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篇1
2.富氮唑环类化合物的环加成合成研究进展李冠琼,李玉川,马巧丽,孙成辉,庞思平,LiGuanqiong,LiYuchuan,MaQiaoli,SunChenghui,PangSiping
3.不同位置取代的噻唑烷-4-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有机化学 王超,郑学仿,张前,刘群,WangChao,ZhengXuefang,ZhangQian,LiuQun
4.抗耐药性病原菌感染以及具有多药耐药逆转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杨贺,马晨,YangHe,MaChen
5.N-杂环卡宾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碳-碳多重键硅氢加成反应中的新进展厉嘉云,彭家建,李小年,马磊,白赢,张国栋,来国桥,LiJiayun,PengJiajian,LiXiaonian,MaLei,BaiYing,ZhangGuodong,LaiGuoqiao
6.含呋喃环双酰肼类衍生物的合成、杀虫活性及3D-QSAR研究崔紫宁,张莉,黄娟,凌云,杨新玲,CuiZining,ZhangLi,HuangJuan,LingYun,YangXinling
7.电化学活性的二茂铁-肽的合成及其对β-淀粉样肽聚集的抑制作用李学强,魏传晚,刘晓芳,刘又年,LiXueqiang,WeiChuanwan,LiuXiaofang,LiuYounian
8.三碘化钐催化的一锅法合成α-胺基腈化合物邬继荣,陈巍峰,罗蒙贤,贺小林,李志芳,WuJirong,ChenWeifeng,LuoMengxian,HeXiaolin,LiZhifang
9.4,5-二氢-1,4-二芳基-3-乙氧羰基-5-(2-苯基-1,2,3-三唑(基)羰基)吡唑的合成和表征吴晓龙,叶嘉炜,杨德保,刘方明,WuXiaolong,YeJiawei,YangDebao,LiuFangming
10.富勒烯半胱氨酸的固相合成与荧光特性解馨,杨新林,XieXin,YangXinlin
11.NaHSO4·SiO2催化合成二元脂肪酸酯谢晓鹏,解正峰,曹丽琴,任水英,王吉德,XieXiaopeng,XieZhengfeng,CaoLiqin,RenShuiying,WangJide
12.一种含两对密集二硫键的模拟肽吴巧玲,刘珠果,付超,林原斌,戴秋云,WuQiaoling,LiuZhuguo,FuChao,LinYuanbin,DaiQiuyun
13.含三氟甲基的螺[环丙烷-1,3'-吲哚啉]-2'-酮和螺[环丙烷-1,2'-茚]-1',3'-二酮衍生物的高立体选择性简易合成杨树新,陈杰,吴小余,邓红梅,邵敏,张慧,曹卫国,YangShuxin,ChenJie,WuXiaoyu,DengHongmei,ShaoMin,ZhangHui,CaoWeiguo
14.新型联苯类双膦配体的合成及钯催化Suzuki-Miyaura反应彭宗海,马梦林,付海燕,陈华,PengZonghai,MaMenglin,FuHaiyan,ChenHua
15.2-取代-5-(全氯吡啶-2-基)-1,3,4-噁二唑啉的合成及表征沈芬芳,徐丽娟,强根荣,宋庆宝,ShenFenfang,XuLijuan,QiangGenrong,SongQingbao
16.2-甲氨基-5-(2-芳氧吡啶-3-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冉兆晋,付滨,肖玉梅,覃兆海,RanZhaojin,FuBin,XiaoYumei,QinZhaohai
17.(E)-1,5-二苯基-2-烯-1-戊酮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杨绍祥,杨新玲,卢园园,孙玉凤,孙亮,凌云,YangShaoxiang,YangXinling,LuYuanyuan,SunYufeng,SunLiang,LingYun
18.脯氨酸催化新型3-α,β-不饱和酮取代-4-羟基喹啉-2-酮简便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研究叶家海,吴俊,黄年峰,张文超,余述燕,秦志春,王智勇,商永嘉,YeJiahai,WuJun,HuangNianfeng,ZhangWenchao,YuShuyan,QinZhichun,WangZhiyong,ShangYongjia
19.3-甲基-4-氨基-5-[二-(4-氟苯基)]甲硫基-1,2,4-三氮唑席夫碱的微波合成及表征李清寒,崔浩,LiQinghan,CuiHao
20.双螺环哌嗪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镇痛活性研究王欣,刘文俊,李刚,叶加,程铁明,李润涛,WangXin,LiuWenjun,LiGang,YeJia,ChengTieming,LiRuntao
21.含芘环的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汞离子的识别王雪梅,晏华,冯新泸,陈勇,乔建仙,WangXuemei,YanHua,FengXinlu,ChenYong,QiaoJianxian
22.一种结构新颖的苯并噻唑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赵培亮,王福,黄伟,陈琼,刘祖明,ZhaoPeiliang,WangFu,HuangWei,ChenQiong,LiuZuming
23.氧化白藜芦醇的合成孙洪宜,肖春芬,魏文,陈煜,吕泽良,邹永,SunHongyi,XiaoChunfen,WeiWen,ChenYu,LüZeliang,ZouYong
24.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梁蓓,刘向荣,张鹏辉,LiangBei,LiuXiangrong,ZhangPenghui
25.白刺新碱的化学合成、生源关系及仿生合成涂小***,刘建利,王翠玲,刘晨,TuXiaojun,LiuJianli,WangCuiling,LiuChen
26.离子液体中的纤维素溶解、再生及材料制备研究进展卢芸,孙***,于海鹏,刘一星,LuYun,SunQingfeng,YuHaipeng,LiuYixing
1.末端炔与亚胺及衍生物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研究进展边庆花,钟江春,侯士聪,王敏,BianQinghua,ZhongJiangchun,HouShicong,WangMin
2.Mo2(OAc)4试剂在邻二醇类结构绝对构型确定中的应用刘静,杜丹,司伊康,吕海宁,吴先富,李勇,刘元艳,庾石山,LiuJing,DuDan,SiYikang,LüHaining,WuXianfu,LiYong,LiuYuanyan,YuShishan
3.双桥联环糊精二聚体的合成与应用张华承,刘召娜,安伟,郝爱友,孙立臻,ZhangHuacheng,LiuZhaona,AnWei,HaoAiyou,SunLizhen
4.炔基锌与醛的催化不对称加成反应研究进展李高伟,王晓娟,赵文献,郭保国,郑昕,王敏灿,LiGaowei,WangXiaojuan,ZhaoWenxian,GuoBaoguo,ZhengXin,WangMincan
5.单萜吲哚生物碱Alstonerine的合成研究进展周华凤,刘建利,王翠玲,ZhouHuafeng,LiuJianli,WangCuiling
6.Click化学固载催化剂催化多相有机反应研究进展丁成荣,王涌,张国富,翁建全,谭成侠,DingChengrong,WangYong,ZhangGuofu,WengJianquan,TanChengxia
7.2-取代硫醚(砜)-5-(4-硝基或4-甲氧苯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杨超,杨松,宋宝安,胡德禹,陈红***,薛伟,金林红,吴剑,徐维明,柏松,YangChao,YangSong,SongBaoan,HuDeyu,ChenHongjun,XueWei,JinLinhong,WuJian,XuWeiming,BaiSong
