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作文10篇

自然景观作文篇1

一洼池水泛碧波。

春风吹红桃花脸,

疑是血藏嫩叶中。

秋风瑟瑟把叶吹,

一落落下蝶飞飞。

疑是空中花儿开,

此情此景更胜花。

淅沥淅沥天流泪,

滚落天边寻天涯。

无意落入莲叶怀,

它把莲叶当成家。

待到晨曦天破晓,

它才离家去流浪。

来到长江岸边来,

真正找到它天涯。

春风又绿长江水,

我亦走过长江边。

万绿丛中一点红,

疑是飞花轻似梦。

春风一吹百花开,

争齐斗艳红黄蓝。

夏雨一洗荷莲绽,

冲出污泥而不染。

秋风吹落花瓣叶,

自然景观作文篇2

关键词: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1、研究背景

中国园林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和总的准则是“虽然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园林接受中国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普遍规律的影响所反映的特殊属性。这里

的“人作”就是指人文景观,“天开”就是指自然景观。“人作”和“天开”的关系并不是越自然越好,甚至走向纯自然的歧途,而是以人工干预自然,主宰自然。重要的是在安置了便于人类游息的生活设施外赋予景物以人的理想和情感,以情驭景,使之具有情景交融、感人的艺术效果[1]。

2、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涵义

2.1 人文景观的涵义

人文景观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集合自然物质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如风景名胜景观、园林公园景观等;二是指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建筑景观、公共艺术景观等。总之,由人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共同形成的景观属人文景观的范畴,其内容和形式反映出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体现出人类的创造力和驾驭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人文景观涉及范围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素进行的人为规划设计、保护利用和再创造,对人类社会文化物质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创造性设计和建造。人文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任务是保护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创造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2]。

2.2自然景观的涵义

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物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它很少受到人类影响,诸如自然形成的河流、山川、树木等[3]。

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

3.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依托,映衬

在自然景观中的人文因素,有的大些,有的小些,而无论人文因素的大小,其主体仍然是自然景观。不仅自然景观借助于人文因素而声名倍显,人文景观也常常借助于自然条件而更增魅力。例如,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建的第十三景,南山积雪,他说“:山庄之南复岭环拱,岭上积雪经时不消,于北亭遥望皓浩,凝映晴日朝鲜,琼瑶失素,峨眉明月,西昆阆风,差足比拟。”这就是山庄建园造景“因高借远”的手法,应用此手法的还有“北枕双峰”。山庄中人文景观靠自然景观借景、对景的还有“万壑松风”。凭水借影的“锤峰落照”“、镜水云岑”、“云容水态”、“双湖夹镜”、“水流云在”等等无不取类似的意境和手法。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总是力求互相结合、互相凭依,以达到具有更深的文化蕴涵与更高的审美层次。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相互依托,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2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互补性

人的美感总是归结在情感上,大自然中任何单纯的景物――自然景观,再好也不只过是景物本身,而寓情于景以后,景物就不再是景物本身,而是倾注了理想的人文色彩的人文景观了。先欣赏自然景观的自然美,再在此基础上创作园林,把自然美加工成为艺术美,也就是把自然景观的原始美赋予了人文景观的情感、绘画之美,它们也就从此具有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互补性。

例如:一般的园林艺术,都设置一个中心点,可在承德避暑山庄的里面,虽然在湖区有三个岛屿,仿一池三山的意境而建了亭台楼阁,在山区也依山傍水建有书屋、轩阁、寺庵、道观等,却没有一个风景中心,而是将风景中心从园外借来,借来的就是承德自然景观中的磬锤峰。康熙有诗云“: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山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在避暑山庄里,无论是康熙三十六景,还是乾隆三十六景,都是以观赏磬锤峰为主题的,这就起到了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互补性,自然景观弥补了人文景观在空间上远景的不足,人文景观又把生硬、暗沉的自然景观赋以生动、灵性和情感色彩。

人文景观涉及范围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素进行的人为规划设计、保护利用和再创造,对人类社会文化物质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创造性设计和建造。人文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任务是保护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创造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3.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好的自然景观因为有了好的人文景观的配合,其文化蕴涵与审美魅力才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例如:承德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是典型的建筑与自然风光相结合。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贵在将典型的建筑揉合于自然山水之中,以不破坏山容水态,突出自然景观为宗旨,使园中既有“寻景”,又有“引景”。故山庄具有真山真水取胜的艺术特点,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景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造园境界。避暑山庄内山区的风景都是隐于几条大谷中的。除山顶有制高借远的建筑外,或傍岩、或枕溪、或跨涧、或据岗,人文建筑所凭籍以立的非山即水,虽经建筑以后,山水起伏如故,风貌依然,建筑物增加了山水的起伏韵律,山水增加了建筑的灵动幽深。其结果是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建筑得山水而立,山水得建筑而奇。”

4、结论

总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总是力求互相结合、相互补充、互相依托,以达到具有更深的文化蕴涵与更高的审美层次。自然景观的涵意比较具体、明显,而人文景观的涵意则比较宽泛、杂多。一般地说,除去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所有旅游景观,都是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不仅可以使人娱情悦目、陶冶身心、涵养性情,还可以使人开扩眼界、增长见闻、积累知识,可以使人生发对历史的理解、崇仰与凭吊和对现实的认识、理解与热爱。

参考文献:

[1]盖光..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关系的确证[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4, 20(4): 49-54.

