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1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1、我们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2、教学设计要注重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3、确定教学内容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与各学科整合。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相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世界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触手可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单纯地囿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就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遵循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如何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学习某一软件时,可介绍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别忘了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升华,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4、设计学习任务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要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
5、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微课 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设计
【中***分类号】G623.58;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21-01
一、微课的基本概述
微课主要就是以视频为基本载体,能够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并围绕某一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的过程,微课基本内容就是课堂教学的视频,此外还包括课件、教学设计的相关教学资源,通过相应的组织关系共同形成具有一定主体的半结构资源应用环境。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结构情景化、资源容量小等特点,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二、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
(一)设计制作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要求
在当前形式下,已经存在很多有关微课设计和开发的评价规范和标准,例如,在2012年举办的中国微课大赛上就制定了以下的评定标准:一是设计选题需要合理、简明;二是,教学内动需要逻辑清晰、准确科学;三是作品需要保证能够达到语言规范、结构完整以及技术规范;四是教学效果需要具有很强趣味性、形式新颖以及达成目标。2013年的微课比赛中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五项评比标准就是简要、聚焦、技术、清晰以及创新。上述这些标准可以作为设计和开发微课的主要参考指标。但是由于上述是比赛的标准,还需要充分考虑日常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需求。需要保证设计的时候能够依据课程目标聚集到学习主题上,设计内容需要以***片、文字形式清晰、简单的呈现,规范要求是能够注重技能的和知识的表达,时长需求一般把时间控制在5~8分钟之内。
(二)设计制作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流程
在设计制作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时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解目标、设计过程以及录制视频。
1、分解目标
一般来说微课的内容都是比较短小的,教学主要目的与常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不相同。因此,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一定的化微处理,也就是把现有的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分解,保证能够完成微课需要的小目标。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作为基本的模块内容,如在进行清华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内容时,依据简单应用网络中的学会基本材料的收集为基本要求进行分解。在分解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遵循内容短小、聚焦目标为基本原则来确定微课教学目标,可以是三级目标中的任何一项,例如,认识因特网;也可以是组合目标,例如,******片信息和认识搜索引擎。
2、设计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设计微课脚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微引入、微讲解以及微作业。微引入就是说在导入微课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是通过短小的情境或者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引入和聚焦到微课中进行学习;微讲解就是讲解和演示微课的技能和知识的过程,是微课的主要内容;微作业就是在讲解以后适当地给学生预留一些需要思考以及巩固的问题作为可操作的作业。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讲解,在设计和制作的时候,需要合理利用PPT来进行文稿的演示和讲解。通过PPT具有的多媒体演示功能,体现微课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制作演示文稿的时候,需要遵守内容能够以***片和文字形式清晰体现以及重视科学规范的技能和知识表达的基本规则,不可以乱用***片或者是文字过多。
3、录制视频
在充分分析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利用的就是计算机操作平台,制作微课小学信息技术主要方式就是屏幕录制,在录制的时候有很多的软件,一般选择比较适合使用和方便操作的Camtasia Studio 7.0软件,是专门设计的屏幕录制工具,可以适应各种录制方式,主要包括音效、影像、鼠标移动轨迹等。此软件还适当低加入了PowerPoint插件,保证可以更方便合理地进行文档的演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依据之前完成的文稿进行具体操作,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微课录制,可以合理低对其进行编辑,然后形成视频文件。
(三)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微课属于学习资源,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可以使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以下运用方式。
1、纯微课模式自主学习
此种学习方式主要就是在设计和开发微课的时候依据实际教学目的进行分类以及,形成微课资源库,保证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可以自主选择微课进行实践和学习。纯微课自主学习方式比较适合使用在课内指导学生,也适合用在课后自主学习中。
2、活动任务模式下的驱动教学
这种方式主要就是依据主题为基本学习框架,适当嵌入信息技术微课资源,在完成具有一定综合性主体活动以后,利用微课资源驱动学生能够自主完成信息技术学习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任务。上述方式比较适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适合运用到探究单元性、多课时的综合问题中。
3、常规嵌入式教学学习
微课可以适当运用到常规教学中嵌入式运用教学资源。例如在导入、新授及练习的时候,适当地嵌入微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降低教师工作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课可以为小学生学习提供交流和自主研究的平台,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合理利用微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注意力。微课可以十分方便地行查阅、修改、保存资源等,可以有效地分享资源,需要在不断应用过程中,提高教师微课教学的能力,不断地优化资源,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于,促进小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开武.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42-44
[2]杨志雄.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网络微课教学的探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3):17-17
