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第1篇
今年3月7日上午开始,我在中港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附属单位科利公司进行了工商管理实习工作。在实习中,我在公司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探求日常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我所实习的科利公司,隶属于中港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
回顾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科利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浇注明天的服务品牌,构筑精品,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务实求新、敢争一流的企业精神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通过实习我发现中港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附属单位科利公司也存在问题:
1、市场观念和经营体制不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市场开拓的步伐与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差距;经营体制还不完善,经营队伍、经营人员的责权利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施工组织管理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合同要求进行施工组织管理的意识不强,施工管理现状与施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存在较大差距,只是我们有的项目在开工初级阶段和施工过程中难以进入状态,不能满足业主要求。
3、成本意识不强,成本控制水平不高,个别项目不存在管理粗放、施工大手大脚的现象,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效益的意识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来,以至于我们的成本控制与先进的施工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市场竞争力不强。
4、对分包队伍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化还不完善,在分包合同管理发面存在程序不衔接、管理不闭合的现象;项目部对分包队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手段和制度落实上存在薄弱环节。
5、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能够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利益,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和依法治企的意识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对此,我提出了我的有关建议和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生产是经营继续的观念。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经营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广开源头,多揽工程,企业发展才有保障。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干好在建工程是承揽后续工程、开辟新市场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生产是经营继续的观念,干精品、打品牌,树立一流的企业形象。
二、树立“零缺陷、低成本”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的观念。
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实施“零缺陷低成本”战略,才能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获得更大的赢利空间,加快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上下必须以效益为中心,在广大职工中不断深化“零缺陷低成本”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的观念,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进一步推进和规范项目管理
通过对资金管理、劳务层管理、物资管理,加强项目基础管理,结合“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运行,完善项目管理,加大监控检查整改力度,达到闭合管理。建立公司综合考评体制,加大对工程质量、安全、文明工地的检查力度,抓好整改落实,促进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推进依法治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第2篇
今年3月7日上午开始,我在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附属单位科利公司进行了工商管理实习工作。在实习中,我在公司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探求日常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我所实习的科利公司,隶属于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
回顾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科利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浇注明天的服务品牌,构筑精品,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务实求新、敢争一流的企业精神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通过实习我发现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附属单位科利公司也存在问题:
1、市场观念和经营体制不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市场开拓的步伐与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差距;经营体制还不完善,经营队伍、经营人员的责权利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施工组织管理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合同要求进行施工组织管理的意识不强,施工管理现状与施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存在较大差距,只是我们有的项目在开工初级阶段和施工过程中难以进入状态,不能满足业主要求。
3、成本意识不强,成本控制水平不高,个别项目不存在管理粗放、施工大手大脚的现象,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效益的意识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来,以至于我们的成本控制与先进的施工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市场竞争力不强。
4、对分包队伍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化还不完善,在分包合同管理发面存在程序不衔接、管理不闭合的现象;项目部对分包队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手段和制度落实上存在薄弱环节。
5、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能够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利益,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和依法治企的意识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对此,我提出了我的有关建议和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生产是经营继续的观念。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经营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广开源头,多揽工程,企业发展才有保障。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干好在建工程是承揽后续工程、开辟新市场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生产是经营继续的观念,干精品、打品牌,树立一流的企业形象。
二、树立“零缺陷、低成本”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的观念。
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实施“零缺陷低成本”战略,才能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获得更大的赢利空间,加快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上下必须以效益为中心,在广大职工中不断深化“零缺陷低成本”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的观念,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进一步推进和规范项目管理
通过对资金管理、劳务层管理、物资管理,加强项目基础管理,结合“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运行,完善项目管理,加大监控检查整改力度,达到闭合管理。建立公司综合考评体制,加大对工程质量、安全、文明工地的检查力度,抓好整改落实,促进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推进依法治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第3篇
一、方案
1.调查对象上海某高校2008、2009、2010届(截至2010年7月1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155名。
2.调查方法主要采取记名式普查,辅以电话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的方式。
3.调查内容本研究主要针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求职方式、职业分布、薪金状况、择业心态、择业困惑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回收情况面向该校08、09、10届的155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采用电话调查方式,获得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接近97%。
(二)从调研中得出的基本结果
1、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该校生源以上海生源为主,上海生源占91%,其余主要为江西、浙江、甘肃、广西等地生源。男女比例为:67/83。
