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学篇1
目前全国多数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类专业都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而且大多是专业必修课,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修完该课程后在做设计时,更多从美学和功能方面考虑,生态意识体现不明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急需整合
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目前还没有一本完全针对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徐化成先生1996年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景观生态学教材,书中的很多应用实例都是从林学专业的角度谈的,比较适合于传统林学专业的学生学习。[1]郭晋平教授和周志翔教授于2007年领衔主编了景观生态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虽然在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但主要是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2]对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同学来说,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完全采用该教材学习也不太合适。适用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急待完善。
2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较少
据了解,由于没有完全适合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教材,授课教师也多数只是具有林学或生态学的专业背景,讲课及安排实验时与其他专业课程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等结合较少,因而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联系不大,不愿意花时间学。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多数教学以理论内容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既不能完全偏离于以往景观生态学教材的一般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景观规划管理),同时又要具有景观设计专业的特色,基于此,结合目前国内主要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和相关专著内容,可以制定以下教学内容体系。
(1)绪论。要求掌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比较欧洲、北美和中国大陆景观生态学学派的基本观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3]绪论部分是该课程的首堂讲课内容,绪论课讲得成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讲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绪论知识外,最好能简单介绍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点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更为理性和科学,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景观生态学思想来指导。
(2)景观要素基本类型。要求掌握斑块、走廊、本底的概念,理解斑块大小、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了解走廊的作用及类型。[4]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可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阐述,如边缘效应与人类聚居地的选择、河流走廊与滨河风光带的设计、网络本底与城市绿地系统网络规划等。[5]
(3)景观的总体结构。要求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掌握景观多样性的类型,理解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部分内容与景观规划设计联系较紧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格局多样性在景观规划设计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讲课时可重点阐述。如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寻求合理的景观配置,在景观规划和管理时考虑物质流的利用率以及营养元素的循环;通过景观连接度和连通性的研究,正确地理解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原理,其目的不仅仅是提高景观中各单元之间的连通性,更重要的是增强景观单元之间的连接度;在修建道路时,为了降低道路对生物迁移的阻隔作用,可以通过建立桥梁、隧道、增加廊道,达到保护生境的目的等等。[6]另外,在讲到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时,可补充古树名木的有关知识。
(4)景观形成因素。景观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的,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生态学过程、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五方面的因素。前四方面的知识学生在中学的地理课上已学过,讲解时不必太详细,以***片展示为主,稍加复习就行了,而该章的重点应放在干扰因子这一内容上,应掌握常见干扰的类型及其生态效应。
(5)全球环境问题。修过该课程的学生除了应具备较系统的景观生态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生态素养,与其他没修过生态类课程的学生相比,要有更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而了解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节俭资源消费和节制发展的生态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景观生态学有关知识去分析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6)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要求掌握景观生态流的基本观点、基本机制及五种基本形式(空气流、水流、养分流、植物流和动物流),分析景观要素类型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理解景观的一般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的内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本章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有很多知识点都比较实用,如山谷风与露营地的选择,城市热岛效应等。
(7)景观动态变化。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景观变化的作用力类型,不同强度干扰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理解景观稳定性的特性。本章理论较多,需要补充一些应用性的内容,否则讲课时枯燥乏味,学生没兴趣听。例如结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原理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有关知识,补充“演替顶极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这一内容,教学效果就很好,学生非常感兴趣。
(8)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系统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同时也是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前提。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景观分类的原则,掌握景观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工作步骤和基本方法等。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效果较好。
(9)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求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内容与原则,掌握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本章内容与其他景观设计类专业课程结合最紧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讲课时,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国内外生态规划设计的经典案例,如德国杜伊斯保北区公园规划设计,中山歧江公园规划设计等。
2课程实验多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结合
就景观设计专业而言,景观生态学是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若能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巩固该课程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04级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要求运用所学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火炉山的景观进行分析评议,提出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先由任课老师带队组织学生去现场实地勘察,并邀请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的老师一同现场指导,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现状情况,提出改造建议,撰写实验报告。结果实验很成功,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除了文本外,还附加了规划设计***纸,把改造建议***文并茂地表达出来。
3教学实***量与其他课程一起组成专业综合性实习
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起组成综合实习,不仅能节省实***费,而且增加不同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数量,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当然,要使相关的专业课程实习集中一起进行,需要在教学计划里统一安排好实习时间,否则因为时间冲突而引起的调课问题很麻烦。
4完善考核内容与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选择多种考核形式,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成绩评定时加大课程论文的比例,可考查学生的文献资料查阅、调查研究、应用写作等综合能力;加大平时作业的比例,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作业,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
5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大量优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表和视频等形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教学内容情景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提高讲课的效率。但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创造力被束缚,教学风格被抹杀,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之间的解说员,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讲课时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结语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普通生态学,因此在讲课中要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生态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另外,为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景观生态学教师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生态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知识,这样讲课时才能将生态学的知识和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有责任心的教师,合理的教学内容,优良的教学方法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建新.景观生态学实践与评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景观学篇2
关键词:原生景观;美学;因地制宜;自然
中***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19-01
原生景观是指规划地域内原有的具有景观价值的元素,它主要包含原生水景观,原有植物景观,原有地形、地貌,遗址古迹等。原生景观的利用应遵循的景观美学原则为功能美,艺术美,科学美。应表现出自然美,形式美,社会美。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应当将原生景观所包含的所有的元素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从美学角度加以阐述来达到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以科学与艺术的手段协调自然、人、社会三种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一种最佳运行状态。
从原生景观的分类上面做阐述,分别对其应用到景观规划当中所产生的美学意义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原生水景观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及其美学意义
若景观规划地原有水面或河流(包含支流)湿地并不对大的规划造成破坏性影响,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可以充分利用其原生景观的特性来进行利用,通过设计结合自然的方法进行改造,符合设计原则。
在进行规划时,将规划地块内人工开挖的养殖池、坑塘等具有人工痕迹的原生水景观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元素加以改造并进行功能和形式上的双重利用。在景观设计审美原则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造,从塘、坑的外部造型、驳岸、水质等多方面进行改造,使之与大的景观环境相协调。不管是从功能上还是在形式色彩上,都是一种具有强烈美感的设计手法,同时满足了功能美和艺术美的双重美感的享受。
二、原生植物景观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及其美学意义
地域性原生植物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可以代表规划地域特色的设计元素,将其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作为植物要素,是一种因地制宜,结合自然的设计原则。原生植物虽然在没有进行可塑性设计的前提下可观赏性程度比外来植物稍微逊色,但是其适应性和易成活、易于感知的特性决定了其功能上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形式上去选择景观植物要素,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生植物,保留原生植物景观的生态美和自然美,同时又体现了一种科学之美。
三、原生地形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及美学意义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景观造景元素的主体,所有的元素都会依附地形的存在而存在,地形的感官美决定着整体的环境美。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常常会在规划地域内存在山体、丘陵,这些原有的地形是一种不可位移,不可改变的,设计师在设计时要遵循其山体和丘陵的自然形态,即使进行改造也不可破坏其原有的特点。例如,济南市长清区的园博园,在其中就包含了一些山体和丘陵等原有地形地貌,园区内的山地和丘陵多以低缓坡地为主,设计时利用山体和丘陵的高低落差及园路的旋转盘升,营造出一种横向空间和纵向空间的错落感和曲线美,让人们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柔和的视觉美。
滩地原生凹凸地形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是可以完全被加以利用而成为一种很有地域特点的景观元素,在秦皇岛沿海地区的滩涂中,会出现因潮汐的涨落而形成的水坑和圆形小岛,放眼望去,涨潮时分,圆形的小岛,在水中呈现了一组组的绿岛,而落潮时分,却恰恰相反,形成了一个个小水泡,镶嵌在深色的滩涂中,在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维度和高低落差的形式美感。
四、历史遗留的原生景观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和美学意义
遗址古迹作为景观规划中重要的景观元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人工特征的典型的原生景观,它不仅仅是一种在历史层面具有研究价值的事物,同时在美学上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历史十分悠久,各地遗留下来的古迹遗址数量也十分庞大,景观规划中,我们不能单纯的去保护这些古迹遗址,更应该通过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深层次的设计再利用。当然,在这里所指的遗址古迹并不是说那些已经开发成为旅游景点的遗址古迹,而是像一些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的物件。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或许已经被人遗忘和抛弃,或者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而退出了舞台。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可以勾起岁月感、沧桑感的事物赋予生命继续存活。
原生景观的运用,使当今社会在进行大规模的造林运动及漫无目的的机械式设计的同时认识到,其实原生的、自然的,也可以称之为旧的但是并不丑的,给以规划地域内居民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事物,经过科学的、艺术的、恰当的设计之后,是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景观元素而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的。也恰恰诠释了设计结合自然,遵从节约合理的观点。它的运用也使得各种美在环境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7.