[3]井恒.“微课”热效应后的冷思考――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1):63-66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 教学方法 微课 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质量 对策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87-02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课正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产物,微课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正迎合了新课改实施的标准,不断的寻找创新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微课教学如何顺利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展,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思路。
一、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适应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生理发育不成熟导致其无法全神贯注于课堂漫长的时间,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对这一点的忽视。微课教学方式是以视频的方式存在,时间短且不说,其正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刻板印象得到了根治。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改实施标准中,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采用微课教学方法时,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对前期课程设计、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的评价。学生们选择微课学习,不仅培养其自学能力,而且微课视频中将教授所传授的知识点都记录在内,使得学生能够随时进行截取观看,如果对那一点不明白可以重复反复观看,直至明了。
3.减轻教师重复教学压力
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部分小学教学并没有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例如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上,甚至有些学校缺乏专业技能较强的信息技术师资力量,使得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对此,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倍感教学吃力,微课形式可以适当的缓解教师压力,使得教学质量适当的提高。
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与应用
1.微课设计
在微课设计过程中,首先是要进行微课选题的确定。如何确定微课题目,是为微课设计打好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并不是将所有的内容都涵盖在微课中,而是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确保教学质量。而关于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充分考虑问题的真实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带领学生体验教学的实践性。为了设计好的问题,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给学生们呈现适合其了解信息技术知识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其次,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微课学习与真实的课堂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借助互联网平台、软件工具等媒介,向学生们传达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环境的营造,这与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不同,需要教师更专业的教学技能,设计微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的学习环境,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肢体动作上的。再次,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时,要将重点、难点以及思路等有组织的呈现。这样才有计划的完成预先制定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具备构建主义的思维和能力,为信息技术微课设计提供有利的条件。最后,教师要关注微课教学开展的效果,不仅仅是指导学生观看、学习,教师更重要的是关注教学效果的反馈,学生们是否对教学知识掌握、是否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是否提高了实践学习的能力等等。
2.微课制作
微课制作方式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授课形式以及教师的教学习惯等因素进行设计及制作。比如有的教师习惯用口述的授课方式,结合视频制作软件将教学内容插入适当的***片、动画等素材展现在学生面前;有些教师习惯采用PPT幻灯片课件的形式,教师可以采用录屏的方法将幻灯片记录下来,教师进行旁白讲解;也有的教师喜欢利用手写板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等等。
3.微课的应用
微课教学方式不仅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可以利用在任何其他的学科教学。微课教学方式应用广泛,它可以***的一种授课方式,可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是对传统授课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促使学生们提高自学能力。如果选择***的授课方式,教师可以融合传统教学理念,比如提问题、游戏引导等等;如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补充,则更要关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综上所述,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深层次剖析,以期寻找更多的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微课教学方式的融入,不仅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教学设计
中***分类号:G622.3
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三年级的一节信息技术课《初始Internet》上,老师在课上面给同学讲为什么要上网,什么是Internet等问题的时候,是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关于恐龙的专题网站。恐龙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上的一课,学生学习过这个课文,因此对这个专题很感兴趣都不由自主的都专题网站上面点击和阅读,学生就在这无意中学会了如何去打开链接和网上看***片及发表讨论等等。从这个教学情境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可上面如果教学情境设计的很好可以很好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很快的学到知识。
1.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的三个误区
1.1 离
这种误区主要是指创设的情境偏离了教学的主题、和置于教学过程之外,喧宾夺主,这样的情境不仅不能发挥其功能,还会干扰课堂的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层次的游离,第一是形离神也离,这是较低层次的游离,容易避免;第二个是形离,主要是情境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不符合,无法进行迁移;第三个是神离,这是指形式上好看,但是貌似神离。下面来举个情境偏离教学主题的例子:在一节递归算法课上面,以为老师通过例举和演示"镜子里照镜子"、"山上庙里和尚讲故事"等实例来让学生理解递归的含义。但是,这明显偏离的教学的主题,要很好的理解递归算法,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数学模型化的思想的实例来进行情境教学。显然,前面两个实例并没有数学模型化,这样不能发挥出其教育的功能。因此,这需要我们要在情境创设的时候要贴近学生经验的同时还要贴近教学的内容。
1.2 假
