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第1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文章作者:吴高珍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2日8:49 二十二 羚羊木雕 应城市城南初级中学 吴高珍 课文解读 本文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普通事情。“我”把爸爸送给我的珍贵物品羚羊木雕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硬逼着“我”去要回来,“我”迫于无奈,只好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父母的不理解和对自己的出尔反尔的做法感到极度伤心。课文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既尊重父母,又尊重孩子的情感。本文是描述少年儿童心灵世界的一部杰作,对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对刚步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会产生强烈共鸣。 课文中父母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讨论问题 1、至“……‘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时,讨论以下问题: (1)爸爸把羚羊送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2)爸爸说,羚羊木雕很贵重,是相对什么而言的?他忽略了的、更重要的参照物是什么? 2、至“……‘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时,讨论以下问题: (1)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样是哪样?有哪些不好? (2)在父亲与母亲的逼迫下,你希望我怎么做?为什么? 3、至“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时,讨论以下问题: 万芳还会跟我做朋友吗?为什么? 4、至小品结束。讨论以下问题: (1)万芳为什么最后原谅了“我”? (2)在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二)朗读总结,拓展思维 1、朗读课文并用简单的话总结一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维拓展: (1)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 (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的发生? 三、故事新编 1、按自己的想法合理改动课文的部分情节,编成一个新的《羚羊木雕》。 2、将改动的情节讲给同组同学听,请同学评说。 教学后记 在上《羚羊木雕》一文时,我紧扣教学要点,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文定法,因生定法,采用了对话式教学法。整节课中,我以“对话”贯穿始终,采取了不同的对话方式,如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学生与课本的交流中,使学生理解课文展示的两种内心世界,并在总结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灵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下面将对话教学中把握的三个要点分别进行分析。 一、师生对话,培养能力 为了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课文的能力,我特地把课文制成了一个短片。在学生在观看短片的时候,每至一个转折处便停下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让他们猜测情节将如何的发展,并就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一举两得。播放短片,吸引学生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领悟。 师生的对话过程不宜过长,重要的是抓住课文关键,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奶奶的一句话,奶奶说得好:“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样是哪样?有哪些不好,要讲出来。那些关于我的心情的话,如“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为什么孩子的心灵会受到那么大的伤害,要从妈妈和爸爸的话里找原因。他们喋喋不休的是“贵重”“贵重”,就是没有“情谊”二字,所以是似是而非的道理。课文的好处在于作者的思想倾向隐藏在故事之中。在教学中,抓住了关键性的话语,就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作者作品的思想倾向。如呆停留于故事,就很发现中心意思。在这个环节中,我还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生本对话,拓展思维 生本对话的形式就是朗读课文。朗读课文不是为朗读而朗读,而是为了弥补师生对话过程中的不足。因为在学生观看短片时,仅从片断上感知了故事的情节,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障碍的。因此,我特地安排了自由朗读课文这一环节。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羚羊木雕》写的是一家人因为一件贵重的工艺品而发生的很不愉快的事情,“我”的心灵遭受了伤害。“我”和万芳是“合二而一”的好朋友。“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第2篇
1.读准“逮、攥、怦怦、寒颤”等词语的读音,并能正确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
3.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沟通,获得有益的启示;体会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
2.分析理解插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与父母沟通,珍惜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其步骤:
一、新课导入
升入初中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依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今天,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张之路所写的发生在家里的故事――《羚羊木雕》。
(导入贴近学生心灵,易于引起学生共鸣。)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程度,指导学生正确认读和运用。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度,使语文的课前预习更加有实效,对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具有深远意义。)
1.读准生字词
犄角 怦怦 寒颤 树杈 仗义 攥着 发抖 撒谎 脸颊 反悔 无可挽回 自作主张 不可抗拒
2.正确理解和运用
从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或文中任选3个或3个以上的词语组成一段话,或叙述一件事,或描绘一幅画面,或抒写某种情感。(学生预习时完成,课上交流,师生予以点评指导。)
示例1:行走在乡间,可以看到墙壁和地面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的青苔,好像大自然雕成的工艺品。风儿不知为何叹气,引得绿叶微微发抖。这乡间的风景,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让人沉醉……
示例2:冬日里,我和形影不离的小伙伴相约来到山坡上玩耍,我来到树下,她自作主张地抖了抖树杈,冰冷的雪花落到我的脸颊上,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3.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哪些人物?
