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篇1
一个成熟且经验丰富的高中地理教师,总是会将每一堂地理课上得生动而有趣,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地理教材本身就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怎样将这些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恰当而有趣地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的思维始终保持在一种兴奋而积极的状态,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运用教材中的一些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现实中的乡土地理问题,从而让他们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挖掘本土地理资源、参与家乡建设结合起来,既巩固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大地理观”的学习理念。如讲到水资源利用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镇江本地水资源现状,去研究和探究如何加快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镇江市有过境水和当地水资源可以利用,受当地气候影响,虽然镇江年降雨量丰富,但蒸发量较大,因此产水率偏低;过境水利用主要是长江,伴随近年来工业企业的发展,废水排放成为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这使目前镇江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严重、水利工程逐渐老化、水浪费现象严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能不能提出合理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可以说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而探究的方向也与学生未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对这样的课题十分感兴趣,通过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结合地理知识提出了很多关于推行农业、工业节水措施、开辟新水源、加强水环境保护等多种可行性建议,积极地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二、将地理事物和概念“乡土化”,促进学生吸收
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的教学诟病,是教师习惯运用凭空讲解或者纯粹讲述,将知识枯燥化,尤其是地理知识中一些复杂而抽象的观点、概念和规律,很多学生会“沦陷”在这些知识的枯燥讲述中,觉得地理晦涩难懂,其实地理知识是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知识,只要适当借助学生熟练的生活经验,将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概念“乡土化”,就能够帮助他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掌握与理解,促进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如在讲到地球公转所蕴含的地理意义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验证镇江地区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而讲到寒潮时,可以让学生以2013年2月份镇江市气象台的寒潮蓝色预警信号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寒潮是怎样形成的?蓝色预警与黄色预警有何不同?寒潮对当地农作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对生态平衡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应当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都能够唤起学生的乡土情结,也正是这种乡土情结,恰恰是学生最为熟悉也最为亲切的经验,将这种经验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和深刻。
三、组织多种“乡土考察”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土生土长”的高中生,简单而熟悉的乡土生活就是他们最为主要的生存空间,学生内心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会让地理教学更具人情味和亲和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乡土素材来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在课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乡土考察活动,让这些地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和真实。如讲到城市化相关内容时,由于城市化是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这个问题可能对于历史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在城市的城市人口、用地情况以及城市扩建等多种数据进行收集、采集,并制作成***像,让学生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片、数据、资料对城市化有一个直观体验,然后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城市,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城市扩充发展的印象,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城市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如人口拥挤、土地荒废等问题,去思考城市化的“过度”现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样将学生始终置于一个社会化的地理学习氛围中,这些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会在乡土考察的活动中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四、结语
高中地理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学习方法学生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的时候,地理就已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沧海桑田中的无穷奥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研究对象。奥妙无穷的地理带给了人们无穷地好奇和想象。十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都在感受自然的神奇,探索其中的奥妙,在人与自然的交流中,地理学应时而生。地理学中众多问题都是现今人们不停探索的事物。
如今,地理事物和现象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日食月食等奇异的现象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目光,地理中存在无穷的魅力,一直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古代神奇又可怕的巫术和地理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古代占星术,其中很多知识都是现在的人们在不停地使用和研究的事物。地理的存在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现实生活中,地理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去旅行的话,他就一定要了解自己想去的地方的地理环境,无论是这个地方的交通还是环境气候等,他都要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旅行,所以说地理对于人们的生活是十分的重要的,而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地理在高考中也是占有一定的地位。对于高中生来说,地理是一科十分渊博的学科,需要同学们能够做足努力好好学习。
笔者结合众多关于地理的书籍和地理的记忆方式,总结出以下关于地理学习的方法,希望对即将面临高考或对于地理学习找不到方法的同学能够有所帮助。
1、培养自学能力
“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确实,如果有了获取真理的能力,那么自己就可以发现更多的真理。同样,如果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就能自己发现、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传授某种知识,更要培养获得这种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用,是其未来获取新知、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不竭源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程序教学法,或者以自学为主的五步教学法,通过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分组讨论、综合演绎、自测自得等,创造条件引导、训练学生自学,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看到自身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潜力,进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训练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而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或“开放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材中,可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比比皆是。例如,“地球如果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地球如果直立绕日公转,地球上还有四季吗”;“如何解决地球上的淡水危机”;“如何使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等。这些能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让学生自由思考、逾越常规,让学生想象猜测、异想天开,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当然,对于创造性思维过程来说,仅有求异思维是不够的,浮想连翩之后,还要收敛,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选择最合理的思路,最有说服力的假设,所以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3、注重知识关联