教学情境可以分为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两类教学情境都有其本身的适用的对象和使用价值,但是,一旦两类情境出现错位,假情境便不可避免。首先,如果创设出来的现实的情境并不现实,却偏离了实际的生活,甚至与生活常理不符合,是教师乱编造出来的,那么就是虚假的情境这样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带来逆反的心理。其次,有些情况下创造的情境却用虚拟情境来代替了现实的情境,实际上情境并不需要虚拟情境,这样同样会产生虚假的情境。以一节《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课上的错误情境假设来举例:某位老师在这节课中以电视上的挑战主持人节目来进行情境假设,即以古时候的打擂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来选取课堂上第一排10个同学谁是最高者,老师把这类选择的过程描述为,首先确定一个擂主,进而挑战者上台,擂主和挑战者比较,如果挑战者胜利就做擂主,否则擂主卫冕。重复执行上述的步骤,直至最后一个挑战者,老师把上面的重复可做循环结构来实现。显然在这个例子中,老师是用心良苦,但是学生仅仅可以凭借生活常识就能判断出教室的这个打擂台的方法是小题大做,是一种假任务和假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就简单把这10个人排到一起就能马上看出谁是最高的。
1.3 繁
这个繁在情境创设中有两个表现,即从内容上面来看,老师设计的情境的情节冗长、复杂,出现了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直接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且冲淡了教学的主题;而教学情境冗长会挤占过多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下降,又间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二,从教学情境设计过程看,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编造情境,直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信息技术课题教学情境的设计
2.1 创设故事情境,凸显童真童趣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的经历来创设故事的情境,通过创设与学习内容香菇那和有情趣及寓意的情境,通过故事来切入教学,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吸引学生注意,并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我在《***形的翻转和旋转》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小红帽》这个故事作为引入点:比如小红帽要去看奶奶了,家里的篮子很大,提不动,这时候我就让孩子们把篮子在WORD中缩小,这时候用到了***形的缩小和放大。另外,在去奶奶家的路上的时候,小红帽要通过有大灰狼的路,这时候我就要孩子来改变路线的方法拯救小红帽,这时候用到了***形的翻转和旋转。在小红帽到达了奶奶家,这时候奶奶病了,房间很乱,我就请孩子来整理房间,进行了综合的联系。
2.2 创设写作情境,培养团队精神
协作将会发生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协作对学习资料的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情境设计,我们应该通过协助、竞争和角色扮演以及伙伴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情境的学习来针对问题展开交流,来完成学习的任务。比如我在WORD制作电子报刊的课程的时候,我就通过《爱我家园、携手共创》的主题来进行相应的教学的设计,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安排每个小组3个人,并给予他们不同的任务,一个学生负责设计的板块,一个搜集资料,另外一个就搜索相关的***片,最后通过三个人一起来深度材料来完成排版。在在班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交流。这样的协作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并且能够培养好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任务设计
0、前言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任务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安排的任务中不断的学习,掌握知识,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针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
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 任务设计需要具备科学的层次性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的时候,需要把握层次性原则。所谓的层次性主要就是指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如果教师布置的任务过于的统一,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太难,或者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太简单,无法实现教学目标[1]。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应该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
1.2 任务设计需要把握整合性的原则
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任务的时候,任务中不应该全是新的知识,也应该包括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对于新的知识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进而学生的学习才能够循序渐进,提高信息技术的学习水平。
1.3 任务设计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中,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的时候,还应该坚持开放性原则。任务驱动要有开放性,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学生自己向前走[2]。例如,在学习了使用 PowerPoint 制作电子板报后,教师设置了任务:我的家乡,要求各学习小组自己选题介绍和宣传自己的家乡。 完成这样全开放性的任务,学生们需要经历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加工、交流和评价等过程,有效地整体、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对探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信息技术学习的顺利进行。
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方法
2.1 树立正确的任务设计目标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之前,需要树立正确的任务设计目标,主要就是全面的明确教师通过任务设计能够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实现怎样的学习目标,并且教师应该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再进行各个小目标的设定[3]。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教师通过对任务设计目标的良好树立,能够把握课堂设计的大方向,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一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2.2 任务设计中需要将难点分散
由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将所有的难点知识都掌握,如果任务中的难点过于的集中,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将难点知识分散,帮助学生逐一的解决学习的难点。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4]。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例如,学习 “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教师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分散难点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的容易和轻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3 合理组织课堂任务的学习
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完课堂学习任务后,还应该合理的组织课堂任务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且每个小组的学生学习层次应该非常鲜明,尤其是每组需要由2个左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能够实现整个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意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5]。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促进学生对任务的认识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结束语
本文针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设计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有助于学生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儒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1).
