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创新篇1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成立重庆市创新驱动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建立长效工作协调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形成部门分工协作,区县、园区联动的推进机制;各级***、***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尽快制订完善相关配套***策,进一步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决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重庆市科技顾问团专家的作用,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重大科技成果评价、科技资源配置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
保障科技经费投入。健全和完善财***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市级和区县财***科技经费支出比例实现法定增长要求,并根据财***增收状况保持持续增长。市、区县本级财***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支出比例不得低于1.5%和1%。各级***府要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有关科研平台、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创新财***科技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股权投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资金导向和杠杆作用。
深化项目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开发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平台,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储备、指南、申报、立项、验收一体化、规范化管理。试行科技计划项目后补助制度,加大项目审计和监督机制,确保财***科技投入专款专用。加强项目、资金等关键环节监管,实行科研项目资金信息公开制度,市级科研项目资金均应在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公开管理办法、申报指南、审批程序等。建立财务审计验收、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科技报告制度,财***性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应按规定提交科技报告并作为对项目承担者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对区县、园区科技考核在实绩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把实施科技创新工作业绩作为******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估、使用的重要依据,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考核有力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制度。各区县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任务,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对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的区县、部门、园区,市委、市***府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
体制机制创新篇2
针对当前***员监督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监督盲点多、空当多,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缺乏必要的监督意识、监督责任和有效的机制保障,监督动力不足,因而使监督经常处于“弱监”、“虚监”、“空监”状态等弊端,中国社科院重大国情调研组在对津粤江浙沿海四地发达地区的***员同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激发***员监督权利实现的内在主体动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建立***员监督的长效机制、瞄准重点对象构筑保障监督者权益的制度防线、搭***员监督的实现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条件,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员监督权利,让***员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权利,并有效地开展监督。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员监督权利,***员监督权利实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然存在影响***员监督权利实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和障碍,制约着***员监督权利发挥作用。
1.***员监督是***员权利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内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员监督权利是***员权利体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员监督权利是***员应当享有的一项重要民利,落实***员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最终都离不开监督权的实现。***员监督权是***内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员直接作为监督主体,在运行过程及执***管理活动中发挥的监督制约作用。
2.***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所拥有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权力运用重点环节,重点监督那些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领导干部。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质就是要加强对运行中枢系统和权力资源密集岗位的监督。监督权利只有紧扣***的权力运行过程才能有效实现,***员监督权也由此可以具体分解为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不论是***代表会议的监督、***代表的监督、***的监督机构的监督,还是***员个人的监督,都要依法依纪,按照***的规章制度进行,而且监督的结果也要受到监督。
3.实现***员监督权利的主要障碍。十六大以来,***内民主实践更加深入,***员行使监督权的形式呈多样化,出现交流式、评议式、提案式、研究式、举报式等多种方式,但是,***员监督权利的实现状况还不够理想,实现程度还远远不够,还存在不愿监督、不能监督、无法监督等障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员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真正贯彻落实时遇到的阻力较大;二是权利和权力关系上的结构性失衡,致使***员监督处于弱势状态;三是***务工作神秘化,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四是监督缺乏安全机制保障,制约了***员监督权利的实现。五是***员缺乏监督意识和监督责任,***员监督动力不足。妨碍***员监督权利实现的根源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由于不分权、不让权、不放权,造成***员得不到监督权;二是由于施行程序、机制不当,造成***员监督权失效。
对于***员主观上缺乏监督意识和监督责任、监督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当具体分析。“不知监督”的***员中少数是由于缺乏民主知识和对有关***规不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不知情而无法监督,这都是思想教育和***务公开工作还不够扎实深入的表现;“不愿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主程序及监督机制设计还不够明晰化、人性化,让普通***员感到陌生深奥、无从入手,而惩治机制、反馈体系不健全则使得监督效果难以预期,这样,行使监督权既要额外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又不一定产生实际作用,很多***员在权衡之下自然流露出畏难情绪、不愿意再去监督;“不敢监督”则是因为缺乏合理的监督程序和科学的监督保障制度,造成***员想监督但是顾虑重重,从而不得不放弃监督权。
***员监督权利实现的对策措施
1.明确***员监督主体地位,提高***员的民主监督意识,将监督权返还给***员,改变监督主体缺位的局面,这是实现***员监督权利的首要环节。要明确“监督主体”地位,鼓励***员把参与***内监督当作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不可剥夺的权利,不断提高***员的监督能力,增强***员在***内监督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打破一些领导干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对某些应当向***员所通报信息的封锁,摒除那些认为***员了解不了解、参与不参与、监督不监督关系不大,普通***员参***议事影响***内决策效率、影响***治稳定等错误认识,帮助***员坚持***性、坚定立场,充分行使参与***内监督的权利。除了思想教育和观念更新,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员的监督意识、责任感、兴趣和参与能力往往需要在有效的制度实施实践中培养。例如,可结合***内三项重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逐步建立征集***员意见的制度、以***员为主体的***内听证会制度、***内对话制度等,对***员意见表达的渠道、受理的时限、反馈的方式都要建立一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规定,使***员的建议、倡议和意见等,能够顺畅地反映给***组织,调动***员履行监督权的主动性。
2.推进***务公开,营造***内民主的浓厚气氛,疏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渠道,消除***员监督工作的神秘感,是实现***员监督权利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条件。要切实推进***务公开的制度建设,建立各级***组织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内重要情况的制度,***员或***代表查阅***内会议记录、文件制度,***内文件、材料保密期限及解密、公开、查询制度等。确保公开的时间与公开的内容相适应,提高***务工作的透明度。要公开***员领导干部购建房、办理婚丧喜庆事宜、子女出国学习、配偶和子女从业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的情况,拒收礼品礼金情况,出国境和跨省考察情况,执行公车使用管理规定情况,使用招待费、差旅费、电话费等情况;常规性***务工作也要定期公开,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季度或半年公开一次;为民办实事进展情况、民主生活会情况等阶段性工作要逐段公开;干部考察预告、干部任前公示,发展***员等临时性工作要随时公开;对于重大或复杂问题,要根据公开后反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必要时再次公开。加大对“敏感问题”的公开力度,让***员更好地享有知情权,扎实搞好“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公开,让***员清楚这些工作决策的来龙去脉,从而使他们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参与监督。
3.建立长效机制,设计合理严密的民主程序和制度,强化***员监督的质量和效果,避免监督短期化、“作秀”化、形式化。强化***员监督权利的质量和效果,建立实现***员监督权利的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员监督权要实实在在地渗透到***员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中去,贯穿于***内民主决策、科学执行、有效监督等日常权力运行各重点环节中,依靠合理严密的民主程序加以落实。这样,***员监督就会与***的日常管理决策活动融为一体,长期发挥效能。建立积极的监督意见反馈机制也十分重要。对***员通过民主评议、实名举报等监督形式反映出来的意见、建议等,应当建立相关机制进行及时处理并适时予以反馈,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处理进程、整改结果或进行解释说明。这样,一方面***员对自己行使监督权之后的***内监督处理工作进行动态监督,即“监督监督权”,让监督变得更有效;另一方面也会使其他潜在的监督者对监督有效性产生积极预期,从而激发他们的监督积极性。选好***代表,是建立***员监督长效机制、强化***员监督的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保障***员的选举权,其核心就是保障选举能够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为此,除了要扩大选举比例、减少任命范围,扩大直接选举的层级和范围外,还应在选举投票的技术细节上加以改进,例如坚持秘密投票的原则,设立秘密写票间,不允许对划票人进行近距离拍照、录像,不允许用电子眼监控选举人的划票过程等,给选举人创造公平的选举环境。
4.瞄准重点对象,加大对权力运行中的重点环节和部位监督力度,加大对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解决对“一把手”监督缺失的问题。《***内监督条例》《实施纲要》等均规定,凡属“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但是,在决策前要征集***代表意见,集体决策后要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或公示,这无疑会全面提升***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充分实现***员监督权利,就必须加大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重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内监督条例》中明确规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要在个人重大事项申报制度、述职述廉制度等现有***内监督制度中不断体现并充实***员的监督权,加大对“一把手”的监督力度。***员领导干部必要时应当在参加民主生活会、进行述职述廉时,对发生的个人有关事项情况向普通***员进行说明;在述职述廉前,******组要广泛征求干部群众对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述职述廉时可以邀请群众代表参加会议。
体制机制创新篇3
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时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三周年,同时迎来主题为“设计未来”的第1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
为营造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全面贯彻国家产业***策《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的精神,本次论坛将主题确定为“知识产权与设计未来”。
