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10篇

社会道德篇1

[关键词]道德社会化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

[中***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17-02

一、道德社会化及其理论取向

(一)道德社会化的涵义

自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策以后,道德教育逐步被提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议程之上。各级***府及其广大民众越发地认识到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性,促进道德社会化势在必行。但是,整个学术界对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解确实不尽相同。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龚长宇教授的定义,他将道德社会化定义为社会成员通过在社会中的相互交往,共同来学习已存在的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这一道德情操的培养过程称为道德社会化。

(二)社会学取向的道德社会化理论

社会学取向的道德社会化理论主要有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和乔治・迷得的“社会角色”理论。

1.“镜中我”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

1864~1929)创立了“镜中我”理论。库利的基本思想是:“生命为一个单独的整体;要了解它,就必须从整体观察。生命的意义就必须在过程中发现。”他认为,自我或道德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的互动而产生。这种互动是依赖于比较确定的想象形式,即“想象他的自我――他专有的所有意识――是如何出现在他人意识中的,这种自我感觉决定于对想象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库利形象地把这种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映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都是他的一面镜子,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成为个体发展和道德社会化的重要理论。

2.社会角色理论。“角色”原是喜剧领域中的名词,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引入社会学,成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其中以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G.H.Mead,1863~1931)的研究最为著名。米德是符号互动论传统的核心,也是对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思想贡献最大的一位思想家。米德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个人、自我、社会均产生于持续的对话与交往,人类交往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实现的。米德认为,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也就是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且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社会化过程的实质也就是一个从智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的演进过程。

(三)心理学取向的道德社会化理论

心理学取向的道德社会化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库班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1.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是S.弗洛伊德,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E.H.埃里克森。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弗洛伊德指出,精神分析所说的精神过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他断言存在无意识的思维和无意识的意志。精神分析强调的本能冲动在精神和心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履行不同的任务,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格。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H.S.沙利文、K.霍尼、D.弗洛姆和D.H.埃里克森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弗洛伊德理论既有继承,也作了修正和发展,他们都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成为新精神分析学派,其中,埃里克森的研究更为卓著。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L.科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中被广为接受的道德社会化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应该在尊重学生道德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帮助学生发展道德品质。皮亚杰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而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是继承皮亚杰传统的杰出范例,在皮亚杰理论基础上,他把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细分为两个阶段,整个过程总共包括六个阶段。而科尔伯格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就是完成了关于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这一庞大理论体系的建构”。

3.社会学习理论。以艾尔伯特・班杜拉为代表的学者们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改变,且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概念是“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通过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得又快又多。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班杜拉更多地强调依靠外在环境的方面――特殊的模式――影响儿童形成这类概念,他的研究特别提示人们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要注意模式、模仿的重要性。

综观以上理论,道德社会化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一个潜在问题,它往往隐含在对社会化问题的阐释和探讨中。可以看出,这几种理论对道德社会化过程、运行机制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的确是难以企及的,研究者当前更多地只是去认真学习、领会和借鉴这些卓越的理论创造。当我们越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界限,从道德社会学的视角去考虑道德社会化的问题时,依然可以感觉到这些卓越的理论贡献的局限性。因此,在汲取前述道德社会化理论自愿的同时,我们应从道德社会化的构成要素以及道德社会化实现的途径和手段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对于道德社会化问题的想象和思考。

二、道德社会化的构成要素

与迪尔凯姆对道德的三个构成要素的分析相对应,道德社会化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素是认同道德规范;第二要素是明晰道德关系;最后要素是形成道德人格。

(一)道德社会化的第一要素:认同道德规范

规范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无论是重大社会关系的行为,亦或是日常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行为,无不遵循着某种原则。而道德规范是指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主要要求,具体体现一定道德核心和道德原则,并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高一级的社会规范,当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给予是非、善恶、公正与偏私的评价时,便形成了道德标准,道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连续性。强调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社会要求的客观性,可以避免在道德实践中把道德规范视为任性的、由人们随意取舍的东西,从而否认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的价值,否认社会对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的正当性及指导意义。强调道德规范作为“人为法则”的主要形式,可以防止把道德主体封闭在道德规范体系中,防止否认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的能动性。

(二)道德社会化的第二要素:明晰道德关系

所谓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在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支配下形成的道德意识,并且具有特殊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以某种独特的活动方式来维持的社会关系体系。根据主、客体的不同,能够把“道德关系”简化归并为两类道德关系,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既然道德社会化就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过程,因此,融入既定的社会关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确定自己的角色、地位,明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妥善处理好各种道德关系,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了。

个体之间的道德关系一般是通过特定的社会角色及其规范表现的。社会角色即与人们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以及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对具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正是因为这些角色及其角色规范之间的互相关联,才构成了特定的社会人伦关系。所以,只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对应的一套权利、责任及其义务的规定,角色扮演才能“不失其伦”、自觉完美。因此,“社会领域的起点,即是道德领域的起点”。可见,不仅要明晰个人与不同群体的道德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道德社会化的最后要素:形成道德人格

人格一词的涵义具有非常广泛而又高度抽象的特性,各学科对于人格的定义又各有特色,每种定义仅概括出其一部分的特性,难以反映人格概念的全貌。人格既具有个人独特性,又具有社会性,这表明人格不仅是个体特性的表征,同时也是社会特性的表征。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它既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而道德人格不是一种特殊的人格,也不是人格发展与构成的某个特殊层级或因素,它是指当人在加入了伦理关系和参与了道德活动以后所获得的道德性质和表现的道德形象。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毫无例外地会表现出一定的道德人格。我们从道德人格的涵义可以看出,道德人格与人格是密切联系的。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客观的源泉,即现实的道德关系,离开了现实的社会伦理关系,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能出现的。

三、道德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道德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道德教育;二是道德修养。

所谓道德教育也就是指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生活的具有道德知识和经验的人们,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要求,对其他人有意或无意施加系统的教育或影响的一种活动。道德教育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确认任何道德观念都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先天有之的;二是确认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可以接受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观念,他的道德品质是可以塑造的,并且能够用学习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须经历帮助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习惯等环节或步骤。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丰富多彩的人,因而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道德教育不是一句空话,它应立足于现实的基本国情,积极地吸取中西伦理思想史上的精华,对道德教育的方法进行多种有益的探索。而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在道德意识和品质方面的自我磨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培养的功夫,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情操的水平。道德修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进行的反省活动;二是在反省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的实质是现实存在的两种或多种不同道的势力的冲突和斗争在人们内心的反映;社会上先进的同落后道德斗争的最后胜负问题,取决于人们思想深处的理性与欲望、公益与私利的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们道德情感和意志的锻炼。道德修养本质上所要解决的是社会道德问题,其实质仍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我们在强调道德修养的主观性、个体性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它是以客观社会性为前提的。要具有很好的道德修养,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修养方法,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现代***的传统修养方法,还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道德成果。所以,只有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相结合,道德社会化才能够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美)查尔斯・霍顿・库利,包凡一.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社会道德篇2

 

