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原理10篇

生态学原理篇1

一、原始合作创业原理

(一)原始合作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原始合作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生活。我们常见的同种动物往往以群居形态生活。这些群居的动物个体之间就是一种原始合作关系。他们之间尽管有时也为了食物、空间等存在争斗,但仍然还要集体生活,主要是抵御外部侵害或者必须团结战斗才能击败对手赢得食物或生存空间。共同利益远大于个体之间的不利因素。如,原始部落人们集体狩猎生活就是原始合作关系。原始合作创业原理是指运用生物原始合作关系原理,企业或生产者在共同的价值取向或利益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基于互相合作各自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创业模式。

(二)原始合作创业原理特点。

1.目标利益一致。

2.表现为互助关系。虽然互助现象背后可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但总体表象是合作。

3.合作者分离能够***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当不同的创业者面临同样的发展机遇时,***发展虽然也能够生存,但合作后却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收益。

2.适用对象。创业者面对的是同样的项目,只是***创业者实力弱小,不能更好地发挥生产优势,合作共同推动项目发展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当前农村改革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是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成员能够统一享受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与市场竞争的红利,同时又能避开小规模生产经营的不利方面,这就是一种原始合作创业原理的具体体现。

二、共栖创业原理

(一)共栖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共栖关系是指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至少一方受益,任何一方都无害或无大害。生态学上生物的这种关系很常见。如,野山羊在离火鸡不远的地方休息,火鸡为野山羊充当着警卫员的角色。冬天大雪封山绝粮的时候,野山羊用蹄子刨开埋在雪地里的草吃,火鸡也趁此时与野山羊一同进餐。野山羊与火鸡之间的关系就是共栖关系。共栖创业原理是指运用生物共栖关系原理,不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彼此生产经营在不受损害影响的情况下,能为对方创造好的生产条件、机遇,各取所需各自获得更多的利益或发展的创业模式。

(二)共栖创业原理特点。

1.目标利益不同,各取所需。

2.互助关系或至少利大于害。

3.分离也能够***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创业者合作过程中无害有益时,帮助他人成就自己,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2.适用对象。能够相助而没有竞争关系的创业项目。有些大型商场与入住的“世界级”的加盟餐饮店两者有着不同的经营业务,都能从共同的顾客群上通过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分享得到各自的利益,它们相处经营互助有益无害,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运用了共栖创业原理。

三、共生创业原理

(一)共生创业原理基本内涵。生态学上共生关系是指两种密切接触的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互利关系。这里主要指狭义的概念,刘云海主要是指生物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二)共栖创业原理特点。

1.利益共同体。

2.互相依存。

3.不可分割。二者分离则无法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创业者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与自己利益生死攸关的合作伙伴,彼此形成利益共同体,肝胆相照,共谋发展。

2.适用对象。完全靠自己能力或资源条件难以达到创业的目标。葡萄酒厂与葡萄种植企业(户)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其间关系是一种唇亡齿寒关系,任何一方的兴衰与对方休戚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的就是共生创业原理。

四、寄生创业原理

(一)寄生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主。寄生物从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寄主危害。寄生创业原理是指运用生物寄生关系原理,依靠已发展成熟的企业以“分一杯羹”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的创业模式。

(二)寄生创业原理特点。

1.双方根本利益冲突。一方损害另一方利益。

2.互相对立关系。一方索取,另一方付出。

3.合作或分离事关双方切身利益。合则寄主受损,寄生物受益;分则寄主受益,寄生物无以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背靠大树好乘凉。

2.适用对象。由于这种创业方式与依托的企业是相同的赢利形式,会争占依托企业的市场份额,一般被依靠的企业与创业者是一家人,或者被依托的企业想帮助创业者。否则,是行不通的。适合子承父业式创业锻炼,或者有可以依靠的企业创业。

五、捕食创业原理

(一)捕食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

(二)捕食创业原理特点。

1.强迫性利益统一。

2.对立统一关系。

3.弱肉强食。捕食企业增强,被捕食者被并入捕食企业。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要瞄准同行业弱小企业伺机兼并实施战略整合,确立企业在行业中的统领地位。

2.适用对象。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中小企业等方式,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竞争创业原理

(一)竞争创业原理基本内涵。竞争关系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这里主要指种间竞争关系。生态学上竞争原理是指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二)竞争创业原理特点。

1.目标利益的冲突。

2.互相对立关系。

3.竞争的最终结果是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企业发展,产业升级。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选择已经存在的行业创业时,要选择存在企业比较薄弱的行业切入,便于成长发展。

生态学原理篇2

一、“原生态”体育教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1.“原生态”体育教学的内涵

“原生态”这个名词的来源追溯起来,是自然科学中生态学研究的领域,是指原初的或原本的形态,也指原初的或原本的生态。体育教学的“原生态”是它的外延及其所揭示的丰富内涵,是指原生体育教学下的环境系统,关注的是体育教学的真实性,强调的是体育教学发生、存在、实施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体育课程的本原、学生学习主体的本身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本质。

2.“原生态”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1)自然性。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学校体育强调与自然保持内外和谐的统一,在运动过程中处于人与自然良性发展之中,从自然界发现并创造美。现代学校体育教学虽然在寻找“原生态”的本源支柱,但真正的“原生态”自然属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校体育教学急需要加强“原生态”的实施力度。日本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现的是在简单中包含伟大,包含更多的人性关怀和自然属性,有些学校没有复杂昂贵的体育设施,但却能真正体现出原始的游戏活动与精神,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体育模式,这才是真正的自然和人文交汇统一的“原生态”体育。

(2)地域性。中国地域的多元性决定了学校体育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学校体育自身产生和发展“原生态”历史环境,与其所属地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差别,体现出各地域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的强烈自我意识。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和地域,就背离与抛弃了学校体育“原生态”的本质属性。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必要要求一致的同一性和现代性。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不需要用“现代化”标准来衡量学校体育的标准。如果人为刻意将学校体育进行无条件的移植与改良,极有可能违背“原生态”所要求的自然属性。

(3)传承性。“原生态”体育蕴涵着复杂的科学与人文理念,具有丰富的优秀文化思想,是学校体育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被广泛地传承下来,保证了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其走向世界。因此,“原生态”体育也具有传承性,正是“原生态”的体育文化思想得以创新和传承,保证了“原生态”的体育运动在学校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如果“原生态”的体育文化不能得以更好地保证传承和发展,就会使得在与现代强势体育文化相抗衡的过程中,失去自身的光芒和本质属性,学校体育终将只剩一个躯壳,必然将昙花一现。

二、“原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和目标

1.构建原则

“原生态”是人类社会最真实、最朴素、最生动、最广泛的形态,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为”的客观依据、资源宝库和动力源泉。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给“原生态”体育教学带来了严峻考验,“原生态”体育教学正在逐渐被异化、被取代,甚至诸多“原生态”体育教学已经消失。为了维护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应该遵循“原生态”本真性原则。本真性原则指是否“真实”,根据其习俗和传统来制造或表现是本真性原则的衡量标准。本真性意味着一种纯真与独特,每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真实的本源,真实的本源往往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体育教学中的每一运动项目需要回归它的本来面目,回到真实自然的状态中去。

2.构建目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课改的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随之发生了全新的转变。在新课改全新理念的指引下,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模式和多元评价教学模式等。但是,理性地分析当前体育教学过程,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创设情境”形式化、“合作学习”表面化、“多元评价”复杂化、“常态课”示范化、“公开课”表演化、“评价结果”一元化等现象。以上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育教学还普遍地流于形式,忽视体育学科的实质本原。因此,体育教学要符合体育科学本身的特点和精神实质,体育教学应该淡化形式,重视质量,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内容的质点,探索体育学科的本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自然本质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把体育教学理念,体育的本原属性传递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导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三、“原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1.渗透“原生态”文化精神

在尊重自然性、地方性、传承性的价值特征的基础上,渗透“原生态”文化精神,以人为本,营造“原生态”课堂氛围。

(1)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打破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突破传统的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体育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思考的能力,注重学生体育知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为此,教师应该更多的将“原生态”文化精神渗透到体育课堂中,避免过多的计划性,善于利用教学采取机智灵活的教学方法。