明确: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黑色硬木雕成的,贵重的羚羊木雕。
事件:查问木雕―赠送木雕―索要木雕―归还木雕。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明确羚羊木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人物: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
4.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三、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性格
(按照“查问木雕―索要木雕―归还木雕”这一发展顺序读相关段落,课文17~23段插叙部分不读。)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听后发表看法。
朗读要求:①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②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2.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交流:从文中“ ”看出 (人物)是一个 的人。
妈妈:重财轻义、固执严厉;
爸爸:冷酷、不可抗拒;
奶奶:反衬父母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间的友谊;
“我”:珍惜友情;
万芳:仗义明理。
3.朗读揣摩:通过语气、语调、重读、长短音的调节诠释人物性格。
例如: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四、写作方法探究
1.本文写了发生在哪三个时间的三件事?
明确: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上星期的事。
“我”送万芳羚羊木雕――昨天的事。
爸“我”要回羚羊木雕――今天的事。
2.这三件事是怎么布局的?
明确:先写今天的事,由妈妈的追问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家庭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和昨天送羚羊木雕的事(17~23段),情节紧凑――插叙。
3.分析插叙的作用
交流后明确: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补充交代我与王芳的真挚友情,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具体,使情节跌宕起伏,突出文章中心。
五、体验反思,口语交际
1.文中的这场家庭风波是因为一只羚羊木雕而起,你觉得木雕应不应该送,为什么?
(引导学生清晰流畅地表述观点,说话有理有据。)
2.既然“我”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了,假如你是“我”的父母,你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拿回羚羊木雕,又不伤害“我”和万芳的友谊?
3.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认真分析了课文,知道了文中人物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也阐述了我们自己怎样处理这样的事。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倾向?倾向于谁不对呢?这样写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倾向于父母不对;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父母亲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总之,一句话,作者是在呼唤真诚,呼唤友情!)
六、延伸积累
关于友谊的古诗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第3篇
课堂提问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立体架构的体现。一是要体现所提问题的有序性,它要求提问应适应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感知、体验、感悟这一认知过程;二是结合文本,有效拓展。拓展既是对文本的再加工学习,同时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对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三是语文知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是课堂提问应关注的三个维度,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立体体现。
《羚羊木雕》一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这篇课文故事情节较贴近学生生活,故事矛盾冲突也值得学生思考,适宜学生学习。但这篇文章我认为教师不宜过多讲解,应更多让学生在故事中思考启发而有所获。就文章写法来说,文章以一件物品“羚羊木雕”作为标题,这种语文现象值得学生思考学习;其次,文本内容所蕴含的生活经验与道理值得学生体会感悟。所以,本文以学生探讨自学为主,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提出合理的问题。现试着就本文问题设计举例如下:
提问1:羚羊木雕本来是一件工艺品,但文章却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你能讲讲发生了那些事情吗?并想想本文为什么用羚羊木雕做标题,你觉得还可以换成其它什么标题吗?
此问题设计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训练概括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把文章标题“羚羊木雕”与故事情节统一起来,让学生意识到:
(1)羚羊木雕本是一件工艺品,但为什么故事类容却表达的是与友谊及其与父母之间矛盾的主题,这二者之间有联系吗?
(2)引导学生感悟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而生发出一系列故事的写法。
(3)让学生感悟以“羚羊木雕”为题目的妙处,并试着训练学生就文章内容概括选取标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本文题目和自取的题目进行比较,明白文章题目的重要性和选取的方法。
提问2:你有过与本文类似的一些经历吗?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看法?我们在生活中怎样避免文中这类不愉快的事情?
