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篇1
从现有的历史文献来看,周桂笙对我国近代翻译领域的重要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坚持翻译救国的理念
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自涉足西方文学作品翻译以来,周桂笙翻译的西方外国文学作品甚多。与其他所谓的“正宗”文学家相比,周桂笙所翻译的文学作品主要以翻译童话、科幻小说、侦探小说为主,这似乎与近代社会爱国文学作品如潮的历史背景不太相符,这也是周桂笙后来一直不被文学界和翻译界认可的重要原因。但从现有的文献来考量,周桂笙的西方文学作品翻译却有一定的爱国成分。周桂笙平生对中外小说喜爱有加,至于为何会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自己曾如此描述了翻译的宗旨“:觉世庸民之作,堪备开智启慧之功。洋洋乎盛矣,不可谓非翻译者之与有其功也。”不难看出,周桂笙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开启国人之智慧,警醒世上的普通百姓。在周桂笙的《译书交通公会序》中,也对自己翻译的宗旨做了说明。他指出,翻译的目的在于“***新弃旧”,这在本质上表达了他期望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西方先进之文化,以实现救亡***存的目的。据此分析,周桂笙走上翻译之路是具有一定的爱国成分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他从事翻译工作只是基于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的观点并不能完全站得住脚跟。从体裁上来看,周桂笙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有寓言、民间故事、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等,体裁颇为丰富,其中童话故事集中在《新庵谐译》一书中,小说主要有《左右敌》、《海底沉珠》、《失舟得舟》、《含冤花》、《妒妇谋夫案》、《福尔摩斯再生案》等。由此可以看出,周桂笙所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较多,其中以侦探小说为主。在中国本土侦探小说极为缺乏的清末时期,周桂笙能够翻译大量的侦探小说,给当时的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2.在翻译过程中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以新的理念引入中国
清末时期,大部分文学家在评价我国传统小说时,都认为我国传统小说与西方小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国传统小说一般都先定宗旨,阅读时,只要读其精华,明其宗旨,便能预料全书所述事迹。但西方小说不同,其情节曲折,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让读者摸不到头脑,直到全文阅读结束之后,才能知晓结局。对此,周桂笙曾经说道“:读中国小说,如游西式花园,一入门,则园中全景,尽在目前矣;读外国小说,如游中国名园,非逼历其境,不能领略个中况味也。”在周桂笙看来,本土文学与西方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是相悖的,这对于中国文学家和翻译家来说,要翻译西方作品,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清末的很多文学家和翻译家都不愿意涉足西方文学作品翻译。而周桂笙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不是简单地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改造,而是以欣赏的态度对其进行客观的译介。这种做法,将西方小说文体中的新理念引入了中国,为中国的文学形态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在翻译侦探小说《毒蛇圈》时,周桂笙在译文中描述道“:起笔处即就父女问答之辞,凭空落墨,恍如奇峰突兀,从天外飞来。虽然,此亦欧西小说家之常态耳!爰照译之,以介绍于吾国小说界中,幸弗以不健全讥之!”基于此,周桂笙在翻译西方侦探小说的过程中,对其叙事方式极为赞赏,这对我国传统小说中以平铺直叙为主的叙事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以至于后来吴趼人在创作小说《九命奇冤》时,就大胆借鉴周桂笙在译文中的叙事手法,使他在当时的文学表现手法上别具心裁。后来清末民初的很多小说家,在创作时也常常借鉴周桂笙译文中所提及的突兀起笔和悲剧结尾,增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力,也推动了中国小说文体的发展。
3.开创白话翻译之先河
清末时期,由于“西学”受到中国***府的重视和受到有识之士的欢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热潮。在此背景之下,当时很多并不懂外文的文学爱好者为了迎合社会潮流,依靠与别人的合作进行西方文学作品翻译,虽然也产生了少许佳作,但周桂笙却认为此举是对西方文学作品的亵渎。他指出,让不精通外文的人从事外文翻译,难以做到忠实于原文。由于早年的求学经历,周桂笙的外语功底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因此周桂笙对译文忠实于原文的程度要求很高。但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让中国的读者能够读懂,如何化解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的矛盾,成为了一时困扰周桂笙的重大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周桂笙认为,利用白话文的风格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就可以化解中西语言表达差异的问题。因此,在翻译《毒蛇圈》时,他便开创了白话文的翻译形式和翻译风格。比如在《毒蛇圈》中就有这样一段译文“:暖,那是什么话儿呀,你可要好好地记着,你爹爹没有答应,你是不能嫁的呀。”从这段简短的译文可以看出,在语言风格上,与中国的白话文并无差别,这极大地方便了中国读者对原著内容的理解。
二、对清末时期周桂笙翻译贡献的客观评价
文学小说篇2
一、亲近孩子,让孩子们敢于说
我们常说“童言无忌”,的确,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通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由于受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而且有些孩子从小用方言说话,给学习规范语言造成了障碍。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亲近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
1.多一分赏识
赏识是一种爱。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真诚地赞扬孩子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我都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就是说得不好的,我也不训斥,以免挫伤孩子在学龄前期孕育的积极性。“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还会用这个词,真不简单啊!”“你一下子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你说起话来小手放得直直的,身子站得挺挺的,多大方啊!”这些话都是我常挂在嘴边的,红星、小书签、卡通***片等小礼物更是我时常奖励给孩子们的。说得特别好的小朋友还会在众多羡慕的眼神中接受老师奇特的奖励──当一天班长、让老师抱一抱、捏捏老师的鼻子等,并请他到讲台前说给大家听,称他为“说话小能手”。教师的赏识激发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即使是平庸的孩子,在赏识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产生强烈的幸福体验。渐渐的,他们的胆子大了,说话的兴趣浓了,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小的讲台成了孩子们向往的舞台。
2.多一些童趣