自然景观作文篇3

本文作者:陈烨工作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院

文化的内涵对自然环境的感知的方法和态度,是景观意识之源,这种感知基础上的文化传承,成为景观建筑观念建构的起点。我国早期景观建筑类型与使用人的身份有关,大致有四类。其一的代表是台,起源于帝王权贵的祭祀与观景行为,演变到后来也包含了楼阁,均用于远眺风景;一类的代表是亭,“早期的亭是驿站和乡村的行***单位”1,代表了大众生活与观景行为;一类的代表是画舫斋、榭等,起源于对水岸诗意环境的留恋,是古代文人热衷的场所;一类的代表是琳宫梵刹,是占据了名山胜境的宗教建筑。四类人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景观体验和审美意趣,基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文人阶层的观念对景观建筑影响最大。儒家伦理美学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思想奠定了自然审美在认知上的基础,其后山水审美逐渐成熟并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寄情山水对应于文人雅士的归隐心态,将己身之思寄托与山水之间,印证在建筑与山水的结合方式上,景观建筑在意境上成为了文化的中介。其中微妙之处表现在隐与显之间的度,显而高不可及,隐而深却可通,对应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与人文结构,乃至山水审美的结构同构一体,文化内涵是其中的核心。陈志华先生就曾指出,脱胎于自然山水的传统私家园林“所标榜的‘归来’和‘遂初’,其实是一种***治态度和相应的道德评价……失意的士大夫们在山水之间又重新肯定了自己。”文化的建构从景观意识到文化建构,就是从自然山水的感知到园林艺术的凝练过程。江南园林为我国园林艺术集大成者,因画境写意而显缩微优势,因写意缩微而能拥有跳脱自然胜于自然的表情与内涵。其间的亭台楼阁等逐渐演绎成十大类园林建筑。江南园林的缩微尺度,营造了完整的自然山水的知觉氛围,这种氛围里的景观建筑,在文化的可识别性方面与园林的整体格局构成了耦合关系。在这样的景观感知中建构的文化,构成了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文化表述:“门内有径,径欲曲。……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亦方。”3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建筑与景观整合的理想状态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就是建筑与环境不分彼此,相互关联。“天人合一”在哲学定位上就是改变了二元分立状态的一元和合,实际上是在技术层面上消解了主客之间的分立关系,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吻合。因此奥古斯丁•博克(AugustinBerque)认为:“中华文明是完全***于西方的现代性而创造了景观……强调人与自然、微观宇宙与宏观宇宙间的相同和亲近。这就是为什么,欧洲面临着物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对立的巨大难题时,中国传统能够在客观和主观之间的中间世界中,连贯起将景观同环境整合起来的关系”

文化的表征无论是一元和合还是二元分立,都有一个潜在的定义:景观不等于自然环境,也正因此,景观对象才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詹姆斯•科纳认为:“景观能够让人感觉到大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取决于主观的集群形态……假如每个社会都具有一个景观意识,就很容易在文化之间具有自身的可识别性。”5正是景观的这种文化性,使得景观建筑具有了文化上的生命力;也正因为文化之间的可识别性,才使得景观建筑在文化之间具有表征和传承的作用。18世纪的英国,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和美学、以及逐渐形成的自然风致式园林,认为对自然环境的形式与秩序的肯定,是自身文化表现对自然的一种妥协。这种观念以自然景色为基调,引导了风景地域主义建筑的起源。尽管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风致式园林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西方景观建筑的观念和中国依然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据伊丽莎白•梅耶的研究,在现代主义建筑的话语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建筑与景观的对立根植于西方传统的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就像人与自然、理性与情感、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一样,建筑与景观相对立并且存在等级关系,建筑凌驾于景观之上,景观是作为“建筑的他者”出现的6。这样的景观建筑是超然的,是景观环境的主导,是人文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立足的一个据点,是人类文化存在的表征。如今我们在21世纪不断挖掘丰富的乡土建筑构成的景观资源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景观资源很大程度来自于历史上那些归隐山林的乡村文人对山水的审美情趣,这正印证了文化在传承与交融中始终保留着自身的可识别性,文化通过特定的建筑而自然显现。文化的参照物19世纪中期,西方建筑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并在20世纪引领了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引进重点是技术,建设重点是城市。正如早年盖瑞特•埃克博说过的那样:“建筑代表生产,景观代表休闲。”7中国传统景观理念并未受到较大影响,因为早期建设步伐尚未触及休闲文化领域。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步入休闲时代,双休日和长假是这一时代的标志之一。景观及景观建筑有了快速发展的机遇。随着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引入,我国当代景观建筑就面临了意识领域的观念更新。实际上,建筑领域里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一直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形式上的求存,表现在对中国固有形式的争议;一个是文化内涵的延续,表现为作为文化的参照物而存在。形式上的问题根源同样来自对内涵的理解,文化的定位与传承才是其根本。传统视野中,建筑的分类定性一直有所谓正杂之分,是古建筑行业对官式建筑的一种习惯区分,区别在于屋顶8。而园林建筑能摆脱屋顶上的形式区分自成一体,则是来自于内涵的分野,这是因为“在古代,住宅和其他用途的房屋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任何性质的建筑物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9而园林建筑是作为居住功能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具有文化上的存在意义,代表的是精神上的意境追求。也正因此,园林建筑如今成为了休闲文化的参照物。我国建筑领域对于固有形式的争议,在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中虽然有所滞后,如今却也摆在了面前。西方学者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认为景观的话语权往往处于“建筑学的等级与支配的修辞之下”10,但景观环境中的建筑,却成为关注的交叉点,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关于建筑与景观、建筑与自然的理解。美国现代生态建筑理论的倡导者扎赫尔就认为:“建筑非常需要在观念、理论和哲学上与自然结合。”她批评“在现代主义的巅峰时期,建筑师狂热的相信有一个内燃机式的简介公式和设计的精神幻想。起点就仿佛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和已经成为摆脱大自然约束的象征的技术前景。”11如今,西方当代景观理念的强势冲击使得作为文化的参照物的景观建筑面临着融合发展的机遇。

