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创新10篇

体制创新篇1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成立重庆市创新驱动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建立长效工作协调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形成部门分工协作,区县、园区联动的推进机制;各级***、***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尽快制订完善相关配套***策,进一步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决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重庆市科技顾问团专家的作用,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重大科技成果评价、科技资源配置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

保障科技经费投入。健全和完善财***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市级和区县财***科技经费支出比例实现法定增长要求,并根据财***增收状况保持持续增长。市、区县本级财***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支出比例不得低于1.5%和1%。各级***府要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有关科研平台、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创新财***科技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股权投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资金导向和杠杆作用。

深化项目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开发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平台,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储备、指南、申报、立项、验收一体化、规范化管理。试行科技计划项目后补助制度,加大项目审计和监督机制,确保财***科技投入专款专用。加强项目、资金等关键环节监管,实行科研项目资金信息公开制度,市级科研项目资金均应在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公开管理办法、申报指南、审批程序等。建立财务审计验收、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科技报告制度,财***性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应按规定提交科技报告并作为对项目承担者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对区县、园区科技考核在实绩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把实施科技创新工作业绩作为******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估、使用的重要依据,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考核有力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制度。各区县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任务,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对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的区县、部门、园区,市委、市***府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

体制创新篇2

一、改革财务体制,强化财务管理

对公司财务体制进行全面、深入改革,建立起机构精简、权责明确、核算规范、管理突出的科学财务体系。

(一)机构调整

成立财务总监领导下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将管理职能与核算职能分开,使财务管理中心侧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侧重实际核算。为了能从源头加强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心特设“价格室”,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和完善价格标准,进行日常价格审核,参与合同评审。在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下,下属子公司等机构的财务部门由集团公司统一派驻。

(二)人员管理及考评体系

1.建立竞聘上岗机制。采取“考试考核、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竞聘形式,对陕鼓集团全体财务人员实行统一上岗,“不拘一格降人才”。既为好企业选择优秀人才、优秀人才选择好企业提供了开放式通道,也为企业储备了一批后备队伍。

2.实行全员委派制。实行“会计委派制、定期轮岗制、末尾淘汰制、梯队储备制”的财务人员管理机制。财务管理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由集团公司统一领导,集团公司下属各子公司财务人员由集团公司统一委派,受集团公司和所在单位的双层领导。

3.强化人员考评体系。建立了财会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工作质量考核体系和个人业绩档案,对财会人员的德、能、勤、绩诸方面实行量化管理。①实施财务人员绩效考评机制。第一,建立工作责任逐级负责制;第二,制定了财会人员绩效考评实施办法。②建立工作质量考核体系。通过制定和实施财会人员工作质量考核办法,建立从下属各子公司到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再到财务总监的财务线工作质量考核体系,对财务人员量化考核,做到月有记录,年有考评,并建立业绩档案。

(三)制度建设

1.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约束机制,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在集团公司范围内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健全预算编制、控制、分析及考核体系,并建立财务预算定期逐级报告制度,运用“内部责任报告”方法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偏差,为实现公司生产经营目标提供良好的保证。同时,将预算责任目标纳入公司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即纳入预算执行单位日常工作质量考核及年度承包指标,并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到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以及个人,建立奖优罚劣、成本质量否决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创造潜能,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体系。

2.实施资金授权管理。①计划内资金支出授权管理。对计划内各项资金支出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按程序规范操作”。月份资金收支计划内各项资金支出方案由各单位(部门)提出并报财务管理中心综合平衡,财务管理中心制定月份资金收支计划方案,经财务总监批准后下发执行。各单位(部门)安排的资金支出必须控制在月份资金收支计划内;确因特殊情况超出资金支出计划的,一律按照计划外资金支出的审批程序予以办理。②计划外资金支出授权管理。严格控制未列入资金收支计划的各项支出,根据计划外各项资金支出项目的金额、用途等实行“分级审核、一级审批”管理,即资金支出单位提出申请,经财务管理中心、财务总监核准后,由总经理审批。③对外投资、抵押及担保授权管理。集团公司各成员企业的对外投资、抵押及担保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根据对外投资、抵押及担保金额的大小,分别由总经理、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④建立资金审批和执行责任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完善资金管理责任制度,实行资金授权管理办法,建立资金审批责任制,对于计划内及计划外资金支出,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的制度。对违反上述有关规定的,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实行资金统一结算。通过建立资金结算系统,将企业集团资金集中,减少资金周转环节,降低资金结算成本和使用成本,从源头管理“资金流向与流量”。对集团范围内的资金采用“集中管理、分别开户、分户核算”原则在集团公司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进行资金结算,形成资金池,调节集团公司成员企业资金余缺。通过资金管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4.强化报账审核制度。为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集团公司会计核算中心对派驻各子公司财务机构的会计资料实施报账审核制度。会计核算中心报账审核员根据业务职责,对子公司的现金凭证、银行凭证、转账凭证等相关会计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审核所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审批权限和程序的规范性等。

5.实行记账。对集团公司下属非***核算生产车间、辅助车间、职能处室以及运输处、子校、物业公司等分离单位的收支进行记账。

二、开辟银企合作新模式,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为强化资金管理,减少资金周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公司开辟银行专柜结算业务,开创银企合作新模式,使陕鼓首次实现了零距离结算。银企合作新模式在公司起到了示范作用:①公司对保险业务也公开进行了招标,以保险范围扩大、费用降低、***策优惠、服务优质为标准,选择大而强的保险公司,通过保企合作,实现有效防范风险与降低风险成本的目标。②对公司车辆用油也公开进行了招标,争取最优质服务,降低用油成本。③对物资采取比价采购,公开招标,通过各类物资供应链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达到优化存货管理,使存货效益与存货成本实现最佳结合,使存货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同时达到最低,有些物资已实现零库存。

三、加大资本运营力度,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资本运营方面,根据被投资单位经济效益评价及拟投资单位投资前景分析,对资产进行有效整合。①通过投资效益分析,将2200万元股权投资溢价转让,获得投资收益143万元。②为拓宽公司在冶金行业的市场份额,同时获取投资收益,积极参与重庆钢铁设计院股份制改造,联合发起设立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③积极寻求参与金融业资本运营,实现企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获取更多的投资回报。④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积极探索以吸引外资扩充技术实力,吸收民间资本扩充市场资源,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机制等,运用多种途径实现产权多元化和资产重组,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战略调整和业务整合,把陕鼓建成国内一流、外向高效的动力装备产业集团。

四、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规避信用交易风险

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经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以解决企业信用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建立以“企业信用标识制度为核心、信用评价技术为支撑、信用信息系统为载体、有效运行模式为保证”的企业信用体系。

