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式10篇

现代中式篇1

关键词:现代化;中式建筑;设计

中式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无论是在设计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其都有着自身的格调。但是在欧式建筑风格以及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和冲击下,现代中式建筑出现了设计上的偏差,中式建筑原有的风味被大大缩减,使得中式建筑变得面目全非。而为了使得现代化中式建筑可以恢复其原有的魅力,就需要加强设计力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下面本文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探究。

1中式建筑概述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逐渐提高。就现代的中式建筑来说,其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建筑行业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新的施工方法,建设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建筑,但是社会的发展变迁瞬息万变,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建筑具备现代化的气息,同时也要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式建筑在发展的进程中,对四方文化有着一定的排斥性,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艺术园林等建筑均有着很高的成就。而发展到近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现代建筑无法与世界建筑相接轨,在设计潮流上通常都落后于世界水平,这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文化逐渐的丧失。而在最近几年,由于建筑设计者思想上的偏差,使得中国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出现了严重分离的情况,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大力影响和冲击作用下,我国建筑设计人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进行设计思想的转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中式建筑发展开辟了一个阳光大道。在中式建筑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其体现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精神追求变迁。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朴素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其中,开展设计的新形势,使得中式建筑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高效的体现,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式建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如园林、家具等的设计,均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发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实现了长久保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审美的不断转变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法和美感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与古代人有着较大的区别,当前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生活方法,无法融入古代建筑的生活环境中,而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为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力优秀的古代文化,而具有中国古代文化代表的就是古代建筑,例如宫殿、园林、民宅等等,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古代建筑不仅是其设计灵感、构造等的借鉴,对世界建筑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古代建筑设计的元素,进行现代中式建筑设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就现代中式建筑的建设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来进行研究,可以充分的说明,现阶段的建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较为多元化,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在建筑感官上,也会对人们的视觉神经带来一定的冲击效果。我国古代的建筑在设计上,采用了多种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这些简单的设计中,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气。而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中式建筑开始出现,这种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古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融合了古代传统文化和色彩,有效的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目前的现代中式建筑中,即使得古代建筑的实际特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也使得古代建筑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2.1借用建筑形式

现阶段,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形式,并且结合现代建筑形式,使得现代建筑逐渐演化为现代中式建筑。在现代中式建筑中,设计时会充分的考虑到审美艺术以及结构艺术等。在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固有的美感和特征后,将现代建筑中所具有一些的独特风格也融合其中,使得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协调融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将现代建筑形式与古代建筑形式融合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两者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现代建筑的创造性设计。例如,例如万科第五园,其设计为现代中式建筑,建筑的外墙设计为双层墙体,在内层按照空间的要求进行开窗、开门,外层墙体则根据景观、通风等需求进行开洞,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从形式上看与古建筑的设计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

2.2设计技术上的扩展

在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对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的方面进行汲取,同时结合建筑场地周边的情况,做到就地取材,尽可能的避免远距离材料的运输,在施工材料上要做到有效的选择,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建筑建设现场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因素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可以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符合当地的特色,也能够实现节能环保的建设要求。另外,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合理的应用现代建筑所具有的设计手段,将现代中式建筑所应该具有的特色有效的表现出来,并合理的将古代建筑的优秀设计形式和方法也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既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在丰富建筑内涵的同时,使得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艺术设计的要求,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3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在社会发生转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在进行着转变。人类社会的变化会使得人类意识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会不断的通过生活来获取相应的经验,并且进行生活习惯的累积,逐渐就会融合成属于本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的中式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合这种民族文化,将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设计方式和文化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更加亲近自然,适应人们的生活,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借鉴古代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情况,即达到发璞归真的效果,又要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4合理的融合周围环境

我国过去的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多注重安逸以及自然的特色,尤其是在对庭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得庭院更加符合自然的特色,不断的进行庭院绿化设计,以打造出舒适的环境,而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人们对舒适度的需求,所以在设计中就需要充分的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经验和技术,合理的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尽可能的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从而实现与自然的交融。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而建筑建设是导致环境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能够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就需要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有效的发挥出建筑设计的优势,充分的结合现代中式建筑的特色,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合到建筑设计中,从而有效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上,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代建筑设计的形式和样式,然而,现代中式建筑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风格上均与古代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现代建筑只是借鉴,而不是模仿,其对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等均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和改进,从而才设计出现在所说的现代中式建筑。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使得建筑的形式以及风格也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但是建筑中所蕴含传统风化却逐渐的消失。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式建筑越来越不具备自身的特色。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点,我国必须要大力的在建设设计中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得现代中式建筑具有民族代表性,这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加强对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是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

作者:盖丽华 单位:大庆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规划监察支队

参考文献:

[1]韩则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张昭.对中式建筑设计兴起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1):123-124.

[3]刘敬业.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15-16.

[4]王澍,陈卓.“中国式住宅”的可能性——王澍和他的研究生们的对话[J].时代建筑,2012(03).

现代中式篇2

前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以逐步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强烈的中国风暴。而中国的住宅产业也开始了“中式时代”的回归旅程,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

中国民居是世界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民居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是为一个时代人服务的,住宅的居住属性注定其必须符合特定时代人们的居住要求,所以在设计凤凰新城雅清苑组团时,我们提出了“打造现代中式住宅”构思主线。并结合现代中式的特征做了如下尝试:

1.拥有***的围合式庭院空间。

庭院是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最能体现中式住宅的文化底蕴,进了庭院再回家的感觉把中国人的庭院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庭院是中国人情感寄托的一个场所,承载了中国人对充满温馨庭院生活的渴望及居于其中的天伦之乐,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在家里亲近自然、感受泥土芬芳的场所,所以就有了“宁可食无肉,不能居无竹”的千古佳话。

在雅清苑设计中,我们给每户住宅设置了一个或大或小的庭院,院门采用中国红的木制门,院墙上开有小的窗洞,让院内与外部小区空间上分离视线上交融,颇富情趣。(***1)

*** 1 院门及院墙 (***片来源:自拍)

2.内敛、内涵,平面布局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所谓内敛即含蓄、不张扬。西方建筑是以起居室为中心向外发散展开布置,院外即是花园,是开放式的,强调个体面对自然。而中式住宅则是向内收敛的,各种空间都围绕着***院落展开布置,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中式住宅中通常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历史、文化、伦理概念。

在雅清苑户型设计中,我们紧紧依托庭院展开各房间布局,使住宅内部空间与庭院空间形成很好的交流,同时解决了大进深住宅的通风采光问题。(***2)

*** 2 户型平面 (***片来源:自绘)

3. 坡屋顶。

坡屋顶有很多自身优点,如取材方便、造型优美、防水性能和耐久性好、有利保温节能等,因此在中国民居中被普遍使用。坡屋顶的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甚至一度成了中式建筑的代名词,现在尽管各地出现了部分无坡屋顶“中式住宅”的尝试,但都没有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

所以,雅清苑的屋顶形式采用坡屋顶,屋面挂灰色小曲瓦,屋面的起翘坡度参考聊城民居明清时代的尺度设计,取得很好的效果。

4. 青砖、黛瓦、粉墙、镂空花墙、朱红大门、精美雕饰。

这些具有强烈观感特征的元素深深地触动着人们心灵深处的中国情结,成了中国传统住宅的典型符号和重要组成部分。

雅清苑的设计中,无论建筑本体,还是围墙、环境小品以及广场上的主题雕塑无不运用了这些元素,让整个小区的环境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

5. 满足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体现现代生活的舒适性、私密性和休闲性。

建筑离不开时代背景,必须和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协调平衡,随着时代的变革,中国人的居住理念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中式住宅应该是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是继承中创新的结果,应具有中国神韵和精神内涵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在雅清苑的规划设计上,考虑到小区定位为中高端社区,车辆的户拥有率会比较高,车辆的交通组织以及车流与人流的不干扰成为了规划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小区车辆通过小区大门直接进入半地下车库,行人则直接通过大台阶进入步行道路体系,从而达到人车分流。

***3 车库入口(***片来源:自拍) *** 4儿童活动场地 (***片来源:自拍)

儿童游戏场所也是结合小区景观和组团空间,为儿童提供一个阳光、安全的游戏场所。

结语

现代中式篇3

关键词: 法律范式; 程序主义; 哈贝马斯; 资产阶级; 福利国家

中***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3-0088-06

一、引言

哈贝马斯的整个法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对现代法律的程序主义理解,对于这种理解,哈贝马斯是从法律之事实性与有效性之间张力(内部张力和外部张力)的角度进行阐明的。现代法律的规范性自我理解来源于这样一个看上去具有悖论性的命题:合法性产生于合法律性,也就是说,符合法律程序制定出来的法律和符合民主程序而形成的***治意志自然具有合法性。哈贝马斯认为,要解决合法性产生于合法律性这个对理解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具有关键意义的“悖论”,就必须把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民主程序理解为对具有交往结构的主体间平等商谈之理想预设条件的建制化。说得更明白些,产生具体法律规范的法律程序必须能够确保真正的民主(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的同源构成)在它所提供的程序性商谈平台上得到实现。只有这样,服从法律的公民才能够把自己同时理解为法律的创制者,从而可以出于真心(当然也可以出于惧怕惩罚)来遵守法律。然而,民主法律程序并不能单独保证法律制定的合法性,还必须得到一个拥有民主传统的***治公共领域内的“非正式商谈”土壤之支持,否则,民主法治国家的“规范性”在现代复杂社会中极易被由金钱和行***权力这些非规范媒介导控的“事实性”所打断,因此,对于哈贝马斯而言,社会的***“只能通过民主与公共领域之复兴才能够实现”。[1]哈贝马斯对民主法治国家的规范性自我理解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理论重构,试***用程序主义法律范式为民主法治国家奠定合法性基础,虽然有学者指出哈贝马斯“似乎对程序主义法律范式期望过高”,[2]但这种高期望恰好说明了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在哈贝马斯整个法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对他的这项宏伟工程,哈贝马斯主要是从内部建筑构造的视角来建构的,本文则拟通过外部历史背景的视角,把程序主义法律范式放在法律发展史的大框架内来研究它是为何以及如何取代法律发展过程中本来存在的另外两种法律范式(自由主义法律范式、福利国家法律范式)的。

