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教育经费篇1
学历教育不属于职工教育,所以不可列为职工教育经费列支,具体依据如下: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从该条例可以看出,职工教育经费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列支;
2、职工教育经费的列支范围主要依据《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第三条第九款规定: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来源:文章屋网 )
职工教育经费篇2
关键词:教育经费 提取 使用
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事业的一项费用,是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是企业的一项流动负债,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在“应付职工薪酬”账户进行核算。
一、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
(一)计提基数
企业计提基数的工资总额应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1990年第1号令),工资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六个部分组成。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工资总额时,下列人员不得列入基数: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原企业职工;虽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但企业不支付基本工资、生活费的人员;由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列支工资的职工。
(二)计提比例
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
二、职工教育经费列支范围
根据***、全国总工会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面向全体职工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各类高校技能人才的培养.具体列支范围包括:
(1)上岗和转岗培训; (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 (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 (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 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 (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 (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 (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一)以下两种情况也可以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1)经单位批准参加继续教育以及***府有关部门集中举办的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经费,可从职工所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
(2)矿山和建筑企业等聘用外来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接受农村转移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对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所需的费用,可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支出。
(二)以下两种情况不允许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1)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2)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支出,避免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
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面向全体职工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规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三、职工教育经费的补充
(1)企业新建项目,应充分考虑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设备操作难度等因素,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在项目投资中列支技术技能培训费用。
(2)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研究开发新技术、试制新产品,应按相关规定从项目投入中提取职工技术技能培训经费,重点保证专业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
(3)企业工会年度内按规定留成的工会经费中,应有一定部分用于职工教育与培训,列入工会预算掌握使用。
四、职工教育经费的税务处理
职工教育经费在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企业在实务处理中需要加以关注。
(一)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在财税[2006]88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可以进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必须为企业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并且比例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的2.5%。这一规定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可以进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必须为企业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如只按规定提取并未使用仍不允许企业进行税前扣除。
二是企业在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如果未超过计税工资总额的2.5%则可以据实扣除,如超过计税工资总额的2.5%,则只能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5%进行税前扣除。
(二)会计与税法差异的递延所得税处理
(1)当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等于按照工资、薪金总额的2.5%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时,不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因而无需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
(2)当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小于按照工资、薪金总额的2.5%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时,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存在账面价值,而不存在计税基础,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0之间的差额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但是,由于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以后纳税年度不能结转扣除,因此企业应当将其视同永久性差异处理。即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应当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整增加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而无需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当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大于按照工资、薪金总额的2.5%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时,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不存在账面价值,而按照税法规定能够确定其计税基础,其账面价值0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属于所得税准则中所界定的特殊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由于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因此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整增加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在预计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下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参考文献:
职工教育经费篇3
一、职工教育经费的来源
