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篇1
摘 要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需要发展创新文化,形成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全面认识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创新文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创新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探索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 龙江精神 创新文化 科技创新 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任何一种活动都是在一定文化氛围中形成并在特定文化驱动下而不断演绎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美国硅谷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及温州的区域创新能力无一不与其区域文化密切相关,“新教徒精神”“温州精神”这些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我省自建国以来,形成了以“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为代表的“龙江精神”,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一、创新文化的内涵体系
创新文化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现的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它既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又是从制度、环境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
二、创新文化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文化实质是“个性文化”,是“包容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创新文化环境为自主创新提供了价值导向。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离开主体就谈不上任何创新,在自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最艰巨的是人的观念 创新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形态之一,与人的内在心理及外在行为紧密关联,从根本上影响人的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是社会与文化持续进步的最永恒的动力之一,自主创新不会是盲目的,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过程中自始至终均受到创新文化的指导。
三、以龙江精神为代表的创新文化新内涵及现实意义
龙江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龙江人豪放、大气、坚忍、自强、诚实、热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这些都是龙江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但面对多变的环境,特别是在科技***引发产业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以龙江精神为代表的我省创新文化建设需要融入类似“硅谷精神”、“温州精神”、“新教徒精神”及富有鲜明区域和时代特色的创新精神。硅谷模式的成功就在于硅谷创业人发扬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追求的是“冒险求变,勇于竞争”的进取精神,开创从前没有的事业。温州人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形成敢于离土又离乡、四海为家、到处闯荡的优秀品质。此外,龙江精神更应赋予其开放的思维、合作的意识和信用观念的建立。
这些新内涵将对构建适应创新型龙江建设的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强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
四、创新文化建设建议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以科学研究为背景的创新活动必然会面临失败的考验,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历经无数失败才会达到成功彼岸。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未全面形成如硅谷的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而科技体制的设定对科研项目的失败容忍度也极其有限,科研活动、特别是高精尖技术的研究活动其风险非常高,有些难题甚至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有结果,因而更应在科技体制的设计上体现对高技术研究活动失败的容忍,出台相应的评估制度和风险承担机制,使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真正形成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
(二)完善科技创新文化***策法规体系
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完善科技创新文化及其传播方面的***策法规、规章制度、文件等 ,同时还要对科技文化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和更新,提升***策本身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另外就是要针对科技创新文化和传播的内容进行***策措施的配套,便于科技创新文化的传播,更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制度环境,学校方面就是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做好创新文化教育工作,开展创新文化必修课程。
(三)加大创新文化宣传
做好文化宣传工作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部分,开展文化宣传需要我们大力宣传和落实国家出台的有关创新文化的方针***策,并对***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那些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从而做到创新文化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创新文化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大学要加强创新文化教育工程,在落实国家和部门有关创新文化***策的同时,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并对违背创新文化的事件进行查处。
参考文献:
科技与创新篇2
诚如西安光机所米磊博士所言: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硬科技创业史。社会发展从自然选择到技术选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力。创新创业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正在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文明迈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恰恰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在竞争力上的优势得以凸显。
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只有通过科技体制的不断创新,才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笔者在渭南市创新创业中心负责招商工作已有三年,在这期间接触到的项目中,能存活下来的无一例外都是有自己核心专利技术。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仅仅具备创新精神是不够的,它只是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如果脱离创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意义,只有作用于创业实践活动才能有所体现,才有可能最终产生创业的成功。因此,创业与创新要有机融入,相辅相成。
在近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一词。他认为,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五种情况。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影响了后来的经济、管理及工程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
创新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新思路、新见解,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个人或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关系、环境,并能获得一定社会价值的行为,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类创新等类别。其中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它们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无论是新思维还是新发明,都需要有前期基础,根据自己的专业或特长来选择创新领域,更容易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突破。
创新思维是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企业竞争的法宝,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非常重要性作用。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通过创新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有三个层次,即基础性创新、支撑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在上述分类中,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是属于基础性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等是属于支撑性创新了;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则属于应用性创新。
2015年3月,*********在《***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创新,现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创业。
创业是由“创”和“业”二字组成。其中:“创”就是创造,即创建、创立、创新之意;“业”即是指专业、学业、就业、事业、企业、业务、工作以及家业或财产、财富等。
许多西方创业学家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市场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新组织的创建过程。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所以,从广义上说无论是创建新企业、企业内部创业,还是岗位创业,即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发现机会、整合资源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都可以称为创业。人生就是创业的过程。
创新与创业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
1.两者是“双生关系”,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从广义上看,创新与创业是“双生关系”,两者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总体上看,创新和创业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即没有创新就没有创业;同样,没有创业也就没有创新。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创新,成功的创新也往往在创业过程中产生。
2.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一方面,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手段,是创业的引领和推动力。