[2]秦皇岛滨海栈道和鸟类博物馆[J].中外景观 城市公园景观,2009.(10):120.
[3]http:///(土人设计网).
景观学篇3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景观规划 原理应用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急速发展,地球面临的负担也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等
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的开发和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自然景观逐渐被人文景观所代替。这些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的景观生态问题使得我们再也无法忽视其存在,从而令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景观规划中备受推崇。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它的提出和运用,为景观和生态两门学科相融合提供一个契机, 也为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大城市区域经济或资源的合理开发,为人类建设理想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生物群落与主要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景观异质性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变化原理对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2]。
景观要素可分成3种类型:斑块( 嵌块体),廊道( 走廊),基底(本底),这就构成了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底”理论。
斑块: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其基本原理是对城市内各类林块绿地进行合理的调整并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块状绿地的作用, 斑块的大小、数量、形状、格局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一般而言,大型斑块与小型斑块相比,大型斑块能够承载更多的物种,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即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对物种灭绝有重要影响;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等。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性要素,它具有连续性,由于人类的种种活动使得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很零散,从而造成景观的功能受阻,所以连接零散的斑块就唯有依靠廊道来完成。廊道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廊道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不仅要维护绿色斑块之间的联系,如山林斑块、湿地等绿色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还要维持城内绿色斑块与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城镇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引入外界的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城镇气候,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廊道并有效增加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特别是为野生动物提供保护和安全的迁移路线,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包括“蓝道”和“绿道”等形式,如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和道路绿地廊道等。绿廊串联着居住区、艺术中心、体育中心、教学园区和商业区等不同的城市区域[3]。
基底:在三因素中,基底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区等基底应实行“ 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使基底处于斑块和廊道的包围之中。应使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体现“城市在绿中”的特色。
景观规划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居。景观生态学的的“斑块―廊道―基底”理论,在景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的运用,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有裨益。在景观规划中,会遇到不同的情况,所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各个城市中,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决定着城市景观的轮廓,因而,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着整个城市景观格局的发展。在进行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时,应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尽量保持自然的本底。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的主题与特色,如历史特色、现代化内涵、文化连续性等[4]。
在景观规划中,需要运用到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无处不在,城市中需要一些大的块状绿地,使之有能力持续地保存基因的多样性,同时,斑块的大小、数目、形状和位置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地作用的发挥,故应合理布局,达到最大效益。大的绿地斑块可以保护更多的生物物种,构成地区物种源地,还可涵养水源,
调节城市气候,提供游憩机会,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小的绿地斑块可增加城市的景观异质性,为物种提供迁徙地和扩散暂歇地,刨造丰富的生境资源和生态位。大中型绿色斑块虽然数量少,但总面积却比小型斑块大,故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小型绿色斑块为补充,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5]。
在景观方面,廊道作为城市结构的主要部分之一,本身具有鲜明和完整的形象。它不仅仅是一系列个别景观的组合,更具有强烈的整体性。就功能而言,廊道把绿色最大限度地带给居民。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对环境质量有提高作用,对居民的日常生活起着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从空间上看,廊道起到既划分又联系城市空间的作用,是不同城市区域联系的纽带[6]。
景观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与其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都是在不断地迎接社会挑战中开拓专业领地,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既是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到景观规划中,可以使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在景观规划中,必须注重大型绿地斑块的建设,同时也应注意布置小的绿地斑块作为补充,斑块之间的联系越紧密,斑块之间物种交换就越频繁,整个生物群体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根据生态廊道功能的不同,结合各自的特征,合理布置城市绿地各种类型网络的宽度和网络中绿地的构成。只有将这些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正确而充分的应用到景观规划建设中去,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建设出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环境。
参考文献:
[1]唐东芹,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园林,1995,15(3):40-43.
[2]李晓文,胡远满,肖笃宁.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态学报,1999,19(3):390-407.
[3] 宣功巧. 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和廊道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5):599―603.
[4] 冀鹏飞. 关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2,NO.04.
景观学篇4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AHP法;景观评价
大学校园景观既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场所,也是高等院校的标志。[1]优美又具有独特风格的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可以提升竞争力,还可以吸引优秀的师任教和学生来就读。而且,大学校园景观品位和质量也是评判大学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开展大学校园景观评价,了解校园景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校园景观服务功能的规划,提升校园景观观赏性,建设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景观。进而完善校园生态建设,实施合理的校园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以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为例,运用AHP法(层次分析法)对大学校园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建设建议,以期建立一个大学校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的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地处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技城绵阳,占地1160余亩,总建筑面积39.50万平方米(含体育运动场所),校舍36.57万平方米;毗邻南郊机场和南湖公园,依山望水,环境优美,是一所生态园林式的艺术院校。
2大学校园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
2.1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
大学校园景观评价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评价目标等,建立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评价问题全貌的综合评价因子。在深入研究了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同时为了考虑在校师生的评价意见,对学校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
考虑到大学校园景观的各种性能特征,结合问卷调查的整理结果,在征询专家意见后,对大学校园景观中共性的、主要的影响因子进行归纳分类。将本层次评价分为三级,包括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文化性等4项评价因素和建筑与环境协调度、植物景观设计、设施小品的艺术性等17项评价因子。指标体系结构(***1):
