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赏析10篇

文学作品赏析篇1

【关键词】文学作品 赏析力 培养提高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87-01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阅读,绝非是仅仅探寻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表层性地解释文章的结构,或是解析文章的结构,或是解析文章的技巧。”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它需要双方都敞开自己,倾注进全部的生命意识,以最终达到交融与同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力,那如何提高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多读、讲、写,积累一定知识,为赏析作品打好基础

注重课内、课外知识的联系。平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学习课文节选的名著时,指导学生阅读全书,并为他们提供声、像等教学辅导材料。如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雷雨》、《林黛玉进贾府》时,组织学生观看《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雷雨》、《红楼梦》等影片和电视剧。这样,他们对作品里反映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就能结合已获得的相关材料,很快地“进入”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体味人物描写之妙处。

多“讲”,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组织学生座谈观、读后感,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背”或“演示”名人轶事、诗文或幽默、笑话小品。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他们从熟悉、揣摩、记忆材料,到把材料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使他们赏析作品的能力得到训练、提高。此外,在听别人的“讲”“背”时,他们也获益匪浅,既丰富了见闻,学习到别人的方法,又为下一轮的赏析活动积累了经验。

开展“写”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我校每周都有固定的阅读课,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们都会精心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和杂志,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要求学生进行摘抄,更重要的是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然后一个月举行比赛,看看谁的评论精当确切,学生只有熟悉报刊和杂志中的优秀的文章,加深理解,才能有获胜的可能。这样,“写”带动“读”,无形中也就培养了学生阅读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意境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眼中的就只能是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当然也就无法根据语境描摹语句的含义,领略词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无法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如教《鸿门宴》时,引导学生分析段末“沛公至***,立诛杀曹无伤”一句的“立”字。我问学生:“立”字妙在何处?如何赏析?并明确:(1)自字析义。先分析词义。“立”,立刻、立即,表现的是毫不犹豫、果断的、快刀斩乱麻的态度。(2)由此及彼。由以上分析可知刘邦的为人和处事手法:当机立断,心狠手辣,决不姑息,决不拖泥带水。(3)由简及繁,由表及里。把这个“立”同鸿门宴之前项伯夜访张良时,刘邦警觉探问的情节相对照,由此可以归结出刘邦这个***治家机警、果断、明智、残忍等性格特点。

对作品意境的分析,同样也要展开想象。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个场景。我们深感其“情”其“景”之美。可是,“美”在何处?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抓住什么景物特征,以怎样的顺序、角度展示美?这样的柔美、秀美景色与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循着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展开想象,那“荷塘”里“田田”的荷叶,零星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荷下的流水……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我们仿佛亲历其境,真的就看见、嗅到那荷姿荷香。由分析“景色”进而分析“意”境,最后归结出“寓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到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审美情趣,对作家的思想感情就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

再如,我们学习话剧《雷雨》时,对鲁侍萍、周朴园相逢,鲁侍萍与周萍相见场面时潜台词的赏析,我们同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置身其中,感悟人物语言、举止的复杂性,思考为什么鲁侍萍总是这样表里不一,欲言又止,对周朴园处处掩饰又处处暗示自己的身份;对周萍这个亲生儿子想认、又不能认、不原认这种种的矛盾心理。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就深知鲁侍萍深深的痛苦:她从前爱过的,也爱过她的人,如今形同仇敌,她深念的骨肉与她与也形同陌路人。这是何等悲惨的遭遇!

三、注重比较分析,提高文学作品赏析力

学习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引导学生学习“品读与探讨”及专题后的“积累与应用”以及一些注释性材料,使学生在课前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也有不妥之处,学生容易对作品只有线性的认识,难以全面地了解作品。对此,我们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分析、对比、判断,准确地理解作品,进而提高文学作品的赏析力。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待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精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参考文献:

[1]顾文霞.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0,(34)

文学作品赏析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作品鉴赏;教学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87-01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作品审美技巧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让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虽然大学语文教学日益得到重视,但这主要集中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审美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语文教学讲授的审美鉴赏技巧。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主要以文学作品赏析为主要手段,通过对人物形象、情境意象和象征性意象三类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相应美学、情感和社会价值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审美鉴赏技巧教学集中于品读、思考、联想等方法。这些技巧往往是对创作技巧的再现,例如对人物言语的把握,对故事细节的刻画,对意境的感受与体会等。凡是可用于文学作品形象塑造的技巧也都在文学审美技巧教学的范围之内。

2.大学语文教学作品鉴赏课的现状。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被广泛开展,文学作品鉴赏技巧被教师以程序形式教授给学生,这是文学作品鉴赏课的一般现状。学生在大学语文赏析课中很难对文学作品形成审美感知是教学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生要么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离现实世界较远;要么对作品中情境或人物已经有足够的认知,没有新鲜感;要么就是对作品已经有了类型化的认知,例如对《季氏将伐颛顼》学生本能认为就是讲儒家礼教与传统,在教师没有细致讲解前,很难对作品产生兴趣。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讲授审美鉴赏技巧的有效途径

课时计划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方法简单刻板,成为制约学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掌握作品审美鉴赏技巧的主要因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作品审美鉴赏技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名篇名作充分赏析。文学作品的审美活动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读者在心灵上对文学作品的文化认同。它是一个调动读者情感、知识、思想对作品先进接受和升华的过程。空洞的脱离作品去讲授审美鉴赏技巧的课程是无法达到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有效结合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功能,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作品传授不同的欣赏技巧,例如结合诗歌来讲解意象的审美欣赏技巧,可以结合叙事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又可以通过对象征性文学作品讲授来进一步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活动等。

2.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不是所有作品都会引发所有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享受,不同学生会对不同文学作品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是重要原则。例如在讲授《诗经》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诗句中的场景,可以播放相应节奏的音乐,来促进学生对诗句意境的体验。在讲授叙事性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电影作品来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境语言等,使学生能更直观地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再比如岳飞的《满江红》需要教师结合作者身份和时代背景,使学生对作者的心境有更深刻的感受,从而体会到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3.积极引导促进延伸教学。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鉴赏实践机会是大学语文教学作品鉴赏课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授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故事情节,介绍人物形象的方法使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成基本的感知,从而欣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为外国文学作品以叙事文学为主,广泛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如果引入相应背景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就可以有效类比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产生共鸣。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赏析就可以与当代中国小说《沧浪之水》进行同步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完成审美享受和技巧上的提升。