(2)重视体育课内和课外的互补作用。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原生态”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更应该重视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建设,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锻炼思想的实施。学生将在体育课学到的知识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得以实践,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与社会和自然更加紧密地接触,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

2.挖掘“原生态”体育项目

(1)选择“原生态”体育项目。以所处地域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当地自然体育资源,调查和掌握当地“原生态”体育内容和开展形式,如高脚马、欺石子、打沙包、抽陀螺、叼幼羊等传统“原生态”体育项目。并与主管体育教学领导讨论协商,确定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前期实验研究,并充分考虑地域环境和名族特征等因素进行筛选,以确定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可能性。

(2)将“原生态”体育项目进行分类。根据所选项目的特点,可将体育项目分为技巧类、抛打类、智能类、体能类等。根据不同的练习方式可分为小组类、双人类和个人类等。这样不仅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内部资源,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3.运用“原生态”教学方式

(1)合理改进“原生态”体育项目规则。“原生态”体育项目进入课堂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素质教育开拓了新的领域。但是,“原生态”项目由于来自于民间,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会遇到很多障碍,因此,必须要对“原生态”体育项目加以改进。“原生态”体育项目一般没有严格的规则,或即使有规则也非常简单,在实施起来不容易操作和掌控局面,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甚至会发生危险的情况。因此,教师在遵循“原生态”体育项目的原理的基础上,对规则进行合理的修改和补充,这样既保证了运动项目的“原生态”本质,又保证了体育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原生态”体育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落后地区的学校来说,他们的体育教学是最“原生态”状态的,而这样“原生态”的体育课程更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力支持。落后地区的学校体育设施极度缺乏,体育教师想顺利开展体育探索课很困难,如果能够利用学校的有限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无疑向学生开辟了体育知识的大门。例如,一些“原生态”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将现代体育理念融入当中去,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会极大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龚正伟.“原生态”价值取向与高校体育的“善本再造”.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

[2] 麻勇恒.原生态文化之概念诠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 罗永常.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理念、目标与对策——以黔东南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7(5).

[4] 陈莉.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定位及其策略选择.体育与科学,2010(1).

生态学原理篇3

因为这也许意味着中国原生态法学研究的发生和起步。

一、 什么是中国原生态法学研究?

这是我个人在参加会议期间,在脑海里所闪现的一个比较朦胧的概念或者符号,它大体上是指那种从实际的中国现代法制/法治实践活动中生长起来的法学论说活动及其学术成果,它的基本学术使命是在描述视野里寻找中国法制/法治建设的本土资源,发现法律问题并查找实际的法律命题,在实证的场景内进行学术反思和互辩,剥离出我国社会现存法律现象的背后之理,形成关于社会共识的学术假设,并以这些假设指导中国的法制/法治实践,最终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出路。

原生态法学研究应该具备的要素有:首先,研究者较少甚至基本可以没有受到除正规汉语法学教材之外的西方法学家学术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他/她的法制/法治价值观念可能是西方化的,但是他/她的学术价值追求却完全是中国化的;其次,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或者说研究课题都是来自真正的法律生活的,往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第三;研究者具有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有类似于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那样敏锐的法律现象洞察力,经常习惯站在法律或者法学的立场上对社会现象进行提问,并把这种提问内化为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动力;第四,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是中国式样的,这一点是核心,他/她往往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研究、考虑、讨论和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虽然他/她也注重学习和研究西方的法学理论,但是从来不盲从和迷信,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第五,研究者往往比较注重对实际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各种角度的整体评判分析,或者直接进行类似于西方自然科学中最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将自己本人也当作自己学术研究的对象,比如:他/她经常会问自己:“假如我是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我会怎么样?”第六,研究者比较喜欢搜集一手资料或者“灰色文献”①,在文献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原创性较强的结论和对策建议;第七,研究者本人或者有从事法律实际工作的经历,象一个有临床经验的医学教授一样;或者虽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却具有强烈注重社会实践的学术态度。最后,原生态法学研究的学术队伍构成是:主体是经常参与社会法制/法治实践活动的或者对实践有兴趣的法学专业研究人员,辅助者是对理论研究感兴趣的法学专业学生,研究者可能来自非专业的法学爱好者,甚至来自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二、 为什么说软法律研究意味着中国原生态法学研究的起步?

诚如会议新闻稿所说:“对于很多人而言,软法研究是法学研究中一片新的领域,软法的提法也非常新鲜。”

而对于研究者而言,软法不仅仅是大量存在的,而且就发生在我们周围,它几乎每天都会闯进我们的视线:

——那位在斑马线旁边拿着小红旗指挥交通的退休工人不是警察,谁给他/她***的权力?他/她背后的支撑规则究竟是什么?

——消费者协会消费警示公告,受到警告的商家不能就此向法院提讼,那么这警示公告是不是法律?

——***组织和行***机关联合文件是国家认可的,并立刻被国家现实的强制力保障着执行了,那不是法律吗?

——甚至,有些城市的市民只要拍到交通违章的照片,就可以去***府换取金钱,***府拿着照片处罚司机,***效率极高却***成本极低!以至于有市民专门以此为业。那么,究竟是谁在办案子?

——法院的支付令程序规定、关于“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公民都有作证义务”的规定、各种法典里面的序言、宣示性条款,它们是实在的法律规范吗?

——我们所加入的各种国际公约、大量的国际条约、国际商业惯例是不是被国家认可的国内软法律?

等等等等……足以令研究者眼花缭乱。这些软法律现象在西方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在欧盟的法律体系中存在这大量的软法律,有些国家甚至有民间组织审理刑事案件并将判决交付***府执行的事例,例如,似乎在美国就有这样的制度。但是惟独我们中国比西方国家特别多而且种类浩瀚繁杂,现在看来,单纯使用生长在西方的学术立场、方法和观点去分析解释这些软法律现象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俗话说的好:解铃还得系铃人。咱们自己的乱麻,最终要用咱们自己的刀来斩——如同中国菜万不可由西方厨师掌勺一样。

中国问题中国方法,本来就是原生态法学的进路和出路。中国问题西方方法,往往只有进路却没有出路。所以,如同没有软法律的中国社会是不可思议的社会一样,没有原生态法学出现的中国法学界,是不可能为中国法制/法治实践提供合格的法学产品的,26年来的法学研究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必将导致原生态法学研究的发生和起步。

三、 为什么说软法律研究是理论金矿?

我个人觉得,软法律研究的理论价值,有积极方面,也可能有消极方面。其中积极的方面远大于消极方面,大致如下:

(一)法学研究者不再游离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之外,他/她必须把法律现象放置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身体里”进行学术思考,这将大大提升其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和***性,这是导致法学学术进步和提高研究水平的重要前提。

(二)在法哲学方面,将有大量的软法律问题向哲学提问。法学研究者在提问和获得回答中提升了自己的哲学素养,可能导致中国法哲学理论因为要满足软法律研究的需要而开始繁荣起来。甚至不排除通过诉请哲学诠释而产生本土法哲学的可能性——例如一分为三或者合二为一。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思维、强调和谐共处的优势,将在软法律研究领域得到一个宽广的展示舞台。

(三)可能导致基础理论法域的扩展,这是比较激动人心的。在我的《软法律论纲》一文中,我写道:

西方法学对法的应然性和实然性划分是一种学界普遍适用的和重要的划分方法。一般来说,所谓应然法,是指“应当如此的法律”,也就是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理想状态下的法律,应然法的语义所指往往是道德和伦理规范;而所谓实然法,是指“实际上如此的法律”。实然法的语义所指就是国家制定法。这种应然法和实然法的两分法,都是建立在对法律这种现象的静态观察的角度上的。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真观察和分析的角度上,我们就可以发现,如果将静态意义上的实然法放置到社会环境的实验室中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即便是实然法,它的语义所指向的对象依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在根本上是因为中国法律所跃入的语境和西方法律所跃入的语境有文化上的本质差异。在中国,法律所跃入的语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该巨系统有三个重要的大系统,分别是:被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承认的西方文化;自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暴力***中所产生的***治专制文化;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民间传统文化。这样一来,为了适应中国语境下这三个不同的大系统,中国的法律为实现其逻辑上的自洽,也就自然而然地区分出来三个不同的法域。第一个法域依然是应然法域,也就是道德与伦理领域。而实然法域被中国的***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与农民阶级所切割,从实际上形成了国家制定法和民间习惯法两个领域,前者主要是实然的,而后者却是必然的。如此,我将中国社会中的法律领域区分为三个理论领域:应然法,实然法,必然法。实然法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往往却是人们主观设计和理想化的产品,打着深刻的阶级意志的烙印,而必然法则是一种“实际上如此行动的法律”,它的部分内容和实然法重迭,但是也有相当多的部分游离于实然法之外而具有特殊的又必然的民族文化痕迹。软法律就是深深地隐藏和盘踞在实然法与必然法的中间,而不是存在于应然法的理论领域中的,这是由硬法律和现实社会之间的互相冲撞和彼此妥协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或者从实质上讲,软法律就是存在于硬法律和民间法之间的一种折衷机制。②

如果这一假设被学界逐渐接受和认可,那么,法学研究的舞台上,主要的角色扮演人就从两人增加到了三人——如同索福克勒斯对埃斯库罗斯演出方式的改造。

(四)导致法学学科体系的纵向演变。

当下的法学研究,其内部学科体系基本上是以部门法为依据而横向排列的。但是,大体上自郭道晖先生解说“社会法”开始,③晚近以来,法学界众多学者致力于民间法或者称习惯法的研究,一时蔚为壮观,逐渐形成了从国家制定法下延到民间法/习惯法的纵向研究格局。但是,严重的问题在于:从学科发展来看,上面的制定法研究和下面的习惯法/民间法研究是脱节的、不沟连的、甚至是尖锐矛盾冲突的,这种二元研究格局如果持续下去,可能导致法学研究内部的***。如果软法律研究板块冲进两者之间,就可能消解两者的矛盾冲突,起码是可以缓解。因为无论上面的制定法研究者还是下面的习惯法/民间法研究者,都可以大体接受持中庸之道而来的软法律研究者的。这样一来,原来的两大板块纵队就变成了三大板块纵队,就可能极大地推动法学研究朝着更加注重法律实效方向的纵深挺进,由此形成中国法学研究的横向格局与纵向格局和谐并存的局面。

(五)吸引和诱惑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进入法学研究领域。

有趣的是,在这次会议上,有香港金日集团为软法律的研究捐资100万元,这个集团的会议代表自称是法学门外汉,却也被这个学术话题所感染和触动,加入了讨论行列,用他的中医知识和中国的道家学说来解释软法律现象,可见其学术感染力的一斑。

有许多与会学者认为:软法律研究领域的开辟,将吸引哲学、***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乃至语言学方面的学者的加入,使法学研究的队伍膨胀和壮大许多。

我觉得,不仅仅如此,还会吸引许多“民间法学家”④进入软法律研究的领域,这将为法学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的一手资料或者新观点与新线索。

(六)推动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研究的发展。

中国当下的法学研究,***治诠释的色彩浓厚、教义研究的色彩浓厚、经济分析的色彩浓厚、为评职称获取功名而写作的色彩浓厚、甚至“根本不想让你读懂”的色彩也很浓厚,惟独现实主义研究和实证主义研究黯然失色。诚如周旺生教授所说的:“大家都想玩足球比赛式的倒钩射门”,“藏在书房里对着台灯猛抽烟,”希望一写成名,“这是多么的傻啊!” 比如:让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宪法学家醉心于司法违宪审查的规范主义研究,却连究竟什么是违宪都搞不明白。例证是:在我目力所及的权威性宪法学教材中,竟然没有发现关于违宪行为和/或现象和/或规范和/或组织和/或官员和/或草民的行动……的定义和构成要件的内容存在。那么,我倒想请教我们的宪法学研究者:没有对社会中的违宪法律事件的理论归纳和抽象,“剥离事物的背后之理”,你们的理论假设究竟在哪里?钳子扳手已经很先进并且握在手中,却找不到钉子螺丝(或者是本来就不愿意也不想找罢),这岂不是很滑稽的事情么?⑤

当书房里的学者转向软法律研究的时候,他/她就再也无法考虑“在一个针尖上究竟可以容纳几个天使在跳舞?”的问题了,纯粹的规范主义或者概念游戏式的研究已经走进死胡同,他/她必须退出来,走出自我封闭的书斋,走到活生生的法律之河中,提几桶真正的河水拿回家去研究的。必然的学术逻辑只能是:离开事实主义研究的纯规范主义研究或许有那么一些学术价值,却没有任何社会价值,过个三五年或者十来年,那些论文或者教材就只能进入造纸场里面去了。而惟独建立在生活现实中的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进路,才可能生产出有可能流传久远的法学产品来的。

(七)软法律是被发现的新术语

任何法学研究的生命力都来自发现和不断创新,但是,长期尾随在西方法学后面的中国法学研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剧烈转型而逐渐落后于实践了。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发现新问题、新概念和新命题。就以软法律这个新概念来说吧,我们究竟是否可以使用这样一个术语,在与会学者中是存在不同看法的,比如,有的学者就建议使用“软规则”等概念,除此以外,我可以想象到的其他术语还有“社会规则”、“柔性规范”甚至“柔性法律”等等。

法学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的确立,在研究范式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它往往是学术思维之网上的纲领性纽结,是其他相关概念和命题的原点。窃以为,虽然上面的几个名词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软法律现象的内涵和外延,但是,只有使用“软法”或者“软法律”这样的术语,才能够充分反映和体现与这一名词相对应的法学研究领域的涵盖性、抽象性与普及性的。我的理由主要有四:首先,软法律一词存在明确的学术对应概念,它向上对应硬法律概念,向下对应民间法/习惯法概念,向外对应潜规则概念,向内对应法律渊源概念,法学研究者是可以直接看出软法律在各种概念之间的独有“座位”的,这种对应关系使得软法律研究中的分类性思维更加缜密、细致、严谨和科学了,也使得学术上特有的区分技术得到了深入的运用。其次,这一术语本来就是土生土长的,或者说,它本来就是属于汉语语境的,是被发现的而不是学者生造的,如果我们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这个名词,就会发现它已经存在于中国社会语境之中了。并且,更重要的是,因为现实语境中的词义和学者所理解的词义是大体兼容的,因此在展示和传播研究成果的时候,这一术语的使用不会引起公众的误解,不至于出现那种“法人”一词长期被公众误解的尴尬局面。换一句话说,对于这个术语,社会舆论和公众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特别容易理解和搞懂,因此,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个术语相对其他术语来说,是一个最优传播符号。第三,更加重要的是,被该术语所包含和所发散的信息表明,软法律就是法律!作为一个能指符号,它的所指是非常清晰和明确的:软法律不是其他任何不附加国家含义和强制力含义的社会规范。所以,它是个完整的和纯粹的法学术语,而其他的名词,从所包含和发散的信息来看,或者是容易发生信息混淆的,或者是信息边缘残缺的,或者是容易在传播中导致含义衰减或者散射的,因此,我认为:其他名词不可取。最后,就英文方面的词源而言,软法律在英文当中被称为soft law,作为与hard law的对称性概念而存在,其英文含义和信息也基本与汉语含义和信息重迭。这样一来,在国际法学交流和学术对话的场合,也是很容易被外国同行听懂和理解的。所以,这个概念是天然优美和科学的——也是一个罕见的“学术好词”!