二、资产阶级形式法的实质化

资产阶级形式法范式的精髓在于确保私人形式上的自主性(消极自由),所谓“形式上的”是指法律形式,即法律规范面前人人平等,至于事实上人们能否平等地实现各自的自由则在所不问。形式法范式显然与私法领域内的私人权利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所谓形式法的实质化也正是首先从私法领域内开始的。而公法由于一开始就是由国家制定的(私法更大程度上是在市民社会中通过法官的判决自发形成的),更多是对干扰私人自主的行***力量的限制,并同时用法律保护的方式来确保公民的积极自由(***治参与权),这就使得公法一开始就或多或少具有实质化的倾向。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中通过日常司法自发形成的私法为了重获合法性,不得不把自身纳入民主国家的整个立法过程中,由民主宪法取代自由经济而重新赋予私法以合法性。由于民主宪法对私法的优先性,规范和调节私人权利的私法在事实上已经不得不通过民主程序而重建自身,私人自主起初那种纯粹的***性(***于公共自主)也就无法在现实中找到根据。

现实的转变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私人自由与公共意志之间的对立关系,在对立表面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两者相互依赖的实质。私法的实质化过程其实是原初意义上的私法消亡的过程,因为实质化之后的私法已经不再是对私人自主的消极保护,而是动用国家权力与社会资源对私人实现其自主的社会条件进行公平调节。这样把国家公权力这个原先只在公法中出现的因素引入到私法中,从而模糊了私法与公法之间原本清晰的界限。事实上,从来都不存在完全***的私人主体,个人总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存在者,即便私法没有发生实质化的过程,为私法所调整的私人主体之消极自由所存在于其中的“私人领域”也不可能脱离公共领域而独善其身,更不用说随着法律范式的转换而造成的越来越明显的公私法律领域的融合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范围,即使在今天也不是处处都一目了然的,更不用说过去的情况了。区分的可能性恰恰可能是不存在的。”[3]因此,哈贝马斯虽然承认把法律领域分为私人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社会学贡献,但却认为这种“领域理论”没有把握住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之间的内在关联,仅仅基于外在的社会指标来区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显然与哈贝马斯从规范性的内部视角对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的论证背道而驰。用哈贝马斯的话说就是:

一个私法主体的身份,是由所有与其行动与境况相联系的权利的总和而构成的,而产生这些权利的,是对法律自由原则的***治上自主的阐发――不论是在哪个社会领域。出于这个原因,从法律上划出一块“不可侵犯的私人生活计划领域”,意义仅仅是说,在这个领域中根据每个具体情况所施加的限制,需要提供尤其重要的理由。但这并不意味着:能用于追求自主私人生活的每项权利,都指向对一个具有伦理特征的、只是从社会学角度才可能划分出来的私人领域的保护。[1]

对哈贝马斯而言,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如果这个社会仍然声称自己是民主社会,那么私人自主的个人自由原则就不会改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变化了的社会条件下重新诠释私人自主,是像形式法范式那样把个人自主理解为抽象的个人在具体的生活条件中基于形式公平的自由,还是像实质法范式那样把具体的个人放入抽象的生活条件中从而赋予公民事实上的自由?或者是如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法律范式那样用“交往行动理论”建立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的内在联系,把消极自由的行使同时理解为积极自由的参与,从而使私人自主同时脱离抽象的个人和抽象的社会条件而在***治公共领域中变得更加积极些?

三、福利国家实质法范式

资产阶级形式法范式认为可以划分出一个***于国家而存在于市民社会中的纯粹的私人领域,只要每个私人在这一领域中不受国家行***权力的干扰而自由行动(消极自由),法律平等和社会正义自然就会实现。国家在此的唯一职能是保障经济体制的稳定与发展,公民积极参与的***治于是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问题是,“只要国家的活动旨在保障经济体制的稳定和发展,***治就带有一种独特的消极性质:***治是以消除功能失调和排除那些对制度具有危害性的冒险行为为导向,因此,***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实践的内容被排除在它的活动之外。”[2] 这就使得***治本应涉及的诸如道德、伦理、传统、文化等实践领域丧失了正式公共商谈的可能性,从而使***治有可能转变为非反思性的纯粹的“技术统治”。

资产阶级形式法范式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区分,是基于其背后的两个基本理论预设:一、平衡的市场经济过程;二、财产和社会权力的平均分布。由于这两个预设本来就没有实现过,对资产阶级形式法的批判甚至在其形成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当然,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国家的逐渐成熟,人类社会经济实力的渐渐强大,对形式法范式的批评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福利国家法律范式就是要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形式法范式那两个不现实的理论预设――既然市场自身的力量不足以维护市场的平衡与公平,那么就动用国家的行***力量来维护;既然财产和社会权力的不平均分配可能导致事实上行使权利的不平等,那么就动用国家财***来确保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以便使得所有公民都有机会、有可能在事实上(而不仅仅是形式上)行使更多更广的权利。法律的实质化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法律自由(即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法律许可),如果没有事实自由(即没有事实上选择所允许之事的可能性)的基础是毫无价值的;而社会受益权的根据则在于,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条件下,大量的基本权利承担者的事实自由的物质基础已经远远脱离了他们所支配的环境,而根本上依赖于***府的行***活动。

福利国家法律范式背后存在两个与资产阶级形式法范式针锋相对的理论预设:第一,针对形式法的“经济人”假设及平衡市场假设,福利法范式认为社会已经越来越分化为不同的功能系统,个人已经不能作为纯粹的私人而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作为特定系统中的当事人而存在,因此个人自由受到更多外在因素的限制;第二,针对财产和社会权力平均分布的假设,实质法范式认为虽然存在系统限制和权力分配不平均这些导致事实上不公平的现象,但***府仍然有能力运用行***权力和福利制度的预防性和导控性行动来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适当的控制并取得成效。形式法范式把社会看作是“第二自然”,只要确保个人在其间的行动自由在形式上不受干涉就足够了,人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来建构第二自然界本不存在的那些保护个人事实权利的制度;而实质法范式则认为社会是能够被人为导控的系统,个人在其间的行动受到系统自我导控逻辑的制约而非消极自由意义上的自主,因而或者可以诉诸国家行***力量对社会进行直接干预来改变个人不平等的事实,或者可以通过***治系统来间接监督不同系统的自我运作使得个人在其间能够享有充分行使自由所需各种社会条件的保障,不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监督,实质法范式都更加注重社会的“可控性”而非第二“自然性”。福利国家实质法范式通过对社会的***治干预试***改善个人身处其间的不公平社会现实条件,其根本目的仍然是希望公民能够更加真实地实现私人自主,但问题是通过对个人生活条件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福利国家为公民提供劳动、安全、健康、住宅、最低收入、教育、闲暇、自然生活等等极为详尽的法律保障),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民私人自主的实现,使得公民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治系统中安分守法的被动“螺丝钉”。

福利国家法律范式出于对私人自主的事实保护反而限制了私人自主的正常发挥,这个悖论的根源在于福利国家法律范式和资产阶级形式法范式的一个共同前提,即这两个范式都认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生产主义***景”,并且这两个范式都对公民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消极的理解。这就是说,虽然形式法范式和福利法范式对实现私人自主的社会前提有不同的认识,但两者却都把私人自主看作是消极适应社会既定环境的东西,从而忽视了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根据程序主义法律范式,若要真正实现私人自主,就必须不仅仅把私人理解为法律的消极接受者,而必须同时把私人理解为法律的积极创制者,只有从制定法律这个根源出发,现代社会中的私人才可能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否则的话,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上从外部给私人画个圈圈都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私人自主。而公民自我立法则是公民通过***治公共领域为之提供合法性的民主商谈程序来就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商谈,积极行使公民的公共自主,得到保障的私人自主之有助于公共自主的“形成条件保障”,正如反过来公共自主的恰当实施有助于私人自主的“形成条件保障”。只有这样,私人行动主体与国家行动主体之间的自主性博弈才不至于沦为零和博弈(即增加多少公共自主就在同等程度上减少多少私人自主,反之亦然),而是形成自主性的双赢局面。