如何做到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能紧跟、理解呢?一定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各知识点的关联性,多方联系,建立思维线索,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目的是使学生思路顺畅,易于理解。同时好的知识也要通过各种启发、引导手段让学生吸收理解。因此,让学生思潮起伏是一个维持其兴趣,保持其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一文中,冷锋、暖锋的形成可以用多媒体分步演示,让学生脱离书本,归纳总结其形成过程,课件中注重利用色彩、声音的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代表不同事物的***像、颜色要有明确的区别,以便于学生认真观察。采用直感直观方法能让学生掌握、理解该知识点,并留下深刻印象。
4、地理学习的灵魂------地***
地***对于地理的学习是十分关键地。每一个学好地理的人不一定能够活用地***,但是每一个活用地***的人都能够学好地理。地***在地理的学习中占有元老的位置。
4.1.在地理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能够学会整理地***,学会查看地***,通过地***进行联想,将知识进行整理,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地***中的***形非常密集,有地形剖面***,地质***,地理景观***,地理原理示意***,地理数据***,地理等值线***,地理结构***等等。这些地***对于地理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而如果能够结合世界的地形,对这些地***进行研究的话,同学们的学习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高中地理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地理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理信息技术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地理信息技术因其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受条件限制少、精度高,并且可以给人们提供全天候、全覆盖、省时便捷、可移动的服务,在生产生活领域得到广泛性应用。将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融入到高中教学中不仅是新出台的高中课程标准要求,是学生提升自我素质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需要。
1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球等[1]。地理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形式获取、处理地理信息数据,并以***像或地***的形式直观展示的有效方法。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理信息技术出现,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其已经从研究研究机构,走向了***事、航行、测绘、统计、环境监控、天气预报等等几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所有部门和行业。
2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提高教学成绩,提升教学水平: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提出了重要要求,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卷上频频出现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考点。因此,增强高中地理教师队伍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理解,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当中,是提高教师教学成绩和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
2.2增加学习乐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直面化的表达方式、人机互动的学习方式、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内容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主导,让学生动手参与,引领学生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绘制相关地理模型,不仅可以将课堂的目标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视觉、听觉,锻炼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2.3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高素质人才: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理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地***制作、数据收集等单一的技术,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日益融入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手机导航、物联网、环境监控等地理信息技术无时无刻不给人们带来便捷。高中阶段有效开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为高素质、高能力专业人才提供知识储备,也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知识支撑。
3当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师资力量短缺:
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开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不过20年的时间,加之不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教学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2],使得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师较为缺乏,大部分教师都是地理科学和相关专业的师范毕业生担任。在后期由于重视不够,对高中地理教师的地理信息技术的继续培训不足,这从根本上影响了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水平。
3.2相关研究薄弱:
通过常用的文献查阅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共检索到12116条记录。在“标题”检索中输入“高中地理”,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67条,且相关文献多为现状、问题、对策等流于表面的研究,缺乏多角度、多方法、多方面的深度研究。相关研究的缺乏对高中阶段有效开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设置了障碍。
3.3精品教材不足:
近来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视催生了大量的优秀著作,在相关著作中大多是针对高校和专业人才的深层次参考用书,针对高中阶段的教材、教学参考用书、学生课外阅读资料较少,鲜有发现普及较为广泛、反应效果良好、通俗易懂的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科用书。这种现状制约了高中阶段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只是围绕***颁布的课程标准,造成了教师无参考、学生无扩展。
3.4技术、软件更新速度快:
地理信息技术跟信息技术高度依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前,各种技术、软件乃至理念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往往一些软件高中教师刚刚接触就已经过时。专业性强、信息技术高度依赖的特征使高中教师队伍有效开展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就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掌握软件使用,并紧跟时代步伐,探索知识发展前沿。这对高中教师开展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4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建议
4.1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地理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
一方面应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尽快使现有高中教师队伍能够快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应重视人才引进,重点引进地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生,为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4.2编制精品教材,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组织国内外地理信息技术专家、学者精心编著针对高中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的精品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使教师有所教、有参考,学生有所学、有拓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能够掌握相应的考评标准。
4.3加强相关研究,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鼓励广大学者,特别是高中地理教师参与到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当中,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深刻把握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并形成文献,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4.4提供资金支持,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有效保障:
学校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建设完备的教学实验室、配备相应的软件和数据,并为教师提供科研经费,为高中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和研究活动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伟强.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6-10.