首先,创新是创业的源泉。创业过程中,新产品的开发,新材料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管理模式的推行等,都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做先导,创业才能成功。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提出,“创业包括创新和未曾尝试过的技术”。创业者只有在创业的过程中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新的富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模式、新的思路,取得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
其次,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创业的主旋律,创业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审视当今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比如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华为任正非,还有诸如李彦宏、马云、马化腾、雷***、刘强东等,无一不是“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者”。缺乏创新的创业,即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创业中,是没有出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包含“创新”的创业,才算真正的“创业”,或者说这种创业才具有潜力和希望。
最后,创新是创业的引领。“创业”前面加“创新”二字,实质是全面引领了创业的方向性,是创新型创业、机会型创业、精益型创业和高增长型创业,创新推动创业,为创业提质增效,提高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
另一方面,创业则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创新的实践来源和检验标准。
首先,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载体。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从一定程度上讲,创新的价值就在于将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造福于人类社会。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创业。创业者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现者。创业者可能不是创新者或是发明家,但必须具有能发现潜在商机的能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创新也并不一定是创业者或是企业家,但是创新的成果则是经由创业者推向市场,使潜在的价值市场化,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其次,创业是创新的实践源泉。大量的创新行为本质就是创业实践和经验积累基础上的一种“临界点爆发”。这个“临界点爆发”既是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以及企业家的冒险精神等发挥作用的结果,更是成千上万创业者的实践和探索的结果。从这一点来说,大众创业也是一切创新的实践来源和思想基础。同时,创业又可以创造出新的创新或者深化创新。
科技与创新篇3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太原市科学技术局
主办单位:太原科技战略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4877
国内刊号:14-1358/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科技与创新篇4
论文摘要: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而开展科技项目申报,是***府利用计划和市场手段对企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进行引导的主要手段。因此,面向企业开展企业科技申报,对实现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科技项目申报的特点为线索来论述开展企业科技项目的申报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为***府更好地进行科技计划与管理提供思路。
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创新的倚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现实背景下,科技水平的高低甚至已成为攸关国家安全以及在科技浪潮中是否被边缘化的普遍衡量指标。而衡量科技创新活跃指数的科技项目申报数量和质量,因反映一地科技发展动向与承担科技创新主体的技术研发实力,从而成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科技实力对比的重要参考依据。
科技项目申报作为一个孵化科技成果的平台,为***府与科技创新主体之间实现资源输入与分享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现实当中,承担科技创新的主体往往囊括了大量的智力资源和体制优势,但由于缺乏资金和***策支持,再加上主体自身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单兵作战和资源内耗,因此需要来自***府层面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为有创新潜力的主体提供***策出口。按照专业划分,目前承担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有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而企业由于机制上的灵活性,在产、学、研一体化上扮演的枢纽作用,日渐跻身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从数据来看,根据国家科技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05年度科技成果登记统计情况来看,企业依然是科技计划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在2005年统计的32359想科技成果中,成果完成单位按成果数量排序依次是企业35.62%,于此同时在获得部级奖励的314项科研成果中企业登记项目的获奖率达到5.38%,二者均位列第一。
1 申报重点决定科技创新的突破方向
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重点代表着企业和社会在科技创新方面亟待突破的方向。根据现行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分配的方式来看,我国实行的是国家、部(委)、省、厅、(地)市五级制分配方式,经费分配主体级别的不同,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的水平和影响力也不同。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在地区上的差别,不同地区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整体而言)的侧重点和聚焦点也往往不同。一般而言,申报的项目涉及国家层面的如“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973”计划等,它们代表着国际前沿技术、事关国家竞争力,高技术含量和条件的极端苛刻决定了参与项目申报的企业的技术实力必须达到很高的高度,而申报部级省级层面的项目,多是特定行业亟待突破的,对行业进一步发展有开拓意义的项目,其参与申报的企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企业,以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公司旗下的南京大桥机器厂为例,其申报的部级科研项目“新型高空气象探测仪及气象雷达系列产业化”项目代表气象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申报的“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代表着部级层面亟待突破的技术。科技项目申报在地区上的差别也很明显,如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申报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要远远多于欠发达地区,这也侧面反映了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活跃指数偏少。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发展目标,15年内我国要在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农业科技、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也为我国企业未来项目申报的重点明确了方面。
2 申报类型反映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
申报项目的类型是一地区一行业科技创新的风向标。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类型反映地区或行业的科技创新现状,亦即发展水平。申报项目的技术含量和影响程度越高,表明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成熟度也越高;申报项目的集中度越低,表明该行业的发育水平也越低。由此可以看出,反映一个地区或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两个可以量化的维度一申报项目的技术含量二申报项目的集中度,是我国从整体考察一个地区或行业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系。还是以南京大桥机器厂为例,其申报的科技项目几乎全部集中在气象科技领域,而且级别涉及到从部级、部级到市级等各个层次,代表了其在气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处于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相对一些传统的行业诸如畜牧业、医学等领域,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另一方面,项目申报的数量与科技研发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因为在考察数量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企业)申报项目的质量,如我国涉农行业的科技项目数量要远远少于非农方面,但我国农业诸如水稻和小麦的科技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依然处于翘楚地位。依我看,(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数量只反映一个地区或行业的发展活跃程度,而质量才真正体现该地区或行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不能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逐渐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由于牵扯到科研资金的分配,再加上审查管理的不到位等原因,在部分企业内出现了虚报科技项目以套取资金或挪用科研资金作他用的现象,挂羊头卖狗肉,这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府的科技发展战略造成了干扰。另外,在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类型上也存在重复或趋同的混乱现象,许多企业申报的课题严重同质化,就是单个企业内部也存在申报的项目与曾经申报过的项目类似的现象,只是换汤不换药,此类现象不仅无助于科研经费的高效利用,也不利于科技水平薄弱的行业实现技术上的更新和进步。因此,从***府角度上说,加强对申报企业和申报项目的严格审查,谨慎排查,加大后续跟踪监督频度,确保科研资金用在最合适的企业的最合适的项目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要从科技发展战略的层面对企业申报项目进行引导,引导企业加强对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府要给予***策倾斜和资金重点支持,防止出现技术坍塌。
3 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随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科技创新思路的日渐清晰,企业创新已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突围的主流。通过开展科技项目申报这一既有计划色彩又能利用市场优势的组织形式,对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支点作用。在我国,企业科技项目申报有着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程序,由于申报项目关系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且牵扯到资源的分配,因此对项目申报的企业的筛选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经过***府层层筛选出来的企业,其承担的科研项目对实现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霞.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学报,2006(12).
