目的。所以这种学习模式是基于任务驱动的[1]。这种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者的主动性,调整和重组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完成任务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因此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基于竞赛任务驱动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体,通过将所教知识任务化以及让学生参加竞赛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具体到计算机教学中,采用竞赛式教学法,就是通过构建竞赛式教学平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竞赛环节,安排竞赛对手,随机产生竞赛团队让学生参与竞赛挑战。同时依赖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创设竞争情境,让学生自己推销自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learning简称TBL)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主旨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完成设定的任务来学习新的内容,提倡的是“做中学”的理念[3]。到了1980年代,在印度进行的由Prabhu主持了一个交际法实验,该实验让学生通过学习各种的交际任务来完成学习,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由于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的首次提出并在教学中实践中首次应用都是由Prab完成的,因此Prab被认为是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创始人。国内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而其盛行的一大领域是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北京景山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高级教师郭善渡对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着深入的研究,认为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称其为“单刀直入法”或“黑箱方法”[5]。当前国内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和应用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其产生厌学情绪,并形成由“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国度,有效提升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本研究以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来提升学生素质的社会需求为主旨,通过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竞赛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索一种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及学生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探讨具体教学流程和实施策略,验证其在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行的可行性,为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经验;同时对该教学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等特征进行实验验证。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人员包括研究者(即任课教师)和学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如下:研究者,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和学生,行动的实践者和参与性观察者。本次行动研究面向软件11(1、2)班和网络11班的学生,三个班共97人,软件11(1、2)班为实验班,网络11为对照班。
(2)行动研究的时间安排。本研究从2012年4月开始,至2015年3月结束,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竞赛任务,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封闭型任务到开放型任务。教师通过在平时教学中的观察以及对学生成绩的分析,探讨不同类型任务及不同的实施策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反思、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实验基于软件工程学院的一体化教室,课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配备有实验软硬件环境的实习的机器。教师则采用用多媒体教学演示、现场实例示范、教学广播、网络化提交作业和资源共享等教学方式。所收集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及大量的实际案例、各省级及部级的竞赛题目等。具体实施过程可。
四、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本课题负责人及其他参与人员都从事高职高专教育多年。在具体教学中都以***文件为指导,将任务驱动、竞赛教学、课程教学改革等三者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深入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及价值如下: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主动地探究学习,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2)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计算机专业课程篇8
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队伍的支撑,就目前状况看,无论国内环境,还是国际趋势,对IT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增长趋势,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各高校每年有大量的学生选择计算机应用及其相关专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专科。因此,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在专科教学中的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2 专科教育的特点
(1) 培养目标
专科旨在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既不能像本科教育一样注意知识的纵深发展和理论研究,也不能像培训机构一样只讲授实践技能,而忽略理论基础。否则,学生毕业后要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要么只会操作,不会思考,没有上升空间.
(2) 知识结构
专科教育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比较侧重“WHAT TO DO”和“HOW TO DO”,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而本科则比较侧重“WHAT”和“WHY”,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
(3) 学生特点
专科学生思想活跃,以实践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对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双师型”教师倍受青睐。此外,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3 计算机教育的特点
(1) 工具性
在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经常以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条理及细节,突出了计算机的“学科”性而淡化了计算机特有的“工具性”。
(2) 实践性
计算机学科强调实践,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需要将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非传统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
(3)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计算机教学要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必须尽可能追随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授和介绍一些新科技、新知识,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先进技术,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前沿的东西。
4 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知识的殿堂,就会产生一种饶有兴味的感受,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忍受。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VISUAL BASIC语言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该语言的实用性、易学性特点,并给学生演示用该语言编写好的程序,使学生亲自感受计算机的本领。演示用该语言编写的游戏程序(如扫雷)、动画设计程序等,让学生对此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思维活跃起来,并开始思考怎样实现,并渴望马上去学习并掌握这些技能。
(2) 重视实践教学
针对专科知识结构的特点,要一改过去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记得多而练得少的局面,鼓励学生多动手,在“操作中学习如何做”,学以致用。往往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入手,甚至有些学生不敢动手,有问题也羞于开口求助,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和赞扬学生,特别是针对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在提问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如“回答的很好”、“非常正确”等,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3) 引进生活实例,人性化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就会使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而引进一些生活实例,不仅能提高课程的生动性,还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学中,可以将网络互连设备比作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网络上传输的信号就像夏天的冰淇淋,传的远就会“融”的快,而放大器则相当于沿途的“冰箱”,可以把快要融了的冰淇淋“冻上”即放大信号,继续传输到更远的距离;而中继器则相当于“冰箱+模子”,将融掉的冰淇淋恢复原状并冻住,即将失真的信号整合并传输到更远。
通过这样的实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并照顾了不同基础的学生,使得全班同学都能理解。
(4) 互动式教学
针对较易理解的内容,可采取个别学生讲授,大家一起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学生可在讨论中使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从中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一边学习一边掌握,吸取其他同学好的做法,并强化认识和记忆。据学生反映,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加强理解,学会思考,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信心。
(5) 引入新知识