[2]汪家鹏.高中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J]. 科技信息. 2011(20).
[3]施胜利.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12(19).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微课;小学;信息技术;设计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庞大的数据和信息需要进行处理,这就要求不断地有新技术出现,以此来将庞大的数据处理好。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和社会的发展共同进步,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微课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微课设计制作的要求
如今,关于微课开发和设计的评价有很多,2012年中国微课大赛***就刊登了详细的评价体系:①选题设计———简便明了;②教学内容———科学严谨,层次分明;③评价标准———规范、完整、真实、有效;④教学成果———高效、新颖、创新。2013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对微课设计又提出了新的标准,即创新、明确、简便、技术和集中。所有的微课评价体系都给我们设计制作微课提供一些基础信息,然而这些评价都是针对比赛而提出的,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来说显得标准过高,因此作者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实状况,制定了以下几点标准。①选题设计———根据课程标准选定一项学习目标;②教学内容设计———选择的视频或者***片一定要简单明了;③规范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科学规范教学;④时间要求———微课视频或者***片的播放时间一定要控制在8分钟以内,从而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微课设计和制作程序
1.设计微课
设计微课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知识的难易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从而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清楚的掌握教学内容,依据知识点的内容来设计微课。设计微课的时候,开头可以采取提出疑问或者是设置悬念的形似,以此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紧接着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设计切实可行的授课形式。比如,学习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口述或者使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来引入教学内容,通过演示的方式实现教学,接着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课后复习题。
2.制作微课
制作微课的形式有很多,依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不同来制作多种形式的微课。假如是教师口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使用录像机将其记录下来,使用视频软件来对其进行后期处理,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插入视频或者是***片。假如是播放幻灯片或者是演示文稿的教学形式,可以使用录屏软件来将教师播放或者演示的内容记录下来,使用麦克风来记录教师的讲课内容,还可以使用制***工具或者是手写板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三、微课的应用形式
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学生学习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有三种应用形式。第一,基于纯微课的自主式学习,这种应用形式是将设计开发的微课资源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和***,构建微课资源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自主选择微课开展学习和实践。这样的学习形式比较适合教师对学生掌握某一种知识的强化训练,同时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也比较适合使用这种学习形式。第二,依托活动的任务,开展驱动式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的框架是以主题学习为单元,将包含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融入到微课资源里,将综合性主题探究学习内容完成以后,驱动学生使用微课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种学习形式比较适合于单元性的综合探究学习和多课时学习。第三,针对常规的嵌入式教学形式,微课可以当作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嵌入式学习的最佳化。比如,将微课嵌入到练习、授课和导入中,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或者是教师的播放学习,这样可以高效地降低教师的重复性教学,教师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从而实现学生的异步式学习模式。
综上所述,有效的微课不仅要有好的制作及设计,还要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效果。随着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运用能力,使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作者:李三平 单位: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井恒.“微课”热效应后的冷思考: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01).