以上是积极的理论价值,那么,消极的价值在哪里呢?首先,软法律的研究,对上下两个板块的研究领域,无论在价值论、还是本体论,都是既吸收又批判的,吸收固然可喜,批判则有可能打乱其他两个板块的阵脚,导致学科的紊乱和理论争鸣上的“烽烟四起”。其次,法学研究精英学者多年来(差不多有100年了)已经习惯于追随西方学术思想谱系开展研究,突然的转换可能导致大家的不适应,尤其是重读文化的能力遗忘,可能使得研究能力减弱。同时,原有的学术成果要接受新学术板块的打量和观察,也可能对已有成果造成冲击。

四、学科研究方***的回归、丰富与发展

软法律研究的基本立场方法是中庸的,它注重查找和描述那种社会学意义上的“中间的多数”现象,这就决定了这种研究必须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首先,是传统的法哲学工具。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法哲学,是分析和回答社会中法律问题的主导性工具,法哲学强调对现象和经验的发现与归纳,从中抽象出人类共识,建立假设,然后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回答。目前中国的法学研究,法哲学方法使用不多,甚至边缘化,这是不正常的。如果说,西方社会因为其后现代的渐显,而导致哈贝马斯所说的“哲学的失效”,那么,中国的法治活动,虽然理论话语基本来自西方,但是社会价值观念却是中西结合的,法律制度也是混合与杂芜的(比如软法律的存在就是一例),不象西方法律制度那样基本清晰和分明,所以,尽管哲学在西方的学术研究中可能“失效”,但是在中国却是恰好需要,尤其是中国社会哲学的中庸、和谐、包容性特色更是有助于寻找法治建设中的社会共识,因此对软法律研究是有效的。

其次,法哲学方法不但不排斥其他研究方法,而且会导致以往研究方法的复兴与回归。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口号激励下,“***思想、开动脑筋”,引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比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等等,导致了各种学科研究的繁荣局面。但是,遗憾的是,因为忙于法制建设,法学学术研究仅仅局限在解释和普及层面,没有赶上那个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只管盖房,不管设计”,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目前法学研究的先天不足。现在,软法律研究领域的发生,恰恰可以使得过去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得到回归和复兴,因为软法律背后之理的剥离,是需要这些实用性较强的工具的。

生态学原理篇4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应用

中***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显著扩张,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过程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如城市自然景观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在消失、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等。这些不仅影响到城市的社会形象和区域生态质量,还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与建设中不得不更加重视景观生态的规划问题。现今,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可以减轻城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改善城市生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1.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一词首次由1937年德国地理学卡尔特罗提出,是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变化的一门科学。我国部分研究者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生态学新分支。并认为只有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景观学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考虑,才能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问题。

1.2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在于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它的提出与运用,使得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或资源的合理开发不再相违背。从区域范围角度看, 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从较小尺度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为主的三要素构成。其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刘茂松、张明娟认为: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原理、生态流聚集与扩散原理、尺度效应与等级结构理论、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原理、景观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景观变化与稳定性原理等7条基本原理贯穿于景观生态学的各个发展方向。

2景观生态学对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有借鉴作用的主要原理

2.1 自然优先原理

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使其维持自我更新,减少人类对自然影响的同时,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因此,一切园林规划与设计都应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为利用和改造自然先决条件。

2.2 整体优化原理

景观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应从整体的高度上把景观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对组成景观的各要素的构成、数量、分布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

2.3 多样性原理

景观生态学中景观异质性原理决定了景观的多样性的存在,而多样性的存在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生态旅游活动即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提高观赏性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园林的规划设计应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2.4景观个性原理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是地域分配客观规律的要求。每个景观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高度重视景观的个性。

2.5 生态关系协调性原理

生态关系协调,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与自然及生态与生态间的协调。

2.6 景观异质性原理

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故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利用立地条件即环境资源景观要素空间异质性,可创造城市园林中异质而多样的景观。

3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3.1树立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城市景观的规划是合理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过程,是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规划设计形式,这意味着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城市景观的平衡。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合理的规划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实现自然与文化、规划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超越现有的景观设计。首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能与自然和谐共存,并维护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而不是以破坏自然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其次,应能协调当前与未来世展要求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第三,要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

3.2 重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应用

该模式是描述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可以利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地联结起来,通过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将城市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结合等方式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

3.3注重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或现有景观的形成往往经过了较长时间,形成了稳固的生态系统。在景观改造设计时,应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本着充分保护利用的原则,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要加强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体现出景观个体与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早欣赏时产生的意境美。在实际创作中,只有将四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生态学原理篇5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从地球形成开始,所有生命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平衡的网络。这种生命构型或生物圈,产生于土壤、空气、火和水,包括我们的整个生存环境。

1 引入生态理念

生态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生态学(Ecology)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生态学主要研究有机体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其生物及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美国国会要求联邦***府所有机构“在资源导向型项目的规划和开发中,倡导并使用生态信息”。

2生态学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关注点

2.1 自然生态性的关注

一切自然生态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是适应自然发生发展规律的结果。一切景观建设活动都应从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小的对环境产生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二直生生不息地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活资源与条件,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而人类也应在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尊重其各种生命形式和发生过程。生态学家告诉我们,自然具有很强自我组织、自我协调和自生更新发展的能力,它是能动的。人类在利用它时,应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尊重它,并顺应其发生规律,从而保证自然的自我生存与延续。

2.2资源持续利用的关注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供应能力,当代人资源的利用不应当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不能超前消费后代人的资源,城市住区景观生态更新就是将原有的那些不利于资源高效利用的设施进行改善更新。提高设备的效率起到有效降低能耗的效果,照明能耗是住宅能耗中的常规耗能项目,可以在楼梯间内装置声控照明灯、采用节能照明灯等可大大降低能耗;建立雨水收集系统 (从屋面、阳台、露台、住区内地面)以及二次循环利用生活废水系统,充分利用中水系统,节约水资源,化害为利,保护环境、缓解水资源不足:将一些对人体和对环境存在危害的设施或建筑改为采用环保的、高效的、节能的、无污无害的建材;提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住区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例如风、太阳、雨、绿地区域、土壤(各种地热资源)等。

2.3基于经济性的园林景观设计考虑

景观生态设计还必须考虑到“应用程序”的问题。所谓“应用”指的是园林的功能为客户。“应用程序”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永恒的和长寿。景观设计师的审美要求,根据群众,活动规则功能需求等方面,创造一个优美、卫生、健康的兴趣,舒适和方便的园林空间,以满足游客的游览、休息和娱乐健身活动开展的功能要求。作为一个绿色的空间,即使是设计,因为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建筑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筑区。当然,设计者应利用有限的投资条件,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技术,节约成本,创造最好的工作。

3生态学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延伸

自然系统保障着人类的幸福和健康,对它的理解和维护是明智的土地和资源合理规划的基础。理想的园林景观营造的环境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作为衡量营造环境的成败以及感受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

3.1 尊重地形,维持园林的完整性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应当尊重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甚至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重塑新的园林景观,既保留了原有基地的历史文化,又满足人们需求。如对于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应加以保护利用,而不是一味推平重建。在国外设计师中也在遵循着这一原则,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大家应该不陌生,1995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重要的工业与商贸城市海尔布隆市在原来的废弃砖瓦厂上,建成了一座砖瓦厂公园。景观设计师鲍尔决定建立一个混合式公园包括为市民提供运动与体育锻炼的部分,保护原有砖瓦厂历史痕迹的区域,以及野草与其他植物自生自灭的区域等。

3.2 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自然环境资源包括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及水文等。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例如,在古典园林中的南方园林建筑占地面积大,往往连成片的建筑,它是为了适应炎热的天气并获得遮荫面积,并且起到缓解雨季交通和国防台风的。

符合生态的设计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这要求设计者以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而不仅从美观、形象出发进行设计,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

3.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主题之一。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进行了热烈和广泛的讨论,城市设计也不例。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景观设计到室内设计,几乎所有研究会谈谈可持续发展。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含义是什么?