孩子和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孩子有着迥异于成人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角。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拥有活泼的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也只有变成孩子才能将语言童化、趣化,才能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为他们接受。实践证明,采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孩子们说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下楼梯时,我对孩子们说:“让我们都来学做小花猫,走路静悄悄。”对于动作缓慢的孩子,教师则会幽默地说:“你想成为蜗牛王国的小公民吗?这可不成啊!”有的小朋友写字姿势不正确,教师富有童趣的语言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老师听见你的背在说,我本来多挺,多帅啊!可是现在却像一张弯弓似的,真难受!我多么希望能变得像小松树一样挺拔啊!”孩子听了后,不仅非常乐意改正,而且以后也会用这么有趣的言语和小朋友说话。儿童化的语言为孩子们创设了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
3.多一点沟通
刚上学的孩子,只要适应了学习环境,每个人都是活泼可爱的,只要你有耐心坐在那儿,你就会听到讲不完的话。所以,课间十分钟我常常坐在孩子们中间,选一些他们喜欢、熟悉的话题听他们讲。比如《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好朋友》《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我最爱看的动画片》等。一说起这些,立刻燃起了孩子们的兴奋点,他们眉飞色舞,喜形于色。有的一边讲着爸爸的样子,一边指手画脚地表演;有的一边说着自己的好朋友,一边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孩子一边讲着自己爱吃的葡萄、草莓,一边使劲地咽口水;说到自己最爱看的动画片更是争先恐后、手舞足蹈,一点紧张劲儿也没有。孩子们快乐地表达着,精彩的言语不断喷涌,调皮可爱的皮卡丘、聪明伶俐的大头儿子……在交流中,教师也拥有了一双“儿童的眼睛”,重拾了那份久违的纯真,获得了心与心的沟通。
二、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乐于说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创设交际的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文学小说篇3
边想边说;边演边说
【中***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1―0094―01
纵观好多优质课、观摩课和挂牌课,发现大多数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真是精彩纷呈,趣味浓浓,只有个别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使目标教学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四说”,即看说、读说、编说、演说,通过这“四说”,让学生说出真语文,让源于生活的语文课回归生活。
一、引导学生边看边说
1.看***片,说***片。***文并茂的小语课本给了学生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如,在教学单韵母“u”时,先让他们看***片,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边看边说,既分析了字母的形状,又帮学生形象地记忆了字母的读音。
2.看录像,说画面。色彩鲜艳,富有动感的画面恰恰迎合了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适时播放录像,然后启发学生描述录象内容,看说结合,以看促说,以说带看,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看卡片,说字词。为了使学生扎实掌握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字词卡片,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这个字的字形和字意,能够达到较好的识字效果。
4.看字词,说语句。学好语文的关键在字词,学好语文的根本在说话。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看字词、说语句,这样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散思维,使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二、鼓励学生边读边说
1.读拼音,说拼音。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读字母的发音,还是记忆字母的形状,笔者都采用大量的儿歌,让学生边读、边说、边记,通过儿歌的形象化教学,不但使学生记住了读音,还记住了儿歌。
2.读课件,说课件。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大胆使用课件,让学生通过看课件写不同颜色的生字,自己想象,自己议论,自由发言,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理地说出一段完整的话。这样,学生的说话能力不但得到了提高,而且学会了遣词造句。
3.读字词,说字词。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字词句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字词,灵活运用,关键在于读字词,用字词说话。这样,学生不但能理解词意,还能运用这个词。
4.读课文,说课文。内容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流畅的故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而现在我们通用的北师大版的教材中的课文更是丰富有趣。多让学生用那稚气的童音读课文,说课文,不但使学生沉浸于其中,也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三、促使学生边想边说
1.看拼音,编儿歌。在前面,笔者已经提到了让学生读儿歌 ,通过读儿歌来记忆读音和形状,重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这里的编说,则提出让学生用拼音编写儿歌,要求押韵。
2.看***片,编故事。新大纲提出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要有创造力,创造力要靠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又来自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看和说,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想和会编,并且知道怎样想和怎样编。
3.看生字,编谜语。猜谜也是小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既开发了学生智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更多的生字。如,在教学生字“晚”时,说谜语:“太阳出来了,小兔儿尾巴不见了。”这是根据字形设计的谜语,另外还有根据字意设置的谜语,如,“一只黑狗,不叫不吼”谜底是“默”字。
四、引领学生边演边说
1.听录音,演内容。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课堂中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很容易疲劳,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来“手舞足蹈”。如,在听录音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边听边做动作,从而达到听录音、演内容的目的。
文学小说篇4
[关键词]理想;冲突;湘西风景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8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92
[本刊***]http://
一、湘西人民的“义”与“利”的冲突