8.微波辐射下6-烷氧基大黄酸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朱小康,叶小利,袁吕江,朱家颖,丁阳平,李学刚,ZhuXiaokang,YeXiaoli,YuanLüjiang,ZhuJiaying,DingYangping,LiXuegang
9.新型含吡唑基异噁唑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周英雷,沈松伟,刘方明,ZhouYinglei,ShenSongwei,LiuFangming
10.5-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研究刘杰,谢化鹏,宋宝安,胡德禹,杨松,金林红,薛伟,吴剑,徐维明,LiuJie,XieHuapeng,SongBaoan,HuDeyu,YangSong,JinLinhong,XueWei,WuJian,XuWeiming
11.一种含咔唑基哒嗪的新型金属铱电致磷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张春林,张玉祥,胡灵峰,孙***,ZhangChunlin,ZhangYuxiang,HuLingfeng,SunJun
12.1-对氯苯基-3-苯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缩胺类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俞志刚,丁为民,纪红蕊,竹学友,YuZhigang,DingWeimin,JiHongrui,ZhuXueyou
13.Nε-苯胺酰基-Nα-(3-取代苯基异噁唑-5-基羰基)赖氨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研究胡德金,刘素芳,黄统辉,涂海洋,李伟国,朱晓磊,张爱东,HuDejin,LiuSufang,HuangTonghui,TuHaiyang,LiWeiguo,ZhuXiaolei,ZhangAidong
14.有机化学 大环内酯类糖苷的合成研究吴荣,孙建松,李焰,WuRong,SunJiansong,LiYan
15.α-羟基膦酸酯芳甲酸酯的合成、晶体结构和质谱裂解规律研究方华,王东冬,陈伟珠,赵玉芬,方美娟,FangHua,WangDongdong,ChenWeizhu,ZhaoYufen,FangMeijuan
16.6-氯哒嗪-3-甲酸甲酯的合成陆秀宏,包雪飞,黄栗,戴文,魏巍,陈国良,LuXiuhong,BaoXuefei,HuangLi,DaiWen,WeiWei,ChenGuoliang
17.一种简洁的(+)-新黄皮酰胺的全合成严兆华,刘永杰,田伟生,康润华,YanZhaohua,LiuYongjie,TianWeisheng,KangRunhua
18.La(OTf)3催化合成1,3-二噁烷-4,6-二酮化合物的研究严楠,熊斌,廖维林,许招会,YanNan,XiongBin,LiaoWeilin,XuZhaohui
19.新雌激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辐射升白生物活性周则卫,沈秀,唐卫生,吴小霞,高建芳,巩伟民,ZhouZewei,ShenXiu,TangWeisheng,WuXiaoxia,GaoJianfang,GongWeimin
20.蒽酮与β-硝基苯乙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何天雄,伍新燕,HeTianxiong,WuXinyan
21.无溶剂条件下固相合成2,3-二芳基-2,3-二氢喹唑啉-4(1H)-酮庄启亚,付永春,唐丹,查云赟,荣良策,屠树江,ZhuangQiya,FuYongchun,TangDan,ZhaYunyun,RongLiangce,TuShujiang
22.金属氧化物固体碱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裴文,董志刚,姚彩萍,陈青,PeiWen,DongZhigang,YaoCaiping,ChenQing
1.卟啉-碳纳米管复合物研究进展郭震,任冬梅,郑健禺,GuoZhen,RenDongmei,ZhengJianyu
2.丁酮内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性能研究进展曹秀芳,孙婷婷,柯少勇,CaoXiufang,SunTingting,KeShaoyong
3.手性溶解剂在NMR法测定对映体比率和绝对构型的研究进展王,申秀民,张聪,WangWenge,ShenXiumin,ZhangCong
4.基于Schiff-Base反应的成环策略及应用张家强,贾春阳,ZhangJiaqiang,JiaChunyang
5.具有抗菌活性的螺环化合物研究进展丁研,田喆,朱能,DingYan,TianZhe,ZhuNeng
6.铱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涂清强,杨定乔,TuQingqiang,YangDingqiao
7.奥利司他的合成新路线徐勤耀,俞蒋辉,胡文浩,杨琍苹,XuQinyao,YuJianghui,HuWenhao,YangLiping
8.Friedl(a)nder反应合成新型喹啉衍生物及其结构表征吴利欢,杨定乔,WuLihuan,YangDingqiao
9.胆碱酯酶抑制剂(S)-卡巴拉汀及其类似物的不对称合成与活性研究徐刚,文富华,买小胖,孙平华,黄美燕,陈卫民,XuGang,WenFuhua,MaiXiaopang,SunPinghua,HuangMeiyan,ChenWeimin
10.叶绿素-a及其降解产物的化学修饰与二氢卟吩醇类衍生物的合成王进***,张朋,王朋,陈冠龙,李付国,WangJinjun,ZhangPeng,WangPeng,ChenGuanlong,LiFuguo
11.1-(2-羟基苯甲酰基)-3-甲基-4-取代苯腙基-吡唑啉酮及其中间体的合成、表征及抑菌活性邹敏,卢俊瑞,辛春伟,鲍秀荣,杨波,朱姗姗,刘倩,李迎辉,陶继强,ZouMin,LuJunrui,XinChunwei,BaoXiurong,YangBo,ZhuShanshan,LiuQian,LiYinghui,TaoJiqiang
12.新型3-(α-羟基吲哚亚甲基)吡咯烷-2,4-二酮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朱有全,朱然,袁燕伟,张金,王文虎,邹小毛,胡方中,刘向明,杨华铮,ZhuYouquan,ZhuRan,YuanYanwei,ZhangJin,WangWenhu,ZouXiaomao,HuFangzhong,LiuXiangming,YangHuazheng
13.新型醚键连接的杂环功能基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赵邦屯,王成斌,吴圣江,冶保献,ZhaoBangtun,WangChengbin,WuShengjiang,YeBaoxian
14.新的芳酰肼分子钳人工受体的微波干法合成及其识别性能研究石培育,赵志刚,李晓蕊,刘兴利,ShiPeiyu,ZhaoZhigang,LiXiaorui,LiuXingli
15.一些新型含氮、硫杂官能团的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张筱逸,杨发福,王艳华,黄智胜,蔡秀琴,ZhangXiaoyi,YangFafu,WangYanhua,HuangZhisheng,CaiXiuqin
16.芳亚甲基双(3-羟基-5,5-二甲基-2-环己烯-1-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康丽琴,周燕萍,蔡月琴,KangLiqin,ZhouYanping,CaiYueqin
17.3-芳氧基丙醛系列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黄俊,徐小英,王立新,HuangJun,XuXiaoying,WangLixin
