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景观10篇

河道景观篇1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

在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河道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河道景观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发挥着防汛、排涝、航运等功能,还承担着城市旅游、市民休闲、美化城市等功能。但往往在规划设计中只注重河道功能的设计要求,而对景观设计把握不够。因此如何合理运用设计方法进行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使河道真正构成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我们当前重要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道景观,如何保存、修复这些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道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人造景物: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而软质景观却更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何减少“硬质景观”,增加“软质景观”是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3)人与文化:城市河道景观效果不仅仅是物质景观,还应当包含有人文景观,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的活动又是围绕着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来开展的。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忽视了人们的这些喜好。另外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也将成为景观设计亮点,吸引众人的眼球。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2.1设计理念

(1)要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充分利用水文化特色,是城市河道景观建设的重要部分。要十分注重保留河道两岸的文物建筑和有形无形的水文化典故的挖掘,既要保存历史遗留的文化设施,又要将历史流传的水文化典故进行有形化的构思;同时还要创造现代水文化特色,构筑城市河道文化景观。在具体设计城市河道景观时要充分运用景观的植物群种结构,利用空间手法形成富有个性的绿化景观。绿化树种应尽量利用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意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案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

(2)要坚持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这话十分深刻。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在现代的河道景观设计中应当体现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的结合,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如在河岸建设高技术手段的水上娱乐设施、大型喷泉、水文化展览馆、现代雕塑等。因此除注重河道景观与绿化有机结合,体现水乡景观特色外,应将绿化与名人活动、历史事件、古代文化遗迹及古树名木结合好。首先要保存和恢复两岸遗留文化,重造历史风貌。其次是要谨防城市河道景观片面化,要注重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实现设计与自然有机的融合,恰如其分的“锦上添花”。

2.2设计原则

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环境设计当中,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将自然生态作为植物设计的首要元素,并同周围的人文环境充分结合,打造成一幅诗情画意的河道景观画卷。在具体设计中应当坚持以下3项原则。

2.2.1多样性的原则

自然界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这种丰富多彩表现之一就是植物种类的多姿,而多种植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这种制约相对平衡,个体或群体植物才能协调共生,形成有序的体系。

2.2.2师法自然的原则

人工的模拟自然群落能够形成适宜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从而使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和谐、相互促进,充分发挥自然界中植物的自然调节能力,保持生态的相对平衡。同时好的生态环境又能够吸引各种生物到此栖息生长,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使景观更具自然特征和生命力。

2.2.3绿化形式点、线、面结合的原则

作为河道景观,沿岸应该有统一的绿化背景贯穿全线,形成一定的规模气势,形成“线”;同时结合硬质景观的主题进行不同的景点配置,在游人停留部位采用造型优美、色彩醒目的植物品种,给人以生理和心理的满足,达到触景生情的境界,形成“点”;选用几种较有特色的种植形式在全线呈块状分布形成“面”。如此点线面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绿化景观。

2.3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要结合河道空间的美学特点和游览者的视觉特性,充分考虑到现代条件下速度因素对景观形式、景观尺度等的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河道景观成为优美、亲切、宜人且富有活力的休闲娱乐场所。在设计河道景观绿化时要注意把握以下3个方面:

2.3.1河道沿岸平纵面线形的把握

鉴于人们在游览河道时看到的往往是动态的风景而不是静止的画面。因此,在设计河道景观时应充分考虑已有的自然条件,顺着自然地形以避免由于修建景观而破坏沿岸的生态环境。设计中可以通过巧妙运用曲线元素将外部景观引入河道环境、通过地形起伏条件布设富于变化的线形以区别于其他地区。

2.3.2环境色彩搭配的把握

恰当地把握河道景观与周围建筑以及人们的心理反映之间的搭配和协调至关重要。

当河道位于繁华街区时,根据两侧建筑不同的风格、可用立面设计、装饰手法,形成变化丰富的河道景观。这种变化往往会显得庞杂与凌乱,这时可以通过植物造景对道路赋予较为统一的色彩基调——绿色,在这些建筑之间起协调的作用。除此之外的河道景观色彩则不宜丰富,否则有画蛇添足之嫌。而对位于色彩相对单一的老城区附近的河路,由于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过大。造成了人们休憩、绿化的空间日益缩小,人们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空间立体绿化,提高绿视率,弥补局部地区平面绿化的不足,为人们提供与水对话、宁静、趣味的场景。

2.3.3环境小品设施内涵的把握

河道景观篇2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利建设;生态;转化;新理念;城市新形象;个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ity river historical problem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city river, and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deas to explore the city rive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simple to the city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necessity of city landscape River and the importance of change.

Keywords: City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new idea; the new image of the city; personality.

TV85

引文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各城市迅速确立打造城市新形象的战略目标,不断进行城市景观系统的完善。

对于城市中的水利建设——河道,在城市大发展的过程中,被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内容,不仅需要加快水系综合整治,推进水体生态保护,使城市更环保、更生态、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完成水利建设主动适应发展需要的这种变化,从纯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景观水利,并要运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滨河城市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征,赋予更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个性化定位,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成为城市展示的新名片,以满足城市新功能的需要。

一、城市河道的历史

在城市发展的悠久历史进程中,有着城市文化的积淀,在传统城市建设史上,水的布局及其周围环境的配置一直是被重视的。水利在城市的发展中,不仅仅是满足城市用水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美化城市并且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从一些史料的记载来看,城市古代水利建设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水利工程建设与园林风景建设相结合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昆明湖,它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又是北京最早的一座人工水库。据《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碑文载;疏挖昆明湖的目的,在于“浮漕利涉灌田,使涨有受而旱无虞”,“其在导泄有方而潴蓄不匮”。显然这是按平原水库来设计的,通过疏挖,扩大库容;通过修建闸坝、堤防,增大运河的调剂水量,从而达到为通惠河漕运用水和扩大海淀一带稻田用水的目的。但是,皇帝并不仅仅是要求达到上述目的而已。乾隆自己说:“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台缀?”(见《御制万寿山清漪园记》)这个设计指导思想,又明确地把水利工程建设与园林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施工中,将明代古迹龙王庙加以保留,使其成为湖心岛,并从龙王庙迤东建十七孔桥与湖东岸相连;又仿杭州西湖的苏堤模式,修建西堤,沿堤也建了不同风格的西堤六桥;湖南则配置了绣漪闸,成为长河的起点。水库建成后,与瓮山的建筑群谐和辉映,俨然一座皇家园林出现了。2、把堤防绿化美化成具有特色的风景区北京古代城区水道的堤防绿化历来颇有讲究,特别是堤防植柳,既可防洪固堤,又兼收美化环境之效。象玉河桥东西岸都广植柳树,垂荫水面,明人有诗说:“风飘河上垂垂绿,烟锁桥边濯濯轻”(见(宸垣识略))。玉渊潭堤岸有“万柳堂”,《长安客话》说:“柳堤怀抱,景气肖爽,沙禽少鸟,多翔集其间,为游赏佳丽之所”。通惠河上的柳树也颇有特色,据《帝京景物略》载:“居夹岸二十里,柳垂垂蘸河,漕舟上下达”。然而,最有特色的堤防绿化,还是以长河下游的高梁桥为中心的驰名京华的“高梁桥柳林”。3、利用水体的多样化与美化环境相结合水,做为一种资源,可以用来养殖和种植各种水生物,供人们食用,又兼有观赏价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景致谁人不喜爱? 明人写诗说:“堤至水俱至,游将影与同,波从寺门碧,莲似晚天红。”《帝京景物略》说:“岁盛夏,莲始华,晏赏尽园亭,虽莲香所不至,亦席,亦歌声。岁中元夜,盂兰会,寺寺僧集,放灯莲花中,谓灯花,谓花灯”“水秋稍闲,然芦苇天,菱芡岁,诗社交于水亭。冬水坚冻,一人挽木小兜,驱如衢,曰冰床。雪后,集十余床,垆分尊合,月在雪,雪在冰。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东南人自谢未曾有也。”对这样美好风景的描述,就是现在读起来也是令人神往的。北京城内有这样的好去处,是当时的水利、建筑、园林、艺术等各行各业的人们共同劳动的结晶,然而近代以来却无大的突破。借古比今,我们应该创造出比古人更加优美的水环境,要出现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昆明湖、新积水潭、新长河、新玉渊潭。