2、被调查学生分届就业率对比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7月1日,三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3%,08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6%,09届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为97%,10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75%,总体状况和1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均较差。见***一:
3、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基本情况①参加面试的次数调查结果显示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参加面试的情况分别为,1次面试成功占13%,2-4次面试成功占21%,5-9次面试成功占37%,10次以上面试成功的占29%,表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高。②初次就业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途径分布如下表一所示,亲友推荐占24%,校友推荐占0.7%,招聘网站占27%,招聘会占15%,学校推荐占31%,街道推荐在内的其他占3%,三大主渠道依次为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③初次就业的流向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流向分布比例如表二所示,升学占14%,出国占10%,公务员占4%,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占27.33%,外资公司占25.33%,私营民营企业占17.33%,自主创业占2%,自由职业者的比例为零,三大主要流向依次为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私营民营企业。
4、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变动情况①毕业生工作变动次数调查结果显示150名工商管理毕业生中工作变动次数情况如***三所示,超过半数的87人未发生工作变动,21人变动工作1次,15人变动工作2-4次,1人变动工作5-9次,0人变动工作10次以上,但考虑到调查样本中有三分之一多的应届毕业生,工作变动程度仍较高。②毕业生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37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发生工作变动的原因分布如***四所示,48%为追求职业发展,27%为了工作环境的改善,14%为了薪资状况的改善,11%为了其它原因,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调整时,将职业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③毕业生目前工作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150名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分布较初次就业发生微调,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公务员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其中国企事业单位所占比例由27.33%上升到30%,相应的自主创业人员与私营民营企业人员所占比例则有所降低。
5、毕业生对就业困难原因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专业技术不高是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15%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其面临的主要就业困难,14%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需求不旺是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另外11%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职业规划、求职技巧不够、就业预期过高及其它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因。
6、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应该做好调查结果显示,4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积累工作经验,3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锻炼社交能力,11%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培养写作演讲能力,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校期间最应做好的事情是专业课程学习,认为在校期间培养良好品德为首要任务的仅占1%,这一调查结果颇为意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当社会更多的要求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时,毕业生在心理上也不得不无奈的做出回应。
7、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调查结果显示,4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行***类管理岗位,19%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市场营销类管理岗,1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类管理岗,7%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财务管理类岗位,还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物流类、公务员及其它岗位。
8、被调查者希望学校应为促进学生就业所采取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被调查毕业生中32.67%希望学校改变课程设置,24.67%希望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21.33%希望学校能够建立实习基地,15.33%希望学校直接推荐用人单位,10.67%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信息,8%希望学校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4.67%希望学校改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四。
四、对策探讨
通过此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1.设立厚基础、重特色的课程体系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市场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形成适合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校立足的保证。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人才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不能体现专业的优势,因此便出现了前述调查中毕业生普遍认为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专业性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建议采取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原则。厚基础主要借助课程中公共必修课模块和专业必修课模块完成,形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能够体现符合国家经济特点的专业课。如设置一定量的外语(不局限于英语)基础课与专业双语课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要配比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如实验、设计、调研等)的内容,以形成办学特色。通过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性,在保证本科教育厚基础的同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就业能力提升[1](1)暑期学院项目。考虑到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管理理论,但是缺少必要的基本商业技能,因此可以效仿国外的暑期学院项目。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举办的为期四周的综合管理暑期学院。内容包括:基本的管理理论培训;适合就业的技能和资源训练,如面试练习、职业咨询等。(2)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国外商学院课外实践环节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承担一项研究课题。如麻省理工学院提倡“研究是实践的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斯隆商学院一直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3)学术报告会。美国一流商学院非常重视为学生开设学术报告会。如哈佛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150多场学术报告会,斯隆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250多场学术报告会。演讲人也来自各种不同的领域,多以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领袖级人物为主。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第4篇
一、方案
1.调查对象
上海某高校2008、2009、2010届(截至2010年7月1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155名。
2.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记名式普查,辅以电话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的方式。
3.调查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求职方式、职业分布、薪金状况、择业心态、择业困惑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回收情况
面向该校08、09、10届的155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采用电话调查方式,获得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接近97%。
(二)从调研中得出的基本结果
1、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该校生源以上海生源为主,上海生源占91%,其余主要为江西、浙江、甘肃、广西等地生源。男女比例为:67/83。
2、被调查学生分届就业率对比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7月1日,三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3%,08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6%,09届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为97%,10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75%,总体状况和1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均较差。见***一:
3、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基本情况
①参加面试的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参加面试的情况分别为,1次面试成功占13%,2-4次面试成功占21%,5-9次面试成功占37%,10次以上面试成功的占29%,表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高。
②初次就业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途径分布如下表一所示,亲友推荐占24%,校友推荐占0.7%,招聘网站占27%,招聘会占15%,学校推荐占31%,街道推荐在内的其他占3%,三大主渠道依次为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
③初次就业的流向
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流向分布比例如表二所示,升学占14%,出国占10%,公务员占4%,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占27.33%,外资公司占25.33%,私营民营企业占17.33%,自主创业占2%,自由职业者的比例为零,三大主要流向依次为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私营民营企业。
4、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变动情况
①毕业生工作变动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150名工商管理毕业生中工作变动次数情况如***三所示,超过半数的87人未发生工作变动,21人变动工作1次,15人变动工作2-4次,1人变动工作5-9次,0人变动工作10次以上,但考虑到调查样本中有三分之一多的应届毕业生,工作变动程度仍较高。
②毕业生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37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发生工作变动的原因分布如***四所示,48%为追求职业发展,27%为了工作环境的改善,14%为了薪资状况的改善,11%为了其它原因,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调整时,将职业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③毕业生目前工作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150名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分布较初次就业发生微调,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公务员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其中国企事业单位所占比例由27.33%上升到30%,相应的自主创业人员与私营民营企业人员所占比例则有所降低。
5、毕业生对就业困难原因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专业技术不高是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15%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其面临的主要就业困难,14%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需求不旺是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另外11%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职业规划、求职技巧不够、就业预期过高及其它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因。
6、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应该做好
调查结果显示,4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积累工作经验,3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锻炼社交能力,11%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培养写作演讲能力,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校期间最应做好的事情是专业课程学习,认为在校期间培养良好品德为首要任务的仅占1%,这一调查结果颇为意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当社会更多的要求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时,毕业生在心理上也不得不无奈的做出回应。
7、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
调查结果显示,4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行***类管理岗位,19%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市场营销类管理岗,1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类管理岗,7%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财务管理类岗位,还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物流类、公务员及其它岗位。
8、被调查者希望学校应为促进学生就业所采取的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被调查毕业生中32.67%希望学校改变课程设置,24.67%希望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21.33%希望学校能够建立实习基地,15.33%希望学校直接推荐用人单位,10.67%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信息,8%希望学校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4.67%希望学校改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四。
四、对策探讨
通过此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1.设立厚基础、重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市场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形成适合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校立足的保证。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人才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不能体现专业的优势,因此便出现了前述调查中毕业生普遍认为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专业性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建议采取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原则。厚基础主要借助课程中公共必修课模块和专业必修课模块完成,形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能够体现符合国家经济特点的专业课。如设置一定量的外语(不局限于英语)基础课与专业双语课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要配比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如实验、设计、调研等)的内容,以形成办学特色。通过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性,在保证本科教育厚基础的同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就业能力提升[1]
(1)暑期学院项目。考虑到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管理理论,但是缺少必要的基本商业技能,因此可以效仿国外的暑期学院项目。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举办的为期四周的综合管理暑期学院。内容包括:基本的管理理论培训;适合就业的技能和资源训练,如面试练习、职业咨询等。
(2)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国外商学院课外实践环节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承担一项研究课题。如麻省理工学院提倡“研究是实践的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斯隆商学院一直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
(3)学术报告会。美国一流商学院非常重视为学生开设学术报告会。如哈佛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150多场学术报告会,斯隆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250多场学术报告会。演讲人也来自各种不同的领域,多以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领袖级人物为主。
3.多途径获取就业信息,促进就业
实现成功就业的三大主渠道依次为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这一调查结论使我们获得重要启示,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面对着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为减少经济学中提到的摩擦性失业现象,需充分重视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这三大渠道,同时不放弃其它渠道,从而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
4.积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及早认清形势,确立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第5篇
一、方案
1.调查对象
上海某高校2008、2009、2010届(截至2010年7月1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155名。
2.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记名式普查,辅以电话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的方式。
3.调查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求职方式、职业分布、薪金状况、择业心态、择业困惑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回收情况
面向该校08、09、10届的155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采用电话调查方式,获得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接近97%。
(二)从调研中得出的基本结果
1、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该校生源以上海生源为主,上海生源占91%,其余主要为江西、浙江、甘肃、广西等地生源。男女比例为:67/83。