论坛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黄武秀主持,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为大会致辞。中国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审查部部长林笑跃为大会作了题为《工业设计领域有关法律***策的最新进展与注意事项》的演讲;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王友彭作了《浅谈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演讲;北京振邦律师事务所法务总监康健民作了《企业知识产权维权途径》的演讲;中国***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秘书长谭华霖作了《不同法律渠道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弊分析》的演讲;北京城市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王瑜作了《知识产权谈判和争议解决》的演讲。
嘉宾精心筹备的精彩演讲,旨在从多角度阐释知识产权对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帮助工业设计企业和个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业者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和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应对知识、常识和能力。
本次论坛从工业设计领域有关法律***策的最近进展、趋势与注意事项、企业知识产权维权途径、不同法律渠道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弊分析、知识产权谈判和争议解决以及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力求为企业或设计者提供实用方法和策略,加强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全方位维护企业的切身权益。
与会嘉宾的精彩演讲摘编如下:
朱焘简介:
高级经济师,全国***协第十届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曾任国家经委办公厅主任,国家计委办公厅主任/企业管理局局长,***经贸办企业司司长,国家经贸委副秘书长/企业局局长,中国轻工总会副会长/***组成员,国家轻工业局副局长,中央企业工委和***监事会***。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在致辞中说:今天的论坛,是我们(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协会举办的首届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高峰论坛,也是我们协会刚刚成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的第一次活动,又恰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三周年,以及第一次以‘设计’为主题的第1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因此,这次论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不是一件仅靠呼吁、宣传就能解决的简单容易的事,这里既有保护者的责任,又有被保护者的义务;既有思想观念的更新,又有法制制度的建设等等,确实需从多方面努力才能奏效。
就在10天前的4月16日,***在考察海南省创意港并接见工业设计机构的代表时说到:创意产业的生命力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我认为,***的指示一语中的,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多个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也需要创新,这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朱焘说,作为长期奋斗在工业设计领域的从业者,我们现在比以往更加清晰地知道,知识产权问题是当前工业设计发展中的瓶颈之一。一方面,我们以往低廉的加工制造优势正在减弱,透支性掠夺资源型的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仍主要处于生产加工环节和低附加值状态,这些都迫使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必须刻不容缓地重视工业设计。另一方面,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提供支撑的创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令人堪忧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抄袭、盗版、山寨可以给一些企业带来某种短暂的快速发展,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和侵权行为,也同时在扼杀着自我创新能力。因为抄袭容易创新难,创新又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一些企业至今还没有完全从抄袭、模仿中***出来。而很多设计公司无力维权,认为官司打不起,打了也没用,不能通过获取知识产权的利益而形成良性发展。这就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已经不只是愿望和口号,来自科学发展的强烈的内在要求和外部愈来愈大的压力,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自觉地重视自主创新,重视工业设计。如果我们进一步解决好目前并不理想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工业设计就会有更加健康、更加有效的发展。
工信部等十一个部门颁布的“指导意见”中,有一节专门强调了“要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对创新的激励;不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对创新的打击。对于相对更容易受到侵权的工业设计来说,对其保护显得更加迫切。我们必须针对现实,符合国情,创造性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机制。惟有如此,我们的创造力才能进一步激发出来,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体制、机制的创新虽然也难,但总体上看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推动发展的动力。再以美国为例,为什么它成为世界上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林肯总统曾经说过,“专利制度是天才之火加上利润之油”。我国人民不乏聪明才智,如果我国对包括设计创新在内的知识产权在制度上、现实上保护得好,应用得好,方兴未艾的设计创新就会如同“火上浇油”“油上点火”那样迅猛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为此已经在立法、***、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在的问题是要进一步落实,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朱焘最后表示,历史终将选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发展,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终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取得应有的价值。
黄武秀简介: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曾先后在原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从事企业技术开发管理工作;参与策划并组织实施了2004、2006“中国工业设计周暨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等设计界重要活动;参与策划和举办了数十项各种类型的工业设计大赛和优秀设计奖的评选活动;主持了我国首卷《中国工业设计年鉴》的编撰工作。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黄武秀主持会议并讲话。
黄武秀说,知识产权跟我们密切相关,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举办“首届中国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高峰论坛”,将主题拟定为“知识产权与设计未来”,共同探讨工业设计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和运用。
黄武秀表示,希望能为我们的会员企业与广大行业工作者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援助,为更好地推进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协会的一份力量。
林笑跃简介:
现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审查部部长、专利局纪委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先后到德国、美国等国家学习考察,作为知识产权宣讲团成员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宣讲中国专利制度。以实用新型审查部分的执笔人身份,参加过三次《审查指南》的修改工作,是《国外实用新型法汇编》一书的编译者之一,《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视***提交规范》一书的主编,并发表过多篇论文。
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审查部部长林笑跃为大会作了《工业设计领域有关法律***策的最新进展与注意事项》的主题演讲。
林笑跃在主题演讲中阐释说,设计,触及到人类的方方面面,从传统工艺品到千姿百态的消费品;从建筑物到自行车、时装、家具等无不如此,形状与功能交织在一起的工业设计产品,被誉为看得见的智慧。
据国际知识产权局2008年、2009年统计,发明类、实用新型的产品设计增长比例明显降缓,并且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近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发明类、实用新型设计专利的申请基本与往年持平,而外观设计专利却逐年增长迅猛。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活动日的主题定为“设计未来”,也充分显示了设计领域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林笑跃在演讲中重点提到创新问题。他说:“没有创新,工业设计就是一个加工业”,而“绿色设计能给我们带来环境的改变”,所以“知识产权也叫智慧产权”。
王友彭简介: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第一任局长,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科技情报先进工作者,被授予全国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主持研建“城市建设和管理数据库系统”和 “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信息数据库” ,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1986年北京地区科技优秀软件一等奖,全国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科技情报数据库一等奖, 主持研究《影响专利申请量的因素探讨》、《北京市专利管理现状和对策》等。
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王友彭为大会作了《浅谈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主题演讲。
王友彭说,知识产权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它的重要性在于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世界未来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表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为确定产权提供有力的证据。
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法人或自然人)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对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工业设计是智力成果,可以是专利、商标或版权,享有专有权,也属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20世纪对世界最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一是世界性的第三次技术***;二是知识产权在世界范围得到保护和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知识成为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而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运用能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则表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康健民简介:
北京市振邦律师事务所顾问、法务总监,(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执业方向涉及知识产权法、网络法、电子商务法、科技法、合同法、物权法等,参与编写了《新中国司法解释大全》和被监管人员法律系列读本。出版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系列丛书,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实用解说,曾担任意林杂志社、陕西未来出版社、北京牵手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法律顾问并了多个知识产权方面的案件,在知识产权维权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北京市振邦律师事务所法务总监康健民在其《企业知识产权维权途径》的主题演讲中表述,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针对权利人的知识产权维权途径主要有:协商解决、行***查处、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振邦的维权实施方案主要包括调查取证律师与下属调查公司的专业调查人员联合的模式调查取证,然后展开诉讼的模式,借助全国律师维权合作网络,实现权利人广泛、长期和主动维权,最大限度地保护客户知识产权,并提升客户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康健民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这是一套完整的符合世界规则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贸易的脚步加快,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与应用,无论在境内,还是在国际经贸领域中,已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不可忽略的环节。”
“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从国家重视、***策推广、***府保护与扶持、各部委大力宣传的阶段,正逐步向以企业管理者与技术研发人员、高校学者专家、设计开发人员在内的社会大众所关注为重心转移。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现状,已经从最初单纯的打击盗版上升至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侵权诉讼、企业维权、知识产权运营。”