根据《关于集团公司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和缴纳的通知》(矿司[2005]105号)精神,集团公司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比例定为企业职工核定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五。基层各单位要按照规定比例及时足额提取;其中,基层各单位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提取使用;集团公司本部按照集团公司职工工资总额的1%提取,由集团公司统筹使用。
二、职工教育经费的开支范围
1、开支范围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主要包括:
⑴培训(养)费。指集团公司统一组织的职工学历教育培养费;职工岗位培训、安全技术教育、职业资格培训等培训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业务短训和业务进修培训费;职工参加集团公司统一组织的品行习练费用等。
⑵兼课酬金。指聘请兼职教师的兼课酬金。
⑶开班费用。指由集团公司和矿(厂、处、院)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开班所发生的薄本费、培训资料费、出卷费、阅卷费、监考费,学员在培训学习期间的住宿、交通费等。
⑷评审、鉴定费。指集团公司在职职工晋升工人技师、工人高级技师所需的评审费,工人技能等级鉴定费等。
⑸公务资料费。指专职教职员工的办公费和资料费,教学器具的维修费,教学实验费,培训教材编印费等。
⑹设备购置费。指购置职工教育用一般教学器具、实验仪器、***书等费用。
⑺学员生活补助费。指各类学员在规定时间内的脱产培训或函授面授所享有的生活补助费。
⑼职工教育目标管理年度考核兑现奖;国家、省、市、集团公司职工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奖。
⑽其他必须由职教经费支付的零星开支。
下列各项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应按有关规定开支。
⑴专职教职员工的工资和各项劳保、福利、奖金等,以及按规定发给脱产学习的学员工资。
⑵学员个人学习用参考资料、计算尺(器)、小件绘***仪器(如量角器、三角板、圆规等)和笔墨、纸张等其他学习用品,应有学员个人自理。
⑶举办职工教育所必需购置的设备,凡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按规定列支。
⑷属于企业开发新技术、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培训费用。
2、调整部分经费标准
⑴教师讲课费:内部聘请的兼职教师,高级职称者每课时30元,中级职称者每课时25元,初级职称每课时20元;外聘兼职教师,特聘国内外名教授、名专家,授课费用根据市场价格协商决定。
⑵班主任津贴:短训班(教学时间两周内),每期30~50元;长训班(教学时间两周以上、一月内),每期60~100元。
⑶出卷、阅卷、监考费:出卷费每份50~100元(视试题数量和难度而定);阅卷费每份0.8~1.0元;监考费每人每场50元。
⑷培训教材编写费:按每千字30元核算。
⑸学员生活补助费:一年内,职工脱产培训(含函授面授)时间不超过3个月的,按每天每人15元予以补助;集团公司统一组织的学历教育班学员补助按原规定执行。
三、职工教育经费的管理
1、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制度。职工教育经费使用应由集团公司和矿(厂、处、公司等)两级教委编制年度预算草案,依照有关程序列入同级财务部门用款计划,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使用。
2、坚持“专款专用、节约使用、节余结转”原则。集团公司和矿(厂、处、公司等)职教经费必须按照规定建立使用专帐,并做到“专款专用、节约使用”,当年度节余费用可结转下年度使用;禁止克扣、挪用和侵占职教经费。
3、强化两级教委对职教经费的管理。集团公司和矿(厂、处、公司等)两级教委分别负责职教经费的管理工作;两级教委主任负责职教经费的审批;两级教委办负责职教经费使用标准的审核。
4、加强职工外培费用管理。职工外出参加各类培训,须经集团公司和基层***会研究同意,培训费、资料费由职工所在单位职教经费支出,住宿和差旅费由其他渠道支出;个人私自外出参加的各类培训所发生的任何费用,均由个人负担。
5、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工资发放、统计管理工作的规定》(矿司2005[40]号)的要求,加强工资(劳务)费用的统计工作。对聘请集团公司内部兼职教师的讲课费,由相应***门报工资部门备案,对审稿费和班主任津贴一律由工资部门按工资审批规定办理。
职工教育经费篇4
各区、县劳动局,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
现将劳动部《转发***〈关于提高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调整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教育经费计提基数的通知〉的通知》(劳险字〔1992〕17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了搞好企业劳保医疗制度改革,推动我市大病医疗统筹试点工作,各区、县、局、总公司要积极开展大病医疗费统筹试点,并不断扩大试点面,可将按(92)财工字第120号文件规定提高的3%福利基金作为职工大病医疗费统筹基金的部分来源。
附件:劳动部《转发***〈关于提高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调整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教育经费计提基数的通知〉的通知》(略)
职工教育经费篇5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据统计,目前中国从事制造、服务业的一线人员中,五成以上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这其中受过专门职业培训的却不足20%。此外,中国的技术工人和创新型人才亦十分紧缺,高级技工严重匮乏的问题尤为突出,产业升级亟需人才结构调整。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进一步破除普通民众对于大学和高学历的“迷信”,一项调查显示,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率直线下滑了25个百分点,而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技能型产业工人的产生离不开职业技能教育,这也是金融危机后职业技能型人才“吃香”的重要原因。
因此,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在2006年***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今后五年中央财***将投入100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而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但是,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仍是整个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任务仍相当艰巨。究其根本来看,中国职业教育存在一些严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清晰认识这些瓶颈,并联系中国国情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提出可行***策建议,则是解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而在这种种瓶颈之中,职业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则是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我国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现状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低靡不振,办学条件差、生源萎缩、巩固率下降、骨干教师奇缺,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紧张所至,职业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据统计,职业教育生均教育成本约是普通高中的3倍。然而,***府对于职业教育的财***拨款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生均教育经费数量上都低于普通高中。表1显示,2003年我国京、津、沪三地区的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拨款均低于普通高中,而生均学费却大大高于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经费的相对短缺已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绊脚石”。
表1 2003年京、津、沪地区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性拨款与生均学费的比较(单位:元)
普通高中 职业中学
生均预算内事业性拨款 生均学费 生均预算内事业性拨款 生均学费
北京 6043.15 1086.26 5133.03 1822.23
天津 4124.67 994.38 2844.69 1614
上海 6329.35 3210.98 4160.36 2489.84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近些年,尽管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经费不足、办学设施简陋、教学和实训设备缺乏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据江苏省测算,职业教育生均培养成本一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6倍。而财***对中等职业学校拨款一般参照普通高中标准,只拨给教师人头费和公用经费,有的另加职教专项设备补助费;有的不仅没有专项设备补助费,甚至连普通高中拨款标准也达不到。还有不少地方财***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都保障不了,仍实行差额拨款。有些省反映,有的地方财***只拨给职业学校编制内教师工资的40%~60%,其他经费靠学校自筹。这几年职业学校连年扩招,但许多地方并没有相应增加经费,办学条件也没有随之改善。财***拨款不足,行业、企业资助渠道不畅,导致职业学校收费偏高。