文化观念从技术层面看景观建筑,就是处于景观环境中的建筑,属于建筑的研究领域,但景观建筑的特殊性在于景观与建筑不仅不可分立,而且是交互影响的。18世纪从英国开始渗透西方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和风景地域主义在文化及形式上都对景观建筑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有记录可查的“景观建筑(LA)”一词最早出现于1828年出版的一本风景画册中,它的意思是“将建筑以特有的方式置于美丽的风景中,尤其适合于绘画。”作者梅森(GilbertLaingMeason)看到了景观环境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的意义,认为“可以立即丰富和约束(设计)创意,使建筑适应用地,使建筑和场地背景融为一体,使二者与周围景色协调一致。”12只是后来在现代语境中重新提出该词,已经成为关于景观营造、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词汇,这是由于Architecture一词的多义以及该领域的不断扩张而造成的。从彼此协调的角度来看,景观建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延伸和表征。早在18世纪70年代,景观设计领域有一个大的争议,即“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人工景观的过程还是管理自然的过程”13。这个争论其实就是关于文化和技术的争议,实际上两者关系是不可分的。针对建筑与景观的关系,ElisabethKassler曾经提出三种观点:第一,建筑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于它的自然形态,……暗示了其与景观是动态的对立关系;第二,修正的纯景观风格,是18世纪英国景观运动的最佳代表;第三,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渗透14。ReubenM.Rainey更加精炼地指出,景观建筑的历史揭示了三种基本的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模式:对比、融合和互益。15现代建筑自由的平面和互相穿插的空间为重新思考景观与建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16。换句话说,西方景观与建筑的结合契机,在于现代设计理论中,功能、空间对两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而正是基于同一平台,两者的结合非常自然。DanielJauslin在分析了OMA、MVRDV,P•艾森曼等事务所的诸多作品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当代建筑已经受到了景观概念的极大影响。一个新的倾向改变了建筑的核心原则:建筑空间系统和组成作为一个景观而存在。173.2学科拓展学科发展的技术平台总是在开放中相互融合。克里斯托夫•唐纳德认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无法同精神追求、技术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相分离18,这句话从侧面印证了景观建筑的学科平台在不断地拓展,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理念的更新也在不断的变化中。从景观都市主义角度来看,“景观是一个媒介,……对时间变化、转换、适应和连续。……景观作为当代城市化进程的类似表征,作为对无边界开放、不定的、当代城市条件的变化需求的独特的适应媒介,就如Allen所说:今天的景观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城市主义模型,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发展的模型。”19而库哈斯更是将城市视作“景(scape)”,将建筑与景观看做是一个无差别的整体。20在这样的理解中,城市不再是以往的城市,城市已经在观念上接近了以往的景观环境。景观也不再是以往的景观,景观已经在观念上包容了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经验。毫无疑问,建筑与景观如今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平台。景观和建筑的形式表现是在同一理论基础上,介于内与外、硬质与软质、光影与生命的转换。景观建筑已经不再是景观环境中的建筑的单一范畴,城市环境也必将成为景观建筑的土壤,虽然这种观念还不一定能让大多数人适应,但无数的建筑师、景观师已经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回到我们传统园林和园林建筑,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观点摆在我们面前。“中国园林通常意味着有建筑的开放空间和覆盖空间的结合体”“中国园林,不仅是中国景观中的空间概念,似乎表现出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哲学意向。”21这种哲学意向恰好与当今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的发展方向相耦合。面对景观设计领域的历史争议,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创造人工景观,还是去管理自然,都是我们需要的方向,这是哲理、文化在技术层面结合的结果。景观建筑是心物合一的产物,也是这种结合的关键点。

自然景观作文篇4

关 键 词 小城镇;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中***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1-128-02

1 景观设计的概念

何谓景观?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的,景观元素是指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它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分为拼块、廊道、基质这三种类型。在城镇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单元,它们是由不同类型的景观元素组成的,例如建筑物,公园等,不同类型的景观元素在空间形态、格局以及职能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从根本上来说,景观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城市生活的物化形式,是不能脱离城市生活与社会现实的一种物质与社会的综合体。城市景观是与一定的时间维度相关的,城市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城市景观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的。

景观设计是指围绕着环境主体,并对环境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设计艺术。

景观设计是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协调,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是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起来进行的人类活动,它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目的是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景观设计涉及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相关领域的许多知识和方法,例如地理学,宗教学,城市设计,园林设计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东西方都曾出现过有关城市的景观设计的作品,例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以及中国的苏州园林等。

景观设计要注意的问题是:

1)使用的问题,现代的室外景观是面向大众的,作为开放空间,它是公有的,而不是私人领地,任何人都拥有使用的权利。

2)精神文化的问题,将一定的景色景物通过人的思维创造转换成具有精神文化含义的景观。

3)绿化,创造环境,一方面给人以优雅的环境,另一方面也给其他的动物一个栖息的场所。

室外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对城市外部空间中供人们使用,观赏,休闲和娱乐的一些设施的设计,和经过设计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强调精神文化的室外景观设计,面向大众群体的室外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亮点室外景观规划设计,面向风景旅游区保护开发的室外景观规划设计,面向资源环保的室外景观规划设计。

2 小城镇的景观形态与内涵

小城镇的景观包括的形态是很丰富的,其中包括体现小城镇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它代表了当地的文化品位和特点;小城镇原有历史建筑所形成的历史性景观,体现了当地的传统风貌;用现代景观组合所展现出不同功能的功能性景观;利用小城镇的自然环境,并融入当地人文风情所形成的生态景观;小城镇的商业区,居住区,娱乐区,公园所形成的人工景观;小城镇的各种形式的绿化带;向人们提供娱乐活动场所的广场以及从侧面体现小城镇特色的节点建筑。

小城镇景观可以分为物质性景观和非物质性景观两类,如何维持小城镇景观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表现小城镇的地方特色,体现小城镇群众的生活方式,传承小城镇的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景观设计中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在小城镇范围内,建筑及其群体作为环境中的硬件是小城镇形象的主角,室外的景观艺术设计,即室外景观中的植物,水景与光环境的设计,室外的设施设计,游乐与文化设施设计,室外传播艺术设计构成了小城镇室外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这些虽然不是小城镇空间的决定因素,但是在空间的使用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和影响。

3 小城镇的景观特点

小城镇的景观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两个方面。自然风光,是指山、水、林、田,这些是自然环境空间的主体要素,展现出相互交融的自然生态格局。乡土文化,是指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和近代***的史迹。

小城镇的风景资源虽然没有什么知名度,但是自然的景观与独特的文化韵味相结合,却达到了一种如同人间仙境的奇妙感觉,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小城镇是处于城市与乡村的中间地带,在自然景观方面,它是一个很贴近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环境艺术是最关切自然环境的艺术,而小城镇又是更贴近自然的人工环境,它拥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自然资源,又是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滋生地,民间传统艺术保存得相对完整,这为小城镇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创作素材。在人文景观方面,小城镇拥有比城市中更加完好的地方文化,民间传统艺术保存得相对完整,在小城镇的景观设计中要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素材,保护原有的历史文化景观,形成小城镇景观的地方特色,给小城镇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亲近的形象,创造轻松宜人,如诗如画的环境。

4 小城镇的景观设计规划

小城镇的景观设计的规划要考虑生态、文化与特色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向导,文化,是设计思想的素材,特色,是设计的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创造小城镇优美的环境,带来人性化的感受,突出小城镇浓厚的地域特色。

首先,在生态系统方面,小城镇处于比较接近于农村的地理环境,所以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在进行规划时要将这样的优势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设计景观的时候要尽量地利用这样的优势,注意保护和体现自然环境的自然属性,在这个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对自然景观进行改造,保护小城镇原有的景观,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自然属性和文化含义的新的生物圈。我们要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环境,将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让小城镇充分体现出城市所没有的自然宜人的优美环境。

其次,在对小城镇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居住人群的生活习惯,原则是要以人为本,要根据人们的喜好,根据人和环境的关系来设计景观,这样,小城镇的景观就能和人们产生互动,能够将人们和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联系起来,带动大家对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加深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创造舒适,温馨的小城镇环境。完善的环境景观设计体现着一个城市文明建设和社会的民主,完善的室外景观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第三,对小城镇进行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打造小城镇的形象,提高其知名度,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将各类景观进行合理地组合,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5 小城镇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的景观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小城镇景观缺乏特色。