二、城市河道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由于过去几十年里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城市中疏挖河道时,只考虑其水力技术要素,不关心它在城市中的其它功能,更无暇顾及景观设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随着中央对基础产业的投入不断重视和加大,城市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高涨。以改善水域环境和再造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亲水”建设,就成为当代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

虽然在城市河湖治理中对景观处理已经开始形成意识并逐步实施和发展,但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未被重视及被完全解决的问题:

1.由于城市中房屋、道路、广场等建设的不断扩大,迫使河道泄洪能力的不断加大,不得不硬化河底及河坡,影响了河中动植物的生长,影响了生物链的形成。2.由于硬化,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不畅;影响了自然界原有的水循环系统。3.只考虑河道的整治、疏挖、通畅;未考虑河道与湖泊、湿地、低地、绿地等连通起来,以增加其调蓄能力以及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处于分割、孤立的状态;4.为了获得更好的水环境,必要时应打破“两堤一河”的传统模式,让雨洪从过去的直接入河,变为在土地上分散储存;5.要尊重河道的自然形态,在规划设计中要运用河弯、曲折、浅滩、瀑布、深潭、沼泽等手段;6.要重视非工程建设,例如视觉效果的考虑——如倒影、夜景、透视等;总之城市河流景观建设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水利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因此我们要用一种新的立场、新的态度、新的视野、新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三、城市河道的发展方向

生态恢复,是城市河道发展的趋势。

河道生态系统概念: 狭义上的河道生态系统:由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等生物与水体等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类水生生态系统。 广义上的生态河道系统:包括陆域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一些传统的观念开始受到冲击。例如,在整治河道上,人们惯用裁弯取直来对河道进行改造。莱茵河从瑞士的巴塞尔到德国的沃尔姆斯之间由于裁弯取直使河长从354km缩减为273km,致使水流加快,冲刷加剧,巴塞尔到卡尔斯鲁厄之间原来洪峰通过的时间为64h,改造后缩短为23h,结果往往与莱茵河的另一支流内卡河洪峰相遇,造成对下游更严重的威胁。为此,莱茵河第十二届部长会议曾对沿河国家提出“让莱茵河重新自然化”的要求。又如,当人们不断利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建筑河堤的时候,日本则开始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 “生态河堤”。

传统上将洪水尽快排出市区的观念也在受到冲击。瑞士提出了 “只要有可能,就要把水留住;除非有必要,绝不让水跑掉”的观念。我国一些专家最近还提出了“利用好洪水效益”的全新观点,建议利用好洪水可有效补充地下水,冲刷河槽。广州市结合城市河道改造,开挖了东山、流花、荔湾3个人工湖,此举不仅可以调蓄100万m3的洪水,还可增加100hm2的城市水面,并可为城市河道提供部分环境用水。此外,积极绿化河堤及其保护区,努力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等也是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城市河道设计的新理念探索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水利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滨河带的建设上,不但超越了前几十年河道整治的模式,而且树立了新的理念,即把穿城而过的河道当作城市的一个靓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滨河带改造成为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所,一个令当地人骄傲的地方。

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1、以整体城市为规划基点,将河道纳入城市体系之中,将其定位于城市的对外展示的媒介,举全市之力,将滨河(海)带改造成为城市的窗口,一个游人必到的景点,以点带面。

如福州闽江的江滨大道和厦门的环岛公路亦做得非常出色。坐落在福州闽江岸边的江滨公园总投资1亿元,全长5500米,占地面积44公顷,由七大景区组成,即西河园、锦江园、金沙园、望龙园、缤纷园、闽风园和闽水园。这些景区各有独特的主题,体现出浓郁的闽江流域文化特色。昔日杂乱无章,今曰翠竹掩映、绿树婆娑、芳草如茵、山石错落的公园,是榕城最美的地方。可以说在国内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掀起一个美化水利工程的高潮,在水利美学思想己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之曰,正是我们对城市河道进行景观改造之时。

2、将城市河道交给房地产开发商进行整体改造,通地过将城市河道用地的整治,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从而带动起河道周边城市用地的附加值,打造优质城市片区,达到有效的城市经营与城市效益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体系;

如上海“中远两湾城”不单是在亲水岸线的设计理念上有新的突破(而这不是水利工程师所为),他们在投资方式上也值得学习。该住宅小区占地面积约50公顷,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其中建有20万平方米的主题公园,6万平方米的中央环岛公园和区内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由于它紧临苏州河北岸,沿岸线达1800米长,未治理前苏州河岸很破旧,形象不佳,若等市***府掏钱治理,需等待一段时间,这样就可能影响开发商房屋销售,由于临河环境差,更会影响房价的定位。权衡利弊开发商自己掏钱治理河岸,最终开发商应该净赚很大利润,河岸漂亮了,住房者高兴了,开发商赚钱了,***府也乐意了,一举三得。

五、总结

人们之所以提出的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河道景观篇3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中***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现状

(一)河道平面规划设计僵直,呆板

一些河道局部堤岸过于“渠化”,河道转弯僵硬,既使得河道缺乏美感,又使得河道水流不畅,对驳岸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片面强调河道排涝功能,将水与生态系统割开

在城市河道的建设中,建设者过于强调了它的防洪排涝功能,从而忽略了河道本身的生态系统。建设中没有认识到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没有按自然水理念设计,将河道设计成了一个几乎无自净能力的封闭系统。

(三)城市河道驳岸设计硬质化严重

现代城市河道规划设计中多采用硬质护坡,从表面看是一项一劳永逸的事情,但城市河道“硬质化”,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实质上是影响和损害了河道驳岸土壤植被,直接破坏了河岸植物和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对河道生态环境健康循环发展不利。

(四)河道两岸景观设计少人性化,缺乏地域特色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然而一些河道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中缺少反映城市风貌的景点,景观设计缺少对地域特点的考虑。

(五)城市河道两侧绿带植物种植杂乱无序

城市河道的水带及其两岸的绿带共同组成了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一些河道存在种植缺乏特色,植物层次不明确,物种单一,缺少色彩变化等问题,不能很好的维护生态系统,不能提升河道两岸的景观品质。

二、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一)关于河道平面处理

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一般以为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两岸修筑高堤,就能解决防洪问题。事实上是从流域范围看,与防洪补益不大,相反却大大损害了河道景观的美学价值。对于河道的平面布局应该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系统,这样才能实现多目标的统一具体来讲,首先在解除河道瓶颈基础上,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其次,尽可能地多安排一些蓄水湖池,这种“袋囊状”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而且对于景观和生态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尽可能使城市水系形成网络,有益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例如,合肥市环城公园系统利用古城墙护城河旧址,结合南ICE,河、董铺水库等城市水系,建立开放的城市绿地空间环境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文物景点,岗阜起伏,水陆相间,河湖岛洲,亭桥楼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自然环境为设计依据,因势利导地处理平面及空间,既不矫揉造作,又不拘于原状,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驳岸的规划

对于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实”景与“虚”景。所谓实景就是通过一定的硬质景观建设,包括适当的园林建筑等,创造具有形态的环境空间景观。这种景观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植物、建筑间相互的关系;虚景即在水流相对平静的驳岸环境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艺术配置,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方面是创造岸边植物景观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这些景观雨水中的倒影色彩虚实相生,变化丰富,与其它景观形成对比。

河道景观在空间形式上不像游园、广场等相对集中,它的特点是窄长。因此在空间形式的处理上要做到既变化多样,又协调统一。对于主要景观节点的驳岸注意处理近水与观水的空间,游览道路、绿地、沙滩的规划设计与其驳岸材质方面做到多样统一。根据不同的地势,使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相互结合。

(三)河道两岸景观规划

1、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

河道景观创造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植物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注意植物组团与开敞空间绿地的设置,乔灌草配置与植物造型等根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合理搭配,做到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相结合,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同时要季相分明,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把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起来。

例如临沂市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工程,以景观植物为造景主要素材,并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力***在河道纵向上,营造出一种自然生态型的景观序列,在狭长的用地范围内创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分为河面、河滩、河堤、堤外绿化带四部分,河面宽度1000-1200米,河滩宽度50-200米,河堤(滨河大道)24米、堤外绿化带宽度70米,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2、以多样化的生态景观代替传统意义上单一性的物理景观

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即充分利用现有树种资源,配以银杏、柿树、板栗、梨树、黑松等一些大规格苗木和景观石,充分发挥植物特有的功能,合理、科学的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和季相变化等特点进行配置。密林、疏林、草地,果林、生态林、林缘花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3、建设不同主题的广场及雕塑等,形成游人的视觉和活动中心