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原因
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有的是因为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弱;有的是因为缺乏生均经费标准,举办者拨款随意。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调研的这7个省区中,只有个别省制订了财***生均拨款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并未按培养学生成本制订经费标准。另外,对现有的***策执行得不好。***曾明确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但这些规定在许多地方至今得不到落实。
四、解决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短缺。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协调发展,需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1.加大***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
在我国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各级***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解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从适应基本国情、***府职能转变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出发,***府也应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已经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投入100亿元,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在中央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地方各级***府也要切实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加强职业教育的投入,切实执行***有关文件中“教育附加费20%~30%应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解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需求,需要多方面筹集社会资金,以更加优惠的措施,吸引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和企业投资举办职业教育。为了形成多元的办学经费来源途径,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以及面向行业、企业、社区培养特色人才等多种模式,来获得不同渠道的经费支持。如为行业及企业“订单”培养人才、承担***府委派或不同单位委托的职工培训、面向社会急需开展多种社会化培训等。
2.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
目前,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策相对比较完善,而职业教育的资助***策刚刚开始建立。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2006年***、***出台了关于完善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国家财***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安排4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建设,解决了部分职业教育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但如前所述,我国职业教育的学生多为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农民子女和城镇工人子女,贫困生比例高,目前的助学体系尚不能覆盖全体职业学校学生,因此,需要各级***府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完善相关***策措施,完善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实现全覆盖,使所有职业教育学生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不因贫困而失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职工教育经费篇6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学校已成为面向社会自主招生的办学实体,实行教育成本核算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成本核算原则;随后,详细分析了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及其成本核算程序。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教育成本 成本核算
教育成本核算是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教育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和成本进行核算,计算耗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劳动价值总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各级***府的重视。然而从整体上看,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投入资金不足,办学条件差等薄弱环节,中职学校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
(一)通过教育成本核算,为***门投入教育资金提供有力的依据
由于中职学校本身不具营利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拨款,因此各级***府在教育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中职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保障作用。通过教育成本核算,可以全面掌握教育经费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跟踪考察人、财、物的消耗情况,为***门投入教育资金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通过教育成本核算,为物价部门核定收费标准提供基本的数据参考
目前,中职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范畴,中职学校必须根据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实习实验费及住宿费等各项费用作为教学经费的补充。通过教育成本核算,可以准确掌握学校用于培养学生的总教育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等教育成本信息,为物价部门核定收费标准提供基本的数据参考。
(三)通过教育成本核算,促进中职学校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
教育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中职学校管理中的各方面工作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学校各部门可以通过成本计划指标,事先控制成本水平和监督各项费用的日常开支,促使各部门努力降低各种耗费,通过成本的对比和分析,及时掌握节约或浪费情况,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挖掘潜力,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促进中职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
(四)通过教育成本核算,提高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效益,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提高办学效益,就是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较少的教育成本,实现较多的教育成果。当前,中职学校之间在办学方式、发展规模、专业设计、教学质量、降低生均培养费用、就业分配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竞争,只有重视教育成本核算,加强教育成本控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使中职学校在办学效益得以提高的同时,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
二、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为了核算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管理,中职学校在遵循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是指会计主体收入和费用成本的确认,均以权利的形成和义务的发生为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而依据目前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职学校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出为标准。显然,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成本。因此,为正确核算教育成本,凡涉及到成本核算的项目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他则可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又称为收益成本配合原则,要求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教育成本核算必须运用配比原则,才能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时期的教育成本和一项教育产品的成本。如中职学校购入下学期用的教材资料、实训工具等,就应计入下学期的成本支出,属于本期的人员津贴,即使在下期发生,也应计入本期成本。