***1大学校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2.2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1)权重确定的方法。评价因子的权重反映诸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层次分析法具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点,大大提高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采取AHP法(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2]
(2)权重确定步骤。1)通过专家调查确定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采用1~9标度法进行评判(表1);2)列出各因子间相对重要性的标定值矩阵,计算各行特征值;3)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4)对各评价因子权重值的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例小于0.1时通过一致性检验。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校园景观评价结果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并用上述方法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出各个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结果汇总得到,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景观依次对各个指标进行评判,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景观评价体系中,B层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428,功能性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645,观赏性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838,生态性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551,文化性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121,评价因子一致性检验均小于0.1,结果合理有效。
3.2评价因素(B)层各因子权重分析
在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景观评价体系中,综合评价的目标层,B层为评价因素层,共4项评价因素,按权重大小降次排列为功能性、观赏性、文化性、生态性,且总权重为1。其中功能性权重值为0.5318,占全部权重值的53.18%,是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功能性在任何时候都是要首先考虑和满足的。校园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要满足校园师生的教学和科研,然后满足师生交往、娱乐、锻炼等功能,这些都是通过校园景观功能来实现。观赏性占全部权重的27.02%,是评价中次重要因素,观赏性的得分高低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大学校园景观的使用频率,优美的校园景观可以使人们在校园中逗留的时间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发生几率也增加。文化性占全部权重的12.21%,每一个大学都有自己专属的文化特色,以使自己能够与其他学校有区别,也正是这个特色吸引着学校里面的学子,同时被延续传承下去。生态性因素权重值为0.0760,说明生态性不是评价主导因素,但是并不是在校园景观的建设中就可以忽略生态因素,相反,应该更加重视校园景观生态,通过保护乡土树种,合理配置好乔、灌、草的搭配比例,尽量增加乔木的种植量,提高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达到景观多样性,形成稳定景观。
3.3评价因子(C)层各因子权重分析
(1)功能性评价。在该层下的项目C层中,交通通畅性、空间布局和组合合理、景观照明及服务设施所占权重值分别为0.2220,0.1245,0.0922,分居同层评价因子中的一、二、三位。因此大学校园景观能否实现它的功能价值,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主要在于校园景观是否具备通畅的交通,空间布局和组合是否合理,景观照明及服务设施是否到位。依据杨・盖尔对人们户外交往活动的研究,大学校园中的自发性活动发生的频率与环境有关,如果环境条件好,谈话、休憩、小型聚会等自发活动发生的频率就多,持续时间也较长。[3]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交通通畅性、空间布局和组合合理,为学生在校园里面举办校园活动的创造良好条件,满足学生的使用,功能性突出。
(2)观赏性评价层。在该层下的项目C层中,道路景观、植物景观设计、建筑与环境协调度、设施小品的艺术性、水景设计与营造占权重值分别为0.3324,0.2963,0.1623,0.1230,0.0860,说明道路景观、植物景观设计对大学校园景观评价的影响较大。道路是校园的脉络和骨架,作为是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它引导人们进入并伴随人们了解一个区域,道路景观给人们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该区域的印象。校园道路景观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植物景观设计同时打造,使校园景观更具观赏性。
(3)生态性评价层。在生态性评价层下的项目层中,乡土树种的保护利用、木本植物种类多样性、绿地本身的绿地覆盖率、单位面积乔木占有量的权重值分别为0.4438、0.3318、0.1524、0.0720,其中乡土树种的保护利用、木本植物种类多样性、绿地本身的绿地覆盖率所占相对较大的权重值,说明大学校园景观除了应具备优良的观赏景观之外,还需要注重景观生态,保护乡土树种、注重植物多样性景观的营造。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校园在建设过程中,以生态为本,保护校园原有山体与植物,现在校园内植物种类多样、植被覆盖率较高,植物景观设计优美,生态良好,为教师与学生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创意的源泉。
(4)文化性评价层。在该层下的项目C层中,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历史积淀和校园时代特征的权重值分别为0.4869,0.3353,0.0778,其中校园文化氛围占相对较大的权重值,说明大学校园景观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体现。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有非物质文化与遗产研究院,同时把非遗文化带入课堂,在校园景观中也有很多体现非遗特色的景观,校园文化特色明显。
4结语
在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景观评价体系中,B层(评价因素层)降次排位序为功能性、观赏性、文化性、生态性。其中功能性价值权重值为0.5318,是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大学校园景观的定位应着重满足在校师生在此学习、科研、艺术创作、活动等功能。注重校园景观观赏性营造,营造可持续景观,离不开景观生态,要打造优美的校园景观,应在是在综合考虑景观生态的前提下,同时把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有关的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景观中,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P.多贝尔(美国).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许树柏.实用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3] 杨・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233.
景观学篇5
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理论内容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培养较重要,笔者提出按“理论+专题”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专题实训,并结合就业市场,确定由理论讲解和设计训练两个主要模块。每一部分都有其目标性、启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专业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贴现在景观设计课程的现实意义,掌握专业设计方法。
(一)基础理论专题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在教学中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可以分为几个专题:
1.古典园林景观专题,对于古典园林景观的的认识,主要结合不同的时期的景观形式介绍。搜集资料,让学生对所选的特定时期的景观进行分析,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做简介的教学方法。
2.景观设计程序与表现专题。了解景观设计的流程,从草***到方案体现出理论知识的细节,在设计表现中如何应用。逐渐使学生对课程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3.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专题。授课教师应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选出有重点、难点知识,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系统性地对知识点归纳,结合景观实际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了解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及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及资料,总结出课程学习中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1)导论(国内外景观的历史发展现代景观的形成);
(2)设计元素(山石、植物、水体、建筑等);
(3)结构及功能分析(空间划分、景观流线、景观节点、中心景观区);
(4)景观设计表达(通过美学原则,应用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方案呈现);
(5)单项实训(庭院、公园、住宅区、广场等)。
(二)景观设计实践专题
课程内容坚持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导向,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调整各部分前后程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尽可能多结合景观设计新思维、新观念进行设计体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并结合作品展示,同时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中设计实践的内容以单项设计、公园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更贴近的内容为主。整套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总体设计***包括设计说明、总平面***、景观分布***、功能分析***、交通分析***、主入口设计***(平面、剖面、透视***)、效果***。详细设计***包括地形标高设计***、地面铺装设计***、照明设计***及植物的配置***、鸟瞰***及材料的列表。总平面***展示了方案的总体布局,包括山、水体、植物、建筑物的布局。设计说明完整地阐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说明构思,深化设计主题。功能分析***清楚地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几个区域,结合设计构思分析各区域的合理性。如何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景观,以便创造卫生、舒适、又没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既需要学***观设计的构成要素、风景构***等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学***观规划的专业知识。教学中结合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景观的发展趋势,了解景观有哪些要素,并通过设计创意景观,从而把握景观设计的设计要领,为将来从事景观设计打下牢固基础。
二、景观设计实训内容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实训或者专业训练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显得尤为重要。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结合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进行了“专题式”教学实践。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四个专题进行了教学实践。从局部到整体,从小尺度设计到大尺度空间设计,循序渐进,让学生感受景观设计的各部分表现。
(一)单项设计