让学生回想是否有类似的经历,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文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让语文进入生活。
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生活和内心的情感,因为当前学生与父母、同学之间的亲情、友谊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学生对友谊的认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探讨的热提,所以,此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评价文中人物的做法,来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看法、自己与父母关系的期望、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第4篇
一、 说教材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矛盾冲突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让他们采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以“各抒己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二)学法:本节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将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播放无印良品的《朋友》,上课铃响,切换出“课题幻灯片”
2、导入新课,谈话导入(我可以问大家一个问题吗?你曾经送给好朋友礼物吗?……送的是什么能告诉我吗?……他喜欢吗?……他收到后脸上是什么表情?.……赠送朋友礼物不仅让朋友高兴,也让我们自己感到幸福.可是,有一件礼物却给两个好朋友带来了伤害.是什么呢?是一只羚羊木雕.)。板书<羚羊木雕>张之路
[设计意***]: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堂中。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在学习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出示幻灯片(一)检查预习(个别提问后齐读)抹攥逮怦怦树杈寒颤;(二)
要求学生采用默读法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及时设计了三个问问题,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成。通过问题一:本文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羚羊木雕价值的二字词,并做上记号。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之后我又继续再三追问:你为什么找这个词来说明羚羊木雕的价值?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它的贵重呢?父母的哪些行为说明此物贵重?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爸爸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在交流体会中自然地就感悟到了这时来自父母的亲情啊。而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一方面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了文章的主要事件,同时又让学生明确了“我”与父母发生矛盾的原因所在。通过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涉及哪些人物?又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也为下一教学环节做了准备。
[设计意***]: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又为下面即将进行的人物形象分析开启了方便之门。关键字:] : 网1234网
(三)精读课文,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我把重点放在把握人物形象上,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运作、神态描写句,思考:从这些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并用“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妈妈、万芳、“我”是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话。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和情节判断出来的。然后鼓励学生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或短句多角度进行表达。
[设计意***]在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并指导学习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四)深入探究,各抒己见。开展:人物评论会,请你就这一场家庭矛盾,议议谁是谁非(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的交流,我的小结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学会和父母、他人: 网1234网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羚羊木雕》;主题;突破
《羚羊木雕》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课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围绕“我”擅自把爸爸送我的珍贵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父母又让要回来的故事。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羚羊木雌》反映的主题应该是:批评父母不当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孩子间的感情,揭示了大人重财轻义的做法对孩子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近几年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文章主题是:孩子也应该学会珍惜,珍惜父母的感情,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两种主题各有道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办法是设置问题: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是正确的,子女应怎样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子女又该怎样对待?孩子们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不要重财轻义,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的感情。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就没有很好的挖掘教材,我们应该能更进一步的让孩子认识到“我”也有错,父母的情也是情,从而完满的达到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过去教这篇文章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想法,可是主题挖掘到一半,就没有办法进行了,所以只好草草收场,强塞个学生说孩子也有错的地方,应该学会尊重父母,教育效果甚微。今年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张小小的幻灯片却是主题的突破柳暗花明。
依照过去教这篇文章的经验,学生在挖掘了主题一之后,虽然也觉得“我”的做法也不妥,但苦于没有材料支撑,即使说孩子不对也就蜻蜓点水,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辩论环节,正方父母错了,反方孩子错了。并且为正反方准备了充分的辩论材料PPT.(见下):
一、正方理由
1.爸爸说过是给我的,我就有权支配,有权送人,不能说我自作主张,既说给,又说没有允许我拿去送人,这是自相矛盾的。
2.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3.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古代俗语)
4.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5.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
6.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
7.真正的友谊是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的考验。(马克思)
8.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母亲,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贪婪的死敌。它时刻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意大利・薄伽丘)
9.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曾为我做出过很大的牺牲。
10.许多家长并不理解孩子的友谊,他们将自己的感情强加在孩子们身上,往往做出伤害孩子感情的事。
11.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斯托贝
12.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底都很正直的的真正的的朋友。 爱因斯坦
二、反方理由
1.爸爸妈妈非常珍视这只羚羊木雕,因为那不仅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珍贵的工艺品,而且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那是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
2.“我”不像爸爸妈妈那样珍视这个木雕,更缺乏他们对木雕的感情,因为毕竟没有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大地的经历,也缺乏对爸爸妈妈的理解。
3.“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重视友情,认为“友情无价”,而且往往把友情放在亲情之上,还会认为妈妈“重财轻义”。这是一种感情的错位。
4.这个木雕是决不能送人的,正如她后文所说:“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5.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珍贵礼物转赠他人,才是“轻义”。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自己抚养大,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力,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又受过多少委屈!朋友为自己付出的只不过是一条裤子和她父母的责罚,而你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则是十几年的辛劳,十几年的青春!