关键词:社会道德 个体道德

    田秀云教授的著作《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孰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在这方面进行了深人探索。该著作由“导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道德的特性、价值、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社会道德”部分系统阐述了社会道德的原则规范体系,既包括社会的***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重大社会领域的道德,也包括社会公共生活、职业活动和婚姻家庭等特殊领域的道德。“个体道德”相对于社会道德而言,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和个体化,它既包括个体道德品质和内心道德准则,也包括一定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评价以及个体道德境界的升华和道德理想人格的实现。全书立意宏大、结构严谨,论述深人浅出,语言风格朴素平实,对复杂的道德现象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使读者在无形中偶有所得。

社会道德篇3

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道德高职大学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加人到“网民”行列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

一、网络社会及其道德特点

(一)对网络社会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迅速渗透,“网络社会”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种理解认为:“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各种网络共同构成的“互联网”以及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网络化”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互动;另一种理解是以“网络空间”来界定“网络社会”;有人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一种“***”整合体,也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模拟传统社会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平台,或者说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传播环境,一个虚拟社会”。无论怎样理解,“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

(二)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

第一,网络社会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

道德标准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评价,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道德活动范围受物理空间限制。道德交往一般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评价标准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趋于稳定、统一,并带有民族性特征。而网络社会,网络化的道德交往是虚拟空间的反映,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而对同一性质的行为,其道德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网络社会道德行为的难控性

首先,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离散结构,没有中心和界限,不受任何组织机构控制。其次,与现实社会交往主客体不同,网络化交往的主客体处于“无标识状态”和虚拟状态下,可以隐藏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二形象等,因而信用度、可靠性无从谈起,更无组织机构加强控制,交往形式以字符为介,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可相逢不相识,人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或不约束自己。现实中人们不能或不敢做的事在网上可能会做,故非常自由和难于控制。

第三,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弱化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者来维系。而网络社会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网上人的言行仅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遵从道德规范与否也不易觉察和监督,道德规范约束力大为减弱。

第四,网络社会道德的新要求

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杂志上发表《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的论文,指出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新的可能性的周围,存在着传统伦理学不能直接回答的一系列道德新课题。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近数年间发生的并具有新的特点。人类社会道德规范在历史运动中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并在适用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发展同样也需要教养,网络行为也需要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而需要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构建适用于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

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使网民常常处于道德的冲突与选择中,而表现出网络道德行为的一系列问题。高职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跃,是接受新事物的敏感人群,已融人网络社会生活,网络道德修养成为其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在高职院校210名大学生进行了间卷调查,间卷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高职大学生,旨在了解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网络道德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从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一)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54.76%高职大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目前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1.9%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道德规范。

在网络生活实践中,92.8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需要法制规范;49.05%高职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表示气愤;40.48%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没有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6.6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是规范的,30.95%认为自己的行为比较规范;55.24%高职大学生对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表示非常反感;在网络游戏泛滥的今天,仍有51.9%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无聊,浪费时间。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高职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理性地看待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其网络道德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模糊

5.71%的高职大学生认为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18.5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10.48%高职大学生分不清哪些网络行为是不道德的;56.67%的高职大学生对电脑“黑客”很佩服,认为他们技术高超;34.76%高职大学生会好奇地进人一些不良网站;35.24%高职大学生对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数据说明部分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网络道德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第二,部分高职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不了解

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网络生活应遵守的公共准则,也是人们正当网络行为的指南,而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达83.33%高职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法规;62.38%高职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那么高职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就会无所适从,就会出现不当的网络行为甚至是违反法律、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三,部分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55.24%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5.24%的高职大学生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的理由是不痛快时发泄一下,43.33%的同学是别人用时我也用;其次,浏览不良网站,8.1%的高职大学生主动浏览黄色网站,30.48%的同学偶尔浏览过;当无意中看到***的宣传文章或讨论时,34.76%的高职大学生表示会因好奇,进去看看;第三,因上网而影响正常学习,11.9%的高职大学生因控制不住自己经常包宿上网,41.9%的同学会因心情不好偶尔通宵上网,25.24%的高职大学生因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逃课上网,32.86%的同学会因心情不好也逃课上网。

在网络社会中,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是其思想道德状况的真实体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丰富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引导高职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的实质

网络道德是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评价,调整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电子空间,进而调整人与电子空间和物理空间等多种关系的一切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社会是网络主体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建立起来的,但网络并不是伦理道德的主体,而只是一种载体,网络道德的主体仍然是人,网络道德实质上就是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规范。离开了人,离开了普通意义的伦理道德,网络道德也就无从谈起。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开设有关网络文化知识的讲座,使高职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认识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明确网络道德的实质,了解在现实社会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在网络这个虚拟、开放的社会、这个缺乏监管、制约的社会也同样需要遵守;另一方面,丰富高职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内容,增添网络道德特殊要求的讲解,如我国针对网络道德问题制定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十戒》等,还可根据高职大学生中的主要网络道德间题,编写同学们自己的网络道德小册子,目的就是使高职大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从而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在网络活动中自觉践行道德原则。

(二)发起“文明上网”的倡议,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

网络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不明确是高职大学生无法正确判断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的最直接原因。目前在网络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通过道德与法的结合,把网络道德的内容以法律和道德条例的形式,对网络人提出遵守网络规范的要求。如美国***府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隐私权保护法》。美国计算机协会通过并采用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颁布网络伦理宣言,明确谴责“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90年代,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并于2001年11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些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从对网络技术人员到普通“网民”,再到青少年网络人,都提出了相应的规约,但由于宣传不够,这些规约远没有被网民所了解。

因此,一方面,国家***府应加大对网络法律规范、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文明上网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利用高校阵地加大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如借鉴国内外网络伦理研究成果,根据本校的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增开“网络道德”课程,开展专项的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的学习活动,提出“文明上网”、“争做网络道德学生”的倡议等,推进网络道德规范在高职院校的普及,促进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树立网络道德观。

(三)强化网络道德意识,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网络道德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是网络道德认识、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的统一体。网络道德认识是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的理解与评价;网络道德情感是网络主体在一定网络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和他人的网络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如憎恨感、愉悦感、责任感等;网络道德意志则是不受网络诱惑因素的影响,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网络行为,包括自主、自律、自觉等。

网络道德意识不强是目前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一个主要问题,网络道德意识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综合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通过一切途径,如课堂教学、舆论宣传引导、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校园网络管理等等,创设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网络道德意识引导的大环境,提升一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提高他们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的判断与评价能力;丰富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深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增强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志,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努力做到网络生活中“慎独”。从而,强化高职大学生上网的尊重意识、诚实意识、***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提升其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境界。

社会道德篇4

[关键词] 唐君毅;仁心仁性;群己关系;直接贯通统一;间接统一;理性

[中***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4-0070-05

群己关系是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问题,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回答。现代新儒家唐君毅先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他从道德理性主义出发,认为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性质相同,不同者只在于范围大小,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是相互贯通的关系。

一、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贯通的涵义

唐先生认为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是贯通的,两者都是以道义为基础。在道德问题上,他贯彻的是理性主义的道德路线。他认为道德的基础,无论是家庭道德还是社会道德,都是道义,而不是血缘,因而,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他说:“吾人之家庭哲学,根本否认将家庭基础建立于本能欲望、生理的血缘关系之说,而以道义关系为家庭成立之基础,吾人之仁心仁性,乃吾人欲对家庭尽责之动机所自生,正是从程子之义说下来。唯有此说,方见得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源出自一根一本,由家庭道德至社会道德非由有血统关系到无血统关系之突变。故吾人既不当自陷于家庭道德,亦不当因提倡社会道德而主张打破家庭道德。而当认识其中本无冲突,由家庭道德至社会道德,乃同性质之道德生活范围之扩大与顺展,同一道德自我或仁心仁性实现其自身之一贯的表现。”[1]