对公司本身及所有用户,根据以往信用状况,分类确定合理的信用***策,核定信用标准、确定信用条件和收账***策,并结合客户资信与货款回收状况,制定《客户资信管理制度》、《货款回收责任分析诊断办法》、《催收货款管理考核办法》等制度。通过完善的信用管理,达到以标准化代码识别不同客户信用等级,确定企业的购销***策,对应收账款实施有效管理,使企业的坏账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从源头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五、建立预警反应系统,从源头上防范经营风险

“财务预警快速反应系统”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体制创新篇3

摘要国家创新系统作为提升一国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敏感时期,发展国家创新系统也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在构建国家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对象分层构权法,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给予评价,并与各国创新系统绩效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绩效评价熵值法

进入21世纪,人类已悄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越来越成为决定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家创新系统作为提升一国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近年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引导下,我国在完善国家创新系统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但要客观了解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目前的发展状况,则需要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在对各国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合理化建议。

1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1.1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含义

绩效原为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概念。鲍曼和穆特威德鲁将绩效分为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他们指出,行为是人们工作时的所作所为,这些行为对个人或组织效率具有积极或者消极作用;结果是因为绩效而改变的人或事的状态或者条件,有益于或者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绩效的含义可包含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可理解为行为主体实现目标的能动性,客观方面可理解为目标的实现效果。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绩效应包含系统对创新的支持能力和创新实际效果两方面的含义。

1.2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含义,本文在参考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将指标分为创新支持能力和创新效果两类,第二层则将指标细分为6类,第三层再分解到34项具体指标上。具体指标为:

1.2.1创新支持能力类指标

(1)资金投入能力。全社会R&D投入总额、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例、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R&D投入比例、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比例、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企业技术引进吸收投入比、***府R&D投入占财***收入比例、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收入比例、基础设施投资额。

(2)人力资源投入能力。研究人员总数、研究人员总数占社会劳动力总量比例、硕士以上研究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比例。

(3)创新环境服务能力。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产学研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技术中介组织营业额、基础设施使用率、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完善程度、创新***策执行力。

1.2.2创新效果类指标

(1)科技成果。专利授权量、每万名研究人员专利授权量、国内外数量、每万名研究人员国内外数量、三系统收录论文数量、每万名研究人员三系统收录论文数量。

(2)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率、国内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外技术贸易额。

(3)经济结构优化效果。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GDP单位能耗、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万元GDP废气排放量、万元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由于资金投入能力和人力资源投入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着国家创新系统对创新的支持能力的强弱,在这两方面投入越大意味着创新产出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良好的创新服务环境可以保证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技术扩散和全社会创新成本的降低,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创新支持能力类指标主要包含资金投入能力、人力资源投入能力和创新环境服务能力三方面内容。

创新效果还可分为科技和经济成果两方面,其中经济成果由包含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效果两项内容。评价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效果不但要看科技成果的产出数量,而且要关注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科技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效果。因此,本文将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效果纳入创新成果类指标中。

2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的设计特点和评价需要,本文采用算术加权平均法构建评价模型。权值的确定采用对象分层构权法,底部指标层的权值采用熵值法确定,中间层各指标分类之间,由于在重要性上无明显差异,因而权值的确定采用直接构权法,对同一大类之下的小类指标分配相同的权重。设某一指标分类下共有m项指标,评价对象有n个,则采用熵值法确定该指标分类下各指标权值的具体方法为:

(1)指标数据标准化。采用以下公式:

yij=*×100+1

其中,xij代表第j号评价对象的第i项指标值,yij代表指标标准化数值。上式末尾“+1”是为了保证后续运用熵值法计算时不出现自然对数真数为“0”的无意义情况。

(2)将标准化数据转化为比重值Pij。计算公式为:

pij=*

(3)计算各指标熵值ei。计算公式为:

ei=-K*PijlnPij,其中K=*

(4)推算权重wi。计算公式为:

w′i=1-ei,wi=*

得到了各指标分类下不同指标相对上一层指标分类的权重后,即可逐层运用算术加权平均方法得到各评价对象的评价值。

设评价体系中共有h个指标分类,每个类别中的指标数目为m(h),评价对象有n个;第j号评价对象中,第k号指标分类下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为ykij,该项指标相对上层指标分类的权重为wki,第j号评价对象的评价值为zj。具体评价模型为:

zj=**wkiykij

3国内外国家创新系统绩效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波兰和我国为评价对象。由于,受数据来源限制,上述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在作国际比较时,不能达到数据的完整和统一,因此,本文在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数据的情况下,整理出7项指标及其数据(见表1),用于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

运用上述评价模型,经过数值计算得到中国的综合评价值为19.97,在上述8个国家中排名第六。排名第一的是美国,综合评价值为67.73;第二为韩国,综合评价值为50.50,第三为日本,综合评价值为50.06;第四为英国,综合评价值为32.32;第五为德国,综合评价值为31.69;第七为西班牙,综合评价值为17.93;第八为波兰,综合评价值为11.56。

从以上结果中可以发现,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的评价值较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这一差距不但体现在创新支持能力上,也体现在创新效果上。可以看出,我国R&D经费支出及占GDP百分比均较低,只有“研究人员人数”一项数值较大,但研究人员占社会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仍很低,且人员绝对数量大也并未引起创新效果的提升,“每万名研究人员中三系统收录科技论文数”和“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两项指标在被选的国家中均表现最差,“每万名研究人员专利授权量”也排名倒数第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3.1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企业对技术创新不重视,造成创新投入不足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企业已逐步成为了R&D活动的资金投入主体,如2007年,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额占全社会R&D经费总额的比例已超过70%,但我国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仍显不够积极。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总体小于销售收入的1%,而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达到3%。同时我国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资金投入也不足,消化吸收资金比平均在1:0.07,而日本、韩国的该项数据都在1:5~1:8之间。由此而产生了我国企业对跨国公司技术的高度依赖,大多数企业利润微薄,缺乏加大创新投入的能力。另外,行******不力、民事赔偿不足、地方保护主义和腐败等因素,导致了我国目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强,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我国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

3.2产学研缺乏协同,科技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造成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率不高

我国现存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均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配置,严重阻碍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尚未吸收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指标,大学和科研机构往往只重视自己的学术地位,缺乏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力。另一方面,企业也缺乏参与科研机构和大学承担的国家科研任务的渠道,难以保持产学研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再者,公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尚遗留较为浓厚的行***机关烙印,机制不够灵活,创新意识不强,而因缺乏***策和法律支持,民办中介机构又受到限制,使得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务难以有效开展,造成整体中介服务能力不强。