[2]王媛.浅谈如何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J].广州: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
科技与创新篇5
英文名称:Invention & Innovation
主管单位:湖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湖南发明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0954
国内刊号:43-1401/N
邮发代号:42-6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科技与创新篇6
摘?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于今年年初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要把该计划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激发释放协同创新活力。关键词: 协同创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6—0016—04[HT〗??***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胡***的讲话精神,***、***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并于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大会上,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该计划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和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举措,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在提升创新能力、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等国家战略发展方面,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我国科技发展仍然面临“分散、封闭、低效”的局面,各行各业做科研,相互之间无合力,投入产出不匹配。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尽管在明显增强,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凸显,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要解决以上问题,仅靠大学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的参与,亟待建立多元协同的开放、集成、高效新模式。放眼世界,美国硅谷之所以能诞生苹果、惠普、英特尔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一地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因此,协同不只是单纯的科研组织形式,更是科研创新的全新形态;不只是实现创新的路径,更是创造成果的基石。
一、 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
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托强有力的科技能力和实力作后盾。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交叉、人才荟萃、信息畅通的整体优势,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协同创新计划,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也是贯彻落实科技和教育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 “2011计划”着眼国家发展全局,考虑重大战略问题,以全局的观点、战略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科技工作。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顶天立地”凝练方向,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对分散于校内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资源加强整合力度,实现高校内外部科研创新要素协同。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真正形成集成优势。协同创新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崭新模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国家大平台上追求世界一流,在应对国家重大需求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一流水平,是实施本计划的宗旨。
二、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
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与其他社会机构相比,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突出优势,但不足之处在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明显不够。为了顺应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高校应克服包打天下的思想,在“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形成高水平的人才聚集,加强需求牵引下的学科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科研。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以高校和各类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为前提,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要实现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应以开放的心态坚持多元协同创新。注意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出发,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府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对研究领域内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基础问题和战略问题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为行业与企业切实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作好科技支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同建设和服务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在更好地提升高校科技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强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技与创新篇7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思维活动则是创新的源泉。思维活动一般认为可以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其中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在做科学研究时常以代数思维或代数逻辑的形式得到应用。科技工作者是十分重视抽象思维,重视数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形象思维对事物的认识是基于事物的表象,它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创新所需要的思维方式,艺术大师的杰出创造完全依赖于形象思维。但人们对形象思维在科技创新中能够成为逻辑推理的重要应用却没有认识,也更是开发不够。
钱学森先生说过:“科学技术不都是抽象思维。要是那样,科学根本没办法发展。”爱因斯坦也说过:“科学发展不能尽靠推理,还有直感,那直感就是形象思维。”钱学森的父亲让他在学理科的同时,又送他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要他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为什么科学还要与艺术结合?艺术或形象思维在科技创新中到底会起到什么作用?作用又有多大?这个作用又是通过怎样的模式发生的呢?能不能让形象思维对科学研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些问题需要研究、回答与证实。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在认识过程中它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获得合乎逻辑的结论,理性地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手段。代数思维是一种严格的抽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抽象思维它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连续地、线性地进行的,其前后具有同一性。在科学研究中的数学建模、代数推导、代数计算等数学思维都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几何学中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等***形经转化都当成抽象的概念,它们也就能够为抽象思维所用。中学里的“平面几何”是一门逻辑性比较严谨的学科,它是采用以几何“概念”为对象的抽象思维。其几何命题的论证也呈现严格的逻辑演绎推理。
艺术是倚重形象思维、直觉和灵感的。艺术大师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都是基于灵感或基于这个灵感所产生的思维跳跃,这个跳跃对于艺术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形象思维是基于表象,表象是思维的对象。它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其基本思维形式。形象思维还可以调用许多表象元素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表象,特别是它可以如艺术思维那样由一个表象跳跃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表象,形象思维也就具有了跳跃性。这种跳跃性也表明形象思维不具有连续性,不是线性的,也就不具同一性。但是形象思维的思维进程较为迅速,这也是其重要特点。正是由于形象思维过程的非同一性,它不是理性的思维,它也就不能直接用于科学研究中的演绎、推导和论证。
本文的第一作者依据他自己对机构学理论的长期研究的实践和获得的体会,企***深入探讨和总结提升,探讨经由什么途径才改变了通常的形象思维使之成为理性的思维,变为能够为科学创新研究中的逻辑推理所用。实践证明,变化了的形象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这些能够引起学术共同体的关注和讨论。
1形象思维如何成为理性的思维
