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10篇

媒介素养篇1

[摘要]: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在媒介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拥有特殊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群体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更为严峻。就此,本文从人类普适性的终极追求——“真、善、美”三个角度出发对媒介素养进行了解读,并提出要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的媒介素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这二者本来都拥有良好的出发点。然而,科学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脱离人的掌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以弥补人们在媒介知识与媒介技能上的不足,就成了当务之急。这其中,青少年和新媒体作为媒介化社会的构成主体及关键所在,势必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且笔者坚信,不断提升个体媒介素养的行动,本身也体现了人类在信息传播领域内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

一、媒介化社会的来临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分别取材于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及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位“预言家”都试***从反乌托邦的角度来阐释自己心中的未来***景,然而,奥威尔之悬在人类头顶的极权主义审判之剑并没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赫胥黎描绘的技术文化专制时代的降临。

继电视媒体吹响信息风暴来临的前奏之后,二十世纪末高速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体直接将人类卷入了从信息大爆炸到信息黑洞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每一天,媒介都不间断地向我们输送五花八门、难以计数的信息资讯,而我们也似乎习惯了这些“贴心服务”,其存在就像空气和水一般自然,媒介甚至成为了我们身体的延伸。多数情况下,我们通过媒介的“转述”来接触和了解外界,通过声音、影像传递过来的信息建构自己头脑中的全景认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由此受到媒介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从而日益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

显然,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社会向媒介化社会进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大多数人为此感到振奋,因为这不仅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还真切地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与便利。毋庸置疑,现代化的媒介技术与传统的媒介技术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便捷性。以互联网为例,它所具备的即时通信、信息搜索、信息存储等功能较之传统媒介而言有了质的飞越。其传播范围可以超越国界,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传播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人们只需浏览网络上的信息,便能够做到“足不出户,遍观天下”;而两个原本相隔千里的人也能够通过网络通讯设备进行即时的文字、声音甚至是视频的交流。对比媒介稀缺的传统社会,在现代社会中获取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这的确值得我们欢呼。然而,评判任何事物都应该观其两面,我们在享受现代化、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媒介化社会所隐含的弊端。

如果说媒介化社会带来的利益是一目了然的,那么其弊端就好像是慢性毒药,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地侵蚀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技术的发展引爆了信息的泛滥,同时催生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且绵延广阔的媒介帝国,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然而,随着媒介使用的日益频繁,各种令人堪忧的状况也跟着出现:先是信息量的急遽膨胀令人无所适从,对媒介权威的盲目迷信也使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变得被动、迟缓。更糟的是,由于分析和批判能力的缺失,现代人裸地暴露于信息污染之下,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渐渐的,赫胥黎的预言在岁月洗拭中变得鲜明起来:人类陷于五彩纷呈的声光影像而不再热衷于思考性的阅读;拥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权利却在如海的资讯中日益变得被动与自私;终日沉浸于无聊繁琐的世事之间抛弃了对真理的孜孜以求;面对人类文化向平面化、庸俗化嬗变而始终毫无自察。[1]我们可以将这些现象理解为技术宰制下的众神狂欢,而它们正昭示了媒介化社会的弊端所在。

众所周知,事物往往依靠力量之间的制衡来实现自身的平衡和良性运转,如果一味放任其朝向某一端发展,则只会造成形势的混乱以及破坏性的后果。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受制于这一定律,技术主导的媒介化社会也同样遵循这个原理。不幸的是,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技术的发展程度与人类对媒介的了解及控制程度并不平衡,这直接导致了科技宰制下大众传媒的越位以及媒介素养的缺位。这也可以理解为历史发展进程中上层建筑与物质基础之间的断层或错位。而我们今天就恰好处于这样一个“心理断***期”——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已无所不在,而大多数民众所掌握的媒介知识却少之又少。虽然这种“脱节”经过大众媒介的集体粉饰在现阶段表现得并不那么明显,但是其潜在的威胁却是巨大的。因此,尽快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克服“脱节”所带来的各种隐患,对于今后信息传播的改进以及传媒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少年、影像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对人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促使***府加大对媒介教育的重视,更使得信息时代中与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相比肩的另一种重要的公民素质迅速浮出水面,那就是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在媒介教育领域它指的是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2]。

在电视尚未出现之前的印刷时代,“听、说、读、写”曾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所必备的几项基本技能。然而,步入信息社会以来,数字媒体、网络等传播媒介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单纯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不再能够应付信息大爆炸给我们带来的全新局面,学习如何高效地获取、理解及利用媒介信息成为了新时代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内容。在媒介化社会中,人们每天花最多时间做的事就是与不计其数的信息打交道,这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媒介。基于这一情况,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和参与的一门通识性教育,它通过教授人们相关的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技能,来帮助民众认识媒介、了解媒介,进而健康、合理、安全地利用媒介。而在此过程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成了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重点对象。

首先,诚如一些专家所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大众媒介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此阶段,青少年由于自身人格尚未发展成熟,对事物缺乏分辨力,且好奇心旺盛,擅长模仿,很容易受到媒介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思想、行为上的偏差。

其次,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如今正值青少年阶段,他们自幼就享受着高新技术所提供的欢乐与便利,免于承受信息匮乏所带来的困扰和焦虑。然而,作为在媒介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身上的批判性意识明显发生了萎缩、衰退。这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先天不足。当代的青少年没有经历印刷术时代严密的语言逻辑思维的训练,而是直接进入了一个以“视觉”为导向的快餐式阅读时代。在那里,互联网等新媒体成长为最具影响力的一代“超级媒介”,而媒介融合潮流也不断敦促传统媒体朝向多媒体方向发展。一时之间,融合了文字、声音及***像的“超真实”类像充斥于青少年的视野,而他们对所看到的画面也深信不疑。***片影像的直观性和感官刺激性削平了其思考的深度,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扼杀了他们童年的纯真和想象的翅膀。面对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青少年群体普遍表现出缺乏辨别和分析的能力。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已经适应和习惯了媒介化社会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缺少接受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成年人对媒介信息的分辨能力虽然大大强于青少年,却在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媒介技术时明显处于劣势。例如很多成年人就因为掌握不了互联网的操作技术而被挡在了网络媒体的门外。有鉴于此,媒介素养教育应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升格为一门终身教育,虽然其重点仍在培养青少年网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上,但对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具有因人而异的指导和辅助功用。

行文至此,其实不难看出,媒介素养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改变,其内容也在作相应调整。而与一些纯粹理论研究明显不同的是,媒介素养教育从一开始即有明确的社会目标以及鲜明的实践导向。我国传媒学界及教育界在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努力。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于2007年4月成立了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分别在附近的两所小学中面向四年级学生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推广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而这次实践对刚刚起步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而言,无疑既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次有力的促进。

三、技术、艺术与道德:提升媒介素养的三个维度

正如前文所言,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信息时代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通识教育。信息过剩及信息污染等问题对人类,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让我们逐步意识到并开始正视隐藏在媒介化社会背后的种种弊端。而要提升个体的媒介素养,通过系统的媒介教育增强人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目前解决这些问题最积极有效的方法。很多专家学者曾就“如何提升媒介素养”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其中大多数是根据家庭、学校、***府、媒介等不同职能的机构来划分媒介素养的提升途径,然后再具体落实到各环节在进行媒介教育时所分别采取的策略方针。然而笔者以为,在努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用具体的、分解式的眼光看问题,还应学会运用抽象的、涵盖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毕竟,只有追根溯源,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真正的目标指向,才能改善人类被动适应信息环境的窘况,做到主动出击,对症下药。笔者以为,要想提升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我们应同时从技术、艺术与道德三个维度入手。

(1)求真去伪:技术发展与媒介素养教育

毋庸赘言,从印刷时代的报纸到电子时代的广播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数字时代的各种新媒体,媒介形态的更新变换始终是以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作为传播技术的派生物,媒介自身并不具备任何主观的善或恶的倾向。它就像是一把威力无穷的双刃剑,利用得当则能为人类造福,反之,则会对社会及人类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开始更为频繁地使用媒介。然而,就在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媒介操作技术的同时,也意味着人们更容易利用这些技术来、制造虚假信息以干扰和破坏传播活动。例如在网络平台上,人人都可以面向广大受众传播自己“制造”的信息,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大大削弱了媒介的“把关人效应”,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对照片合成、视频的后期制作、声音模拟等技术的知识的缺乏,人们也更难理性、客观地去辨别影像信息的真伪。为此,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教会人们在信息的洪流中去伪存真。而这要求受众必须在加深对媒介技术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而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

(2)美的创造:艺术实践与媒介素养教育

虽说媒介传播是以技术为基础,但是所传播的媒介内容却往往是艺术的杰作。我们所接触的信息常常会以影音、***像等形式出现,如电视剧、电影和音乐文件……它们经过专人的编辑、加工之后被搬上荧幕或者上传到网络。于是在随后的传播过程中,我们透过电视机、录音机、电脑所看到和听到的便不再是一连串零散单调且不明所以的信息符号,而是一个个经过精心组织和建构,包含着制作者特殊创造力及想象力的信息文本。然而众所周知,艺术传播的过程往往包括两个环节:在经历了传播者的第一次创造之后,人们在阅听和理解那些媒介产品时,往往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观点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创造。而这第二次创造必须是在充分了解传播者创作文本时所遵循的规则和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进行。比如,具体到某部电影或电视剧,我们相应地需要了解的就包括画面的“蒙太奇”剪辑方式、***像与声音的搭配艺术、以及导演的叙事手法等等。唯其如此,人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利用这些信息,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美,挖掘艺术的闪光点,从而得心应手地接受或创作属于自己的美的艺术。当然,这也成了提升民众媒介素养的第二个目标。