从中可以看出唐先生的观点包括以下几点涵义:第一,家庭道德之根基并不在于血缘关系,与社会道德一样,也是在于道义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唐氏的观点与黑格尔明显不同,黑格尔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道德规范是神的规律,家庭是“一个天然的伦理的共体或社会”[2],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规律。这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伦”与“人伦”的区别,天伦主要基于血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东西;人伦则是后天建立的可以改变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在家庭中家人父子是天然基本关系,他们之间的道德是不需要反思的,是直接同一的关系。而在唐氏看来,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关系并不在于血缘,而在于仁心仁性,即使一个人没有家庭成员,其仁心仁性也要在其他人身上体现。换言之,就是个人对家庭成员的道德与对家庭以外的人的道德并无本质区别。传统文化注重血缘,由血缘而来的先天的神秘性把家庭道德予以神秘化,梁漱溟先生曾指出家庭道德主要依靠血缘亲情,而唐氏则在道德根基中完全排除了血缘关系,这不啻为传统思想上的***。

第二,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性质相同,都源出自仁心仁性,所不同者只在于范围大小,因而,两者之间并无冲突。在对待传统道德上,一直存在着一种观点,即认为传统道德往往是以家庭之私利而损害社会之公义,是狭隘的家庭主义压抑了社会,即特殊性对普遍性的***。唐先生不承认这种观点,认为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都出自仁心仁性,不应该有冲突。在这个问题上,他继承了二程的观点,二程在回答“孝弟为仁之本”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孝悌不是仁之本,“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之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3]183在二程看来,仁为体,仁不仅表现为孝悌之爱,而且必然也要扩充到更广阔的他人。唐氏继承了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既表现在家庭道德上,又不限于家庭,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性质是相同的。

唐先生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普遍的,它绝不应该限于血缘、地缘等界限,这些观点体现着道德的精髓和人类的道德理想追求。但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有所不同的,它是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之上,具有先天的合理性与合情性。如果抹杀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区别,忽视了家庭的特殊性,就如同墨子的“兼爱”说,其主张无差别的人与人之间的相爱,难以获得实现的土壤。虽然唐氏认为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没有区别,但是在具体实现两者贯通的途径上,他还是看到了特殊性的作用。根据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接触程度,他把道德分为传统伦理关系中的道德和社会团体中的道德,事实上,他看到了特殊性的存在并且对其进行了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8月

第31卷第4期孙长虹: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贯通

二、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贯通的心性基础

如前所述,唐氏认为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贯通之根基在于人的仁心仁性。仁心仁性最初的源头是孔孟的仁爱与性善论思想,宋明理学把“仁”进一步发展为天地万物一体,程颢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3]15二程不仅把仁置于本体性地位,并且使之具有了神秘性和宗教性,在其看来,仁之本体是无需怀疑的存在,人之使命乃在于反思、体知,把仁实现出来。唐氏本人认为自己的仁心仁性理论继承自二程,的确,二程的仁与天理的结合不仅开拓了宋明理学的新视野,也深刻影响了现代新儒家。

在唐先生看来,仁心仁性具有普遍性。仁心具有本体性地位和价值,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如熊十力所说:“然仁心即是生命力之发现,此不唯在吾身,亦遍在天地万物。”[4]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新儒家认为仁心仁性可普遍化、客观化,表现为对不特定他人甚至天地万物的道德责任。这与康德的道德律――普遍的行为法则是非常相像的,康德主张:“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立法的原则。”[5]强调了行为法则的普遍性。与康德相比,唐氏认为行为准则天然地是普遍的自然规律,并且,不仅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而且适用于天地万物,体现了朴素的生态意识和宇宙情怀。这就比康德的道德法则要广阔得多、深刻得多。在唐氏看来,因父母兄弟等家人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接触之人,所以仁心仁性首先表现为家庭道德,但是绝不止于家庭,仁心仁性理所当然应该体现到家庭之外的社会。

在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唐氏摒弃了那种究竟是以个人为目的还是以社会为目的的二分法,而是强调三者本质上的统一关系。他说:“我们说个人具无限价值,有至高无上的人格尊严,唯依其具道德的理性的心灵。即在他是一个人而又能超越他个人,以尊重其他个人,尊重他与其他个人合以组成之社会组织与国家者。是见一个人如要自尊而真求自立,则必然要去尊重、去建立其自己生命所属、生活所关之社会组织与国家。反之,如不去尊重后者,或后者未建立起来,则其个人必尚未能真正的自尊。其个人亦未能真建立起来。自尊自立的人,必然不容已的要去建立其所在之社会国家。他在此是求尽他自己之力去建立,亦即同时必然求与同在一社会国家之一切个人合力去建立。立己、立人、立国,在此是三位一体。”[6]185186在仁心仁性之目的上,唐氏的观点超越了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和狭隘的宗法集体主义,认为个人、他人与社会国家是统一的关系。

正因为三者三位一体,所以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目的性意义。在实现目的性的过程中,他人、社会不仅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目的性意义。

与西方的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等派别相比,唐先生的出发点既不是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也不是社会本位的社群主义,毋宁说是道德本位的。道德本位是以“仁”为基础的。按照道德本位的逻辑脉络,个人与他人、社会三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不可能发生本质的对立和冲突。当群己发生矛盾时,应该以仁爱为标准,来决定如何解决。

唐氏认为仁心仁性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但却不是生物性的自然流露,而是需要人的自觉扩充。他说:“天性,要使之扩充,然后其量乃大,大至其极,是为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仁心。”[7]127个人应该听从仁心的召唤,去做应该做的,他说:“人生之目的,唯在做你所认为该做者,这是指导你生活之最高原则。至于什么是你该做的内容,我们却并不需规定。只要是你真认为该做的,便都是该做的。”[7]30他认为人自身是道德的立法者,是道德的尺度,道德是人对自己的命令。唐氏的这种观点正如康德的意志自律,都是认为人类自身是道德规律的立法者,对道德规律的尊重,即是对人性的尊重。

虽然强调人的道德自律,唐氏主张形式的主观性背后是内容的客观性,并没有滑向唯心主义或唯我论。仁心仁性的客观性,一是体现为可普遍化,即仁心不是某个人所独有,而是为人类所共有的仁心;二是体现为本心的呈现为客观。就如徐复观所指出的:“殊不知他们本心的发露,或者说仁心的呈现;同时即是破除了自己的主观;自己的主观,已先客观化了。”[8]

唐氏的仁心仁性不仅具有本体性地位,而且体用不二,体必然表现为用。因而,其仁心仁性不仅是道德认知力,而且也是道德意志力和道德行动力。其仁心仁性比康德的道德理性具有更多的涵义和内容,不仅包括了理性,也包括了意志。在唐氏看来,仁心仁性必然会促使人们认识道德、履行道德。