4.开辟广泛的作品审美教学途径。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产生兴趣,从而获得审美效果,以及掌握规定的几种文学审美技巧是不现实的。开设文学作品选修课、文学沙龙等,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作品进行赏析,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切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技巧。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开设多种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学欣赏水平和文学鉴赏技巧的课堂及课外活动。

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对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对名篇佳作的精讲,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积极引发学生共鸣。同时依靠丰富的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文学作品赏析篇3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思维与视角; 实践探索

中***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25-01

一、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从作品鉴赏本身看,传统的鉴赏方法往往从时代背景、题目分析、作者简介、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多方面解读文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肢解一部作品,可以说全面有余但个性不足,虽然“面面俱到”却难以抓住作品的个性与特征,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而且只是就作品论作品。为此,我们应该跳出来,把作品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探讨。所以,本文试***通过转换鉴赏思维和视角,结合传统经验和时代需求去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改进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是通过改革转换学生的鉴赏思维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学有所用,有利于我们的实际需求。

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实践探索

( 一)创新性思维

当下,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急需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任重而道远,古代文学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有一定的担当和责任,那么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古代文学的课堂上,要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我们首先从古代文学课堂上的作品鉴赏思维入手,其研究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眼,以“教学相长”为基本原则,以“实现课堂和课外双重效果”为根本目标,去进行创新性探索。争取营造一个语言新、问题新的新的和谐氛围,使教师教学能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创新性思维具体表现为:

1.从教师的角度

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上枯燥乏味的现象并不少见,通常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从时代背景、题目分析、作者简介、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多方面鉴赏并解读文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肢解一部作品,虽然“面面俱到”却难以抓住作品的个性与特征,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更缺少联系实际需要这一层面。大多数学生也是被动去听,记笔记、背笔记来应对考试,理解、感受、体验文本并学有所用付诸于实践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对教师来说,改变传统教法、设计好课堂、增强自身修养尤为重要。改变传统的方法和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用全新的观念融入到课堂当中。当讲到庄子的《逍遥游》时,可以把一些新奇问题穿插融入进来,如: 提出“你自由吗,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 庄子超凡绝俗,追求自然、自由,孔孟周游列国,致力于实现仁***的理想,追求建功立业,他们谁更可贵? 谁更可取? 在当今社会,是否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庄子? 这个社会还需要他吗? 你想成为他吗?”等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样创设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去回答问题,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要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见识,拓宽视野,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理念、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把这样的状态和创新性思维投入到教学中去,才会更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说,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教师自身的思维视角不断更新息息相关。

2.从学生的角度

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 要求他们也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其逐步适应由束缚到自主,由思索到讨论,由体悟到创造的过程。课上自读并思考讨论回答出老师设计的问题,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课外学生大量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开展一些定期交流、辩论比赛的活动,一方面检验了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使这个收获有了一个施展的平台。

(二)综合性视角

很多研究者已从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视角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多角度解读,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选择采用针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特点,结合社会现实需求去探索,具体表现为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视角。

1.审美与实用相结合

文学作品鉴赏的根本还是要注重所具有的审美性: 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在教授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时,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关照作品,从艺术美、情感美等角度去评析作品,比如: 我们赏读陆游《钗头凤》,要抓住其音律节奏和谐的语言美,那透过“一双红酥手”的间接形象美,还有那“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美人、美酒、美景的境界美,这些都是艺术层面的审视,我们还应该把握作品的情感美,堪称千古绝唱的爱恋与相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让我们在审美愉悦中享受到了这种人类普遍情感,感应到人美情更美。除了审美,在作品鉴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现实的应用。比如: 在注重鉴赏审美的同时,要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学生的实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充实自己的专业及实践技能。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在鉴赏作品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一提,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做中学教师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鉴赏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层面。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 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管理和文员、秘书工作,那鉴赏时的思维训练及领略精神内涵的层面对其走上工作岗位都会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时,应坚持传统文论和西方理论相结合,使理论丰富起来,更能全面地阐述作品。比如: 通过中国传统与西方现论相结合解读杜甫的《登高》,解读这首诗之前,我们自然要用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样的传统文论,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才能对作品进行更具体深刻的分析。在赏读过程中,我们可运用西方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强调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的文本有很大的关联性,研究文本应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探讨,所以我们应以这种开放性的视角去审视《登高》,把其放在唐代甚至整个诗歌史上研究其地位和价值更有意义。解读作品应该多维度,作者、作品还有读者,如果从不同时代读者对《登高》的阅读接受来加以补充阐释,可以丰富我们对其的解读。讲授理论的同时,要适时地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如: 作品鉴赏就是评价作品,可以让学生尝试去写一写短小的文艺评论,为今后的毕业论文打基础。还可以针对所讲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尝试即兴地创作,例如散文、散文诗等文学文体,要求学生课下将课上所写加以整理,并在下节课前加以点评。而且如果鉴赏的篇目很适合朗诵,也可以给学生上讲台上诵读的机会,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学生的语言。

文学作品赏析篇4

关键词:幼儿文学;身临其境;赏析途径

文学作品赏析,由于对象是幼儿,所面临的困难就比较多,如:幼儿生活经历少,感性经验不足,情感体验和语言理解、表达能力较弱。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精力创设环境,营造作品意境与氛围,制作大量教具,希望幼儿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完成赏析。在不断摸索中,笔者发现,运用自然资源及真实情境让孩子融入作品中,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完成文学作品赏析,同时又能将教师从制作大量教具及营造作品氛围的困扰中***出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中实践,在共鸣中体验作品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赏析大都在室内进行,通过倾听、分析他人的故事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它不仅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以完成理性认知,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移情能力以作为感性认知和情感共鸣的支持。这往往成为文学作品赏析中至关重要却又是孩子能力所不及的部分。也因为如此,在幼儿园小托段教学课程编排中很少涉及文学作品的赏析。