(三)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
资本性支出通常是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资产而发生的支出;收益性支出通常是用于人工、材料等经常性项目的支出。这一原则要求通过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合理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费用,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费用,从而提高教育成本核算精确性和科学性。在中职学校中,如大量购入教学仪器设备、***书等,都应作为资本性支出,以折旧的方式分别计入各个会计年度。
三、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
按照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核算的要求,结合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可将中职学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为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修缮费、学生费用、其他费用。各成本项目所归集的内容如下:
(一)人员经费
指中职学校支付给教师和为教学服务的行***、教辅、后勤、临时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包括:
1、基本工资,包含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薪级工资、地区生活补贴等;
2、补助工资,包含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取暖补贴、伙食补贴、粮价补贴等;
3、其他工资,除上两项以外的费用;
4、职工福利费,包含工会经费、公费医疗费、病休教职工工资、独生子女保健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二)公务费
指中职学校用于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日常支出,包括:办公费、通讯费、水电费、公用取暖费、差旅费、机动车辆燃料费、交通费、差旅费、物业管理费、租赁费、会议费、职工培训费等经常性费用。
职工教育经费篇7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教育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王岚(197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研究;朱静然(1980- ),女,河北高碑店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84-02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年纪介于16岁到30岁之间,在城乡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籍人口。据统计,我国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5亿人,其中约60%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然而相关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8年,且仅有9%接受过职业教育。因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起了社会和广大学者的关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不仅有助于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的步伐,而且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与城乡统筹发展。
一、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策,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提供***策保障
为了推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央及各级***府相继制定和颁布了《2003―2010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以及“阳光工程”等一系列***策和行动计划。但各项***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及配套的保障措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开展步履维艰。
(一)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法》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目前缺少针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专项条款,导致农民工职业教育由于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顺,而产生了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无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需求。
因此,笔者建议修订《职业教育法》,增加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专项法律条款,明确规定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目标、地位、实施和管理等,从而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开展。具体到地方,可以由各省根据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明确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同时,从法律层面规定企业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企业拒绝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以刚性制度加强***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
(二)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消除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制度壁垒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传统就业制度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是城市里的工人,但无法享受城市的待遇,成为一个“双重边缘化”的群体。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举办的针对城镇下岗人员的免费培训等职业教育培训。二元户籍制度造成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制度壁垒。因此,应促进现有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形成区域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三)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培训机构及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1.完善企业主动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激励机制。***府应制定相应的激励***策,如专项财***补贴、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等,调动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这在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2.整合民间培训机构,积极扶持农民工职业教育基地建设。首先,对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建立动态的淘汰机制,对不符合要求的培训机构限期整顿甚至“关转停”。其次,建立严格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构准入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运用面向社会招标的形式,制定培训机构准入标准,从而确保新加入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构的质量。再次,建设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基地。选择一批设施齐备、师资优良的机构,通过***府财***支持和***策倾斜,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有一定规模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基地,带动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3.推行“职业准入制度”,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行“职业准入制度”,如规定新就业或者重新就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已经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必须在三年内保证一定的时间到职业学校学习等。从制度上使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如果没有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就无法在城市立足,从而转变观念,主动参加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二、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提供经费保障