[2]赵***,武江民,赵生龙.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地理信息世界,2005,3(1):39-41,50.
高中地理篇4
【关键词】地理比较法;高中地理;有效性
就现阶段来说,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地理比较法应用的较为广泛,并且此种教学方式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满足教学中的各种需求,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积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势在必行。
一、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对比法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才能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相似的概念,导致学生很容易将其混淆,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一些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整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叙述,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高中对地理气候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放在同一组内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寻找其中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再例如:教师在时差讲解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地方时间以及地区时的概念混淆,从而导致学生计算失误。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将两者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地方时和经线存在一定的关系,一个地方时对应一条经线,而一个区时是15个经度,全球可以分为24个区时。这种方式,便于学生记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2.同类比较法
通常来说,同类比较法在高中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使用的较为广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全球的人文发展以及自然区域都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教师在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地区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加强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地域类型和农业区位因素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制作相应的教学短片,展现出美国五大湖区和我国东北区域内的玉米生长状况,实现将美国五大湖区的玉米种植和中国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进行结合对比,从各个方面对玉米的特性进行分析,才能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地理知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3.***表比较法
高中地理知识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且知识点较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表法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学习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自己制作一些有趣的***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气运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暖锋、准静止锋和冷锋的运动和生成状况***表,教师将相关的知识绘制成为表格,在表格中明确暖锋、准静止锋和冷锋的不同表现状况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从表格中获取相应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地理比较发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析
1.注意和其他教学方式的综合使用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应的实践发现教学工作中对于的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地理比较法难以讲清楚,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的和其他一些教学方式进行结合,取长补短,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通常来说,可以结合使用方式包括:综合分析法、归纳法、画***法和推理演绎法等方法。综合分析法主要是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明前,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归纳法主要是教师通过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一个系统知识框架,便于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例如:在《洋流运动》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洋流的运动坐标,对不同的原因所产生的暖流和寒流的运动、同一性质的洋流在不同的风带和不同的半球的影响下产生的运动反向的变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将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利用,能够加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总结分析
在地理知识讲解完成以后,教师应该积极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其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督促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总结,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现问题,将自己的一些知识融入到实际结构框架中,从而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地理比较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状况出发,注意相关事项,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秀敏.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5,(32):48.
高中地理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比较法
地理比较法一般包括概念对比法、***形对比法、同类对比法等,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加强比较法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1概念对比法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广,结合了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包括很多专有名词的概念。比如,高中地理中经常有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恒星与行星等这样类似的概念名词。只是从概念的表面意思来看,有的学生也许可以推测出大致的意思,但是一旦再出现一个类似的名词概念时,由于都是抽象化的名词,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理解能力,就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学习压力,并且这些概念名词又是贯穿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是地理课程的基础,所以这些概念名词无法掌握的话,将影响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整个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在以后课程讲解中,就会慢慢理解。这样的背诵方法虽然暂时记住了名词概念,但是并不能在遇到同样的名词概念时及时调动已经记忆的地理知识,反而给学生的地理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将地理比较法引入地理课堂之后,比如在讲:“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时,老师可以先分别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讲解,再让同学们自己对这两个名词概念进行区别,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对比,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在脑海中形成:“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在本质上都是风海流,但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方向不同,前者的方向是从西向东移动,后者刚好与前者相反”,这样的理解记忆更方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1]。
2***形对比法
***形对比法具有更直观的教学特点,在高中地理课本中经常有大量的地理位置***表,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形可以从网络上进行直接***,也可以选取适合课程内容的视频影片,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现象以视频或者丰富多彩的***片展示出来,相当对于景致的课本***表来说,更有视觉冲击力和事实说服力,使学生对地理课程更加感兴趣,在欣赏多姿多彩的地理风景时也能联系课本知识,有效吸收更多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地理内容时,虽然课本中带有相关插***,但是对于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牧场的真实环境,并不是一幅简单的***片就能表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从网上***的有关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牧场的介绍短片,通过在课堂的短片播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并且全方位的展示出有关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牧场环境的介绍,同学们在观看完短片介绍后,教师可以提问:“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泰国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这块区域的优势有哪些?”结合课本知识和视频了解,就会有同学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位于北半球,地形旷阔,不仅温度适宜,而且夏季雨水丰富,用来种植水稻是十分合理的选择”,老师对其回答予以肯定,然后接着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牧场不适合种植水稻呢?”。学生回答:“因为澳大利亚牧场属于亚热带草原气候,更适合放牧业的发展”。教师紧接着可以讲这两个地带的不同地理优势进行总结,丰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通过***形对比方法将更适合对整体环境的介绍和了解,使学生在观看***片和视频的同时,已经在脑海产生了有关地理知识的差异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2]。
3同类对比法