广场可以采用生态性公园化设计,设置健身区、休闲区、集会区、游乐区等许多功能区域,并设置不同的小品与雕塑。在广场环境设计中,尽其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硬化面,引入了树林,绿化,花卉,草坪,水等自然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休闲空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和自然的享受。

4、因地制宜,设置景点

滩面较窄处,游人沿河活动空间受到限制,适当布置生态湿地园,为水生动植物和鸟类提供栖息场地;滩面宽阔处,则在河滩内适当位置开辟浅河道,塑造更加宜人、易于接近的水体空间尺度。小河道两侧用水上栈道和各式小桥相连,使其分而不断,增加情趣;大桥两侧,设置迎宾园,以修剪性植物进行文字造景,烘托出迎宾的热烈氛围。

(四)深化水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协调统一

“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滨水地区规划建设中,应当倡导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的结合,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

1、保存和恢复两岸遗留文化,重现历史风貌

保护重要的文物建筑,建立完善的管理修复制度。对于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的桥梁等,应加以维修和保护,恢复原来的面貌与功能;对于建筑质量较好、外观典型的建筑,应予以保留,以留存河道的历史风貌;严格控制在重要历史建筑所在环境中进行建造活动。

2、谨防城市建设片面化,注重水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环境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要加强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防止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渠道化”、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和“崇洋化”五个问题。

(五)天然无污染材料(木材、石料)的大量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河道的护坡形式主要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可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反应并对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亲水的好去处,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此外,由于土地被混凝土密封起来,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文地位不断下降等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满足营造自然景观和行洪排涝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选用渗透性较好的扑状材料;为了缓解和淡化材料色僵硬的问题:重要的举措是将单件材料的外观形态种类丰富起来。总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必将作为我们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革的主要源泉。

参考文献

[1]顾娜,王慧.现代城市水利发展中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08,(05).

河道景观篇4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维护与管理

中***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确认识城市河道景观, 是做好设计工作的前提。对城市河道景观的认识, 不能仅停留在“风景如画”之上, 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 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城市河道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水是生命的最基本条件, 水生生态系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城市河道景观由河槽、河滩和河岸林带等组成。这种空间结构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类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廊道, 是城市中可以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同时, 由于城市河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城市河流景观中还保留了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痕迹。因此可以认为, 城市河道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与变化的景观形态, 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 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 李金路1996) 。

但是,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 目前多数城市在整治河道景观时, 仅侧重于它的某些功利价值, 如防洪、水运、灌溉等, 景观设计多采取传统的工程措施, 即拓宽河道, 裁弯取直, 石砌护坡, 高筑河堤等。的确这些方法能够立竿见影,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显得很“整洁”、“干净”、“漂亮”, 但是却忽略了许多缓慢的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如河道拉直后径流速度加快, 将会导致下游地区大量的沉积和淤塞, 同时也减少了地下水的补充。石砌的护岸整齐划一, 但却改变了在多种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河床、河岸的自然特征和重要功能, 削弱了视觉美感, 同时由于河岸垂直陡峭, 落差大,加之水流快, 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 使得人们走在河边, 有一种畏惧感, 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性。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典型的“ U”字型硬质河道, 完全改变了一个动态的自然景观系统, 扼杀了河道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岸边的芦苇、水草被清除, 两栖类动物的生境廊道被切断, 水生昆虫不能正常羽化。河道景观这个城市中最具丰富生态价值的环境失去了活力, 成为钢筋混凝土的渠道。工程治理方法只能解决单一的问题, 对于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必须要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我们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

一、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对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是很重要的, 它是指导整个设计过程的理论依据, 也是影响整个项目实施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不同的设计背景、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区域环境等, 所应采取的设计方法是不一样的。下面探讨几种河道景观的处理手法, 仅供设计师借鉴参考。

1、河道驳岸景观的营建方法

(1)驳岸的虚实处理

对于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 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即“实”景与“虚”景。所谓实景就是通过一定的硬质景观建设, 包括适当的园林建筑等, 创造具有形态的环境空间景观。这种景观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植物、建筑间相互的关系; 虚景即在水流相对平静的驳岸环境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 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艺术配置, 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方面是创造岸边植物景观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这些景观雨水中的倒影色彩虚实相生, 变化丰富, 与其它景观形成对比。

(2)驳岸景观空间形式

河道景观在空间形式上不像游园、广场等相对集中, 它的特点是窄长。因此在空间形式的处理上要做到既变化多样, 又协调统一。对于主要景观节点的驳岸注意处理近水与观水的空间, 游览道路、绿地、沙滩的规划设计与其驳岸材质方面做到多样统一。根据不同的地势, 使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相互结合。

2、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式

河道景观创造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而植物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注意植物组团与开敞空间绿地的设置, 乔灌草配置与植物造型等根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合理搭配, 做到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相结合, 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同时要季相分明, 做到三季有花, 四季有绿, 把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起来。

3、河道道路景观设计方式

河道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坚持自然、朴素的理念。河道景观区的道路不同于其它的道路, 主要以休闲漫步为主, 因此在道路设置上应把交通运输道路和休闲游道区别对待。休闲游道与绿地、小游园等空间相互交叉, 近水栈道、驳岸相互贯穿, 产生多变的景观空间, 以丰富休闲审美的多样性。

4、文化景观的建设

河道景观建设在新的时期不仅仅停留在排涝功能, 休闲观光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在景观设计的浪潮中,特色、特征成为景观的亮点, 其中文化的体现在特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河道景观如何体现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河道不同于主题公园、游园等, 在体现文化景观方面存在许多局限性, 因此要挖掘河道自身的文化传承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 如有些河道的码头、遗址和传说典故等都是文化的来源元素。

5、设施景观

河道景观的建设公共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桥梁、坐凳、垃圾箱、标识系统、电话亭、照明灯具等, 它们在发挥自身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体现着一定的景观价值。比如桥不仅具有交通功能, 同时也是重要的景观观赏点, 站在桥上可以俯瞰水面的纵向景观及河道两岸的景观; 作为城市的景观标志及标识之一, 桥还起到分割城市河道空间的作用, 其造型也丰富了河道的水面景观。因此, 在考虑桥的交通功能之时,一定要注意它的景观及观景功能。

6、夜景景观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 对城市夜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多维空间景观使单一的景观审美方式和感官更为丰富, 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魅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营造城市河道夜景景观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 广东珠江的滨水景观, 黄河在兰州市区段的20 km 风情河道景观等, 夜景效果各具特色。利用跨河桥梁、驳岸、建筑、景观灯等, 营造多彩缤纷的水中倒影、反光等幻象, 五光十色, 变化丰富, 景色迷人。

二、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的维护与管理

在河道生态景观管理的整个过程,要加强河道绿化的管理,保证达到营造的效果。

1、植物的养护管理

河道绿化中,为防止林带高出堤岸影响行洪,要求树冠不超过20m。若林带高出平均堤岸0.3m,汛期需进行剪枝整修。对植物生长的管理,要按照所选植物的生态学要求和生长习性,精心管理。由于河道堤防与坡面的绿化环境大体相似,所以管理上也大体相同,注意河道绿化环境的特点,植物常常可能遭受到淹水的危害,所以在植物的选择和养护上要注意植物的防水措施。另外,河道环境中由于温度较大,所以要注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措施。

2、其他维护措施

河道的绿化与景观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和管理,才能保证各种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得到良好的管理与维护。

3、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保护接近自然状态的河流,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现在在河流治理中,多采用更换河流护岸的形式和材料,来减少河流水量的下渗,让小河沿着混凝土砌筑的水路流去。被切断了与自然环境联系的小河,造成了生态环境明显的贫困化,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净化作用,势必会给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群造成重大伤害,小河生态也就慢慢地荒废了。

(1)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2)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3)尽显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

总之,当今最成功的河道改造方式就是尽可能多地重现自然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王晓琴.城镇河道风景化治理理念初探[J]. 技术与市场. 2012(06)

[2] 朱晨东.关于我国河流生态整治的若干方向性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01)

河道景观篇5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生态景观;设计

前言

长时间来,传统河道将工作重心放在航运、泄洪等方面,使用河道渠道化、局限化的模式治理,却忽略了生态功能。这类做法的缺点是隔断了生物活动,很容易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刚性护岸限制了河水流向,如果河水流量较大,势必会破坏周边环境。因此,在河道景观设计与规划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美学层次,而是设计出集交通、文化、排水、防洪、生态、绿化综合一体的河道景观环境,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成果。