[2]胡敏.让“微课”走进信息技术课堂[J].教书育人,2013,(34).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教学设计
进入21世纪以后,普及计算机教育是新技术***与教育改革的世界趋势,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作为素质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全新课程,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前辈教师们的教学经验依旧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业务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创新和实践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同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当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形成科学、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真正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教学。
作为一个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特征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学习理论以及教学理论,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和相应的内容分析、策略与方法的挑选和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规划和统一的具体计划过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经验和工作分析,认为教学设计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之初,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然而,这绝非让学生掌握操作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方法就能实现。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理念要求,高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时,必须使其“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
针对这一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虽然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基本导向,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科特性、教学安排和学生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不要把自己的教学范围彻底框限在教科书中。而应当通过内容的有机拓展、增删、详略讲解,实现重点的突出、难点的详述、疑点的清晰讲解。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学习并理解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通过对《中小学信息技g课程指导纲要》的研究和深入理解,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以此为基础对每个章节和课时的知识点进行安排并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
其次,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每个章节、课时的全部要求进行把握,准确地通过知识点的具体教学和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掌握,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最后,虽然课本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安排、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水平基础等方面,对教学内容的详略进行科学安排,既不能一味地进行内容的扩展,也不可以把教学内容彻底框限在课本之中。
二、选择教学策略,任务教学的设计
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策略都有各自的特点与适用场合,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教学目标及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针对这一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教师以教学的内容和知识点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任务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每个小任务,进而最终完成总任务的方法,将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进行结合的教学方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方法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在教学设计之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传统意义上而言,情感是人类面对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时表现出的态度,能够充分反映出相应的事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会跟现实世界的各种事物发生多元化、多角度的联系,所以,人们按照相应现实事物的特点和其关系而表现出不同态度,并通过利用某种特定的色彩感受进行体现。
所以说,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品质水平的问题。教师不妨通过学生的博客与日志了解学生日常的一些生活感悟,以及对他人的博客或日志进行的评论或留言,发现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德教育,绝对不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他人进行恶意中伤,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评促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以学论教”的管理策略和途径,以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的情况,作为衡量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效果和工作成效的重要评判依据。针对这个要求,广大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应当通过实践“以评促学”的途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将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与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学习评价进行科学的融合。教师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学习主动性和效率、完成任务或课题的情况、个性化水平发展程度和学生能力综合展示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利用量化的办法给每位学生评定每节课的得分,进而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变化及其进步情况。不仅如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本章节单元、阶段复习以及期末考试进行多种形式的测验,并在期末统一测验的时候进行内容掌握程度、知识体系是否完整和系统的上机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具体、量化的
检验。
综上所述,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不一而足,但是无论何种措施,都是为了实现教学设计的优化,进而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重要的保障。而这个过程,需要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8
一、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又称教学内容分析,是对教学目标规定的期望水平以及如何将学习者的原有水平转化为这一期望水平所需要的各项知识内容的详细剖析过程。分析教学内容的目的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这与教育者“教什么”、学习者“学什么”有关;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这与“如何教”有关。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学习内容中的基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具体到信息技术课程,从易于理解和操作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信息素养分解为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大部分。信息素养的六大部分实质上反映的就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结果,信息素养的上述分解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指导。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在学校的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总目标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的具体预期教学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订教学目标的目的是指导教师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有利于评价和测试。