托班语言教材中有一个俄罗斯民间故事《拔萝卜》。故事经典,情节简单,但作品情感丰富而跌宕。首先是故事中的人物看到这个从未见过的大萝卜时的惊奇,然后是想要拔出萝卜的急切和浓厚兴趣,角色一个接一个接连出台却仍然拔不出来的悬念,以及终于拔出萝卜的满足,故事中更隐含了团结互助的道德教育内涵。

对托班幼儿而言,理解故事情节没有问题,然而该年龄段孩子既无对大萝卜的感性认知,又鲜少有拔萝卜的经验,同伴合作意识淡薄,无论在知识还是情感上都似乎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是故事赏析的关键,也是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最大的难题。

活动时正值幼儿园果蔬基地萝卜成熟季节,教师大胆尝试,将《拔萝卜》的故事教学挪到种植园地进行。

来到种植园地,孩子们兴奋不已,一个个起劲地寻找大萝卜的踪影,找到的萝卜一个比一个大,孩子们的情绪也随之不断高涨,当找到超级大萝卜时,孩子们禁不住欢呼雀跃,情绪达到顶峰,想要拔萝卜的愿望也呼之欲出。同时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故事中人物的出场顺序,用故事中的经典对白逐一邀请大家帮忙,孩子不知不觉中被教师带进了故事的真实情境,成为故事中可爱的角色。他们一边拔一边铆足了劲地说着:“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周边的孩子起劲地呼喊“加油,加油!”

回到教室,教师第一时间将故事的绘本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几乎能直接看着边做边说,表情、神态生动无比。第二天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表演《拔萝卜》,还要求爸爸妈妈买和老师一样的书。这是亲身体验的魅力,是观众与演员的区别。孩子们在实践情境中轻松地体验到了作品内涵,并把纯真的个性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直接反映与表现出来。

此次文学作品赏析活动不仅产生了良好的即时效应,更促使了家庭亲子阅读和后续赏析行为的产生。它的整个过程伴随着由孩子的行为产生的惊喜、急切、期待、自豪、互相鼓励以及成功的内心情感体验,无须教师过多地以平乏的语言引导与解释。由此我们确定,通过在情境中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产生共鸣,完成作品赏析。同时它能较好地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许从此就能为孩子开启阅读的大门。

二、直观中感知,在再现的作品场景中理解和品味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能以寥寥几笔营造和描绘出各种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引导孩子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就成为赏析的关键所在。例如:散文诗《小雪花》: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飘满了天飘满了树;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铺满了地呀铺满了路;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把我变成了白雪公主。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字句品味之间一幅如诗如画的雪景即呈现在眼前。3~6岁的孩子思维具有强烈的直观形象性,甚至大班孩子,抽象思维也只是处于萌芽的状态。此时的文学赏析,在理解之后如何感受到简单字句背后所营造的强烈意境美、语言美就成为教学活动的重点,也是困扰教师的难点所在,如何突破?

中班的教师选择在飞扬的白雪下和孩子们一同欣赏此篇散文诗,散文诗的意境、场景活脱脱呈现在眼前,孩子们边听边欢呼:“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同时禁不住随着诗歌与小雪花一同飘舞起来,在他(她)们想说而不知从何说起之时,教师适时朗诵诗歌,孩子们即刻吟诵起来。此时没有课堂,没有约束,只有人、景、诗融为一体的和谐,教育既适时又应景。作品不仅与孩子的真实体验形成了共鸣,同时更满足了孩子们实景冲击感官之后的表达需要。

如果没有这一场雪,相信我们也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教学,但即便我们营造了4D般的效果,如果孩子们没有如此真实的体验,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这么真实地快乐和兴奋的。此时文学成为孩子的自我需求,情到深处自然浓,唯有那样的词句才能表达当时的真情实感。

三、提炼素材,在赏析中促使仿编、创编、改编等文学创作行为

在欣赏文学作品之后能出现仿编、创编或者改编的文学创作行为,是幼儿将作品内化的体现,这恰恰是整个赏析过程的最高境界。但在活动中往往会出现由于语言素材匮乏而导致环节枯燥乏味的现象,达不到较好的效果。

《城里来了大恐龙》是大班上学期的内容,正巧当时儿子所在班级前往常州恐龙园进行家委会活动,笔者应班主任要求在恐龙博物馆组织了本次活动。比较在课堂上和博物馆中组织的两次活动,结果明显不同。两次活动有着同样的环节设计,都有倾听故事——分析与理解——创编故事等环节。不同之处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多媒体、***片等为幼儿展示了恐龙的影像资料。恐龙园中,教师直接在恐龙骨架下开展活动。

活动效果显然是后者更胜于前者。具体表现在:

1.故事开始,让孩子猜测恐龙进入城市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博物馆中的孩子无论在情绪上和表述上都更丰富、生动、积极。

2.对“恐龙在大城市里还会发生什么事”的创编环节,教室中的孩子思维受限,创编内容大同小异,而博物馆中的孩子则思维扩散、想象大胆丰富。

幼儿能完成故事仿编,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真实恐龙骨架带给幼儿的直观刺激,促成了孩子对恐龙进入城市这一有趣情节的认可,从而与小作者站在同样的感官认知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帮助幼儿跨越了生活经验贫乏、思维上的障碍。

笔者对托班年龄段的孩子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鲜花烂漫的初春,小蜜蜂,萦绕在花间,教师带孩子们凑上前去,自问自答:“小蜜蜂,小蜜蜂你的家在哪里呀?”小蜜蜂说:“我的家在花丛中。”这立刻引起了孩子的兴趣,紧接着看见了小鸟,又问:“小鸟,小鸟,你的家在哪里呀?”“小鸟说……”教师有意停顿,孩子们立即兴致盎然地接道:“我的家在大树上。”教师尝试提问:“还看见什么了?我们问问它们的家在哪里。”孩子们同样能呼应上来且句式工整。如此一问一答间,故事《我的家》的教学便轻松完成了。其中有欣赏理解故事结构,复述并学习对话,更有在托班较难实现的仿编。

笔者在反复实践中欣喜地发现,当文学作品需要孩子有真实的感官刺激,或者需要有更为丰富的感性经验时,使孩子身临其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理解与欣赏,同时能促使其产生更好地仿编、创编、改编等创作行为。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走入真实情境,以当下的所见所感为素材来进行再创作的。原因很简单,真实情境中的所见所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孩子已经拥有丰富的感性经验,或者作品本身需要幼儿有更广阔的发散性思维时,我们就不能以真实情境束缚孩子的思维空间。