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所授课程的特点,适当地增加新知识、新技术,以补充教材知识陈旧的不足。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迅速,而教材势必跟不上其变化,这就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来弥补这个不足,使得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但要注意结合专科教学特点,“宜广不宜深”。
5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专科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以具体实践为重点,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强化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计算机专业课程篇9
>>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浅谈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构建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模式的探讨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探讨应用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设置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探讨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讨 关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探讨 基于“实践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开发的探讨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丁丽萍,王永吉.计算机取证的相关法律技术问题研究.软件学报,2005,16(2):260~274
4钱桂琼,杨泽明.许榕生.计算机取证的研究与设计.计算机工程,2002,28(6):56~58
5赵小敏,陈庆章.计算机取证的研究现状和展望.计算机安全,2003,10:23~25
计算机专业课程篇10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新技术手段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使得计算机专业逐渐发展成最受欢迎的专业课程。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确保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全面衔接。理论上来说,采取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继而实现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目的。
1高校计算机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来说,在实施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减少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导致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1.1认识程度不高
数据库课程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重点课程,其对于提升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顺利实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数据库课程发展的时间不长,而且该课程仅体现在考查课程上,导致众多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数据库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数据库课程综合考核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没有按照规定对相应实验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只是依靠书本进行知识点摘抄,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了解。加上数课程本身属于一项综合课程,其中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不仅仅包括数据库相关知识,还涉及软件开发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加强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了解程度,借以保证学生计算机专业学习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认识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学生计算机专业素质涵养,对计算机专业发展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1.2设计选题不合理
在进行数据库课程教学之前,需要按照规定进行数据库选题,借以提升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兴趣。但是目前在实施数据库课程之前,并没有按照规定实施数据库选题,造成数据库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这不仅仅影响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还会造成高校计算机专业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3课程考核管理存在问题
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按照数据库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但是由于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存在问题,导致数据库考核管理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学生数据库课程考核效果。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相比较,数据库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设置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体系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考核系统,避免在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是目前在实施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时,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导致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课程考核管理制度与实际要求的贴合性,而且传统的数据库考核只是对学生进行提问,不能发挥学生主观性特点,造成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了解不足,对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2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
2.1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科技发展的栋梁,且肩负着科技兴国的重任,为此应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数据库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付了事反映了学生浮躁的学习态度,也体现了此学校当前的学习风气,暴露了学科教师不严谨的科研态度。为此,学校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研与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严谨科学的态度会为其将来的工作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规范课程管理
在进行数据库课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数据库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根据相应了解制定针对性课程管理措施。除此之外,在进行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任务,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解决相关问题,这不仅仅能够保证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相关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保证数据库课程管理的规范性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阶段性数据库设计来说,需要教师度学生阶段性数据库设计成果进行验收,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处理,并按照更新结果组织学生答辩。学生在完成相应答辩后,需要教师按照学生答辩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在提升教学对学生知识素养了解程度的同时,提升学生自身对数据库知识点的描述能力。从数据库课程规范管理过程中,了解到按照规定的顺序实施数据库课程规范管理,不仅仅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数据库课程专业知识时的问题,对于提升学生对数据库专业知识的了解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3构建科学的考核方式
理论上来说,每个学生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考核过程中,所选取的考核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必须按照学生所选取的题目制定考核内容,避免在数据库课程考核过程中出现问题,从根本的角度上提升数据库课程考核效果。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考核之前,需要按照学生对该课程所掌握的知识点制定考核目标。为保证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相关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制定分级别考核制度,并按照考核制度流程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明确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知识点掌握程度。除此之外,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数据库课程知识点提问,确保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相关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结语
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在规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注重学科的严谨性与创新性,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进而也可以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数据库课程的开展,人们已经总结了很多经验,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部分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此,教师应采取适当策略,并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以更好地实现数据库的规范化教学,以便为其他的课程设计也提供更多的经验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志强.***学院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VF)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计算机专业课程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