6.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这恩情是自己一生一世也报答不完的,可是,课文中的“我”却把对朋友的感情放在父母之上……
7.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 ――汪国真《母亲的爱》
8.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9.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1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11.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12.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 活力 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充满活力,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积极引进“活水”。活动是施展学生才华的舞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阵地,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契机。我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需要,广闻博采,及时引进时代“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自习课时的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以及课文情境的模拟表演和分角色朗读等活动的开展,全方位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出能力,挖潜力,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角,使语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用心设计导语。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
如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自然趣味盎然,兴致百倍。整堂课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精心设疑提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学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
如引导分析《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一个涉世未深的无知少年没有受骗,反而皇帝、老大臣、官员及老百姓却均一一被骗,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异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收到了预期效果。
在讲《斑羚飞渡》之初,先提出一串疑问:“社会上有些人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一群斑羚动物面临灭绝厄运时,会作出怎样的举动呢?是否相互残杀以求苟全呢?结果又会怎样呢?”学生为了及早了解事情的发展及结果,全身心投入课文中。
巧妙组织课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我就以辩论赛的形式教学《羚羊木雕》,效果非常好。具体做法:
1.学生讨论课后第二题:a.爸爸把贵重的羚羊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行吗?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行,因为既然爸爸把羚羊送给了我,我就有权处置,送给别人;有的学生认为不行,因为羚羊木雕很贵重,不应该送人,而且因为是爸爸送的,子女应珍视父母的爱。b.爸爸妈妈执意让“我”收回羚羊木雕,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有的学生同意爸爸妈妈的观点,因为子女应听父母的话,况且羚羊木雕太贵重了;有的学生认为奶奶说的是对的,因为人应该重义轻财,已送给了别人的东西是不应该收回的。c.“我对自己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有的学生同情“我”、理解“我”,有的学生不这样认为。学生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举手表示认为应收回或不应收回,形成持不同意见的两部分。(学生总人数58人,认为应收回的有28人、不应收回的有30人。)
这堂课上同学们积极踊跃,特别是双方辩手更是畅所欲言、唇***舌战,能围绕自己的观点提出理由,列举事实,组织语言去立论和驳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得出应收回或不应收回的结论(其实两种观点各有道理),而是通过辩论,使同学们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唯利是***,无情无义,我们不要去学。羚羊木雕确实贵重,把这么贵重的物品送给同学,事先应对家长说,征求家长意见,这既是尊重父母,也是从小学会尊重别人、与人相处,长大参加工作、进入社会才能与人融洽相处。
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与欢乐。
此外,教师积极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协调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使学生找到更合理的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的途径,真正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第7篇
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课堂效益不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必须要冲破这套程式。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问题教学法”并不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才提出来的新概念,而是早已有之的,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杜威。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基本步骤是:
第一,学生必须感觉到困难,最好是他在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中受挫,这样,如何使活动继续下去的问题就产生了;
第二,学生一旦感觉到了问题,就要明白地确定问题,并加以探索;
第三,在彻底调整和分析了情境以后,学生就要收集资料,以明确怎样使自己开始时的活动得以继续下去,或者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合适的形式;
第四,学生根据假设,从自己的资料中推出它的含义;
第五,学生把看来最能达到他的目的的假设付诸实践,并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可以看出,杜威的问题教学法是充分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做中学”的活动原则的,他认为学生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当教师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
第一,教师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如教《春》,笔者的主问题是:品美——联系课文语句,用“春天的 是美的,它美在 ,请看 ”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读书和品句活动。这样的说话训练,把春天的美景放在了一个整体中去理解和感悟,学生不仅找到了“美”,还自主归纳了景物的特点。在赏美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生成了美的“画面”。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地进行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师要***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教学生从标题入手,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问题:羚羊木雕的主人是谁?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羚羊木雕名贵吗?不知羚羊木雕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的猜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的,但这样的训练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宜在课堂上包办,而应把时间和任务还给学生。
第三,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一般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关联不紧,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
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关键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