一、城市河道治理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

河流环境一直活跃在历史传说与人类历史中,截至当下河流与河流所在的区域都成了河道治理的重点。同时,人类也将大量***治、经济、生态、科学投入河流管理与利用中。但是我们发现:过量的创新与投入是一种错误表现,甚至属于功利主义,为稳定水源、控制洪水、方便航行,人类将管理集中在河漫滩与河流改造中。因为河流都是相连的,所以在治理河流时,必须弄清管辖责权与责任关系,同时遵循治理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自然安全

城市河道的首要职能是防洪,所以在治理城市河道时,必须考虑防洪能力,从根本上确保河道安全。然后是规划好河道附近的景观,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这样才能保障城市河道环境、经济效益的改善。河道作为典型的自然景观,有很多深浅不一、曲折的姿态,这些都是自然的杰作。因此,在治理河道时,必须尊重河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保障河道形态,最终设计出和谐、自然的河岸景观。

(二)生态观赏

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必须注重美感,同时为其设计出具有美感的景观,尽最大努力为现代市民提供宜居、优美、生态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在河道设计中,还必须保障生存空间,这样才能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繁衍环境,确保生态平衡,促进现代化持续发展。

(三)亲水性与文化性

城市文化应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思想与内涵,同时这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在治理城市时,必须渗透城市文化,让河道拥有良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性。而一个良好的城市河道必须是自然与人文的整合。亲水性则是人类发展的天性,所以必须在河道两边修筑亲水设备,这样才能为市民提高观赏、亲近水源的平台,为其构造出优美、舒适的空间。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

(一)河道工程的整体布局

在河道治理中,应该将防洪工作放在第一位,结合河道主槽状况,借助中间墙将河道划分成两个领域,然后再把其中一侧堤防与中间墙设置成洪水槽,专门用来行洪;另一侧堤防与中隔墙作为景观规划地带,而景观专门用来蓄水。滨河生态景观区设置在河堤角偏高的滩地,在修建护滩工程的同时,更好的发挥固堤防洪价值。这种方案不仅化解了蓄水、洪水与泥沙间的问题,同时还设置了蓄水景观与滨河生态园区,既有城市河道防洪的作用,又能用作泥沙型河流治理。

(二)城市河道平面设计

河道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所以河道平面设计必须迎合河流走势,适量后退河道暗线,这样才能为岛屿、河滩、湿地留有足够的中间地带,水生、陆生生物才有足够的空间生存。城市河道与人工开挖都属于景观内容,水流较缓,所以在河道平面设计中必须避开笔直与较宽敞的河道,或者结合河道自然趋势,为其设置蜿蜒的水路、水塘,同时设计出多种河岸线,打造多变、灵活的河道模式。通过研究发现:一条曲折蜿蜒、宽窄不一致的河道具备更多的自然气息,它更加活泼、灵活,同时也更适合生物生长。

(三)河道断面设计

在城市河道断面设计中,应避免河道中的浅滩与深潭形态,不能让河床固定,结合多样的水面,让河流拥有良好的摆幅。对于河道纵断面,应形成交错的浅滩与深潭,这样才能避免直线横断面。在河道断面设计中,必须整合园林设计理念,为其建成景观式河道,这样才能着重突出河道的亲水性与绿化功能。传统驳岸属于一墙到底的结构,它隔离了水与人,既不经济也很生硬。现代复式断面和传统驳岸相比,它更注重人性化与经济。在一般水位上面种植低矮灌木、杨柳或者草皮植物;在常规水位搭建水平台,不仅经济而且美观;在常规水位之下使用挡墙与护坡。这种复式断面,不仅能节省投资,还很好的展现了自然、生态与绿色的理念,拥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选择材料和生态护岸

传统的河岸更多的是刚性护面,地面、河岸、护岸会形成三面光与两面光的形式。而现代城市河道在迎合水流冲刷的过程中,结合了河道水生物繁殖与生长状态,它是符合环保生态要求与自然规律的设计。最近几年,在科研力度加大的同时,工作人员也开发了很多新型护砌材料。具体如:江苏南京已经开始应用的随机多空绿化混凝土,它属于生态环保材料,不仅能改变河岸周边植物生长环境,还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在生态护岸中,它使用的是卵石笼、山石与干砌石等通透的材质,既能在材料中覆盖土壤植物,还能避免流水冲刷影响。先在水位较低的区域铺设土工布,然后在上面放块石,需要注意的是块石堆放周边应自然弯曲,将种植土铺设在块石上,填满块石间隙。这样过水后,块石缝隙就会长出水生植物。使用木桩、植物梢、棍相整合的河道护岸属于自然、生态的模式,可以在坡面分层进行杨柳、灌木、草皮种植,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护坡形式。

另外,在植物造景中,还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空间、时间得到富有个性与艺术魅力的河道景观,着重景观层次、质感与季节变化,这样才能满足城市气候特性。

三、结束语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多、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它不仅能满足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渴望,还能回归自然。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防洪处理,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欣赏自然给予的美感,这样才能实现人文、水清、景美、岸绿的城市河道规划要求。

参考文献:

[1]汤玉芩.议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3,33(8):43-45.

[2]尚俊伟.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态景观设计[C].//2013第五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19-22.

[3]吴秋华.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初探[C].//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92-93.

河道景观篇6

基于游憩功能的城市滨河绿道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具有完善的游憩设施、照明设施、标识设施和其他设施,绿道入口满足可达性,景观小品、铺装等融入文化要素突出城市滨河绿道的文化功能。按照滨河绿道的规划设计方法,从整体到局部突出绿道本身所固有的游憩功能,并将其放大落实到细节,满足城市居民的健康畅行和亲水需求。城市滨河绿道的景观规划设计除了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创造宜人的滨水住宅区等功能外,还是城市中最理想的亲水游憩空间,基于这些游憩功能的定位,城市滨河绿道除了绿道所共有的线性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城市绿道网络系统相协调。城市滨河绿道属于市域范围内的绿道,在规划中以区域绿道网络整体规划为指导,与整体绿道网络相协调。依托河流将城市中现有的分散绿地进行连通,强调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资源,建设可以满足多种功能的绿地系统,只有与城市绿道生态网络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绿道的固有功能和现实意义。2)具有多元化的绿色开放空间。基于游憩功能的城市滨河绿道注重绿色游憩空间的营造,让更多的居民参与享受到整个滨河景观中,实现资源共享、景观共享、空间共享,利用建筑、小品、滨河堤岸等构筑物的配合和协调,最大程度上把河岸空间作为公共使用的场所,即做到游居共享[6]。3)满足串连绿地节点的可达性。城市游憩绿道与交通环境相联系,将周边的城市公园、旅游景区等与学校、居住区、商业区、交通枢纽站、城市重要景观节点及重要建筑的出入口位置相连接。基于游憩功能的滨河绿道设置建筑标志或景点,使人们从行为和心理上将水域空间和陆地空间做一个有效地衔接,满足串联绿地的可达性。4)具有连贯畅通的慢行系统。连贯畅通的慢行系统是基于游憩功能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的特点之一。城市游憩绿道中的慢行步道是游憩绿道的重要内容,是承载游憩绿道的休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5)具有丰富安全的亲水驳岸。不同视点的位置决定了人们亲水感知的强弱[8]。在滨河空间中,由于河流本身就是各种景观要素,例如桥、堤、岸等的载体,我们在滨河空间中的行为,如散步、游船、观赏、交谈等,都是基于人们的亲水特性所表现的,丰富的安全亲水设施的设计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游憩方式。丰富安全的亲水驳岸可以突出滨河绿道的游憩功能,满足人们的亲水需要。

2基于游憩功能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

美国绿道的规划设计程序基本可以概括为:选定绿道调查分析制定概念规划制定最终总体规划方案,根据美国绿道的总体规划流程,分析城市滨河绿道与绿道之间规划的异同点,基于游憩型绿道的特点,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方法。