湘西小城最初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湘西淳朴人民的重义和轻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老船夫,老船夫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是还在每天为摆渡乘船,不收取报酬,而且任劳任怨,文中也有详细的表述,有的乘客心中不安,乘摆渡后会抓一把钱放到船头,但是老船夫会一个钱一个钱捡起,放到乘客的手中,并认真吵嘴般对乘客讲“我有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些”。但是有些乘客还是不好意思,不受出力不受筹之事,管船之人却耐不住情面,也为了让渡人安心,把这些渡人的钱托人到镇上去换一些上好的烟草和茶叶,将这些上好的烟草和茶叶都放到船边,有需要摆渡的人们需要这些东西,都慷慨提供。在摆渡时,如果发现渡人从神情上对这烟草有了半分的兴趣,老船夫便即刻拿一小束烟草放到渡人的行囊边,还一面两眼放光的说,你爱吸这个吗?这个味道不错、这个妙、这个好啊,送人也是极好的东西之类的话语,让渡人拿去。茶叶也是,老船夫将茶叶放到一个大缸内,用水泡开,专门给这些赶路的渡人解渴用,老船夫渡人不收钱,边城人都看在眼里,有时,一些好心人会送一些肉粽、白酒给老船夫、老船夫仍然皱起眉头,一本正经,非要给钱不可,要不就是放下钱拔腿就跑了。从老船夫和边城人民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边城人民对于“义”的看重,边城人民的美德,不贪***利益,更看重人情,任劳任怨,毫不自私。更加能体现出边城人民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义”字。更像童话中所能展现出的生活场景,每个人都过着开心快乐的生活,在一个所谓的美丽家园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边城中人民的生活点滴是对于“义”更加完美的诠释。随着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利”字逐渐在边城人民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并逐渐同“义”字发生了了冲突。
随着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利”字逐渐在边城人民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并逐渐同“义”字发生了了冲突。“二老,他问你要碾坊还是要渡船,你当真预备做他的孙女婿,接替他那只渡船吗?有钱船总儿子,爱上一个弄渡船的穷人家女儿,不能成为稀罕的新闻”从文中的这些话语我们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人们对于“碾坊”与“渡船”的态度随着时代的前进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现代化工具的出现,湘西边城人民的内心深处也在左右摇摆之中,就连最淳朴最看中“义”的老船夫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梦想,如果有这样一个“碾坊”给自己的孙女翠翠作为陪嫁,那肯定会找到翠翠的如意郎君,而那些和二老在一起的脚夫更是如此了,由次也可以预见湘西边城人民的自然纯朴之风由于“利”即碾坊的出现,肯定会出现更多的冲突。
沈从文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长河・题记》中这样说:在1943年的冬天,在我从北平回到湘西凤凰县的家乡时,从离开到现在已经有18年之久,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从事物发展的本身来看,各种事物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度,但是,从事物发展的根源来看,堕落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从农村多保留的那些淳朴敦厚的人文情怀已经大不如前了,而更有消失殆尽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物欲的惟利唯实的人生观,任何一种新东西的出现都要与传统发生斗争和矛盾,淳朴的湘西人民在面对“义”与“利”的过程中,也同样要面临同样的冲突和矛盾,内心充满着挣扎和纠结。大佬死后船总顺顺总想让二老要“碾坊”,结果二老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最终才酿成了爱情的悲剧,自己从此郁郁寡欢。而老船夫因为没有“碾坊”而感到他不起头,并觉得低人一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翠翠没有找到合适的夫君,也深深的自责。在如此之多的“义”与“利”冲突过程中,很多事情已经注定了悲剧的结局。纯真的爱情沾染上了“利”字,淳朴的人情因为“利”字而变得更加低俗,边城人民挣扎在其中,人和物都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原始状态,更加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二、“理性”“感性”之间的冲突
理性的东西更多的出自外在环境与自身思想这件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感性更多的是最为真实真切的思想,思想的导向决定了选择,而选择更多的时候则注定了悲剧的命运,“理性”“感性”之间的冲突渗透在选择中,从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就可以看出“理性”“感性”冲突造就的爱情悲剧,翠翠的父亲和母亲本就可以相爱相守到老,但是为什么还是悲剧的结局呢?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翠翠的母亲不想永远离开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人,翠翠的父亲没有履行作为***人的职责,这些冲突矛盾的叠加,终究造成了一场爱情的悲剧,理性夺走了两个年轻相爱的人的生命。
翠翠的爱情悲剧同样蕴含着“理性”“感性”之间的冲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翠翠自己太过于感性,不懂得主动表达,更没有想过自己主导自己的命运,才使得老船夫误以为翠翠喜欢大佬,从而也造成了翠翠的爱情悲剧,
这些爱情悲剧的产生很多都是由于小说人物的只是被动的服从命运的安排,没有想过主导自己的命运,种种矛盾冲突,最终酿下了苦果。
三、现代文明与湘西文化的冲突
现代文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本就让已经边缘化的湘西文化难以与之抗衡,湘西文化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湘西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映衬下显得是那么弱不禁风。作者也是通过现代文明的洗礼逐渐脱离原始而又神秘的湘西,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下,也对落后的湘西有过质疑,他质疑过湘西的闭塞和落后,身感落后文明对于社会民众的伤害,但是湘西的记忆很难在他经历的苦难岁月中所抹去,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感情氛围之中,作者的感情流露必然会在《边城》中有所体现。有学者认为《边城》是沈从文对于曾经的永恒记忆的一种致敬,同时也象征着了沈从文作品从青涩走向了成熟。
在小说《边城》的人物设置上,十分简单,翠翠和祖父的相依为命、顺顺父子的长幼之爱以及天保兄弟的兄弟手足之情都是世间真情的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则更为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在故事走向上没有过多的善恶纠葛,故事发展干净利落,可以说是作者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简单质朴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主人公翠翠是故事发展的主线,由于父母的早亡,由于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翠翠只能与爷爷相依为命以渡船为生,这种生活和成长的本质就是一种凄美,翠翠的纯与生活的艰辛让主人公翠翠俨然就是凄美的代名词,翠翠就像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无忧无虑的成长,在翠翠的身上我们闻不到一丝现代文明的气息,在她身上没有功利、没有世俗,纯净的就像女神一样,加上自然美景的衬托,让每个人都希望翠翠可以快乐生活在自己的净土中;但是故事悲剧性的发展,让我们又感到了人生的无常,人生往往很难与命运抗争。
沈从文对于人物翠翠的设置和描写,更多的是寄予和谐自然的人文理想,这种人文理想的思想精髓就是把一切假、恶、丑都予以祛除,创造出心中理想的世界,但是沈从文也认识到翠翠这种人物在这种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就更不会存在这种人物所能生存的“桃花源”。沈从文只能通过自己内心的美好诉求来抗衡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无疑更加凸显了浪漫主义的执拗和伤感。