因此,在真实情境的文学作品赏析中促使仿编、创编、改编等创作行为产生需要教师把握两个前提:

1.孩子需要真实的感官刺激,且真实情境不难再现。

2.所需要的感性经验是幼儿所匮乏的,不常见的。

然而,让孩子身临其境完成文学作品赏析具有很强的随机

性,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才能适时适宜。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熟悉和了解适宜幼儿园教学的优秀文学作品。

这是由真实情境中教学的随机性所决定的,有时我们是根据作品寻找契合的情境,但更多时候是在情境的感染下匹配适宜的作品内容。教师只有对适宜幼儿园、适宜本年龄段孩子的文学作品本身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产生对情境的敏感度,善于捕捉适时适地的教育契机,在脑海中再现与之相匹配的作品内容。

其次,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在良好文学修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自我赏析,更好地分析教材并将之运用于教学。

文学作品赏析篇5

关键词:跨文化 英美文学 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公式。如何淋漓尽致、唯美完善地运用语言这门深奥的哲学,是一种深内涵、高层次的学问。所以,语言是一门艺术。文学作品在体现地域文化,融入时代特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挖掘,是体会语言艺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以跨文化的视角,虚心学习他国文学作品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些他国文学作品中,英美文学作品是很好的代表之一,审视和赏析英美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既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之源

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土壤。我国的文学作品来自于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英美文学作品来源于古希伯来的基督文化和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

(一)重要源泉之《圣经》。古希伯来的基督文化经过后人的总结提炼,形成了《圣经》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宗教教义经典,从更为深远的文学发展角度来看,《圣经》还是古希伯来各路文化的融合总汇,更是基督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结晶。所以,《圣经》作为英美文学的重要源泉,对英美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可取代的影响。

具体说来,英美文学作品对《圣经》的运用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法是比较容易辨认的,作者直接引用《圣经》中的故事作为素材。比如说长诗《贝尔武夫》,诗中提及了上帝,而且对妖怪格兰代尔的渊源也做了介绍,这都是直接取自于《旧约全书·创世纪》;另外,14世纪诗人威廉·朗格兰写的寓言故事《农夫皮尔斯的幻象》,也是传播基督教精神的蓝本。对于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有对《圣经》的基本认识,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历史背景。第二种方法是将《圣经》中的寓意融入到作者自己的故事中。对于这类作品的理解是比较难的。作为中国读者,要想弄清其中的寓意,需对《圣经》中的典故有更为深层次的了解。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从始至终都渗透着基督教义,就连布满灰尘的客厅都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浪漫诗人拜伦的《希伯来歌曲》利用《圣经》中的题材来诉说着自己的情怀;《扫罗王最后一站之歌》的故事直接取自《旧约全书·撒母耳记》,歌颂古以色列人不畏压迫,勇于斗争的精神。第三种方法是作者不再故意引用或者变通《圣经》中的故事和寓意,而是已经深入到作者的意识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其思想融入作品。这类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以此类人或事件为故事背景,反映人类的道德、欲望、性格以及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

(二)重要来源之古希腊罗马神话。古希腊罗马神话是欧洲文明的根基,到如今,影响欧美,具有初始文学的特点,艺术魅力极其独特。她在故事情节的编排和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后世一切文学无法比拟和模仿的。以希腊神话为例,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文学——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综合而言,古希腊罗马神话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了两个方面的重要支持:首先,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学的发展基础。古希腊三大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著名的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以及欧美大批的近代作家,他们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但丁的《神曲》通过长诗叙述的形式,阐述了古希腊神话中神的体系和情感线索。其次,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古希腊罗马神话注重刻画人物的形象、个性,同时,并追求人物的完美。其实这些人们崇拜、赞美、敬仰的神们,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的爱恨情仇甚至还不及人理性。所以,这些英雄们时常也会犯错,时常也会不如意。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英美文学中体现的追求自我、讲求自然美、乐观主义的精神均可以在这些神话故事中找到原型。之所以神话故事能够源源不断地成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是在于他们讴歌的英雄品质、赞扬的斗争精神。

二、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点

跨文化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在当前世界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间的***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取长补短的迫切性更为显著。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交融中,选择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是理解、消化不同文化的一种快捷且有效的方式。英美文学作品是西方国家文化现状与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现出了西方国家的民族特点与时代特征,更蕴涵了西方文化思想与内涵。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这样,才不至于在日常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一)跨文化视角的原则

1.尊重文化差异。之所以叫跨文化视角,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文化差异。所谓文化差异,包括风俗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其中,风俗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聚居,经济交流中创造的独特文化。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性,不同的风俗习性形成了不同的风俗文化。比如说,我国汉语中的“老”字,含有对人尊称的意思,我们常说的“老师、老人家、老前辈”等等,而英语中的“old”不仅表示年纪大,还含有落后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意思。再比如,汉语中的“红”字,代表着传统观念中的喜庆,红红火火、鸿运当头等,是吉祥如意的代名词,而英语中的“red”仅仅表示颜色。价值观表示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其特性的总体评价,因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为例,在我国的文化里面,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它是自私的利己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更注重集体主义,要舍小我顾大我,要舍小家保大家。而在英美国家,他们强调个人主义,崇尚个人价值,甚至认为个人主义的体现是民主的象征。思维方式则体现在精神、物质、行为等诸多方面,是文化特点的集中反映,影响深远。比方说,我们强调辩证的思维方式,凡事要看其两面性,做事讲究中庸之道等,而英美文化中更注重逻辑思维,注重对事物本身特点的研究,注重数据分析,定量分析。这些不同的文化差异,正是我们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所以,尊重文化差异是跨文化研究的第一原则。

2.实用性与交际性并重。实用性要求在进行跨文化的英美文学作品研究中,需充分尊重客观的现实环境,将有用的材料与实际语境结合起来,将特有的文化内容与语言特点结合起来。在实用性原则下,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交际性要求通过跨文化的文学作品研究提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对实用性的延伸。语言是交际的主要手段,也是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在文学作品研究的过程中要提升跨文化意识,在对语言知识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了解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特征,通过对文化的解读,实现基本的语言交流和沟通,促进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二)英美文学的语言艺术特点