3.3教育投入不足,人才培养体制僵化,造成创新人才缺乏

我国目前教育投入不足,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是2.16%,而1995年世界平均财***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水平是5.2%。教育的长期低水平投入,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僵化,高校缺乏办学自,因而教育系统难以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3.4社会文化不符合创新要求,造成全社会创新氛围不浓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庸思想盛行,人们多安于现状,思想保守。此外,传统文化突出上下贵贱的等级观念,造成人们唯上是从,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策建议

我国应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的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有关***策和法规,以此促进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主要措施应包括:

4.1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府应加快建立以法人财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以***法人财产制度为基础成为自主经营、自主创新、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加大知识产权方面***策的执行力度,扶持和加强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强化研发活动的资金支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向有条件的创新项目发放贷款,扩大融资渠道和数量,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充实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4.2促进产学研合作交流

各创新主体之间应采用合作研究、重大任务引导等方式交流信息、共享人才和基础设施、实现功能互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益性研究机构,加大对转制的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投入。改变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科研人员薪资发放制度,促使科研人员更加致力于技术创新研究。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国际交流活动,支持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究中心。

4.3壮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应改革公办中介机构管理体制,在中介服务领域引入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策法规体系,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和扶持骨干科技中介机构,把培训作为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出明确要求,增强中介机构的专业化的服务水平。

4.4改革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机制

改变目前教育投入预算模式,加大财***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办学,并给予相关的***策支持。完善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到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创造创新人才顺利成长并脱颖而出的优良环境。制定吸引高级人才的优惠***策,充分全球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

4.5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从中西文化的精华中提炼创新文化内涵,树立现代创新价值观,大力倡导创新促进发展的理念,弘扬学术民主,培养科研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培育既竞争又合作的现代团队精神,加强国际交流,在竞争中实现中外优秀文化的融合,形成促进创新的良好国际文化环境。(转自:科技创业月刊)

参考文献

1杨青.投资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2008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王海燕.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2001(4)

4贾建闯,金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

体制创新篇4

创新系统有两种,一种是自组织创新系统,一种是他组织创新系统。自组织创新系统是指不依靠外部指令,系统按照逻辑和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形成有序结构,自然地产生出某种成果。

一般来说,诸如牛顿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等,都是自组织系统的原创性成果。而他组织系统则是缺乏内在逻辑,依靠外部指令“嵌入”进行模仿、复制形成的组织。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技术创新系统是建立在君主专制控制之下,依靠外部指令“嵌入”而得以建立和形成的他组织系统,从创新价值取向、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创新过程、成果使用等,均受到君主专制权力“嵌入”指令的严密控制,创新行为、功能与结构基本上是靠外部组织力实施并体现出来的。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创新成果“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来说,创新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巩固皇权、向皇帝邀宠,而不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文明进步;创新主体并不是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也不是创新者的兴趣和爱好驱使,而是一些缺乏理论素养的民间工匠或宫廷宦官受“嵌入”指令的驱使;创新方式也不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实验或求证,而是一种“无心插柳”的副产品,如指南针是在为皇家建造宫殿、修筑坟墓测风水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火药是在宫廷御医为皇帝炼制长生不老“仙丹”时产生的。

这种他组织创新系统,“嵌入”的是国家强力的权威性和组织力,依靠“嵌入”的他组织完全垄断的各种创新要素与资源,是创新得以有效的“集成”与“速成”。除了“四大发明”这样的成果外,中国的瓷器、丝绸等,都是这种他组织的举国体制的创新系统产物。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侵入中国,对中国的经济和资源大肆掠夺,国家的实力衰弱,权威性和组织力退化,中国传统的他组织“嵌入”式创新系统崩溃,而自组织的创新系统又得不到建立,导致中国无法产生像样的创新性产品,这就是自18世纪开始以后的近300年中,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创新性成果大量涌现,而中国没有贡献任何创新成果的原因所在。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高度集权的中央***府又为他组织的“嵌入”注入了新的强力权威和组织力,举国体制才产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成果。

体制创新篇5

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实践中,我市经济总量和投资总量大幅增长,开始进入较快发展时期。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4.04亿元,增长1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4.65亿元,增长23.6%;财***收入提前3年实现“十一五”翻番目标,总收入达到14.25亿元,地方财***收入达到6.82亿元,分别增长30.9%、3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1元,分别增长20.5%和29.8%。

当前,商洛市需要通过体制创新解决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投资环境和项目建设环境保障尚不尽人意。二是科技力量薄弱。三是人才相对匮乏。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五是开发与保护矛盾比较突出。

一、通过体制创新,适应宏观***策调整要求,继续推动矿产建材主导产业加快发展

2008年,全市矿产建材产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占五大产业增加值的28%,矿产产业的支柱地位日益显现。要按照“抓大限小,扶优扶强”的思路,推动矿产业由传统的采掘业向深加工延伸,由以采选为主向采选―深加工一体化开发转变,提高资源就地转化利用率,推动矿产建材产业由散、小、弱生产向集约化开发转变,构筑商洛新材料工业链。

二、通过体制创新,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和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突破发展氛围

首先,要加强项目策划,完善项目工作“四个一”机制,即:建立项目生成机制;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强化项目推进机制;落实工作激励机制。

其次,要加强招商引资,打造优质投资环境。管理部门要严格推行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工作机构或***务中心,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务公开、责任追究等制度,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对投资环境进行多时段、全方位动态管理,培育和建立投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三、通过体制创新,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使科技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一是组建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联盟,培育和聚集研究创新力量。围绕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扩大市场作文章,推进绿色特色产业发展。二是支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培育一批创新成果,解决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难题。三是支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把创新的成果变成新的产业。四是支持建设一批科技产业园或科技示范园。

四、通过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一是综合利用***策、资金、激励等方面的优势,吸引高层次人才、优势产业人才和特色经济人才。二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激发人才活力的分配激励机制。三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

五、通过体制创新,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要全面落实各项优惠***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二是要全力抓好企业家培训工作,着力打造一流的企业家队伍。三是要加强银企合作,缓解企业贷款难问题,切实发挥新成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的作用。四是要全力推进“扶小工程”,选择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壮大总量、积攒后劲。五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扩充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工作,以创业促就业工作。

六、通过体制创新,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努力构建和谐商洛

要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节约并

体制创新篇6

对于一项正式的制度安排而言,制度供给的成本至少包括:(1)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2)消除旧制度的费用;(3)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4)制度变革及其变迁造成的损失;(5)实施成本;(6)随机成本[3](P130)。