翠翠是湘西姑娘,翠翠的命运发展也印证了湘西文化的没落,故事情节中马路、车路的迎亲方式以及碾坊和渡船的物质反差,但是从湘西小镇的一些变化还是能深切体会出来的,这些变化也预示着小镇的平静之中也酝酿着一场风暴一样的巨变。老船夫的死去,也彻底证明了这一切,一场宏大的变革正在悄然开始,两种文化的针锋相对,由于中原文化的强势,湘西文化的没落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对湘西有着浓厚感情的沈从文不希望看到这种文化的消失,此时的翠翠就是他文化坚守的化身,翠翠的身边的亲人和爱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只有翠翠还这样坚守在这片纯洁的圣土下,这种坚守是看不见希望的坚守,也没有人知道坚守到什么时候,就像故事中出现的白塔一样,在翠翠爷爷死亡的晚上也轰然倒塌,虽然最后又重新修复,但是曾经的民族文化是否能够延续就是作者留给众人的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四、平淡生活与命运的冲突
小说《边城》对于美丽的风景和人物的描写,无时无刻都是在证明生命的美好,但是生命又是脆弱的,平凡而又美丽的湘西人缺总是在命运的洪流中却走不出悲剧的命运,这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刻认识,在边城中命运的悲剧与生命的美丽始终交织在一起,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激烈的命运抗争,一切都发展的那么自然,征兆这命运的无常以及人生的孤独和忧伤。
老船夫、翠翠、一条黄狗的画面透出孤独的气息,小说中不断出现的黄昏意象:“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翠翠望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的异乡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翠翠总是无端的烦恼,无由来的哭,翠翠心底的忧伤可见一斑,她的忧伤是一种典型的“有所思而不知所以,有所待而无由得之,情无所依,无所释怀”的孤独惆怅心理。这种生命的孤独使得翠翠虽然对傩送有着朦胧的情意,却无法意传也无法向爷爷诉说。爷爷虽然爱翠翠胜过生命,却并不能真正懂得其少女的心思,祖父喜欢天保、傩送两兄弟却因为缺乏沟通而误会重重,层层外在因素的影响,重重的误会和矛盾,最终使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结语
沈从文通过《边城》为生命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形式,它“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使读者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不管是湘西边城的文化还是人物名誉都存在着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冲突,这也是《边城》对生命的一次终极探索,对生命极具启示意义,这或许也是《边城》经久不衰、充满永恒魅力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刘一友.沈从文现象[J].吉首大学学报,1989(1).
[2]杜素娟.孤独的诗性――论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7.
[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2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91.
[4]沈从文.沈从文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259,2901.
文学小说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探究
说明文在小学生的眼里是很不关注的文体,对学生而言缺少吸引力。为此,语文教师在教说明文时,遇到的困难比较多,难度比较大。所以,抓好说明文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至关重要。下面是我在说明文教学方面的点滴经验。
一、自主提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课堂教学资源空间极其狭小,而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广阔无边。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能够自主思维,自主提出疑问,使用掌握的语文知识、资源来解决疑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例如,学习《果园机器人》一课时,学生对机器人都非常感兴趣,会提出很多的疑问。果园机器人什么样的?他有什么用处?果园机器人和人一样吗?与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及时让学生去阅读课文,从文章中获取答案,看看哪个同学了解得最多。学生立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去,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积极营造活动氛围,让学生于活动中自主阅读
语文的阅读既是学生的课文学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积极创设活动氛围,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去阅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例如,教授《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篇课文,当今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活动,看看信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知识。
文学小说篇6
中国现代小说的市镇叙事是现代作家对特定地域空间的想象与表达。在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文本里,市镇不仅仅是故事发生、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且成为了小说叙事的主体,参与叙事进程、推动故事发展。如鲁迅笔下的鲁镇,就不仅仅是个被强调的叙述背景或故事的发生地点,而是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文本角色参与了市镇叙事的书写进程,它成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缩影与民族象征,是一切封建正统文化积淀的底层,如宗法观念、盲目排外、男尊女卑、等级家长制等,都在鲁迅的市镇叙事文本中有所呈现。中国现代小说里的市镇有独特的文化物化形态,如市镇的城垣、街道、楼阁、庙宇、祠堂、学校、药铺、茶馆、酒肆、民居、作坊、店铺,等等。当然,这些既有当下新生的,也有历史遗留的。正是这些各式建筑筑就了市镇特有的形象与身份,是市镇有别于乡村的立体文化形态,这些设施对应着个人的日常居住,群体的管理和安全,精神追求(或大众休闲),生活消费等功能,因多直接面对公众,所以更多地呈现了群体化的文化心态。而市镇独有的空间地理结构、经济***治结构、制度风俗结构、文化精神结构等,又构成了市镇有别于都市、不同于乡村的特色和风格,以市镇为参照的书写就衬托出了都市的繁华现代和乡村的萧条落后。
从中国现代小说来看,由于语境的隔离与区域的阻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了都市、市镇、乡村三者的叙事内容的不同与迥异的风格特色。如市镇里的茶馆酒铺多是信息集散、舆论流传、纠纷调解之处,本身就是一个***自存的存在,这里五方杂处、鱼目混杂,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各种歪门邪道包罗万象,真可谓是集中化了的人间舞台,标示了市镇的普遍化存在,同时又具有中心地位。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沙汀的市镇作品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他的《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公道》等市镇小说的茶馆酒肆都体现了此特点,另外张天翼的《清明时节》也有此内容的鲜明呈示。作家对此的描写,折射了独具市镇特色的世态人情,沾染着浓厚的功利色彩,也糅合了作家自己的记忆、经历、体验和思考。市镇作家对此内容的呈现,表达的是对群体性悲剧生存的批判,是对独具市镇时空内涵的人的存在的再现。而老舍笔下的都市里的茶馆酒店则成了都市文化和都市生活的一部分,既是文本的故事背景或叙事空间,成了精神文化的载体,也是都市社会生活与文化心理的缩影,呈现了都市特有的符码信息与象征性内涵。市镇人由于少束缚、少规范,因而居民多在茶馆酒肆里作乐消遣以寻求寄托,以“悠闲”、“自足”为乐,享乐信仰是市镇居民精神指向的延伸。都市人工作繁忙、精神紧张,还有快节奏的生活,因此需要释放、补偿,以寻乐来忘却束缚规约和缓解悒郁压抑。而在农民的生活理念中,没有休闲,不懂享乐,只有强体力劳动之后的短暂休憩,农民被整日拴在土地上,这是农民祖祖辈辈的生活轨迹。相较于都市人与农民而言,市镇居民在生活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活动性和自由度,少成规制约,有较多的闲暇时间。