但是,我国目前“多数行业领域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质量偏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分散,管理水平和效率参差不齐;企业掌握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不高,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专门人才奇缺;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水平虽然有所上升,但意识仍然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策与法律法规还需配套推广。”
在专利方面,康健民列举了华为在专利申诉胜诉的案例:4月13日晚,华为技术与摩托罗拉宣布就所有未决知识产权诉讼达成和解,这也意味着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收购摩托罗拉无线资产消除了最后的障碍,通信设备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华为在诉讼中的成功应对,代表了中国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已经初步具备了正确应对的能力,并已从被动走向主动。以往,都是国外通信厂商挥舞专利大棒“殴打”中国企业,而华为的这次胜利,是中国通信企业首次反过来获得跨国巨头的专利赔付,堪称国产厂商在与国际巨头抗衡中少有的“专利制胜”案例,对国产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颇有借鉴意义。
谭华霖简介:
中国***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专注信息科技领域法制理论及动态,研究方向涉及知识产权法、网络法、电子商务法、科技法、合同法、物权法等。
中国***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秘书长谭华霖作了《不同法律渠道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弊分析》的主题演讲,他说,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主要有三点:民事保护、行***保护和刑事保护。但就提供保护的主体而言,主要通过司法和行***两条途径来实现。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查处,是由行***先介入,司法缺乏对(犯罪)信息的掌控。行***保护是知识产权行***管理机关(如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运用法定行***权力和遵循法定行***程序,用各种行***手段对知识产权实施全面的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行***保护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其一,保护标准多样化,缺乏统一,***出多门。知识产权行***保护主要根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职权范围,分门别类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造成“***出多门、多头***”的问题:部门设置分散化,缺乏集中,造成行***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目前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的196个国家和地区中,180个由统一的工业产权局集中管理。而实行分散管理的国家不到10个。
各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同一案件的处理分别涉及到不同种类知识产权保护时,难以做到***资源共享;职能划分不清,相互推诿与抢夺***权并存。地方知识产权机构,除商标局的设置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体系外,对其他机构法律并无明文规定。各地机构设置模式的多样化,地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差别较大。
其二,有些种类的知识产权行***保护体制中授权和管理部门不分。“管”、“罚”主体同一化,缺乏监督。既是专利授权、商标注册、版权登记机构,又进行知识产权案件的调解、裁决及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查处。集管理与处罚职能于一身,行******缺乏监督。
“既当运动员,又作裁判员”。难以从公平角度***,仅仅作为“知识产权保护机关”处理案件纠纷,忽略相对利益保护,甚至有沦为利益集团代言人的危险。
其三,在现代法治社会背景下,行******规模过大;对知识产权领域具体事务干预过多;行******能力不强。***机构规模小、人员不足、队伍的总体专业素质不高;行******程序不健全。行***专断、效率低下;行******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有的地方***部门纵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甚至成为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者的保护伞;还造成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受到的外来***治压力过大,对外国主体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后果由***府“买单”,发达国家以此要挟中国***府承担过多的保护知识产权责任。
在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体制保护利弊分析中,谭华霖阐述说:现有司法体制对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考虑不足,一律按照“大民事、大行***、大刑事”三类格局划分审判庭,同一案件分别由不同审判庭,甚至不同法院受理,造成适用法律上的极大不便和诉讼资源的严重浪费。
管辖权过于分散。
不同法院对于某些技术性、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比如专利纠纷、驰名路布***设计纠纷等的审理标准不统一,容易造成审判***策的忽轻忽重、倾向性差异较大,案情相同的纠纷审理结果截然相反,原被告和社会公众对法院裁判结果难以理解和接受。
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受到过大的外来压力,知识产权保护一直处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首要地位,而对应的滥用知识产权法律规制问题远没有跟上。
鉴于此,谭华霖建议“要加强知识产权行***保护和司法保护的衔接”。
王瑜简介:
知识产权律师,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专家。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级会员,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城市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华夏五千年(北京)葡萄酒股份公司知识产权部部长,主持《区域集群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知识产权风险预警评估》、《运用知识产权科学立项操作指南》、《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读本》、《北京宣武区传统文化产业品牌规划》《农业知识产权》(国家知识产权局课题)等多项***府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课题研究工作。
北京城市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王瑜作了关于《知识产权谈判和争议解决》的主题演讲。
体制机制创新篇4
人才发展的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
十报告中提出了“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策创新”的要求。从***管人才的要求来看,管***策是主要职责之一。要贯彻十报告中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从人才发展所处的阶段看,我国正处在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新阶段,这就要求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把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作为战略抓手,为建设人才强国注入强大动力。从人才工作的实践来看,现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当中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需要进一步***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抓住时机加快解决。从国际人才竞争的经验看,良好的人才发展制度是吸引人才的最根本因素之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更加注重从制度层面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构建最适宜人才成长和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
突出重点,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根据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应着力推进以下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
在培养人才机制上求突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培养人才是人才辈出的根基所在。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根据人才多样性、多层次性特点,更加注重系统培养、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尤其要重视和关注非常规人才的培养,为一些天才、奇才、偏才、怪才等特殊人才开辟成才通道、创造发展空间。
在引进人才机制上求突破。十报告中指出,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是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提升现有人才结构层次的最有效途径。要抓住当前难得的引才机遇,大力引进用好科学发展急需的人才和智力;以重大引才工程为牵引,建立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才并进,引进留学人才与外籍人才、优秀人才与顶尖人才、个体与团队并重的引才工作体系。以宜居、宜业为导向,制定实施特殊***策,为引进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良好平台,创造拴心留人环境,让海外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好。
在评价发现人才机制上求突破。准确客观地评价和识别人才,是用好用活人才的前提,对人才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从规范职位分类和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式,创新评价手段,推进人才评价的科学化、社会化。要破除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的不良倾向,评价人才主要看实践、看贡献,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得到重用。
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配置机制上求突破。要加快建立***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提高人才中介组织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人事管理、户籍和档案管理等制度改革,为人才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创造条件;科学调节人才流向,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引导人才向科研一线流动,保障国家重点工程、农业农村、西部地区、边远和艰苦地区的人才需求。
在有效激励保障人才机制上求突破。激励保障是激发和保护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人才知识、能力、业绩贡献的肯定。要加快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和保障制度,让一流人才得到一流待遇;健全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服务机制,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服务,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把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
在人才发展优先投入机制上求突破。人才投入是战略性投入、效益最大的投入,要舍得花钱。要树立长远眼光,确立人才投资优先地位,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进一步加大人才专项投入,并切实提高投入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以多种方式加大人才投入,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加快形成人力资本积累优势。
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找准着力点,创新路径方法,逐步构筑起新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以创新人才***策来带动。通过人才***策创新突破来带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十报告中指出,要“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近年来,浙江围绕国家人才规划确定的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任务,着力解决人才引进培养和创业创新中的突出问题,积极促进人才与资本、平台、项目对接,出台了引导各类资本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策意见,发起成立国内首支以“成功老海归帮扶新海归创业”为主题的海邦人才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了浙江特色的引才新机制。
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来推动。近几年,国家及各地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人才工程,有效推进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国家特支计划等重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极大推动了人才***策、投入、项目配套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的创新突破。因此,要善于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进一步完善***管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抓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以创建人才特区来引领。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进行全面改革创新也有较大难度和风险。为此,可以先选择重点人才基地、人才平台建设人才特区,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面推进积累有益经验。近年来,浙江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出台了创业奖励与资助、创业投融资、税收、用地、外汇管理、人才培养等10方面的特殊***策,以特殊***策、特殊机制、特殊服务引进、集聚创新创业领***人才。
把握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中的重要关系