经费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基础。但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看,仍存在***府投入不足、企业投入不积极、农民工自我投资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受益者”(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投入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一)加大中央及各级***府投入力度,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提供核心资金保障
中央及地方***府对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正逐步加大。但相对于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这些培训经费平均到每位农民工身上,仅为100多元。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属于基础建设范畴,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农民工职业教育更多地表现为国家层面的受益。因此,***府经费投入应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核心资金。然而,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资金来源中,中央及地方各级财***仅占5%。这显然对有效支撑农民工的培训差距还很大,***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增加相关财***投入:第一,增加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财***预算,并将之纳入当地的职教体系中。第二,提高对农民工培训项目经费的补贴标准,使每年农民工培训经费的增长略高于当地劳务收入增长,并保证每年经费到位。第三,中央及各级***府设立“农民工职业教育基金”,专款专用,为支持符合要求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设立等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第四,对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实行经费补贴或奖励制度。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构建***府、企业、农民工三方共同分担的职业教育投资机制
在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投资教育能力很弱的情况下,可采取企业出资、***府补贴、农民工支付部分学费的方式,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第一,企业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企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从根本上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但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企业往往更看重短期的利润。一方面,农民工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因投资回收期长,使企业投资风险加大。这些都使企业对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有所顾虑,不愿意进行经费投入。笔者认为,一方面,***府对企业支付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经费按照相应比例给予补贴,鼓励企业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经费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企业实行订单培训,使出资企业直接受益,投资的积极性提高。
第二,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出资参加培训。由于收入有限,大部分农民工无力承担过高的培训费用。有些农民工即使有一定的资金,但由于预期收入不明朗,他们也不太愿意拿出自己不多的积蓄来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因此,在制定***策的同时,还需要***府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农民工进行补贴;同时,实现培训支付方式多元化,对于部分经济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可让他们提前支取培训费用,然后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逐步偿还,从而使农民工愿意出资也能够出资参加培训。
三、建立多层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一)加大***府主导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覆盖面
***府主导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即***府根据市场和农民工的需求,制定培训***策、培训计划,并由***府主管部门来组织和领导整个培训过程。目前已经开展的“全国家***服务工程”、劳动力“双转移”培训等属于此类培训。但总体来看,当前***府主导的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覆盖面仍需加大,尤其应增加农民工需求比较迫切的一些免费培训项目。
(二)充分发挥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
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培训机构和其他公益社团组织,还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一是民办公助,即由非盈利组组织提供经费,***府提供***策支持。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经济学家茅于轼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等人创立的“富平家***学校”,它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专业化现代家***服务学校。该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培训了大量高质量的家***服务人员,使许多来自贫困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了就业机会。二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工会可以凭借其最广泛的组织网络优势,在农民工职业教育保障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深圳市总工会在农民工中实施的“圆梦计划”,为在深圳地区农民工提供了5000多个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学位,并组织了2000场次的农民工素质教育讲座,农民工职业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三是社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即建立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培训学院、社区居民学校、驻区单位以及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教育服务平台,从而在各街道、社区内逐渐形成各类隐性的“学习圈”,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搭建平台。
(三)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促进农民工培训水平的提升
首先,职业院校培训重心下移。职业院校应走下去,建立专门机构,搭建企业和院校的沟通平台,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农民工的多样化需求,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其次,企业要有计划地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使农民工与其他职工一样享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同时,积极与职业院校配合,及时反馈企业对所需职工的素质需求,由职业院校提供订单式服务,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特色化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
[参考文献]
[1]孙金锋.人口红利渐失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11(16).
[2]唐踔.对当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深度思考[J].职教论坛,2010(25).