针对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山石造景、水景、建筑形体设计分别进行练习,主要锻炼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意识,形成对基础理论的紧密结合,同时对于学生的手绘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进行某庭院设计,绘制平面***,在绘制中理解景观元素的应用,空间划分方法等设计理论,结合平、立面***设计,体会景观立体空间的变化,绘制效果***。
(二)居住区公园设计
居住区公园相对综合性公园面积较小,由于公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公园设计中要求的尺度不是太大,但在公园景观设计中会把前面的单项设计加以应用。尝试运用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由被动到主动思考。逐渐练习其对于场地空间的宏观把握和设计能力。
(三)居住区设计
在景观元素和小尺度的公园设计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实训内容,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中居住区设计是应该掌握的实训内容,所以,可虚拟或者选择一些附近楼盘进行训练,也可以选择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进行设计练习。从对方案的构思,到分析已有的方案,把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联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在居住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尊重设计原则,发挥设计灵感,从自然环境中找出设计雏形,讲求艺术,但也注重使用功能,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将主题与风格相结合,合理处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四)综合性设计的要求
公园、居住区是环境艺术类专业景观设计练习的内容。总结公园、居住区及其他类似空间的特征,设计元素与空间如何更好地处理。从形态处理、主题创意及生态理念,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景观实用性相结合,营造更加宜人的环境。教学实训中分成若干小组,模拟设计公司的流程,了解景观设计程序。在景观设计中,有借鉴有创新。在景观设计表现环节,要求学生采用手绘表现,锻炼其手绘表现能力,后期结合软件进行修改和排版。实训成绩综合以下进行考核: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设计说明、版式及打印效果,团队合作等,考核内容和方式以全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目的,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更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考核,对***纸绘制的考核,也不局限于考核学生应用某一种工具,综合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上的方式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但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不够,需要在实际项目中完善,在实习和毕业设计中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团体交流,在实践项目中注重设计内容,设计程度上要提高方案设计能力。
三、结语
景观学篇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实力的提升,高校对校园的建设力度在不断增强。然而,各大高校一味重视大容量、高速度的校园建设,要求校园的大气壮观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指导,使得校园精神、文化软实力在基础设施硬实力面前显得“发育不良”,导致了我国高校软硬实力上的失衡,阻碍了我国大学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步伐。校园文化景观是承载大学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它依托于校园空间,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表现形式,以历史纪念、实用功能、观赏娱乐等类型服务于在校师生的校园活动,并长期影响着师生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校园文化景观属于城市景观,同时也是文化景观的特定类型。然而在当下,高校在营造校园文化景观时忽略了对其校园属性和文化属性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设计方没有深入挖掘校园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设计元素东拼西凑,存在跟风抄袭现象;另一方面,校方对校园的规划建设缺少前瞻性的指导。因此,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营建关系,探索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原则和要求,对于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增强校园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改变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校园人、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景观表达核心内容,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展现的物质载体,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而在探讨二者的关系时,校园人的角色成为理解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之间关联的重要因素。校园人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同时还包括管理者、建设者、服务者等,其群体的行为需求、价值观念、文化交流和自我发展等既促成了特定背景下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也受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在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之间存在着校园人的转化作用。
2.1校园人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人文环境,是在一定时期由校园人具有的包括精神、思想、理念、行为、制度等的群体意识,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一方面,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大学由于校园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校园文化。如沿海高校和中西部高校,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和少数民族高校,成立时间较长、颇具资历的高校和近十多年来新建的高校,它们展现的校园风貌和文化氛围都有所不同。而另一方面,一所大学虽受不同的校园人经营,但自身的校园文化却保持着延续性。已形成的校园文化犹如传播的种子,根植于一批又一批的校园人心中,优良的传统、正确的意识、向上的心态、健康的习惯等都会得以保留,并被发扬光大。所以,校园人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经营者,同时也受已形成的校园文化影响,二者之间是共生的关系。
2.2校园人和校园文化景观
从行为和意识上看,校园人与校园文化景观的关系主要有人的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两个方面。主动方面上,校园人的自身需求决定了其要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并通过各种类型活动产生的不同效应来影响甚至改变环境的性质和意义。如在课外生活之余,师生会选择较为私密和安静的场所进行休息和交流,久而久之这个场所就会赋予这样的功能。被动方面上,由于必要性、强迫性或者自发性的行为,校园人也会受到来自校园文化景观的约束和改变。如在去教学楼的必经之地所建的一组名人雕像,往往会激励前来学习的师生们。或是其生前的卓越贡献,或是自身的高尚品德,或是求学时的刻苦经历,这些都会在潜意识上激励着校园人。因此,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校园人与校园文化景观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的。
2.3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通过校园人的媒介作用创造并改变着校园文化景观,校园文化景观也通过满足校园人不同的功能需求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关系更应该理解为人、文化、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校园文化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的背景下,渗透在环境中,而环境又恰恰在另一方面反映着文化,为人认知文化起到阐释的作用。如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大学校园呈现的是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校园环境,从校园的建筑、植物到人的服饰、言语都显示了异于汉族文化的魅力。因此,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是相互依存,相互反映的关系。
3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原则与要求
3.1建设原则
3.1.1生态性大学校园依托于一定的场地,校园长期的建设需要正确的认识校园内部空间和外部自然的关系,不能忽视场地的生态条件而孤立的发展。同样,校园文化景观也要遵循生态性的原则,校园的山水林木,花草鱼虫都是校园文化景观动态建设的一部分。过分的注重材质、体量和造型,而忽视生态这一文化景观建设的土壤,其实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将水文气候,地质地形,动植物群落等纳入文化景观建设规划的体系之中,才是校园文化景观发展的长久之路。
3.1.2保留性不论是历史悠久的老学校,还是建立不久的新学校,都会有代表学校成为典型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有可能是存活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也可能是遗留的名胜古迹,亦可能是已被校园人认可的建筑、大门、纪念碑、凉亭等。在长久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些标志性文化景观对于校园人的重要性,并使其继续见证学校历史,使之成为校园场所精神的物质表现。在不影响校园总体规划建设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保留性是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参考的重要原则。
3.1.3统一性坚持校园文化景观的统一性,就是要在规划过程中保持空间布局上的整体性,个体和整体协调统一,使整个校园的文化景观纳入系统建设之中。形式上,文化景观的尺度、比例、造型、色彩、材质等要素能够很好的融入校园的整体环境中,具有母题性;内涵上,文化景观的不同主题要呈现有序性。如此一来,校园文化景观才能既彰显个性,又保证共性。
3.1.4可持续性大学校园的文化景观应传承过去,定位现在,着眼未来。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既要能满足当下师生员工的需求,也要注重校园生态建设功能建设、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要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适时适度的扩展校园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给予校园以时代精神,给予文化以新的活力,并减少对已有文化资源的透支和自然资源过度索取。
3.2建设要求
3.2.1传达价值取向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含了诸如求真务实、尊师重道、开拓进取、博学笃志等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应该以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目的,在当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的背景下,为校园人传播正能量。
3.2.2满足功能需求满足校园人功能的需求,是校园文化景观创建的目的之一。停坐舒适、有良好的遮阴效果、便于寻找、周围环境宜人,校园中这样一座凉亭自然会受到校园师生的喜爱,因为它满足了校园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若这座亭子虽建造时间久远但依旧坚固,曾经是学校前辈们读书的地方,而现在又是学生晨读的地方,那么这座亭子的文化性就进一步得到体现。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要基于其实用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更好了实现育人明理的延伸性作用。