唐氏的仁心仁性理论与康德的三大道德律――普遍的道德法则、人是目的、意志自律具有内在的相通之处,并且,他强调道德的至高无上性,表面上看与康德的义务论很相似。唐先生的确是走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认为仁心仁性是普遍的,而不局限于血缘亲情。但是,与义务论不同,仁心仁性的道德本身是带有情感因素的,强调的是爱人,这反而与休谟的经验情感主义类似,都主张仁爱。因此,唐先生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传统中国道德哲学中庸的特点,反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主张合情性与合理性的统一。与西方思想的相通与不同,既说明了人类道德思想的相通性,又说明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独特性;还表明现代新儒家注意学习西方的思想,运用现代西方的理论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重新诠释,并在此基础上回应时代的要求,对现实问题进行解答。

三、传统伦理关系中个人与他人之直接贯通统一

唐君毅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关系中,个人与他人是直接贯通统一的关系,即直接相遇。所谓直接贯通统一,是指人我之间有直接的伦理关系,如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等五伦关系,彼此之间认同其伦理关系,并且愿意为对方承担伦理义务。在传统五伦关系中,“人我心之直接的贯通统一”[6]163,“此中所谓整个心之直接相遇,乃谓此中人与我之接触,非必赖一特定之事务,或为达一特定之共同目标而结合。亦非赖与第三者之间接关系而结合。此中人我之结合,亦可全无互为工具、手段之意义,而唯在成就人心中之有我,我心中之有人,而互得其客观化。此中人我相待,只源于我与人之间,有一彼此互认,亦为其他人所共认之伦理关系,而应有一定的当然的相待态度”[6]165。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重之个人对个人之一对一的伦理关系组织,实涵一至高无上之价值。在几乎人人皆有的,人与我之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及道义相与的君臣关系中,人在对他人孝、悌、慈、忠、信,而替对方设想,将心比心之际,人人皆当下可超越其个人之自私心,而在对方中发现其自己之客观化、普遍化。”[6]177就是说,在直接相遇中,一是把他人当做目的而不是工具;二是不赖于第三者的直接接触,在这种直接接触中,发现人性之普遍性、客观性,体悟到仁心仁性之理性本质;三是在相互接触中超越自私心,实现道德。

唐氏认为中国式社会团体,如宗族会、同乡会、讲学会等,虽然不像五伦关系中是个人与他人“一对一”的直接相接,而是“一对多”的相接,不过仍然是直接接触,其基础在于或共同的血缘根基,或共同的地域,或共同的学习生活,或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在其中,人与他人之接触交往,仍然能以道德的行为互相影响而促进道德精神之发扬。他说:“然此中我们每一个人,本于人我之共同处为根据,而无定限的,把我之精神向确定的伦理关系以外之人通过去,或洋溢过去。此即造成每一个人的精神之光晕或光圈。此光晕如可无定限的外展。人于此互以精神的光晕相涵润,即以喻人与我之互相欣赏,互相同情,而彼此相忘。而于此等等中,共体验一彼此和融之感。”[6]178

在唐氏看来,无论是五伦的伦理关系还是中国式之社会团体中,个人与他人都是直接相遇。在直接相遇中,一是超越个人之自私心,认识到人性之普遍性;二是互相影响、互相欣赏、互相同情而陶养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这种直接相遇主要基于家庭血缘、地缘、学缘的基础,体现为“熟人道德”。虽然唐先生走的是理性主义的路线,强调仁心仁性的客观普遍性,不过,他的观点归根到底是有情感基础的。

按照唐先生的观点,现代式社会团体超越了血缘、地缘、学缘等的界限,与中国式之社会团体存在着性质上的根本区别。对传统道德能否解决个人与现代式社会团体及其成员的关系,虽然很多学者抱有怀疑的态度,认为传统道德具有导向特殊主义的倾向,而不具有普遍主义的性质。费孝通先生就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在这种差序格局中,让他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为了***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9]。事实上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过,唐氏从仁心仁性出发,认为即使是在现代式社会团体中,传统道德仍然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

四、现代式社会团体中个人与他人之间接统一

唐氏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并没有出现西方现代式之社会团体,即以共同的目标形成的职业团体、***治团体之类,但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足以应对现代式社会团体中的个人与他人、团体的关系。

现代式社会团体中人我之间是间接的关系,因为在此团体中,个人与他人之间没有特定的关系,如血缘、学缘、地缘之类,团体之结合是在特定目标之下而形成;在此团体中,个人与他人之间也未必是熟人关系,而是表面上更像原子式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唐氏认为现代式社会团体中人我之间是间接统一的,这主要根源于团体成员之间的共同目标。社会团体是他人与自我之共同要求的客观化、组织化。现代式社会团体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活动,为人我之相遇提供了客观环境和条件,也是人我之统一的客观基础。“而此共同的目标为人我之共同处,即非只为人与我之结合之后面的根据,且是人与我之继续结合之前面的领导原则。而此人我之共同处之为共同之本身,亦初可不同被自觉,而恒只是后来乃逐渐同被自觉者。”[6]169人我之共同处在未被自觉时,人我之间乃是互为手段工具的关系,但是这种共同处迟早会为人之仁心仁性所发觉,那时人我之互为目的乃实现。唐氏的观点比西方的个人主义要深刻得多,他深刻地看到了他人、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看到了团体生活、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性。

实现人我之间接的统一,需要人的理性自觉。在社会团体中,没有直接的人我之间的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之伦常关系,而是一种陌生人的组织,因而需要靠人之理性来体证和反省自我与他人、社会团体之关系。唐君毅认为,人之理性必能正确认识到社会团体之意义和价值。“然此共同处之共同,以人与人之接触,必迟早被自觉。在其被自觉时,则每一人可在他人身上自觉其目标,亦为他人之目标;亦自觉他人与己,有同类的活动,而见其所怀目标、所以事之活动事业,得普遍化、客观化于他人之目标,于他人之活动与事业之前;而同时遂可觉此与他人结合而组成之社会团体,为自己道德性心灵之精神上所要求,而发展出一‘为爱护此社会团体与其活动事业而爱护之’之意识。由此而其所做的促进此社会团体之发展之事,亦即成为其道德心灵、理性心灵本身精神要求之表现;而后来之此社会团体之逐步发展,即皆为逐步满足此道德的、理性的心灵之精神要求,而兼真正成为此心灵之精神要求之逐步客观化之所成矣。”[6]169在唐氏看来,不仅人我之间互为目的,而且社会团体对于个人而言,是实现自己道德的、理性的心灵的场所和精神要求,既具有工具性价值,又具有目的性意义。换句话说,人性的实现离不开人际关系,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性。在本质上,个人与社会团体是统一的,不过,这需要仁心仁性的体知反省予以认识和实现。

唐先生从理性主义出发,认为由家庭道德到社会道德之间根本不应该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碍。从人之仁心仁性出发,必然能够认识个人与他人、社会团体之统一关系,仁心仁性不仅体现在对待家庭成员以及传统伦理关系之中,而且也体现在对待其他所有人之中,仁心仁性绝对不应以血缘为界。因而,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并不存在着界限或鸿沟,一个人既可以很好地履行家庭道德,也应该能够很好地履行社会道德。