18.水溶液中锌电极诱发芳香醛的还原偶联反应边延江,张高峰,BianYanjiang,ZhangGaofeng
19.双有机碘化锌试剂与苯甲酰氯反应制备二酮类化合物的反应徐长明,杨磊,黄丹凤,牛腾,傅颖,胡雨来,XuChangming,YangLei,HuangDangfeng,NiuTeng,FuYing,HuYulai
20.以2,2,5,5-四氟-2,5-二氢呋喃桥连的1,2-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的合成邓向君,张肇其,黄焰根,卿凤翎,DengXiangjun,ZhangZhaoqi,HuangYangen,QingFengling
21.苄基三甲基三溴化铵作用下合成6-溴代喹啉类化合物武利强,闫福林,杨利敏,杨春广,WuLiqiang,YanFulin,YangLimin,YangChunguang
22.4-卤-5-(4-甲基-2H-1-苯并-2-吡喃酮-7-氧基)-2-取代-3(2H)-哒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拜堃,姚彩萍,陈青,沈忱,裴文,BaiKun,YaoCaiping,ChenQing,ShenChen,PeiWen
1.二碘化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新进展巩洪举,贾学顺,翟宏斌,GongHongjua,JiaXueshun,ZaiHongbin
2.结晶诱导不对称转化在拆分手性化合物中的研究进展熊文说,王鸿,易喻,梅建凤,应国清,XiongWenyue,WangHong,YiYu,MeiJianfeng,YingGuoqing
3.米氏酸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高文涛,郑美茹,侯文端,GaoWentao,ZhengMeiru,HouWenduan
4.分子内烯炔复分解反应研究进展杨晓霞,张勇,邵志宇,YangXiaoxia,ZhangYong,ShaoZhiyu
5.碱性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钟涛,乐长高,谢宗波,曹霞,吕雪霞,ZhongTao,LeZhangao,XieZongbo,CaoXia,LuXuexia
6.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段义杰,刘建利,王翠玲,DuanYijie,LiuJianli,WangCuiling
7.新型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陈国华,王丽,姚秀梅,张明亮,吴斐华,ChenGuohua,WangLi,YaoXiumei,ZhangMingliang,WuFeihua
8.一种新型双缩合螺吡喃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金丹,张峰,张德纯,JinDan,ZhangFeng,ZhangDechun
9.苯并二氮杂(艹卓)酮酸的合成及其在肽模拟中的应用袁建海,杨潇骁,林浩,王德心,YuanJianhai,YangXiaoxiao,LinHao,WangDexin
10.青霉烯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关键中间体——4-乙酰氧基氮杂环丁酮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徐晓波,杨迎宾,邓琴,向莉,向建南,XuXiaobo,YangYingbin,DengQin,XiangLi,XiangJiannan
11.N-(带有不同离去基团的二供电子链)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光诱导单电子转移环化反应谭广慧,魏树权,岳群峰,赵俊明,金英学,TanGuanghui,WeiShuquan,YueQunfeng,ZhaoJunming,JinYingxue
12.N-脂肪酰基-O-芳氧乙酰基乙醇胺的合成和生物活性韩亮,李正名,高建荣,贾建洪,盛卫坚,李郁锦,HanLiang,LiZhengming,GaoJianrong,JiaJianhong,ShengWeijian,LiYujing
13.2,2'-二取代双[3-芳基喹唑啉-4(3H)-酮]的合成杨绪红,吴鸣虎,丁明武,YangXuhong,WuMinghu,DingMingwu
14.三芳基吡唑啉噁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荧光光谱研究刘计福,李东风,唐鑫,蔡然,韩啸,谢志元,LiuJifu,LiDongfeng,TangXin,CaiRan,HanXiao,XieZhiyuan
15.3,4-双(4'-叠氮基呋咱-3'-基)氧化呋咱合成、表征与晶体结构研究周彦水,王伯周,周诚,李建康,陈智群,廉鹏,张志忠,ZhouYanshui,WangBozhou,ZhouCheng,LiJiankang,ChenZhiqun,LianPeng,ZhangZhizhong
16.5-烷氧基-3,4-二卤-2(5H)-呋喃酮与氨基酸酯的串联反应莫阳青,汪朝阳,李建晓,洪文坤,MoYangqing,WangZhaoyang,LiJianxiao,HongWenkun
17.1,3,5-三乙酰基六氢均三嗪的小分子法合成反应机理研究娄忠良,王鹏,孟子晖,刘越,覃光明,葛忠学,王伯周,LouZhongliang,WangPeng,MengZihui,LiuYue,QinGuangming,GeZhongxue,WangBozhou
18.水相中N-溴代丁二酰亚胺氧化β-紫罗兰酮制备4-氧代-β-紫罗兰酮陈雄,杨华武,黎艳玲,朱卓越,李银辉,许新华,ChenXiong,YangHuawu,LiYanling,ZhuZhuoyue,LiYinhui,XuXinhua
19.氢氧化铯促进二烷基二硒醚的合成刘文奇,尹显洪,蔡喜田,张尊英,李若信,陈四海,许新华,LiuWenqi,YinXianhong,CaiXitian,ZhangZunying,LiRuoxin,ChenSihai,XuXinhu
20.萘丁美酮合成的改进陈小全,左之利,仇玉芹,周秀艳,张昌***,翟虎,邵辉莹,李保庆,ChenXiaoquan,ZuoZhili,QiuYuqin,ZhouXiuyan,ZhangChangiun,ZhaiHua,ShaoHuiying,LiBaoqing
21.Mg(NTf2)2催化Friedl(a)nder缩合反应合成喹啉衍生物王宏社,曾君娥,WangHongshe,ZengJune
22.吡啶-2,6-二甲酸与2,6-二氨基吡啶质子转移化合物的超声合成新方法蔡梦***,陈建定,CaiMengjun,ChenJianding
23.新型吡咯类衍生物的合成韩富根,卢叶,姬小明,赵铭钦,张晓蕴,刘云,HanFugen,LuYe,JiXiaoming,ZhaoMingqin,ZhangXiaoyun,LiuYun
24.4-苯基氨基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抗白血病活性研究刘鹰翔,张洋,马玉卓,LiuYingxiang,ZhangYang,MaYuzhuo
有机化学篇2