按布鲁姆等人的研究,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类。我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总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而小目标的实现,则通过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任务来完成。设计教学任务时,认知目标一般有了解、理解、掌握等三个层次;能力目标一般有学会应用、熟练应用、灵活应用等三个层次;情感目标一般有体验、辩识、内化等三个层次。
三、教学任务的设计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应用学科,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分配给学生难度适当,富有创意的任务,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1 任务的明确性。教学任务的确定,必须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实践完成任务的冲动。教师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要学习的各软件的功能,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
2 任务的合理性。任务设计要恰当。要准确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把握好任务的质量,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与当前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3 任务的连续性。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合理安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当一个任务完成了,就会产生新的认知需求,这样新的任务就产生了。
4 任务的思想性。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注意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例如:在学习画***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教师节贺卡”、“母亲节贺卡”、“新年贺卡”之类的任务;在学习网络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上网查询“环境保护”、“生命的起源”、“网络安全”等内容之类的任务。
5 任务的整合性。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仅要融合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同时也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例如:可以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中挑选任务设计的素材,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
6 任务的拓展性。最后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设计任务的引伸与扩展点。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仅要包含有基本的任务,还要包含有任务的引伸与可扩展点。这样的设计既能控制整体教学进度,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激发创造欲望。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教材设计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改的深入,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海淀教育信息中心正在改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本文结合自身参与教材编写的实践,通过对部分现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进行对比,介绍改编后教材的特点,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设计理念上的转型。
改编后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在教学安排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原则,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本地的社会问题以及国家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并尝试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方法了解、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形成感性经验,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有所提高。
一、与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从"问题"出发,强调让学生亲历真实任务的解决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和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内容的编排来看,整本教材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章节的内容更加合理,各章节的排列也实现了层层递进。虽然仍然采用模块化的编排,但各个章节并不是脱离的,而是实现了各部分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又注重对零起点学生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对学有所长的学生的培养。在教材编写中,采用"大主题、小任务",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术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们把每一册书划分为四个单元,我们在每一课的第一部分设置了"跟我学",在第二部分设置了"尝试和探索",在每单元后设置了"综合实践"等栏目。
以"综合实践"栏目为例,具体内容包括:活动目标与提出问题、参考资源、活动过程与建议、活动与作品评价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书中例题、练习题的选择,尽量来源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本地的社会问题以及国家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留有一定的思考题目或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信息技术,去了解、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思想的意识和习惯。例如:通过美丽的海底世界、绿色家园等主题活动来完成画***的教学。海底世界是学生喜欢的,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绿色家园是社区的建设,利用社区整理为主线学习***形的选取和移动,把脏乱的社区环境整理好--环境问题是关于国家发展的,又依托于社区,这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再如,通过制作《北京
??表省级期刊,部级期刊与奥运》的幻灯片的过程掌握查找、***网上资源,以及***工具的使用等,并了解北京举办奥运的内容。
二、注重分层教学,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
教材的设计从难易程度不同、地区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和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加以考虑,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渗透"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策略,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留有不同层次的题目体现分层教学,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教材结构上"跟我学"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每课都有"尝试和探索",对有能力的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操作方法。例如,练习有两个层次。学生练习第一类:更换练习题内容,使学生模仿性的练习,用来巩固知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展示给学生一个可应用于学习和生活的实例。学生练习第二类:比较开放的、能够让学生去探究、去发散思维、去形成和体现个人观点的问题。
三、渗透自主学习的思想,编排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材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材中,作有指导性的留白,不将直接的操作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将如何尝试的方法告诉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操作方法。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留有创新的开放空间,在学生练习、学生思考中,体现出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在综合应用的练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得到资料,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制作有个性化的作品,提倡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最终使用作品的形式体现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当我们选好设计模板,幻灯片也已经制作了一部分后,突然发现设计模板选的不满意,这时再新建一个演示文稿,重新再选设计模板,做好的部分就作废了,怎么办?这时,就要作出提示:看看用右键点出的快捷菜单中有没有答案?