职工教育经费篇8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约因素;安徽省
中***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70-06
一、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农村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一教育形式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其内涵也不断丰富。一般而言,农村职业教育是相对于城市职业教育,针对农村的经济、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等区域特点而提出来的,是指市、县以下经济区域开办的职业教育。其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培养农村各类型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与成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教育内容,具体包括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其学校类型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职业初中以及相应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等。
据统计,我国中专和技校等中等职业学校中农村生源约占70%[1],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生源仍将是职业学校的生源主体。因此,在安徽省缺少公开的县镇职业教育统计数据的情况下,拟用市中等职业教育数据来反映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一)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分析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增长呈现如下特点。
1.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总量保持增长,但增速波动较大
2010年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总量为438499.7万元,比上年增长20%。2001~2010年间平均增速为17.8%,最高增速为2001年的9.38倍,最低为2006年的-0.06倍。职业中学经费投入自2001年之后一直保持最大比重,总平均增长速度为20.8%,位列第二。中等专业学校2002~2009年经费投入规模保持第二位,总平均增长速度为13.9%,位列第三。技工学校规模最小,但2010年技工学校经费投入首次超过中等专业学校,总平均增长速度73.9%,位列第一,见表1。
表1 2001~2010年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规模与增速(单位:千元,%)
资料来源:2001~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
表2 2001~2010年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分类生均经费(元/人)
资料来源:同上。
2.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总体保持增长势头,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2005年和2010年外,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生均经费都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最高年份生均经费达到4026.71元。除个别年份,中等专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一直遥遥领先,其次是职业高中,而技工学校类农村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处于最低水平,见表2。将最高生均经费年份(2009年)与全国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4026.71元的生均经费远远低于5557.38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在三类学校中,中等专业学校生均经费最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国生均投入的93%,而其他两类学校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
3.农村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与普通高等教育差距过大,但有缩小趋势
农村职业教育生均经费2000年最低,只占普通高等教育的1%,2009年最高,也只占普通高等教育的31%,两者差距过大,见表2。职业教育所需经费往往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3倍。因此,即使农村职业教育层次较低,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生均经费投入也不应差距过大。从历史数据来看,两者间的差距有所减小,这得益于安徽省近几年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
(二)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结构分析
1.2000~2010年经费来源结构
表3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00~2010年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除投资、捐赠经费来源外,其他各类收入来源呈稳步增长势头。在几项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投入一直占最大比重,且上升幅度明显,由2000年的51.36%上升到2010年的67.52%,提升了16个百分点。但在国家财***投入中,预算内拨款并没有很大提高,仅由2000年的45.87%上升到2010年的48.11%,上升不足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几年国家财***投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基建拨款的提高。近几年事业收入经费来源所占比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2000年最高的44.51%降至2010年29.14%的历史最低水平,减少了近16个百分点。从表中数据来看,事业收入的减少部分大多依靠预算外财***投入来弥补。而投资和捐赠经费无论是规模还是比重都不大。
2.分类经费结构
在三类农村职业教育学校中,职业高中所获经费最高,其次是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经费最少。职业高中所获经费绝大部分来自财***投入,占76.33%,排第二位的中等专业学校经费也有近60%来自财***,而技工学校经费中的财***投入仅占42.66%,资金缺口几乎全靠事业收入弥补,没有社会投资和捐赠,经费来源过于单一,见表4。
表4 2010年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分类来源结构(单位:千元)
数据来源: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
(三)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
表5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与GDP的相关分析
职工教育经费篇9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核算;现状;对策
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全面实行,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既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成本知情权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效益和实力的客观需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归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成本核算中还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障碍,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借鉴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原理和方法,在与高校现行会计制度相协调的基础上,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一、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现状
1.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不科学,影响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真实性。按照中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基础给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造成了很大障碍。高职院校要实行教育成本核算首先必须解决教育成本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也就是说成本必须是和一定的对象相联系的。高职院校必须将为提供教育服务而发生的耗费,根据配比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归集和分配到相应的对象之后才能形成高职院校教育成本。133229.coM根据成本核算的配比原则和费用发生的时间来看,要核算教育成本就必然涉及的费用的预提和待摊问题。而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反映的是高职院校现实的收支情况,不存在费用预提或待摊的慨念,这样势必会影响教育成本信息核算的准确性。因此,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问题是高职院校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2.高职院校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不合理,影响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完整性。按照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当年购置的固定资产直接计入当年的设备购置支出,在使用的收益年限内不计提折旧,因此,高职院校现有的会计数据中都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已耗损价值。在办学过程中,房屋、建筑物、***书、教学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在高职院校经费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高职院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进行的重要投入,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损耗成本应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不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的价值,这样得出的教育成本信息就不完整。