(3)善的追求:道德指向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霍尔在编码/解码理论中所提到,信息的传播实际上是一个意义传递的过程。人们在掌握了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媒介素养之后,对于媒介传播的理解便可上升至意识形态的层面。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进行意义的理解与自我建构。那些传递到我们脑海中的意义以及隐含于其中的价值观会慢慢沉淀下来,成为我们评判事物和看待人生的标准和参照。对于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指向在于能够使其在接受信息内容之后,从中汲取营养和有益的成分构建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然而,在媒介化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下,青少年对于是与非、黑与白、善与恶的评判标准并不十分清晰。他们普遍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常常受到作为文本的“隐性话语”存在的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为此,只有经过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人们对于信息中隐含意义的敏锐感知,提高其伦理道德水平,我们才能在未来为自己主动创造一个健康、绿色的信息环境。

其实简单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人们从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中挖掘真、发现美、选择善。而这也呼应了本文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出发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的一番全新解读。笔者以为,在信息传播领域内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不仅是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横跨了传播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而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课题在社会实践中的延伸与拓展,在媒介化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及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尤其是对于当代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这更是关系到他们如何在信息时代生存及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在各方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我们有信心在“真、善、美”的诉求框架下,集社会各界之力量,有效打破技术专制下的媒介话语逻辑,全面推进媒介素养教育,让民众在媒介化社会中更为健康地生活与发展。

[注释]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媒介素养篇2

传媒人是传媒的内行,至少是行内者,一般已对传媒有较多的认识。然而人们对传媒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时代的发展又使大众传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传媒人的对传媒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例如,以往对新闻传媒的宣传作用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重视,而对其信息沟通作用、意见交流作用、舆论监督作用、实现民主***治作用等,则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或把它们与宣传作用对立起来,而不是统一放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终目标之下,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思考。从“三个代表”及“三贴近”的要求来看,显然有失偏颇了。

随着全球化和新科技的发展,随着我国***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经济、社会和***府管理的转型,大众传媒的环境、结构、组织和运作方式,各种传媒的功能、地位、作用和工作方式,都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传媒人要适应这些变化,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需要很好的媒介素养,首先是认识上的及时、深入和前瞻。即时、互动、分群化、核心竞争力等新的概念,受众为中心、效果为目标等新的运行理念,都值得传媒人好好琢磨。

但是,据去年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新闻从业人员很少接触新闻理论、业务期刊和新闻业界网站。(陆晔、俞卫东:《传媒人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行为》,《新闻记者》2003年第6期)这从反面证明了对传媒人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必要。

职业精神是传媒人媒介素养的集中表现。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有联系又有区别。传媒人的职业道德,是传媒工作中属于道德范畴的行为规范,如新闻工作者要忠于事实,坚持真理,注意保护采访对象,不以私利影响工作,尊重对手,正当竞争等等。而职业精神,则是传媒工作中的尽职(对社会尽职,而非仅仅对媒介机构)和尽力精神,如新闻工作者追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尽力履行职业使命,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要能够尽职尽力,就需要对自己职业的要求、使命有明确的认识,对传媒的功能、作用、社会责任,以及新闻规律、传播规律、传媒运行和发展规律,都有自觉的把握;需要有很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还需要有科学化管理基础上的竞争、激励机制。

职业精神还体现在对媒介传播的把关上。要把好思想***治关,舆论导向关,还要从媒介专业要求的角度,把好业务质量关。比如新闻报道,既要***治思想、舆论导向正确,又要有新闻性。如果没有新闻价值,就不能作为新闻,更不能放在头条新闻的位置;如果不够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也必须尽可能地修改,否则或没有社会效果,降低传媒的吸引力,或误导受众,贻害社会,损毁传媒的声誉。

这种把关很不容易。新闻媒体对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有效的宣传工具,都具有议题设置功能,赋予地位、树立形象功能。这使许多组织(包括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方法影响、利用媒体。其中有的是合理的、有益于社会的利用,有的则仅仅有利于个人或小团体,而牺牲传媒资源,牺牲受众的时间、精力和经济付出,甚至牺牲传媒的社会责任和声誉。传媒人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公心,高度的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精神,才能顶住各种压力和诱惑,严格把关,防止传媒功能贬值,或成为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器。

传媒领导者的媒介素养对整个媒体的行为和其他传媒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我们又看到,大众传媒的许多问题,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传媒人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如果选择传媒机构及其主办、主管单位领导时,忽视其媒介素养水平,如果在传媒的运作中,许多媒介素养不高而又不自知的领导者任意干预,就会使传媒的职业水准缺乏基本保障,就谈不上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影响。

媒介素养篇3

摘要:2011年3月,日本地震灾害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使得谣言四起,人们把碘盐同碘片混为一谈,认为碘盐可以有效地预防核辐射。基于这种态度,我国一些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抢盐事件”。媒介素养对公众的媒介参与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此次“抢盐事件”体现出公众媒介素养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媒介素养;“第二媒介时代”;“集合行为”;从众心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受大地震影响,12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爆炸后释放大量核辐射,其后2号、3号、4号机组均发生泄漏情况,形成重大二次灾害。

核辐射对人体危害极大,核泄漏事件立即成为社会热议。虽然多家重量级媒体核泄漏对我国影响不大的消息,但流言仍四起:“我国海域受核物质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吃”、“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正是种种似是而非的流言,借助互联网、手机短信不胫而走,迅即点燃了公众的恐慌情绪,“碘盐防辐射”的消息也传遍街头巷尾,煽动众多民众抢购食盐,致使多地食盐脱销。最终,“抢盐事件”轰轰烈烈地席卷中国大地。上至城市,下至农村,不仅食盐被抢购一空,连酱油、腌菜也身价陡增,变得“奇货可居”。

媒介素养作为公众媒介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众的媒介参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公众媒介参与是否有效。此次“抢盐事件”的爆发和公众的媒介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媒介素养的相关概念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的利维斯和汤姆森在《文化与环境》一书中首先提出。“媒介素养”就是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正确地、批判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的能力。

公众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媒介使用的需要,还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指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计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二、公众媒介参与所处的环境

1.“第二媒介时代”的包围。

中国正处于“第二媒介时代”,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普通个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自由发表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例如“抢盐事件”,由社会个体通过口口相传或网络进行传播,原本对“盐慌”不屑一顾的人,经过人际和网络的反复灌输后,最终也加入了抢盐队伍,甚至成为了“盐慌”的二次传播者。

“第二媒介时代”导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媒体个人化对新闻把关的降低。因为信息的高速发展、网络等通讯工具普及,使得新闻信息把关的不严,新闻的真实性备受考验。“盐慌”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大规模、大范围地传播,加之公众对新闻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从而致使事件蔓延。

2.媒体信息的限制。

媒体是***和***府的“喉舌”,在经营和管理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导致部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被垄断,造成受众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匮乏。加之长期以来媒体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受众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在一些实为信息传播失实的情况下,受众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对媒体传递的信息不加思辨,还没搞清楚真实状况便过度恐慌,直至蔓延引起扩散性恐慌,最终导致大规模爆发。

三、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1.媒介素养中的“集合行为”。

在媒介参与中,公众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作为一个群体在传播过程中会对信息造成负面影响――群体传播的“集合行为”。这种“集合行为”往往以流言形式出现,而流言正是此次“抢盐事件”的一大诱因。

流言产生于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参与群体的成员在群体意识中形成了相互的认同的归属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群体传播的极端形式是“集合行为”,这是无组织性的群体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而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以及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这三个条件是非常态的集合性社会事件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而核泄漏这一触发性事件、媒体报道的失衡、网络通讯等传播媒介的活跃化,给流言以可趁之机,最终导致“抢盐事件”。

2.媒介素养中的“从众心理”。

“从众”是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人态度的变化。一则是信息压力,公众认为多数人提供的“盐慌”信息,其正确性要大于少数反对的人,所以公众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二则是趋同心理,公众的行为总是和群体保持一致,面对多数人的抢盐行为,公众也采取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从而抢盐事态进一步加剧。

3.信息激增影响媒介素养。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形态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大众传媒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但随着传播的信息剧增,也催生出许多问题。一方面,公众可能疲于接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辩和梳理的能力,长期形成麻木盲从的心态,常常被传媒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一些不规范、缺乏自律的媒体传递的信息中可能包含过多负面消极的东西,极大地影响公众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社会恐慌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了杜绝这种“病毒式”的污染信息而遏止传媒的发展,或者阻止人们的传媒接触行为。既然外力的解决措施无法奏效,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从训练内在素质来弱化负面消极信息的影响――那就是培养和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谣言止于智者”。作为公众的我们应该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避开“沉默的螺旋”,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待突发性事件以及正确理解和分析扑面而来的媒介信息,敢于对信息提出质疑,提出批判意见,切勿盲目从众;受众应当认识到媒介所构建出的拟态环境,知道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其内容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而是经过刻意筛选的;受众应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媒介所报道的信息,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对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受众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奠定深厚的理论功底,认知谣言等负面消息的危害性,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力。