四、程序主义法律范式

上述分析表明,福利国家法律范式虽然注意到了形式法范式的致命缺陷,但却和形式法范式共同具有割裂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之间内部关联的前提,从而导致了福利国家法律范式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却反过来妨碍了问题的解决。为了避免福利国家法律范式这一缺陷,哈贝马斯在福利国家法律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这个方案虽然承认福利国家法律范式追求事实平等的价值,但不再局限于家长主义的思维框架。这个方案就是具有反思性特征的程序主义法律范式。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法律范式”已经不可能不受质疑地充当理所当然的“前理解”而在司法、立法实践和其他法律生活中起到纯粹背景性的潜在作用,法律范式本身已经成为反思的对象。程序主义法律范式首先承认对任何法律范式乃至法律规范反思的合理性,因此可以把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直接称为“反思性法律范式”。反思性法律范式之于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相当于形式法之于自由主义法律范式、实质法之于福利国家法律范式;但是,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权利体系的成功运行并不能通过某种特定的法律形式(也就是反思性法律)而充分实现。也就是说,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核心是理性反思,但这种理性反思不是基于某些既成的历史性前提或理论性概念,而是基于交往理性的“程序”。一旦进行反思就不得不借助于主体间平等的理性商谈,否则“反思”很可能是出于一厢情愿而不可能得到所有参与者赞同的“主观权利”(比如自由主义形式平等导致的事实不平等、福利国家的家长主义导致的私人自主的丧失,自然法理论导致的精英立法等等)。

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这种反思特性使得公民们既可以通过交往理性对现存法律进行重新审视,又可以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公共商谈,从而把作为法律承担者的自身同时理解为法律的创制者。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对福利国家法律范式的超越并不是不承认事实平等,恰恰相反,程序主义法律范式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谈论事实平等,只有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的辩证法之下的事实平等才可能是真实的平等,否则只可能导致“大锅饭”之类的庸俗平均主义。因此,程序主义法律范式不是说公民们不再需要国家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而是说究竟应该提供哪些物质条件应该通过程序性的公共商谈来决定。由基本物质条件构成的公民资格其实是理性商谈的前提,一个连基本生活条件都无法解决的个体显然缺乏理性商谈的能力。但公民究竟应该享受哪些基本生活条件其实与社会的文化认知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都息息相关,因此并非一成不变,这就要求公民们根据交往理性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进行合理商谈来确定哪些是每个公民仅仅因为他(她)是“公民”就可以获得的“基本”生活条件,而哪些社会条件是必须通过公民自己的自主性努力而获得的非基本的生活条件。至于具体如何来区分哪些条件是基本的(因而是有利于私人自主的)、哪些条件是非基本的(因而有可能妨碍私人自主),哈贝马斯认为基本生活条件应仅限于满足一个特定社会中的“公民身份”,而究竟什么才是公民身份仍应由公民们根据与具体社会环境相联系的规范性直觉进行商谈来最终确定。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之间的互补关系(私人自主必须由公共自主赋予生活条件,而公共自主则必须由***的私人来共同构成)就可以提供一个直觉标准,“用这个标准可以判断一个规定是促进了自主性还是妨碍了自主性。根据这个标准,被授予公民权利的公民在实践其公共自主的同时,必须以一种特定方式来划定私人自主的界限,从而使私人具有足够充分的条件来履行公民角色。”[4](417)

程序主义法律范式虽然是哈贝马斯苦心经营的理论成果,但这样的经营是建立在现实社会规范性潜能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哈贝马斯未能对规范性潜能的经济基础做出应有的理论论证,这使得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缺少了某种必要的根基,在哈贝马斯看来,“公众的民主生活的历史的潜力并没有受到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力性质的障碍。这个潜力只受到如何沟通现存的生产力与得到制度保证的民主的说话和行动方式这个(被公认为是困难的和复杂的)问题的障碍。”[6]这直接导致了程序主义的法律话语很难应对经济基础的转变所带来的变化,“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一书中,哈贝马斯关于法律的话语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使自身封闭、隔离于对新的历史条件的反思。就此而言,该书陷入了哈贝马斯自己早期著作对批判理论缺少一个批判标准的批判中。”[7]虽然如此,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在社会发展的特定生产力水平上仍然不失锋利的理论透视力。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只有法律才能够起到对全社会的整合作用,也只有法律才能够沟通生活世界与专业系统,法律已经作为公民权利最后诉求的依托,这与宗教社会和形而上学社会显然已经相差万里。可是功能如此重要、地位如此基本的法律却始终受到自身合法性危机的困扰,合法性来源于合法律性这一看上去的悖论如果要想转化为合理的原则,我们就必须放弃自由主义和福利国家的法律范式而投入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怀抱。这只是因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现代社会中的公民只有把自己同时理解为法律的承受者和创制者才可能出于惩罚之外的原因真心遵守法律,法律的合法性才能够得到稳固的基础,因此哈贝马斯说:“实践理性的地位只有在***治自主的实行中才能够得到确保,这样的实行允许法律的承受者同时把自己理解为法律的创制者。”[8] 公民自主如果不是人类社会的宿命,那么至少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民主法治国家的一切建制和行动只有出于公民自己的意志才可能获得合法性,为此,就必须借助于具有交往结构的民主程序来涵盖所有平等主体的商谈能力,让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商谈来实行自我决定(公共自主),唯其如此,公民的私人自主、人格尊严才可能得到真正的保障而不再是受到家长主义的“呵护”。程序主义法律范式:“不再像自由主义法律范式和福利国家法律范式那样对某种特定的社会理想、某种特定的良好生活的设想、或是甚至一种特定的***治选择有所偏爱。因为它是在如下意义上而成为“形式的”:它仅仅指出,在哪些必要条件下,法律主体以***治公民的身份可以就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如何解决达成理解。……不仅要形成作为专家同法律打交道的精英们的自我理解,也要形成所有参与者的自我理解。”[4](445)

说到底,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具有与时俱进的现象学精神,它并不用“理性”或权威告诉公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法律,而仅仅告诉他们自主制定法律需要遵循的那些程序,“可以说服每个人的元素被严格限制于通过理性形成意志的程序本身之中”。[9]甚至这些程序本身也可以进行反思,但有一点是不能再反思的:语言具有相互理解的潜能、语内约束力的确是存在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任何论证与商谈都不再具有意义,更不用说民主、法律这些建立在语言之上的高层建制了。在此意义上,“交往社会的乌托邦内涵正在缩集成为一种不可损害的主体间性形式。”[10]至于为何人类需要主体间意义上的自主性而不是重新依靠宗教的上帝或形而上学的理念,这个问题哈贝马斯认为是无法进一步用理论回答的,他戏称“自主性”是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独断论”核心,是人作为人不可逃脱、必须面对也正因如此才获得尊严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Michael Pusey. Jurgen Habermas[M]. London: Routledge, 1987.120.

[2] Michel Rosenfeld and Andrew Arato(ed.). Habermas on Law and Democracy- Critical Exchanges[M].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112.

[3]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

[4] Habermas.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M]. W. Rehg (tra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6.400-401.

[5]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0-61.

[6] 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M].刘佳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45.

[7] John P.McCORMICK: Wber, Haberma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European Stat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175.

[8] Habermas. Time of Transitions ,trans. Ciaran Cronin and Max Pensky[M]. Cambridge, MA: Polity Press,2006.128.

现代中式篇4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困境;专题式教学

一、“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困境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说已是“逼上梁山”。因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唯有正视现实,积极改革,方能突围成功。

1.教学课时不断缩减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课时呈不断大幅度缩减之趋势。以国内某“双一流”高校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有144学时,同时还开出了48学时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两门课程共192学时;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两门课程合二为一,更名为“中国现代文学”,共108学时;在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的浪潮中,“中国现代文学”课时再次被压缩,共72学时[2]。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开设2个学期,每周2课时,实际上课时间为70学时左右;21世纪初,改为开设1个学期,每周3课时,实际上课时间为50学时左右;在最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仍然开设1个学期,但每周2课时,理论上有32课时,但因是开设在大一第一个学期,考虑到新生***训、国庆放假等因素,实际上课时间往往不到30学时!上述两所学校,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课时的分配上,与我国大多数高校相比,尽管一个偏多,一个偏少,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课时相比,现在的课时几乎被缩减了50%以上。课时被大幅度缩减,正是当下我国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普遍现象———“为促使学生在就读期间掌握更多的技能性与实用性知识,实现更顺利的就业,当前的很多高校都加大了实践课与选修课的课时,而如现代文学这样的基础性科目的课时量则被大幅压缩”[3]。一方面,课时锐减,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却在不断丰富———新研究成果被不断充实到教材之中,课程内容被不断拓展(如20世纪80年代,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几乎不被提及,现在却成了热门内容),如果还以老办法开展教学,这对尖锐矛盾,只能是“无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无从完成。