由于地理知识结构复杂,在地理知识的后续学习中可能牵涉到之前的知识,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利用同类比较法,通过将本节知识与之前的类似知识点作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回顾之前的地理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记忆。比如,当学到“北美温带气候环境”这一节知识时,应该顺便提问学生:“我们之前学习过的亚洲气候特征都有哪些呢?”。帮助学生将北美温带气候与亚洲气候的做一下对比,亚洲气候是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而北美洲属于西海岸温带海洋气候,但是两者的相似点就是均为大陆性气候等相关知识的梳理。通过这样的同类对比,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知识稳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结束语
通过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对比法,将增加地理知识的系统性,使相关的地理知识更加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减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压力,有助于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运娥.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5,01:23
高中地理篇6
实施地理课程,包括很多方面,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是新课改的“主阵地”。地理教学课堂着重体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这样才是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其实效性进行如下分析。
一、创设情景,启发地理认知
1.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等,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加工、再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组织学生归纳学习各种降雨(包括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的成因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气流上升凝云致雨的原理,就让学生回想在家里烧开水时,一提起锅盖,看见有什么现象?学生悟出: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就好像烧开水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水滴掉下来那样形成降雨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发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地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2.利用多媒体,促进感知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浏览互联网网页、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素材,使教学更手段富有实效。
在阅读“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示意***”和“锋面雨形成示意***”时,如果让学生看这些静态的地***,学生很难掌握雨带移动的规律和锋面雨的形成过程。但用Flash软件把它们设置为动态,即在不同的时间显示雨带移动的地区,动态显示冷暖气流相遇交锋的过程,即使教师不再说明,学生也可以明白***的意思,并且在其头脑中留下雨带移动和锋面雨形成的情境。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从而有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培养兴趣,开发地理思维
1.应用语言艺术,巧记地理知识
兴趣是智力开发、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事例、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地理课程“学习之门”,实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的情感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情感很关键,语言生动风趣、情感激越,则能做到事半功倍。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有些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是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见效。
2.链接其它学科,发展横向思维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有机地链接其他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有效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
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优秀诗文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平时注意收集并编辑成地理诗词综合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内容把适用的题目拿来考考学生,既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
三、析***绘***,培养技能
“地***”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地***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教具,而且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通过对地***的阅读、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空间智能得到开发,学科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地***思维,在学习时尽量挖掘地***中的显性和隐性地理信息,认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掌握地理知识。
学生通过地理***表进行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完善空间思维,实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实效。
四、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在教与学这一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提高地理素质,达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五、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高中地理篇7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教学教法 “理”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专题地理等。对于不同的内容虽然要区别对待学习,但是“***”却是每一部分内容都必须掌握的,所以对***的研究至关重要,要学好地理必须先学好“***”,这已经是地理教育界的共识。我认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关键在于“理”――对地理知识的梳理与整理、理解、归理、用理。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理”高中地理。
一、梳理与整理
注意对地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即“梳理与整理”。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再比如学习区域地理,首先把地球经纬度印在脑子,南北纬东西经在心里有底,再把五大洲四大洋定位好,然后逐渐细化,每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要理清,最好把当地比较著名的城市、地形、河流、矿产、生物、地质写下来,整理好形成框架。区域地理说到底是大综合,需要之前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作基础,所以基础扎实很重要,它是梳理和整理的前提条件。
二、理解
注意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1)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光球,色球;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岩溶、熔岩;地质作用、地质构造,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2)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归理
1.要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逊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由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要多注意老师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要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现象。“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势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划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是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四、用理