有人说,形象思维是“低级的、初等的思维形式”,或者说“它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但钱学森说:“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没有文化艺术修养是不行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们都是以这样方式来肯定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的第一作者不仅完全同意这个意见,而且在实践中证实了有时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若科学研究中采用与艺术思维一样跳跃着的形象思维,这种思维它是不能为科学研究中的演绎、推导和论证所用。要使形象思维能用于科学研究的推理,需要对形象思维加以约束。本文的第一作者采用过以下两种有效的用于演绎推理的约束方案。
1.1融合于严谨的抽象思维的形象思维
为使形象思维具有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使其变成理性的思维,第一种办法就是让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严格地按照逻辑思维的抽象推理过程进行。前面提到过的中学里的“平面几何”的思维模式就是一种严谨的抽象思维。它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以进行诸多定理的论证。若换个角度再来看“平面几何”的这种思维模式,当仅仅将上述平面几何的思维过程中的三角形、圆等“抽象概念”,再转换回来,还原为形象思维中的三角形、圆等“表象”,并进行相同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由于这种思维是基于“表象”,基于***像、***形,这种思维模式也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形象思维,或称“几何思维”。上述两种看法虽然不同,却是同一回事,因此后者也必然是科学的逻辑思维。可是这样的形象思维是不具跳跃性的,它严格地按逻辑思维运行,是受严格约束的形象思维,它前后具有同一性,是科学的思维模式。应用此种思维模式常常会获得想象不到的奇效。
所以这第一种科学的形象思维可以称为是“融合于严谨的抽象思维的形象思维”,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1.2具有跳跃性并受条件和逻辑性约束的形象思维
这是第二种能用于科学推理的形象思维,这种思维过程的特点是它仍具有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但这种思维的跳跃需要受到一定的条件和思维逻辑的双重约束和限制,发生具有合乎逻辑的思维跳跃,跳跃前后的形象虽然不具同一性,却因受到约束而具有“相关性”。这种具有“条件限制和逻辑相关性约束的形象思维”也就可以为科学研究中的推理所用。实践中,这种形象思维方法甚至也能够超越了代数逻辑中的难点,而快速地获得理想的结果,在科学研究中也常有着举重若轻的独特意义。
所以,这第二种能为科学研究中的推理所用的形象思维就是“具有跳跃性并受条件和逻辑性约束的形象思维”。
1.3具有跳跃性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以表象为载体,是形象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这种形象思维不能为逻辑推理所用,但这种形象思维直接应用于科学研究能发生创新意念。这第三种形象思维就是“具有跳跃性的灵感思维”。在科学研究中,为了克服所遇到的困难,思维应该是开放性、发散性的,以获得灵感,这正好利用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以达此目的。但这种思维模式只是为了获得创新的灵感,并不能用来作为理性的演绎和推导。当然,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其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个问题在最后一节还要专门提到。
1.4应用于评估的形象思维
这是一种可以直接应用于科学研究中的不加约束的形象思维,它常常用于对方案的“评估”。如对于新设计、新方案的评价可以由形象思维出发做出预估。所以这种用于科学研究的第四种形象思维就是“直接应用于科学研究中评估的形象思维”。如我国第二款隐形战机***像一出来,网友称之为“粽子机”(歼-31),并依其形象网友马上就对它的性能做出了预估分析。当科研中的新方案提出后,就可以在分析之前,依据己有的理论,对新方案以形象思维做出合理的预估,为正确开展后续研究给出一些依据。其实,这种形象思维方法在科技界和人类认识事物时早己是广泛应用。
应该学会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现代科学表明:人的左脑主管抽象思维,而右脑则主管形象思维。有人画了一幅画,很有意思,见***1。画的是一个人头,他的左半张脸是大师爱因斯坦,而右半张脸却是蒙娜丽莎。这真是奇妙地表示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结合。
2形象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事例
下面介绍在作者的研究中如何应用形象思维
于科学研究的逻辑推理过程,看看形象思维如何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2.1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的逻辑推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在机械工程领域,机构的创新有重要的地位,对任何新机构最基本的认识就是首先要知道它的自由度。传统的自由度公式就是使用了100多年的Grtibler-Kutzbach公式。然而人们不断地发现这个公式对许多新机构不适合。特别是到20世纪末当有重要应用的空间并联机构出现后,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突出。它成为机械工程基础理论里在国际上持续了150年的难题[2]。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机构自由度问题的另一面是按给定自由度数目和性质综合机构。不能正确分析自由度,也就难以综合出新机构。所以在21世纪开始,综合4自由度和5自由度对称并联机构成为公认的非常困难的问题[3]。这里先介绍于2000年首次综合出的那个4自由度对称并联机构4-UPU[4]。
(1)4-UPU并联机构如***2a所示。它由4个相同的分支构成,每个分支都是URU运动链。为分析其自由度,按螺旋理论需要以下两个求解步骤:①对4个分支分别求取各分支中与对应5个转动副的5个螺旋相逆的反螺旋,见***2b,经此步骤就能够得到4个分支对平台的4个反螺旋;②判断同时作用到平台上此4个反螺旋的相关性以求得施加平台的***约束数,接着就可以确定中央平台的自由度。
如果在求解这个问题时不是应用螺旋理论,而是采取普通的代数方法,考虑到在这两个步骤中所建立的每个代数方程组都是空间含有《、^、y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它们都是复杂的超越方程,这就是问题的难点所在。这里作者在螺旋理论基础上又采用了上述形象思维方法,非常方便地解决了许多类似这样的难题。
黄真等在1997年从理论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2011年出版专著《论机构自由度》,系统论证了这个方法的普适性和通用性,包括以熟知且严格的数学手段一一枚举规纳法来证实机构自由度的全周性。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应用了这样的形象思维。在这里作者首先建立了螺旋相关性和相逆性的几何条件为形象思维做出准备,如表1和表2所示。在求解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点。
这里就是应用了第一种用于科学推理的形象思维,当形象思维严格按照逻辑思维的推理过程连续地、线性地进行,它就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奇效,那个150年的历史难题就是这样被一步步解决的。后来这些前后的内容又简要地被写进应国际机构学和机器科学联合会(TheIntemationalFederationforthePromotionofMechanismandMachineScience,IFToMM)***CECCARELLI邀请于2012年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的著作《TheoryofParallelMechanisms》中。
(2)在2011年分析了双色HobermanSwitch-Pitch玩具魔球机构,当将此魔球抛向空中,球会自动改变颜色,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困难的自由度例子,见***4。这里也是应用第一种科学的形象思维,没有用到一个代数公式就找到了机构全部的过约束数,因而能够很快地突破这种有难度的魔球自由度问题。为节省空间请参考文献。
1)要分别求取分支中的5个螺旋的反螺旋。依据上面表1第2行,用几何法就可以找到能够与这5条轴线相垂直的矢量就是***2b中的双向箭头,它是一个约束力偶。显然,这个过程十分简洁快速。再依据机构中四个分支的几何对称性,利用逻辑推理,可以很容易看出具有相同结构的其他3个分支也将产生3个相似的约束力偶,它们也将分别垂直对应的十字头平面。这样上平台上一共作用了4个约束力偶。
要求判断上述4个反螺旋的相关性。这里可以合乎逻辑地说,由于十字头平面又都与基面垂直,则分别垂直与对应的十字头平面的4个约束力偶就都与基面相平行,或说这4个约束力偶共面。由表2第2行,毫无疑问***的约束力偶只有两个。由于空间物体有6自由度,受到两个约束剩下就是4自由度。这样也就得到机构具有4自由度的结论。从这里可以看到在不需要以代数求解下确实能够获得所需结果,而且简单快速。***3表示了这个思维进程中严格的逻辑过程。
(2)2006年分析的五杆Goldberg机构是另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见***5a。它是由两个Bennett机构ASCF和结合形成的,CF是公共边。己经证得Bennett机构顶点的四个螺旋是线性相关的,因而分别有两个恒等式W+^S+cC+^F=0和eC+/D+g?+M=0,其中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螺旋,小写字母为系数。依照代数推理,两式相加则有,iA+jB+kC+lD+mE+bF=0,由此式可以看出构成Goldberg机构的五个螺旋也是线性相关的,其秩必小于5,机构则有自由度。但是为确定自由度数目,还要确定此5个螺旋有几个是***的。这里采取了形象思维的办法。由于第一个Bennett机构的4个螺旋A、B、C、F线性相关,它的四条轴线必定分布于同一个单页双曲面上,如***5b所示。不难设想,当把其一条边CF绕C点转动达到与CD线重合的位置,并改变其长度使其F与D点重合,显然D点必不在该单页双曲面上。由单页双曲面性质得知,由此四个螺旋A、B、C、D必定线性无关。这样Goldberg机构自由度为一的结果就得到了证明。
从上述分析看来,证明四个螺旋线性无关只用了一句话。整个题目是由代数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以完成的,方法简明有效。
(2)Delta机构是一个著名的并联机构,见***6a,
由于其结构复杂,环里套环,自由度分析十分困难。为解决环套环的自由度问题,2008年应用了广义运动副的概念,***6b表示了环套环的一个概念***,以与^子环的自由度等价的串联链代替子环,并连接s环的^两点,见***6c,得到呈单环的简化机构。如此简化机构使计算得以进行。
这里看到两个***像之间的跳跃,而“解决自由度问题”则是限制的条件,它只能应用于自由度问题。采取“把与^子环的自由度等价的串联链以代替子环V并连接《、6两点”,这就是所需要的严格的逻辑限制,有这样的限制,环套环与广义副两者就有了相关性,两者的瞬时自由度就相同了。在这样的约束下得到的结论也就是科学的。这里就是应用了第二种“具有跳跃性并受条件和逻辑性约束的形象思维”
(2)在解决6自由度并联机构(***7a)的速度、加速度分析后,1985年为解决少自由度并联机构(***7b)的运动分析,经思维跳跃就采取了通过适当増加每个分支运动副的数目,见***7c,将少自由度机构变成6自由度的机构。然后从逻辑上再令所有补充上的运动副的运动参数为零,这样前后两者也就
能够保持运动的一致性。如此一来,在解决6自由度机构运动分析不久,顺带也就解决了所有的少自由度机构的运动分析问题。这里也是应用了第二种科学的形象思维。
(2)在机构的奇异的分析中,6自由度3/6-Stewart机构的奇异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在2000年时MAYER等得到了该机构奇异的表达式,非常复杂,经简化他们首次得到了粗略的奇异曲线。