***时期“疯抢板蓝根、白醋”和日本地震“抢盐事件”等恐慌事件,我们能够看到公众媒介素养不高,对谣言等负面信息辨别能力不强的危害。如果公众能够及时认识到在公共参与中存在的缺陷,完善自我提高媒介素养,恐慌将望而却步,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将会构建在公众面前。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媒介素养篇4

1.1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缓慢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引起***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只是刚刚起步。目前中小学普遍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教授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但还没有开设媒介素养课程。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最早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在此后也只是几所高校零星的实验,并没有形成教育规模。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较普通高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更为迟缓。

1.2主要原因分析

我国传媒业迅猛发展,媒介正在发生着数字化、市场化、民本化的转型,迫切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媒介受众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形成科学合理的接触媒介、解读媒介和使用媒介的媒介素养,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却很缓慢。其主要原因:

1.2.1缺乏***府***策法规的保障

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学界呼吁阶段,还未引起***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认识,近几年学术界虽有一些部级重大攻关课题取得成果,但还未足以影响到国家出台相关***策规定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中小学和高校领导和教育者来说,媒介素养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

1.2.3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的支撑

我国的媒介素养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对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梳理和介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理论体系。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薄弱和实践的缺失相互制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缺乏又延缓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1.2.3缺少媒介教育专门师资的培养

媒介素养教育是跨学科的课程,对授课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既具有传播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又懂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还要有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还没有建立,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均未开设这个专业,至多是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教师只是传播学背景或其他学科背景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热爱者。

二、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2.1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确立

2.1.1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目标

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媒体不良信息,减弱媒介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使大学生自主利用媒介,提升对信息资源的支配能力。

2.1.2以学生为本的媒介教育

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应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途径,而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受众自身的内因。因此以学生为本的媒介素养教育重在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高度的自律和对媒介有效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应唤醒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2.1.3符合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

与西方发达国家漫长的媒介发展历史不同,我国媒介发展有自身的显著特点,是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间经历了短时期内的迅猛的发展,媒介体制的市场化转变,媒介形态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既要借鉴国外已有经验,更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和高职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状况,解决突出问题。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中完全不同的媒介环境带来的观念差异,如高职学生过度依赖、崇拜新媒介而疏忽传统媒介的现状,如新媒介某些方面使用能力较强与有效利用媒介资源为自身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如不同的教育环境带来的学生媒介使用能力的较大差异等。

2.2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2.2.1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

课堂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高职院校媒介进行素养教育,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有师资条件的学校可开设媒介素养必修课,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先尝试开设媒介素养公共选修课。还可将媒介素养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的公共基础课或专业课程中去。在教学内容上注意针对性、实用性,了解一些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重点应放在媒介意识的激发和媒介使用能力的提高。教学的内容包括媒介认识、媒介解读、媒介使用三大方面,具体内容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征求教学对象的意见不断调整优化。要让学生认识媒介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本质区别,能够控制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让媒介过多占用自己的时间;了解媒介的商业属性,能够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如解读新闻、解读广告、解读娱乐节目、解读影视的能力;能够利用媒介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本领,休闲娱乐,善于制作并媒介信息,扩大交际面,关注社会与人生。教学的方式上应采用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因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媒介也已拥有丰富的体验。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理论的讲授,让学生接触较为系统的媒介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多提供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自身对媒体的认识和经历带进课堂,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经验分享来提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2.2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开展

媒介素养篇5

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情况是,受众的媒介使用将成为自我发展的一种动力,而不会因为媒介使用而沦为大众媒介或信息的奴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张志安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综合国内外种种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对媒介素养教育本质含义的认识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但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即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主张青少年在信息化时代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介去寻找信息进行学习,具备甄别和鉴赏力,能够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最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享有更多的支配权,学会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和审视自己的学习。

开展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心理断***期”。这个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模仿力;在情感上,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比较强烈,性格上常常存在双面性和不稳定性,很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自控能力较差。且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无时无刻不在传播着良莠不齐的信息,这就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很大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2008年的网民中10~29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6.7%,其中,10~19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5.2%,与2007年相比,10~19岁网民所占比重增大,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青少年网民占网民人数的1/3还要多。截至到2009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而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就占了40%,且他们使用网络的首要目的是玩网络游戏。因此,媒介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大众媒介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拟态环境”,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色彩,而对于心智发育尚不完善的中学生,很容易为媒介所左右,不能很好地分析、理解、识别媒介文本,尤其是在电子媒介强大的视觉感官冲击下,青少年很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症”。

具体表现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在价值和行为选择上往往从大众媒介或媒介人物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所建构的虚拟社会的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而这种由互联网创建的“虚拟社会”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但他们对媒介知识的匮乏,使用媒介的自控能力差导致了他们自身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不强,利用媒介发展自我意识薄弱。而他们经常、主动地接触媒介,这就使他们的业余时间减少,与同伴交流的时间减少,模仿媒介上的一些知名人物的行为、动作增加了。理想化的选美、造星活动以及不良的文化和娱乐环境,使中学生深陷娱乐怪圈,极大地偏离了主流媒介的应有方向。

总体而言,当前中学生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他们并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和系统的训练来获得媒介素养,大多数中学生是建立在日常的媒介接触经验基础上得来的,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所期望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为此,我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开展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我国部分中学生对游戏、网络、电视等媒介的依赖和沉溺,以及大多数中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媒介所带来的信息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怎样加强中学生的教育,怎样合理利用媒介在中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呢?这是对网络时代的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使用媒介的能力,另一方面指导他们的媒介价值观,开展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吸引他们参与到媒介活动中,综合培养他们的媒介认知能力、解读媒介信息能力、运用与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最终使他们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己,参与社会的发展。

提升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结合我国的基础教育实际,各类普通中学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有机地融入媒介素养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水平,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媒介素养知识。与此同时,师范类院校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应把媒介素养知识纳入相应的课程,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观念,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以及在实践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进而才能够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落实。

媒介素养篇6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素养教育 网民素质

被人们冠以“在优美环境中进行高尚娱乐活动”的高尔夫球运动,与许多其他运动项目不同,高尔夫球运动是唯一一项在没有裁判员监督的情形下进行的体育运动。不论对抗多么激烈,所有球员都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表现出礼貌谦让和良好的运动精神。网络舆论之所以需要引导,根本原因在于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如果每个网民都能像高尔夫球运动中的参与者那样自觉遵守游戏规则,正确使用网络媒介,积极理性地利用网络媒介发表言论,主动将自己的各种表达行为控制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之内,那么网络舆论便不存在被引导的需要。实现网民自觉遵守网络舆论规则的根本途径便是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以制度和***策导向的方式所导致的网民行为,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网民个人意愿的真实表现,而只是被动地服从于已有的制度和***策。除非每个网民从个体的需求和动机上能够健康地发表言论。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考究人的健康状态,都应建立在人的内在需求与发展同外在的社会环境适应与和谐是否统一的基础之上。只有这两方面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网络公民如果能够在网络上发表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时能够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舆论引导工作相比之下就会顺畅很多。通过教育手段,加强对网民和潜在网民的素质教育,提高网民的道德、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是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实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最根本的途径。所以说,网民解决社会问题及对社会问题发表言论所具有的素质是影响网络舆论质量的根本因素。而提高网民个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便是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舆论之所以充斥着违法犯罪和道德失范行为,根本上是人的因素所导致的,即网民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存有差异。作为社会中最基本要素“个体的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和社会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网民们理性解决社会问题的个人能力有限。媒介自由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托马斯・杰斐逊坚定地相信:“虽然公民个人在运用理性的时候可能会犯错误,但大多数人作为一个整体时必然会作出正确的决定。为了推动这个过程,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必须接受教育。”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是网络舆论引导最根本的途径。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了网络舆论的盛行,而网民素质完善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网络媒体发展的速度。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是网络舆论的局限性和存在问题的新要求,也是网民作为个体的人社会化的必要手段。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的必经之路。

***府应该建立并维持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并不是规定网民做什么或限制网民做什么,而是使得网民及潜在网民都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并且保障网民及潜在网民能够通过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民媒介素养,认识网络媒介及其特点,了解其功能及网络法律法规,学会如何使用网络自由而理智地表达话语,从而培养网民通过网络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在网民面对某个社会问题时,以社会良性运行和和谐发展的动机理性地去面对、分析并解决问题。

国外尤其是西欧国家,在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方面都要先进于我国。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美国、加拿大等国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国家正规教育体系之中。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有三种类型。一是纵向型,由***府***门规定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在职训练,然后再由教师培养教育学生;二是放射型,最先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民间组织积极倡导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再由这些民间组织带动全国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三是网络型,由多个自发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源头汇集成网状模式。

目前,我国虽然在香港等地区已经初见媒介素养教育的雏形,但是内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媒介素养教育的行动还没有开展开来。这种现状远远滞后于网络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在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途径进行。本篇论文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信息化社会,大众媒介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塑造着人们头脑中的社会环境及价值观念。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讯息。网络媒体的兴起,更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会对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媒介对于人的行为模式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学者都有深入研究。按照拉斯韦尔的说法,媒介有三大功能: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起作用的主要是媒介的前两个功能。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指出,大众传播有对社会成员行使社会控制的功能,它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同家庭和学校对于网民及潜在网民的影响一样重要。当今社会,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在频率和时间也呈上升趋势。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网民认知网络世界,了解网络舆论规范和话语规则,树立正确的网络话语观,正确利用网络渠道行使其话语权。