2.学习热情普遍低迷

由于诸多原因,大学生们学习“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普遍走向低迷。单就“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自身而言,就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其一,课程魅力不足。20世纪80年代,因特殊的时代环境,文学一度成了“宠儿”,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呼啸而来,一时洛阳纸贵。伴随着文学的“轰动效应”,大学生们爱屋及乌,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也是钟爱有加,甚至在理工科为主的大学里,“中国现代文学”课也是广受欢迎。某教师曾深情地回忆过那时的盛况,当年,他“开了一门面向理工科学生选修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课,常常是走廊站满甚至窗台上都坐有学生。学生不仅听课的热情极高,而且提出和讨论问题的意识非常浓厚。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成为普遍的‘明星’式课程,许多担任现代文学教学的老师,在那时成就感相当强”[2]。遗憾的是,好景不长,紧接着的90年代,文学很快失去了“轰动效应”,魅力一路衰减,到今天,有人甚至不无夸张地感叹道:“写的倒比看的还多”,文学创作似乎成了自娱自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文学的被漠视,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影响了文学类课程的吸引力。其二,课前预习不足的影响。尽管国家千方百计地推行素质教育,但由于获得良好的高等教育依然是当前绝大多数人为自己博得一个美好将来的最大众化的通道,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及其家庭,都对应试教育难以割舍,与高考紧密相关的就重点学,关系一般的就兼顾着学,没多大关系的就不学。如此,在中学阶段,学生们对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就知之不多,对重要文学事件等就更是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大学生们课余要大量阅读现代文学的名家名篇,而且不能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般的速读。如果学生课前没对上课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做好必要的预习,那么,对老师上课时的讲解,即便不是一头雾水,也往往是“共鸣”不多,只能是生吞活剥,“填鸭式”的接受而已,致使上课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而上课效果不佳,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听课的兴趣,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可能荡然无存。笔者在听取学生的教学反馈时,每一届都有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希望在分析作品时,能先介绍一下作品主要内容,否则,他们听不懂。这说明不少学生平时没花时间去看作品,其间的原因固然很多,比如时间紧来不及看等,但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没兴趣去看,是不愿看。其三,课程内容的“时差性”。《晋书惠帝纪》叙述过这么一件事:某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迅速传到了皇宫,晋惠帝听完奏报后,大为不解,问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此记载虽然暴露了晋惠帝的昏聩痴顽,但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识见地与其人生阅历是密切相关的,彼此之间倘若没有足够的“共性”,沟通起来就如鸡同鸭讲,非常困难。中国现代文学所反映的是“那时”的社会生活,写的是“彼时彼事”,而当今的大学生却生活在“此时”,他们当然不会对“过去”完全拒绝,但毋庸讳言,他们一定更在乎“此时此事”以及不久的“将来”。中国现代文学所言说的“内容”及言说的“方式”,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有些“遥远”,有了较大的时间差,缺乏感同身受的基础,现代作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所采用的叙事手段、描写模式、故事背景、感情取向、文学价值等,对其而言都是极其陌生的。对于独生子女占据相当比例的学生们来说,现代文学作品中所承担的沉重价值与社会意义已经超越了学生们的兴趣范围”[3]。因此,要让现时的大学生们感兴趣、引发其“共鸣”,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四,文学类课程是“无用之用”。在特定条件下,文学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例如,斯陀夫人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无情地揭露了黑奴制度的罪恶,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被誉为“一本书引发了一场战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塑造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从本质上说,文学是一种“无用之用”。它既不能像科技那样能让人们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也不能像医学那样直接治病救人,它最多也就是给读者以审美愉悦、陶冶情操而已。由是,文学类课程也就成了一种“无用之用”的课程,就业的严峻形势迫使大学生们“对短期社会需求过分迎合,对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追求远大于对文学的喜爱”[4]。

3.就业压力冲击课程

之前的高等教育,大学生们只要能毕业,工作就包分配,就有“铁饭碗”,只不过工作单位有好坏而已,而且,工作单位的好坏又往往与学习成绩紧密相关。因此,那时的大学生们只需心无旁骛地认真学习就行。如今的高等教育,不再包工作分配,大学生们毕业时需自谋出路,因此,他们必须边学习边谋划“将来”。根据相关统计,大学生们就业时与所学专业对口的比例并不高,毕业生们所学的是此一专业,可就业的却是那一行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使得大学生们对所谓的专业及专业课并不会“过于”看重,表现出特别敬畏。另外,为适应大学生自主就业的新形势,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立足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性的、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对许多学科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突破过去的专业框框和文、理截然分开的传统,增设了大量交叉学科的基础课;大幅度缩减必修课课时,开出了众多的选修课。就业压力给“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一方面,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它又使得必修课的课时被挤压———为新增课程让位。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是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挑战。

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述要

面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困境,如何突围?窃以为采用专题式教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所谓专题式教学,即根据课程内容,确立若干专题,通过专题学习的方式,突出课程重点的学习,以点带面,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现将其操作要领阐述如下。

1.教学专题的确立

立足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一般应确立如下14个学习专题:五四文学***专题、鲁迅专题、郁达夫专题、茅盾专题、巴金专题、老舍专题、沈从文专题、赵树理专题、郭沫若专题、徐志摩专题、戴望舒专题、曹禺专题、其他重要作家概览专题、重要文学事件概览专题。

2.专题式教学的内容构成

专题式教学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学习序列。一个是课堂学习序列,主要是围绕上文所列的14个专题开展学习,掌握课程重点,抱住“西瓜”;一个是学生自学序列,课余时间,学生们要通学课程教材,掌握课堂未学的内容,捡起“芝麻”。尽管是学生自学,但老师不能当甩手掌柜,要积极指导学生,提高自学效果。因此,老师必须给学生开出“自学清单”,讲清楚学生在自学时要掌握本课程的哪些重要概念,了解哪些文学事件,搞清哪些基本问题等等。这两个学习序列是互为补充的。14个专题所涉及的主要是名家名篇及最重要的文学事件,它们是璀璨斑斓的中国现代文学星空中最明亮的星星与最绚丽的云彩,当然要讲透彻,但以专题的方式来学习,它们恰似一颗颗散在的珍珠,缺乏整体性,使学生难以把握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貌。而需要学生们自学的课程教材,则具有突出的“文学史”的属性,里面对现代文学各种流派的来龙去脉、对各种文学运动的起起伏伏、对某一时期的文学面貌等等都有较为充实介绍,呈现给学生的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浩瀚星空。只抓专题学习而无教材的自学,所见的仅是几颗明亮的星星与几朵绚丽的云彩而已;漠视专题青睐全貌,胡子眉毛一把抓,所见的则又是个失去光华的迷雾星空。唯有两者兼顾,互为补充,方能达成最佳效果。

3.专题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组织

专题式教学的课堂教学,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宗旨,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全学期的课堂教学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师作专题讲授(最少占1/3学时,但不超过1/2学时),第二阶段为学生作专题讲演。第一阶段教师作专题讲授,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准备下一阶段在课堂上的专题讲演;二是通过教师的专题讲授,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启发学生琢磨专题讲演的规律技巧,培养学生作专题讲演的基本能力。教师要通过若干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会挖掘文学作品的宏深思想、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人物形象、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总之,一言以蔽之,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第二阶段学生作专题讲演,要点是:在开课2周内必须确定专题并落实到个人(或小组),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备讲;每周完成一个专题,每周2学时,由学生(或小组)讲演1学时,班级学生课堂讨论与教师点评总结1学时。给学生1学时的讲演时间,能保证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把专题讲得比较完整和深透,较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学风采,而不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使讲演沦为“作秀”。

4.专题式教学的课程成绩评定

专题式教学的课程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期末试卷的内容,当然要突出课堂教学内容,但要求学生自学的教材内容也应占比30%~40%,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平时积极有效的自学。在平时成绩中,专题讲演占35%,课堂讨论占35%,平时作业占20%,其他占10%。这样的成绩评定,体现了两个导向,一是注重日常的形成性成绩,一是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之功效

1.突破教学课时锐减的瓶颈

为什么说“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改是“逼上梁山”,非改不可?那是因为,其教学课时已被严重缩减,以少得可怜的学时(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门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其实际教学时间还不到30学时)去完成日益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果仍然按老办法做,那只能是走进死胡同。实施专题式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删除枝蔓,轻装上阵,抱住“西瓜”。同时,通过向学生开出“自学清单”、充分利用期末考试这一杠杆等措施,引导、督促学生自学教科书,从而弥补课堂教学之不及,捡起那些珍贵的“芝麻”。如此,教学课时不足之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

专题式教学分前后两个阶段,第二阶段的教学课时至少占总课时的1/3,至多可达到2/3。第二阶段每周一个专题,在2个周课时中,由学生作专题讲演1学时,然后班级学生课堂讨论与教师点评总结1学时。由此可见,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展现才学风采的机会很多。1学时的专题讲演,如果不充分准备,到时是“下不了台”的。实践证明,凡作专题讲演的学生,为了自身的良好形象,到时不至于“出丑”,事先都能努力学习、积极钻研,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表现不错。而要参与课堂讨论,那上课时自然得“人在课堂心也在课堂”,学生们认真听课的自觉性也大大提高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5]。学生作专题讲演、参与课堂讨论、自学教科书内容,都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其学习成效远胜“填鸭式”的接受。可见,专题式教学无论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还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

现代中式篇5

在网络通讯技术出现以前,企业集团如果在地域上相距甚远,实现集中财务是十分困难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先进高效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得以实现。网络为财务信息更大量、更快捷、更有效地传输提供了技术支持。

集中财务是指企、事业单位集中进行会计核算或财务管理的一种先进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这里的财务是指广义上的范畴,包括会计和财务。这种先进的会计管理模式目前已得到广泛运用,世界排名前500强公司中实现财务集中控制的占80%,我国也有不少行***事业单位采用了这种核算形式(1)。1970~1980年代,我国企业中出现的厂部对下属各车间或班组生产成本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就是一种早期的集中财务形式。

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工作一级核算组织形式有着显著不同,体现在:一是实现的基础不同。传统的一级核算是建立在手工处理方式的基础上,而现代集中财务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Internet/Intranet网络通讯基础之上的。网络会计对会计核算产生了突破性的影响,它使会计的及时核算有了保证,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会计期间内划小期间成为必要。二是集中的主体不同。传统的集中核算仅限于单一法人主体内部上级对下属各部门或分支机构的集中核算,不超过***法人主体的空间范围;而现代的集中财务可以是不同法人主体的集中,如母公司对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的财务进行集中控制与核算。三是集中的目的不同。传统意义的集中核算侧重于会计核算的职能,目的是统一核算标准,提高核算效率,规范会计核算行为;而集中财务除了能够实现以上目的之外,还能发挥加强财务监控,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等作用。