此外,制度创新还受到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戴维斯和诺斯认为,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治、集团利益冲突和社会科学的局限性、国家的生存危机等制约着***府的制度创新行为。戴维?菲尼在他的制度供求分析模型中提出了制度供给外生变量,主要包括“宪法秩序、现在制度安排、现有知识积累、规范准则、公众态度、上层决策的预期收益等”[4](P155)。

二、当前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创新成本分析

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经济国际化的客观需要,但中央***府处于对诸社会稳定与***治稳定的偏好,过多考虑了影响***府制度供给能力和意愿的成本因素,使得***府主导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创新迟迟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些成本主要包括:

1、规划设计成本。这是指用于探索、硏究、设计、选择新制度安排的成本。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即规划设计问题。新的税制设计决不能简单将其合二为一或相互靠拢,而应该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遵循公平税负与促进平等竞争、统一税收优惠与规范税制、国际惯例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各方面通盘考虑,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所得税法,尽力做到财***收入、外商投资与地方***府利益的稳定与均衡。为此,就必须认真研究、设计制度创新的道路、模式和制度规范,支付较高的设计成本。此外,对于世界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税收优惠***策和较低的企业所得税制的移植和借鉴,也必须支付信息费用和研究费用,这些费用对于微观主体来说也相当高昂。我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且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准备,现已初步规划设计好两税合并草案,只待提交人大审议通过。

2、制度变迁的实施成本。改革的实施成本包括公众的反对成本、协调成本、组织成本、试错成本、监督执行成本等。目前中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方向仍旧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也就是取消、简化各种所得税方面的优惠,从而扩大税基,在此基础上按照产业和地区来给予优惠。但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已经成立的外资企业怎么办?过渡期是3年或5年还是按企业的经营期限算?其中可能发生的规避行为怎么办?需要昂贵的学习成本和试错成本。况且我国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既是为了弥补我国投资环境的不足,也是为了矫正对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优惠待遇所造成的不公平。时至今日,***府对国有企业明补暗补的情况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缺乏制度基础,如果取消对外企的所得税优惠,内外资企业在税率上是完全平等了,却可能造成实际上更大、更长远的不平等,必然引起外资企业的反对。这就需要***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对失益者进行适当的补偿,这些补偿费用形成***府需要支付的制度变迁反对成本。

3、制度变迁的机会成本。制度变迁的机会成本是选择一种制度而放弃另一种制度所必须放弃的收益,这种成本是决定改革取舍的重要依据。我国1991年开始实施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是与国际接轨的,在很多制度设计方面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践证明其方向是正确的,取得过较大收益的。有据资料反映,目前在华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5万家,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50家在华投资,其中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超过30家。新的税制的建立有可能是以牺牲旧制度为代价的。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基本取消按照内资、外资来制定税收优惠***策,转而实行行业性的税收优惠***策,很可能会普遍性提高外资企业税负,从而导致外商投资增长的减速;同时,由于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55%左右,外资企业税负提高,可能会引起外贸增长速度下降。研究税制创新的机会成本要求我们做出的是这样一种选择,即通过价值对比,挑选一种具有更高价值的制度而放弃价值低的制度。

4、新旧制度摩擦成本。新制度的建立总是不可避免地会使有些人蒙受损失,而不是在没有任何人受损的情况下使另一些人受益。新制度的受益者很可能就是旧制度的受害者,既得利益集团会拼命反对制度创新,形成新旧制度摩擦成本。现阶段,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创新面临较大压力,主要是既得利益者通过种种手段来维护这些低效的或过时的制度,使得制度创新需要支付的摩擦成本很高。表现为:跨国公司集团不愿轻易放弃已经享受的多年优惠***策,上书游说中央,要求“取消对外资企业优惠***策应有一个5到10年的过渡期”[5];国内相关部门和东部沿海地区地方***府,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似乎取消了这些制度就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一般来讲,需求型诱制性制度创新比***府主导型强制性制度创新产生的摩擦成本要小。但是,当旧制度非被取代不可时,摩擦成本再高也是要付出的,因为付出的高代价可能会产生预期高收益,这一道理完全适用于企业所得税制创新。

5、制度创新的时滞成本。所谓制度安排的时滞性,是指在新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之间存在一个时间间隔。即新的制度供给要滞后于新的制度需求的出现。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和社会阶段,由于社会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适应某一阶段或某一社会情境的制度安排必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失去作用,新的社会情境便需要新的制度安排,而由于人的认知能力、制度“发明”需要时间及新制度的启动存在时间间隔等因素,新制度不可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同步调适,因此,制度安排的时滞性是必然的。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没有重要的社会变革,所以制度的安排会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而展开,时滞性问题表现得不是很明显,而在一个多变的社会如目前我国的转型社会中,由于整个社会结构都需要调整,因此旧有制度明显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新制度的产生和有效施行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当前我国制度安排中的时滞性便显得更为明显。这一点对于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创新而言,也同样适用。

三、制约我国当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创新的外部环境分析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过程中,影响我国***府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创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宪法秩序。宪法秩序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宪法和基本***治、经济、法律制度,它也被称为制度环境。宪法秩序通常规定了一国的具体经济制度的总体性质和可能的发展空间,因此,它也决定了制度变迁可能的选择空间。如果一种可能的新制度模式可以有效地获得潜在的外部利润,但这种制度模式超出了一国宪法秩序规定的选择空间,此时,制度变迁或者被迫选择较为低效率的非最优模式,或者去努力改变宪法秩序本身。无论走到哪一条道路上去,对于制度变迁过程来讲,都不可能是最有效率的道路,亦即是成本比较高的道路。这样,一种宪法秩序规定的选择空间的大小就对制度变迁过程的成本产生了影响。2004年,中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例子就说明了宪法秩序与制度变迁成本的相互关系。2004年宪法修正案草案把境外资本纳入了宪法保护范围,对于外资企业的发展而言,这是重大的制度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为外商企业的发展和整个企业制度的变迁开辟了广阔的新空间,我国要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会适当考虑外资企业利益,可能会降低新税制实施后外资企业需要支付的变革成本。

2、人们的知识积累程度和认知程度。正如拉坦所言,我们拥有社会科学知识越多,我们设计和实施制度变迁就会更有成效。人们对知识的积累程度和认知社会的程度越高,对经济生活和经济过程现状及未来趋势的把握越准确清晰,就越容易以较小的成本设计出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和调整,反之亦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的认知程度和知识积累往往和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在许多情况下,制度变迁只需要将别人已经在实行并行之有效的制度学习借鉴过来,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适当的改造和本地化,就可以低得多的成本完成制度变迁的规划设计任务。就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改革和创新而言,只要我们对于当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并存的弊端厉害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对于我国当前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机遇和挑战把握越准确清晰,就越容易以较小的成本设计出制度变迁的道路、模式和制度规范。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税收优惠***策和较低的企业所得税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正和调整,也能以较小的成本完成新税制的规划设计工作。