这些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很快,建设也很快,但是小城镇在树立自己的形象时,没有景观艺术设计的一种观念,并且没有去发掘自己的地域文化,并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与景观、形象结合起来,而是盲目地相互模仿,造成了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面貌相似的情况,很难从景观上面看到镇与镇之间的区别。

2)小城镇的景观生态系统失衡。

小城镇的一些景观设计破坏了小城镇原有的自然景观形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景观设计,开山修路等,这些做法带来的后果表面上看是破坏了环境,更严重的是影响了生态的平衡,超过了小城镇景观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

3)小城镇景观缺乏正确的定位。

有的小城镇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规划时对于这个景观对当地所带来的功能和性质没有很好的分析和研究,将一些不适合的设计成果搬到小城镇的空间中,一味地模仿大城市,设计大的广场,设计宽的道路,没有计划地任意破坏尺度,实际上是破坏了城镇的和谐之美,这使城镇的居民感觉到空旷冷清,这些都与小城镇的空间格格不入,严重损坏小城镇的形象。

4)景观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

建筑的单体不应该只注重单体的效果,而是要从风格,尺寸上与周围的环境相统一。

5)小城镇的景观设计忽视了文化的内涵。

在Nassauer(1995)提出的景观生态学中,“文化现象研究的基本原理中有: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着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外貌反映文化的准则。文化习俗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的注意力,影响人们对有趣景观的发现以及对景观的偏爱,习俗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创造景观,尤其是创造本地景观的行为。人们是按其对自然界的认识、按其美学追求以及各种需求、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来建造或改变景观的,因而,除纯自然景观外,景观的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准则。”文化是景观形成与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因子,景观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映了文化。

小城镇的人们在当传统文化与现在的高信息时代产生巨大反差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埋没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脱离了当地文化的氛围。

6 针对小城镇景观设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小城镇的景观设计要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并且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要突出小城镇的自然地理特征,因地制宜,“显山露水”,将自然景观有机地组织到城镇的景观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注意对历史文化名镇、历史街区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的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注意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地方性是设计的依据和前提,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要正确地处理好地方性与国际性的关系。研究城镇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镇空间,防止盲目地模仿大城市的格局,维持小城镇的和谐,要结合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效地利用小城镇的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金俊.理想景观 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

[2]韩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丛书―室外景观艺术设计[J].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8.

[3]刘冬雷.环艺设计[J].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6.

[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6.

[5]过元炯.园林艺术[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

[6]刘永德,等.建筑外部环境设计[J].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0.

[7]韩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丛书―室外景观艺术设计[J].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8.

[8]文剑刚.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5.

[9]唐丽秀,赵荣山.小城镇规划[J].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4,7.

[10]韩巍.室外景观艺术设计[J].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8.

[11]文剑刚.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5.

自然景观作文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生态;地域性

中***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逐年来,城乡引入旅游产业的现象日益普遍。因旅游景观的构建具备长线的经济基础优势、地区区位优势和***府优势,旅游产业成为新城初建的先导力量。而在城市内的引入景观已趋于饱和、城市区域界限逐步消失,乡镇间旅游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由外重要。

1 乡村旅游景观构建的优势

生态因素是城郊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基础,反过来,城郊乡村旅游也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于这一关系,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价值取向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国家、社会对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构建的迫切需要

从1998年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至今,可以看出我国对乡村的建设从未放松。而现在及未来都是国家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着力推进各项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乡村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乡村旅游的成为当下当仁不让的切入点。在如此环境下发展乡村旅游景观可以算得上是顺应国家的发展***策。

以乡村旅游资源为吸引,这符合当前社会自然保护大前提的基本要求,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生态旅游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因此,乡村旅游景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现代人群对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构建的迫切需要

现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下,人们迫切需要回归自然以放松工作学习压力。而名川大山等传统旅游景点的局限性太强,城乡间的短途乡村游将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

面对民众日益增强的生态、环保意识,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景观的唯美、唯艺术的模式化及城市人工景观的“去自然化”,民众在精神层面上渴望回归自然。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强调民众的自然感受和参与。因此,构建乡村旅游景观是生态影响及民众的共同需要。

2 构建具有地域性、节能性乡村生态旅游景观

2.1 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质

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构建生态价值取向观是“尊重自然”的表现,是建设特色型、节约型景观的要求。当前,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人造景观”泛滥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现象。规模上贪大求全和内容上过于贫乏简单,“人造乡村景观”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忽略原有宝贵的乡村自然资源及特色,失去“乡土气息”的特色。“人造景观”脱离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的生态原则。

旅游的本质是追求文化差异,人们旅游的目的就是追求异质文化。特色是旅游者追寻的目标,也是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城郊乡村旅游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风景,有其自身的特质,农村风光、固有的风景名胜及乡村民俗文化均是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可挖掘可表达的内容,建设特色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必须抓住“土、野、乐、趣”的特色。“尊重自然”是一个共性基础,针对不同地区,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还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尊重自然”既是源于对生态的考虑,亦是建设特色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重要手段。

2.2 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

建设特色型与建设节约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是相辅相成的,自然生态属性既是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色,也是其创建节约型景观的先天条件。依据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色,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要点,即建设内容包括:①建成的景观能维护和美化乡村自然景观风貌,吸引招徕游客;②建成的景观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③景观设计要考虑在合适的地点,设计相适宜的项目,让游客具体参与一些乡村活动。

2.3 城郊乡村旅游的景观类型

2.3.1 乡村风光观赏型景观

以自然山水景观、野生动植物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乡村民俗景观为基础,以自然生态为主题,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观光旅游景观开发为主,包括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名胜观光等。

2.3.2 农副产品开发利用型景观

以观光为主、采摘为辅的果蔬采摘园是典型的具体形式之一。游人融入自然野趣的采摘环境中,体验休闲的快乐,享受采摘成果。这种保持自然野趣的景观形式,目前普遍受到游客的欢迎。农副产品开发利用型景观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在保持原生态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游客兴趣,有选择地种植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农产品,通过农副产品销售与特色餐饮美食、采摘垂钓活动等结合,可以形成“采摘园”“垂钓世界”“美食村”等特色景观。

2.3.3 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

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就是通过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一种喜悦的精神状态。“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物质表象是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营造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的设计要依托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将务农体验活动的场所、设施、活动环节视为一种景观,通过对自然的再现与解读,表达出特有的景观状态。

2.3.4 复合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

不过分偏重某一类型,而是几种类型的融合。复合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土文化,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规划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景观活动。景观设计内容应注重康体、休闲、娱乐相结合,强调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

结 语

鉴于城郊乡村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建立生态价值取向观,目的在于运用生态价值取向观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意识,以确保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能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突出生态效益,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促进当地经济效益的提高。城郊乡村旅游是一块潜在的大市场,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去研究城郊乡村旅游,能更有利于城郊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今天,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语言、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无论设计语言、形式如何变化,那些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一定是尊重自然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反映生态价值取向的。

参考文献

[1] 黄鹂. 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4-108.