3.现行高职院校会计科目的设置单一,弱化了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目标,不利于实行成本核算。现行的高职院校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主要考虑的是***府部门预算管理的需要,重点反映学校教育经费的收支情况,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进行成本核算的需要。如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对于高职院校支出是按支出性质分类而不是按支出功能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第一,按照支出用途将事业支出分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物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八类支出,反映了一定分类核算意识但比较粗糙,难以满足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第二种是按照支出内容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其他费用和业务招待费等,这给高职院校实行教育成本核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高职院校如果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按支出功能对现有支出数据进行归类和重组。中国理论工作者曾对此做过两种尝试:一是根据支出原始凭证,按功能分类重新核算成本;二是利用会计科目细目数据按功能进行大致归类来核算教育成本,但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第一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工作量过大,很难推广;第二种方法缺点在于比较粗略,难以提供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所以,高职院校如果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对现有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改革。
4.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考核评价的片面性,软化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制。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对高职院校投资只注重其消费性,忽视其投资性,导致对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考核评价的片面性,往往只侧重评价经费使用后体现出的事业效果和社会效益,而对社会效益考核评价又缺乏科学的定量指标体系,结果造成高职院校经费运行中投入产出相脱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脱节。由于缺乏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方面的考核评价,国家、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财务信息方面,而缺乏对衡量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指标的需求拉动,导致高职院校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机制的软化。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途径与对策
高职院校会计环境的诸多变化,已使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已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其制度性缺陷和缺失成为成本核算无法回避的问题。要想走出困境,科学实施高职院校会计成本核算,必须借鉴企业会计的成熟做法,弥补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制度,进而针对高职院校会计成本的特点,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从而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确定高职院校教育的本核算的对象和会计期间。由于高职院校不招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存在不同层次间学生数的转换,因此可以认为,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就是按专业分类的全日制高职生。成本核算周期应以一学年为一个计算期,起止时间从公历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
2.明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高职教育成本核算主要应遵循:(1)权责发生制原则,指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以其归属期为标准。即根据收入和费用之间的权责关系确定。(2)配比原则,指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人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人资产的价值。
3.设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为满足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需要,根据高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和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可将教育成本项目设置为:人员工资、公务费、业务费、助学金、折旧费、间接教育成本等六项,各个成本项目归集的费用内容如下:
人员工资,这是教育成本项目中最主要的项目,此处的工资是广义的工资,是指高校支付给教师以及为教学服务的教辅、行***等部门的职工的薪金报酬、职工福利及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高校发放给教职工的工资、津贴、奖金,计提的职工福利赞、工会费以及学校为教职工负担的公费医疗、养老金、失业金、住房公积金等内容,但不包括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和补助支出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剥离出来的人员的薪酬支出。
公务费,指高校用于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日常公务活动支出,包括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租赁费、招待费、维修费等。
业务费,指高校为完成教学业务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和购置教学耗用品的开支,包括教学差旅费、资料印刷费、生产实习费、***训费、招生费、教学(实验)材料费、资料讲义费等。
助学金,指高校按照规定给在校学生发放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酬金、困难补助、学生公费医疗、生活补助等学生事务的支出。
折旧费,是高校教学所用的固定资产耗费的价值,是教育成本的重要内容。
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现有的账簿记录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及已经损耗的价值。为了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需要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或折旧年限,按期计提折旧费计入教育成本。
间接教育成本,用于归集与学校提供教育服务间接相关,但需要通过一定成本分配的方法才能分配到各个教育成本对象的成本,如学校管理、教辅、后勤等部门的各项支出及学校开支的公共费用等。
职工教育经费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等技术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约316万,招生人数约310万,在校生约966万。到2011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有329万人 ,招生 325万人,在校学生总数达960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人数的增加使得其经费需求相应加大,且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以昂贵性为主要特征之一的教育形式,其所需的教育经费投入量也在不断加大,这就使高等职业教育必然面临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来源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寻求出路。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
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的渠道主要有国家投入、学生的学杂费收入、社会捐赠等几个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的最主要的渠道,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性教育经费,约占全部经费来源的54%,学杂费收入占比也较高,约为36%,其他部分所占的比例较低。因此,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投入经费和学生的学杂费。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看,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以国家投入为主,能够保证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但从整体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矛盾。
(一)国家财***性投入不足
职业教育是一项成本昂贵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其成本显得更加昂贵。对发展中国家各项教育的成本研究结果显示,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成本的2.64倍。然而,2011年,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的财***性教育经费投入为4 023.5亿元,而其中高等本科学校为3 348.7亿元,占总投入的83.2%,高职高专学校为674.8亿元,占总投入的16.8%。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学生人数大体相等的情况之下,这种国家财***性经费投入状况必然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而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也比高等职业教育要高。如2010年,国家对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的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5.38%,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6.94%。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相对比较晚,理应给予更多的财***支持,当前,我国仍然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更加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