3.1.1 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它以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共处为主调,旨在能够确保自然环境的安全。它以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共处为主调,旨在能够确保自然环境的安全。

3.1.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探析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设计者应明白,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对生态的基本概念,制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理论和方法,从设计到寻找影响的决策,在设计过程中的内容。吴良铺先生指出,这项研究的设计应该是“连贯性的综合研究”。如果园林设计师准备的工作环境和环境责任的承诺,关系到设计的态度,就需要采取的生态思想的全面角度,在景观设计的综合研究。

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可以从3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而后者与园林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又是构成景观多样性的最重要条件,如在外地植物的引种驯化过程中,长期的近亲繁殖必将使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大大降低.不少引进植物在当地繁衍几代后,其枝形美观度和抗病能力也下降;但是,如果能将这些引进植物与当地的一些近缘种进行杂交,则可以提高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甚至还可能培育出优异的新品种.品种的多样化常使叶色和花色多样化,如不同叶色的变叶木和不同花色的三角梅,从而使植物造成景更丰富多彩.生境的多样性也直接影响着物种的多样性,所以在设计时要营造成多种生境,为更多的生物提供栖息地,如密植的森林、疏林草地、驳岸少加处理的水系等.把湿地引入郊区或城市也是一种尝试,因为湿地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类型之一.另外,在设计时,建议少用大量草坪,因为草坪是一种非常单一的生态系统,只能为极少数的生物提供生境,所以,设计时要有一定量的乔木、灌木地被这种生态群落才有利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维持.

生态思维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由于在不同的生态系统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网络模型,每个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系统操作的一部分。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方面,应借鉴生态学的角度看的总体思路。属于更广泛的景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该子系统应该关注景观材料,能源和物质投入和产出人为的,即在生产精炼各级投入,航运,使用和最终处置等造成的资源消耗;输出废水,废物和循环再用的物料,例如对环境的影响。

小结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是要把人与自然、环境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表达了人类渴望与自然亲近、并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愿望。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园林生态设计手法的探索也在持续进行。无论过程或结果,无论表象或本质,它们都体现了设计师对人与自然之间一生态关系的思索与探究。

【参考文献】 :

[1] 张毅川,陈亮明,乔丽芳,一姚连芳.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资源及其保护―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5,(07):56-57

[2]李楠,唐永金.生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47-48

[3] 段斐.关于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4,(05):19-20

[4] [美] 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2000,(08)

生态学原理篇6

一、前言

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它应当充盈着理性精神,并由健全、合理、澄明的理性来引领和规范。相应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就有必要形成合理的教学理性来审视、评量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正在由传统的“工匠型”向“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不断转型,也可以说正反映了这样一种内在要求。实现这种转型,除了外在的保障体系与支撑条件以外,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自由自觉的内在发展愿望、自我意识以及根本动力。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立足于已有的相关文献,对教学理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教学理性整体上的思考和观点。

案例分析法:深入课堂教学中获取在已有理论假设基础上的信息,直观的呈现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发展,从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课堂观察法:深入课堂生活,更直接的描述课堂教学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理性的做出解释、归纳与总结。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理性的内涵

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想活动。理性的认识是一种***性、扬弃性的认识,它处处体现着人类自主特性的一种反思和超越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批判。“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斯普朗格),每个孩子都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教育者对他独特的关注而认识他自己,认识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获得个人感受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而获得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性能力,并学会为个人的选择承担责任。从此种意义来看,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

教学理性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追求,也足教师一种应有的生存状态。教学理性是对种种教学观念、行为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配置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检验、批判与重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非理性成分的过程及其结果,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或探险活动。

2.教师教学理性缺失的现状

(1)思想守旧、落后,缺乏理性的批判精神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体育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只会盲目崇拜或接受专家和权威认可的东西,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上,他们多采用灌输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择手段地满堂灌,不去考虑学生学会了这些运动技能或参加了身体活动究竟会对健康有什么好处。这一层次的教师对体育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多是对问题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较少进入到抽象或反思理性层面。不少教师对体育教学只是知其然,不问所以然,体育教学完全被当作了一种具体操作,一种单纯的身体活动。

(2)对技术的偏执,理性体育文化知识欠缺

在“运动技能专业化”价值取向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其专业成长中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气力从前辈那里求取关于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课堂组织与管理等普适性的实用技术和技巧,将较多的精力放在自身运动技能的操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花样翻新上。体育教师对理性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就技术论技术的层面上。相当多的体育教师都会认为,体育的核心要素就是运动技术,从而把眼光只停留在最直接最具体的技术动作上,对理论知识却重视甚少。体育教育固然要传授体育技能,但同时更要强调这一学科的文化知识或文化理念。体育教师若不懂得体育技能的理性文化内涵究竟在哪里,就技术论技术,本身就是缺乏对体育理性认识的表现,其结果只能导致自己的理性思维想象空间越来越窄,使得我们拼命推崇的体育文化理念表现形式往往多是狭隘的技术动作,体育课变成了一种纯生态学的改造过程。

(3)过分强调“教”,缺乏理性教学的民主性

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教”的主导和权威,过分注重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违背了教学的民主性。比如教师过分讲求教学环节的紧凑衔接,而不给学生充分思考、选择、练习、表达不同见解的空间和时间,并通过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来规避、排解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当教师的主导与权威成为一种对教学全程性的监控甚至霸权时,教学的民主性也就显得徒有名了。

(4)过度依赖经验教学,消蚀了教学的理性特性

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而且是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必要中介。但是,经验毕竟不同于科学,其本身有着天然的缺陷――狭隘性。从哲学观的角度看,经验层次的体育教学属于一种机械主义。处在这一层次的体育教师通常把体育教学视为一种按照既定程序和已有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性活动,其教学行为和策略的形成往往来自于传统、例行、习惯,有时甚至是一种直觉反应,鲜有理性的思考。对经验的极度依赖还造成了教学活动的简单重复,使体育教师在处于类似教学情境时通常不再重新审视情境本身的具体特点,就直接照搬过去的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重视经验是必要的,但经验本身不等于科学,经验需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加以改造和升华。如果不去追究经验间内在、深层的关系和规律,不对具体经验进行反思、批判和修正,上升为理性的、抽象的认识,就难以科学、恰当地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现象。

3.体育教师教学理性的原生态回归

(1)教师理性文化知识的重构

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师会对体育教学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可能是狭隘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必须借助于教育理论的分析。为此,体育教师必须吸收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的高度来俯瞰教育现实,这对其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体育教师要力争做到能将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具体的东西抽象化,表现出理论上的抽象能力;将纷繁杂乱的东西系统化、概括化,表现出理论概括能力;能从一般原理推断特殊事实,表现出理论演绎能力;对复杂的动作练习或理论原理能理性地做出符合科学规律的解释与分析,表现出理论解析能力;能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某种设计以检验某种理论的正确性并显示其价值大小,从而表现出理论上的设计能力与检验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具体表现。

(2)教学内容从静态走向活化

从外表来看,体育教学就是一种采用合适的形式“传递”和“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职责被认为是“准确无误地”阐释体育知识、呈现运动技能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主要职责就是“听讲”、“观察”、“模仿”和“练习”等。但是,从教师实际的“教”和学生的实际的“学”的过程来看,“好”的体育教学并不止于这些,它包括了非常丰富的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要对教学内容要进行二次开发,经过筛选、改造、整合和创新,使教学内容从静态走向活化。这种由教学内容的反思所产生的理智的愉悦,要超过任何外在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手段所产生的愉悦,是一种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教学美感,它是学生产生和维持高水平内在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3)师生关系从控制走向对话

对于理性化的教学而言,教师还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讨论引入到理性批评和对话的轨道上。“好”的体育教学,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交往、对话、理解和共享而达成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不只是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传递的“授―受”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相互吸引,相互接纳,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和激励。教师对学生个性给予接纳和肯定,对学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见解能够宽容和支持,为学生彰显各自的生命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获得了工作乃至生命的意义感。

(4)教学伦理从他律走向自律

体育教学活动与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是一种伦理性的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师生双方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伦理要求。就教师而言,需要遵循的伦理要求如“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的评价”、“对学生一视同仁”等;就学生而言,需要遵循的伦理要求如“尊重老师”、“客观评价自己”、“遵守课堂纪律”等。师生双方只有遵循这些教学的伦理要求,体育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而遵循教学伦理要求的前提在于教师“认同”这些伦理要求:首先,教师不仅从观念上“知道”或“了解”有关教学的伦理要求,而且从情感上“接受”或“接纳”这些伦理要求,并愿意受其约束;其次,不是个别教师接纳了有关教学的伦理要求。而是整个教师集体接纳了有关的教学伦理要求。只有这样,整个教学活动的伦理性才能够显现出来。

四、结论与建议

理性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它对于社会前进和个体的发展都起到极大的作用。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是身体认知的活动,人的情感、人格等必须参与其中,其本身是一种理性的探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不断地借助于理性去理解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探索种种“未知世界”,并获得“理智的愉悦”。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汲取理论的滋养,及时反思自身的经验和行为,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唯其如此,才能逐步形成合理、健全的教学理性,从而使我们的体育教学逐步合理化、理性化。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理性的教化与教学的理性化[J].高教探索.2002(4):7-10.