******府指导推动与用才主体发挥作用的关系。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需要各级******府、各职能部门顺势而为、主动有为,加强统筹指导,切实为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办实事、解难事。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引导鼓励用才主体大胆探索创新。对经实践检验可行的创新举措及时总结,并上升为制度规范,从而形成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少到多的创新叠加效应。
整体设计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必须按照国家人才规划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明确工作重点和阶段性目标任务,增强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同时也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着力破解人才发展领域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体制机制问题;通过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创新和突破,带动面上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鼓励创新与讲求实效的关系。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创新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思想,敢于突破条条框框,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同时,要本着先易后难、讲求实效的原则,尽快实施相对比较成熟的***策,让用才主体和人才及时受益、得到实惠。对还不具备全面实施条件的,可以先行进行试点,待充分论证后再逐步启动推开。对创新措施要适时进行审视和评估,不适应的及时调整完善。
体制机制创新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各项***策的落实,紧扣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构建,紧扣对接功能和承载能力的提高,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为打造“秀美繁荣创业诚信文明和谐”新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任务
在完善人力、贸易等体系建设的同时,抓好金融、信息、物流、社会保障等体系建设,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全面发展。
(一)、***策法规体系。推进***策法规体系建设,破解“机制不活、环境不优”的问题,建立行***服务新机制。一是出台配套***策文件。根据促进科学发展的十大调研,出台拉动投资、扩大内需、失地农民保障等方面的配套***策文件。二是在公共事务服务大厅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配套机制,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发展现代农业。
(二)、人力资源体系。一是以创业促就业。抓紧建立农民工信息登记制度,开设专业的就业创业服务窗口,引导返乡人员向县内工业园区、乡镇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并鼓励其创业;二是以培训促就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的各项***策措施,以小额贷款为抓手,把扩大就业与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建立***策扶持、创业服务与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三是出台配套措施,吸引农民工进园就业。
(三)、金融服务体系。一是搞好诚信文化建设,大力营造诚信氛围,继续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的评比工作。二是加大对农业信贷投入力度,搞好农民住房贷款工作,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信息网络体系。一是网上***务信息公开。完善信息公开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务信息公开和公众互动功能,提高***务公开透明度。二是网上办事办文。加快“电子***务”建设步伐。三是网上投诉。开通网络投诉,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四是网上学习。完善“县***员干部***”,增强网络学习功能,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综合素质。
(五)、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汽车货运发展速度,加强对原有车主的管理,鼓励支持他们购买汽车,发展汽车货运产业,实现今年新增吨位55吨以上。
(六)、贸易服务体系。一是抓好农业产业化服务工作,完善烤烟、小辣椒、地栽香菇、脐橙等农副产品流通组织,完善“农户+协会+公司”模式,探索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模式。二是搞好村级农家店和农资连锁店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
(七)、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开展“质量兴乡”活动,推进我乡稀土、钨沙、烟叶、小辣椒、地栽香菇、脐橙等优势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进程,打好我乡特色产业牌,做大做强我乡优势产业。
(八)、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搞好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二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基金管理,探索农民参与监督和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机制,对低保对像实施综合保障,实施“敬老工程”,发展慈善事业,确保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九)、产权交易体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力度,推动国有资产规范交易。
三、工作措施
1、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十大体系督促检查机制、量化考核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舆情反馈机制、联系互动机制等各项长效机制,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坚持每月一例会、每季一调度、半年一考核,并通过组织召开协调会、现场办公会、流动现场会等方式,督促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加强与县十大体系办、县十大体系牵头单位以及兄弟乡镇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协作,构建上下互动、左右联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体制机制创新篇6
关键词:后勤;管理体制;创新
1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成果
高校后勤经过近十年的社会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后勤管理体制,总体上实现了准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显着增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改善了学校的经费结构,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基本实现了如下几点:
1.1***企分开,将学校承担经营、服务职能的部门分离出来组成后勤实体,后勤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现了管理的企业化。
1.2变学校拨款的无偿服务为用户付费的有偿服务,实现了服务商品化。将过去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改为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学校将经费分拨给各单位,对教职工的福利也逐渐变暗补为明补,后勤经济实体以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换取经济收入。
1.3逐步开放校内市场,引进校外优质服务,实现了后勤服务主体和后勤基础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1.4实体内部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管理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后勤实体人员全部列入实体编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措施,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岗定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5后勤实体与学校建立以合同制约的甲、乙方关系。后勤实体按照甲方的目标责任制,一方面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同时保证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对后勤实体加强目标责任的过程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其经营服务目标的实现。
***的十五大以来,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的,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正是推进了这一改革,才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办学规模到办学条件,从教育质量到办学水平,从后勤保障到服务水平,实现了我校近年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学校和后勤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后勤也逐步增强了自己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基本适应学校发展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
2当前高校后勤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进入良性发展状态的高校还是少数,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垄断市场,自办后勤;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学校还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后勤依然是高校中较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方面;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策措施、以及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相适应的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3坚持后勤社会化方向,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把体制机制建设贯彻始终,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使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矛盾还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推进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求真务实。通过改革,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3.1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并认识到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带来了后勤的快速发展。当前后勤工作的问题,是社会化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继续下大力气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取代不利于高校发展的旧的后勤管理体制。
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后勤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我国正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影响,这就决定了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3.2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因地因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要根据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的,检验后勤管理创新成败的标准,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后勤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建立切实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
3.2.1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管理实践。不加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某些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做法,或机械地按上级指令办事,最终会经不住实践的检验,由此造成的错误决策甚至会造成学校利益的重大损失。决策者应该系统、超前的研究后勤管理理论,重视基层单位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的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并将创新方案建立在决策者与执行者、上级部门与基层单位共识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盲目决策。
3.2.2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本校的实际。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后勤管理体制的要求也不同,由于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校内情况各不相同,实现途径和进程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高校还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鼓励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反对盲目冒进。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并在争取做大做强。这种做法实际上不是对每一所高校都适合的。对后勤正式职工多、市场环境不成熟的高校,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难度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最好的选择是不办后勤服务实体,直接将办后勤的职能交给社会。学校之间没有必要比较谁的后勤实体强大,应该比的是谁有能力快速稳妥地达到改革目的,建立起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后勤保障体制。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也应讲究策略。应该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2.3管理体制机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目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自然就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当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达、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时,社会能够在更多方面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后勤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会高一些,较多的后勤服务项目可以由社会相关服务企业来经营管理;如果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社会提供高校的后勤服务成本高,也不能达到高校要求的服务保障水平,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就相对低些。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