1.对于不同的地理内容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自然地理这部分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2.注意练习和应试的训练。不要搞题海战术,练习主要是巩固知识点;要注意方法与解题技巧的积累,明确相关类型试题应从哪些方面来把握分析,而不是把答案简单地进行填空就算完事了。如以下应试技巧就非常重要:(1)“三审”,即审材料(加以引申)、审题干(画出关键词)、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的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再从容做题。(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因果颠倒、前后矛盾、表述绝对化、概念混淆、表述错误或不完整、以偏概全,以点盖面、与题干无关等。
高中地理篇8
关键词:地理教育 多媒体 远程教育
1、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讲解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地理教学的实用性,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只有让学生的学***密地联系实际,学生才有兴趣去学。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地理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地理教学应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怎样生存,即: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合理的处理好地理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次应联系世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我国古代教育论著《学记》指出学要遵守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和藏息相辅等原则。循序渐进就是说学必遵循一定的顺序;启发诱导则是说教学要注重启发,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频繁发问、只顾进度,不管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学生就会对学习和教师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藏息相辅是指有计划安排正课和课外活动,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信息技术的出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
2、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运用
2.1 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结合
2.1.1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授高一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节中,涉及到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本身比较难,也使得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而教师可以提供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影像、***片中感受到宇宙的广袤,看到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场面。
又如,《月相》这一节,先展示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月相变化之美,再进一步探讨其形成。在讲述长江黄河对人类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播放两条河流周围的发电站、水上运输等片段,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欣赏美丽画面的过程中得出河流和湖泊带来的许多便利。让艰辛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美的享受过程,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简单的说教变为促使学生主动的认知和思考,有助于使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深入浅出,帮助教师进行教学。
2.1.2 利用信息技术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教学中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主导,但并不是说要脱离实际。相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而由于地理课时和经济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我们很难做到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与之配套的野外实习。
例如:在《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一节,通过远程传送的大量***片和音像资料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观察到褶皱景观、华山断崖、西北的风化地貌以及东部的流水侵蚀地貌。教师也可以将这些资料汇编成考题,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在理论知识学习后,很快有个学习的巩固过程。
2.2 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
传统教学中由于师资的限制,很难对学生跟踪辅导。而通过构建网络教学系统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点,教师课后布置的作业可以放在网上,让学生去完成,通常这样的题都是比较灵活的。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或者是通过上网收集资料,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彼此间的协同能力,又增强了其搜索信息的能力。通常教师可以设有必做题和选做题,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学系统会自动作出评价,将学生每日的评价结果绘制成成长曲线***,教师通过这些***就可以很容易的把握学生的状况。
2.2.1 利用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作工作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创作作品或模拟实验操作的情境。例如:在上《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节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预设条件(如经费、时间)等,综合考虑时差等因素,给出一个到英国观看一场英超比赛的最佳方案。同时应有学生对该方案的评价,较其他方案有哪些优势,不足在哪?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改进自己的方案,吸取别人的长处,且这样的评价不是绝对,相反,比较开放,更能吸引学生参加。
教师也可以制作一些FLASH小游戏,例如在《工业区位选择》这一章节,可以假定学生为一企业老板,在某一地区,可能有下列有下列已知因素,交通、资源、市场,有学生来选择企业,比较谁实现的利润最大。除了这些因素外,某些重工业企业的布局要远离居民区,比如: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的原则,违反了这些原则,游戏显示“GAME OVER”,从而使学生牢记这一观点。
我们知道,日月食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较难见到,诸如月相的变化,周期较长,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去观察,而教师可以制作FLASH动画,而这些动画上必须有按钮。方便学生通过演示FLASH来了解日月食及月相的变化。
2.2.2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提问渠道
同样,师生间也可以运用诸如QQ,建立BBS平台等,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学中,地理教师通常带不止一个班,除了班主任之外,教师一般在教学后就离去,那么学生有问题的话很难找到老师,但通过这些工具,学生能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将复习中难以理解或是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老师。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对于少数学生的问题可以通过BBS回帖,而对于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汇总后,在下一次课可以专门解决。
对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下册来说,书上的内容较为精辟,且都与实际联系紧密。如:《农业区位选择》这一节,课前,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本地区所处纬度,地形,交通等自然条件,在课堂上彼此交流,讨论本区适合种植的作物。在《工业的区位选择》这一章节,教科书上着重举了辽宁的鞍山***和上海的宝山***做对比,而真正上完这课后,学生同样可以上网查找相应的四川攀枝花***来做比较。
3、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的结合主要体现在课堂运用与学生课后学习两方面,在课堂运用上,其优势在于,首先,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利用幻灯片或动画制作利于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利用多媒体设疑,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在课后,利用网络技术设置教学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育结合,但绝非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否定,对于传统中的精华我们应予保留,但对于实际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到底应占多大比重,它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探讨。在网络中有用的地理信息和无用的地理信息并存, 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审视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的思维会被垃圾信息窒息。现代信息技术是利于教育改革,对学生减负呢?还是由于大量信息,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呢?怎样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士龙.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展方向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8,(4);36~38.