2004年依据作者提出的新奇异原理[11],也建立了结构比较简单的奇异方程,虽如此但仍是十分复杂。对此突发奇想,基于作者的“定理”,把奇异方程求解问题经思维跳跃转化变成一个平面机构问题[12]。研究表明,尽管机构在三维空间中的奇异轨迹是一个三次多项式,但它在一系列主平面上的奇异轨迹却总是二次多项式,包括四对相交直线、一条抛物线及无限多的双曲线束。这里将代数方程变成平面机构的位置问题,这个转化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发生的思维跳跃,而定理却是变化的逻辑依据。这样不仅解决了3/6平台的奇异,更复杂的6/6奇异也得到启发获得解决,而且发现后者具有18线交同一直线的极为特殊难以想象的奇异。这里是再次应用了第二种科学的形象思维。
(3)在运动链拓扑综合时,可能发生许多同构的运动链,出现“一对多”的问题。如何识别运动链的同构或保证综合出的运动链不发生同构,变成“一对一”,也成了一大历史难题,国际上己经讨论了近50年。2007年本文第一作者的博士生没有继续再沿大家采用的代数思维这个路子,而是另辟蹊径,他采取形象思维的办法,如同“将人群按高矮排队”就能得到唯一的队列一样,提出“特征周长拓扑***”的判别方法。他就是这样经形象思维在运动链与其拓扑***之间改变“一对多”变成了“一对一”,因而也自然避免了同构的发生,解决了历史难题[13]。
作者将这项研究向本学科顶级国际期刊投稿,审稿者没有提出疑问,但给出了一道难题:如下的两个28杆拓扑***(***8a)是否能判断同构?要知道当时国际上仅仅能够判断14杆的同构问题。作者是立即给出其正确答案,见***8b。这里就是应用了第三种“具有跳跃性的形象思维
当求解一个具体问题时两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可以结合应用,既取形象思维,也取抽象代数分析,这样解决问题也常常更简洁快速,如同上述分析的五杆Goldberg机构。《论机构自由度》一书中100多个例子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应用两种思维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得以求解的。
在做科学研究时,为了研究顺利进行,也应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经常转换。有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计算机前又是推导公式,又是进行数值计算,花费很长时间,等拿到导师这里,一看就说“你错了”。学生做了那么长的时间,做了那么些计算,怎么导师没经过计算仅看一看就
说不对?其实,只不过是学生习惯于代数思维,也即逻辑思维,而老师只是用上了一点形象思维而己。例如,学生分析某个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老师一看就说错了。原来学生分析的是一个对称的机器人,那么不对称的工作空间显然是不对的。又如,学生做机构的运动分析,求并联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学生打印出来,老师一看就发现不对,原来他打印出来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三组曲线***之间不满足微分关系,这当然也是错误的。这些都是经形象思维后判断出来的,可学生就是不善于利用形象思维。如果,学生也学会形象思维,他又经常运用这种思维,那就会少走不少弯路。所以做研究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要经常转化。这里应用的就是第四种形象思维。
2.3读书学习时也要采取形象思维
早在1988年,第一作者曾认真读过DUFFY[14]的一部著作,这是一部关于单环空间机构的经典之作,基于此书梁崇高教授曾经攻克了机构学的“珠穆朗玛峰问题”。该书研究的问题难度很大,它全书采用符号代数法推导,很不好懂,如用代数来逐个推导验证公式的正确性确实是十分困难。例如
式中,大写字母表示一种特殊符号,和c表示sin和cos,B表示棱锥的斜边数。后来求助于几何法,对书中的那些符号不是从代数角度一个个来验证,而是弄清楚那些符号的几何意义,于是那些像天书一样的表达式很顺利地都迎刃而解。
过去在大学学习制***课时,还学习了一门必修课“投影几何”,这门课许多同学都认为太不好懂,称之为“头疼几何”。对于学习几何学,若不用形象思维而企***以代数的逻辑思维去理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回想中学学习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时也都有许多学生感觉困难。
现在回过头来看,为什么许多学生对立体几何、投影几何感到头疼,可能就是在中学时代学习平面几何时,只强调通过学习以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通过学习以提高形象思维和“几何思维”的能力。这就造成后面各种几何学课程学习的困难,更造成他们不善于运用“几何思维”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研究。据说现在中学己将平面几何的学时又再次减少,甚至还有人主张砍掉!作者以为,在中学里不仅要通过平面几何课程的教学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加强“几何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对开发学生将来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而研究生也要补上这一课,要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3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属于形象思维这个范畴,这种灵感,通常是为了解决面临的某个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而闪现的。做科学研究要有激情,只有有了激情,才会去冥思苦想。为解决问题而长期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地思考,甚至暂时将课题搁置转而其他,当再受到某种偶然事物的启发,心中期待的灵感火花却又突然而至,瞬时迸发!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也就突然获得!这也正体现了灵感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可以说灵感直觉思维也是高级复杂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形式,对于科学研究的创新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灵感往往是在夜晚睡不着觉时产生,白天思考什么,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继续思考,灵感往往就在此时突现,于是赶紧起身找出纸笔记下。要不然早上起来后常常就再也想不起来。关于灵感的转瞬即逝的情况诗人苏轼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并形象地比喻为“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
因此,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等都是不能主动地意识到的,它是非自觉的,其来源又是模糊不清的,是一种潜意识[1]。由此也可以说灵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潜意识。科学研究要有激情,有了激情才会去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思考才能出现灵感,得到顿悟,由闪光的灵感会给你带来欢快。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杰出的文艺创作和重大的科学发现,许多都是灵感这种智慧之花闪现的结果。上面作者的这些例子也都是在突发的灵感下获得。
4结论
形象思维在科技创新上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以四种模式应用于科学研究。
(1)融合于严谨的抽象思维的形象思维,它是两种思维模式融合的连续的思维方式。
(2)具有跳跃性并受条件和逻辑性约束的形象思维。
上述这两种思维模式都能用来作为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推理演绎,它们都是科学的、严谨的理性思维模式,也常常能快速地解决困难的问题。
(3)具有跳跃性的灵感思维,它是提供解决问
题获得新思路的思维方式。
(4)应用于评估的形象思维,它能够为新方案的效果给出预估,指引其后的科学研究。
科技与创新篇8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研管理;创新;科研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概述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
科技统计是对某一国家、地区或者是某一科研活动规模及其结构进行的数量测量,是衡量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投入的统计,主要包括对科研人员数量与结构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配置情况、科研经费的投入、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情况等;其次是科研过程的统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及课题的承担情况、科研机构的情况以及学术交流的情况等;再次是科研产出的统计,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专著等情况的统计,科研产出统计是评价与考核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
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调研,获取科研活动具体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整理为科研活动的评价、考核、预测、调控等的实施提供依据。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积累科研活动具体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科研活动发展规律,为科研决策、科研规划等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
二、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研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科研管理的创新依赖于对科研活动的有效了解与监督管理,这就需要对科研活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进行统计的科学工作,能够提供科研活动具体情况的重要数据,了解科研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其进展程度,有助于发现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有助于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科研活动进行评价考核是对科研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衡量科研活动进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活动进展的程度以及结果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反映科技工作数量以及科研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量化指标来判断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质量,而这种量化指标的获取则依赖于有效的科技统计工作来获取具体的科研活动数据,包括科技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及质量等。