[2] 朱建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J].中国园林,2009(2):78-82.

[3] 王紫雯.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J].建筑学报,1995(8).

[4] 戴春芳,王志凡. 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8(22).

[5] 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2006(4).

[6] 王云才.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自然景观作文篇6

一、自然美的内涵及本质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

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杨朔描绘的虚无缥渺、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楼”,也是对自古以风景优美著称的蓬莱城和生活在当地渔民的欢乐劳动和幸福生活的描绘。

第二,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自然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对象化的自然,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自然景观的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自然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反映了作者组织语言艺术符号系统的方式特点,再现现实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因而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性和创作性。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美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语言艺术符号描绘的。它不像绘画、雕塑等那样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变化形态,缺乏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就必然产生把握自然美的间接性、模糊性,需要读者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见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浮现,才能达到理解,常常因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见过相似的景观不同,重新组合的表象也不同。

二、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1.入景。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入景”是欣赏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那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学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需要教师给予引志启发,并适当带学生到风景区去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体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朗读法。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教学《,你在哪里》,这首诗选择巍峨高山、辽阔大地、幽深森林、浩瀚海洋等自然景观作为寻觅呼唤***的处所,展现了一个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朗读时,要把深沉的哀思、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亲切深情的呼唤,倾诉出强烈的思念之情,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直观法。利用***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教《苏州园林》,学生没有目睹过“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师可以利用彩色***片,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直观。有位教师为了教学《苏州园林》,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里摄了很多照片,给学生观看,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描绘法。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风景,教学时,就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美景,让美景再现学生的眼前。如教《猎户》,教师根据课文的开头进行描绘:秋高气爽,太阳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丰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竖得像高高耸立的尖塔,收割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鸽子,文静地来回走着,它们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着,好像在呼唤着同伴快来欣赏丰收的景象。教师的描绘,使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和平宁静的丰收***,令人神往,令人心醉,似乎让学生闻到了庄稼的芬香,看到了农民丰收后喜悦的笑脸。

此外还有很多人景法。如类比法、带入法等,不一一赘述。

2.出景。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美的能力。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

根据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人们总是把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类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美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

由景理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注:王国维:《人间词话》。)况周颐也说:“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注:况周颐:《蕙风词话》。)人们常说:“借景抒情。”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在课文中,以美景抒乐情,以坏景抒哀情是极常见的,也有些课文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正好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感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又如《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几幅春天的***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沸腾的血,滚烫的心;再如《香山红叶》写香山风景的奇丽和红叶的色与味,抒发饱经风霜的老向导在新社会焕发出自豪奋进的激情,《果树园》开头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来描绘果树园迷人的景色,抒发翻身农民摘果子时的欣喜之情。总之,由景理情是欣赏自然美的基点。

由景想人。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南方人的细腻、敏捷,都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作为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注: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如《风景谈》,全篇由六幅风景***画组成: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这六幅风景***寄托着作者的情与思。作者表面上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赞美的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安儿女。又如:《白杨礼赞》、《爱莲说》、《松树的风格》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赞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由景想义。“义”是指文章的意义、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意义常常体现在作者的描绘的生动的画面之中。“画中有诗”。生动的画面又常常由美丽的、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组成。如《荷花淀》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在抗日战争时期,充满紧张的战斗气氛的课文中,为什么描绘这么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产***?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幅美丽富饶的水乡***,既展现了白洋淀优美的风光,衬托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水生嫂纯洁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景物衬托人物;更为重要的是为歌颂水乡人们拿起***杆保卫家乡而参加战斗这一主题打下基础。

自然景观作文篇7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 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除物质方面的要求外,还增加了环保层面的景观审美需求。乡村是人们聚居方式之一,乡村景观以其朴实、实用、亲近自然的风格吸引了大批观赏者和园林设计者,并逐渐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亲近自然成为都市群体极为迫切的需求。将乡村景观融入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能增添景观园林的原生态特色,还能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因此,加强对乡村景观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 乡村景观介绍

2.1 乡村景观表现形式 乡村景观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未经人类行为干扰破坏的,能真实反映乡村地域现状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形、地貌、动物、植物等;另一种是人类活动长期作用形成的,能反映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民风民俗、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常用的两种元素是农业生产景观和乡村聚居景观,二者可直接、真实、客观的反映乡村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2.2 乡村景观的特点 乡村景观的两种表现形式概括起来就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主要特点就是兼具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断加深,乡村景观已经无法反映自然风貌最原始的状态,但相对于城市而言,仍能反映自然特色;乡村人文景观是由于人们长期对自然的改造而形成的。最后,乡村景观还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特点,乡村景观中包含的多种动植物构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2.3 乡村景观的功能 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景观的价功能已经超越了原有审美层面和生态环境层面的功能,其文化功能和地区认知功能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乡村景观是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界共同作用的结果,能体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文化、民俗、习惯、传统等多种元素互相影响,彼此促进,逐渐形成了独具历史特色的乡村景观。

3 乡村景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3.1 乡村景观的运用原则 ①开放新原则。任何景观的规划和设计都应该遵守开放性原则,这是切合人们审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设计原则,符合时展的需求。乡村景观在融入风景园林设计和规划中时,一定要坚持对民开放、对所有艺术形式开放的原则,同时注意对开放程度的控制,不能毫无节制的对乡村景观进行开发和利用,破坏乡村景观的文化底蕴。②协调性原则。乡村景观包含的要素较为丰富,地貌、生态、文化、历史等都是其组成要素,在运用乡村景观时,一定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使不同的要素能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从大局出发,把乡村的地域特色与周边环境协调起来,使其真正融合在园林规划和设计之中。③规划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的融合过程,就是对自然资源和农村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过程,乡村景观中包含的土地、历史文化都是宝贵的资源,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将乡村景观融入到园林规划中,能对乡村景观形成一定的保护。