2.1城市滨河绿道资源调查分析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前期调研内容包括资源情况和需求情况两方面。采取现场勘查、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调查游憩绿道、景观资源、设施基础、土地利用、旅游及休闲需求等。1)游憩绿道调查分析。调查滨河绿道所在城区的整体游憩绿道布局,了解规划河流与周边其他河流、农田、山体等自然景观的关系,总结这些资源现状对于规划河流绿道的景观规划的影响,合理规划滨河绿道的控制区。2)景观资源调查分析。城市的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前期调查规划范围内以及周边的城市公园、大型绿地、历史街区等景点的位置、规模和对居民的影响,深入挖掘每一种景观资源的起源、特征、文化等,为滨河绿道的景观规划选线布局做准备。3)设施基础调查分析。设施基础包括城市道路、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设施基础调查现状的基础设施,将河岸与沿岸的构筑物,分析各类设施的优点和缺点,利用较少的设施进行改造和拆除,结合滨河绿道的总体规划设置更多游憩设施,营造多元的游憩空间。4)土地利用调查分析。调查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分析规划范围内和边界的土地利用性质,为景观规划起到一定的控制和指导作用。调查规划项目的滨河绿道两侧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不同性质建筑布局,通过土地利用调查分析,结合土地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设计项目滨河绿道的景观,突出游憩功能。

2.2城市滨河绿道游憩行为需求调查分析此基于游憩功能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的前提是对居民的游憩需求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不同游憩空间中使用者行为特征和使用者对于游憩设施的需求情况,来指导滨河绿道的景观设计。1)自然景观区域使用者的游憩行为需求。城市滨河绿道的自然景观区域强调景观的自然性和可达性,人们活动需求是满足其游憩观光的需要。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绿道选线依附城市绿地空间形态进行布置,如驳岸、农田、森林等自然空间,并充分结合其所处的不同空间组织景观设计,增加景观多样性,充分利用景观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2)历史遗址区域使用者的游憩行为需求。滨河绿道的历史遗址区段在具体设计时,保留遗址的核心价值,深刻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教育意义,增加整个游览体验的趣味性,同时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加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使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市民居住区域使用者的游憩行为需求。市民居住区域的绿道路段的主要服务对象为老人、小孩以及居住于此地的广大居民,在居住区内部之间,通过绿道的连接,能够有效的将人们的居住空间与户外活动场地、小型商场及学校连接起来,设计应以散步和少量游憩为主,在绿道整个路线当中适当穿插小型广场、运动设施以及配套辅助设施等。4)商业办公区域使用者的游憩行为需求。商业办公区域的路段主要使用者是上下班的人群。在设计时,整体绿道设计以通行为主,配合少量的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在设计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到在短时间内,人流通行量大的实际问题,商业区型绿道结合铺装和节点广场适当提供休息椅、遮阴设施或凉亭,另外要保持绿植的空间相对开敞性、通透性。

2.3城市滨河绿道景观专项设计城市滨河绿道仅仅停留在绿道布局和绿色空间的建设上是不够的,与城市游憩绿道相配套的各类专项规划是实现游憩功能的重要保障。通过服务设施设计、亲水驳岸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慢行步道等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游憩绿道的功能,并进行详细规划和管理说明。

3结语

河道景观篇7

关键词:城市河道 治理 景观生态模式

中***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为便于土地利用,减少占地,主要只考虑河道的防洪功能,多将自然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将河道渠化,甚至将断面全部人工护砌,以减少糙率,增大过流能力。但河道直线化、硬质化河道消减的洪灾效益往往被生物多样性减少引起的生态损失所抵消,并导致浅滩、深潭结构的消失,从而产生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单一和功能的退化以及河流自净能力的降低等后果。

一、城市河道的基本功能

城市河流受到用地、防洪、供排水等因素的约束,绝大多数的河道需要通过人工改造,因此城市河道系统应主要具备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生态环境改善等基本功能。

1、防洪排水功能

防洪排水功能关系到河流防护区的安全,河流的防洪标准决定了河道治理的标准。从城市发展的普遍经验来看,城市河道不仅要有能力排出过境洪水,而且要能够容纳流域范围内设计标准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因此,城市河道的排水能力要满足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效修正汛期河道内水位与流量的关系,降低河道周边防洪目标的洪水风险。

2、景观文化功能

城市河道的景观美感通常来自于知觉。狭义的景观美学重视视觉感受,重视河道空间布局、色彩效果、层次搭配等;广义的景观美学不仅重视视觉感受,而且更加注重听觉、嗅觉等各种知觉的体验,包括体验者头脑对整个知觉感觉的思考。从空间分布模式上讲,河流的条带型特征可以改变以地块拼接的城市地块镶嵌模式。人类是景观环境的构建者,环境中个体与社会群体对环境对象的审美判断,会随着时间趋同。

3、生态环境功能

城市河道的景观结构类型属于廊道,是上下游营养传输、污染物运移转化和水生生物迁移的重要通道。同时,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敏感带,应重视植被群落的生态功能,尤其为各种软体动物、鱼类、爬行动物和植物资源等提供栖息场所,这对维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4、雨洪利用功能

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忽视了河道在雨洪利用中能发挥的作用。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但要防止洪水对城市的破坏,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城市河道用好雨洪资源,实现以丰补欠和雨洪资源。

二、河道准确定位是治理首要考虑因素

按河道承担的主要功能和自身水源的条件,并结合排水规划及成都市防洪总体规划,可以将主城区河道规划定位分为四类:生态河道、景观河道、排洪河道、区间排洪河道,作为今后河道改造治理目标。

1、生态河道

此类河道要适宜水生生物群生存,要有不间断的新鲜水源补充。河道有保障率较高的活水源补给条件。河道流速适中,在流速满足的条件下,可适量行洪,但不能对生物群产生破坏。须严格控制进水水质,不得污染,并可利用河道生物群对水质作进一步净化。其主要功能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排洪。

2、景观河道

此类河道有活水源补给条件,但保障率较低。河道不强求有固定生物群生存,但其水质要达到一定标准。河道断面宜宽浅,亲水性强。当河道缺少常流水时,可采用堰闸等工程措施,抬高河道蓄水位。景观河道可适量地调度一定清洁水源。景观河道要承担一定的行洪功能,在改造中可对断面形式进行优化,以同时满足夏季行洪、冬季景观的要求,并可在条件适宜的河段,建立港池,靠泊游船,形成局部生态环境。其主要功能为:景观、排洪。

3、排洪河道

此类河道功能侧重点在于防洪,河道无活水源补给条件。此类河道不要求有常流水,无须调配环境用水,枯期允许断流。其主要功能为:排洪。

4、区间排洪河道

河道主要功能是承纳市***雨水排放,属“有雨才有水”。河道多为现状农灌沟、自然冲沟,对此类河道,在建成区,须经充分分析论证,方可考虑盖板;对未开发区,应尽可能改为雨水方沟归人路面以下或绿化带内。其主要功能为:排洪。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要点

1、河道工程总体设计布置方案

河道治理首先应保证河流的防洪功效。根据河道主槽位置,利用中隔墙把河道分成两大部分,将中隔墙和其中一侧堤防的中间地带设置为洪水槽,可用来行洪; 中隔墙和另外一边堤防则可以规划成景观区,景观区主要用来蓄水。与此同时,河堤脚附近比较高的滩地可作为滨河生态绿地景观区,通过修建护滩工程,同时发挥防洪固堤作用。此方案既合理地解决了洪水、泥沙和蓄水之间的矛盾,科学地设置了滨河生态园区及蓄水景观区,又切实保证了城市河道的防洪抗洪功能,多适用于北方的泥沙型河流。

2、城市河道的平面设计

防洪是河道的第一功能,因此城市河道的平面设计应顺应河流的自然走势,河道岸线适量后退,尽量保留河道的河滩、岛屿、湿地等中间过渡地带,为陆生生物及水生生物保留足够的生存空间。人工开挖或城市内河河道一般属于景观或滞洪河道,水流速度较缓,在河道的平面设计中应避免等宽或是笔直的河道,可依据河道的自然走势设置曲折蜿蜒的水塘、水路,设计富于变化的河岸线,创设灵活、多变的河道模式。研究表明,一条宽窄不一、蜿蜒曲折的河道更加富有自然气息,更加灵动、活泼,更适合河道中水生生物的生长。

3、城市河道的断面设计

城市河道的断面设计要尽量保留河道中深潭与浅滩形态,不可固定河床,让河流拥有自身的摆幅度,重视水面的多样性。在河道的纵断面上形成纵横交错的深潭与浅滩,避免直线形态的横断面。河道的断面设计可结合现代园林设计概念,建设园林景观式河道,突出河道的绿化性及亲水性。传统的驳岸多是一墙到底的石墙结构,驳岸将水与人远远地隔离开来,既生硬又不经济。现代化复式断面较之于传统驳岸而言,更加地经济与人性化。在常水位以上的土坡种植杨柳、低矮灌木、草皮等植物; 在常水位处建造亲水平台,既美观又经济; 在常水位以下的河道采用护坡或是挡墙。复式断面不仅体现了绿色、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而且能有效节省投资,具有经济效益 。