3.2.3呈现艺术美感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创建应该体现一定的形式美感和艺术内涵。从色彩、线条、构型到理念、精神和主题,文化景观的建设应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的美感营造的规律,把握美感的创新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推动形式美和内涵美的创造,使校园文化景观达到艺术美感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结语
景观学篇7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目前已形成了包含城市设计、植物设计、生态设计等多学科的复合设计体系,其实践一直伴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营建活动,注重景观的序列感和时空的运动感;而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为契机,强调视觉的艺术性和触觉的宜人性,习惯上称之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对于环艺专业的学生来说,之前所熟知、擅长的视觉艺术形式与景观设计课程相比,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一)感性与理性。视觉艺术本身是感性的、充满灵性的,追求个性的张扬,而现在所接触的景观艺术设计则放眼于更大的空间,要体现一定的地域特征,要考虑周围环境的系统性、连续性,对地形地貌、植被、地域文化、建筑等因素都要进行通盘了解,强调的是理性、有序。
(二)个性与系统。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复合的系统设计,包括基于点线面体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体系的系统设计、反映地域文脉的人文系统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系统设计,等等。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是景观设施的个性形象设计。
(三)个体与团队。很多门类的艺术创作是由个人完成的,所着眼的一般局限于较小的面积或空间。而一个景观工程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甚至要结合多专业人员进行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安排分组设计,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
(四)微观与宏观。城市景观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涵盖城市的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所有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历史文脉等诸多物质、非物质的因素。而环境艺术尽管也会涉及环境文脉等较大的范围,但是设计时更多的是注重景观体系的引导,其关注的设计要素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专业差异,了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扬长避短。
二、采用“真题假做”,学习事半功倍
教师需要了解景观艺术设计与纯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区别,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扬长避短的课堂教学手法。通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真题假做”。
“真题假做”是针对真实的景观工程项目而言的。学生接触真正的设计项目的机会毕竟还是比较少的,“真题假做”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将以往的真实景观案例拿来,隐去方案,只向学生提供已知条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理解环境的方法及途径。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拿出他们自己的方案,然后将其与已实施的方案进行比较,学生在已经深入研究该场所的情况下,对以实施方案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通过“真题假做”,学生可以了解一个景观工程的全过程,可以全方位地接触具有实际意义的景观实际项目,可以运用美学与科学原则在场地中进行空间布局,通过这一过程掌握生态、社会和艺术的知识,逐渐具备土地协调规划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解设计目标,力求融会贯通
在最初的设计中,学生对方案的把握往往缺乏系统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景观设计的目标即其所蕴含的三个层面: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环境、生态、资源层面;景观感受层面融合在设计的要求之中,结合课堂及课程的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日后所面对的设计职业特色,将设计过程分解为四步曲:
(一)主题与风格。每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个主题可能是与地域文化、历史相关的,可能是体现一定的艺术特质的,也可能是与场地的某种自然景观有联系的。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只有确定了主题,设计才有了精髓。风格的表现与主题是相符的,色彩、材质的运用起着升华、具象主题的作用,细节的设计、具体元素、设计手法的使用体现着风格、揭示着主题。如在设计反映汉代历史文化的景观作品中,“四灵”***案的使用会使人了解主题;在反映农家风情的休闲景观设计中,木质的休憩设施体现了自然和返朴归真的设计意***。
(二)功能与空间。理解景观的功能性要求,理解“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白:设计如果失去了人性,就没有意义。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所用,引导学生统筹安排各种造景元素:建筑、植物、地形、水体、公共设施等,理解和明确空间变化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并学会多重空间组合、穿插的技巧,将功能与空间较好地结合设计。
(三)比例与尺度。理解空间构成的原理,感知不同尺度空间围合对人心理的影响,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已实施景观,分析其定位、定性、尺度规模及各环境要素的组合关系,把握室外空间尺度,避免学生纸上谈兵,也针对时下的一些违反心理需求、尺度怪异的景观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辨别、选择的可能,以便在设计中进行较好的把握。
景观学篇8
进入21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人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 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 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 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1 ]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 ] 。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 2 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 。
2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 1 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 ] ,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 2 规划设计原则
(1) 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 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5 ] 。
(3)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 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案,形成立体景观。
(5) 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 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 。
2. 3 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 ] 。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 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 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 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 1 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 2 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 3 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 苗圃尽量多样化。
3. 4 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 ] 。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 5 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 6 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 ] 。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P 多贝尔. 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 . 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李学忠. 景观设计[M] . 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 张国强. 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戴志中. 高校校前空间[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杨志疆. 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 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 《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 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 M] . 长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 7 ] 周逸湖. 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景观学篇9
一、关于景观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景观应该从五个层次来理解。
(1)第一层含义:景观是美,是理想。
人们把他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象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是景观最早的含义。在西方,景观的画的含义最早来源于荷兰的风景画,后来又传到英国。
它是描绘景色的,是当一个人站在远处看景色时的那种感受,然后把这种感受画下来,所以画永远不是实景,画是加上了人的审美态度之后再表现出来的。景观的概念最早的来源是画,一幅风景画,它是有画框的,这画框是人限定的,是人通过审美的趣味提炼出来的。景观一开始就是视觉审美的含义。但人的审美趣味是随着社会发展,随着经济地位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人所了解的景色也是不断变化的。
在作为画之前,景观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中。是用来描写耶路撒冷皇城景象的,一个牧羊人站在一个荒凉的山冈上,看到一片绿洲,这个绿洲中有宏宇大厦,有庙宇宫殿,这些他作为美景来描述的景观是一个城市。所以,在农业时代人们想像的美景是一个城市,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工业时代。把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极致,把城市当作理想,一直发展下去,才会导致纽约这样的大都市的出现。现在我们中国人理解的景观也基本停留在农业时代的城市理想,所以你才会看到深圳的高楼大厦,才会看到浦东的高楼大厦,才会用同样的理想来建设北京的城市。这就是农民在描绘着未来的场景。但这种趣味是不长久的,所以到了工业时代末期以后,由于大量的乡下人涌到纽约城市中来,纽约的钢筋水泥丛林不再适合人居住,一系列城市病出现。他们发现他们追求的城市景观原来不适合