二、集中财务在行***组织实践中的模式及评价

(一)财会集中核算模式

承担集中核算的机构大部分是***门成立的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一律取消会计岗位,撤销银行账户,其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和行***经费、事业费、专款的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以及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会计中心办理和承担,各单位根据业务量的大小配置1至2名报账员,具体办理本部门、本单位报账业务和备用金管理。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最直接地表现为加强了会计基础管理,如规范了发票或收据的管理,加强了现金控制,规范了会计支出程序等。从财***的角度来讲,核算中心集中了财***资金,有利于***府对财***资金进行调控。另外,集中会计核算对于私设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加强了***府廉***建设。但从各地运行情况来看,财会集中的核算模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集中表现为:

一是易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脱节。会计集中核算以后,虽然核算中心每月为单位提供一次会计报表,但对单位及时了解财务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也有些会计人员误以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无需行使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作用,导致单位内部经济业务活动缺乏有力的监督。二是削弱了会计内部监督职能。实行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只起记账的作用,拉大了会计人员与核算单位的距离,核算中心整天忙碌在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中,难以充分了解各单位经济业务的性质和缘由,因而也就很难对各单位内部经济业务和财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从而使会计信息为本单位的管理决策服务受到一定的限制。会计人员成为“账房先生”,核算中心成为“计算工具”。会计人员与单位领导之间缺乏沟通,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三是会计责任的对象不明确。《会计法》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责任,但对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出现的违法会计行为,是由会计记账机构(会计核算中心)负责还是由单位负责,是以一方为主还是共同负责却没有规定。

(二)国库集中收付模式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我国“十五”期间财***收支改革的重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现金进行集中管理,财***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各预算单位不再设银行账户;所有财***收入直接缴入国库,财***支出根据部门预算均集中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处。会计集中核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奠定了良好的组织、网络基础。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集中核算的相互融合是会计集中核算的发展方向。国库集中收付的优点在于: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财***资金多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提高了财***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降低了财***资金的运行成本。由过去向多个户头拨款变为向一个户头拨款,大大减少了在途资金量,从而降低了财***资金运行成本。三是有效防止了对财***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四是提高了资金到位速度。

深圳市财***局于2002年全面推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国库管理制度,对尚未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区,都以国库集中收付为改革目标;对已实行的区将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过渡,由会计核算中心承担财***直接支付和财***授权支付系统工作中的一部分具体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集中模式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集中包括村账乡管、组账村管、组账镇管等各种形式,是在不改变农村合作经济性质,即村组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现金管理权不变、债权债务属村管理不变、扩大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自不变的前提下,对村、组级财务采取分村分组设账,由乡镇经管站或者由镇财***核算中心分户核算,集中做账,统一管理的制度。珠江三角洲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东莞、南海两市的所有乡村集体经济,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三、集中财务在企业集团实践中的模式及评价

在实际运作时,企业集团的集中财务应采取何种具体方式应视集团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考虑:

(一)集中会计核算模式

集中会计核算的主要做法是将会计核算主体逐步上移,把多个分支机构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通过互联网集中到总部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加工,由中心单位的主机系统进行集中处理。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实行垂直管理的企业。总公司可以行使行***权力上收下属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权,成为管理机构专门进行会计核算,分支机构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营机构,可以专注于市场营销拓展等经营工作。核算集中后明显体现了经营与管理职能的合理分工。对母子公司的企业集团来说,如果关系处理得好,也可以采用这种集中核算形式,达到扁平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目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基本都是这种模式,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都已实行全行会计集中核算。集中会计核算通过上升会计核算层次,缩短了管理半径,提升了综合竞争能力,这种方式促进了业务的规范、集中和统一,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有利于强化会计统一管理,提高会计工作水平,降低会计风险。

(二)资金集中控制与结算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对于企业集团而言,母公司只有控制了子公司的财务收支,控制了其资金流动,才能使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确定的发展战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的集中管理有多种方式,如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以及设立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等。要建立网络环境下的集团公司资金动态管理模式,必须在集团内部设立财务结算中心,负责整个集团公司日常资金的结算,并代表集团筹措、协调、规划、调控资金。财务结算中心的设立能起到有效调节资金流向、盘活沉淀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防止资金流失和体外循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它符合规模经济原则,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企业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集团资金集中控制与管理模式要求集团对资金内外部结算流程进行设计。内部结算是指在集团成员内部发生交易时,由财务结算中心对各分、子公司的资金实施统一结算;外部结算是指集团分、子公司与外部客户或供应商进行的资金结算业务。内外部资金结算流程设计应着重考虑网络的优势。如在进行内部结算时,由交易的任何一方通过网络向结算中心提出结算要求,财务结算中心确认结算要求后,由系统自动生成划账结转单,并根据业务收付关系自动调整对应账户增减的单据,同时驱动动态会计平台自动生成会计信息。由于双方都在结算中心开户,资金可以实现网上实时结转,从而减少了企业在途资金的占用;当发生外部结算业务时,如果超预算,必须通过网络交财务结算中心审批,结算中心依据资金支付计划和预算向分、子公司的账户内拨入款项或由分、子公司对外支付款项,同时,对外付款通过银企联网实现外部结算,外部结算过程中相关单据经动态会计平台生成记账凭证传递到总账系统[2]。

(三)集中全面预算管理方式

全面预算管理方式是指企业集团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发展潜力,依托网络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规划,保障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动态、全面的控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控职能。全面预算管理方式主要考虑以下环节:

1.制定全面预算体系。在企业集团,往往首先由集团来确定全面预算体系并将其嵌入到管理会计平台,然后通过网络下发给各下属单位,二级单位通过网络接受集团下发的体系并在其基础上增加本单位内容,然后再下发给下属的基层单位。

2.根据预算体系编制预算表。在网络环节下,财务人员从“加减乘除”的计算角色转变为“制定各种规则”的角色,并通过定义规则和存储规则将其嵌入到系统中。这样只要将一些关键数据填入表中,则大部分数据即会自动生成,从而使预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3.实时控制。预算控制就是分析比较预算数与实际数之间的差异,通过信息反馈,对经济业务实施控制。在旧式的集中管理模式下,由于无法得到实时动态的数据,其预算控制都是事后进行的,在很多情况下,事后层层汇总的实际数据已经失去了与预算数相对比的意义。在IT环境下,利用预算子系统设计了预算体系,编制了各种预算数据,并存放在数据库中,当发生经济业务时,该事件实时驱动相应的子系统获取信息,同时驱动预算子系统的控制器接受数据,预算控制器将预算数与实际数进行比较,根据控制方法进行有效、实时的控制。

4.预算分析。网络环境下的预算分析是指计算机自动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按照分析要求自动生成预算分析结果,如异常分析、预算数与执行数比较分析等。

(四)决策集中支持方式

当企业集团在网络环境下构造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后,由于解决了会计核算层的问题,因而在会计控制层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此时,会计决策成为财务的重点工作。随着财务管理的不断深入,绩效评价备受关注,先后出现了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平衡计分卡等众多先进的绩效评价理论,我国***也印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与《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绩效评价体系。网络环境下在集中财务管理模式的支持下应可以将评价指标嵌入系统,实时获取评价信息,生成评价结果。此外,会计决策应成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如赊销***策的制定、租赁与借款的决策、保本点与保利决策、投资决策等都需要财务的支持。然而在手工环境下,很多决策模型如财务分析模型、流动资金管理模型、筹资与投资决策模型等只能是纸上谈兵。在信息时代,财务管理者应将信息技术与各种决策模型有机融合起来,在信息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平台上根据决策需求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建立决策模型,实时从数据库中获取决策所需的信息,并通过决策模型支持经营决策、筹投资决策等。

[参考文献]

现代中式篇6

关键词:精神;融合设计;新中式;风格;现代装修

1 新中式风格的内涵概述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建筑始终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中式装修既可以很好地展现我国的民族家具特色,又能展示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的人们的追捧。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财富,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地不断增长,中式装修风格中的诸多元素越来越被国际追捧,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就需要创新。现代的新中式风格就是对传统装修风格的创新与改变。新中式装修风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摒弃了传统文化中封建、等级观念,将这些因素从室内装修元素中提出,并为新的中式装修风格注入了活力。

新中式风格在文化上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内涵,营造一种富有中国传统式的浪漫情调,常见的装饰有红木、青花瓷等等。红木工艺品体现了浓郁、厚重的东方美,青花瓷又可见清新秀丽之感,这就是中式风格中的特色所在。新中式风格的搭配,主要以明清时期的装修风格为基调,材料大多以黄花梨木和紫檀色为基调,雕梁画栋、材料选择单一。搭配上中式的灯具和传统字画,这样猛然一看,很富有中式意味和文化色彩,但是也容易让人感觉到些许呆板。中式家具搭配,琳琅满目,如圈椅、玻璃、金属等元素都可以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实现各式各样场景的变换。但这样并不意味新中式的风格搭配可以杂乱无章,它不是单纯地古典、现代的融合。还需要融合各种意味,巧妙地利用家具比例,用古代的元素来激发现代的创作,实现材料的合理融合,是中式设计的基础。

在新中式风格上,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家具好看却不中用,尤其是坐具方面,一些明式的家具线条过于僵硬,使得人们的腰背部无法贴合。而清式的家具背部有着复杂的雕花,让人坐起来也尤为不舒服。但是,人们对于新中式家具中的文化内蕴又十分赞赏,满足了人们审美意蕴的追求。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新中式家具的使用和发展,新中式家具也融合了人体工程学,在背部环节设置了腰枕,使得家具更有人体的曲线,更富有人性化意味。