大众媒介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大众媒介引导网民学习网络媒介知识,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理性行使话语权,加强网络媒介素养。第二个层次是传媒工作者加强对自己职业的认识,提高职业精神,增强媒介素养。

作为大众传媒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然后才能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况且,媒介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任何媒介都离不开网络。传统媒体也都有自己的网站。传媒工作者本身就是网民。所以通过大众媒介对网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搞好第二个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即传媒工作者要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从而以良好的媒介素养去影响,引导网络舆论。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网民及潜在网民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要的是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正确行使公民话语权的途径和方法,及法律对于不良信息和违法言论的管制。例如,通过书报杂志这种媒介,可以帮助网民及潜在网民正确享有言论自由、行使话语权的书籍和杂志;通过电视媒体,开办网络舆论教育节目,宣传网络舆论利弊的特点及进行如何通过网络行使话语权的教育。以美国为例,至1996年,美国已有百万儿童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据此国情,美国当年即出版了若干本诸如《危险地带:对INTERNET,父母应该知道什么》帮助父母指导教育子女的书籍。通过传播媒介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可以运用书报、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网络本身也是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场所。加拿大就非常重视加强对公众互联网知识的教育。一个名叫“传媒认知网的非营利性组织”在1999年10月出台了名为“认知加拿大网络:理清要点”的互联网教育计划,使得年轻人成为“安全的有头脑的”互联网使用者。国外在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先行于我国,他们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批判地拿来借鉴。

总之,方法是通过多种传播媒介,目的是将网络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使之有利于完善公民的话语权,促进社会改革发展,最终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网络媒介素养,话语权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著、戴鑫译:《传媒的四种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2.王炎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任志明、王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探究》,《当代传播》,2009年版。

6.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7.?wtp=tt

媒介素养篇7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为了防止互联网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管制、自律是两种最为主要、广为人知的管理方式。然而,管制通常来自行***部门和***府,自律则是强调互联网从业人员自我约束,那么互联网的广大使用者能做什么?作为公民的使用者应该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是否只能依赖外部的力量来认识新媒体带来的影响?此时,培养使用者的“媒介素养”则很有必要。

媒介素养教育

美国国家电子媒介委员会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对于我们所消费的媒体做出选择、理解(在内容、形式/风格、影响、产业和生产的语境中)、质疑、评价、创造和/或生产以及富有见地的反应的能力。它是一种建立在知情的基础上的评价能力,是一种富于思辨的判断力。”人们评价媒介内容、认识媒介效果的水平,是人们使用各种媒介进行表达的能力,是增强人们在与媒介交往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手段。这种能力如同读写能力一样,并非人们的天赋,必须经过专门学习才能获得。原来的媒介素养主要针对的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和影视媒介,强调掌握对特定媒介基本技术的操作能力、“识读能力”,对其内容和特定传播形式的理解,培养对象主要是青少念。在传播媒介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媒介素养教育应运而生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提出。最初,电影在英国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了视觉文化的一次***,但是电影中表现的价值观念许多与学校正统教育相冲突,于是,许多人特别是教师和教育者担心,大众化的电影是对青少年文化趣味的一种腐蚀。学者利维斯(E. R. Leavis)和汤普森(D. Thompson)是较早提倡媒介素养教育的学者,他们以保存传统文化的名义,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

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人们逐渐开始反思对大众媒介的强烈抵制态度,也重新审视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许多研究人员意识到,受到批判的大众媒介,特别是电视,并非是大众文化的单方制造者,受众本身的知识构成、社会地位也与文化的社会效果紧密相关。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既包括技术所造成的视觉文化,也包括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到了90年代之后,文化的转型和媒介发生的变化,让许多研究者也认识到“抗拒”和“行***管理”的单一和无力,如果要把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下去,必须从强力管制走向“赋权”,给予公民更多的知识和权力,不能以教育者的经验代替被教育者的经验,或者以管理者的判断取代被管理者的判断,应该帮助使用媒介的人们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创造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

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大、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具体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和“满足”;二是要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数字媒体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有一整套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措施来进行大众化、社会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一类是旨在培养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教育,一般是由各高等院校实施的,主要面向媒介在岗从业人员;另一类是面向全社会并由社会实施的、旨在培养公民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的一种素养教育,又称为大众化媒介素养教育或媒介信息教育。一方面帮助使用者从技术层面对互联网带来的视觉冲击进行基本认识,帮助使用者熟悉内容制作流程、解读媒介内容;另外,由于互联网本身的互联互动、多媒体合一的特性,还应该鼓励群体之间的学习和监督。许多国家已经提出了“数字媒体素养”这一口号。在这一口号下,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帮助那些毫无数字技术知识的人拥有媒介准入的权利和技能;通过推动教育使人们获得基本的新媒介知识,尤其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体素养;还有对数字技术、影像技术进行专门化的培训,鼓励年轻一代通过网络进行互联,学习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技术、内容和影像的创意建设,这种创意和知识的转换,能够抵抗部分网络沉渣的泛滥。

在这场新的素养教育中,关于媒介语言识读教育的做法在我国较为少见,有一些国家的做法可供借鉴。比如在加拿大,著名的媒体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推出了互联网教育网站――加拿大网络意识,里面采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方式,对于和未成年人有关的多方人员――家长、***书馆员――进行指导,另外还给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设计游戏、问答等内容进行网络媒介素质的培养。

在针对网上信息“孰真孰假”的问题上,该网站上写的是“互联网能让你‘证实’所想到的任何一类信仰系统,问题在于,太多孩子相信只要是在网上的,就应该是真的”,出于这个原因,网站给家长的指南中主要是引导孩子获得有效的网络信息,让孩子始终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询问网上信息的信源、内容、制作时间等信息,以次来辨别信息的真实度,这无形中也为合法获得网络数据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法律普及。这种对媒介和现实之间基本区别的知识解读,并不带有训诫的口吻,也并非一味指责新一代出现的文化现象,而是客观地把互联网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列出来,可以促成思考而不只是单一接受。

新加坡学者伊安・韦伯(Ian Weber)认为 21世纪数字化生活以4个关键性目标为中心,即“使文化产品通俗易懂”、“使批判性思考看得见”、“通过相互合作进行学习”、“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决断的能力”。这也是他所谓“数字素养”的核心。他提出对青少年的数字素养教育的方法是:“学习”(通过调查、讨论等进行)、“呼吁”(团队、营造培养数字素养的紧迫感)、“关注”(社区、教师、家长都来关注)、“激活”(形式、方法的灵活运用)。

创新是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的最好途径

媒介素养篇8

一、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强化发展传媒的大众化。

当前,以信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浪潮正方兴未艾,信息产业作为急先锋、桥头堡引领着当代科技潮流。信息,这个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的名词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强度入主人类生活。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美国“全国信息高速公路”(即NII)、“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即GII)两计划强势的推行下,全球刮起了一股强大的信息热,各国加紧研发、构架信息产业,犹如进行新一轮***备竞赛一般。这种势头,使得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直到21世纪还依然昌盛不衰,深刻地渗透和影响着社会生活。高度信息化也成为后工业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D·贝尔在《后现代社会》一书中说:“后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①

信息,这个制造后现代社会奇迹的圣手,已经被学者们提到与物质、能量齐驱并驾的高度。②物质、能量、信息三者位列三甲,共同推动着现代文明的不断生成、巩固和发展。

信息的无限膨胀和全面蔓延,呼吁着乘载这位巨人的文明列车的到来。大众传媒因其直接面对大众,具有信息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的能力而成为首选。而事实上,它也是信息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传播的迫切需求构成了大众传媒合理生存的绵长生命线,大众传媒从一产生就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按传播学的观点,是指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③简单地说,就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它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它对社会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它在促成文化体系的一致化和标准化,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表现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它发出的信息能够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力量,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按照媒介所提供的“参考构架”去解释社会现象和事实,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有选择的提供一些信息,或突出某些问题,使受众知道什么是社会上赞同或认可的价值、规范和信仰,于是受众就自觉地被迫接受这一套“定义”或“解释”的约束和指导,尽量随大流,采取被整个社会文化所认可的行为方式。这也正是大众媒介的力量所在。④

二.“议程设置功能”和“沉默的螺旋”理论制约着大众传播的社会宏观效果,在当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大众传媒导向偏向媚俗化。

美国社会学家兼大众传播学家德弗勒告诉我们,新闻媒体提供给公众的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新闻媒介的议程——是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有选择的报道。这就是“议程设置”。⑤大众传媒能够人为的安排议程,确定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非重点。与此同时,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则告诉我们:当一种观点得到大众媒介持续不断地宣传,从而成为所谓支配性意见时,持有相反观点即所谓异常意见者便逐渐陷入沉默,而放弃已见去追随公众看法者会不断扩展。于是,形成这么一种螺旋趋势:就是一种观点一旦得势便越来越走红吃香,越来越为世人所接纳。⑥“议程设置功能”和“沉默的螺旋”这两种理论形成了一种传播的内在机制:逢公众喜欢的新闻产品哪怕是低俗的也一样有市场。当前,我国大众传媒在走向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媒介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出现了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产生了一些丧失人文精神和职业操守的现象,媚俗化和妖魔化的报道成为一种危险的趋势。为一味的满足人们低俗的需求和非常态的欲望,大众传媒不是善意的引导和果断的杜绝,相反,为保持高收视率、高收听率和高点击率,他们以需求为挡箭牌,不断地制造所谓的大众文化。大众媒介的传者由于单纯以商业的角度介入社会,缺乏必要社会责任感;而受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偏向于娱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没有进行过滤,也缺乏一定的媒介认知常识,随大流。有的受者甚至将这种感性的娱乐文化当作精神养料加以吸收。传者和受者的本质发生异化,媚俗的信息有读者市场。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作为传者和受者的渠道,大众传媒的导向逐步媚俗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大众媒介的信息充斥着凶杀、暴力、***。这些满足受众的信息,是一种“低下的满足”,对提高文化品位毫无作用,甚至会带来现代文化干涸的危机。这种