3、现存制度安排。根据诺斯等人的“路径依赖”理论,在制度创新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形成“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即制度变迁一旦确定在某一方向上,其自我强化机制的作用会使制度变迁在既定的方向上持续发展。因此,“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6](P1)。一方面,原有的初始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另一方面,现存制度安排会形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或一种既得利益格局,而既得利益集团会增加制度变迁的谈判费用,造成制度变迁阻力。实际上正是由于路径依赖的惯性使得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创新迟迟不能实现。首先,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在特殊的税收优惠***策,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都保持了高速增长,成效显著,***府容易被现存制度安排的绩效所误导,害怕或者不忍心变革原有的制度安排,认为只要沿着前一轮变迁的路径继续往前走,就会不断完善制度;其次,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后,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将有所提高,这对外商投资企业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对东部沿海外向型经济地区而言意味着外资增长速度和对外贸易增长的速度的减缓;对某些***府部门以及涉外工作人员而言意味着***绩(收益)的减少,必然会反对新的制度安排。

4、非正式约束。制度创新是经济主体追求外部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结果。只有当经济主体对一项制度的安排和结构的预期成本少于预期收益时,一项制度安排才会被创新。而经济主体对制度的成本-收益的看法,则要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因为人们是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获得最大化收益的,而意识形态通过改变经济主体的偏好体系,对成本和收益的值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从随机观察中可以发现,个人在成本-收益计算中仅以获得更多的尊严作为利益取向的行为模式是广泛存在的”[7](P60)长期以来,国人普遍存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外资的拉动”的惯性思维。但现实情况是,中国目前真正缺少的并不是资金,而是投资机会。银行有十几万亿人民币的储蓄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因为竞争的不平等,总额超过3万亿人民币的外资享有了“超国民待遇”的投资机会。由于税收***策的不平等,居然出现了数额巨大的“假外资”。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的另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外资的到来将带来技术进步。但不久前商务部对外经济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却披露了一个相当惊人的事实:“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结果是核心技术缺乏症!”以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并没有变成现实。由此可见,非正式规则改变的滞后程度已经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创新需求形成了矛盾和冲突,这种正式制度创新需求与非正式制度不协调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必然加大制度变迁的成本,延缓新税制的实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成本与创新收益的比较关系是制度创新能否发生的关键。所以,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进行任何类型的制度创新,除了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创新收益(选择收益尽可能大的制度创新)之外,都必须同时尽可能减少制度创新成本付出。如果可供选择的创新方案无法避免有人受损,创新面临利益受损者的抵制乃至反对,那么就应该采取某些适当的补偿办法,使利益受损者的损失限于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使之相信制度创新将最终增加他们的利益。这样,这些人就可能缓解其对制度创新的抵制态度,甚至加入支持创新的行列。就此次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而言,54家享受超“国民待遇”的跨国公司不愿承担税制创新的成本,上书***反对新税改;一些相关部门和部分地方***府由于担心调高跨国公司企业所得税后影响FDI的进入,影响***绩、GDP增长,也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持保留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府一定要遵循成本-收益分析的基本原则,统筹考虑税制变革利弊得失,协调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使改革带来的风险和负面效应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齐雁冰。所得税并轨阻力来自内部54家外企反对新税改?[[EB/OL]]。北京青年报电子版。2005年01月15日

[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A].科斯、阿尔钦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5][齐雁冰。所得税并轨阻力来自内部54家外企反对新税改?[[EB/OL]].北京青年报电子版。2005年01月15日

[6]诺思(著)。陈郁。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7]诺思(著)。陈郁。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关键字】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制度创新;成本;分析

【摘要】我国现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造成的两税并存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各行为主体对如何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存在不同看法革。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成本分析方法,对两税合并***策迟迟不能推行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制度供给成本是影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创新的固有因素,而宪法秩序等外部环境也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国家断定统一税制的成本过高,从而延缓了新税制的推行。

Abstract:Theincomeinstitutionofchina‘shomeandforeignenterpriseisfacingoutstandingproblem.Eachbehaviorcorpushavedifferentviewpointsonhowtounifythetaxsystem.ThistextmakesuseofthecostanalysismethodofNewInstitutionEconomicstofindoutthereasonwhythecombinationoftheincomesystembetweenChina’shomeandforeignenterpriseisslowandwhyitcan'tbeputinintopractice.quickly.ThistextalsoassertthatthecostistheinteriorfactorsofChina‘sincometaxsysteminnovationofit’shomeandforeignenterprise,whiletheexteriorsystemenvironmentsuchasConstitutionorderhasgreatinfluenceonchina‘sincometaxsysteminnovationofit’shomeandforeignenterprise.Thecentralgovernmentthinksthatthecostofthetaxsysteminnovationishigh,anddeferthenewtaxsystemcombination.

体制创新篇7

关键词:行***管理;体制改革;***府管理;创新

一、加快行***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推进以***府转型为重点的行***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行***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是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3、行***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

环境。

二、深化行***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1、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和瓶颈,行***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

2、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这与***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矛盾。我们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期,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同时,由于财力有限,***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能逐步增加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只能逐步加快步伐。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对***府的要求和期望值形成了反差。同时,人民群众不仅要参与改革,也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希望尽快获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就要求在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群众参与改革,又要教育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府管理由以行***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的方式向主要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间接管理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更新***府管理理念,彻底抛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官本位的思想,实现由***府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其次,要改变运用行***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做法,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加快法治***府建设,全面实行依法行***。再次,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

三、加快行***体制改革,促进***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推进***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层次和行***机构改革,***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当然提供公共产品并不等于自己去生产);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者,“人民创造财富,***府创造环境”;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要明晰***府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决策的事情应严格由他们决策,***府不应“越俎代庖”。凡是应该由***府承担的事情,***府责无旁贷,不能“缺位”。针对当前***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调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各级***府要有意识地做到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包办企业决策,不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同时,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精神,探索新的行***管理体制架构,以解决层次、层级过多的问题,推进行***审批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2、推进与行***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在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如财***税收改革、***府投资体制改革等。在财***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打造公共服务型***府的要求,应建立、健全公共财***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府与地方各级***府之间的财***责权。

四、延续传统文明,推进***府文化创新

1、倡导***府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府文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不断更新***府管理思想,突出时代意识、民族特色、社会价值,建立社会成员参与监督行***决策和管理的机制,建设廉洁、高效、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为核心内容的现代行***文化。