新中式风格中体现着别样的和谐意味。如果说中式家具给人一种威严的气势,那么新中式家具则体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之感。这体现的是一种相互融合的和谐。新中式家具中尤为强调“和谐”的感觉,这是现代人对生活品位追求的中和所在。年轻人追求时尚,老年人追求复古,在新中式家具上,这些都得到了良好的中和。这也是新中式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2 新中式在现代装修中的具体运用要点

2.1 实现创新与继承

很多人对中式家具停留在陈旧感的印象上,所以,如果提到时尚的代表,通常人们会选择西式家具。但新中式家具正在尝试突破这一点,使得中式家具不再成为老旧的代表。在中式装修中,融入现代元素,就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中式家具的设计感以及与现代的契合感,同时又可以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原有的中式家具上,升华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我国明清时期的家具文化就非常具有特色,很多欧洲的家具设计元素都是源于明清时期的风格。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家具经过专业的设计人员修改,就可以融入一定的潮流概念,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生活脚步的逐渐加快,使得人们要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时常会被焦躁不安的情绪所困扰。那么在这个时候,设计师就需要融入一些具有时代感、民族感的元素在家具中,让家具更具一种内敛之美,像一个温柔的长者一样抚平居住者的情绪。这种美妙的内敛感来自于中式家具的雅致特点。新中式家具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特点,“灵动精准”“构架精巧”以及“均衡键闻”,这些特点都是我们民族风格的底蕴,由此滋生出了灿烂的文明果实。在此基础之上,就可以推断出,中式家具与装修风格在当下人们生活中的魅力所在。

除了要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同时也要实现对现代元素的运用。然而,现代社会观念、传统元素的运用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要在美感、内涵、功能等诸多方面实现均衡处理。同时,也要考虑到现代人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习惯。在这方面,设计师要对传统的家具风格进行转型和调整,对待制作工艺、原材料的选择上都要有恰当的改变,这样才能够做出更具现代性的中式风格装修效果。如果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那么这样的装修难免会有轻浮之感。

2.2 实现材料的良好运用

新中式的现代装修,要沿用中国传统的装修文化内涵,在对称、阴阳平衡概念基础之上,进行装修设计。在装饰材料上,要尽可能地向“金、木、水、火、土”这五中元素靠拢,以此来实现室内装修的理性与宁静。

在配饰的选择上,通常可以选择瓷器、中式窗花、字画以及布艺等具有中式特点的古典用品。在灯具的选择上,要结合中式装修的特点,让人产生一种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房屋的顶层距离不是很高,那么就可以采用吸顶式的灯,在造型、色泽搭配上多加注意,就可以营造出经典的效果。重点在于材质、色泽是否与中式装修相配,整个造型要体现出简洁,这样才不会给人一种混沌感。在颜色选择上,要以深色为主,要与墙面色彩进行搭配,实现整体风格的融合。

2.3 体现现代性

中式风格的住宅装修通常很讲究装饰的细节,尤其在面积不大的住宅设计中,最追求“移步变景”的效果。采用新中式的方式来体现整体风格时,一般都会利用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在空间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装饰品不一定局限于中式,但是要以中式的装饰品为主。

设计师通常要把现代装饰手法与新中式的装修风格的进行完美契合,实现对古今氛围的呈现。中式风格的古香古色可以以简单、素雅与现代元素衔接,使得实用性、审美性得到满足。例如,在影视墙的设计上,可以在醒目的位置用重视书法进行装饰,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视觉冲击,也恰好体现除了时尚与古典的完美结合。

3 结语

新中式的装修风格与现代装修在当下几乎可以融为一体,既能够有效地利用中式元素,呈现出高贵、华丽的特点,又能够展现给人现代节奏中低调、儒雅的品质。在材质的运用上也极为考究,特别注重纹理的细腻质感及色彩的和谐性。结合业主的具体需求,增添一些精致的陈设品,这不仅仅可以体现出空间的使用性能,同时也能够将视觉艺术传递到一种极致,在还原古典文化的同时,衍生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撒晓红.中国年・中国风――论新中式装饰设计风格[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8(03):43-45.

现代中式篇7

现今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是吸取传统家具上的标志性符号元素,运用重组或创新的形式来创造新形态的中式家具,既能体现出中式的神韵,又可以创造出形态和使用功能皆新颖的家具。龙纹是中式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纹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要使这一代表性的纹样更好的体现在设计中,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的时间与精力去挖掘其中的精髓。

1.家具文化与龙纹元素内涵的共鸣

人们的审美爱好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总是不断变化,在每一个时期和阶段上都要产生更新、更美的家居产品样式,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家具具有物质和文化的双重特征,首先它是根据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而创造的适合消费者使用的工具,同时又是遵循艺术形式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品。可以说它是一个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综合体。家具文化有它的特殊之处,一方面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它又体现历史文化的前进。由于家具的特性,每个部件都充满着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件为人列所使用的产品,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旋律的道具,能使人在几千年后可以从家具的造型悟出所蕴涵的文化气息。龙纹元素便是如此,龙纹是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下,显示出来的文化气息,它相当于一种艺术品,供人欣赏,他所充满的内涵是男性所发出来的精神信仰。所以,从家具和龙纹共性上,可以看出家具和龙纹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在供人欣赏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把两种文化运用在一起,是对家具和龙纹文化的一种内在的补充。

家具和龙纹都是从大自然提取的艺术作品,无论从造型上还是所传达的意义上都符合了本身所孕育的特性。所以说家具造型文化与龙纹符号在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上有着共同点。

2.龙纹在现代中式家具上装饰的缺陷

2.1?模仿严重

明清时代是龙纹装饰发展及应用的高峰期,其***形优美,构***丰满,所以现代家具上装饰的龙纹大多来自明清家具,但照搬拷贝较多,自认为仿照古家具上的龙纹就是传承了中式家具的精髓和文化特征,导致外国人对中国家具的认识就以为是明清家具。

2.2?做工粗糙

目前雕刻中式家具的师傅年龄都偏高,他们没有对龙纹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所以较多龙纹都以模仿为主,因不能跟上家具时尚的步伐,所以龙纹的设计创新也较少。其次现在的手工雕刻出众的师傅较少,因其人员有限,所以大多雕刻的是精品,而大批量上的雕刻多为短期培训的工人来负责,技艺自然与明清时代不能相比。

2.3?材料单一

现代中式家具的用料大多拘泥于传统的木材,龙纹大多还是在木材上雕刻或是其他传统的装饰手法。是否可以考虑用其他材料来装饰龙纹,例如人造板、金属、玻璃和亚克力等,使龙纹能广泛的融入到现代中式家具中。

3.现代中式家具上龙纹的样式

3.1?沿袭仿照型

现在的仿古家具,整体就是完全仿照古家具的型态和装饰纹样,家具上的龙纹和装饰方法也完全是照搬和模仿,满足了部分喜欢仿古家具的客户的需求。

传统的龙纹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有很多构***优美、形态简洁的纹样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契合现代人要求家具有文化底蕴和简洁形态的心理。龙纹形态较为简洁的有螭纹、夔纹、虬龙、拐子纹。螭纹本身为曲线,尾部的卷草尤为优美,造型柔美简单,很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完全可以直接应用到现代中式家具上;夔纹的风格和螭纹正好相反,它的特点是硬角拐弯,头部线条简单,风格朴素,很具有传统***案的风韵;拐子纹因其线条简单,可以根据装饰部位来变换其长短、宽窄和线条,在传统家具中应用极为广泛,可以应用在许多部位,在现代的中式家具上备受青睐;虬龙头部较其他龙纹简单,身体为曲线,虽在家具上应用较少,但也符合形态简洁的要求。

3.2?提炼简化型

上面所说的传统龙纹中有许多形态简练、艺术感强的我们可以沿用下去,对于形态较为复杂的龙纹,我们可以通过提炼简化的方式来使其更贴切地应用在现代中式家具上。由多种因素经过漫长演变的龙纹是文化多年历练的精髓,具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虽然当今的设计应顺应简约的生活和时代潮流,但是在提炼简化的过程中,我们势必要传承其精髓,在对繁琐的的***案进行简化和提炼中,延期意、传其神,去除繁琐的细节部分。

3.3?夸张表现型

为增强艺术表现效果,鲜明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可以把传统***案中的某些特征加以突出、夸大和强调,使原有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生动和典型。夸张变化有局部夸张、整体夸张、动态夸张等方法。

3.4?抽象概括型

抽象***案就是把具象***案,抽出本质性精髓,用抽象的点线面来体现***案。对龙文进行抽象变化时,主要是用几何直线和曲线来对龙的整体形态进行概括处理,可以有规律有秩序的排列,也可以自由多变的突出龙纹的整体特点,抽象使龙纹简洁符合现代的审美,常见的拐子纹就是对龙纹进行抽象处理概括成简单线条。

3.5?重新组合型

指在构思新的***案组合时,把龙纹和其他纹样重新组合或龙与龙之间的位置重新排列,形成新的龙纹组合,重新组合的元素可以是龙纹和其他纹样分解提取出的有用元素或符号。重新组合***案有很多方法,包括对称、重复、交合等方法,对称是使提取的龙纹或其他纹样按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组合,重复是把龙纹和其他纹样按一定的位置方向重复排列成有规律的连续纹样,交合指两龙纹身体的某部位交接或交叉在一起,形成新式的组合***案。