从都市、市镇、乡村三者之间在经济情形、意识形态等方面来研究,三者各自承载了不同的社会、时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信息,中国现代小说对此有鲜明的呈现。从日常认识上来看,都市体现在生活方式上是鲜明的异质性,都市生活复杂多样,是多种生活样式的聚合体。相较而言,乡村生活仿佛是同质的、单一的,农民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着自然界四时节气的变化。市镇与之相比,没有都市生活的丰富多样,而又比单一的农村生活要多元化。作为中国现代市镇小说文本里的市镇,与乡村相比,交通更为便利,信息更为快捷,接受新事物更快,文明程度更高,有更便利的变化进步条件。市镇与之相比,呈现最明显的特征是都市现代化物质文明传播到了市镇,而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所限,这些象征现代化的都市物质文明还未影响、传播到落后的乡村,市镇现代化的典型标志有:如汽车、轮船、小火轮等便利交通工具的使用;电灯、电话等现代化生活工具的出现;洋布、洋油、洋火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当然这些物质文明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市镇里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如茅盾、王鲁彦、施蛰存、罗洪等作家的作品里都有所表现。市镇由于地理位置上更靠近乡村,因此,与都市相比,对传统则更固守。在文化物态方面,市镇追慕都市,归趋现代,又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接受者、传播者,是农村触及现代化的中转站。与乡村相比,市镇人的生活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从事农业生产,有工商经营、货物流通等方面的经济活动。相对来说,内地市镇在经济氛围上表现得不是太明显,更多的表现在茶馆酒肆、小店铺等的消费性经营活动上。而在王鲁彦、茅盾、叶圣陶、罗洪等对沿海市镇进行书写时,经济活动就表现得较为明显。如王鲁彦的市镇作品写到类似松村这种小地方,也会有几家辗米坊及商店等为了营利相互竞争、彼此倾轧。《许是不至于罢》(王鲁彦)里写到王阿虞的富有时,“他现在在小碶头开了几片米店,一片木行,一片砖瓦店,一个瓦厂。除了这自己开的几片店外,小碶头的几片大店,如可富绸缎店,开成南货店,新时昌酱油店都有他的股份……新开张的仁生堂药店,文记纸号,一定也有他的股份!”茅盾的《林家铺子》里的林老板的店铺就是一家“洋广货店”,小说就以商业经营来反映社会时局、摹写现实生存。从洋货冲击、农民破产、高利贷盘剥、同行的恶意竞争、腐败势力的敲诈勒索等复杂的社会现象着手,来反映市镇的商业活动及市镇小商人的艰难处境,从经济的发展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林家铺子》又可堪称中国现代市镇***治经济表现的形象摹本。叶圣陶在《多收了三五斗》里就写到了外洋的火轮船运来的洋米、洋面等对市镇经济及民众生活的影响。罗洪在《春王正月》里表现出的经济意识更明显,市镇商人程之廉已开始做公债生意,小镇人也将平日赢余的钱投入“协大”赚取利钱,这一经济活动就类似于今天的“集资”分红。当然,即便是这样,市镇商业经济活动与大城市相比依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现代市镇更多的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积淀的影响,正因为这样,保守、惰性、沉滞、安逸等就成了市镇文化生活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恰如学者解志熙在研究了现代市镇小说代表作家师陀的小说《果园城记》后所得出的结论:“虽然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但果园城人的‘生活样式’并无真正的改变,而且绝大多数果园城人也没有改变其‘生活样式’的自觉。”而都市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多职业、多需求就呈现出都市生活的开放性特色,乡村由于经济自给、需求自足,封闭性则成了乡村的代名词。从以上对中国现代都市、市镇、乡村三者间的比照描写与叙述中可以看出,市镇向前看是都市,向后看则是乡村,过渡性与中介性成了其特色与标识性内涵。乡村常常是通过市镇来接近都市现代文明的,市镇成为了现代化进程途中的中转站和连接点,同时也由于地域上的特定阈限与影响,乡土文明对其有羁绊,而现代文明对其又形成牵引与导向作用。因而,市镇表现在文化上,就呈现出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鲜明特征。
二、“揭蔽”:内涵丰富的市镇叙事
中国现代市镇作家多、作品量丰富。表现在创作上,中国现代市镇小说就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叙事技巧,如不可靠叙述、陷阱叙事、儿童视角等在市镇叙事作品里都有鲜明的呈现。另外,市镇小说里还塑造了众多颇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如士绅、知识分子、官僚等人物形象。这些叙事策略与艺术技巧的运用,既是文本丰富内涵的呈现,又是作家独特艺术探索的表达。新颖独特的叙事模式和圆熟多变的创作技巧,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得以完美地结合,并呈现了文本形式与内容相互依存的意义与价值。
从大多数中国现代市镇作家的阅历上来说,他们基本上都不是一直固守在故土,都曾经离开过故乡,走进都市,深受现性文明的影响,这种经历后来就投射在了他们的创作上。因此,市镇叙事的作者们常常成了传统文化的对立者和现实秩序的挑战者。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叙事角度既是向后看的又是向前看的,这种叙事角度对作家来说是矛盾的。如师陀对乡愁的叙述是少眷恋多批判,有返回的冲动,也曾做过返回的努力,但回去后感到的是痛心和失落,正如邱诗越评论师陀在他的市镇代表作《果园城记》中所表露的矛盾心态:“师陀的小说集《果园城记》承载了丰富的内涵,呈现了一个独特的文本世界。小说写出了作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无奈,同时又流露了在失望中的些许期待以及对现实理性思考后的彷徨。”沈从文的乡愁是对自己需要一个归宿的表达,希望返回到理想化的过去,因此,他的返回更多地表现出留恋与不舍。作家对叙事视角的选择就是其感受时代、思索现实、生活体验及思想情感等的集中反映与呈现。
文学小说篇7
【关键词】中学教学;语文教学;小说教学
引言
小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中心是刻画人物形象,并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对故事环境的细致描写,它来源于生活,反应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生活状态。中学语文课本中选有短篇小说和长篇、中篇小说的节选,下面以长篇小说《创业史》中的一段《梁生宝买稻种》为例来说明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特点。
1.课前预习
首先确定教学目的为:指导学生阅读《梁生宝买稻种》,启发学生学习、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懂得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课前利用早读,让学生们朗读了反映***先辈以苦为乐献身***的诗歌和故事。在这种气氛中,再要求学生细读《梁生宝买稻种》。
第三,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认真读书、求疑、诘问。通过预习,学生提出了以下若干问题,整理发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1)题目是《梁生宝买稻种》,为什么不写他怎样买稻种呢?要是让我写,我就写他如何节约钱买稻种,买稻种之前的情况。这样考虑对吗?
(2)前面几段关于春雨的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梁生宝出场时,为什么要突出描写那几条麻袋?这是对梁生宝的外貌描写吗?