人的生存和居住,高楼大厦太危险了(世贸大厦的悲剧就是很好的说明),景观的理想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想用以前当农民或牧民时眼中的城市模样来造景观。
这种对城市景观的否定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个是逃离城市,建立国家公园、自然公园,另一个是把自然引到城市中来。
为什么国家公园会在英国出现?国家公园甚至有上万平方公里之大,有大量的自然地,这是由于纽约人的理想景观开始转向自然地,所以才会把自然地保护起来,作为他们休闲度假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黄石公园、红杉树公园等。这是否定城市的一种途径——逃离城市,逃到荒野之中——这时,人们对景观的概念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化,把自然当作美而不是把城市当作美。
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逃跑不是办法。因为,二战以后,汽车在美国很快普及,所以汽车就拉着城市跟着人跑到郊外去了,人越想离开城市,这个城市就越跟着人和汽车跑,这就出现了郊区的城市化。整个美国都出现了这样的城市:大量的土地盖了房子,把自然地变成建筑,把环境变得更糟糕了,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后,人们就发现,以前想像的田园城市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因为当时的人想用铁路把中心城市和郊区的花园城市连接在一起,但美国在20世30年代以后铁路被高速公路取代了,火车被汽车取代了,汽车公司为了推销汽车而拆掉铁路.结果每家都有至少一辆汽车,最后导致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城市。
除了离开城市走向自然外,要摆脱拥挤的城市还有第二条途径,那就是把自然引到城市中来。最早的实践就是把公园建到城市中去,这就是纽约的中央公园,300多公顷,那是城市中心的一个非常大的地方。从此出现了美国
的城市公园运动。
这就是由于人类想像中的理想景观概念的变化导致城市的变化。这是关于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理解。
(2)第二层含义:景观是栖息地,是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它是人的内在生活的体验,是和你发生关系的地方,哪怕是一株草、一条河流,或者是村庄旁的一棵大树。皖南的民居充满诗情画意,非常潭亮,那是由于居住在那方土地上的人形成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人要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取资源,获取庇护、灵感以及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所以景观就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中东地区耶路撒冷有基督教、犹太教,还有***教,从城市的景观你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总是有纷争的,反映了人和人关系的不和谐。当丽江穿过你门前的时候,你可在门前的石埠上洗涮,人和自然就这样发生了关系。你看到的石埠,实际上在告诉你人是需要水的,需要和水亲近的,这就是人和自然之间非常友善和谐的关系。
如果是不和谐的关系,比如长江、黄河、钱塘江。钱塘江大坝筑到10m高,有些地方有20m高,这是人和自然的敌对关系的反映,而没有把自然当作你的家人来对待,把自然排除在外,这就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那么人和人的关系呢?当年柏林墙没推倒时反映了人和人关系的不和谐,现在以色列边界立起铁丝网也反映了人和人关系的不和谐。香港没回归之前,香港和大陆的边界上有一道断面是倒“l”形的铁丝网,这也反映了人跟人关系的不和谐。这种边界都被称作***治景观。
所以当你看到景观的时候,看到任何景观中任何一种元素的时候,它实际上都是在讲述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是和谐。
(3)第三层含义:景观是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在这个层次上,它与人的情感是没有关系的,而外在于人情感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系统,人是更客观地站在一个与之完全没有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景观,所以景观就变成科学的研究对象。一块土地,当你和它没有关系时,那你的研究是科学家的研究。但
如果你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再去研究它,就不是科学家的研究态度了,因为这块土地已经和你的切身利益发生关系了,就不是科学了。一块土地有动物的栖息地,有动物的迁移通道,等等,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用生态的、生物的方法来观察、模拟,来了解这个景观的系统。一门学科叫“景观学”,实际上是用科学方法研究景观系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4)第四层含义:景观是“符号”。
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有其背后的含义。景观是关于自然与人类历史的书。皖南民居的路、亭子、河流和后面的牌坊群,都在讲述着今天和昨天的故事。比如亭子,当地叫做水口亭,在村庄的水口,这就说明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这个地方很关键,决定当地人的生老病死和财富,这个亭子就告诉你这块地是神圣的.又比如说,这个牌坊叫贞节牌坊,那个叫忠孝或仁义牌坊等等。贞节牌坊讲的就是一个***在她丈夫死后就未再改嫁,这种对贞节的树碑立传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忠孝坊是歌颂孝道的,讲的是一个儿子当他的父母还活着的时候是不离开家的,这就是一种价值观。
华北平原上,哪怕是一条浅沟、一个土堆,都在讲述着历史。城墙、烽火台,曾经是金戈铁马,烽火燎原。这些现在看来不起眼的留在土地上的痕迹,都在讲述着非常生动壮阔的故事。北方地区有三百年的古道走成河的说法,一条走了两千多年的路,变成了河,那么这条河就不只是河,它是古代赵武灵王攻打秦国时用过的古道,千***万马曾从这走过。一条浅浅的古道或浅沟,充满了含义。所以,景观是有含义的符号,需要我们去读。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最早的文字也来源于景观。山的象形字直接 来源于山,水的象形字直接来源于水。云南丽江纳西族文字中水的写法和汉族的是不一样的,汉字的水是在一条曲线两侧各有两点,而纳西族文字中的水则是在这条曲线的端点还有一个圈。我的理解是:因为纳西族居住在云南
高原上,那里水的形态跟长江和黄河是不一样的:玉龙雪山融化后的雪水流下来,在河里你看不到水,水都渗到河滩底下去了,然后水经过河滩在十几里外的地方又冒出来,这个水就叫潭,有黑龙潭或白龙潭。这些水你是看得见它从哪里来的,是有源头的。但是我们的长江或黄河一带早期居民看到的水是没有源头的,虽然说源头在昆仑山,但当时谁也没到过昆仑山。这就是景观的小同导致描述的文字的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语言也是从景观来的。所谓河出***、洛出书,实际上是说我们的古代文字是阅读了黄河、洛河,阅读了来自水中的龟背的纹理来解读、预测事物的变化。这些都是符号,都在讲述着故事,兴的故事,亡的故事。
所以说当你看到景观和景观中的元素的时候,哪怕是一棵树,也要认真地阅读它、理解它。比如说,这棵树长弯了,为什么长弯了,因为风的力量的不均衡,或者因为光照的不均衡;如果这棵树上布满了伤痕,为什么有伤痕它在讲述曾经被火烧了或是什么。所以如果到颐和园去,你可以看到那里的柏树都是伤痕累累的,靠房屋的一侧,许多古柏都是没有皮的,为什么?都是给八国联***烧的,所以没有皮了。这些树讲述了历史,充满了含义。
人类最伟大的景观创造莫过于城市。一个几万人甚至上千万人组成的社区,他们为了共同的和不同的目的生活在一起,有时互助互爱,有时嫉妒有加,憎恨之极,以致于你死我活。有时为了交流,他们修池道,掘运河;有时却为了隔离,垒城墙,设陷阱。我们看以前的城市,有城墙,有陷阱。同样的爱和恨也表现在人类对自然及其它生命的态度上。恨之切切,人类把野兽、洪水视为共同的敌人,所以称之为洪水猛兽,因此筑高墙藩篱以拒之;爱之殷殷,人们不惜挖湖堆山,引草木、虎狼入城,像在城里建动物园、植物园,又表观了人类对自然的爱。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这就是城市景观。所以说,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味一幅画,体验过去和现在的生活。
(5)第五层含义:景观是土地之“神”。
我们都知道宗教的神,神的概念本质上就是精神寄托.那么人对景观的寄托就使景观有了神性。当一个信徒一步一叩从西藏的边缘爬到拉萨,他可以叩一年的长头,这就使土地——拉萨那块土地——变成了神。当他走到了一个交叉路口的时候,那会有一堆石头,这堆石头是玛尼堆,它寄托了人的希望,寄托了人的信仰,这堆石头也是神。哪怕是普通的山,普通的地形,也是神圣的。中国古代有一个模式,被用来神化大地,叫风水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看看北京的山水,北边的***都山脉就是玄武,因为明代十三陵的缘故,叫万寿山,它是有了神性的山。也因为明代十三陵的缘故,把西边的山叫做青龙山,东边的叫做白虎山。中国古代所有的城市或建筑选址都是在这一模式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用这种模式把整个大地都神化了,没有一个山脉是不属于某一家或某个州府的神。所以你动土的时候,先要研究一下这座山是归哪个神管辖的。
在唐僧取经的故事里,孙悟空有着高超的本领,但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把土地爷叫出来。土地爷是什么?土地爷就是土地之神。问问他这里有没有妖怪?是好妖怪还是坏妖怪?然后他就知道,如何对待这块地方,如何施展他的法术。这就是当地的神,说穿了就是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精神。地方之神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必须服从的外在力量。不管你是科学家或者宗教人士,不管是搞法律或是搞经济的,你都得服从,否则你就要吃亏,就会被这神圣的力量摧毁。这种神圣的力量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人永远战胜不了的自然力。
在拉斯维加斯的一个大里养了两只白老虎,供人参观。这个白老虎养在非常壮丽的宫殿里,外面是镏金的玻璃,地下铺着大理石,里面有一个皇帝才能坐的那种镀金的汉白玉宝座,有喷泉,有非常华贵的
装饰。但是每次去看,这老虎都是病怏怏的,像一个病猫一样趴在那儿。学生物的知道,虎是猫科动物,所以当虎没有虎威的时候,它就变成猫了。它没有神气,是病态。不能够使它认同这个环境,它就失去了它的个性、天性,失去了它作为老虎的那种威风。老虎只有在丛林中飞奔、在悬崖上咆哮,在那才是虎。人也是这样。你可以看到北京新建的别墅,有多少像宫殿一样,看看北京城里住宅销售的广告,有多少在宣传这是凡尔赛宫、那是丹枫白露。这就是一种病态,病态的心理在引导大众的居住模式,导致病态的价值观、病态的生活方式。如果让人真的居住在那儿,人是要失去人性,失去天性的。所以说我们需要一个符合人性的生活空间。我并不是说要让你生活在太行山区,而是说除了生活在城市的优越的物质环境之外,你也要有一种对土地的归属和认同。
很多人可能去过九寨沟,成都到九寨沟的路上,有一段悬崖,路非常难走,经常出车祸。据说很早以前当地人说那个山像龙一样,是龙骨山,不能炸、不能动的,但公路部门就不听,非得修这条公路,结果开山以后,这地方老出车祸,死了不少人,然后当地就建了一个庙,整天祭拜,我路过的时候就发现好几辆车摔在悬崖下面。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理解,这样陡的山是不能修路的,你如果顺着地形去修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而你非要开山,抄近道,把自然的“骨头”露出来了,路就会很陡,尽管是近了,车子开得快了,事故却会更多,这是科学的解释。这归根到底是什么呢?尊重土地之神,也就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原有的格局。
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呵护,去关爱,就像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去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要理解景观,要阅读景观,要呵护它,要关怀它,要管理它,这就是景观设计学。所以说,景观设计学,就是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改造、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和艺术。它是科学,因为景观是一个系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去分析;它又是艺术,因为它跟人发生关系,需要创造,除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还要有人的情感,要用人的激情去创造你的生活空间,这就是一种艺术。
二、景观设计,就是土地的设计
景观设计是科学也是艺术,那么它包括什么内容呢?