结语:要使中式家具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突出自己的文化内涵和风格,龙纹作为中式元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就更应该在现代中式家具上更好的应用。我们沿袭或创新龙纹的样式,使用先进的装饰手法将之运用到恰当的装饰部位上,使龙纹能更好的在家具文化中继承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方海;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现代中式篇8

[中***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05-03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来的,该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学生心理认知结构的变化,牵引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开设以来,普遍存在着学生不愿学、教师不好教的尴尬局面,如何提高《纲要》课的实效性成为《纲要》课教师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是《纲要》课教学的有益探索。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运用在《纲要》课教学中之所以然

问题式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在《纲要》课里实施,主要是由《纲要》课的特殊性决定的。

第一,《纲要》课程内容的特殊性。从时间跨度来说,《纲要》跨越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初期170多年的历史,涵盖了170多年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所有事件,其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浩大是可想而知的,要想在32学时的时间里全部讲授近代以来发生的所有的事件是不可能的。如何凸显《纲要》二字的内涵,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对《纲要》有清晰的把握?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就成为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问题式教学模式以曾经的历史问题和现在正在发生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教学,可以有效地通过问题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使学生对《纲要》有更理性的审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从课程内容衔接来看,《纲要》课在讲授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处理与中学历史课程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简称《概论》)课程的关系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其中初中教材17万字,高中教材45万字,其内容与《纲要》并无多大差别,学生对历史事实、 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基本的了解,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对这门课很难有新鲜感,也会从心理上排斥这门课。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学的“是什么”转向《纲要》的“为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寻、思考、感悟,不仅避免了与中学历史的重复,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导向,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上升到了历史逻辑的高度;《纲要》与《概论》在内容上虽有交叉,但二者的教学目的是不一样的,《纲要》“不是要去展开地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而是要尽可能让历史事实来说话,即用确凿的历史去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1]《概论》是从“论”的角度论述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如何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及理论成果的体系。《纲要》只有对近现代中国基本问题进行基本的分析,才能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提供基础的价值认知。

第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殊性。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凌辱,中华儿女不断奋起抗争的历史。在这一历史发展中,充斥了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历史本身的问题,如为什么一个拥有四亿之众的偌大的中华帝国竟然打不过几千名远道而来、旅途疲惫的英国水兵?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大论战的问题、近代中国历史道路的选择问题等等;也有历史遗留的问题,更有今天不同立场的研究者出于各自的目的对历史进行不同解读而产生的问题,如有人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进程”;“没有西方殖民征服”,中国“将永远沉睡,得不到发展”;鸦片战争打晚了,如果提前到明朝,“我们中国就远不是如此的面貌了”;[2]再如,有些人把***和现代化对立起来,说如果没有辛亥***,循着清末新***的路子走下去,中国可能更快地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历史进程却被***搞乱了,以致出现***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推迟了现代化;[3]还有历史与现实结合而产生的问题,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必然会将现实的问题与历史发展结合起来,“面对历史发出自己的质询,表达自己的思考”;[4]当然亦有大学生一知半解的问题,大学生在中学阶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囿于当时知识水平及学校目的的局限,历史知识一知半解,许多问题没有能够很好地理解,而一些流行观点又与其传统的价值观点相冲突,大学生感到困惑于迷茫,在此基础上萌生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沉浸在170多年的历史中,是不能回避的历史问题,是《纲要》课程必须解决的。

第三,课程性质的特殊性。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施方案的规定,这门课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推翻***统治,实现人民***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 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 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的。 即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 深刻领会“四个选择” 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这门课不是一般的历史课,而是思想***治理论课,《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四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课程性质的特点决定了《纲要》课程的讲授必须以历史宏观背景为基础,以“四个选择”为主干,通过建立各自细分的问题,解析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在《纲要》课教学中之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运用教学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划,设计有效的教学系统的过程。而作为在理科与自然科学类学科运用十分成功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问题式教学模式要想在《纲要》教学中取得显著成效,其目标、内容、策略与过程都需要进行精心规划。根据《纲要》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问题式教学模式在《纲要》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的确定应根据《纲要》课程“两个了解”、 “四个选择”的教学目标而展开,在这个总目标下,根据每一章的特点和课程内容,设计分目标。比如《纲要》上篇讲述了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风云变幻的 80 年历史,主要讲述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如何侵略中国以及不同阶级如何救国救亡的历史。上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必要性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诞生的必然性。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的勾结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所以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人民***,才能集中力量为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发生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正义的和进步的;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其他各阶级为救亡***存进行了艰苦探索,顽强奋斗,但囿于各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无力解决中国现实的出路,特别是通过对民族资产阶级失败历史的了解,为中篇理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奠定基础。

第二,问题的选择和设计。

问题的选择和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由于《纲要》属于思想***治教育的范畴,因此,在教材编撰体例上,《纲要》并没有完全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编排,而是以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人民***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为历史前提和历史背景,以“四个选择”为基本构架组织教材内容。所以,《纲要》的教材体系实质上是以“四个选择”为大问题而层层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的体系。因此,问题设计必须以“四个选择”为主干,建立各自的分问题。

第三,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 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过程, 借此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 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5]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者通过主动学习,自主地去解决所面临的疑问和矛盾,“学习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 ,[6]教师的职责是提供学习材料,合理设计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纲要》课程而言,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基本上是遵循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模式,探讨问题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可根据不同的问题及教学目的,采取设计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课堂辩论、问题作业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讨论等方式,在探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

第四,评估教学效果。

教育者的任务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给学习者,而在于教会学习者如何学习。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因此,评估教学效果的标准并不在于学生的作业或者是学生的结论,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和要求。

三、问题式教学模式在《纲要》课教学运用中之关键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毫无疑问,问题设计是这一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提出问题”等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符合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要求。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服务的一种教学工具,问题设计必须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才具有应用价值。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深思熟虑,切不可随意为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辨析。比如在讲到香港割让的时候,学生会因香港曾作为英国殖民地而呈现出来的繁荣对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产生疑问,作为教师就应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不自觉的历史的工具”进行事实地分析,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争取民族***、实现人民***是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之一。

第二,问题应具有情景性和真实性。

情景性是指所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一直感到困惑的、感兴趣的并迫切想要了解的;同时问题要涵盖整个课程体系的概念和知识,但必须与学生的先备知识相联结,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问题中所包含的概念与知识也必须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真实性一方面是指不管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学生由于知识、思维的局限,所提出的问题良莠不齐,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辨别,要“对问题作出准确的定位,判别是真问题问题只有与时代气息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第三,问题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育者的任务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现代社会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和大量的“戏说”历史,使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是片面的,而传媒的高度发达,也使大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及历史观点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信息内容庞杂,鱼龙混杂,一些流行的观点特别是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对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问题式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澄清错误的观点和思潮,而是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问题,学会面对泛纷复杂的各种问题如何进行分析、判断。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幻莫测,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可能与历史有关联,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授给学生以“渔”,学生才能拨开云雾,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解读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若干情况[J].高校理论战线,2007(3).

[2] 沙健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3] 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3).

[4][7]陈殿林.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5] 姜美玲.基于问题的学习: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3(3).

[6] 张玲.论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本质和特点[J].文教资料,2005(26).

现代中式篇9

关键词:中式民用家具;造型;结构;工艺

目前从我国家具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来看,中式风格家具在中国家具市场越来越受到众多消费者的欢迎 ,中式现代民用家具的设计势必会受到审美观、环保观念、造型因素、材料的选择、科技等的影响,中式民用家具的发展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一、中式现代民用家具概述

(一)民用家具概况

“民用家具”一般指供家庭成员使用的包括客厅、卧室、书房、餐厅、厨房、卫生间家具在内的家具类型,是人类日常基本生活离不开的家具,也是类型最多、品种复杂、式样丰富的基本家具类型。按家具使用成员划分,民用家具可以分为夫妇家具、老年人家具、青少年家具、儿童家具等;按室内功能划分,民用家具可以划分为玄关家具、客厅家具、卧室家具、书房家具、厨房家具和卫生间家具等。由于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民用家具的风格也不同,造型、色彩也各有特色。

(二)中式元素在现代民用家具中的应用

现代中式家具的起步也有多年,原来一些家具企业在市场中突出产品的个性,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出中式风格家具产品,逐步升华到理论上的研究,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现代中式家具概念。中式风格注重崇尚自然、真实、提炼古典中式艺术为前提,不断的创新,将现代时尚因素与传统精华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将中式风格中的古老和死板用朴素、自然、富有内涵取而代之,让中式风格成为一种新的现代美感。

中式家具一般颜色都比较深,主要为红色或棕色,这两种颜色渲染出中式风格的厚重古典的韵味。但如果房间家具的整个色调都是以红色或棕色就会带给人压抑的感觉,完全深色的中式家具的设计会显得太过古板,如果效果不佳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设计现代中式民用家具时要重视材料的选择,选材必须要考虑到材料的质地、颜色、价格等诸多因素。

(三)中式民用家具的发展现状

现代中式家具巧妙地吸收中国传统明清家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结合现代家具的风格特征和工艺技术,跨越时空地觅寻灵感,大胆设计出一批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脉,又有鲜明时代个性的家具形式。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探讨,业界已对现代中式家具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应用现代技术、设备、材料与工艺,既符合现代家具的标准化与通用化要求,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适应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家具。