3.3继续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坚持育人与效益并重的原则,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要引进现代后勤服务方式,提高后勤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下,服务也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要提高学校后勤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后勤的现代化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使学校后勤服务成为师生心目中优质的品牌。
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这种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市场同样具有较深刻的影响,学校后勤要自觉发挥和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损失,使各项服务价格低于社会同类服务价格;另一方面了解市场、掌握市场,主动开拓市场,不断地遵循市场调节的红绿灯信号,使服务在实践中增值,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要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利用、开发。学校后勤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学生宿舍、食堂、商业网点、体育场馆、园林绿化、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在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日常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以合理开发整合,从而使后勤企业形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状态。
3.4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类推进我校后勤体制机制创新
3.4.1经营型的后勤产业借鉴国有企业改制,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按照“勇于创新、稳妥推进、资产运营、彻底剥离”的原则,积极将具备改制条件的经营型后勤实体成熟一个改制一个,改成***法人企业。
3.4.2经营服务型的,如水电暖、物业等,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积极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逐步与社会接轨。
教学区物业管理以项目承包的方式引进社会物业公司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管理。教职工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引进社会物业公司,学校改暗补为明补,以往用在职工住宅区保洁、保安及绿化养护管理上的费用按人头直接明补给职工,职工再按社会提供的物业化保洁、保安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的服务标准缴费,解决在职工福利上存在的“住校内校外不公”、“单双职工不公”、“住大房小房不公”等不合理问题,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切实提高教职工住宅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学校教学区、住宅区的单位和个人均按社会收费标准、按实际计量缴纳水、电、暖费,水、电、暖服务逐步与社会接轨,彻底实现社会化。
3.4.3面向大学生生活服务的后勤实体,如学生公寓、食堂等,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育人为前提,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在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学生住宿、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原则,使这样的实体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既是有偿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福利性。
学生住宿保障工作是高校后勤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公寓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实施亲情式服务,人性化管理。对学生住宿收费的同时,也采取一定的免费送电等形式。
饮食经营实行企业化的全成本核算管理,努力提高饮食经营效益,但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对饮食服务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食服务实体在确保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服务成本、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原材料采购的竞争机制,建立应对物价波动的长效机制,并且积极争得学校支持,从而稳定学校饭菜价格、稳定饭菜质量,赢得学生的满意。
3.4.4社会型的,如校医院、附属小学、幼儿园等,适应医疗社会化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化。
校医院实行经费定额包干,促进其自我发展。校医院干部职工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加强管理、办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引入竞争、降低药价、赢得市场,同时还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
抓好附小、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办学规模,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稳定大学年轻教师队伍。
这种综合型的后勤管理服务模式,既能维持高校安全稳定,又能有序地引进社会上的市场竞争;既能充分地调动后勤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又能有力地缓冲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冲击波;既能显着地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又能明显地降低后勤运行成本。从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渐进过程中,稳步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3.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5.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工作程序。使后勤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3.5.2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监督机制。一是自觉接受纪委、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的监督,使后勤的经济活动在体制和机制上始终处于有关部门的参与监督之下;二是严格实行工程和大宗物资采购的招标管理;三是加强后勤各单位的财务监控和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制度,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四是在认真核算各实体的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定额费用,逐步推行定额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经济实体管理费的定额监控;五是科学论证、合理使用发展基金,努力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体制机制创新篇7
创新行***管理机制,提高中心镇的行***效率
按照乡镇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扩权强镇”和转变***府职能两个重点,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行为规范、运转顺畅、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中心镇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放权”实行“扩权”。积极推进中心镇体制创新。按照“依法放权、高效便民、分类指导、权责一致”的原则,通过下放、授权、委托、交办和延伸机构等方式,赋予中心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县级管理权限,主要包括行***审批权、行******权和财***管理权。行***审批权、行******权主要通过下放机构管理权实现扩权,除国家实行垂直管理或其它有特别规定的部门外,其他县级驻镇派出机构,由镇管理或以镇管理为主,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垂直管理的驻镇派出机构要接受镇***府的监督,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须事先书面征求镇***意见,其机构及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纳入中心镇考核体系。县级***府要督促有关部门限时下放相应的管理权限。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心镇行使管理权的工作指导和监督。凡需上报市、省有关部门审批的事项,实行县级主管部门“见章跟章”履行报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对于财***管理权。按照“一级***府、一级财***”的要求,建立职能健全的中心镇财***:具备条件的,按照有关法律的要求,经申请批准可设立镇级金库,具体办理镇财***收支业务:在保证原有上缴基数的前提下,确保基数外新增的财力全留或大部分留成:镇域范围的各项收入,包括基金收入和预算外资金等应全部纳入镇财***的收入范围,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预决算制度。
实行***府职能转型。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行***府职能转型。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设置机构,在核定的人员编制范围内由中心镇自主配置工作岗位和人员。按照创建服务型***府的要求,强化中心镇***府农村科技、信息、就业、社会保障、规划建设、公共文化、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职能,把***府职能逐步转到公共行***管理和发展公益事业上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发挥中心镇的综合功能及辐射作用。
创新经济发展机制,促进中心镇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经济发展机制,要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以要素保障为支撑。
培育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培育是中心镇崛起并发挥带动作用的关键所在。目前,大多数中心镇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要加大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提高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大力发展服务业。在产业发展中,要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生产要素集聚中心的功能,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推进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在继续发展传统优势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物流、中介、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生产业,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利用自然生态、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吸引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中心镇开展产品开发、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业连锁、物资配送、旧货调剂、农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全面提高中心镇的综合服务能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三产转移。
强化要素保障。以改革为先导、以功能区建设为平台、以***策支持为动力,切实强化要素支撑。加大中心镇投资体制改革力度,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中心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的投资建设和经营,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发展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培育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担保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和农民创业的融资服务。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为契机,合理规划,留出功能区发展余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府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功能区建设。完善扶持***策,在财***分成、增值税专项分成、企业所得税专项分成和土地出让金分成,以及建设项目安排、用地指标分配、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县级财***要建立中心镇发展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县级财***对中心镇发展的支持力度。