四、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合作型任务驱动;案例
【中***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113―05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为了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本研究尝试“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巧妙地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采用异质分组,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对任务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案,最后经过实践达到最终目标。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该模式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求异思维、探索发现精神、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的培养也非常有益,可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
一 教学设计过程
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如下:
1 分析学习者特征,对学生进行分组
实施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对学生的组织是一个重要环节。任务设计时要符合学生特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特点。首先由学生自愿结合组合,在此基础上教师调控,建构合理的学习团体。学习团体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形成集中学习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发掘利用隐性的学习资源,促进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团体的组织包括两种:
一是课堂上相对固定的学习团体。将学生以4人左右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搭配平衡,要控制好小组成员的变量,如学习成绩、知能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及性格特点等,做到优势互补、利于合作、相互强化。在教学时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强调小组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其他同学那里受到启发,学会倾听。
二是合作解决问题的相对松散的学习团体。为解决某些问题形成临时的团体,此类团体相对自由灵活,根据任务情况,由多个学生和小团体组成。
2 学习内容分析与任务设计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根据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经验背景,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可操作的任务中,串联知识模块,组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这里,任务的确定,任务的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师将学体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把“小任务”植入具体“大任务”,然后交给学生。通过“总――分――总”的思路来实现总的培养目标。
3 明确目标,形成共同的学习愿景
我们采用“六要素素养观”,即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在编写教案时我们注意将教材内容按照这六个维度进行梳理,进而将它们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起来。
信息素养中知识包括符号、概念、事实,能建立信息技术基本符号与其代表的意义和功能之间的联系;能描述与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相似概念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关键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描述和举例说明有关事实的特点和联系。信息素养中技能是指对技术设备及相应软件的基本操作,借此以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管理等基本功能。
信息素养中方法是能描述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共性和规律,善于发掘技术应用的价值,适应、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并成为推动者,能够将信息技术能力迁移于后继的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信息素养中问题的解决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方案、解决问题。具有问题意识和洞察力,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够确定问题的结构化程度,最后能确定信息需求,制定计划和方案,达到实施并完成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信息素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身心健康、信息意识、作品欣赏和行为规范,能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习愿景是指发自学生内心的意愿,是学生心中或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愿景,他们所能做的就仅仅是附和老师的安排,结果只是顺从;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意愿,才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我们提倡的“共同的学习愿景”是指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作为学生们心中一股被他人感召的力量呈现。在小组成员中,愿景在刚开始时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小组合作中被一个想法、行动或者问题所激发,逐渐发展成为感召一群人的力量,这时愿景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学生们把它看成是具体存在的,有必要为之付出的信仰。共同的学习愿景是同学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共鸣”、“共振”,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促使具体的学习行为的发生。
4 教学情景的设计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内容。
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形、***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循循善诱地给学生营造出一个与技术相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情景”超越可见的影像表达,更在学生的心理上造就一个和谐的“情景”。
5学习方法设计与指导
注意向学生浸润“目标”和“合作”的观念,学生知道做什么,以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学生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各研究小组及小组成员的主体作用,尽可能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角色将更多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转换。
很多学生学习依赖性很强,把学习本身当作外在的任务。教师就要改变学生这种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根据任务,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教师一定要不断地用任务引导学生自学,同时根据班上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教学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学会。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一个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有兴趣。
6 学习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进入小组汇报阶段。由小组成员对所习得的知识进行提炼,与其它小组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点评,并给出指导性意见,主题一定是对学生们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逐步树立自尊与自信,改善以往受挫折后形成的失败者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最后可以要求学生写学习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强化学习体验。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1 合作型任务驱动的教学案例设计在《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应用案例
搜索技巧――关注我国的南海诸岛
(1)教材与学生分析
该教学内容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节选内容――搜索技巧。