不论是传统社会五伦及中国式社会团体中的人我之直接相遇,还是现代式社会团体中人我之间接统一,都依赖人之仁心仁性。只不过前者情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后者则更多地需要理性的作用。这就与西方的二元对立观点不同,他们要么强调理性不要情感,要么强调情感不要理性。唐先生从人之仁心仁性出发,认为不仅可以把道德扩充至家庭及传统伦理关系,而且也可以扩充至社会团体、国家乃至天下。虽然他强调的是理性的推演,但是仁心仁性的出发点本身就体现着情感,并且他也强调情感在传统伦理关系中的作用。只不过,在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上,他往往过度注重理性,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抹杀了两者的区别,不免带有唯理论的倾向。

五、结语

唐君毅等第二代新儒家处在传统文化理论上被质疑的时代,儒家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优势地位甚至合法性地位都面临着危机。唐先生等人通过对传统道德文化的重新诠释,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把传统道德看作积极的、不应该轻易抛弃的东西。他推崇传统儒家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他又结合西方的理论及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新的诠释,不仅致力于理论的建构,而且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扬。

在群己关系上,唐先生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认为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从仁心仁性出发,认为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这体现了对道德本质的深刻领悟。但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家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其成员之间的道德关系与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关系还是有所不同的。家庭作为个人的生存脉络,其成员之间的血缘亲情使得家庭道德比起社会道德来更容易达到。换言之,唐先生忽视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差异,忽略了传统社会中存在的以个人及家庭私利害社会公义的现象和事实,即特殊主义对普遍主义的侵害,没有对这些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分析并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影响到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深度。

并且,在关于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贯通理论中,唐先生认为通过体证和自我反省就可实现仁,这就抹杀了可能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距离。人之仁心仁性只是可能性,如何把它扩充出来,是一个牵涉到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复杂问题,人的道德不仅仅需要个人的自觉反省,还受到教育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唐先生忽视了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距离,把仁心仁性之可能性视为必然性,把仁心仁性之扩充视为实然,从而忽略了社会对人的教育影响作用。在这个问题上,他片面夸大了道德自觉的作用,无疑是太过理想化了。

现代新儒家以现代视野,吸收西方道德理论及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从而使其理论具有不断发展的活力和生命力。唐君毅先生在群己关系问题上的思想既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又是其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完善。其中很多思想与当代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是相通的,我们在构建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过程中,对传统的文化精华应该加以继承和发展,现代新儒家的学术成果是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5.

[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8.

[3] 程颢,程颐.二程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 熊十力.体用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53.

[5]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

[6]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74.

[9]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9.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Family Morality and Social Morality: Research on

TANG Junyi Though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Group

SUN Changho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社会道德篇5

[关键词]道德困境 二律背反 商品经济 道德制度化

[作者简介]梁文辉,男,江西现代学院培训中心主任,讲师。

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研究古罗马时期的贵族生活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道德与社会的二律背反。卢梭认为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精神不平等的深化和道德的堕落①。反思卢梭在十八世纪提出的社会发展的道德困境,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西方世界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道德水平的下降。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时期,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否也会遭遇西方发展经济所付出的道德代价。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仅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一、当代社会存在大量道德问题,社会面临道德困境

现代经济生活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如果没有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来约束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那么这种竞争也就会由自发的竞争演变成为无序的竞争,而许多道德问题也就寄生在这些无序竞争之中。

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却成为当今社会的一条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之中,个人是怎样从诚信中逐步滑落下去的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市场竞争造成的。如果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以不择手段谋取暴利为目的,那么市场中就必然充斥着欺诈、坑蒙拐骗的现象。现在,这些非诚信的行为在市场中随处可见,甚至出现了多个依靠假货生存的市场,即使每年***府和企业斥巨资打假,却是屡禁不止,且越打越多,越打越盛,这不仅是因为假货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反映出人们在非诚信的市场经济中,已经习惯了这种非道德的经济生活。

对生命的尊重,是世界上每个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应遵守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指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而且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能够在精神处于十分痛苦的状态下保持自己的生命而不去自杀,这是最基本的道德,也是作为人应有的道德。他指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那么让他去尊重他人的生命是几乎不可能的。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许多产业中就出现了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而漠视工人的生命的现象。这种现象频繁地在发生在过去几年的生产事故中,而以煤矿生产行业为最甚。该行业的工人死亡率居高不下,年年攀升。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数据,截止去年12月11日,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近三千余起,死亡的矿工人数达到5491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06人②。为追求高额的利润而不愿意把必要的资金投入到安全设备中,漠视矿工的生命安全,这是极其严重的道德败坏问题。一方面,每年成百上千的矿工倒在矿难之中;另一方面,拿着带有矿工血肉的钱的矿主们却一掷千金,挥霍无度。鲜明的反差最真实地勾勒出少数资源掌控者的可怕的道德现状。

经济领域的非道德现象进一步蔓延到了社会的其他领域。在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有关见死不救的事件及相关报道。社会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漠,人情好象顷刻间消失。道德行为在社会中似乎已经成为了异类现象。有的学者已经用道德底线来描述当今社会的道德现状。

以上罗列的只是我们社会道德困境的一部分现象,但它们也是最能体现道德困境的现象。如今,道德困境已经形成,我们要做的应该不仅仅是批判非道德的现象,而应该从社会本身出发挖掘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通过社会的有效调节彻底改变这种道德困境。

二、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

1、道德本身存在的困境。

社会存在道德困境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源于道德的本质。为什么说存在道德困境是道德的本质造成的?我们必须从道德的定义中来研究道德的本质。根据魏英敏教授对道德定义,道德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③。道德作为人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规范和体系。但是,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调节和引导主要依靠的是社会舆论以及道德良心。而道德良心对于人的调节属于人的主观世界的自我调节,这种调节是一种“软调节”,④不具备强制性。

从道德的起源来看道德困境的产生,历史上对于道德起源有很多的看法,有带有宗教色彩的神启论和天赋论;有以人的情感和欲望为中心的情感欲望论;还有以人类起源论为理论基础的动物本能说。无论是情感欲望论还是动物本能说,都体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的道德是与人的主观观念有着很强联系的意识,这种意识不具备强制性。而科学的道德起源论认为,人的道德产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是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关系活动中形成了关于善与恶、利与害之间的观念。从科学的道德起源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道德是关于利与害的观念,这就是道德困境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利益方面来思考,在社会中所有的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从微观上来分,利益可以分为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不同的利益必然带来多方面的矛盾。然而,不同的团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他们之间的善恶标准和观念也必定有分歧,这也就会带来不同的利弊评价标准。在社会法制不完整的前提下,靠着道德的“软调节”也就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2、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公德与私德的困境。

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人类的交往界限,大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社会关系,人们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交流。以前由于地域原因而形成的局部的道德观念也在市场中得到交流和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的道德问题也在不同的道德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了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对于协调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在法制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市场经济而产生的道德问题却相对难以得到很好地调节。

从本质上来看,道德困境存在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把社会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因此道德也相应地有公德与私德之分。公德与私德之间存在的困境也就演变为道德困境。公德很大程度上是代表公共利益,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观念;而私德却是个人或是小范围的道德观念。两者之间的利益主体的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某些时候采取短期行为来维持个人利益,而这种短期行为对于个人来说是能带来利益的,因此是善的,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短期行为无疑是损害整体利益的,对于整体来说就是恶的。这就自然形成了道德困境。