2、被调查学生分届就业率对比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7月1日,三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3%,08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6%,09届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为97%,10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75%,总体状况和1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均较差。见***一:
3、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基本情况
①参加面试的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参加面试的情况分别为,1次面试成功占13%,2-4次面试成功占21%,5-9次面试成功占37%,10次以上面试成功的占29%,表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高。
②初次就业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途径分布如下表一所示,亲友推荐占24%,校友推荐占0.7%,招聘网站占27%,招聘会占15%,学校推荐占31%,街道推荐在内的其他占3%,三大主渠道依次为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
③初次就业的流向
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流向分布比例如表二所示,升学占14%,出国占10%,公务员占4%,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占27.33%,外资公司占25.33%,私营民营企业占17.33%,自主创业占2%,自由职业者的比例为零,三大主要流向依次为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私营民营企业。
4、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变动情况
①毕业生工作变动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150名工商管理毕业生中工作变动次数情况如***三所示,超过半数的87人未发生工作变动,21人变动工作1次,15人变动工作2-4次,1人变动工作5-9次,0人变动工作10次以上,但考虑到调查样本中有三分之一多的应届毕业生,工作变动程度仍较高。
②毕业生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37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发生工作变动的原因分布如***四所示,48%为追求职业发展,27%为了工作环境的改善,14%为了薪资状况的改善,11%为了其它原因,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调整时,将职业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③毕业生目前工作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150名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分布较初次就业发生微调,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公务员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其中国企事业单位所占比例由27.33%上升到30%,相应的自主创业人员与私营民营企业人员所占比例则有所降低。
5、毕业生对就业困难原因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专业技术不高是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15%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其面临的主要就业困难,14%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需求不旺是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另外11%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职业规划、求职技巧不够、就业预期过高及其它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因。
6、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应该做好
调查结果显示,4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积累工作经验,3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锻炼社交能力,11%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培养写作演讲能力,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校期间最应做好的事情是专业课程学习,认为在校期间培养良好品德为首要任务的仅占1%,这一调查结果颇为意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当社会更多的要求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时,毕业生在心理上也不得不无奈的做出回应。
7、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
调查结果显示,4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行***类管理岗位,19%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市场营销类管理岗,1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类管理岗,7%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财务管理类岗位,还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物流类、公务员及其它岗位。
8、被调查者希望学校应为促进学生就业所采取的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被调查毕业生中32.67%希望学校改变课程设置,24.67%希望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21.33%希望学校能够建立实习基地,15.33%希望学校直接推荐用人单位,10.67%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信息,8%希望学校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4.67%希望学校改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四。
四、对策探讨
通过此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1.设立厚基础、重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市场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形成适合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校立足的保证。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人才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不能体现专业的优势,因此便出现了前述调查中毕业生普遍认为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专业性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建议采取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原则。厚基础主要借助课程中公共必修课模块和专业必修课模块完成,形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能够体现符合国家经济特点的专业课。如设置一定量的外语(不局限于英语)基础课与专业双语课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要配比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如实验、设计、调研等)的内容,以形成办学特色。通过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性,在保证本科教育厚基础的同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就业能力提升[1]
(1)暑期学院项目。考虑到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管理理论,但是缺少必要的基本商业技能,因此可以效仿国外的暑期学院项目。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举办的为期四周的综合管理暑期学院。内容包括:基本的管理理论培训;适合就业的技能和资源训练,如面试练习、职业咨询等。
(2)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国外商学院课外实践环节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承担一项研究课题。如麻省理工学院提倡“研究是实践的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斯隆商学院一直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
(3)学术报告会。美国一流商学院非常重视为学生开设学术报告会。如哈佛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150多场学术报告会,斯隆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250多场学术报告会。演讲人也来自各种不同的领域,多以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领袖级人物为主。
3.多途径获取就业信息,促进就业
实现成功就业的三大主渠道依次为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这一调查结论使我们获得重要启示,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面对着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为减少经济学中提到的摩擦性失业现象,需充分重视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这三大渠道,同时不放弃其它渠道,从而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
4.积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及早认清形势,确立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第6篇
一、方案
1.调查对象
上海某高校2008、2009、2010届(截至2010年7月1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155名。
2.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记名式普查,辅以电话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的方式。
3.调查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求职方式、职业分布、薪金状况、择业心态、择业困惑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回收情况
面向该校08、09、10届的155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采用电话调查方式,获得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接近97%。