“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正在位移人类的灿烂文明,大众媒介的两面性越来越明显,如何在过载的信息内容中吸取人类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精神养料是时代的重大课题。

三.高校是参与信息转化的智囊和开展教育的集中地,面对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地方性高校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

随着麦克卢汉在四十年前第一次喊出“地球村”,我们就逐渐走进了一个媒介全球化的世界。媒介的全球化催发了一场信息***,消除了因信息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然而,在我国,信息产业正在市场的轨迹中缓慢运行,信息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的词儿,还正在探索着前进,难免偏离原有设计的运行轨道。大众媒介出现媚俗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高校作为社会的高层次知识区域,是信息论转化为产业的交换地,在这场***的地位非同一般。

(一)高校信息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缔造的文明成果,它不仅仅在信息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领域,它也在信息的流通和共享等方面积极促成科学化、系统化和高速化。比如它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技术保障,坐在电脑旁就能通过数字化的服务展开教学。这克服了地域和时差带来的障碍,减低了教育的成本;同时,信息化的普及更使教育的资源得到整合,为学生提供超容量、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和文化享受;拓宽了学界的视野,也为素质的教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得学生的学习更为便捷、便利和有效,从而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二)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资源有限,资金紧张,信息建设困难重重。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都极为有限,在这场信息浪潮的形势更为严峻。

地方性高校具有办学经费地方性和地理位置的偏远性。⑦从行***上看,地方性大学一般都是地方***府的附属机构,其办学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当地***府和企业的支持。所以受地方的经济影响比较大,投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以我学校为例,并没有用于信息建设的专项资金。而地理位置的偏远性,不利于信息渠道的畅通,不利于人才的引进,也不利于信息资源的流通。虽然学校已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努力地改善,但还无法满足信息化的需求。

(三)高校的扩招形势使得入学规模扩大,但信息资源增长跟不上步伐。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太小、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的“瓶颈”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扩招之前,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受到限制,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适龄青年比重一直在5%%左右徘徊。这意味着当时高等教育只是少数人可以享受的精英教育。1999年开始扩招以后,精英教育逐步走上大众化轨迹。

据统计,从1999年~2004年间,我国高校招生以20%%的幅度增长;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毛入学率已达21%%;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万人上升到2300万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教育大国”。⑧

然而,短时期内高校扩招速度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首先,导致了高校资源的全面紧张。招生数量快速增加,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许多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跟着教育趋势扩招,资源却极为有限。而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办学资源,尽管学校做了很大的工夫,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以我校为例,2005—2006年比2003—2004年在校学生增长了18.6%,1921人;而虽然公共电脑增加了320台,但还是无法满足同学的信息需求。以2005—2006年来算,没有电脑的同学有5898人,根据学校公共电脑的开放时间8:30分—21:30分,有13个钟头。在这13个钟头中,假如没有电脑的同学都去上网,那他(她)们使用的时间才13*740/5898=1.63小时,即这些没有电脑的同学利用公共电脑一天只能享用97.8分钟。这远远低于我校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128.3分钟):

我校大学生每天接触大众传媒时间分布:

备注此次调查为抽样调查,共发出550份问卷,男生54.7%,女生45.3%,回收534份,有效卷533份,有效率96.88%;其中有私人电脑的占了72.4%。

赋值:3小时以上=210分钟;2—3小时=150分钟;1—2小时=90分钟;31—60分钟=45分钟;30分钟下=15分钟;基本没有=0分钟。⑨

(四).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媒介观媚俗化的趋向逐渐明显。

在当今的信息爆炸时代,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全球每天出版一千本书籍,印刷品总量每五年就会翻一番,《纽约时报》每周日的信息量超过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辈子的信息量,人类近三十年来拥有的信息超过了过去5000年的历史积累,而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足以让人感到窒息。据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最新数据,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了84.8%,18—24岁的网民占了29.4%,可见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信息消费的主力。而网络信息消费却集中在娱乐新闻上,并且占了一半以上。

注: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50份,回收534份;其中有效卷533份,有效率96.88%。接受调查者的组成为:男生54.7%,女生45.3%;大一23.5%,大二44.6%,大三21.4%,大四10.5%。

人们对娱乐化信息的热衷是大众媒介与市场对接过程中衍化出来的潮流,伴随着媒介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娱乐的功能得到大大的开发,而对传播信息,监测环境和文化继承等基本功能则被有意地弱化甚至取代。著名的媒介批评学者尼尔·波兹曼著有两本书:《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在这两本书中,波兹曼说,当代媒体最为主要的特点,或者说是唯一的特点,就是娱乐。娱乐主宰一切。在娱乐或享乐原则面前,人们成为一种日益肤浅、浮躁的消费主义者,不仅丧失了消费自主能力和批判鉴赏能力,而且容易丧失植根于文明传统最深层的羞耻心。媒介经营者极端化的产业意识和经营理念为娱乐业劈开了较为宽泛的生存空间,极度促进了娱乐业的繁荣和昌盛。信息产业和娱乐业构成巨大的产业链,紧紧地利用和压挤人们包括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大学生在这种背景之下,接触到的信息也是以娱乐为主。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文化技能不可能仅仅来自教科书或培训班。具备这些技能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熟悉自己所住街道以外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这类知识日益来自于传媒环境。”可是媒介环境的娱乐化、媚俗化使得我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染上了这种娱乐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大众媒介在引导我们消费时向受众传递了消费的意识和暗示,淋漓满目的消费品和豪华时髦的生活方式引诱着我们掏腰包。这些消费观消解了价值,消解了意义,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乐化。这更加剧了传者和受者身份的差异性。美国媒介史专家保罗·利文森曾告诫世人:“那些掌握并支配着某些信息的人,换言之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说法是信息处理者通常能拥有更大的权利。而那些对媒介权力一无所有的人却有如置身于悬崖峭壁。”这也印证了英国媒介专家凯丽·巴查尔格特所说的:“传播者和消费者之间出现了重大的失衡以及权力转换的变化。”

四.提高媒介素养,加快媒介素养教育的步伐,是培养和发育媒介免***力的重要手段。

媒介素养,英文是Medicalliteracy,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说法,正如美国学者霍布斯所说的,它是一个有着一千个名字的孩子。但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能力。它是人类读写能力的延伸,是人们在具备读书写字能力的同时掌握读解媒介信息的能力。它起源于英国。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发表了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被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是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作为媒介教育的先导,两位学者提出了“文化素养(cultureliteracy)”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各国***府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介入,媒介素养教育迅速发展,成为规模,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的媒介素养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健全的学科。在我国,直到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后,(1997年《现代传媒》第一期)该课题才开始得到国内专家和高校的广泛重视,2004年还被列入新闻传播学界10大热门论题之一。现在国内对它的研究还处于理论阐述的层次,只有极少的学校开展该项教育。如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硕士点,同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在本科生中首次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同年10月1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2006年6月23日,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FudanMediaLiteracyResearchCenter)正式成立。然而一般高校由于师资、技术、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却无法同步发展。就我校而言,新闻系于2005年创立,师资不足。

媒介素养实施条件的困难和极限,导致我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薄弱和忽视。媒介素养教育,按现在通行的说法,是指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在我的调查中,90%以上的同学没听过“媒介素养”这个词,更不知道媒介素养到底是什么。而开展媒介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它是信息时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前***副******在关于“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讲话时指出:“大学的优势在于多学科的结合,应该让学生在一个学科综合,学术水平较高,充满团结合作精神和’百花齐放’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和影响。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是综合性学科,其研究领域跨越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范畴。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它也是大学生媒介行为重构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媒介行为的失衡反映在:1媒介行为的偏离——对媒介的误用;2媒介行为的失范——对媒介的乱用;3媒介依存过度。媒介素养教育是从训练内在素质来弱化污染信息的影响,这就象预防肝炎疾病一样,回避或限制接触污染信息的密度充其量象打预防针,是一项短期解决问题的“防***性”的外化举措,其效果是有限的,而提升媒介素养就像培植自己体内的抗体是一项提高自身免***力的内化的、根本的和长效的举措。

五.合理安排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创新实施教育的路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式全面展开。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众多学者都做了分析,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有:1.是认识媒介、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对信息做批判性的思考;2.是提高媒介的有效利用率,懂得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具体的可以分为微观认知、中观认知、宏观认知和超越媒介。⑩