[2]樊莲香,潘凌云.体育教师教学理性的缺失及其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86-88.

生态学原理篇7

1、自然式设计。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应用在城市的人工环境。

2、乡土化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应用在园林设计中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特色。

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应用在园林中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

4、恢复性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来源:文章屋网 )

生态学原理篇8

关键词:城市绿化建设;景观生态学;建设意义;应用原理;应用原则

景观生态学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更有原则性的关键,对园林建设中斑块-廊道-基底、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以及景观异变性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原理研究,结合经济与生态的一体化发展,做出相应的建设设计规划理念。并在景观生态学中还能够充分的意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要遵循生态安全性、生态整体性、生态可持续性、人为干扰性等原则,所以景观生态学将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意义

城市园林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持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渠道。目前,城市园林已经被定为城市进程中重要的建设内容,不仅要求园林建设规模不断扩张,同时还要求园林建设要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城市环境中,工业化的进程与发展使得城市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虽然在经济效益方面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工业化建设不断涌出严重的负面影响,空气污染程度提高、温室效应加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这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要求。而在城市园林建设下,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生活环境的净化效果,还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物|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水平,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人与自然共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是实现园林建设更具有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生态性的重要理论知识参考依据,从景观生态学中可以掌握更多的设计技巧与设计理念,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情况进行不同类型的植物设计,选择合理的优化方案对植物的结构进行设计。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能够设计出更为合理的建筑方案,美化城市并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下面是对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分析:

1、斑块-廊道-基底原理应用

从科学角度来看,景观的结构单元可以分为3种:(1)斑块:其大小、形状及边缘效应等理论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公园、广场的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2)廊道:可以将它认为是线性或带装的斑块,用于指导园林绿化设计中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的设计。(3)基底:它是决定景观性质的重要因素,对景观动态起指导因素。基底的组成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系统丰富多样,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努力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促进生态园林城市的建成。

2、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原理应用

城市景观是由自然景观与人为干预综合形成,具有连接度低、连通性高的特点。景观结构的连接度在景观生态形成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功能连接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其连通性,还要提高其连接度,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

3、景观异质性原理应用

景观异质性,指景观中对特定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上的变异过程。园林景观的异质性正是由于人们对园林绿地的使用目的和方法的差异性产生,同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关工作人员行为也会导致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景观生态学原则的应用

1、生态安全性原则

生态安全原则,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安全原则在城市园林基础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曾有科学家借助此理论,建立模型,并构建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探讨此格局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之后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生态整体性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系统工程,城市景观综合了自然景观和人为干预2方面因素,因此,在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时,必须综合考虑景观的整体性。通过全面分析,采取有利于景观结构与自然特征、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统一,实现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整体优化。目前,我国很多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都应用了整体性原则,这样可以实现在保证城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景观整体性的同时,还要增强对景观整体性的保护意识,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护景观的整体性。

3、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目前,我国正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也具有可持续性,并且是以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基础。在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时,设计师在设计规划时,必须要保证该区域内生态系统、景观的可持续性。

4、人为干扰性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由人来进行,因此,人的干扰在其规划建设中是普遍存在的。干扰对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等生物层次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干扰具有两面性,适当的干扰有利于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但干扰过度就会破坏景观结构,降低景观的异质性。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积极倡导人们爱护自然环境和花草树木。

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原理不断趋于成熟,并实现了与园林学科的有效结合,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综合考虑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重视人在城市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使生态城市建设更为系统化。在今后的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生态学原理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并将这些原理更全面、合理地应用到生态城市园林建设中,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的审美,适当进行人为干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设生态城市。

结语: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将斑块-廊道-基底原理、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连通性、景观差异性原理以及生态安全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应用其中,从而保证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得更好建成,为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陆志成.城市绿化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7).

生态学原理篇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地本资源;教学;意识形态;诉求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8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77-04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为“原理”)因抽象的理论性内容较多,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脱离社会现实,脱节于学生实际,诚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原理”课的教学,应该从特定区域以及存在于该区域的各种资源即“地本资源”出发,并以之作为教学的重要教辅资料,才能增强“原理”课的教学效果。但“地本资源”因民族、时代、内涵以及价值意蕴等限制,其所赋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间或有相左之处,势必会消解或遮蔽“原理”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探讨“原理”课运用“地本资源”的意识形态诉求,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奠定社会共识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诉求

“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是促使大学生形成和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力、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的重要媒介。“原理”课教学固然离不开“灌输”路径,但纯粹的理性灌输对于已具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或者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者而言,会存在理论排斥或理论拒斥现象。毕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承传范式而言,是“舶来品”,其句式结构、表述方式、逻辑范式、论证依据等都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禀赋。因此,“原理”课教学应该在秉承教材理论旨趣的基础上,采用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历史特点、地域特质的“地本资源”进行理论阐释和解析,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特定时空界域的“地本资源”相结合,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理性的理论感性化,晦涩的理论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源自西方国家,其必然带有西方国家文化底蕴和表述范式等,“马克思主义一经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与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结合,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社会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教育对象所拥有的历史资源、民族资源、时代资源、人文资源等有机融合,降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难度,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性和生动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祛魅”,提高大学生学习“原理”课的兴趣,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提高识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辨别力,免受它们的蛊惑和腐蚀,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毋庸讳言,“地本资源”因其滥觞和发展于特定的时空界域,因而难免会隐含着特定民族的文化理念、价值指向、思维方式等,也必然会隐含着与“原理”课教学旨趣和要求不相符甚至相对立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由此形成“原理”课教学的阻抗力。因此,在将特定时空界域和民族的“地本资源”应用于“原理”课教学时,必须明辨“地本资源”所隐含的诸类意识形态及其价值指向,辨清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合或相对立之处,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地看待这些“地本资源”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价值指向,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审视“地本资源”所隐含的地本资源,这样才能使“地本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原理”课的教学。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流传一个著名的“三婆(娘)石”传说,相传三娘湾原初只有苏、杨、李姓三个青年小伙子居住,他们以打鱼为生,随着生活水平渐好,他们便在海边建起了房子。一天,天堂三位仙女下凡,为风景优美的尘世海湾以及三位英俊勤劳的小伙子所吸引,遂留人家与他们结为秦晋之好。玉帝得知之后便命她们只能在尘世间住三年。三年后,玉帝见仙女未归,便在三个小伙子出海打鱼之际掀起狂风猛浪,使他们殁于海底。三位仙女顶风迎浪前往海边迎夫,久等未归,遂化为三柱并排而立的花岗岩石。此乃“三婆(娘)石”的由来。三娘湾也由此而得名。诸如此类的“地本资源”,无疑是运用于讲授“认识与实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等内容的好题材,藉以阐明“地本资源”所蕴藏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或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否则就会陷入非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窠臼里。

强调在“原理”课教学中运用“地本资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既是“原理课”特殊的学科属性和教育目标使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升影响力、感染力和赢得人民群众的崇高使命所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上诸多迥异的意识形态会对人的思维领域和精神领域起着隐蔽性的复合性影响,且处于各种文化资源(如宗教文化资源、迷信文化资源、鬼神文化资源等)笼罩之下的人们,在马克思主义未在其思想领域构建并指导其社会实践时,必然会受到隐藏于各种资源的意识形态先人性的“污染”和“诱导”,由此其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方式会潜意识地被支配,也会潜在地阻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接受和认同。“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地本资源”应用于“原理”课的教学,就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范式,明晰各种“地本资源”的意识形态蕴涵,切实保证“原理”课教学并非纯粹抽象性的理论灌输,而是能从特定界域的“地本资源”认知、感悟和践行,增强“原理”课的实践化和本土化。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诉求