体制创新篇8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土地财产权;金融;创新

[中***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139-05

城乡一体化是20世纪80年末我国在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通过体制改革和***策调整,促进城乡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构建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城乡融合,以制度融合推动市场融合,通过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开放互动、产业发展关联密切、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无缝对接、城乡空间布局合理,使城市和农村居民在***治权利、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大体趋于相同。

一、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内涵

体制是指维持国家、社会和区域运行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法律。组织体系是组织机构,制度是指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机制是指客观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组织、联系的方式和要素发挥作用的方式。经济运行机制是指经济在内在力量的推动下用一定的方式使经济主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实现效率和公平。体制决定机制,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机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要把城市和乡村放在平等的地位,并充分考虑农业的弱质性和公益性,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纠正体制和***策上的城市偏向,破除旧有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形成平等、开放、融合、功能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体制创新为前提,促进机制的形成与功能的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创新重在城乡制度的统一,使农民在财***、户籍、土地、金融服务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运行机制是在制度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制度融合实现市场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二元结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二元结构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但是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究其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

(一)我国二元结构的形成与特点

城乡二元结构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属于典型的二元结构国家。我国的二元结构形成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落后,1952年工业净产值占工农业净产值的比重为25.3%,工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只有6%,不但经济贫穷落后,而且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以及朝鲜战争和的压力,能否迅速发展经济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当时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达被当作国家富强的标志,由此国家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但是发展重工业需要巨大的资金,钱从哪里来?当时的苏联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成功实现工业化,给了我国强烈的示范效应。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复制了苏联模式,国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城乡二元体制,主要通过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农业集中生产、统购统销和户籍管理等形成了一系列城乡关系的制度与***策,这些制度构成了一个互相支撑、互为补充的完整的刚性制度体系,这就是我国计划经济体系的形成,这套经济体系确保了农业对工业、农村对城市长期而巨大的贡献。特别是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口,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进而演化为与户籍紧密相连的二元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等制度安排,催生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制度,造就了今天我国最大的结构失衡、最大的社会不公和最大的发展问题。

我国的二元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它是制度变迁的产物。由于我国的二元结构内生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制度,所以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这些制度和***策阻碍了我国“三农”的发展,导致城乡分离和分割的局面日益加深。其次,它是“双二元结构”。我国的二元结构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又包括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表现为:(1)两种不同的户籍制度。户口在性质上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民被登记为农业户口,城镇居民被登记为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不能自由转换为非农业户口。(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我国资源由行***配置而不是市场配置。比如,很长时间内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投入,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3)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享受不同的社会待遇和发展机会。在一个国家内,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农民仍然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城乡公共资源不能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能均等享受,城乡生产要素不能平等交换,我国城乡分割的程度和影响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

(二)我国二元结构的深化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这种二元结构在制度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下得以续存和强化。有学者把改革开放前因***府行***干预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称之为“行***主导型的二元结构”,把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资源重新积聚所带来的城乡断裂称为“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由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特点和市场竞争加强,进一步加剧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加速了农村要素向城市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加剧了本来就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具体表现在:第一,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2014年,中国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90%,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却只有54%,而且还包括在城镇就业和生活却没有城市户口的2.6亿农民工,城乡融合速度远远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很大一部分人不能充分分享工业化带来的好处。第二,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改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1978-1984年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此后,随着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农民收入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了1989年的绝对负增长,此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至今仍在3倍以上。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突出。第三,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和工业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农业和农村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迅速向工业和城市集聚。一是土地要素。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从农村征用了大量土地,虽然征地补偿在逐年提高,但仍然大大低于土地市场价格,而且土地征用和转让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大都用到了城市和工业。二是劳动力要素。常年有2.6亿农民外出打工,其中1.6亿进城打工,近年来虽然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在逐年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也在逐步扩大,但与城市职工工资和企业利润收益相比,农民工的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农民进城打工留给城里的“剩余价值”是巨大的。三是资金要素。农民和农业积累的资金转为存款大量流入城市和工业,而农业农村发展严重缺乏资金支持,农民普遍贷款难,贷款成本高。可以说,要素交换的不平等是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也是城乡利益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因此,单纯依靠工业化的自发力量不仅不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反而加剧二元结构的发展。事实上我国凸显的“三农”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不断累积深化的结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四)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稳定物价、稳定社会、保障国家安全、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承担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社会效益高但比较经济效益低,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一是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和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是保障农产品供给、保护农民利益、平衡工农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途径。对待农产品价格上涨要有宽容度,不能单纯从城市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二是各级财***对农业要加大投入力度,突出投入重点。增加对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良种培育、动物防***体系、规模化养殖、农产品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策性农业保险等的投入;财***支持的重点不仅要继续支持提高农产品产量,还要支持农业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以改善农业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一个高成本的发展阶段,种粮比较效益低,种粮积极性不高,要进一步从增加规模、提高标准、扩大范围等方面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提高粮食主产区的收入水平,增强种粮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保障粮食安全。

体制创新篇9

 

转变传统种业观念

 

目前,很多人存在惯性思维,将农 作物种业当做传统的种植业来对待,这十分不妥。

 

种业是农业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服务。但是,种业又与传统农业有根本性不同,这是种业作为一个***产业存在的原因。种子的功用不是拿来食用的,而是用来生产的。正因如此,种业的产品管理、商业模式、产品标准、质量要求和定价机制,都与传统种植业不同。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应当有与 之地位相匹配的作物种业。 因此,不论 从种业自身发展,还是保证粮食安全和 农产品有效供给、 应对国际竞争来说, 都需要发展现代种业。

 

建设现代种业,首先必须***思想、转变观念,用现代产业理念认识现代作物种业,而不能用传统种植业的方法来认识。要按照种业发展的规律,来规划种业发展和制定相关***策;要按照现代产业的特点,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设计种业商业模式,使我国新品种的创制、生产,能够在适宜商业模式运行,使生产者和客户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

 

推进育种科技体制改革

 

从发展现代作物种业的角度来看,我国育种科技体制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当前中国涉及到的种子科研,不论是人才、投入还是设施等科技创新资源,约80%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尽管种业研究中众多的基础性和前沿研究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重要作用,但企业应该是种子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其次,科研单位从事育种的研究力量分散。目前涉农科研院所和大学,普遍将农作物育种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这导致出现大量科研人员各自为战,低水平交叉重复的现象。

 

再次,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从事育种的科研院所,一方面申请国家科研经费从事种子研究,一方面又从事种子经营。这就造成研究开发与生产经营混合,市场风险低,造成院所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不平等。