在我校,由于受资金、师资的限制,在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机动的教育体系。主要有:1.开设名称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公选课或专业课。课程的教育强调大众化,对媒介的内容可浅尝辄止,但要生动活泼;2.就地取才,外聘人才,进行现场教育。社会媒体的从业人员具有扎实传媒经验,请他们现场授课、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有利于同学们较好的掌握大众媒介的知识;3.利用校园媒介资源,在校园网、校报、广播开设媒介素养专栏。该栏目应该是经常性长设栏目,以便于持续教育。校园媒体具有地缘性、接近性、开发成本低、运作方式简单等重要特征,对普及教育是一种可行又便捷、实惠的途径。4.用好新闻系的媒介研究主阵地,拟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对大学生各种媒介行为进行研究,突出高校研究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3.《媒介素养教育论集》邱沛篁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解析》柳萍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1月第28卷第1期第150—154页

5.《加快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秦学智《兰州学刊》2005年第5期总第146期第335—337页。

媒介素养篇9

自媒体传播时代对公众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信息海洋中肤浅信息泛滥、虚假信息横行、安全信息失窃等现象,社会公众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在海量信息交流中学会伦理坚守、交互信息分享中坚持理性消费、文化信息传播中注重信息安全这三种培养策略。

关键词:

自媒体传播时代;媒介素养;信息观;观照与培养

媒介素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提出,最初目的是为对抗由电影普及所造成的流行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①在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大多都是遵循与参照西方的发展模式。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交流的频繁,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范式——交互式传播,尤其是基于Web2.0技术以微博、微信等社会网络为代表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更是将互联网的交互性能发挥到了极致,使之成为一种参与式媒介样式。开放成熟化的信息传播环境与复杂多元化的信息平台使得公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选择中茫然失措。信息传播的复杂与多变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公众对传播信息的选择权和认知能力,社会公众媒介素养信息观教育时代来临。

一、自媒体传播对公众媒介素养培养提出新要求

自媒体(WeMedia)是分析博客发展时引入的一个概念。丹•吉尔默(DanGillmor)在其著作《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中首次提到。书中对“自媒体”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开放性、易用性、高时效、互动性强是其最显著的特点。”②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最早涉及自媒体研究的当属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他认为,自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核心是基于普通市民对于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但是他并没有定义何为自媒体和自媒体传播,只是概括了自媒体具有自主性越来越强、发展越来越快、应用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大、管理越来越难等特点。③“自媒体”与“自媒体传播”是在特殊的***治、文化与技术环境的背景下产生的,预示了数字***对空间、权力和***治所带来的***,猛烈冲击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展示了令人激动的新发展新趋势。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不仅撼动传统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也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性的变化。随着数字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人类进入到基于公众对于传播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为核心的以“用户中心”或者是“去中心化”的自媒体传播时代。自媒体的出现开启了信息传播多元化的时代,引发了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在现代社会,媒介素养已然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世界各国都不断地致力于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众媒介素养。进入自媒体传播时代,伴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传播环境的新要求。其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对公众信息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信息传播发展的要求。技术的支持是媒介形态演变的强大动力,同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深刻改变着媒介的观念和公众的需求。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空间,使得面向多数人的、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交互信息传播走上历史舞台。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自媒体传播的核心是公众对于传播信息的自主选择与共享。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传播环境下,公众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基本知识,还需要了解在信息载体中高效提取自己所需信息的传播知识。可见,自主交叉互播的传播方式对公众传播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主内容的生产对公众制作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关键是微内容的聚合与开发。进入自媒体时代,知识生产方式发生转移,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公众自主信息内容的生产逐渐兴起。相比较传统媒体条件下的个人言论发表层层受阻,自媒体的兴起大大改善了公众公开发表言论的被动局面。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都成为人们意见表达的公开疆域。这种现象喻国明先生称之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而所谓基于网络的内容生产DIY,其实就是全民出版、全民传播的意思,它是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与消费的生产理念与消费模式。④事实上,在现实的网络世界中,“全民DIY”现象无处不在,但也有其弊端,需要对公众在自主信息内容生产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公众自主信息内容生产重要场所的微博,侵权现象就不断发生。例如2010年3月,著名体育评论员黄健翔所发的一条微博被张发财指为抄袭其前一天所发的微博,引发舆论关注,诸多网络大V参与其中,这使得自主信息内容生产中公众制作信息的能力被提到重要议程。

传播信息的便捷对公众的信息辨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强调培养公众对媒体信息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媒体传播内容的品位、价值所做的判断上。这样一种判断与选择不仅有着“即时”的作用,更有着“延时”的影响,即对于个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将产生长远影响。⑤进入交互式信息传播时代,依托于互联网传播技术,扎根于普通公众的自媒体,其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分享信息的便捷性,这就要求公众具备更高层次的辨析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扇形模式,而是点对多的网状模式。同时,不同的载体之间信息发送路径完全没有技术屏障,这使得公众分享传播信息具有快速便捷的特征。这种便捷传播信息的功能在方便公众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公众随意的转发与链接,使得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无从保障,各种虚假信息充斥网络,这就对公众的信息辨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公众媒介素养中的信息观的观照

自媒体传播时代,信息技术通畅,资讯高度发达,快捷便利的阅读与方式给公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公众对媒体的依赖感加大。社会公众虽已具备获取、分析、传播和使用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能力,但随着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的变革与信息平台的更迭,面对海量信息的公众仍会不知所措、无从选择。因此,树立正确的媒介信息观迫在眉睫。

(一)自媒体传播时代公众的信息歧途媒介教育重在启发公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求达到高度自律和对媒介的有效利用。⑥自媒体传播由于难以监管、疏于监管,加之传播门槛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公众面对信息海洋中的肤浅信息、交互传播下的虚假信息、文化融合里的非安全信息时无从应对,步入信息传播的歧途,缺乏对信息传播的批判意识,直接制约着健康的媒介素养信息观的确立。1.信息海洋中的肤浅信息泛滥在信息社会,信息量正以指数函数的速度增加,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信息便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尤其是交互式传播手段的实现,使公众得以利用微博等交互式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大量传播。在庞大复杂的信息传播网络中,海量信息传播也意味着肤浅冗余信息的大量存在。现代信息技术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半小时前的信息,也许就变成明日黄花,过时信息大量沉积于传播网络中。肤浅、媚俗化的信息传播更成为自媒体传播中的顽疾。为了提高点击量,社交网络平台中充斥着不堪入目的照片、粗俗的话语、攻击他人的言论,这不仅严重影响着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加工速度,还大大增加了用户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的难度。2.交互传播下的虚假信息横行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传说中玛雅人预言的2012年“世界末日”的来临曾成为焦点网络事件,从淘宝商家的“末日用品”到房地产业的“末日抵押”,这些荒诞不经的虚假信息已全方位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甚至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虚假信息是其生产者出于某种损人利己的目的而故意制造出来的。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平台由于其传播的即时性、分享性更容易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帮凶。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使得虚假信息的传播产生了明显的“蝴蝶效应”,某种集体认知一旦形成,将很难被打破,桑斯坦将其称为“信息流瀑”。信息得到不断强化之后,形成群体认知,对于任何个人来说,这种群体认知都代表了无形的群体权威。群体共识以权威信息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迅速散播,“流瀑”一旦形成,反对声音就显得比较微弱,⑦就算证实是虚假信息,也很难完全阻止其危害性传播。3.文化融合里的安全信息失窃全球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传播形态和传播内容的不断革新,信息传播已然迈进全媒体发展、全方位传播的时代。与此同时,社会的快速进步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文化信息的交流能力在广度、宽度和深度上得以提高。媒介网络的空前开放,使得安全信息失窃、泄密现象在文化融合中逐渐显现。在自媒体传播时代,信息安全成为更大的隐患。特别是科技的发展会使人们有能力探究别人的隐私信息、窃取企业的商业秘密、打探***府部门和***队的机密,而在跨文化传播中,信息安全现象升级为国际问题,影响力大大超过热传媒阶段。⑧除此之外,公众自主内容的生产与聚合,通过自媒体传播与分享平台使得被动性泄密也时有发生。信息歧途在网络世界普遍存在,自媒体传播特性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公众在点击、转发、共享的刹那间,信息歧途行为就可能随之发生。随意传播信息导致整个网络文化品质得不到有效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社会公众必须对媒体信息有选择地识读、理解、记忆,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二)自媒体传播时代公众的信息素养1.信息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观信息时代到来,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一种财富和生产力。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要求,主要指的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必须以信息资源为依托,以信息资源共享为抓手,核心在于要求人们准确、全面地掌握和利用信息资源,协调好人口、资源与发展的关系。正确的信息获取可以使各门类信息及时有效地交流与传播,加速物质、资源、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生产、科技与商贸的增值,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协调发展。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目标实现随时随地获得、和分享信息资源,将网络公共资源转换为有益个人发展的信息。可持续发展信息观是鼓励社会公众发展个人能动性的信息观,是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信息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转型期社会呼唤和谐发展的信息观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历史的机遇期与矛盾的凸显期。随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在社会结构中国家、组织和个体之间关系的转变,社会传播环境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型。传媒作为国家控制的重要工具,在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已经无法发挥以前“强效果论”所论及的社会控制作用。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自媒体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公众逐渐摆脱传统单一传播模式中被动的信息接收,获得信息接受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在以往的传统媒体里,信息是否传播、何时传播、如何传播都要由媒介组织来决定,而自媒体信息传播权则由个人控制,信息传播自由度大大增加,获取信息手段逐渐多样。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公众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平台,从自己的利益、价值与信仰出发发表对公共问题的看法,最后通过辩论形成民意的表达,这样的民意表达“来源并不是单纯的个人偏好,而是私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公开讨论”。⑨只有如此,才能杜绝“信息流瀑”,促进理性、和谐的信息观的形成,促进社会价值统一、社会共识与文化认同。3.媒介社会要求培养文明发展的信息观在传播媒介融合发展、信息传播快而广的媒介社会,培养公众媒介素养中文明发展的信息观,已成为国内外素质教育十分重视的热点问题。文明发展的信息观的素质教育应重点强调“科学”与“人本”的平衡。所谓“科学”就是公众需要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限地发现、探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所谓“人本”就是公众需要树立人本的信息观,进一步要求对信息进行人性化、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处理,尤其是以积极安全的信息造福人类,避免信息传播给国家造成损害。在当今媒介融合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传播时,只有将信息观的“科学”与“人本”双重要求纳入到媒介素养教育与素质教育中,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与社会文明发展的使命。