(4)梁生宝在雨中没有住的地方,为什么作者却写他不怎么着急?
(5)在小饭馆买汤面,付钱,为什么要写得那样细致?这对表现人物思想有什么作用?
(6)写在票房睡觉,为什么要着重写划三根火柴呢?
2.课堂教学
在课上,教师用三课时指导学生阅读,掌握重点。第一课时除介绍作者及《创业史》外,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这篇课文描写景物,都没有离开春雨。让学生归纳出这篇文章所写春雨的特点,教师用板书写到黑板上。通过这样引导,让读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味道。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通读全文,找出情节发展、人物活动与景物描写有密切关系的地方。故事的主人公梁生宝,就活动在这具体的环境之中,梁生宝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在这具体环境和事件中反映出来。
第二、三课时,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分析梁生宝这个人物。
学生在细读过程中,透过梁生宝省着这“两角钱”,看到了梁生宝的思想境界。梁生宝一个人在异地他乡,没有任何监督而能从***的指示、群众利益的出发,自觉吃苦,以苦为乐,这是一个***员多么崇高的品质。
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梁生宝是一个朴实的农村***员,作者写他拿定不住旅店或票房的主意后,“心里一高兴,连煤气味也不那么呛人了”。深刻的笔触轻轻一点,梁生宝的高大形象便跃然纸上。梁生宝顶着麻袋,披着麻袋,冒雨走向小饭铺时,是“满面笑容”;躺在漆黑一片的票房里冰凉的地上,枕着硬邦邦的秤盘,“香喷喷”地抽着旱烟。“笑眯眯”地自语,兴奋地忍着,“甜美”地睡上一夜,明早去产稻区买稻种。这些欢快情绪的心理描写,生动具体,一气呵成,是对***员献身***以苦为乐的高贵品质的赞歌。对课文中描写梁生宝在小饭铺吃饭和付钱的细节,以及在票房睡觉时划火柴的细节,并没有多作分析。只是指出重点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对这些生动具体的描写很容易地就产生深刻的印象。在了解了梁生宝的崇高思想境界后,对这些行动,也自然能理解了。
3.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特点
通过上面的小说教学案例,我们总结出小说教学的以下特点:
(1)教学目的明确。着重学***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时能突出重点,举一反三。主要分析梁生宝不住旅店,在席棚下过夜这一细节,让学生体察主人公俭省节的、一心为集体的高尚思想。由此及彼,其它细节,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2)分析作品能引导学生紧扣字、词、句。这对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能通过提问,板书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然后,从中归纳出春雨“大、广、长”的特点,以及“直接写雨”和“间接衬托(雨下得时间长)”的写法。在教学中体现了“阅读思考―分析重点词语―归纳为理性认识”这样一种合乎认识规律的过程。
(3)富有感染力,是这个教学案例的又一特点。先组织学生开朗诵会,使他们了解***先辈以苦为乐的事迹,既为学习课文创造了感情气氛,又使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在讲解中不仅晓之以理,而且能动之以情。因此,学生能受到课文中典型形象的感染。
(4) 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前让学生求疑、诘问,课中让学生阅读思考,通过提问、谈话来寻求答案。这说明,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而且能够实行启发式原则,运用发现法。
4.结语
在小说的教学中,分析人物的塑造,是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的基本手段。要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描写,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觉到人物的形象。应引导学生逐一进行阅读和分析,掌握情节发展的线索,分清情节发展的阶段,细致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展开的途径。尤其是发展和高潮两部分,更应作为分析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汪治华.中学语文中的现代小说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32)
[2]刘恒.浅谈新课标下的小说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07)
文学小说篇8
其次,小说教学可以陶冶情操。我们可以通过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解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小说教学中,不仅要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还需要对作者所提倡的价值观有所反应与考量。再次,小说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式,例如将看似毫无关系的事情联系到一起,亦或是作者如何将主人公周围环境融入到故事情节的描写中。
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小说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多种问题。首先,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师往往对考试中常考的小说作者简介、小说三要素等等为主进行教学;学生在接受的同时,其个性无法体现出来,阅读鉴赏能力也只是跟着老师的步调走。其次,相关小说阅读的学习材料比较匮乏。学生和老师因为高考的压力,对于小说阅读的重视力度就明显的下降,对一些中外名著的阅读也只是匆匆带过,相关材料也就没有准备,学生也没有衍生材料可供阅读或是参考。
三、高中语文课堂中小说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苏教版的语文课本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为了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编排体例上也做了变化,用人文话题进行一个个专题的统筹。苏教版语文5必修本中就有22个专题,都是根据某一话题按照深浅度编排展开的。但是并不是说对必修本中的课程进行掌握,就学好了语文,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收集一些名言警句、成语、格言或是诗句,再将必修课本与选修课本结合起来,对课文中出现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因为,如果不跳出语文教材,那么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对小说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在上文了解到,现在小说教学中一个通病,就是使用一套传统的方式。该种方式,严重遏制了师生多元化的精神方式、思考方式、个性语言。就以苏教版课文中的《项链》为例,该篇课文是说美丽的妇人经过项链丢失、还债以及最后还债结束后坦然面对之前借项链给她的好友,反应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以及主人公心理历程的改变过程。又或者是苏教版课文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对当时在沙皇警察制度下的毒害,对于封建礼教的讽刺与批判。如果只是老三样的解读,将会错失课文中的多种趣味性。通过多元化的解读,***了学生受传统解读模式的禁锢,从而肯定与鼓励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小说的温习,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具有自我的理性思维,***自由精神。但是在进行多元化解读时,要避免脱离文本的结构与形象体系,这样才不会偏离最开始的小说解读方向。
文学小说篇9