 

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商 业化育种方面, 科教单位要逐步退出。 也就是说,终端产品导向的研发要归于 企业,企业是主体;要把科技体制改革 与中国种子产业的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在基础 研究及前沿技术研究上发挥其不可替 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则要采取有效措 施做大做强种子企业,进行重组调整,真正培养出“育繁推一体化”的大企业。 我们可以依托现有的具有活力、管理制 度比较完善的、已经建立良好现代企业 制度的企业作为母体进行培育,并通过 ***策引导,使其加大投入,增强科研能力建设。

 

在下决心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同 时,必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二者缺一不可。另外,二者关系需要 协调理顺。 改革的过程绝不能削弱中国 种业科研,而是要进一步加强。此外,决不能因为改革向社会转嫁负担,切实保 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中国种子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从投入、研发机构、设施再到人才,都存在突出问题。

 

首先,企业研发投入太少。 没有投 入, 企业是无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 据统计, 我国销售额超过 1000 万的种 子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大约只有国外企业的三分之一。 同时,中国种子企业普遍缺乏自己的研发机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有部分企业迈出了尝试的步伐,但是还远远不够。 此外,种子企业缺少必要的从事种业研究的科研设施,研发人才队伍也十分薄弱。

 

另一方面,中国种子企业呈现“小而全”的态势。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已有相关***策来进行管理,例如提高种子企业准入门槛等。但即便如此,2008年,中符合规定的种子企业还有7600家,这些企业一年的销售额之和约500亿元。与此相对,孟山都公司2011年的销售额达85亿美元(约535亿元人民币)。

 

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在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时,本身就会受到先天的制约。发达国家和跨国种业发展历程表明,兼并重组是种子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良好的种业发展环境

 

我国种子市场不够健全,缺乏全国 统一的市场环境。

 

据调查显示,现在一个农作物新品 种的推广面积十分有限。 由于受行***体 制和补贴***策的影响,区域封闭的现象 十分普遍,这其实是一种地方保护。

 

中国要想建立和发展现代种业产业,必须要打破地区壁垒,同时在补贴***策上,应该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对优良品种进行跨地区的一体化补贴。此外,***府审定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市场或用户缺乏在种子审定上的发言权。从供求关系之“求”的方面来说,种子产品好不好,应该由市场来“审定”:如果好,大家就买,反之则不买;从“供”的方面,生产者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一旦种子品质出现问题,生产者要承担法律责任和赔偿义务。

 

此外,***府审定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市场或用户缺乏在种子审定上的发言权。从供求关系之“求”的方面来说,种子产品好不好,应该由市场来“审定”:如果好,大家就买,反之则不买;从“供”的方面,生产者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一旦种子品质出现问题,生产者要承担法律责任和赔偿义务。

 

因此,在种子的新品种管理上,国家需要有严格的规定和良好的规范,但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除此之外,国家对种业发展缺少系统扶持。 发展现代种业,主体是企业。 现阶段,中国的种子企业非常弱小,所以需要从财***、社会资本、金融等多方面来扶持其发展。

 

同时,发展现代种业应该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并进行必要的宣传。使大家要关心种业、重视种业,为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正确认识种业的国际竞争

 

当前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但我们对 待竞争应该有平常心。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 加入了全球化过程,同时也是全球化过 程的受益者。

 

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年产量已达5.7亿吨。占世界谷年产量的四分之一。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用种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用种国。 因此,国外种子

 

企业进入中国参与竞争是必然的。

 

我们需要看到,能进入中国种子市场的国外种子企业, 一定有它的技术、资本、产品、经营管理的优势所在。 从育种思路、实验材料、繁种、推广、服务等方面,国外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中国激烈的种业市场竞争,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如此多的外国种业企业进入中国, 是否会影响中国种业的安全?这种担心是必要的。 同时,在开放的现代种业市场竞争条件下,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种子产业的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 当前,生物技术快速发展,新一代的育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进入商业化应用。 目前,分子育种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技术并大量使用,使育种效率大幅度提升、 周期大幅度缩短。 这就要求我们,如果不在科研投入方 面下大力气, 很有可能会导致与国外种 子企业技术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体制创新篇10

水的流量(指水量大小和时空分布)、流态(指流速、流势和水位)、流质(指污染物、泥沙浓度与盐度等)以及生态效应构成了水的自然属性,也构成了水资源的本质内涵。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必然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变化,而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时空分布状况又会对人类的用水行为与社会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水平。处于社会发展中心的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水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与水资源和水环境具有绝对依存关系,处于“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链条的中心位置。人是社会的主宰,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治水史,也是一部水环境变迁史。为水而战不仅发生在原始部落或村庄,也发生于国家之间。区域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支撑,人和社会处于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约束之下,人类的生产生活在消耗水资源的同时也会对当地的水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彰显了“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当水资源日渐紧缺的时候,水的商品属性开始显现,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价值得到***府与个人的重视,国家开始对水资源与水环境实行管理,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便是水资源开始从无偿使用逐步转变为有偿使用,国家开始运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人类趋利避害的生物选择性和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贪婪本性,使得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使水污染的“公地悲剧”重复上演。与传统社会的水问题相比,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的当代社会水问题已经演化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灾害加剧、水生态退化”的综合性水问题。水问题的转变也使得现行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我国面临的水问题。水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水问题产生和水危机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5]。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由于现行法规的协调性不够,实际工作中流域管理机构无法承担流域综合管理的职责,因而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在体制、机制上依然存在的“条块分割、区域分割”现象,水利部门与环保部门在水污染防治职能方面分工不明确是其集中体现。水文、水量、水环境等方面信息共享的巨大难度,以及水管理决策过程中利益相关方参与严重不足的现实,使得现行的、自上而下的、以行***命令为特征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制正在经受市场经济的挑战。事实上,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考虑,只有在尊重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公共资源属性、商品价值属性的基础上,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出发点,从“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的多重关系出发,构建文化伦理为先导、社会广泛参与为特征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蕴含的水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功能,通过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探索解决我国复杂多样的水问题的新途径。