(三)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科研过程以及科研产出的有效统计记录,通过对科技统计所获取的科研活动数据进行分析,科研管理者可以发现科研活动的问题,找出本单位科研实力的所在,包括优势领域以及优势学科等,也可以发现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弱势所在,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措施强化本单位的弱势领域,有助于对下一步的科研活动进行规划与管理,有助于制订进一步的科研决策,所以说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
三、现阶段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统计意识不强
科技统计意识不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当中的一大问题。与其他科技工作不同,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质的工作,没有产出性,工作效果通常不易被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就容易被管理者弱化,不太重视科技统计工作,对科技统计工作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科技统计的重要性,科技统计意识不强。在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重项目申报,轻科技统计”的现象已是常态,认为科技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科技统计工作杂乱无章。
(二)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统计工作是消耗大量精力、历时较长,而且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幕后工作,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统计报表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并且容易出错,往往一个数字的疏忽都会造成大量报表关系的变化,所以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缺乏专业的培训,这就导致科技统计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与能力有所欠缺,对科技统计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三)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工作者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应有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导致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科技统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没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统计的工作中,科技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还过于保守与传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水平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会导致科技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四、对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是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思想前提。因为只有思想意识提高了,才能将科技统计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科技统计宣传工作,利用单位内部网络、单位公告栏、例会等多种途径宣传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另一方面,科技统计部门要在部门内部着力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负责宣传工作,使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要不断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统计机构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科技统计人才,充实科技统计队伍,为科技统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储备,打造高素质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三)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科技统计的现代化是科技统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科技统计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信息化,所以科研机构一定要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统计的投入力度,提供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硬件与软件资源,构建科技统计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要着力打造科技统计信息化系统,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活动投入、过程以及产出的科学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却存在科技统计意识不强、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科技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此来为我国科研管理创新服务,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刚,张慧,李夏等.论科研院所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
[2]马元三.科技统计与技术创新管理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6).
科技与创新篇9
21世纪以来,苏州经济以其快速的发展赶超中国的其他城市。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01.3亿元,是***初的437倍,经济总量翻了八番多;经济总量超过99个国家,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人均GDP超过117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1990-1999年间,苏州市的经济年增长速度高达23.57%,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甚至达到或超过亚洲四小龙在高速发展期的增长速度,苏州已成为中国的新兴发展地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的瓶颈问题如能源供应不足对苏州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苏州以外资主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开始出现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导致了苏州经济发展对外资的过分依赖
目前,苏州的经济已经演化成一个高度依赖于外资的外生型经济结构。由于以外资主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一旦国际市场发展变化,国际经济出现震荡或危机,苏州的经济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导致了苏州经济发展的整体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不足
宏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经十多年产业经济发展实践的检验,成为了各种产业中长期发展策略之方向。在当今世界产业链条中,研发、生产、流通诸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形态,即研发和流通环节附加值高、制造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很像人微笑时嘴的形状,俗称“微笑曲线”(如***)。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
多年来,苏州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将生产能力的扩张放在第一位,影响了技术后发优势的潜力与程度的发挥。苏州所积累的企业(包括世界500强在内)名义上为“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大多是国外总公司设在苏州高新区的“生产加工基地”。以“微笑曲线”来分析,苏州经济还处于曲线的底端,曲线左端的研发、设计能力弱,曲线右端的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样的产业结构仍然属于投资驱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附加值][创新研发][品牌服务][产业价值链][创新 研发 设计][制造][加工][物流 服务 品牌]
宏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
随着苏州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经济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包括资源短缺、与年俱增的生态污染等。苏州的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高起点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促进苏州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自主知识产权向生产力转化”无疑是转变的关键所在。显然,苏州产业经济的转型突显了对科技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呼唤。
二、苏州科技创新的现状