首先区域的景观设计,就是区域尺度上的,在几百、几千、上万平方公里的尺度上设计,梳理它的水系、山脉、绿地系统、交通、城市;其次是城市设计。城市需要人们去设计,它的公共空间、开放空间、绿地、水系,这些界定了城市的形态;再次,风景旅游地的规划和设计、自然地和历史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设计;第四,自然地,如湿地、森林,也需要人们去设计;第五,综合地产的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第六,校园、科技园和办公园区的设计;当然还有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你未来的归宿——坟墓,也需要设计: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埋葬你的遗骨。人活着的时候需要优美健康的环境,死后也需要一个归属,跟土地发生一种关系。这些都是景观设计的范畴。景观设计就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本质上讲,景观就是土地,所以景观设计就是土地 的设计。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北京大学研究生的专业中有这个专业方向,因为它也是法律的问题,它协调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就需要法,所以有《城市规划法》《土地法》;应当认识到,美是有经济价值的,为什么香港豪宅都在山顶上?就是因为它的景观好,所以经济价值高;与信息工程也有关系,现在进行土地
分析时所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大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地形的模拟、地表径流的分析、土地适宜性的分析,然后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如何梳理水系,如何布局建筑、交通;与文学艺术当然就更有关系了。所以景观设计和许多专业都发生了关系。凯文?林奇曾经说,你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景观和城市的设计师,必须学完270门课,所以说这门学科综合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科学。
三、景观设计师与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天地、人、神,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天地:在天地中定位,认同自然过程与格局。
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就是实现人、建筑、城市以及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这就是景观设计师的工作,使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具有意义,那么生活怎么会有意思呢?有两点跟土地有关系:
首先,是所谓的定位。你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定位?为什么北斗星如此重要呢?为什么发明罗盘呢?就是为了让人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个方位。中国人发明罗盘,最早不是用来航海的,是用来看风水的,就是为了定位,为了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穴位,找到现实人生活的穴位以及死去后居住的墓穴。当然罗盘后来被西方人拿走了变成了航海的工具,航海也是为了定位。在大海上,在戈壁上,在森林中,你找不到自己的方位的时候,简单的说就是“迷途”,不见得是饿死、渴死,却往往因为恐惧而死。所以说要使生活具有意义首先就是要定位。人要是失去了定位就失去了意义,人就变得空虚了。
人与土地关系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在英文中它和个性(identity)是—回事,但是在汉语中这两者却是完全相反的东西,好像你认同了—个东西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实际上,正因为认同才有个性:认同你的父母,才使你有了像父母的个性;认同一个家族,才会发现这个家族的个性;同样,如果认同于太行山,你就会有太行山的豪爽个性;认同于江南山水,你就会有江南山水的秀气。太行山人的壮阔、粗犷,江南人的秀气,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不同?就是因为认同了自然。在***的草原上,唱歌的调子非常悠扬、高亢,就是因为那儿的大地非常开阔,歌声只有那样才传得远,所以就出现了那样的风格,那里人的风格,那里人的音乐,那里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认同于自然。在江南就只能出现江南小调,如果把陕西的民歌引到江南去那就不伦不类了,因为那小山小水里头,小城镇里头,声音不用喊得很响就能够听见所以只能是非常亲切,拐弯抹角的小声音才优美。这就是认同创造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艺术、不同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人生活的过程就是认同于环境、认同于自然的过程。当一个哈尼族的山寨姑娘走出她的村庄,走到城里的大街上的时候,你一眼就能看出她是哈尼族的。为什么?她带着哈尼村寨的风水,带着哈尼村寨的梯田。每个人的身上都反映了他生活空间的所有信息。所以说人跟土地、景观经过这种认同、定位发生了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得到尊重,需要设计。
所以景观设计,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天地,尊重自然的山,自然的地形地貌、自然的水。
(2)人:认识人性,尊重人。
此外景观设计还要尊重人,既然我们要建立人和土地的关系,设计就必须尊重人。
我们可以做很多实验来证明人的健康居住场所到底是什么。土拨鼠选择栖居的时候跟人类有许多共同之处,甚至比人更聪明,有人说土拨鼠建造的城市比人类建造的城市更完美:不受洪涝灾害的威胁,冬天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simonds,1984)。为什么呢?它总是在阳坡上打洞,而且洞是先往上打,然后再往下斜着打下,所以水来了淹不到它,而且洞的前面还有溪流,水边长满谷子,有食物。同时它还要回避丛林和乱石堆。阳光、水、谷子,都好理解,就像人们想像草地上有鸭子,河里有鱼一样,人们在潜意识中就想像人们需要有这么多水和食物,来保证给养,所以,关于动物和花卉的美是从这里来的。那土拨鼠为什么要回避丛林和乱石堆呢?原来,丛林是它的天敌猫头鹰经常居住的场所,而蛇是住在乱石堆里的,那是鼠类的另一大天敌。不管有没有猫头鹰和蛇,老鼠都要回避这种景观,中间过程就忘了,最后你发现它怕的是乱石堆和丛林,有没有天敌和它关系已经不大了。
人也像土拨鼠一样,鲁滨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遇到了为自己找居住场所的问题。最后他就找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背靠森林,是悬崖峭壁底下的一个洞穴,面向大海,前面是一片草地,他在草地前面做了一个栏杆,这就成了最理想的“家”了。尽管后来发现在那片森林里并没有任伺食肉动物,但是他选择这个居住场所,就考虑到了这些危险,也就回到了人类原来的“家”,这个原来的“家”是洪荒时代的“家”,是几万年、几百万年之前的“家”,人类把几百万年之前的所有需求的本能都调动起来找,找到了这么一个理想的地方。
北京郊区的龙骨山上的龙骨洞里曾经住着北京人,北京人在这里居住过好几次.10万年前,50万年前都居住过。龙骨洞下面有一条河,叫做坝儿河,河边是一大片草地,这是有人考证过的。这是原始人居住的场所,和鲁滨逊选的那个一样,这样的栖居场所是最安全的,可以隔河而望。当时大概是50个人一个群体,其中大概20个男人、20个女人、10个小孩,这样的一个比例关系构成一个居住群体。男子要出去打猎,需要一个囤猎的空间,而在茫茫草原上,很难围猎,所以必须靠自然的屏障来围猎,所以当你发现盆地这种空间的
时候,就有一种安全感、美感,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就是这种空间。另外,在河南有一个小小的盆地,叫小南海,一万多年前居住过一群人,有趣的是,后来的人在原始人居住过的洞穴上面盖了一个道观,盖道观的时候道士们并不知道这里有原始人居住过,那么为什么道士选的地方和原始人类选的地方是一个场所?那是因为人类的基因是一样的,老在惦记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理想的,就像在冥冥之中有个人在告诉你:这个地方最好。大家都知道古代陶渊明所描绘的武陵仙境就是盆地。所以我们可以想像为什么将北京作为首都,原来几十万年前就注定了人类要选择这么好的地方:它背靠太行山、燕山。这个山脉是一直连着昆仑山的:俯瞰华北平原,这是边缘地带,符合“?t望—庇护”的需求,就是看得见别人而不被别人看见(appleton,1975)这就是人天性的反映。
除此之外,人还有领地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实际上就是人自己的领地,每个人都有领地。小孩就经常为课桌闹矛盾,要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线,谁都不能越过这条线,过了这条线就要发生纷争了,这和中东的巴以冲突情况是一样的,这就是人的本性。
所以,城市景观为什么最终会走向美国的郊区化,走向单家独屋?为什么领地要搞清楚,土地要私有,否则便有“公地悲剧”(hardin,1959 ),就是因为人本质上需要他的领地。另外,人还有狩猖、采集的本性,人都是猎人的后代。小孩爱爬树,女孩子爱采摘,这就是为什么女生爱穿花衣服,而且女生一般来说在一起会发出很多的声音,有说法称发出声音是为了采集时吓唬动物的(geist,1978)。而男的一般合作性比较好,一般是一群人在一起,你看经常出去酗酒闹事的都是—群人,而且都是围绕食物,可以想象当年猎获一只羊以后再去烧烤、分享猎物的情景。这时你就要选择位置坐下来。有人类学家研究过,只要五个或十来个人出去,里面必然会产生一个领袖,然后必然会产生至少一个领袖的支持者,其他人就会听他的,这也是人性,因为男的要打猎,要合作,必须有合作精神,必须有组织。女性的合作精神就差一点,她各
自采各自的,只要大家发出声音就行。这就是从人的本性来论证现在人在景观中的所有行为。
当一片空间,比如一片林子或草地,没有结构的时候,人就会有迷茫的感觉。这跟乡下人到城里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人类的城市、居住环境要有一种结构。校园也是如此,要有一种非常清晰的结构,让你回想起来;我在食堂,在宿舍,在教室,要有非常好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如果是符合人性的,就产生美感;如果不符合人性,景观就不能产生美感,而只能产生恐惧感。这是人性对空间的需求,这是回到生物的“人”上面来理解的。