【关键词】大学 有机化学 实验 教学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往往设于高校二年级阶段,因为该时期的大学生恰好处在实验技巧与能力不断提升之阶段。实施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习者们的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等具备了十分重要的价值。由于有机化学实验在提升学习者们的化学实验能力上具备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对当前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状况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机化学教学的方法,从而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1强化基础操作实训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大学生们今后均要走入社会踏上化学相关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其一定要有良好的化学知识储备,所以提升有机化学基本操作能力就成为了提升大学生群体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操作实训为有机化学实验之前提,也就是说,有机化学实验完全是通过数个基本操作部分组建而成的十分复杂的操作系统之一。有机化学实验基础操作实训涵盖了蒸馏、分馏、重结晶、测定熔点与沸点以及色谱分离等内容。大学生们在实施基础操作实训中应当进行更加规范的操作。大学生们来到有机化学实验室,第一步是要为其讲解实验室的相关规则尤其是安全操作制度。其次是要求其在实验中和实验后能够保持整洁、无污水,且有秩序地摆放好物品。再次是要培养大学生们规范化的实训习惯,包括铁架台与烧瓶夹的固定形式、各类仪器的清洗方法以及安装次序等。最后是在大学生们掌握了以上基本实训技能之后,要在实验过程中更加灵活地选择具体的操作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者们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之能力。
2改进课程结构精心选择实验内容
以往的有机化学实验只是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的附属内容,教师觉得上不上关系并不大,因为并未真正将实验教学列为提升大学生技能的必备手段。与此同时,在具体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验证性与基础性的实验偏多。这样一来,在实验的内容上也往往具有过于繁琐、耗费时日,而且实验的成效较差,并不侧重于综合素质的提升等。为切实提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应当重新全面修订实验教学的大纲,明确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要求,从而精心选择有机化学实验的内容,实现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之间的彼此融合。例如,制备乙酰苯胺这个实验可以划分成合成乙酰苯胺、纯化乙酰苯胺以及纯度测定等三个实验来做,从茶叶当中提取相应的咖啡因成份则可分成提取、浓缩以及纯化等三个部分。如此一来,能够很好地提升学习者们对于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不但能够让其掌握了有机化学实验的操作内容,而且还能提升其分析与解决问题之能力。
3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积极提升科研素质
当前高等院校有机化学实验用到的教材往往都相当陈旧,但是教师在授课时却不敢超出教材的范围,这样一来也就难以把有机化学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如果在授课中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话,就十分容易导致过于依靠教材,对于教材上尚未阐述的内容就会无从下手,时间一长自然就难以很好地发挥出学习者的自主性。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依靠材料,而是应当更加紧密地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例如,在制备环己烯实验之中,教材中提到的催化剂为浓磷酸或者是浓硫酸,但随着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深化,能够起到催化作用的催化剂非常多,包括了固体酸、沸石以及草酸等。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这一情况,即可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者们划分为数组,依据不同情况可使用各类不同类别的催化剂,并且要求其观察各自实验的发展状况,如此不但能够提升学习者们的主动性,而且还能拓展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有意识地关注与发展自身的科研素质。
4健全完善有机化学实验考核机制
高等院校有机化学教师应当立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通过持续摸索与改进,从而建立起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富有操作性的实验考核机制,也就是说,实验教学的成绩应当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等两个部分,分别占40分和60分。平时实验成绩应当当堂出分并进行点评。当大学生们做好一个实验之后,通常都十分期望能够得知成效。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及时指出并纠正其不足,在实验完成之后就依据实验状况给出分数并加以点评。教师的评判标准包括了遵守纪律情况、实验思路的清晰程度、基本操作的规范程度、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等。除了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占60分,重点是考察大学生们某一个实验从预习开始至实验全面完成的整个过程。其中,考试题预习10分、实验具体操作40分、实验结果和讨论10分。考试试题所考核的是大学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实验装置安装程度、实验结果、实验现象解释等各个组成部分内容的操作与运用状况。
5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工作者应当根据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改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更好地激发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让其能够具备更为稳固的实验操作技能,从而能够领略到科研的魅力,提升学好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加快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转变,致力于提高的创新能力,为培育高素质的化学相关行业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来新,杨琼.制药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化工时刊,2010(10).
[2]金慧娟.有机化学实验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J].实验室科学,2010(4).
[3]张晓鹏,刘萍,李建平.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新乡学院学报,2010(1).
