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乘兴挥毫,为诗集作序,写下了被米芾誉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神龙本”前后原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玺,后人将隔水换过,致使首尾只剩半印,故又名“神龙半印本”。《神龙本》书法艺术价值包含三个方面:一,《神龙本》是最忠实原作高质量临本,在运笔上,它毫芒转折,纤维备尽。《兰亭》真迹以亡,依据《神龙本》,再辅之以其它、刻转本,可以大体上推出真迹书法特点。再次,《神龙本》本身就是一件书法真品,这一点不言自明。
【关键词】天下行书第一;神龙本;艺术价值;冯承素;高质量;临本
古俗:农历三月上日,四民并临水滨,执兰招魂,此称为“修契”。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谢万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集会,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王羲之用蚕纸,须笔,乘兴挥毫,为诗集作序,写下了被米芾誉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系草稿,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别名《临河序》、《曲水序》等。此贴历史记载考订文字较多,可是无论是真迹的来龙去脉,还是传本谱系真伪,都说纷纭,纠如聚讼。自清末起,有人干脆连《兰亭序》是王羲之所写的也不予承认。南宋高似孙《兰亭考序》说“契之为贴,风流太甚,自晋以来,难呼下语”。本文为介绍《兰亭》,只能难为其难。
据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所说:王羲之当日书时,如有神助,日后重写多本,均不及原稿,所以自己也极爱重,交付子孙传掌。以“铁门限”闻名的王羲之七世孙,陈代书家智永,因是和尚,便把《兰亭序》传交弟子辨才。贞观中,唐太宗仿二王真迹殆遍,独缺《兰亭》,三招辨才查询,辨才均谎称不知。于是唐太宗便派御史萧翼伪装商客,与辨才交往,乘隙窃去。真迹入内府后,唐太宗命赵模、韩道***、冯承素等人各掌数本,分赠太子、诸王、近臣。
在而后记载中,此本除赵模等人外,唐初书法家如欧、虞、褚、陆等,又复多临本。无论此谁,临者均是高手,论者却不许任何一个人独专其美。南宋张泊评《兰亭》曰:“善法书者,各得右***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修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得其清,而失窘拘……”。
张泊之评,是符合书法艺术原理的。汉扬雄说:“书为心画”,可见书法不只是笔墨间事。《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四美”、以及“五合交融”条件下产物。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客观之景,“仰之间,已为陈迹”,主观感受又“情随事迁”。就王羲之本人,离开当时情景,“他日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欧、褚等人,纵使笔法再高,仅凭序文所云情景,想完全再现《兰亭》风貌,当然是不可能。举一个音乐方面例子来说,音乐鉴赏家门,同时欣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从宏观上讲,每个人脑海里都随着乐曲展开而呈现出草原、鸟语、雷鸣……这是相同的。但从微观上讲,每个景物位置层次,色彩……每个人所想象又都与别人不同,也绝没有一个人与贝多芬当时所感受相同,尽管大家听的是同一只乐曲。可见艺术在感受一表现(作品)一在感受一在感受运动过程中,绝不可能产生绝对重复。
宋黄长睿云:“世人都不晓临此之别。临谓以纸在古贴旁,观其形式而学之。此以薄纸覆古贴上,随其细大榻之”。历代记载《兰亭.》传本者,往往将临本。如从严格意义的唐代此本来算,古人著录虽不少,现今存下却不多,仅“神龙本”、“薛绍彭本”、“吴傅朋本”等精神,其中以“神龙本”艺术质量为最高。
“神龙本”前后原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玺,后人将隔水换过,致使首尾只剩半印,故又名“神龙半印本”。元代郭天锡跋云:“予观唐此《兰亭》甚众,皆无唐代印跋,未若此贴唐印宛然”。又说:“字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此定是唐代宗朝供榻书人直弘文官冯承素等,奉圣皆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临”。明大收藏家项子京购得此贴后,更直指为冯临。
《神龙本》书法艺术价值包含三个方面:一,《神龙本》是最忠实原作高质量临本,在运笔上,它毫芒转折,纤维备尽:如“岁”之中竖,“毕”之横折等处破锋,都如实的临出:“仰”之末笔、“可”之首笔的断笔,“暂”字右下足字的赋毫,也都精确地予以表现。在用墨上,以细分为浓、淡、半浓三色,层次分明,保留了真迹涂抹改换的面目,如“每”字,中画浓墨,其余淡墨涂去“良知”二字,并改“也”为“夫”。在布局上,全帖行距,前松后紧,比定武刻本强行排匀,更符合真迹原始,体现了起草时信笔直下风貌。
其次,《兰亭》真迹以亡,依据《神龙本》,再辅之以其它、刻转本,可以大体上推出真迹书法特点。真迹以中锋为主,也不乏侧锋,提按顿挫,随意而又应节,布局则天机错落,无心安排而皆映带成趣。其神力在于“若断还连”。所谓“不施脂粉,自然终好”者也。
再次,《神龙本》本身就是一件书法真品,这一点不言自明。郭天锡跋已评其“下真迹一等”。***后,关于《兰亭》真伪的辩论中,即使认为《兰亭》是违迹者,也都承认《神龙本》自身书法价值。
上述三点同一事物三个侧面,它们不是互相排斥,各自***,而是相辅相成,统一于《神龙本》这一客观实体中。
王羲之的真迹没有留下,使我们感到无限遗憾。而唐人留下的临本,为我们探求真迹的面貌提供了跳板,从这点来说,又是值得庆幸。
参考文献:
[1]宋苏轼.《东坡全集》卷九三.《书唐氏六家书后》,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108册。
[2]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十《学士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089册。
[3]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八.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96199页
作者简介:
李少平,(1973.10~ ),汉族,河南三门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神龙本”《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