1.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英美文学作品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需综合其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基础之上,进行渗透和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表现力更注重反映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判断和理解,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悟和体验。美英文学中的语言文化以及文体风格是变化多样的,在语言的表现力上也更加丰富,表现力多元化。因此研究文学作品的过程,是领略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内涵的过程。

2.多方面引用和发挥经典。多方面引用经典既是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也是其语言艺术丰富的奥秘所在,简单的语言透露着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希腊英雄阿基里斯的“Achile’s heels”:阿基里斯在婴儿时期时,他的母亲海洋女神特提斯就捏着他的脚后跟将他置于斯提克斯河里浸泡,在这神奇的河流中进浸过的他拥有了刀***不入的身体。但是由于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而无法完全浸入河水中,这未曾被神河之水浸过的脚后跟就成了他的致命缺点。在他攻占特洛伊城时,太阳神的一箭正中他身体唯一的缺点即他的脚后跟,最终因此毙命。从此以后,“Achile’s heels”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表示“要害部位、致命的弱点”的意思。

3.强调戏剧性独白的使用。在英美文学的部分作品中,戏剧性独白使用较多。戏剧性独白最早出现于1857年,诗人索恩伯里在著作《骑士与圆颅***人之歌》中的部分诗歌被称作“戏剧性独白”。到1886年,丁尼生的作品《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勒官》的出版,使“戏剧性独自”具有了权威,开始被广泛运用。戏剧性独白使作者与说话人分离,例如在罗伯特·彭斯的著作《威力神父的祷告》中,不光能听到主人公的声音,还可以隐约听到作者对主人公的评价,虽然评价不具备权威性,但给作品留下了想象空间。

三、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体现在引证经典,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且戏剧性的独白参入,使作品更为生动。在当前的世界多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以更积极的心态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去学习新的文化,促进交流。

参考文献:

文学作品赏析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人体作品课堂氛围

1.前言

人体作品赏析是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苏教版中,人体作品赏析占有较大比例。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人体作品赏析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苏教版《美术鉴赏》课程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1]。本文从笔者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出了自己看法。

2.课堂氛围要神圣

人体作品赏析是近年来随着新课改进入教学内容的。由于作品多为,这导致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在上课中容易起哄、害羞等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情况出现。针对这一情况,在人体作品赏析中,有必要树立起神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门课程、这一堂课不是性教育课程。同时,老师要注意自己的穿着、表情和神色等。在课堂中,要改变单纯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思维,坚持即严肃又活泼,从而让学生收起嬉戏之心,尽量的注意力从人体作品以外的遐想转移到人体作品本身的赏析中来。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就作品进行必要的讲解,增加学生们对作品的认识,让学生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3.营造文化氛围

人体作品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瑰宝。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人体艺术作品主要以欧美居多[2]。在苏教版《美术鉴赏》课中,人体作品也大多来源于欧美,而这些作品又大多是或半裸,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明显的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对于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罗马美术课程中,针对那些大量运动着的作品,就从当时的社会、文化、民俗等角度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生们认识到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异常重视体育锻炼,以强健体魄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当时的人们认为对人展示强健的肌肉是一种荣誉。此外,对神的敬仰,也让人们更愿意接受“坦诚相待”。通过深挖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学生们不仅对作品形成了崭新的认识,而且还丰富了自己的人文底蕴,起到了较好效果。

4.注重学生道德修养

我国在性教育方面一直“半掩琵琶”。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特殊时期,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带来的信息便捷,高中生有了初步的性认识。在面对作品时,很有可能产生不良的想法[3]。针对这一情况,在人体作品赏析中,注重对学生性教育的同时,还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比如在《大卫》中,除了引导学生欣赏创作者细腻的创作思维与热情外,还通过介绍创作有关故事,树立学生们欣赏美、追求美的道德认知。从教学实践来看,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们可以将注意力从作品外进入到作品内,并将思维放到作品本身。

5.鼓励讨论与争执

艺术作品唯有在不断争议中,才能永葆价值。换一句话说: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争议、分歧,不在于统一。由于人们的审美观点、当时的心情、学问、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人看同一作品,所形成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美术鉴赏》的人体作品赏析中,需要鼓励学生们相互探讨甚至争论,以培养学生们的质疑精神、创造精神。同时,经过讨论,学生对人体作品赏析课程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对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的认识,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在整个讨论中,老师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适时参与、引导,让整个讨论处在预期的轨道中。讨论的形式则可以采取分组讨论、个人发表意见等多种方式。在讨论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语的文明化,避免出现粗俗语句,造成同学之间的尴尬。

6.老师要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

课堂氛围的营造,与老师自身的素质有极大关系。老师个人文化素质深厚,在教学中无疑更具有优势,可以如鱼得水。就人体作品赏析而言,需要老师在上课前,做好功课,即要了解作品本身的价值、评价,还要尽量获得创作者当年在创作作品以及作品流传于世的各种逸闻趣事。这些是课堂教学中珍贵的素材,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考虑到现代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发散度高,还有必要收集类似作品的信息,以免在授课中,被学生“难倒”,从而影响了授课效果。

7.总结

人体作品赏析作为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的一门课程,虽然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是有理由相信,一线老师在强化个人专业修养和人文修养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引导,积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这门课程在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欣赏方面将会起到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枚辰.巧设三重氛围,鉴赏人体作品——浅谈高中美术鉴赏人体作品的氛围营造[J].江苏教育研究,2012,(1):47-49.