关键词:大学语文 小说 建构 研究性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广博性,将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所累积的基础性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横跨古今、融贯中西的文学大框架。
具体到小说教学,传统的方法一般遵循先介绍作者生平,后交作背景,再进行作品内容分析,最后提炼主题主旨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接受疲劳,同时对文体知识的介绍简单且零散,便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也难以完成真正的审美过程。因此,在进行具体课文分析之前,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对现代叙事学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小说?”“小说有什么文体特征?”等小说学的本质问题,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基础的现代叙事学框架。
然后,根据教材选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对小说文本的研究性教学――有选择地引进相关文体知识作为指导,将小说教学和问题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紧贴课文内容加强课堂互动,如设计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小游戏,进行小说中的人物扮演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对于小说中涉及的其他各学科知识,尤其是文化、历史知识,教师也应做适当的延伸讲解,既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真正实现教学的综合性与广博性。
一.建构现代叙事学的基本框架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最关注的往往是小说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较少涉及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技巧。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将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最终学生习得的只是一个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是如何讲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讲则一无所知,更勿论深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文学价值。进入大学语文的教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从叙事学角度对小说的表达形式进行品读鉴赏。
首先,什么是小说?通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1:小说就是讲故事。
学生2:小说是虚构的。
学生3:小说有明显的故事线索和典型的人物塑造。
……
多数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都指向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例举出表达形式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作品,由此导出小说的“故事与叙事”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现代叙事学的基本框架。
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简单了解小说故事和叙事的区别后,教师可从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三方面对现代小说叙事理论作简要介绍,其中叙事角度为教学重点。为避免纯理论知识讲解的枯燥与深奥,教师应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际例文分析,使学生更轻松、更深入了解叙事学知识。如,从不同角度叙述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借此分析各种叙事角度的特点与区别。
例1: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树下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
这里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特点在于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体现在例1中,作者知道狐狸是“饥饿的”,乌鸦是“又累又饿的”,同时还知道狐狸和乌鸦的心理活动。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使用了叙事角度的技巧,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
例2:清晨,狐狸看见一只乌鸦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想道。当乌鸦落到树上后,狐狸急忙跑到树下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乌鸦抖抖身上的毛,头抬得高高的。
……
例2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从狐狸的角度出发,读者可以知道狐狸的状态和心理,其他事件和角色则必须通过狐狸的观察才能得知。由此我们可知,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就是从故事中某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的。因为只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比全知叙事了解到的信息要少,但却更接近于实际生活。
通过简单的实例分析,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叙事角度对小说表达的影响。同样的教W方法也可用在对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的阐述上。小说是虚构的真实,故事和叙事共同折射出作者的写作意***和审美内涵。大学语文的小说教学,首先应构建现代叙事学的基础框架,才能让学生在随后的具体文本赏析中,形成从叙事学角度鉴赏小说的意识,比如作者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讲故事?换成其他角度讲述的话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叙述顺序?小说结构安排的背后有怎样的用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才是大学语文中小说教学的重点。
二.组织小说文本的研究性教学
大学语文的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而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体悟作品,更多地发现作品的“不确定性”和“多重性”,这就是所谓研究性教学。根据大学语文小说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及比较教学法等较适合小说的研究性教学。下面我们以小说《游园惊梦》为例,具体来说明大学语文中小说的教学设计。
小说《游园惊梦》设计课时为四课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领悟其主题意蕴,增强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对意识流的理解,以及《游园惊梦》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
1.角色扮演法――贴近人物
角色扮演教学法一般较多地应用在戏剧课程中,对于注重人物对白的小说作品,亦可试用此方法。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使用角色扮演法,可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游园惊梦》中刻画人物的手法之一便是自然而精准的人物对白描写,这也是白先勇小说的一个特点。可让学生分小组对不同场景进行演绎,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人物的对白分别有什么特点?映射出怎样的人物性格?