该内容为以后学生在网上获取有效信息打下基础。在以前计算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网络搜索技能和搜索技巧。高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网络,那么在网上如何获取有效、关键的信息就变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
难点:关键词组合搜索技巧
(4)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
(5)设计思路
学生在掌握搜索技巧的同时获取有效的信息,这一活动始终与良好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行为习惯相伴随,以不同的搜索技巧来获取信息。考虑到课堂时间及设备所限,相关的实践操作采取变通的方式。
(6)主要教学过程
内容导入:
学生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搜索引擎的基本知识并进行了初步的上机实践操作。本节课将通过探讨与南海诸岛相关的几个主题来体验一下搜索技巧。
教学环节一
采用分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主题是关注我国的南海诸岛。
任务一:有关我国南海诸岛的热点问题。
过程:利用搜索引擎来进行单个关键词搜索。各组选择一个搜索引擎,筛选多个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多轮的单个关键词搜索后再来比较搜索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选择关键词才能有更高的效率。
小组讨论汇总搜索的结果,列出本组筛选出的目前有关我国南海诸岛的主要议题,完成表1。
各组向全班公布本组确定的有关南海诸岛的议题,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差异。同时每个组也要向全班交流一下本组所选搜索引擎的特点,选择关键词的经验。
全班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确定关键词的经验,并确定有关南海诸岛的有效关键词,完成表2。
教学环节二
任务二:我国南海诸岛的基本情况。
过程:进行多关键词搜索。各组仍然使用原有的搜索引擎进行多关键词检索,检索到的目标要尽可能列出一张详尽的表格,来说明我国南海诸岛的情况(地理位置、组成、面积、相关海洋资源、行使情况)。
小组形成和完善该表格。小组在形成表格时要讨论进行多关键词检索的经验。(可以考虑多关键词的个数,每个关键词的长度,关键词之间的有效组合,应该防止的无效检索有哪些等。
总结单个关键词与多关键词各自的搜索技巧。
分配后续任务:
各组拟订有关南海诸岛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一份本组的行动纲领。综合使用各种可能的搜索手段,要求使用不同种类的搜索引擎。借鉴全班的搜索经验,对于全文搜索引擎,目录索引搜索引擎,国内的和国外的著名搜索引擎都要尝试使用和比较,并积极在各网站搜索帮助的协助下,进一步使用关键词之间的各种逻辑运算进行高级检索并全面总结检索经验。
2 教学案例的效果分析
本教案在江苏省淮安市北京路中学高一(15)班进行了具体的实践,这个班共有56人,在课前将学生4人一组进行了分组,一共是14组。
为了了解合作型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模式在《信息技术基础》实践中的效果,笔者进行了调查,包括:一是查看学生上课完成表格的情况;二是了解学生对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态度;三是了解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其行为如何;四是了解所采用的教学设计其实践的效果。
调查的结果如下:
(1)学生上课完成表格的情况
表1与表2的完成情况较好,有80%多的小组能完成任务,表3任务的完成率接近80%,而表4有一半的小组没有完成。结果见表5。
(2)学生对该教学设计模式的态度
对于问题“你是否喜欢通过分组协作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活动”时,近90%的学生表示喜欢。结果见表6。在问及“对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的模式是否感兴趣”时,也有高达98%的学生兴趣浓厚,喜欢利用网上资源。结果见表7。
当被问到“你认为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优势有哪些”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方便快捷”、“便于信息搜集、整理”等。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
当被问到“你认为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劣势有哪些”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伤害眼睛”、“信息整理不方便”等。调查结果如表9所示。
(3)在该教学环境中的行为
在问到学生是否愿意和同组人共同完成任务并交流时,有60%的学生表示愿意交流,结果见表10。说明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已逐步培养起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在问及到“你是否喜欢当小组的组织者和发言者”时,只有35%的学生喜欢,结果见表11。说明学生还是不愿意在大部分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只喜欢在只有几个人小团体里表现自己。
在问到“当小组完成任务时遇到困难,你是否愿意老师的帮助”,90%的学生表示要老师进行提点与指导。结果见表12。
(4)利用该教学设计模式的效果
在这次调查中,有93%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结果见表13。96%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拓展,结果见表14。80%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见表15。
在对“采用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其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调查时,32%的学生选择了“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然而96%的学生认为这种模式对帮助他们学习成绩的上升意义不大。结果如表16。
三 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实施和教学效果的分析,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成功的学习体验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愿望。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材料保存起来,让学生互相传阅,互相学习,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效果要好的多得多,而且学生在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
2 团队精神和创新合作能力只能在实践中获得
学生被组成各合作小组,一起完成任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而且大家可以相互解释、相互指正、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是锻炼团队精神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机会。
3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有意义问题的设计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情景创设的策划者、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此角色非常重要,稍有疏忽,便会使得该模式在操作阶段失败,前功尽弃。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程都要用到网络,而学生上网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但在某些时候,这有碍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在设计过程中给予关注。
(2)由于任务内容丰富有趣,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其表层形式发生兴趣,而忽略要真正掌握的规律性。因此在目标分析时候,要巧妙的将各类目标镶嵌与学习活动之中,并在学习指导中适时暗示。
(3)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如果教师引导适当,则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时利用率较高,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积极,教师也可以和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但要注意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少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大部分学生的冷漠处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
参考文献
[1]林慧杰.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与自主合作学习的探索[J].校长阅刊,2006,(9) :58-60.
[2]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J] . 教育研究,2005,(4):62-67.
[3]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研究,2008,(2):66-74.
[4]韩丽艳.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6,(2):19-21.
[5]徐明成.基于“任务驱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教学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2):37-3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0篇