文学作品赏析篇7

关键词:音乐鉴赏;理性;审美评价;探析

中***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18-01

通过音乐鉴赏理论的掌握能够获得基本的音乐艺术审美素质,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一般音乐作品进行相关的审美评价,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审美探析是更深层次接触音乐艺术文化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于音乐艺术文化的热爱情感,从而进一步推广音乐艺术。

一、音乐鉴赏中的理性探析

音乐艺术的理性认知与审美有利于深化观众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对作品进行分析,且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在对音乐作品从艺术文化角度进行鉴赏时,应就其音乐风格、音乐体裁等进行分析。面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其理性认知的内容也都不同,因此音乐鉴赏中的理性认知主要从两类音乐作品入手:

(一)针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声乐作品是由多种音乐创作元素融合的音乐艺术,其中音乐旋律及音乐歌词是其主要部分。在对该类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时,不能将歌词与旋律互相***,应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根据鉴赏者个人的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形成一定的音乐艺术审美感受。

(二)针对器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在对器乐作品进行理性认知与审美鉴赏时需要同时考虑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当时的情感以及创作目的等,相对声乐作品的鉴赏显得更加复杂深刻,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围绕器乐作品的深入探析来开展,这对于欣赏者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个人的音乐思想情感要求都较高。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探析

音乐作品的审美探析与一般的音乐评论不同,音乐评论更多考虑音乐理论逻辑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而音乐审美探析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因音乐情感上的感受。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必须考虑多个艺术要素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首先,就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音乐艺术形式、情感等进行思考,就音乐欣赏过程中有关音乐作品个人的思想情感进行思考与深入理解,在自己的音乐感受中再建与创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内容;其次,在音乐感受基础上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的再建与创新,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评价予以再次反馈。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不是停留在对于某个音乐作品的单纯评价与结论,而是将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论认知与鉴赏者个人的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结合,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能力,使得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达到进一步的深入。

三、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鉴赏与正确的审美评价

(一)注重音乐艺术文化欣赏。对音乐艺术的鉴赏首先需要对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其次对丰富的音乐作品风格与类型进行深入了解,将音乐艺术融入于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鉴赏。

(二)注重音乐作品背景文化的融入。对音乐作品的评价与鉴赏并不是单一的专注于音乐演奏技巧,音乐作品本身必须包含有大量的音乐艺术文化背景,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音乐知识深度与广度。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不能缺少对音乐背景文化的导入,对于丰富音乐鉴赏知识,提高音乐审美品味至关重要。

(三)对多地区音乐文化元素以及民族音乐作品的了解。世界音乐艺术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相当***且富有地区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在各个民族地区都拥有十分丰富的音乐资源,应作为音乐理性探析与审美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注重音乐鉴赏的实际效用性。随着音乐与艺术文化的不断累积与深入,音乐艺术的审美与鉴赏应与现实素材相接轨,音乐鉴赏过程中应注意音乐资源与素材的拓展,除了关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也要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鉴赏实践对实际音乐理性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提高。

(五)强化关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与探析交流。音乐鉴赏过程中应首先就某个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文化背景等内容进行探讨与分析,每一个鉴赏者都是一个单独的鉴赏个体,通过沟通与交流能够让每个个体充分发挥与贡献自己对于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在讨论过程中获取其他的人的音乐感受,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内涵的多角度思考。

四、结语

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鉴赏并不是停留在单纯评价与结论,而是将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论认知与鉴赏者个人的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结合,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能力,使得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达到进一步的深入。音乐鉴赏的过程更多地是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进行分析,将音乐艺术的理性分析运用于音乐艺术鉴赏中,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

参考文献:

[1]殷.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身体”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喻娟.音乐欣赏教学的美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5.

文学作品赏析篇8

1.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培养需要:学生学会文艺鉴赏尤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最易引发青少年思辨的方法,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

教学目标: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并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特殊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事,不只属于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事……是谁都有份的。”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但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

二、诊断病文,对症下药

1.明确概念和写作要求:

一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

二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

2.诊断病文:结合《相识数十载伤别离》这篇文章来为这篇病文诊断:问题在哪里?应该如何修改?

问题:(1)赏析角度(观点)不明确;(2)观点和具体赏析内容不相符;

(3)赏析评论过程过于笼统,没有深入文本;(4)语言不充实、不完整,表述过于简单。

3.策略总述:观点和鉴赏角度要明确清晰;(审清题意)细节赏析要充实:

三、教授技巧,经典引路

技法一:简洁概括人物形象

ü 抓修饰人物的形容词

ü 抓人物描写进行概括

ü 抓人物事件进行概括

ü 抓其他人的评价(侧面)

【小试牛刀】

课文《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形象鲜明,请你通过文中有关人物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包括人物描写),赏析总结出人物形象特点,填写表格。

技法二:结合文本分析

......细节体现了........

......语言(神态、心理)传达了......

......事件表明了......

两点法:在具体赏析部分,主要抓住字词句细节或是文章事件来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主旨,文章细节抓两点。可选择:字词+字词、字词+事件、事件+事件。

(这个技巧主要针对写作无法、不会下笔的学生,是一个技巧参考,具体赏析过程时细节把握也可选1点、3点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试牛刀】

根据表格内容将《秋天的怀念》人物描写细节总结成一段赏析性文字。注意语言表述的流畅和完整性。

经典引路:

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出去,她深深理解儿子痛苦,能够包容儿子暴怒,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并没有让“我”看到泪水,她要给我信心,使我坚强;“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是动作描写,表明了了母亲为儿子同意去北海看花而手足无措,传达了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以及她希望“我”走出阴影,勇敢面对生活的急切心情。

技法三:总结人物形象

精炼点出人物给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文章情感的简单总结,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

例:这样一位虽然眼盲,但是心地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母亲,让人为之动容,心生敬佩。

作者受父亲启发,考上大学的感恩与对父亲的敬爱,也字里里行间尽显了。

【文不厌改】

对比之前对《相识数十载伤别离》文章的赏析,结合我们课上的写作技法,对之前的病文进行修改。组内交流展示,选出优秀篇作,班级展示。(教师总结示范)

四、作业:鉴赏经典

文学作品赏析篇9

关键词:美术作品;欣赏;学习兴趣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22-02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课,使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之美、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使学生从欣赏认识中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掌握运用语言、汉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而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形式,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充分发挥美术欣赏的优势。

一、美术欣赏的方式

由于现代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强调发展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加上教科书印刷技术的提高,目前美术课本中美术欣赏的内容尽可能挑选有代表性的世界名作,体现出教材的审美价值。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分为专题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和参观欣赏三种方式。