3.2 乡村景观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①对设计元素的影响。设计师将乡村景观元素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和规划中,通过抽象、转变、再加工等多种手法进行乡村景观展现。如在城市公园设计中加入的田园山水元素,就是乡村景观最直接的表现手法。②对规划设计形式的影响。风景园林设计师受乡村景观的影响,开始对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例如将农业耕作作为局部景观运用到园林设计中,典型的代表是梯田在园林中的应用。③对设计氛围的影响。乡村景观改变了风景园林的氛围,设计师根据乡村景观动态发展的变化规律,将风景园林设计为随着大自然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使人们真正感受到园林景观的自然活力和生命力;另外,地域文化特色元素也被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和规划中,营造出了浓厚的地域归属感和认同感。

3.3 乡村景观的再现形式 ①历史文化的延续。乡村景观是人们长期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们生活、生产、民俗、传统、习惯、历史、经济等演化成果的载体,记载着地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元素若能融入园林规划和设计中,不仅能提升风景园林的品味,还能起到传承历史的作用。②农业体验。风景园林和设计中要体现乡村景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农业体验,很多风景园林设计时都会留出部分用于种植农作物的,这种设计方式可使都市人群,尤其是儿童认识农业生产过程。设计师将农业体验巧妙的与现代风景园林相融合,以此为纽带,传递乡村景观地域历史塑造过程。③创设田园风光。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通常会采用搭建观景台的方式,或者以围栏矮墙搭配花园,使人们在城市园林中感受田园乡村风情。风景园林的林荫道也极具乡村气息,同样也是乡村景观表现的一种设计方式。这些表现方式的综合运用,能为都市群体创设一种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不同,为风景园林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都市群体开始向往和追逐自然,风景园林作为人与自然亲密的一中载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自然向往的内心需求;乡村景观是一种具有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景观,其特有的魅力已经吸引了众多园林设计者的关注。设计者利用乡村景观不仅可以增加设计元素,丰富表现手法,还能延续地域历史文化,保护地域自然景观。

参考文献:

[1]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2006.

[2]成振瑜.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10):133-135+154.

自然景观作文篇8

关键词:建筑 景观 一体化

中***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社区,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当前形势下,建筑和景观的统一是研究的热点。

1建筑和景观统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尤其是外部环境的建设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不能没有的,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但是,环境污染、让人失望。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根据人们的心理需求,回归自然,加强宣传的外部环境建设,以实现统一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住宅景观,园林建筑与景观的融合红极一时,在我国,人们不只是看中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关注生活环境,人的愿望是建筑与景观的统一。

随着人们对景观的向往和追求,景观设计学在我国应运而生并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仅仅是完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只有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然而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景观设计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视(只有将景观设计融入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才是最有效最完美的设计方案(为了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相呼应,景观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广泛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它将景观规划与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学及风景园林相融合,从而达到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相呼应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适性及整体的艺术性(它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为服务对象,关注人的使用,强调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是广义的建筑学。

在景观设计上的规划,建筑,景观建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设计思想,而现代景观建筑学,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园林,顾此失彼的现象很多,今天的建筑师,设计师通常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主线,对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补充和陪衬,在中国,设计基本过程如下:第一,确定位置和建筑的总体布局,然后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最后是由景观设计师的设计,然而道路建成,建筑已完成规划,景观设计的剩余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只有通过景观师见缝插针,用简单的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是由于景观设计不重视,景观设计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发展缓慢,没有特色,遵循相同的模式,因此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着严重差距。

2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

建筑中融入景观设计 要实现建筑景观的统一,必须使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景观设计是进行微观的空间设计,而建筑设计是进行具体的建筑单体设计,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然而在当今设计中,很大一部分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进行,甚至忽略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陪衬,进行简单设计(例如种些花草设计个喷泉,运来个雕塑等等)还有很多都是建筑完成后才做景观,设计时不考虑全局而是重视局部效果,对交通、消防及停车等硬性技术指标也置之不理,从而最终将导致问题的出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要想使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不可能游离于外部环境而存在,它必须依附于外部环境来体现它自身的意义;同时,建筑所具有的特性不仅要通过建筑本身来表达,更要通过周围环境来衬托,加之景观设计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么简单,重要的是体现当下的思想及精神文化,达到这种效果必须使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统一,使精神文化得以表达。总之,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一体化设计不仅使建筑功能和作用得到完善和扩展,也使得建筑更具整体性和舒适性。

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 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进行建筑和景观一体化设计时必须结合自然,结合自然进行设计,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格局,保持生态性原则,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尽量发挥美观实用的功能;保留当地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原貌;领用当地自然水,尽量不用人工水,让自然做工,人工的介入;做到可持续性和生态性,避免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效果,将建筑与自然融合最为最终目的,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文化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总之,结合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是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节约用水用地、新能源的应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设计趋势。

建筑和景观一体化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在今天的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必须符合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和尊重人的地位,它涉及的问题,真正属于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对人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当地的设计不容忽视,必须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不仅是一个口号,在未来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景观设计的对象是有关的人类生态系统整体,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与景观建筑师服务对象的终极目标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该理解自然,万亩相互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和人类,自然和人文系统保护,人与自然的利益协调,使两个达到最佳平衡的设计概念,所谓的以人为本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中,是寻求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占用太多的发展;强调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为人类认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能深刻地反映在人们在具体设计范围内的照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结语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入是城市设计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从建筑设计还是到景观设计,不能只考虑单方面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手法,景观设计中体现建筑设计意***,才能真正达到建筑和景观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 吴琨,韩晓晔,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自然景观作文篇9

【关键词】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环境因素;人文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居住的要求正在变更,需要建筑构筑出舒适、环保、美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促进社会和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这其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重要的环节,新时期,应该将二者进行功能和目标上的重新解构,发挥二者的优点和长处,将二者有机地统和起来,使城市建筑景观化,以更好的姿态、更丰富的形式展现给世人。因此,设计部门应该明确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概念,掌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开展对建筑设计中体现景观因素,优化景观工作,找到适合现实的景观和建筑设计结合的要点,深层次、广范围地推进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走向深入。

1景观和建筑的关系

景观和建筑密不可分,景观是各种地理信息、建筑形式和结构类型的综合,建筑是景观的组成也决定景观的构成。建筑设计是对建筑外部空间、内部使用空间和各种功能的合理安排,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景观设计是对园林结构优化、景物构成和景物形态的综合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在基础科目和基础技术上有着比较大的交叉,是当今设计工作中必须考虑的两大主要方面。