4、材料选择及生态护岸

(1)护岸材料选择

传统河岸多采用刚性护面,湖岸、河岸、地面构成“二面光”或是“三面光”形式。现代化城市河道护面在满足水流冲刷的同时,还应适应河道水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这才是顺应自然规律、符合生态、环保标准的河道设计。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研究人员研制出一些新兴的生态护砌材料。例如: 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研发的“随机多孔绿化混凝土”就是一种生态环保型河道护砌材料,它能改善河岸周边的生态环境、适应植物的生长,同时具有防洪等作用,现已被北方多座城市相继采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再如,绿霸三维柔性排水生态袋由抗老化、抗紫外线、透水性好的生态袋( 内置种植土) 同三维排水扣共同组成生态河道护面材料。可通过铺种、插播、喷播等方式种植草皮与植被并同土工格栅共同组合为加筋挡土墙,不仅能满足城市河道冲刷要求,而且更加生态、环保。国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我们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参考、借鉴。韩国研制的“孔洞块体绿化混凝土”可在混凝土内种植花草。日本甚至能够在水下砌筑的异型砖块中设置鱼巢。

(2)生态护岸

河道护岸采用山石、卵石笼、干砌石等更加通透的材质既能有效防止流水的冲刷,又能在这些材料中间及表面覆盖土壤种植植物。在水位较低的位置即护脚处铺设适量的土工布,并在其上方随意放置大量的块石,注意块石堆放的边缘应自然而弯曲。之后在块石上铺上一层种植土,使其填满块石与块石间的缝隙。过水后,在块石的缝隙处很容易就能繁殖出大量水生植物。采用植物梢、木桩及辊相结合进行河道护岸也是一种生态、自然的护岸模式。在坡面可分层种植草皮、灌木、杨柳等植物,形成植物护坡工法。

5、因地制宜,植物造景

绿化河道应充分考虑景观植被的种群结构,利用时间、空间的艺术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河道景观,注重景观的质感变化、层次变化、季相变化及色彩变化,以适应当地城市气候及特点。在选择植物品种方面,应多选用当地植物。

结束语

每条河流功能、位置不同,治理措施也不同。在采取必要的防洪抗旱措施的同时,河流治理要改变过去渠化设计,注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设,将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低到最小,与自然共存,与河道特性、环境特点相适应,实现人水和谐。

参考文献

[1] 许大为,隋晓冬.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分析[J]. 低温建筑技术. 2011(01)

[2] 杨晨.关于南京老城区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交互模式探索[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5)

[3] 王子朝.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治理工程设计要点浅析[J]. 陕西水利. 2011(04)

河道景观篇8

关键词:河道整治;景观设计;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文环境意识的提高,城市河道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其功能发生重要变化,传统的河道作为水灾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挥泄洪、航运的功能。现如今将对城市河道进行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联系在一起,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发展生态河道,并以安全、资源、环境为一体的进行协调发展。

一、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1、安全性

城市河道作为水灾防御体系的一部分,首先要保证其最根本的行洪安全,满足城市防洪规划要求。在保证此前提下,再深入发掘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2、生态性

生态性即是指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中不能忽略河道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以尽量满足其生存、繁衍为原则,并确保河道的生态健康发展,景观生态设计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亲水性

城市河道设计还要符合亲水性的原则,可以采取修建亲水设施的方法,在沿河两岸形成舒适的水边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的需求。

4、文化性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城市河道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特色,注重保留两岸的文物、建筑,挖掘周边的文化典故,创造独特的、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河道景观。

二、城市河道的特点

城市河道界于天然河道和人工渠之间, 具有其独特的水力特性。 城市河道普遍较浅, 河道顺直, 水量小, 流速慢, 枯水季节甚至断流。 河道两岸甚至河底多采用混凝土衬砌, 两岸植物少, 水中生物少。 这些特性决定了城市河流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脆弱的特点。

从功能而言, 城市河道与农田水利设施相比, 一般不具有灌溉功能。除了有汛期排洪、排涝的安全功能外, 河道两旁平时又是人们休憩的场所, 因此也具有休闲娱乐功能。同时,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廊道, 还具有生态资源的功能。

三、城市河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1、水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初期,环境没有经济发展重要,人们没有认识到环境好坏的重要性,使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河流也未能得到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注入,水污染显得格外严重,河流生态环境也被严重破坏。同时,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在河道周围经常散布垃圾,不仅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河道景观价值。

2、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在逐步减弱

很多河道两岸陡直,多用钢筋混凝土建筑成断面,在此条件下不能种植大量绿化植物,影响动物的生存,不仅不能很好美化环境,也严重破坏河道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使得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3、河道景观遭到破坏,亲水空间减小

河道的陡直断面设计使得水流通畅,水流径流速度加快,这样水流对护岸的冲刷也加剧了。下游地区会沉积冲刷下来的沉积物,减少了地下水的渗透,降低了河岸的水调节功能,这样破坏了河道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加上这种设计阻隔人和水面的接触,缺少亲水景观和平台,让人们的亲水空间也变得十分狭小。

四、河道景观生态设计

1、河道线性设计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河流的治理要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不仅要符合工程设计要求,还要符合自然生态及景观原理。近年来荷兰人提出还河流以空间城市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也就是近年在国内提出的兼容人类亲水性、生态性和河道蓄水防洪功能为一体的复式河流断面,在满足水利防洪要求的前提下,避免了形式单一、无变化的滨水景观形式,规划针对不同河段的用地情况采取不同的断面形式,形成宽窄有致的水面景观。

2、生态护岸材料

(1)人工自然护岸—生态混凝土

生态混凝土护岸既能保障水边岸坡的安全与稳定,又能为水边空间的生态恢复提供有利条件,从而起到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绿化混凝土是粗砂大孔混凝土,由粗砂砾料或碎石、水泥加混合剂压制而成,具有高透水、透气性、较大抗拔力等特点。该类材料主要包括鱼巢砖、生态砖、环保型透水砖、植草砖等。

无砂混凝土是日本近年在河道护坡方面作出的研究,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混有高炉炉渣和硅灰的水泥、适量的细料组成,它具有孔隙多、透水性大、抗变形能力好的特点,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自然型护岸

松木桩护坡是在护脚处用松木桩打入地基挡土,当水流通过时,能在卵石缝隙中间长出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有效抵御汛期洪水的冲刷,保护河堤。

生态袋护坡主要运用于建造柔性生态边坡。这种特殊配制的材料抗老化,只透水不透土、可植被绿化,形成良性的生态植被体系;作为最新型边坡构件材料具有环境普适性优势。

(3)自然原型护岸—植物型护岸

水边林:水边林是生长在水岸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的总称。常见的有柳树、赤杨等,水边林可以防止陆地面源污染的流入,落入水中的落叶可以为水生昆虫和底栖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水边陆域部分的树枝是鸟类觅食、筑巢的场所。此外,水边林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效果,是人们林间漫步、享受自然野趣的好去处。

湿生植被带:湿生植被群落一般生长在水际线内侧地下水位高的场所。湿生植被一般有:芦苇、水菖蒲、千屈菜等。湿生植被带不仅可以防止陆域面源污染的流入,还可以防止洪水对河岸带的侵蚀。此外,湿生植被带在动物栖息环境中起到重要作用,水边湿地草丛是蜻蜒和萤火虫的羽化场所。

挺水植被带:挺水植物是根、根茎生长在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的植物。常见有:芦苇、荷花、香蒲等。挺水植被群落通过吸收底泥表层的营养盐、与水中附着的一些微生物共存,分解有机物、吸收营养等,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挺水植物群落生长的浅水带还可以作为鱼类、虾类、两栖类、蜻蜓类等产卵之场所,非常重要。

3、景观生态设计

(1)分段设计

分段设计应作为水边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按照上、中、下游区间分为三个主题,使得设计充分体现主题的特色,使河流具有活力。以恢复周围空间和生态环境为目的,打造时尚和自然的主体环境,通过分段设计,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生态保护区、河流利用区、自然河流恢复区三部分。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加强河道在城市中的自然原貌,利用区以加强城市亲水功能为主,恢复区以保护为主,恢复河道亲水特性。