1.专题美术欣赏是利用整节课时,围绕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美术种类进行全面的介绍、赏析、使学生较系统、较深入地了解有关这一美术类别作品的特点、相关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2.随堂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环环相扣。随堂欣赏课流程:首先,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重难点;最后,选择随堂欣赏的作品,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感悟欣赏。上好一节随堂欣赏课实为不易。所以随堂欣赏有效与否,对一节课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随堂欣赏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包括:实物、***片、文字、影像的欣赏内容。这些内容对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参观美术欣赏。参观欣赏是组织学生参观美展、博物馆,或参观城市建筑,依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可组织不同的参观点。有的重在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的重在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等等。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目前参观欣赏仅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

那么,欣赏课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握应用的时机与尺度。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实施:

1.比较法。将实物照片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发现概括、夸张、变形、添加等表现方法的应用。将写实与非写实作品进行比较,启发开阔学生思路。通过比较同一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作品欣赏后,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比如,达・芬奇所绘制具有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与达达主义画派代表画家杜尚的《长胡子的蒙娜丽莎》,两幅作品通过教师引导比较,让学生区分理解两者的异同。

2.归类法。将所欣赏的内容归类出示,让学生自己找寻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清明上河***》与《簪花仕女***》同列之下总感觉没什么联系,可其实两幅作品都说明了美术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信息的载体。诚如我们从《清明河上河***》中可以看到宋代的社会风俗、建筑制式、贸易的方式等。同样也可以从《簪花仕女***》中看到反映唐代宫廷生活的某个侧面,通过服装、发式进而体会其生活方式、社会时尚和审美趣味。

3.电教法。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从不同角度选用不同作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的解读,可利用phtoshop软件来分析画家的这一经典名作。具体可以将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的面部进行分解,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块面,再用PPT课件中的动画动态演示。这样可以使学生们较为轻松地理解毕加索作品的构成规律,既而读懂立体绘画,这种直观的演示胜过语言的多种描述。

二、美术欣赏的教学

1.教学设计。一节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美术作品,而课程的时间有限,只能有所侧重地去选择、分析作品,可围绕作品的构***、色彩、线条、构***等进行分析。围绕作品的题材进行赏析。平铺直叙地逐一分析既不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也不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找出一个欣赏的侧重点,并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同样是美术欣赏教材,可以有所侧重或侧重于一个画种的发展演变史,如中国画欣赏中可以结合中国画由人物到山水到花鸟的兴衰历程;也可以突出分析某一流派的某几个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如突出介绍后印象主义的塞尚、高更、凡高三位艺术家,而简述其前后的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或着重介绍某一国家某一时代最有造诣的几位人物画家,而简述其他静物、风景画家等。所以,教师要整体地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中各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2.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一节课的中心,是贯穿于一节课的灵魂和主线。重点内容往往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果学生掌握了重点,这节课就算成功了。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

(1)课前认真备课、抓教材重点。美术欣赏课不像美术常识课那样强调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更富有情感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为此,美术教师要能很好地掌握美术史的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深入地钻研教师参考用书、熟悉教材,找出课中的要点。同时还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教师在上课前应先“吃透教材”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抓住教材重点,使知识系统化。再“吃透学生”,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水平,有了课前充分合理的教学准备,才能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提供有力的条件。(2)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突出重点。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课堂中学生一眼看到,所以就能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例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的知识点为例,从课程中提炼出最关键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①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②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③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一般说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按照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来设计,即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以一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为例,这样来设定其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主要特点。(2)选择一件你喜爱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可以从课本中或其他地方选择绘画或雕塑作品),写出从形式、内容以及文化层面等方面的赏析短文。(3)通过学习后,谈谈对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成就的感想。这三条教学目标全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其中都包含了美术欣赏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而对美术作品的全面欣赏并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同时体现出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中国古代艺术欣赏,又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该课中最为深刻而崇高的情感目标。

4.教学创新。传统教学冠以“贴标签”牵强的说教方法并不是高明的教学手段。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代学生喜欢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希望在愉悦中接受知识。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除了欣赏教学之外,如果还能加以让学生动动手,画一画、做一做、参加集体创作活动。让学生们大胆地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利于培养创造力。

三、美术欣赏的问题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其中,作为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阶段。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需要教师的介绍和分析。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尝试分析。

2.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欣赏美术作品始终伴随着欣赏者的情感,教师的讲述会不由自主地带有个人的感彩,会影响左右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对作品作过多的评述,更不能带有太浓重的情感色彩,而应该比较客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通过讨论引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3.教师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欣赏美术作品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品的内涵。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教师根据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事先设计好一系列有趣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讲授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学会欣赏。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身观赏、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或评价。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研究表明,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通过以上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实践,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时也不能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同时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知,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水平,尽我所能地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文学作品赏析篇10

关键词:美术欣赏 情境创设 策略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80-0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综合提升。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时,采取的主要教学流程还是“呈现作品―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单一化的线型方式,在这样的欣赏模式下,小学生进行的美术欣赏往往带有被动性与枯燥性,他们并不能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去。在“学为中心”的美术课堂转型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很多美术教育理论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美术欣赏的过程中,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脱离了情境的欣赏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好“情境”的台,从而让他们在“情境”中唱好“欣赏”的戏。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欣赏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引入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引入环节效果平平,小学生是不可能产生强烈的欣赏兴趣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欣赏教学的内容,为小学生创设趣味化的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美术欣赏兴趣,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小学生创设“诗意情境”,以此引发他们的欣赏欲望。

例如,在教学《水墨画动物》一课时,为了激发小学生对水墨画动物的欣赏兴趣,笔者先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片,小学生看了以后十分喜欢,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么多的小动物如果我们利用水墨画来绘画会是怎么样的效果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小学生的欣赏兴趣,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呈现一位画家画水墨画的过程,这样,就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欣赏兴趣的激发,从而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调动。

以上案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效地让小学生感受到了“诗画结合”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下,小学生的欣赏欲望被激发出来,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自然能够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其他画作的欣赏中去。

二、创设文化情境,提升欣赏内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这就意味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并不要求培养小学生专业的美术技能,重点是要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在赏析环节要善于为小学生创设文化情境,要引导他们经历美术赏析的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美术欣赏水平。