目前,苏州以专业化的功能园区为依托,形成了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高地。紧密结合开发区产业发展特色,一方面积极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机构;一方面以集聚特色产业高端人才和孵化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为目的,大力度构建各类功能园区。同时,苏州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依托,形成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后续支撑。全市建成纳米加工检测平台、生物医药孵化器实验平台、软件与集成电路测试平台等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开放实验室。研发人才和研发活动的集中成为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加速器,不仅发挥了人才集聚的磁吸效应,而且形成了知识外溢、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可以说,苏州市在实现人才总量扩张的同时全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始形成了以人才带动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以发展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因此,2010年01月,苏州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为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但是,对照“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标,如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30%,技术进步对外增长贡献率超过70%,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申请量超过70%等,苏州尚有较大差距,特别在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如苏州企业研发人才不足,企业的科技活动情况不容乐观(见表),这一状况对于苏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很不利的,需要采取强势力度予以改善。
(一)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066个,但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为2274个,占比仅为15.09%;研究与发展(R&D)人员43547人,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仅为2.38%;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为12.74%。
(二)作为苏州制造业中的主体行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01%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占比也只有30.91%,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也只有3.19%,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仅有7.14%。
(三)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8.82%的苏州四大机械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只占20%左右,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仅为2%-4%,其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仅有1.98%。
(四)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1.76%的苏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只占15%左右,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仅为4%-6%,其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仅有1.87%。
三、苏州研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大科研机制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导致众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根源所在。针对苏州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现实,要进一步发挥***府统筹和引导作用,力促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大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手构建大科研机制。以大科研机制为抓手,积极盘活高校、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汇聚各类人才的智力支持,包括高素质的原创型人才,善于在集成创新中系统管理的组织型人才,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培育一批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产学研联盟。应引导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同时,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策措施,如:加大对职务发明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职务成果完成人可根据不同的成果转化方式,获得与之相当的股权、收益和奖励;允许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端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作为资本参股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允许人才本身作为资本参与企业设立等。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文化和商业信用制度的结合,建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二)强势引进发展苏州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引进人才是提升城市竞争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要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招才引智,制定更加优惠的***策,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集聚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苏州市创新创业。要坚持领***人才引进与创新团队引进相结合,继续深入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人才计划,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根据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与苏州产业优化升级需求相匹配的人才专项计划,引进和培育一批苏州市重点发展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围绕苏州重点产业发展,突出创新创业主题,坚持市县(市、区)联动,每年组织开展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宣传推介苏州的人才***策和创业环境,拓宽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促成高层次人才与科技项目、创新载体、创业资本等多元要素的对接整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启动校园引智计划,每年组织赴国内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区和知名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进一步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加强与海外留学人员协会、国(境)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沟通,扎实推进海外智力资源的合作交流,努力拓宽招才引智渠道,积极为苏州经济转型升级聚集人才。
细化高层次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薪酬、医疗、社保、购房、税收、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优惠***策和服务举措,妥善解决引进人才在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和支持各地以更加优惠的***策、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更加宽松的人文环境,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来苏创业、发展。
借鉴“星期天工程师”经验,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加快完善***府、民间、市场多元化主体的人才引进格局,建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机制和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灵活引才机制。制定特聘专家制度,鼓励各类人才在苏州兼职从事科研活动,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创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支持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人才。
(三)在CEPA背景下与香港国际一流专家联手科技开发
在CEPA背景下依托香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联手进行技术开发,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贡献。
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CEPA是一个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议,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于2009年5月9日在香港签署。该协议扩大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和经贸合作,使其涵盖的服务领域总数由40个增至42个,其中“研究和开发”为这次补充协议的新增领域。这是一个重大机遇,这标志着香港的一批国际水准的科研专家可以和内地进行合作。
2009年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署,打开了香港和内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大门。若香港和苏州***府顺应形势,出台积极的***策引导,或将开发成果组织到苏州大规模生产,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或与苏州科技工业园对口合作,相互参股,成立合资研发公司等。相信会有效地促进苏港高科技人才互动,推动互补性业务的成长,提高苏州高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充分发挥企业在集聚人才、使用人才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把***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推进产业人才集聚工程,整合部门***策资源,制定重点产业人才特殊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培育、引进和用好人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启动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利用国(境)内外培训资源,着力打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加快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能够熟练掌握市场规则、具有战略思维的企业家队伍,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扎实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强化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和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具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的本土科技骨干企业。积极推进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进站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鼓励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强化科技招商,大力引进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平台,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研发合作。