创新社会建设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村社会建设滞后,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是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城乡最大差距之所在,也是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要以改革创新为先导,创新社会建设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凡在中心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就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在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若干年内,可继续享受农村居民生育***策。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承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流动。提升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建立中心镇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落实困难家庭学生的各项资助***策,切实解决进镇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力量改建和新建一批重要文化设施,形成覆盖镇域、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劳动者公平就业制度。完善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健全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障为补充,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
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财***补助和医疗补偿标准。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儿童福利事业、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快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按照“群众自治、管理有序、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和谐、文明祥和”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建立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自治管理中提供服务、表达诉求、规范自律的作用。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落实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强人民调解、行***调解和司法调解等制度的衔接,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促进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
中心镇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建立,要以环境教育为先导,以发展生态产业为重点,以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管理为手段,着力构建以***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强化环境教育,提高生态文明素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从各级领导做起,切实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与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责任感,动员和带领广大群众积极自觉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培养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发展生态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由主要依靠外延投入、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转变。走出一条发展机制活、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产出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工业的发展要按照“企业入园区、生产环保型、经济循环型”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高效型、生产低碳型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现代科技农业,以无公害蔬菜、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载体,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同时,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服务业。
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管理。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首先,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中心镇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与中心镇建设同步实施,按照镇村一体化的要求,以生产和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强化水资源保护,重点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力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落实保护***策措施。建立水质监测制度,确保水源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第三,建立健全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有偿分配排污权与排污权交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第四,加大环境***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依法查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综合运用行***、经济和法律手段,着力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创新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从工作内容看,中心镇要做好面向城市的承接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以及物流的工作,做强镇区。提高面向农村的带动力,以镇带村、推动镇村一体化发展。为此,必须创新统筹发展机制,建强镇、带强村、承接和服务城市发展。
以规划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一是在省、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善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科学合理、功能优化的“中心城市一中心镇一中心村”城乡空间布局
二是按照各中心镇的功能定位,根据城郊、平原、山区等区位、地貌特点,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程,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中心镇发展规划,制定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环境保护等各专项规划和中心村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行***区、文教区、生态农业区等各种功能区,整合空间资源。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中心镇建设。市县***府要以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中心镇的人口集聚、居住集中。加快实施农村住房制度和宅基地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民住房改造建设,治理空心村,促进农民向中心镇集中居住。要探索农民自愿退出原宅基地,在中心镇或规划居住区购买商品房的经济补偿***策。探索集体土地调换、农民宅基地置换、村庄撤并等具体操作办法,鼓励农户跨村建房,引导撤并零散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探索建立农村集钵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产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具备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快进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断规范完善股份合作组织运行,推动股份经济合作社逐步过渡为规范的企业法人组织。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带动中心村发展。一是加快构筑镇域道路交通网,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覆盖农村地区。提高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效应。二是加快构筑城乡信息网,建立覆盖镇域的信息化网络设施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村庄(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农民信箱和网上***府的作用,不断提升农村信息服务功能。三是构筑环境卫生网,实施镇、村、户三级联动运行机制,整治城乡环境卫生,重点抓好立圾中转站、村级垃圾收集点建设,形成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统一处理体系。同时,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减少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建立以财***资金为保障的镇村一体的道路交通、垃圾收集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篇8
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改革的步伐逐渐推进,大大提升了高校的管理水平,但是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其不足,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形态上,高校后勤管理市场仍然处于垄断形式,运行效率较低,导致高校中的部分领导仍然无法从其繁琐的工作中脱身去做其他工作;大部分高校仍然担负着后勤管理的风险工作,其是高校各部门最不稳定的;从其管理现状来看,不论是体制还是***策,甚至是员工的素质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想加快高校建设,必须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实现其社会化的改革。
二、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提升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不足,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从不断地实践创新中我们不难发现,必须坚持后勤管理社会化,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求差距,总结经验,转变管理理念,逐步实现科学化管理,实现社会化管理,建立新型的后勤管理体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对策实现。
(一)充分认识到社会化改革的长期性
至今为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是成效不明显,由此可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任务,当然同时也存在着改革不够全面与深入,相关配套设施不齐,我们必须认识到高校后勤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推进社会化进程,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推动后勤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与高校自身相结合
任何的改革都不是适应所有行业的,而是要结合行业自身的特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要因地、因校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必须结合本校的特点,在改革本质不变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改革措施来实现改革的目标。
1.体制的创新要以管理实践为基础
改革的前提是了解,必须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上,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导致管理决策的失误,甚至导致重大损失,得不偿失。这就要求管理决策者有着长远的眼光,对本校的后勤管理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前提下,研究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的先进经验,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在改革中总结经验,多与不同高校进行交流,不断地完善创新方案,紧跟时展的步伐,避免盲目做出决策,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2.结合本校情况
受到所在位置,所处环境的不同,实现的途径也各有不同,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同时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采取不同的管理要求。从改革的现状来看,存在着环境不成熟,盲目的做到做强,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后勤保障体制,讲究策略,结合当地的环境,高校的情况,整合有效资源,实现高水平服务,促进高校建设。
(三)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管理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结合市场发展的趋势,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步伐,坚持育人与效益结合,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不断地优化资源配置,更新传统的管理理念,创新发展的模式,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引进先进的后勤管理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脚步的加快,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行业,后勤管理是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加大其服务的步伐,切实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扩大后勤服务的范围,保证高校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利用其资源进行高校管理,使其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