(2)亲水设计

亲水平台是连接人与水的通道,拉近人水之间的空间范围。一般的亲水台阶尽可能平缓舒适,形成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具有开放空间的景观带,实现防洪、景观、休闲的和谐统一。栈桥式亲水平台,在满足亲水需要的基础上,给人以特定的文化感受,将多元化的亲水平台与传统的水埠形式结合使用,还可以加强空间的围合感,形成别致的私密空间。

亲水护岸:尽量采用斜坡型或阶梯型,并运用自然的绿地和生态材料建筑,营造鱼类栖息地及繁殖场,达到生态驳岸的效果,使人获得良好的亲水感。如取消河岸护栏,在水边栽种灌木防止游人落水,在满足安全性的同时,使人们和水能够亲密接触,同时改善了垂直堤岸给生态带来的破坏,使河岸随着水位的涨落发生变化,让人们注意到河水的自然变化。

(3)植被景观设计

滨水休闲空间的植物造景,要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发挥滨水区的生态效益。首先,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其次,植物配置过程中注意贯彻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再者,要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注重比例尺度,注重观赏的连续性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最后,由于植物景观的四维性,时间对于植物景观的影响也应综合考虑。

结束语

城市河道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的生态走廊。我们在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河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更要让河道在实现本身功能的基础上,保证河道生态的完整性,提高河道景观价值,为城市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态休闲场所,提高河道景观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彭璐.城市滨水休闲空间营造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

河道景观篇9

关键词:河道整治;景观建设;城市水环境;生态护坡

中***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河道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城市水环境的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水利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许多大、中型城市越来越重视对城市河道的整治与兴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通过综合整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水、排污、通航等能力,改善了城市环境。

为此,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的城市河道整治,满足多方面的综合需求,结合近年来我国河道综合治理经验和做法,对于城市河道整治的相关原则与方法,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城市河道的功能

水是一个城市的血脉,能滋润生命、塑造城市气质,还能反映城市的健康程度。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像散落的珍珠,被交错的河流编织成湖北旅游引人入胜的水乡泽国风光,一条河道就是一道灵动的风景线。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都偏爱“近水而居”,现如今城市河道的功能更加丰富和多样。

城市河道的功能主要包括防洪排涝功能、灌溉供水功能、交通运输功能、调节小气候与净化空气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态功能。

1.1防洪排涝功能。城市河道的自然形态及两岸的湿地具有减缓洪水行进速度的功能。蜿蜒曲折的河道、起伏多变的河床,都有利于减低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可以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之灾害。

1.2灌溉供水功能。河流具有一定的蓄水、滞水作用,是城市居民与其他生物维持生存,以及城市环境得以存在的必要因素。引水灌溉农田、供给工业用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河道的水环境是保障水资源持续供应的基础。

1.3交通运输功能。河道水路运输的突出优点是运费低,节省燃料并且不占用有限的陆地空间,这对于缓解交通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低廉环保的交通运输方式。

1.4调节小气候与净化空气的功能。河道具有调节小气候的功能。由于城市河流有较大的水面蒸发、河流水的高热容性、流动性以及河道风的流畅性,可以增加临近区域的空气湿度,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河道周边的绿化带可以吸附灰尘、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带状的绿化还可以消解城市噪音降低噪音的污染。

1.5景观功能。城市河道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绿色生命带。在湖北,长江、汉江等以及连通东湖和沙湖的楚河汉街,每一个水域,每一条河流都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流动的水体和稳固的岸堤美景构成了河道动与静的和谐统一。

1.6休闲娱乐功能。城市河道不仅带给人们安逸、舒适美的享受,同时还有休闲、娱乐功能。如利用水进行的划船、游艇、滑水、游泳、漂流等娱乐活动;利用河道沿岸进行的休闲活动,如露宿、观光、野餐、摄影等。

1.7生态功能。自然状态下的河道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河水的自净能力能够消除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河边绿化可以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堤岸两边植物可以截留部分污染物,还可以降低岸边土壤流失,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2 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

近年来,我国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后,加大了水利相关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有区域性的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水生态退化、洪涝灾害等问题尚待解决,流域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公众参与不足等现象严重存在。在河道综合整治中,应充分遵循河流本身的自然规律和自然属性,使得通过河道整治的相关工作,还原河道本身属性和自然属性,并实现城市河道的各项功能。根据湖北省河道目前状况,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2.1河道防洪排涝的问题。首先要保证河道行洪排涝的安全问题,以满足城市的防洪排涝的规划要求。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使许多河流的河床抬高、过水断面缩窄,致使行洪排水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会,故在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中,对河床进行清淤疏浚,满足行洪排涝的基本功能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河道内阻水障碍物的设置也是影响行洪排涝功能的又一因素,人工河滩内建筑物、河道围堰、水中弃置物等阻水障碍物均是严重影响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人为诱因。

2.2河道水质问题。河道水质问题是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的滞后,致使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污染,水质恶化。同时生活垃圾分散在河道岸边,造成水体及土壤的污染,尤其是到了夏季,随河水漂流的污染物使污染面积扩大。当水质问题严重时,水体呈现浑浊、透明度低、臭气弥散、富营养化明显、水华现象产生、水生生物种类减少甚至近乎灭绝等状态,严重影响了河岸生态平衡、景观价值及居民视觉感观和生活质量。

2.3河道景区景观问题。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在需要层次方面产生了不断发展和进化,对居住和可视范围内河道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功能性方面,提高河道景观的观赏价值成为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和普通市民的关注目标。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整体目标应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河道景区内的各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建筑方式、河道护岸风格等应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各功能区的方案设计应根据所在功能区的特点而具有独特的风格,最大程度发挥河道带给城市的“灵性”,满足人们回归、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就蕴含当地人文气息景观长廊。

2.4河道生态系统问题。在传统的河道水利工程中,通常采用石砌驳岸、砼砌驳岸和砼仿木桩驳岸等硬质结构驳岸形式。此类驳岸形式的渗透性差,阻隔了水陆的界面交流,破坏了两栖动物及部分水生生物的生息空间。水利工程对原有植物的砍伐和破坏,沿岸建筑物的构筑,也使生物种群、特别是植物群落失去了生存空间。与此同时,水质的下降、水体的污染和底泥中重金属成分的超标,使得大量原有水中生物数量下降和种类减少,某些污染严重的河道甚至出现生物近乎灭绝的现象。恢复河流沿岸的生态体系,最终实现对生态系统修复和还原,不但对河流治理具有可持续性作用,也是营建人类与生物共栖的空间的必需,是河道综合整治的最高追求境界。

3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景观技术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工程是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景观学的意义上,河流走廊具有维护大地景观系统连贯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是确保河道整治工作成效的基础与关键。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包括了生态护坡技术、水质修复与净化处理和河道景观设计,三者缺一不可。

河道景观篇10

关健词:风光带;滨水景观设计;防洪

Abstract: based on the east coast DaoXian XiaoShuiHe sight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levees, made clear the sight of harmonious and unified landscape and flood control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the landscape design and way state humanities spirit fusion up, and realize the DaoXian XiaoShuiHe east coast of sight with humanity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design, highlights the way states landscape features,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design problems, realize the relevant design optimization.

Keywords: sight;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Flood control

中***分类号:F1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传承到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仍该传承下去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然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以水为核心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生态安全的头号问题。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该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解决途径,片面的以工程技术,机械地、单一地去解决问题,如防洪、蓄水造景等等,结果使水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滨水空间时要在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建设性的提出合理的、综合解的决途径和方案。具体而言,滨水设计中的生态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防洪护坡标准;维持和恢复自然水循环平衡;保护和恢复水生及滨水生态系统及栖息地;保护动物、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并提高水体的景观和休闲价值;增加城市滨水和近自然空间;城市文脉及城市风貌延续等。

一、潇水河东岸风光带现状分析

潇水河东岸风光带规划场地位于县城中部,潇水河东岸,包围着三面环水的城东文教体育区,以滨河景观道为界,全长4100米,宽30-130米不等,总面积约58公顷。潇水河常水位为167.9米,近期修筑水坝后可达到171.5米。风光带用地现状地势低洼,平均海拔约172.5米,根据水利部门资料,潇水河10年、20年一遇的洪水位分别为173.89米、174.65米。沿河区域几乎年年都受到洪水威胁。

现整个区域内道路系统还不完善,仅有东西向的月岩东路和南北向的一条在建道路,以及潇水桥和潇水二桥两座桥梁。场地内遗存的历史人文景观较少,仅在北侧有一渡口,名红***渡。当年红***长征时,在这里抢渡潇水攻占道县,拉开了湘江战役的序幕。濂溪河畔保留有一座书写着红色标语的红***墙。风光带西北和东北侧分别与西洲公园和东洲公园(规划中)对望。西北侧与对岸周敦颐雕塑对望。南侧水岸滨临两座生态小岛。