“原理”课的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属性和要求,但坚守属性和要求并不等于“照本宣科”地复制和灌输,而是应该把中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解决中国***、建设、改革开放难题进程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也融汇于“原理”课教学中。毕竟“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在于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初始的基本原理,而是在理解和掌握初始原理的基础上,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唯此才能科学地解读和理解本区域和本民族的“地本资源”,从而理解***和国家为促进本区域和本民族发展所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逐步培育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恩格斯在《***宣言》的《1888英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原理”课教学毫无疑问必须立足和借助“地本资源”。中国***在领导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曾经在全国留下了许多光辉的红色资源,这既是中国***奋斗的足迹印证,也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各地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轨迹,为“原理”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地本资源”。

“原理”课应用“地本资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诉求,既是理论回应实践和实践辉映理论的需要,也是“原理”课蕴含的基本原理“落地”的需要。从教材的总体性看,“原理”课多是结论性的知识,缺乏论证性。若在教学进程中缺乏运用“地本资源”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就会让学生有空泛而难以落地之感,教学效果欠佳。此外,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日趋频繁和隐秘,“地本资源”极有可能被别有用心地歪读和误解,、新自由主义等言论和现象就会弥漫难散,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宗旨、理论根基等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诉求,就能坚持“原理”课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指向,确保“地本资源”正向价值彰显,服务于“原理”课的教学。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湾经济区汇聚着丰富的“地本资源”,如六峰山灵山******纪念碑、六万山******纪念碑、牛圩坡******墓、张世聪******纪念碑、官垌镇***陵园、北通镇***陵园等,这些“地本资源”都是讲授“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等内容的辅助材料,从而彰显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懈奋斗和探索的光辉足迹,由此导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原理”课应用“地本资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诉求,是抵制蔓延和泛滥的需要。理论掌握群众,扩大和巩固理论的群众基础,是理论的重要使命之一。“原理”课教学实质上就是为了确保青年学生能了解、理解、掌握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高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或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鉴别力,增强对它们的抵制力,认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诉求。但是,社会上存在着诸多与“原理”课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腐蚀和消解着特定时空界域的“地本资源”的正能量发挥,阻抗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提升。“原理”课作为灌输、普及和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应该敢于面对社会诸多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各种资源的解读,审视这些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构建起“地本资源”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解读范式,使“地本资源”的解读体现意识形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彪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的科学引领,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价值。

三、坚持“原理”课的实与虚相结合的意识形态诉求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是理论生命力之所系。真理总是以高度凝练的抽象形式展示于人,迫使人务必进行艰苦的思维探索活动,才能感悟和体现真理。“原理”课教学的指向和旨趣,预示着“原理”课教学必须坚持抽象性的“虚”以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普适性。“原理”课并非都是务虚的结果,而是无产阶级******在追求***和人类***的伟大探索中形成的务实和务虚的结晶。因此,在运用“地本资源”进行“原理”课教学时,毫无疑问要坚持“原理”课虚与实相结合的意识形态诉求,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要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求。从“原理”课的学科性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旨趣来看,虚与实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和相互促进。实是虚的根基和源泉,虚是实的总结和凝练,虚依赖于实而又对实起指导作用。务虚废实,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使人对理论有空洞之感;务实废虚,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使人对实践有盲目之感。因此,“原理”课教学在运用“地本资源”时,只有坚持务虚与务实的辩证统一的意识形态诉求,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规律性以及教育的有效性,也才能确保“地本资源”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生态学原理篇10

关键词:烟草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烟草学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245-03

烟草学是农学门类下的国家特色专业(专业代码:090108T),行业特色鲜明,主要培养具备烟草生产、烟草遗传育种以及烟叶质量检测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烟草及其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烟草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该专业自1975年在河南农业大学首次开办学历教育以来,经过4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均开设有烟草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四年制本科生。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的学科,是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代码:070401)和生态学(代码:071004)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2],是目前农学专业(代码:090101)的重要课程之一。烟草学是农学的二级学科,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本科专业自开设以来就把《农业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实践,诸多问题逐渐显露,主要表现在烟草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叶用经济作物,而且其品质形成与诸多生态因子关系复杂,《农业生态学》的传统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烟草学科的发展需要。鉴于此,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首次开设《烟草生态学》课程,作为烟草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先于烟草栽培学、烟草育种学、烟草调制学等主干课程学习。经过近5年的探索,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现将《烟草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程定义和特点分析

“生态”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独特的自然环境只能靠人们去发现并加以利用。津巴布韦烟叶质量好,与它的自然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根据目前研究来看,生态条件对烟叶特色的影响程度超过50%[3]。我国云、贵、川、鄂等地烟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温差适宜,有利于烟叶香气物质积累和优良品质形成,适合烤烟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烟草生态学是研究环境与烟草生长及品质形成关系的科学。《烟草生态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烟草学专业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运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知识分析烟草学生产和科研中的相关问题,为烟草栽培学、烟草调制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烟草生态学》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生态学理论与烟草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中大量现象的分析需要建立在明确基本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例如,中国烟叶公司目前在全行业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我们要求学习过《烟草生态学》课程的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该项技术推行的原因以及需掌握的要点。首先,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是烟田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之一,其推行原因是由于化学农业的长期不合理使用,污染了环境,造成烟蚜天敌及一些有益昆虫的大量死亡,降低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4]。烟蚜茧蜂能将卵产于烟蚜体内,幼虫孵化后取食蚜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蚜虫死亡。可见,烟蚜茧蜂与烟蚜之间是典型的寄生关系,这一种群与种群之间的负相互作用对烟蚜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以上是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原因。其次,在生态对策方面,烟蚜是一种典型的r-选择生物,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如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研究表明,在温度为20℃~30℃时,烟蚜仅需7d就可以完成世育[4]。正因如此,烟蚜在烟田往往呈现爆发式增长,故烟蚜茧蜂释放时机的把握十分重要。实际操作中,要求在烟蚜呈点片发生(田间烟株平均蚜量≥10头/株)时放蜂。再次,生物因子对种群的调节往往受密度的制约,因此被称为密度制约因子。烟蚜茧蜂即为烟蚜的密度制约因子之一,对烟蚜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当烟蚜茧蜂密度大时,烟蚜种群的个体数量会迅速减少。但烟蚜茧蜂的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烟蚜种群和烟蚜茧蜂种群之间存在负反馈关系。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1]。因此,如果烟田生态系统中的烟蚜茧蜂过多迁入而数量剧增,烟蚜就会因为受到过度抑制而减少,烟蚜数量减少后,反过来会抑制烟蚜茧蜂的数量。可见,确定合适的放蜂数量是维持烟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点。据此,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文件(国烟办综〔2015〕232号)规定了具体放蜂量:田间蚜量1~5头/株,亩放蜂量200~500头;田间蚜量6~20头/株,亩放蜂量500~1000头;田间蚜量21~30头/株,亩放蜂量1000~1200头;田间蚜量30头/株以上,亩放蜂量不低于1500头。从以上实例可知,《烟草生态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其主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参考教材选择

如何根据专业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但是,目前尚没有《烟草生态学》等专业特色教材出版。针对这一问题,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多次组织本课程教研室老师讨论,确定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生态学(第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生态学(第2版)》和中国农业出版社《作物生态学》等3本教材为本课程的参考教材。

《基础生态学(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儒泳院士及具有多年生态学教学经验的3位教授共同编写的。该教材强调对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内容简明扼要,按照传统生态学的发展顺序,依次分为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几大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内容融合成一章,即“第二章 基本生态关系”,着重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学习,作为《烟草生态学》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进行重点教学。

《农业生态学(第2版)》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由华南农业大学骆世明教授主编。全书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一共有6章,主要阐明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实践部分共有5章,主要针对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在《烟草生态学》的教学体系中,烟田生态系统、烟草种植区划等实践部分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框架设计即参考该教材。