(二)从调研中得出的基本结果
1、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该校生源以上海生源为主,上海生源占91%,其余主要为江西、浙江、甘肃、广西等地生源。男女比例为:67/83。
2、被调查学生分届就业率对比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7月1日,三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3%,08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6%,09届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为97%,10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75%,总体状况和1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均较差。见***一:
3、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基本情况
①参加面试的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参加面试的情况分别为,1次面试成功占13%,2-4次面试成功占21%,5-9次面试成功占37%,10次以上面试成功的占29%,表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高。
②初次就业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途径分布如下表一所示,亲友推荐占24%,校友推荐占0.7%,招聘网站占27%,招聘会占15%,学校推荐占31%,街道推荐在内的其他占3%,三大主渠道依次为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
③初次就业的流向
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流向分布比例如表二所示,升学占14%,出国占10%,公务员占4%,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占27.33%,外资公司占25.33%,私营民营企业占17.33%,自主创业占2%,自由职业者的比例为零,三大主要流向依次为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私营民营企业。
4、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变动情况
①毕业生工作变动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150名工商管理毕业生中工作变动次数情况如***三所示,超过半数的87人未发生工作变动,21人变动工作1次,15人变动工作2-4次,1人变动工作5-9次,0人变动工作10次以上,但考虑到调查样本中有三分之一多的应届毕业生,工作变动程度仍较高。
②毕业生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37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发生工作变动的原因分布如***四所示,48%为追求职业发展,27%为了工作环境的改善,14%为了薪资状况的改善,11%为了其它原因,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调整时,将职业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③毕业生目前工作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150名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分布较初次就业发生微调,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公务员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其中国企事业单位所占比例由27.33%上升到30%,相应的自主创业人员与私营民营企业人员所占比例则有所降低。
5、毕业生对就业困难原因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专业技术不高是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15%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其面临的主要就业困难,14%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需求不旺是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另外11%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职业规划、求职技巧不够、就业预期过高及其它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因。
6、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应该做好
调查结果显示,4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积累工作经验,3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锻炼社交能力,11%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培养写作演讲能力,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校期间最应做好的事情是专业课程学习,认为在校期间培养良好品德为首要任务的仅占1%,这一调查结果颇为意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当社会更多的要求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时,毕业生在心理上也不得不无奈的做出回应。
7、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
调查结果显示,4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行***类管理岗位,19%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市场营销类管理岗,1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类管理岗,7%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财务管理类岗位,还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物流类、公务员及其它岗位。
8、被调查者希望学校应为促进学生就业所采取的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被调查毕业生中32.67%希望学校改变课程设置,24.67%希望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21.33%希望学校能够建立实习基地,15.33%希望学校直接推荐用人单位,10.67%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信息,8%希望学校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4.67%希望学校改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四。
四、对策探讨
通过此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1.设立厚基础、重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市场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形成适合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校立足的保证。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人才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不能体现专业的优势,因此便出现了前述调查中毕业生普遍认为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专业性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建议采取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原则。厚基础主要借助课程中公共必修课模块和专业必修课模块完成,形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能够体现符合国家经济特点的专业课。如设置一定量的外语(不局限于英语)基础课与专业双语课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要配比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如实验、设计、调研等)的内容,以形成办学特色。通过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性,在保证本科教育厚基础的同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就业能力提升[1]
(1)暑期学院项目。考虑到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管理理论,但是缺少必要的基本商业技能,因此可以效仿国外的暑期学院项目。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举办的为期四周的综合管理暑期学院。内容包括:基本的管理理论培训;适合就业的技能和资源训练,如面试练习、职业咨询等。
(2)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国外商学院课外实践环节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承担一项研究课题。如麻省理工学院提倡“研究是实践的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斯隆商学院一直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
(3)学术报告会。美国一流商学院非常重视为学生开设学术报告会。如哈佛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150多场学术报告会,斯隆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250多场学术报告会。演讲人也来自各种不同的领域,多以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领袖级人物为主。
3.多途径获取就业信息,促进就业
实现成功就业的三大主渠道依次为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这一调查结论使我们获得重要启示,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面对着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为减少经济学中提到的摩擦性失业现象,需充分重视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这三大渠道,同时不放弃其它渠道,从而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
4.积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及早认清形势,确立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第7篇
一、方案
1.调查对象
上海某高校2008、2009、2010届(截至2010年7月1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155名。
2.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记名式普查,辅以电话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的方式。