3、道德与法律在实践中的分离。

为了捍卫社会整体的利益和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人们以法律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人们在行为中就有了两套行为规范。但道德注重从人的内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法律则属带有外部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由于它们发生作用的原因各不相同,法律公正很大程度上不一定能符合道德的公正原则。如法律是可以夺取人的生命,但在道德正如康德所说尊重生命是人的最基本道德。道德与法律在现实中的分离是道德困境生成的重要原因。

三、道德困境解决的途径之一――道德制度化

道德制度化是在上世纪末公共管理兴起后提出来的。道德的制度化就是以人的道德良心作为基础,把人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像法律一样具体化,并成为人们生活中规范人们行为的主要规范体系。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道德立法,从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开始约束人的行为,从而做到从源头遏制人的非道德行为的发生。

道德制度化能够成为现实的基础是人的道德良心的实存。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道德存在在近来的学术研究中被着重地提出来,并与人的物理存在和精神存在作为人的三大存在之一⑤。道德存在是人本具的,只要人在社会中活动就一定和道德相联系。在人的道德存在中,良心是核心。良心在人的行为选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心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人的义务感、责任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利益的进一步趋同,良心将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体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为道德制度化奠定了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的完善,为道德立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就是说法律的完善为道德制度化提供了可能性。

道德制度化的实现是我们解决现实社会中道德困境的途径,道德制度化能够协调人们的不同利益需求,使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能够和谐地调节自身的行为活动。

注释:

①③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6.112.

②《南方人物周刊》[J].2005(26),19.

社会道德篇6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建设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古语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社会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所谓“有条”则“不紊”。社会规范有成文与不成文的两大类:法令、条例、规章以及一部分道德,为成文的;风俗习惯以及一部分道德为不成文的。成文的、强制性的规范固然有效,不成文的、非强制性的,靠褒贬来规范的,能净化人的心灵深处,更具有长效的功能。

和谐社会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上述两种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有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成了必然。因此人自身的和谐,即和谐人的建设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

一是思想和谐,主要表现在思考问题全面,理性的处理问题,做事以双赢为目的,而不是损人利己。二是品质和谐,其核心是能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每一个人都应与别人一样平等的看待自己的利益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要成为一个和谐人,除自身努力,外部环境也至关重要,人是否是和谐状态,与社会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密切相关。

一、和谐思维

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善于以和谐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问题,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能做到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解决问题时做到统筹兼顾,努力形成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工作氛围。

崇尚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为贵”是许多人的处世原则。过日子讲“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这都是一种和谐思维的传统体现。自然事物也是各种元素的和谐组合,香甜是五味的和谐,音乐是六律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自主的人——具备***自主的人格。作为一个精神个体,他必须是思想***的,而不是唯命是从,唯上是从,唯权是从。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治文明建设,扩大教职工的***治参与度,让教职工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和依靠教职工,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来。

二、和谐道德

道德水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更主要的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治和法律的范畴,而且也是道德水准的范畴。从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哪一项都离不开道德水平的提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应地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能力建设就更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没有全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能力,社会和谐无从谈起。道德能力具有导向功能,有助于人们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基础;道德具有激励功能,道德能力作为精神激励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把人们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上来,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业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潜能,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道德能力具有调节功能,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人际关系。道德能力有着自己相对***的功能,它有助于在一些繁杂的道德环境中迅速做出道德评价和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选择,有助于人们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道德能力具有控制功能,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安定有序的和谐局面。全社会的强有力的道德能力,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个体道德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道德本质上讲是自律的,是人内心中对自我的自觉要求,是人的一种实践理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过程,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

三、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创建,除去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更多的是道德范畴的建设。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依重的就是道德的约束力和领导者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凝聚力。把教职工个人利益和发展与学校的利益与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局面,才能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校园的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作为学校的员工,应该为创建和谐校园添砖加瓦。首先,要加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用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来做好本职工作。其次,从自身做起,服从领导,尊重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以和谐的人,和谐的部门,来共同创建和谐的校园。

综上所述,和谐关系、和谐规范、和谐思维都是和谐道德的内容范畴。***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强调的也是道德的约束力,所以,和谐道德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参考文献

社会道德篇7

关键词:道德困境及原因 道德修养 经济发展 道德法律化

何为“道德”呢?这是人类文明发展里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虽然这一命题探索历史悠久,在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前人都留下了巨大成就,但它依然吸引着当代各社会学学者所为之孜孜求索。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不是一个无法无天的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一个熟人社会,它无讼,不需要诉讼。这个更加显示了“道德”在中国社会运转中的重要地位。在众多学说中,形成了以中国“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东方道德观”,以及古罗马奴隶制基础上产生的“西方道德观”。而这两种分别植根于东西方不同***治,经济,文化土壤上的道德观也以其切合实际,顺应时代而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在当代的“道德”研究中,普遍认为: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例如:扶奶奶过马路少了,个别官员生活作风腐化,等,向我们展现的是,人们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忽视。如果人们不再热衷于 “尊老爱幼”,不再有“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公民自觉与光荣感,而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极其有害的。而“家”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在社会稳定,国家的发展中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美德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大事。“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同样是不容轻视的。

那么,为何当今的社会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道德问题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西学东渐”的冲击。传统道德是以 “儒家学说”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这一道德观维系了中华人民几千年的发展。然而近现代以来,历经两次重大开放:1840年的“鸦片战争”与1978年的“改革开放”。虽然这两次开放的历史大背景有着显著不同,虽然两次开放都是以“经济”为目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次“开放”在客观上都促进了“西学东渐”。正是这种以“资本”“民主”“开放”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传入,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固有的传统道德观形成了巨大冲击,打破了人们对“拾金不昧”“贞洁”“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道德观的“绝对信仰”,从而给当代中国人的“道德抉择”带来了一定混乱。

第二是经济发展不够成熟。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筑。经济发展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道德水平。从人类本身而言,“人”首先是动物,然后才是人。正所谓“环境显然给予人类生活一种极大的限制。虽然人类可以在极端条件下短期生存……但是,没有人类群体会在这里繁衍发展”,当资源十分有限时,人们不得不舍弃“道德”而选择“生存”。例如:在今天依然贫穷的非洲,部落之间,国家之间为争夺粮食,水源战乱不断,大灾之年甚至出现人吃人的可怕现象。

罗国杰教授认为,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时展的要求,是现实生活向我们提出的一项重要、艰巨、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是“以德治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民族精神能否得到更好弘扬、道德风尚能否日益改善、社会秩序能否长期稳定的重要关键。而这也正是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界所为之孜孜求索的重要原因。当代的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改革进一步深入,***治、经济、文化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突破并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成为今天我们道德研究的重心。