2制度建设与创新

2.1水文化伦理的软规则建设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其资源属性与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被掠夺和占用。掠夺性开发水资源,不加节制的用水行为和习惯以及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模式,尽管也受到了来自道德与社会舆论的谴责,但保护水资源的声音常常被经济发展的浪潮所吞没。不少地方***府忽视水资源约束条件与水环境容量的承载极限,引进“投资少、见效快、获利多”,但“高耗水、高污染”的低端项目,为了当代的发展而牺牲子孙利益的水伦理道德失范的事例屡见不鲜,彰显了强化水文化伦理软规则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水文化伦理软规则在水资源保护中主要体现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意识、道德、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从现实情况来看,水文化与水伦理道德的失范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病”,并逐渐被人们漠视或忽视。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无论何种原因伤害了其他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必然受到社会道德与舆论的谴责。但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情况则大相径庭。如果有人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占用水域,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引起足够的社会反响或产生较大的社会危害,恐怕很少有人会出面干预,大多数人都会置若罔闻或视而不见,相关的职能部门也不会主动制止或惩罚。这是水伦理道德失范的典型例证,也从一个方面形象地说明了强化水文化与水伦理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种习以为常的水资源认识理念、水资源利用价值观的迷失、全民节水意识淡薄等社会问题才是导致当前水危机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保护与管理领域的“软肋”,是造成当前我国水危机愈演愈烈又难以根治的社会原因。因此,必须通过水资源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的手段,强化文化伦理软规则建设,改变社会意识领域对水的认识危机,重塑社会对水资源的尊重与敬畏,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使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自然观深入人心,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伦理价值观,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才可能成为国人持久有效的集体共识。2.2法规管理的硬制度建设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利己主义盛行、文化道德失范等人与社会的因素是导致水危机的直接原因,而管理法规不严、管理职能错位、管理制度缺失等则是促使总量有限的水资源与承载能力相对较弱的水环境演变为水危机的又一推手。从***府职能部门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现状来看,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是隶属两个不同层次的管理,分属诸多的管理部门。这些不同的管理部门有着不同的管理理念与内涵,使得本来密切关联的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管理被人为地划归到不同的行***管理部门,降低了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管理的效率。除了行***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之外,当前与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相关联的公共***策、法规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硬伤”,如,水资源与水环境自然资源属性与公共资源属性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与管理,水管理中的水权、水价等关键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中央与地方、不同行业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合力尚未发挥应有的优势,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的措施在一些重要考核与涉水项目审批等环节并未实现联动。因此,要尽快强化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中的法规、体制、机制、***策等硬规则,以强有力法规制度约束人与社会掠夺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不道德行为,并以强有力的法规制度保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中的“三条红线”不被突破。2.3公众参与意识和行为的引导水资源与水环境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利与生活质量,但在人与社会的认知层面,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是***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殊不知,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可能就缺少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太湖“零点行动”与“三江三湖”的治理成效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可以说,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而重塑“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更需要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行动。通过推广普及生态道德文化课,加强水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构建水文化、水伦理、水道德引领下的人与社会积极参与的、自律式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模式,构建“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石。2.4管理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建设2010—2012年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已经完成,公报数据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我国江河湖泊的基本情况,使人们掌握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状,摸清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了解了水利行业建设状况,为我国建立国家水信息平台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笔者认为,应在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开展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建设,如以立法形式开展水资源动态监测与年度调查,构建一系列相对完善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构建以3S集成技术为依托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平台,尽快实现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手段与技术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利用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搭建不同区域、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涉水相关部门共建共享的水资源与水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并借助这个现代化的高技术平台,实现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管理、监测等实时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更好地让公众参与和监督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技术飞跃。实际上,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是谋划水利长远发展思路的需要,是科学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一,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重要依托,有利于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结语

体制创新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体制创新10篇

学习

读书月活动总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读书月活动总结,内容包括读书月活动总结1000字,读书月活动总结话术。二、此次活动涉范围广泛从活动对象上看,第五支部的所有***员都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且写了读书心得和读后感。读书就要得其精华,每个人认真读书,把自己的想法、

学习

班会活动总结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班会活动总结,内容包括班会活动总结万能模板,班会总结活动效果。班会目的;为加强我班学风建设,提升我班学习态度,使同学们由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营造出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学习气氛。培养诚信守实的新一代沈理工大学生。班

学习

科技创新基金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创新基金10篇,内容包括金鹰科技创新基金,富国科技创新基金。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确认与计量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府补助,对***府补助的定义为:“***府补助是指企业从***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

学习

技术创新管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技术创新管理10篇,内容包括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的管理方法。主办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672-7312国内刊号:61-1414/N邮发代号

学习

科技与创新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与创新10篇,内容包括科技创新创意文章,科技与创新方面的文章。科技创新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任何一种活动都是在一定文化氛围中形成并在特定文化驱动下而不断演绎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

学习

资料管理实训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资料管理实训总结,内容包括资料管理实训总结1000字,资料管理专业技能实训总结。料,追踪其动态,分析总结现有培训***策效果,提出改进咨询意见;完成人事部长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明确了培训主管的主要工作职责后,还需要了解和掌握

学习

养猪调查报告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养猪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养猪市场调查报告范文,养猪调查方案的内容模板。2.调查地点:山西省文水县南安镇***村3.调查对象:加入养殖小区的养殖农户4.调查方法:以实际考察加上问卷的方式协同完成一、主要经验做法面对近几年生猪价

学习

协同创新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协同创新10篇,内容包括协同创新的方案,协同创新的例子。微软前首席技术官内森?梅尔沃德创建的高智公司团队是一个了不起的互补型团队。他把背景迥异的人聚在一起,让他们“为了乐趣和利益”共同努力来解决重要问题。如何让发展

学习

开拓创新精神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开拓创新精神10篇,内容包括开拓创新精神新闻报道,开拓创新意识100条。由结果推知原因,先假设后验证等,都属于逆向思维。它在人的思维反应中是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发明创造和知识创新的根本思想源泉。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先假设所需

学习

企业文化创新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文化创新10篇,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创新的做法,企业文化创新观。从上述历程中不难发现:科技中心转移的取向是有***的思想、宽松的环境、对人才、技术、资金有吸引力的区域。为什么近现代的科技***绕过了曾经有过辉煌巅峰时期

学习

创新低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创新低10篇,内容包括创历史新低,融资创新低。低碳环保当先锋在众多的参展企业中,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已经成为最大的看点之一。各家参展商不仅带来了各自的代表新产品,而且始终贯彻展会一直以来引导的低碳环保、科技创新、可持

学习

传承与创新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传承与创新10篇,内容包括传承与创新关系,传承与创新的现状。Keywords:traditionaldwellings;inheritance;innovation中***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51-031引子“建筑学是地区

学习

科学创新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创新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学创新论文,科学创新论文2000字。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不等于各因素简

学习

指数基金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指数基金10篇,内容包括指数基金常识大全,指数基金骗局。牛市买指数“牛市买指数”似乎成了股市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每一次的反弹中,指数基金以其高度地模拟追踪标的指数,为投资者带来高于市场的平均回报。截至6月30日,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