有机化学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电子理论;化学史;安全意识
有机化学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是化学、化工、药学[2-4]、医学、食品[5]等众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的专业面和学生面都很广。如何上好有机化学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有机化学素养是有机化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机化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涉及众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大量的有机反应,并且有机反应的变化非常丰富、应用及其灵活。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如何通过学习有机化学这门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有机化学的思维和素养,对有机化学教师而言是极具挑战的。通过多年的有机化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必须抓住主线,利用有机反应中的电子理论[6,7]把众多复杂的有机反应进行整合,如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核加成等。反复利用电子理论对这些反应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在本质上理解反应的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及其反应结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化学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全面素质,以及在课程中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都不容忽视。
1在有机反应中引入电子理论进行教学
在讲解有机反应过程和反应活性等知识内容时,引入电子理论教学,引入较为合理的逻辑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有机反应本质的理解和反应活性之间的差别。有机电子理论是用正负电荷吸引的性质,来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方式,即发生的位置和顺序,发生的难易程度。因此,它把分子中电子携带的电荷分布情况,也就是以电子密度作为基础概念来思考化学反应。电子密度的大小、增量已被量子中的理论计算和物理测定所证实,并获得化学界的承认。化学家中把这种电子密度当做类推的基本概念,广泛用于说明和理解各种化学现象。电子理论认为,分子中,电子(携带负电荷聚集的位置,即电子密度大的位置),容易与携带正电荷的试剂(亲电试剂具有吸引电子的性质)发生化学反应。反之,电子密度小的位置容易与携带负电荷的试剂(亲核试剂,具有排斥电子性质的一方)发生化学反应。利用电子理论能够轻而易举的解释有机反应中的离子型反应,而我们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当中,大部分反应是离子型反应,如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等。当然电子理论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很难理解电子密度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逐步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物理基础,如电子-电子云-电子密度等概念,使学生能够从微观的角度、物理的角度去理解有机分子、有机原子,同时强化电负性、诱导效应、立体效应、共轭效应等概念,让学生从高中学习化学的思维中转变过来,使用一种全新的有机化学微观思维方式来理解反应为什么发生、为什么在这个位点最容易发生、反应活性变化等现象。从而从本质上理解反应,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举一反山,真正达到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
2在课堂中引入化学史教学
在有机化学中有大量的人名反应,每个重要反应的发现过程都是一个传奇,里面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科学家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比如第一堂绪论课中讲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介绍维勒伟大的工作-尿素的人工合成,以及维勒和伯者里之间的故事,他们的书信往来-关于尿素人工合成的探讨,展现了维勒治学严谨、坚持科学真理的品质。在讲解卤代烃这一章时,一定会介绍格式试剂,介绍法国化学家格利雅的生平,向学生介绍他突然发奋***强,并在几年后在科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鼓励学生,特别是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一定要振作,调整心态,大学不是人生的结束,而是人生的开始,只要在大学期间认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学习芳烃这一章节中,讲解F-K反应时,引入法国化学家傅里德里和美国化学家克拉夫次之间国际合作研究以及科研工作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崇敬和追求。在讲解硝基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可介绍诺贝尔的事迹,他那种无畏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总之,在有机化学各个章节中,传插介绍有机化学史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对真理的追求,学习化学家们各方面的优秀品质。
3在课堂中引入安全概念
很多有机化合物性质活泼,在处理它们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安全在有机化学课堂中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听说有机化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理解的不深刻。对于学完一门有机化学课程的学生来说,他必须建立一定的安全意识,知道它们的危险性并能够正确的处理,这是有机化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笔者认为有机化学教师在有机化学课程上,要不失时机地介绍化合物安全性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建立安全意识,也有助于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正确合理的处理一些突况。比如,在讲解正丁基和叔丁基的性质不同时,可介绍两种化合物,正丁基锂(n-BuLi)和叔丁基锂(t-BuLi),介绍它们的性质差别,正丁基锂很活泼,不能接触空气,需要惰性气体保存,在使用的时候也有特殊的要求;但是叔丁基锂更加活泼,它遇到空气直接燃烧,处理时要非常小心。在讲解醇时,醇能够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反应温和,但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非常剧烈,因此可以提问,如果实验室当中有过量的金属钠需要处理,我们该怎么办?可以用水处理吗?可以倒入垃圾桶吗?该怎么办呢?最后给出合理的方案,可以在空旷的水泥地上,让金属钠与过量乙醇发生反应,反应温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容易燃烧,易燃易爆,因此要避免火源,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的灌输这样的理念。
4板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使用计算机(ppt)进行教学的时候,信息量大,对教师来说比较方便,但是也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反应方程式放的太快,并不适合有机反应方程的学习,以及有机化学机理的讲解,反应过程的讲解。在我们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反应过程、反应机理的讲解还是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较为合适,板书教学灵活,细致,可以把教师需要讲解给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步骤都表现出来,板书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的思路过程,速度相对缓慢,学生通过看教师板书,记笔记等方式跟上老师的思路和教师步骤,相对而言更容易掌握复杂的化学过程和反应机理,教学效果较好。
5结束语
在有机化学课程上,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学生通过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掌握众多的有机反应,从本质上理解反应,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举一反三,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同时化学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化学家们的身上学到更多宝贵的品质,引导他们去阅读更多化学家的传记,拓展学习内容,提高综合素质。安全意识教育在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在有机化学课程中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黄冠,郭勇安,周红,等.有机化学教学与实践改革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4-17.
[2]袁霖,张敏,袁先友,等.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11,39(6):163-166.
[3]方方,吴培云,朱业宝,等.药用有机化学本科教学实践与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10,38(4):230-232.
[4]郝文博,景德生,车文实.制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2,7(6):21-33.
[5]王峰.食品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案例运用[J].广东化工,2013,40(21):168-169.
[6]曹顺生,胡杰.电子理论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灵活应用[J].江西化工,2008,3:141-142.
有机化学篇4
关键词:有机化学 学习方法 能力培养
1 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我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以无机化学为基础,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同时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有机化学课程来说,由于其知识点比较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领会每个章节在整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有机化学的概念、重要物质,以及操作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明确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相关内容时,要与学生已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知识等相互联系,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或引用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2.1 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
由于每种有机物的结构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怎样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进行归类研究,这时就要上升到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看到一种新的有机物时而感到无从下手。
2.2 培养观察能力
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化学实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营造活泼的教学情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
实验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发展学生喜欢有机化学、赞赏有机化学的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开展有趣的小实验。化学实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
2.3 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回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过这些课堂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
2.4 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
对于同一种有机物,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得到不同的产物,比如乙醇在两种温度下分别得到乙醚和乙烯。卤代烃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水解得到醇,而在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加热则得到烯。在教学中要始终给学生贯穿这种意识,使学生对有机反应有一种立体感。
2.5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有创新意识,就要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有机化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有机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来新,杨琼.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化工时刊,2012(02).
[2]罗婧.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09).
[3]李景宁,汪朝阳,王永红.《有机化学》课“思路教学”策略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5).