除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所占的比例较低之外,从总体上看,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财***性投入只占全部高等职业教育总投入的54%,这个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平行的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其办学经费约有87%来自于州***府税收、地方***府拨款和联邦***府。与此相比,可见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财***性投入之低。
(二)学杂费收入过高
由于教育经费不足,高等职业教育要为自己的教育经费寻求出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费,这就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学杂费收入过高的现状。如2013年,广西医科大学普通本科生的收费标准为3 500元/年,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生收费标准为6 000元/年;北京大学的收费标准为5 000元/年,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收费标准为6 000元/年。同等级的美国社区学院,对于本社区的学生的收费标准只有四年制大学的5%,非本社区的大约只有10%。与此相比,显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杂费收入比例过高。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对接受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学生适当收取学费”,学杂费收入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以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杂费收入过高反而会使更多的人排斥高等职业教育,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难现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来看,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杂费收入应该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三)经费来源比例不协调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整体比例不完善。从现在世界各国对扩大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方式上看,各国解决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发展校企合作。澳大利亚于1992年成立国家培训总局,协调行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保证职业教育能够反映企业的需求。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苹果电脑、全国制造商协会等都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支持。虽然当前我国也开始鼓励企业积极投入职业教育,但现实却是我国的很多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是最合适的,也是最经济的,但由于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国家的***策具体性、优惠性不强,企业无法得到安全的保障,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企业来源比例不高。
除了国家财***性投入和学杂费收入以及企业来源之外,只有约10%是来自于其他方面的收入。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上看,这个比例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数额是很不协调的。
三、改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措施
(一)加大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不可取代的。尽管国家近几年来也开始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都涉及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但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在国家的实际拨款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的行列,理应得到同等的待遇。特别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更加昂贵,其得到的国家投入应该多于普通本科教育。为了缩小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差距,我国提出要打造示范性高职的计划。例如,陕西省从2008年开始启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这个措施确实表明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如此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国家财***性投入是很有利的。就像普通本科学校划分为“985工程”、“211工程”那样,能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院校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国家财***性投入。
(二)国家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
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因高等职业教育学费昂贵而难以入学的问题,国家提出了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人事部副部长王小初在发言中就提到:“要把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资助纳入国家助学贷款***策范围”。而澳大利亚自1989年以来就开始在高等教育中实行学费援助计划――收入偿还贷款机制(银行为学生提供贷款,***府作为担保,学生毕业后分期偿还贷款)。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开始把这个收入偿还贷款机制应用于职业教育,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经费问题。在国家的直接财***性投入有限,学生学杂费高昂的情况下,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职业教育经费问题的最佳途径,既能解决学生面临的学费问题,也能解决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经费问题。
(三)减少学杂费的收取
纵观当今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收入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那么高的。高昂的学杂费,可能会使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对此望而却步,即使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如果高昂的学杂费长期存在,也会降低人们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看看我们的亚洲邻国韩国,韩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府和企业赞助,国家的投入比例与我国相类似,但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赞助等要占全部费用约49%,而不收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仍做不到免学费和住宿费,但是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即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办学经费不足的困境,也不应该通过收取学生的学杂费来作为解决经费不足的渠道,而是应该通过其他渠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
(四)鼓励企业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企业发展所必需的高技能人才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所以企业有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企业投资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经费投入、购买教学设备、聘请师资等,还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半工半读的机会,这种工学结合的形式既能锻炼学生又能为学生提供经济收入。而校企合作的开展,不仅需要企业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需要国家提供“有形”、“硬性”的法律、制度等各项措施,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而当前我国开展校企合作主要的困难就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充分,国家的各项措施不够具体化,使得校企合作在运行中难以实现。因此,在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深入企业,使企业认识到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对它们自身发展的利益所在;而国家要完善各项措施,尽可能把措施具体化,而不是泛泛而谈;同时,可以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国家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培训补贴,为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使企业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