《作物生态学》由南京农业大学曹卫星教授主编,在概述作物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形成发展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作物生态学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动态,重点阐述了作物与辐射、温度、水分、养分等环境要素的生理生态关系,进而介绍了作物分子生态、群体生态、信息生态、生产生态和安全生态的理论和技术。该书注重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作物学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我们在《烟草生态学》的教学中借鉴该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主旨思想,构建了烟草与光照、烟草与温度、烟草与水分、烟草与土壤、烟草群体生态和烟草安全生态等章节,为实践部分的主体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课程是整体优化人才知识结构的关键环节,需遵循全面发展原则、整体性原则、需要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等基本原则[6]。烟草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烟田生态系统,是基础生态学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根据上述原则,在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阶段、分支学科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后,着重介绍了生态学中的基本生态关系(第二章),包含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基本原理、群落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基本原理四个部分,为实践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烟田生态系统是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方面具备传承了自然的微妙生态关系,另一方面又深深地刻上了人类的印记,因而具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自身规律。在实践部分,首先介绍了烟田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结构,并着重分析了烟田生态系统有别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重建性明显、社会性强等突出特点(第三章);然后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介绍了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特征、生态作用、对烟草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措施(第四、五、六、七章),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并用以分析和解决烟草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烟田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态关系即烟株之间对空间、营养等的竞争,因此群体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对烟田生态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为此,在第八章着重介绍了-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等群体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了烟草群体特征、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理想群体构建方法;针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逐渐提升的烟草安全性要求,安排了第九章的内容,本章在学习作物安全生态概论的前提下,详细介绍了烟草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的主要内容及其具体推行措施。第十章在介绍作物生态分布与生产区划的基础上,比较具体地介绍了中国烟草种植区划的成果,包括中国五大烟草种植区的分布、生态条件和烟草种植基本情况,旨在使学生掌握我国烟草生产的基本生态条件、生产状况。

四、教学方法优化

在高效本科教学活动中,没有通用的跨学科的“最好的”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影响着教学实践活动[5]。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提倡在《烟草生态学》的教学中将课堂精讲与互动讨论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设疑法、多媒体演示授课法、热点问题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创新,综合运用。(1)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增强直观意识。教学上采用大量的照片、***片、表格,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然而,多媒体教学有时也存在学生被动学习、缺乏思考和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必须以其他教学方法为重要补充。(2)以启发互动培养思考能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运用启发互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考善于取证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光照对烟草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时,讲到“增加长波光比例可以促进烤烟的碳代谢”,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为这一原理提供佐证。通过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培养了其用科学生态观思考问题的习惯。(3)以案例分析激发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烟田虫害往往是在湿热条件下发生(或流行)。通过讨论,学生们会发现烟田虫害以节肢动物为主,是一类典型的外温动物,其生长发育及生活史进程都与温度密切相关。这样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突出。(4)提倡创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踊跃报名参加相关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实验和挑战杯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实践动手等诸多素质。

五、结语

每个新课程的设置和发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思考。经过近5年的努力,烟草学本科专业《烟草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已趋于完善,较好地实现了该课程的设置目标。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二:(1)加快教材编写进程。《烟草生态学》课程从无到有,如今形成完善的内容体系,也即意味着教材编写的条件日臻成熟,因此教材编写工作将是课程建设的下一个重点。(2)开设实践教学环节。《烟草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问题分析能力尤为重要。所以,开设以烟田生态系统野外调查、各烟区生态调查等为主要内容的野外实习是完善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工作,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97.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何泽华.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中国烟草学报,2005,11(3):1-4.

[4]廖伟,倪毅,舒芳靖,等.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6):108-109,1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态学原理10篇

学习

保护生态环境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保护生态环境10篇,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这十年心得体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书合集10篇。二.保护水资源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

学习

电脑系统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电脑系统10篇,内容包括电脑系统软件知识图解,电脑系统详细评测解。4、等待电脑会***对应的Yosemite操作系统。5、在操作系统页面点击Mac磁盘***标,选择安装路径。6、点击电脑右下角的安装按钮。7、等待电脑安装操作系统,完成

学习

质量监管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监管论文,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论文原文,产品质量管理论文集锦9篇。(二)财***监管的范围由于财***分配活动所覆盖的范围决定了财***监督的内容,而财***监督的内容也因经济体制、财***模式及***府职能的演变而表现出一定的区别,

学习

药学专业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药学专业10篇,内容包括药学专业导读内容,药学专科专业。3、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3年;4、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从事药学或中药

学习

会计试用期个人总结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试用期个人总结模板,内容包括试用期总结万能模板,会计工作试用期的自我总结怎么写。我深知作为财务工作人员,肩负的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为了不辜负领导的重托和大家的信任,更好的履行好职责,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因此我始终把

学习

生态系统理论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系统理论10篇,内容包括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理论。2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关系2.1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联系传统的森林经营主要研究森林的永续利用和其在技术上的反映,利用社会、

学习

erp系统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erp系统10篇,内容包括仓管erp系统,erp仓储系统。为了提升企业运作效率,我们需要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体系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而作为ERP的载体,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依

学习

操作系统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操作系统10篇,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简介建议收藏,操作系统简介怎么写。4、文件管理。有效地管理文件的存储空间,合理地组织和管理文件系统,为文件访问和文件保护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及手段。5、用户接口。用户操作计算机的界面称为用

学习

工作周总结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周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工作周总结范文通用,一周工作总结模板汇总十篇。金立某机型采购价530元/台,我给他们定的价格是599元-699元/台,她们店的实际销售价格是899元/台,我随便看了一圈,至少有10款畅销机型,比正常零售价都高100元-30

学习

生态环境问题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环境问题10篇,内容包括生态环境问卷问题,生态环境热点问题。1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而农村区域有关主题环保意识不足是引发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加大农村

学习

oa系统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oa系统10篇,内容包括oa系统详细教程,泛微oa系统。(一)OA办公系统用户指县委、人大、***府、***协、各部门、各乡镇工作人员。用户帐号获得方法:由电子***务中心统一发放帐号(用户名)及密码,为保证系统安全,已获得办公自动化帐号的

学习

普法教育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普法教育论文,内容包括普法论文,普***文该怎么写。(二)乡村法律纠纷日益增多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例如农村的婚姻家庭继承方面,女性的婚姻自常受侵犯、家暴问题、遗弃弱势家庭成员、子

学习

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安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学校安全工作计划锦集7篇,学校安全工作计划小学。1、健全安全管理网络,严格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措施。2、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三、主要工作:1、健全安全管理

学习

建设生态文明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建设生态文明10篇,内容包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建设生态文明具体案例。由数千名科学家参与的***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的全球气候变化最新评估报告表明,地球气候的增暖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IPCC预计,到21世纪

学习

生态学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学10篇,内容包括生态学100个基本问题,生态学的热点话题。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出版周期:半月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际刊号:1000-0933国内刊号:11-2031/Q邮发代号:82-7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时间:1981期刊收

学习

数据库原理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数据库原理10篇,内容包括数据库原理的知识点总结,数据库系统原理。1.学习数据库设计时必须要对整个数据库设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从“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都要清

学习

会计学原理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学原理论文,内容包括会计学原理论文题目推荐,会计学基本原理论文。

学习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模板,艾伦版计算机组成原理总结。《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单CPU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硬件的

学习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内容包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怎么做,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用什么塔。化工原理理论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主修的第一门化工专业基础课,是工程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隶属于工程设计

学习

电路原理答案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电路原理答案10篇,内容包括电路原理简答题汇总,电路原理例题详解及答案。

学习

会计学原理试题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学原理试题10篇,内容包括会计学原理练习题推荐,中国农大会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中***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7-01单片机以其控制的灵活性、编程的简洁性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学习

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及答案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及答案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大题答案及解析,计算机组成原理题库大全及答案。ResearchoftheTextSubjectiveQuestion'sAutoRemarkingAlgorithmBasedonWordSegmentationAlgorithm&V***LIXue-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