尽管高校管理要注重经济效益,但是切不可忽视其社会效益,唯有二者兼顾,才能真正的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现代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可以借鉴企业管理模式,逐渐推向市场化管理与社会化管理,在创新中求发展,建立服务型的管理体制,与社会服务管理接轨。扩大后勤管理的范围,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为主,加强管理,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体制创新
要想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就必须加强法制与财务建设,规范管理程序,完善监督体制,推动管理制度的创新,完善管理质量,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分类完善各实体目标责任制和效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结合实践,分类管理,完善经营服务过程中的效益等目标,明确责任,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模式。
三、结束语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需要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因地、因校采取有效的手段实现管理体制的完善,明确改革的目标,选择切实有效地管理方法,加强改革的深入,实现高校管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体制机制创新篇9
[关键词]农村;基层***建;体制机制;问题;方向
[中***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5-0036-04
农村基层***建工作是***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基础,其状况直接影响***的路线方针***策及国家的法律法令在农村的贯彻与实施。农村***建是基层***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农民联系最为直接、紧密,因而,它对农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为了更好的为农村基层***建工作把脉,课题组成员利用辽宁省委***校和辽宁省行***学院大规模培训乡镇***书记的时机,针对农村基层***建及相关问题进行了3份问卷调查,共55题,发放问卷总数为500份,其中收回问卷462份,问卷回收率为92%,有效率为100%。因问题比较多,我们采取对问题分类方式分析农村基层***建的现状,以把握未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向。
一、农村基层***建的现状分析
1.农村基层***建工作在农村工作中是重点。在“您所在的乡镇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这一问题中,选择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比例为68.5%,选择经济发展带动基层***组织建设的比例为16%,选择基层***组织建设一直处于弱化状态的为15.5%;在“您所在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基层***组织建设起到了哪些作用”的问题中,选择用***组织的示范作用引导的比例为75%,选择用***组织的权威作用主导的比例为14%,选择***组织作用不被群众认可的比例为11%。通过以上的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基层***建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依然是重中之重,但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甚至不被认可的情况在有些地方也比较严重。
2.传统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组织设置模式是***员发挥作用的主要平台,能否及时跟进直接影响到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效果。在问题“您所在乡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状况是”中,选择“持续传统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的比例为49%,选择探索了新的基层***建新思路、新措施的比例为35.1%,选择取得了新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成果的比例为15.9%;在问题“您所在乡镇所属村***组织设置的依据,除规定条件外,主要依据”中,选择依据***员居住地设置和单纯依托村组设置的比例占73.1%,选择依据产业分工的比例为26.9%。调查中发现,传统的乡镇一级设立***,村一级设立***支部,屯一级设立***小组仍在起着主导作用,这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地区,尤其是落后的山区,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依然在延续。二是对基层***建体制创新探索不够。
3.农村基层***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农村***建发展的瓶颈。农村***员干部队伍建设这一重点问题,在问卷中有9个问题涉及,下面选择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在问题“您认为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的主要原因是”中,选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缺乏人才的比例为85.6%,选择上级***和***府不重视的比例为13.2%,选择广大农民群众不需要基层***组织的比例为1.2%;在问题“您认为制约农村***建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中,选择农村***员干部素质过低和农村***员队伍素质过低两项和的比例为55.8%;在问题“您对现在乡镇***员队伍发挥作用的评价是”中,选择满意的仅为18.7%;在问题“您认为农村基层***建工作中存在的最大一个困难是”中选择没人办事和***员干部队伍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比例为38.2%,选择没钱办事的比例为37.4%。综上分析,***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制约农村基层***建工作发展的重要方面。
4.农村基层***内民主质量普遍不高。农村***内基层民主一方面可以保障农村***建新体制机制的科学运行,保持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创新力,为***的农村工作起到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农村***内基层民主可以促进农村基层***建新体制机制的完善,保障农村***的组织建设、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基层***内民主状况不容乐观。一是农村基层***内民主存在着主体和载体缺失的问题,在问题“您所在乡镇农村‘两委’的关系是否协调”中,选择不协调的比例高达75.6%,这说明作为民主组织载体“两委”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问题“您认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务之急是”中,选择选好村***支部班子和村委会的比例是53.6%,选择推进***务公开、***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比例是15%,解决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问题的比例是12.4%,选择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比例19%。通过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民主的载体建设是当务之急。二是***内民主存在形式化倾向。在对“当前基层***务公开存在哪些问题”的问卷调查中,45.6%干部认为“公开内容过时,更换不及时”;31.6%干部认为“公开内容不实,存在形式主义”。有的地方重形式大于重实质。在对“您所在乡镇基层***组织实行***务公开情况”的调查中,其中坚持的不好、流于形式和没有实行三项占比例58.4%。两组数字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对于***务公开问题实质效果并不好。
5.以基层***组织为核心的配套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共青团、妇女、民兵、治安调解组织是***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的桥梁和纽带,这些组织在农村发挥引导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是村委会与村***组织关系不协调和村级组织建设不健全。在问卷调查“您所在乡镇农村‘两委’的关系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中显示,其中52.7%选择了“两委”权责不清。在问题“您认为,农村基层中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情况是”中,选择组织建设情况一般,作用发挥效果不明显的比例是56.1%,选择组织建设涣散,作用发挥效果差的比例为13%,选择可有可无,发挥作用情况说不好的比例为4.1%,选择是***组织的得力助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的比例为26.8%。
二、对于当前农村基层***建问题的现实审视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发生的重大的社会变革。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社会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基层***组织自身急需与时俱进。这些深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农村***建陷于困境,***的建设需要正视新形势下农村***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试***分析农村基层***建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基层***建新格局下农村基层***建体制机制创新。
1.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对农村基层***建的新挑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农村的生产力,但也给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使传统的基层***建工作“英雄无用武之地”,***员管理和***组织活动开展出现诸多的不适应,村级***组织的设置,***员的教育服务管理,***内民主作用的发挥亟待解决;二是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弱化了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治核心功能,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堡垒作用无从谈起;三是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使农民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自由主体,从传统对村级组织的依赖中改为疏远,如何在新形势下从立足农村、农民、农业需求着手,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获取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是一项重要的新课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的深入发展对农村基层***建的挑战。近些年,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生产队、公社为依托的传统***建模式纷纷被打破。在农村经济产业调整过程中,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包括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出现了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员身份复杂化现象,尽管有些地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村企联建、村村联建、城对乡帮建等诸多方式,但整体上***的工作还是出现了覆盖面不够、***组织作用发挥的力度不大等情况。
3.“草根民主”的崛起对农村***组织工作有效开展的挑战。随着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村民民主意识日趋强烈,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功能逐渐发挥。这些进步推动了我国基层民主***治的发展,但同时给农村基层***建工作带来的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农村“两委”之间的矛盾凸显。村委会是民选组织,村***支部(***总支)成员是上级***任命。乡镇******府无法保证组织需要的人选进入村委会,***的基层组织无法和村民自治组织有效融合。第二个层面是农村***内民主建设落后于活跃的农村自治组织的民主状态。理论上,我***要求以***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但在广大农村,许多村***支部***内民主状况不容乐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四个方面无从谈起,民主所需的制度、程序建设严重滞后,***组织的领导核心、***治核心、凝聚力亟待加强。第三个层面是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对***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作用、民主意识的觉醒、现代传媒的影响诸多因素在改变着广大农民的思维,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引领农民跟着***走、发展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建的重大课题。
4.贫困山区农村***组织后备队伍建设的问题严重。市场经济对于农村建设是把“双刃剑”,市场经济的发展富裕了乡村,改变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但也改变了农村***员队伍的结构,尤其是落后农村,有文化、高素质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才流失严重。同时,沿海、距城市近的农村与山区的农村干部素质差异极大。2010年大连市委***校乡村干部培训班调研数字显示,大连普兰店、瓦房店、庄河市山区农村村***总支书记年龄普遍偏大,超过58岁的***总支书记比例超过20%,超过50岁的***总支书记比例大于60%,60岁老支书不在少数。与富裕农村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大连市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付家村,以樱桃、反季葡萄、蔬菜大棚致富,全村103名***员,外出务工的***员只有2人,***组织有活力、有凝聚力。影响***组织后备力量的还有农村共青团队伍建设,农村许多共青团组织有组织无团员,作为***组织配套组织建设无法跟进。