1.1建筑设计需要景观设计的表达

良好的建筑设计风格可以表达出地域风貌和人文特点,在建筑设计中通过景观设计配置相应的元素,可以起到配合的作用,共同表达出建筑设计的理念和风格。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地域特点的景观,可以具象地表现建筑的主体风貌,也可以抽象地体现地域的文化符号,有助于人文艺术的进一步延伸,在给人特定观感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愉悦感和舒适感,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1.2景观设计需要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景观设计可以在客观上起到建筑风格的保护作用,使建筑景观和周围环境景观达到和谐地统一,与此同时,良好的景观设计还有需要建筑物的完善作用,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景观设计更加合理,在提高景观观赏性的前提下,促进建筑物的保护和在利用。

1.3建筑设计中体现景观设计的思想

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部分,建筑和景观都不能游离于环境,应该发挥环境的整体性作用,将其中的景观和建筑部分进行有效地整合,因此,在建筑和景观设计工作中应该将环境的整体效应进行重新分析和研究。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一直强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这样的思路是我国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宝贵经验,应该对此加以充分利用,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应该强调利用山体、水系和花木等景观元素的运用,经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性融合,力求建筑与景观的完美统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发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看,建筑是景观的组成之一,建筑的外部空间与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建筑物还可以构成不同层次的空间,建成风格各异的环境,在表达建筑设计个性和特点的基础上,丰富和体现着景观设计的风格和意念。总体上看景观和建筑相互影响,景观设计应该起到装饰建筑和体现建筑风格的作用,强化设计的精神和文化,充分表现设计的思想内涵;建筑设计应该起到构成和形态作用,在强化空间形态和建筑思想的基础上,体现设计的功能和作用。

2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结合

2.1体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应该看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的有机整合,发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景观设计是进行微观的景观空间设计,而建筑设计是进行具体的建筑单体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必须使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统一,利用建筑赋予景观内涵及思想,使精神文化得到淋漓尽致地表达,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应该密切配合起到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2.2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要体现科学性

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科学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保障,当前人们更加重视环境和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因而在进行建筑和景观设计时必须体现科学性,其中尊重景观和建筑的地域性是体现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格局,最大程度的顺应自然,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开发和利用自然,尽量依照生态原则进行建筑和景观设计。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保留当地自然及文化遗产,科学地发挥景观和建筑的审美功能,体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和谐之美,避免一味地最求富丽堂皇的设计效果,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科学性、自然性。

2.3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要具有“以人文本”的精神

新时期,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应该体现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与尊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在建筑和景观设计时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保护好自然环境、历史遗迹和人文景物为中心,给社会和人们生活工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建筑和景观科研成果能在更深层次地应用,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背景下,使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在主旨上都有确保舒适、环保、实用美观等需要,同时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又都有其各自特点,实际的工作中应该二者结合起来,在丰富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使景观更好的姿态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何江.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区环境设计——以重庆东和春天小区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05)

[2]严***,周雨润.尊重自然的设计——以南京银牛休闲会所景观设计为例[J].江苏林业科技.2006(06)

[3]康江华,全平.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现状与发展方向[J].湖南林业科技.2008(05)

自然景观作文篇10

摘要:文化景观的按物质形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作为我国有名的文化名城,其文化景观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参照美国对于文化景观的分类,结合我国实际及南京城市特点,将南京文化景观大致分为以下四类,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景观;遗址类文化景观;持续性发展的文化景观;综合性历史文化景观。

关键词:文化景观,物质形态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其所管辖的文化景观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历史场所:联系着历史的事件、人物、活动的遗存环境,如历史街区、历史遗址。

2.历史景观:著名的历史景观,或代表了特定艺术风格的作品的四周环境,如历史园林。

3.历史乡土景观:被场所的使用者通过他们的行为塑造而成的景观,它反映了所属社区的文化和社会特征,功能在这种景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历史村落。

4.文化人类学景观:指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共同构成的景观结构,如宗教圣地。

参照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划分标准及要求,基于我国对自然文化遗产特征的认识,并综合南京地区实际自然资源,对南京地区文化景观做了如下分类。

一、美学历史文化景观

美学历史文化景观顾名思义,美学价值在这类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指的是由景观建筑师和园艺师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规划或设计出的景观作品,或园丁按照地方传统技术培育的景观,这种景观常反映了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趋势,或是著名景观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就南京而言,2500多年的建城史,“六朝古都”自然孕育了南京得天独厚的美学历史文化景观。我们大致上可以将其分两类,一类是人类导向的但以自然元素为主导的具有美学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南京的林荫大道就是这类景观的代表,以法国梧桐为主的,自中山大道、北京东路、北京西路、长江路、太平北路、太平南路、中华路、升州路等历史街道的行道树,有的是根据民国时期的《首都规划》种植的,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彭冲同志亲切关怀下栽种的,极具自然价值与历史价值。另一类则是以人为活动为主的,自然元素为辅的历史文化。对于风景点的重新规划设计则是利用城邑郊外或市区依托某一佳山好水形成的游览胜地,一般都有亭阁、寺观等建筑,坐落于南京狮子山的阅江楼景区则是这一类景观的代表,其包含了阅江楼,静海寺,天妃宫等著名景点。

二、遗址历史文化景观

遗址历史文化景观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首先应具有规模性,残留的历史遗址应当代表了具备一种文明的传承,只有起到规模效才可具备不可移动,不可复制等特性。其次应具有区域性,既具有一定的区域现象,区域环境的历史变迁,区域文化的改变等特征。最后也应具备所有文化景观的共同特征等,如必须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下结果,有一定的文化指向性等特征。

就南京的城市建设及历史而言,我们也可以将南京的遗址历史文化景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场所为要求的遗址历史文化景观,其典型代表为以明故宫遗址为基础的,围绕着仅存的午朝门形成的遗址片区。明故宫位于南京城东,是明洪武、建文、永乐二代的皇城和宫城,最初建成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为此后建于北京的明清故宫之蓝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故宫仍保持原有建制,以皇族重臣驻守。清咸丰二年(公元1853年)大部建筑毁于兵火。另一类则是以文物的展示为要求的遗址历史文化景观,这一类型的遗址历史文化景观由于涉及到城市环境的综合作用,因此在考虑如何展示和烘托古迹的同时,又要考虑如何适应当代城市发展,如何承担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等。其最为典型的代表为南京的明城墙遗址,南京明城墙修筑于明朝,仅内城周长就33.7公里,比周长为29.5公里的巴黎城墙还长,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