要真正寻得问题的突破与解决方法,唯有从原因中分析提炼出并加以总结。在笔者看来突破与解决路径有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是构建当代中国道德高地的首要任务。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一书中这样写道:***一起废除了宗教和法律,人的精神开始失去平衡,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什么原则可以参考。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拥有社会主义文化时代的先进性。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的结合。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树立包括三个方面:1、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传统道德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历经历史的大浪淘沙,以“爱国主义”“和”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至今不衰。2、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3、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当代中国掌握和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其次,科学发展经济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永远无法割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人类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这个社会有更多的可利用资源(生存资源),直接推动物质文明提高,正所谓只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道德”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才有意义所在。与此同时,物质文明间接推动精神文明——较为发达的经济为教化民心,提高教育水平的作用也是不言而语的。

最后,促进道德与法律的有机融合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严复在翻译孟德斯***的《法意》时有这么一段按语:西文法字,于中文有理、礼、法、制四者之异译。这非常清晰地展现出古代中国道德法律化的特性。然而在当代中国,建构在西方法律文化下的中国法律却轻视了这一特性。但是,反观新加坡这一开放程度以及西化程度远大于中国的国度确保留下了这一法律特性。新加坡用严刑峻法实现其高道德标准管制成为这个国家法制的一个重大特色,例如:使用厕所后未冲水、在非吸烟区吸烟、乱过马路、地铁上喝水或进食都会导致罚款;随地乱丢垃圾则可能面对强制劳役等。而以此带来的是新加坡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由此可见,道德法律化对于今天建构道德高地,构建和谐社会依然有其生命力。

综上探究,当我们回归到这则笑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要使社会上不和谐的画面不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就需要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这对于正处在转型期中的中国而言,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其艰巨性与复杂性充分表明了:不能单纯地只从道德入手,而是应该从道德、经济、法律多方面、分层次地入手,多管齐下,这样才能够标本兼治,从而建构起社会主义牢固而坚定的道德高地。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陈先达,杨耕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英)弗思 著,费孝通 译:《人文类型》,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

社会道德篇8

一、网络社会:新型道德的基础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的,“网络社会”生活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人通过因特网(作为网络人)相互交往的过程,它必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

在网络形成之初,它不过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开始时这个电子空间的规模很小,在这个小小的电子空间中,适应物理空间的传统道德规范是基本适用且够用的。既然是一种新的相互联系、沟通、交往的方式,就如同驾车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也必须遵守信息高速公路进行联系、交往的具体规则。这些规则首先是一些技术性规则,其次是人们在联网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交往的一些基本的“乡规民约”。后来随着交往中冲突的增多,于是相关的人们开始组织起来,制定了一些更严格的协会性、行业性计算机网络道德戒律,

“网络社会”需要新型的道德规范体系,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道德,而是在扬弃传统道德的基础上,进行艰苦地改造与创新。

二、传统道德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科学技术***是历史进步的火车头。任何一种***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同样,“网络社会”也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然而,历史证明,“技术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这一信息化浪潮也可能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伦理危机:

1.尽管网络建设的“全民原则”是首要的基本的原则,但在组织实施中要达到人人利用信息资源的平等化,远不是一件容易的的事。很多时候,即使一个公正的***府的决策与***策也可能出现有意无意的偏差。

2.道德冷漠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为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随着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网络社会”中,“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将大为减少,人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这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问题。

3.网上信息的行为的影响是社会性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性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在网上喋喋不休,那就是在浪费网络资源,浪费他人的时间。特别是由于诸如虚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现象的出现,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全球信息共享”是网络建设的目标,可有人把“信息共享”极端化,如盗用他人域名、侵犯知识产权等;反之,也有些公司被过分膨胀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它们对信息产权的“保护”、垄断达到了妨碍正常学术交流的地步。  4.由于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强大能力,网络上的个人生活在技术上极可能成为“通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它可能细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这些信息泄露出去或不能被正确地使用,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的侵害。当然,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可以立法规定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普及加密技术等,可是这样一来,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碰盘所记录的个人生活应该完全保密;另一方面,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他的网上行为应该记录下来,以供人们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监督,甚至用作***的证据,以保障社会安全。

5.因特网是由科研学术网发展而来的,具有深厚的非商业传统,但是随着因特网的扩张,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因特网的主要建设者,并因此出现了大量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应用,如广告、电子商业、网络信息有偿服务等,网上企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

总之,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社会”环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场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考验。在这场考验中,许多传统道德津津乐道的东西,将难免失去效力。也许,我们只有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即元伦理学、价值论伦理学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以及可能导致的良性发展趋势,才可能确立起新的、真正合乎人性的、符合人的根本利益与需要的规范,才可能确立起得到人们认同、接受和遵循的规范。

三、网络道德的特点与趋势

社会道德篇9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如何加强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难题,到目前为止关于道德修养教育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借此,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浅谈一个个人一点肤浅的观点。

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时期,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否也会遭遇西方发展经济所付出的道德代价。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仅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那么,中国公民的现行的道德如何呢?

我们在大学期间学英模、赶先进,加强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英雄事迹,在他们身上道德的光辉闪耀着。或许他们并不比我们高大,但他们足以让我们仰望。在这苍穹之下他们是最亮的星,照亮我们的世界。2009年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学生在长江边发现两名少年落水,不会游泳的10多名学生手挽手组成“人梯”下水救人。两名落水少年得救,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年仅19的大学生现出了宝贵的生命。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 ,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妞妞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也因此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道德精神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自觉选择的,做这种选择,需要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生命来履行道德义务的。那十多名大学生奋不顾生就落水少年,其中三人为此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省***府追封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为******是无可厚非的。吴菊萍这位被尊称为“最美妈妈”年轻母亲,感动了浙江、感动了中国。 像这样道德高尚的感人的人与事迹并不占少数,从中升华出一种巨大的、崇高的和永恒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道德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我们对这个社会存在一点希望,也促进我们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看到这社会道德正义的一面的同时,道德沦丧的事迹也屡见不鲜。 2011年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惨案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路人的视而不见,人心的冷漠真的让人害怕。这一段视频看了之后让人从心底感受到寒冷。这一事件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对社会道德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除了类似于小悦悦这样的人心冷漠、视生命如草芥的案件外,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道德沦丧的典型代表。我国许多地方都地方都暴露出一个令人发指的问题——地沟油问题。地沟油涉及范围之广,生产规模之大出乎人的想象。据说中国人一年吃掉300万吨地沟油,毒性百倍于砒霜。 最近央视“315晚会”曝光北京三里屯麦当劳餐厅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如牛肉饼掉在地上不经任何处理接着二次销售、过期的甜品更改包装接着卖、保存期只有30分钟的吉士片在4个小时之后依然可以用。 三聚氰胺奶粉,用药粉清洗稻田蟹冒充大闸蟹…,这样的案件层出不穷。这些令人震惊的食品事件,一一反应出现出社会道德底线的缺失。从小婴儿到老人,社会上的人可以说是都在遭受着毒害。 在网上我看到这样一段话, 很久很久以前??大米是没有毒的猪肉是可以吃的,空气中是含有氧气的,药是可以治病的,医院是救死扶伤的,感冒是不会死人的,理发店是只管剃头的,刮胡子是传染不上艾滋病的…??” 在几十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我们很少会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在国际上有目共睹,我们的道德底线却缺失了,同样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到底是什么造成现在的社会局面,是什么导致道德的沦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十年“”对道德法则的破坏,二十年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沉渣的泛起,中国教育对德育教育的忽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一些***府官员的腐化和堕落直接助长和推动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时期,黑白颠倒,是非颠倒,善恶颠倒。人们之间互相提防,互相猜忌,又互相陷害。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是这种后遗症却仍然存在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教育,德育教育在我国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每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学业上的教育,父母会拼命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艺术俱乐部等,却很少有认真地教孩子怎样为人处世。许多学校会极度重视自己学校的升学率、知名度。却没有专门的德育老师来教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高尚的人。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即使开课的也多半是随便讲讲应付而已。导致道德堕落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我们一些***府官员的腐化和堕落。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风吹草动”可见其对下面的影响是很大的。为解决道德滑坡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价值,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认真抓好落实, 以充分发挥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也有责任成为道德标榜,改掉校园不文明行为,避免道德思想与道德行动有脱节现象的出现,做一名合格的、有道德修养的大学生。