高中地理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科特点 正确认识 学习方法
相对于初中地理的“简单”来说,高中地理确实让不少学生头疼,感觉到很难,这与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和同学们对地理学科的不正确认识而导致的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关。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学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
二、高中地理一般的学习方法
1.重点学习内容。
(1)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特殊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方面:“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观点,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与原理”是地理高考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而这一类能力要求的试题在自然地理中体现最多。这一部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多采用理科的方法复习。
(3)地理基本技能方面: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的绘制与判读、***文转换与******转换能力等等,都可以依据学生的思维进行指导。
高中地理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 乡土地理 生活地理
【中***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68-01
乡土地理主要包括了人们所在地区、市、省的自然、人文等地理知识。因为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会提高教学的实用性、生动性。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有效应用乡土地理知识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一、乡土地理概述
“乡土”包含了人们家乡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如经济、民俗、生物、地质等。地理学科中,相应也有一门叫“乡土地理”的分支学科。依新课标标准,中学地理中的“乡土地理”教学应灵活依当地需要,向学生介绍本地区、市、省的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明显难于初中地理,致使其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很容易让学生感觉知识接受困难、学习热情降低。因此,可在高中课堂上适当渗透乡土地理教育,让学生了解与身边生活关系密切的地理知识,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高中地理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实效性
第一,高中地理知识难度较高,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都感觉吃力。若在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案例,会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具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第二,乡土地理与学生身边生活联系较高,渗透乡土地理教育会促进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三,乡土地理教育会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所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激发起更深的热爱家乡、乃至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培养学生学习品质
首先,教师讲授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乡土地理知识,会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更感兴趣,逐渐养成在生活中主动观察地理现象、并结合理论不断思考的自学习惯;其次,若在教学中时常渗透现实地理问题,可引发学生思考,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也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对策
(一)导入乡土案例创设情景
教师可在地理课堂上导入一些乡土地理案例,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的课堂导入不够生动、丰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成功的情景导入,可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动力。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使其了解教学资料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因此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引入一些乡土地理材料,使学生直接感受来自于生活的地理知识,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本节地理课的学习中来。因为乡土地理材料多源于生活,比较直观、亲切,若上课开始阶段引入乡土案例,会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导入效果较佳[1]。如,在《天气系统》一课教学中,可在上课前播放本地区近几日天气预报视频,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且地理知识并不脱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以后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天气现象,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应用学过地理知识来分析、思考,养成自学能力[2]。
(二)利用乡土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适当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是教学中常见的引导方式。以往的地理课堂上,教师经常一味“填鸭式”教学,提问很少;新课改之后,教师会增多很多课堂提问,但往往对提问的方式及次数把握不够到位,仍无法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高。成功的提问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质疑及创新过程。若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现象、适当提问,会让学生乐于思考身边的地理事物、促进其对课本知识的准确理解及应用;此外,教师还可利用乡土案例引导学生在多角度设问。这样,既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有时可能会出现学生提出较“奇怪”问题的情形,教师应有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暂时无法回答也要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力***让教学活动在师生合作、共同成长的氛围中完成[3]。
(三)利用乡土案例,完成知识的巩固强化
为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及总结,教师应组织应用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课内容、学会在生活中应用。在训练中,教师可引入乡土地理材料,注意在结合实践同时、突出本节重点。例如,《城市地域结构》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向学生展示本市地***、利用本节知识分析本市布局及结构等。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便于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补充指导。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及学生学习能力养成。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现象及案例,激发学生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思考,并让他们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地理知识,以完成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宜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乡土地理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