5.市场经济的消极面对农村***的思想建设的影响。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农村家庭的电视、电脑、手机已成为普通家用电器,农民获取资讯方式呈现多元化,对其思想观念影响甚大,农民的行为也开始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传统的农村基层***建工作多靠信息资源优势对***员和群众进行教育,以此确立了农村基层***组织在农村社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科技的发展与普及打破了传统信息的不平衡状态,使农民富裕起来,眼界开阔起来,但是部分农村***员干部富裕后,不在内心里感谢***在农村的良好***策;在部分农村地下宗教活动猖獗、迷信活动时有发生,宗族势力参与村民***治,严重影响对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市场经济中的物化因素浸染***内***治生活,某些***员干部宗旨理念淡薄,纯洁性和先进性无从谈起。在部分农村,***组织后备队伍建设乏力,部分优秀青年外出打工,许多务农青年入***热情不高、对马克思主义不信。这一系列的变化和现状说明我们的农村***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三、农村基层***建体制机制创新是对农村基层***建工作的规律性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建体制机制必将随经济体制的转变重新构建。如何科学设置基层***组织,如何实现科学组织下***建机制有效运转,如何实现农村基层***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如何实践对农村***员的教育、服务、管理,如何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治核心作用等等问题都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
1.***建体制机制的科学化是农村基层***建的未来方向。从总体上说,是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体来讲,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向:一是要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基本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组织新体系,实现***在农村各个领域的工作全覆盖。二是要实现农村***员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配备“一好双强”型农村基层干部。三是要实现农村***建工作的科学化。使农村基层***组织整合资源的功能明显增强,城乡统筹基层***建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建模式得到普遍推行,农村***务管理、***建活动、服务手段、***员干部教育等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四是要实现农村管理的民主化。普遍建立规范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员群众的民利得到切实保障和有效行使,村***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五是要实现服务项目的全面化。建立健全***员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发为民服务项目、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大力实施为民办事服务。
2.***建体制机制创新是解决农村***建问题的核心。随着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传统的按行***区划设置***组织的模式和单一的***组织活动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影响了基层***组织和***员作用的发挥,***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亟待变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适应农村产业专业发展的特点,可建立村***组织设置“1+4”的基本模式。所谓“1”就是依据***内有关规定,将村***支部升格为村***总支,所谓“4”就是每个***总支一般下设4种不同类型的专业***支部,即种植?穴养殖?雪业***支部、新兴产业经济组织***支部、老年***员***支部、外出农民工***员四个***支部。***组织科学设置后,按照支部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设岗定责,对不同支部***员提出不同的先进性具体要求,***员被设在不同的岗位上,每个岗位都明确了岗位职责,较好地发挥了***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了科学的组织设置,民主活动载体得到创建:如***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建立***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村干部勤廉双述、民主评议等制度建立。保障了***员的民利。
通过创新农村基层***建体制机制,建立起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组织体系,形成在乡镇(涉农街道)***组织领导下,行***村***组织为主体、专业***支部、***小组为基础的组织架构;搭建起与农村***员队伍状况相适应的发挥***员作用的崭新平台,实现农村***员有岗有责、有位有为,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加强农村***建新体制下以基层***组织为核心的配套组织建设。***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以***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在农村,配套组织主要包括村民委员会、共青团、妇女、民兵、治安调解组织,同时农村宗教盛行,对宗教组织的领导也十分重要(见***表1)。共青团、妇女、民兵、治安调解组织是***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的桥梁和纽带,这些组织在农村发挥引导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所以这些组织要切实发挥各自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最大程度地把各方面的群众组织起来、发挥作用。积极为广大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扩大和巩固***执***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共青团、妇女、民兵、治安调解等组织均是我国村级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社会性等特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击队,更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生力***。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和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群联动推进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争取实现“一肩挑”,理顺“两委”关系;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联系群众紧密的优势,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引导,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和谐稳定新农村。
4.农村基层***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经济结构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推动作为上层建筑的农村基层***建体制机制为适应新变化而进行变革。农村基层***建体制机制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相当数量***员在产业间和地区间的频繁流动而无法实施有效管理、基层***组织在新型组织中的设置未能及时跟进和完善,造成对***员和***组织相“分离”、***组织和其他组织相“脱节”等主要矛盾和问题。单纯靠发展农村***员数量、向产业链延伸增加基层组织设置的方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从整体上系统地对原有组织架构、组织功能定位、组织职责任务以及组织工作内容、方式和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实现农村基层***建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
农村基层***建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大连市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连市委组织部从流动***员如何管理作为切入点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的改变,再到基层***组织建设、***员干部队伍建设、发展***内基层民主、基层组织的配套建设等全方位的农村基层***建体制机制创新历时数年,可以说是始于点,展于面,成于体,最终建构了农村基层***建体制机制创新的立体格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总结。
体制机制创新篇1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xisting hydraulic system and mechanism has not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cause the requirem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innovation of water system and mechanism 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ion
中***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有水利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现行水利体制,主要以行***管理为主,分级、分部门的管理体制,造成“多龙管水”,行***干预多,水资源管理体制不理顺,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效益的发挥;水利工程建管体制不健全,水利建设重开源轻节流、保护,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水权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水价过低,水资源大量浪费,供水单位亏损,难以为继;水利建设长期依靠国家投资,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水利投资严重不足,工程欠帐多;缺乏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致使水利管理队伍不稳定,水利科研工作滞后。去年重新修订实施的新《水法》,总结了原《水法》实施以来的治水经验,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贯彻落实好新《水法》,创新水利体制和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规范行***职能,提高依法行***水平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村费改税工作的不断深化,对***府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水行***主管部门担负着管理社会水事的职能,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尽快调整工作思路,解决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学会并习惯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各类涉水事务,努力提高依法行***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行***决策和水事管理的法制化。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决策事情,扩大民主,集中民智。要更多地将决策上升到法律高度,把水利规划等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改变“领导换、规划变”的局面。第二,进一步加强***策法规建设。按照WTO的规则要求,***府对以前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要抓住这一机遇,抓紧制定、修订与新《水法》等法律法规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第三,在建立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狠抓落实,依法行***,依法管理。依法规范社会水事秩序和行***行为。尤其是对现行的水资源费、河道工程维护费、水保“两费”、占用农业水源和灌排设施补偿费、河道采砂费的征收制度以及水保方案和河道建设项目审批等法律制度,要下大力气狠抓落实。第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
二、建立现代水务管理机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改革水的管理体制,是***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今年3月9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又一次强调要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即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节约和污染防治工作等实行统一管理,建立统一、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和水污染防治体系。目前,全省已有近60个县(市、区)实行了水务管理体制,他们的实践证明了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克服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叠,提高行***管理效能;二是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三是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四是有利于建立开放的水务投资机制。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应围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这两个根本目标,在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步伐的同时,把重点放在配套管理机制的建设上。要逐步建立完善水务管理机制,切实管好水务,真正体现“体制”的优势。一要依照水法建立健全各项相关制度,保障水资源统一管理。如在水资源配置方面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中长期供求规划制度等。二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支撑水资源统一管理。如补偿机制,对占用水工程,包括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和扩、改、拆、损水工程设施的补偿等。三要调整职能,明确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责。四要改革水利行***审批制度,有效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要在“加速一个转变,打好两个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上下工夫。“一个转变”,就是尽快把思想观念、工作重点从“水利”转向“水务”,按照对水资源的物质形态、市场要素和治水内涵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的要求,充分运用法律、行***、经济等综合措施,对全社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规划、指导、监督、组织、协调和服务,对涉水事务依法进行全面管理,最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个基础”,是基础工作和队伍建设。要摸清家底,算好水帐,搞好规划,抓好试点,积极探索水务发展投融资机制、价格机制、社会化运作机制、公众参与管理机制、现代化信息传递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等。“三个目标”,一是节能降耗,提高效益,减轻财***负担,让***府满意;二是搞好服务,提高供水能力和质量,让人民满意;三是加强管理,增强实力,让企业和职工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