三、持续性历史文化景观

持续性历史文化景观区别于遗址历史文化景观,遗址历史文化景观在有机进化过程中不再发展变化,而持续性历史文化景观则在有机进化中不断的改变着,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其原有属性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为今天的人们所用。

持续性历史文化景观大多体现在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之上,就我国而言安徽的西递宏村,浙江的西塘古镇等。对于南京而言,夫子庙地区是这一景观的代表,夫子庙地区位与南京城南,是中国著名的历史街区之一。其范围东起东水关、淮青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延伸到中华门括河两岸的街巷、民居、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直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自古以来就是金陵繁华之地。夫子庙地区千百年来不断的变化着其历史作用,从最开始的孔庙,为国家祭典所用到后来的江南贡院直至发展到今日的以旅游业为主的观光风景带,夫子庙的社会职能在不断的变换之中,是历史演变发展的最好物证。

四、综合历史文化景观

综合历史文化景观是基础传统审美意识的名胜地风景区,包含了传统的对环境的阐述和欣赏方式及与自然环境,宗教因素,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一定以文化物证为主要特征。基础综合性的考量,综合历史文化景观一般指地域性历史文化景观,包含天然风景去和人文风景区两个方面的概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自然景观作文10篇

学习

个人理论学习计划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理论学习计划,内容包括个人理论学习计划,理论学习计划列表。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三、加强道德伦理学习,保持***员形象,争作一名合格***员。四、学习内容1、省委省***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2、州委十二届十一

学习

设计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设计专业实习自我总结,内容包括实习自我总结300字通用版,实习自我总结通用版2000字。很多快要毕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学历很高在选择工作方面要求太高,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很有信心。自信是件好事,但是过于自信反而对自己在找工

学习

别墅景观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别墅景观10篇,内容包括别墅山水景观实例,别墅景观设计集锦9篇。一、前言与其他住宅类型相比,别墅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与自然景观的融合,现代别墅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决策的过程,要系统考虑场地特征的一系列因素,特别是场地环境特征

学习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年度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三年计划。(三)认真贯彻落实***办公厅《关于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要求,严格活禽经营市场开办、经营行为,开

学习

自我实习评价与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自我实习评价与总结,内容包括实习的自我评价和总结,关于实习自我总结优秀8篇。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公司以来,本人尊敬领导,与同事关系融洽。为尽快进入工作主角,本人自觉认真学习本公司、本部门、本岗位的

学习

品牌工作方案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品牌工作方案,内容包括企业品牌策划工作方案范文大全,品牌工作思路和策略。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做

学习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内容包括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怎么写,舆情信息分析研判报告。上述分类根据校园网络信息所涉具体内容的不同,将校园网络信息细化为十类,以此统计为基础,按照校园网络信息所涉利益不同的标准,校园网络舆情类型大体可

学习

商业景观设计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商业景观设计10篇,内容包括商业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商业景观设计案例大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均得以极速增长。除此之外,其经济来源形式也由购物型往多元化消费型转

学习

农村养殖业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养殖业10篇,内容包括农村养殖致富的案例分析,农村养殖业深度解析。1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农村养殖业的发展,现已步入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养殖的新阶段,然而很多养殖场还是选择将畜禽粪便排泄物等随意堆放在露天环境当中,带

学习

生理学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生理学论文,内容包括生理学完整论文,生理学论文题目。我们给留学生一共开设了两大部分的实验内容,一是动物实验部分,二是人体机能实验。这样既让他们学习和实践到经典的动物实验,又能接触到用于人体信号记录的世界先进技术。动

学习

营销策划部工作计划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策划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营销工作计划集锦9篇,营销策划工作计划模板。一,约定投放时间,包括每日投放时间,整个广告投放的时间跨度。二,根据现阶段投放效果调整投放条件,将整个广告投放分为三到四个阶段,从第二阶段开始,根据前

学习

耕地质量评价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耕地质量评价10篇,内容包括耕地质量评定报告,耕地质量等级分析报告。该地区的耕地总面积为63340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18.31%.该类耕地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耕地面积为8752.36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13.81%,二级地14905

学习

会计信息化审计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信息化审计,内容包括会计信息化审计版,如何做好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报告。会计信息化审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审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审计模式上通过评价控制会计信息化系统,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审计对象,建

学习

养殖技术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养殖技术10篇,内容包括养殖技术大全书,养殖技术大全100条。1我国的生猪养殖现状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与进出口国,因此,在生猪养殖行业,我国在世界上

学习

节能减排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节能减排作文10篇,内容包括节能减排作文100篇,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作文。我们还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很多同学总是用纸用的非常奢侈:买一本崭新的笔记本,而开封包装以后,觉得里面的纸的样式不符合自己的要求,自己非爱那种花花

学习

小学生作文辅导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作文辅导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作文辅导超级范本,小孩作文差怎么辅导。主办单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语种:中文开本:32***际刊号:1671-1726国内刊号:22-1048邮发代号:12-122发行范围:国内外统

学习

跳蚤市场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跳蚤市场作文10篇,内容包括跳蚤市场作文范文大全100个字,跳蚤市场活动的作文。下午第一节课,跳蚤市场正式开始,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去挑选自己的最爱。我对聂小翔的变形金刚心仪已久,我问他多少钱。“10元。”“便宜一点吧。”

学习

材料作文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材料作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作文素材论文十篇,大学论文作文范文10篇。在蒙学教育方面,为了体现知识灌输和积累的目的,所编的读物常常是涵盖了那个时代知识领域各个方面的材料的汇聚:历史地理、岁时节令、礼节风尚、人生哲理、处

学习

手工制作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手工制作作文10篇,内容包括手工制作的作文,制作手工小作文。望着我与爸爸一块做的小狗,心里开心极了。

学习

祖国在我心中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祖国在我心中作文10篇,内容包括祖国在我心中作文400字,祖国在我心中作文500字左右。然而,好景不长,从乾隆皇帝后,一个个腐败无能的皇帝依次出现,从嘉庆皇帝到溥仪皇帝;从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从中日黄海大战

学习

清明节作文作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作文作文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作文100字,清明节作文500字作文。4、到了,终于到了。我们摆好了祭拜的仪式,开始烧黄纸等扫墓必备的。我拜好之后就开始在附近逗留,这附近有好多的茶叶,嫩嫩的,绿绿的,虽然说旁边有许多的坟墓不

学习

初中生活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生活作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生活作文范文10篇,畅想初中生活作文。中学的生活,是欣喜、是悲伤、是兴奋,还是心里的感觉总在千变万化着。但有一点最强烈,那就是改变,我变得不再像从前一样顽皮,是因为少了儿时的那一份天真和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