科技与创新篇10
【关键词】 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全球经济化;科学发展观
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财富大幅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的正确领导和符合国情的经济***策的实施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和国际经验也表明,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提升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次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一、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贸易能力,各国通过加强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了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知识服务,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越来越凸显出高新技术及其生产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影响,技术垄断特征日益突出,全球网络扩张和信息流动加快,产生了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能够推动新的经济增长,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促进优势产业的更迭和调整,促使资源优势向新兴产业聚集并带动新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得参与整个产业升级的资源配置收益最大。
通过将创新引入主导产业部门,带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并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和未来发展趋势。在产业结构剧烈转型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影响最大。有意义的趋势性特征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不仅带动生产要素从低附加值、低效率的产业部门转移,通过资源的再配置、科技创新以及采用新的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引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变动。
经济持续增长战略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是两个互为支持的目标。利用科技创新力量,在国内组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系统和科技产业聚集带,可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优越的创新环境、投资环境,吸引全球投资和人才资源,又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动力。通过提高企业的战略协调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人才资源整合能力等,可以促进科技资源配置及其效率的提高,实现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事实证明:经济增长方式取决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对结构调整的影响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过程中,创新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为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要素比例变化。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科技创新带来经济的增长,推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对结构进行调整,可以寻求和产生新的增长方式。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和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结构优化调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旦形成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比较优势和新的增长方式,就必然加速经济结构和阶段发展水平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二、新形势下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今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大大超过了资本和劳动力。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世界经济中心伴随着科技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我国要在未来的经济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所制定的宏伟目标,必须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经济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应紧紧抓住未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重点发展一批新的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与绿色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依靠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造就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应用最新的生物科技成果,培育和发展一批相关的技术产业。
加大对环境研究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在继续重视末端治理以减少污染的同时,更要研究生产工艺、产品结构、资源循环、原料替代和生产运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大力开发洁净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研发高性能、低成本、耐高温高压、耐腐蚀、无污染的新型材料,重点研发光导纤维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生物降解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
2.坚持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和发展,应该做到:
(1)积极鼓励思想创新。思想创新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鼓励思想创新,就是为持续创新提供了不绝的动力。(2)加快教育的发展进步。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的创新,没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就无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科技的创新必然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基础。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3)努力维护好自主创新的市场秩序,确保创新型单位、创新型产品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4)重视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创新,持续的科技创新规模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即使已经完成,也不可能顺利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使科技创新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在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更是如此。(5)突出重点,加大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的扶持力度。
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具有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必须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凸显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关键作用,要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全面推进科技战略创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理论和技术进步不断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创造新的市场。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必须充分调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潜力,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能使我国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必须认真学习贯彻《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用科技成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