3.调查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求职方式、职业分布、薪金状况、择业心态、择业困惑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回收情况
面向该校08、09、10届的155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采用电话调查方式,获得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接近97%。
(二)从调研中得出的基本结果
1、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该校生源以上海生源为主,上海生源占91%,其余主要为江西、浙江、甘肃、广西等地生源。男女比例为:67/83。
2、被调查学生分届就业率对比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7月1日,三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3%,08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6%,09届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为97%,10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75%,总体状况和1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均较差。见***一:
3、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基本情况
①参加面试的次数调查结果显示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参加面试的情况分别为,1次面试成功占13%,2-4次面试成功占21%,5-9次面试成功占37%,10次以上面试成功的占29%,表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高。
②初次就业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途径分布如下表一所示,亲友推荐占24%,校友推荐占0.7%,招聘网站占27%,招聘会占15%,学校推荐占31%,街道推荐在内的其他占3%,三大主渠道依次为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
③初次就业的流向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流向分布比例如表二所示,升学占14%,出国占10%,公务员占4%,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占27.33%,外资公司占25.33%,私营民营企业占17.33%,自主创业占2%,自由职业者的比例为零,三大主要流向依次为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私营民营企业。
4、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变动情况
①毕业生工作变动次数调查结果显示150名工商管理毕业生中工作变动次数情况如***三所示,超过半数的87人未发生工作变动,21人变动工作1次,15人变动工作2-4次,1人变动工作5-9次,0人变动工作10次以上,但考虑到调查样本中有三分之一多的应届毕业生,工作变动程度仍较高。
②毕业生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37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发生工作变动的原因分布如***四所示,48%为追求职业发展,27%为了工作环境的改善,14%为了薪资状况的改善,11%为了其它原因,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调整时,将职业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③毕业生目前工作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150名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分布较初次就业发生微调,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公务员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其中国企事业单位所占比例由27.33%上升到30%,相应的自主创业人员与私营民营企业人员所占比例则有所降低。
5、毕业生对就业困难原因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专业技术不高是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15%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其面临的主要就业困难,14%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需求不旺是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另外11%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职业规划、求职技巧不够、就业预期过高及其它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因。
6、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应该做好
调查结果显示,4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积累工作经验,3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锻炼社交能力,11%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培养写作演讲能力,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校期间最应做好的事情是专业课程学习,认为在校期间培养良好品德为首要任务的仅占1%,这一调查结果颇为意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当社会更多的要求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时,毕业生在心理上也不得不无奈的做出回应。
7、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
调查结果显示,4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行***类管理岗位,19%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市场营销类管理岗,1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类管理岗,7%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财务管理类岗位,还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物流类、公务员及其它岗位。
8、被调查者希望学校应为促进学生就业所采取的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被调查毕业生中32.67%希望学校改变课程设置,24.67%希望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21.33%希望学校能够建立实习基地,15.33%希望学校直接推荐用人单位,10.67%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信息,8%希望学校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4.67%希望学校改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四。
四、对策探讨
通过此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1.设立厚基础、重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市场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形成适合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校立足的保证。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人才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不能体现专业的优势,因此便出现了前述调查中毕业生普遍认为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专业性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建议采取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原则。厚基础主要借助课程中公共必修课模块和专业必修课模块完成,形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能够体现符合国家经济特点的专业课。如设置一定量的外语(不局限于英语)基础课与专业双语课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要配比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如实验、设计、调研等)的内容,以形成办学特色。通过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性,在保证本科教育厚基础的同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就业能力提升[1]
(1)暑期学院项目。考虑到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管理理论,但是缺少必要的基本商业技能,因此可以效仿国外的暑期学院项目。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举办的为期四周的综合管理暑期学院。内容包括:基本的管理理论培训;适合就业的技能和资源训练,如面试练习、职业咨询等。
(2)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国外商学院课外实践环节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承担一项研究课题。如麻省理工学院提倡“研究是实践的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斯隆商学院一直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
(3)学术报告会。美国一流商学院非常重视为学生开设学术报告会。如哈佛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150多场学术报告会,斯隆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250多场学术报告会。演讲人也来自各种不同的领域,多以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领袖级人物为主。
3.多途径获取就业信息,促进就业
实现成功就业的三大主渠道依次为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这一调查结论使我们获得重要启示,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面对着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为减少经济学中提到的摩擦性失业现象,需充分重视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这三大渠道,同时不放弃其它渠道,从而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
4.积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及早认清形势,确立目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