[4]袁立丽.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有机化学篇5
有机化学教学课件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有机化学篇6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医用有机化学》仅仅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问题意识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老师主宰着课堂提问的局面,课堂上学生几乎不提出任何问题,课下与学生也很少交流,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学习方法的指导,重“学会”,轻“会学”。备课中,老师比较重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轻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化学知识基础。再加上分段上课,知识点的衔接不当,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不强,老师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学习《医用有机化学》的兴趣不高,学生普遍认为《医用有机化学》的内容太枯燥,与实际联系不大,以后没有多大用处。近日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医用有机化学》的兴趣。对09级临床专业某一合堂班(总人数为223人),发放问卷223份,收回问卷222份。在大一所学的课程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只选一门)。学生非常重视与医学关系密切的课程,如《人体解剖学》或人文学科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对数、理、化、生等课程兴趣不大;对《医用有机化学》课程感兴趣的同学仅占7.66%。因此,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教学及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是摆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学改革探索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作为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把单纯培养知识技术型人才观念转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观念,把“维持性学习”的陈旧教学观转变为“创造力为本”的创新教育观[3]。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思想观念、创新思维能力、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技巧、语言艺术、教学方法、教学热情、探索精神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总结。以教师特有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对知识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去激励学生,以对学生的真情关爱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关心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和学生的人生导师。因此,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进行医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2学要求根据***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职责的精神,高等学校医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自然科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在2009年工作会议上决定对医药专业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组织、实施立项研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制订获得立项,我教研室参加了该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统一制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目的与任务、参考学时、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实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处理建议、考试考核办法等。受***高等学校医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托,医学化学学会于2011年3月11至1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教学研讨会,深入研讨并通过了“医学专业化学及化学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3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是激励学生学习与创新的不竭之源。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就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一个成功的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迫切地去追求知识[4]。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医学与有机化学的联系,穿插有机化学发展简史,介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取得的成就及有机化学在生活或社会中的典型案例,开设综合设计实验,利用网络进行答疑或讨论,培养学生化学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4培养愉悦情绪情绪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对学生身心有着潜移默化、深刻有力的影响。积极、愉悦的情绪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信心并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消极的、抑郁的情绪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丧失信心和希望或陷入不适度的焦虑状态有损健康[5]。为此,我们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课前课后多与同学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知识水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拘谨、畏难情绪及部分差生的自卑心理;利用教学艺术及技巧,营造宽松、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相互交流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营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寓教于乐。
5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紧密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精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集体备课时,经过反复研讨,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结构。纵线以各有机化合物为序,横线以各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为序,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多维的知识体系。如有机理论的主线:路易斯共价键理论、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振论。有机反应的主线:游离基反应、离子型反应。游离基反应又分为:游离基取代、游离基加成。离子型反应又分为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取代和亲核加成。突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论与实验的联系、与后续课程学习的衔接、在医学中的应用、有机化学发展最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等。确定每一章节重点内容,补充教材上没有的重要内容,或专业、学科进展的前沿内容,删除教材上的重复内容或后续课程将要重点讲授的内容,制订教研室集体教案。
6灵活运用教法目前,国内医学院校较有影响的教学法有多种,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优越得多,并各有优点及局限性。课堂教学中不论教学内容为何,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启发式教学,也会使课堂教学显得单调、气氛不够活跃,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集各教学法之优点,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如问题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现代课堂讨论法)、“精讲—多练—及时反馈”三段式教学法、创新思维教学法等。通过巧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巧用辅助手段应用多媒体CAI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首选途径[6]。我们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医用有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在课堂教授中插入了大量动画素材。如环己烷椅式构象与船式构象的转化,SN1反应、SN2反应、E1反应、E2反应的机理等。再如在多媒体教室教师用机上,我们装上ChemOffice软件,在课堂讲授中随时利用Chem3D,制作分子模型,在各个角度来展示各类化合物的三维立体结构。突破微观限制和时间、空间限制,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可以将课堂上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形象地用计算机模拟处理,把抽象、难懂的内容变成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直观形象,增强了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分析和记忆,课堂气氛变的生动活泼,既解决了化学原理抽象、分子结构复杂、有机反应繁琐的困难,又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力差的不足,即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同学的主体作用,教学双边关系处理得当,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8科研融入教学科研离不开教学,教学需要科研促进。将教师的科研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如讲到取代羧酸时,将聚***酸的合成及其医学中的应用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9创新实验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全面考虑医学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摈弃陈旧的、低层次重复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了现代化学以及与分子医学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体现了当今医学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为兼顾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统筹安排,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均为综合性实验,实验学时由原来3个学时(单个实验)改为4个学时(综合实验),实现了实验内容的创新,节约了实验学时,提高实验教学效益。每次实验结束后,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给出实验成绩,并将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期终考试成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成效
有机化学篇7
关键词:化学 教学 分层 调节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知识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首先,我研究学生,深感不同层次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学生分成3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阵地。我研究各层教学特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班级采取以下分层教学对策:
1、教材一致 进度统一
我所带的两个班。从下学期开始到现在两个班都从第一章学到了第五章,教学进度统一,而且还进行了全面复习。
2、深度、广度弹性调节
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程度差的学生接受不了,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程度好的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化学科尖子生更要深挖洞、广积粮。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
比如:在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烃的同分异构体教学时,我要求程度差的学生掌握含5个碳原子或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掌握碳链异构,了解位置异构和不同类烃的异构。要求程度好及拔尖的学生掌握含7个碳原子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掌握碳链、位置、不同类三种异构现象。在学习有机物命名时,要求程度差的学生掌握烷烃的基本命名原则,了解烯烃、炔烃、芳香烃的命名。要求程度好及拔尖的学生掌握上述各类烃的命名原则及我自己的延伸扩展知识。
比如:在第二章烃和卤代烃教学时,要求程度差的学生掌握教材中涉及烃类及卤代烃化学性质的简单方程式、有关实验简述实验现象、简单计算。但对程度好及拔尖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上述内容而且要知道烃类及卤代烃性质的推广和较复杂的计算。
就这样对程度差的学生采取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对程度好及拔尖的学生采取以纲为纲,适当拔高,弹性调节。让每层学生都觉得学有所获,学得有味。
3、学习方法指导有轻重
根据学生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程度较好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第二类是程度一般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第三类是少数程度较差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差、学习方法差、学习信心没有。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对各层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轻重有别。
我在指导第一类学生时,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同时配以难度较大的练习,让学生学有余味。我在指导第二类学生时,让他们先做资料中《能力提升》部分练习,然后我再评鉴,让这部分学生能跳起来摘桃子。我在指导第三类学生时,轻知识的拓展,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阅读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学会旁注以备复习和重点学习之用,记下阅读中发现的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维,认真听课。然后,精选习题,以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觉地阅读,逐渐养成先阅读、后解题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总之,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做课堂学案,可改变他们只做题而不看书的不良习惯,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4、课堂教学有异同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再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多做实验,特别我利用自己的电脑优势,做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加强了直观教学,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各层课堂教学又有所不同,表现在如下几点。
(1)节奏快慢不同。根据学生情况及目前的高考制度,程度较好班级要拔高难度,所以他们的课堂教学是快节奏、大容量。程度较差班级稍慢,课堂上给学生一定阅读、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程度较好班级在某些重点和难点的课外活动辅导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时间,有时宁愿多用时间让学生思考、动手,防止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忙着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和我都会很累,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其实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反而适得其反。
(2)容量大小不同。程度较好班级因课堂节奏快,所以课堂的知识容量大,程度较差班级容量相应小些。
(3)课件使用不同。第一是表现在课件播放速度不同;第二表现在课件播放先后顺序不同,比如学习某种物质的性质时,程度较好班级可先放出它的性质再做实验,而在程度较差班级上课时,我是先做实验,让学生看书、观察、思考,尽量让学生得出某些结论,再播放课件,纠正学生结论中的错误;第三表现在课件内容取舍不同,也就是课件中有些难度大的内容,根据学生上课情况进行取舍
5、课后教学有主次
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我在课后着重优生辅导;同时我也注意较差的学生,平时要求较差的同学好好学习,力争化学考出好成绩。
课后的作业批改,我都采用加注提示,评语或面批等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作业其实就是最好的、即时的检测,可以尽早发现各层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测试时我一直采用两套题。各层目前水平相差较大,同样一套考试题根本照顾不了全体学生。程度较好学生感觉每次考试都太简单,而差生又觉得太难,这样不利于教学。上课分层、单元测试也分层,使每一层的学生在单元测试中都有收获、有成就感。
以上是我在有机化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几点做法,目前收效很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分层教学做的更细,以期每一位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光,易静梅,李德鹏.《有机化学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08-1.
[2]汪东才.《化学分层教学初探》.新课程研究,2011-4.
有机化学篇8
现代有机合成工业不断的发展,其化工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催化剂种类也不断增多。其中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是有机化学反应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催化剂,其工艺的成熟引起了有机化学的一场重要的变革。由于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好,逐渐取代了其他的催化剂,成为有机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种类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也不断被研发出来,不断地革新有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使用,成为了现代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一、非金属有机催化剂
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指的是具有催化剂的基本性能,但元素中不含有金属离子的有机化合物。其催化的原理是通过分子中含有的氮、磷等元素与被反应物的化学键结合从而形成活化的中间体,随后利用自身的结构来控制形成不同产物。目前非金属有机催化剂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有机胺类、一类是有机磷类、一类是手性醇类质子催化剂。相比较于金属有机催化剂,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有更好的催化性,在尤其是当应用与不对称合成的时候,经其催化的反应大都有很好的收率和对映选择性。另一方面,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具有成本比较低廉、更容易制造、更容易保存等优势,使得其不断替代金属有机催化剂,成为有机催化剂的主流。目前,我国对于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利用还是刚刚起步阶段,对于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理论研究比较多,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不多,许多化学反应还仍然未找到合适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只能够使用金属有机催化剂,因此,对于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实验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目前已经有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利用原理做一个简单的汇总,对于一些新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利用做一个简单的展望。
二、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1、重新排列分子结构反应
重新排列分子结构指的是对于分子中的碳骨架进行重新排列,从而发生结构的异化,其模式是一个取代基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中,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过程中,使用的是类似的原理,使用有机叔磷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使得叔磷和三建发生加成反应,三苯基膦脱除后又与三苯基膦进行加成,从而生成共轭二烯酮。一个催化反应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反应的效率比较高,而且比较简单,在大生产中能够直接用于生成中间体。
2、环加成反应
环加成反应指的是两个共轭体系的分子结合成一个环状分子的反应,是使得两个小分子结合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环状分子的过程。像是利用丁二烯酸酯和贫电子烯烃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环加成反应,形成了环戊烯,或者是通过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使得丁二烯酸甲酯和芳环发生环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环加成产物,两种反应都是通过原有物质中的烯的结构,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偶极子,再通过加成的方式形成了大型环状分子;另外一种环加成的方式是利用反应的过程中生成的中间体,利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使得醛逐渐加成形成环加成的产物,像是乙烯酮和三氯乙醛的加成反应;此外,环加成的原理还包括不对称的环加成反应,Diels-Alder反应等等不同的方式。
3、缩合反应
缩合反应是指一个以上的有机分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大分子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失去比较小的分子像是水分子或者是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分子。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缩合反应包括羟醛缩合反应即烯胺上的氮原子与羧基上的氧原子以及醛羰基上的氧原子共享同一个氢原子从而发生缩合反应,也包括米希尔加成、罗宾森环化反应等等。
4、共轭加成
共轭加成是指共轭体系的两侧或者是中间的原子发生加成从而形成共轭加成反应体。共轭加成包括硫醇的共轭加成、多氮化合物的共轭加成。其原理都是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作用下,共轭体系中的两个原子发生了加成反应形成新的物质,其反应的对映选择性比较高,因此反应的效果比较好。5、氢氰化反应氢氰化反应通过醛和氰化氢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手性氰醇,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反应中间体。原本手性氰醇的生成比较复杂需要使用氰酶进行催化,但由于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使用,同样能实现反应过程中的高转化率和高对映性,因此极大的提高了手性氰醇的生产效率。另外一种是亚胺的氢氰化,其原理与手性氰醇生成的原理是类似的。
6、烷基化反应