三、公众媒介素养中的信息观的培养

在自媒体传播时代,影响公众媒介素养中信息观的因素涉及媒介环境与科技发展等多方面,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的复杂系统。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与科技传播技术的交融,需要从整个社会宏观环境层面考量公众媒介素养中的信息观培养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需要发挥公众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公众预存知识积累的前提下进行信息传播行为的善意引导与规劝。海量信息交流中学会伦理坚守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普遍运用,信息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自媒体传播时代的公众直接参与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再加上监管的不及时、不到位,在信息交流中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道德伦理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规避与减少自媒体的消极影响,构建和谐健康的文化传播环境是当前自媒体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可是,外部规范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公众只有在信息互动交流中学会伦理坚守,在泛滥化感性信息空间里进行解读和导航,才能正确认识事件或产品信息的全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⑩自媒体出现伊始,公众基于人类本能的冲动,良莠不齐的信息传播充斥其中。在自媒体文化传播中,伦理价值的缺失导致文化走向庸俗、芜杂和颓废。当自媒体已然成为全社会接受的信息传播平台,应该向着更高级别的需求发展。公众在信息互动交流中应注重人文关怀及伦理坚守。人文关怀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健康发展作为报道传播的价值取向。交互信息分享中坚持理性消费在网络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社会生产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人们日常消费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消费这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应运而生。信息消费是社会信息生产和交流过程的延续,是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认知信息内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环节所构成的社会活动。而公众获得、认知和利用信息的来源主要由媒体提供。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媒介组织复杂化、信息源多样化,经过自媒体传播进行信息的交流分享更增加信息传播的复杂性,空前海量的信息对公众的信息接收与解读能力提出了考验。信息传播由静态延伸到动态,由二维延伸到三维,传播速度光电化、传播内容多维化,所有这些,导致消费活动中阅读载体电子化、再现形式的多样化和信息消费互动化,导致公众在面对众多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传播时解读能力与批评能力下降。这就要求公众在信息分享中必须坚持理性的媒介消费观,无论是媒体提供的新闻报道,还是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都需要遵循“三品”原则。所谓“三品”原则即媒体信息应具备“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

只有坚持媒介信息的科学性、文化性和教育性,才能使得公众能够在“信息流瀑”中不迷失,从而获取真实的、有利于公共意义空间形成的信息。文化信息传播中注重信息安全全球化的技术革新使得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文化传播的速度逐渐加快、文化传播的范围逐渐扩大、文化传播的渗透性逐渐增强、文化传播的影响力逐渐提高。自媒体是公众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和平台,在文化信息传播中越来越重要。公众在享受自媒体传播带来的丰富文化的同时,也需要警惕传播中的信息安全。自媒体由于其快速便捷性与互动分享性,在文化信息传播中表现异常活跃。网络交互平台的信息随意传播,公众个人隐私、企业商业信息及国家安全信息在互联网随处可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在文化信息传播中必须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强化信息保密原则,保持谨慎态度,从根源上杜绝信息泄露等危害信息安全的现象发生。

四、结语

媒介素养篇10

关键词 媒体人 媒介素养 媒体责任

中***分类号 210 文献标识码 A

The Media Qu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of Media Practitioners

YaoZhilan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

AbstractIn the dissemination of practice, lack of media quality will cause lack of media responsibility, such as imbalance of media image, invasion of privacy in the name of right to know,” "Kerry empty”, "see emerging on the air" and so on. Media practitioners should maintain media quality form solemn distance, suspect spirit, strict self-discipline,

Key wordsmedia practitioners media quality media responsibility

如今,人们越来越依赖新闻媒体这个窗口来了解社会,评价他人和社会群体,协调彼此的行为、谋求生存与发展。新闻媒体也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影响着受众的行为态度和行为取向,同时还作用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制度、道德观念等。但市场化作用下,一些媒体人迫于竞争的压力忽视了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媒体的社会责任,一味迎合受众,以致出现了“‘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的媒介世界和社会***景”。虽说媒体的影响扩大了,利益获取了,但受众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判断却受到影响和误导。久而久之,不仅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种种不和谐的因素。所以,媒体人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媒体能否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一、媒体人的媒介素养

按照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对象包括传者和受者两个方面,对于传者而言,媒介素养体现为正确认识传媒的社会职能,利用传媒的影响力履行好社会和公众赋予传媒的社会责任。表现在新闻报道业务上就是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价值的判断、传播动机的确定等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精神和能力。也就是说,作为传播者的媒体人“不只是简单地从事传播活动,它除了懂得传播的基本原理之外,还应该知道,什么可以传播,什么不可以传播,为谁传播、对谁传播,如何传播,能判断传播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①

新闻报道提供给受众的不仅是信息本身,也有某种世界观,它不仅决定了受众关心的焦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左右着受众的思想、思考方式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所以,传媒在向受众提供真实、有益、丰富的信息的同时,也在影响和培育着受众。

二、缺乏媒介素养的媒体责任缺失行为分析

1.媒介主体形象的失衡

媒介主题形象失衡是指由于一些媒体人媒介素养的缺乏,使一些媒体的主体形象及媒介所极力推出的人物形象发生转换,进而产生失衡现象,从而遮蔽、挤兑媒介应有的公共性、公益性的本质特点,给社会带来危害。

媒介主体形象失衡现象一方面表现在影视、歌舞明星等取代了那些生产英雄、科技精英,而且媒体带给受众的不是他们历经艰辛的创造过程本身,不是他们的能力和进取心,而是注重挖掘他们的生活习惯、恋爱婚姻等私生活内容。于是一个隆重的“影响世界的华人”颁奖会只被一些媒体当作娱乐消息加以报道,轻视甚至忽视了科学家的价值。这使得那些我们本来就不熟悉的体育、影视领域以外的影响世界的华人的研究、发明、成绩等得不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一些媒体的主体形象过多地聚焦在一些所谓的“名人”身上,甚至为他们的出名“添砖加瓦”。于是,我们会不断看到芙蓉姐姐的行踪,我们知道了有一个能够预测股市走势的“带头大哥777”王秀杰。于是,有人认为,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名气就意味着受众的关注,就意味着财富,在媒体的曝光率就决定了名气的大小。于是,就有一些普通的受众做出一些越轨的、出格的、违反规定的行为,以期受到关注,名扬天下。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但也是思想的路标、行动的指示牌。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讲,媒介环境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文化环境。而青年这个受众范畴不仅代表了生命的一个阶段,而且也代表一种对媒介消费的不安、易变和着迷的态度。②如果更有意义的新闻角色大多默默无闻,更无意义或有负面意义的新闻角色则煊赫一时。如果一些益发草莽、益发肤浅、益发无知无畏、益发偏执、益发无所顾忌的人的“反常性”和“娱乐性”受到媒体最大的瞩目,新闻界就走向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危险境地。③而那些每天面对这些失衡的媒介主体形象的青少年就极易迷失在这样非正常的“虚拟环境”中,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以知情权的名义侵犯隐私权

隐私是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不愿为人知和私密性等一系列原因,相对其它信息多了几分神秘,能够激起人们探究的欲望。知情,是公众对公共领域信息的获得。在信息化的时代,知晓意味着占有资源,所以每个人尽可能多地知晓各种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他人的隐私。一些缺乏媒介素养的媒体人就往往以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为名义,让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隐私的暴露者和传播者。他们以各种方式刺探、公开曝光公民的隐私,甚至随意猜测,捕风捉影,把挖隐私、买隐私作为自己的必修课,把抖隐私作为吸引受众注意的“重量级武器”。

有一则报道丈夫出轨之后又想重返家庭,但一直被情人纠缠不休,影响了正常家庭生活的节目,记者在拍摄时正好撞上了第三者又到对方家里纠缠的场面,画面原封不动地记录下了双方的争吵、摔打杯子等情形,记者和摄像冷静地面对这一切,似乎给观众展示了一个精彩的生活场景。在谈到第三者曾为了生存出卖身体的内容时,由于第三者闪烁其词,记者就对这个问题穷追不舍,似乎是在寻求刺激受众神经兴奋点的佐料。虽说面对的是一个令人反感的有千般错误的第三者,但她有错误并不代表她没有尊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但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产物,它要关乎“世道人心”,作用于“世道人心”。媒体不是简单的传声筒,不是长舌妇,而是维护社会公理和多元健康发展的社会公器。

3.“克里空”“见空就冒头”