社会道德篇10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观;荣辱 

    ***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实现执***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际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道德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协调社会利益的公共准则,能够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精神支撑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和谐社会的构建对道德建设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要充分认识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的功能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思想道德建设有四大功能。

    一是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激励功能,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有效的思想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凝聚功能,有利于统一思想,动员人们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事业,需要人们共同来努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思想,就可以增强人们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走出各种思想误区,促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朝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奋进。

    三是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导向功能,有利于引导人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弘扬正气、抑制歪风,歌颂先进、鞭策后进,引导人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诚信有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四是思想道德建设具有调节控制功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条件,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与和谐。

    我们目前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道德主体性意识的泛化。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给公民的道德主体意识的强化和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提高了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但同时,由于道德意识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利益至上”原则扩张使得道德主体意识被泛化了,人们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利益,甚至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过度被推崇的利己主义和唯利是***的心理滋生了一系列的丑恶现象,如将亲情、爱情、友情以利害关系来衡量;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屡禁不止,等等。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其次,道德评价标准混乱。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同时并存,造成一些人道德取向的混乱,使我国现阶段呈现出多种道德价值观并存、冲突的状态,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着道德判断和选择。但是,当前的道德评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道德评价对社会的调节作用也被弱化了。

    再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道德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交融碰撞,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但是多元的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一些负面现象相结合,产生了道德失范现象。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领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如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对社会的某些丑恶现象置若阁闻,官员利用权力进行权钱交易,医生收受病人红包,家庭生活方式上的变态扭曲等。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更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广泛性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就是“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道德观。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道德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道德10篇

学习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摄影比赛活动总结,内容包括摄影大赛活动总结万能模板,摄影课程总结心得体会。根据笔者多年的摄影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摄影课程开始阶段对摄影充满好奇,并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可随着课程的深入展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渐退

学习

道德的力量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的力量10篇,内容包括道德力量的演讲,道德的力量。今天我学了《钓鱼的启示》一课,使我受益匪浅。本文讲述了父子俩去钓鱼,这是捕鱼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突然,鱼竿剧烈的抖动了起来,这是一条又大又漂亮的大鲈鱼。儿子费了九牛

学习

网络文学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文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网络文学论文2000字,以网络文学支撑的论文选题。网络文学文本,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文本,还有声音、***像等文本超链接在一起,并与历史上其他各种类型的文本“互文”。所以,研究网络文学,单凭传统的文学

学习

职业道德修养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修养10篇,内容包括具备职业道德品质最基本的方法,职业道德素养大全。俗话说:“艺大根深。”教学的质量好与坏来自教师的刻苦努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稳固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具有

学习

医院岗位聘任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岗位聘任书,内容包括医院任命书范本,医院岗位聘用备案表填写范文。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49为了深化我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我院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国

学习

思想道德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思想道德10篇,内容包括思想道德100条,思想道德小报。在人类的蒙昧时代,那种公有制的社会关系固然使道德在表现形式上突显出优越性,但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基于人类的当时落后、低下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上形成的社会道德,它注定

学习

伤痕文学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伤痕文学10篇,内容包括伤痕文学,十大伤痕文学。

学习

教育整顿活动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整顿活动总结,内容包括教育整顿总结的心得体会,学习教育整顿活动总结。通过学校召开了全校教师动员大会,组织教师学习深入开展优作风抓落实工作实施方案的相关文件,作为个人我及时对照标准,认真进行自查自摆,找准存在的问题

学习

职业道德培训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培训10篇,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训内容,职业道德的培训通知。就必须以安保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从事安保人员提高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要从内心地自觉地树立安保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我们既然选择

学习

保密工作责任书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保密工作责任书,内容包括怎样写安全保密工作责任书,学校试卷保密工作责任书。三、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单位保密工作组织机构,要结合实际认真执行中心的相关保密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真正把谁主管、谁负

学习

公司债申报材料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债申报材料,内容包括一般债项目申报流程,企业债操作流程指南。一、发行公司债的背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健全,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进行外部融资时严重依赖股权融资及银行贷款,只有极少数大型国有公司能够通过发行公司的方式

学习

出差管理制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出差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出差管理制度的格式及范文,日常出差管理制度。第一条为规范出差管理流程、加强出差预算的管理,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为制度参照本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的规定制定。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三条

学习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公民基本道德规范10篇,内容包括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时间,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多选题。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阐明了在

学习

有机化学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有机化学10篇,内容包括有机化学知识点汇集,有机化学的知识整理。4.抗耐药性病原菌感染以及具有多药耐药逆转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杨贺,马晨,YangHe,MaChen5.N-杂环卡宾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碳-碳多重键硅氢加成反应中的新

学习

道德的力量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的力量10篇,内容包括道德力量的演讲,道德的力量。今天我学了《钓鱼的启示》一课,使我受益匪浅。本文讲述了父子俩去钓鱼,这是捕鱼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突然,鱼竿剧烈的抖动了起来,这是一条又大又漂亮的大鲈鱼。儿子费了九牛

学习

职业道德修养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修养10篇,内容包括具备职业道德品质最基本的方法,职业道德素养大全。俗话说:“艺大根深。”教学的质量好与坏来自教师的刻苦努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稳固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具有

学习

思想道德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思想道德10篇,内容包括思想道德100条,思想道德小报。在人类的蒙昧时代,那种公有制的社会关系固然使道德在表现形式上突显出优越性,但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基于人类的当时落后、低下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上形成的社会道德,它注定

学习

道德情操论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情操论10篇,内容包括道德情操论讲解,道德情操论最通俗的版本。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

学习

道德观察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观察10篇,内容包括道德观察案例及道德知识,道德观察作文十篇。现在的社会最缺少的就是“道德”,为此******还倡导了《八荣八耻》,提倡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侵犯消费者的权利就是见利忘义,以维护消费者权力就

学习

道德底线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底线10篇,内容包括道德底线歌曲,道德底线解说。虽说这些人做的不对,但是有的人对他们进行人肉搜索,给当事人造成不小的伤害。人总有犯错的时候,改正的话也要用正确的方法而不是极端的手段。曾经看过一则调侃,挤地铁的时候该

学习

职业道德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10篇,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及解读,会计职业道德论文十篇。1.天人合德。我国古代著作《易经》认为顺应天道就是最高道德,要求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应当共同适应环境要求,遵从事物运行规律。要求人们爱护山川大地、

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篇,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2]。(一)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