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1、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水岸线、植被和地形地貌都是经过千百年自然形成的。在规划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原有自然格局,另一方面人为创造的景观,也应使其成为自然风貌的延续。使“人、城、自然”共存共融,可持续发展。

2、景观与防洪协调统一

传统的滨河带规划是首先修建生硬的防洪堤,再进行景观规划,将景观与防洪完全分割,并且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防洪堤多沿河修建,造成生态破坏与景观表达的苍白。二者应同时进行,彼此协调统一。

3、以人为本,体现场所精神

任何项目的修建都是以人的使用为主要目的,因而规划应着重从人的心理和需求出发,并提供满足特殊使用人群的关怀性设施。

4、城市文脉及城市风貌延续

城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洗礼,形成了一定特色的城市风貌和深厚的文化渊源,这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城市的灵魂所在。规划应注重城市文脉及风貌的延续和表达。

5、景观可识别性

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必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让人过目不忘的外部特征,即可识别性。景观的可识别性不仅是景观外观形态的独特性,更应当体现特定的场景和地域文化烘托下的意义。

6、技术创新与节能环保

注重节能和环保材料的使用。建筑材料及绿化植被尽可能从当地乡土材料中选取,忌奢华浪费。大力提倡应用新的设计思路和新的生态技术。

三、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1、防洪问题

场地现状地势低洼,汛期受洪水威胁严重。

设计对策分析:采取路堤结合的形式,抬高滨河东路的高程,平均海拔高于20年一遇洪水位1米,达到175.60米,使其满足20年一遇洪水位的防洪需求。

2、防洪堤周边环境的处理问题

修建防洪堤将在原地势上抬高2—3米,由此形成的巨大高差对风光带及城市景观都将造成严重影响。

设计对策分析:在风光带的竖向处理上采取四种形式:

(1) 广场式——将风光带抬高与防洪堤齐平,适用于有建筑物和需要大型广场的区域。

(2) 缓坡式——将风光带用地填方,使其与防洪堤自然过渡,形成自然的生态缓坡形式。

(3)分级平台式——分级修建平台,分别满足10年、5年洪水位的防洪需求,利用平台设置景观。

(4) 陡坎式——保留防洪堤修建留下的陡坎,利用其修建大型景墙、壁画等。

在防洪堤与城市景观的衔接上,采取传统的斜坡形式,种植绿化。此形式工程较简单,造价较低。滨水建设用地留给建设方考虑,可抬高用地与防洪堤齐平,也可将建筑一层架空作活动场地,或停车场用地等。(如*** 1)

***1潇水河东岸风光带竖向设计示意***

3、生态问题

风光带的修建以及防洪堤大量的土方工程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设计对策分析:设计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性,降低环境污染,减弱人对自然的互相冲突。在驳岸处理上,除部分场地保留原有陡坎,大部分采用自然生态缓坡形式,并用植被软化驳岸,在坡底铺垫鹅卵石,可有效减少流水对驳岸的冲刷。

河道景观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河道景观10篇

学习

频道管理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频道管理论文,内容包括账户管理论文范例6篇,结构管理论文集锦9篇。近年来,电视业内人士呼唤设置新闻频道的文章,偶见于报章,反响似乎不如预期的那么热烈。据悉,中央电视台为此作过多次论证,时下也在积极筹备之中。倒是几家省级市

学习

小区景观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区景观10篇,内容包括高端小区水系景观文案,小区景观水池。二、整治范围今年实施整治的小区有:三、整治内容结合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水清、堤固、园靓、岸绿、路畅、房美”的总体工作目标,突出宜居,通过改造,达到水电畅通、道路

学习

地质灾害监测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地质灾害监测10篇,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地质灾害信息稿。二、地质灾害监测中测量技术的应用2.1GIS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GIS技术就是常说的地理信息系统,是由地理科学、空间技术以及测绘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综

学习

兼职教师工作总结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兼职教师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在职教师兼职情况汇报,教师在校外兼职工作总结。2017年9月,学校领导安排我去吕村一中支教。在支教工作中,我能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支

学习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模板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模板,内容包括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日志如何填写,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规范用语。1.1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法律依据只要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以及配套的《公共场

学习

养殖技术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养殖技术10篇,内容包括养殖技术大全书,养殖技术大全100条。1我国的生猪养殖现状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与进出口国,因此,在生猪养殖行业,我国在世界上

学习

会计信息化审计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信息化审计,内容包括会计信息化审计版,如何做好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报告。会计信息化审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审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审计模式上通过评价控制会计信息化系统,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审计对象,建

学习

校医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校医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校医个人工作总结简短,校医工作总结范文大全。本年度,和医院配合,顺利的完成了全校学生的查体工作,查体2255人次,每人包括16项内容,查体后,一人一份健康卡,全部登记在册,并对每份体检卡进行统计、分析、汇

学习

教育教学反思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教学反思,内容包括教育教学反思总结美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反思。“反思”(Reflection)一词在教育界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开始注重教学反思在教育改革及提升教学质量中的积极作用。在西方国家,如美国、

学习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0篇,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在线监测及预警系统厂家,吉林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特别我们重庆,深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地质灾害的危害。群测群防监测手段大多采用人工收集方式,存在数据收

学习

淘宝实习报告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淘宝实习报告,内容包括淘宝运营实习报告范文,淘宝客服实习报告。单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类型:中小企业二、实习岗位基本情况实习岗位:淘宝商城xxxxxx旗舰店客服工作任务:售前、发货、打包、售后三、实习目的选择了电商专业的我,作

学习

景观学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景观学10篇,内容包括景观学基础知识,景观学知识。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目前还没有一本完全针对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徐化成先生1996年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景观生

学习

会计年度总结模板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年度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会计年度总结模板,会计年终工作总结模板10篇。自xx年入职公司至今已经六年多了,从管理处的财务助理到公司总部出纳、总部会计,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我都从“金网络”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学到了很多很多

学习

我身边的好老师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我身边的好老师,内容包括身边好老师故事征文,我身边的好老师征文版。古人云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老师,一个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名称,有如空谷幽兰,小溪潺潺,一点一滴浇润曾经年轻稚嫩的心扉。当海水退潮的时候,把五彩

学习

小区景观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区景观10篇,内容包括高端小区水系景观文案,小区景观水池。二、整治范围今年实施整治的小区有:三、整治内容结合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水清、堤固、园靓、岸绿、路畅、房美”的总体工作目标,突出宜居,通过改造,达到水电畅通、道路

学习

商业景观设计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商业景观设计10篇,内容包括商业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商业景观设计案例大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均得以极速增长。除此之外,其经济来源形式也由购物型往多元化消费型转

学习

自然景观作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自然景观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一处自然景观的作文,自然景观作文400字。疑是血藏嫩叶中。秋风瑟瑟把叶吹,一落落下蝶飞飞。疑是空中花儿开,此情此景更胜花。雨淅沥淅沥天流泪,滚落天边寻天涯。无意落入莲叶怀,它把莲叶当成家。待

学习

别墅景观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别墅景观10篇,内容包括别墅山水景观实例,别墅景观设计集锦9篇。一、前言与其他住宅类型相比,别墅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与自然景观的融合,现代别墅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决策的过程,要系统考虑场地特征的一系列因素,特别是场地环境特征

学习

别墅景观设计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别墅景观设计10篇,内容包括别墅周边景观设计,别墅户外景观设计。一、前言与其他住宅类型相比,别墅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与自然景观的融合,现代别墅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决策的过程,要系统考虑场地特征的一系列因素,特别是场地环境特征

学习

河道治理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河道治理10篇,内容包括河道治理工程,河道污水治理。引言:河道是包括河堤、河床、护坡、水体和生物等的复杂生态系统,既是防洪排涝和引水抗旱的通道,又是生态、景观、休闲和旅游的重要场所。随着人口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

学习

园艺景观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园艺景观10篇,内容包括各种园艺景观大全,园林园艺景观。引言:景观艺术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而倍受重视的一门集社会、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景观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人类文明和大众审美的综合

学习

景观照明工程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景观照明工程,内容包括亮化工程景观照明,景观照明工程设计方案。1绿色照明的概念绿色照明实质上是全球环境绿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科学完整的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并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