例如,在教学《水墨变体画》这一课时,笔者为了让小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对水墨变体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在课堂上呈现了几幅水墨变体画的代表作品,然后,引导小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在对比欣赏的过程中,他们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从而为有效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经历欣赏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小学生经历了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才能有效地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元素。有效的欣赏过程应该是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根据美术作品的内容为他们创设“对话情境”,引导他们在与美术作品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欣赏。

三、创设对比情境,升华欣赏情感

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促进小学生对美术作品内容与主旨的内化。内化环节作为美术欣赏的最后一个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引导小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内化欣赏时,教师要善于根据画作内容为他们创设“对比情境”,引导他们在对比欣赏的过程中升华美术欣赏的情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水墨画动物》一课时,为了让小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知与把握水墨画动物的特点,先后给小学生出示了《奔马***》《游鱼***》《墨驴***》这三幅水墨动物画作品,然后,让小学生对这三幅作品进行对比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找一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小学生在对比欣赏的过程中,围绕这三幅美术作品的线条、色彩、用墨进行深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美术欣赏情感。

总之,引导小学生进行美术想象时,创设情境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情境能够为小学生的美术欣赏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搭好“情境”要善于在美术欣赏的引入、赏析、内化环节创设趣味情境、文化情境和对比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美术欣赏的内涵、升华小学生美术欣赏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陈丽化.小学美术欣赏有效教学三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学作品赏析10篇

学习

肿瘤科日常工作计划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肿瘤科日常工作计划,内容包括肿瘤科一个月总结,肿瘤科半年工作总结。(2)将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的重要日程之中,每年有具体的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考核指标。(3)将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单位年

学习

天文学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天文学10篇,内容包括天文学简史,天文知识大观。主办单位:中国天文学会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际刊号:0001-5245国内刊号:32-1113/P邮发代号:2-818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时间:1953期刊收录:SA科

学习

纪实文学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纪实文学10篇,内容包括纪实文学精选,最新纪实文学。安德烈·巴赞〔1918—1958〕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理论旗手,是世界电影三大流派之一—现实主义流派的主将。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与电影评论相结合的。它产生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崛

学习

建筑师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师10篇,内容包括建筑师的知识大全,建筑师必须知道的词汇。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1-6740国内刊号:11-5142/TU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时间:2003

学习

大学生毕业赠言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毕业赠言,内容包括毕业赠言大全100条,教师写给毕业学生的赠言。“早日结婚生子”、“美女!记得粉不要搽得太厚。”虽然他们是非常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赠言,但它们代表着我们心中的祝福。4年的大学生涯不一定都活得愉快、

学习

家风家训演讲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家风家训演讲稿,内容包括家训家规家风故事演讲稿,家风家训演讲简短过渡语。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家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学习

文学小说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文学小说10篇,内容包括中外小说推荐100篇,经典小说100篇作品。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自涉足西方文学作品翻译以来,周桂笙翻译的西方外国文学作品甚多。与其他所谓的“正宗”文学家相比,周桂笙所翻译的文学作品主要以翻译

学习

道德情操论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情操论10篇,内容包括道德情操论讲解,道德情操论最通俗的版本。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

学习

著名建筑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著名建筑10篇,内容包括中国各地著名建筑,国内外建筑论文十篇。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安王朝的三个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维安竞技场。罗马斗兽场由石灰华(大理石家族中的一个品种)构成,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大直径为

学习

教师考核思想总结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考核思想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教师年度考核登记表个人总结,教师年度考核思想工作总结简短的。

学习

乡土文学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乡土文学10篇,内容包括乡土文学阅读,中国乡土文学。一、乡土文学的起源中国是一个负荷了沉重的乡土精神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实际上就是乡土精神不断完善的文明。二十世纪乡土文学以一种富有现代意识的眼光,立足现实,反思历史,洞

学习

模具合同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模具合同模板,内容包括模具开发合同范本大全,模具设计合同样本大全。二、甲方委托乙方制造_____模具_____付。模具为一模_____腔。(***纸号:__________模具号:__________)三、甲方提供使用该模具的设备型号和安装参数。(见附件__

学习

外国文学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外国文学10篇,内容包括经典外国文学作品,中篇外国文学作品推荐。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出版周期:季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际刊号:11-1562/I国内刊号:18-44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创刊时间:1981期刊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

学习

伤痕文学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伤痕文学10篇,内容包括伤痕文学,十大伤痕文学。

学习

天文学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天文学10篇,内容包括天文学简史,天文知识大观。主办单位:中国天文学会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际刊号:0001-5245国内刊号:32-1113/P邮发代号:2-818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时间:1953期刊收录:SA科

学习

纪实文学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纪实文学10篇,内容包括纪实文学精选,最新纪实文学。安德烈·巴赞〔1918—1958〕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理论旗手,是世界电影三大流派之一—现实主义流派的主将。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与电影评论相结合的。它产生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崛

学习

文学小说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文学小说10篇,内容包括中外小说推荐100篇,经典小说100篇作品。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自涉足西方文学作品翻译以来,周桂笙翻译的西方外国文学作品甚多。与其他所谓的“正宗”文学家相比,周桂笙所翻译的文学作品主要以翻译

学习

青春文学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青春文学10篇,内容包括青春励志文学推荐,青春文学小说推荐散文。许多人一提到青春文学,就认为是一些不健康的读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北京大学的王蒙教授,在看到部分青春文学作品的时候,也对青春文学所体现出来的文采与成熟感到

学习

文学名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文学名著10篇,内容包括文学名著排行榜,文学名著20部。一、创建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的问题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活跃性思维对于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不能够只停留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在进行文学名著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地激发学生

学习

古典文学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古典文学10篇,内容包括古典文学十篇文章,中国古典文学必读十种。“虚静”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意蕴深厚的哲学美学命题,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一、“虚静”与创作“虚静”与创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创作心理的影响,作家

学习

当代文学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当代文学10篇,内容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短篇小说经典十篇,经典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当代文学虽然已经建构成一个学科,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但是,从它的思想来源、关注的问题以及重要观点等,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科本身的需

学习

文学评论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文学评论10篇,内容包括文学评论例文10篇,文学评论范文10篇3000字。泰华文学的发展及其文化取向陆卓宁(198)关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几个问题柯汉琳(201)评栾梅健的《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范伯群(204)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