“客里空”是1944年延安《***日报》连载的一部前苏联的话剧《前线》中的一个战地特派记者的名字。战地记者不到战场,在家编写战争的场面。后来,这个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虽说在中外新闻历史上,“客里空”从来也没有消失过,但在今天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获取信息的时代,一些缺乏媒介素养的媒体人也往往用自己虚假的报道蒙蔽了渴求新鲜、刺激信息的受众的眼睛。具体表现就是缺乏敬业精神,只***省时、省力,求快而不求准;或为在报道中占得先机,冒险采用未加核实的新闻或未加确认的匿名消息来源;或盲目跟风,不甘落后,转载其它媒体的信息时不考虑始发媒体是否权威,是否有确切的消息来源,更不愿费力查证事实真相,只凭道听途说,主观想象。

2006年4月4日某报的一条《垃圾场惊险儿童残肢》的报道,就是记者主观猜测的结果。看到垃圾场有残肢(实际为甘肃中医学院的教学标本被清洁工误为生活垃圾清理),就联想到肢体被煮熟,并推断是一起杀人碎尸案,还煞有介事地认为其中还有“生姜片”、“朝天椒”等。④再看媒体对“带头大哥777”王秀杰的报道,最初采访王秀杰的三家媒体都没有调查王本人的真实身份,没有核实他自己所讲的一切是否属实,就大肆报道,接着,“更多的媒体如灯蛾扑火,投入到为‘带头大哥777’的非法事业推波助澜的洪流中”。⑤结果导致了许多股民的血本无归。

三、媒体人媒介素养内容与媒体责任

“传媒力量的源泉来自于选择性地告诉我们世界的情况。”⑥某一件事是否被报道、报道的频率以及如何报道将直接影响着受众对该事件的理解向度和最终态度,也直接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意识。

1.庄严的距离

“距离”意味着对普通生命的关注、尊重和维护,而不是以关怀的名义居高临下的参杂矫情成分的一遍又一遍把报道对象的伤疤揭开。媒体作秀的同情心是一柄砍平人尊严的利刃,它不但会拧干弱者奋发的信念,还让他们在阳光下裸地展示血迹斑斑的伤口,这种同情和帮助是残忍的,有损人尊严的。离开了尊重,再多的关注也无法形成关怀。

“距离”意味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意味着特殊情况下可贵的放弃。媒体人应该明白报道其不该报道的,过度关注其不该关注的,都在损害着社会的利益。要设身处地地为报道对象着想,避免处理简单化。不但要考虑事件本身是否适宜公开,公开的程度,被采访对象对报道有何特殊的要求,还要把采访过程考虑进去,避免让采访本身成为伤害。

“距离”意味着要考虑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适度性。比如一些灾难新闻、犯罪新闻等,既要全面地传输新闻信息,又要适度地控制灾难现场、犯罪过程等的描写和表现,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距离就意味着媒体对报道对象的责任。

2.质疑的精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不用再讨论的话题。向受众提供真实、有益、丰富的信息是媒体的责任。面对市场利益的诱惑,媒体人在选择新闻事实时不盲从,不误导,具有质疑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质疑意味着要有准确的新闻判断。新闻判断是神圣的知识,是新闻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秘密能力。意味着新闻报道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要有权威的消息来源。意味着不急功近利,要深入生活实际做调查研究,,既要考虑新闻可能带来的轰动效应,又要考虑新闻的真实性。

质疑意味着媒体对受众的责任。

3.严格的自律

自律意味着不唯官、不唯富、不唯星,首先要考虑的是公共意识的提高和良好舆论的形成,考虑的是把报道的视点放在造福人类和社会上,真正从民生的角度建构话题,再现世界。

自律意味着要时刻考虑对社会承担的道德责任。杜绝漫不经心的正面报道和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选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符合公众利益的新闻事件加以报道,顺应公众伦理道德,使社会更加和谐。

自律意味着媒体对自己负责。

“理想的大众传播需要理想的传播接受者充分开发、利用它,来完善自身,造福社会”。⑦理想的大众传播更需要理想的传播者充分认识到传媒具有的对受众特殊的舆论引导能力,进而在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判断、报道的过程中正确地发挥这个能力,为受众正确认识和判断客观世界并端正自己的态度、观念和行为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承担起媒体对社会应有的责任。

注释

1 陈汝东:《传播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 [英国]詹姆斯・库兰、[美国]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3 杜骏飞:《“中国第一博”案的媒介社会行为分析》,《新闻记者》2007年第9期,第24页。

4 贾亦凡、陈斌:(《2006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7年第1期。

5 杜骏飞:《“中国第一博”案的媒介社会行为分析》,《新闻记者》2007年第9期,第24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媒介素养10篇

学习

电大自我鉴定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电大自我鉴定,内容包括电大毕业生自我鉴定,电大自我鉴定300字。三年的电大学习,使我获益良多。学校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良好的校风,为我们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在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刻苦学习,积极参加

学习

精密制造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精密制造10篇,内容包括精密机械制造,精密制造文案。主办单位: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3-5451国内刊号:11-2847/V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时间:1973期刊收

学习

高端装备制造业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高端装备制造业10篇,内容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汇总,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有哪些。(一)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已具备一定竞争实力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迅速,已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约占装备制造业的

学习

生产设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生产设备10篇,内容包括工厂设备大全100篇,生产设备品牌汇总。(一)乙方保证提供的设备运用乙方最新技术和符合食品生产标准的材料生产,设备品种、规格型号和电机功率符合《**加工设备订单》(本合同附件二)约定的要求,是未经使

学习

柔性制造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柔性制造10篇,内容包括柔性制造参考文献大全,柔性制造的十大特征。所谓FMS,是一组数控机床和其他自动化的工艺设备,由计算机信息控制系统和物料自动储运系统有机结合的整体,能适应加工对象变换的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Flexibl

学习

机械制造工艺学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制造工艺学10篇,内容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集锦9篇,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点总结。【中***分类号】TH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56-01“机械制造工艺学”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学习

经营管理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经营管理10篇,内容包括经营管理合同锦集十篇,经营管理心得100例。主办单位: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3-6067国内刊号:51-1071/F邮发代号:62-46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

学习

校企合作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校企合作10篇,内容包括校企合作方案优秀4篇,校企合作的一般性范例。二、培养方式的吻合校企合作的双方都在为培养“准员工”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而企业更

学习

本科药学毕业生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药学毕业生论文,内容包括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药学本科毕业论文全套范文。1.1重视程度不够,内在动力缺乏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程度不够。①认为毕业论文对自己学业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不想也不愿去做,采取

学习

高三家长发言稿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高三家长发言稿,内容包括高三家长会家长发言稿,高三家长委员会发言稿。首先,请允许我占用几分钟时间介绍下我们的高三(7)班,高三(7)班是一个团结、向上、奋进的班级,班级人数总共59人,在班主任郭火云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都在这个快乐

学习

企业经营实训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经营实训总结,内容包括企业经营模拟实训总结,企业经营管理实训总结1000字。二、《ITMC物流企业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ITMC物流企业沙盘模拟营造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良好的实训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和合作的环境中完

学习

哲学与人生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哲学与人生10篇,内容包括哲学与人生感悟合集,哲学与人生十大感悟。2.1有效利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思维。在《哲学与人生》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问

学习

团队合作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团队合作10篇,内容包括团队合作简短案例,团队合作文章大全。众所周知,美国NBA,虽说它只是一项体育运动,但它在全球已经具有巨大的商业品牌价值。一提NBA,人们不单想到篮球,更多的是NBA篮球经济,它对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是可

学习

生产作业计划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生产作业计划,内容包括生产作业计划范本,生产作业计划模板。二、工作目标杜绝重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控制一般事故。渔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和较大以上事故起数控制在市***府和省海洋与渔业厅下达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控制指

学习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内容包括核心素养心得体会800字,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

学习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内容包括提升教师素养心得体会,教师学习方法培训心得体会。1、加强了师风师德建设。聆听有关“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讲座,提高教师的***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自

学习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内容包括高中数学六个核心素养口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与方***文。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PISA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个体识别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所起作用的个人能力,做出有理有据的数学判断的个人能力,以及

学习

文化素养论文模板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素养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大学生文化素养论文1000字,文化论文提纲模板。(二)时展的需求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还是对社会发展探寻、研究、延续的进程。纵观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

学习

护士职业素养论文

阅读(9)

本文为您介绍护士职业素养论文,内容包括护士职业操守论文8000字,护士职业素养考试题及答案。2.1提高学历医科院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工作,鼓励护理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同时基层医院走进医科院校,为引进专业护理人才建立畅通通道。另外可定向

学习

广告媒介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媒介论文,内容包括广告媒介论文,广告发展史的论文。1.媒介数量增加,受众争夺激烈1980年全国电视台的数量是38个,1999年是353个,增长9倍多,广播电台的数量从1980年的106个增长到1999年的299个,增长近2倍。而报纸的增长速度更快

学习

媒介技术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媒介技术论文,内容包括媒介技术论文题目,媒介经营与管理论文选题。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的时间里,更是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更新提速的年头,数码技术、光纤卫星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大放异彩。在所有这些技术逐渐走向融合和

学习

科学素养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素养论文,内容包括科学素养论文题目,科学素养论文参考文献。(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学科学教育并不强调“科学素养”。随着60年代的理科课程改革的浪潮,人们才提出了科学素养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