但是,人不光是生物的人,还是一个文化的人,各个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这是长期以来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比如四川是天府之国,最休闲,种下去粮食肯定都有收获,旱涝保收。李冰父子修了都江堰,四川盆地从此不知道旱涝是怎么回事,所以就使得成都认非常悠闲,一天可以坐在那儿不动。耍麻将、掏耳朵是成都的特色。你再到深圳、广东,就不一样了。在北京的街上,人们就都匆匆忙忙,没有人在掏耳朵,也没有人坐在那儿休闲。广东、广西的人,是女的下地,男的在家抽烟、打麻将;北方和江南的人,是男的下地,女的在家。这是不一样的,是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活方式造成的。各地人有各地的文化、习俗,这是需要尊重的。设计要尊重人的这些生活方式。人的动物性当然是一样的,但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尊重人的另一个层面。
那么,如果我们的设计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人,就是糟糕的。哪些东西是不尊重人的呢?凡尔赛宫的广场!凡尔赛广场是为了路易十四一个人造的。故宫也是为了一个人造的,是为了当时的皇帝造的,绝对不是为老百姓造的。而我们现在有的城市广场,有时也是为了一个人造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的,是为了市长、为了某领导造的,根本没有为普通老百姓考虑。有的广场没有一棵树遮荫,这是违背人性的。而恰恰我们现在的许多城市都在学着搞这种大广场。这种大广场是把人当成蚂蚁,缺乏人性,所以不美。
人类设计城市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人类是为神设计,像前一段时间展出的印加帝国,还有天坛。大家去参观的时候觉得天坛、月坛这么漂亮,这么宏伟,那不是为你设计的,是为神设计的,是为了祭天、祭神的。印加帝国的金字塔上面是要杀人的,把人杀了放在上面祭天、祭太阳神,是很残酷的。这样的景观我们现在却要去崇拜,把它当作美的东西来对待。历史我们就不说了,故事是故事,但现代人绝对不能生活在那样的空间里。我们要认识到为神设计的空间不是好的,当你看到大家都在欣赏一个地方,你要想想它到底是为谁设计的,是为老百姓还是为神。
第二个阶段是为权贵,为君主而设计。文艺复兴以后,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我们知道,在中世纪,神、宗教、教会统治了人类的生活。文艺复兴以后,***了人,但并没有***人权,最后是君主替代了神权来统治。法国、意大利都是这样,出现了君主、帝王,是权贵的时代,城市变成了为贵族、君主设计的了。你看巴黎的大街,这么宏伟壮观,但你要问问:它是为谁设计的?是为君主个人。凡尔赛是为帝王设计的。故宫参观一下可以,千万不要再设计这样的东西。有人要重新设计胡同给现代人居住,是荒谬的。那是封建时代的东西,所有居住在胡同里的平民百姓,都是在晨钟暮鼓的号令之下,早上8点钟起床,晚上8点钟睡觉,没有任何自由的夜生活。所以这个城市建设得这么严谨,有这么强烈的轴线,这么井井有条的院落和胡同。它是历史,是故事,可以讲,但不能居住,不要幻想我们还要回到那种地方去居住,封建君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第三个阶段,我们摆脱了封建贵族、君主的影响,又被工业时代的机器统治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甚至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城市基本上是为工业发展,为机器、为能源开采、为矿物开采而设计的。哪里发现了一个矿,就在旁边盖工厂,工厂旁边盖住宅,这是一个人围绕着机器的模式,最终城市变成了机器。比如城市交通,北京的五环、六环,就像机器的输油管道,汽车在里面运转,这里有个大学区,那里有个居住区,那儿有个工业用地,那儿有cbd,那儿有个公园,所有这些都成了机器的零件,城市变成了机器。当描写香港是什么时,有人说香港是高楼大厦,但能更形象地说明香港的是“管道”。所有的东西都围绕着机器被输送到各个零件,城市是没有人性的,不是为人设计的。
现在是真正应该回到城市为人设计的时代。当你看到一个城市,一个景观的时候,你就要感觉一下:这是不是为你设计的?
景观学篇10
在科学技术引领下,现代建筑设计师日臻自觉地注重于自然环境的审美关照,他们开始追求自然界所固有的和谐美,并顺理成章通过一系列手段有节制地对其加以修饰,将风景景观用于建筑空间的组织规划中。景观建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正视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回应自然,将自然用于适用它自身的发展之上。在基地选择方面,首先要求详细测量有关地形,勘察当地的自然环境景观构成因素,之后绘制分析基地自然因素:明确哪些是最佳景色,哪些是不良景色:应保留哪些树林,移走哪些树林;洪水水位是多少;基地中建筑用地合理进出口;强风与微风;基地以外讨厌物的评价和处理。总的来说,景观建筑学更为注重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环境固有的景观美进行开发和利用,但其主要着眼于自然景色的保护,并不是从整个自然环境系统上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生态学应运而生。所谓建筑生态学主要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以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从而对自然进行合理改造和利用,.使其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原则,从而创造出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环境的设计方法。建筑生态学在三方面与风水理论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第一,建筑生态学提倡合理地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之美,衬托建之美,通过建筑,将人、社会、自然融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风水倡导人地协和,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在山水上做文章。第二,生态建筑学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思想,风水不仅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建造,还引导人们如何种植,如采掘,如何保护形势、保护山水、保护生态和自然。第三,生态建筑学要求建筑和规划设计建立在将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上,其研究对象是人、建筑、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目标是寻求、创造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风水要求建筑、园林、目的的规划布局与地形、风、水的运作相联系,这其中蕴藏了非常深奥的精神感应,生态筑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风水有机观。
2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回归
风水不仅体现在建筑、道路、乡村、坟墓等的选址、装饰、空间组织和布局中,还体现在中国人心理层面上的审美意向和文化取向上,而且风水学中的很多论述正被现代相关学科论述。在思想上如何看待自然,在实践上如何通过利用自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获取最佳生态效益,这是风水的生态内涵。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在建领域中出现了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思想,这就促使建筑设计师改变物质、有形、硬件的建筑眼光,开始探求从建筑上继承无形文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方法。这种情况下,风水中关于建筑与人、天、地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就发挥了绝妙作用。然而历代甚至现代民间应用的风水与风水本身的自然科学本意和价值相违背,人对风水的认识也由此陷入了迷信的窠臼,而风水与建筑规划设计、布局等工作本是不可分割的,但在现代建筑领域中,由于目的、需求不同,风水和建筑规划设计被割裂成两个对立面,很多人总在试***绕过风水,深怕沾染封建迷信,导致的结果就是规划设计、风水各执一词,制造形体诡秘、靓丽却有扭曲、变异,这样的建筑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实现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真正回归。风水的基本取向是关注人、建筑、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从风水理论来看,选择宅居的外部环境,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筑是否处于一个“阴阳枢纽”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而选择阴阳枢纽,需考察生气,辩证方位,这种选择方法和过程从本质上兼容了与现代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建筑学等学科相符合的内涵,与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分析和选择环境的主旨不谋而合。另外,依据风水理论,对于建筑的经营,不论是坐向方位,还是规模大小,亦或是内外空间的界合和沟通,应与大自然景观、环境相称,通过对“生气”的细腻处理,使自然参与到建筑规划中,最终使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协调运作。我们应通过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理论和客观评测寻找生态建筑学与风水、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交集,同时,剥除风水理论中不严谨、不科学内容,用科学的眼光从传统风水中获得具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规划设计依据。基于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我们必须合理认知地域的地形,寻找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的共同点,并找出气候环境上风水与生态建筑学的共通,从建筑整体朝向、建筑设备上的设施、建筑内部功能格局、细部设计等方面考虑,实现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融合和补充。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