通过角色扮演,扮演者和观看者都会对人物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有些扮演者甚至会将自己的领悟在演绎过程中通过语气、动作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师生再一起来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这其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应由学生自己分析,一个人的理解或许不够全面,但把多个人的回答汇总到一起,往往能形成一个比较正确而全面的形象。这时教师再作总结性的概括,比如同样是上层的夫人,由于年龄、身份、经历的不同,她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钱夫人温柔、婉转中透着些小心谨慎,窦夫人八面玲珑,同时又因自己正得势而自然流露出一些炫耀,蒋碧月则轻佻放荡,等等。
2.问题教学法――分析细节
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可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大问题的研究。大的论题可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再带至课堂上讨论;或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交给学生课后自行研习,再提交成果。大问题的研习,关键在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教师起指导、督促的作用。比如在了解了《游园惊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后,教师可从叙事学角度提出问题:这篇小说是以谁的视角在叙述?作者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讲述故事?换成其他人来讲述行不行?这些论题教师不必急着给出所谓标准答案,可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甚至可让学生尝试以其他人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如何。
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提出一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难度适中的小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阅读兴趣。如,文中有哪些场景环境描写?这些描写起到什么作用?钱夫人看到这些场景后有什么反应?作者这么写的意***在哪?通过课堂讨论,以学生分析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共同得出合理的答案。
3.情境模拟法――亲身体验
《游园惊梦》中通篇贯穿了女主角钱夫人的意识流,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意识流这样一种创作手法。学生在刚接触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知所云,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课堂小游戏,让学生亲自体验意识的流动。
为增强课堂参与度,可请5-6名学生一组,进行自由联想接龙的游戏。由教师给出一张***片,第一位学生根据***片立马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事物,第二位同学根据上一位的回答,再说出自己所联想到的事物,以此类推,中间不要有停顿。如,***片为一列火车。
学生1:。
学生2:草原。
学生3:还珠格格。
学生4:暑假。
学生5:炎热。
学生1:海边。
……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到意识流的特征:意识流是一种自由联想,它随着人的意识流动到哪里就是哪里,比如看到火车,学生1想到,其他学生可能想到其他任何地方,或是任何相关的事物;但意识流又并不是无联系的意识碎片,从一个联想到另一个联想之间,必然都暗含了一点联系,便是这些联系形成了意识的“流”。比如当游戏结束后,教师问学生3为何会从草原想到《还珠格格》,回答是因为《还珠格格》里有关于草原的场景,而学生4想到暑假,则是因为《还珠格格》的播出时间总在暑假。
在了解意识流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可接着详细介绍意识流作为一种小说流派的特点,而后请学生思考:《游园惊梦》中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小说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有什么好处?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组织课堂讨论,亦可布置为练习题,留给学生课后研究。
4.比较教学法――拓展知识
“比较是表述文学发展、评论作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法,我们在评论作家、叙述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我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系统的、科学的比较。”[1]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的内容可能包括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各种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范围内的各种知识,也要对其他学科的内容和体系有所涉猎,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或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教学的综合性与广博性。
白先勇受中国传统文化浸***颇深,《游园惊梦》中“以戏点题”的手法,便是继承了《红楼梦》的传统。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片段与《游园惊梦》中多次引用到的《牡丹亭》“皂罗袍”唱词对比,便可知作者以“游园惊梦”为题的用意,是旨在衬托出世事无常,人生沧桑变幻的主题。而白先勇选择昆曲而非其他戏曲,则源自他自身对昆曲这一剧种的热爱。教师可播放由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游园惊梦》选段,学生现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做一个总结概括,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技巧。
以上,是针对《游园惊梦》所作的小说教学设计。其中所用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设计调整。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学会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个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创新,制定合理的指导策略,创建积极活泼的教学环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周翰.攻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4.
文学小说篇10
一、分析情节
分析故事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首先要善于把握住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x,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好准备。其次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灵魂深处的东西来。比如《项链》中玛蒂尔德悲剧的发展:现实和梦想的尖锐矛盾(痛苦)――突然来临的请柬(高兴)――没有服装(苦恼)――借项链,陶醉于晚会(狂热)――丢项链(惊慌)――赔项链(愁苦不堪)――十年还清债务(欣慰)――项链是假的(感慨万千)。再次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透过个别事例想到类似的普遍现象:如莫泊桑的《项链》和《珠宝》都透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既表现了人物的虚荣心,更通过人物的遭遇揭示了整个法国社会崇尚奢华的风气。最后还要善于揣摩作者艺术构思的独特匠心,分析情节各个环节透露出什么信息,从而发掘出主题思想来――而主题思想又常常最集中地蕴藏在高潮部分和“点睛”之处。如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高潮部分是十几年后,穷困潦倒的亲弟弟于勒突然出现在菲利普夫妇面前,把这对庸俗、虚荣心极强的夫妇从幸福的巅峰抛下现实的悲苦深渊,全家为躲避于勒改乘其他海轮回家。这一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二、评价人物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所以,我们欣赏小说时就要做到:①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②通过小说的情节分析来透视各种人物的思想及品质;③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④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深刻内涵。如小说《孔乙己》中,作者鲁迅把主人公孔乙己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通过对他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则显示了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三、品味语言
语言即指作家通过小说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文学语言。它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品味语言要做到:①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语言是如何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的;②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③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④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
四、欣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