二、造型设计

中式现代民用家具造型亦简洁、质朴、新颖、灵活,还要有中式风格的装饰品味。家具的造型设计过程中运用对家具的形态、色彩、质感、装饰以及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构成家具形象。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正由解决产品的简单的实用性向解决产品的舒适性和美观性发展,而在家具设计中这两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

三、材料与结构

结构是指产品或物体各元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接合方式。结构设计就是在制作产品前,预先规划、确定或选择连接方式、构成形式,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全过程。

(一)材料的选择与结构特点

设计的过程中,将中国古典家具各元素打散,然后结合现代家具的特点进行重构,将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要素和装饰特点按中国的审美情趣重新设计,借用、综合中国古典家具手法运用于现代家具中;运用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内涵或对传统的元素作适当的简化与调整,对材料、结构、工艺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中国家具风格。除了常用的木材、金属、塑料外,还有藤、竹、玻璃、橡胶、织物、装饰板、皮革、海绵等,传统中式家具一般采用红木,有时为了突出木质本身的特点,在薄木贴面处理上,纹理本身成为一种装饰,使中式家具比其他的家具更加耐人寻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新材料应运而生,比如合成纤维、玻璃纤维、有机塑料、各种有色金属、有机玻璃等,为家具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古典家具设计形态中,经常可以见到腿部的收分,这使整件家具呈现收分有致、稳健挺拔的造型特征,传统家具的线脚丰富多彩,因此在设计中可以将中国古典家具线型或脚型应用到桌、椅的面板和腿脚的设计中去,在设计中要注意如果造型是中国古典风格的,材料可以加一些选择现代材料,或者将古典复杂的设计元素简单化。传统结构的现代化中国古典家具是以榫卯结构为主,榫卯结构是不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应较少考虑采用榫卯结构。但是我国传统家具是十分注重结构和美观的统一的,牙头、牙条、券口、花饰和雕镂并非纯粹的装饰物,它同时作为家具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家具整体融合在一起。另外将牙头、霸王帐、罗锅枨结构造型运用到桌、椅子或茶几的设计中去,将所使用的材料加以变化,同时采用其它的连接方式,这样使家具在具有民族神韵的同时,又有强烈的时代感。

四、工艺设计

在家具的整个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造型设计,还要考虑结构、强度、材料和成本这些因素,并把它们融为一个设计系统综合考虑。在整个家具的生产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产量,提高生产效率,还要考虑提高零部件的加工质量,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这就需要对家具的生产工艺进行设计。

五、结语

在种类繁多的家具市场中,中式家具是比较昂贵的家具,人们想拥有中式家具作为陈设是很奢侈的,因此设计具有中式风格的现代民用家具,考虑家具造型、结构、材料、价格等诸多因素,既符合现代人简约时尚的审美观点,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造型设计的同时兼顾内部结构、材料选择以及工艺,使之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机械化大生产的同时适应消费者要求美观、质地、高品味的需求。

中式现代民用家具根植于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时代特征、生产工艺进行开拓创新、发展,使我们的家具既有传统的艺术特质,又不失时代个性,给予传统的艺术风格以新的生命,让新的中国家具风格得以传扬。

【参考文献】

[1]宫艺兵,赵俊学.室内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胡景初,戴向东.家具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李雨红,于伸.中外家具发展史[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

[4]宋魁彦.现代家具生产工艺与设备[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刘文金,唐立华.当代家具设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6]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现代中式篇10

纵观近代以来化和变革的,可以从道路的角度将现代化划分为三种模式或三条可能的发展道路,即:一、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二、民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代化(分为旧民主主义现代化及作为其继承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现代化的这三种模式或三条可能的发展道路, 贯穿于近代的第三种化模式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它是作为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对立物出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由孙中山开创、由资产阶级***派领导、实际上是以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现代化模式。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化模式的缺陷在作为它的继承和的现代化模式一一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那里,得到了有效的克服。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也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但是一种以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一一***为领导的,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现代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

现代中式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现代中式10篇

学习

案例分析题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案例分析题10篇,内容包括案例分析大全及答案,公基案例分析题。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36-021前言随着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里,汽车品质受到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关注,人们关

学习

实用技术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实用技术论文,内容包括专业技术论文正文,技术类论文范文。(一)实践导向课程的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为适应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要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新的课程体系确立以实践为导向的

学习

园艺景观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园艺景观10篇,内容包括各种园艺景观大全,园林园艺景观。引言:景观艺术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而倍受重视的一门集社会、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景观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人类文明和大众审美的综合

学习

销售周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周总结,内容包括销售周总结文案,销售第一名感言总结。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是公司例行盘点的时候,在办公室的中层管理者都要到店面进行监督盘点,昨天到第二个店面盘点的时候发生的事令我很既震惊又气愤。也许是职业病的原因,我

学习

园艺花卉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园艺花卉10篇,内容包括园艺花卉种植文章,园园花卉园艺。主办单位:中国花卉协会出版周期:半月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9-8496国内刊号:11-4496/Z邮发代号:2-794发行范围:创刊时间:2001期刊收录:核心期刊:期刊荣誉

学习

上半年学校工会总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上半年学校工会总结,内容包括学校工会工作总结通用18篇,学校春季工会工作总结。2.发挥民主监督作用,落实教职工民主权利以教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是加强学校民主***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广大教职工对领

学习

后现代10篇

阅读(25)

一般地说,现代性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所谓对“现代性进行辩护”的态度,就是立足于现代化对前现代传统的历史性超越,强调现代性作为文明发展目标的自主性和充分性等等。具体地说,现代性是指建立在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理

学习

问卷调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问卷调查10篇,内容包括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十篇,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十篇。A、裁减部分员工,减少支出B、对各阶层的员工进行强化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增强单位的软实力C、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培训机制,运转

学习

服务案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服务案例10篇,内容包括优质服务案例100例,服务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秉承贯彻效率管理的理念,宝钢在财务管理领域推进了专业化的分工:总部财务部负责策略的制定;业务财务人员则需要成为业务伙伴;而共享中心的定位则是专业化、加强

学习

九年级思想品德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九年级思想品德10篇,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九年级思想品德试题及答案。1.1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共设计了35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十

学习

代办来华邀请函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代办来华邀请函,内容包括邀请外国人来中国函模板,代办土耳其来华邀请函。二、初次申办工作(Z字)和商务(F字)签证《被授权单位邀请函》需提交的材料(一)专办员(必须是邀请单位员工)身份证复印件(签名、办公电话及***、加盖企业公章);(

学习

安全事故案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事故案例10篇,内容包括吊篮安全事故案例,安全事故案例100篇。6月19日下午四点半左右,车加工车间端面磨操作工赵某,在用左手将料放入模具时,右手手臂不慎碰到开关,压头下落压中赵某左手中指,造成赵某左手中指末端压伤,指骨外露

学习

学校学生会工作计划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学生会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学生会工作计划个人600字,学生会工作总结未来工作计划。1、集中培养。在本学期第6、第12周,学生会将召开全体学生会成员大会,进行集中培训,让学生会干部干事明确:做好本职工作是符合学生会发展需求,

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信息技术论文,内容包括学生信息技术论文1000字,高中信息技术论文1000字。新课改教学中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为学生创设文本外的情境,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

现代中式婚礼仪式流程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中式婚礼仪式流程10篇,内容包括中式婚礼自己布置最详细流程,中式婚礼农村户外流程完整版。(一)现代婚姻制度广南县壮族现代婚姻制度全部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广南壮族婚姻不受法律制度限制,有的人甚至娶几个女子共同生活,觉

学习

为中式厨房而设计

阅读(64)

本文为您介绍为中式厨房而设计,内容包括中式厨房岛台设计,中式厨房橱柜设计效果最新款。展馆中一方全透明的洗碗可以让所有人清楚看见洗碗的操作过程。抛弃印象中洗碗比手洗废水的误导,博世的洗碗以循环式水流和超强力的多点柱状冲洗,仅用

学习

九朝会的中式杂糅

阅读(24)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最美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就只能作为古董停留在故宫、苏州园林里,或是文字、想象中?在九朝会的物化空间里,她们应该是当代的,鲜活的、面向未来的人。作为科宝博洛尼家居装饰集团继科宝,博洛尼、钛马赫之后推出的第四大品

学习

中式菜单的英文翻译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中式菜单的英文翻译,内容包括菜单英文翻译大全,中式菜单英文翻译障碍。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许多菜名反映着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这也给菜单的英译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学习

山人乐队: “土”却不俗的中式雷鬼

阅读(33)

起山人乐队,还是挺有故事的。清楚地记得几年前在地坛举办的民谣音乐节,当时下起了大雨,现场所有设备全部撤走,演出的地方搭起了雨棚,所有人围在一起,纯粹来了一场“不插电”。山人乐队是当天最后一个演出,雨没有要停的趋势,大家却丢掉雨伞在雨里

学习

中式快餐的标准化建设

阅读(67)

本文为您介绍中式快餐的标准化建设,内容包括中式快餐标准化的实施措施有哪些,中式快餐标准化现实问题。摘要管理的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标准化管理既是连锁企业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式快餐连锁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标

学习

浅析新中式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新中式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内容包括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特征,现代小区完整景观设计有哪些。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是指以现代的技术和材料表达传统文化精神的设计思潮。它是对古人“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再现和重构,注重

学习

中式Android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中式Android,内容包括android中文文献,android经典教材。2009年,Android操作系统大红大紫,多普达(dopod)、三星(SAMSUNG)、摩托罗拉(MOTOROLA)等手机厂商不断推出多款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机型。而内地的手机厂商华为(HU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