烷基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碳氮氧中的氢原子被烷基替代,从而形成新的烷基化产物。其包括了不饱和双键烯丙基化等不同种类的烷基化反应。
三、结语
有机化学篇9
关键词:绿色化学;有机化学;应用实践
随着绿色理念的盛行,绿色教育事业也相继出现。有机化学在实验过程中通常会应用很多的有害试剂,为了避免化学实验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对环境的重视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绿色化学理念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绿色化学理念价值
1.1绿色化学理念
绿色化学是以生态环保为基础发展方向的一项学科,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化学实验过程中的污染率,利用新型的清洁能源完成化学实验或是化学实验中资源的替换,降低污染排放量,达到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实验,实验化学实验的“0排放”。合理运用绿色化学理念可以有效改善有机化学实验副反应的生成以及污染物质的排放。
1.2核心价值
绿色理念与化学的结合形成了绿色化学,主要是为了体现无污染、环境友好型、清洁的特点。其核心的价值是原子经济性以及减量、循环、回收、再生、拒用的“5R”原则,并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的“0排放”;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科学发展观,为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导学生和社会环境友好相处。
2绿色化学理念的应用
2.1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
2.1.1硬件设施建设在原有化学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建立,通过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优化“三废”的管理过程,实现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实验建立中的应用。“三废”处理包括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以增加通风柜的台数,对废液加强回收处理后排放,有毒气体以及污染气体处理后排放,通过蒸馏以及有机溶剂的添加,降低“三废”的污染度和污染性。
2.1.2软件建设方面对绿色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加强建设,提升学生和老师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灌输绿色化学理念,对“三废”的处理办法以及规定打印出来黏贴到实验室的墙上,供学生和老师阅读和遵守,建立一个绿色理念的有机化学实验室文化,将“5R”原则灌输给老师以及学生,在充分理解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有机化学的实验,传播绿色化学意识。
2.2实验内容绿色化
2.2.1实验内容优化在有机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和归纳,分步骤优化实验过程,选择污染小、毒性小、清洁型的实验试剂以及实验过程中,对不必要的实验选择用清洁型的实验替代或是删除。例如,以Al2O3/SO42-固体超强酸代替浓硫酸作为制备乙酸乙酯、制备乙酰水杨酸等的催化剂,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实验过程中的副反应,降低“三废”的产生以及排放量。通过对有机溶剂的选择和废渣的处理,再次蒸馏以及分类处理,在实验的过程中实现了绿色化。
2.2.2开展微量、半微量实验微量、半微量实验作为成功教学经验已在多个高校推广应用,并已有多套相关教材出版发行,其最突出的优点是使用最少的药品、试剂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试剂用量大大减少,产生的“三废”量也就非常少,既节省了实验经费,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实践证明,微量、半微量实验与常量化实验在准确性与严密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别,而且,学生在做实验时更细心,更认真。因此,在校财***支持下,购置了部分微型实验仪器,积极开展微量、半微量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3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模拟仿真技术的出现可以替代实际动手操作,以及降低了有毒溶剂和挥发性溶剂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通过文字、声音、***像、动画在不同的界面上流动,从而对实验的原理、装置、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展示。学生还可以自由搭建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实验现象逼真,实验数据准确。不仅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真正实现了化学实验的零排放、零污染。通过对这些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型的理念。
2.3绿色化学实验技术应用
2.3.1微波加热技术微波加热技术是利用微波介质效应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的新技术。它具有加热速度快、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等优点,微波加热属于分子意义上的搅拌,反应物转化率高,产品质量好,副反应少,原子经济好,可直接减少环境污染。微波加热技术在有机合成也有一个特定的应用程序,如微波辐射合成阿司匹林,可以不需要有机溶剂,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微波辐射。合成苯甲酸也是一个典型的微波化学实验,反应时间只有15min,不仅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而且副产品可回收利用,不污染环境。除了上述微波合成实验外,还对乙酸乙酯和正丁基醚的微波合成进行了探索,得到了一些结果。
2.3.2超声波合成技术超声波合成技术是在超声波条件下完成有机反应。超声的化学作用与物质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通过液体的声空化作用。所谓声空化,是指微泡核在液体中形成、振荡、生长、收缩、坍缩所引起的物理化学变化。超声波合成技术具有反应速率快、高产量、时间短、条件温和等的特点。超声波合成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实验技术,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显著提高原子经济,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有机化学篇10
关键词: 非化学专业 有机化学 教学有效性 教学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有机化学是我校非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内容繁多、枯燥、难点多、立体感强等特点,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多、记忆难、理解难,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不好,则将直接影响后面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因此,如何提高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浅谈提高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笔者认为目前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教材内容繁多,课时少。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繁多,但是其课时数压缩在一个学期。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地完成其教学任务,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机化学是我校非化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特点是内容繁多、枯燥、难点多、立体感强。课程涉及的物质种类多,相关反应多且难记,反应条件复杂。特别是涉及反应机理及立体化学问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内容抽象,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
(二)学生自学能力差。
大多数学生上课不愿随着老师的讲授思考,只是一味坐着听。这样根本不能了解有机反应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只有了解了反应物的结构与性质,才能知道反应的机理。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地学习有机化学。如果只靠单纯记忆,则很难学好有机化学。有时候老师讲述一个知识点重复十遍,但是下一次课再问学生还是很茫然。这充分说明现在的学生上课不思考,下课不复习。
(三)考核方法简单、死板。
平时考核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手段,而且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平时成绩大多是根据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定的,这就造成学生只需交了作业本就行,所以很多学生在完成习题的时候根本不是参考课本完成的,而是抄袭参考书上的答案,完成任务就行,根本没有理解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这样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课上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
二、采取的策略
针对以上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和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考虑,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由问题提出知识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例如在讲同性异构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为什么牛奶发酵产生的***酸,肌肉运动产生的***酸,以及糖发酵产生的***酸这三种不同来源的***酸,分子式相同,构造式相同,但是其使偏振面旋转的方向不相同,是什么原因导致性质如此不同呢?从而展开这一章的讲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组织书本知识,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掌握内容繁多复杂的有机化学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地组织书本知识,使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新一章的知识的时候,必须重点讲述物质的结构,只有掌握了物质的结构,才能了解物质的性质。另外,在讲课过程中,如果遇到已经讲述过相同的知识点时,就应该将已学的相似的知识点再一次向学生提出,让学生一并记忆,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学习的诀窍,同时可以巩固学生记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讲授完一个知识点时,应当及时出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优化及改进平时考核方法。
为了更好地通过平时考核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有效性,我们将平时考核分为出勤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和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三部分。首先学生每节课都出勤是基础,只有保证学生每节课都能到,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其次,我在每次上课前都会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回顾上一次课的学习内容。利用这个时间可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学生打分。同时,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我都会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习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这时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给学生打分。最后,就是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通过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地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
总之,提高“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